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09-19
1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范文第1篇

【课

题】:虞美人 【备 课 组】:高一语文 【主 备 人】:钟海英 【审 核 人】:顾美娟 【备课时间】:2010-5-23 【教学目标】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象意境。 【教学课时】:1课时 【知识积累】 〖关于词〗

1、 词是韵文文体之一,萌芽于隋唐,兴于晚唐五代,极盛于宋。

2、词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所以又被称为曲词、曲子词、乐府、歌曲、乐章、琴趣等;后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被称作诗余;因其句式长短不齐,故也称长短句。

3、 由于词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属于某种词调。每种词调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常见的词牌名有:满江红、摸鱼儿、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扬州慢、声声慢、浣溪沙、苏幕遮、菩萨蛮、念奴娇、虞美人、浪淘沙、如梦令、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

4、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词调中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学术语为“片”或“阕”。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5、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关于李煜〗失败的君王: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后世称其为李后主。宋兵破金陵,李煜出降,被囚汴京,“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在被俘两年后写了《虞美人》一词,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伎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赐酒将他毒死。

杰出的词人:李煜的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柔靡。 后期则抒写一个亡国之君独特的生活与感受,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形象鲜明,语言清丽,意境阔大,有大家气概,开后世豪放派之先。“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国维《人间词话》) 〖关于词牌〗

虞美人:词牌名。来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 1 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故,此词牌源于此也。

【活动一】听读、自读、齐读这首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用优美的语言重新描述这首词所写的内容。(教师点名两个小组交流翻译情况)

翻译:美好的时光流逝多少了?往事都不记得了。昨夜(软禁我的)小楼又刮起了东风,可是不堪回首明月耀下的惜日都城。故国雕饰着的栏杆和白玉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容颜再也不红润了。你要是问我能有多少愁?正象那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那样绵延不断,推排不尽啊。

【活动二】再读这首词,分小组讨论如下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补充,达成一致。

1、春花秋月何时了?住事知多少。 原是代表美好的事物的“春花秋月”,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点结束呢?“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这是以乐景衬哀情。快乐的往事: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精神层面: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写“月”有什么含义?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月夜”引人联想,愁绪无限啊。

3、想一想:本词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月”具备什么特殊含义?试举出带“月”的诗词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月”在词中的特殊含义:怀念故乡、怀念亲人、怀念故国 。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朱颜”的含义有哪些?只是表达什么感情?

“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国破家亡,江山变色,悔恨、追思、悲慨。 想当年,后宫佳丽三千,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如秋波,轻歌曼舞,逍遥自在。而如今,容颜凋零,形容枯槁。(朱颜也包括“雕栏玉砌”中的红颜色)

朱颜指:后宫佳丽的容颜 作者自己的容颜 国家的容颜。 “只是”表达的思想感情:今非昔比,物是人非。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里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设问、夸张、比喻。比喻,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江水,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感人。读着这一千古名句,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6、在前六句中哪些词是在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词是在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2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之短暂无常)

7、哪个字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愁”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这首词的名句,也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其意为:问君究竟有多少愁苦?正像那滚滚江水向东流去 修辞上,采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江水的特点:水多、流急、无穷无尽。表现作者的愁深厚而强烈,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

8、请举出其他写“愁”的名句(教师让学生找出写法相同的讲评一两句即可) 1.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2.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3.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4. 愁情不断如春水。(寇准) 5.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6.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7.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8.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9.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10.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黄庭坚) 【活动三】各小组抽签展示以上讨论题。教师根据班级情况或点评或请其他小组补充或请另外小组评价。

【教师小结】本词以问起,以答结。以绝望起,以绝望结感情似未变,读来却觉得绝望更深更重。

思想感情: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 艺术特色:1.以乐衬哀

2.以特定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对比、比喻、夸张 4.抽象内容具体化 感情基调:低沉、凄凉“愁”

【课堂作业】这首词创设了哪些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特点?

意象: 春花 秋月 小楼 雕栏 玉砌 江水

意境:深远开阔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范文第2篇

预习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2.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原文欣赏】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走到三阳春的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切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上。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10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整本书:“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心灵确实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发作,而且产生了对大人的仇恨。

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的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去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能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没看见那本书,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那么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了下去。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光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了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作者介绍】

林海音(1918-2001),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后举家迁居北平。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丰厚,迄今已出版十八本书。其代表作是《城南旧事》。 【自我训练】

默写好词:四平八稳 威风凛凛 众目睽睽 全神贯注 煞有介事 废寝忘食 饥肠辘辘 踉踉跄跄 若无其事 【课文分析】

文章的段落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叙述在一家书店“窃读”受辱的经历。

第二部分,倒叙自己“窃读”的起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叙述 “窃读” 过程中感受到的关爱和支持。

出色的心理描写是文章的一个亮点。“我”出入一个个不同的书店,巧妙地采用各不相同的“窃读”方式,随之产生或惧怕、紧张,或惊慌、窘迫,或快乐、兴奋,或感动、感激的心情。作者对此都有极生动的心理描写。除了采用直接描写之外,最精彩的就是通过描写“我”的神情和动作来反映内心感受。其次,略带夸张的比喻,略带夸张的描写与用词,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如“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又如在书店遭到羞辱时对“一只巨掌”的讽刺漫画式的描写,“我”每次从书店出来像喝醉了似的,走路失控,以致得意忘形的描写,不一而足。写活了“窃读” 过程中心情起伏的情状,平凡见奇崛,质朴见功力,让人读来兴味盎然,回味无穷。

复习

【思考问题】

1,题目中的“窃”是什么意思?

( “窃”是“偷偷地”,“窃读”,就是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趁店员不在意时偷偷地看书。 )

2,请找出描写“我”“窃读”的词语。

( “暗喜”与“窃读”的心理相合,“踮起脚尖”、“挨蹭”、“钻过去”等词语,表现了一个孩子为了不引人注意,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的样子。 ) 3,“我”两次“窃读”经历有什么区别?“我”有什么感悟?

( 第一次是在紧邻“三阳春”饭店的一家书店,当“我”把手伸向那本书时,“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这种近乎漫画式的夸张,表现了“我”刹那间的惊慌和沮丧。这里充分表现了一个穷学生感受到的人情悲凉。由于难挡读书的巨大诱惑,第二次在文化街的一家书店里,“我再施惯伎”,情不自禁地“窃读”起来。这时遇见了另一个店员,他居然特地留下一本书,等着“我”去阅读!作者作了形象具体的描述,凸现出这次遭遇的不同,使“我”对世间人情有了新的感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灵动,写活了“我”渴望读书、勤于读书而不怕艰辛的穷学生形象。

作者领悟到“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真谛。 )

4,文章引用小诗有什么作用?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范文第3篇

远襄镇一中 高素萍

【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重点难点】

能独立分析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会运用“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资料助读】

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3、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4、《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1、读了课文后,独立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宙斯( ) 庇护( ) 较量( ) 凯歌( ) 遽( ) 髀( ) 跛( ) .......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 ”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 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①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②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

③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

④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 课堂导学

一、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寓意写在书上)

二、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思考下面问题。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于是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⑤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此之外,你还懂得了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7、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1)相同点: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①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除了这二点之外,请再写出一点不同之处,能写出二点更好。把内容写在课本相应位置。

三、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课时练习】

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完成下列问题。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此“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战斗前: 战斗后: 3.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文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蚊子和狮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对照《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然后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3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溉汲( ) 杞人( ) 崩坠( ) 躇步跐蹈( )舍然( ) ........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

国人道之(

)

不若无闻也(

) ....身亡所寄( ) 因往晓之( ) 其人舍然大喜( ) ...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

一、认真阅读《穿井得一人》并口头翻译,之后再回答下面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二、认真阅读《杞人忧天》,并独立翻译成现代文,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练习】

阅读《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②果(

)

③只使(

)④四虚(

)

2、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3、翻译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5、你如何理解《穿井得一人》中宋君的形象?

6、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杞人的形象?

答案

5 课前预习 1.略

2.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①大模大样 ②张牙舞爪 ③洋洋自得 ④不可一世 4.①.√ ②. ③.√ ④.

5、C

6、B

7、请你自己用心去概括,相信自己,参考答案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被小人物打败。

★ 课堂导学

一、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④略

⑤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

二、 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骄兵必败

2、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3、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略

【课时练习】

1.此“笑”揭示出他内心的骄傲,极传神地表现了他轻视别人的心理活动。 2.是因为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胜利的信心;是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的胜利。 3.自命不凡(或:妄自尊大);骄兵必败 4.B

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 略

2、等到

说、讲

不如 无、没有 告知、开导 同“释”解除、消除

3、(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4)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课堂导学】

一、

1、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

2、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

5、略

二、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 在“晓之者”的开导下“舍然大喜

2、由表及里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6、略

【课时练习】

1、倒塌,坠落

果然,果真

即使

四方

2、(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3、略

4、以讹传讹

5、详察事实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

6、A、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文中的杞人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

B、杞人是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探究的人,他仰望星空,却思接千载;他脚踏实地,而视通万里。他敢于怀疑,勤于探究,却被嘲笑为“庸人自扰”,这是不公平的。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范文第4篇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 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____”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设疑解惑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2. 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4、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5、解释成语并记下意思: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展示提高】

1、谈谈《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巩固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另写的一段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___ 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 。而《孙权劝学》则以_____ 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精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 五代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惊讶、敬佩学有所获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qīng

shè

shú

suì

三、1当权

2推辞

3研究

4粗略地阅读 5了解 6于是,就 7才干和谋略

8刮擦

四、1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2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吴下阿蒙了! 劝学就学论议结交 【合作探究】 、设疑解惑

1、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5、①.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展示提高】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巩固拓展】

一、1.卿qīng 涉shè邪yé孰shú遂suì岂qǐ 2.①当官掌权,②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③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④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3.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 4.(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5.比喻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对话。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范文第5篇

主备人:河南扶沟县崔桥镇一中 于晓曦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题目《无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师生齐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全诗 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 ”三字展开。“----”一句点明了时节,但更是对人想思情状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__________,“泪始干”隐喻____________-。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6.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五、教师小结:

《无题》是一首抒写无限相思的爱情诗,全诗由一个“别”字统领,抒写了无比真挚的相识别离之情。 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 《无题》答案 

1、(1)困难,指相见不容易;(2)难受,痛苦,指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1)点明离别的季节是暮春时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虞美人导学案答案范文第6篇

远襄镇一中 高素萍

【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重点难点】

能独立分析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会运用“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资料助读】

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3、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4、《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1、读了课文后,独立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宙斯( ) 庇护( ) 较量( ) 凯歌( ) 遽( ) 髀( ) 跛( ) .......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 ”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 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①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②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

③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

④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 课堂导学

一、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寓意写在书上)

二、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思考下面问题。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于是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⑤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此之外,你还懂得了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7、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1)相同点: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①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除了这二点之外,请再写出一点不同之处,能写出二点更好。把内容写在课本相应位置。

三、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课时练习】

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完成下列问题。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此“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战斗前: 战斗后: 3.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文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蚊子和狮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对照《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然后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3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溉汲( ) 杞人( ) 崩坠( ) 躇步跐蹈( )舍然( ) ........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

国人道之(

)

不若无闻也(

) ....身亡所寄( ) 因往晓之( ) 其人舍然大喜( ) ...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

一、认真阅读《穿井得一人》并口头翻译,之后再回答下面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二、认真阅读《杞人忧天》,并独立翻译成现代文,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练习】

阅读《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②果(

)

③只使(

)④四虚(

)

2、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3、翻译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5、你如何理解《穿井得一人》中宋君的形象?

6、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杞人的形象?

答案

5 课前预习 1.略

2.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①大模大样 ②张牙舞爪 ③洋洋自得 ④不可一世 4.①.√ ②. ③.√ ④.

5、C

6、B

7、请你自己用心去概括,相信自己,参考答案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被小人物打败。

★ 课堂导学

一、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④略

⑤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

二、 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骄兵必败

2、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3、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略

【课时练习】

1.此“笑”揭示出他内心的骄傲,极传神地表现了他轻视别人的心理活动。 2.是因为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胜利的信心;是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的胜利。 3.自命不凡(或:妄自尊大);骄兵必败 4.B

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 略

2、等到

说、讲

不如 无、没有 告知、开导 同“释”解除、消除

3、(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4)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课堂导学】

一、

1、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

2、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

5、略

二、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 在“晓之者”的开导下“舍然大喜

2、由表及里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6、略

【课时练习】

1、倒塌,坠落

果然,果真

即使

四方

2、(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3、略

4、以讹传讹

5、详察事实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

6、A、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文中的杞人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

B、杞人是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探究的人,他仰望星空,却思接千载;他脚踏实地,而视通万里。他敢于怀疑,勤于探究,却被嘲笑为“庸人自扰”,这是不公平的。

相关文章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第1篇1. 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2. 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机要和保密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收集、整理工...

2
2025-10-24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第1篇3.既然痛苦是躲不过的,那么就痛痛快快去接受。 4.不要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你原先决定想要到达的远方!把书山...

1
2025-10-24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第1篇1.运行条件海拔不超过3000m 设备运行期间周围空气温度不高于55℃,不低于-25℃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月平...

2
2025-10-24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第1篇无论买的期房、现房及二手房,都存在着办理房产证的问题。首要要了解什么是房产证?房产证是通过交易对所购买房...

3
2025-10-24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s("wzfz");上一篇: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下一篇: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1
2025-10-24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s("wzfz");上一篇: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下一篇: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2
2025-10-24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本学期即将过去,根据学校安排6月27-29日全校统一进行期末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

1
2025-10-24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第1篇由于聘任制的实行,目前医院的员工流动性很大,对医院不满意可以随时提出辞职,不利于医院的工作安排,也对医...

2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