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手术切口(精选10篇)
剖宫产手术切口 第1篇
关键词:剖宫产,缝合皮下脂肪,手术切口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本院2010年6月1日至9月30日共计167例剖宫产病例分析。其中瘢痕子宫37例, 孕妇体质量60~80kg, 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25.4岁。
1.2 方法
分两组医师进行手术, 其中A组进行皮下脂肪组织的缝合。即传统的缝合方法:缝合腹直肌前鞘后, 用1号丝线或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组织5~6针, 皮肤用3/0可吸收线进行皮内美容缝合。其中B组不缝合皮下脂肪组织。即缝合腹直肌前鞘后, 不用缝合皮下脂肪组织, 直接用3/0可吸收线进行皮内美容缝合, 手术后予腹带收腹加压切口。两组手术切口皮肤均采用文氏美容缝合方法。A组下腹正中直切口16例, 其中二次手术2例, 下腹耻骨联合上横切口73例, 其中二次手术1例。B组下腹正中直切口16例, 其中二次手术3例, 下腹耻骨联合上横切口62例, 其中二次手术3例。
2 结果
2.1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缝合方式对切口愈合无差异。A组中发生脂肪愈合的2例患者均为第一次手术, 肥胖孕妇 (标准[1], 腹部皮下脂肪厚度>5cm) 。B组发生脂肪液化的1例是肥胖孕妇, 另1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是前置胎盘产后出血, 贫血患者。所以通过上述实验比较可以看出两组缝合方式对切口愈合无影响。
2.2 但在我们B住手术缝合方式中需要注意, 缝合皮肤之前皮下组织一定要彻底止血, 如果系肥胖孕妇, 产后出血明显贫血或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腹部皮下水肿的患者, 在缝合皮肤之前在皮下内置一皮片, 在手术后24~72h拔出, 这样可以有助于切口更好的愈合。
2.3 两种手术切口缝合方式由于系两组不同医师, 所以没有做手术时间差异的比较, 但由于B组缝合方式少了一道手术步骤, 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3 讨论
手术切口的愈合不良是指手术后由于腹部切口缺血或感染所导致的愈合缺陷。脂肪液化多见于腹壁脂肪层较厚的孕妇, 表现为黄色脂液自切口溢出, 无细菌感染[2]。剖宫产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 发生机制尚未明了。有报道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率为0.34%[3]。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 提倡优生优育, 多数妇女们受孕以后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营养饮食及运动, 妊娠期营养过剩, 导致肥胖, 所以现在剖宫产妇女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明显比以往的发生率增高。我们是基层医院遇到明显肥胖的孕妇, 在缝合皮肤之前用无菌橡胶手套, 自制宽约0.6~1.0cm的皮片进行引流, 手术后用腹部绷带切口加压, 可以明显减少肥胖孕妇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发生了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我们不主张暴露全部切口, 强调充分挤压, 在液化液突破的地方, 用无菌皮片充分引流。实验中3例脂肪液化患者, 通过挤压以及放置皮片引流以后, 均未需要Ⅱ期缝合, 切口痊愈出院。有文章提到切口愈合不良和脂肪液化的患者, 用理疗促进切口愈合, 从我们既往处理患者观察, 理疗对于发生了脂肪液化的别人没有很好的效果, 反而增加了脂液的量。从手术过程来分析, 皮下脂肪层应该与腹直肌前鞘一同撕开, 这样可以避免皮下脂肪层留死腔。
对每一个手术患者的身体情况的了解, 精湛的手术, 和医师严谨的态度是患者手术成功效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胡建明.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798例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4, 20 (3) :225.
[2]符秀梅.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分析) [J].医学信息, 2010, 8 (8) :23.
剖宫产手术切口 第2篇
【关键词】 阴式手术;剖宫产;子宫切口憩室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39-01
女性行剖宫产术后常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子宫切口憩室便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女性带来很大的痛苦[1]。为了探究采用阴式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疗效,特进行本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其中年龄最小23岁,最大36岁,平均年龄(29.40±3.15)岁。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0例,平均年龄(28.45±2.94)岁;观察组60例,平均年龄(30.15±3.10)岁。所选取的患者均取得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等诊断标准,排除宫内有节育器及存在其他可能导致患者阴道流血的病理改变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均行宫腹腔镜手术治疗,采取全麻,麻醉后建立气腹,结合影像学或宫腔镜检查对憩室位置进行检查定位。行宫腔镜检查可看见子宫下段切口处凹陷,提起患者的子宫下段菲薄处,减除憩室,如患者有活动性出血可采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对患者进行缝合后再次行宫腔镜检查,子宫憩室消失,围手术期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
观察组采用阴式手术治疗,采取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对患者膀胱宫颈间隙进行水分离,子宫峡部水平见剖宫产瘢痕组织,切开憩室处至宫腔内,清理出陈旧性积血,将切口进行缝合,阴道放置碘纱24小时取出,围手术期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住院天数和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患者的阴道伤口愈合不良、感染、膀胱损伤等的发生例数[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所需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经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4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较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影响女性健康,影响女性正常的生活、工作。子宫切口憩室是患者行剖宫产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子宫下段行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切口在愈合过程中发生异常缺陷,凹陷下端瘢痕明显阻碍经血的顺利引流出体外,导致患者的经血大量积聚,延长患者的经期,导致患者出现痛经、不孕等临床症状[5]。造成患者子宫切口憩室的原因与患者剖宫产的次数有关,随着医学的进步,临床上对子宫切口憩室的治疗方法也在增多,如药物治疗、经腹手术治疗、宫腔镜手术等[6]。阴式手术可对病灶组织一次性全部清除,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伤口尽快愈合,疗效较好,可减轻患者的痛苦[7-8]。
综上,采用阴式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极大地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流血量,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璇. 阴式超声联合宫腔镜诊治剖宫产后子宫憩室22例临床分析[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1,25(4):232-233.
[2] 胡方慧,彭昌海,刘华,等. 阴式手术治疗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4,15(20):84-85.
[3] 杨超,涂艳萍,陈文芬,等. 阴式超声联合宫腔镜诊治剖宫产后子宫憩室的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12):2236-2238.
[4] 姜丹丹.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阴式修复术3例临床体会[J]. 工企医刊,2014,27(3):788-789.
[5] 王马列,梁润彩. 阴式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53例疗效观察[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3,12(4):417-420.
[6] 陈玉清,常亚杰,姚书忠,等. 阴式手术在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8):626-628.
[7] 高奇丹,杨彩梅.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经阴道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10(5):869-871.
[8] 吴益桃,曾宪瑞. 经阴道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临床探讨[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7):821-822.
剖宫产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剖宫产手术患者200例, 年龄20~41岁, 平均27.
5岁, 初产妇146例, 经产妇54例。其中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8例, 肥胖46例, 贫血45例, 糖尿病6例, 手术平均时间1.5h, 均是采用下腹部横切口, 出现切口感染2例, 脂肪液化6例。
1.2 诊断标准
(1)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a.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b.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c.局部有压痛, 切口自然裂开或医师打开的切口, 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d.再次手术探查发现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e.分泌物培养阳性。 (2) 不属于切口感染排除标准:a.渗出液体清亮, 切口脂肪液化。b.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1.3 临床表现
2 例患者术后第2~4天出现切口红肿热痛, 体温升高, 切口出现脓性分泌物, 小部分裂开, 局部肤温升高。脂肪液化6例, 4例手术中采用可吸收线缝合。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饮食护理:手术术前几日护士积极鼓励患者注意饮食和休息, 孕妇适当地改善饮食, 增加营养, 选择摄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增强孕妇体质, 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建议孕妇的饮食少食多餐, 纠正偏食、挑食等习惯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贫血的孕妇积极采取饮食食补, 调节血糖水平, 纠正贫血及减轻或消除水肿, 加强产前检查, 血糖在空腹下需控制在8 mmol/L以下, 血红蛋白需控制在80 g/L以上, 预防各种感染。 (2) 生活指导:保持皮肤清洁, 患者手术术前沐浴, 特别是避免术区皮肤损伤和感染, 告知患者注意不要感冒, 增加机体抵抗能力, 减少手术术后感染的机会, 护士指导患者手术术后如何保护伤口, 学习咳嗽时做练习有效咳嗽, 告知术后大笑、突然的咳嗽、剧烈运动等可使腹压急剧增加, 不利手术切口愈合。
2.2 术中切口处理
目前剖宫产多采用腹壁横切口, 本组200例剖宫产手术全部采用腹壁横切口, 优点是美观、术后切口疼痛轻、起身活动时张力小、切口裂开发生率低。切口的愈合过程需6~7天, 若有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则会影响切口愈合[3]。手术操作勿粗暴, 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层, 避免牵拉, 对肥胖患者手术止血正确使用高频电刀, 止血彻底, 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有死腔, 结扎线不宜过多, 缝合时切缘对合整齐, 皮内美容缝合不应盲目, 应选择患者适应性, 本组资料显示可吸收线皮内美容缝合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较大, 可能为可吸收线吸收时间较长, 异物刺激排异反应有关。
2.3 手术后护理
(1) 切口的护理:手术术后护士一定认真观察患者的腹部切口情况, 不能敷衍走过程, 观察时注意切口敷料有无渗出及渗出液的色、质、量, 患者伴有糖尿病、肥胖、营养不良、贫血、水肿的产妇作为重点观察的对象, 手术时间长的患者手术野相对暴露时间也较长, 感染的概率就大些, 所以也应作为重点观察的对象。麻醉平卧6h后可给患者安置半卧位, 半卧位可使腹盆腔部的渗出液下流减少感染, 术后又可取减轻切口张力, 减少疼痛, 有利于伤口愈合。术后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 防止术后肠粘连, 多翻身、早母乳喂养, 增加胃肠蠕动, 促进食欲, 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促进伤口早日愈合。在饮食中先避免进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 减轻腹胀, 减少肠胀气。咳嗽时用手捂住切口, 腹带松紧适宜, 不能太松, 防止切口裂开。 (2) 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针对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渐显现, 剖腹产术后回病房后, 护理人员应以亲切和蔼的语气及时告知手术成功的消息, 母子平安, 以增加患者顺利康复的信心, 让产妇满意。剖腹产的产妇要喂补婴儿, 还要照顾自己的手术切口, 而且手术对心理的影响也很大, 所以在护理孕产妇时针对剖腹产的产妇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护士应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 及时沟通。术后分散产妇的注意力, 护士还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如保持病房的安静、情绪紧张、环境嘈杂, 避免产妇注意力集中于伤口, 特别是紧张、惧怕、焦虑的产妇, 及时给予心理指导恰当疏导, 建立了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 促使她早日康复。 (3) 疼痛的护理:产妇都害怕疼痛, 不同的产妇对疼痛的反应各不相同。护士可以帮助不敢下床产妇下床活动, 受教育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和受家人宠爱的患者对疼痛耐受程度低, 更加敏感, 下床时可以用腹带, 减小伤口的张力, 减轻疼痛。告知患者早起活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 可以促进肠蠕动,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应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个体化的护理, 可采用转移注意力如逗婴孩、听音乐等措施减轻疼痛。 (4) 切口异常的护理:切口感染表现为切口周围红肿、硬结、疼痛、渗液等, 早期发现、早处置是关键, 当发现切口异常时, 及时换药清洁伤口, 给予微波治疗或红外线治疗, 促进新陈代谢,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切口渗出液吸收, 加快损伤的细胞修复, 本组2例患者处理的及时, 切口的愈合。肥胖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主要原因[4], 切口脂肪液化表现为切口流出较多黄色渗出液, 无炎症反应, 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对切口感染较重应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选用广谱抗生素, 保持床单元清洁, 减少感染的机会。
3 结果
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我科接受剖宫产手术患者200例, 均是采用下腹部横切口, 其中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8例, 肥胖46例, 贫血45例, 糖尿病的患者6例。手术平均时间在1.5小时左右, 初产妇出现切口感染1例, 年龄40岁, 经产妇出现切口感染1例, 年龄33岁, 合并严重贫血, 术后脂肪液化患者6例。我们护理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订出个性化的护理, 特别是高龄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我们着重患者心理护理, 对症处理伤口,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增加机体的抵抗能力, 促进伤口尽快愈合, 患者均顺利在7—10天出院。
4 结论
产妇腹部脂肪一般较多, 患者产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差, 如同时伴有糖尿病、贫血、高血压、发胖则发生产后切口不愈合的概率就更大了, 患者在麻醉后腹部疼痛用药、肠胀气、尿潴留等增加了切口张力, 这都是影响切口愈合的不良因素。我科加强了剖宫产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观察护理, 观察发现切缘周围是否有红肿、发硬或皮肤温度增高的现象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 使患者切口顺利愈合, 这不仅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同时也减少了医患纠纷, 提高了护理质量, 能够使患者高兴而来, 高兴而走, 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手术患者切口的临床护理体会, 找出最佳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术后体位、切口、心理等方面指导, 护士加强对患者手术切口的观察护理,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结果 手术后患者疼痛减轻, 切口出现脂肪液化6例, 切口轻度感染2例, 平均手术时间在1.5 h, 护理经微波、红外线等对症处理后, 愈合良好, 均顺利出院。结论 加强妇产科剖宫产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 能够使患者痛苦减轻, 积极配合术后护理, 切口愈合良好, 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切口,护理
参考文献
[1]钟旭英.妇产科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10, 29 (2) :165166.
[2]陈萍, 陈伟, 刘丁.医院感染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1-132.
[3]腾银成, 林其德.剖宫产的手术分类及其切口愈合[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9) :259.
浅淡剖宫产术后切口裂开的护理 第4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剖宫产术后切口裂开共19例,年龄20~36岁,平均23岁。其中急诊手术11例,择期手术8例。本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5例,术前合并有贫血6例,产后出血致术后贫血2例,疤痕子宫5例。
1.2临床表现切口裂开分为全层裂开和部分裂开,本组全层裂开7例,部分裂开12例,发生时间为术后第5天。全层裂开及部分裂开者均是拆线时发现切口未愈,或皮下积液。
2结果
对全层裂开者均全部经换药后行二期缝合。对部分裂开者,经换药后用蝶形胶布牵拉闭合。所有裂开切口经初步处理后,每天行红外线照射治疗2次,每次30分钟。最短者3天愈合,最长者经多次换药后二期缝合切口,于2周左右愈合。全部患者切口均愈合后出院。
3讨论
3.1切口裂开的原因及处理一旦发生切口裂开,首先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剖宫产术后切口裂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口裂开是全身营养状况不良及局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术前贫血、术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以及产后出血致术后贫血患者易发生切口裂开。同时,疤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术也易发生切口裂开。无菌操作不严、组织缝合技术欠佳也是术后切口裂开的另一主要原因。对施行择期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低蛋白血症、贫血患者,术前经适当处理后再施行手术,如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后、贫血患者尽量纠正贫血后再行手术。术后一方面要注意营养支持,控制合并症。另一方面术后要定期观察切口,及早发现切口皮下积液、脂肪液化等,发现切口有红肿感染征象的,应每日行红外线切口照射并加大抗感染力度,必要时提前拆线,打开切口,促进引流。感染切口处应常规提取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作为选用抗生素的依据。对全层裂开、液体外溢,应在换药挤压出切口处渗液,换药见新鲜肉芽后择期二期缝合。如切口皮下积液,首先穿刺抽液或行橡皮片引流,一般待无积液时多可愈合,但对较多皮下积液者,亦应按感染切口处理,因为有较多的坏死组织存在,尽早打开切口,剪除多余坏死组织,换药至新鲜肉芽生长后行二期缝合。对营养不良导致切口裂开者可行二期缝合或用蝶形胶布牵拉闭合。
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第5篇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剖宫产是临床治疗难产、缩短产妇产程、提高妊娠结局质量最为有效的方法, 也是产科常见手术, 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 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剖宫产手术风险小、安全度高, 但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是较常见的并发症, 并且切口感染发生后容易导致宫腔内感染、子宫切口裂口、继发性出血甚至败血症等危险, 重者可危及产妇生命[1]。为探讨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现选取2008 年2 月至2014 年2月于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12 988 例进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情况分析,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取2008 年2 月至2014 月2 月于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12 988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入组患者年龄18 ~ 43 岁, 平均年龄为36. 3 岁, 孕周为36 ~ 42 周, 平均孕周为39. 1 周, 参照2001 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手术切口进行判断[2], 出现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 并且有脓性分泌物出现, 通过实验室细菌鉴定检查确诊为手术切口感染, 共157 例。根据是否发生切口感染进行分组, 切口感染组157 例, 切口未感染组12 831 例, 两组产妇的文化程度、职业、孕周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1. 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产妇各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尤其是产妇的年龄、体质量指数 ( bodymass index, BMI) 、孕周、手术切口长度、术前侵入性检查、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资料进行汇总。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产妇平均年龄、BMI、切口长度、检查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 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切口感染组平均年龄、BMI、切口长度、检查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大于切口未感染组 ( P < 0. 05) 。
3 讨论
剖宫产术作为妇产科常见手术, 其并发症中发生切口感染比例要远高于麻醉意外、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切口感染的发生不仅仅增加产妇的经济负担而且对产妇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增加产妇的精神负担。近年来随着剖宫产应用的推广,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研究表明, 发生切口感染组的产妇年龄均较大, 平均年龄为36. 7 岁, 一般情况下年龄大于35 岁的高龄产妇因为抵抗力较为低下特别容易出现术后感染[4]。本次研究表明切口感染组BMI值过高, 由于孕期摄入营养物质过多, 身体锻炼活动减少, 体质量增加诱发肥胖, 脂肪层明显增厚, 在剖宫产手术时手术的视野暴露不充分, 另外脂肪层过厚还会形成死腔和脂肪液化等, 进而诱发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切口未感染组, 手术时间过长使切口组织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过长, 切口组织周围受到细菌污染的可能性增加, 局部出血量增多, 形成血肿, 进而诱发术后切口感染。本次研究表明切口感染组的长度均较长于切口未感染组, 手术切口增大, 增加了创面与外界污染源的接触面积, 促使细菌诱发感染的机率增加, 同时切口过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也较大, 术中出血量增多, 机体防御能力明显降低, 术后切口不易愈合, 从而导致切口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另外有研究表明, 胎膜早破也是导致剖宫产产后诱发切口感染的因素, 绝大多数是由于胎膜发生病变或者发育不良引起, 部分是由于生殖道感染引起, 从而导致阴道、宫颈内细菌逆行进入子宫腔, 在剖宫产手术之后被带入到腹部, 从而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风险性[5]。针对上述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给予相应的预防性措施。主要是加强年龄较大剖宫产产妇相关性疾病的观察, 术前做好BMI评估, 控制营养摄入, 减少手术过程中反复切割组织, 对于坏死的脂肪组织缝合时注意冲洗干净, 做好术前准备和消毒,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剖宫产处理。加强医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和指导, 减少术前侵入性产检次数, 如果有必要, 注意加强无菌操作, 降低感染机率。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2008 年2 月至2014 月2 月于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12 988 例临床资料, 结果表明切口感染组产妇年龄、BMI、切口长度、检查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大于切口未感染组, 综上所诉, 了解剖宫产手术诱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术前进行预防、术中尽可能避免, 同时术后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以预防切口感染, 为降低切口感染率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姜亚平, 林海燕, 祝樟珠, 等.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8) :2027-2028.
[2]孙爱霞.影响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2) :4253-4254.
[3]陈静, 张红.产妇剖宫产围术期切口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2) :3060-3061, 3066.
[4]魏凌云, 温济英, 李正梅, 等.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4) :3395-3398.
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应对措施 第6篇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应对措施
剖宫产已逐渐成为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 是解决高危妊娠的首选方法[1]。由于对产科知识的片面认知及高危妊娠发病率的逐年升高, 产妇剖宫产率也随之升高[2]。由于手术本身及产妇自身等因素,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成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3]。为探讨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应对措施, 我院展开相关临床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2013年于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0例产妇, 其中32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00例产妇年龄22岁~42岁, 平均年龄 (28.26±4.35) 岁, 其中≥35岁产妇32例, <35岁产妇168例;患有原发性高血压产妇36例, 无高血压病史产妇164例;肥胖产妇32例, 体重正常产妇168例;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5例, 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65例;有糖尿病史产妇27例, 无糖尿病史产妇173例;经产次数1次的产妇137例, >1次产妇63例;胎膜早破产妇21例, 无胎膜早破179例;急性剖宫产产妇18例, 择期剖宫产产妇182例。
1.2 临床表现[4,5]
术后切口感染表现:体温升高, 重症者出现寒战、高热等;切口出现红肿热痛, 疼痛多表现为胀痛或跳痛, 伴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1.3 研究方法
1.3.1 单因素分析
根据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史、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史、糖尿病史、经产情况、胎膜早破及急性剖宫产等因素将200例患者分别分组, 进行单因素分析。
1.3.2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得到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观察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对200例产妇的年龄、高血压史、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史、糖尿病史、经产情况、胎膜早破及急性剖宫产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产妇的高血压史、肥胖、糖尿病史、胎膜早破及急性剖宫产均是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对产妇的高血压史、肥胖、糖尿病史、胎膜早破及急性剖宫产等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可知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产妇的高血压史、肥胖、糖尿病史、胎膜早破及急性剖宫产。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术是一种有创手术,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分为早期及晚期感染, 临床上较常见的是早期感染[6]。切口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就产妇的年龄、高血压史、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史、糖尿病史、经产情况、胎膜早破及急性剖宫产等因素进行探讨。
本次研究显示, 产妇的高血压史、肥胖、糖尿病史、胎膜早破及急性剖宫产等因素均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及肥胖是所有手术切口感染的共同因素, 高血压导致血运不畅, 影响切口处的血液有效循环;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 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肥胖产妇由于脂肪丰富, 手术中已形成死腔、空腔, 形成感染;胎膜早破与急性剖宫产的孕妇阴道内病原体易上行, 加上此时产妇的抵抗力低下, 极易造成感染。在临床实际操作中, 对高血压产妇应将血压控制在160/100 mm Hg以内, 注意监测产妇心脏功能, 术前使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对糖尿病患者, 以将血糖控制在5.6~11.2 mmol/L为佳, 术前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对肥胖患者, 有研究显示手术中将皮下脂肪层与腹直肌前鞘一同切开, 可有效避免死腔及空腔的形成[7]。同时, 剖宫产术需要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 在术中合理使用抗生素也能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8]。发生切口感染后, 应及时打开伤口进行换药, 将渗出物充分引流, 若发现切口形成较大脓肿时, 对切口进行开放处理, 清理切口内的脓液和异物等, 将已坏死的组织去除, 以无菌纱布填充, 每日换药2~3次, 直至切口好转。
综上所述, 剖宫产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包括患者的高血压史、肥胖、糖尿病史、胎膜早破及急性剖宫产, 在临床操作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适当使用抗生素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文仙.21例剖宫产腹部术口感染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24) :4032-4033.
[2]周艳娟.剖宫产手术切口早期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20) :176-177.
[3]宋桂秋.剖宫产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8) :695-696.
[4]杨鸿雁, 梅奇华.剖宫产手术切口及缝合方式对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4) :108-109.
[5]李永红, 马俊英, 黄娟, 等.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9) :4718-4719、4854.
[6]李瑞娟.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J].吉林医学, 2012, 33 (36) :7857.
[7]喻琴艳, 沈伟, 张淑珍.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2) :461-463.
剖宫产手术切口 第7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6月选择剖宫产的288例产妇和10名产科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7月以后进行剖宫产的216例产妇和上述10名产科医师作为临床干预对象。288例产妇的年龄19~43岁, 平均 (27.34±2.51) 岁;孕周37~41周, 平均 (39.13±0.76) 周。另外, 216例产妇的年龄19~44岁, 平均 (27.64±2.72) 岁;孕周37~41周, 平均 (39.63±0.75) 周。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0名产科医师临床经验7~23年, 平均14.25年。
监测方法:采用院方自行设计的监测表格, 收集记录剖宫产产妇的各项临床资料。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对产科医师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 由1名护士专门记录各项侵入性操作过程, 跟踪调查。填写好产科监测日志, 经确诊为切口感染的患者, 取其手术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回顾分析收集所得资料, 召开切口感染管理讨论座谈会, 目的是纠正以及规避可以诱发细菌感染的危险行为。
诊断标准: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是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规定执行。诊断标准:1切口出现红、肿、热、痛或出现脓性分泌物;2患者出现脓性分泌物且体温>38℃;3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4经组织病理学发现感染。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均以 (±s) 标示, 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2014年1-6月剖宫产合计288例, 手术切口感染23例, 感染率7.78%。调查发现医师的操作不规范、手术时间过长是切口感染的主观危险因素, 患者肥胖、瘢痕子宫、胎膜早破、贫血是客观的危险因素。对环境、灭菌物品和一次性无菌用品采集标本进行生物检测, 检测的结果合格率100%, 说明此期间的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与我院的环境、灭菌物品和一次性无菌用品无关。根据护士记录, 个别医师切开产妇的皮肤、皮下脂肪和分离肌肉时, 稍有不慎就对患者的组织造成过大损伤, 部分医师在手术切口缝合时, 缝合对位不齐, 留下小空腔。由于急诊剖宫产产妇出现其他并发症, 病情比较急, 医师未能对污染的血布、手套等进行及时的更换, 为保证胎儿安全, 未能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分析产妇临床资料, 发现切口感染的患者主要并发肥胖、瘢痕子宫、胎膜早破、贫血等, 见表1。
病原学检查:病原菌检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主要病原菌, 具体结果见表2。
临床干预:针对2014年1-6月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 依《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对主诊医师进行再培训, 采取环节干预剖宫产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各项目。严格指导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 加强手术室的管理, 以及做好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监测。我院请来了临床手术经验丰富的大外科主任对产科医师进行手术技巧方面的指导干预。自2014年7月以后, 实施临床干预措施, 剖宫产产妇合计216例, 手术切口感染5例, 感染率2.31%。临床干预前后, 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肥胖的产妇因切口张力过大, 切口的缝线需要增加, 导致手术时间过长, 切口暴露于空气和皮肤周围的细菌中时间增长, 容易增加感染的概率。另外脂肪供血不足, 患者也活动不便, 卧床休息时间较长, 不利于血液循环。瘢痕子宫因患者的手术部位组织形态完整性受损, 组织和血管受到损伤以及手术时间过长, 增加了被细菌感染的机会[5]。胎膜早破, 产妇的阴道和宫颈处存在细菌, 当胎膜破裂后, 阴道和宫颈处存有的细菌就会侵袭宫腔, 削弱生殖道的自身防御机制, 引发切口细菌感染。妊娠期贫血的产妇营养不良伴发其他基础疾病, 自身机体免疫力较低, 对细菌的敏感性高。规范化的手术操作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 同时要重视手术切口感染的其他危险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手术切口感染。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临床干预控制手术切口感染, 提高医护质量。方法:2014年1-6月监测产科医师剖宫产的手术操作细节, 调查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收集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学资料。根据调查结果, 规避危险因素, 对2014年7月以后的剖宫产产妇实施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干预。结果:2014年1-6月剖宫产合计288例, 手术切口感染23例, 感染率7.78%。调查发现医师的操作不规范、手术时间过长是切口感染的主观危险因素, 患者肥胖、瘢痕子宫、胎膜早破、贫血是客观的危险因素。病原菌检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主要病原菌。根据调查结果, 实施临床干预措施, 2014年7月以后的剖宫产产妇合计216例, 手术切口感染5例, 感染率2.31%。临床干预前后, 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规范化的手术操作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 同时要重视手术切口感染的其他危险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手术切口感染。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监测,临床干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徐长慧.剖宫产术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8 (1) :4157.
[2]文彬, 张玉凤, 武俊青, 等.剖宫产术研究进展[J].生殖与避孕, 2010, 10 (1) :705-709.
[3]时利霞.剖宫产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1 (3) :756-757.
[4]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5 (1) :61-67.
剖宫产手术切口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1月—2006年12月共行剖宫产手术病人726例,首次剖宫产666例,再次剖宫产64例;平均年龄26.2岁;术后平均住院6.5 d;2007年1月—2007年12月共行剖宫产术病人975例,首次剖宫产863例,再次剖宫产112例;平均年龄27.6岁;术后平均住院6.1 d。
1.2 治疗和护理
两组病人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横切口行经腹剖宫产术,手术切口均不用电刀,完善处理伤口,缝合完毕,用干净无菌湿纱布擦净切口周围血迹[1],乙醇消毒伤口周边后覆盖无菌敷料,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止血、补液等治疗,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2,3],手术24 h后连续用曲颈灯照射伤口3 d~5 d,每天2次,每次20 min~30 min,伤口敷料一般不拆,隔着敷料照射。术后第1天更换切口敷料,根据病情3 d~4 d更换1次,在出院前更换1次,均愈合出院。
1.3 判断标准伤口愈合标准
甲级愈合:愈合优良,没有不良的初期愈合,临床上可见伤口平整,局部无红肿、压痛、硬结;乙级愈合:愈合处有炎性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但未化脓。伤口周边皮肤损伤程度,皮肤出现红斑、轻度红肿、感觉过敏为Ⅰ度;皮肤剧痛、有水疱、基底潮红为Ⅱ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甲级愈合715例,占98%,乙级愈合15例,占2%,伤口周边皮肤损伤9例,其中对自粘伤口贴过敏Ⅰ度6例,Ⅱ度3例;观察组甲级愈合963例,占99%,乙级愈合12例,占1%,伤口周边皮肤损伤3例,其中对胶布过敏Ⅰ度2例,Ⅱ度1例。两组病人伤口愈合、损伤情况及病人的经费开支见表1~表3。
2.1 两组病人伤口愈合情况(见表1)
2.2 两组伤口周边皮肤损伤程度(见表2)
表2可见,两组伤口周边的皮肤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损伤程度小于对照组。
2.3 两组病人换药经费开支及医疗成本比较(见表3)
表3可见,观察组所用的医疗成本和病人的经费开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
3 讨论
3.1 合理选择剖宫产的伤口敷料
敷料选择应根据所需要的伤口的情况来决定,剖宫产横切口术后创口清洁、干燥、渗出较少、张力小,选择保护性敷料,如棉垫、纱布。
3.2 传统消毒纱布块换药的优点
两组的伤口愈合情况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口周边的皮肤损伤程度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的损伤程度小于对照组。自粘伤口敷料有时产生明显痒感或局部皮肤水疱及破损,这种不适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有时甚至会超过手术伤口本身引起的疼痛。但改用消毒纱块敷料时上述症状明显减少。
3.3 减轻病人经费开支及降低医疗成本
观察组所用的医疗成本和病人的经费开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总之,在伤口愈合过程中,重视和加强健康教育,指导产妇及家属合理营养,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手术操作技巧,这些对切口愈合非常重要。选择传统消毒纱布块为病人换药,同样舒适、安全、有效,而且皮肤损伤程度轻,还可以大大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节约医疗成本。因此传统消毒医用纱块进行剖宫产的创口覆盖仍值得保留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敷料对剖宫产手术切口使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06年12月730例剖宫产病人设为对照组,手术伤口给予自粘伤口贴(优韧宁)进行切口覆盖;将2007年1月—2007年12月975例剖宫产病人设为观察组,手术伤口则采用传统消毒医用纱布块进行切口覆盖,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采用传统消毒纱布块和自粘伤口贴覆盖伤口后,伤口愈合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病人经费支出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护理人员发现使用自粘伤口贴覆盖,病人切口周边皮肤破损程度严重。[结论]采用传统消毒纱块对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无明显影响,相反可以降低医院医疗成本及病人经济负担,节约资源。
关键词:伤口愈合,敷料,剖宫产
参考文献
[1]辛明珠.自粘式敷料引起皮肤水疱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5A):433-434.
[2]王玉华,张国红.剖宫产手术社会性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1C):232.
剖宫产手术切口 第9篇
【关键词】 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诊断;超声检查;治疗
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它是指剖宫产术后,由于子宫切口缺血或感染所致愈合缺陷,进而损伤血管、组织坏死、缝线脱落、切口裂开等导致的子宫切口不良愈合。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3.0%-10.0%之间,平均为5.0%[1]。本文收集我院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12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并就剖宫产术后切口不良的发生因素、如何及时正确地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2月——2012年8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住院者,术后至出院后1周,表现有发热、切口局部症状及体征,或切口裂开、脓性分泌物渗出、局部红肿热痛等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12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0岁,平均年龄(26.3±3.6)岁。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7.8±1.2)周。妊娠次数2-4次,平均2.8次。横切口112例,纵切口9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的诊断,均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2.1 切口感染 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切口部位红肿,疼痛,部分患者切口有黄色脓性的分泌物,细菌培养呈阳性。
1.2.2 脂肪液化 手术切口轻微疼痛,按压切口有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溢出,并见脂肪滴,细菌培养多呈阳性,无明显发热症状,白细胞计数正常。
1.3 分度标准 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分为三度[3]:
1.3.1 轻度 切口部位皮肤红肿、疼痛,切口处有少量水样分泌物。
1.3.2 中度 切口部位皮肤红肿、疼痛,范围<5.0cm,切口处有黄色分泌物,或部分伤口开裂至脂肪层。
1.3.3 重度 患者切口部位皮肤红肿、疼痛,范围>5.0cm,切口处有较多的黄色分泌物流出,手术切口裂开至筋膜层。
1.4 方法 统计分析患者的基础疾病,包括妊娠高血壓疾病、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等,胎膜早破,预防应用抗生素,手术操作方面等。
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GE voluson E8、GE voluson 730 pro v、GE voluson 730 expert、GE logiq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
超声检查前嘱患者适量充盈膀胱,于下腹部多切面、多角度扫查,观察子宫位置、大小、形态,肌层回声,宫内有无异常回声,以及双侧附件区的情况,对子宫前壁下段子宫切口部位进行重点观察,有异常者记录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状况,以及血供情况。
本组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切口部位皮肤疼痛、红肿,或有硬结者,均可给予微波理疗。对于有液体渗出者,取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及时应用抗菌药物,对皮下组织进行探查,或行清创术,局部用过氧化氢冲洗,每天换药一次,清除不新鲜的坏死组织及异物,用0.1%雷佛奴尔纱条引流,待切口无异常分泌物流出,并有新鲜肉芽组织长出为止。部分血肿、脓肿病例,采取空针抽出,并抗菌药物治疗。
2 结 果
121例患者的切口愈合不良相关因素统计,妊娠高血压疾病15例,体形肥胖13例,糖尿病12例,贫血7例。胎膜早破21例。121例患者均于术前30min或术中静点抗生素,以防切口感染。手术方面,患者手术正常时间完成者96例,时间延长者15例。
本组121例中,切口感染患者28例,切口血肿27例,切口脂肪液化66例。伤口轻度愈合不良者77例(63.64%),中度41例(33.88%),重度3例(2.48%)。
121例患者的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的切口分泌物培养结果,大肠杆菌58例,链球菌10例,葡萄球菌21例,32例无细菌生长。
121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声像图表现,超声显示为切口局部隆起,浆膜层增厚毛糙,但是尚连续,肌层内见异常回声区,呈实质性、混合性或呈无回声区,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粘膜回声尚可。严重者,肌层内出现大片状液性区,甚至切口裂开。本组病例中,有71例超声表现为切口部位实性非均质回声区,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局部子宫壁不规则增厚、毛糙,呈弧形向前隆起。有44例超声表现为切口部位混合性回声,呈不规则低或无回声区,局部向前突起,轮廓毛糙。有6例超声表现为切口部位局限性无回声区,类圆形,大小不等,局部隆起,边缘不规则,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经治疗后,121例患者分别在术后7-22d治愈出院。
3 讨 论
3.1 影响因素 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因素的有关研究,目前已经有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 产妇身体方面的原因,包括产妇营养不良、过度肥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贫血等,都直接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本组病例中,就有妊娠高血压疾病15例,体形肥胖13例,糖尿病12例,贫血7例。这部分孕妇,应该给予营养支持和针对疾病对应治疗。
3.1.2 产妇心理方面的原因,一些产妇手术后情绪低落,担心子宫恢复及手术切口愈合状况等。这部分患者可进行心理沟通,加强思想工作,使其减轻负担、放下包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1.3 无菌操作不够严格,可导致切口感染。
3.1.4 抗生素不合理的应用,也会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3.1.5 生产过程中,阴道检查会使生殖道正常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致使某些病菌乘虚而入,进入宫腔、胎盘、切口等部位,引起感染[4]。
3.1.6 手术时间过长,使创面组织长时间暴露与干燥,以及组织牵拉损伤,必然致创面上的缝线、凝出血点增加,这样会使局部创面的细菌数量增加,感染的机会也就增加。长时间的手术操作,手术钳对切口组织的挤压、创伤等因素,可致脂肪层发生氧化分解,发生无菌性炎症,影响着切口愈合[5]。本组患者手术正常时间完成者96例,时间延长者15例,两者比为6.4:1。
3.1.7 虽然手术间的环境、手术视野的准备、器械的消毒等方面,导致切口感染的机会较少,但是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值得重视的问题。
3.2 诊断 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容易诊断,重要的是在剖宫产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特别是要在早期注意切口恢复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问题。
超声检查是发现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观察术后子宫恢复情况,并且能够明确切口局部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为实质性、还是混合性或液性区,而且还能观察子宫周围有无异常等,超声检查也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
3.3 治疗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以革兰氏菌、化脓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性感染。本组中,大肠杆菌58例,链球菌10例,葡萄球菌21例,32例无细菌生长。因此,治疗应选择广谱抗生素加抗厌氧菌类。庆大霉素可直接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起到抗菌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等有明显的抗菌效果。抗厌氧菌感染可采用甲硝唑治疗。在治疗时,我们除了及时应用抗菌药物以外,对于切口部位皮肤疼痛、红肿,或有硬结者,均给予微波理疗等物理疗法。对于有液体渗出者,对皮下组织进行探查或行清创术,局部用过氧化氢冲洗,每天换药一次,用0.1%雷佛奴尔纱条引流。部分病例血肿、脓肿较为局限时,我们采取空针抽出液体,帮助其恢复。
3.4 预防 产前阶段预防,孕期应适当锻炼身体、合理饮食、加强营养,以增强身体素质,纠正或治疗孕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患,孕妇慢性贫血、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高蛋白及高糖饮食,并补给各种维生素。产程阶段预防,进入产程后,特别是已破膜者,应不做或少做阴道检查、导尿和肛查,确实需阴道检查,需保证无菌操作,需要行剖宫产者要及时进行,不要延误时间,以免造成产程延长。要做好产妇心理指导。还要加强手术间的环境、手术视野的准备、器械的消毒等方面工作,手术方式也是切口愈合的重要因素。产后阶段预防,重點是产妇身体、心理状况的调整,以及抗生素的应用。
总之,增强医护人员、孕妇及其家属的防范意识,对于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非常重要。重视产前检查的各个环节以及孕期保健的正确与否,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及时明确的诊断,对于切口的及时治疗和早期愈合十分关键。另外,超声检查对于诊断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以及了解治疗中的变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春,李燕.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64-16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S].2001.
[3] 王玲.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19(2):72.
[4] Liabsuetrakul T,Lumbiganon P,Chongsuvivatwong V.Prophylac-tic antibiotic prescription for cesarean section[J].Int J Qual Health Care,2002,14(6):503-508.
剖宫产手术切口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妇产科2012年4月~12月行剖宫产手术且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46例, 年龄21~41岁, 平均 (27.3±1.4) 岁;腹部皮下脂肪厚度3~10cm, 按≥5.0cm肥胖诊断标准, 35例肥胖;合并妊娠水肿、贫血等内科疾病17例;使用电刀35例;横切口42例, 纵切口4例;轻、中、重度脂肪液化患者分别有16/19/11例;46例患者随机均分两组,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轻度患者:常规换药挤压消毒, 每日1次;中、重度患者:拆除缝线, 清创治疗, 先后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洗切口, 使用庆大霉素预防感染, 该操作可多次重复进行, 直至患者伤口愈合。试验组在上述操作基础上加用中药冰片和芒硝 (用量比例15g:30g) 细末均匀平摊至敷料上, 并定期更换直至伤口愈合。
1.3 疗效观察
观察两组脂肪液化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和愈合效果。愈合效果按外科学分级, 由优到差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愈合良好, 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欠佳, 有炎症;丙级:切口化脓, 需切开引流[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切口愈合时间 (5.5±1.7) d明显优于对照组 (13.1±0.2) d, (P<0.05) 。试验组甲级愈合者达82.6%显著优于对照组60.9% (P<0.05) , 试验组丙级愈合者未见0.0%, 显着优于对照组13.0%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剖宫产术的广泛应用, 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日益增加。切口脂肪液化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 患者常表现于术后4~7天切口出现渗液, 但切口无红肿, 无自觉症状。渗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 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2]。切口脂肪液化易导致患者切口感染, 延长切口愈合时间, 影响愈合效果, 而且对新生儿也会有一定影响。多项研究认为, 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患者合并妊娠水肿等内科疾病有关[3,4,5]。肥胖、合并妊娠水肿等内科疾病患者脂肪组织血运较差, 高频电刀的使用使脂肪细胞因高温变性, 毛细血管热凝固致栓塞, 若不合理使用, 则加剧脂肪组织血运情况进一步恶化。肥胖、妊娠水肿等内科疾病使患者血液循环不畅, 血运情况进一步恶化则导致脂肪代谢发生障碍, 加上自身组织抗损伤能力、抗感染能力及修复能力的减弱, 最终导致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几率显著增加[6,7]。为此, 笔者推测针对患者不良血运状况, 合理选用药物促进血液循环, 理应明显改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症状。
近期研究发现, 冰片有降温散热消肿作用, 芒硝 (主成分为含水硫酸钠) 有吸水作用, 可加速吸收切口渗液, 两者均有消炎镇痛作用, 冰片和芒硝结合使用, 外敷于切口, 可明显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减少炎症, 避免化脓, 显著提高切口的愈合效果[8]。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冰片和芒硝敷于切口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 加快切口愈合, 有效预防感染, 显著提高愈合效果,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凤荣.妇科手术后腹部切口部位微波理疗效果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4) :70.
[2]朱桂梅.妇产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9) :95-95.
[3]黄炼红.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138-139.
[4]方国英, 闫木菊, 杨海敏.49例剖宫产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和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2) :1919-1920.
[5]王会先.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80例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0) :571-572.
[6]胡红梅, 王碧侠.冰片和芒硝联合治疗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8) :62-63.
[7]禹秀芬.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7, 9 (1)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