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浅谈吟诵教学初探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浅谈吟诵教学初探(精选8篇)

浅谈吟诵教学初探 第1篇

浅谈一年级吟诵教学初探

吟诵是传统诗词文赋的诵读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吟诵是吟和诵的组合词,语境不同而含义不同。“吟”有两个意思:一是声调抑扬地念,一是指作诗、写诗及推敲字句,均为引申义;“诵”是指背诵和朗读,为本义。因此,“吟诵”不单指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而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汉诗文的诵读方式,自先秦开始,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它和唱的区别在于,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诵读是没有曲调的。除此之外,两者的规则是完全一样的。

当我第一次接到吟诵教学活动时,感觉好奇怪的,第一次听吟诵怎么听都觉得难听。心中时常质疑古人是这么吟诵古诗的吗?为什么我一直以来没听说过这样读古诗?吟诵是真的吗?心中的一连串疑问,在张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上网听了徐建顺老师的视频讲座之后迎刃而解。当我了解了吟诵的前世今生,学习了吟诵的理论与方法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吟诵,感受到了吟诵之美。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对低年级的吟诵教学有了一点点思考和做法,我的教育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学生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吟诵古诗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朗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一步是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它是学习吟诵的前提。孩子们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可以独自朗读古诗了,在《我爱吟 诵》这本教材中,孩子开始接触的都是近体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古诗内容简单,合撤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些古诗都是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会背诵,所以读准古诗并不难,读上四五遍就可以读正确、流利了。孩子们在读古诗时会遇到文读语音的字,比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斜”不读“Xīé”,读“Xīá”,可让孩子知道主要是为了古诗的押韵。教学古诗文,重点是让学生诵读,并同时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精粹,在感悟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积极营造一种吟诵的氛围。

利用早读20分钟,是固定的读诗时间。学生随身携带《千字文、三字经》日日诵读。课前一首歌,一首诗做到位。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不求甚解”,重读不重懂,意在让学生在积累中感悟,在积累中培养语感。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直接接触和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感悟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拓展诗词学习的视野。

三、诵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二步是诵读古诗。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在小学一年级吟诵教学中,应该重视“诵”,以“诵”为主。孩子们掌握了一些诵的基本知识后,拿到一首古诗就会情不自禁地诵起来。关于诵的基本知识也不要讲得太多太深,太多会显得枯燥,太深难以理解,要结合教学慢慢的渗透。在日常的吟诵教学中,我主要向学生介绍以下吟诵方法:

1、平长仄短

这是吟诵时音长方面的规则,而且仅限于吟诵格律诗文。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因此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教学时,可简单的说就是一二声拉长,三四声短,平声用“—”符号表示,仄声用“︱”符号表示。吟诵时,诗文中的第二、四、六等偶位字,是平声字,则是长音,是仄声字,则是短音,句尾是韵字时拖音。

2、押韵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协和之美。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在教学时,可让孩子先找一找诗中押韵的字,把其圈出来,吟诵时可以拖音。

3、入声字

普通话中所有的字音长短一样的,或者无所谓长短。古代是有长、中、短音的。吟诵的时候,韵字和偶位的平声字是长音,入声字是短音,其余的字是中音。入声字有顿挫之感,常用来表达痛苦、决绝、强调等意义。体会入声字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对于体会诗歌的涵义 非常重要。在吟诵入声字时,如果把仄声看作音乐节奏一拍,那么入声字就是半拍。

3、依字行腔

是旋律的生成规则。声调向上就往上引,声调下降就往下吟,这就是依字行腔。简单说就是不倒字,即不能把字的声调读错了。吟和唱的区别有很多,比如“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的。像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ā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

4、开闭口音

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可看韵腹和韵尾,开口音是a、o为韵腹的音,闭口音是i、u、ü为韵腹的音,开口音的情绪明朗,闭口音的情绪低回,根据诗中的开闭口音可以来判断整首诗的基调。举个例子,《咏鹅》是赞美鹅戏水时动态美,富有生活情趣。表达了鹅的美,这就是朗读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这个韵有的字:“白毛”对“红掌”、“浮”对“拨”、“绿水”对“清波”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美。这首诗也用了很多开口的音,在孩子还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时,我们同样可以从声韵上来感受整首诗的韵律美,是朗读时达到的效果。

三、吟诵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三步是吟诵古诗。吟诵古诗是对学生最高的要求,它是学生掌握了吟诵方法后和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在诵读 的基础上进行创调,最终形成自己的调子。针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积累不够,所以我是先带领学生听光盘,以模仿为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渐就会创造出自己的吟诵调。

半年来的吟诵教学实践,让我和孩子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对母语的热爱。看到孩子们做着手势,摇头摆尾的吟诵古诗,我觉得所有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也清楚的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在现实这块土壤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吟诵之路展望未来。

浅谈吟诵教学初探 第2篇

2011-10-27 20:46:13 来源: 作者:叶晓燕 【大 中 小】 浏览:671次 评论:0条

和许多人一样,第一次听到吟诵时,感觉怪怪的,怎么听都觉得难听。心中时常质疑古人是这么吟诵古诗的吗?为什么我们一直以来没听说过这样读古诗?吟诵是真的吗?心中的一连串疑问在听了徐建顺老师的讲座之后迎刃而解。当我们了解了吟诵的前世今生,学习了吟诵的理论与方法后,我们惊讶地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吟诵,感受到了吟诵之美。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摸索,我对低年级的吟诵教学有了一点点思考和做法,在这里与大家共勉。由于我的教育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学生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吟诵古诗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朗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一步是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它是学习吟诵的前提。孩子们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可以独自朗读古诗了,在《我爱吟诵》这本教材中,孩子开始接触的都是近体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古诗内容简单,合撤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些古诗都是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会背诵,所以读准古诗并不难,读上四五遍就可以读正确、流利了。孩子们在读古诗时会遇到文读语音的字,比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斜”不读“Xīé”,读“Xīá”,可让孩子知道主要是为了古诗的押韵。

 诵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二步是诵读古诗。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吟诵教学中,应该重视“诵”,以“诵”为主。孩子们掌握了一些诵的基本知识后,拿到一首古诗就会情不自禁地诵起来。关于诵的基本知识也不要讲得太多太深,太多会显得枯燥,太深难以理解,要结合教学慢慢的渗透。在日常的吟诵教学中,我主要向学生介绍以下吟诵方法:

1、平长仄短

这是吟诵时音长方面的规则,而且仅限于吟诵格律诗文。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因此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教学时,可简单的说就是一二声拉长,三四声短,平声用“—”符号表示,仄声用“︱”符号表示。吟诵时,诗文中的第二、四、六等偶位字,是平声字,则是长音,是仄声字,则是短音,句尾是韵字时拖音。

2、押韵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协和之美。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在教学时,可让孩子先找一找诗中押韵的字,把其圈出来,吟诵时可以拖音。

3、入声字

普通话中所有的字音长短一样的,或者无所谓长短。古代是有长、中、短音的。吟诵的时候,韵字和偶位的平声字是长音,入声字是短音,其余的字是中音。入声字有顿挫之感,常用来表达痛苦、决绝、强调等意义。体会入声字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对于体会诗歌的涵义非常重要。在吟诵入声字时,如果把仄声看作音乐节奏一拍,那么入声字就是半拍。

3、依字行腔

是旋律的生成规则。声调向上就往上引,声调下降就往下吟,这就是依字行腔。简单说就是不倒字,即不能把字的声调读错了。吟和唱的区别有很多,比如“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的。像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ā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

4、开闭口音

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可看韵腹和韵尾,开口音是a、o为韵腹的音,闭口音是i、u、ü为韵腹的音,开口音的情绪明朗,闭口音的情绪低回,根据诗中的开闭口音可以来判断整首诗的基调。举个例子,人们一直认为《登鹳雀楼》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图强的,表达了盛唐气象,这就是朗读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但我们看它的韵:ou,大家拉长3秒试试,还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吗?这个韵有哪些字呢?秋、悠、游、囚、幽、留、忧、愁„„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忧郁。这首诗也用了很多开口的音,所以这种痛苦是豪放的痛苦。在孩子还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时,我们同样可以从声韵上来感受整首诗的意境,这是朗读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5、吟诵小提示

根据吟诵规则,向学生推荐吟诵小提示,帮助其吟诵古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七言)单字放得宽,偶字管得严。

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本音决定基础调,依字行腔很重要。节奏点上停一停,平仄相对很奇妙。

 吟诵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三步是吟诵古诗。吟诵古诗是对学生最高的要求,它是学生掌握了吟诵方法后和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创调,最终形成自己的调子。针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积累不够,所以我是先带领学生听光盘,以模仿为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渐就会创造出自己的吟诵调。

一年来的吟诵教学实践,让我和孩子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对母语的热爱。看到孩子们做着手势,摇头摆尾的吟诵古诗,我觉得所有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也清楚的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我会在现实的这块土壤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吟诵之路来。

小学低年级古诗吟诵教学初探 第3篇

一、朗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一步是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它是学习吟诵的前提。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后, 就可以独自朗读古诗了。在《我爱吟诵》这本教材中, 他们开始接触的都是近体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古诗内容简单, 合辙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些古诗都是他们在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 所以读准古诗并不难, 读上四五遍就可以做到读得正确、流利了。学生们在读古诗时会遇到与现代读音不同的字, 比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 “斜”古读Xiá, 今读Xié。《现代汉语词典》中无Xiá读法。应按今天的读法。

二、诵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二步是诵读古诗。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 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吟诵教学中, 应该重视“诵”, 以“诵”为主。孩子们掌握了一些诵的基本知识后, 拿到一首古诗就会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关于诵的基本知识也不要讲得太多太深, 太多会显得枯燥, 太深了则难以理解, 要结合教学进程慢慢地渗透。在日常的吟诵教学中, 我主要向学生介绍以下几种吟诵方法:

1. 平长仄短。

这是吟诵时音长方面的规则, 而且仅限于吟诵格律诗文。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 平就是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代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 也就是都读一声, 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 因此古代的诗平仄相间, 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教学时, 可简单地引导学生, 一二声拉长, 三四声缩短;平声用“”符号表示, 仄声用“|”符号表示。吟诵时, 诗文中的第二、四、六等偶位字, 是平声字, 则是长音, 是仄声字, 则是短音, 句尾是韵字时拖音。

2. 押韵。

押韵是指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 一般把韵放在句尾, 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 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 更能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协和之美。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 首句可押可不押, 下句必押平声韵。在教学时, 可让孩子先找一找诗中押韵的字, 把其圈出来, 吟诵时可以拖音。

3. 入声字。

普通话中所有的字音长短都是一样的, 或者无所谓长短。古代是有长、中、短音的。吟诵的时候, 韵字和偶位的平声字是长音, 入声字是短音, 其余的字是中音。入声字有顿挫之感, 常用来表达痛苦、决绝、强调等意义。体会入声字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对于体会诗歌的涵义非常重要。在吟诵入声字时, 如果把仄声看做音乐节奏的一拍, 那么入声字就是半拍。

4. 依字行腔。

依字行腔是旋律的生成规则。声调向上就往上引, 声调下降就往下吟, 这就是依字行腔。简单地说就是不倒字, 即不能把字的声调读错了。吟和唱的区别有很多, 比如“吟”是依字行腔, 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这些的。像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 “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ā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 结尾要用对称的音, 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 任何地方的“吟”, 都是不倒字的。

5. 开闭口音。

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可看韵腹和韵尾, 开口音是ā、o为韵腹的音, 闭口音是i、u、ü为韵腹的音, 开口音的情绪明朗, 闭口音的情绪低回, 根据诗中的开闭口音可以来判断整首诗的基调。举个例子, 人们一直认为《登鹳雀楼》是积极向上的, 奋发图强的, 表达了盛唐气象, 其实, 这只是朗读的结果。因为朗诵的时候, 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但我们看它的韵ou, 大家拉长3秒试试, 还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吗?这个韵有哪些字呢?秋、悠、游、囚、幽、留、忧、愁一旦使用这个韵, 情感很悠长, 一般很忧郁。这首诗也用了很多开口的音, 所以这种痛苦是豪放的痛苦。在孩子还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时, 我们同样可以带领他们从声韵上来感受整首诗的意境, 这是朗读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6. 吟诵小提示。

根据吟诵规则, 向学生推荐吟诵小提示, 帮助其吟诵古诗。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七言)

单字放得宽, 偶字管得严。

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本音决定基础调, 依字行腔很重要。

节奏点上停一停, 平仄相对很奇妙。

三、吟诵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三步是吟诵古诗。吟诵古诗是对学生最高的要求, 学生掌握了吟诵方法和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之后, 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创调, 最终形成自己的调子。就低年级孩子来说, 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 知识积累不够, 所以我先带领学生听光盘, 以模仿为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不断积累, 他们逐渐就会创造出自己的吟诵调。

小学诗词吟诵教学初探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词吟诵 诗词吟诵教学

引言

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小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我国经典的重要途径。诗词吟诵是我国古代文人对诗词的传统诵读方式,它与朗诵不一样,不仅要讲究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还应融入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情体会。

1.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吟诵的重要性

古代读诗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腔无调,随意而出”,因此小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感受是吟诵诗词的灵魂[1]。通过对诗词的反复吟读,自然会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吟诵中的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等要点,自然也就学会了诗词吟诵。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原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热爱,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吟诵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再反复讲解诗词的内容,告诉学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意思,而应更注重带领学生领会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现有的诗词感受上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整首诗的情感,如此自然就能诗词吟诵了。

2.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可以先将《绝句》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将诗读两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诗词的内容,并准确的掌握诗词字句的发音。待到学生熟悉诗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古诗有三美,即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2]。意境美主要通过诗歌内容中的风景描写,诗人的情感抒发来表现,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对每每一个字、每一句诗进行解释,这样很容易破坏诗词整体营造出的美感。

《绝句》中的意境美体现在风景的描写,“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立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副活泼生动的画卷。不再需要过多的解释与翻译,学生就能领会到诗词中的风景美。而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是远景。与前两句的“黄”、“翠”、“白”、“青”相比,后两句的诗句所呈现的画面就有些沉闷与幽远。从诗中的颜色、远景、近景的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通过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美。

《绝句》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副春天明秀的秀丽景色,看见这样的景色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感到温暖,轻松。而后两句将视线转向远山上还未融化的雪,与门外停着的船,整个轻松欢快的情感立刻有了那么一丝愁绪。教师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情感,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看见这样风景时会有怎样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学生自然可以把握这首诗在吟诵时应有的感情。

绝句以四句构成,短小精粹,是依照律句的平仄排序,非常讲究粘对和押韵,故而绝句也很容易朗朗上口[3]。在开始学习吟诵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吟读诗词,当学生能够将诗句记在心中,读准诗词中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充分体会诗句中的韵律后,自然能够脱口成诵。在反复吟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会加深,当学生脱口成诵时,自然会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情,如此学生便能够吟诵出自己的感受、韵味与节奏了。

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吟诵美时,教师可以通过领诵、齐诵、接力诵等方式让学生熟记掌握诗词的内容。首先,由教师先进行吟诵示范,让学生跟读。吟诵完两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诵。当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时,可以让感觉自己能够独自吟诵的学生站起来吟诵,若其他学生觉得自己可以也可以站起来一起吟诵。当全班学生都能够准确完整的诵读出诗词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吟诵过程中,掌握平仄、入声和尾韵长托等吟诵的要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平仄和入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词吟诵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在吟诵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肢体动作,以加强整首诗词的吟诵美。

3.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体会

教师将诗歌的吟诵作为课堂的重点,也最为学习诗词的重点。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时,就已经为学生的诗词吟诵打下重要的基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诗词的吟诵,感受到了诗歌的吟诵美。

整堂课下来,教师真正用于讲解诗词内容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说出《绝句》中的诗意,说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活跃性,尤其是在诗词诵读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开口吟诵,有些同学还加入了自己的肢体动作,课堂气氛被推至高潮。

在吟诵教学时,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互动。教学中,教师一直保持着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在引领他们去发现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时。在吟诵开始时,小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不敢独自开口诵读。但当大家都开始吟诵时,小学生也就没有了顾虑,愿意开口,融入其中,逐渐有自信开口领诵或独诵了。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从众心理”,从而营造出一个诗词吟诵的良好学习环境。

结论

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带领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让学生主动开口,慢慢学习掌握诗词的吟诵方法与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样化的吟诵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新,董倩. 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05:32-36+54.

[2]曲劲竹. 论吟诵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影响[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4:108-111.

浅谈吟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启示 第5篇

宁夏红寺堡区 李鸿焕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的一种独特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

一、吟诵的历史渊源

吟诵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学史告诉我们,诗歌源于劳动。最早的吟诵活动自然要数先民们劳动时的诗歌吟唱,当时文字尚未产生,诗与歌也没分化,所谓吟诗,也就是随口不经意地传唱诗歌。后来,随着文字的产生,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兴办,诗歌吟诵逐渐走进了课堂。周代,小学和大学(即太学)都开设“诵诗”这门必修课。《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周礼·春官宗伯下》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可见当时的学校多么重视对贵族子弟进行诵诗教学。到了春秋时代,孔子第一个起来私人办学。这位精通文学和音乐的大教育家深知诗歌与音乐对陶冶人的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平时花很多时间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据文献记载,他的弟子子游和子路很能弦歌《诗经》,曾子和原宪吟唱《诗经》中的《商颂》非常出色,所谓“声满天地,若出金石”。不仅如此,孔子还善读《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赏。孔子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吟诵专家和吟诵教育家。孔子以后,历代的文人师生都是用吟诵的方法来欣赏和教学诗文的。如唐代,不仅像韩愈这样的大文豪平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而且“李杜诗篇万口传”,甚至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吊白居易》诗)、“治书苍头”都能吟诵柳宗元的文集(见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足见吟诗诵文在当时成了人们普遍的爱好,成了时代的一种风尚。需要指出的是,吟诵之学得到更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乃在宋、元、明、清时代。这个时期人吟赏的美文除了一向处于正统地位的诗与文,还有蔚然郁起的词与曲,而吟诵的腔调由于受到戏曲音乐的影响,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个时期有关吟诵的理论研究也多了起来,宋代的朱熹,元代的刘绩,明代的李东阳、唐顺之、钟惺等都对吟诵之学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清代桐城派作家揭橥的“因声求气”说更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人们的吟诵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推进和提高作用。特别是,这个时期各地兴办了许多书院,私塾更是遍及城镇乡村,加上出现了一大批既切合识字和普及文化知识需要、又易诵易记的启蒙读物,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小儿语》《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增广贤文》等,因而使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到极大的普及。

二、现代语文教学中对古诗文吟诵的目标要求

在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古诗文“吟诵”要求,而是用“背诵”一词提出了对古诗文的学习目标,追其原因在于,古诗文 “因声入境”的教学操作中,因人而异,并在学习过程中不做具体要求,这也为语文教学中的吟诵开辟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诗文160篇(段),初一至初三学生背诵古诗文80篇(段), 合计240篇(段)。其中,不同的学段还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吟诵与现代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一)、吟诵经典诗文,可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吟诵能激发想像、联觉和情绪,让吟诵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词文的意境之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营造出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激发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老师也能更加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

(二)、吟诵经典诗文诗句,弥补课文内容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

“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 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教师适时引入吟诵这一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积累古文诗句素材,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文章如果吟诵得多,其中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明,不知不觉中都会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给自己的文章润色,拓宽了写作思路。经典教育除了能为学生写作提供大量引经据典的丰富内容之外,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

(四)诵读经典诗文诗句,陶冶学生爱国情操

现在有些学生受不良文化影响,崇尚暴力、缺乏爱心,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开展吟诵中华经典诗文诗句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传统美德,拥有良好的人格操守。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形成在青少年时期。让中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他们的心灵保持纯净,培养良好的品德。让学生背诵最有价值的中华经典诗文诗句,让他们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品质,中华经典诗文诗句将伴随其人生的成长。长期的吟诵熏习,还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可以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

四、吟诵的具体要求

(一)饱满的情感是吟诵的基调

做好古诗词吟诵首要的便是饱满的清官。通过自身的感觉和诗人 的情感相连接,随着诗词中感情的变化而变换自身情感体验,并反映在吟诵的音调中,才能真正地感受诗词的世界。

(二)扎实的普通话基础是吟诵的必要条件

“字正腔圆”常常是我们形容一些人普通话标准、音色纯正、吐字清晰。而吟诵带有歌唱的模式,“字正腔圆”更是其必要条件。这要求我们要具备标准的普通话字音识别能力,吐字发音标准、声调把握准确,对轻重音、儿化音、尾音等汉语语法有所掌握,以此作为基础,才能达到吟诵的基本要求。

(三)强烈的韵律感是吟诵的前提

语言和音乐本身就密不可分的。语言是音乐是基础,音乐是语言的升华,而吟诵作为介乎两者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要兼备语言的铿锵有力和音乐的韵律悠扬。在实际的吟诵中将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根据诗文的感情基调来调整韵律,达到语言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五、结束语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第6篇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通过参加“吟诵”培训班,我对吟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在此与各位共勉。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在培训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关于吟诵教学,徐老师指出不赞成用录音教孩子,教育永远是以人为主的,教师是第一位的。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吟诵教学设计 第7篇

一、谈话导入: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让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意蕴之美。而当你读起它们,那变幻无穷而又美妙动听的韵律便会从你的唇齿间缓缓流出。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感受汉字的声音之美。

二、吟诵知识学习

(一)第一步:读出平仄:

1、(课件出示《乞巧》)老师这里有一首诗,哪位同学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展示朗读)。你们读得可真美呀!

2、七夕之夜,当你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青天,点点繁星闪着清丽的光芒,你是否会想起牛郎织女那美妙动人的故事?是否会轻轻地吟起这一首小诗?(师展示吟诵)

3、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点名评价)你们发现了老师的读法和我们平时朗读课文不一样。那是因为,这些文字长长短短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领读“平”(拖长音)、“仄”(读短)。

4、讲解吟诵规则:

1)平长仄短:刚才老师读诗的方式叫做“吟诵”,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在普通话中一声、二声为平声,需要读长;那仄声呢?(让学生来说,同时板书)

2)入短韵长: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这叫“入声归仄”。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韵”,韵字读得最长。(比如,诗中“霄”“桥”“条”都是韵字,都需长读)

3)吟诵符号: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乞巧》做了标注。(课件出示,同时讲解:横代表平,长横表示长平,韵字的横最长,表示韵字最长,竖代表仄,短竖加点表示入声。指导诵读时配合手势)。

4)吟诵的基本规则就是这样。哪位同学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点名读,评价并指导)你读出了诗歌平短仄长的美感。迢迢银河,悠悠情思,牛郎织女终于相见了,人们带着美好的祝福与心愿,共同吟诵起这首诗。(指导配合手势齐诵)

(二)第二步:读出不同的调。

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平仄”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调”。

1、(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请跟老师学,示范“春光”三个调。指导学生读出每个词上、中、下三个不同的调。

2、(出示《乞巧》)现在我们以一句为单位,请同学们按照上中中下的调来吟诵这首诗,谁来试一下?(点名诵读,评价)指导男女分读,师生合作读(课件分好)。

(三)第三步: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同学们高高低低地吟诵中,把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声音,我们还可以让这首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妙。所以,老师这里准备了第三把“钥匙”(课件出示“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1、我们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随着声调的起伏变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

2、瞧,每个人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了。银河之上,牛郎织女享受着久别重逢的喜悦,碧霄之下,美丽的女孩们对月穿针,丝丝缕缕的红线中是否会传出美妙的歌声。(教师示范吟咏)

3、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课件出示古人行吟图)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古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吟诵有腔有调的吟诵这首《乞巧》?(一句一句地师范学习,教学中可点名让同学展示,也可共同学习)

4、你们吟诵得可真有味道,那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充满美好愿望与幸福憧憬的诗歌吧!(配合音乐,设计师生,男女分诵)

三、巩固拓展:

浅谈吟诵教学初探 第8篇

几年前,笔者与校内爱好古典诗词的学生共同创立了“水云间”词社,旨在引导学生研习传统诗词,唤醒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意识。然而,在研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诗词格律却成了横在学生面前的一道坎,使其止于“临渊羡鱼”,惮于尝试。如何消除学生的受挫感和畏难情绪,引导其顺利跨过这道坎?笔者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发现,传统诗词吟诵是最为简单可行、最为快捷有效之法。本文抛砖引玉,浅谈以吟诵之法指导学生研习诗词的实践,希望能为他人今后从事此类活动提供参考。

以吟诵之法辨四声别平仄

刘坡公(民国)在其《学诗百法》一书中,将“声韵”列为第一法。刘氏以为,“学诗之第一步,当重声韵。声韵之中,尤以练习四声为最要。”刘氏列出昔人辨四声之口诀:“平生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用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并示以具体练习之法:

练习之法,须将平上去入四字,依照读法,以右手食指作势,读平声时,以指搁于桌之左边,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边尽处为止,声亦随之而止。桌之阔,大约以二尺为度。读上声时,以指搁于桌边正中,向上一挑,约离桌面一尺高,而声亦顿止。读去声时,以指离桌而下,重重一指,约离桌面一尺低,而声乃止。读入声时,以指向对面一指,约离身一尺远,而声即止。如是将此四字,每日读一百遍,其声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误。历三日,然后易以“东”(平声)“董”(上声)“冻”(去声)“笃”(入声)四字,仍照前法练习。再历三日,则无论何字,一读平上去三声,而入声之字,自然脱口而出矣。

此法虽适于操作,然学生按书中所列字表练习,颇觉枯燥乏味,对平上去入的读法难以深入。笔者乃以唐代白居易的五绝《问刘十九》为例,引导学生用唐调吟诵,并辅以刘坡公所示之法仔细体会。在一遍遍口中吟诵、指下比划的操练中,学生对四声的“高下疾徐”逐渐心领神会。

熟练吟诵《问刘十九》,学生对作诗之法中的平仄概念也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他们体会出平声、仄声两种绝然不同的音效:平声柔和圆润,仄声亢直短促。尤其是入声字,现代普通话中已消失,但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方言中仍保存着。当学生用沪语以唐调吟诵《问刘十九》,入声发音的短促与干脆更是清晰可辨。于是,学生很准确地标出了此诗平仄,如下图:

其后,学生学习吟诵了《登鹳雀楼》《春望》《题破山寺后禅院》《江南春》等诗,把标出词句的平仄作为一项常规作业练习。当他们对平仄了然于胸,其学诗之路也就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以吟诵之法明节奏习押韵

节奏在古诗词中是第一义的。“吟诵何琅琅,声如出金石”,辨别四声、平仄后,依字行腔,平声长停顿,仄声短停顿,吟诵以音步为单位,自然显出节奏。一吟一咏中,声调起伏变化,抑扬顿挫,和谐回环,极富音乐美感。朱自清先生一语道破古诗词韵律的玄机,他说:“古文和旧诗词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些只听人家读我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就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以口气慢慢地显示出来,让人好捉摸着。”吟诵之时,平长仄短,尤其二、四字处平声延长拖腔婉转,节奏分明韵味流畅。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节奏为“二二”,也即两字一顿,共两顿,每顿的末字落在板眼上。如《蒹葭》的音步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五言诗则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多一顿,为“二三”(2/(2//1)或2/(1//2))。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七言诗则又在五言的基础上多一顿,为四顿“四三”((2//2)/(2//1)或(2//2)/(1//2))。例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词由长短句组成,其节奏不一而足,与声音配合更灵活。如李煜的《相见欢》音步可作如下处理: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里面的领字后需作顿宕,譬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河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满庭芳》)。此外,在词的分阕处也应作适当休止。

如上所述,学生在吟诵前,用斜线标注停顿处,在吟诵时便注意到停顿,尤其吟诵到领字处,便能情绪饱满,响亮有力,有意识地停顿或拖长以突出其领起下文的功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其声韵的节奏。

由于古典诗词讲究格律,某些字在古诗词中的发音与普通话略有不同,比如: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首句入韵押平声韵,“难”“残”“干”“寒”无疑议,而“看”,普通话读作kàn,为去声,不合律,读如平声kān才正确。又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簪”字普通话读作zān,与“深”“心”“金”不押韵,读作zen则押韵。经常吟诵诗词作品,能快速熟悉这些字,从而有助于学生把握用韵规则。

唐调传人陈以鸿老先生曾说:“平起仄起这个问题是不限于地区的。因为平声肯定要拖长,要着重。平起的话,肯定是第二个字要延长;如果是仄起,肯定是第四个字延长,第二个字不能延长,是自然分清楚的。这个倒和地方方言或者调子无关,是决定于诗词本身的格律的。”换言之,倘能正确吟诵,诗词格律是不必死记硬背的,就如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除了集体研习,“水云间”词社要求社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研习”,勤下诗外功夫。其中吟诵自习内容有“平仄、断句的加强版练习”“诗词的平仄、用韵”技巧、“绝句诵读”等。学生借助吟诵,亲近古典诗词,为日后厚积薄发作准备。

以吟诵之法读诗词促鉴赏

鉴赏诗歌,尤其是意境丰富的古典诗词,必反复吟诵方能品出个中味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吟诵诗词是以声传情而达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明意”,即确定诗词作品的情感基调,分清它所要传达的是悲,是喜,是爱,还是憎,根据情感基调,再用适宜的声音加以外现。而吟诵又有平仄的、停顿的、节奏的、押韵的原则,“不是随便乱吟,也不是随便乱拔高,也不是随便乱拖长的”(叶嘉莹语)。因此,在吟诵诗词作品时,当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依吟诵原则而吟出,才能真正达到以声传情之效。

例如,李煜《虞美人》一词,词中的“月、了、少、首、改、有、水”等字都属仄声字,吟得短促一些,“了、少、首、有、改、水”是上声字,中速上扬,吟出婉转哀怨之情。“花、楼、东、风、应、颜、君、多、愁、江、流”等平声字的吟法,当绵远悠长。尤其“东、风”这等发有洪音之字,更需吟足。“几多愁”之“多”字的拖长,内蕴深重愁苦。“愁、流”吟得悠长惆怅,愁情似一江春水汩汩滔滔,绵绵不绝……

因声求气,以声传情,有助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充分感悟与理解诗词的情韵之美。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言:“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入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此说为读文之法,亦同样适用于读诗词。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全词97字,用了60个仄声字,16句句尾是仄声字,历代词中极少见。此词押的是细微短促的入声韵,声情特殊,有如女子悲泣哽咽,开篇十四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都是齿音,吟来轻细凄清,又如妇人彷徨无聊,絮絮叨叨。吟诵全词如泣如诉,凄苦情绪油然而生,纠结人心,易安仿佛就站在你的面前,形容憔悴,凄苦万端,“人比黄花瘦”。再联系易安生平遭际,学生吟诵之时便更为之唏嘘不已。

词社先后举行“千古风流人物”咏史怀古诗诵读会、中秋诗会、新春诗会等诗词吟诵活动,学生以念、诵、吟、唱等活泼形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吟诵日久,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日渐准确,品评众派之作亦有所心得:

[示例一]

五“独”显真情

逍然公子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词作伊始,短短两句,连用五个“独”字是词人独辟蹊径、自铸新词的妙构。词人几经人世的凄风苦雨之后,无论行走还是静坐,无论吟唱诗词还是应和歌咏,以至卧倒于床榻,却都是孤零凄切的独自一个!五个“独”字逐层铺排,如现代影视艺术中特定镜头的推映、摇现和叠见,把词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形象鲜明地凸立于纸面,其画外音也相应地丰实而隽永。五个“独”字皆为入声,吟诵时出声短促,用情凄切,方能凸显词人的孤寂心境。

[示例二]

欸乃一声山水绿

小暖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首二句平淡无奇,渔翁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清”字悄悄地写出湘水的清澈,不易看出。仿佛看到灰白的拂晓,熹微的晨光里,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一个渔翁的剪影若隐若现。第三句承上句,烟雾消散,红日徐徐升起,渐渐明了天色,山水的轮廓大致可见,而渔翁的影子却不见了。正寻,忽只听得一声摇橹划破寂静,惊醒,举目皆绿矣。这“绿”一是形容词,恍惚之间,橹声一划,瞬间万物苏醒,山水青绿。又是动词,好像随着天色渐明,而山水渐绿,有动感。一个字,太惊艳了。而又恰如其分,点到为止,依然是闲适恬静。此时天色全亮,青色的江山铺开长卷。缓缓回头,渔翁早已随波而行。山岩上,白云毫无机心,似孩童那样追逐嬉戏。这个“绿”字,不仅点出山水的神,且串起了全诗前后两部分,承担着“转”的重要角色,吟诵时当有所强调。

(注:“逍然公子”“小暖”为词社学生自号)

以吟诵之法写诗词互品评

叶嘉莹先生曾论及写诗与吟诵之间的关系,谓:“古人写诗,都是伴随着吟诵。我也跟同学们说,你要作诗,不是把诗韵、字典、类书都摆在这里才作一首诗。诗是你偶然在内心之中有一种感动,所以吟诗是重要的。如果你会吟诵,你的诗句,就是你内心的感动,就会伴随着你所熟悉的那个吟诵的声音跑出来。”

“水云间”词社学生经过系统的吟诵学习,逐步解决了诗词创作中四声、平仄、对仗、拗救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沉睡的诗心被唤醒,创作水平日长,作品渐多。雅集之时,社员们推心置腹,各诉衷肠,或寄情于山水,或感怀于往事,年少赋诗填词,陶冶性灵,别有一番风格。他们不但“新诗改罢自长吟”,还时常习作共赏,切磋促进,汇成集评:

[示例三]

腊梅

李沁园

寒曦斜倚照枯枝,枝落霜浓堕翠时。(一)

风月彷徨犹辗转,山河踊跃竞驱驰。(二)

玉妆疏影玲珑起,素曲轻吟琥珀迟。(三)

宁献千金久留客,与君对饮话新词。(四)集评:

(一)严曰:“枝”字顶真(亦称连珠、蝉联),妙。首联音韵绝美。

(二)严曰:气势好,然不知所云。

李曰:随意凑出之句,是风月闲适、山河竞秀之意。

王曰:颔联对句,与整首诗气象不符,亦不知所谓。

郭曰:“风月彷徨”“山河踊跃”。对仗高妙。静、动相宜。唯“辗转”“驱驰”,兴象相近,虽有不同,易成合掌。“辗转”不如“婉转”,一柔一刚。“轻吟”二字不好。可改“微吟”,此有成例(林逋、陆游)。

(三)严、沈曰:“素曲”是什么?

李曰:“素曲”比喻风吹过枯枝之声。把蜡梅比作琥珀,“迟”是希望它慢慢开,不要谢。

严曰:“素曲”之喻,谁能解之!词不达意。

王曰:颈联不错,然“影”与“吟”似不对。

殷曰:在下眼拙,没看出颔联和颈联与腊梅有什么关系。

郭曰:“玉”“素”,声气过近,“玉”入、“素”去,而今读不可穷究。颈联第一字以上声领起为好。

(四)李曰:“久客”是腊梅的别称,前半句本来想用“肯爱千金轻一笑”,用得不太好。

严曰:用得挺好,尾联佳。

王曰:“宁献千金”,当自红杏尚书(宋祁)。与梅对饮,当君首创,优劣自有人评。

郭曰:“宁献”二字,下笔有力,此诗人正宗。

郭曰:《腊梅》一篇,最为生动,好在开头结尾,皆有规矩。且对仗、神思,有出彩处。

[示例四]

王俊期

朝渡清溪夜伴禽,世人皆谓汝无心。(一)

九重暂避浮烟扰,五色难将彩画侵。(二)

有意持来赠同道,无端化去入深林。(三)

重看今日君辞散,信是赤松方罢吟。(四)

集评:

(一)严曰:柳宗元《渔翁》:“岩上无心云相逐。”

(二)殷曰:“侵”字意义不明。

郭曰:“难将”之用,唐人有之。前面诸篇多无中生有之语,而此处无之,难得。唯“暂避”,可思之,改换词句,避熟语而已。

(三)严曰:流水对,好。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王君擅化用。化用典故比用典容易,又讨巧,很划算。

(四)严曰:赤松子,雨师也,盖能召云乎?末句似不通。用典若过于勉强,未若不用也。

郭曰:“辞散”尚不如辞别、辞去。辞诀、辞面,也可。结尾两句气力顿弱,整体不好。必是作者前六句构思一气呵成,而结句未知何处下笔。有随手之嫌。

陆曰:深得我意。

殷曰:颇有潜力。

郭曰:沉着。尤其难得。此篇已得起承转合之大体。咏物所贵,在奇巧,在沉稳,在寄托,三者之中,奇巧易伤于淫滥,寄托实难乎心领,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故退而求其次,沉稳亦佳。

改稿:

朝渡清溪夜伴禽,世人皆谓汝无心。

澹如十地避尘扰,高入九天离霭侵。(一)

有意持来赠同道,无端化去入深林。

常看踽踽不久住,应盼再闻高士吟。(二)

(一)严曰:有合掌之嫌。

王曰:华严十地之第十地为“法云地”。

严曰:“法云地”本以云名。则诗中“十地”应为“第十地”之意,谓云似已得法云地之境界。

(二)严曰:尾联佳。

2013年6月,“水云间”词社创办词刊《短长亭》,以典雅的形式呈现社员的创作成果。此刊一出,即在校内外引起关注,专业诗词报也纷纷选载社员作品。

结语

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学生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水云间”词社正是以传统吟诵之法激发社员兴趣,独乐众乐,实践创新,与时俱进,在市北中学校内掀起古诗词创作热。词社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

“诗来吟咏有余馨”,在“水云间”词社社员眼里,古诗词绝不是死了的老古董,而是历久弥新、引人入胜的奇幻秘境。他们钟情于古诗词,乐于拥一怀古典入梦,“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研究学习其言之精、情之深,历史韵味之醇厚,人生感悟之隽永,以此陶冶情操,丰富智慧,净化心灵。传统诗词吟诵之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学生打开了通往诗词创作秘境的大门。

赵倬成同学的一首五古《咏怀》,道出了吟诵研习古诗词之感。其诗曰:

观水赏云客,志尚好诗书。

风骚有万卷,一世良所无。

墨香漫庭室,啾啾鸣凤雏。

一点思古梦,怀玉在褐襦。

以传统吟诵之法研习古诗词,其路漫漫,其梦悠悠。笔者与社中诸生将在这条路上求索不止。

参考文献

[1].胡迎建《当代诗词社团及其作者状态评述》,《诗书教育系列:诗词学(第1辑)》,暨南大学出版社。

[2].刘公坡《学诗百法学词百法》,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3].朱自清《论朗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4].周振甫《文章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5].中华吟诵网《“名家论吟诵”系列——叶嘉莹先生论吟诵整理稿》。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