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音乐区多样化材料投放的实践(黄清清)(精选3篇)
浅谈小班音乐区多样化材料投放的实践(黄清清) 第1篇
浅谈小班音乐区多样化材料投放的实践
人乐幼儿园
黄清清
一、背景介绍
《纲要》指出--3岁儿童喜欢学唱歌,尤其对情绪热烈的歌曲产生很大兴趣,会反复地跟唱。他们会试着用1—2种打击乐器打击出不同节奏,虽然节奏并不准确合拍,但是表明他们已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动作。教师是儿童音乐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感受节奏、走近音乐。在区角游戏中,我们给孩子创设了音乐区,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并从中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本学期我们班确立了“主题背景下小班情境性个别化学习活动音乐区操作材料有效投放的实践研究”。所以,如何提高音乐区材料的有效性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研究促进音乐区活动的开展,激发幼儿艺术表现的潜能。
二、创设音乐区的多维思考
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说,根据主题“好听的声音”和幼儿当前的年龄特点提供了“乐器城堡”“敲敲摇摇”“彩琴叮叮”等材料。
其次,从情境的选择上来说,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木偶剧场”“节奏宝贝”“骰子滚滚”等形象生动的情境,吸引孩子在音乐区进行操作,在游戏中感受节奏和韵律。
第三,从呈现方式上来说,由于音乐区会产生声响容易影响周边的区角活动,所以我们充分利用走廊的空间资源。如:墙面上的“乐器城堡”、立体衣橱改建的“木偶剧场”、移动小桌制成的“彩琴叮叮”等。
最后,从资源的利用上来说,音乐区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有真实的打击乐器,也有与之相配的课操作小图片、还有便于幼儿操作的绒布墙、可移动并方便验证的纸质卡通节奏条等。
三、我班幼儿经验分析
对小班幼儿我注重从培养倾听习惯与积累音乐经验入手,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首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注重创设适宜的欣赏环境,使幼儿在自然的情境中乐于倾听,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其次,注意选用短小而有趣的歌曲 引导幼儿尝试演唱。第三,选择配乐儿歌、律动,打击乐等培养幼儿表现音乐的兴趣。
因此我班幼儿喜爱唱唱跳跳,他们能感受音乐的情绪、尤其对于节奏鲜明、欢快的乐曲甚为喜爱。我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音乐活动中,要结合歌曲、乐曲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使幼儿产生情感共鸣,那么幼儿就能在音乐游戏性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来进行表演。通过集体教学、音乐游戏等活动,孩子对二拍子的基本节奏有了初步的了解,相对四分音符而言幼儿对于八分音符的表现还存在一些欠缺,表现为能理解却难以准确表达,所以旨在通过音乐区的活动,在游戏中加强个别指导。[阶段目标]
1、主动、尝试、操作、表现,在游戏的情景中,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
2、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音乐表演活动的乐趣。[观察要点] 节奏宝贝:
1、观察幼儿能否根据老师图片的提示排列出各种节奏。
2、观察幼儿对于已经熟悉的节奏是否能有初步的迁移运用。[活动材料] 音乐区大背景:
以彩色五线谱为大背景,利用两个活动衣架作为左右帷幕。配合简洁明了的入区标志和可爱逼真的小话筒,把孩子引入了音乐王国。
一、骰子滚滚
提供材料:一个六面贴了图画暗示(幼儿曾经学过的歌曲和儿歌)的 2 骰子。玩法:
1、幼儿将骰子抛起,待其落地的时候,观察骰子向上的一面是什么画面。
2、幼儿根据骰子向上的那一面所显示的画面表演相应的儿歌或者歌曲。
3、可以一人骰,一人表演,也可以一人骰,几人表演。
4、根据表演的情况让孩子用大苹果贴在歌曲牌上,让老师在讲评时候,了解该区玩的情况
注:孩子在游戏后把苹果贴纸送给唱得好的歌曲,是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小班孩子尝试进行评价。
二、木偶剧场 提供材料:
将KT板支起,中上部挖空,用纱缦围成一个舞台状。玩法:
1、各种布袋木偶或者指偶,由幼儿躲在KT板后进行操控表演,仅有木偶部分露出舞台,充满情趣。
2、有的幼儿可以操作表演木偶,有的幼儿可以选择做观众,观看木偶戏或者木偶表演。
注:操作木偶本身就是一件充满趣味的事情,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木偶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音乐表演,就不会显得枯燥和单调。
三、彩琴叮叮
提供材料:铝片琴一架,标有彩点暗示的曲谱一套(一套是只含五音以内的《小夜曲》,一套是含六音的《小星星》以备孩子在今后活动中难度的提升。)玩法:
1、通过观察,了解曲谱《小夜曲》下方彩点的含义。
2、敲击与曲谱标明的彩点相应颜色的琴键。
3、按照彩点暗示连贯地敲击,形成流畅的歌曲旋律。
注:不论是五线谱或者是阿拉伯数字的简谱都是不适合小班幼儿的,于是用不同颜色来区分不同音符这样的游戏就能使孩子很快成为一个“小小演奏家”。
四、乐器城堡
提供材料:双响筒、三角铁、铃鼓、手串铃、响板、沙球等八种打击乐器、八种打击乐器的可操作图标、悬挂打击乐器的多形状绒布底板 玩法:
1、根据绒布底板的形状,选择相应形状的打击乐器进行取或放。
2、绒布底板上自由择取自己喜欢的一种小乐器为《小星星》或者其它学过的歌曲进行边唱边伴奏(打节奏)。
3、可以一名幼儿自己操作自己伴奏,也可以幼儿各自操作后大家一起来伴奏。(如:三个孩子选择了三个不同的乐器图标贴在曲谱上,三人可以一起合唱并用各自选择的小乐器进行伴奏)
注:绒布底板是根据各种乐器的不同形状进行裁制的,在幼儿游戏完毕后有暗示孩子什么乐器回到哪个家的作用,在游戏的形式中让幼儿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五、节奏宝贝
提供材料:用绒布屋顶和围栏打造的一座节奏小屋。小屋有由易到难的八层(绒布展示条)屋顶有节奏谱的各种图标。(小猫咪、大猫咪)四条大的可操作的节奏条,雌雄扣 玩法:
1、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节奏谱的卡片,在绒布条上进行摆放(每小节放两个图标)。
2、根据自己摆放的节奏图谱,学学有节奏的猫叫声,在游戏的情景中完成节奏的感知和表现。
3、幼儿可以自己选择不同难度的节奏条,在操作中学习,活动后期还可以用小图标创造节奏条,也可以修改同伴的节奏条,变化出新的节奏条。
注:可以移动和自由操作的小猫以及可以自由组合的节奏条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是游戏更是挑战。
六、美美唱片
提供材料:录音机、老师自己录制的能和孩子互动的有韵律的童谣、儿歌等。玩法:
1、在录音机的开和关钮上贴好绿色和红色的标记,让孩子可以自己控制录音机。
2、根据录音机里的提示语,和其中的童谣、儿歌进行互动表演。
注:在墙面上挂了数本可以替换的卡片书,幼儿可以自由取阅,根据录音机里的音乐配合画面进行音乐和童谣的欣赏,还可模仿图片中的动物进行表演,提高了游戏性和表演性。
七、敲敲摇摇
提供材料:塑料、金属、纸质等各种材质的废旧材料制作的可摇可击打的简单小乐器 玩法:
1、运用不同方法体验不同自制小乐器产生的声音,培养幼儿对节奏乐兴趣。
2、选择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感知声音的强和弱。
注:在KT板上按照乐器的形状抠出各种形状,以便幼儿在取用打击乐器的时候可以“对形入座”,既有游戏性又整合了对形状匹配的认识。
活动反思 亮点:
幼儿的音乐能力、音乐兴趣、音乐潜能存在差异性,体验性学习尽可能地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让每个个体获得不同的体验,并为幼儿提供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音乐区域化游戏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特别是发展的潜能,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游戏的情景让所有的孩子都在音乐区的活动中体验到表达表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一、结合主题活动创设音乐区角材料
在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的开展中,把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和节奏整合,放到了音乐区中,让孩子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而有东西可操作,有东西可玩,让孩子自由选择操作,发挥孩子的自由想象。如:装了相同东西的不同罐子,和装了不同东西的相同的罐子,摇一摇,声音是怎样的呢?塑料碗、铁碗,陶瓷碗,敲击的声音哪个更好听呢?怎样才能敲出好听的节奏呢?这些问题会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在游戏中感受各种声音和节奏。
二、适时、适宜、适度地投放材料
有层次性的材料能给幼儿带来更多的挑战。在“节奏宝贝”中,我结合本班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打造了八层(8个不同难度的)节奏小屋提供便于小班幼儿动手操作并赋予挑战性的操作材料。如在游戏中,考虑到幼儿的差异性,在节奏小屋和节奏卡片上分别注明了楼层的数字,让幼儿清楚地看到那一层是最难的,那一层是最简单的,从而激励自己“今天想要挑战到第几层”的想法。有了图片形式和数字说明,能力弱的幼儿可以选择从简单的节奏条开始尝试,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重点攻克有点难度的节奏条,孩子们也可以记住昨天自己已经完成 6 到了第几层次,今天想完成到第几层次,这样的操作方式,让孩子不断感受到新的挑战和成功的喜悦。同一套材料,幼儿既能有所选择地使用,又能不受相互操作的影响,从而更好的进行节奏的探索活动。
三、游戏性的材料投放培养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
音乐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培养会有一定的枯燥与乏味,怎样让孩子在音乐区既能象做游戏一样高兴地活动又能学到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和发展其审美情趣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于是我针对小班幼儿好游戏、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的特点在音乐区中投放游戏性的操作材料,创设游戏化的环境和采用游戏化的组织方式让幼儿在音乐区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从情感上喜欢音乐,愿意尝试节奏表演和音乐表演活动。如:“骰子滚滚”游戏中,孩子们对于每一次骰子滚出的面上提示的歌曲都充满了期待,孩子在游戏中不断表演着骰子上的歌曲,充满兴趣,乐此不疲。又如:“敲敲摇摇”游戏中,投放的各种材质的废旧材料制作的小乐器,有的是相同材料装不同的东西,可以摇出不同的声音,有的是不同的材质装相同的东西也可以摇不不同的声音,用这些变化多样的声音来表现各种孩子熟悉的节奏当然是充满了趣味性。让孩子完成小曲子的演奏,看似一件很难得事情,但是我选择了适合幼儿的简单曲调并利用了铝片琴琴键不同色彩的特点,在乐谱上用彩色的小圆点提示孩子每一次应该敲击的琴键。孩子在游戏中成为了小小演奏家。后续思考和调整:
1、在“美美唱片”游戏中,教师也可创设一些舞台情景,录制一些激发孩子一起来表演的语言指导,来激励孩子更好的表演。
2、“敲敲摇摇”的游戏中瓶瓶罐罐除了摆放以外,还可以采用悬挂的形式,让孩子感受更多声音的不同。
3、在内容上节奏、演唱、表演、乐器等板块比较丰富,但在音乐欣赏方面显得薄弱,仅仅局限于儿歌欣赏,以后可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欣赏的乐曲投放到“美美唱片”中进行整合开展。2012、5、12
浅谈小班音乐区多样化材料投放的实践(黄清清) 第2篇
关键词:大班 科学区角活动 材料投放
科学区角活动以一种特有的活动模式吸引着孩子,通过自由探索、自主操作,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班级科学区角以宽松的活动氛围、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科技角中找到创造发挥的空间。大班的幼儿探索和求知欲望很强,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所以,材料的投放在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对于材料的投放出现的一些状况,引发了我的如下思考。
一、现状观察
案例一:冬天来了,在自然角里放着小乌龟、蚕宝宝的卵、金鱼等,不时有幼儿进入科学区活动,发现小动物们都不动了,给金鱼喂食,也不吃了,幼儿玩了一会儿就换其他区域去了。
案例二:在课堂上和幼儿探究了摩擦起电现象,在下课的时候,幼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还有哪些东西也会摩擦起电。
案例三:在科学区“有趣的沉浮”中教师提供了铁片、花片、石头、纸张、木头、泡沫、塑料玩具、小汽车等应有尽有,丁丁、颀颀等人进入了科学区,丁丁一会拿着小汽车在桌上开来开去,一会拿着花片和颀颀对着撒,不一会只听丁丁在告状了,说:“颀颀将这些玩具全都扔进了水里……”
二、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1.科学区角材料投放要和与时令和节令契合
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春天到了,就种上各类小植物,养蝌蚪,捉蚂蚁,挖蚯蚓;如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幼儿发现有一个蚂蚁洞,然后陆续看到有蚂蚁出动,大家顿时都围过去观察蚂蚁了,我就顺势捉了些蚂蚁回班级,放在自然角,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拿出来让幼儿观察,大家围着蚂蚁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介绍着自己知道的蚂蚁的知识。
再如,有次有幼儿带了小蝌蚪到幼儿园来,大家都很感兴趣,我就把这些蝌蚪放在自然角里让幼儿观察,并且提供记录单,让幼儿进行观察记录。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知道了小蝌蚪由一条细长的尾巴,到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然后尾巴渐渐地变短最后变成小青蛙的过程。
秋天到了,发动幼儿收集种子、果实,捕捉秋虫;陈列各种贝壳、标本等,让幼儿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孩子们不亦乐乎地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
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因此在科学区中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一定要和当下的时令和节令契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通过材料进行尝试、探究,使他们亲身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2.科学区角材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具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幼儿认知环境的能力等教育价值,而科学区域活动作为对科学教育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幼儿自主探索和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个别化指导的重要形式之一。大班幼儿逐渐对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或问题表现出探究兴趣,喜欢关注事物的变化、奇特的现象,以及事物的细节特点与功用等。如在集体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少材料有乒乓球、纸(折、卷、团或包),幼儿利用纸的折、卷、团或包让乒乓球站稳。在活动后幼儿还是意犹未尽沉浸在这一内容中,吃饭的时候还在讨论着。于是,我在科学区为幼儿提供了盒子、积木、扭扭棒、橡皮泥、双面胶、尺、记录单等材料。幼儿有了相关的操作经验,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操作并发现了更多让小球站稳的方法,幼儿们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因此,在科学区中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可以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可见提供丰富多样、不同质地的操作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大胆探索和尝试,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三、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是幼儿兴趣点和偶发事件的生成物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不取决于客体,也不取决于主体,而取决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这说明,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对幼儿的发展相当重要,没有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如最近自然角里的植物、动物种类比较丰富,在水里的、泥土里的都有了,有一天,课间活动的时候,观察仔细的墨墨小朋友突然跑到我面前,问到:“朱老师,怎么有的植物要养在水里,有的要种在泥土里呢?”说实话,我一下子被她问倒了,不知怎么回答。突然,我灵机一动,这不是我引导孩子们探索,思考的好机会吗?于是,我把问题再抛给孩子们,这时我就说到:“这是为什么呢,朱老师以后请你们每天都来观察一下,还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在网上找找资料,或者查阅下相关的书籍,然后回到幼儿园来再告诉大家,我们还可以来试试哦?”小朋友们都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我发现之后的几天,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讨论着自己的发现,关于水培、沙培和土培植物的话题和种植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大班的幼儿就是这样,他们一旦碰到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追根究底,我们教师要学会去保护孩子的发现,引导他们自己主动去寻求答案,所以科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是幼儿兴趣点和偶发事件的生成物,孩子们的探索欲望真是太可贵了,他们正是在这种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证实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发掘。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独特的体验,允许幼儿用多种手段来表达。幼儿天生喜欢新事物,对未知世界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他们孜孜不倦,永不满足,所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科学家”一点也不过分。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好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和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自由地探索科学的奥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浅谈如何合理投放大班科学区活动材料.万方数据库.
[4]王志明.幼儿科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班科学区材料投放 第3篇
一、材料投放的数量
教师会精心制作并提供很多的材料,那么是不是材料提供得越多就越好呢?其实答案不是肯定的。因为材料投放的数量不同对幼儿的探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提供充足数量的材料,能鼓励幼儿多次探究
案例:科学探索区中的材料“小蚂蚁过河”是激发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拼搭组合为小蚂蚁搭桥过河,为了让孩子们能充分、多次地探究,教师在材料盒中准备了八种不同材质的材料供幼儿选择、操作。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动脑,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搭桥,为小蚂蚁能过桥而不断努力着。
(二)利用数量的缺失,能形成新的冲突,便于幼儿更进一步探究
案例:“瓶子摇摇乐”的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不同材质的瓶子和木珠等材料,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不同材质的瓶子里放相同数量的木珠,瓶子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由于教师对于木珠的数量进行了相应的控制,并没有投放很多,所以幼儿在木珠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发现同一材质的瓶子里木珠装得多发出的声音响,木珠装得少的瓶子发出的声音轻。
二、材料投放的呈现方式
材料投放时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形成材料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幼儿的探究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开放自选的呈现方式
小班幼儿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直接呈现材料让幼儿对于需要操作和选择的材料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更大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同样的材料,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操作、探究,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所发现和感受到的事物的特点和关系也是不同的。
案例:“小鸡吃虫”的游戏中教师在材料盒中提供了筷子、夹子、勺子、叉子等各类小工具,让幼儿进行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对于各种材料进行比较、筛选,从中发现哪种工具夹小虫又快又好。由于教师在提供工具的时候,直接把各类工具呈现在材料盒中,所以幼儿在选择工具的时候更直接、更简便。
(二)分层的呈现方式
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对各种材料的操作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以分层呈现的材料投放方式适时观察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并及时调整材料,便于幼儿更好地探究。
案例:科学探索区中的游戏“莲花转转转”很受幼儿的欢迎。教师一开始投放材料时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单一的材料,即能力一般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个乒乓球制作的莲花、一块塑料板和水进行游戏,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同时转2~3个莲花,甚至更多。随着幼儿技能的不断提高,可以提醒部分幼儿到艺术天地去装饰自己转的莲花,再到科学探索区去试一试、转一转,探索莲花转动时花纹变了没有,怎么变了……
(三)材料组合后的呈现方式
材料组合后呈现的方式是教师对材料进行了一定的组合后再呈现给幼儿。
案例:科学区活动“照镜子”,教师在材料投放前就把两面、三面单面镜用透明胶带黏贴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组合镜子,使组合镜子可以折合、打开并竖立于桌面上,这样幼儿在操作的时候,不仅能观察到单面镜里的情况——镜面成像和反射作用,还会发现由于材料的组合后会产生的其它现象——折射作用,幼儿在观察的时候也会发现镜子里出现很多不同的小镜子。
三、材料投放的时机
科学区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由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何时提供适宜的材料对于整个活动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阶梯式投放策略
阶梯式投放材料的策略即教师在投放科学区材料时根据幼儿的当前发展水平、幼儿所处年龄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由浅入深逐步投放区角材料。
案例:探索区里的游戏活动“小小运水员”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运水游戏。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与体验,幼儿渐渐对于各种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很好地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运水。一周后,在原先的基础上教师增加了记录本这一材料,让幼儿在每次实验后用图符的形式记录哪种材料运水又快又好。之后教师又陆续增加了不同材质的材料及一些辅助小工具,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滚动式投放策略
滚动式投放材料的策略即教师先提供一部分材料供幼儿操作、探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根据出现的情况对原有材料进行调整、补充。
案例:科学区活动“纸熊宝宝站起来”让幼儿与纸熊宝宝来了一次亲密接触,第一次教师提供了纸团、布、扭扭棒、瓶盖、沙包、橡皮泥、海绵、积木等,教师发现幼儿对纸团、布这两种材料的操作过程出现了问题,于是教师在后续的投放材料中进行了调整,将材质较软的布块换成了材质较厚的布,并鼓励幼儿积极尝试两种材料的组合与叠加,把纸团变成了一张平整的纸,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折叠,探索不同的方法让熊宝宝站起来。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幼儿需要通过动作获得最直接的亲身体验,而后将知识进行内化。材料是幼儿科学操作的具体对象,是进行科学活动的保证和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对于小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学习需求,让幼儿在探索、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