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系统模型论文(精选9篇)
平台系统模型论文 第1篇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工业4.0的发展,使制造业逐步迈入了智能化阶段。制造企业多数以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为主,但是如何能智能化地实现制造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了难题。而通过对生产物流系统的智能化构建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并能降低生产、流通中成本的有效途径。
杨咪[1]、闻学伟[2]等对智能生产物流系统的设计所需的技术支持进行了归纳和一定的系统设计,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方泳[3]等人对实现柔性化绿色制造提出了三个创新智能物流技术装备:智能轨道柔性搬运系统、多层智能穿梭车系统、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技术,为智能化物流发展规划了新的延伸道路。Min-Hui Zhang[4]等通过对大规模定制物流调度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粒子群算法优化协作决策,有效地解决协调生产物流系统中物流在选择物流节点和协调节点合作的调度优化问题。
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关于智能生产物流系统的具体模型,而且对德国工业4.0背景下的智能生产物流系统的相关研究的文献也严重缺乏。因此本文提出了这个关于智能生产物流系统的模型,并且通过建立管理平台,实现了其中关于智能配送的重要模块。
1 工业4.0概况
德国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生产方法,充分结合了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与信息通讯技术。其本质就是构建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以实施智能制造,实现人、设备以及产品的实时联通。达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设备、产品等能够智能的感知自我所需、所缺和下一步的去向,实现物料、机器、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相互间的智能匹配、协调和控制。
而在工业4.0的要求下完成智能生产物流系统模型,可实现在生产上,配料准确,执行更规范,上下联动紧密准确;在缓存和仓储上,物料识别简单方便,任务交接快捷简单,物料存放清晰透明;在配送上,物料配送准时,配送路径畅通,载货清晰。同时还能实现缓存区、库位、生产线等多方位物料信息的透明化,大幅度减少在制品和库存数量;并实现生产物流系统中的人、机、物等信息的自动绑定和记录,以使生产、物流的整个过程可跟踪、可追溯。
2 智能生产物流系统模型
工业4.0的核心内容是“智能制造”,而实现智能制造要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考虑。以生产制造的全方位自动化为基础,实现产品的设计、仿真、生产、物流、仓储、销售、管理的全过程数字化,集成融合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仓库管理系统)、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 管理系统 ) 、 物流管理 系统 、 知识管理系统等系统的管理,协同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云制造等先进技术,以最终实现产品集成、制造过程集成、制造体系集成。
智能生产物流系统是保障智能制造运作畅通的核心部分,因此,根据智能制造的特点,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智能生产物流系统模型,整个系统的总体结构由采集数据的智能对象层,数据传输、处理的网关层和服务层,以及执行控制的应用层组成。利用通信接口与以太网结构将阅读器、RFID中间件、数据库服务器、企业管理系统以及其他模块和终端连接起来[5]。
根据智能生产物流系统的模型,构建一个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管理的系统平台来对生产物流系统进行管理控制。智能生产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智能生产管理、缓存管理、智能配送、仓储管理、数据采集五个子系统如图2所示。向上,系统与企业ERP、MRP、MRPⅡ(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制造资源计划)相集成,获取基本的产品、工艺、生产订单等的基础信息;向下,与不同设备、工具、区域相联,通过无线射频技术,对RFID标签进行数据采集,有效监控管理生产、物流。
3 智能配送
在智能生产物流系统中,智能配送是连接线上生产物流管理平台与线下生产制造实施的重要纽带,是生产系统高效运作的核心。而智能化配送的前提是要对瓶颈工序的控制实现智能化,用以促进智能配送的调度优化。同时配合智能仓储、缓存则能保障生产制造以及配送更加畅通,避免生产中断和配送拥堵,降低系统中的潜在瓶颈。
3.1 瓶颈智能控制
以R F I D系统的监 测与追踪 为基础 , 通过T O C(Theory of Constrain)理论的原理,找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再运用DBR(Drum-Buffer-Rope)方法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控制。通过平台可知瓶颈工序的智能感知状态与反馈情况,以瓶颈消耗物料的速率把物料“拉”进智能生产系统,而在瓶颈后的工序,随着生产节奏,物料逐步向后 “推”,同时把相应的物料消耗及时反馈给瓶颈,以利于瓶颈的自我调节或平台的调度[6]。如图3所示,以瓶颈的智能控制为轴心,向上向下推拉并进的方式进行生产,有效保持了瓶颈的稳定和在制品的恒定。随后根据瓶颈的反馈情况,通过智能生产物流系统平台更新生产物流配送计划、缓存情况以及调度方案。
3.2 叉车智能配送
先对瓶颈进行智能的控制,完成其相应的配送和缓存需求,根据瓶颈来智能匹配出生产节奏,然后对其前后工序进行智能地规划、配送。企业生产物流中的货物配送、移动基本上靠叉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小车等搬运工具进行操作。不同于以往的叉车配送,智能叉车装有车载电脑,每个叉车前端和底端安装有RFID阅读器。根据图4的配送执行程序进行智能配送,前端对配送货物信息和绑定信息进行识别、读取,底部对库位信息以及路径信息进行识别、读取,在配送的过程中,不断上传信息到智能生产物流系统管理平台,时时更新数据。
3.3 缓存、仓储智能管理
根据瓶颈工序的前后缓存情况,推拉并进得到瓶颈前后工序的缓存信息。通过对缓存区域信息以及仓储库位的信息管理,能迅速有效的知道货物的存放信息,物料的生产完成状况,以及在制品存放数据。如图5、图6所示,管理物料存放的详细信息,包括存放时间,库位编号等;通过数据采集技术来管理库位、物料基本信息,通过生产计划获得客户订单信息,根据生产情况,自动合理分配库位与托盘,同时,自动融合特殊情况的手动分配信息。使得库位与货物有效合理地绑定,实现缓存、仓储过程的透明化。
3.4 配送与仓储集成
通过配备手持式智能终端,管理人员可以对流通加工过程的计划排产、物料上下线、生产执行、在制品存放、成品下线的全流程进行监控管理。如图7所示,在RFID系统的基础上,对标识卡识别、数据采集、信息追踪,智能叉车下载任务并执行,并且更新完成配送信息,以及货物状态数据。集成配送与仓储管理信息,动态管理缓存、库位,其中绿色为可用空间,橙色为已用空间,动态分配与监管区域信息,时时反馈到生产物流优化终端,有效更新配送任务与存储规划。
4 结论
根据制造服务化的工业4.0思想,建立智能生产物流系统模型,并根据模型搭建其管理平台。通过平台与RFID系统的结合,运用TOC理论、DBR技术和CONWIP方法对瓶颈生产进行智能匹配控制。根据瓶颈生产情况,向前拉动生产,向后推动加工,推拉并进地指导物料、在制品的物流配送。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叉车智能化的配送与搬运,以及缓存和仓库的智能化识别、排位、提醒,提升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智能化。实现物质流与信息流在生产物流系统中严格同步,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数量进入适当的区域,以达到优质的生产。不仅有效地控制了瓶颈,还减少了生产、配送的阻塞以及在制品的堆积。
平台系统模型论文 第2篇
关键词:.NET平台;SOA;ERP系统;模型构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The Applications of SOA in ERP System Model Building for .NET Platform
Lu Lan,Chen Ming
(SiChu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Dujiangyan 611831,China)
Abstract:SOA is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is the thinking of the next-generation architecture is mainly us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oftware development,SOA loosely coupled and platform-independent,and so on characteristics,combined with its ability to good system the flexibility and interoperability solution and therefore has been more widely used,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has gradually become a major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inciple of SOA framework model and business processes,SOA,ERP systems,and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design of ERP systems in the SOA/.NET environment.
Keywords:.NET platform;SOA;ERP system;Model;Application
一、SOA的原理及业务流程
SOA是一种架构模型,它的一个最核心的本质就是要把服务和技术完全分离开来,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把服务的集成和重组实现。它是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以及契约来把应用程序当中的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使得任何一个在这样的系统当中得到构建的服务,都能够在松散耦合并且是按需提供的方式的作用之下实现彼此之间的交互。从而我们可以知道,SOA的主要思想就是能够在复杂且多变的环境当中,把各种各样的不同服务予以独立出来,之后,对每一个独立的服务都实行组件化的封装,那么,在这之后就是要在各种不同服务之间来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调用,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标准的接口来完成。
SOA架构就是把提供服务的一方与被服务的一方两者相互分离开来,需指出的是,这一分离主要就是要通过服务契约机制来得到实现的,换句话来讲,也就是服务消费者在对服务进行使用之前,就需要通过一种特定的途径来把提供服务的一方所发布出来的服务契约予以接收,之后定位服务并予以正确的使用服务。
二、SOA架构在ERP系统当中的应用优势
(一)能够在异构环境当中应用
对于异构环境来讲,主要包含了四个层次,也就是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应用软件,但是,我们要想使得一套硬件、一套操作系统、一套数据库以及一套应用软件能够把企业管理当中的所有企业管理问题都解决掉,那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来把管理当中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解决好,而通过支持SOA的ERP系统,企业就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二)能够减少企业的IT成本
在以前,绝大多数企业在进行ERP系统的建设的时候,通常都是会站在项目的角度上来考虑,但是,随着企业IT系统的不断增多,系统的集成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了,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要想集成就会显得比较困难了。而SOA对企业提出了要求,要求企业必须要在建设IT系统的时候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必须要对服务之间的接口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就能够使得企业的IT成本大大降低。另外,SOA改变了以往的软件购买模式,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在购买软件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成熟性的软件,必须要一个模块或者是一个系统来进行购买,这样,企业在购买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没有办法把那些企业不需要的功能剔除掉,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而SOA集团财务软件恰好可以帮助企业真正实现按需购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就购买相应的服务,这样就帮助企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三)能够完成企业IT系统的动态变化
SOA集团财务系统的使用,能够让企业的IT人员无需过多的对IT系统的底层技术予以关心,通过这一系统的使用,能够让IT人员更多的从集团财务业务的处理以及财务业务和IT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行考虑。另外,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企业在开发集团财务系统这一过程当中,往往把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盲目的耗费在重复功能之上,在这样的系统开发完成以后,如果企业发生任何的业务变化,这时要想对系统进行更改是十分困难的。现在,如果使用SOA,那么,对于企业来讲,它所面对的就变成了一个个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服务,并且这些独立的服务之间要想实现相互之间的调用,只需要通过标准的接口就行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旦企业有业务变化的发生的时候,企业需要做的就是把相对应的业务进行修改就可以了,从而大大降低了修改的难度和复杂度,进而保证了企业IT系统的动态变化。
三、SOA/.NET环境下ERP系统的设计
(一)基于SOA的ERP系统模型的构建
现结合ERP系统的主要思想,设计了建立在SOA上的网络服务的系统架构,对于这一架构,主要采用了四层架构,分别为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以及数据层。
首先,用户界面层。对于用户界面层来讲,它主要是按照用户的各种不同的需求以及用户的权限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客户端界面,客户端界面的存在不仅可以通过网页的形式,而且还可以是桌面上的应用程序。这一界面,主要为广大的用户提供的是调用业务的逻辑层Web服务的接口,在进行Web服务的接口的调用的时候,用户只需要按照界面所提供的接口以及功能说明来提供相应的参数就可以了。
其次,业务逻辑层。整个的业务流程都是在业务逻辑层当中的,对于业务逻辑层来讲,它在整个系统当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它是最为复杂的一个层次。这一层次主要是对各种业务实行逻辑封装,之后通过服务的形式把它进行发布,来为应用个开发提供调用,它主要就是对用户界面层所提出的请求进行响应,它和数据库之间主要是通過数据访问层来实现彼此的交互的。
再者,数据访问层。对于数据访问层来讲,它是和业务逻辑相独立开来的,在这一层,没一个系统都必须要和数据库之间实现交互。
最后,数据层。数据层主要存放的就是与应用程序相关的业务数据以及相关的控制数据,这些数据的存放可以是在一个数据库中,也可以是在多个数据库当中,数据访问层对数据库颁布操作命令,在将这一操作命令执行完成之后,再把结果反馈至数据访问层当中。
(二)基于SOA的ERP系统的设计
该系统是通过使用Web/XML标准来完成应用程序之间的互操作性,从而来实现业务流程之间的自动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开发平台来实现Web服务器,这两个开发平台在就是J2EE平台以及Microsoftnet平台,在本文当中,研究的是基于.NET平台的ERP系统的设计,那么,现按照系统的需求分析结果以及业务流程的分析结果,并结合上述的分析,来把业务划分成为七个不同的服务模块,这七个服务模块也就是供应商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计划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生产管理模块、销售管理模块以及分销管理模块,我们主要采用了Web Service所提供的标准接口,并通过SOAP这样的方式,来在这七个不同服务模块之间完成彼此之间的互访。具体的开发模型是:
四、结语:
总之,在引入了SOA之后,ERP软件的的双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着这样的环境之下,供应商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在每一项服务开发完成之后,把这一服务发送至注册中心,企业可以结合自己自身的需要,来灵活地进行新业务流程的搭配,大大增强了企业业务模型的灵活性。所以,对于ERP厂商来讲,只有尽早的对自己底层技术的升级进行考虑,才能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竞争优势,否则,改ERP厂商就很可能会被淘汰掉。所以我们说,SOA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作为企业构架信息化平台的一项新的技术,必定会对ERP市场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国强.基于SOA技术的企业级软件构架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34卷2期
[2]丁兆青,董传良.基于SOA的分布式应用集成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7年10期
[3]卢致杰,覃正.SOA构架与电子商务应用集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年10期
平台系统模型论文 第3篇
1 办公系统基础六要素
办公系统开发实施在项目中采用了“提取要素、重新整合”的方法, 建立起公司办公系统基础模型, 即“六要素四平台”模型。
“提取要素”包括“六要素”即人、事务、资源、计划、文稿、文档。这六个要素的全部或部分组成了企业办公业务中的所有工作。一套完整的办公系统则需将这些要素按照工作流程组织起来, 使其具备完备的功能。
“重新整合”做法是将这些功能“并排”的放置在一起, 从横向上发现彼此之间相似或共用的部分。重新比较归类后, 可分为:工作流、即时消息、知识管理和安全管理。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四平台”, 即工作流平台、即时消息平台、知识管理平台和安全管理平台。
2 办公系统模型四平台
2.1 工作流平台
工作流是一个动态过程, 工作流平台就是支持工作流管理的功能集合。利用工作流平台, 办公业务模块就能进行各种审批、流转、监控等功能。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功能。
一是流程设计功能是提供工作流流程及其相关活动的定义 (及模拟) 。办公系统中提供图形化的流程定制工具能够使用户轻松的定制出适合自己应用的流程, 并在日后对流程进行轻松的调整与修改。流程定义工具中提供了会签、流程嵌套等功能的支持, 可以根据企业办公业务模块中对流程的要求, 定义出应用到业务中的工作流。图形化工作流定义通常适用于一些比较复杂, 分支较多的流程。
二是运行控制功能即提供工作流流程的管理, 并根据流程定义控制活动的执行次序。该功能是工作流平台控制流程运转的内部功能, 我们无法通过直观的页面看到其工作过程, 但通过流程监控信息, 了解工作流平台所做的每一步工作。
三是运行交互功能即与用户或应用程序进行交互以完成工作的执行。在办公系统中, 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利用工作流平台定义多个流程, 用户在处理某项办公业务时, 可以自行选择所用的流程。同时, 由于办公系统中的许多模块都需要工作流的支持, 我们可以将这种支持工作统一交给工作流平台来完成, 这种一个平台支持多个应用的机制能够有效的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2.2 即时消息平台
办公系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人与机器之间的协作, 这种协作需要先进的通讯平台提供支持。过去我们采用电话、信件、面谈等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 而现代的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 电子邮件、网上聊天、手机短信等纷纷被引入办公系统中。
在人们利用办公系统处理办公业务时, 存在两种类型的通讯: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通讯, 包括: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视频会议等;另一类是人与办公系统之间的通讯, 包括:短信通知、待办提醒等。即时通讯平台的作用就是要为这两类通讯提供丰富、便捷的通讯手段。
2.3 知识管理平台
知识管理平台是办公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通过办公系统中的知识管理平台, 系统能提供知识获取、知识整理分类、知识发布与协同等功能, 办公系统将依托知识管理平台, 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知识管理的功能。
从“深度”拓展, 就是要加强系统中原有的知识管理功能。首先, 知识管理平台中提供了文档管理的功能模板,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业务特点建立自己的文档库。通过文档提供的自定义多重分类、阅读权限分配、文档订阅和推荐等知识管理机制, 可以有效地提高知识的传递和利用的效率。
从“广度”拓展, 就是要将更多的知识管理工具集成进、知识管理平台, 以提供更大范围、更丰富的知识管理功能。在知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产品、集成的第三方产品或解决方案与之对应, 这些产品和方案均可以与知识管理平台集成, 形成对其有益的补充,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所需要的功能进行实施应用。
这种加强还体现在提高知识管理的主动性方面。例如, 过去我们在查阅某篇文档的时候, 必须进入该文档所在的功能模块, 甚至还要进行检索操作后才能找到该文档, 可以说文档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等待人们去发掘。新的做法是基于知识推送理念, 让知识主动去“找”需要的人。人们可以事先定义好自己需要的文档类型、存储位置、时限要求等信息, 当系统中产生了符合定义的文档时, 自动将该文档推送给需要的人。
2.4 安全管理平台
办公系统属于企业内部系统, 保存了大量的管理信息、内部资料, 其安全性也是重中之重。安全管理平台是一种框架体系, 办公系统中的所有组件都应该被纳入其中, 受其制约和保护, 同时它也为这些组件提供了多种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即信息加密机制、认证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库安全。应用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安全管理:存储安全, 方案中通过建立软、硬件的备份机制来实现;操作安全, 方案中通过痕迹保留、流程跟踪和权限控制等机制来实现;传输安全, 方案中通过加密传输手段予以实现。综合运用以上所提出的安全管理手段, 可以充分的保障应用系统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安全。
3 结语
基于“六要素、四平台”模型实施办公系统, 能实现办公自动化的所有功能, 但在实施中, 要“按需实施”。如对于跨地域大企业的实施, 要采用“分布式”部署减少服务器访问压力。采用“消息引擎”机制将分散的用户管理、公文管理进行互联, 保证组织结构同步、公文流转顺畅。在实施中采用基础模型、系统需求、实施经验相结合的方法, 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参考文献
[1]姜浩.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马永涛, 主编.现代办公自动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平台系统模型论文 第4篇
【关键词】GEOWAY DPS 立体模型 创建 方法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取代传统的摄影测量内业仪器,作为基础地理数据获取的作业平台,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模型创建模块是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建立体模型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二、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及GEOWAY平台简介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任务是利用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完成摄影测量作业。传统的航测内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产品单一,功效落后。现在,运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在一台微机上就能完成航测内业的各个工序的工作,而且操作简单,工效翻倍,精度可靠,产品多样。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已经大大的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测绘模式,提高了行业的生产效率,它不仅是制作各种比例尺的4D测绘产品的强有力的工具,也为虚拟现实和GIS提供了基础数据,是3S集成、三维景观和城市建模等最强有力的操作平台。
三、基于GEOWAY平台的立体模型创建方法
(一) 数据准备:1.影像数据。航摄像片是航空摄影的产物,是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必备的基础资料。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对数字产品需求的日益扩大,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常规的航空光学胶片摄影正逐步地向着高精度的数码航空摄影发展。2.像片控制点。航测外业的像片控制测量是以测区5″以上的平面控制点和等外水准以上的高程控制点为基础,采用地形控制测量的方法,在像片的规定范围内联测出像片上明显地物点(称为像片控制点)的大地坐标,并在实地把点位准确刺到像片上的整个作业过程。内业测图定向和数字微分纠正作业都需要控制点,另外内业加密计算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控制点,而这些控制点正是由航测外业的像片控制测量提供的。
(二)航空摄影机参数
航摄仪与普通相机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在其物镜的焦平面上(即镜箱与暗盒的衔接处)设置有一贴附框。框标是航测中建立像平面坐标系,进行像点坐标量测以及对像片进行变形改正的重要依据。
此外,与普通摄影不同的还有航摄仪常使用主距的概念。所谓主距(f)是指像平面到物镜后主平面之间的距离。我们把摄影时航摄仪镜头中心到某一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航高(H)。航高有绝对航高和相对航高之分,绝对航高(H0)是指航摄仪镜头中心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航摄仪镜头中心到某一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则称为相对航高。
四、模型创建
(一)新建工程:点击“文件-新建工程”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工程目录和工程名称。点击“确定”按钮,可以看到作业引导区中的图标都被激活。1.工程管理。点击“工程管理”图标,在作业引导区中点击“方案管理”,在右侧作业区中点击右键,设置相机参数、定向精度、制作内定向模板;点击“影像管理”,加载影像并设置参数;点击“模型管理”,设置航带及左右片的关系,并设置参数;点击“控制点编辑”,导入空三加密成果中的控制点数据(*.adj)、点击“像点导入”,导入空三加密成果中的像点数据(*.im)。至此,定向相关的各种参数及数据已经设置完毕。2.模型解算。点击“返回主模块”,点击“模型解算”图标,点击“批处理”,在右侧作业区中选中需要进行批处理的模型,点击右键,选择“批处理解算”,将要解算的步骤打勾(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核线重采样)。
为了从数字影像中提取所需要的几何信息,必须建立数字影像中的像元素与所摄物体表面相应的点之间的数学关系。由于经典的摄影测量学已经有一套严密的像点坐标与对应的物点坐标的关系式,因而只需要建立像素坐标系统与原有的像平面坐标系统的关系,就可以利用原有摄影测量理论,这就是数字影像内定向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影像测图的第—步是内定向,这是因为在像片数字化时,像片的方位是任意的,因此必须进行内定向。
通过一定手段恢复或确定摄影时像对的两张像片之间相对位置的工作称为相对定向。相对定向的目的就是使得同名光线对对相交,建立起一个与实地相似的立体几何模型。解析法相对定向的理论基础是共面条件方程,利用共面条件方程式可以推导相对定向元素的解求公式,根据模型上同名光线产生的上下视差来计算相对定向元素,建立与实地相似的数字立体模型。
经相对定向后,虽然已经建立起一个与实地相似的立体模型,但此时该模型的比例尺及其在空间的方位仍是任意的,为了能用以测制地形图,还须将该模型依据一定数量的已知控制点归化到要求的比例尺上,并使其置于大地坐标系的正确方位之中,该作业过程称为模型的绝对定向。绝对定向的实质是解求(确定)七个绝对定向元素,所以绝对定向时至少需要两个平、高控制点和一个高程控制点,且这三个已知控制点不应在一条直线上。
数字影像通常是按扫描坐标系I和J方向按阵列形式排列的,要重新按核线方向排列,必须首先求出核线位置,然后按核线方向重采样,就可以得到按核线方向排列的数字影像。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同名核线。确定同名核线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基于数字影像几何纠正的核线解析关系;二是基于共面条件的同名核线几何关系。
在解算过程中,右侧作业区中会出现红色或绿色的记录条,说明此步骤精度超限或未超限。当超限时,需要分步解算,分析超限原因并进行修改。
(二)结果查看
模型解算完毕后可以进行精度的查看。点击“返回主模块”,点击“结果查看”图标,可以查看各定向步骤的精度信息。
五、结束语
GEOWAY DPS是郑州测绘学校航测专业学生在进行数字摄影测量实习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软件之一。GeowayDPStation平台(GWDPS)采用了流程引导的设计理念,并尽量将专业功能整合入后台。客户在前端仅需作简单的设置和操作即可完成专业人员处理的技术工作,辅以流程化的引导操作,使用户可以更多地关注生产流程控制,降低了劳动和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树根.摄影测量原理与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平台系统模型论文 第5篇
产业共性和应用基础技术创新是支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产学研结合松散、围绕产业技术链在科技计划的设立和研发内容的选择上缺乏分工与协作、低水平重复、创新资源分散、布局失衡等突出问题,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整合、共享创新资源,把技术领域零散的课题研究变为系统的体系研究,成为产业共性关键和应用基础技术的研发源地,有效提升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
1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内涵、特征
产业技术创新贯穿于产业技术链的各个环节,是涵盖工艺、原料、产品及应用基础理论等的系统性工程。基于技术链的视角,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核心主体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技术链中的重大战略需求,拉长技术链中产学研合作的纵深程度,形成技术链的上下游交互。平台在产业层面上以整合为主线、以共享为核心,对底层实现方式进行屏蔽、打破单位或组织界限,实现产业内外创新资源、创新需求的整合。平台创新有实体创新和虚拟创新之分,实体创新主要是以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独立科研机构等为主体,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和规划,开展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虚拟创新是开放式创新,以专业分工与技术协作为基础,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创新结点,构建创新组织网络体系,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平台对创新资源要素并不真正拥有,但却可以协调使用[1]。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以实体创新为基础、虚拟创新为拓展,将两种创新方式有机结合,以其为创新的核心和主导力量,聚焦重大创新需求和关键技术突破。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具有开放、聚集、成长、共享和耦合的特征。(1)开放性指平台的组织边界是开放的,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输入、输出关系,根据创新需要,可以将外部优势资源吸收到平台中来,良好的开放性是平台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的关键。(2)聚集性指平台积聚产业内外有关创新资源,运用于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创新过程中处于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的中心位置,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联结点。(3)成长性意味着平台具有生命力,可以能动地适应环境,接受反馈信息来调控自身的结构与行为,进行与环境之间的互调节、自适应,开展平台创新活动,实现平台技术知识生长、衍生和变异,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成长。(4)共享性是指平台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组织资源的分散、封闭和垄断状况,在一定的规则作用下,创新资源及创新成果被不同的创新主体共享。(5)耦合性是平台各创新主体之间、主体与创新资源和创新目标之间等结成一定的网络关系,实现平台主体、决策、创新、资源配置、监测评价等各系统模块之间的无缝衔接,发挥平台体系各模块的耦合效应,提高平台的技术内生创新能力。
2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
产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各子系统按各自的发展目标,形成具有特定层次和结构的功能单元,通过发挥各功能单元的协同作用,实现创新[2]。在各种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系统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主体系统、决策系统、创新系统、成果转化与扩散系统、环境系统、监测与评价系统等六大子系统构成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完整体系。创新系统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核心,主要作用是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发现,是创新技术产生的源泉;决策系统承担着平台创新方向和重点领域的选择功能,是创新技术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有效对接的中心环节;成果转化与扩散系统是平台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创新成败的关键;平台环境系统是平台有效运转的基础,平台与系统环境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平台的各个系统之间紧密联系,形成决策、研究、开发、转化和扩散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3]。
3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的资源配置、目标、输入、输出与环境
3.1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
创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机制作用下,使不同创新资源在创新过程中产生正向效果、提高效率的调配方式以及在不同组织、主体、领域、过程的分配与使用的过程[4]。平台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为创新平台对产业内外资源的拓展、整合、共享和协同功能:(1)拓展功能体现在,通过平台的网络效应,使外部技术资源的潜在优势被平台内企业主体学习、消化吸收,拓展了产业的资源边界和资源网络体系。(2)创新平台以整合为主线,通过整合技术知识资源,以及各种技术知识的融合、结构优化及不同学习方式的整合,实现产业内部创新资源的凝练。(3)共享功能体现在解决创新资源闲置和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协调创新过程中资源调配、构建知识与信息共享的构架,实现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之间的无缝联结,提高各类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4)协同功能主要体现为产业内外创新资源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的技术知识体系。
3.2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的目标
平台系统的目标对平台发展具有战略先导作用。首先,坚持需求导向,从重大需求提炼重大科学问题,确定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制定创新战略。其次,根据创新需求以及创新战略导向,结合国家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新要求,汇聚整合产业内外创新资源与力量,对平台进行整体谋划与构思,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创新与需求的深度融合,实施从决策、研发到成果转化、推广、产业化全过程的协作耦合,推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朝集成化、模块化、系统化和协同化方向发展,成为服务产业技术发展需要、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3.3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平台创新是一个多要素输入和多要素输出的过程。平台系统的输入要素包括技术、知识、信息、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人才、资本和管理等,对输入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调整、优化各输入要素的结构和功能,实现输入要素在平台系统中的有序流动和转化,输出更高级、更复杂的应用基础和共性技术成果,平台在输入向输出转换的创新活动实施过程中,产生显性和隐性共享知识,体现创新的外部溢出效应;同时,平台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和知识作为新的输入要素进入到平台的技术知识资源库,把具有技术族特点的技术集群当作相互作用的整体,实现一系列技术的集成,成为新的系统输出成果。
3.4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的环境
平台的有效运转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平台适应环境,从环境中吸取物质、能量和信息养分,另一方面,平台系统也通过自身的行为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在一定的规则作用下,创新要素相互作用和匹配形成稳定态势,演绎着平台的进化发展,这些规则构成了平台系统的运行环境,主要包括技术、市场、政策和机制环境。(1)技术环境。平台创新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进行的,技术环境是产业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指产业核心技术和辅助技术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方式。(2)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指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发展变化,创造的新技术应用于服务和产品后在市场中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市场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平台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3)政策环境。政策环境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产业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与国家大力倡导的新兴产业的衔接配套程度,产业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制订情况等。(4)机制环境。建立和健全平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有利于资源共享、创新力量协同的运行机制,保障平台的运行秩序与创新活力。
4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的构成要素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不断地创新和创造新技术新知识的过程。一般来说,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系统分析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凝练创新需求、挖掘创新机会,创新需求或机会来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关技术的突破、产业创新政策导向的调整等。(2)平台决策系统对创新需求或机会进行战略选择,将创新资源向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和可能产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问题聚焦。(3)配置创新资源,相关创新主体共享技术、知识和信息,形成互补优势,从而提升研发效率、提高研发水平。(4)根据平台决策结果,提出创新构思和创新项目载体,通过平台创新系统,实施创新活动,将创新构思变成最后的创新产物即核心技术和辅助支撑技术。(5)总结平台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和子系统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平台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及后续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该体系由如下系统要素构成。
4.1 创新平台主体系统
创新平台各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不同,通过彼此之间的契约关系和关联机制,将平台系统内独立的、分散的节点整合为具有组织柔性的一体化结构。所谓柔性,是指平台不同利益和价值取向的主体突破自身组织边界建立网络联系,主体之间沟通交流顺畅,对内外环境变化反应迅速,避免“能力失灵”和“交互失灵”[5]。平台的主体构成主要有: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成果推广机构等,其中,企业是平台系统的核心,是平台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实施组织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是平台的外部技术知识源,可以弥补产业内企业在应用基础技术方面研发能力的不足,在平台中发挥着支撑作用;政府在平台运行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发挥对创新方向和重点领域的政策导向和协调引导作用,实现对平台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干预:一是纠正技术“市场失灵”,推动应用基础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二是纠正平台“系统失效”,解决平台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调问题[6];成果推广是平台技术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推广机构承担着技术知识转化、转移与扩散的重要作用。
4.2 平台决策系统
平台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根据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从产业层面对平台的功能、目标、模式等进行系统筹划。首先进行创新需求分析,分析平台的系统环境和核心能力优势,为平台选择确定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其次是识别创新机会,把握技术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变化,预测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与前景、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选择需求,确定平台的创新空间和窗口。通过需求分析和机会识别,确定技术的创新方向和重点领域,实现平台技术供给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4.3 平台技术知识创新系统
创新系统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的核心,在平台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台创新主体通过资源配置系统获取相关创新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平台创新的主要优势领域,针对提出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在合作创新中通过相互学习,进行创新优势的互补性渗透,使优势技术在平台内迅速扩散,通过创新,实现平台技术资源向创新技术或方法、理论的转化。此外,平台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和知识作为新的输入要素对平台原有的技术储备和要素结构进行丰富和优化,在技术知识的流动和转移中产生新的技术与知识,或将产业原有技术与外部适宜的新技术进行融合,通过技术衍生和变异,实现产业技术知识的“增殖”和“生长”。
4.4 平台成果转化与扩散系统
成果转化与扩散是耦合创新系统与经济系统、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结合的重要通道和关键环节。既重视技术的源头创新,又重视技术的实际需求,强化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连贯衔接,实现创新技术的价值。平台成果转化与扩散主要表现为:其一,平台主体通过干中学获取彼此的核心专长,弥补自身的技术劣势;其二,创新成果应用于产业内相关企业,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技术知识的集成推广;其三,通过技术交流、课题合作等产业内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将平台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隐性知识转变成能为主体成员共享和共用的知识,也可以将显性知识系统地整理为新的知识或概念体系,以利于产业内技术、知识的流动和扩散,体现创新的溢出效应。
4.5 产业技术跨越
产业技术跨越是非线性的演进过程,并非从一开始所有技术都实现了跨越,在产业技术跨越过程中,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处于主导地位,是技术跨越的关键,非核心关键技术处于辅助地位。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核心技术体系是平台的支架,辅助支撑技术体系是联结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的桥梁[7],实施平台创新,取得核心、关键技术上的突破,通过技术知识扩散、技术集成推广、技术关联逐渐带动和诱导其他关联领域辅助技术的创新改进,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平台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着整个产业技术体系的升级换代。
5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监测与评价系统
由于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复杂性,平台体系的内部要素和系统模块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为保证平台体系稳定、高效运行,需对平台的创新活动实施过程、创新效果、创新绩效进行监测和系统客观的评价,提供反馈,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创新资源配置、资源投入产出、创新成果、成果转化、技术扩散、人才培养、平台创新方向和重点与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的契合程度、对平台企业主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对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等[8]。同时,也要对平台承担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全生命周期实施过程、成果推广应用的配套投入以及平台创新成果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价,总结经验,针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利于平台后续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障平台体系的良性运转。
6 结语
本文针对科技计划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关联性不强、缺乏连贯性等导致的重大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难以解决的问题,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平台创新主体组织网络系统功能的发挥,对产业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平台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服务和支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许强,葛丽敏.行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虚拟组织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2(2):49-51
[2]徐丰伟,刘军.协同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商论,2011(8):158-160
[3]修国义,刘倩.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3(2):16-20
[4]陈喜乐,赵亮.基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与整合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9(3):11-15
[5]李纪珍,邓衢文,高旭东,等.系统失灵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功能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77-83
[6]傅建球,张瑜.论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5):35-38
[7]曹兴,曹伟针.技术平台与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微观机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3-25
平台系统模型论文 第6篇
1 系统需求分析
.NET平台下图书馆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担任最重要的角色是读者和另一个服务角色的管理员。根据内容对书籍进行分类, 其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在阅读时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读者可以逐步查看自己的信息, 同时还可以根据类型进行搜查和查看。此图书管理系统可以便捷地让客户查看参考目录等。作为操作管理员, 必须要借书者权利配置等级及分配客户用户名和密码, 也让客户知道这本书受到哪些人的青睐, 这个可以在为用户提供的图书列表中得知。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实现的目标
学校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及实现目标有以下8个方面:1设计界面美观、大方;2数据存储安全、无歧义;3消息分布清楚、明白;4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有数据查询的灵活性和强大的查询功能;5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图书馆和还书过程的数据信息记录;6提供图书馆图书馆员提供真实的数据列表。
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2.1 系统设置模块。
增加和去除使用者描述信息和管理员的权限集。
2.2.2 读者管理模块。
大量地添加和去除不同类别的阅读者和书籍, 并且显现使用增加和去除消息。
2.2.3 图书管理模块。
使用增加或者去除不同类别的书籍, 显现使用书被借出去的总量, 从而进行添加或删除操作。
2.2.4 图书借还模块。
可以查询读者借和还书信息。
2.2.5 系统查询模块。
读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 (本书, 书的名字, 条形码读者数量, 名称的读者, 成熟度) 信息查询他们的借书信息。
2.3 系统功能结构图
图书馆管理系统根据实际的需求和用户使用的方便性方面考虑, 图书馆管理系统可分为系统设置、图书借阅、图书管理、系统查询表和用户管理等六部分, 系统各部分通过不同的功能来满足用户和管理的需要, 如图1所示。
1使用书籍管理模块中还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只有借阅者正常把图书送还图书馆, 如此图书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完全模拟现实的操作使用, 图书管理系统便起到管理图书的作用。所以, 还书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2图书管理系统中借阅过程是读者从产生借书想法到完成借书的过程, 这个环节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 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用户提供借阅书籍的功能, 所以借阅模块是最基本的功能模块。
3 图书管理系统中最能体现快捷方面的一个模块就是图书信息管理模块, 如果没有图书就没有图书馆, 也就没有图书管理系统, 只有掌握了图书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图书的管理。
3 图书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3.1 图书信息管理模块
书籍消息管理功能重点分为增加完善书籍消息功能, 查阅书籍消息功能。客户使用查阅书籍消息功能查阅书籍的重要消息, 同时客户使用点击“添加图书”链接或者控件“细节”连接增加和去除消息接口, 增加和修正书籍消息。
3.2 图书借还信息模块
此功能允许管理员完成图书的归还和借阅操作, 书籍管理功能重要的部分为借书者图书管理模块, 主要分为借阅者还书功能和书籍被借者借书功能, 客户主要是使用该功能查阅书籍归还和借阅信息, 如图2所示。
4 结语
在研究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问题上, 分析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以前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图书馆的概念, 设计了利用.NET平台、ASP.NET语言及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 解决了图书馆目前普遍存在的落后一面, 这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改善工作环境, 降低劳动强度, 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工作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欧阳志忠.基于ASP.NET技术的图书管理系统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2.
[2]潘艳丽.基于Asp.Net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0.
[3]李剑如, 单颖春, 刘献栋, 等.基于ASP.NET的钢制车轮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30-34.
[4]陈晨.浅析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学生工的工作效率[J].农业网络信息, 2011 (9) :66-67.
[5]李琳.基于ASP.NET的图书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1.
[6]李俊.基于ASP.NET的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8) :66-67.
平台系统模型论文 第7篇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 规范是国内核电设计建设参考的主要法规之一[1]。山东核电采用的是美国西屋公司的第三代先进压水堆AP1000, 是严格按照ASME设计建造的。按照ASME设计的核电站, 需要按照第Ⅺ卷要求进行在役检查 (In-service Inspection, ISI) , 主要是通过周期性的无损检测, 探测设备有无缺陷, 保证设备安全。
国内核电站经过10多年的运行, 在役检查数据记录越来越多, 原始的人工管理效率不高[2], 特别是在保持检查计划一致性、检查报告管理、缺陷管理上遇到了各种困难。
面对以上问题, 国内各核电都在积极与检查单位合作, 正在开发各种在役检查管理系统。但是目前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用户需求尚不明确具体。
山东核电的在役检查管理系统, 是在企业资产管理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EAM) 平台上开发, 与工单管理、设备管理、预防性维修、工单等在一个平台上, 数据能够相互共享, 使检查结果能更好地为设备管理服务。
在EAM软件平台上开发, 在国内尚属首次, 而且, 本系统是国内同类型软件中第一次开发缺陷管理模块。国内同型软件大部分只关注在大纲、计划、报告, 而对于更需要关注的设备缺陷没有进行管理。
1 在役检查概述
1.1 检查计划
为保证整个检查计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可行, 具有较好的跟踪对比性, ASME有2种检查计划:计划A为不等间隔计划, 计划B为等间隔计划。
山东核电采用计划B, 将整个寿期分隔为若干间隔, 每10年一个间隔。每个间隔是一个完整的检查循环, 完成所有检查任务。下一个间隔重复上一个间隔的检查任务和计划。
同时将一个间隔分成3个周期。为避免少检、漏检, 每个周期设定最低检查比例要求。同时为避免计划分布不合理, 如某个周期过多、另一个过少, 设定每个周期最高可信检查比例和最低检查比例。检查计划B的检查要求[3]见表1所列。
1.2 检查对象及要求
ASME第Ⅺ卷是建立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 相同或相似的设备分配一个类别码, 然后提出对应的检查要求, 并确定检查方法。
首先, ASME第Ⅺ卷按设备分级分成几个分卷, 以及规定性附录、非规定性附录。如通用分卷、核一级分卷、支撑分卷等。然后, 将每个分卷内所有设备进行初步分类, 如“B-A反应堆容器的承压焊缝”、“B-D容器上全焊透的接管”。最后, 对每个分类再细化为子项目, 子项目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子项目。针对每个最底层子项目, 提出检查要求。如“B-A反应堆容器的承压焊缝”分为B1.10B1.20等。B1.10再次细化为B1.11B1.12, B1.11要求进行体积检查, 即可以使用超声或射线方法检查。检查类别B-A的检查要求简表[3]见表2所列。
1.3 检查报告
每完成一次检查, 都需要对本次检查结果进行一次记录, 填写检查报告。除时间、检查人、使用的技术条件、检查装置等基本信息外, 最核心的是缺陷信息, 如“缺陷编号”、“位置描述”等。
记录每个报告内的缺陷信息, 是进行缺陷管理的基础, 所以一定简要准确地在系统内填写上述信息, 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整理。
2 国内在役检查管理软件
目前国内部分核电研究院、核电站正在开发在役检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 大纲、图纸、法规文件、检查程序、工具的快速查询; (2) 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计划过滤筛选, 避免出现漏检现象; (3) 实现检查报告管理电子化, 能够方便快捷地查阅检查报告。
虽然这些软件在功能上基本实现了上述目标,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也是山东核电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 由于与设备管理不在同一平台上, 检查缺陷不能与设备进行关联, 不能从设备健康的角度管理在役检查缺陷。整个EAM软件都是以设备资产为核心[4], 如果检查结果不能与设备资产有效关联, 则检查效果大打折扣。
2) 没有对缺陷进行编码, 所以只能从报告角度管理缺陷。不能从缺陷的角度对报告、计划等进行管理, 不能直接管理在役检查的最重要的信息, 即设备上的缺陷。
3 山东核电在役检查管理系统模型
任何软件开发的核心工作是需求分析, 即把管理需求进行模型化、抽象化, 进而变成确定软件架构和功能, 所以模型的抽象是整个开发的基础, 属于开发最重要的部分。
3.1. 在役检查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在役检查管理系统模型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在役检查整个管理活动都是严格按照ASME第Ⅺ卷展开, 所以整个管理活动相对稳定。建立整个管理系统的主要步骤如下。
1) 在法规要求检查的设备上建立在役检查大纲, 把检查要求录入系统。
2) 在每一个大纲下按照法规要求的检查周期, 编制检查计划。
3) 按照制定的计划发起工单执行检查, 工单与大纲建立关联关系, 便于跟踪检查历史。对于一次执行大量检查任务, 即一张工单同时完成多个大纲的检查任务, 可以先使用系统检修路线功能, 把多个检查任务组成一条检修路线, 然后由工单引用该路线。
4) 工单执行完成后, 根据检查结果编写报告, 记录检查发现的缺陷, 说明缺陷数据、类型、位置等, 便于进行跟踪查询。
5) 对检查报告中的缺陷进行编码, 进行缺陷管理并跟踪分析发展趋势。
在役检查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3.2 在役检查管理系统开发
在役检查系统开发基于IBM公司EAM产品Maximo核电版7.5.1进行, 采用Oracle数据库、B/S架构。Maximo界面、字段、应用配置较为灵活、扩展性好[5]。新开发的系统对系统原有功能应用冲击较小, 开发周期短。
Maximo支持多厂址/多电站组织机构, 适合核电多机组群堆管理模式。同时具有较为强大的报表功能, 能够对系统内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 便于跟踪和趋势分析, 而且能够统计电站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 提供辅助分析功能[6]。
在开发过程中使用Eclipse工具进行Java程序的开发, Eclipse是一个开源的工具, 获取较为简便。主要步骤如下。
1) 利用系统数据库配置功能对ISI的数据对象进行增加、修改、删除配置, 配置ISI管理所需要的字段。
2) 配置与其他业务对象建立数据关系, 如工单、检修路线、设备管理等。使与EAM平台中的其他应用建立关系,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使其检查数据能够为设备管理共享。
3) 使用应用程序设计器对系统中的界面进行配置开发。主要通过对图形控件进行“拉”、“拖”的方式, “画”出应用程序界面。使用属性控件编辑录入字段的属性、字段的输入方式, 是否必填等属性。
4) 利用工作流配置功能, 录入流程编码、流程名称、任务节点控件、条件判断控件、多操作节点、子流程控件、等待节点控件、交互节点控件、结束节点控件等, 完成工作流配置。
5) 利用报表功能开发若干张统计报表, 如《在役检查大纲报表》、《在役检查计划统计报表》、《在役检查报告统计报表》。通过这些报表可以统计计划执行率、缺陷率等。
4 系统模块功能
4.1 在役检查大纲模块
首先, 将在役检查大纲内的检查项目录入系统, 原则是每一个最小检查单位的每一种检查建立一条大纲。如一个容器上的一条焊缝的超声检查建立一个大纲;该条焊缝的渗透检查建立另一个大纲。
大纲建立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检查项目数据库, 记录每一个检查部件的检查要求。如“检查方法”、“所属大纲”、“检查规程”、等。
4.2 在役检查10年计划模块
在大纲建立完后, 需要在每个大纲上建立10年检查计划。由于在役检查主要是在大修期间执行, 所以计划执行只需精确到“间隔”、“周期”、“大修号”。同时, 这里的“计划”包括3个层次。
1) 计划执行:未执行前排定的计划执行窗口, 对一个大纲可能有多个执行计划。如要排定10年到20年的长周期计划, 计划在HY101和HY111大修分别执行一次。 (HY101代表海阳核电1号机组01次大修, HY111同理) 。
2) 下次执行:在编制长周期计划后, 该大纲最近的执行的计划窗口。如在HY101执行完成后, 则最近的下次计划在HY111大修执行。
3) 实际执行:执行一次后会生成一个执行记录, 生成该记录时的“下次执行”保存下来, 就是当时的实际执行期。如执行完HY101后, 则生成一条执行记录, 所以当时的实际执行是在HY101大修。
10年计划针对每个大纲, 在大纲详细信息下有一个记录10年计划的区域。因为全寿期大于10年 (一个间隔) , 所以寿期内要检查多次, 一个大纲对应多条10年计划。每一条计划有一个是否完成的标识, 如果完成会自动打钩, 而且会将执行该次检查的执行报告号列出, 便于查阅。大纲详细信息和10年计划如图3所示。
如大纲1有2条10年计划HY101一次和HY111一次。通过检索10年计划, 发现下次要在HY101大修执行, 于是修改大纲的“下次大修号”为HY101。执行完成后, 当前的“下次大修号”为HY101, 被保存到“实际大修号”中。执行完成后, 再次修改“下次大修号”为HY111, 不断重复上述步骤。
4.3 在役检查报告管理模块
在按计划执行检查后, 承包商需要编写检查报告提交业主进行审核。由于各种检查方法报告格式都不相同, 记录的内容数据也有很大差异, 而且对原始数据的分析过程, 不是核电站业主统计分析时关注的第一信息。所以山东核电检查报告模块, 定位主要是对承包商编制详细报告的概述, 定性的描述缺陷, 对于原始检查记录只做附件保存、不结构化录入系统。只录入针对的大纲号、检查方法、执行人、是否合格, 以及每一个被发现缺陷的定性描述。检查报告简要信息如图4所示。
在报告下部有检查缺陷的“缺陷描述”区, 每发现一个“记录显示”或“超标缺陷”, 新建一行“缺陷描述”说明其情况, 包括描述、类型、评定结果、缺陷编码等。
如果是新发现的缺陷, 则在缺陷管理应用中新建一条缺陷编码与该条缺陷描述进行关联。如果是已有缺陷, 则选择已有的缺陷编码进行关联。
4.4 在役检查缺陷管理模块
除了有严格法规检查要求和周期外, 在役检查与普通维修工作的最主要区别是, 对缺陷进行永久的跟踪。需要精确到每一条缺陷的每次检查, 而不是侧重进行的概率统计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 大纲每执行一次产生一个报告, 所以一个大纲执行多次后会对应多个报告。一个报告内可能会发现该焊缝存在多个缺陷, 所以一个报告可能对应多个缺陷。
同时一条焊缝可能对应多个大纲, 即多个法规检查要求。而且不同检查方法可能发现同一个缺陷, 所以一个缺陷可能对应多个大纲、多个报告。如一条焊缝A要求进行UT超声和PT渗透检查, 所以有2个大纲:大纲1和大纲2。假如大纲1执行一次, 报告1发现2条:缺陷A1和缺陷A2。大纲2执行一次, 报告2发现2条缺陷:A1和A3。由于大纲1和大纲2使用不同方法发现了同一缺陷A1, 唯一能使两者进行关联关系的只有缺陷编码A1。于是A1缺陷位于焊缝A上, 有2个检查报告, 有2个大纲。A2/A3缺陷也在这条焊缝A上, 各对应一个大纲、一个报告。各模块对应关系见表3所列。
从上表可以看出, 各模块间的对应关系是较为复杂的网状关系, 所以只有对缺陷进行编码才能保证从各角度得到需要的信息, 否则不能将大纲、报告、缺陷有效的串接起来。编码后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如查看某缺陷的所有检查报告、某焊缝的所有缺陷等。
建立缺陷编码后, 就可以对每个缺陷进行详细描述, 如缺陷性质、名称等, 同时列出该缺陷的相关的检查报告等。缺陷管理简要信息如图5所示。
5 结语
山东核电的在役检查系统, 从核电站运行管理角度出发, 严格按照ASME第XI卷法规要求进行模型设计。整个系统是在公司级EAM平台生产信息系统上进行, 以IBM公司Maximo产品为软件平台用Java程序开发。主要包括在役检查大纲管理、计划管理、报告管理、缺陷管理。特别是缺陷管理模块的开发, 对所有缺陷进行了编码, 有机地串联了大纲、报告、设备、工单各模块, 使整个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由于与设备管理、工单等模块属于同一软件平台, 使信息能够充分共享, 在设备管理模块直接可以查看检查结果, 使检查的结果能够更好地为设备健康管理服务, 提高设备可靠性。
综上所述, 在役检查系统的开发解决了在役检查历史数据查询不便、计划上下游不一致性、缺陷分析跟踪困难等问题, 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出错概率。
参考文献
[1]王庆武.核电厂在役检查探讨[J].中国核电, 2008, 1 (2) :156–161.WANG Qing-wu.Discussion on in-service inspection of nuclear power plant[J].China Nuclear Power, 2008, 1 (2) :156–161.
[2]夏俊超, 孙茂荣, 张益, 等.核电站支吊架及阻尼器在役检查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际[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2 (4) :119–122.XIA Jun-chao, SUN Mao-rong, ZHANG Yi, et al.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service inspe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piping support and dampers in NPP[J].Computer and Modernization, 2012 (4) :119–122.
[3]ASME Boiling and Pressure Vessel Committee.ASME boiling&pressure vessel code XI[M].New York America:ASME, 1998.
[4]李耀国.基于EAM的生产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 2009, 7 (4) :86–87.
[5]李建伟.首阳山电厂EAM信息化建设之路[J].电力信息化, 2008, 6 (7) :140–142.
平台分配的引力场模型 第8篇
我们将整个代分配区域看成一个引力场, 取出警总时间T、工作量平衡度Sw、减少没有平台在3min内到达的路口数N三个量作为引力因子, 确定引力场中合引力最大的点为新的交巡警平台的位置。下面以某路口X为例进行说明。
1. 路口X的引力因子计算
(1) 出警总时间T
将某平台到其管辖范围内所有路口的出警时间之和定义为该平台的出警总时间。假设将路口X设为平台, 计算在此情况下所有平台的出警总时间T。因为T越小, 在该路口设置新平台越合理, 即此路口对新平台的引力越大, 所以, 令为该路口的第一个引力因子, 经无量纲化处理[3]得:
(2) 工作量均衡度Sw
将某平台管辖范围内所有路口的案发率之和定义为该平台的工作量。假设将路口X设为平台, 计算在此情况下所有平台工作量的方差, 将其作为工作量平衡度WS。因为WS越小, 在该路口设置新平台越合理, 即此路口对新平台的引力越大, 所以令为该路口的第二个引力因子, 经无量纲化处理得:
(3) 减少没有平台在3min内到达的路口数N
能否在3分钟内到达案发地点是评价一个交巡警平台出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所以若在路口A设置一个新的交巡警平台可以解决其他路口无法在3min内有交巡警到达的问题, 那么在该路口设置交巡警平台的合理性就很高, 即引力很大, 所以令N为路口X的第三个引力因子。
2. 路口A的合引力因子
根据力的可加性原理, 我们使用赋权相加的方法计算路口X的合引力因子,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λ、k为引力因子的加权系数。
综合考虑各因子的重要程度并通过计算机不断调试可确定加权系数λ=0.7, k=0.5。
3. 选取最大引力点
使用与计算X路口合引力相同的方法, 计算其余各路口合引力, 根据引力场中的势能越低系统越稳定的原理, 选取引力最大的点作为新平台的安放位置, 以保证整个引力场的势能最低。
4. 计算新的引力分布
由于每次增加一个新的平台之后, 会引起引力场中的质量分布发生改变, 所以需要重新计算各点引力, 再从新的引力场中选取引力最大的点作为下一个新平台的位置, 直到各点的引力都接近于为止, 此时再向场中任何位置增加新的平台都不会对出警总时间、工作量平衡度等指标产生太大影响, 即引力场接近于热寂状态。
二、方法的应用
通过MATLAB编程求解[3,4], 每次增加的平台位置如表1所示:
当更新4次, 即增加5个平台时, 最大引力点的合引力趋近与1, 即接近于热寂状态, 故存在警力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 我们选择在28、39、48、88号路口新增4个交巡警平台,
三、模型合理性验证
对于28、39号路口设置为新的交巡警平台可分别解决{28, 29}, {38, 39}离最近的交巡警平台超过3min的问题, 而48、88号路口设置为新的交巡警平台不但解决了61、92号路口到最近的交巡警平台超过3min的问题, 同时还缓解了周围工作量均衡度较大的交巡警平台的工作压力。基于此, 我们对48、88号路口的设置进行合理性验证。
仅以满足巡警能在3min之内到达发案路口为原则, 以就近原则为分配方案, 可将28、39、61、92路口确立为新增平台, 求解出两种方案下的平台平均出警时间与工作量均衡度, 如表2所示
引力场模型分配方案的平均出警时间与工作量均衡度均比就近原则方案的分配方式更为合理。因而, 在28、39、48、88号路口增设新平台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结论
本文将引力场中的各种原理类比成数学模型, 以交巡警平台分配问题为例, 给出了一种多因素限制下的平台分配方案, 通过将引力场模型与常用模型进行比较, 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本模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不仅可以用于交巡警平台分配, 对于医疗救护站、消防点、服务站等的管理分配、评价、改进也同样适用。
摘要:本文将引力场中“力的可加性”、“质量分布”、“势能最低”、“热寂态”等物理原理[1]类比为数学模型, 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模型——引力场模型, 来解决不同要求下的平台分配分配问题。并以交巡警平台的分配为例, 套用引力场模型给出最佳平台分配方案, 通过将引力场模型与常用模型进行比较, 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关键词:平台分配,引力场,势能最低
参考文献
[1]张三慧.大学物理学 (第三版) A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姜启源.数学模型 (三)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沫然.MATLAB与科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钻井信息平台数据采集模型设计方案 第9篇
对于面向业务的软件系统, 其核心是正确处理系统所涉及到的业务数据。业务软件系统对业务数据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 对业务的处理可以分位三个部分:数据的采集, 数据的存储, 数据的应用。
其中数据采集部分是进行其他业务处理的起点。数据采集的形式有很多种, 而由用户在用户与系统交互界面上直接录入数据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形式。这种采集形式是用户通过软件系统提供的录入数据的界面, 直接输入数据值, 然后由程序自动读取录入的数据并将数据保存到系统的数据库中。一般的应用程序是针对录入的业务数据进行编程的, 也就是说利用程序直接读取用户在录入数据界面上输入的数据。但是业务需求是经常发生变动的, 比如由于需求发生了变化, 需要录入新的数据或者系统不再需要某些数据。一旦需求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只是简单地针对业务数据进行编程的话, 每一个小小的需求变化都不得不对录入程序进行修改。这样整个系统的维护和扩展都受到了很大得限制。这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出现的。
二、数据录入的分析
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的实质。我们首先看一下用户的业务活动及其属性是如何与数据库对应的。
可以看到用户的每个业务活动对应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表, 而活动的属性对应于数据库中的字段。业务活动是用户实际要完成的工作, 活动的属性是用户进行工作时所涉及到的具体的数据。每一个业务活动在向数据库中录入数据的时候, 都会从几个用户界面中输入原始的数据。因此每一个数据的录入界面 (这里我们称录入界面为用户界面) , 都与数据库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数据表相对应。每一个录入的具体数据最终都要保存到数据库中某数据表中, 作为数据标中的一个记录的某个字段值进行存储。如果我们称一个具体的录入数据为源数据项的话, 那么源数据项与数据表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字段存在者某种对应的关系。下面将对这种对应关系进行详细地分析。
我们将分两个层次来进行分析。一个是用户界面级, 即用户界面与数据表间的对应关系, 一个是源数据项级, 即源数据项与字段间的对应关系。
1. 用户视图与数据表间的对应关系有两种:
(1) 一对一的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最简单, 就是在一个用户界面内录入的所有的源数据项, 都只对应于一个数据表中的各个字段。其对应关系如图2。
用户界面中的源数据项集合有可能只对应于, 表关系的一个子集。
(2) 一对多的关系
就是一个用户界面与数据库中的多个数据表相对应。在一个用户界面中录入的源数据项, 保存到数据库中的几个数据表中。
2. 源数据项与字段间的对应关系
(1) 一对一的关系
就是一个录入的源数据项对应数据库中一个确定的字段。这种关系下一般不对源数据项做任何的处理。
(2) 一对多的关系
一个源数据项对应数据库中多个字段。这种关系下又有三种情况:
Ⅰ.源数据项有可能对应于一个数据表中的多个字段
Ⅱ.源数据项对应多个表中的一个字段
Ⅲ.以上两种情况的混合。
(3) 多对一的关系
多个源数据项对应数据库中的一个字段。这种关系下一般要对多个源数据项进行一些处理工作。
无论在上述哪中对应关系中, 源数据项都对应与数据库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段。所以可以用一种模型来描述这种对应的关系。如果我们称业务数据从用户界面保存到数据库中的过程为业务数据的一个流动过程的话。对应关系一旦建立, 数据的流向就被确定下来了。利用一个通用的程序根据对应关系模型, 完成数据从源到目的的流动。这时应用程序是针对对应关系模型编写的, 与具体录入的源数据项不发生任何的关系。如果在系统种要录入新的数据或者不再录入某个数据的话, 这时只要增加或删除源数据项和数据表的字段间的对应关系就可以了。
三、数据录入模型的设计
我们称所有的在用户界面中录入的源数据项的集合为, 源数据;而称源数据项对应的数据表字段的集合为, 目的数据。
在进行了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可以设计出一个数据录入模型。
在数据录入模型的实现中最重要的是对应关系的确定。从对数据录入的分析中, 能够看出源数据项到数据表字段的对应关系是很复杂的。下面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将复杂的对应关系进行化简。
无论是用户界面和表的对应关系, 还是数据项与字段的对应关系其最简单的对应方式是一对一的关系。基于上述分析为简化源数据项到字段间的复杂的对应关系:
首先, 在用户界面----数据表级的对应关系上, 可以采取划分子数据项集合的方法。就是说将从一个用户界面中录入的所有的数据项看作一个集合, 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子数据项集合, 每一个子数据项集合仅对应数据库中的一个数据表。在进行划分时, 如果是一对一的关系时则对数据项集合不进行划分;如果是一对多的关系时, 进行子数据项集合划分后, 就变成了子数据项集合和数据表的一对一的关系了。
进行子数据项结合划分后, 同时也解决了源数据项----字段对应关系中的一对多的对应关系中的一个源数据项对应多个表中的一个字段的情况。因为进行子数据项集合划分后, 源数据项 (一对多的关系) 存在于几个子数据项集合中, 这样将原来的一对多的源数据项----字段关系, 变成了多个一对一的关系。
在用户界面----表一一对应关系的基础上, 引入中间数据层来解决源数据项----字段对应关系的多对一和一个源数据项对应于一个数据表中多个字段情况下的对应关系映射。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 从数据项集合到中间数据层的映射是一对一和多对一的。而从中间数据层到数据表的映射则是只是一对一的关系了。
采用中间数据层的好处:
(1) 使得数据从用户界面到数据表的映射层次更加清晰。
(2) 采用数据项结合----中间数据层和中间数据层----数据表两级映射可以简化数据从视图到数据表的映射关系。
有了源数据到目的数据的对应关系模型, 就可以针对这个模型进行编程, 实现源数据到目的数据的流动了。当数据被保存到数据库中时, 其对物理数据表的操作, 无非有两种, 一种是修改 (update) , 一种是插入 (insert) 。
在结构化查询语句SQL中, 对数据库进行数据修改和插入数据操作时, 用到了update和insert into两个语句。它们的语法格式如下:
数据的修改:
数据的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