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化学学习兴趣例说(精选3篇)
培养化学学习兴趣例说 第1篇
一、利用疑惑
兴趣源于喜爱, 亦源于好奇, 好奇来源于认知矛盾。当产生的结果和学生的认知相冲突的时候, 学生就会产生疑惑, 激发兴趣, 激起探索的愿望。如: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使学生不解, 细铁丝在空气中加热时, 只能发生红热现象, 不能燃烧, 但在氧气里却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将一根火柴用镊子夹住放入开水中, 然后用玻璃导管向火柴头 (红磷) 通入氧气, 发现火柴在水中燃烧, 同样令人费解。又有带火星的木条, 在空气中不能复燃, 在氧气中却能复燃, 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三个现象, 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以火柴在水中燃烧为例:水火是相克的, 是不相容的, 水能灭火, 而现在火柴却能在水中燃烧, 真是奇怪, 学生就会产生疑惑也激起了探索的兴趣。通过这三个例子, 学生对氧气产生了兴趣, 感到化学学科的神奇与奥妙。
二、利用实验
实验能变抽象为直观, 变深奥为浅显, 能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兴趣。一是利用演示实验。随着国家对实验室装备的不断完善, 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大部分都能进行, 教师不要怕麻烦, 认真去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 要知道它能胜过千言万语, 它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两个小烧杯分别盛少量的酚酞和浓氨水, 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这两个小烧杯, 不一会, 酚酞就逐渐变成了红色了, 这是分子运动论的很好实例。二是学生实验。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 总是盼望着能上一节实验课, 就是演示实验也想亲自动手做一下, 一种好奇感油然而生。学生可通过实验去探索知识蕴含的原理与奥秘, 如:紫色石蕊加酸变成红色, 加碱却变成蓝色, 而无色酚酞加酸不变色, 加碱却变成红色。学生动手操作以后, 感到神奇, 激趣释疑, 并加深了对酸碱性质的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
由于国家加大了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 实行了“国培计划”, 使部分教师有机会参加了“国培计划”中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加之各地继续教育培训和校本培训, 让很多教师基本掌握本学科的多媒体等使用技术。在互联网上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课件, 可以到网上下载, 经过修改后重为己用, 省时省力, 也可以自己制作, 以提高教学效率, 激发兴趣。尤其是化学学科, 物质的内部奥秘、微观结构、物质间发生的反应变化, 都可通过课件一览无余。如: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学生能清楚看到反应物之间分子或原子或离子相互作用的全过程, 即, 它们之间是如何运动和变化的, 分子或原子或离子又是如何结合生成新的物质的。再结合相应的声音, 使得学生在学习与观看的时候, 精神亢奋, 情绪激昂, 表现出平时课堂教学难有的注意力集中, 兴趣盎然, 信心满满, 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 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利用生活实例
在生活中有一些实例和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生活资源, 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 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 在学习完“酸”一节时, 教师讲一个小故事:“我小的时候, 经常发现我的母亲总是把菜刀放在酸菜缸里 (那时候很少有不锈钢的菜刀) , 使用的时候, 菜刀总是很亮。现在同学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教师再拿一只含有水的垢暖瓶, 问学生:谁能说说用什么办法能将暖瓶里的水垢除去?用我们实验室的酸行吗?如何做效果会更好呢?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踊跃发言。又如:衣服沾上油漆, 用水怎么也洗不净, 用汽油一洗就干净了;自制一个简易净水器;取一空饮料瓶, 放54的凉开水, 再放一点糖和食用小苏打, 最后再加一定量的陈醋, 一瓶自制的汽水就制成了等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中培养其兴趣, 学生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激发起好学的愿望。
培养化学学习兴趣例说 第2篇
一、借助问题情境,激活数学反思意识
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时,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边”“角角边”这一些三角形的全等判定公理时,给学生呈现了以下问题情境:王老师在打扫房间时,不慎把房间里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了以下三块:
王老师现在要重新去配这样一块三角形玻璃,应该带哪一些玻璃碎片去?此时,有的学生说这三块玻璃碎片都要带去,这样,才能配一块和它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显然,此时学生并没有能够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运用,可以说对习得的数学知识没有进行内化。此时,我再追问:“你们觉得有必要带三块吗?其实,带其中的一块就可以了,你们想一想应该带哪一块?”这个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于是他们对自己刚才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过了一会儿他们想到了只要带这三块碎玻璃片中的c就可以了,因为在c中,已经确定了这块三角形玻璃中的两个角和夹边,也就确定了这块三角形玻璃的形态,这是根据“角角边”公理所获得的结论。
以上案例中,当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以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活了他们的数学反思意识,通过自己的反思,他们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内化,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数学交流,提高数学反思品质
笔者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这一教学内容时,在练习环节设计了以下一题:
5+5= 5+4=
-5+(-5)= -5+(-4)=
5+(-5)= 5+(-4)= 4+(-5)=
根据 “有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他们很快地算出了这一些题目的答案,然后笔者进行追问:(1)同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之间有什么关系?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呢?(2)两个正数相加,和的值与两个加数值比较哪个大?两个负数相加呢?(3)你能够根据以上算式进行分类讨论吗?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有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以上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数学交流,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对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的系统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数学反思品质。
三、放大错题资源,培养数学反思习惯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初中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在把方程中的分母去掉时经常忘记乘上分母项。对于这一解题错误,在教学中,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引导学生进行纠正,而是通过追问的形式把这一错误进行放大:“在解含有分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没有分母的项如果不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原来的方程还成立吗?”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再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性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然后,再让学生根据等式的这一性质对自己的错误解答过程进行反思。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解题错误从数学的本质上进行反思,当学生经过这样的培养以后,他们的数学反思习惯自然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中进行有机渗透,从而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培养化学学习兴趣例说 第3篇
一、让学生笑着去学
一次去家访, 家长高兴地对我讲各地的复习资料都买到了, 我一看, 有十几本, 他还问我够不够?我转眼看看孩子的反应, 泪水盈眶。当时我很为难, 同样一件事, 父亲和孩子的反映为什么截然不同, 怎么办?想了想, 我很认真地从十几本书中挑出一本, 并建议其他的用绳子捆起来。谁知, 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竟引起孩子极大反应———孩子笑了, 像是解放了, 破涕为笑, 说明孩子的心理从压抑变得放松。从众多参考书中解放出来, 学习数学的兴趣反而更大了。
二、不要轻易批评孩子, 也许错误就是闪光点
引发的思考
分数的加法算起来比较麻烦, 学生常常把分子和分母各自加起来, 造成错误。其实, 如果我们用教材中的逻辑推理中的知识来重新看待这一错误, 就会发现是一个不错的“合情推理”。可惜是合情不合理, 结果是错的, 非常令人惋惜。试想当初数学家也希望分数相加恰好是分子、分母分别相加, 后来, 他们才发现数量上这两者是不等的, 所以才想到通分, 实行用分母相加, 并成为一条运算规则。
发生的错误是意境上的问题, 不是记忆问题, 更不是笨的表现, 所以不要轻易地批评, 让学生明白自己思维上的缺陷, 弥补不足, 才能使学生逐渐走出误区, 提升思维能力。
三、走出沉重的心理负担
我曾经做过这么一个实验:
把同一份试卷给高二两个理科班和两个文科班做练习, 其中一个理科班在试卷发下去之后说了一句这是给文科班的试卷, 另一个班只是把试卷发下去就做, 结果第一个班正确率明显高于另一个班。同样, 在其中一个文科班中说这是理科班试卷, 另一个班不说, 结果前者练习的正确率可想而知。可以得到结论, 学生的心理可以调节, 学习的动力可以提高, 只要用适当的方法,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就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四、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堂引入增加学习兴趣
在讲到人教A版函数零点这节内容时, 我联想到学生有一个很感兴趣的乐队名称就是零点乐队, 其中乐队有一首歌的名字叫《相信自己》, 我觉得可以为我所用。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听了这首歌, 用简短的时间和同学交流了在生活中和学习上都要相信自己, 只有自信, 才能把学习搞好。然后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函数的零点, 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涨。
五、通俗幽默的语言, 激活课堂
在课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单独提问某位同学, 回答正确了, 老师说正确, 坐下。这时我们不妨当回主持人说声“恭喜你, 答对了, 请坐”。班级气氛变得活泼了, 学生也不是麻木地坐下, 心理可能还美滋滋地在想今天被表扬了, 哈哈。对激发学习兴趣也许有帮助。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同学回答不正确, 这时不妨提示一下, 让他再思考一下, 有的同学在提醒之后能回答正确, 这时不妨送他20个字: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停顿一下, 调皮的学生会说只有16个字。然后说“孺子可教”, 全般大笑。既化解了他因回答不出问题时的尴尬, “孺子可教”说明他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也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当然这个只能用一次。
六、数学与人文的结合
在讲解指数函数图象时, 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让学生体会变量趋向于0的动态过程, 把数学转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形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体会语文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而间接地提高数学审题的能力。
七、寓德于教,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高二文科圆锥曲线有一节内容就是双曲线, 我以歌曲《悲伤的双曲线》作为引入。学生发现原来数学也可以变成优美的乐曲, 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讲解了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概念之后, 提出同学们在高中这个黄金时期里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提升自己的修养, 不能早恋, 早恋的你们就像双曲线和渐进线的关系, 虽然有缘, 生在同一个平面, 但是不会有交点, 切记不能早恋, 引起了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