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品种与资源论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品种与资源论文(精选10篇)

品种与资源论文 第1篇

1 砀山酥梨品种资源

1.1 砀山酥梨

砀山酥梨原产于砀山。平均单果重270 g, 近圆形, 9月上旬成熟, 成熟时果皮黄绿色, 贮藏后变为白黄色。果皮光洁, 果点小而密, 在梗洼及萼洼处常生有褐色锈斑。萼片宿存或脱落, 但以萼脱落的果实品质较优。果肉白色, 酥脆, 汁极多, 味甜爽口,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3%, 含酸量一般不高于0.1%, 果肉石细胞多。以往果树栽培学多记载有青皮酥、白皮酥、金盖酥等品系, 其实只是果肩部有无锈斑及果皮表面颜色的不同。砀山酥梨品种适应性强, 适宜于北方冷凉气候栽培, 抗旱、抗涝、抗盐碱、耐瘠薄、抗风沙。目前已成为山西、陕西等省、市梨主栽品种, 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砂质壤土地栽培表现最佳。砀山酥梨自花不孕。引种栽培应重视授粉树的配置。砀山酥梨早果性较强, 定植3年后即可结果。以短果枝结果为主, 连续结果能力强, 易丰产稳产。

1.2 砀山酥梨芽变新品种

1.2.1 良梨早酥。

1969年在砀山良梨乡村北砀山酥梨老梨树上发现, 代号6901, 1985年经安徽省科委组织审定, 定名为“良梨早酥”。果实近圆形, 平均单果重250~300 g, 果皮黄绿色, 果心中大, 果肉白色, 汁多, 风味甜, 成熟期7月下旬至8月初。可溶性固形物10%~11%。果肉石细胞较多。果面上常出现纵向浅平均棱沟。树势强健, 半开张, 萌芽率高, 成枝力中等, 以短果枝结果为主, 果台副梢抽生能力强, 丰产。

1.2.2 伏酥。

砀山酥梨芽变, 原产安徽砀山, 品种成于何时不详, 只是由于其成熟期较砀山酥梨早受当地果农欢迎, 成为当地梨主栽品种之一。果形指数约0.9, 扁圆形或近圆形, 果形不规则, 有纵向棱状沟, 平均单果重250~300 g, 果柄较粗, 梗洼平浅, 萼洼浅, 萼片少量脱落, 大部分宿存成脐状。果实成熟期为8月上中旬, 果皮黄绿色, 果点小而粗糙, 果肉白色, 脆而多汁, 味甜,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11%, 果心中大, 品质中上, 不耐贮藏。成年树枝条较开张, 干性弱, 枝条粗壮, 稀疏, 萌芽率高, 成枝力低, 以短果枝及腋花芽结果为主。果台副梢抽生能力较弱, 50%以上果台无副梢。有大小年结果现象。干旱年份萼洼处常有小裂口。

1.2.3 新酥。

砀山酥梨芽变, 原代号97-05-9。2005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组织的砀山酥梨芽变优良变异的普查活动中被发现, 2009年9月通过安徽省园艺学会组织的梨新品种鉴定, 定名为新酥。平均单果重300 g左右, 果实8月下旬成熟, 近圆形, 果形规整, 果点小, 果锈少, 具蜡质, 果实脱萼率高, 果肉细而酥脆, 石细胞含量低, 具清香, 风味甜。品质上, 果皮黄绿色, 较薄, 果肉乳白色, 汁多,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左右。较抗黑星病, 中抗炭疽病。

1.3 以砀山酥梨为亲本的杂交品种

1.3.1 早伏酥。

1981年砀山果树科研所以砀山酥梨为母本, 伏茄梨为父本杂交而成。代号为81-8-13。1987年开始结果。2009年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梨新品种审定, 定名为早伏酥。目前主要在黄河故道地区有少量栽培。果实葫芦形, 平均单果重150 g, 最大单果重350 g, 果皮黄绿色, 果面光滑, 果点小而稀, 果柄基部有1个瘤状突起。萼片多宿存, 果心中等大小, 果皮薄, 果肉乳白色, 肉质细, 石细胞含量少, 汁液多, 味甜带有微酸,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左右, 品质上等, 7月上中旬成熟, 果实成熟时去皮硬度为4.0 kg/cm2。不耐贮藏。适宜树形为圆锥形, 极性强, 萌芽力极强, 成枝力中等。果台一般可抽生2个果台副梢, 但当年不易形成花芽, 自花不育。抗梨黑星病、黑斑病, 不易遭梨木虱危害。适宜的授粉品种有鸭梨、紫酥、马蹄黄梨等。

1.3.2 外地育成的新品种。

秦酥梨 (砀山酥梨黄县长把梨) 、晋密梨 (砀山酥梨猪嘴梨) 、硕丰梨 (苹果梨砀山酥梨) 等品种。在砀山栽培少。

2 砀山乡土梨品种资源

2.1 马蹄黄梨

果实马蹄形, 平均单果重200 g左右, 萼片多脱落, 萼洼深广, 果肉白色致密, 果心小, 汁多, 风味酸甜, 品质中上。成熟期为9月上旬, 不耐贮藏。幼树生长较旺, 枝条抽生角度小, 萌芽率高, 成枝力低, 修剪反应不敏感, 短果枝结果, 容易形成短果枝群, 果台不易抽果台副梢。抗梨黑星病, 不抗梨轮纹病、梨木虱, 丰产。是砀山酥梨优良的授粉品种之一, 目前该品种资源在砀山保有量较大。

2.2 紫酥

果实近圆柱形, 平均单果重约200 g, 果皮颜色紫褐色, 故名紫酥。果面光滑, 果点小而出, 萼片多脱落, 少量宿存, 果肉白色, 肉质细脆而致密, 味甜多汁, 石细胞少, 果心较小, 品质上等。9月中旬成熟。幼树生长势中等, 枝条细而长, 以短果枝和腋长芽结果为主, 萌芽率高, 成枝力低, 叶片小, 叶色淡, 夏季高温 (超过33℃) , 干旱时容易产生生理性落叶。抗黑星病、轮纹病, 不耐瘠薄、干旱, 但耐涝。是砀山酥梨优良的授粉品种之一, 目前该品种在砀山保有量较多。

2.3 鹅黄

果形似鹅蛋, 故此得名。平均单果重250 g, 果实肩部有鹅突, 果实萼片脱落, 成熟时果皮黄绿色, 果肉白色, 质地细, 风味酸甜、多汁, 果心小, 品质中上、丰产。成熟期9月中旬, 不耐贮藏。开花期较砀山酥梨早3 d, 故有砀山梨树第一花的美称。其花出粉率低, 不适于作砀山酥梨授粉品种, 但能满足自己本身授粉需求。以短果枝组结果为主, 果台不抽生果台副梢, 只形成芽。稳产性能差, 易形成大小年结果现象。目前, 该品种保有量较少, 生存状况危。

2.4 鸡爪黄

果实葫芦形, 果肩部一边凸起, 果形较小, 平均单果重150 g左右, 果柄中长, 柄洼处有肉质膨大。9月上旬成熟, 果实成熟时为黄绿色, 果点小而密, 萼片脱落, 肉质白色, 致密而多汁, 风味酸甜, 品质中。以短果枝结果为主, 也有一定数量的中果枝结果, 果台无副梢, 只有果台芽及叶丛枝。丰产, 有较强的抗旱、抗涝能力。较抗黑星病, 不抗梨轮纹病。是砀山酥梨授粉品种之一, 目前保有量少, 生存状况危。

2.5 面梨

又名香面梨。果实近圆柱形。平均单果重300 g左右。果顶部多有猪嘴状突起, 萼片多宿存, 果点大而密, 果皮粗糙, 果肉白色, 质地致密、较硬、果汁少, 味甜, 有很浓的香味。9月下旬成熟, 有采前落果现象。不耐贮藏。面梨在砀山存在2个品系。成熟时外观区别不大。经7~10 d贮藏后, 一个品系果肉较面, 香味浓郁, 品质上等。一个品系果肉软而不面, 略有香味, 品质中等。该品种以短果枝结果为主。抗黑星病, 不抗梨轮纹病。可自花结实。目前, 该品种资源在砀山保有量少, 生存状态危。

2.6 歪尾巴糙梨

与莱阳茌梨非常相近, 原产安徽砀山。平均单果重250g左右, 近纺锤形, 果肩侧偏, 肩部一边有明显的凸出, 果点大, 果皮粗糙, 柄洼处有肉质膨大突起。萼片多宿存, 果实常有尖顶现象, 果肉白色, 肉质致密, 脆嫩多汁, 石细胞极少, 味甜, 微酸有清香, 9月下旬成熟, 成熟前有少量的采前落果。果皮颜色青绿色, 不美观。品质上。树势强健但分枝少, 树姿较开张, 以短果枝结果为主。有部分中果枝及腋花芽结果现象。可作为砀山酥梨的授粉品种, 不抗梨轮纹病。该品种在砀山栽培存量少, 生存状况危。

2.7 水葫芦梨

果实大, 圆柱形, 平均单果重250~300 g, 果皮黄绿色, 果点略大, 果皮粗糙, 萼片脱落, 果肉白色, 多汁而味淡, 故称之为水葫芦。品质中下, 9月下旬成熟, 易成花, 连续结果能力强, 丰产。可作为砀山酥梨的授粉品种。该目前只有极少的保有量, 生存状况危。

2.8 青皮糙子梨

果实大, 果形纺锤形, 脐部突出, 萼片宿存, 果点大而密, 平均单果重300 g左右, 因果皮颜色为青绿色而果皮粗糙, 故称之为青皮糙子梨。果肉白色, 致密而硬, 味酸甜, 果汁少, 品质下, 9月下旬成熟。以短果枝结果为主, 采前有落果现象, 可作为砀山酥梨的授粉品种。该品种目前保有量极少, 生存状况危。

2.9 紫皮糙子梨

果实大, 近圆柱形, 果实顶部有猪嘴状突起, 平均单果重300 g左右, 果皮颜色紫褐色, 果点大而粗糙, 故称之为紫皮糙子梨。萼片多宿存, 果肉白色, 肉质较硬, 味酸甜, 汁少, 品质下。9月中下旬成熟。以短果枝结果为主, 易形成大小年结果现象。可作为砀山酥梨的授粉品种。该品种目前栽培量极少, 生存状况危。

摘要:砀山县是我国重要的梨产区之一, 悠久的梨栽培历史使得这里保存有一大批极具特色的梨乡土品种资源, 对这些梨品种资源的结果特点、果实经济性状、所处的生存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 并对今后梨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再利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砀山梨,品种资源,生存状况,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徐义流.砀山酥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2]杜法礼.砀山酥梨精品园管理技术[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

[3]刘靖.放心果生产配套技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4]衡伟, 朱立武, 孙俊, 等.早熟梨新品种“早伏酥”[J].果农之友, 2010 (5) :10.

品种与资源论文 第2篇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科技开发 ;问题 ;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2.24

Status and Sugges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t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NG Xiaodong QIU Meihuan LIN Minxia ZHANG Hongyi WANG Zhunian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e content and model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ork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were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TRGRI), the resolved methods were proposed. In addi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rivate brand; attention to marke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acting with the market closely; encouragement and attachment importanc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notice to the market acc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ducts on four aspects of giving suggestions for TRGRI.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problem ; countermeasure ; suggestion

农业科研院所是国家及地方农业科学院的基本构成,主要负责一定区域或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为中国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证[1]。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收入是科研院所单位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和保证[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逐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越来越重视科技开发工作。近年来,科技开发工作已成为评价科研院所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地位逐渐与科研工作并重[1,3]。因此,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开发,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开发水平是农业科研院所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保证持续发展的根本[4-5]。笔者通过介绍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的内容和模式,并且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品资所”)的科技开发管理进行研究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1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的内容和模式

科技开发是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一种有偿服务和生产经营活动,并将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是科研工作的延伸和价值的体现。根据科技开发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4种模式:①开发研究。对市场进行分析,根据需要,开拓性地对人们尚未掌握的工艺、设备、材料、产品等进行研究。②技术咨询。主要有2种模式,一种为具有一般专业知识的人就可解答的一般性问题的咨询;另一种是对某些特定的专业问题或技术项目进行的咨询,包括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评估、项目设计和规划、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技术方案的论证等。③技术服务。主要是涉及技术培训、产品中试、技术中介、技术攻关、技术支撑和指导、技术推广、技术信息检索等服务。技术服务是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过程中的关键,普遍存在于农业科技开发中,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推广新品种、提高产能、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④技术转让。技术拥有者将科技成果、科学技术等的使用权转让给受让方。科技成果包含的内容较广,一般包括科技论文、专利、材料、产品、工艺等[6]。

2 品资所科技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 制定和完善配套的科技开发政策

一直以来,科研单位普遍重视科研,而对科技开发工作不重视[7]。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员一般分为2类,一类是专门从事科技开发工作,但由于科技开发面临市场风险,无法用论文等成果体现,因此,对晋升职称、业务考核等造成很大影响。另一类是科技人员,目前大多数科技人员还不敢从事专门的科技开发工作,一边进行科研工作,一边进行科技开发,导致科技人员患得患失,不敢放手去做。因此,针对上述情况,品资所制定和完善了配套的科技开发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技开发人员的后顾之忧。针对科技开发人员,品资所修改了职称晋升的评审条件,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员有一套专业的职称评审办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帮助。对同时从事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的科技人员给予了优先晋升的资格。

nlc202309011613

2.2 管理体制上突出科技开发的建设

根据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规律和模式,品资所探索出符合本单位的科技开发体系,并且在管理体制上突出对科技开发的建设。品资所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开发办公室),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综合管理与服务,负责建立与科技开发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探索改革科技管理的行政化模式,协调资源综合配置,负责品资所科技开发的运营、对外合作、开发创收、成果转化、招商引资等监督工作[8]。

2.3 吸引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市场竞争的根本,没有一流的开发管理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开发效益和产出[1]。因此,品资所领导重视科技开发人才队伍的建设,引进工商管理学硕士及专业从事蔬菜、果树、南药、木薯等方面的种植、提取加工、产品开发等相关领域的博士或硕士,在政策上给予开发管理的优惠。同时,品资所注重培养知识面广、适应性强、沟通能力强、市场敏锐度高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掌握农业基本知识是前提,通过实践或有目的的选择培养一些骨干跨专业学习,如计算机、外语、产品策划、管理、经营、市场营销等公共知识和技能,让其承担综合性技术研究项目和开发性农业产业化项目,并且鼓励和奖励复合型人才从事科技开发工作。逐步促进科技开发人才队伍结构与比例的合理化,为品资所的科技开发提供了基础保证。

2.4 加强基础性研究和中试工作

品资所加强基础性研究,不盲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对于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及良好市场前景的基础研究进行中试试验研究和验证,中试成功后,再进行科技开发和推广。如品资所根据多年来对艾纳香的前期基础性研究,以已申请的多项专利和论文数据为依据,建立了艾纳香冰片加工中试车间,为艾纳香科技成果的转化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同时也为艾纳香科技产品的开发提供物质保证。

3 品资所科技开发工作的建议

3.1 创建品资所自有品牌

利用品资所的信誉和知名度,创立品资所的专有商标,以品资所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根本,供所内企业或者实体有偿使用。尽快完成品资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成果转化,配套手续齐备,尽快完成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

3.2 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关注,密切联系市场

任何产业的开发都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对市场信息和流通的了解,再进行研究和转化。因此,信息和流通是科技开发产品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及得到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科技开发信息建设涉及2个方面,一方面要做好市场调查,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出有前景、能赚钱的项目,这样可尽量避免盲目上马项目带来的产品滞销等问题。另一方面,为已开发的产品寻找市场,对产品准确定位,实现科技开发产品的流通和价值的体现[9]。

3.3 重视和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开发

科技创新是科技开发的根本和源泉,而科技开发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没有科技开发,科技创新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科技创新的缺乏直接导致科技开发的滞后。相反,科技创新的进步和成果的取得满足社会的需要,经过科技开发,最终形成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产品、技术等。可充分利用地域、科研优势,发展和开发成果熟化的项目。注重产学研的发展,专业性发展与横向联合,共同发展[8,10-11]。

3.4 注意科技开发产品的市场准入要求

无论是一般产品还是科技开发产品,要进入市场,就必须是合格的产品,具有各种相关的审批手续和合格的证件等,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合法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的产品多与农业相关,一般以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农用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为主,根据市场需要,近年来,品种不断扩充,增加了食品、保健品、茶、药酒、化妆品等多方面的产品。如种子进入市场,将需提供检验检疫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肥料、农药等除需上述材料外,还需登记证和执行标准;化妆品需有质量检测报告、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产品备案等。因此,科技产品从实验室进入市场,必须按照市场对相关产品的要求,完善各种手续,做到证件齐全[10]。

4 结语

农业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开发对研究单位提高综合实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从科技开发政策、管理制度、人才引进和培养、科研创新、市场需求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切实、高效、真正地实现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 邵 媛,刘 奎,唐 超,等.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科技开发管理研究[J]. 热带农业工程,2011,35(5):77-79.

[2] 陈世海. 科研事业单位科技开发收入管理研究[J]. 热带农业工程,2013,37(5):40-42.

[3] 马朝宏.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与企业薪酬管理浅议[J]. 贵州农业科学,2010,39(1):184-186.

[4] 谷 维. 加强农业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32(1):122-123.

[5] 唐 超. 对科研院所科技开发工作的思考[J]. 热带农业工程,2013,37(4):36-38.

[6] 葛正焱. 浅谈科技开发的概念及农业科技开发的主要内涵和特点[J]. 农业科技管理,1999,18(3):37-38.

[7] 田 斌.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思路与对策[J]. 福建稻麦科技,1997,15(3):49-51.

[8] 吴 波,邱美欢.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体系建设思路及构想[J]. 现代农业科技,2010,39(23):339-340.

[9] 王继印,赵献林.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意义及策略[J]. 河南农业科学,2004,33(8):47-49.

[10] 吴志霖.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51(33):20 776-20 777.

[11] 夏文胜,肖扬书,高 山,等.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农科院为例[J]. 农业与技术,2006,27(3):36-38.

香炉山鸡的品种资源收集与利用 第3篇

1 香炉山鸡的发展状况

香炉山鸡历代在香炉山及周边地区都有较为普遍的饲养, 平均每户饲养几只至几十只。多为自产自食, 部分于当地出卖。由于饲养规模多为小群体, 生长缓慢。从1960年起, 在该地区引进国内外品种澳洲黑鸡、狼山鸡、来航鸡、洛岛红鸡、新汉县鸡、九斤黄鸡、芦花鸡、三黄鸡、斗鸡等推广养殖。20世纪70年代, 引进浦东鸡、金黄洛克鸡、星杂288鸡、星杂579鸡。20世纪80年代, 引进贵农黄鸡、罗斯鸡、新布罗肉鸡、宝星鸡、红布罗。1986年后又引进AA鸡、法国明星鸡、艾维因鸡、凤翔鸡、江西鸡、铁脚麻鸡等[2]。这些引进的国内外鸡种, 由于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繁殖性能高、饲养规模不断扩大, 满足了人们长期蛋白摄入不足的需求, 在数量上保证了市场供应, 满足了城乡居民的需要。由于香炉山鸡生产性能低, 其饲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3], 近30多年来, 香炉山鸡饲养量锐减, 只有在交通闭塞、偏僻的山村才有饲养。香炉山鸡品种处于濒危状态。

近年来,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状况的好转, 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从量的需求转变为质的需求, 对无公害、绿色优质、风味鲜香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费不断增多, 也为香炉山鸡的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2 香炉山鸡的资源收集

研究畜禽遗传资源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畜禽遗传资源[4]。2007年起, 凯里市凤凰苑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开始从边远、偏僻山村广泛收集香炉山鸡资源, 组建保种选育群体。为了使组建香炉山鸡保种选育群体具有代表性和收集遗传基因的丰富多样性, 在香炉山地区周边山村广泛收集, 从盐井、炉平、马田、黄土坝、河花、平寨、舟溪、情郎、营盘、曼洞、雷公等村, 黄平县重安、台江县台盘等地, 按照香炉山鸡的特征特性进行选购, 其中公鸡53只, 母鸡255只, 组成了香炉山鸡保种选育原始核心群, 并制订香炉山鸡选育方案, 采用家系育种等方法进行封闭选育。

3 香炉山鸡资源的利用

3.1 组建香炉山鸡核心选育群

对收集的53只公鸡、255只母鸡进行分组, 以公鸡为家系, 建立50个家系, 按照1∶5的比例对母鸡进行分组, 并对各组公鸡、母鸡进行编号, 组成0世代。

3.2 利用家系选育法进行选育

对53只公鸡建立50个家系, 每个家系后代选留1~3只特征特性明显、体尺体重符合标准的公鸡作为家系继代公鸡。从母鸡的每个家系 (每只母鸡均有后代选留) 中选择20只。根据系谱记录, 将公鸡家系与另外选留的母鸡家系进行选配, 组成新的世代家系, 公母鸡选留比例为1∶20。建立50个家系 (另外每个家系选留1~2只备用公鸡) , 母鸡50组后裔, 种群数量为1 000只。1, 2, 3世代家系选留公母比例均按照1∶20的比例留种。

3.3 每个世代家系的选育要求

由于收集资源有限, 0世代每个家系的公母比例按照1∶5的比例组建群体。1, 2, 3世代以选留公鸡继代建系, 母鸡交叉选配, 公母比例均按照1∶20的比例留种。除饲养途中个别母鸡发生死亡外, 均保留每只母鸡的后代, 即各家系等量留种。

3.3.1 雏鸡的选择

选择背上有3条棕色斑纹, 喙棕色, 胫和趾正常, 体躯大, 头大颈粗, 腹圆脐平, 活泼好动, 健康结实的雏鸡50只。淘汰瞎、瘫、残雏、畸形及个体小、过弱以及不符合品种要求的变种雏鸡。

3.3.2 育成鸡的选择

在育雏结束时, 对每个家系体质强健、生长发育好、体型外貌、羽毛颜色、胫、趾、喙颜色符合品种特征的选留40只。淘汰不符合品种特征的个体。在10周龄时, 再进行1次选择, 选留30只。

3.3.3 种鸡的选择

种公鸡:每个家系选择2~3只 (其中1~2只为备用) 品种特征明显, 活泼好动, 气质高昂, 眼大有神, 骨骼结实, 羽毛丰满, 富有光泽, 冠大红润, 手摸温暖, 精力充沛, 性欲旺盛的公鸡作为种用。

种母鸡:每个家系后代选留20只, 符合品种外貌特征, 活泼健康, 个体大, 高产蛋的母鸡后代 (可多留, 代替低产蛋的母鸡后代) 作为种用。

3.3.4 选配方式

根据系谱记录, 在继代选育中, 公母选配采用交叉组合, 严格避免近交。利用笼养定位和人工授精技术准确选种选配和提高种公鸡的利用率。

3.3.5 种鸡的利用年限

选育的种鸡只能利用1年。特别优秀的种公鸡完成1个世代选配后, 可用于大群配种。

根据母鸡的产蛋记录, 判断母鸡的产蛋性能。根据每只公鸡所配母鸡产蛋的受精率 (系谱孵化至第5天, 头照) 判断公鸡的繁殖性能, 并从中选出繁殖性能高的公鸡和母鸡。下一个世代时利用繁殖性能高的公鸡和母鸡选配组合, 其蛋经选择孵化出雏, 按照上述方法对初生雏、中雏鸡进行选择和淘汰, 饲养至产蛋, 根据早期产蛋性状, 再对父母代进行选择 (后裔鉴定) , 从中确定生产性能最佳组合, 经过4个世代的继代选育后, 鸡群体体型外貌趋于一致, 生产性能提高。

4 香炉山鸡养殖示范推广

自2008年以来, 凯里市凤凰苑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在对香炉山鸡开展保种选育的同时, 逐步建立产业示范基地, 对香炉山鸡进行养殖示范推广。2008年, 推广香炉山鸡示范养殖35 246羽, 养殖示范户4户;2009年, 推广香炉山鸡示范养殖58 656 羽, 养殖示范户8 户;2010年, 推广香炉山鸡示范养殖82 832 羽, 养殖示范户9户;2011年, 推广香炉山鸡示范养殖125 362羽, 养殖示范户11户;2012年, 推广香炉山鸡示范养殖112 836羽, 养殖示范15 户。5年内共推广香炉山鸡示范养殖414 932羽, 养殖示范户47户。

参考文献

[1]李海华, 林树茂, 卢桂强, 等.我国地方家禽遗传种质资源保存的研究概况[J].中国畜牧兽医, 2006, 33 (2) :39-40.

[2]孟和.优质肉鸡育种现状分析[J].中国家禽, 2001, 23 (2) :3-4.

[3]黎寿丰, 王桂朝.我国优质鸡育种技术现状与创新方向探讨[J].中国家禽, 2006, 28 (15) :5-9.

品种与资源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南京市;观赏桃;品种资源;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S662.1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190—04

早在《诗经》中就记载有关于桃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足见人们对桃的喜爱。桃(Amygdalus persica L.)为蔷薇科桃属落叶小乔木,根据实际用途可分为果桃、花桃,因为果桃的花也很漂亮,因此在园林中最早应用的是果桃。由于实用价值和栽培目的不同,经过长期的栽培选育,果桃、花桃在形态特征上,特别是在花与果的颜色、大小及花的结构、果肉质地与味道等方面出现了显著差异。目前园林中的桃品种虽然很多,但是种植比较杂乱,有些品种遭到破坏和损失,因此亟需对现有桃花品种资源加以调查、整理、分类、保存,使优良品种得到应用和推广,为培育新品种提供相应材料。

本研究对南京市现有的主要观赏桃品种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对主要的品种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目前在南京市园林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观赏桃的选择、品种配置等诸多问题提供参考。

1调查方法与依据

1.1调查方法、地点

在查阅文献资料、熟悉不同品种观赏桃的特征特性前提下,采取先普查后重点观察的方法:首先,在花期对紫金山、栖霞山、绿博园、玄武湖、情侣园、总统府、白马公园、小桃园、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地的观赏桃品种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然后对品种资源较集中的白马公园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与观赏有关的形态特征,尤其是花的形态、颜色、重瓣性等,还包括枝姿、叶色等性状。

1.2调查依据

按照胡东燕教授制定的桃花品种性状登记表的标准登记桃花品种的性状特征,并依据《观赏桃》中记载的观赏桃分类系统,对所调查的主要观赏桃品种进行系统分类。

2结果与分析

2.1南京市自然条件

南京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3℃,无霜期为237 d。岳海燕等研究表明,南京市冬季湿冷,最低温度可达-8℃,日相对湿度在70%以上;夏季日气温最高可达40℃,日相对湿度在80%以上,是典型的高温、高湿的“火炉”城市。南京市年平均降水117 d,年均降水量1034.0 mm,属于湿润地区。每年初夏,受锋面雨带影响,南京市进入梅雨季节;梅雨过后,天气晴燥,常会形成伏旱。此外,南京市地形复杂,低山、丘岗和谷地平原相間分布。王辉等调查表明,南京市土壤类型有水稻土(水耕人为土)、黄棕壤(铁质湿润淋溶土)、潮土(淡色潮湿雏形土)、沼泽土(有机正常潜育土)、红壤(简育湿润富铁土)、紫色土(紫色湿润雏形土)、石灰岩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等。

2.2主要观赏桃品种资源与分布

经调查,南京市现有的主要观赏桃品种约22种,白马公园、小桃园是南京市桃品种最为丰富的景区,主要品种及其分布见表1。从本调查结果看,在调查的10个样地中,出现最多的品种是单粉、碧桃,其次是紫叶桃;晚白桃、二色桃、粉紫台阁、五宝桃均只出现在白马公园;菊花桃、绯桃、绛桃、单粉垂枝等均只出现在其中2~3个样地。可见南京市园林中应用观赏桃造景时大量选择了单粉、碧桃和紫叶桃,而极少考虑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品种,如五宝桃、单粉垂枝等。

2.3主要观赏桃品种的形态特征

观赏桃根据枝型可分为直枝型、寿星型、帚型、垂枝型、龙游型;根据花色可分为白色、红色、粉色、复色;根据花型可分为单瓣型、梅花型、月季型、牡丹型、菊花型、铃型。南京市现有的观赏桃品种观赏性状丰富,有3种枝型(直枝桃17个、寿星桃3个、垂枝型2个),5种花型(单瓣型、梅花型、牡丹型、月季型、菊花型),复瓣品种11个,重瓣品种8个,详见表2。

2.4观赏桃品种分类检索表

桃品种分类最主要的依据是形态学方面的特征。张秀英在对桃花品种调查的基础上,经多次的调整和完善,将桃花品种分为2系、5类、16型,且这一分类系统得到了后续研究者的认同和佐证。胡东燕在对中国及日本部分地区桃花品种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将桃花品种分为2系、5组、11型。根据最新的《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的规定和要求,取消了原来桃花品种分类中山桃花系和真桃花系的划分,将桃花品种直接分为6类,即山碧桃类、垂枝桃类、帚桃类、直枝桃类、寿星桃类、曲枝桃类。总之,种系、枝型及花型是桃分类系统的3个主要分类依据。南京市主要观赏桃品种分类如下:

3南京市主要观赏桃品种在园林中的应用

3.1城市美化

3.1.1水邊的配置 园林中的各种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还是配景或小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水体的景观,水中、水旁园林植物的姿态、色彩及所形成的倒影,均增加了水体的美感。

观赏桃可用作水边植物,用于丰富岸边景观视线、增加水面层次、突出自然野趣。在南京市,常植垂柳于水边,配以碧桃、迎春等。如玄武湖上以桃、柳间植水滨,到了春天,桃花盛开,烂漫芳菲、花团锦簇,且柳叶新发,枝条纤细、树影婆娑,相得益彰。“桃红柳绿”已成为园林春季景观中的经典搭配手法,但这一造景形式用得过于频繁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且树种稍嫌单调。可从2个方面人手,改善这略显单调的景观:(1)保留“间株杨柳间株桃”的传统配置形式,以观赏桃的花色、花型、花期等为选择依据,应用具有不同观赏特性的观赏桃品种,形成具有不同韵味的景观,如不同花色的桃花相互搭配更能够相互映衬,体现春意盎然的意境;(2)丰富植物种类,增加观花、观果灌木及地被,来烘托点缀“桃红柳绿”这一经典景观,如云南黄素馨柔韧的枝条与垂柳轻抚水面,可为水景增添一丝柔媚;紫薇与桃花配植可弥补桃花观赏期较短的缺点,保证水岸边三季有花可观。需要注意的是,因观赏桃怕水湿,其在与水体配置时,应植于较高且干燥处。

nlc202309031608

3.1.2道路的配置 (1)城市道路。道路以“线”的形式,贯穿于整个城市中,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绿地。道路绿地中,桃的应用可谓历史悠久。《吕氏春秋》中提到:“子产相郑,桃李垂于街”,足见周代就用桃作行道树了。已有学者调查发现,在南京市老城区人行道绿化带中,碧桃或丛植或与其他植物交替种植来丰富道路绿化景观。寿星桃较低矮,不会影响路面交通,且其着花紧密,观赏价值高,是道路分车绿带中良好的绿化植物。如寿红、寿粉、寿白三五成群,或某种寿星桃与木槿、紫薇等搭配种植,均能丰富道路分车绿带的景观。

(2)园林道路。园林道路(简称园路)是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园林的脉络,是联系各景区、景点的纽带,起着交通、导游、构景的作用。如南京市小桃园的园路植物配置以观赏桃为主,其平坦的主路采用规则式种植,以香樟、银杏等作为上层大乔木,以碧桃、寿桃等观赏桃及紫薇、紫叶李等作为中层小乔木,以红花檵木、女贞等作为下层花灌木,以麦冬、吉祥草作为地被,如此復合层次的搭配,丰富了道路景观;而蜿蜒曲折的支路,以自然式配置为主,白碧桃、红碧桃、绛桃、绯桃等各种观赏桃争奇斗艳,配植桂花、金丝桃、海桐等,游人春赏桃花之明艳,夏观金丝桃之灿烂,秋闻桂花之香郁,冬叹海桐之葱绿,四季有景可观,游人置身于其中可享受这如诗如画的意境。

3.1.3建筑周边的配置 植物与建筑配置,可以使园林建筑主题更突出,协调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赋予建筑物以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也完善了建筑物的功能,如导游、隐蔽、隔离等。在南京市挹江门城墙前,春有碧桃、寿星桃争奇斗艳,夏有紫薇百日红艳,秋有爬山虎、鸡爪槭红红火火,冬有女贞青翠欲滴,四季之景增添了城墙的美感,使其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观赏桃与建筑周边的配置最为常见的是零星地散植于机关、家庭庭院。古今中外,庭院的布置几乎都离不开桃红柳绿,在庭院一角散植不同品种的观赏桃,可选红白相间,相映成趣。南京市宋都美域锦园内某一角以1座方亭和自然式叠水为构图中心,四周散植着垂柳和紫叶桃,从留出的透景线可观亭的北面一丛丛风姿绰约的孝顺竹,可赏亭的南面三五成群的碧桃及配植的鸡爪槭和红叶石楠,“四季交替、春华秋实”已成为该方亭四周之景的一大特色。

3.1.4与其他植物的配置 桃花可作为单一或组合配植营造花墙、花山甚至花海来丰富园林植物景观,如南京市小桃园的桃花坞,成群的各色观赏桃下配植成片的黑心菊,修剪整齐的小蜡和红花檵木组成的图案点缀其中,游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桃花世界。桃花也可与多种植物相配植,营造出格调不同、色彩鲜亮的绚丽春色景观。最为著名的传统栽植方式是桃柳组合,这一搭配利用桃花花期与柳树展叶期大致同时的特点,产生物候现象重叠之美,如南京林业大学紫湖溪两岸的“桃红柳绿”;桃李同栽,有桃李满天下之意,如一些庭院的“桃李满园”;“竹外桃花三两枝”,富含诗情画意,如南京市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营造出了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

3.2专类园

专类园是在一定范围内种植同一类观赏植物供游赏、科学研究或科学普及的园地。观赏桃的变种、品種繁多并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宜集中于一园专门展示。我国目前的桃花专类园通常是以植物园的专类植物收集区、园的形式,或以风景名胜区、公园的桃园、桃花谷、桃花山的形式出现。目前南京城区最具代表性的桃花专类园是南京白马公园,据不完全统计,白马公园已种植观赏桃约20个品种近万株,种植规模、数量及观赏价值均居南京城区桃林之首。

3.3盆栽与盆景

观赏桃以其树干性弱、树冠开张、幼龄树生长旺、开花结果早等特点适宜盆栽培养。盆栽桃花宜选择植株矮小、节问较短、树冠紧凑、株形优美的观赏桃花品种,目前最常用的是寿星桃。此外,碧桃、菊花桃等品种也是盆栽桃花的优良品种。观赏桃盆景是将桃树栽培技术与传统造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赏花品果,而且经过冬季催花,春节开花。观赏桃花盆景的主要形式有斜干式、临水式、双干式、丛林式、露根式、悬崖式等,有独枝悬崖型、龙曲型、双枝鹿角型、三枝杯状型、分层开心型、垂柳型等造型。胡忠惠等已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观赏桃盆景培育技术,可使桃花盆景尽早批量上市,形成规模化生产。

自古以来,色泽艳丽的桃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民间桃花素有吉祥之花、幸运之花的美誉。目前南京市盆栽桃花及桃花盆景常用于年宵花卉的展览销售或用于装饰酒店大堂、点缀会场等室内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庭院、道路、公共绿地等室外绿化。

3.4切花与插花

桃切花属于木本切花,是东方式插花的主要材料,其枝条养分充足、花朵密集、开花集中,易于造型和搭配,观赏效果好。桃花作为折枝瓶插的历史由来已久,近年来切花催花技术也广为应用。已有学者研究记载,桃花切枝瓶插催花主要与桃花品种和着花密度有一定关系,例如早花品种绛桃,需冷量较低,着花密度中等,催花相对容易,又能达到较好的观赏效果。此外,桃花的切枝催花还可结合冬季修剪进行,可将剪弃的枝条插于瓶中,用于室内美化。

4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分类意识不强,缺乏专类苗圃。观赏桃品种丰富,多数苗木商甚至是园林绿化技术员不能进行区分,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品种混乱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观赏桃品种分类的知识普及,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观赏桃多与其他苗木混植于苗圃中,管理较粗放,桃花苗木品质较低。观赏桃专类苗圃的建立,有利于对观赏桃进行规范化栽培管理,如对其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从而提高观赏桃苗木质量。

(2)早、晚花品种较少,花期相对一致。南京市现有观赏桃品种虽然比较丰富,但花期相对一致,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造成桃花整体观赏期较短。湖南省常德地区3月上中旬的早花品种黄金美丽、迎春和北京地区4月中下旬开花的晚花品种京舞子、黛玉垂枝等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多引种栽培诸如此类的早花、晚花品种,合理地组合搭配,以延长观赏桃的整体花期。

(3)品种应用较单一,景观相对单调。南京市白马公园、小桃园及栖霞山桃花涧观赏桃品种丰富,桃花景观美不胜收,但其他如玄武湖、绿博园、居住区等地的观赏桃造景仅大量应用碧桃、紫叶桃,多数景观重复而单调。因此,观赏桃在南京市园林应用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南京市各景点在应用观赏桃时,应考虑各品种的花色、花型、花期等观赏特性进行选择搭配,从而丰富桃花景观,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4)养护管理欠佳,病害较为严重。小桃园某支路两旁三三两两栽植的碧桃,其枝条细弱、树冠狭窄、树型矮小,严重影响了道路景观;白马公园一角多数观赏桃患有流胶病,降低了其本身的观赏价值。因此,需要加强观赏桃的养护管理,定期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桃穿孔病、桃炭疽病、桃流胶病、蚜虫、红蜘蛛是桃花的最为常见的病虫害),以确保观赏桃较高的观赏性。

微山麻鸭品种资源调查与选育利用 第5篇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济宁地区微山麻鸭存养量为50 万只, 自90 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养鸭追求产蛋多, 大量引进了外地鸭种, 再加上近年湖水位增高, 浅水区域减少, 影响了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鸭食物来源减少, 以上原因造成微山麻鸭饲养量大幅度降低, 2006 年底, 济宁市仅有40000 只, 其中公1000 只、 母39000 只。

2 实施措施

为保护利用纯种微山麻鸭, 2007年以来, 笔者在微山县张楼、 赵庙、高楼、 南阳、 昭阳等乡镇进行了大量调查和信息收集, 并兴建了微山麻鸭原种场, 建有良种核心群3000 只, 在沿湖和湖内的微山岛、 大捐、 马口建有保种群8000 余只。 保种群除正常提供优质鸭蛋外, 主要是作为后备繁育种群。 生产群29000 只。

3 选育情况、 品系数及特点

1990 年以来, 为开发利用微山麻鸭这一品种资源, 微山县畜牧兽医局与山东省家禽研究所共同开展了 “地方家禽优良品种开发与利用” 项目, 承担了山东省财政厅 “微山麻鸭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 项目和农业部 “微山麻鸭良种繁育与推广” 项目, 建立了微山麻鸭原种场, 对微山麻鸭进行了系统的选种选育, 使该品种在生产性能上有所提高, 遗传性能更趋稳定, 对环境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

3.1 体型外貌描述

3.1.1 雏禽、 成年禽羽色及羽毛重要遗传特征

( 1) 公鸭: 羽毛鲜艳, 颈羽为孔雀绿色, 光彩亮丽, 颈中段以下至嗉囊羽毛呈红褐色, 背羽灰色, 腹羽为灰白色, 主副翼羽红褐间白色, 性卷羽3~5 根, 黑色。

( 2) 母鸭: 全身麻羽, 分红麻羽和青麻羽, 羽毛紧密。 红麻鸭占40%, 羽毛中央有一黑羽线, 其边缘为黄褐色, 背羽、 主翼羽及副翼羽呈红褐色。青麻鸭占60%, 羽片中央有一黑羽线, 其边缘呈暗褐色, 背颈羽多为青色, 类似雀灰色, 主翼羽和副翼羽为黑色。

( 3) 雏鸭: 黄绒毛, 背羽毛尖稍带黑星。

3.1.2 肉色、 胫色、 喙色及肤色

肉色为红色; 肤色为白色或淡黄色; 胫色桔红或桔黄色, 喙色以豆青色最多, 黑色次之。

3.1.3 体型特征

体型中等, 体质细致紧凑, 胸深躯长, 尾稍上翘, 略似船型。 公鸭背阔肩宽, 体躯较长; 母鸭颈细身长, 臀大腹宽, 后躯丰满。

3.1.4 头部特征

公鸭头大颈粗, 眼大有神, 喙较长, 黄带青铜色 (豆青色为多, 黑色次之) , 喙豆黑色。 母鸭头部清秀, 喙长而宽, 喙色以豆青色为多, 黑色次之。 虹彩土黄色为多, 青灰色较少。公母均无肉瘤。

3.1.5 其他特征

公鸭尾尖部有3~5 根黑色性卷羽;爪黑色, 少数灰色。

3.2 体尺、 体重

2007 年, 笔者在微山县多个乡镇对300~400 日龄的公鸭150 只, 母鸭500 只进行了体尺、 体重测量, 结果见表1。

3.3 生长性能

3.3.1 产肉性能

2007 年在微山县张楼、 赵庙、 高楼、 南阳、 昭阳等乡镇及微山麻鸭原种场, 对300~400 日龄的公鸭30 只、 母鸭30 只进行了屠宰测定, 结果见表2。

3.3.2 蛋品质量

2007 年在微山县南阳镇测定微山麻鸭蛋50 枚, 结果如下:

(1) 蛋重 (g) : 69.70±5.85。

(2) 蛋形指数:1.423±0.065 (mm) 。

(3) 蛋壳强度 (kg/cm2) :3.380±0.95。

(4) 蛋壳厚度:0.296±0.0288。

(5) 蛋的比重:1.113±0.011。

(6) 蛋黄色泽:黄。

(7) 蛋壳色泽:青绿色或乳白色。

(8) 哈氏单位:71.51±9.21。

(9) 血斑和肉斑率: 0。

(10) 蛋黄比: 0.308±0.025。

3.4 繁殖性能

(1) 开产日龄: 140 日龄。 早熟个体120d左右开产。

(2) 种蛋受精率: 95%。

(3) 受精蛋孵化率: 90~95%。

(4) 产蛋数。 ①入舍母禽产蛋数。放养条件下年产150 枚左右。 良好的饲养条件下, 年产蛋可达180~200 枚;②母禽饲养日产蛋数。 放养条件下为157 枚左右, 饲养条件较好时可达188~205 枚。

(5) 蛋重。 开产蛋重: 55g; 平均蛋重: 80±3.60g。

3.5 就巢性

与年龄有关, 当年鸭不发生就巢, 中年鸭很少发生, 老龄鸭少数个体有就巢性, 持续时间10~20d不等。 就巢率为5%左右。

4 饲养管理特殊要求

桑树品种资源的收集引进与创新研究 第6篇

1 桑品种资源研究概况

1.1 品种资源的考察、收集、引进和整理

广西的桑树品种资源比较丰富,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进行桑树品种资源的收集、考察的课题活动有三次。1965年7~11月本所与广西植物研究所联合到全州、灵川、阳朔、平乐、恭城、桂林、苍梧、容县、贵县、玉林、隆林、靖西、田阳、乐业、东兰、宜山、都安、融安、来宾、崇左、宾阳、灵山、合浦、北海、钦州等26个县、46个乡镇进行调查, 查明广西的桑树有广东桑 (钦州荆桑) 、湖桑和野桑, 其中以钦州荆桑分布最广。野桑有蒙桑和鸡桑。发现全州有大乔木湖桑、大乔木草桑。先后收集了广西许多优良的桑树品种 (类型) , 如钦州、灵山、邕宁的钦州荆桑类型、合浦的常乐桑类型、浦北的六万山桑类型、平南的武林桑类型、苍梧的长洲桑类型、恭城平乐的沙油桑类型等。

19世纪70年代末又连续几年开展桑树品种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引种。到1979年底止, 收集的桑树品种材料达150多份, 入圃保存120多份。从外省引种94份。建立了广东桑种 (广东桑) 品种园, 入圃保存115份, 建立了鲁桑、白桑、山桑系统品种园, 入圃保存130份。

1987~1989年本所承担广西区农业厅项目《广西桑树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与整理》与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蚕业研究所共同组成考察组到广西22个县市、48个乡镇进行考察, 搜集到桑树种质资源299份, 建立广西桑树品种资源圃进行保存和进一步整理鉴定。这些种质资源经过鉴定分属广东桑、华桑、长果桑、鸡桑、蒙桑、鬼桑、长穗桑、白桑、鲁桑9个桑种和变种。对每个桑种的立地生态条件、主要形态特征、种群的生态类型进行比较系统的描述和记载。筛选出主要栽培种和野生种中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种质资源材料, 提出广西桑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1]。

1995~1997年本所参加广西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主持的《桂西山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项目, 对广西桂西山区的隆林、龙州、凤山、那坡、乐业、天峨、靖西等7县46个乡镇进行桑树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共收集桑树种质资源162份, 检索鉴定结果分属于8个桑种和变种, 其中广东桑10份、鲁桑16份、长果桑59份、鸡桑48份、华桑1份、长穗桑1份、蒙桑13份、鬼桑12份。部分种质资源材料嫁接繁殖种植于种质资源圃中保存以供进一步的研究和利用[2]。

注:共281份。*为三倍体 (2n=3=42) ;华桑为六倍体 (2n=6=84) ;其余为二倍体 (2n=2=28) 。

我站现保存的广西地方品种和野生种如表1, 共281份;从国内、国外引进和保存的品种数量共211份, 其中广东桑种94份 (见表2) , 鲁桑种 (M.multicaulis Perr.) 69份、白桑种 (M.alba Linn) 38份、瑞穗桑种 (M.mizuho Hotta) 5份、其它 (系统不详) 35份。

注:*为三倍体 (2n=3=42) , 其余为二倍体 (2n=2=28) 。

1.2 桑树的杂交育种与品种资源的创新

1975~1977年先后利用鲁桑、白桑等与广东桑品种配制成20多个杂交组合, 并建立选种圃, 给予良好的水肥条件进行培育和比较, 从3万多植株中初选出发芽早、发条较多、节间较密、叶片大而厚的77个单株, 由于这些株系含有广东桑种的血统, 又含有鲁桑或白桑的血统, 故称之为中间类型桑。其中:从“中大八号伦109”的杂交一代中选出单株“7625”、从“瓦桑伦109”中选出“7737”、从“荷叶白伦109”选出“7521”、从“台湾青皮伦109”选出“7719”、“7720”、“7722”、“7724”。1979~1982年经扩繁进行株系比较试验, 选出12个优良株系。80年代初又通过杂交选出另一批优良单株, 其中有8003、8006、8012、8013、8014等。这些品种资源现保存共有71份 (见表3) 。

注:*为三倍体 (2n=3=42) , 其余为二倍体 (2n=2=28) 。

1983~1985年进一步开展品种 (品系) 比较试验, 选出“7625”、“7737”、“7521”、“7719”共4个品种, 以“沙2伦109”、“伦40”为对照, 在广西区蚕业指导所、灵山县蚕种场、藤县蚕种场、柳州地区蚕种场、河池地区蚕种场进行品种区域评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7625”品种产叶量最高, 5年平均亩桑产叶量为2 332公斤, 比对照“沙2伦109”增产11.09%、与“伦40”的产量水平相仿[3]。“7625”的叶质也较优, 与“沙2伦109”相比, 丝茧育万蚕产茧量增产4.82%~8.13%, 百公斤桑叶产茧量提高2.54%~7.18%;种茧育养蚕的产卵量比对照增加4.1%~6.8%。营养成分分析表明:“7625”桑叶的含糖量较高。“7625”在蚕种场和农村应用表现也较好, 受到蚕农普遍的欢迎。但由于种种原因, 当时没能及时参加省级和全国的桑品种审定, 加之需要嫁接繁殖, 影响了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近几年在宜州市、柳江县等地仍有种植, 现全区“7625”的桑园面积约10 000多亩。

以前杂交选育的优良单株, 有的已在其后的育种研究中应用。如“7722”是一个配合力较好的父本品种, 该品种具有长势旺、发条多、节间密、适应性强等特性, 且这些性状的遗传传递力较强, 故用其配成的杂交组合大多具有较优的丰产性。桂桑优12、桂桑优62的父本品种就是“7722”[4]。

1.3 人工创造四倍体种质资源的研究

多倍体特别是四倍体不仅是自然界植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 而且也是人工合成新物种和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手段。桑树栽培品种以二倍体为主, 也有一定数量的三倍体, 天然四倍体种质很罕见。由于生产上应用的三倍体桑大多具有优质、高产等优良性状, 近年报道某些人工四倍体桑不但优质而且也高产, 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 选育三倍体品种、四倍体品种及多倍体杂交一代品种已成为桑树育种的重要途径。但其选育首先要有四倍体作为多倍体品种选育的素材或作为选配多倍体杂交组合的亲本, 掌握大量桑树多倍体种质资源可为桑树育种及遗传研究奠定良好的试材基础。

1990~1995年选用广东桑种 (M.atropurea Roxb.) (其中有引进广东省的化场2、沙2、塘10、试11、新38、72131、丁50、伦109等;有广西地方种质:恭同桑、长滩2、长滩8、钦2、武林1、沙油桑等) 、本所用鲁桑 (M.multicaulis Perr.) 与广东桑杂交选育的优良种质 (简称“中间类型桑”, 其中有:7510、7610、7719、7724、7722、7737等) 、鲁桑种 (有:湘7920、育2号等) 及越南桑的越一、越大, 以广东桑广东桑、广东桑中间类型桑及反交、中间类型桑中间类型桑、鲁桑中间类型桑、越南桑中间类型桑形式配成60多个杂交组合, 用秋水仙碱液对这些组合的实生苗进行诱变处理, 5年共处理1.5万株。通过遮荫、保水、防枯萎和防病措施培育, 使已发生细胞染色体加倍变异的弱势植株存活下来, 小苗移到苗圃地育壮苗, 再移植到初选圃, 给予良好的水肥条件培育, 根据四倍体桑的特征进行选择, 并进行细胞染色体倍数性的鉴定。1990~1995年共进行8期诱变处理, 处理后留存小苗数约1.5万株, 经初选圃初选、嫁接苗复选后保存的种质共760份, 镜检确认为四倍体的种质为571份[5,6]。1989年选择22个杂交组合的1700株细小植株进行诱变和培育, 又获得四倍体种质32份。上圃保存的四倍体种质资源共603份。

在确定了四倍体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数性后, 1996~1998年对上圃的300多份人工四倍体桑种质的枝叶生长性能进行了鉴定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50%以上的四倍体叶片又大又厚, 单叶重>10克、叶片100 cm2重>2.4克, 有40多份四倍体种质叶特大特厚;较多的四倍体其枝条生长高度偏低, 约有19.6%的四倍体枝条生长高度达到沙2伦109的水平、某些四倍体生长甚旺;约有17%的四倍体种质的枝条数达到沙2伦109水平、大部分四倍体的枝条数较少;桑叶高产的四倍体占10.75%, 中等以上产量水平的占26.36%, 其余73.66%为中等及以下水平;高产四倍体为条多条高类型、枝高节密叶较大类型以及叶大叶厚类型[7];选出了一批高产四倍体种质 (见表4) 。

注:亩栽株数2 000株;枝叶数据均为上半年调查数。

先后对297份人工四倍体桑树种质的叶质进行养蚕鉴定, 对照为“沙2伦109” (2n=28) 。结果表明:用四倍体桑树种质的桑叶养蚕, 与对照区相比, 蚕食欲强、发育较快、龄期缩短、蚕体较大;全茧量比对照增产1%~17.84%的四倍体种质占参试种质的68.0%, 茧层量增产1%~14.88%的占58.6%, 60%的四倍体种质因全茧量提高而使茧层率有所降低。人工四倍体叶质与其父本、母本有关。绝大部分叶质优良的四倍体其叶片较浓绿。通过鉴定试验选拔出84份叶质显著优良的四倍体种质, 其中一部分为既优质又高产的[8]。对32份四倍体桑种质进行养蚕制种的叶质鉴定试验, 结果表明:利用参试的76%四倍体种质的桑叶养蚕, 产卵数较多。并选出几个叶质优良有利于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的四倍体种质[9]。另外, 对89份人工四倍体种质进行了多种杂交形式的结实性、种子发芽率的试验[10]。以上研究为选育三倍体、四倍体品种及选配三倍体杂交组合和四倍体杂交组合提供了依据。

1.4 从四倍体桑种质的杂交后代中选育优良品种资源

近几年我们还从4n4n、2n4n、4n2n的杂交组合的评比圃中选育优良单株。共从170多个以四倍体桑为亲本的杂交组合选出优良种质资源120多份, 建立品种保存圃供进一步研究利用。

1.5 果桑品种资源的选育

2001年以来对四倍体品种资源圃进行产果性能和桑果品质的普查, 选出一批桑果产量高、品种较优的品种资源, 供进一步优选和鉴定。

1.6 桑种质资源的其它研究

1.6.1 桑树种质资源的性比研究

1995~1997年为探讨获得单一性别子代的可能性, 进行了桑树品种和杂交一代性比调查。调查1128份桑品种资源的花性, 结果得知, 雌∶雄∶雌雄同株为50.7∶26.6∶22.7, 桑品种以雌性最多。其中, 调查本站保存的458份栽培品种中, 只开雌花的有237份, 只开雄花的137份, 雌雄花同株的84份, 雌性品种比较多[11]。

1.6.2 桑树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数性研究

为鉴定桑树细胞染色体的倍数性, 曾摸索多种染色体制片技术。以往植物染色体制片用得较多的制片法为压片法、涂片法、火焰干燥法、酶解去壁低渗法、酸解去壁低渗法。桑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 细胞内染色体较多、较小, 获得理想的染色体标本不大容易。我们经改进开发出一种直接酸解去壁法, 已应用于桑树种质资源和人工四倍体种质的染色体倍数性鉴别。实践证明这一方法简单易行、省时省药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12]。除应用此方法鉴定人工诱变的四倍体种质资源外, 我们还鉴定了广西和广东两省的桑树种质资源共446份的染色体倍数性, 其分属于广东桑、鸡桑和华桑, 其中二倍体桑414份, 三倍体桑20份, 六倍体桑12份, 其中344份桑树种质资源中的染色体数属于首次鉴定[13]。

1.6.3 桑树种质对花叶病抗性的研究

调查了桑树不同杂交组合实生苗人工诱变选出的317份四倍体、10份三倍体及77份二倍体种质资源的自然感染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按相对感病指数的大小评价各资源对花叶病的抗性, 选出了抗病型资源四倍体19份、三倍体2份、二倍体14份, 对桑感染花叶病的途径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在进行多倍体育种时, 要选择抗病性强的二倍体作为诱变材料, 是获得抗病性强的四倍体的关键[14]。用7个母本、5个父本品种, 按NCII杂交设计, 进行桑树对花叶病抗性的遗传分析。首次证明:桑树对花叶病的抗性具有数量遗传特点, 属附合加性-显性模型, 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 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中等, 一般配合力显示绝对优势, 具有超显性现象。母本品种含有比父本品种更多的显性基因[15]。

2 讨论

2.1 桑树种质资源的创新是优良品种育成的关键。

我们利用桑树二倍体的种质资源配制杂交组合135个, 其中以7722 (台湾青皮与伦109杂交后代选育成) 为父本配制的组合就达56个, 选育成优良高产杂交桑“桂桑优12”、“桂桑优62”, 到2007年底这两个杂交组合共推广种植130多万亩, 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桑树四倍体种质资源、二倍体种质资源配制成三倍体杂交组合和四倍体杂交组合219个, 育成“桑特优1号”、“桑特优2号”、“桑特优3号”等优良三倍体杂交组合已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正在扩大繁育进行大面积推广。

2.2 桑树种质资源是我国蚕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必须重视桑树种质资源保存和创新研究的科技投入。

桑树品种资源保存和创新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并且要持之以恒, 一年接一年工作, 采取安全的技术措施, 才能把品种资源保存下来。但桑树种质资源的保存一般难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必须长期有资金投入才能维持下去。作为桑树育种的基础工作, 国家和各级财政应加大支持的力度。

摘要:30多年来收集和保存广西地方栽培的桑树种质资源250份、野生桑资源30多份;从省外、国外引进和保存桑树种质资源211份;用鲁桑、白桑等与广东桑杂交选育成的中间类型种质资源71份;用82个桑树杂交组合的后代植株2万多株诱变创造桑树人工四倍体种质603份;从四倍体种质的杂交后代及四倍体种质与二倍体种质的杂交后代选育出多倍体种质120多份。利用桑树种质资源育成高产优质杂交桑“桂桑优12”、“桂桑优62”已推广种植130多万亩;新育成的优良三倍体杂交桑“桑特优2号”、“桑特优1号”、“桑特优3号”均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正在大面积推广。

品种与资源论文 第7篇

1.1 按照造景的位置的分类

以水草用于造景的位置来分, 可分为前景草、中景草、后景草。

前景草:指种植在水族箱前部的水草, 形成水族箱前部的造景, 一般多为小型草、较低矮的草。前景草有10种, 分别是卵圆皇冠、迷你皇冠、针叶皇冠、象耳、女王草、大花皇冠草 (香瓜) 、尖叶皇冠、袖珍皇冠、心皇冠、先进象耳。

中景草:种植在水族箱中部, 介于前、后景草中间的水草, 形成水族箱的中部景观, 一般多为水族箱造景的“主要角色”, 多是中等高度、植株较大、欣赏价值较高的种类。中景草有8种, 分别为皇冠草、阿根廷皇冠、豹纹象耳、虎斑象耳、小海帆、刺叶皇冠、大叶皇冠、花皇冠。

后景草:栽培在水箱族后部的水草, 形成水族箱后部背景式景观, 一般多为大型草、较高的草。后景草有5种, 分别是红蛋、豹纹红蛋、长叶九冠、波浪皇冠、长叶皇冠。

1.2 按照叶片的大小的分类

以水草的叶片大小来分, 可以分为针叶型, 小叶型, 大叶型等。针叶型指叶片宽度在0.1~1cm;小叶型指叶片宽度在1~10cm;大叶型指叶片宽度大于10cm以上的水草。

针叶型的有:迷你皇冠、针叶皇冠、尖叶皇冠、袖珍皇冠。

小叶型的有:皇冠草、女王草、大花皇冠草 (香瓜) 、花皇冠、红蛋、豹纹红蛋、长叶九冠、长叶皇冠、波浪皇冠、卵圆皇冠、心皇冠、小海帆、先进象耳。

大叶型的有:象耳、豹纹象耳、虎斑象耳、刺叶皇冠、大叶皇冠、阿根廷皇冠草。

1.3 按照叶片的颜色的分类

根据水草的叶片颜色来分, 可分为绿色型和彩色型等。绿色型指全株都为绿色, 无论老叶和嫩叶都为绿色, 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其他颜色的水草;彩色型指植株会出现除了绿色以外的其他颜色, 如红色、橙色、黄色、紫色、褐色等, 其特征是有的全株为彩色, 有的只有部分为彩色, 如嫩叶、叶脉、基部等, 有的在一些环境中表现为绿色, 但当把水草置于其他环境时又表现出是彩色的, 这些水草都属于彩色型的。其实彩色植物的概念很广泛, 只要乔木、灌木或花卉中的叶片或茎干中, 任何一处呈现出非绿色彩, 就可被称为彩色植物。

2 皇冠草造景应用

2.1 前景型应用方式

前景型顾名思义就是应用于前景的水草, 一般选用植株矮小, 观赏特性较好的水草作为前景草。前景草的种植方式有几种。孤植:专门为观赏性较高的水草设置的, 这类情况前景草一般作为主景;丛植:三五株丛植, 这类植物通常是为中景和后景做铺垫的, 这种植物的景观特性与中后景是相近或是互补的, 是更好地突出主题的;片植:如草坪或如地被植物的种植方式, 这里一般是植株很小的不会影响观赏中景和后景的视线的, 这种情况有的是为了创造一种意境, 而与中景和后景可以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的是为中后景做铺垫, 是中后景的一个过渡。

2.2 中景型应用方式

中景一般是作为全景的主景的, 主景是景观的重点或核心, 是空间构图的中心, 是主题或主体所在, 是全景视线控制的焦点, 也是精华所在, 具有压倒群芳的气势, 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是这种情况的作为中景的水草一定是引人注目的, 可以是它的形态特别, 也可以是它的颜色特别, 也可以是与其他配景完全不同的特性。中景草的作用是将前后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整个景观起伏有致。中景草的选择基本上是中大型草, 小型的水草作为中景草使用时, 要采用密集型种植方式为主, 以增加整个景观的丰满度。

2.3 后景型应用方式

后景也即是背景, 一般是作为中景的过渡和延续, 使整个景观得以完整和协调, 故一般高度是比前景和中景要高, 株型、叶型、色彩与中景都比较接近, 这样过渡才会比较自然, 也比较容易取得协调。

3 景观应用问题

水草造景是一种艺术的创作, 是唯美艺术的外在表现, 因此它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它的艺术性就表现在水草造景的个人创造力上, 它不可能是机械的、教条的模仿, 或拘泥与原则而一成不变, 相反, 却是在水草造景原理上加以灵活、艺术的创造和发挥。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水草品种、辅助材料, 结合自己的喜好、水草知识、造景经验、欣赏角度, 去设置出与众不同的富有独特风格的造景。

水草造景是一门新起的艺术, 由于水草的特点与陆地的植物有很大的区别从而直接导致了她与陆地上的植物造景特点有很大的不同, 但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陆地的植物造景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而水草造景在我国可以说只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所以在造景中, 应该多在陆地植物造景中吸取营养, 学习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

摘要:皇冠属水草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 颜色丰富, 分布广泛, 大多数种类容易栽培, 深受草迷们欢迎, 是水草造景中最常见的类群之一。本文对皇冠草的造景特色作了分析, 从皇冠属水草不同品种在景观中的位置、色彩搭配、不同叶型种类的应用、构图艺术等方面讨论了该属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 提出了造景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皇冠属,品种资源植物配置

参考文献

[1]王庆祥.水族造景与水草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品种与资源论文 第8篇

1 盐池滩羊的基本概况

1.1 独特的地理环境

盐池靠近蒙疆, 是全国266个牧区县中宁夏唯一的牧区县, 县境内草场资源、畜牧业资源富集。在干草原草场、荒漠草场、沙生植被草场、盐生植被草场4种草原类型上, 生长着甘草、苦豆子等175种优质牧草。仅中药材就有110余种;境内土壤以淡灰钙土、灰钙土为主, 有机质含量少, 水土中碳酸盐、硫酸盐、硫化物较多, 硫、磷、钙等矿物质含量丰富。这种光、热、水土、植被等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天然草场植被培育造就了“盐池滩羊”这样一个优秀的地方绵羊品种, 同时也是形成二毛裘皮性状的重要影响因素, 更是形成盐池滩羊肉特有风味的主要原因。2000年, 滩羊被农业部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品种, 盐池被列入滩羊种质资源核心保护区和核心产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 宁夏盐池县成为滩羊的也是全国唯一的滩羊保护区。

1.2 特有的地方品种资源

1.2.1 滩羊是我国古老的地方裘皮用绵羊品种

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起源于我国三大地方绵羊品种之一的蒙古羊。是蒙古羊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下, 经风土驯化和当地劳动人民精心选留培育形成的一个宝贵的地方绵羊品种。但其与蒙古羊有着本质的区别, 蒙古羊的羔羊不具备二毛裘皮性状。但是, 滩羊由于体躯是白色, 所以在古代又被称之为“白羊”, 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人看到这种羊所产的裘皮与众不同, 毛色洁白, 光泽如玉, 花穗美观, 轻而且暖, 是羊产裘皮中的佳品, 又大都是在草滩上放牧的, 为了区别产地和裘皮品种的不同, 便把这种羊皮叫“滩皮”。由于“滩皮”的驰名中外, 后来人们习惯将生产“滩皮”的羊称为“滩羊”。

1.2.2 滩羊具有典型的生态地理分布特性

据有关科研资料显示, 盐池滩羊具有很明显的窄生态适应性, 其最适宜区域是以盐池为代表的具有特殊光、热、水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及荒漠化草原区。解放后, 由于看重滩羊独特的裘皮产品, 国内先后有许多省区从宁夏盐池等地引进滩羊, 但大多在繁育2~3代后裘皮品质下降。因此, 滩羊是独一无二的地方品种资源, 是宁夏的特产。

1.2.3 二毛裘皮曾经是滩羊一个著名的产品

毛股长一般在7~8厘米, 有6~9个弯曲, 毛股弯曲弧度均匀, 光泽悦目、花案清晰、皮板轻便结实、保暖性好,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据乾隆二十年 (1755年) 出版的《银川小志》记载:“宁夏各地, 俱产羊皮, 盐州 (今盐池) 特佳”, “有禾采之貌”, 毛色洁白, 光泽悦目, 花穗美观, 毛皮轻便, 毛股长而坚实, 根部柔软, 不毡结, 能够纵横倒置, 如水波起伏, 图案极优美, 是裘皮中的上品, 宁夏的“五宝”之一, 居盐池“三宝”之首, 已享誉世界二百多年的历史。随着盐池滩羊产业的发展壮大, 滩羊将成为“国宝”。

1.3 重要的发展地位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 盐池县委、政府坚持“以羊为主、草畜并举、科学养殖、加工增值、品牌带动、规模发展”的畜牧业发展思路, 2005年注册了“盐池滩羊”原产地证明商标, 2006年建成了中国滩羊馆, 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宁夏 (盐池) 滩羊节, 2008年“盐池滩羊”原产地证明商标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著名商标, 2010年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宁夏 (盐池) 滩羊节以及全国养羊生产暨盐池滩羊学术研讨会。盐池滩羊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县委、政府审时度势, 提出了“保种、提质、扩量、增效”的战略措施, 使盐池滩羊产业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2011年底, 全县滩羊饲养量达到250.8万只, 同比增长17.7%, 实现滩羊产值3.7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48%。累计建成滩羊规模养殖园区122个, 培育发展滩羊科技养殖示范村74个, 选育示范村32个, 100只以上规模养殖大户6585户, 全县有散养户1.13万户, 户均饲养量65.5只, 滩羊皮、毛、肉加工企业7家, 申请使用“盐池滩羊”驰名商标企业或个人54家。通过实施品牌战略, 盐池滩羊产业“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初具雏形, 滩羊产品不但在宁夏站稳了脚跟, 而且畅销全国各地。

2 滩羊良种繁育体系发展现状

2.1 滩羊良种繁育、推广、利用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宁夏先后建立滩羊种羊场3个, 其中宁夏盐池滩羊选育场于1959年4月始建, 199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种畜场, 2008年又被农业部重新认定为国家级滩羊保种场, 自1998年以来, 为滩羊保护区 (生产群) 提供优秀种公羊12000只。

2.2 品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005年成功注册了“盐池滩羊”原产地证明商标, 2010年“盐池滩羊”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进一步提纯滩羊品质, 提升滩羊产品价格。

2.3 滩羊规模养殖园区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

由于当地政府领导重视、群众建园积极性高, 依托“生态移民工程”、“李记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2011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 (滩羊产业) 项目”、“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后续产业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2011年全县建设滩羊规模养殖园区60个, 入园养殖户1256户, 共建设标准养殖棚舍3229座。

2.4 加大滩羊基础母羊核心群组建已初具规模

以滩羊规模养殖园区 (场) 、养殖大户为重点, 建立了由技术人员遴选, 群众繁育的开放式滩羊选育体系, 累计组建滩羊基础母羊核心群5万只。

2.5 科技支撑体系已初见成效

以滩羊保种选育为重点,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 以滩羊技术研发中心为平台, 联合区内外科研院所, 采取院县共建实验基地等形式, 加快畜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 提高滩羊繁殖率和生产性能, 实现了滩羊“两年三产”。

2.6 积极争取国家良种补贴项目

2009、2010、2011年通过国家良种补贴项目, 累计向全县及周边市、县滩羊规模养殖户投放优秀滩羊种公羊2370只, 有效提升了滩羊产区良种覆盖率。

3 滩羊良种繁育体系存在问题

3.1 滩羊良种繁育体系基础支撑薄弱

滩羊基础母羊存栏量虽然逐年略有上升, 但后备母羊选留量仍然不大, 主要原因是长期禁牧政策的实施, 舍饲生产母羊成本高, 据调查:全舍饲情况下, 饲养一只生产母羊年亏损150~200元, 加上“盐池滩羊”驰名商标的认定, 大大提高了滩羊的知名度, 滩羊活体价格高, 出栏量增大, 给滩羊保种带来一定困难。

3.2 滩羊良种繁育

滩羊良种繁育企业数量少, 规模小, 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新建规模养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迟缓, 影响了羊只的入园,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滩羊繁育体系的建设。

3.3 种羊性能监测工作未能正常开展

在种羊生产上, 只注重良种推广, 而对种羊性能监测体系建设重视不够, 致使种羊性能监测工作长期以来不够规范。

3.4 滩羊种质资源

滩羊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市场监管都缺乏大量的资金支持, 制约了滩羊产业化发展, 也影响了“盐池滩羊”市场运营秩序, 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

4 推进滩羊良种繁育体系发展的建议

4.1 基本思路

按照“品种优化、技术配套、机制创新、综合示范、产业升级”的滩羊良种繁育体系发展思路, 建立以盐池滩羊种羊场为重点, 突出滩羊保种选育示范村, 增强滩羊育种供种能力;从优化布局、增加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入手, 加速提升滩羊良种繁育覆盖面;以市场为主导、以科技为支撑, 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给予扶持, 并依法进行管理;以现代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理念, 加大滩羊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 建立顺应市场的新型滩羊良种繁育体系, 加快推进滩羊良种、良法应用进程。

4.2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 滩羊饲养量达到400万只, 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快推进RFID动物卫生及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滩羊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促进滩羊产品实现优质优价, 并通过五年努力, 把盐池县建设成宁夏的高端滩羊生产基地、西部地区滩羊特色产业强县和滩羊市场集散地。

4.3 具体措施

4.3.1 加大对滩羊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对盐池、同心、海原县和灵武市滩羊核心区种群现状进行普查, 科学划定保种区范围, 积极申报国家“滩羊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和“国家珍稀品种滩羊保护区”, 争取国家专项保种经费。

4.3.2 加强宁夏滩羊种羊场的建设与管理

尽快选育滩羊体大类群和早熟多胎品种, 推行滩羊“两年三产”、“三年五产”等现有科技成果, 努力开展和完善良繁体系建设。

4.3.3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

重点扶持滩羊种羊场和选育示范村, 扩大资金投入渠道, 鼓励、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做大做强良种企业, 提高企业产业集中度、产业规模和良种选育等科技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把企业推到良种繁育的主体位置, 促进滩羊优良品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4.3.4 实施国家良种补贴政策

积极争取项目, 依托项目资金, 加快滩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滩羊基础母羊补偿长效机制, 扩大基础母羊核心群的组建。同时, 积极引导养殖户自觉利用滩羊国标一级种公羊进行配种, 选留滩羊国标二级基础母羊进行生产, 提升良种覆盖面, 提纯复壮滩羊品种。

4.3.5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滩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联合区内外科研院所, 采取“院地合作、所县共建”实验基地等形式, 加大对滩羊转型发展关键技术、滩羊肉区别其他羊肉快速检测技术、全流程无污染生产技术以及高端羊肉生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4.3.6 在全县规模养殖园区和养殖大户推广全流程无污染饲喂技术

通过滩羊选育基础母羊核心群组建和后备母羊补贴, 继续推广RFID生产管理技术, 开展标准化养殖, 建立完善滩羊肉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4.3.7 强化种羊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运作经费的投入。同时, 从全国各大中专院校中招考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 为滩羊种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滩羊是我国古老的地方裘皮用绵羊品种, 是蒙古羊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下, 经风土驯化和当地劳动人民精心选留培育形成的一个宝贵的地方绵羊品种, 二毛裘皮曾经是滩羊一个最著名的产品。盐池滩羊具有很明显的生态适应性, 其最适宜区域是以盐池为代表的具有特殊光、热、水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及荒漠化草原区。近年来, 盐池县以市场为主导、以科技为支撑, 以企业为主体, 以现代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理念, 加大滩羊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 建立顺应市场的新型滩羊良种繁育体系, 加快推进滩羊良种、良法应用进程, 把盐池县建设成宁夏的高端滩羊生产基地、西部地区滩羊特色产业强县和滩羊市场集散地。

与青花有关的瓷器品种 第9篇

青花釉里红

是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烧成温度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有差异,因此将二者施于一器并非易事。青花釉里红工艺始于元代,河北保定与江西高安元代窖藏均有出土,明代景德镇御器厂出土有宣德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器标本,以后较为少见。清代康熙时又发展起来,传世品中此类器物釉里红呈色稳定,色泽较淡。雍正时期的青花釉里红是真正的成功之作,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色调同样稳定鲜艳,釉里红有深浅不同的层次,除白地外,还有豆青地、天蓝地、黄地、浅绿地等品种。

青花加紫

青花釉里红品种之一。即在青花器上点缀少量釉里红。

青花红彩

明宣德时发明的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装饰品种。需先烧成青花瓷器后,再在釉上用矾红描绘图案,然后低温烘烤而成。青花红彩在成化、嘉靖、隆庆、万历各朝都有烧造,并有用红彩作地来衬托青花纹饰,但其红彩略淡,色调介于矾红与浅珊瑚之间。

斗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即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纹饰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色图案,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斗彩瓷器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已有出土,但真正意义上的斗彩成化时才成熟,其特点是施彩方法以填彩为主。清代康熙斗彩以洋红取代了矾红,显得明快艳丽。雍正时用粉彩与青花相结合,色彩更加秀丽清逸。

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也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二者的区别是,斗彩是在釉下用青花勾轮廓线,再在釉上将彩色颜料填在青花轮廓线内,而青花五彩则是将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青花五彩首见于明宣德时期,1985年发现的西藏萨迦寺收藏的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即在鸳鸯纹饰上采用了青花与五彩结合的工艺。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五彩中青花五彩比较常见。清康熙时期新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墨彩,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

青花加彩

是先在胎上用青料绘成不完整的花纹,施釉烧成后,再用其他色彩组合成完整的画面。这种工艺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間,画法是青彩各半。但也有一种是用青料绘成完整的图案,只在花卉、梗叶处点彩而已。

孔雀绿釉青花

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品种之一,是用釉下青花在坯体上绘画,然后施透明釉,烧成后复施一层孔雀绿釉,入窑经低温烧成,青花纹饰在孔雀绿釉下青中闪黑。孔雀绿釉青花永乐时期已开始烧制成功。

豆青釉青花

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或称豆青地青花。在用青花钴料绘画的胎上罩上一层豆青釉,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色调幽静柔和雅致。豆青釉青花盛行于清康熙之后,以后各朝均有烧制。

黄地青花

制作工艺过程为在瓷胎上绘画以钴为着色剂的青花纹饰,施白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白釉处加填低温铅黄彩,复入彩炉经850~900度低温焙烧而成,所以也被称为“青花填黄彩”。它首创于明宣德时期,成化、弘治烧造量较大。乾隆时又在白釉下增加了红色,形成黄地青花釉里红,是一种比较珍贵的瓷器品种。

哥釉青花

也称“纹片釉青花”。特点是在青花上罩以纹片釉,釉面碎片纹很像哥窑开片,这一品种常见于明代晚期,万历时的器物纹片釉釉面闪米黄,开片纹路呈粉红色,青花呈色多为蓝中闪灰或发黑。清代康熙时,纹片釉开片呈米色或灰色,青花呈色与当朝青花特点相同。(整理:雨岚)

品种与资源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漆树,资源,品种,现状,前景

1 引言

漆树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树种, 共分为20多种, 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和亚洲东部等地。我国是漆树栽培历史悠久的国家, 漆树资源占据较大的比例, 有15种漆树属植物, 比较珍贵的朱漆木碗就是用漆树制作的。经过不断的发展, 人们加大了优选漆树品种的力度, 并对漆树展开深入研究, 通过对漆树品种加以改良, 继而促进漆树产业更好的发展。

2 我国漆树的特性和价值

我国是漆树资源丰富的国家, 拥有漆树的品种繁多。漆树适宜的生长环境以气候湿润、向阳山坡等地为主, 分布地区的温度为8~10 ℃, 最低温度一定不低于-20 ℃。同时, 漆树的年日照时间要在1 400~2 500h之间, 年平均降水量达到500 mm。漆树更加适宜在土壤偏酸性、相对湿度70%以上的环境下生长, 在这种环境下, 种群密度较高[1]。对于漆树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生漆树干处割取的液汁, 是优质的天然涂料, 所以生漆能够作为高质量的生态型高分子和涂料, 其具有较强的耐高温、耐酸碱、附着力强等特点, 所以生漆是工业、军工等产业的主要原料, 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二是漆树采收的果实, 经过脱壳、压榨提取的木腊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 经过深入加工的木腊远销东南亚地区;三是漆树采收的果实, 经过脱壳、压榨剩余的籽渣是很好饲料添加剂;四是漆树材质木材, 是一种优良的家具木材, 一般为保持漆树的防腐性, 其用材林都不采割生漆, 如全球有名的日本弓具制造业, 弓具采用的木材原料就是野生漆树。

3 中国漆树资源与品种现状

3.1 资源和种植面积现状

我国漆树栽培的地区集中在云南、湖北、贵州等地, 以陕西为主, 但这些地区在种植漆树过程中, 由于栽培技术落后, 对漆树的管理力度不足, 导致漆树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 漆树种植的存活率偏低。当前, 我国的漆树以野生资源为主, 对漆树的改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1981年, 陕西省加大了人工漆树林种植开发力度, 然而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 导致到2002年, 漆树资源少了52 %, 造成当时的漆树资源面积仅为4.35万hm2。截止到2004年, 我国的漆树资源未能达到2亿株。同时, 人工漆树林的面积仅仅达到野生漆林面积的2.5 %, 漆树产业发展前景令人担忧[2]。

3.2 漆树品种资源

我国可以说是漆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而且漆树产业的规模也比较大。通过对14个漆树品种进行鉴定, 并优选良种, 相继筛选了46个优质良种, 而且挑选了97个质量高的农家漆树品种, 在相关人员的努力下, 我国漆树科研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随后, 我国加大了对漆树资源的调查力度, 在全国的20多个省份范围内, 以500多个县栽培的漆树为调查对象, 总共发现漆树200多个品种,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的漆树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漆树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3.3 生漆产量

陕西和四川盆地是漆树的主产区, 在这些地区产业中, 重点在漆树中提取生漆, 然后将生漆运用到其他行业。通过调查显示, 1990年, 我国生漆总产量超过2 700t, 与1985年相比, 生漆产量增长了12%;2000年, 生漆的生产总量已经达到5 000t。近年来, 我国加大了化工原料的开发和推广力度, 进而导致生漆的总产量下降, 截至到2010年, 生漆的年生产总量仅在4 000~5 000t范围内, 因而我国的生漆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3]。

4 中国漆树资源产业发展前景

4.1 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漆树作为我国的主要资源, 如果对其加以保护并合理利用, 将对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在发展家具产业过程中, 需要运用大量的木材, 然后通过机械自动化设备对木材进行加工, 进而满足市场的需求。然而, 在家具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会对树木进行砍伐, 进而会造成漆树资源匮乏的现象。同时,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 可以合理地从漆树上提取生漆, 然后将生漆作为装饰材料, 实现装饰材料的生态化。因此, 为了提高漆树资源的利用率, 并有效缓解树木资源匮乏的状况, 必须对漆树木材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漆树产业的价值, 而且对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确保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受到破坏。

4.2 打造国际化的漆树品牌

为了推动漆树产业发展, 必须打造国际化漆树品牌, 将漆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的生漆、脂肪酸等都流入了国际市场, 但日本是我国最大的漆树竞争对手, 尤其是其打造鹿儿岛、九州宫崎县等漆树主产地, 所以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 我国必须打造国际化的漆树品牌, 并提高漆树的资源产业质量, 从而为实现我国的漆树资源产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那么, 我国必须向集约化、规模化和精细化的趋势发展。比如, 云南省建设的1.3 万hm2种植基地, 就是打造国际化漆树品牌的体现。通过种植漆树, 培养生漆, 然后在生漆中提炼漆腊, 并最后开发漆树新产品, 实现漆树产品一体化的体系[4]。总之, 所开发的漆树产品必须具有一定的特色, 树立国际化品牌, 从而确保我国漆树木资源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5 结语

我国是资源丰富的国家, 尤其是以漆树为代表, 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漆树有很多品种。而且生漆具有广泛的用途, 所以必须优选漆树良种, 合理和开发利用漆树资源。因此, 我国需要加大漆树的种植力度, 通过建立漆树种植基地, 树立具有国际化的漆树品牌, 从而推动漆树产业的良好发展, 并调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鹏, 廖声熙, 崔凯, 等.中国漆树资源与品种现状及产业发展前景[J].世界林业研究, 2013, 26 (2) :65~69.

[2]张鹏, 廖声熙, 崔凯, 等.我国漆树资源现状及产业发展前景展望[C]//中国科协.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六分会林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184~188.

[3]杨柳, 杨志斌, 李晖, 等.鄂西漆树资源调查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 2013, 42 (5) :17~20.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