正文内容
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9
1

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范文第1篇

1 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的概念和优势

超分子化学药物的研究具有交叉性的特征,直到今天,超分子化学药物仍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医药化学领域对该药物的研究应用把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规定为:医药生产过程中根据超分子化学的原理使分子间通过弱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和配位键)而形成拥有超分子结构的一种药物。

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因为其特殊的超分子结构,使得药物的水溶性得以提高,药物疗效得以增加,拥有了更强的靶向作用,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这种超分子的化学结构还使该类药物克服了传统药物异味大的缺点,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也较传统药物发生改变,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大大减小。除此之外,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生产周期短,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用性大大提高,降低了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也保障了药物生产研发企业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 研究最新进展

(1)金属类药物由于金属类的超分子化学药物在进入人体后的代谢过程中可以以形成配合物的方式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同时增加了药物的疗效,因此一直是超分子化学类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研究的热点。目前的几种主要的金属类药物主要包括金属元素与喹诺酮类药物、卟啉类药物、奥沙拉嗪相互作用形成的金属配合物,以及银与磺胺类形成的络合物,由于金属离子的激活作用,使得这些药物的药理性质和毒理性质都有了改善。目前的研究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具有螺旋结构的金属喹诺酮类药物,虽然已经有不少金属喹诺酮配合物被成功研制并投入使用,但是具有三维螺旋结构的金属药物少有报道,何江洪,肖冬荣,孙佃振等人报道了三维螺旋结构的一个金属-喹诺酮药物[1],这种药物为仿生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

②取代胡椒醛缩合不对称卟啉金属药物,卟啉环的特殊结构使它与金属形成的配合物具有了良好的光敏特性,单纯的卟啉类药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糖球菌基本没有效果,但是代胡椒醛缩合不对称卟啉金属配合物具备了良好的生理化学活性,对黄色的葡萄球菌(Sa)和大肠杆菌(Ec)都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③(4,4)网络结构的金属奥沙拉嗪药物,这种药物即具备了缠结网络结构(一个Co和OSA配体Bpp配体各两个构成四方网络进而形成波浪式网状结构)又是一种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配合物,其结构稳定性良好,同时具备良好的药理性质和毒理性质,其化学结构式为:[Co(OSA)(Bpp)],OSA=3,3-azo-bis(6-hydroxybenzoicacid),Bpp=1,3-bis(4-pyridyl)propane。

④银磺胺络合物,磺胺类药物用于抗菌治疗已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但因长期滥用抗生素以及抗菌药物有极强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大量形成,银磺胺络合物做为一种新型抗菌药物,抗菌效果相比于传统药物要好的多。

(2)抗癌类药物目前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大气环境等的严重恶化,各种促癌因素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也刻不容缓,超分子化学药物研究领域也给予了抗癌药物很高的关注度。瓜环甲氨蝶呤是一种新型的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是二十一世纪对抗癌药物研发的新进展。具有大环结构的瓜环与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等疾病的甲胺蝶呤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结合,改变了药物原有的药代学动力特点,降低了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并使得药物的释放稳定进行,使药物稳定发挥效果。

(3)包结药物磺化杯芳烃因为具有富电子空腔能与包括金属离子以及中性分子等在内的多种化学集团以非共价键的形式进行相互结合,不仅包结特性良好而且具有防止血栓形成,对人体毒性作用小并且具备一定的抗病毒能力,因此成为当前医药科学研究领域的热门。为了提高金刚烷胺的疗效,发掘该药物在药物运输、缓释以及分子选择方面的作用,林荣光等学者合成了芳烃-金刚烷胺的包结物并分析了这种药物的晶体结构。除此之外已有学者将磺化杯芳烃和普鲁卡因、丁卡因(麻醉药物)的磷酸缓冲液进行了包结,以期这样的包结产物在抗病毒和抗血栓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疗效。

3 结语

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为医药研发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这项研究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多年,研究步步深入,新成果、新进展层出不穷,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该类研究应在前期的研究成果下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医药化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本文首先简述了超分子化学药物(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的概念和优势,然后介绍了几种超分子金属药物、超分子抗癌药物以及包结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超分子化学药物,金属药物,抗癌,包结药物,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范文第2篇

1 药物代谢的过程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但也有部分药物在肾脏、肺、皮肤、血液、胃肠道和其他组织器官中进行代谢。某些药物在肝内、肝外均有代谢, 如红霉素、氨基比林、阿糖胞苷环等, 而有些药物的部分代谢过程仅在肝外的特定组织进行。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分为2个步骤:第一步骤代谢反应称为I相反应, 药物经氧化、还原、水解后连接某些基团[2], 使药物亲水性和极性增强;第二步骤代谢反应称为Ⅱ相代谢反应, 也是药物代谢研究的主要目的, 是指药物与一些大分子内源性物质 (如甘氨酸、葡萄糖醛酸、硫酸等) 结合或经乙酰化、甲基化后排出体外。药物一般先经I相反应再发生Ⅱ相反应, 但有时也可反过来。

2 体内药物代谢研究的意义

体内药物代谢研究的意义主要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预测药物在体内代谢特征, 研究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为临床提供高效低毒的药品。 (1) 进行药物代谢的研究可以通过药物对代谢酶是否有抑制或诱导作用, 药物所产生的代谢物是否具有药理活性和毒性, 从而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及可能影响药物性质的理化、基因、病理因素, 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特征, 为正确的筛选新药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 药物的体内相互作用包括药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多数情况下, 临床上选择药物合用是为了利用药效学的协同作用以提高治疗效果或减小副作用。药物进入体内后伴有代谢、吸收、分布、清除环节的药动力学相互作用。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最大, 约占药动力学相互作用的40%[3]。因此, 应加强药物代谢过程中相互作用对药效和毒副反应的研究, 从药物抑制或诱导作用的强弱、治疗指数高低、药物与酶发生作用的性质、经此酶代谢的程度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药物代谢研究的实验模型

研究药物代谢的实验模型主要用于药物的体外高通量代谢特性筛选, 包括:动物、动物器官、转基因动物、纯化的人体酶等, 以确证药物代谢途径及相关代谢酶和药物之间可能的代谢性相互作用等。常用的药物研究代谢实验模型有: (1) 用于模拟人肠道药物吸收与代谢的模型, 如Caco-2和MDCK细胞模型、P-gP、MRP等重组酶; (2) 动物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及其诱导与抑制模型、人肝微粒体及其药酶抑制模型; (3) 用于模拟人肝药物代谢的UGTs、CYPs、STs的重组酶和原代肝细胞模型; (4) 核受体介导的药物代谢酶诱导模型; (5) 动物离体或在体器官药物吸收与代谢模型[4]。

4 药物代谢研究现状与新药研制

上世纪80年代, 特非拉定作为一种新型抗过敏药物问世以来, 其治疗效果毋庸置疑, 但在美国临床应用13年后终因其具有心脏毒性反应而停止使用;上世纪末, 美贝地尔问世, 在临床上对治疗高血压与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但使用不到1年即停止使用, 原因是美贝地尔是强效药酶 (CYP3A4) 抑制剂, 与许多药物特别是心血管药物联合使用时, 因药物代谢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 且有的反应极为严重。据报道, 目前, 在新药研发中, 有许多药物是由于药物代谢及其动力学性质问题而被淘汰的, 以致新药开发成功率低。加强药学领域中药物代谢研究, 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与降低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在新药研制时, 可合成有效代谢物或模拟有效代谢物的结构以获得新的候选物等, 使新药研制更具开发价值。我国国家新药审评中心对新药研制发布了“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代谢研究资料已成为世界范围新药申请注册的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 进入21世纪后, 由于医药界对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药物代谢研究资料已成为世界范围新药申请注册的必备条件, 给药物代谢研究领域带来了巨大挑战, 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加强药物代谢过程中相互作用对药效和毒副反应的研究, 从药物抑制或诱导作用的强弱、治疗指数高低、药物与酶发生作用的性质、经此酶代谢的程度、代谢产物的活性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 随着科技的发展, 药物代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了解转运体的基因变化和微小药物代谢酶对个体环境的响应, 将构筑控制人类对药物反应的数据库。将来, 药物代谢研究的问题也更加深入, 包括: (1) 药物对药物转运体和药物代谢酶等生物分子的诱导和抑制机理; (2) 药物转运体和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变异及变异体的结构与功能; (3) 与药物代谢有关的个体药物毒副反应的作用机制; (4) 应用药物代谢与药动力学、药效学、毒理学关系, 了解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的个体差异; (5) 应用药物代谢学理论对新药物的设计与结构修饰进行指导。

摘要:药物代谢学是药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 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药物代谢的途径、稳定性、由代谢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参与代谢的酶及动力学参数等问题的研究, 对药物的治疗效果与毒性进行分析, 为临床提供高效低毒的药品。随着药物代谢研究范围不断扩展, 涉及面越来越广泛, 从药学基础研究、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基因组学, 从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到新药研制、指导药物设计与结构修饰, 以及个体化治疗用药指导、体内药物生物转化途径与代谢物研究、药物吸收转运、药物代谢的调节与代谢作用机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目前, 药物代谢研究资料已成为世界范围新药申请注册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药物代谢,临床药学,药动力学,药理学

参考文献

[1] YU L, LU S, LIN Y, et a1.Carboxyl-glucuronidation of mitiglinide by human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J].Blochem Pharma-col, 2007, 73:1842~1851.

[2] Purnapatre K, Khattar SK, Saini KS.Cytochrome P450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based anticancer drugs[J].Cancer Lett, 2008, 259:1~15.

[3] Yu L, Zeng S.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zolmitriptan in a huma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line Caco-2[J].J Pharm Pharmacol, 2007, 59:655~660.

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研究小泛素相关修饰物泛素结合酶9(Ubc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及癌旁新鲜标本50例,腺瘤30例,免疫组化法检测Ubc9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原代培养结直肠癌细胞,MTT法检测不同结直肠癌组织对顺铂及5-氟尿嘧啶的药物敏感性,分析Ubc9蛋白的表达与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Ubc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和腺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bc9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与肿瘤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Ubc9蛋白的高表达与顺铂的耐药呈正相关(r=0.323,P<0.05),Ubc9蛋白的表达与5-氟尿嘧啶药物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性(r=0.283,P>0.05)。结论:Ubc9蛋白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与顺铂的耐药性呈正相关。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泛素结合酶9; 免疫组织化学

【Key words】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9; Immunohistochemistry

First-author’s address: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23.010

小泛素相關修饰物(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UMO)是一种新发现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途径,在调节蛋白质的稳定和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过程起重要作用[1]。SUMO途径需要激活酶、结合酶和连接酶共同参与,泛素结合酶9(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9,Ubc9)是该途径的唯一结合酶。据报道:Ubc9在头颈部肿瘤、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普遍高表达[2-4],并且与抗肿瘤药物的化疗敏感性有关[5-6],目前Ubc9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观察Ubc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癌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16年1-9月收治的经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及癌旁(距瘤体边缘>5 cm)新鲜标本50例,腺瘤30例。标本收集要求不影响术后病理诊断,癌组织一部分组织用于细胞原代培养,另一部分固定包埋后用于免疫组化实验。所有患者均无家族史,未经任何放化疗,术后经组织病理诊断为结直肠腺癌。入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7~82岁,中位年龄59岁;分化程度:高分化11例,中分化25例,低分化14例;TNM分期(美国抗癌联合会/国际抗癌联盟):Ⅰ期9例,Ⅱ期23例,Ⅲ期18例;无淋巴结32例,有淋巴结转移18例。

1.2 免疫组织化学 石蜡切片4 μm于多聚赖氨酸处理的载玻片上,烤片机上60 ℃过夜,切片脱蜡至水后磷酸盐缓冲液洗片3次。于0.01 M、pH值6.4的枸橼酸缓冲液中高压修复10 min,磷酸盐缓冲液洗片3次,滴加山羊血清封闭,孵育15 min。滴加Ubc9一抗(Abcam公司,货号:ab21193,浓度1∶200),4 ℃过夜孵育。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北京中杉金桥公司),37 ℃箱孵育30 min;DAB显色5 min,自来水终止显色;苏木素复染30 s,封片;每次染色用PBS液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Ubc9阳性细胞定位于细胞质或/和细胞核,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方法参考文献[7]:以阳性细胞百分比(0分,0~4%;1分,5%~24%;2分,25%~49%;3分,50%~74%;4分,>75%和染色强度(阴性0分,弱阳1分,中等阳2分和强阳3分)的乘积进行评分,评分<6分为低表达,≥6分为高表达。

1.3 细胞原代培养及药敏试验 电子天平称取新鲜组织1 g。青链霉素即用液反复冲洗,将组织剪碎置于清洁塑料EP管中尽量剪碎至稀糊状,加入

5 mL消化酶,恒温摇床37 ℃震荡孵育1 h,将组织消化液通过200目不锈钢滤网,1000 r/min离心滤液10 min,弃去上清。细胞计数板计数并调整细胞浓度至1×105/mL,将细胞悬液均匀接种到96孔板中,培养基采用RPMI-1640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置于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培养24 h后替换含顺铂、5-氟尿嘧啶的培养基,浓度为血药峰值浓度[8],每组设6个平行孔及对照组(无药物)。培养24 h后取出培养板,每孔加入MTT液20 μL(5 mg/mL),入培养箱继续培养4 h后,吸去液体,每孔加150 mL DMSO,室温轻摇5 min,立即置于酶标仪测定490 nm波长下吸光度值(A)。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IR),IR(%)=1-试验孔A均值/对照孔A均值×100%。按照实体瘤体外敏感标准[9-10],抑制率≥30%为敏感,<30%为耐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Ubc9在结直肠癌旁、腺瘤及腺癌组織中的表达 Ubc9在癌旁、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Ubc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及腺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及癌旁组织中Ubc9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和表1。

2.2 Ubc9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发现,Ubc9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分化程度均无明显关联(P>0.05),与肿瘤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即TNM分期高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Ubc9蛋白的高表达率越高,见表2。

2.3 药敏实验结果及其与Ubc9表达的关系 原代培养及MTT最终成功评价了42例结直肠癌细胞体外对顺铂及5-氟尿嘧啶的药物敏感性,其中对顺铂敏感者17例,耐药者25例;对5-氟尿嘧啶敏感者20例,耐药者22例。相关性分析发现:Ubc9蛋白的高表达与顺铂的耐药呈正相关(r=0.323,P<0.05),Ubc9蛋白的表达与5-氟尿嘧啶药物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性(r=0.283,P>0.05),见表3。

3 讨论

人Ubc9基因定位于16p13.3,编码含158个氨基酸的蛋白,1997年Ubc9被确定为SUMO化途径唯一的E2结合酶,可识别特异性的靶蛋白结合位点,在SUMO化修饰中发挥重要作用。Ubc9在恶性肿瘤中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参与的SUMO化过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重要作用[11]。

本研究首先观察了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良性腺瘤组织中Ubc9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Ubc9在不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在结直肠癌组织Ubc9蛋白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及腺瘤组织,说明Ubc9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Ubc9蛋白在TNM分期高以及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更高,说明Ubc9的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进展程度及预后相关。就可能的机制而言,目前的研究表明,Ubc9所参与的SUMO化的动态失衡与肿瘤关系密切,生理状态下SUMO化参与DNA的稳定性、细胞程序性死亡及癌基因的转录修饰等过程[12],病理状态下的SUMO化在肿瘤的发生及演进具发挥一定作用,由此导致DNA结构稳定性破坏、细胞凋亡过程受阻及癌基因的过度转录等分子生物事件[13],作为SUMO化的唯一E2结合酶,Ubc9的过表达对上述过程具有促进作用[14],而肿瘤的发生发展与Ubc9上调两者之间何为因果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但Ubc9在肿瘤中的普遍高表达是值得肯定的。

研究表明,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中Ubc9的表达可使抗癌药物托泊替康、顺铂及替尼泊苷的敏感性增加[15],siRNA干扰Ubc9基因的表达可显著增强抗癌药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16],提示Ubc9可能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相关。本研究通过原代培养方式体外评价了50例结直肠癌对常用化疗药物顺铂及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结果显示:顺铂耐药率为59.5%,5-氟尿嘧啶耐药率为52.4%,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相关性分析发现:Ubc9蛋白的高表达与顺铂的耐药呈正相关,而与5-氟尿嘧啶药物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性,提示Ubc9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顺铂的耐药过程。目前Ubc9参与耐药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Fas相关蛋白-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death domain associate protein,Daxx)的定位改变有关,通过Daxx介导的细胞凋亡来影响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17-18]。

总之,本研究初步探讨了Ubc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目前,已有以Ubc9为治疗靶点的相关研究报道,相信Ubc9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有效药物和基因靶点。

参考文献

[1] Lomeli H,Vazquez M.Emerging roles of the sumo pathway in development[J].Cell Mol Life Sci,2011,68(24):4045-4064.

[2] Ronen O,Malone J P,Kay P,et al.Expression of a novel marker, ubc9,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Head Neck,2009,31(7):845-855.

[3] Alshareeda A T,Negm O H,Green A R,et al.Sumoylatian proteins in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4,144(3):519-530.

[4] Moschos S J,Jukic D M,Athanassiou C,et al.Expression analysis of ubc9,the single 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E2 conjugating enzyme,in normal and malignant tissues[J].Hum Pathol,2010,41(9):1286-1298.

[5] Chen S F,Gong C,Luo M,et al.Ubc9 expression predicts chemo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J].Chin J Cancer,2011,30(9):638-644.

[6] Moschos S J,Smith A P,Mandic M,et al.Sage and antibody array analysis of melanoma-infiltrated lymph nodes:Identification of ubc9 as all important molecule in advanced-stage melanomas[J].Oncogene,2007,26(29):4216-4225.

[7] Chen S F,Gong C,Luo M,et al.Ubc9 expression predicts chemo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J].Chin J Cancer,2011,30(9):638-644.

[8]薛暉,陈荣,李洁.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顺铂的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房,2012,23(38):3593-3595.

[9] Loizzi V,Chart K,Osann K,et al.Surviv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who were treated with chemoresistance assay-guided themotherapy[J].Am J Obstet Gynecol,2003,189(5):1301-1307.

[10]魏文青,赵满仓,刘晶,等.MTT肿瘤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学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13(10):871-874.

[11] Watts F Z.Starting and stopping sumoylafion.What regulates the regulator[J].Chromosoma,2013,122(6):451-463.

[12] Eladad S,Ye T Z,Hu P,et al.Intra-nuclear trafficking of the BLM helicase to DNA damage-induced foci is regulated by SUMO modification[J].Hum Mol Genet,2005,14(10):1351-1365.

[13] Li R,Wei J,Jiang C,et al.Akt sumoylation regulat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tumorigenesis[J].Cancer Res,2013,73(18):5742-5753.

[14] He X,Rieeberg J,Pulukuri S M,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oss of sumo pathway function on cancer cells and tumor proliferation[J].PLoS One,2015,10(4):e0 123 882.

[15] Mo Y Y,Yu Y,Ee P L,et al.Over expression of a dominant-negative mutant Ubc9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ensitivity to anticancer drugs[J].Cancer Res,2004,64(8):2793-2798.

[16] Moschos S J,Smith A P,Mandic M,et al.SAGE and antibody array analys is of melanoma-infiltrated lymph nodes:identification of Ubc9 as an important molecule in advanced stage melanomas[J].Oncogene,2007,26(29):4216-4225.

[17] Lieeiardello M P,Mullner M K,Dumberger G,et al.Notch 1activation in breast cancer confers sensitivity to inhibition of sumoylation[J].Oncogene,2014,34(29):3780-3790.

[18] Hirohama M,Kumar A,Fukuda I,et al.Spectomycin b1 as a novel SUMOylation inhibitor that directly binds to SUMO E2[J].ACS Chem Biol,2013,8(12):2635-2642.

(收稿日期:2017-03-20) (本文编辑:程旭然)

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性抽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患者资料, 年龄范围20~40岁, 平均年龄32.5岁;其中, 男40例, 平均年龄33.1岁;女30例, 平均年龄30.3岁。患者临床表现为: (1) 轻微:疲倦、无力、发热、低烧; (2) 略重:发烧、背酸、咳嗽; (3) 严重:咯血、高烧、胸痛。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70例患者病程长短分期用药, 强化期 (1~2个月)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4种药物, 1次/d;巩固其 (后4个月) :异烟肼、利福平, 1次/d。

1.2.2 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了心理素质、文化水平、住院环境、感染症状等。对70例患者进行调查过程时, 将把上述各项都列为调查指标, 并作出相应的统计, 将患者的依从性分成“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完全不依从”3类, 然后对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比, 进行详细的资料统计。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

在对患者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并不理想, 部分患者不但没有按照医生的嘱咐接受治疗, 甚至出现拒绝治疗的现象。患者各项治疗指标的具体依从性情况如表1所示。

2.2 影响因素

针对“影响肺结核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因素”这一问题, 笔者同样做了详细地分类统计, 得出造成患者依从性偏差的因素比较复杂, 主要包括了心理素质、文化水平、住院环境、感染传播等, 这些给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实际的参照意义。可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思想教育等方式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使其积极配合医生以接受治疗。

3 讨论

由于不同的病发因素, 肺结核在临床上的种类也较为复杂, 常见的包括了原发型、血行播散型、侵润型等。在临床药物治疗中, 患者拒绝或不配合医生常会影响到最终的治疗效果。因而, 研究影响患者药物依从性因素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3.1 药物治疗原则

为了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 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相关的原则, 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

3.1.1 尽早诊治

肺结核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一旦控制不当则会造成周围群体同样患上该病。“尽早诊断、尽早治疗”能够防止身体组织受损, 避免引发炎症或肺泡异常[2]。

3.1.2 联合用药

在药物治疗中, 有时仅运用一种药物则疗效不够理想。本次先分别单独采取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其中的一种治疗, 但效果不够理想, 而将集中联合运用则效果甚佳。

3.1.3 适当剂量

任何疾病的药物治疗都必须有科学的剂量, 少则药效微弱, 多则药效过猛。这就需要药师在配药过程中, 严格按照医生的诊治病历或药方抓药, 确保剂量科学、适当。

3.2 影响治疗依从性因素

对70例肺结核患者回访调查中发现, 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包括心理、环境、感染、文化等几个方面。

3.2.1 心理素质

由于肺结核巨大的感染性, 社会上早已形成了“恐核症”, 一听到肺结核则避而远之, 这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导致其接受药物治疗信心全失。

3.2.2 住院环境

住院环境的好坏将会影响到患者接受治疗的情绪, 环境差的患者由于面临着各种干扰, 就没有心思再接受医学治疗。加上医疗费用的增加, 让患者对于治病避而远之。

3.2.3 感染传播

肺结核病会不断传染, 很多人听到该病则会离得远远的[3]。见到这些现象, 患者内心肯定愈加悲伤, 无法按时服药治疗, 影响了治疗效果。

3.3.4 文化水平

文化程度的高低会影响患者的人生观、世界观。而文化低的患者多数未能等病情好转就继续参加工作, 使得医生的治疗无法正常进行。而文化程度高的就严格按照医生的叮嘱接受药物治疗。

4 结语

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医生需针对患者依从性差实施有效的引导措施, 以尽快实施治疗, 保证效果达到理想状态。

摘要:目的 研究影响肺结核患者接受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随机性抽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患者资料, 总结出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心理素质、文化水平、住院环境、感染传播等是导致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结论 医生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需保证患者依从性良好。

关键词:肺结核,药物治疗,依从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周立红.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52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09, 30 (10) :21~23.

[2] 高爱华.肺结核合并糖尿病161例临床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2 (7) :5~6.

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范文第5篇

1 教学内容的特色性与前沿性

1.1 注重教学内容的特色性

我校地处三峡区域, 周边地区的神农架林区、恩施地区等有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特别是主要围绕三峡地区民间传统药用植物与特色药用植物相关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特色性。因此, 我们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方面, 在注重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进一步充实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主要天然活性成分类型 (糖和苷类、醌类、黄酮类、苯丙素类、萜类和挥发油、三萜及其苷、甾体及其苷、生物碱类等) 的生物合成途径、化学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 介绍天然活性成分的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间的内在关系, 这些内容是进行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二是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精制方法, 包括经典分离方法与现代分离技术;三是典型天然活性成分结构鉴定方法, 包括重要天然药物和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实例;四是简单介绍天然药物的开发设计及天然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我们在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中结合三峡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和结构鉴定的实例讲述, 如湖北神农架民间传统用药开口箭中活性成分甾体皂苷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以及“头顶一颗株”、“文王一支笔”等三峡地区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实例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 而这些特色内容也正是课程组教师多年的科研成果的积累。这种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的充实,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 关注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天然药物化学虽然是一个有着较长发展历史的学科, 但由于现代波谱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分离技术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一些极端环境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使得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极为迅速, 结构新颖的天然活性成分不断发现, 为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寻找提供了重要途径。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数量也明显的增加。学科理论的不断发展, 研究技术手段及方法的快速变革, 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素材。也充分说明了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理论的形成具有可发展性, 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则具有实践必要性。前沿性的教学内容是本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我们通过文献学习的方法, 进行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内容, 了解学科发展以及天然药物的开发设计及天然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等交叉学科, 了解三峡地区特色药用植物, 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开发中的基本应用。注重将学科最新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及时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

2 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2.1 开展“讨论式、互动式”的双边教学方式

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 改为学生自主参与性的双边教学。本课程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理论学时中, 教师讲授基本内容24学时, 学生参与教学8学时。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以应用性内容和文献学习为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开展自主学习, 查阅文献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进行课堂讲授。学生讲授结束后教师引导听课学生进行课堂讲评。学生讲授情况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课堂活动或文献学习成绩) 进入课程考核的总成绩, 以激发学生参与教与学的积极性, 活跃教学方式, 改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考核: (1) 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如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完整性等; (2) 学术内容的组织、构架情况; (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果; (4) 课堂讲授的语言表述。课堂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 参与学生事先认真阅读相关文献, 并带上问题; (2) 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及时评估并引导讨论方向; (3) 学生讨论后, 教师及时点评, 重点总结思路、方法等。

2.2 实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验教学

由于研究生的本科背景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探索了实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多样化包括内容多样化和形式多样化, 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多个实验课题方向, 涉及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分离提取供学生自主选择。另外还进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启发学生利用家乡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设计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课题。这样,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特别是基础好潜力大的学生的实验研究的浓厚兴趣。

3 教学手段的实践性与网络化

3.1 依托科研平台建立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为了加强学生实验技术与技能的学习, 本课程设置了16个学时的实验课程教学, 实验课程依托三峡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这一科研平台, 利用平台较为齐全的仪器设备, 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 如制备型中压液相色谱仪和半制备及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冷冻干燥机等, 以及平台的实验材料和实验场地进行实验教学。对研究生掌握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精制方法和实验技能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作者也做了很多相关的探索, 结合平台的科学研究课题, 着力使研究生掌握基本的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 (重点是色谱技术 (包括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 以及天然药物化学提取分离的一般程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从事天然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的研究能力。但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 实验内容与实验手段仍需不断变革和完善。

3.2 开展课余时间的网络辅导

本课程依托三峡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和药理学硕士点, 无论在实践教学还是在理论教学资源的利用上都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利用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网页开辟研究生教学专栏,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讨论和辅导, 特别是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的文献库的利用, 更利于进行文献学习等。当然, 网络教学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 相关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充实、更新和完善。有关网络化的教学研究是教学改革特别是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的研究领域。

4 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在本课程教学的考核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初步建立了下列两种模式:

(1) 课程成绩包含两部分: (1) 是实验成绩, 占总成绩的30% (其中出勤占30%, 实验报告及实验技能占70%) 。 (2) 是考核及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其中课堂活动占3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 。

(2) 课程成绩包含三部分: (1) 是实验成绩, 占总成绩的30% (其中出勤30%, 实验报告及实验技能占70%) 。 (2) 是文献学习成绩, 占总成绩的20%, 三是考核成绩, 占总成绩的50% (试卷卷面考绩) 。

两种模式都兼顾了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学习的自主性等方面的考核。对课程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课程的考核内容及考核形式仍需不断探索。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适应了我校药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近年来研究生已在Chin.Chem.Lett.Molecules等刊物上发表了有关新化合物分离鉴定的S C I论文。

综上所述, 本文就我校药理学专业硕士点的学位课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在教学内容方面, 即注重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 又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性与前沿性;在教学方法上, 开展“讨论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以及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验教学;在教学手段上, 加强教学手段的实践性与网络化, 实行新的课程考核模式, 不但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进行考核, 而且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考核。为培养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参考模式。

我们深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作, 常常会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地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认真探讨和研究, 并加以解决, 以求不断完善。

摘要:本文就我校药理学专业硕士点的学位课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为培养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参考模式。

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范文第6篇

个体化用药:理想与现实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但是,药厂开发药物,医生开处方,对这个事实基本上是视而不见。他们制药、开药都是针对多数病人的“平均水平”。

比如说,开刀麻醉要用肌肉松弛剂。这种药对有的人有副作用。用的不好可能死人。50年前就已经有办法找出用这种药后可能会死亡的病人。可是,直到今天,这些办法还没有在临床普遍应用。

最近,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推荐了两种帮助医生用药的基因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一种抗凝血药的起始剂量。

可是,许多医生对这些检测方法的实际价值持怀疑态度。他们的怀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方面,需要用药时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用药又不能等。另一方面,检测结果提供的病人对起始剂量反应的信息,并不比医生们的观察提供的信息,价值更大。

这类基因检测,也许可以帮助少数对药物非常敏感或者非常不敏感的病人。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检测还没有多大实际价值。

当然,将来,基因检测会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结果,毒理学将会从目前的描述性科学变成预测性科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提前发现对药物和膳食补充剂副作用敏感的人,采取措施,避免毒性反应发生。

环境和行为:影响不容忽视

要使医学和公众健康真正从基因组学中获益,我们面临很多挑战。我们需要明白影响疾病的各种非遗传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和行为因素。我们需要清楚基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因素包括感染、饮食、营养、压力。体力活动、污染物、杀虫剂、放射线、噪音和其他物理因素、草药、烟草、酒精、处方药、非处方药。这些因素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短暂性的或者遗传性的染色体改变。还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个体化医疗可以从传染病开始。我们可以对病人和传染源细菌或病毒进行基因分型。了解细菌或病毒和病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对付像艾滋病、结核、疟疾和流感这类特别麻烦的传染病,我们需要疫苗。开发疫苗,现有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组学更多地了解这些细菌或病毒和容易感染人群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们已经开始运用基因组学开展世界范围的传染病监测。如果能提前发现动物和动物接触者中出现病原体的新类型,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减少传染病大流行的危险。

个体化医疗:任重道远

“个体化医疗”的说法现在非常流行。它反映了人们希望能够“因人施治”的愿望。对个体化医疗的渴望也反映了一个客观事实。这个事实是即使被诊断为同一种疾病,每个人的发病原因机制都可能不一样。因此,不能用一种治疗方法。

现在广泛使用的许多药,其实只能使不到三成的用药者从中得到好处。这三成人当中,还有一部分可能不吃药也会好,一部分是因为服药对他们的安慰作用好起来的。

要想达到理想的“P4医学”——预测性、预防性、个体化、参与性医学,我们必须考虑下面这些复杂的问题。

第一,我们要在分子、生理和临床层面积累足够的科学证据,才能把不同的病人分型和分类。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或者预防。比如说,对特殊类型的白血病、乳癌和结肠癌病人,现在可以在基因组学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从分子层面上进行药物治疗。举个例子,如果没有基因组学的指导,对所有结肠癌病人都用同一种抗癌药物的话,可能会有将近一半的结肠癌病人没有效果。

第二,随机临床试验中有效的证据,往往来自严格选择的病人。社区中的实际病人,很多都是几种病同时缠身,与严格选择的病人有很大差距。因此,临床试验中获得的证据,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完全适用。

第三,在现实生活中,医疗仪器和手术治疗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治疗和治疗是否及时。

第四,如果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哪怕没有什么好处,医生也会继续使用老的药物或者医疗器械。现实生活中,要证明一种治疗方法没有任何好处,是很困难的。另外,病人还常常要求得到某种具体的治疗。

指导临床决策,因人而异用药和检测的信息可以在互联网“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库”中获取。网址是:wwwDharmGKB.org。

随着电子健康档案的普及,在网上可以找到相关信息资源来解释每个病人具体检查的复杂结果。因为分子生物学的检查和影像信息越来越复杂,常规的建议“问您的医生”恐怕不行。医生也有可能不知道。因此,还要准备有效的指南,帮助医生在网上找到需要的信息。

展望未来:六个好处

随着研究的深入,部门间合作的加强,在不远的将来,基因组学和相关研究和实践至少能给我们带来六个好处。

人类实际上只有2万个指导细胞制造蛋白质的基因。可是,这2万个基因造出了一百万种蛋白质。

○关于常见病的分子生物学信息越来越多。个人做基因组测序,花费不到1千美元。

○许多病有了分子生物学的检测工具。包括基因特异性的、器官特异性的和病因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工具。

○为某些新药或者复合药的开发打下了基础。这些药物最有可能用来治疗癌症、大脑疾病、心血管病和肝病。

○药物基因组学在药品审批和电子处方指南中取得很大进展。医生将为病人提供更精确的诊断,更安全有效的治疗。

○与基因类型和疾病危险有关的、可改变的环境和行为因素的信息越来越多。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公众健康和和个人行为改善。

○消费者能更好地理解基因组学,因此能够更好地遵从促进公众健康的措施。例如,加强锻炼,良好营养,控制血压、胆固醇、体重、血糖,减少对传染性因素和化学性危险因素的接触。这些措施对我们的整体健康十分重要,完全可以抵消那些仅有统计学相关意义的遗传危险因素的作用。

相关文章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财务自查报告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财务及报账员,为了严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1
2025-09-19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s("wzfz");上一篇: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1
2025-09-19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第1篇前 言为加强公司正规化管理,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制定本《内部规章制度》,各...

1
2025-09-19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第1篇2、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3、党组织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情况; 4、党费收缴情况; 5、发展党员情况;6、党员示...

1
2025-09-19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在筹备期的前10天里,请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组织形态(预计是多少人的组合)、组织名称(就是贵公司宝号)、股东人数...

1
2025-09-19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

1
2025-09-19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 汽车司机应持有有效驾驶证、行车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得私自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3 车辆不得...

1
2025-09-19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XXX同志,男,现年XX岁,大学学历,XX职称,现任XXXX,主要负责XXXXX。该同志自2014年8月份进入该岗位工作以来,...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