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企业文化范文第1篇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书籍;一个人的自我完善,离不开书籍;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强盛,同样离不开书籍。在书籍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长城的雄伟,故宫的博大,兵马俑的浩荡;我们还清晰地记得虎门的硝烟,圆明园的火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辽阔土地上的践踏;更看到了无数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感受到了他们熠熠生辉的精神。这些,不仅在历史的长河里回荡,也在书籍的海洋里闪烁。书籍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史册,每一页无不闪烁着英雄人物的灿烂光辉。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柴狼,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人民的幸福,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焚烧鸦片的抗英将领林则徐,他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不畏贬谪,不怕牺牲,忠烈千秋,永垂千史。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祖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蹂躏,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当此之时,无数爱国之士发誓疗治母亲躯体上的伤痕。“难酬蹈海亦英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敬爱的周总理和鲁迅先生发出的献身祖国的铮铮誓言。革命前辈方志敏烈士,应对敌人的屠刀,毫无惧色,从容就义,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倾吐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像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一样,欣喜若狂,置国民党特务的威胁于不顾,急急登程,从欧洲回到祖国。他说:“我必须要把自我的余生献给祖国!”
这样的英雄人物,这样的英雄故事,不胜枚举。他们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他们默默无闻,却让我们屹立于世界;他们走进历史,却让我们拥抱未来;他们失去生命,却让我们生生不息。他们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他们是普通岗位恪尽职守,他们是流血牺牲。他们是英雄!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光荣,必将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在此我们发出倡议:让我们一起阅读英雄人物故事,做传承英雄人物精神的有位少年!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英雄人物企业文化范文第2篇
文天祥,南宋抗击蒙古的名将,后兵败被俘,敌人多次劝降,文天祥拒不投降。并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后来,文天祥英勇就义。他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绝唱。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一次,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又过了几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史称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林则徐(17851850年),汉族福建福州人。早年家境贫寒,在为官40年中,他廉洁奉公。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 关天培,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
陈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随父去南洋经营工商业,先后开办了30多个工厂,100多个商店,垦植了橡胶和菠萝园10000多英亩,雇佣职工达到几万人,可谓家资万贯。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早在青年时期,陈嘉庚就决心献身报国,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剪去长辫,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募捐20多万元。辛亥革命失败后,陈嘉庚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苦大众于水火,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他在家乡集美陆续办起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许多学校。1921年,他又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大学。仅1921年到1937年这16年中,他就负担了厦门大学的开办费和经常费达400万元。他逝世前在国内存款共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作发展教育事业。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资助的,当他办的公司已经被迫停业的情况下,他仍向银行借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毛泽东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婆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杨靖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几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士兵。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阵亡。
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他投掷了一枚手雷但是未能完成任务。最终他用身体挡住了机枪枪口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高地。黄继光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董存瑞,1929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钱学森,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准备回国,但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但钱学森还是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中国。并为祖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英雄人物企业文化范文第3篇
文天祥,南宋抗击蒙古的名将,后兵败被俘,敌人多次劝降,文天祥拒不投降。并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后来,文天祥英勇就义。他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绝唱。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一次,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又过了几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史称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林则徐(17851850年),汉族福建福州人。早年家境贫寒,在为官40年中,他廉洁奉公。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 关天培,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
陈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随父去南洋经营工商业,先后开办了30多个工厂,100多个商店,垦植了橡胶和菠萝园10000多英亩,雇佣职工达到几万人,可谓家资万贯。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早在青年时期,陈嘉庚就决心献身报国,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剪去长辫,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募捐20多万元。辛亥革命失败后,陈嘉庚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苦大众于水火,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他在家乡集美陆续办起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许多学校。1921年,他又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大学。仅1921年到1937年这16年中,他就负担了厦门大学的开办费和经常费达400万元。他逝世前在国内存款共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作发展教育事业。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资助的,当他办的公司已经被迫停业的情况下,他仍向银行借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毛泽东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婆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杨靖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几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士兵。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阵亡。
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他投掷了一枚手雷但是未能完成任务。最终他用身体挡住了机枪枪口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高地。黄继光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董存瑞,1929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钱学森,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准备回国,但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但钱学森还是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中国。并为祖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英雄人物企业文化范文第4篇
罗盛教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某部侦察连文书。1952年1月2日晨,一个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罗盛教听到喊声,冒着-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几次把崔莹托出水面,又跌入水中。最后拼尽最后气力,把崔莹顶出水面,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也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并在山上建立了罗盛教纪念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二、重于泰山的革命战士张思德
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为掩护战友而牺牲。9月8日,毛主席亲自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并专门撰写了纪年文章《为人民服务》,对张思德给予了极高评价,文章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一、坚守阵地出色完成阻击任务的杨根思
杨根思,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曾多次立功受奖,曾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1950年光荣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领全排战士先后多次打退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战后被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将他生前所在连命名为“杨根思连”。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朝鲜政府还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杨根思英雄纪念碑”。
二、严守纪律为国捐躯的邱少云
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秋季战术反击战中担任潜伏任务,敌人发射的一颗燃烧弹正落在离他不到2米的地方,四散飞迸的火苗慢慢烧到了他的身上,此时,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向后一滚,身上的烈火就可熄灭。但为了不暴露部队的行动意图,也为了战友们的生命安全及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严守潜伏纪律,在烈火烧身时,咬紧牙关,强忍剧痛,坚定地趴在地下,一声不吭,岿然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30多分钟,最后壮烈牺牲,死时手指头已全部插入地下。邱少云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五、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
王杰,山东金乡县人。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辅导江苏邳州张楼公社民兵投弹演习时,一民兵将拉了弦的手榴弹投到了人群中,危急关头,王杰用身体扑了过去,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被挽救了,王杰却献出了23岁的年轻生命。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为他题了词。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部队为“王杰部队”、其所在班为“王杰班”。
六、勇拦惊马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欧阳海
英雄人物企业文化范文第5篇
甲:你爱阅读吗? 乙:是,爱看书。
甲:古典的文学名著,你爱读?
乙:您还真说对了,我就喜欢看古典小说。
甲:那我要说几部书,您听听,看您喜欢不喜欢。 乙:你说。
甲:那天老师给我推荐,要我看什么 三列国,东西汉,水浒聊斋济公传,大五义小五义,五逆七镇西游记,薛仁贵樊梨花杨四郎回家看他妈。这些书您读过吗?
乙:您别说,这些书我都喜欢看。 甲:都喜欢看? 乙:对,都喜欢。
甲:有这么一部书,叫《三国演义》。 乙:喜欢,喜欢,喜欢。 甲:特别喜欢是吧? 乙:是。 甲:《三国演义》原文读过? 乙:读过不只一遍。 甲:《三国志》呢?
乙:陈寿的《三国志》也看过。
甲:哟,真是酷爱阅读的好学生! 乙:不敢当,不敢当,三国迷而已。
甲:那今儿个我们就来论论三国人物,当这么多同学的面,我问您一个小小的问题,向您讨教。 乙:不敢不敢,互相切磋。
甲:三国里面这么多人物,你给谁点赞,认为谁的能耐最大,称得上千古风流人物? 乙:诸葛亮啊。
甲:您再想想?
乙:不用想,肯定是诸葛亮,智慧的化身,神一般的人物。大家都这么认为的,对不对?(与观众互动)
甲: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乙:对、对、对。
甲:我想问问你,三国里面有没有这么一个回目:诸葛亮六出祁山。 乙:有有有。
甲:六回啊,都让司马懿[yì]给打回来了,尤其最后五丈原,魏延闯灭七星灯,诸葛亮一看,七星灯倒了一个,噢地一下,Game over了。 乙:什么意思? 甲:就是他没调出30条命来,死了。 乙:hai 甲:诸葛亮哽gěng于五丈原。 乙:这都什么词!
甲:您说诸葛亮能耐大,为什么打不过司马懿? 乙:啊
甲:六回都打不过,都让司马懿给揍回来了。 乙:呃对啊! 甲:对?
乙:不是,你要说这六出祁山,那就是司马懿能耐大。
甲:司马懿能耐大,那我不明白了,那你刚才为什么说是诸葛亮的能耐大? 乙:(欲言又止状)是啊,提司马懿必须提诸葛亮。是为了拿他们做比较。
甲:哦,拿诸葛亮衬着司马懿? 乙:对,衬着,司马懿能耐大。
甲:哦,那我问你,三国里有这么一个回目,“空城计”。 乙:有啊。
甲:司马懿带着司马师司马昭,还有千军万马,夺诸葛亮的西城,诸葛亮害怕了,哎呀,来夺我西城,我没将可派了,怎么办呢,欸,想起一主意来,找两老头,拿着笤帚拿着簸箕,在西城门口扫地。诸葛亮呢,往城楼一坐,在那弹琴,还唱到:送你送到小城外,有句话儿要交代 乙:去去去
甲:我还没交代呐
乙:交代什么呀,人家只是弹着琴
甲:司马懿来了,拿望远镜一看,呵,这诸葛亮好潇洒啊,再往城里一瞧,一个人都没有,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带着人马撤了。 乙:撤了!
甲:司马懿转身后又一想,欸,不对,中了记,又返回来,复夺空城。 乙:又回来了。
甲:回到西城门口一看,哟,发现门口立马横枪站着一员大将,赵子龙。
乙:对,赵云赶过来解围。
甲:司马懿一看是赵云在那了,立马又掉头走了。欸,你说这司马懿能耐大,他那么大能耐,接着跟赵云拼去啊。还有两儿子,千军万马哪,为什么看见赵云一个人在那,扭头就跑啊。这叫能耐大吗? 乙:他他赵云能耐大(结巴地说)
甲:赵云能耐大?那你刚又提司马懿干嘛呀? 乙:这,这不是衬着吗?
甲:又衬着?又拿司马懿又衬着赵云? 乙:对。 甲:赵云有什么能耐呀?
乙:能耐可大了,长坂坡单枪匹马独闯曹营,七进七出,
甲:行了行了,赵云是你舅舅啊,干嘛替他吹,最丢人现眼的就是长坂坡了。 乙:怎么着?
甲:赵云怀揣阿斗,在曹营里七进七出,那为什么到当阳桥的时候还让张飞给他断后啊,有能耐拼去啊。 乙:这
甲:张飞立马横枪,高叫四弟不必惊慌,飞哥在此,料也无妨,四弟你走,我来盯着小曹。 乙:是
甲:有能耐赵云跟曹操干去啊。拿阿斗扔曹操啊,拿脚踢曹操啊,拼呐。这叫有能耐,还让张飞断后。
乙: 那,这,这回就是张飞能耐大了。 甲:张飞有什么能耐啊?
乙: 诶哟,张飞,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啊。
甲:那我问问你,为什么虎牢关的时候,要三英战吕布,刘关张哥三打吕布一个人? 乙:对了,吕布能耐大。
甲:那他的白文龙让曹操给宰了? 乙:曹操能耐大?
甲:华容道见着关羽就跑? 乙: 关公能耐大?
甲:关公有什么能耐啊?
乙:啊哟,关公能耐可大了,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
甲:哦,他那么大能耐,为什么还要听诸葛亮的? 乙:那诸葛亮能耐大? 甲:打不过司马懿? 乙:司马懿能耐大? 甲:见着赵云就跑? 乙:赵云能耐大? 甲:那让张飞给断后?
乙:怎么又回来了? 甲:你倒环岛了 乙:我什么到环岛了
甲:说啊,到底谁能耐最大,称得上千古风流人物?
乙:我说什么啊,你要这么问,我回答不了。大伙我这么问你们,你们答得了吗?(观众答:不能)你瞧,没知道的,哪有这么来回问的。转圈呐,真是
甲:你这人,啊,就是不够聪明,我告诉你吧。 乙: 好,你倒是说说。
英雄人物企业文化范文第6篇
张兰生,又名包巨魁,满族。呼兰县城人。在呼兰模范小学读书时,正值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呼兰各界群众纷纷上街游行,声讨英、日帝国主义的罪行。张兰生和同学张克明、滕永庆及县中学学生王文魁、常武明等联合发起成立呼兰县学生联合会。发表声明,号召呼兰人民“猛醒”!"速起"!"为学生之后盾"。张还组织学生上街讲演、到各商号去募捐、宣传抵制日本货。7月,组织各校学生在西岗公园举行义演,将演出所得,全部支援上海工人、学生斗争。高小毕业后,升入呼兰中学,1928年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哈尔滨电业局电车厂,当"车掌"(售票员)和司机。
1932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张积极参加电车厂工人的罢工斗争。还常常以消极怠工,少收或不收车票办法对抗日本人,因此受到“重点”监视。中共哈尔滨市委加意培养教育,使他迅速提高思想觉悟。1932年哈尔滨电业局成立了秘密党支部,张首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支部委员。1933年4月2日,哈尔滨电车工人举行大罢工,他是罢工的组织者之一。1934年2月,哈尔滨电业局党支部遭到破坏,受中共哈尔滨市委派遣,赴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工作。1935年2月,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书记,领导珠河、五常、方正、延寿等地的党团工作。在1934年冬和1935年春日伪当局发动的"大讨伐"中,他率领珠河地区的广大军民,粉碎了日伪的围剿。1935年10月,组建珠河县人民政府,壮大了游击队,在道北、道外、亚布力、双东、苇河成立了区委,在延寿、方正成立了延方特支,党员达到300余人。1935年夏,日伪当局加紧"讨伐"珠河游击根据地,根据地和反日群众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张兰生于9月10日主持召开了珠河中心县委执行委员会议,决定把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主力,由珠河地区向松花江下游的汤原、依兰、勃利地区转移,开辟游击新区。张与珠河中心县委成员则去老区开展恢复根据地的斗争。
珠河游击根据地被敌人蚕食破坏后,1936年5月,珠河中心县委决定离开珠河,向下江一带转移。9月,张与珠河中心县委成员抵达汤原,与三军主力会合。9月18日,出席了中共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及抗联
三、六军党委联席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张当选为常委、宣传部长。1937年6月2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执委扩大会议,张当选为北满临时省委书记。1938年东北抗日斗争进入艰苦时期。张和省委其他领导人,共同指挥抗日联军第
三、
六、
九、十一军主力部队,向海伦地区远征,胜利地粉碎了日伪妄图将抗联“围歼”在三江的阴谋,开辟了黑嫩平原新游击区。1939年4月12日,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第二次执委会,将临时省委改为北满省委,张当选为省委常委,兼任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为贯彻执行省委执委会议精神,与三军军长许亨植召开了三军军部会议,总结三军党政工作,整顿党的组织,加强党在军队中的领导作用。会后,率领三军二师在依兰、通河、汤原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1940年7月,张在德都县朝阳山与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共同商讨开展讷嫩地方党的工作问题。7月19日,日伪骑兵"讨伐"队突然包围了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在突围战斗中,张兰生壮烈牺牲。时年31岁。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
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中国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稿)
英雄人物诗歌:
朱德:
太行春感
一九三九年春
远望春光镇日阴, 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 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 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 驱逐倭儿共一樽。
出太行
一九四Ο年五月
群峰壁立太行头, 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 此行当可慰同仇。
寄语蜀中父老
一九三九年
伫马太行侧, 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 夜夜杀倭贼。
诗一首
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李兆麟
露营之歌
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二
浓荫蔽天,野雾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
兄弟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万里息烽烟。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野火熊熊,敌垒频惊马不前。草枯金风疾,霜沾火不燃,
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奋斗呀!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四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
绚烂神州地,白山黑水间。八载余,强敌嚣张,铁蹄肆踏践。中华民族遭蹂躏, 惨痛何堪言!骨露原野,血染白山巅。义忿填胸,揭竿齐向前。誓驱倭寇,
团结赴国难。民族自救抗日军,铁血壮志坚,杀敌救国复河山。
二
驰骋吉、黑边,横扫哈东南。军威远,松江动荡,兴安亦震撼。冰天雪地朔风吼。 夜雨复霜天。救亡壮志,永矢兮弗谖!鼓角乍鸣,将士各争先。杀声四起,
敌寇心胆寒。六载于兹未稍懈。孤军喋血战,伟哉豪气长虹贯!
三
举国鼎沸兮,全民总抗战。烈焰炽,战争烽火延烧遍中原。东北抗联齐奋斗,
统一指挥建,三路军成立军民齐腾欢。厉兵秣马,慷慨赴火线。果敢冲锋,
寇氛一扫光。民族革命成功日,红旗光灿烂,高歌欢唱奏凯旋。
杨靖宇(二首)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
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正确的革命信条应遵守,官长士兵待遇都是平等。
铁般的军纪风纪要服从,锻炼成无敌的革命铁军。亲爱的同志们团结起,
从敌人精锐的枪刀下,夺回来失去的我国土,解放亡国奴的牛马生活!
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呀!赶走日寇推翻“满洲国”。这一次的民族革命战争,
要完成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