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PLC干扰源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PLC干扰源范文(精选10篇)

PLC干扰源 第1篇

随着自动化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PLC在工业和企业控制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而PLC控制系统很容易受到空间辐射等干扰源的影响,限制了其实际的控制性能,影响了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防范PLC控制系统中的各种干扰源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1.PLC控制系统的常见干扰源

1.1空间辐射干扰

空间辐射电磁场主要来源于高频感应加热设备、雷电设备、雷达设备、电视设备、电力网络设备以及电气设备的暂态过程等过程中,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辐射干扰。该种类型的干扰具有瞬时突发性,不仅可能会使系统出现失调、误动作或者不稳定等问题,也可能使系统出现失灵问题,甚至可能对控制系统造成严重损坏。另外,该种类型的干扰主要来源于两种类型,即:其一,因电路感应产生辐射,辐射PLC系统内部;其二,因通信线路感应所引入的干扰也会在PLC通信内网络中产生辐射。无论哪种形式的干扰,均会对PLC控制系统造成干扰。

1.2系统外引线干扰

系统外引线干扰也就是所谓的传到干扰,具体干扰主要借助信号线和电源引入,其会对工业现场造成严重干扰,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源干扰。电网供电是PLC控制系统供电的主要来源,鉴于实际工作中的电网覆盖范围比较广,其会在各种空间电磁干扰的作用下而在相应输电线路上产生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特别是在电网内部的表现更为显著,比如大型电力设备的启动和停止操作、电网在短路状态下存在的暂态冲击以及交直流传统装置所产生的谐波等,均会沿着有关的输电线路传送到电源原边,从而干扰了PLC控制系统的运行。

(2)信号线干扰。通常而言,各类信号传输线和PLC控制系统之间具有紧密联接关系,所以除了传输各类有效信息之外,也会因外部干扰信号顺着信号线而对其产生干扰。该种类型的干扰主要表现为两种途径,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共用信号仪表的电源会对电网造成干扰或者信号线通过变送器供电电源,此时也会干扰相应的电网结构,同时该种类型的干扰也非常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在信号线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空间电磁辐射的干扰影响,会降低测量精度,甚至损伤元器件。特别是对于哪些隔离性能比较差的PLC控制系统,很可能因信号的相互干扰而引发误操作或者死机等问题。该种类型的干扰是比较常见的一类PLC控制系统干扰故障。

(3)接地系统混乱下的干扰。接地是提高电子类设备电磁兼容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防雷避电的有效途径。科学、合理的接地会在抑制电磁干扰作用的同时,避免电子类设备向外发出辐射干扰。而错误的接地则可能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干扰信号,影响PLC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就PLC控制系统的地线而言,其主要包括保护地线、交流地线、屏蔽地线和系统地线等,具体需要根据PLC系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搭接,避免出现混乱接地问题,确保PLC控制系统的顺利运行。

1.3系统内部干扰

PLC控制系统内部干扰主要是由系统电路间以及其他元器件所存在的各种电磁辐射,比如逻辑电路存在的辐射、逻辑地和模拟地二者之间的影响、各类元器件之间的不匹配使用等均可能会引发干扰问题。实际上,该方面的干扰因素主要在于PLC控制系统制造成所设计电磁兼容情况,应用者无法自主调节和控制,主要通过选择应用比较广泛的系统即可。

2.PLC控制系统中常见干扰的防范对策

2.1电源部分干扰拦截对策

实验研究表明,现场设备布置情况和空间辐射干扰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具体表现在各类设备所产生电磁场的频率情况和大小情况下的辐射干扰也各不相同。比如,在空间磁场强度数值为3×10-6T时,就可能使相应的计算机出现误算或者误动作等问题,并且在相应的强度值达到2.4×10-4T时,会永久性破坏计算机。强电场/磁场是空间辐射在PLC控制系统下所产生的最为严重的大气过电压问题,具体包括电力网络、电气设备暂态过程以及电磁感应问题引发的过电压等,所以相应的干扰防范对策主要从电源部分这个源头上来进行合理控制,具体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防护工作。

(1)电源部分干扰源拦截措施。PLC控制系统交流部分加设一只防雷隔离变压器装置(比例为1:1,耐压等级≥3500V),并将其初级同等级为220V的企业电源进行联接,次级联接等级为220V的测控系统。另外,在防雷隔离变压器装饰初级、次级连接位置处均需要并联入一只氧化锌压敏电阻来确保干扰源抑制的整体效果,具体的PLC控制系统电源干扰拦截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

(2)半浮空与泄放技术措施研究。为了有效地控制空间辐射问题所引发的PLC控制系统干扰问题,可以采用半浮空及泄放技术以及屏蔽电缆技术等防范对策。其中的半浮空防干扰技术就是所谓的机壳接保护地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辐射干扰源,具体就是在相应的PCB板装置中合理增设意志高质量的电容装置(需要设置在系统和保护地之间),以便可以避免过大电流或者电压所引发过大辐射干扰。

2.2合理选择电缆线材及敷设方式

针对PLC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来看,通过合理选择信号电缆线材,科学辐射线材,可以有效地增强各关键设备的稳定性,增强其抗干扰性能。在现行的技术条件下,标准型号的电缆主要采用直径尺寸为0.75mm2的两芯带屏蔽双绞线,确保其具有良好的信号抗干扰性。而在敷设线缆的过程中,也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即:其一,针对不同类型的信号传输方式,需要采用不同的线缆类型及敷设方式,具体需要采用分层等敷设方式;其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不可采用同一根线缆,并要进行合理区分;其三,在敷设线缆的时候,要确保其完整性,尤其是要做好接头处理工作。此外,要做好电源线缆和信号线缆二者的隔离工作,避免二者出现信号干扰问题。

总之,为了避免PLC控制系统在电磁环境状态下出现电磁干扰,必须要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的防干扰对策,具体的原则是要抑制相应的干扰源,切断电磁干扰传输途径,提高PLC系统抗干扰能力。而就具体的防范对策而言,可以从合理选择线缆及敷设方式,加强电源部分的干扰拦截等方面来着手努力,从而全面增强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摘要:抗干扰是PLC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是确保系统顺利运行的关键,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PLC控制系统的常见干扰源入手,提出了一些抗干扰对策,以期全面确保PLC控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PLC,控制系统,干扰源,抗干扰

参考文献

[1]李庆.抑制PLC系统干扰源的有效对策分析[J].信息与电脑,2015,(8):81-82.

[2]牛霞,孙宪伟.PLC控制系统的干扰源及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仪器仪表,2015,(5):8-9.

浅谈PLC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 第2篇

【关键词】PLC控制系统;干扰源;措施;抗干扰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了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工业自动控制装置。PLC具有控制功能强、使用灵活方便、可靠性高、易于扩展等优点而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现代工业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交通、电力、通讯等领域广泛应用。

可靠性高低是考核电气控制设备的关键性能。PLC由于采用现代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制造,内部电路采取了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尽管PLC在设计制造时已采取了很多措施,使它对工业环境比较适应,但是为了确保整个系统稳定可靠,还是要采取必要的抗干扰措施,尽量使PLC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条件。

一、PLC控制系统干扰源的主要来源途径

1.电源干扰

PLC控制系统正常供电电源来自电网。由于电网覆盖范围广,受到空间电磁干扰,空间的辐射电磁场(EMI)主要由电力网络、电气设备的暂态过程、雷电、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等产生,通常称为辐射干扰。若PLC系统置于射频场内,就会受到辐射干扰,而在线路上感应电压。尤其是电网内部的变化,闸刀开关操作(浪涌电流)、大型电力设备起停、交直流传动装置引起的谐波、电网短路暂态冲击等,都将通过输电线路传输到电源原边,可能造成PLC程序错误或运算错误,从而产生误输入并引起误输出,造成设备的失控和误动作。

2.接地系统干扰

接地是提高电器设备电磁兼容性(EMC)的有效手段之一。正确的接地,既能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又能抑制设备向外发出干扰;但错误的接地,反而会引入严重的干扰信号。

3.信号线引入干扰

与PLC控制系统连接的各类信号传输线,除传输有效的信号外,总会有外部干扰信号侵入。此干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信号线受空间电磁辐射感应的干扰;二是通过变压器或共用信号仪表的供电电源串入的电网干扰。

4.变频器干扰

一是变频器的输出会产生较强的电磁辐射干扰,影响周边设备正常工作;二是变频器启动及运行过程中产生谐波对电网产生传导干扰,引起电网电压畸变,影响电网供电质量。

二、抗干扰的措施

1.电源干扰的抑制

一般通过设置屏蔽电缆、PLC局部屏蔽和高压泄放元件进行保护。选用隔离性能较好的设备、选用优良的电源、动力线和信号线走线要合理等等,对电源变压器、中央处理器、编程器等主要部件采用导电、导磁性良好的材料进行屏蔽处理,以防止外界干扰信号的影响。电源波动造成电压畸变或毛刺,将对PLC及I/O模块產生不良影响。对微处理器核心部件所需要的+5V电源采用多级滤波处理,并用集成电压调整器进行调整,以适应交流电网的波动和过电压、欠电压的影响。电源线平行走线,使电源线对地呈低阻抗,以减少电源噪声干扰。屏蔽层接地方式不同,对干扰抑制效果会不一样,一般次级线圈不能接地,输入、输出线应用双绞线且屏蔽层应可靠接地,以抑制共摸干扰。此外可以安装一台带屏蔽层的1:1的隔离变压器,以减少设备与地之间的干扰,还可在电源输入端串接LC滤波电路等。

2.正确选择接地点,完善接地系统

良好的接地是保证PLC控制系统可靠工作的重要条件,可以避免偶然发生的电压冲击危害。接地的目的通常有两个,一为了安全,二是为了抑制干扰。在PLC控制系统中,具有多种形式的“接地”,主要有:

1)信号地。输入端信号元件接地;

2)交流地。交流供电电源的N线;

3)屏蔽地。为防止静电和磁场感应而设置的外壳或金属丝网,通过专门的铜导线将其接地;

4)保护地。

将机器设备的外壳或设备内独立器件的外壳接地。一般情况下,接地方式与信号频率有关,当频率低于1MHz时,可用一点接地;高于10MHz时,应采用多点接地; 1~10MHz通常情况下PLC控制系统采用一点接地,将所有地线端子和最近接地点相连接,以获得最好的抗干扰能力。接地线截面积≥2mm2,接地电阻≤100Ω,接地线使用专用地线。

3.信号线引入的防干扰措施

动力线、控制线、PLC的电源线和I/O线应分别配线,隔离变压器与PLC和I/O之间应采用双绞线连接。将PLC的I/O线和大功率线分开走线,如必须在同一线槽内走线的,应分开捆扎交流线、直流线,若条件允许,分槽走线最好。此外利用信号隔离器解决干扰问题也是很理想的办法,其原理是先将PLC接收的信号通过半导体器件调制变换,然后通过光感或磁感器件进行隔离转换,再进行解调,变换回隔离前原信号或不同信号,同时对隔离后信号的供电电源进行隔离处理,保证变换后的信号、电源、地之间绝对独立。

4.变频器干扰的抑制

(1)加隔离变压器

针对来自电源的传导干扰,可将绝大部分传导干扰阻隔在隔离变压器之前。

(2)使用滤波器

滤波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还具有防止将设备本身的干扰传导给电源,有些还兼有尖峰电压吸收功能。

(3)使用输出电抗器

在变频器到电动机间增加交流电抗器,减少变频器输出在能量传输过程中线路产生电磁辐射,影响其它设备正常。

PLC控制系统中的干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抗干扰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有效抑制抗干扰,才能够使PLC控制系统正常工作。随着PLC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如何高效可靠的使用PLC也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于庆广.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锴,周海.深入浅出西门子S7-300PLC[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PLC干扰源 第3篇

关键词:干扰,接地,信号

0 引言

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高, PLC在工业自动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控制计算机, 它具有编程简单、通用性好、功能强等优点,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可靠运行、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面对PLC控制系统的干扰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 PLC控制系统干扰因素分析

1.1 来自空间辐射的干扰

由电力网络、雷电、无线电广播和雷达等产生的空间辐射电磁场, 其主要以电磁感应的方式直接对PLC内部和通信网络产生干扰。

1.2 来自系统外部引线的干扰

这种干扰主要来自于现场各种电源、其他信号线路等, 通常称为传导干扰。这种干扰在我国工厂现场较为普遍,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2.1 由电源引起的干扰

PLC系统的供电网络经常会在运行中由于现场大型设备的启动、停机等而造成过电压、欠电压、浪涌、尖峰等, 而由于电源内阻的存在, 这些电压噪声干扰均会藕合到PLC系统, 从而造成极大的危害。实践证明, 因电源引入的干扰造成PLC控制系统故障的情况很多。

1.2.2 由于信号线路导致的干扰

此干扰主要有两种信息途径:一是通过变送器供电电源或共用信号仪表的供电电源串入的电网干扰;二是信号线受空间电磁辐射感应的干扰, 即信号线上的外部感应干扰, 这种干扰往往非常严重。由信号线路引入的干扰会引起开关量输入输出信号的不稳定并降低部分模拟量数据的精度, 严重时会对PLC本身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尤其是在现场隔离措施防护不到位的系统, 还可能导致信号间互相干扰。对于部分传输距离长而又采用共地的系统来说会出现总线回流的情况, 从而使造成误动、逻辑数据的变化和死机。

1.2.3 由于接地系统的不完善导致的干扰

良好的接地是提高电子设备可靠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正确合理的接地能抑制设备向外发出干扰;但接地不合理或是错误接地反而会引入严重的干扰信号, 使PLC系统无法正常工作。PLC控制系统的地线包括系统地、屏蔽地、交流地和保护地等, 如果接地系统混乱, 对PLC系统的干扰主要是各个接地点电位分布不均, 不同接地点间存在地电位差, 引起地环路电流, 影响系统正常工作。例如现场信号线路屏蔽层采用两端接地时, 实际运行时这两端就存在电位差, 从而有电流流过屏蔽层。若发生雷电电击等异常状态, 其线路电流将更大。此外, 系统本身的接地线路、会与屏蔽层通过大地构成回路, 在现场复杂多样的电气设备的干扰下, 回路内会感应出电流, 从而造成干扰。若系统按地与其他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接驳在一起, 所产生的感应电流就可能在地线上产生电位差, 影响PLC的正常工作。

1.3 由于PLC系统本身引起的干扰

这主要由系统内部元器件及电路间的相互电磁辐射所产生的, 如逻辑电路相互辐射、模拟地与逻辑地的相互影响及元器件间的相互不匹配使用等。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于PLC制造厂家在设计时对内部元件的电磁兼容性能构造不规范所造成的。

2 PLC系统的抗干扰措施和方法

为了确保控制系统的稳定工作, 提高可靠性, 必须对控制系统采取一定的抗干扰措施。

2.1 电源部分的抗干扰措施和方法

抑制电网干扰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电源采用隔离变压器, 且在隔离变压器的选择上应留有余量, 一般余量选择在20%~50%之间。隔离变压器在使用时应有良好的接地措施, 次级回路的输出线最好使用双绞线, 以杜绝干扰。如果想更好的发挥隔离效果还可在变压器输入端使用滤波器。这种情况下变压器的两级线圈连接线均要使用带屏蔽层的双绞线。这这样才能发挥滤波隔离效果, 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我们还可采用CPU模块和I/O模块独立供电的方式, 两种模块分别选用不同的隔离变压器来供电, 并隔绝主回路电源。这样系统各部分独立运行, 当一台隔离变压器损坏时, 其他部分仍能够可靠运行, 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CPU还可在隔离变压器旁边并联一套UPS不间断电源, 来应对一些供电不稳定的场所。

2.2输入/输出信号线路的抗干扰措施和方法

2.2.1 输入信号的抗干扰措施

在设备选型时尽量选用带有绝缘效果的I/O模块, 以防止信号受到干扰。输入信号的抗干扰:采用输入模块的滤波功能来减小输入信号线路之间的差模干扰, 并将控制器接地来抑制线路与大地间的共模干扰。当输入端并联感性负载时, 应采用容差设计技术以抑制线路上的电流突变所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影响。即在负载两端并联电容和电阻, 对于直流输入信号可并接续流二极管。

2.2.2 输出信号的抗干扰措施

现阶段PLC的开关量输出一般有中间继电器、晶体管、晶闸管三种输出形式, 要根据负载的要求来具体选择。若负载要求超出了PLC的I/O口的输出能力, 一般要外接中间继电器。当输出端接有感性负载时, 输出信号在通断时都会由于线路电流的畸变而可能造成干扰。为了应对以上情况的发生, 可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对于直流负载, 通常是在尽可能靠近负载的情况下在继电器线圈两触头上并联续流二极管。对于交流负载, 应将电阻电容串联后并联在继电器线圈的触头两端, 一般电容选择0.3μF左右, 电阻选择100Ω左右, 且RC要尽量靠近负载。而且在大容量负载电路中, 由于继电器在通断时会产生强烈的电弧干扰, 因此须在线圈两端连接浪涌吸收装置。

2.3 外部配线的抗干扰措施和方法

众所周知互感、分布电容等现象广泛存在于电气线路上, 对于大容量的设备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较大危害, 而对于PLC这种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的弱电设备来讲, 杜绝以上现象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不仅会对PLC本身信号的接收造成干扰, 而且会严重影响CPU的信号判断。所以因互感、分布电容所带来的影响, 直流输入、输出信号和交流输入、输出信号不能使用同一根电缆。对于带有集成电路或晶体管电路的设备来讲其输入、输出信号线必须使用带有屏蔽层的电缆, 且在使用时其输入、输出端要悬空, 而控制器端要接地。在线路较短时, 直流信号线和交流信号线应使用不同的穿线管, 如果因为场地限制而必须要走同一穿线管时, 信号线要使用屏蔽电缆。在线路较长的传输时, 必须使用中间继电器来进行信号的转换, 或采用类似西门子ET200那样的远程I/O。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现场的电缆敷设时, 应特别注意信号线路要与动力电缆、高压电缆区别开来。

2.4 PLC系统的接地措施

要保证一套PLC系统的稳定运行, 接地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基本工作。接地不仅可以避免电压冲击给设备带来的损坏, 还可以解决普遍存在的误动作等问题。接地线与机器的接地端相联, 基本单元必须接地, 如果选用扩展单元, 其接地点与基本单元接地点接在一起。为了抑制附加在电源及输入、输出线路上的干扰, PLC应使用专用接地线, 接地线与动力设备的接地点应分开一段距离。若达不到此要求, 则可与其他设备公共接地, 严禁与其它设备串联接地。接地电阻要小于5Ω, 接地线要粗, 截面积要大于2 mm2, 而且接地点最好靠近PLC装置。

3 结语

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除了上述所应采取的一些抗干扰措施和方法外, 在软件编程上也可以利用软件的设计来屏蔽输入元件的误信号, 防止输出元件的误动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同时利用硬件和软件等抗干扰技术,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合理有效的抑制干扰, 采取对症下药, 让PLC系统满足要求, 达到稳定可靠的运行状态, 保证工业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葛文峰.PLC控制系统的硬件抗干扰措施[J].煤矿机械, 2004 (11)

[2]郭凤歧.控制设备与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措施[J].电工技术, 2002 (10)

[3]杨保香.浅析PLC控制系统的干扰来源及抗干扰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10 (35)

关于PLC控制系统中的抗干扰 第4篇

一、PLC控制系统中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

影响PLC的干扰源大都产生在电流或电压变化剧烈的部位。其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对PLC内部的辐射,由电路感应产生干扰;二是对PLC通信网络内的辐射,由通信线路的感应引起干扰。

1.来自电源的干扰

PLC控制器的正常供电电源均由电网供电,由于电网覆盖范围广,会受到空间电磁干扰而在线路上感应电压。尤其是电网内部的变化,如开关操作浪涌、大型电力设备起停、交直流传动装置引起的谐波等,都通过输电线路传到电源原边。PLC电源通常采用隔离电源,但机构及制造工艺因素使其隔离性并不理想。实际上,由于分布参数特别是分布电容的存在,绝对隔离是不可能的。

实践应用中,因电源引入的干扰造成PLC控制器故障的情况很多。笔者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某企业车间的设备是用PLC进行控制的,当设备到位后,通过调试设备运行正常,但是没多久运行中就出现问题了,原先认为可能是PLC控制器出了故障。后来通过现场察看,发现相邻的新建企业用电量很大,另外还有一些高频设备。后来通过更换隔离性能更高的UPS电源,重新调整变电所的配电盘接线,问题得到了解决。

2.来自信号线引入的干扰

与PLC控制器连接的信号传输线,除了传输有效的各类信息之外,总会有外部干扰信号侵入。此干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变送器供电电源或共用仪表的供电电源串入的电网干扰;二是线受空间电磁辐射感应的干扰,即信号线上的外部感应干扰,这种干扰信号会引起I/O信号工作异常和测量精度大大降低,严重时会引起控制器件的控制逻辑出差或者造成控制逻辑的混乱。如某车间的PLC控制设备,只要与它一墙之隔的高频设备一工作,就会对PLC控制器产生干扰,影响正常工作。通过使PLC控制箱远离干扰源,并且采取相关一系列抗电磁辐射感应的措施,控制设备就能得到正常运行。

对于隔离性能差的系统,还将导致信号的互相干扰,引起共地系统总线回流,造成逻辑数据变化、误动和死机。PLC控制器因信号引入干扰造成I/O模件损坏数相当严重,由此引起系统故障的情况也很多。

3.来自接地系统混乱时的干扰

接地是提高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正确接地,既能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又能抑制设备向外发出干扰;而错误接地,反而会引入严重的干扰信号,使PLC无法正常工作。PLC控制器的地线包括系统地、屏蔽地、交流地和保护地等,接地系统混乱对PLC控制器的干扰主要是各个接地点电位分布不均,不同接地点间存在地电位差,引起地环路电流,影响系统正常工作。

此外,屏蔽层、接地线和大地有可能构成闭合环路。在变化磁场的作用下,屏蔽层内会出现感应电流,屏蔽层与芯线之间的耦合将会干扰信号回路。若系统地与其他接地处理混乱,所产生的地环流就可能在地线上产生不等电位分布,影响PLC内逻辑电路和模拟电路的正常工作。PLC工作的逻辑电压干扰容限较低,逻辑地电位的分布干扰容易影响PLC的逻辑运算和数据存贮,造成数据混乱、程序跑飞或死机。

4.来自PLC控制器内部的干扰

主要由系统内部元器件及电路间的相互电磁辐射产生,如逻辑电路相互辐射及其对模拟电路的影响,模拟地与逻辑地的相互影响及元器件间的相互不匹配使用等。这都属于PLC制造厂对系统内部进行电磁兼容设计的内容,比较复杂。作为应用部门是无法改变的,可不必过多考虑,但要选择具有较多应用实绩或经过考验的系统。

二、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为了保证系统在工业电磁环境中免受或少受内外电磁干扰,必须从设计阶段开始就采取三个方面抑制措施:抑制干扰源,切断或衰减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提高装置和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三点就是抑制电磁干扰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具体系统的抗干扰设计时,还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设备选型

在选择设备时,首先要选择有较高抗干扰能力的产品,其具有电磁兼容性,尤其是抗外部干扰能力,如采用浮地技术、隔离性能好的PLC控制器。其次,还应了解生产厂制定的抗干扰指标,如共模抑制比、差模抑制比、耐压能力以及允许在多大电场强度和多高频率的磁场强度环境中工作;另外,靠考查其在类似工作中的应用实绩。 在选择国外进口产品时要注意:我国采用的是220V高内阻电网制式,而欧美地区是110V低内阻电网。由于我国电网内阻大,尤其是在企业中三相供电负载不平衡时,零点电位变化大,中心电位偏移大(严重的偏移电压可达60—70V以上),工业企业现场的电磁干扰至少要比欧美地区高4倍以上,对系统抗干扰性能要求更高,在国外能正常工作的PLC产品在国内工业就不一定能可靠运行。这就要在采用国外产品时,按我国的标准(GB/T13926)合理选择。

2.综合抗干扰设计

主要考虑来自PLC外部的几种抑制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对PLC及外引线进行屏蔽以防空间辐射电磁干扰;对外引线进行隔离、滤波,特别是原动力电缆、分层布置以防通过外引线引入传导电磁干扰;正确设计接地点和接地装置,完善接地系统。另外,还必须利用软件手段,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三、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PLC控制器的抗干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制造单位设计生产出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产品,且有赖于使用部门在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和运行维护中进行全面考虑,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设计,才能保证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和运行可靠性。

1.选择好的设备

选用隔离性能较好的设备,选用优良的电源,动力线和信号线走线要更加合理等等,也能解决干扰,但是比较繁琐、不易操作,而且成本较高。

2.利用信号隔离器解决干扰问题

只要在有干扰的地方,输入端和输出端中间加上这种产品,就可有效解决干扰问题。信号隔离器使用简单方便、可靠、成本低廉。标准系列导轨结构,易于安装,可保证变换后的信号、电源、地之间绝对独立。

3.采用性能优良的电源,抑制电网引入的干扰

PLC供电的电源,一般都采用隔离性能较好的电源,而对于变送器供电的电源和PLC控制器有直接电气连接仪表的供电电源,并没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采取了一定的隔离措施,但主要是使用的隔离变压器分布参数大,抑制干扰能力差。对于变送器和共用信号仪表供电应选择分布电容小、抑制带大(如采用多次隔离和屏蔽及漏感技术)的配电器,以减少PLC控制器的干扰。此外,为了保证电网馈点不中断,可采用在线式不间断供电电源(UPS)供电,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并且UPS还具有较强的干扰隔离性能,是一种PLC控制器的理想电源。

为了减少动力电缆辐射电磁干扰,可采用铜带铠装屏蔽电力电缆,降低动力线产生的电磁干扰。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别由不同电缆传输,信号电缆应按传输信号种类分层铺设,严禁用同一电缆的不同导线同时传送动力电源和信号,避免信号线与动力电缆靠近平行铺设,以减少电磁干扰。

4.硬件滤波及软件抗干扰

在信号线与地间并接电容,以减少共模干扰;在信号两极间加装滤波器可减少差模干扰。由于电磁干扰的复杂性,通过硬件根本消除干扰影响是不可能的。因此,在PLC控制器的软件设计和组态时,还应在软件方面进行抗干扰处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常用的一些措施:数字滤波和工频整形采样,可有效消除周期性干扰;定时校正参考点电位,并采用动态零点,可有效防止电位漂移;采用信息冗余技术,设计相应的软件标志位;采用间接跳转、设置软件陷阱等提高软件的结构可靠性。

5.正确选择接地点,完善接地系统

完善的接地系统是PLC控制器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系统接地方式有:浮地方式、直接接地方式和电容接地三种。PLC控制器属高速低电平控制装置,应采用直接接地方式。由于信号电缆分布电容和输入装置滤波等的影响,装置之间的信号交换频率一般都低于1MHz,所以PLC控制器接地线采用一点接地和串联一点接地方式。集中布置的PLC控制器适于并联一点接地方式,各装置的柜体中心接地点以单独的接地线引向接地极。如果装置间距较大,应采用串联一点接地方式。信号源接地时,屏蔽层应在信号侧接地;不接地时,应在PLC侧接地;信号线中间有接头时,屏蔽层应牢固连接并进行绝缘处理,一定要避免多点接地;多个测点信号的屏蔽双绞线与多芯对绞总屏电缆连接时,各屏蔽层应相互连接好,并经绝缘处理。选择适当的接地处单点接点。

PLC控制器中的干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抗干扰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合理有效地抑制抗干扰。对有些干扰情况还需做具体分析,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才能够使PLC控制系统正常工作。

PLC系统抗干扰性能探讨 第5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PLC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通信技术的一种新型的、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功能强大、可靠性高、使用灵活方便、便于编程以及适应工业环境下应用等诸多的优点,近年来在工业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传统产业技术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

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关系到整个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自动化系统中所使用的各种类型PLC,有的是集中安装在控制室,有的是安装在生产现场和各电机设备上,它们大多处于强电路和强电设备所形成的恶劣电磁环境下。PLC系统虽然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但在特殊环境下仍然会呈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作,甚至会出现控制环节紊乱或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现象。本文对PLC系统的过程控制环节、常见故障种类、运营维护案例等进行了大量汇总、比较分析,对PLC控制系统受到的主要的干扰类型提出相应的措施。

2. PLC系统的组成

PLC系统由PLC主机、功能I/O单元和外部设备组成。其中PLC主机由CPU、存储器、基本I/O模块、I/0扩展接口、外设接口和电源等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内部系统总线连接。

3. PLC系统的干扰因素

3.1 来自PLC系统内部的干扰

主要由系统内部元器件及电路间的相互电磁辐射产生,如逻辑电路相互辐射及其对模拟电路的影响,模拟地与逻辑地的相互影响及元器件间的相互不匹配使用等。这都属于PLC制造厂对系统内部进行电磁兼容设计的内容,比较复杂,作为应用部门是无法改变的,可不必过多考虑,但要选择具有较多应用实际或经过考验的系统。

3.2 来自空间的辐射干扰

空间的辐射电磁场主要是由电力网落、电器设备的通断电瞬间过程、雷电、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等产生的,其分布极为复杂。若PLC系统置于射频场内,就会受到辐射干扰,其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直接由PLC内部电路的感应产生干扰,二是由通信线路的感应引入干扰。辐射干扰与现场设备布置及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大小,特别是频率有关。

3.3 来自接地系统的干扰

接地是提高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正确的接地,既能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又能抑制设备向外发出干扰,而错误的接地,反而会引入严重的干扰信号,使PLC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

PLC控制系统的地线包括系统地、屏蔽地、交流地和保护地等。接地系统混乱对PLC系统的干扰主要是各个接地点电位分布不均。不同接地点间存在地电位差,引起地环路电流,响系统正常工作。例如电缆屏蔽层必须一点接地,如果电缆屏蔽层两端都接地,就存在地电位差,起不到屏蔽的作用。

此外,屏蔽层、接地线和大地有可能构成闭合环路,在变化磁场的作用下,屏蔽层内有会出现感应电流通过屏蔽层与芯线之间的藕合,干扰信号回路。可能在地线产生不等电位分布,影响PLC内部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正常工作造成数据混乱程序跑飞或死机。

4. 提高PLC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措施

干扰的产生须具备三个条件:干扰源,传播干扰的途径,对干扰敏感的元器件。因此抑制干扰就有三个方面措施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抑制干扰源,切断或衰减干扰的传播途径,提高装置和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为了保证PLC控制系统的可靠运行抗干扰。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4.1 设备选型

首先要选择有较高抗干扰能力的产品,如电磁兼容性、抗外部干扰能力、先进可靠的接地技术、隔离性能好的PLC系统等;其次是设备的抗干扰指标,如共模拟制比、差模拟制比,耐压能力、允许在多大电场强度和多种高频率的磁场强度环境中工作;另外是考查其在类似工作中的应用实绩。

4.2 正确安装使用

PLC各部分的组成和系统连接及装配方法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这是保证系统可靠运行的前提条件。通常PLC使用环境温度范围在0℃~55℃,应避免太阳光直接照射,安装位置应远离发热量大的器件,同时应保证有足够大的散热空间和通风条件;环境湿度一般应小于85%,以保证PLC有良好的绝缘;在含有腐蚀性气体、浓雾或粉尘的场合,需将PLC封闭安装;如果PLC安装位置有强烈的振动源,应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

4.3 采用性能优良的电源,抑制电网引入的干扰

在PLC控制系统中,电源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电网干扰串入PLC控制系统主要通过PLC系统的供电电源(如CPU电源、I/0电源等)、变送器供电电源和与PLC系统具有直接电气连接的仪表供电电源等耦合进入的。现在,对于PLC系统供电的电源,一般都采用隔离性能较好电源,而变送器供电的电源和PLC系统有直接电气连接的仪表的供电电源,并没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采取了一定的隔离措施,但普遍还不够,主要是使用的隔离变压器分布参数大,抑制干扰能力差,经电源耦合而串入共模干扰、差模干扰所以,对于变送器和共用信号仪表供电应选择分布电容小、抑制带大(如采用多次隔离和屏蔽及漏感技术的配电器,以减少PLC系统的干扰。

此外,为保证电网馈电不中断,可采用在线式不间断供电电源(UPS供电,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并且UPS还具有较强的干扰隔离性能,是一种PLC控制系统的理想电源。

4.4 正确选择接地点,完善接地系统

接地的目的通常有两个,其一为了安全其二是为了抑制干扰完善的接地系统是PLC控制系统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

系统接地方式有:一点接地、多点接地两种方式。对PLC控制系统而言,由于信号电缆分布电容和输入装置滤波等的影响,装置之间的信号交换频率一般都低于1MHZ,所以PLC控制系统接地线采用一点妾地,一点接地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接地方式。并联一点接地方式的系统各个部分互不干扰但系统的接地复杂,因此适合集中布置的PLC系统,这种系统可将各装置的柜体中心接地点以单独的接地线引向接地极。如果装置间距较大,应采用串联一点接地方式。方法是用一根大截面铜母线连接各装置的柜体中心接地点然后将母线直接连接接地极。其特点是系统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扰但连线简单。

信号源接地时,屏蔽层应在信号侧接地不接地时,应在PLC侧接地;信号线中间有接头时,屏蔽层应牢固连接并进行绝缘处理,一定要避免多点接地;多个测点信号的屏蔽双绞线与多芯对绞总屏电缆连接时,各屏蔽层应相互连接好,并经绝缘处理,选择适当的接地处单点接点。

4.5 确保信号真实

PLC系统采用开关量输出信号,有继电器输出、晶闸管输出、晶体管输出3种形式,具体选择哪种形式的输出应根据负载要求来决定。选择不当会使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严重时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如晶闸管输出只能用于交流负载,晶体管输出只能用于直流负载。此外,PLC的输出端子带负载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最大限值,必须外接继电器或接触器才能正常工作。若PLC输出端子接有感性元件,则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护PLC的输出触点,防止突变,使输出信号准确无误地指挥执行设备正确可靠地工作。

5. 结束语

尽管PLC本机的可靠度很高,但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干扰总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在系统内部,有的在系统外部,只有确定干扰的性质,才能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以保证系统长期可靠的运行。内部干扰与系统结构有关,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改变结构布局和生产工艺等措施将其抑制在系统所允许的范围;外部干扰是随机的,它与系统结构无关,因而难以对其加以限制,只能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摘要:本文分析了PLC控制系统中干扰信号的主要来源,从PLC的设备选型、安装、电源、接地等诸方面,介绍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关键词:PLC系统,抗干扰,措施

参考文献

[1]钱照明.电力电子系统电磁兼容设计基础及干扰抑制技术[M].浙江大学出版社

[2]林玉清,熊国林.浅析PLC控制抗干扰能力提高的途径[J].矿业快报, 2003(7).

[3]何衍庆,戴自祥.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技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PLC系统抗干扰控制技术设计 第6篇

电磁干扰的类型及来源

影响PL C控制系统的干扰源大都产生在电流或电压剧烈变化的部位, 这些电荷剧烈移动的部位就是干扰源, 常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共模干扰是信号对地的电位差, 主要由电网串入、地电位差及空间电磁辐射在信号线上感应的共态 (同方向) 电压叠加所形成。共模电压有时较大, 特别是采用隔离性能差的配电器供电时, 变送器输出信号的共模电压普遍较高, 有的可高达130V以上。共模电压通过不对称电路可转换成差模电压, 影响测控信号, 造成元器件损坏 (这就是一些系统I/O模件损坏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 这种共模干扰可为直流, 亦可为交流。差模干扰是指作用于信号两极间的干扰电压, 主要由空间电磁场在信号间耦合感应及由不平衡电路转换共模干扰所形成的, 这种干扰叠加在信号上, 直接影响测量与控制精度。

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于下列三种情况: (1) 来自空间的辐射干扰。主要是由电力网络、电气设备的暂态过程、雷电、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等产生的空间辐射电磁场 (E M I) , 其分布极为复杂。 (2) 来自系统外引线的干扰。主要是通过电源和信号线引入的传导干扰, 主要有来自电源的干扰、来自信号线引入的干扰和来自接地系统混乱的干扰。 (3) 来自PL C系统内部的干扰。主要由系统内部元器件及电路间的相互电磁辐射产生, 如逻辑电路相互辐射、模拟地与逻辑地的相互影响及元器件间的相互不匹配使用等。

抗干扰设计

为了保证系统在电磁环境中免受或减少内外电磁干扰, 必须从设计阶段开始便采取三个方面抑制措施:抑制干扰源、切断或衰减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提高装置和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三点就是抑制电磁干扰的基本原则。

PL 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求制造单位设计生产出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产品, 且有赖于使用部门在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和运行维护中予以全面考虑, 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设计, 才能保证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和运行可靠性。进行具体工程的抗干扰设计时, 应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设备选型。

在选择设备时, 首先, 要选择有较高抗干扰能力的产品, 其包括了电磁兼容性, 尤其是抗外部干扰能力, 如采用浮地技术、隔离性能好的PL C系统;其次, 还应了解生产厂家给出的抗干扰指标, 如共模抑制比、差模抑制比、耐压能力、允许在多大电场强度和多高频率的磁场强度环境中工作等;另外, 还要考查其在类似工作中的应用实绩。

在选择国外进口产品时要注意, 我国是采用220V高内阻电网制式, 而欧美地区是110V低内阻电网。由于我国电网内阻大, 零点电位漂移大, 地电位变化大, 现场的电磁干扰至少要比欧美地区高4倍以上, 对系统抗干扰性能要求更高。在国外能正常工作的PL C产品在国内工业不一定能可靠运行, 这就需要在采用国外产品时, 按我国的标准 (G B/T 13926) 合理选择。

2.综合抗干扰设计。主要考虑来自系统外部的几种抑制措施, 内容包括:对PL C系统及外引线进行屏蔽, 以防空间辐射电磁干扰;对外引线进行隔离、滤波, 特别是动力电缆应分层布置, 以防通过外引线引入传导电磁干扰;正确设计接地点和接地装置, 完善接地系统。另外, 还必须利用软件手段, 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抗干扰措施

1.采用性能优良的电源, 抑制电网引入的干扰。在PL C控制系统中, 电源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电网干扰串入PL C控制系统主要通过PL C系统的供电电源 (如CPU电源、I/O电源等) 、变送器供电电源和与PL C系统具有直接电气连接的仪表供电电源等耦合进入。现在对于PL C系统供电的电源, 一般都采用隔离性能较好的电源, 而对于变送器供电电源以及和PL C系统有直接电气连接的仪表供电电源, 并没受到足够的重视, 虽然采取了一定的隔离措施, 但普遍还不够。主要是使用的隔离变压器分布参数大, 抑制干扰能力差, 经电源耦合而串入共模干扰、差模干扰。所以, 对于变送器和共用信号仪表供电应选择分布电容小、抑制带大 (如采用多次隔离和屏蔽及漏感技术) 的配电器, 以减少PL C系统的干扰。此外, 为保证电网馈电不中断, 可采用在线式不间断供电电源 (U PS) 供电, 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而且U PS还具有较强的干扰隔离性能, 是一种PL C控制系统的理想电源。

2. 正确选择电缆的种类和敷设方式。

为了减少动力电缆尤其是变频装置馈电电缆的辐射电磁干扰, 笔者在某工程中采用了铜带铠装屏蔽电力电缆, 降低了动力线产生的电磁干扰。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别由不同电缆传输, 信号电缆应按传输信号种类分层敷设, 严禁用同一电缆的不同导线同时传送动力电源和信号, 避免信号线与动力电缆靠近平行敷设, 以减少电磁干扰。

3. 硬件滤波及软件抗干扰措施。

信号在接入计算机前, 可以在信号线与地间并接电容, 以减少共模干扰。另外, 在信号两极间加装滤波器可减少差模干扰。由于电磁干扰的复杂性, 要根本消除干扰影响是不可能的, 因此, 在PL 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和组态时, 还应在软件方面进行抗干扰处理, 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常用的一些提高软件结构可靠性的措施包括:数字滤波和工频整形采样, 可有效消除周期性干扰;定时校正参考点电位, 并采用动态零点, 可防止电位漂移;采用信息冗余技术, 设计相应的软件标志位;采用间接跳转, 设置软件保护等。

4. 正确选择接地点, 完善接地系统。

接地的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为了安全, 二是为了抑制干扰。完善的接地系统是PL C控制系统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

系统接地有浮地、直接接地和电容接地三种方式。对PL C控制系统而言, 它属高速低电平控制装置, 应采用直接接地方式。由于信号电缆分布电容和输入装置滤波等的影响, 装置之间的信号交换频率一般都低于1M H z, 所以, PL C控制系统接地线采用一点接地和串联一点接地方式。集中布置的PL C系统适于并联一点接地方式, 各装置的柜体中心接地点以单独的接地线引向接地极。如果装置间距较大, 应采用串联一点接地方式, 用一根大截面铜母线 (或绝缘电缆) 连接各装置的柜体中心接地点, 然后, 将接地母线直接连接接地极。接地线采用截面大于22mm2的铜导线, 总母线使用截面大于60mm2的铜排。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小于2Ω, 接地极最好埋在距建筑物10~15m远处, 而且PL C系统接地点必须与强电设备接地点相距10m以上。

信号源接地时, 屏蔽层应在信号侧接地;不接地时, 应在PL C侧接地;信号线中间有接头时, 屏蔽层应牢固连接并进行绝缘处理, 一定要避免多点接地。多个测点信号的屏蔽双绞线与多芯对绞总屏蔽电缆连接时, 各屏蔽层应相互连接好, 并经绝缘处理, 选择适当的接地处单点接地。

浅析PLC系统的抗干扰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干扰源,抗干扰,措施

1 概述

要提高PLC的可靠性, 一方面要求PLC制造商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另一方面要求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和使用维护中引起高度重视多方配合有效地增强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2 电磁干扰源及其对系统的影响

2.1 干扰源及干扰的一般分类

影响PLC系统的干扰源大都产生在电流或电压剧烈变化的部位, 这些电荷剧烈移动的部位就是噪声源, 即干扰源。按噪声产生的原因分为放电噪声、浪涌噪声、高频振荡噪声等;按噪声的波形、性质分为持续噪声、偶发噪声等;按噪声干扰模式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共模干扰是信号对地的电位差, 主要由电网串入、地电位差及空间电磁辐射在信号线上感应的共态 (同方向) 电压迭加所形成。差模干扰是指作用于信号两极间的干扰电压, 主要由空间电磁场在信号间耦合感应及由不平衡电路转换共模干扰所形成的电压。

2.2 PLC系统中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

2.2.1 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

主要由系统内部元器件及电路间的相互电磁辐射产生, 这都属于PLC制造商对系统内部进行电磁兼容设计的内容比较复杂, 作为使用部门可不必过多考虑, 但要选择有较多工程使用业绩且成熟系统。

2.2.2 来自系统外引线的干扰

主要通过信号和电源线引入, 通常称为传导干扰。

(1) 来自信号线的干扰。与PLC连接的各类信号线除了传输有效的各类信息之外, 总会有外部干扰信号侵入。此干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变送器供电电源或共用信号仪表的供电电源串入的电网干扰;二是信号线受空间电磁辐射感应的干扰, 即信号线上的外部感应干扰。由信号线引入的干扰会引起I/O信号工作异常和测量精度大大降低, 严重时将引起元器件损伤。对于隔离性能差的系统, 还将导致信号间互相干扰, 引起共地系统总线回流, 造成逻辑数据变化、误动作和死机。PLC因信号线引入的干扰造成I/O模块损坏数相当严重, 由此引起系统故障的情况也很多。

(2) 来自电源线的干扰。PLC系统的正常供电电源均由电网供电。由于电网覆盖范围广, 它将受到所有空间电磁干扰而在线路上感应电压和电流。尤其是电网内部的变化, 大型电力设备起停、电网短路暂态冲击、交直流传动装置引起的谐波等都通过输电线路传到电源原边。PLC电源通常采用隔离电源, 但由于其机构及制造工艺等因素使其隔离性并不理想, 再加上分布电容的存在, 绝对隔离是不可能的。

(3) 来自接地系统混乱时的干扰。接地是提高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 (EMC) 的有效手段之一。良好的接地既能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又能抑制设备向外发出干扰;反之会引入严重的干扰信号, 使PLC系统无法正常工作。PLC系统的接地包括交流接地、屏蔽接地、系统接地和保护接地等。接地系统混乱对PLC系统的干扰主要是各个接地点电位分布不均, 不同接地点间存在地电位差, 引起地环路电流, 影响系统正常工作。例如电缆屏蔽层必须一点接地, 如果两端接地则存在地电位差有电流流过屏蔽层, 当发生异常状态如雷击时, 地线电流将更大。

此外, 屏蔽层、接地线和大地有可能构成闭合环路, 在变化磁场的作用下, 屏蔽层内会出现感应电流, 通过屏蔽层与芯线之间的耦合, 干扰信号回路。

2.2.3 来自空间的辐射干扰

空间的辐射电磁场 (EMI) 主要是由电气设备、电力网络的暂态过程、无线电广播、雷电、雷达、电视和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等产生的, 通常称为辐射干扰。其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对PLC内部的辐射, 由电路感应产生干扰;二是对PLC通信网络的辐射, 由通信线路的感应引入干扰。辐射干扰与现场设备布置及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场大小, 特别是频率有关, 一般通过设置屏蔽电缆和PLC局部屏蔽及高压泄放元件进行保护。

3 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为保证PLC在工业电磁环境中免受或减少内外电磁干扰, 须在设计阶段采取三个方面抑制措施:一是抑制干扰源;二是切断或衰减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三是提高装置和系统的抗干扰能力。PLC系统的抗干扰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要求制造商设计生产出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产品, 且有赖于使用部门在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和运行维护中予以全面考虑, 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设计, 才能保证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和运行可靠性。具体工程的抗干扰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3.1 综合抗干扰设计

主要考虑来自系统外部的几种有效抑制措施。主要包括:对PLC系统及外部引线进行屏蔽以防空间辐射电磁干扰;对外部引线进行隔离、滤波, 特别是动力电缆, 分层布置, 以防通过外部引线引入传导电磁干扰;正确设计接地点和接地装置, 完善接地系统。另外还必须利用软件手段, 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3.2 设备选型

在选择设备时, 首先要选择有较高抗干扰能力的产品, 包括电磁兼容性 (EMC) 、外部抗干扰能力等, 如采用浮地技术、隔离性能好的PLC系统;其次了解制造商提供的抗干扰指标, 如共模拟制比、差模拟制比、耐压能力、允许在多大电场强度和多高频率的磁场强度环境中工作;另外考查其在类似工作中的应用实绩。

4 主要抗干扰措施

4.1 正确选择接地点完善接地系统

接地的目的一是为了安全, 二是为了抑制干扰。完善的接地系统是PLC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PLC属高速低电平控制装置, 应采用直接接地方式。由于信号电缆分布电容和输入装置滤波等的影响, 装置之间的信号交换频率一般都低于1MHz, 所以PLC控制系统接地线采用一点接地和串联一点接地方式。集中布置的PLC系统适于并联一点接地方式, 各装置的柜体中心接地点以单独的接地线引向接地极。如果装置间距较大, 应采用串联一点接地方式。

4.2 电缆选择的敖设

为了减少动力电缆辐射电磁干扰, 尤其是变频装置馈电电缆须采用铠装屏蔽电力电缆, 以降低电磁干扰。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别由不同电缆传输, 信号电缆应按传输信号种类分层敖设, 严禁用同一电缆的不同导线同时传送动力电源和信号, 避免信号线与动力电缆靠近平行敖设, 以减少电磁干扰。

4.3 硬件滤波及软件抗如果措施

信号在接入计算机前, 在信号线与地间并接电容, 以减少共模干扰;在信号两极间加装滤波器可减少差模干扰。由于电磁干扰的复杂性在PLC的软件设计和组态时进行抗干扰处理, 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如数字滤波和工频整形采样, 可有效消除周期性干扰;定时校正参考点电位, 并采用动态零点, 可有效防止电位漂移;采用信息冗余技术, 设计相应的软件标志位;采用间接跳转, 设置软件陷阱等提高软件结构可靠性。

4.4 采用性能优良的电源抑制电网引入的干扰

电网干扰串入PLC系统主要通过PLC系统的供电电源、变送器供电电源和与PLC系统具有直接电气连接的仪表供电电源等耦合进入的。现在PLC供电电源一般都采用隔离性能较好电源, 而对于变送器供电的电源和PLC系统有直接电气连接的仪表的供电电源虽然采取了一定的隔离措施, 但普遍还不够, 主要是使用的隔离变压器分布参数大, 抑制干扰能力差, 经电源耦合而串入共模干扰、差模干扰。因此, 对于变送器和共用信号仪表供电应选择分布电容小、抑制带大的配电器, 以减少PLC系统的干扰。此外, 应保证电网馈点不中断, 可采用在线式不间断供电电源 (UPS) 供电, 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并且UPS还具有较强的干扰隔离性能, 是一种PLC控制系统的理想电源。

5 结束语

PLC控制系统中的干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在抗干扰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合理有效地抑制抗干扰, 对有些干扰情况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能够使PLC控制系统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则名.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J], 2002年出版.

[2]汪道辉.逻辑与可编程控制系统[J], 1998.

[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2000版) .

PLC应用中干扰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第8篇

问题的提出:我校锅炉房锅炉电气控制系统, 早期采用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线路。电气元件较多, 可靠性差, 电气故障频繁, 且自动化程度低, 工人劳动强度大。在了解了本系统的工作特点和生产过程, 明确控制任务和设计要求, 确定了控制系统的工作方式后。经过研究, 根据各输入和输出信号的数量和性质, 确定用FX2N48MR型PLC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试运行中, 发现有误动现象。经现场勘察及分析, 是I/O端口受干扰所致, 最终找到了原因排除了故障。

一、PLC应用中I/O端口干扰源的分析

影响PLC控制系统I/O端口的干扰因素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输入元器件触点的抖动干扰:由于生产现场强烈振动使PLC输入元器件触点发生抖动 (尤其是各种继电器常闭触点) 产生的误信号所形成的干扰。 (2) 输入端无触点器件漏电流的干扰:由于PLC输入元器件选择晶体管、晶闸管或接近开关等器件, 其存在的漏电流对PLC的输入端产生了干扰。 (3) 电容性干扰:在干扰源与干扰对象 (PLC) 之间存在分布电容耦合所产生的干扰及感性负载的干扰。 (4) 电感性干扰:干扰源中的交变磁场通过干扰对象 (PLC) 中的电感性元件耦合所产生的干扰。

二、常见I/O端口干扰的解决方法

(1) 输入、输出信号的防错。当输入信号源为晶体管, 或是光电开关、接近开关输出类型时, 在关断时仍有较大的漏电流。而PLC的输入继电器灵敏度较高, 如漏电流干扰超过一定值, 就形成了误信号。同样, 当输出元件为双向晶闸管或是晶体管输出, 而外部负载又很小时, 会因为这类输出元件在关断时有较大的漏电流, 引起微小电流负载的误动, 导致输入与输出信号的错误, 给设备和人身造成不良影响。我校锅炉房电气控制系统的误动作原因其一是进煤系统的限位开关触点两端并联氖泡指示灯产生漏电流所致, 其二是排渣系统采用的接近开关产生漏电流所致。

解决办法之一是在这类输入、输出端并联旁路电阻, 以减小PLC输入电流和外部负载上的电流。另一种方法是在PLC输入端加RC滤波环节, 利用RC的延迟作用来抑制窜入脉冲所引起的干扰。在晶闸管输出的负载两端并联RC浪涌电流抑制器, 减小漏电流的干扰。PLC输入、输出端接有感性元件时, 对于直流电路应在它们两端并联续流二极管。对于交流电路, 应并联阻容电路以抑制电路断开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及电弧对PLC的影响。还有一种方法是另选其他方式的输入回路来取代易产生漏电流的输入回路。

(2) PLC的接地处理。在PLC控制系统中, 具有多种形式的“地”。主要有: (1) 信号地:是输入端信号元件传感器的地。为了抑制附加在电源及输入、输出端的干扰, 应对PLC系统进行良好的接地。一般情况下, 接地方式与信号频率有关, 当频率低于1 MHz时, 可用一点接地;高于10 MHz时, 采用多点接地;在1~10MHz间采用哪种接地视实际情况而定。因此, PLC组成的控制系统常用一点接地, 接地线截面积不能小于2 mm2, 接地电阻不能大于100Ω, 接地线最好是专用地线。若达不到这种要求, 也可采用公共接地方式, 禁止采用与其他设备串联接地的方式。 (2) 屏蔽地:一般为防止静电、磁场感应而设置的外壳或金属丝网, 通过专门的铜导线将其与地壳连接。 (3) 交流地和保护地:交流供电电源的N线, 通常它是产生噪声的主要地方。而保护地一般将机器设备外壳或设备内独立器件的外壳接地, 用以保护人身安全和防护设备漏电。交流电源在传输时, 在相当一段间隔的电源导线上, 会有几m V、甚至几V的电压, 而低电平信号传输要求电路电平为零。为防止交流电对低电平信号的干扰, 在直流信号的导线上要加隔离屏蔽;不允许信号源与交流电共用一根地线;各个接地点通过接地铜牌连接到一起。屏蔽地、保护地不能与电源地、信号地和其他地扭在一起, 只能各自独立地接到接地铜牌上。为减少信号的电容耦合噪声, 可采用多种屏蔽措施。对于电场屏蔽的分布电容问题, 通过将屏蔽地接入大地可解决。对于纯防磁的部位, 例如强磁铁、变压器、大电机的磁场耦合, 可采用高导磁材料作外罩, 将外罩接入大地来屏蔽。

(3) PLC输入输出的配线。PLC电源线、I/O电源线、输入信号线、输出信号线、交流线、直流线都应尽量分开布线。开关量信号线与模拟量信号线也应分开布线, 无论是开关量信号线还是模拟量信号线均应采用屏蔽线, 并且将屏蔽层可靠接地。由于双绞线中电流方向相反, 大小相等, 可将感应电流引起的噪声互相抵消, 故信号线多采用双绞线或屏蔽线。

三、从软件设计方面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

PLC内部具有丰富的软元件, 如定时器、计数器、辅助继电器等, 利用它们设计一些程序, 可以屏蔽输入元件的误信号, 防止输出元件的误动作, 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1) 利用PLC内部计数器, 消除输入元件触点“抖动”干扰。在PLC控制系统中, 由于外界干扰的影响, 有些输入元件在接通时, 会发生触点时断时续的“抖动”现象而发出错误信号。消除这种干扰的方法, 是利用计数器经适当编程来实现。

(2) 利用PLC内部定时器, 屏蔽输入端可能出现的误信号。在PLC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中, 每一次循环, 各工步的动作时间通常是固定不变的, 行程开关 (或其他敏感元件如光电开关) 总是在该工步的同一时刻发出信号。根据这一特点, 用两个内部定时器, 限定PLC只在该开关正常发信号的时间内采样, 就可屏蔽掉其他时间可能产生的误信号干扰信号。

四、结束语

PLC作为一种自动化程度高、配置灵活的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装置, 因为其本身的高可靠性、允许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而在自动控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PL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所要克服的干扰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因此, 研究PLC控制系统干扰信号的来源、成因并采取针对性抑制措施, 对于提高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 以及实现高效节能生产, 具有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多种方法及措施正在研究探索之中。通过正确设计硬件线路, 选用高质量的元器件, 充分利用PLC本身软元件, 灵活巧妙地编程等措施, 可以有效地改善系统性能, 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通过我校PLC应用中出现的事例, 经过分析研究及时发现问题, 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干扰问题, 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通过我校PLC的实践应用, 对影响PLC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干扰源、成因进行了分析。从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编制入手, 研究探讨提高PLC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实践证明, 这些方法和措施对提高PLC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具有普遍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PLC,干扰分析,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谬常初.PLC基础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1]谬常初.PLC基础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吴小洪.PLC软元件在电气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 1999 (2) .[2]吴小洪.PLC软元件在电气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 1999 (2) .

PLC干扰源 第9篇

【关键词】 延时测试 逻辑错误检修 电源干扰 输入输出干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1-01

一、 PLC的检测

PLC可靠性很高,本身有很强的纠错功能,尤其在现在网络通讯的背景下如出现故障,可以方便地找到出现故障的部位,更换它后就可以排除故障。

PLC外部的输入、输出元件,如SQ、YV、KM等的故障率远远高于可编程器本身的故障率,而这些元件出现问题后,PLC一般不能诊断出来,不会及时停机,可能会使故障范围扩大,有时候会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停机后维修人员查找故障点也要花费很长时间。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在没有酿成事故之前自动停机和报警,也为了方便查找故障,提高维修效率,可用梯形图程序实现外围电路故障的自诊和自处理。PLC拥有大量的软元件资源,CPU都配有几百数千点存储器位、定时器和计数器,有相当大的裕量。可以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用于故障检测。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外围电路故障检测方法。

1. 延时测试。机械电气设备在PLC控制下各工步的动作时间一般是不变的,即使变化也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可以以这些时间为依据,在PLC发出输出信号,相应的外部执行机构开始动作时,启动一个定时器(KT)定时,可设计KT的设定值比正常工作情况下该动作的持续时间延时10%至20%。例如设某外部执行机构在正常情况工作5s后,它驱动部件限位开关动作,发出动作信号。在该执行机构开始动作时启动设定值为6s的KT定时,若6s后还没有接收到动作结束信号,由KT的动合触点发出故障信号,该信号立即停止正常的程序,启动报警和故障显示程序,这样维修人员就能迅速判别故障的种类,及时采取排故障的措施。

2. 逻辑错误检修。在系统正常运行时,PLC的输入、输出信号和内部信号(如存储器位的状态)相互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如出现导常的逻辑信号,则表明出现了故障。因此,可以编制程序时写入一些常见故障的异常逻辑关系,一旦出现异常逻辑状态,就应按故障处理。例如:某机械运动过程中先后有两个SQ动作,这两个信号不会同时接通,若同时动作,说明至少有一个SQ对应的输入位的动合触点串联,来驱动一个表示SQ故障的存储器位。

二、PLC的防干扰措施

PLC专为各种复杂的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可靠性。为了提高PLC的可靠性,PLC本身在软件上均采取了一系列抗干扰措施,在一般工业环境内使用可以无故障地工作几万小时。但并不能简单认为对PLC的环境条件及安装使用可以任意处理,列如滤油机有时工作在强电磁干扰、超高温、过电压、欠电压等恶劣情况下,或在安装使用不合理情况下,都可能导致PLC内部存储信息的破坏,引起系统的紊乱,严重时还会引起系统内部的元件损坏,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外接电源、输入、输出接线时外部干扰是侵入PLC电气系统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PLC系统的稳定性,应采取相应的办法。

1. 抑制电源系统引入的干扰。外接电源是PLC引入干扰的重要途径之一,PLC应尽可能取用电压波动较小、波形畸变较小的电源,这对提高PLC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还要注意将PLC的供电线路与其他大功率用电设备或强干扰设备(如高频炉、弧焊机等)分开。

在PLC电源的输入端加接隔离变压器的电压比可取1:1左右,在一次和二次绕阻之间采用双屏技术,一次屏蔽层用漆包线或铜线等非导磁材料绕一层,要注意不能发生电气短路,并同时接到中性线上;二次绕阻则采用双层绞线,因为双绞线能减少电源线间干扰。

2. 减少输入、输出电路引入的干扰为了减少输入、输出电路引入的干扰,要注意以下几点:(1)开关量信号不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可以用普通单根导线传输。(2)数字脉冲信号频率较高,传输过程中易受外界干扰,可以选用屏蔽电缆传输。(3)模拟量信号是连续变化的信号,外界各种干扰都会叠加在模拟信号上而造成干扰,因而选用屏蔽线或带防护的双绞线。如果模拟量I/O信号离PLC较远,应采用5~25mA或0~8mA的电流传输方式。而不用易受干扰的电压信号传输。对于功率较大的开关量输入、输出线最好与模拟量输入输出线分开敷设。(4)应尽小减少动力线与信号线平行敷设的长度,否则应增大两者的距离以减少干扰。一般两线间距离为16cm.当两线平行敷设和长度在120~220m时两线的间距离应在50cm以上;当平行敷设长度在220m ~320m时,两线间的距离应在70cm以上。

3. PLC的接地。(1)PLC的接地最好采用专用的接地极。如不可能,也可与其它盘板共用接地系统,但须利用自己的接地线直接与公共接地线相连。绝对不允许与大功率晶闸管装置和大型电动机之类的设备共用接地系统。(2)PLC接地极离PLC越近越好,即接地线越短越好。PLC如由多单元组成,各单元之间应采用同一点接地,以保证各单元间等电位。当然,一台PLC的I/O单元如果有的分散在较远的现场(超过120m)是可以分开接地的。(3)PLC的输入、输出信号线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应用一点接地,并用靠近PLC这一端的电缆接地,电缆的另一端部接地。如果信号随噪声波动,可以接连一个0.12~0.48μF/28V的电容器到接地端。

三、结语

PLC应用中干扰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第10篇

PLC作为一种自动化程度高、配置灵活的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装置,因为其本身的高可靠性、允许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而在自动控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PLC控制系统中,其I/O端口虽然具有一定的隔离、滤波作用,但由于PLC的应用场合越来越广,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所受到的干扰也越来越多。因此,研究PLC控制系统干扰信号的来源、成因并采取针对性抑制措施,对于提高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以及实现高效节能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1背景

我校锅炉房锅炉电气控制系统,早期采用接触器- 继电器控制线路。电气元件较多,可靠性差,电气故障频繁,且自动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在了解了本系统的工作特点和生产过程,明确控制任务和设计要求,确定了控制系统的工作方式后。经过研究,根据各输入和输出信号的数量和性质,确定用FX2N48MR型PLC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试运行中,发现有误动作现象。经现场勘察及分析,系I/ O端口受干扰所致,通过分析查找到了原因,并排除了故障。

1.1 PLC应用中I/O端口干扰源的分析

影响PLC控制系统I/O端口的干扰因素很多,对设备而言,主要有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两方面。内部干扰是设备或系统内部因素所产生的干扰,如内部器件、 线间电容、电感的影响。内部干扰与设备本身有关而与外部因素无关。外部干扰是指从外部侵入设备或系统的干扰,是由外部环境因素所决定的,如空间电或磁的影响等。外部干扰与设备和系统本身无关。

通过分析,具体的干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输入元器件触点的抖动干扰:由于振动使PLC输入元器件触点发生抖动(如继电器常闭触点)产生的误信号所形成的干扰。

2)输入端无触点器件漏电流的干扰: 由于PLC输入元器件选择晶体管、晶闸管或接近开关等器件,其存在的漏电流对PLC的输入端产生了干扰。

3)电容性干扰:在干扰源与干扰对象(PLC)之间存在分布电容耦合所产生的干扰及感性负载的干扰。

4)电感性干扰:干扰源中的交变磁场通过干扰对象(PLC)中的电感性元件耦合所产生的干扰。

1.2常见I/O端口干扰的解决方法

1.2.1输入、输出信号的防错

当输入信号源为晶体管,或是光电开关、接近开关类型时,在关断时仍有较大的漏电流。而PLC的输入继电器灵敏度较高,如漏电流干扰超过一定值,就形成了误信号。同样,当输出元件为VTH(双向晶闸管)或是晶体管输出,而外部负载又很小时,会因为这类输出元件在关断时有较大的漏电流,引起微小电流负载的误动, 导致输入与输出信号的错误,给设备和人身造成不良影响。我校锅炉房电气控制系统的误动作原因其一是进煤系统的限位开关触点两端并联氖泡指示灯产生漏电流所致,其二是排渣系统采用的接近开关产生漏电流所致。

解决办法之一是改变电路连接或在这类输入、输出端并联旁路电阻,以减小PLC输入电流和外部负载上的电流。

另一种方法是在PLC输入端加RC滤波环节,利用RC的延迟作用来抑制窜入脉冲所引起的干扰。在晶闸管输出的负载两端并联RC浪涌电流抑制器,减小漏电流的干扰。PLC输入、输出端接有感性元件时,对于直流电路应在它们两端并联续流二极管。对于交流电路,应并联阻容电路以抑制电路断开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及电弧对PLC的影响。

还有一种方法是另选其他方式的输入回路来取代易产生漏电流的输入回路。

1.2.2PLC的接地处理。

在PLC控制系统中,具有多种形式的 “地”,主要有:

1.2.2.1信号地 :是输入端信号元件 (传感器)的“地”。接地线最好是专用地线 , 禁止采用与其它设备串联接地的方式。

1.2.2.2屏蔽地:一般为防止静电、磁场感应而设置的外壳或金属丝网,通过专门的铜导线将其与地壳连接。

1.2.2.3交流地和保护地:交流供电电源的N线,通常它是产生噪声的主要地方。不允许信号源与交流电共用一根地线。而保护地一般将机器设备外壳或设备内独立器件的外壳接地,用以保护人身安全和防护设备漏电。

1.2.3PLC输入输出的配线

PLC电源线、I/O电源线、输入信号线、输出信号线、交流线、直流线都应尽量分开布线。开关量信号线与模拟量信号线也应分开布线,无论是开关量信号线还是模拟量信号线均应采用屏蔽线,并且将屏蔽层可靠接地。由于双绞线中电流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可将感应电流引起的噪声互相抵消,故信号线多采用双绞线或屏蔽线。

1.3从软件设计方面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

1.3.1利用PLC内部计数器,消除输入元件触点“抖动”干扰

在PLC控制系统中,由于外界干扰的影响,有些输入元件在接通时,会发生触点时断时续的“抖动”现象而发出错误信号。在图1-1a中,当输入X001发生抖动时,输出Y001也会跟着抖动。消除这种干扰的方法是利用计数器经适当编程来实现。图1-2b是用计数器组成的消“抖动” 波形图和程序。当“抖动”干扰使X001断开的间隔 Δt < x0.1s(注:M8012为特殊辅助继电器,产生0.1s的时钟脉冲)时, 计数器输出为“0”,输出继电器Y001保持接通,干扰对PLC正常工作不构成影响; 当X001断开时间 Δt ≥ x0.1s,计数器C1计满x次时,C1为“1”,输出继电器Y001输出为“0”。计数器的计数次数x可在调试时根据干扰情况修改。

1.3.2利用PLC内部定时器,屏蔽输入端可能出现的误信号

在PLC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中,每一次循环,各工步的动作时间通常是固定不变的,行程开关(或其它敏感元件如光电开关)总是在该工步的同一时刻发出信号。根据这一特点,用两个内部定时器,限定PLC只在该开关正常发信号的时间内采样,就可屏蔽掉其它时间可能产生的误信号干扰信号。

图1-2所示是以FX2N48MR型PLC控制为例(文中举例均为此机型),某自动生产线上对输入X000采样的梯形图程序及时序图。根据计算和实测,正常情况下,输入X000总是在输出Y000启动后0.7s左右发出信号。但在实际运行时,由于现场环境恶劣,有可能使X000发出误信号,引起控制系统的错误动作。现在,将定时器T0的延迟时间设为0.5s,T1的延迟时间设为0.9s,从图可知,只有在Y00 = 1后0.5 ~ 0.9s的时间内采样的X00信号,才被认为是有效信号M0,其它时间内,即使X000误发信号,也会被屏蔽掉。

1.4结束语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