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记录范文第1篇
1.临床各科医师熟练掌握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管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科室主任及监控医生)报告,明确诊断后,准确、完整、清晰的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送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在登记本上做好登记。
2.临床医护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积极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人员深入临床调查分析,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应在院感办、医务科、护理部等指导下,组织经管医生、护士等查找感染原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的蔓延,同时报告分管院长,通报有关职能科室,根据情况报告疾控中心。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的控制。
6.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报告科室:
报告人:
科院内感染病例个案登记表
科室:住院号:姓名:性别:1.男2.女年龄:入院时间:年月日入院诊断:出院时间:年月日最后诊断:住院天数:天预后: 1.好转2.治愈 3.死亡
医院感染与死亡关系: 1.直接2.间接 3.无关T:℃
WBC:109 /LHb:g/L
院内感染发生日期:年月日感染诊断:感染部位:1. 呼吸系统⑴上呼吸道感染⑵下呼吸道感染⑶胸膜腔感染
2.心血管系统⑴心内膜炎⑵心肌炎或心包炎3. 血液系统⑴血管相关性感染 ⑵败血症 ⑶输血相关感染
4.腹部和消化系统⑴感染性腹泻 ⑵胃肠道感染⑶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⑷病毒性肝炎⑸腹(盆)腔内组织感染⑹腹水感染5. 中枢神经系统⑴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⑵颅内脓肿 ⑶ 椎管内感染6. 泌尿系统感染
7. 手术部位⑴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⑵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⑶ 器官(或腔隙)感染8. 皮肤和软组织⑴ 皮肤感染 ⑵ 软组织感染 ⑶褥疮感染 ⑷ 烧伤感染 ⑸ 乳腺脓肿或乳腺炎
9. 骨、关节 ⑴关节和关节囊感染⑵骨髓炎10.生殖道⑴外阴切口感染⑵阴道穹隆部感染⑶急性盆腔炎⑷子宫内膜炎11. 口腔感染12.其它部位感染:如风诊、水痘、带状疱疹等
感染因素:1. 糖尿病2. 癌症3. 手术4. 放疗5. 化疗6.抗生素7.免疫抑制剂8.引流管9. 侵入性操作 : ⑴ 插尿管⑵ 动静脉插管 ⑶内窥镜 ⑷ 气管插管 ⑸气管切开10.其它:⑴ 高龄⑵低蛋白血症(3) 营养不良⑷昏迷⑸ WBC<1.5109/L(6)手术情况:手术:1.是 2.否气管内麻醉:1.是2.否切口分类:清洁清洁污染污染 手术名称 :手术日期:年月日 使用抗菌素:(剂量、时间)
院内感染的病原学检查:1. 做2. 未 做标本:1.尿液2.痰液3.大便4.血液5.脑脊液6.腹腔积液7.
胸腔积液8.伤口分泌物9.咽拭子10 .其它
细菌种类:1.2.3.4药敏试验:敏感:
耐药:填报人:填报日期:年月日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记录范文第2篇
2、临床医务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内应在12小时内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蔓延。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月对散发病例进行汇总,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应深入临床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病例的蔓延,3小时内向医院领导报告。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记录范文第3篇
1.临床各科医师熟练掌握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管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科室主任及监控医生)报告,明确诊断后,准确、完整、清晰的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送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在登记本上做好登记。
2.临床医护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积极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人员深入临床调查分析,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应在院感办、医务科、护理部等指导下,组织经管医生、护士等查找感染原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的蔓延,同时报告分管院长,通报有关职能科室,根据情况报告疾控中心。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的控制。
6.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报告科室:
报告人:
科院内感染病例个案登记表
科室:住院号:姓名:性别:1.男2.女年龄:入院时间:年月日入院诊断:出院时间:年月日最后诊断:住院天数:天预后: 1.好转2.治愈 3.死亡
医院感染与死亡关系: 1.直接2.间接 3.无关T:℃
WBC:109 /LHb:g/L
院内感染发生日期:年月日感染诊断:感染部位:1. 呼吸系统⑴上呼吸道感染⑵下呼吸道感染⑶胸膜腔感染
2.心血管系统⑴心内膜炎⑵心肌炎或心包炎3. 血液系统⑴血管相关性感染 ⑵败血症 ⑶输血相关感染
4.腹部和消化系统⑴感染性腹泻 ⑵胃肠道感染⑶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⑷病毒性肝炎⑸腹(盆)腔内组织感染⑹腹水感染5. 中枢神经系统⑴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⑵颅内脓肿 ⑶ 椎管内感染6. 泌尿系统感染
7. 手术部位⑴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⑵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⑶ 器官(或腔隙)感染8. 皮肤和软组织⑴ 皮肤感染 ⑵ 软组织感染 ⑶褥疮感染 ⑷ 烧伤感染 ⑸ 乳腺脓肿或乳腺炎
9. 骨、关节 ⑴关节和关节囊感染⑵骨髓炎10.生殖道⑴外阴切口感染⑵阴道穹隆部感染⑶急性盆腔炎⑷子宫内膜炎11. 口腔感染12.其它部位感染:如风诊、水痘、带状疱疹等
感染因素:1. 糖尿病2. 癌症3. 手术4. 放疗5. 化疗6.抗生素7.免疫抑制剂8.引流管9. 侵入性操作 : ⑴ 插尿管⑵ 动静脉插管 ⑶内窥镜 ⑷ 气管插管 ⑸气管切开10.其它:⑴ 高龄⑵低蛋白血症(3) 营养不良⑷昏迷⑸ WBC<1.5109/L(6)手术情况:手术:1.是 2.否气管内麻醉:1.是2.否切口分类:清洁清洁污染污染 手术名称 :手术日期:年月日 使用抗菌素:(剂量、时间)
院内感染的病原学检查:1. 做2. 未 做标本:1.尿液2.痰液3.大便4.血液5.脑脊液6.腹腔积液7.
胸腔积液8.伤口分泌物9.咽拭子10 .其它
细菌种类:1.2.3.4药敏试验:敏感:
耐药:填报人:填报日期:年月日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记录范文第4篇
1. 第一季度全院出院人数4667人,上报医院感染病例32例,上呼吸道感染22例,下呼吸道感染5人,泌尿道1人,表浅切口感染3人,其他感染1人,医院感染病发率为0.7%。 2. 本季度共测病例498例,漏报1例,漏报率:3.0%。
二、 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感染)监测
第一季度共手术1150例,切口感染4例,切口感染率0.3%。 1. 0类手术165例,无切口感染。
2. I类切口手术445例,感染1人;感染率0.2%; 3. II类切口482例,感染2人;感染率0.4%; 4. III类切口58例,感染1人;感染率1.7%。
三、 重点科室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第一季度出院患者中留置尿管者共181人,感染1例,感染率0.6%。
四、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第一季度出院患者4667人,抗菌药物使用人数1865人,治疗人数1482,预防人数383人,抗菌素使用率40%。菌培养834例,菌培率56.3%。
五、医院感染病例细菌培养监测
医院感染病例32例,培养送检9例,菌培率28.1%。
五、 存在问题
1. 医院感染病例标本送检率低; 2. 手术科室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
3. 医院感染病例上报不及时,有漏报现象。
六、 改进措施
1. 要求科室加强医院感染病例送检,提高感染病例送检率,指导科室用药,达到规范治疗。
2.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执行围手术期用药;各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尤其是手术科室。
3、严格监督检查各科室医院感染病例上报情况,发现病例上报不及时、瞒报、漏报现象加大考核力度,防止漏报。
感控科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记录范文第5篇
1.临床各科医师熟练掌握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管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科室主任及监控医生)报告,明确诊断后,准确、完整、清晰的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送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在登记本上做好登记。
2.临床医护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积极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人员深入临床调查分析,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应在院感办、医务科、护理部等指导下,组织经管医生、护士等查找感染原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的蔓延,同时报告分管院长,通报有关职能科室,根据情况报告疾控中心。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的控制。
6.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报告科室:
报告人:
科院内感染病例个案登记表
科室:住院号:姓名:性别:1.男2.女年龄:入院时间:年月日入院诊断:出院时间:年月日最后诊断:住院天数:天预后: 1.好转2.治愈 3.死亡
医院感染与死亡关系: 1.直接2.间接 3.无关T:℃
WBC:109 /LHb:g/L
院内感染发生日期:年月日感染诊断:感染部位:1. 呼吸系统⑴上呼吸道感染⑵下呼吸道感染⑶胸膜腔感染
2.心血管系统⑴心内膜炎⑵心肌炎或心包炎3. 血液系统⑴血管相关性感染 ⑵败血症 ⑶输血相关感染
4.腹部和消化系统⑴感染性腹泻 ⑵胃肠道感染⑶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⑷病毒性肝炎⑸腹(盆)腔内组织感染⑹腹水感染5. 中枢神经系统⑴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⑵颅内脓肿 ⑶ 椎管内感染6. 泌尿系统感染
7. 手术部位⑴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⑵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⑶ 器官(或腔隙)感染8. 皮肤和软组织⑴ 皮肤感染 ⑵ 软组织感染 ⑶褥疮感染 ⑷ 烧伤感染 ⑸ 乳腺脓肿或乳腺炎
9. 骨、关节 ⑴关节和关节囊感染⑵骨髓炎10.生殖道⑴外阴切口感染⑵阴道穹隆部感染⑶急性盆腔炎⑷子宫内膜炎11. 口腔感染12.其它部位感染:如风诊、水痘、带状疱疹等
感染因素:1. 糖尿病2. 癌症3. 手术4. 放疗5. 化疗6.抗生素7.免疫抑制剂8.引流管9. 侵入性操作 : ⑴ 插尿管⑵ 动静脉插管 ⑶内窥镜 ⑷ 气管插管 ⑸气管切开10.其它:⑴ 高龄⑵低蛋白血症(3) 营养不良⑷昏迷⑸ WBC<1.5109/L(6)手术情况:手术:1.是 2.否气管内麻醉:1.是2.否切口分类:清洁清洁污染污染 手术名称 :手术日期:年月日 使用抗菌素:(剂量、时间)
院内感染的病原学检查:1. 做2. 未 做标本:1.尿液2.痰液3.大便4.血液5.脑脊液6.腹腔积液7.
胸腔积液8.伤口分泌物9.咽拭子10 .其它
细菌种类:1.2.3.4药敏试验:敏感:
耐药:填报人:填报日期:年月日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记录范文第6篇
为控制并降低临床医院感染风险,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应高度重视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医院感染预防现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关落实各部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职责,并加强监管。针对医院感染的易感特点及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和工作规范,切实从管理及技术操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具体如下:
1、对重症医学科(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窥镜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
贯彻落实《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如对ICU开展综合性目标监测,重点关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每季度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控。每月不定期对全院所有科室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下一月复查,每半年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实施。对全院手术科室手术病人开展不同感染风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工作,要求手术科室的主管医生积极认真配合填表工作、监控医生负责督导检查
1和汇总及按时上交院感科。
2、进一步加强口腔科、手术室手术器械等可复用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监管工作。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穿刺器具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包括手术室的所有硬式内镜)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对不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使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手术室应增加硬式内镜数量、合理安排手术、停止使用戊二醛(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硬式内镜的浸泡灭菌。供应科室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临床科室的湿化瓶、口腔科的所有器械全部交供应中心集中处置,力争从源头上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疗安全的目的,每月定期抽查消毒物品进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院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院感科专职人员不定时到手术科室查看医生换药、侵袭性穿刺过程中的无菌技术执行情况。
4、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要加强重点部门(重症医学科、手术室、新生儿病室、血液透析室、内镜室、消毒供中心等)、重点部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内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和关键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等)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监测、接触隔离措施执行的督查工作,做到及时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感染病例,有效防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
5、重点关注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频繁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后患者等易感的重点人群。院感科专职人员定期到科室翻阅病历及查看科室电子病历,了解科室的重点院感人群,督促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加强观察、合理治疗、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6、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特别要加大对重点部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力度,强化防控意识,加大对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接触隔离等措施的落实力度,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执行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有效防控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和处置能力,切实保障患者和医院的医疗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