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古镇范文(精选4篇)
平乐古镇 第1篇
几个站在前面的游客走后, 我上前坐在了老奶奶身旁, 和她聊了起来。奶奶是这里出生, 已经在这个镇子里生活了81年了。奶奶由于年纪有些大了, 听起话来有些吃力, 再加上说的家乡话, 所以交流有一些困难, 但是经过一整个上午的交流还是在她那里听了不少她自己的故事和关于草鞋这门传统工艺的知识。老奶奶从9岁开始就会编制草鞋了, 这个手艺是从祖辈就开始传承下来了。老奶奶边在编着她编了一辈子的草鞋便给我们解说着。
据资料记载草鞋这个民间工艺品在我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中国老祖先们的一项重要发明。从文献和先后出土的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 以及汉墓陶俑脚上着草鞋的画像证实, 可确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草鞋最早的名字叫“扉”, 汉代称为“不借”, 是中国山区山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 穿着普遍, 相沿成习。无论男女老幼, 凡下地干活, 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 不分晴雨都穿草鞋。
草鞋这个民间传统工艺不是在每个地区都还保留着, 而为什么在这平乐古镇会出现呢?
平乐古镇, 历史悠久, 古称“平落”。平乐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位于川西平原, 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人文鼎蔚, 青山层叠, 竹树繁茂。千百年来共同培养了古镇人田园般的山水情怀, 古镇也蕴藏着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总之草鞋这个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这里能够存在, 并且这门传统的编织工艺能在这里传承下来的原因是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是这里的雨水丰富, 雨后道路泥泞, 因此穿草鞋可以方便行走;另一人文原因则是这里的古镇居民对浓郁的天然的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我坐在那里仔细的观摩着老奶奶的整个草鞋的编制过程, 并不断地向老奶奶咨询草鞋的编制材料以及编制过程和技巧, 并且用相机和纸笔做了记录, 想将这一传统民间工艺记录下来。
首先说说草鞋的结构分大致五部分:草鞋鼻、草鞋跟、草鞋身、草鞋耳、草鞋带。
其次我了解到了草鞋的制作原料。编制草鞋, 老奶奶叫做“打草鞋”, 打草鞋选择的材料各种各样。在平乐古镇这里, 习惯于用竹麻、玉米秸、稻草为原料, 讲究一点的还有参杂着用旧布料作为混合材料使用的。 (别的地区还有用九层皮、糯谷草杆、东北的乌拉草等等作为材料的, 而这些材料也有着制作方法。) 据了解, 竹麻是用当年生长围径几公分的小嫩竹, 只长出2到3个节的枝条, 将其锯成段, 分成两瓣, 然后用木锥放在石板上敲打成线状, 再晒干就成竹麻了。这样竹麻非常结实。而稻草杆先要晒干, 楂去叶壳, 喷上水雾, 然后用木锥反复均匀地捶打, 捶得软如布条了即可。旧布料是用棉制的旧衣裤剪成条状而成。打草鞋的材料是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无需花一分钱, 制作草鞋的成本很低, 但我想草鞋卖的应该是制作它所付出的时间和劳动力吧。看老奶奶在那里辛苦的编制着真的是觉得花钱买, 就一个字“值”。
而这制作草鞋的工具呢可是每个地区不大相同呢。老奶奶这些制作草鞋的工具还是她的老一辈传下来的呢, 都可以算是老古董了吧。第一个工具是草鞋案还可以叫做草鞋耙, 这是编制草鞋的最主要的工具。编草鞋时坐在上面, 通过前方的一些部件进行调控来编制草鞋 (如图一, 老奶奶正坐在上面编制草鞋) 。
第二个工具是弯弯 (如图二) , 将其系于腰间 (如图三) , 前部有一突出枝干用于系布条, 将草鞋最尖处固定在弯弯上 (如图四) 。
第三个工具是撬把 (如图五) , 是用于紧密编制的部分草鞋用的, 使用时将其一端抵在草鞋耙的横木上, 另一端抵住草鞋, 用力撬动撬把 (如图六) 。
第四个工具是剪刀, 在草鞋编好后用剪刀进行修剪。
而编制草鞋的材料很简单, 就是尼龙绳、竹麻或稻草、废旧布条还有鞋带。
制作工具都说完了, 再来说说这编制草鞋的步骤和技巧。这第一步是将弯弯系于腰间, 第二步是将尼龙绳分为四股, 打结。在未打结端穿上鞋带和布条, 并将布条端固定在弯弯上, 将另一端固定在草鞋耙上 (这里注意要把绳子拉紧) 。第三步是用竹麻编制草鞋鼻: (1) 将竹麻撕成条状。 (2) 将竹麻穿在尼龙绳上。 (3) 用手将竹麻搓成股。 (4) 在大约2cm处将竹麻再交叉编制分别缠绕这两股尼龙绳。 (5) 编制大约5至5.5cm处, 将尼龙绳的结打开。第四步开始编草鞋身, 将剩余的2根尼龙绳合并起来进行编制。把尼龙绳一端固定在草鞋案上, 然后像织布穿梭般, 一束一束的打上去竹麻。也可以是布条。第五步是每当打到2寸光景, 便插在草鞋齿的齿中, 左右用力拗动。将已打好的草鞋身部分夹紧束密, 以达到鞋底厚实瓷密的效果。不过拗草鞋的力度要均匀而恰到好处, 不可用力过大。不然, 拗动的力气大于绳索承受量, 作为经条的草鞋“筋”断掉后, 那就麻烦了。关于紧密鞋身的这一步骤, 笔者查过许多资料, 发现在我国的北方和西南的很多地方, 将草鞋身打紧密都只是用拇指推紧挤压, 就好像前文所说的“推草鞋”, 并没有发明运用草鞋齿和草鞋拗这种简易的工具。单凭拇指之力推挤, 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容易使拇指受伤, 从中可见古代温州先民之聪明智慧。第六步将草鞋耳编上, 将草鞋竹麻用手搓成股, 然后留个小圈, 再继续向草鞋身中编。第七步是编草鞋跟, 和草鞋鼻的编法类似。先将四股尼龙绳合并为两组。再有布条分别缠绕。最后留有一些尼龙绳在外。第八步是将编好的草鞋的草鞋鼻和草鞋跟用力使其竖起。用鞋带将其穿好。一双草鞋打好后, 这最后一步是取下来放在石头上用草鞋槌捶软, 最后用剪刀修整一下即告完工。
听老奶奶说, 她一般打一双草鞋大概要编2至3个小时才可以编好。这打制草鞋程序还是很简单的, 并不难学, 不过要想像老奶奶这样打得又快又好, 还真的需要一番真功夫啊。打草鞋的诀窍, 重在把握好它的长短, 宽窄和材料的软硬度。材料的柔软程度是关键, 除加工技术外, 放了布条更增加其柔软程度。只有掌握了这些, 打成的草鞋定会让人穿着合脚、舒适, 走起路来不会夹脚。
一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 老奶奶还是一刻不得歇。她认真地编制着每一双草鞋, 可以说这每一双草鞋都是老奶奶辛苦劳作的结晶, 我买了很多双草鞋, 打算送给亲戚朋友, 并不是用来穿, 而是当做是艺术品收藏起来。我当场穿上了一双老奶奶编制的草鞋, 不由感叹一句“真舒服”。老奶奶看着我欣慰的笑了。最后我和这个将传统工艺继承和发扬的老人告了别, 从远处回头望去, 老奶奶还在继续认真的打着草鞋, 并且又引来了一批游客的围观。这不得不使人感叹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啊。由衷得希望它能够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草鞋这一传统工艺品, 当年我们祖先就是靠它走遍天下。而当下随着胶鞋、皮革的出现和流行, 草鞋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结合了当代的审美要求, 在手工艺家们的手上变成了外形时尚、穿着舒适的时尚鞋子!穿草鞋时会有更舒适和“接地气儿”的亲切感。而我认为草鞋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有着很大的收藏价值。它本身有着浓厚的传统的民族色彩,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 草鞋它不仅仅是一双鞋, 而是代表着我们中国的历史和民间文化的传承的一件艺术品。与现在的一些时尚高端的名牌相比, 返璞归真的工艺草鞋更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底蕴。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草鞋逐渐去了原有的实用价值, 多为人们旅游纪念和怀旧悦目之用。
现在编草鞋的人越来越少, 可能是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鞋能够大批量生产出来, 相比那些鞋, 老奶奶编制的草鞋编一双草鞋需要2至3个小时, 而耗费这么长时间的劳动力编出的草鞋一双只卖10几元, 这令人深思。现在的这些鞋相比草鞋的文化性和传统性是不是无法做比较呢?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很多潮流的鞋的设计上就借鉴了草鞋的编制方法, 例如现在的休闲草鞋、民族草鞋、纪念草鞋、宾馆用一次性草拖鞋等等。我们在以后的设计当中可以多借鉴和传承这些传统工艺的技巧和方法再加上当代的时尚流行的元素相结合和设计出更多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在当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工业化时代, 传统的草鞋编制工艺的保留实属不易。我们要将我们祖辈传下来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的民间工艺美术继承和发扬下去, 这些都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财产之一。
摘要: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 历史久远, 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草鞋的工艺不怎么复杂, 一学便会。编草鞋是一种传统手工, 当年我们祖先就是靠这种工艺品走遍天下, 随着胶鞋、皮革的出现和流行, 草鞋也推动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穿草鞋时有舒适、安全、贴近自然的亲切感。草鞋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一直保留至今, 与当今的流行趋势相结合的改良, 别有一番个性与时尚感。
关键词:草鞋,编制过程,主要工具,发展历史,传统艺术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琥.《中国传统器具研究》卷三.第四节.草鞋.江苏美术出版社, 第一版.2010-01-01.
游平乐古镇 第2篇
游平乐古镇正文:
游平乐古镇游平乐古镇
石笋街小学 三、一班 陆颂
今天,我们一家人到邛崃平乐古镇玩耍。
到了古镇,我们看到了一排排青砖红檐的房子,门前栽着许多树木,地上铺着青石板。商店里有许多火炮,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工艺品和特产,人们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到了河边,有许多小朋友在玩水,更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提着一只螃蟹。我也迫不及待地来到河边,顾不得天凉,脱去鞋子开始玩水。我的运气真好,在河边捡到了两只螃蟹,赵叔叔还帮我抓了一只,我把螃蟹栓成一串,提在手上,让螃蟹在水里玩耍。
吃过饭,我们又去坐竹筏小船。我和赵黎明当了一个义务撑船员,我们拿起长长的竹蒿,一起合作,顺着水使劲往下撑,直到把竹蒿伸到水底,才又把竹蒿慢慢提起来,又伸入水中,刚撑了几下,已累得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仍旧兴趣盎然地继续撑着,大人们则悠闲地在船上聊天,欣赏风景,多有趣啊!
指导老师:宋 蓉
平乐古镇 第3篇
调研时间:2011年4月29日5月1日 (9:00~10:00am, 3:00~4:00pm)
调研地点:平乐古镇
调研对象:随机抽取的43位游客
调研方式:在老桥和新桥口定时定点采样, 进行问卷调研
1旅游资源竞争力 (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
据统计, 游客总体满意度较高。根据旅游资源的一般分类和平乐古镇的具体情况。平乐的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服务配套3类。根据游客打分的平均值统计, 游客对各项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其中部分游客认为, 平乐人文景观的展现不够到位, 还有人提出古镇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参见图1和图2) 。
2区域竞争力
游客中以成都市内游客占多数, 同时通过了解, 发现平乐古镇在成都周边众多古镇中还是占据一定的地位, 人们认为平乐古镇比其他古镇更有特色。此时应该在旅游宣传方面加强力度, 提高平乐在更广区域的知名度。同时综合完善交通、服务设施、特色项目等方面 (参见图3) 。
游客在停留的时间以两天和两天以上为主, 国家规定的长假一般为3天, 人们选择将时间花在此地, 可见其在区域竞争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 (参见图4) 。
3成长竞争力
平乐的成长竞争力还是比较乐观, 能够吸引游客再次来此。其中对于成都市内游客的吸引力最高, 一些游客毫不保留地表达对平乐古镇的喜爱 (参见图5) 。但根据具体访谈, 古镇各方面必须有较大的提高,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比如目前古镇商业的构成较为单一。
4基础竞争力
平乐的游客年龄层分布较广, 在基础设施, 如旅馆、参观、游乐、旅游商品、其他服务的建设上, 应该考虑满足各个年龄层次人们的需求 (参见图6) 。
从现状来看, 餐饮是游客消费量最大的一块, 但在采访中多数被访者表示平乐餐饮的质量不高, 特色不明显。另外, 虽然茶馆很多, 但四川人喝茶打牌摆龙门的慢生活特色并不明显, 舒适度也不高, 环境质量不高。而其他活动占古镇消费内容的比例不低, 但却不能吸引游客消费, 游客认为一些纪念品、游乐活动与别的古镇类似, 已过时 (参见图7) 。
摘要:平乐古镇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南面, 历史悠久, 环境优美。本文通过对“五一”长假期间部分游客的调查, 对其旅游竞争力进行分析。
四川平乐古镇导游词 第4篇
食品。除了玉麦馍馍,我们当地的美食:甜皮鸭、老腊肉、野生河鱼、嫩豆花、奶汤面、碗碗羊肉等等都是大家喜爱的,喜欢小吃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在长庆街这里我们能看到禹王坎码头。禹王堰有禹王坎,禹王坎江对岸修码头,马帮在此卸货上船,因专为马帮停靠之用而建,因此称之为马头,因其与禹王坎隔江相对而得名,后来渐渐成为了船只上下货物的地方,名称也随之改为了现在的码头了。 遮天蔽日,冠大于伞,大家是否觉得这里的树很奇特?现在我们看见的叫黄葛树,俗名黄桷树,属桑科榕属,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像这样的古树,沿江共十三棵,多在千年以上,这里有两棵,绑有红绳的一棵树龄已1500多年,小的这棵也已是千年之长。在当地有个风俗,将小儿拜寄与年长的这棵黄桷树为干儿(女),就能得到它的护佑,少病少痛而长命百岁;做生意的人也喜欢向它焚香祷告,保佑自己全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树下凭栏眺望,可见绿荫参天映沫水,古镇长虹七洞桥。许多游客都喜欢在此摄影留念。 再往前走,矗立在左前的这座牌坊叫镇江坊,前方是福惠街,街口有塔子坝,上通夹门关至名山雅安,下行至成都彭县一带。货物畅通,民安乐业,故以“福惠”为街名,街口建福惠桥以连“长庆”之意。不要小看这条窄窄的街道,在历史上,他曾经作为平乐古镇陆路的主干道,想像当年这里,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今天虽然没有当年的繁华景象,但是相信大家依然能感受到这条小街的设计精巧,以及人户皆商的点滴踪迹。 走进上河坎码头,大家看见的河是平乐的母亲河白沫江,它发源于天台山的玉霄峰,大家知道这条河流为什么叫白沫江吗?自古以来,平乐的竹子资源都特别丰富,造纸业也就特别发达,以前盛传着一句话叫:成都草纸半平乐!当时沿江两岸的造纸作坊多达百个,整条江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白沫,故此得名白沫江。上游就是“一江分三水”的特殊景色,在远处的堰叫禹王堰,据(尚书 禹共)中记载,平乐曾大水为患,当地百姓用竹笼装石头筑坝的办法治理洪水,但屡次都没有成功;后来大禹前往西蜀蒙山途径此处,撒黄金垒土,终于筑堰成功,从此以后,水旱从人,后人为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就将此堰命名为禹王堰。近处的堰叫安乐堰,建于清朝初年,分流的水穿吊角楼而过,与禹王堰一样灌溉着镇中的的万倾良田。 现在,我们乘坐的竹筏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游船,是当地手工竹艺匠人以竹为材料,设计制作成仿古亭台式样,颇受游客欢迎。大家泛舟波上,躺一回靠背椅,喝一杯花楸贡茶,闭上眼睛,再在船上听一曲当地的民歌,晒着暖暖的太阳,吹着微微河风,做神仙也不过如此而已!您不如听听平乐人地道的民歌,感受下平乐主人的好客之情吧。 在船上我们就可以远远看到天工应物风情园,什么叫天工应物?什么又是风情园?“物生于天,工开于人”。风情园的打造充分借鉴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不朽著作《天工开物》。该书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平乐作为川西坝子具有代表意义的古镇,要复原历史记忆,这是最好的范本,风情园的得名也因此而来。想要领略平乐古镇历史一定要去看一看! 这座风情园是集省内名工名匠,历时一年方建成今日之规模。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男耕女织风情园是以“复原古镇历史记忆,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和农耕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百年古村落”,一开园这里便受众家好评,被称作“活下来的文化遗产”、“记忆中的田园牧歌”、“世外桃源” 在园内,酿酒、榨油、造纸、碾米、磨面、织布、制陶、竹编、木刻、打铁等作坊林立;农家小院、官宦庄园、平民草舍、耕夫土房错落有致;竹林掩映中,小桥流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令人宛若穿越时光隧道,步入了百年历史的农耕岁月。质朴中透出壮观,平淡中透出新奇,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体验和向往,在四川古镇景区里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进大门,我们看见的这面墙叫“照壁”,照壁在古人心目中是能够趋吉辟邪的,据说上百年的照壁,如若不倒,则为福壁,触之能增福,大家不妨上前试之一摸,保佑大家平平安安。 我们首先去看看右前方的天工别院。天工别院全院分四进,总长99米,面积999平方米,全部为实木穿斗结构。其中建筑装饰典范以“木雕”“石雕”为主,应用遍及栋梁、柱础、门罩、窗棂等,内容以福禄寿禧、四季花卉、岁寒三友为主,图画充盈而不俗滥,意蕴庄重而不肃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这里,游客可享受旧时大户人家的上宾礼遇;也可携带有情人坐花轿、骑大马,在吹吹打打中入洞房、睡花床,感受“洞房花烛夜”的传统婚庆习俗。 走看完天工别院,我们继续风情园行程。前面这个四合院,是川西地区典型的农家院落,农家小院均是传统的三间两头转的川西民居建筑,U字形排列,土砖围墙、篱笆院门、晾晒农作物的晾架、风谷机、红辣椒、玉米棒子、水井等,处处弥散着农村的独特风味,体现了农家院落特点。小院房屋正中是高大明亮的堂屋,一般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兼作客厅;侧有卧室、客房、厨房、仓房等。白墙黑瓦,干净利落,不高的篱笆围栏露出浅浅的绿意。院外是休闲园,在这里泡上一杯茶,享受阳光的沐浴,品味农家质朴生活。另外,这里还提供啤酒,以及美味的卤菜,可口的小吃,让游人在体验传统农业之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前方的圆形的空地叫“耍坝”,是进行各种民俗表演活动的地方,耍坝是川西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园区同样设有,且以传统钱币为原型,配合人们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福禄寿禧”等元素,构成一个原始的娱乐场所。耍坝上会不定时上演最民俗的文艺活动和杂耍表演。每逢周末,还有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在这里,游客能体会到真正的平乐味。 继续前行,前方看到的是平落酒肆。酒肆是古人喝酒聊天之场所,相当于现代人的酒吧,古人也会消遣,虽无酒吧之闲情,但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环境下,三五朋友围八仙桌而坐,几两小酒足以畅谈人生,风月无边。看完酒肆,我们不妨看看酿酒的过程,邛崃是酒乡,也是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我们平乐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现今有大大小小的酒厂、作坊近百家。这个酿酒作坊只要是向游人展示当地酿酒的工艺流程。酿酒的原料主要有:高粱、大米、小麦、大豆、糯米、玉米等,经蒸煮后加入酒曲,放入发酵池进行发酵。发酵后,再放入甑中进行蒸馏。蒸发的酒汽经过弯管进入冷却桶冷却成液态,从小管流出,这就是酒。刚生产出来的叫原度酒,60多度的酒,酒量的您不妨上前品尝一口。 穿过酿酒作坊,就来到了土法榨油作坊。平乐当地榨取油脂的原料是油茶籽,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绿树掩映的小溪岸边。榨油开工日,榨坊老大带领榨工和在场的榨油客户,点亮蜡烛,燃起红香,虔诚地在赵公祖师神位面前,三跪九叩,诚请他从天上下来“指导”一年的榨事。第一道工序:将焙干的油菜籽投放到碾盘上碾碎。碾盘的动力或用水车带动,或用牛、马拉动,碾盘为石材,其余的构件都由木材制成,做工精巧,既实用又颇具审美价值,转动时,咿呀作响。第二道工序:油菜籽碾成粉末之后必须用木甑蒸熟,然后用稻草垫底将它填入圆形的铁箍之中,做成胚饼,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在油槽右侧装上木楔就可以开榨了。第三道工序:手工榨油坊的“主机”是一根粗硕的“油槽木”,它必须是一根百年以上的松木,或是百年以上的红凿木,长度一般在4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0.61米,树中心凿出一个“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老大,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唱着节奏性特强的山歌,在两个助手的和应下,将长达5米有余的撞锤,悠悠地撞到油槽中的“进桩”上,于是,被挤榨的油胚便流出一缕缕金黄色的清油。 榨油季节结束之日,榨工将油坊洗扫干净之后,摆一桌丰盛的完工酒,像开工时一样,众人先在赵公神位面前顶礼膜拜,将祖师送回天堂,然后划拳行令,不醉不散。榨油坊,这个诗意浓浓的民俗事象将永久传承着一种文明,传承着一种古老的农耕文化。 下一站来到的是大碑纸坊。平乐镇自宋代起就有了造纸作坊,至明清时期十分兴盛,现存的遗址有七十四处,在全国现存的古造纸遗址中十分罕见,极具保护价值。我们这里出产的纸叫草纸,工艺流程为:1、浸料:选用将生枝叶的竹子,每节截断成五七尺长,放进料池,注水其中漂浸,浸至20天以上。2、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汁涂浆,入篁桶下煮。3、煮竹:将槌洗后的竹料放入篁桶,蒸煮8天,冷却1天后,取出竹麻,放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4、舂料:将竹麻用柴灰浆过,放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用灰汁淋下,若水冷,烧开再淋。十余天后,竹料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倒入槽内。5、抄纸: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落纸于板上,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6、榨床:将毛坯纸叠积板压,使水汽净尽流干。7、焙纸:先用土砖砌成夹火巷,用砖盖在火巷表面,数块之间即空一砖。火气从砖隙透出,外砖尽热,将湿纸用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后,揭起成轶。看完这么多工序,您是否想拿起工具,体验一番古法造纸之乐。 看完造纸,我们就可以来看松墨堂了,这里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我国古代应用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大约在晋代就出现了。其原理是:将需要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板工匠雕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您也可以在这里体验一下,古人印刷,原来如此简单有趣。 看完松墨堂,天工应物风情园的内容基本上就看完了。是否意犹未尽,是否觉得这世外桃源还缺点什么?对了,男耕女织、阡陌交通的农家生活还没体会呢。前方的二十四节气田是专为您设计的,您想种植点什么呢?随便挑一个吧,种完不用担心,这里会有专业的农夫为您进行呵护,下次您来的时候,说不定已经硕果累累,丰收在望了。如果您不放心,那就经常来看看吧。 走完风情园行程,我们就顺滨江文化路,到水上人家去看看。滨江文化路?为什么称之为文化路?大家不妨看看您的脚下,那红砂石与瓦砾组合而成的路,不是一般的路面,很有讲究。中间铺设的瓦砾似的碎片全部采自“邛窑”遗址出土的邛陶碎片,虽然碎片已经不值分文,但当他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铺在这条通往古镇的小路上,我们就不得不去回想,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精神财富。文化路留给我们的是前辈苦心积累的文化沉淀,好好珍惜我们的今天,才是祖辈之福啊! 在文化路的两边,大家可以看到许多的客栈,他们沿江而建,他们世代生活在渡河边,他们形成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水上人家。来到水上人家,住一宿枕河客栈,听一夜潺潺水声,做一回沫水清梦,我们一定会忘却那都市的尘埃,淡忘那凡尘俗世里的恩怨情仇大家听这么一说,是否觉得这水上人家,很有吸引力呢? 12 在文化路上,顺便再给您讲讲平乐的八大文化:平乐的古建筑遗产众多,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传统文化比较集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火文化、纸文化、铁文化、路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如果您想仔细了解这些文化,那就需要您在平乐好好地去品味一番了。 不知不觉,已走完大半行程。现在我们看到的小堰渠就是黄金堰了,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到蒙山一带,因水势过大,几次筑堰均告失败,于是“撒黄金垒土”,白沫江从此驯服,滋润平乐盆地的千顷良田,“水旱从人”,因名“黄金堰”。现在走的这个地方叫河滨公园,前边出现了一棵参天大树,此树名为皂角树,已有700多年的树龄。大家都知道这个皂角树的果实作用很大,在古代还没有肥皂、洗发水的时候,老百姓就将皂角树的果实揉碎,然后用水蒸煮,过滤出黑色的汁液,这就是皂角液,用作洗涤之用,是非常环保的洗涤用品。但现在前面的红砂石礅,它的作用您恐怕难以猜到,其一,大家都看到此树已经明显倾斜,这个红砂石礅呢是用来镇根的,防止其破坏行走的路面;其二,古代建筑、园林很讲究自然和谐,这样倾斜着给人十分突兀的感觉,那么这个石礅呢就正好起到视觉平衡的效果。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石礅外圆内方,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走过皂角树,前方的是平落堂,内有银家大院,银家大院是晚清时期一位姓银的造纸商人所修建的宅院。大院最初由四个不规则的大天井和三个小天井构成七星抱月的格局,现在只保留了一大一小两个天井。院落建筑尺度大,空间通连奇巧,构件制作精巧,木窗锦纹多变,柱础雕刻生动,实为川西古代四合院之精品。 远方前处的大楼就是大家听闻已久的剑仙楼,剑仙楼是一座高踞白沫江桥头近乐善桥的阁楼,与八店街码头遥相呼应,登楼可一揽古镇风光。
13 古时常有讲评书说剑仙的在此开场,且南来北往的客商多喜在此休闲品茶或谈生意,历经多少沧桑岁月皆是如此,故人们美名其曰“剑仙楼”。现已按照回忆重新恢复。 现在我们来看看平乐特色旅游产品瓷胎竹编。它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蔑,依胎编织而成。 瓷胎竹编用的竹丝选料非常严格,在四川生产的一百多种竹子中,只选中了邛崃平乐生长的慈竹,而且必须是节距在66厘米以上、无划伤痕迹的“两年青”壮竹。50公斤慈竹经反复挑选加工,最后只得成品竹丝400克。制成的经蔑薄如绸,纬丝绷如毛发,且粗细均匀,柔韧适度,原料制作的技术要求极高。 瓷胎竹编工艺品的编织技艺要求高,难度大。从起底、翻底、 翻顶、锁口的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现竹丝接头,不出现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始终保持经蔑纬丝比例匀称,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瓷胎竹编在图案设计方面,由简单的花边发展到复杂多变的几何图案、提花图案、隐花图案和山水花鸟等自然图案。瓷胎竹编工艺品,除了传统的花瓶、咖啡具、茶具、饭碗等产品外,还有首饰盒、文具、笔筒、竹压盘等。 我们的瓷胎竹编工艺还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竹编产品已经远销国外,还有平乐的竹麻号子和孔明灯也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保护将给平乐古镇保留更多的历史财富。 欢乐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看完瓷胎竹编,我们的平乐之行也就此走一整圈了。下来您可以好好仔细去品味下古镇的点点滴滴。期待您下次再光临平乐,感受这秦汉古镇〃川西水乡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