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粪造影范文(精选6篇)
排粪造影 第1篇
便秘是在7 d内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1],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产生便秘的原因比较复杂,功能性便秘占大部分,其中出口梗阻型便秘是其中的一类,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主要有:盆底痉挛综合征、直肠前突、盆底疝、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直肠黏膜下垂、会阴下垂等[2]。排粪造影是向患者直肠及乙状结肠内注入硫酸钡混悬液,嘱咐患者模拟排便,并在电视透视下对其肛管直肠部的动静态和功能性变化进行观察,并适时摄片,测定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进行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诊疗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100例功能性出口梗阻便秘男性患者,年龄20~80岁,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粪便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减少、肛管下坠。
1.2 检查前准备
排粪造影检查术前1 d用9-159番泻叶泡开水服2次,400 mL/次,以清理肠道积粪,清楚积粪对显示粘膜有利,因为许多病变都是通过显示粘膜而诊断的。调配硫酸钡混悬液,加入300 g钡剂与300~400 mL温水搅拌均匀,(有作者[3]认为此剂量钡悬液灌入直肠后很快达乙状结肠甚至达横结肠,直肠不能充盈,患者常无便意感而影响结果,需采用加大灌钡剂量达500~700 mL,以受检者有便意为度),笔者使用400 mL,此剂量患者基本有便意,经肛管注入约400 mL硫酸钡混悬液充盈直肠及乙状结肠后,嘱患者坐在排粪桶上模拟排粪动作,分别拍静息、提肛、力排和黏膜像的侧位像。
1.2.1 检查设备
使用岛津数字胃肠机,拍粪造影专用坐桶,灌肠机。
1.2.2 操作步骤
先行钡灌肠,一般灌至降结肠远端。患者坐在拍粪桶上,调整高度及前后位置使左右股骨重合,显示耻骨联合及骶尾骨,分别摄静坐、提肛、力排及粘膜相。
1.2.3 测量用具
用坐桶内的暗比例尺自制与照片同样放大或者缩小的测量尺量长度距离,得到的是实际数值。用量角器量肛直角。
1.2.4 测量项目
测量方法与正常值采用卢任华的相关标准[4]进行划线、测量、诊断。(1)肛直角:肛管轴线和直肠轴线或者近似直肠轴线的夹角,正常肛直角静坐(101.9±16.4)°,力排(120.2±16.7)°。(2)耻尾线肛上距:肛管上部中点到耻尾线的垂直距离,这个点在耻尾线以上是负数值,以下为正值。正常参考值为30 mm,经产妇为35 mm;(3)直肠骶前间距是充钡的直肠后缘至骶骨前缘的距离,分别测量骶2、3、4,骶尾关节和尾骨尖5个位置;(4)肛管长度为肛管上部中点到肛门的距离。
2 结果
该组病例肛直肠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直肠前突30例,会阴下降25例,耻骨直肠肌肥厚症13例,直肠黏膜松弛30例,骶直分离45例。患者常为多种功能性疾病并存[5],图1、图2为骶直分离+会阴下降+直肠前突+粘膜松弛,图3、图4为骶直分离+粘膜松弛,图5、图6为骶直分离、直肠粘膜松弛,图7、图8为骶直分离+直肠前突。
3 讨论
男性生理构造决定病因有所不同,男性直肠前壁与尿道和前列腺等相邻,其支撑较强,所以男性患者中直肠前突的较少,直肠前突患者中,前突的程度也相对较轻。
骶直分离(S-RS)是指第三骶椎水平处骶直间距>20 mm,直肠近端向前下移位,该组男性患者中,有骶直分离的患者占有很大一部分。
直肠前突(Rectocele,RC)是直肠壶腹部远端向前方突出深度>6mm,因为男性直肠前壁与尿道和前列腺等相邻,其支撑较强,所以男性患者中直肠前突的较少,直肠前突患者中,前突的程度也相对较轻。
直肠粘膜脱垂(Anterior Mucosal Prolapse,AMP)、内套叠(Interooalrectal Intussusception,IRI):直肠粘膜脱垂是增粗而松弛的直肠粘膜脱垂向下伸于肛管上部;内套叠是在粘膜脱垂的基础上。在直肠远端或者肛管内形成环状套叠。有时在X线上两者难以区分。
会阴下降(Perintum Descending,PD)是一种继发性改变,正常时肛管上方不低于耻尾线以下2.5~3.0 cm,这个距离增大可以诊断为会阴下降。
耻骨直肠肌综合症(Puborectatis Syndrome,PRS):由于耻骨直肠肌增厚、肌纤维变性,排便时耻骨直肠肌收缩,甚至持续性痉挛,主要表现为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大,造成肛直角在90°左右。肛管狭长,直肠后缘远端出现“搁架征引,钡剂排出较少。
有时在做拍粪造影时,患者在整个过程中即使加大力量排粪也排不出或者仅有少量钡剂排出,而且拍粪造影中的指标都正常,也未见有直肠突出,骶直分离征象,有报道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肛管神经肌肉运动障碍,拍粪造影检查对其作用不大。
男女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在病变原因上有一定的差异,男性患者中骶直分离伴直肠轻度前突常见,由于临床治疗方法不同,所以对发现便秘的原因很重要,因而排粪造影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发现功能性出口梗阻的原因。
摘要:目的 探讨排粪造影在男性便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00例男性便秘患者行排粪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静坐、提肛、力排时直肠侧位像。结果 92例异常,8例正常,直肠前突44例,会阴下降21例,耻骨直肠肌肥厚症5例,直肠黏膜松弛30例,骶直分离52例,多种功能性疾病并存的57例。结论 男性便秘患者中直肠前突和骶直分离较常见。
关键词:便秘,排粪造影,男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J].现代实用医学,2003(4):258.
[2]赵宝明,张书信.大肠肛门病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
[3]吴有泉,冯京琦,杨新庆,等.排粪造影检测方法的改进及探讨[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1998,4(1):60-63.
[4]卢任华,刘崎,章韵,等.排粪造影检查方法和正常测量[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0,11(3):244.
排粪造影 第2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1年配合肛肠科开展排粪造影,共收集临床确诊便秘患者56例,均为近2年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女性51例,男性5例,年龄最大为72岁,最小33岁,平均41岁,病程最长24 a,最短4个月。临床均有顽固性便秘,排便不畅,肛门下坠,里急后重,便血等症状,需服泻药、灌肠或手法协助方能排便。
1.2 检查方法
造影剂和排便装置:造影剂采用浓度160%(W V)硫酸钡混悬液(上海马鹿厂生产),排便装置采用自制的马桶式排粪桶。
造影技术:采用特殊灌肠方法,将灌肠器胶管插入肛门后让患者平卧(既往左侧卧位)取诊断床头高足低15°角,之后注入造影剂250 mL,利用体位尽量使钡剂充盈直肠和乙状结肠,患者坐于自制马桶式排粪桶上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参考卢任华[3]报道的方法,分别摄取⑴静坐:让患者侧坐于诊断床旁,面对医生平静呼吸屏气曝光,摄取第1片;⑵初排:让患者排少量造影剂时摄片,屏气曝光,摄取第2片;⑶提肛:随后让患者肛门禁闭上提摄取第3片;⑷力排充盈:让患者用力排除造影剂,使大量造影剂充盈直肠瞬间屏气曝光,摄取第4片;⑸力排黏膜相:便后造影剂涂于肠壁或存于病变部位摄取第5片。
标准与设备:本科采用美国GE TH-600胃肠X线机,特别是患者作力排时,处于动态,数字X线机显示更优越。采用的排粪造影数据法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之相关标准且参考相关部门专著。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由肛肠外科医生经过临床筛选,造影术采用本科改进方法完成,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方法进一步证实。本组56例中,直肠前突42例(75%),耻骨直肠肌肥厚4例(7.1%),直肠前壁黏膜脱垂3例(5.3%),直肠内套叠3例(5.3%),乙状结肠疝2例(3.5%),直肠癌与直肠息肉各1例。
3 讨论
3.1 方法改进
既往灌肠时患者取左侧卧位、水平位,现改为平卧位并取诊断床头高足低15°角。直肠排粪造影改进后,使足量的造影剂尽量地充盈于直肠及乙状结肠部位(见图1),因为这样更接近排粪过程的生理情况,所以直肠、乙状结肠充盈相所得排粪造影结果更加可靠。
3.2 便秘原因
Mellgren等[1]研究了2 816例便秘患者的排粪造影表现,其中,648例未见异常,属于功能性便秘,而其余2 168例均有病理所见,包括31%的患者有直肠套叠,23%直肠脱垂,27%直肠突出,以及19%肠疝;21%的患者有上述2或3种病变并存。Touchais等[2]研究发现,直肠突出,直肠脱垂,肠疝,以及乙状结肠突出多在阻塞性便秘的女性患者中流行。本组56例便秘患者中,性别的比例和病种的范围都与上述报道相似,直肠前突见于42例(见图2),恥骨直肠肌肥厚4例(见图3),直肠前壁黏膜脱垂3例,直肠内套叠3例,乙状结肠疝2例,以及直肠息肉与直肠癌各1例。Lacerda-Filho等[6]近期报道了一组179例慢性便秘患者的研究结果,其中,女性患者占83%,依据排粪造影及肌电图等方法证实,过敏性肠综合征,骨盆底机能障碍,以及功能性便秘是慢性便秘的主要原因。
利用排粪造影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者的诊断、测量必须规范化,否则诊断不够完整、全面,甚至会得到假阴性结果。
摘要:目的评价直肠排粪造影在便秘原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56例临床怀疑由于肛肠疾病引起的便秘患者(女51例,男5例,年龄33~72岁,平均41岁)均在经肛门———直肠灌注对比剂为160%(W/V)的硫酸钡250mL后接受了直肠排粪造影。结果在56例便秘患者中,直肠前突见于42例。耻骨直肠肌肥厚4例,直肠前壁黏膜脱垂3例,直肠内套叠3例,乙状结肠疝2例,直肠息肉1例,以及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1例。结论直肠排粪造粪造影在便秘的病因学诊断中具有高度准确性。
关键词:便秘,肛肠病变,直肠排粪造影
参考文献
[1]Mellgren A,Bremmer S,Jahansson C,et al.Defecography: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in2,816patients[J].Dis Colon Rectum,1994,37(11):1133-1141.
[2]Touchais JY,Koning E,Savove-Collet C,et al.Role of defecography in female pelvic floor abnormalities[J].Gynecol Obstet Fertil,2007,35(12):1257-1263.
[3]卢任华.排粪造影的检查方法和正常测量[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0,11(3):244-246.
[4]黄乃健,孙洪生,李殿伟.直肠前突的临床研究[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1):72-74.
[5]张连阳,张胜东,龚水根.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在诊断盆底、直肠疾病中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5,18(6):541-543.
排粪造影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1月~2009年12月临床确诊的便秘患者86例,男5例,女81例,年龄20~72岁,平均46.7岁。有顽固性便秘、排便困难、肛门坠胀、大便排不净感等不同症状,约1/3有痔或肛裂病史,病史2~30年,需常服泻药、灌肠及手法协助方能排便。
1.2 结肠运输试验
检查前3d禁服泻药及对肠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和刺激性食物。于检查前1 d上午8点口服含20粒标志物胶囊1枚,此后每隔24 h拍腹部平片1张至第5天为止。检查期间生活及饮食习惯不变,每天记录存留在右、左半结肠及直肠、乙状结肠的标志物粒数。诊断标准是以3 d后大肠仍存留4粒(20%)以上标志物为运输异常。
1.3 排粪造影
采用新东方2000-A型800 mA数字胃肠机。造影时用75%(W/V)硫酸钡混悬液500 ml灌肠后,让患者侧坐于排粪桶上,分别摄取静坐、提肛、力排充盈及黏膜像。片中必须包括骶尾骨、耻骨联合和肛门。
2 结果
2.1 排粪造影结果
本组86例,正常14例,异常72例,其中表现为直肠前突17例,直肠前突+会阴下降25例,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7例,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肥厚症8例,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内套叠4例,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2例,会阴下降3例,盆底痉挛综合征3例,内脏下垂+会阴下降3例。
2.2 结肠运输试验结果
根据刘世信等[1]和潘世友等[2]的判断标准和分类方法,按标记物在结肠内存留和分布情况,分运输正常型、运输异常型及直乙聚集型3种。口服标记物后72 h至少排出80%的标记物(16粒),如果72 h结肠内散在存留标记物4粒以上则提示结肠运输功能异常。86例受检者,运输正常型27例,运输异常型39例,直乙聚集型20例。
2.3 综合结果
本组病例中结肠运输试验及排粪造影均表现异常者45例。
3 讨论
3.1 对便秘原因的分析
一般认为,功能性便秘分为结肠无力和出口梗阻两种类型[3]。据文献报道,结肠无力的原因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肠道感染性疾病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造成的菌群失调;(2)抗生素及刺激性药物对肠壁的直接损害;(3)肠壁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如,或神经丛受到内、外源性损害,肠平滑肌功能乏力减弱,使得肠蠕动功能减慢;(4)食物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大便干燥,在大肠内推进困难。另外食物残渣在肠内停留时间长,残渣中纤维素被细菌分解,纤维素对肠壁刺激减弱,使肠蠕动功能更加减慢,形成恶性循环。出口梗阻的主要原因有: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直肠黏膜脱垂、盆底肌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症、内脏下垂和乙状结肠冗长等。
3.2 结肠运输试验与排粪造影的临床价值
结肠运输试验检查则是了解结肠传输功能的一种动力学检查方法。标记物随结肠内容物一起自然运行,X线可跟踪观察了解结肠平滑肌功能状态;对结肠运输试验异常,不能都机械地诊断为结肠慢运输,要根据标记物在结肠内分布情况具体分析。此时可以运用运输指数(transit index,TI),TI=第3天直乙部存留的标记物数/第3天全结肠存留的标记物数,它反映了直乙部与大肠其他部位存留的标记物数的比例。TI以0.5位中位数,其值越小,越接近于0,慢运输可能性越大;其值越大,越接近于1,出口梗阻可能性越大[4];对结肠慢运输者,还必须观察标记物在结肠内每日的运动情况,知道标记物在哪段结肠运动缓慢。本组27例结肠运输正常中,有13例排粪造影为出口梗阻,所以结肠运输正常者不能排除出口梗阻,故不能单纯用结肠运输试验判定是否存在出口梗阻。并且由于结肠无力常与出口梗阻合并存在。因此,TI仅能作为结肠运输异常时区别出口梗阻与结肠无力的权重值。
排粪造影是对乙状结肠、直肠、肛门部进行动静态观察的一种检查方法,而且是检查出口梗阻的主要手段。
有文献研究证实,结肠无力与出口梗阻常合并存在,而出口梗阻是引起便秘最主要的原因,两者在便秘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其程度日益加重[5]。本组72例出现出口梗阻者,占83%;59例运输迟缓者,占68%;45例同时有结肠无力和出口梗阻者,占52%。本文的资料也证实了以上的观点。
综上所述,由于结肠无力与出口梗阻常常合并存在,两者在便秘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因此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的联合应用,将有助于对便秘的原因作出更准确全面的诊断,为肛肠科医师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客观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结肠运输试验和排粪造影检查对便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6例便秘患者做结肠运输试验及排粪造影检查。结果 结肠运输异常者59例,出口梗阻者72例,两者均存在者45例。结论 由于结肠运输异常和出口梗阻常合并存在且相互作用,所以结肠运输试验与排粪造影检查联合应用,能够更加准确的鉴别功能性梗阻与结肠运输所致的便秘,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便秘,结肠运输试验,排粪造影
参考文献
[1]刘世信,张殿文,吴菲,等.结肠运输试验对诊断便秘的价值.中华医学杂志,1993,73(3):75.
[2]潘世友,曹长贵,段胜,等.结肠运输试验的临床应用.中国肛肠病杂志,1995,15(1):7.
[3]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1352.
[4]高利利,吴本俨,邵勇,等.老年特发性便秘患者结肠动力学变化.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21(1):9.
排粪造影 第4篇
关键词:仿真排粪造影,直肠粘膜滑脱,PPH
排粪造影术可了解肛管及直肠的形态[1~4],目前,该技术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最基本和主要的方法[5~8]。本文对60例因直肠粘膜中、重度滑脱而行PPH手术患者均行仿真排粪造影检查,以探讨仿真排粪造影检查对PPH治疗直肠粘膜滑脱的指导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研究对象均系仿真排粪造影确诊直肠粘膜中、重度滑脱入院病人,女53例,男7例,年龄25~63岁。PPH术后半年,所有病人均进行随访,复查仿真排粪造影。
1.2 检查方法
美国GE Precision RXI多功能数字遥控X射线机;以色列Sightline电子直乙肠镜;患者PPH术中切除的直肠粘膜送病理;半年后电子直乙肠镜及仿真排粪造影复查;与术前电子直乙肠镜、仿真排粪造影得到的影像学资料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检查结果
2.1 病理检查术中切除的直肠粘膜为正常直肠粘膜。
2.2 电子直乙肠镜见直乙肠管通畅,与术前对比直肠粘膜拥堵现象消失。(图1、图2)
2.3 60例仿真排粪造影诊断为直肠粘膜脱垂(直肠粘膜滑脱中度)、套叠(直肠粘膜滑脱重度)(图3)病人由于粘膜拥堵于肛管上口或进入肛管内造成肛管有效通经狭窄,肠内容物排空障碍导致排便困难[9],PPH手术半年后复查仿真排粪造影均见造影剂排空顺畅,直肠粘膜规整,未见异常影像学征象(图4)。
2.4 病人自诉PPH术后排便困难及排便不净感消失,与复查仿真排粪造影影像学检查结果吻合。
3 讨论
3.1 直肠粘膜滑脱是引起功能性排便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病人一般主诉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净感。仿真排粪造影可明确显示直肠粘膜滑脱的程度、范围、距肛门口的位置,是手术治疗直肠粘膜滑脱的不可或缺的检查方法[11]。依据具有相同放大率的标尺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是指导PPH治疗直肠粘膜滑脱的重要指标,同样也是术前评估愈后的主要依据。
3.2 传统药物治疗如直肠粘膜下注射枯痔液可致肠管僵硬、局部肠蠕动减弱或消失甚至可能导致局部肠坏死造成严重并发症。传统手术治疗如直肠粘膜柱状缝合术具有手术范围长、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等缺点。而PPH则因具有手术过程短、术中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价格低廉、住院周期短等优点,我们认为应是治疗直肠粘膜滑脱的首选方法[12]。缪红卫等[13]报道采用PPH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11例,均1次治愈,随访1~2年未复发。杨桂桥报道应用PPH治疗20例直肠黏膜脱垂患者也取得了满意效果[14]。3.3电子直乙镜可以发现直肠粘膜滑脱现象,但不能确定和(或)量化直肠粘膜滑脱程度,对PPH手术治疗直肠粘膜滑脱指导意义不确切。因此PPH治疗时应严格遵照仿真排粪造影获得的影像学资料和测得的相关数据进行操作,避免切除掉的直肠粘膜过少造成病人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又要避免切除掉的直肠粘膜过多造成病人肠管狭窄。目前我院采用双荷包缝合牵引法行PPH手术,牵引线缝合至肠管肌层,两荷包间距(厘米)=直肠黏膜滑脱距离(厘米)2-2(厘米),缝合位置与仿真排粪造影时直肠粘膜滑脱的位置相对应。
3.3 电子直乙镜可以发现直肠粘膜滑脱现象,但不能确定和(或)量化直肠粘膜滑脱程度,对PPH手术治疗直肠粘膜滑脱指导意义不确切。因此PPH治疗时应严格遵照仿真排粪造影获得的影像学资料和测得的相关数据进行操作,避免切除掉的直肠粘膜过少造成病人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又要避免切除掉的直肠粘膜过多造成病人肠管狭窄。目前我院采用双荷包缝合牵引法行PPH手术,牵引线缝合至肠管肌层,两荷包间距(厘米)=直肠黏膜滑脱距离(厘米)2-2(厘米),缝合位置与仿真排粪造影时直肠粘膜滑脱的位置相对应。
3.4 术前应仔细询问受术者病史,尤其对瘢痕体质患者应谨慎使用PPH方法,避免吻合口激化形成肠管内的环状瘢痕狭窄(图5)而造成新的排便障碍。
4 结论
排粪造影 第5篇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X线,钡灌肠,排粪造影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临床确诊的便秘患者50例, 其中男12例, 女38例, 年龄19~63岁, 平均49.5岁, 45岁以上占75%左右。有便秘史1~25年, 1~5年6例, 5~10年15例, 10~15年12例, 15年以上19例。
1.2 临床症状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以及各种压力的增加, 便秘患者日益增多, 引起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出口梗阻和结肠无力。临床表现:50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伴有肛裂或痔疮病史, 患者出现排便困难, 排不尽, 费力, 排便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肛门痛, 阻塞感、肛门便不尽坠胀感及手法助解、有时灌肠、用泻药或开塞露可缓解。多数患者每天有便意感, 但排便时出现上述症状。排粪造影主要表现为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耻骨直肠肌增厚、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症状, 有些患者两种检查均显示异常表现。
1.3 方法
便秘的诊断最有价值的是X线影像学的诊断, 只要有500 m A以上的带电视监视的X线光机就可以进行, 我院特制可透X线便器, 医师自制测量尺。叮嘱患者检查前晚行常规胃肠道清洁准备。
1.3.1 钡灌肠
在清洁灌肠后准备硫酸钡两小袋, 溶于温开水中, 600~1000 m L经肛门灌入, 平卧于X线诊断床上, 在胃肠机观察下点动钡剂进入30 m L左右, 未进入乙状结肠时点片一张, 至钡剂到达回盲部时停止灌肠, 并了解灌肠情况, 摄立、卧位腹部平片。
1.3.2 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以中老年女性患者多见, 准备硫酸钡600 m L, 患者先采取俯卧位, 经肛门插管灌入1∶1钡剂, 经肛门灌注后, 调整高度采取侧坐与自制便桶上, 使左右股骨重合显示耻骨联合, 整个过程动态观察, 分别摄静止、强忍、力排及黏膜像摄影, 摄片要求包括测量直肠耻骨直肠肌压迹、肛管长度、肛直角、肛上距等。
2 结果
钡灌肠及排粪造影对于功能性便秘的患者能做出明确的诊断, 钡灌肠、排粪造影以了解结肠、直肠有无器质性及功能性改变。本组患者钡灌肠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 主要以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功能性改变为主, 其中乙状结肠延长、迂曲17例;降结肠改变8例、横结肠下垂14例。
排粪造影主要表现为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耻骨直肠肌增厚、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症状, 其中直肠前突16例;盆底肌痉挛综合征13例;直肠黏膜脱垂9例,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6例。
钡灌肠正常者, 排粪造影也可有异常表现, 整个造影过程不排钡剂1例, 少排钡剂2例。其中2例合并直肠前突, 1例合并会阴下降。
3 讨论
便秘是排便次数明显减少, 在正常饮食情况下, 大便太少, 大便太难以排出, 症状持续一段时间, 令患者感觉不适[1]。慢性便秘病因较复杂, 可分为两种, 结肠性便秘和直肠性便秘, 如便秘不存在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病变称功能性便秘, 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腹痛、腹胀、便不尽感及肛门坠胀。
钡灌肠根据钡剂的运行情况对运动功能状态进行观察, 意义在于排除肿瘤、结核、巨结肠症、梗阻等器质性病变, 张力减慢性便秘者, 钡剂到达结肠后运行明显减慢, 在左侧结肠内长期停滞, 特别显出扩张的直肠壶腹。痉挛性便秘者, 可看到结肠内钡剂被分成小块, 并可见到由于逆蠕动的结果, 使到达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的钡剂, 有时又可逆行到横结肠, 钡灌肠对确立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排粪造影是对肛门直肠在排粪时的一系列形态学上的改变进行动、静态观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排粪造影无需复杂设备和技术, 在一般胃肠造影情况下都能进行, 但只能对直肠部形态改变予以诊断, 确诊率相当高, 检查方法简便, 排粪造影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用检查方法[3], 正常肛上距力排≥静息, 肛上距必须≤30 mm, 经产妇<35 mm, 肛直角力排较静息时增大, ≥90°, 提肛时最小。骶直间距≤10 mm、或20 mm左右且均匀者。乙耻距、小耻距均为负值。对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增厚、直肠黏膜脱垂、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明确诊断, 阳性率及手术符合率较高。可根据实际采取不同体位及角度做检查, 力排时肛直角不增大, 仍保持在90°左右或更小, 且多在肛管直肠结合部后缘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切迹, 即可诊断盆底痉挛综合征[4]。肛直角变小, 肛管变长, 钡剂排出很少, 出现搁架征, 即可诊断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两种疾病又通称“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因此排粪造影是无创伤性, 简单可靠的检查方法, 效果较传统钡餐和内镜检查优[5], 为临床诊断提供局部的影像资料。
本组50例患者检查中, 排粪造影有功能异常者达44例, 约占检查者88%, 其中以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耻骨直肠肌增厚多见。检查钡灌肠有异常者39例, 约占检查者78%, 主要以乙状结肠延长、迂曲, 横结肠迂曲、下垂多见, 横结肠在正位相中需达第3骶骨或骶髂关节下缘水平以下[6]。检查中发现钡灌肠检查阴性者, 做排粪造影检查可能出现阳性病例, 两组检查可同时出现阳性病例, 二者之间可相互影响。结肠延长、迂曲, 一般来说可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运行时间相对的增加, 食物水分吸收过多而造成干结变硬, 导致出现排便困难等症状。横结肠下垂可造成结肠功能紊乱低下, 加重了出口梗阻, 而出口梗阻又可使粪便不能顺利排出, 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增加, 使得结肠运动减慢。
在常规钡灌肠中发现结肠扩张, 后进行排粪造影, 力排像可清楚见到痉挛肠段及其上方移行扩张的肠管, 因此疑巨结肠症的病例在常规钡灌肠时如没有发现痉挛段, 建议行排粪造影以减少漏诊或误诊。
这两种造影方法各有优点, 分别诊断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能了解其中之一的形态改变, 因此, 我们应用钡剂灌肠与排粪造影同时检查的方法, 将两种造影检查结合起来, 分别取不同时段的X线影像, 了解直肠与结肠的功能全貌, 充分的显示结肠、直肠排便的全过程, 检出排便障碍病变因素, 整个检查无痛苦, 操作方便, 有助于了解全貌, 做出准确全面的诊断,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设备简单, 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喻德洪.便秘的概念[C].2004年全国便秘基础与临床新技术研讨, 2004:1-3
[2]卢任华.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0, 24 (3) :170.
[3]石美鑫.实用外科学 (上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49-853.
[4]卢任华.盆底痉挛综合征的X线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 1990, 70 (2) :268.
[5]王为, 严金明.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影像分析及手术治疗[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0, 20 (1) :10-12.
排粪造影 第6篇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X线,钡灌肠,排粪造影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92例便秘患者的造影资料, 其中:男性患者41例, 女51例, 年龄21~69岁, 平均48.7岁, 45岁以上占75%左右。有便秘史1~25年, 多数每天有便意感, 1~5年24例, 5~10年25例, 10年以上患者占43例之多。
1.2 临床症状:
功能性便秘发生原因不完全清楚, 是较常见的临床症状, 多于先天异常、心理状态、炎症刺激、滥用泻药及排便环境、意识抑制肛门内外括约肌功能异常有关。
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 便秘患者也逐渐增多, 就诊年龄也逐渐趋于年轻化, 出口梗阻和结肠无力是引起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出现排便困难, 腹胀、肛门便不尽、费力, 伴有肛裂或痔疮病史患者占94%, 患者用泻药、灌肠或开塞露可出现上述症状缓解。
1.3 方法:
便秘的诊断最有价值的是X线影像学的诊断, 应用500 m A胃肠机, 检查前患者需要做胃肠道清洁准备以便检查, 造影当天早晨禁食, 包括开水、药品, 有活动性出血患者暂不做检查。
1.3.1 钡灌肠:
主要是用来诊断结肠病变, 造影前2 d不要服含铁、钠、碘、铋、银等高密度药物, 硫酸钡两小袋溶于水中, 放射科护士叮嘱患者先侧卧于X线诊断床上, 护士将稀硫酸钡1400~1800 m L从肛门插进一个肛管经肛门灌入钡剂再通过X线检查, 放射科医师根据人体各种器官、组织的密度和厚度不同, 观察了解诊断结肠肿瘤、息肉、炎症、结核、肠梗阻等病变, 硫酸钡剂到达回盲部时停止灌肠, 放射科医师用自制测量尺测量片中角度, 并摄立、卧位腹部平片。
1.3.2 排粪造影:
本组排粪造影中以女性患者多见, 患者便秘时间较长, 患者先采取卧位, 准备硫酸钡600 m L经肛门灌注调整高度, 侧坐自制便器上使左右股骨重合显示耻骨联合, 整过程动态观察摄片过程, 分别摄静止、强忍、力排及黏膜像, 要求整体完整, 包括测量直肠耻骨直肠肌压迹、肛上距、肛管长度、肛直角等。
2 结果
本组患者钡灌肠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 92例便秘患者中, 二者检查均有异常占大多数, 钡剂灌肠有异常68例, 其中横结肠下垂34例, 乙状结肠延长、迂曲39例。排粪造影有异常87例, 其中直肠前突75例;直肠黏膜脱垂45例,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37例, 盆底肌痉挛综合征33例。两种检查均显示异常表现者一般发病时间较长, 反复治疗者较多见, 本组中造影过程出现2例不排钡剂患者, 占2.2%, 3例少排钡剂, 1例合并会阴下降占3.3%。
3 讨论
便秘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腹胀、腹痛、便不尽感及肛门坠胀, 如没有器质性病变称功能性便秘, 令患者感觉不适[1]。
钡灌肠主要是用来诊断结肠病变的一种方法, 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肿瘤、巨结肠症、梗阻、结核等, X线检查时可看到肠内逆蠕动, 钡剂被分成若干小块, 到达降结肠的钡剂又逆行到横结肠的现象为痉孪性便秘, 钡灌肠对确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断是安全、可靠, 非常重要。
排粪造影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用检查方法[2], 利用造影X线进行动、静态观察在排粪时对肛门直肠一系列的形态学上的改变, 出口梗阻型便秘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常见, 本组中老年患者便秘时间较长, 久病不愈, 反反复复, 不愿意上医院检查, 占42%左右。很多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也合并存在慢传输型便秘。排粪造影检查方法简便, 在一般胃肠造影情况下都能进行, 无需复杂设备, 对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耻骨直肠肌增厚、盆底肌痉挛综合征阳性率及手术符合率较高, 确诊率相当高, 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能对直肠部形态改变予以诊断。放射科医师采取不同体位及角度做检查, 可根据临床患者的实际情况, 力排时肛直角不增大, 仍保持在90°左右或更小, 且多在肛管直肠结合部后缘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切迹, 即可诊断盆底痉挛综合征[3], 本组诊断33例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搁架征出现:钡剂排出很少, 肛管变长, 肛直角变小即可诊断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两种同时存称“盆底失弛缓综合征”临床并不少见, 排粪造影在放射科应用广泛, 是无创伤性, 简单可靠的检查方法, 效果较传统钡餐和内镜检查优[4], 因此影像资料在临床诊断中不可缺少。
本组便秘92例患者钡灌肠与排粪造影检查项目中, 二者检查均有异常占大多数, 钡剂灌肠有异常68例, 约占检查者73.9%, 其中横结肠下垂34例, 约占37%, 乙状结肠延长、迂曲39例, 约占检查者42.4%, 主要以乙状结肠延长、迂曲, 横结肠迂曲、下垂多见, 横结肠在正位相中需达第3骶骨或骶髂关节下缘水平一下[5]。
排粪造影有异常87例, 约占检查者94.6%, 其中直肠前突75例;约占检查者81.5%, 直肠黏膜脱垂45例, 约占检查者48.9%,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37例约占检查者40.2%, 盆底肌痉挛综合征33例约占检查者35.9%。检查中可同时检查出现阳性指标, 也可单一存在, 在钡灌肠发现结肠扩张, 排粪造影力排像可清楚见到扩张的肠管及痉挛肠段, 钡灌肠与排粪造影各有优点, 相互协同, 将两种造影检查充分的结合同时应用优点, 了解直肠与结肠的功能全貌, 分别取不同时段的X线影像显示结肠、直肠排便的全过程, 避免了单一的局限性, 把钡剂灌肠与排粪造影了解的形态改变结合检出排便障碍病变因素, 整个操作检查无痛苦, 医院设备要求不高, 方法简单方便, 灌入的钡剂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危害, 诊断准确率高, 有助于临床下一步治疗。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不良饮食习惯, 人们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源使便秘的患者日益增多, 患者的增多同时也要求我们医疗卫生系统不断总结经验, 加大服务项目, 放射科这两种造影方法诊断结果结合起来, 可对结肠全貌诊断清晰, 钡灌肠与排粪造影对功能性便秘的X线诊断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以利于临床医师早治疗, 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喻德洪.便秘的概念.2004年全国便秘基础与临床新技术研讨.2004:1-3.
[2]Harvey CJ, Hallingan S, Bartram CL, et al.Evacuatiaon proctography:a prospective study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effects[J].Radiology, 1999, 211 (1) :223-227.
[3]卢任华.盆底痉挛综合征的X线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 1990, 70 (4) :268.
[4]王为, 严金明.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影像分析及手术治疗[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0, 20 (1)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