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读书名言范文(精选7篇)
培根读书名言 第1篇
有关培根读书名言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
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培根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培根
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 培根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培根
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培根
重复言说多半是一种时间上的损失。 培根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培根
如果说金钱是商品的价值尺度,那么时间就是效率的价值尺度。因此对于一个办事缺乏效率者,必将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培根
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益处了。 培根
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在阳光下时,他会紧紧的跟着,但当你一旦横越过阴暗处时,它会立刻就离开你。 培根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培根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像萌芽一般,在一个真理之下又生一个疑问,真理疑问互为滋养。 培根
人们说得好,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培根
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的瞎忙,却等于乱放空炮 培根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培根
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培根
友谊不但能使人生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 培根
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 培根
世上友谊本罕见,平等友情更难求。 培根
友谊之于人心其价值真有如炼金术上常常所说的他们的宝石之于人身一样。 培根
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培根
人们说得好,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培根
与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培根
研究真理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培根
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培根
培根读书名言 第2篇
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
更多读书名言:国际名人的读书名言精品读书名言
培根读书名言 第3篇
1 培根《论读书》中主要含义和思想以及王佐良译本中的特点分析
1.1 培根《论读书》大体赏析
培根将“读书”二字做了最详尽深刻的解读,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堪称经典, 推荐此文给大家, 望大家能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人是经验主义的, 从过往经历中总结规律、吸取教训, 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但并非所有的事情, 都需要我们亲身经历过后才能够明白, 并非只有直接经验可以给我们启发, 我们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来学习。例如, 以他人的成功经验, 为自己的行动做指导。书本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我们都知道开卷有益, 但如何让这个“益处”真正得到发挥, 还在于如何读书。培根告诉我们“明智之士用读书”,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 而在书外”, 关键在于“用”。读书的关键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 用经验加以证明和巩固, 这就是活学活用。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 那是读死书、死读书。要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真正为自己所用, 就应当让自己“活”起来, 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经验。
1.2《论读书》的精彩片段
《论读书》是培根的经典之作, 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充分体现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将原文中关于读书的深刻哲理入木三分地表达出来。如“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局谋划, 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从读书的益处说起, 并说明这些益处在不同情境下发挥的效用。又如“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 有只须读其部分者,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 少数则须全读, 读时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 取其所作摘要, 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表达了针对不同的书要使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这样才能保证读书的效率及效果。
1.3 培根《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翻译要点分析
1) 王佐良译本中的译文内容与《论读书》中的原文句句对应。大多数的句子都会根据相应汉语语法进行科学翻译并且会做出一定合理调整。其中, 语序调整以对应汉语表达习惯为主, 这样做是为了使读者对《论读书》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加以正确理解。例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这一句被王佐良先生翻译成“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又如“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被王佐良先生译为“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局谋划, 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上述译文内容均代表了王佐良的翻译手段和翻译技巧。
2) 通过上述译文内容, 可以看出, 一些介词在被重复利用之后, 就自然而然的被译成了相应动词, 而并列介词短语在此刻也被王佐良先生译成了动词短语。汉语语言翻译讲究层层推进, 叙事手段也是如此。《论读书》中培根写道:“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此句被王佐良先生翻译成“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大家不难看出, 此句是由不定式做这个句子的主语, 而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此句时则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汉语言习惯, 此时用读书一词作为句子的主语就很好的诠释了此句的真正含义。“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句中充斥静态语句, 王佐良以一句学究故态将动态汉语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They pre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此句被王佐良先生翻译为”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 如不以经验范之, 则又大而无当。”此句中冒号被王佐良用逗号进行代替, 总分够与连动结构互换是一种常见现象, 运用此类翻译手段可使其完全符合汉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
2 培根《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英汉翻译技巧详述
2.1 词类转换法
在英译汉过程中, 有些句子可以逐词对译, 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相关语法表达和对应习惯表达上存在一定差异, 就不能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法来逐词对译。如果想保证原文意思和含义不被曲解, 此时必须把译文中的词类进行细化改变。《论读书》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句为“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名词-动词) , 其被王佐良先生翻译时则为“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将名词:delight, ornament, ability分别译为动词“怡情, 傅彩, 长才”。文章中还有这样一句话,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名词-动词) ,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为“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将名词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discourse,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分别译为动词“独处幽居、高谈阔论、处世判事”。
2.2 减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段上有许多不同, 有些词语或句子成分在英语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若搬到译文中去, 就会影响译文的简洁和通顺。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为了使译文更加简练, 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需要省略一些可有可无或翻译后反嫌累赘的词语, 这样的翻译方法就是减译法。例如原文中写道“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为“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 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 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在翻译中多次省略连词if, 使译文更加简练, 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3 语态变换法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是很不相同的: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而汉语则很少使用, 即便使用, 也不像英语那样有固定或比较统一的构成形式。“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经王佐良先生翻译为“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 有只须读其部分者,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 少数则须全读, 读时须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原文中所有被动结构都被王佐良先生转化为汉语的主动形式, 使译文符合汉语的习惯用法, 显得地道而自然。
3 培根《论读书》与王佐良译本
英国文学史鲁宾斯坦评说道:“培根是写作随笔的高手。《论读书》不受个人感情支配, 具有公正超脱的格调。他与读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联系, 超过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从来都不是抽象的 (即不难理解, 但不是靠看字面意思) , 而且永远是具体鲜活的东西。他的随笔, 篇篇言简意赅, 富于变化, 每次捧读, 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 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人实用智慧的丰碑之一, 理解了它可以用来改造世界。”总而言之, 《论读书》中包含了超人的智慧和哲理,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王佐良先生在进行《论读书》翻译的过程中能有效利用汉语文字功底进行翻译操作, 之后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将所有翻译内容进行观点化翻译, 在翻译完成之后则全部归为“己用”。王佐良先生借助各种各样的语言翻译形式和语言翻译手段, 将较为复杂的客观规律运用编码形式转化为相应的优美文字, 以单向翻译形式将《论读书》中积极内容有效传送给广大读者。译文布局形式匠心独运, 措辞操作发挥得淋漓尽致。《论读书》译文整体结构从严格意义上来将较为紧凑, 目的性十分明显。王佐良先生充分发挥出了其自身汉语言的表现力和汉语言的说服力, 以此为前提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会使读者在仔细品读之后接受自己的观点, 深受感动, 甚至会让读者误以为是原创。
4 结束语
《论读书》一作是培根所创作的, 此书被收录在《论说文集》艺术中, 《论读书》译本众多, 当其被传播在中国过程中, 王佐良译本则最为优良且传播也最为广泛, 经过通读之后, 其与《论读书》原作所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相差无几。王佐良先生在翻译过程中, 运用较多翻译技巧, 最为常见的就是词类转换法, 减译法和语态变换法, 需要注意的是, 增译法和正说反译法等也是王佐良《论读书》译本中的常用译法。
摘要:该文针对培根《论读书》的译本现状, 对培根《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的英译技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培根,《论读书》,王佐良,英汉翻译
参考文献
[1]李锦, 李向民.浅谈翻译中的误译现象[J].魅力中国, 2007 (4) .
[2]张阳.译者的文化感知与影视片名翻译之创造性——以Rev-olutionary Road的中译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 (6) .
[3]王雅, 李志娟.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9) .
[4]李芳.翻译过程研究综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 .
培根读书名言 第4篇
一、比喻论证:让道理通俗易懂,容易为读者接受
《论读书》一文运用最多的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其实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讲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平易生动,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容易接受。
如文中第四自然段中所写“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这一句话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来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生的花草的“修剪移栽”来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天衣无缝,恰当而又巧妙。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比喻的目的是为了生动地论述本段第一句话“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这一观点,通过这两个比喻句,可以说达到了这一观点易于为读者感知的目的。
再如文中第七段所写到的“书籍好比食品”,将书籍比作食品。该段运用这个比喻句开头后,接连运用多个比喻句来继续进行论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主要论述了读书的三种方法:浅尝、吞咽、咀嚼,也即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再没有必要进行深入阅读;有的书只需要了解其中的梗概就行了,没有价值进行细致阅读;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就像吃有营养的东西一样,一定要细嚼慢咽才能得到良好的消化和吸收。把书籍比作食品,把吃食物的三种方式比作读书的三种方法,不但新颖而且生动,利用读者所熟悉的事物进行说理,让读者在阅读之后细细回味,最终决定选择哪种方法去读书,才能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
二、对比论证:让分析更透彻,理解更容易
对比论证,顾名思义,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将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进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所需要论证的结论得出结果。在《论读书》一文中,有一处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文中第五段写道:“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在这里,作者通过“轻鄙”“羡慕”“运用”三个词语,通过对比,极为准确地分析了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狡诈者”看不起学问,故而成为“狡诈者”,“愚鲁者”只懂得做旁观者“羡慕”学问,故而成为“愚鲁者”,从而得出只有头脑聪明、明察事理的人才会用心、用神去读书,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将读书所得予以运用。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习得知识,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学以致用。只有将所读的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才能算是“聪明者”。
三、归纳论证:使结论在论述过程中得以明确
归纳论证是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一一阐述,最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结论。《论读书》一文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那段话就是运用归纳论证的方法。文中第十一段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一段,作者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读史”、“读诗”、“演算”、“哲理”、“道德”、“逻辑修辞”的作用,然后再予以总结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告诉读者读书的一个大作用。排比句式的运用,使句子句式整齐,层次清晰,增强了论述的气势。归纳论证的运用让论点通过排比句式层次分明地显现出来。
《论读书》一文第十二段也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手法。第十二段主要论述了“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这一观点,分别使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归纳论证三种论证方法,其中本文最后一句话“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一句对前文所类比的事项,所举例的论证进行归纳,最终得出这一结论。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编者孙绍振先生认为《论读书》一文“属于随笔一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整篇文章就是在宣布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没有引用什么经典来加强自己论点的可信度”,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前文的分析和阐述,对《论读书》一文的论证方法有了系统的归纳和了解,相信阅读过《论读书》一文的同学和老师一定会有所收获。
名人培根的读书名言 第5篇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咀嚼消化。
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把一本书置于一个无知者的手中就像把一柄剑放在一个顽童手中那样危险,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找寻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
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
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
培根读书名言名句参考 第6篇
1、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培根
2、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3、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培根论说文集》
4、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培根(英国)
5、有些老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培根
6、不要寻求令人称羡的财富,应当追求这样的境界:对财富正当地获取,清醒地使用,愉快地施舍并能知足地放弃。
7、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
8、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培根:《论美》
9、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培根论说文集》
10、天生的能力好像天然生成的植物,必须通过学习加以修整;然而学习本身如若不由实践去约束,必然方向纷杂而漫无目的。培根:《随笔论学习》
11、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培根
12、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培根论说文集》
13、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培根(英国)
14、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15、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培根(英国)
16、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培根(英国)
17、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国)
18、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 《培根论说文集》
19、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培根论说文集》
培根的读书名人名言 第7篇
爱情就像银行里存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就像补充收入;容忍对方缺点,这是节制支出,所谓永恒的爱,是从红颜爱到白发,从花开爱到花残。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一个如果没有浪费半点时间,那么,他的年纪虽然很轻,但也可算是活得很久的了。
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
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
假如这是一个高超的诌媚者,那么他必定会使用最好的献诌术,恭维一个人心中最自鸣得意的事情,
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不是在我们的背后。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它给我们带来轻的和膨胀了的东西,但是那些重而坚固的东西都沉没下去了。
学习尝试则可检查修证知识本身的真伪。
与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痛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为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爱情不仅会占领开旷坦阔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壁垒森严的心灵。
知因果而知者,始得真知。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