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应用论文(精选11篇)
PDA应用论文 第1篇
1.1 PDA的定义和分类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是集电子记事本、便携式电脑和移动通讯装置为一体的电子产品,即将个人平常所需的资料数字化,能被广泛的利用与传输。狭义的PDA是指电子记事本,其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是管理个人信息,如通讯录、记事和备忘、日程安排、便笺、计算器、录音和辞典等功能。广义的PDA主要指掌上电脑,当然也包括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小型数字化设备。
目前,PDA可分为:电子词典、掌上电脑、手持电脑设备和个人通讯助理机四大类。而后两者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已经慢慢融合在一起了。
1.2 PDA的主流操作系统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PDA产品的操作系统,主要包括Palm OS、Windows Ce Os和EPOC OS三类。在目前我国品牌手机中,大多数使用的是EPOC操作系统,例如爱立信、摩托罗拉、松下以及诺基亚等品牌手机都支持该操作系统。
Palm Os系统是所有PDA操作系统中发展最早的,整体的设计理念上以简单、实用为出发点,强调的重点是取得功能与使用经验值的平衡;Windows Ce Os操作系统,其最大的优势是可和现流行的Windows操作系统无缝连接,能非常方便的支持office格式文档,而且能直接支持PC格式的AVI、RM、MPG、WMV等多媒体软件;EPOC操作系统是一种和移动通讯集合非常紧密的操作系统。EPOC系统性能更加稳定,设计更紧凑,功能更加实用,更能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个人信息管理功能,而且市场上有很多免费共享软件以及商业软件可以给EPOC系统增加很多新功能。
虽然操作系统竞争激烈,却又各有特色,Palm OS实用方便的功能、Windows Ce Os的多媒体炫丽表现、EPOC与手机结合的无线通讯,适用于不同的用户群。
1.3 PDA的行业应用
在强大软件的支持下,PDA易于二次开发的优势,使PDA具有无限扩展的功能和百变的适用性,正得到不同行业领域的宠爱。PDA的行业应用,即将PDA技术与行业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为行业用户提供方便、高效的业务移动处理模式。比如,用PDA来实现遥控器的集成;航海专业人员可利用PDA,在航海中进行航海专业计算。如:星历计算、天体高度方位计算、潮汐计算,还可显示电子海图等;在餐饮行业中可以让客户实现无纸化快速点餐;在仓库物流行业中,可随时随地实现产品的出入库管理。
由此可见,在了解不同领域的用户需求后,对PDA进行进一步开发和升级,其自身优势和强大的软件支持,可以有的放矢的在功能上有选择性的无限扩展。PDA的行业应用,不仅使其得到不断完善和成熟,也使各领域中的工作由传统型向智能型转化,为各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2 开发实例
2.1 用户需求分析
(1)将当前产成品管理工作中,手工数据记录尽可能转变为无线条码终端实时数据采集方式。
(2)通过无线方式数据的采集,改善数据录入滞后现象,提高数据录入速度,降低人为记录失误,为ERP系统提供更及时、更准确的一线数据。
(3)规范产成品包装、入库、盘点、调拔、出库、发货各环节的业务操作,逐渐使员工建立条码应用意识,为日后其它条码系统奠定应用基础。
(4)支持配套出库与配件出库两种模式,配件管理支持整进零出方式,支持拆箱管理。
(5)对产品的物流过程进行管理,通过系统如实记录产品实际收发情况,监控和查询仓库管理的先进先出,准确记录产品的出入库数量及库存情况。
(6)预留其它第三方软硬件的数据接口,以便将来实现与其它系统的无缝对接。
2.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划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包括服务端业务管理系统、采集终端业务管理系统、WEB端综合业务与统计分析系统、ERP及其它第三方软硬件数据接口。通过以上四部分可以实现整个信息系统的平台化整合,彻底消除信息孤岛,达到信息充分共享和集中协同作业。
(1)服务端基础业务管理系统。负责接收并实时处理终端设备操作的业务数据,实现产成品包装、入库、在库管理、出库发货、基础信息、系统管理等功能。
(2)PDA采集终端业务管理系统。
系统管理:实现系统数据备份恢复、用户及权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功能。
基础数据:对系统各项基础信息进行维护。如:组织机构、人事、成品、原料、供应商、客户、条码批次等信息。
业务管理:实现公司日常业务的统一管理。包括:原料采购、生产领料、成品包装、成品入库、调拔、盘点、报废、出库、发货等功能。
账务管理:根据一线业务数据的实时上传形成相应流水账、明细账。
决策分析:实现数据的智能汇总与统计,并形成不同的统计分析报表、柏拉图,为领导决策提供坚实数据依据。
(3)WEB端综合业务与统计分析系统。实现外地中转库的产品接收与简易库存管理;对实时产生的业务数据自动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形成相应图表,便于各相关人员与领导随时掌握实际业务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坚实数据依据。此部分系统设计为B/S结构,方便了远程部门及在外领导的使用。
(4)ERP及其它软硬件数据接口(预留)。系统预留相关第三方软硬件数据接口,如:ERP、PDM等软件、数据采集器、条码打印机等硬件。
2.3 系统拓朴结构(见图1)
3 结束语
PDA市场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和潜力,世界上各个大公司和公司集团都在力争PDA朝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内地,手机市场基本上是海外的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占优势,而PDA市场则以国内厂商为主。
参考文献
[1]杨晋吉,陈容壮.PDA上实现遥控器的集成[J].上海:计算机工程,2003(10).
[2]谢敏,施周.PDA在给水厂排泥水处理中的应用[J].武汉:给水排水,2007(11).
PDA应用论文 第2篇
PDA的英文全称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即:个人数码助理,一般是指掌上电脑。除具有PC电脑功能外,PDA还具有体积小巧、移动方便,功能强大、便于操作、可与PC电脑相互兼容等优点。PDA通常采用手写笔作为输入设备,存储卡则是外部存储介质。PDA具有红外和蓝牙接口,可保证无线传输的便利性。此外,PDA还具备Wi-Fi连接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是一种全新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是消防科学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网络化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的需要。它依据现行的消防法规标准、参考相关的火灾案例教训、凭借防火检查人员自身丰富的经验,预先编制所要检查评估的项目,同时采取相应的分级判分的方法,对系统的火灾风险进行识别、检测、分析和评估,并根据火灾隐患的判定和系统消防安全状况等级,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以保证系统消防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达到最佳状态,使系统有可能发生的火灾危险、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使用PDA(掌上电脑),携带方便,操作简单,轻轻点击,即可将需要搜集的数据传递到PC电脑,瞬间便可有效完成相关数据的处理,既避免了项目遗漏,使检查系统全面,又可针对所查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使重要的日常消防检查工作真正做到行之有效,防患于未然。
1.2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的建立
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系统;二是PDA火灾危险源识别与隐患判定系统;三是PDA消防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四是PDA消防安全监控部门管理系统。
系统主要由PDA掌上电脑、PC电脑、打印机、交换机、服务器等组成。
可分为:预先检查评估、事后检查评估、现状检查评估、区域检查评估、专项检查评估和综合检查评估。
2.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的识别与判定 2.1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的识别
火灾直接危险源识别。其本身具有导致火灾发生的引发能量。可分为:引火源识别、危险品识别和化学爆炸介质识别。1.引火源识别
引火源具有直接导致火灾发生的引发能量。可分为四类八种:一类是机械火源:碰撞摩擦、绝热压缩;二类是热火源:高温表面、热射线;三类是电火源:电气火花、静电火花;四类是化学火源:明火、自燃发热。2.危险品识别
危险品与一般可燃物不同,不仅本身具有直接火灾危险,而且还具有导致火灾发生的引发能量。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及品名编号》(6944-1986),分为九大类:一类是爆炸品;二类是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三类是易燃液体;四类是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五类是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六类是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七类是放射性物品;八类是腐蚀品;九类是杂类。
3.化学爆炸介质识别
化学爆炸介质因泄漏可形成爆炸混合物,遇引火源会发生爆炸,是一种后果特别严重的火灾危险源。可分为三种:一是可燃气体,二是可燃液体,三是可燃粉尘。因上述危险品比较特殊,故单独列出。
火灾后果危险源识别。其本身不会直接引发火灾,但由于直接火灾危险源的作用,有可能导致火灾严重后果的危险源。可分为:火灾荷载识别和火灾烟毒识别。1.火灾荷载识别
所谓火灾荷载是指在一个空间里所有物品包括建筑装修材料在内的总潜热能。一般住宅楼的火灾荷载密度约为35—60kg/m2;高级宾馆为45—60kg/m2。当火灾发生时,由于火灾荷载密度大,火势燃烧猛烈,燃烧持续时间长,根据实验证明火灾荷载密度为60kg/m2时,其持续燃烧时间为1.3小时。2.火灾烟毒识别 建筑火灾表明:80%以上火灾死亡是由于火灾烟毒所致。火灾烟毒可分为:无机物、有机物、高分子聚合物等燃烧产物。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甲醛、氯化氢、氰化氢等。
2.2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的判定
火灾隐患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有可能造成火灾危害的不安全因素;或是指违反消防法规、标准要求的偏离问题。火灾隐患分为:一般火灾隐患和重大火灾隐患。重大火灾隐患是指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火灾危害增大,并由此可能造成重大火灾事故后果和严重社会影响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对于火灾隐患的判定可采取事件树分析判定方法和重大火灾隐患直接判定以及重大火灾隐患综合判定方法。具体判定方法如下: 1.火灾隐患事件树分析判定方法
事件树分析(Event Tree Analysis,ETA)是一种由事故原因到结果的逻辑归纳分析方法。利用事件树分析判定火灾隐患,可按照系统工艺流程逐项判断。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将一个系统可能出现的两种状况,即安全或不安全分成上下两个分支,一般上分支为正常(安全),下分支为不正常(危险或火灾隐患),并在各个分支上注明所分析的基本事件名称,可能出现的概率。这样一直不断延续的分析,直至得到最终结果,形成一个水平放置的树形图。
二是在下分支的不正常事件可判定为火灾隐患,而对每项火灾隐患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相当于并联系统),就可提高原有系统的可靠度,所采取的消防安全措施越多,整个系统可靠度也就越高。
2.重大火灾隐患直接判定方法(详见重大火灾隐患判定GA653-2006)。3.重大火灾隐患综合判定方法(详见重大火灾隐患判定GA653-2006)。
3.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的等级与措施
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等级是综合参考国内外业内公认的火灾危险严重等级和火灾危险概率等级等而提出的一种分类等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相应的检查评估措施,使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更为有效。3.1 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的等级
PDA消防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等级确定,可分为:Ⅰ级为安全、Ⅱ级为临界、Ⅲ级为危险(其中危险级又分为:高危险、中危险和低危险)、Ⅳ级为瘫痪。可根据不同的系统消防安全状况等级,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如表1所示)
等级 1 2 3 4 代号 Ⅰ Ⅱ Ⅲ Ⅳ
名称 安全 临界 危险 瘫痪
颜色 蓝色● 绿色● 橙色● 红色●
分数范围
基本特征
80-100 系统运行状况正常 60-79 40-59 0-39
局部系统运行状况不正常 整体系统运行状况不正常 整体系统运行状况失去控制
3.2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的措施
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措施可分为:火灾预防措施、火灾限制措施、火灾扑救措施和火灾疏散措施。火灾预防措施就是不使火灾发生的措施,首选应是本安消防技术措施;火灾限制措施就是防止火灾扩大蔓延的措施;火灾扑救措施就是灭火与救援的措施;火灾疏散措施就是转移到安全地点的措施。其中火灾预防措施是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的重点措施。4.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的方法与信息 4.1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的方法 1.检查评估表格编制方法(如表2所示)
区域名称: 危险等级:
检查日期: 检查人员:
火灾危险等级分为:低危险:0-1-2-3;中危险:0-1-3-5;高危险:0-1-5-7。并按下列要求检查判给分数。(1)不可接受的条件:判给0分
(3)稍稍低于标准的条件:判给次于最大值的分数 序号
评分
总数(满分)
结果
判分/总分×100% 项目名称
可判分数
判给分数
依据标准
百分比=
消防措施
(2)低于标准很多的条件:判给1分(4)满足规定标准的条件:判给最大分数
2.分级判分检查评估方法
按照不同的火灾危险程度分为:高危险、中危险和低危险三个危险等级判分系列。每种判分系列又分为四种不同等级分数,即:危险程度低的项目为:0-1-2-3;危险程度中的项目为:0-1-3-5;危险程度高的项目为:0-1-5-7。对于不可接受的条件判给0分;对于低于标准很多的条件判给1分;对于稍低于标准的条件,判给次于最大值的分数;满足规定标准的条件判给最大分数。
4.2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的信息
PDA消防安全检查评估管理系统的信息主要包括:消防制度信息、防火档案信息、火灾预案信息、火灾案例信息、消防法规信息和消防地理信息。
1.消防制度信息。主要包括: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巡查、检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消防(控制室)值班;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专职和义务消防队的组织管理;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包括防雷、防静电);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
2.防火档案信息。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内容:单位基本概况和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情况;建筑物或者场所施工、使用或者开业前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以及消防安全检查的文件、资料;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和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制度;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情况;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人员及其消防装备配备情况;与消防安全有关的重点工种人员情况;新增消防产品、防火材料的合格证明材料;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内容:公安消防机构填发的各种法律文书;消防设施定期检查记录、自动消防设施全面检查测试的报告以及维修保养的记录;火灾隐患及其整改情况记录;防火检查、巡查记录;有关燃气、电气设备检测(包括防雷、防静电)等记录资料;消防安全培训记录;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记录;火灾情况记录;消防奖惩情况记录。
3.火灾预案信息。主要包括:火灾突发事件预警等级划分、火灾突发事件指挥机构、火灾突发事件分工职责、火灾突发事件预案实施等。
4.火灾案例信息。主要包括:建筑火灾案例、电气火灾案例、焊接火灾案例、纵火火灾案例、小孩玩火火灾案例、吸烟火灾案例、燃气爆炸火灾案例、化学危险品火灾案例、汽车火灾案例以及用火不慎火灾案例等。
5.消防法规信息。主要包括:消防行政法规、消防技术法规、消防地方法规、消防行业标准、消防刑事处罚条款、消防行政处罚条款以及消防行政争议、诉讼、复议和赔偿等。6.消防地理信息。主要包括:建筑方位图、消防给水系统流程图、泡沫灭火系统流程图、干粉灭火系统流程图、气体灭火系统流程图、建筑防火分区分隔设施平面图、建筑防烟分区分隔平面图、建筑安全疏散平面图、建筑消防设施平面图、建筑灭火器配置平面图以及相关消防设施设置说明等。5.结论
PDA应用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地籍调查系统;应用;地籍调查
1.GPS/PDA/TS地籍调查系统示范应用的整体概况
1.1工作任务:检验新技术的稳定性及实用性,特别是新技术在免图根点布设、界址点测绘、数字化成图等方面的功能;利用新技术,完成襄城区、樊城区、高新区三个示范区2~3个街坊的地籍调查(外业测绘、内业成图)工作:通过应用示范,评价新技术在地籍调查应用中的效率与效益。总结新技术系统在城乡地籍调查工作中的技术方法和业务流程;通过项目的实施,使相关技术人员掌握高精度、网络化土地调查新技术,培养出一支地籍测绘专业技术队伍。
1.2示范区应用情况:按照科技计划要求,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分别在襄城区、樊城区、高新区三区县进行了示范应用。针对在这三个区实际应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示范应用单位所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在PDA成图功能、全站仪设站方式、作业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目前的GPS/TS/PDA组合地籍调查作业系统性能比较稳定、功能基本齐全、操作较为简便,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地籍调查作业系统。
在襄城区示范应用中,实现了基于VRS网络下的用两个GPS实时定位点反推全站仪坐标及后视方位的功能,无需事先进行地面控制测量,简化了常规地籍调查的作业流程。同时针对PDA软件中发现的测图功能不完善,增加了“作垂边到”、“三点弧”等实用功能模块;针对襄城区区信息中心采用的是SHP格式数据入库,在PDA中增加了SHP数据格式,使之兼容数据库建库软件。
在樊城区示范应用中,针对建筑密集区难以同时获取两个GPS实时定位点的问题,提出一个GPS实时定位点、多测站联合的全站仪自由设站作业方法,降低了设站点对作业环境的要求,避免了同一测站至少要有两个GPS定位点的技术局限性。针对该分局使用的徕卡700系列全站仪,在PDA软件中增加了相应的接口,使之可以兼容拓普康以外的其它型号全站仪。同时,通过改进矩阵算法,解决了PDA图形坐标转换参数取位不同而带来的精度损失问题。
在高新区示范应用中,重点解决了常规设站方式与自由设站方式、PDA现场连续性成图与间隔性成图的选择问题。针对特殊情况下地籍测绘需要高程信息的实际情况,在PDA软件中增加了全站仪、GPS测点坐标的高程信息,拓宽了PDA软件的应用范围。同时,针对襄城区、樊城区对新技术系统的改进意见进行了实际应用检验。
2.地籍测绘
地籍调查分为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权属调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地籍测绘工作外业使用基于GPS/TS/PDA的地籍调查系统,自由设站,无需控制测量;内业使用南方CASS 7.0地形地籍数字化成图软件在外业的基础上生成地籍图。
2.1外业测绘:新技术系统最大的技术特色在于可以采取自由设站方式进行外业测绘,同时也兼顾了常规设站方式。新技术系统的自由设站方式是指全站仪可以选择在最有利于宗地测绘的地点进行设站,直接在屋檐下进行设站测量。采用自由坐标或底图坐标进行测绘,观测中随机联测2个以上的超棱镜GPSRTK点,通过坐标变换将所测的自由坐标转换到与现有地籍成果一致的成图坐标。
采用新系统进行地籍调查的外业测绘工作步骤如下:
(1)底图导入——将调查区影像图或地籍数据导入PDA内作为工作底图,同时用于制定调查和测绘计划,如没有地籍数据,该项工作可借助纸质工作图进行。
(2)自由设站——在测区选择最有利于测量界址点的地方,架设全站仪并整平,以自由坐标方式进行界址点与地物点测绘,并在其可视范围内随机进行超棱镜RTK定位,也可分别在支站点上实现RTK定位,一般只需2至3个均匀分布的RTK定位点。
(3)PQA成图——在界址点与地物点测绘中,所有实测数据均在PDA内以图形的方式显示,通过人工现场构图,并加注属性。对自由设站的模式,利用PDA软件,在现场实现测图坐标系到成图坐标系的自动转换。
2.2内业编绘:内业编绘是要将外业地籍采集数据通过内业成图软件编辑生成符合国家地籍测绘标准的地籍图。利用本课题的新技术系统,借助PDA已完成了大部分的现场成图工作,内业只需将PDA记录的数据调入到地籍成图软件,进行必要的图形编辑,如绘制界址点和界址线,添加地物符号和文字注记,录入宗地属性,统计各种地籍表格,输出地籍图与宗地图等。三个示范区的地籍内业编绘工作,统一采用基于AutoCAD的南方CASS7.0地形地籍数字化成图软件进行。
3.精度及效率对比
3.1精度对比:三个示范区坐标联测后,控制点精度校核误差最大为37cm,能满足1:500地籍测绘所要求的+50m的指标要求,从而验证了坐标转换参数的可靠性。
选取各宗地以围墙拐点为主的界址点和明显地物点(如房角点、门墩拐点等),与原有或新测的地籍图进行比较。界址点点位坐标差在10cm以内,个别在10cm以上(有些界址点实地已没有界址桩);同名地物点点位坐标大部分相差在20cm以内,满足规范中地物点中误差不超过20cm,极限误差不超过~40cm的指标要求。个别相差较大的点,经对比分析,发现是因为现场对界址点的选择(墙角还是墙边,墙外侧还是墙内侧)、棱镜自身几何结构产生的偏心误差有关。
3.2效率对比:采用常规技术方法时,必须先控制测量再地籍测绘。
首先,必须在较为分散的测区统一布设四等或一级GPS控制网和图根控制网,此项工作称为控制测量。
PDA上应用系统开发初探 第4篇
在短距离内的红外对接方式和蓝牙技术;
在局域网范围内采用无线站点与局域网连接;
在广域网范围内通过蜂窝接入技术的无线连接。
目前PDA上的操作系统有Palm OS和WinCE。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基于WinCE的应用程序一般采用EVC, EVB或者VS.NET。占统治地位的WinCE操作系统的界面具有Windows的友好性, 熟悉Windows编程的开发人员, 可很快掌握其应用程序开发。下面就WinCE操作系统上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步骤和问题进行探讨。
一、构建开发环境
安装PDA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Win2000下, 安装Embedded Visual C++为例) 。
1.安装Microsoft ActiveSync 3.7。
2.安装Embedded Visual C++4.0。
3.安装Embedded VC4.0 SP3和Embedded VC4.0 SP4。
4.安装Visual Studio.NET 2003 (可选)
5.安装Pocket PC 2003 SDK。
安装成功的EVC开发环境同VC6.0的用户界面基本相同, 配置时在Tool目录下选择Configure Platform Manager, 会弹出装载运行设备的界面, 在装有Pocket PC 2003后屏幕上出现POCKET PC 2003的树状选项, 系统自动添加了实际设备和模拟设备。为在中文环境下运行, 可点击Add Device增加一个新设备, 改名为POCKET PC 2003 Emulator (CHS) 。在Properties中设置属性, 在Transport中选择TCP或IP Transport for Windows CE传输方式, 在Startup中选择Emulator Startup Server以模拟器的方式启动。最后, 根据不同的CPU类型选择不同的编译器即可完成设置。
二、一个简单的示例
下面是一个最简单的“Hello World”程序开发事例:
先新建一个工程, 在工程选项中选择WCE Pocket PC 2003Application, 输入项目名称HelloWorldPrj (CPU全部选中) 。选择A Typical“Hello World”Application, 点击Finish。
打开工作区, 在界面中打开Hello World Prj.cpp文件。接下来转入到消息处理函数:LRESULT CALLBACK WndProc (HWND hWnd, UINT message, 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 此函数的应用程序对于WM_PAINT消息进行了以下处理:
case WM_PAINT:RECT rt;
hdc=BeginPaint (hWnd, &ps) ;
Get Client Rect (h Wnd, &rt) ;
Load String (g_h Inst, IDS_HELLO, szHello, MAX_LOADSTRING) ;
Draw Text (hdc, szHello, _tcslen (szHello) , &rt,
DT_SINGLELINE|DT_VCENTER|DT_CENTER) ;
End Paint (h Wnd, &ps) ;break;
其中IDS_HELLO是预定义的字符串资源, 通过LoadString函数导入到szHello变量中然后利用DrawText函数进行屏幕绘制。最后选择编译设备进行编译可得到运行结果。
三、开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EVC的环境和VC6.0非常相似, 但EVC中的类库只是VC6.0中类库的一个子集, 且有些SDK函数库也不尽相同, 需要留意帮助文档。
2.在模拟器上调试的程序为保证在实际设备上也能正常。调试时要能调用任何桌面操作系统的动态链接库函数, 注意第一次将非Unicode应用程序装入Windows CE模拟器时, 许多正在使用的函数它都不支持。
3.注意字节对齐问题。在ARM内核的CPU中, 内存的访问必需是四字节对齐。在EVC程序中如涉及指针操作而且是奇字节时, 可能引起内存访问的非字节对齐异常。而在模拟器中因为x86模拟器系统的CPU不考虑此问题。
4.几乎所有Windows CE支持的Win32和运行时间库函数都要求宽字符变量。Windows 95不支持Unicode, 为使程序代码具有可移植性, 应采用tchar.h定义的TCHAR类型, 不要直接使用wchar_t。同样有关字符串处理函数的宏定义也是如此。
四、已知应用和前景
因为PDA方便、灵活、功能强大等特点, 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在公安行业的警用车查询系统, 可以让执勤警员在无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路面, 可动态、静态地核查所辖机动车车辆行驶证的真伪档案。
在保险行业中, 通过PDA设备可以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提供服务, 可方便地查询输入业务信息也可与公司的数据库服务器方便地连接。
在边防巡逻、野外勘察、医疗系统和餐饮行业等, 通过使用PDA设备, 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节约了成本。
PDA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其应用领域也在被不断扩大。由于其硬件技术的进步和不断开发出的软件, 以及无线网络的发展, 它将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吴庆陆明泉冯振明:基于J2ME技术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5, 22 (2)
PDA应用论文 第5篇
移动护士工作站是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 在床旁工作的一个手持终端执行系统 , 它以 HIS 为支撑平台 , 以手持设备(PDA为 硬件平台 , 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 , 充分利用 HIS 的数据资源 , 实现了 HIS 向病 房的扩展和延伸 , 同时也实现了“无纸化、无线网络化”[1]办公 PDA 携带方便 , 通过移动护士工作站可实现床旁患者信息查询、生命体征录入、跟踪医嘱全程、护理工作量统计、条码扫描等功能 [2],推动了医院护理的信息化建设 , 已被越来 越多的医院引进并研发完善功能 , 是数字化医院发展的趋势。笔者就 PDA 在国内 外的发展应用与展望 , 移动护士工作站系统功能及其对护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 存 在的不足及其护理管理问题作一综述 , 与护理同仁共勉。国内外医疗系统中 PDA 的应用
PDA 体积小巧、方便携带、价格低廉、功能强大 , 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 信息的要求 , 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欧美国家将掌上电脑大量应用于 HIS 的医学大全和药典参考 , 亦应用于临床的基于 HIS 的患者跟踪系统 [2]。美国的 Bicomerica 公司为医生配备的 ReadyScript 解决方案 , 是一个保健现场无线手持 设备处方开具和药物治疗管理解决方案 , 医生利用无线手持设备 , 可以经由 Internet 或其他电子连接将处方以电子方式传送到患者选择的药房 , 此外 ReadyScript 还为医生提供了一系列可提高他们工作效率与能力的工具和资料 , 从而使他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及更大的便利 [4]。有关资料报道 ,PDA 在 台湾数家医院的应用效果显著 , 且有些医院在移动式医疗信息管理建设方面已超 过欧美等国家 , 台湾的新光医院和长庚医院都实施了移动医疗整合系统 , 该系统 包括移动住院医药嘱子系统、移动住院子系统和移动居家照护子系统 [4]。在国 内 ,PDA 只是在一些大医院开展和应用 , 医院与某些公司合作开发并试行移动护 理信息系统配合 PDA 使用 , 每个医院根据自己原有的工作习惯 , 制定适合自己的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 , 使护理工作发生革命性变化 [5]。2002年 , 北京协和医院开始 在呼吸科试行使用临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 ,2004年底开始全院推行;2005年 5月 解放军总医院开始在 6个病区试用床旁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此外 , 北医、同仁、天 坛等医院也在试行移动护理信
息系统 [6]。临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 , 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 更能随时获取最新的执行信息。移动护士工作站系统及其功能
移动护士工作站是护士工作站在患者床边的扩展和延伸 , 是在现有的护士工 作站的基础上 , 利用无线网络技术 , 连接数据库 , 结合 PDA 移动便携设备来实现护 士的床边操作。其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确认患者身份、查询与统计患者信息 患者入院后 , 打印以住院号编码 的条形码腕带 , 佩带于患者腕部作为身份标识。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 时 , 用 PDA 对患者手上的腕带扫描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与确认。同时可确认患者给 药单的条形码与患者腕带上的身份标识条形码的信息均相关联 [7]。通过无线护 士工作站可查看患者的基本信息 , 包括患者的住院号、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入科时间、临床科室、诊断情况、主治医生、疾病状态、饮食情况、护理级别、体重、身高、手术时间、过敏史、费用等基本信息 [8];利用在院患者的入院评估 单与护理记录单 , 可随时获得患者的病情信息。
2.2 生命体征的实时采集 PDA 自动提示生命体征信息采集时间 , 护士随 身携带 PDA, 将采集的护理数据即时在床头录入 , 保存后信息直接呈现于医生及 护士工作站 ,HIS 系统即时生成体温单、生命体征观察单、护理记录单等记录 , 同 时将采集的时间和采集人等相关信息记录到数据库 [9]。当多次录入生命体征时 , 计算机可以自动筛选最靠近体温单记录点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绘制到体温单上 , 并自动识别与生命体征正常值差异最大的数据绘制至体温单上 [10]。与 PC 机上 的 HIS 系统相比 ,PDA 还能显示正在发热患者 , 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 化 , 采取相应的措施 [8]。
2.3 出入量的录入、累加和查询 PDA 明确设置可录入的项目有体重、腹 围、大便次数、尿量、呕吐物 , 各种出入量可随时录入。如果需要记录的项目在 PDA 里没有设置 , 可在“补充项目”中自行添加所需项目 , 并输入相应数据 , 添加 的补充项目会在系统中自动保存 , 记录用户所输入的项目名称和单位 , 再次输入 此项目时 ,只需要在“项目名称”中选择该项目即可。各种出入量录入后将自动 累加 ,24 h累加结果自动记录在体温单上 [10]。
2.4 医嘱查询、执行与统计 无线护士工作站的设置使医嘱的分时处理成 为可能 , 系统将医嘱按临床路径进行拆分 ,PDA 上只显示当前班次需要执行的医 嘱 , 并提醒护士需要执行医嘱的时间 , 在当前班次尚未执行的医嘱可选择性地交
到下一班 , 交班后的医嘱在当前班次将不再显示 , 从而使护理工作程序更为清晰、明了 [7]。医生下达医嘱后 , 信息自动转移到 PDA 上 ,PDA 会提示有新医嘱 , 提醒提 取 , 护士可以随时随地在 PDA 上提取和转抄医嘱。经校对后护士可即时进行读取、查询、查对与执行 [2]。执行医嘱时 , 执行者只需在指定位置点击 , 即可自动生成 该条医嘱的实际执行人和真正的执行时间。另外 , 护士可利用 PDA 上的远红外线 , 扫描患者的腕带和输液袋上的条形码 , 然后简单点击 PDA 上的触屏 , 就可将医嘱 执行时间和执行人等信息直接保存到数据库中。护士长可随时查看全天的医嘱执 行情况、各种护理记录的完成情况、病区护理量统计及护士工作量的权重 [11]。苏凯等 [12]将抢救模式移植到移动护士站 , 实现了急救时临时医嘱的及时下达和 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录入抢救医嘱 , 并及时生成执行单 , 弥补了抢救时医嘱录 入遗漏的问题 , 使抢救记录历史可查。为保证医嘱快速录入 , 可事先在后台添加抢 救医嘱模板。此类医嘱不须转抄 , 直接下达 , 事后签名 , 保证了急救的时效性。2.5 患者护理过程的记录及护理工作量的统计 责任护士随身携带 PDA, 特殊的时间治疗与护理可设置提示音 , 可在病房内随时以点击的方式将对患者测 量到的结果、所执行的操作、观察到的病情、治疗和护理等情况以精确的时间记 录于 PDA 上 , 信息直接回传到 HIS 系统 , 呈现于医生及护士工作站。工作中的细节 问题可以短信方式及时发送于医生 PDA 上 , 保持有效畅通的工作联系 [12]。床旁 即时书写护理病历 , 包括记录单首页、一般护理记录单与危重护理记录单 , PDA内设常用医学术语及护理记录单模板 , 录入过程简化 , 护士可点击选择或利用手 写板功能稍加修改即可形成记录 , 工作效率增加。该系统还设有科主任查房移动 记录功能 , 利用手写功能 , 查房时护士长可在床旁即时完成查房记录。移动护士工 作站充分体现出护理记录的即时性与真实性。系统还可对护理工作项目进行统计 , 根据护
士上班的时间、所执行各项操作签名的护理工作 , 统计出护士个人、病区 或者全院某时间段内护理的危重人数、一级护理人数以及具体护理操作数量 , 通 过科学加权使护理工作达到了量化 , 为科室建立二级考评制度提供了数据基础 [13]。
2.6 护理质量查房移动记录 移动护士工作站有护理质量检查记录模块 , 分为本病区质量检查与院质量检查记录 , 其中院质量查房包括护理部联查和夜值 班护士长查房。护理管理者行质量检查时 , 持 PDA 在病区发现问题时 , 选择检查内
容 , 点击不合格项 , 当场由责任人口令确认 , 信息记录于数据库 , 即时上传到护理 部 , 并自动汇总个人、病区、全院合格率。护理部助理只有查看权 , 无修改权。用 PDA 进行移动护理质量检查 , 保证了记录的即时、真实;由管理者与当事人共同签 名确认 , 保证了检查结果的公正、透明。同时 , 责任到人 , 为年底病区、个人考评 提供了依据。另外 , 自动汇总功能也使护理部助理减少了以往文件输入及人工汇 总时间。
2.7 条码扫描检验标本 无论是传统的手工检验单模式还是标本容器条码 化 , 都不能解决床旁标本采集容易出错的问题 [13]。引入 PDA 以后 , 抽血前护士在 床旁先用 PDA 扫描患者腕带识别身份 , 提取检验医嘱 , 然后根据提示在试管架中 选择所需试管 , 扫描试管条码后即可进行采血 , 省去了人工对照的麻烦 , 同时保证 了试管与患者信息的一致性。
2.8 耗材的录入及费用显示 在护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耗材 , 可随时点击耗 材对话框 , 选择相应的耗材名称、规格 , 即完成录入 , 可有效避免遗漏。同时 , 自动 显示患者住院费用 , 便于通知患者缴纳治疗费用和解释费用支出 [14]。现有的系 统是在医嘱转抄阶段就对其分解的医嘱项目进行了收费 , 如果患者因某种原因终 止医嘱流程后 , 护士需通过退药、退单等手段将已收的费用再退给患者 , 易出现差 错 [15],移动护士工作站实现了确认医嘱执行后再收费。
2.9 字典库与护理工具库 无线护士工作站中设立了护理计划中常用的护 理诊断等字典库 , 包括目前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orth America Nursing
Associa-tion,NANDA 正式通过的 148个护理诊断和相关的护理措施等用词 , 将 各种疾病与其主要的护理诊断与措施呈对应关系排列 , 避免了护理记录中繁冗重 复 [7]。护理工具库内设置护士工作中常用的计算公式、各种评估表等 , 方便护士 随时使用 [10]。
2.10 实时与信息传递 医护人员工作的流动性比较大 ,PDA 提供 VOAP 方式 的小区电话、短信功能 , 更适合移动工作的特点 , 当有紧急情况时 , 可与医生护士 及时联系 [8]。移动护士工作站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3.1 优化工作流程 , 提高工作效率 因移动护士工作站与 HIS 资源共享 , 信 息一经录入 , 多终端读取 , 简化护理记录程序 , 减少了护士重复性工作 , 降低劳动
强度 , 优化了工作流程 , 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护理患者 , 增加有效服务时效 , 提高 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增强 ,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3.2 标识系统的建立为减少护理差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护理工作中 患者的查对有许多不确定性 , 如同姓名、换床、患者意识障碍等 , 加上护士查对工 作量大 , 人为出错的概率较大。基于患者标识系统的条码或射频识别技术 [16],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诊治时 , 用 PDA 对患者进行确认 , 大大提高了患者身份识 别的安全性 , 杜绝了治疗过程中的“张冠李戴”,为临床管理路径提供了辅助手 段 , 确保了治疗过程中患者、时间、诊疗行为的准确性 [12]。快捷、方便、有效 的医嘱查询 , 也能最大限度防止医嘱漏执行。用 PDA 床旁扫描检验标本 , 保证了采 样信息的实时性与正确性 , 彻底解决了标本采集在源头出错进而造成医疗纠纷的 问题 [12]。
3.3 解决了长期医嘱和护理计划执行后签字问题 长期以来医嘱执行的签 字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 特别是长期医嘱 , 目前 HIS 中护士站不支持这项功 能 , 而移动护士工作站中医嘱的拆分实现了所有医嘱执行后即可签名的功能。签 名方法简单 , 为直接点击 , 签名时间为服务器提取的数据库当前时间。移动护士工 作站的使用实现了医嘱全程跟踪 , 满足了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病历书写基本 规范(试行 》长期医嘱执行后应签署执行时间和执行人姓名的要求 [10]。另外 , 使用 PDA
后 , 无需再打印各种分类执行单 , 随着电子病历归档 , 护理工作真正实现 了“无纸化”办公。
3.4 加强了护理质量控制 移动护士工作站使护理质控深入到医疗护理过 程的每个环节 , 实现了实时环节控制 , 使终末式管理变为环节控制。即时的信息存 取 , 降低了错误率 [17-18]。护士长能够很方便地随时掌握全科的护理工作动态 , 加大了对工作过程的监控及管理 , 及时发现医疗护理过程中各环节的问题 , 可及 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 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 , 增加了护理管理的深度 [19]。3.5 规范了护理行为 ,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 由于每条医嘱的实际 执行人形成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 记录医嘱的执行时间、用药途径 , 对病情观察的时 间、观察数据即时进行录入 , 不但规范了护士的行为 , 同时为护理工作提供了可靠 的数据资料 , 避免了在医嘱执行过程中责任区分不清 , 执行时间随意的无序工作 状态 [2]。
3.6 为医疗举证倒置提供了证据 以前输液单等执行单保存时间短,查询 困难,基于 HIS 系统的安全机制,移动护士工作站准确、实时、完整地记录医嘱执 行时间和执行人,并且永久保存医嘱记录,为医疗举证倒置提供了法律依据[20]。3.7 加强了医护配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PDA 的医嘱提示音、短信功能 等为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保障,减少了医护语言沟通中的信息 传递失误,同时责任护士能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提供各种治疗与护理信息,有利建 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满意度上升[11]。3.8 促进了护理管理模式创新 从医院的管理方面分析,“医护分开”的 管理模式是医院体制改革的趋势。对护士来讲,护理病区可能同时收治不同科室 的患者,移动护士工作站实现了护士与不同科室医生的即时信息反馈,为医护分 开改革模式创造了条件[13]。移动护士工作站的应用,使护理管理更加严谨规范, 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以数据资料为依据, 实行对个人、科室、全院护理工作绩效考评、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促进了医院护 理管理科学化、正规化的进程[2]。实施移动化的医院,降低了人力资源投入和耗 材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树立了优良的品牌, 增加了医院的竞争力。4 移动护士工作站存在的不足 移动护士工作站只是固定工作站的补充与延伸,而不是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 系统,它不能替代 HIS。虽然无线护士工作站的使用具有较多 的优点,但仍存在一 些不足之处。①PDA 虽然携带方便,但存储量不够大,使图像的传输受到一定限制, 且 PDA 屏幕小,可视信息量少,有时导致大量信息的读取不够方便,这些都需要进 一步改进[7]。②目前 PDA 系统存在读取保存速度较慢,在临床使用中耗费时间较 多[21],使护士在实际医嘱执行过程中往往做不到完全与治疗信息同步录入,违 反了真实时间点记录的原则,故 PDA 硬件的优良性能与无线网络畅通是移动护士 工作站运行的重要保证。③医疗信息涉及个人隐私,非经授权无法取得。本系统 透过无线网络的方式,进行 PDA 和后端服务器的数据交换,因此安全问题更需要 谨慎处理,建议以后系统可以再加上电子及数据加密技术,以期提供一个稳定且 安全的无线通信网络环境[22]。④PDA 上的移动护理系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在使用 PDA 时,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持更新,遇到问题或发现护理软件系统缺陷与
不足时,需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⑤开发难度大,需要专业人员针对不同的系统开 发应用程序,加大了成本[3]。⑥PDA 的输入方式以触控笔及手写辨识为主,书写 速度慢。以后可结合语言辨识模块,采用语言输入的方式,改善 PDA 因屏幕较小, 导致输入不易,帮助医护人员以最方便、最直接的方式操作,节省资料输入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22]。5 使用 PDA 的护理管理问题 PDA 的使用需涉及到计算机和 PDA 的使用、有线或无线网络的使用及护理软 件的应用,它改变了现有的护理方法,给护理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需要面对很多 问题,需要管理人员的重视。①人员培训。培训人员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有完 善的培训计划,各科设小教员,培训内容包括 PDA 的使用和维护、移动护理信息系 统的使用(包括 PDA 和 PC 端的各个模块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基本应用。年轻 护士大多能够较快掌握 PDA 使用,对于年龄较大,接受能力较慢的人员,应加强培 训,鼓励使用[23]。②错误、故障及预防差错的管理。PDA 为电子产品,如发生故 障、数据丢失,护理管理上应有应对措施,发生误操作时应有修改的地方。早期使 用软件时,系统还不够完善,对于执行时间、执行途径等比较特殊的医嘱,要注意 检查,以防执行单有误引起差错。PDA 的屏幕较小,不够直观,有些记录单需要在 多个界面完成,各栏目要注意填写完整。如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系统瘫痪时, 应有一定的措施应对。为避免医嘱重复执行或遗漏,在执行前应先下载最新医嘱, 查看未执行医嘱,操作后应及时确认医嘱执行并上传给 PC 端。③工作模式的改 变。使用 PDA 后,改变了原有的工作程序,使用初期应与原来的工
作程序同时进行, 以免出现错误或遗漏。PDA 软件的各种模块也应分块开始使用,最好操作熟练后 再启用另一个模块[6]。6 PDA 的发展与展望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医院的职能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工业化 进程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形成,企业、社区、公寓、住户都可能成为常规 的或突发的医疗服务场所的延伸。抢救现场、救护中途、诊室、病房、手术室等 特定场所,都可以使用 PDA 来完成一些必要的临床前期信息的录入工作,然后经 PDA 配备的有线联通功能或无线接入技术,进入医院局域网,与医生或护士工作 站进行数据交换和再处理,可以进一步完善患者的诊疗信息和大大提高病史采集
基于PDA的防汛综合应用系统设计 第6篇
在防汛抢险中,水、雨情的变化,防汛物资状况,抢险队伍调集,灾区人员安置转移等信息直接影响着防汛指挥的决策。正确的决策是防汛指挥管理中的中心环节,其往往依赖于对有关信息的准确判断,所以必须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近年来,各级防汛部门十分重视防汛信息化建设,基于桌面应用的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已陆续建设。然而,当汛、险情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时,防汛工作人员常常需要深入第一线,到现场去实地勘测灾情,并将灾情上报到指挥中心;而指挥决策者通常身兼数职,无法时时坐镇指挥中心,也就无法全面及时地主动获取实时汛情信息,势必会影响防汛指挥调度的响应速度。因此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上开发基于微软移动技术的防汛综合应用系统,实现对防汛信息的查询、分析、统计、预警、通讯,以及防汛指挥移动办公,势必大大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1 需求分析
基于PDA的防汛综合应用系统以预装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PDA为载体,利用GPRS无线网络为数据传输渠道,将基于桌面操作系统的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扩展到基于微软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中去,在PDA上实现对防汛信息的查询、分析、统计、预警、通信,以及防汛指挥移动办公。基于PDA的防汛综合应用系统基于防汛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设计,实现系统相对模块化,接口开放化,为以后的技术更新与功能升级留出接口,实现利用高新技术建成稳定、可靠、实用、快速的防汛PDA综合应用系统,其作用是确保指挥决策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时获取汛情资料和预警信息,大大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反应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灾害损失。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设计原则
2.1.1 先进性和实用性
系统应符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潮流,产品具有技术领先和强大的可拓展性。
2.1.2 稳定性
应用系统必须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容错能力,保证局部出错不会影响全系统的正常工作,对异常性成果提供交互提示。应用系统对用户的操作顺序、输入的数据进行正确性、合理性检查,并以明显方式提供错误信息。
2.1.3 安全性
应用系统具有多级安全控制和监控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2.1.4 界面友好
系统用户界面友好,采用交互式人机对话操作,显示画面清晰明了,操作简单,提供完善的联机帮助。
2.2 系统模式设计
系统模式设计主要取决于系统功能需求和应用程序方案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体验。
客户端应用程序普遍能够提供较好的用户体验,因为它们在设备上运行,并且独立于所有与之进行互操作的基础结构。如果系统能够提供足够可靠的带宽环境,也可以使用服务端代码提供较好的用户体验。
(2)数据安全性。
客户端应用程序必须确保设备上敏感数据的安全性。Windows Mobile软件提供的一系列Cryptographic Service Provider,有助于实现此目的。服务器端应用程序必须确保可以使用SSL等技术安全地传输数据。
(3)可支持性。
对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更新必须能下载并安装到设备上。
(4)脱机功能。
如果需要脱机数据访问和具有其他脱机功能,客户端应用程序是最佳选择。
在有足够数据带宽的网络下可大量使用服务端代码进行开发,这样可适应多种PDA设备。由于在防汛综合应用系统中多数要利用GPRS网络,鉴于目前GPRS网络的带宽和资费标准,以及PDA防汛综合应用系统的功能需求,建议采用服务端和客户端两种代码并存的开发模式,分别开发PDA端应用和PC端服务程序。
2.3 系统模块设计
防汛PDA综合应用系统是为了满足防汛工作人员随时随地对水情、雨情、气象、台风路径、卫星云图等实时汛情信息的查询需要,交互式地完成个人在移动时对防汛信息的各种操作,为防汛工作者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第一手资料赢得时间,同时实现现场各种图文资料与指挥中心的数据交换。本系统主要包括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3.1 PDA模块
实时雨情:实现对降雨情况的实时监控,并生成各种雨量报表、图形,辅助防汛部门的领导对降雨信息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把握。
雨量等值面:该模块综合雨量站点数据,按照雨量等级划分,处理生成降雨分布图,帮助用户对降雨情况进行从点到面的全局掌握。
实时水情:本模块主要完成水情信息的查询,并生成河道水位、水库水位、主要潮位、河道超警戒水位、水库超汛限水位等报表,以及各种图形。当水位超限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这样,用户就能够实时掌握水位涨落动态,以便及时做好防御措施。
实时气象信息:本模块主要完成对监测范围内气象信息的实时监控,包括风情、温度、湿度、大气压等,并生成相应的统计报表。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实时掌握气象动态信息,及时部署防范措施。
天气预报:此模块主要用于自动采集并显示当地气象台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和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供终端用户分析使用。
预报信息:预报信息包括水情预报的查询。可实时查询流域内各控制站的水位、流量预报信息及降雨趋势预报内容。
工情信息:该模块主要实现对水库、水闸等各种防洪工程的基础信息和险工险点的查询。防汛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信息上传模块将防汛现场采集的图文资料上传至防汛指挥中心,及时更新工情数据库。
台风路径:本模块是专门针对沿海受台风影响地区开发的。实现了对台风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入库,同时在地图上生成台风的历史和预测路径,并具有台风信息查询、分析和预警的功能。
卫星云图:该模块可自动采集多个卫星拍摄的实时云图,并在移动终端上实现查询、对比与分析,同时支持云图的放大、缩小和漫游等功能。系统通过服务端的云图信息采集模块,自动按设定的数据源进行采集、更新和优化,供PDA用户访问。可通过刷新功能从服务器提取最新的云图信息。
防汛物资:查询当前防汛物资储备情况。
防汛文件:包括防汛资料档案、防汛名词和法规、抢险知识、防汛通讯录等的查询,可实时与服务器保持同步。
信息上传:将工作人员采集的防汛现场信息及时上传至防汛指挥中心,辅助防汛指挥决策。
2.3.2 PC模块
数据通讯:包括数据上传和下载。数据下载是将指挥中心主机上的数据信息发送到PDA终端上,数据上传是将PDA采集的数据信息上传至指挥中心主机上。本功能是在指挥中心主机上开发的数据通讯中间件上完成的。
管理主机:用来设置PDA的通讯方式,验证数据的合法性,管理PDA与服务端的通讯,组织数据源及数据库的维护。
自动更新:检查PDA终端程序版本,自动更新PDA终端应用程序软件。
2.4 系统通讯设计
PDA与PC之间的通信是整个系统的关键,是无线应用系统与一般应用系统的区别,因此设计一个稳定的通信方式有重要的意义。本系统PDA与PC之间的通信采用GPRS无线方式,通过WinSock实现PDA与PC机之间的通信。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使用WinSock控件,服务器端采用TCP/IP方式接受客户端的连入。为实现多客户端的连接,采用动态控件数组的方式,使用TCP协议来建立连线,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有不同的处理功能。
防汛工作人员对信息的查询实际上就完成了一次PDA与PC间的通讯,PDA端首先发起数据查询请求,PC端通讯中间件接收PDA端的请求,进行验证,授权用户和合法数据请求传递给PC端数据处理进程,通讯中间件接收数据处理进程返回的处理结果,并发送到指定的PDA终端。
2.5 技术实现平台和运行环境
基于PDA开发的传统工具是用于Pocket PC2000和2002的eMbedded Visual Tools 3.0、用于Smartphone 2002的eMbedded Visual C++3.0,以及用于Pocket PC和Smartphone 2003的eMbedded Visua C++4.0。现在Visual Studio.NET及其提供的Smar Device Programmability(SDP)功能将成为所有基于Windows Mobile设备的开发平台。Visual Studio.NET的Smart Device Programmability(SDP)功能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利用Microsoft.NET Compact Framework编写移动应用程序,从而在连接或断开的情况下启用分布式的移动计算。使用.NET Compact Framework中提供的大量类库,开发人员编写应用程序的速度可以比使用传统工具快得多。本系统利用SDP进行防汛综合系统的技术开发和实现。
系统适用于Internet广域网和Intranet局域网,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 CE和Windows 2000/2003,通讯协议选用TCP/IP协议,通讯中间件的开发选用VB6.0,数据库平台选用Microsoft Sqlserver 2005。系统整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
3 结语
PDA防汛综合应用系统的开发使用,为防汛人员,特别是有关领导在防汛抗洪现场及时了解流域内各控制站的水位、流量、雨情及水情气象预报等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领导掌握汛情,进行防洪水利工程调度决策提供了最新信息技术支持。
摘要:为及时准确地传递防汛信息,开发了基于PDA的防汛综合应用系统。探讨了该应用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原则和构建,详细探论了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为防洪水利工程调度决策提供最新信息技术支持。
关键词:防汛,综合应用系统,PDA,WinSock
参考文献
[1]姚杜朗.NET精简框架程序设计(C#版)[M].刘新军,盛泉,李辛鹤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PDA应用论文 第7篇
在烟草行业的设备维护体系建设中, 点巡检工作和现场维保工作一直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目前, 行业内一直采用传统的纸质点检表来进行现场管理工作, 其中一些企业也采用了振动巡检仪等工具来辅助点巡检工作的组织和实绩反馈, 但是, 应用的效果均不太理想。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由于设备分布面广, 数量众多, 制定的点检标准无法落到实处, 无法定位到每台设备。点巡检工作难以有效组织、准确地进行人员分工, 因此需要对每台设备定义唯一的身份证, 以电子标签的方式, 定位设备和机台。
(2) 每台设备配备的巡检记录本或其他参数记录本, 点巡检人员记录的纸面数据既无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更不能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因此, 需要进行量化数据测采集和记录, 以利于数据分析之用。
(3) 无法进行量化的绩效统计分析, 对班组人员的工作无法进行效控制, 只能依靠人工的现场抽检, 无法保证点巡检到位率, 无法统计漏检情况, 保障点巡检计划的有效执行。
因此,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 就是利用电子化的工具, 建立信息化化的点检机制。目前, 国内许多单位已经建立了利用振动巡检仪PDA进行巡检工作的机制, 但是, 这种巡检仪却无法解决烟草行业的问题, 在烟草企业的点巡检工作中, 每个巡检人员按照班次, 每天需要巡检的项目多达300~500项, 每2~3h需要执行一次。不仅包含检查工作, 而且混合清扫、维保、点检、抄表记录等多种工作。这些工作频度高、数据量大, 因此, 一般的非智能PDA, 从存储量、处理速度、屏幕尺寸几个指标上考虑均无法满足实际操作需要。
因此, 利用当前先进的智能PDA手持设备, 研发了移动PDA巡检维保系统, 有效解决点巡检的电子化的问题。
二、系统架构
1. 系统结构
整个系统体系架构分为服务器系统, 智能PDA嵌入系统, 通讯机制, 电子标签四个部分, 见图1。
(1) 服务器系统:集成在统一的TnPM设备综合管理系统内, 从六个方面对手持PDA的现场使用建立支援系统。服务器软件通过SOAP技术, 向PDA上安装的嵌入软件提供WebService数据通讯接口, 进行双向的XML数据包交换以及数据更新与同步。主要功能:检修设备基础数据、电子标签定义, 射频卡打印子模块;设备技术手册的维护;设备点巡检标准制定、生成巡检计划;点巡检计划实际回复管理子模块;点巡检计划与检修辅助子模块;实绩数据汇总分析子模块。
(2) PDA维修巡检系统系统:采用的智能PDA, 内存大于256M, 速度高于400Hz, 屏幕尺寸选定为3.5寸的触摸屏。运行平台为Windows mobile 6.0或WIN CE, 开发工具为C#for WINCE。利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软件, 通过通讯接口下载服务器上的数据包, 然后解包生成点巡检任务表、离线技术规程手册等数据。巡检人员在巡检过程中, 将检查实际数据结果录入PDA的巡检任务单, 统一通过数据通讯接口直接上传存储至服务器后台, 进行检查, 分析, 统计;PDA也可直接下载巡检参数历史同期数据展现图表并查找相应技术规程手册。如发现现场故障或六源可在PDA中直接新建汇报, 可在汇报中嵌入现场图片等多媒体资料。
(3) PDA与服务器端通讯接口:服务器后台与PDA维修巡检系统通讯可以通过WIFI, GRPS, 离线文件上传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WIFI是通过无线路由设置, PDA终端直接连接路线器分配IP地址, 使PDA终端可以访问后台服务器在内网布置的WebService接口, 进行数据交换。GRPS, 通过移动服务商的GRPS服务接入INTERNET, 访问后台服务器在Internet布置的WebService接口, 进行数据交换。离线文件上传, 通过PDA终端的USB接口直接将任务XML文档用IE浏览器上传至后台服务器进行任务上传, 或直接从IE浏览器下载任务XML文档, 放入PDA终端指定目录下进行任务同步。
(4) RFID电子标签:选用14443A协议的RFID电子标签, 为每台设备赋予唯一的身份证。RFID标签选用抗金属、防水防油、抗电磁辐射的品种。针对不同的设备运行环境, 采用低频、高频扫描的标签, 控制扫描距离。
三、功能简介
系统包括点巡检标准的定义、人员分工定义、设备代码及巡检点定义、条码生成、巡检路线定义、日常巡检及抄表、专业点检、备件库存、异常及六源管理、技术手册查询、巡检实绩收集统计分析、数据采集和通讯管理等功能, 见表1。下面对其部分功能作简单介绍。
1. 现场的点巡检和维保计划处理
在智能PDA终端上, 通过电子标签的扫描, 可以实现点检计划和维保任务的现场回复,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可以追踪维保计划的执行情况, 设备运行状态。及时掌握现场的设备状态, 是否运行、检修、备用。
2. 现场的批量抄表记录
由于很多仪表记录均为数值型, 而且分班次、分时段进行批量记录, 这个记录量非常大, 为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工作负担。在智能PDA上开发了批量抄表模块。
3. 数据统计分析
利用现场采集的数据, 进入后台服务器系统, 作为设备状态离线监测的技术手段, 进行运行趋势分析和故障诊断工作, 及时查看点检实绩。
4. 班组绩效管理
利用PDA采集的数据对运行班组和巡检班组进行绩效管理工作, 系统可以自动统计漏检情况, 计划执行状况, 按照班次汇总统计。
5. PDA维修支持子系统
PDA对技术手册可以打包下载, 由于通讯速率、内存容量的限制, 不可能全部下载, 因此操作人员可以选择本人负责的设备进行打包下载。下载的技术手册在PDA上按照设备结构树的方式进行组织, 对手册文档的利用方式依据文档的类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技术参数、组成结构等结构化信息直接生成列表进行检索;对于下载的图纸、PDF、WORD等文档型数据, 直接按照附件打开, 利用图片查看器, 内嵌OFFICE进行打开查阅;对于视频等资料, 需要在编制技术手册时进行转换MP4等格式, 以缩小体积。下载时直接用数据线方式下载到指定目录下。PDA检索时直接打开演示。
具体涵盖的功能如下:设备修理规程库;维修专家系统 (故障诊断辅助) ;维修、保养、检查履历库;设备技术档案;维修和故障处理案例库 (含多媒体) ;技术手册更新和维护。
四、应用效果
通过1年多的研发和使用, 目前青烟已基本建立了基于智能PDA的点巡检手段, 强化了点巡检工作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点巡检和维保标准得到落实。按照五定的原则, 真正落实了点检的周期、部位、项目、基准、人员分工定义。细化了点检项目和具体设备、检测基准, 强化现场管理工作。现场清扫、维保、润滑等工作得到落实, 形成闭环处理。点检和维保计划条目数达到2万多条, 每天执行的任务频次超过5万次。点检计划的执行率高于90%, 到位率达到100%。
点巡检数据和仪表读数得到有效利用, 积累的数据形成较为准确的运行趋势图、频次图, 通过测点间的运行参数对比, 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有效支撑了状态诊断工作的进行。
为班组绩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点巡检系统提供的工作量统计、计划执行率、漏检错检统计, 为班组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提供科学而准确的数据指标。整体上, 提高了人员责任心和工作效率, 减轻了工作量。为现场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打下基础。
五、结束语
PDA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第8篇
最近, 掌上电脑新品如雨后春笋, 商务通、名人、桑夏、快译通、好易通、震旦等品牌, 在各种媒体上不断出现, 广告宣传攻势猛烈, 人们还来不及消化一个产品, 就要被迫接受另外一个新品。2000年3月, 国家信息标准委员会和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为掌上电脑做出的定义:只要具备电子记事、计算、上网功能之一的手持电子设备, 均可称为掌上电脑。根据这一定义, 许多简单的电子词典和电子记事本竟也宣称自己是掌上电脑, 而消费者又难以辨别几百元和几千元的产品的差别。人们在选购掌上电脑时面对放着琳琅满目各种品类的掌上电脑的柜台, 越来越困惑, 究竟什么是掌上电脑?
相对于传统的PC而言, 掌上电脑与人们之间距离显得更为遥远, 许多人还对掌上电脑相当陌生, 在这里将对掌上电脑发展历程作简短的介绍, 希望能够为大家了解掌上电脑知识有所帮助。
2 PDA发展概述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 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生活层次的高层次需求和社会的进步。实际上, 在笔记本电脑与快译通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功能接近电脑而便携性接近快译通的产品, 帮助人们管理个人信息, 进行翻译和计算。于是, PDA出现了, PDA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个人数字助理) 缩写, 在中国市场上先后出现了恒基伟业、联想、方正、TCL、惠普这五大PDA (掌上电脑) 产业巨头。PDA采用快译通的基点增强其功能, 满足用户的信息存储、便携等需求。这一思路使产品的成本只在快译通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而不会上到电脑的级别, 其成本优势不言而喻。低成本带来的高利润使PDA厂商在市场推广方面具有更大的声势 (这一点从平时的广告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来) , 经销商的利益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另外, PDA定位于经理人群体, 价格对其目标对象的购买影响减小。不仅如此, PDA不需很多电脑知识, 所有的人都可以轻易地学会使用, 在人们的印象中, 这种以记名片、记事为主线衍生的对个人数据的管理的电子产品, 在极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自己资料管理的需求。PDA于是大行其道。
3 PDA的发展方向
业内人士依据掌上电脑对应市场需求, 确定了自己产品的发展方向:
首先, 个人信息管理是PDA的传统项目, 目前市场上发展成熟的PDA产品, 其主要功能就是解决个人通讯记录、日程安排、资料管理等问题。作为信息管理工具的PDA产品, 由于在应用上的简易性和功能上的实用性, 本身在整个掌上电脑市场中就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用户群最多的一个品类。价格战砍掉了横在普通消费者面前的高门槛, 现有产品正在走向普及, 对于寻常用户而言具有莫大的诱惑力。
其次, 要具备专业信息管理的功能具有操作系统, 能处理文件、能上网的特点, 被普遍认为是掌上电脑的高端产品。与传统的PDA相比, 较强的移动办公功能是这类产品身处高端的根本原因。但因其产品性能弱于PC机, 上网速度较慢、需要有线接入网络等等, 使它在应用上大打折扣, 没能与PDA产品拉开很大档次。目前针对应用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是国内首家采用微软WCE3.0版操作系统的商务通CE2168。它结合了微软功能强大和商务通操作简单的特点, 既可以全连笔输入, 又能直接使用Word文档和EXCEL表格, 还可以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播放mp3音乐, 基本上与PC同步。这些功能都为之增添了不少亮色。
4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PDA的发展
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移动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交易是二十一世纪电子产品的共同特色,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也为PDA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服务上的支持, 为PDA提供了高速发展的契机。随着科学的发展, 实现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 (协议) 有:
4.1 无线应用协议 (WAP)
WAP是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WAP, 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接入互联网, 真正实现不受时间和地域约束的移动电子商务。WAP是一种通信协议, 它的提出和发展是基于在移动中接入Internet的需要。WAP提供了一套开放、统一的技术平台, 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很容易访问和获取以统一的内容格式表示的Internet或企业内部网信息和各种服务。它定义了一套软硬件的接口, 可以使人们像使用PC机一样使用移动电话收发电子邮件以及浏览Internet。同时, WAP提供了一种应用开发和运行环境, 能够支持当前最流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WAP可以支持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无线设备, 包括移动电话、FLEX寻呼机、双向无线电通信设备等等。在传输网络上, WAP也可以支持目前的各种移动网络, 如GSM、CDMA、PHS等, 它也可以支持未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 许多电信公司已经推出了多种WAP产品, 包括WAP网关、应用开发工具和WAP手机, 向用户提供网上资讯、机票订购、流动银行、游戏、购物等服务。WAP最主要的局限在于应用产品所依赖的无线通信线路带宽。对于GSM, 目前简短消息服务的数据传输速率局限在9.6kb/s。
4.2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PRS)
传统的GSM网中, 用户除通话以外最高只能以9.6kb/s的传输速率进行数据通信, 如Fax、Email、FTP等, 这种速率只能用于传送文本和静态图像, 但无法满足传送活动视像的需求。GPRS突破了GSM网只能提供电路交换的思维定式, 将分组交换模式引入到GSM网络中。它通过仅仅增加相应的功能实体和对现有的基站系统进行部分改造来实现分组交换, 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GPRS能快速建立连接, 适用于频繁传送小数据量业务或非频繁传送大数据量业务。GPRS是2.5代移动通信系统。由于GPRS是基于分组交换的, 用户可以保持永远在线。
4.3 移动IP技术
移动IP通过在网络层改变IP协议, 从而实现移动计算机在Internet中的无缝漫游。移动IP技术使得节点在从一条链路切换到另一条链路上时无需改变它的IP地址, 也不必中断正在进行的通信。移动IP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支持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5 PDA的应用领域
PDA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消费市场, 在行业市场也是如此。行业市场是继个人消费市场之后, PDA厂商争夺的新热点, 目前这个领域里的角逐才刚刚开始。由于汉化和本土化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针对中国行业市场需求的成熟产品还不多见, 这对于国内掌上手持设备厂商来说既是机会, 更是巨大的挑战。国内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用户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还有当前的行业消费环境和习惯, 都决定了PDA的行业应用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谁能把握不同行业用户的需求, 生产出个性化和按需订制的产品, 谁就将成为这一领域未来的领跑者。
总结
现在的PDA还只能作为简单的客户端从网上获取消息, 但当一台PDA能够作为终端为网络提供信息服务, 完全融入到无限的网络信息资源当中去, PDA将不再是单薄而静态的个人数字产品了。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制信息服务, 享受因特网给人们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好处。可以说, 掌上电脑产品与互联网的结合, 将会使掌上电脑的应用得到了全面的升华。这是PDA发展的目标, 未来的PDA必将由此尽善尽美地实现它的全部魅力。
责任编辑:李墨洋
摘要:现今因特网带动的传统电子商务步入高潮, 已经使人们感受到网络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而移动电子商务以其快捷方便、无所不在的特点, 为未来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方向, 并开始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所谓的移动商务指的是由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随着拥有移动通讯设备的人越来越多, 移动商务正在逐步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PDA在部队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第9篇
关键词:PDA,部队,仓储,管理,应用
为了探索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我们要积极推进军队的信息化建设, 以“系统集成”为主要途径, 最终把以物质和能量为主要作战力量构成要素的、适于打机械化战争的机械化军队建设成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力量构成要素的适于打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的过程。[1]这里我们把信息化军队建设放在PDA技术使用上进行介绍。
一、我军粗放型弹药管理模式的不足:
在此之前, 我军弹药的计划管理多为粗放型即总量管理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管理造成我军全军性的质量管理起步较晚, 由此造成我军通用弹药信息管理的一些严重缺陷,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横向表现为弹药的数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两大系统之间不
能很好的交换数据, 很难做到作业账和质量账的统一, 二者表现出较大的差距。
2、纵向表现为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是管理总部和军区两级,
而军区以下由于技术原因很少有人使用, 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手工作业的状态, 很难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二、剁位管理系统的设计
针对我军仓储管理中的不足, 我们要实现我军仓储弹药管理模式的改进选用了剁位管理系统的方法。
剁位管理系统的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XML格式作业单的生成。
XML是一种丰富的轻便的表现与传输数据的方法, 并且与平台无关, XML作业单是在业务处生成的, 以供PDA从业务处获取后读取作业单内容。
其数据分析读取转换的程序为:
(1) 在v i s u a l s t u d i o中, 首先通过D a t a S o u r c e Configuration Wizard把数据元设定为Paradox数据表文件, 同时把数据绑定到Data Grid View上。
(2) 然后通过Data Table的Write Xml Schema方法, 将Data Grid View绑定的Data Table的数据结构导出到一个XSD文件之中。
(3) 最后通过Data Table的Write Xml方法, 可以将Data Table中的数据写到指定的XML文件当中。
2、剁位管理功能描述
PDA上的剁位管理系统软件需要实现三个功能, 首先是数据获取功能, 即从业务处取得作业单的内容;其次是完成对作业数据的修改与相应操作;最后是数据通讯功能, 即PDA与下位机之间的蓝牙通讯。
3、系统作业功能的开发
仓库剁位信息管理是整个系统核心所在, 它供作业人员修改作业单之用, 所以信息的显示是, 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不但需要操作界面友好, 而且修改功能要完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的是在剁位管理系统中, 无线串口通讯的实现是建立在蓝牙SPP服务的基础上的。
三、PDA软件开发应处理的应用程序用户界面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我们在PDA的应用程序设计中, 应考虑在PDA上进行软件开发的特性, PDA软件开发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包括屏幕的空间较小或分辨率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会对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产生很大影响, 所以需要开发人员对控件做精心安排。
1、屏幕方向:
Pocket PC设备支持屏幕的旋转, 在Windows Mobile 5.0系统中, 设备屏幕可以做四个方向上的旋转。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两类, 即纵向屏幕和横向屏幕, 当屏幕分别处于纵向和横向时窗体的宽和高会发生变化, 会导致某些控件超出屏幕被截或出现某些部位的大量空白,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编程或手动调整控件来解决。
2、软输入面板:
软输入面板是一个浮动的窗口, 当它被打开时, 现有顶层窗体大小不会改变, 因此窗体下部的控件就会被软输入面板覆盖, 并且窗体中不会出现滚动条, 这对用户界面的影响极为显著, 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对于需要进行键盘输入的窗体尽量不要在窗体下部的80个像素区域内放置控件, 两外一种是通过编写适当代码来处理。
3、数据交换的限制, 主要限制在于Paradox桌面数据库与新的ADONET之间数据交换, 导致系统操作上的复杂性。
4、蓝牙通讯能力的限制, 因为本系统采用的蓝牙通讯距离
为10m, 通讯波特率为9600位/秒, 而仓库长度一般为200米以上, 所以当本系统对不同剁位管理师, 在PDA搜索蓝牙设备的速度的限制下, 不同剁位之间切换的时间就较长。这一缺陷我们可以通过对硬件设施的完善得到合理解决。
四、小结
军用PDA在仓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势必会减少我军军备资源的浪费, 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促进PDA技术在军队中的广泛应用及普及, 促进我国军队力量的普遍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同时注意提高我国军人的素质, 加大教育, 使其更好的接受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在军队及作战武器中的应用, 从而使我国的军事力量及综合国力水平提高到更高的水平。H
参考文献
[1]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203.
[2]周林, 魏俊岐, 徐利剑, 等.未来战争的制胜之道[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82.
PDA的制度特征及其效率探究 第10篇
关键词:读者决策采购;图书馆;制度安排;交易费用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12
Study of the Systematic Features and Effectiveness of PDA
—— in perspective of transaction costs
Abstract Readers Purchasing Decisions (PDA) is a systematic and technique innovation of library resources purchasing, which changes the decision makers as well the flow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goods. Analyzed in perspective of transaction costs, PDA can save fund and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The ke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DA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l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a to operation procedures.
Key words PDA; library;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heory of transaction costs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多媒介、多类型资源的快速获取和综合性、交叉性、深层次应用,为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也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使图书馆资源成为图书馆用户资源选择的首选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者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随着图书馆作为社会资源中心(对公共图书馆而言)、机构资源中心(对高校图书馆而言)、专业领域资源中心(对专业图书馆而言)的优势和地位在信息环境下多渠道资源获取背景中被进一步削弱,图书馆资源建设前景不容乐观。面对这个难题,图书馆人在资源选购、资源导购、资源(数据)关联、资源开发和资源服务等资源建设、管理与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图书馆服务理念随着《图书馆服务宣言》等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和服务生态环境的嬗变逐渐实现了从“以资源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等现代图书馆发展方向的转移,一种起源和发展于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PDA,又称“用户驱动采购”)资源建设模式便应需而生,并在资源建设的个性化、精准化、效益最大化等方面发挥出巨大优势[1],引起了业界学者的持续关注与多维度研究。然而纵览这些研究,笔者发现:一方面图书馆资源建设者乃至专家学者对PDA注入了较大的研究热情,从对PDA研究由介绍引进延伸到实施策略等各个方面,但另一方面,PDA模式并未在国内更多的图书馆资源采购中得到应用与推广。故此,从资源建设者最为关注的经费利用与资源用户利用的平衡视角去分析PDA的优势特征,并借助经济学理论来分析PDA在经费利用最大化等方面的优势,将不但能拓宽PDA研究的视角与维度,还将为PDA模式在我国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 PDA模式的多元特征与制度特征
1.1 决策主体的变化
PDA是一种新的理念,颠覆了一直以来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它不仅有一套新的业务操作流程,更着重于体现文献决策权利的回归,不再以馆员,而以原来模式下的弱势群体——读者为中心。馆员角色转变为执行读者决策的主体;而读者由终端的文献资源接受者、阅读者,转变为真正的决策者。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直接通过网络系统反馈给馆员,馆员根据流程规则下单给文献资源供应商。供应商则承担着物流管理、图书馆的决策信息的市场搜寻等外部事务。他们承担着市场变化风险的同时也有机会获取更大规模的市场(基于管理效率提升)所带来的利润。
1.2 采购流程的调整
与传统的馆员采访模式相比较,PDA模式下决策主体的变化也引发了流程相关利益主体的角色调整;信息流方向随之改变,对比两种模式下的信息流与物流方向(见图1),可以发现:
馆员采访方式的资源建设模式是以馆员为中心的信息流,和以读者为单一接受者的信息流和物流方式为特征。读者的真实阅读需求满足程度取决于馆员的决策效率和质量。因此,为提升读者满意度,馆员至少应致力于以下几个环节:(1)多种途径掌握到读者的需求信息,“少数对多数”的格局决定了馆员的工作量虽大但获取读者需求信息质量低,信息搜集成本高;(2)受限于供应商能够而且愿意配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意愿(供应商与图书馆是两个利益主体,而且利益导向差别显著),很有可能进一步降低馆员的采访服务质量和效率,导致供应商和读者的双重抱怨(这里还暂不考虑供应商和馆员双方之间存在灰色交易的可能性)。而在PDA模式下,馆员的工作重心转移为执行决策主体,读者信息搜集工作量几乎完全减除;双向信息流转为单向信息流;与供应商之间的讨价还价行为完全透明化,馆员的角色行为更为规范;供应商因竞争压力而积极扩大文献资源市场的搜寻范围,以便获取合作高校读者的信任和订货量,从而提升公司的经营利润。如此一来,读者得到双重收益,知识信息需求也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满足。
nlc202309032017
1.3 技术的创新
PDA的发展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在图书馆业务中的应用,“互联网+”的一种具体形式。图书馆集成信息管理系统与书商系统的无缝链接是PDA实现的技术基础和保障[2],图书馆和供应商合作向读者提供更精准、及时和高品质的文献阅读服务。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则是由采访馆员依据文献采选原则,年度采选计划、文献购置经费等因素,从大量书目或书源信息中筛选出适合馆藏的文献,并订购入藏[3]。
两者比较而言,技术手段或基础的差异明显,PDA是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深度结合,整个运行流程依赖于“线上”操作,透明、简洁,使得读者能够直接通过电子文献访问到所需内容[4];方便馆员按需订购,确保纸质和电子书籍是必要的补充而不是冗余的书籍;图书馆因为使用PDA模式节省了文献采购的成本;PDA模式强制图书馆预先支付一笔费用作为沉没成本,并允许图书馆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协议订购和支付浏览费[5],使得供应商的经营风险下降。
1.4 制度的创新
PDA是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规则给予保障和重新定位,明确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才能使得PDA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而不是流于形式。利益关系、角色地位的重大变化则是制度创新或调整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这并非一种利益主体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而是高校图书馆基于服务效率和质量的自我提升的主动性要求,因此渐进式的制度调整和创新是较为适合的制度变迁方式,使得各相关利益主体能够从心理上适应,而不是对抗。从理论的角度来讲,这一制度节时高效,但从我国的实际来说,却面临诸多限制:供应商销售模式的限制导致数字资源基本是整体打包或分类打包销售;纸质资源同时受政府招标模式限制,PDA实施空间有限。所以,不仅要把PDA作为一种管理理念、体现“文献资源建设2.0”,而且还要切实将PDA理念转化为高校图书馆实际工作的指南,以制度形式规范工作流程、工作职责,才能够真正保障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激励各相关利益主体提升服务效率。
2 两种文献采购制度的交易费用比较
2.1 交易费用内涵
交易费用理论(The Theory of Transaction Costs)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分支,理论核心是应用比较制度的方法对于组织(契约)问题进行研究。交易费用理论采用了“交易费用”这一核心理念,比较不同制度的运行成本或效率,认为交易费用较小的制度相对具有效率。
交易费用是指在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交易费用大小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交易商品(资产)的专用性,指商品本身的市场流通性弱,交易契约一旦终止,投资于本次交易的成本难以回收或很难转换使用用途;二是交易不确定性,指交易中各种风险的发生机率,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事先无法完全预测到交易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交易各方因此偏向于采取更多的安全防卫措施保障自身利益;三是交易频率,指同样的交易发生的次数,对于同一个核算单位来说,如果某一商品的交易需求次数多,那么就有可能采用准一体化的交易治理形式[6]。
2.2 交易费用比较
以不同分类视角,交易费用可分为多种,从时间顺序上可分为事先费用、事中费用和事后费用;从内容上分为搜寻费用、议价费用、决策费用、监督费用。不同的交易形式就是不同的制度安排,通过比较不同制度安排下的交易费用,可以判断哪种制度更为有效。文献采购是以纸质版或者电子版的文献为交易对象,交易方涉及到图书馆、供应商、读者三方利益主体,PDA与官员采访是两种不同的交易(文献采购)形式,究竟哪种交易形式(制度安排)更有效率?我们可以使用比较两种交易形式的交易费用研究方法来分析。
2.2.1 搜寻费用
包括搜寻读者需求信息和可供选择书目及价格的费用。PDA模式提供了一种“虚拟的实体书店”,以“现场”采购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均有机会浏览文献内容,根据个性化需求直接表达采购意愿;采购馆员无需像传统模式下去猜测哪些文献可能是有用的,甚至不用去辨别读者采购信息的有效性,网络系统会根据设定的有效采购标准自动汇总,信息搜寻任务因此简化有效。
2.2.2 决策费用
指相关利益主体为“购买什么、购买多少”而达成的一致意见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决策效率则可使用产出/投入来衡量,具体指标可采用图书馆流通率(book circulation rates)。PDA模式下的决策方式更为接近“民主决策”,避免了少数人(馆员)的有限理性缺陷,从而减少决策结果(图书流通率)的不确定性。在PDA实践操作中,只要是能够做到一下两个方面,PDA的决策效率优势就能凸显出来。一是为确保采购需求信息真实合理,避免决策信息来源中的“干扰因素”和“随机因素”,图书馆应事先做好读者群体的细分工作,尽量做到每一类细分读者群体的身份(教师或学生)、专业、年级较为一致,并对于每一细分群体赋予不同权重,教师群体、学校重点专业的细分群体可适当赋予较大权重,这源于图书馆在高校中的职能与核心职责需要,也与保持学校学科优势特色与图书馆馆藏特色相符合。二是坚持在预算约束下的采购书目价格和数量的事先确定原则。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及不断上涨的文献价格是多数高校图书馆不得不重视和谨慎衡量的问题。为避免PDA模式下读者滥用采购权,导致采购经费的低效配置,图书馆除了制定严格明确的学科范围、版本选择等参数之外,还应在图书馆馆藏建设规划、资金情况基础上设定图书价格及其数量,并使该信息与读者点击率、时间、人数等联系起来。此外,区别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专业图书和通用图书,规定不同类别的文献资源,明确不同的购置价格和数量限制。
2.2.3 议价费用
指图书馆与供应商之间关于所购书目的价格商议支出。传统采购模式虽然是招投标形式确定年度供应商,优中选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图书馆利益,但实践中往往是以打包销售形式实施。图书订购计划,内在的风险包括:中标书商基于供货渠道的限制或受自身收集书目信息能力的限制,一些优质书目缺失而使图书馆受损,图书订购计划与实施之间的时间、内容偏差使得图书馆议价能力受限,读者利益直接受损。
nlc202309032017
PDA模式下则为一种即时订购和供货模式,一旦供应商在供货渠道、到货时间、到货率等方面出现偏差,图书馆即可另寻满足读者需求工作的新供应商。此外,网络系统的支持,使得供应商的违约行为被记录和保持,面对读者群体的关注压力和维持自身信誉的压力,供应商不得不考虑提升履行承诺的能力,增强甄别市场信息真伪的能力。
此外,供应商所提供书目价格通过网络系统公示,还为采购馆员比较不同书商的价格提供了便利。PDA模式下采购馆员的职责定位,为馆员释放出较多的时间用来比较书目价格信息,而这些工作在传统采购模式下,则是次要甚至无关紧要的,仅是与采购馆员职业道德相关的任务。
2.2.4 监督费用
包括读者、图书馆、供应商三方之间的相互监督投入。PDA模式因线上运行特征而属于“阳光操作”,整个流程,各节点信息可被随时追踪,这对各节点任务执行者造成压力,从而迫使他们及时处理自身任务并反馈执行信息,为整个流程的有效监控创造条件,不至于产生经费使用失控等意外风险。读者借此对采购的开展过程实行有力监督,也便于图书馆发现管理中的问题环节,从而使互借、采访、编目等部门业务优化配合。在读者与文献资源建设互动中的“到书时间差”问题由此得到解决。同时,图书馆也能够监督读者“采购权”的使用状态,及时发现使用不当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采购的标准参数,提升PDA实施效果。
鉴于国内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供应商与高校图书馆合作中的信息显示风险和配货问题,一直是PDA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顾虑。其实,在传统模式下难于克服的,反而在PDA模式下变得容易解决。在PDA模式下供应商的市场竞争压力相对传统模式增大,因此更有动力与目标客户增强合作紧密度和持续性。供应商电子商务系统平台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需要自身事先投入系统开发,假如因自身合作中的不良记录而被取消合作资格,则将毫无投资回报,合作“抵押品”功能也迫使供应商忠实执行交易协议。
3 实施 PDA的支持条件及建议
3.1 需求条件:读者个性化需求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信息传播领域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并因此形成读者个性化阅读的需求市场。2014年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推出《大学生阅读报告》,旨在通过读者借阅数据分析和阅读状况的掌握,改善图书馆馆藏结构和读者服务,提升读者服务满意度。调查发现,大多数系部的阅读需求与其专业设置和本科生阅读特点相似;信息获取路径强化了我们对读者阅读习惯变化的认识,从电脑网络获取比例高达83.31%(手机网络占比78.69%),而从图书获取信息仅为52.89%,调查结果验证了电子阅读时代的到来;另一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结论,近三年的图书馆统计读者借阅纸质图书每年减少3万册左右,借阅总人次平均减少2万次左右;针对师生获取学术信息的调查数据显示,搜索引擎和电子数据库或电子期刊的比例合计为62.3%。基于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图书馆确定下一步改善服务的着力点及方法。首先,进一步扩大电子资源的采购力度,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其次,加大读者荐购采访力度,开辟书商和网络购书双重渠道为读者采购荐书;加快流通速度,并为荐购者保留一周的优先借阅权;第三,增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力度,引入专业的软件开发机构,实现供应商提供的图书MARC记录导入图书馆OPAC系统,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检索平台;第四,改善图书馆服务环境,在空间布局上设立学习区、休闲区和培训区、展示区等,吸引读者去了解和熟悉本馆的电子文献资源的使用方法,以培养读者利用和共享电子文献资源的意识。
尽管PDA的文献采购方法和资源建设理念逐步为高校图书馆认可,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主要沿用传统采购模式,对于PDA应用处于观望状态,主要顾虑就是馆藏特色与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笔者认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关系,因为一所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必然依赖于高校的办学历史、重点学科、专业设置而形成。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最终体现在高校产品——培养的人才之上,基于个性化、专业性、创新性的知识信息资源的读者需求,既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也决定着图书馆馆藏特色的方向和结构。正所谓众多个性化的需求的存在是形成自身特色的必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所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就是由读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所决定的,否则就难免大众化而失去自身特色。
3.2 制度环境支持:高校制度变革
3.2.1 去行政化
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校的产品却在就业环节面临“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引发社会反思。高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然而高校管理的行政支配模式制约着高校自主改革,因此扩大高校自主权已成为社会共识。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改变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创造更有用、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行政化治理趋弱,社会化治理增强,引入社会团体、公司法人参与高校治理。图书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辅助部门,必然作出相应的服务转变,满足新形势下的知识信息需求,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能为图书馆应用PDA模式、改善馆藏结构、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3.2.2 增强应用性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不少本科院校面临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挑战,以提高办学质量、分类发展、办出特色,促进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从科学研究方面,应用型体现在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上;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说,应用型体现在增强专业技能和行业适应能力。同时,科学研究通过科教融合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支撑和引导作用。因此,高校教师、研究生读者群体知识信息资源的需求更具有个性化,资源利用方式更为便利化,电子资源需求量必然增加。从国外高校PDA的应用领域来看,首先是电子资源,逐渐向纸本资源扩展。尤其是专业性强的电子资源以PDA模式采购量高于传统模式,受到学术研究者的欢迎;由于使用量大,PDA模式在单位成本上更有购买优势。
3.3 实施建议
将PDA理念转化为高校图书馆实际工作的指南是一个新制度替代旧制度的动态过程。依据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亦是制度交易过程,采取强制性的变迁方式虽然所需时间短,但交易费用高[7];PDA理念已得到高校图书馆的认可的事实证明,实施PDA受到技术、意识、利益主体等多方的制约而不能一步到位,采取诱致型、渐渐性的变革方式更容易、低费用地解决现实中的阻力问题。一般是在现实环境下历经多次试验探索、总结经验和不足,从小范围逐步扩展、逐步接近PDA的核心要素,直至从制度上确定并内化为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意识;同时,PDA的实施存在多样化的路径,因此有必要事先进行读者调查,找出可行的且关键性的突破口,针对读者服务中的问题,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为主导,与供应商协力合作,逐步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质量和服务层次。
参考文献:
[1] 唐吉深.我国读者决策采购(PDA)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5(2):22-28.
[2] 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
[3] 刘文霞.Lib2.0 理念下读者与文献资源建设的互动研究——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3):1-3.
[4] Kay Downey (2014) Technical Services Workflow for Book Jobber-Mediated Demand Driven ebook Acquisitions[J].Technical Services Quarterly, 2014,31(1): 1-12.
[5] ACRL Publishes 2015 Enviroment Scan[EB/OL].[2015-11-28].http://www.ala.org/acrl/sites/ala.org.acrl/files/content/publications/whitepapers/EnviromentalScan15.pdf.
[6] 卢现祥,朱巧云.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PDA应用论文 第11篇
数据采集是一种直观分析数据的方法, 数据采集系统是微型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工业控制领域, 数据采集系统通常位于过程控制L2级, 对基础自动化L1级的数据进行采集, 为控制系统前期调试以及故障原因查找提供依据, 是生产过程监测以及系统参数优化的重要保证。
2 炼钢转炉系统采用PDA数据采集系统的必要性
炼钢转炉控制系统较为复杂, 主要由倾动装置、氧枪装置、副枪装置、称重投料系统、高低压供水系统、氧气供应系统、转炉烟气净化除尘系统等组成;而这些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高速度、高精度, 控制方式有位置控制、力矩控制、压力控制、温度控制等。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S7-400系列PLC进行控制, 驱动装置主要采用西门子6SE70系列变频器以及6RA70系列直流传动装置。
鉴于转炉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钢铁厂本身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设备故障的多发性, 对生产过程中的系统参数以及设备运行状态参数进行监测记录很有必要, 记录的数据对工艺优化以及设备故障分析提供依据。由于有些过程及状态信号是偶然出现持续时间很短, 但是会对生产及设备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数据监测要进行毫秒级的监测。由于一般的组态软件无法实现毫秒级的监测, 所以我们采用了iba公司的PDA数据采集及分析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分析。
3 PDA数据采集系统构架
PDA数据采集系统是基于PC的数据采集系统, 系统主要由数据源、通信链路、数据采集服务器以及客户端组成。
(1) 数据源为PDA系统提供数据, 主要指PLC、变频器、智能仪表等。
(2) 通信链路是指数据源与数据采集服务器之间数据交换的协议以及通讯硬件。
(3) 数据采集服务器是指安装了iba PDA应用程序的PC, 采集数据并生成数据文件。
4 iba PDA的应用配置
在服务器上安装完成iba PDA应用程序后 (安装时选择安装服务器与客户端同时安装, 使用账户选择localhost) , 启动iba PDA Client, 选择菜单ConfigureI/O Manager进入硬件组态设置, 因为我们的系统是Siemens S7系列PLC, 而且我们采用的通讯方式是以太网通讯, 所以进入I/O Manager之后Hardware选择的是S7 Analyzer;通过右击添加S7 Analyzer TCP/IP模块, 在模块设置中设置所要连接的PLC的IP地址以及CPU的槽号, 设置完成后在Analog和Digital中输入需要采集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点击右下角的OK按钮完成配置, 开始采集数据。
采集的数据存储方式通过iba PDA Client菜单ConfigureData storage进行设置;进入Data storage后, 点击左侧菜单树Data store1Trigger Mode, 设置采集数据形成文件时间 (Maximum file time) 即多长时间生成一个*.dat文件, 点击左侧菜单树Data store1Files, 设置数据文件存储路径 (Base directory) 以及子文件夹路径 (subdirectories, 一般选择Day Based) 。
5 用iba Analyer分析PDA采集的数据
以炼钢转炉氧枪系统为例, 下图是转炉氧枪张力的监测数据分析, 氧枪升降有两个张力传感器, WT1101和WT1102是两个张力传感器信号在升降过程中的变化曲线, 从iba Analyzer分析看, WT1101在下降过程中数值变大, WT1102在下降过程中数值变小, 由此可以快速分析出氧枪偏重, 枪体需要调整, 为排除故障提供数据依据。
摘要:结合某钢厂炼钢转炉PDA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 介绍了采用PDA数据采集系统的优点, 实现了设备数据的实时监测, 节省了故障处理的时间。
关键词:数据采集系统,转炉,监测
参考文献
[1]廖常初.S7-300/400 PLC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20-35
[2]夏锋, 孙优贤.工业以太网应用性能分析[J].电气传动, 2004, 2 (3)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