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品读亲情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品读亲情范文(精选12篇)

品读亲情 第1篇

有很多次,我们重温已在内心深处搁置已久的亲情,此时感觉它从没被遗忘但也从没被真正想起,也许是一丝愧疚让我们又想起它,但又是良心上的一丝痛楚让我们不愿再去细想。多少次这样,可最终只是积累了遗憾,加深了内心深处的悔恨,因为那只是一丝愧疚一丝痛楚而不是很强烈。亲情在我们心目中到底是怎样的?仔细去捕捉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它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没触一摸一到;它似乎很亲切,但又有距离感;它有不可承受之重,也因此我们从未能体会到它的分量,这里面不知掺杂着的是遗憾、歉意还是不得已。其实亲情离我们很近,一伸手就能够到,可我们没能够到,真是遗憾;亲情的亲是最真实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情假意,可我们似乎无法理解和相信这种情感之纯,可又因为一丝善良让我们去反省自己,最后我们心中对亲情只剩下歉意;亲情的厚重,使我们稚一嫩的心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我们不得以为自己留下遗憾,当遗憾时一切已晚,难道人间的情感如此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吗?在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品读亲情了,只是时间已晚,让我们给良心最后的一丝安慰,也许还能尽可能的减少一些遗憾。

人都是有得必有失的,当发现自己有多少感情上的债要还,才想到自己的薄情,才会付出更多的情感;当看到不幸的降临,才意识到自己的麻木,才会在今后更多的思考亲情的含义,只要你还有点儿良心,你就会在今后弥补自己感情上的缺失。坐在自己的房间,看着外面的车辆行人依旧不断,已逝的亲情在你的思绪里再现,它和以往一样熟悉平淡,所不同的是这时你真正体会到了它的存在,把你的全部感情投入进去,只是它以经一去不返,是不是亲情的逝去才会带去你心中的一切杂念,一切对你来说都是空的,只剩下亲情,而实际上亲情也不剩下,只剩下悔恨。带着这无限的悔恨让我们去重温一下亲情,此时亲情像一股暖流涌一入心头,它驱走了我们心中的冷淡,使我们的心和暖流一样温暖,往日的亲情里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有谆谆教导,有温暖的气氛,而此时我们被暖热的心体会到的亲情是如此美好和珍贵。其好似亲情很平淡,而我们麻木的心冷却了它,使我们很难去感受这种平淡,其实是对亲情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正因为亲情平淡,所以它倍加真切,可我们迟钝的情感捕捉力使得亲情被拒之门外。在思考亲情的同时是不是也更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不仅感情匮乏,而更缺乏心灵的宁静,这些心灵中的杂念扰乱了我们去体会人间真情所必要的宁静心境,我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为迎一合一种需要,我们所关心的只是对这种需要的满足,而不是是否我们真的愿意去做什么,而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失去了自我和真性*情,灵魂被功利之心纷扰的凌一乱不安,直到已感受不到灵魂的存在。亲情好像理所当然,人们从不会为亲情做任何铺垫,这种不虚伪的做法能不能算作对良心的最后一丝安慰。

其实人世间任何一种感情都需要滋养,亲情即使再伟大,也会因被冷落而失去生命力,所不同的是它会一直释放它的生命力,它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只因为无所求的付出是它生命的不竭动力。人们只看到亲情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却看不到它也需要得到;人们只觉得它无理由的存活,也就不需要任何的灌溉,人们从不关心亲情的生死存亡,而亲情却从没有死过,就算枯萎的亲情也带着无奈和绝望的生命叹息,这叹息中仍有挂念和眷恋。我们不要给亲情附加太多的含义,我们说亲情高尚,其实是拉大了与亲情之间的距离;我们说亲情无私,其实是毫不珍惜的索取却从不付出;我们说亲情珍贵,可却从没能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费尽心力来骗自己,难道只为弥补心灵上的空缺缺失,为什么就算用欺骗来稳定自己心灵的不平衡,也不肯付出感情来换取良心上的踏实。唯一的可能就是人们不认为这是欺骗,而是对自己无法感知情感的一种付出,只是付出的不是感情,而是把灵魂都赔进去了。其实亲情并不复杂,也不难懂,我们完全可以用心来体会,只要把感情毫不吝惜的扑向它,我们就再也不会觉得它厚重的不可承受,只会觉得满载情感的心灵温暖和充实,我们只有不骗自己,不受功利之心的驱使,回到真正的自我,才会相信这世间有真情的存在。品读亲情并不是给它加上多少修饰的外衣,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去感受它,而且还要有付出情感的沟通,使亲情的血液在亲人之间不停的流动,永远保持它不断的生命活力。

品读亲情 第2篇

品读亲情,让我们更懂得感恩。

曾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个母亲和孩子被倒塌的废墟死死地困住了。一天一夜后,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越来越少,孩子只能在她怀里吮吸着干瘪的乳房,却再也吮不到一滴奶水,孩子虚弱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母亲挣扎着,拼命在废墟中胡乱地抓着,想寻找一些吃的,忽然她一个激灵,原来手指被一颗铁钉划破了。这让她心中升起一丝希望,然后她没有犹豫,用钉子刺进了自己的手指,将手指立刻放入孩子口中,鲜红的血液汩汩而出四天四夜后,当人们终于找到了这对母女时,母亲已经死去,可孩子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小嘴还在吮吸着母亲的一根手指。当人们将孩子抱起来,惊奇地发现,母亲每个手指尖都戳破了一个小洞,血已结成黑色,站在废墟中的村民一个个泪流满面。

这就是母爱,这就是亲情。在灾难在前,亲情的力量可以胜过一切。“5.12”汶川大地震又有多少父母为了救孩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其实,父爱也同样伟大,但却经常被我们忽视。

我的妈妈最近出差,爸爸担起了照顾我衣食起居的重任,但我经常态度很不友好,会为了爸爸给倒的水太凉、做的饭菜不可口而大发雷霆,父亲总是默默地任凭我的“狂风暴雨”。现在想来,父亲每天五点半就起床为我做饭,夜里陪伴我到十一点之后!每天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是足可以感动每一个人的,而我却不懂得珍惜。

爸爸,现在我读懂了您的爱,不会再乱发脾气了!

品读文本,感悟亲情 第3篇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深入文本,仔细分析、品味亲情,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亲情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通过讲解赏析,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与作品发生共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该怎样充分利用语文的相关资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呢?结合我在讲授《合欢树》一课中的设计和体会谈其有效实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亲情教育点,将亲情教育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

《合欢树》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在讲授《合欢树》时,首先注意深入挖掘教材中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所蕴含的对母爱的深深的追忆和怀念。在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设置上,也都以“亲情”为核心和线索,统领教学。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借助对《合欢树》文本分析,让学生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爱,引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感受爱、学会感恩;教学重点侧重于品味平淡朴实的语言,感受母子情深,体会人间亲情。在教学的流程设计中,把教学流程分为五个板块,也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落脚点放在“亲情”上。这样,就形成了以亲情教育作为教学的线索和统领,更能够凸显亲情这一教育主题。

二、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进行亲情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之感到真实、亲切,从而产生共鸣

在《合欢树》课堂导语的设计上,首先展示《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照片,教师用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基本的亲情教育基调:《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虽然身患残疾,但他不仅笑对人生,而且还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感染着人们。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他淡定从容呢?伴随着对《合欢树》的品读、鉴赏,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世界,去体会母爱的平凡与伟大,感受人间亲情的温暖。

教学情境的设置,还体现在教师的范读环节,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作品的阅读、理解、感悟的情境中,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体会文章情感的深刻意蕴。而对于《合欢树》这篇文风非常朴实的作品而言,学生往往从直觉上感受不到作者沉郁着的情感。因此,我选择了歌曲《懂你》作为背景音乐,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范读,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使学生进入作品创设的意境中。随品味母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进而联系到在现实中为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幸福而打拼的父母,让学生去体验亲情、感受亲情。

三、树立“大语文”观念,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作品来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在这种自然的强化过程中使学生加深亲情意识

在讲授《合欢树》一课,我想起了学生初中时学过的《秋天的怀念》和高中《我与地坛》这两篇文章对于母亲的介绍,就比较容易体会作者当年对母亲态度暴躁的愧怍的情感以及母亲去世后自己对她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也更易于主动接受这样温暖的亲情。

四、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和合作学习、交流,去理解作品,感悟亲情

要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还必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强化对作品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充分领会。

在《合欢树》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着:母亲与合欢树,母亲对待我,我对待母亲,我与合欢树四个方面,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研讨。比如,“母亲对待我”,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母亲生前是怎样对待“我”的?二、从这些片段中,你能感受到些什么?学生通过读文本,就能总结出:儿时“我”作文获奖:内心赞许,但借她年少的事防止我的骄傲。青年时代“我”意外残疾:全身心给我治病。残疾无法治愈后:鼓励我写作,创造条件,为我铺设独立生存之道。进而体会到:母爱的细致、深沉、无怨、无私、面对灾难时的坚强、执着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和研讨,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无形中,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在平实语言的外表所包含的火山一样的感情

五、重视联系学生现实,做好亲情教育升华

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好亲情教育,从文本到现实,从学语文到学做人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环节。只有借助文本,适时进行情感升华,才能达到良好的亲情教育的效果。在学生感悟文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板块:苍穹辽远却有际,母爱浅近却无边。联系学生现实,让学生结合文章,进行“妈妈,我想对你说”口头表达。从三个学生的表达中,我感受到了学生被亲情的深刻触动

品读文本,感悟亲情 第4篇

【关键词】品读文本;教学设计;亲情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亲情作为人类最纯真无私的感情,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稳定的要素,也是人文教育中重要的环节。语文学科特殊的人文性以及大量的亲情教育的素材,使得合理利用亲情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成为可能,也成为避免空洞乏味说教、借助文本、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学科教育的优势。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深入文本,仔细分析、品味亲情,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亲情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通过讲解赏析,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与作品发生共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该怎样充分利用语文的相关资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呢?结合我在讲授《合欢树》一课中的设计和体会谈其有效实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亲情教育点,将亲情教育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

《合欢树》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在讲授《合欢树》时,首先注意深入挖掘教材中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所蕴含的对母爱的深深的追忆和怀念。在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设置上,也都以“亲情”为核心和线索,统领教学。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借助对《合欢树》文本分析,让学生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爱,引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感受爱、学会感恩;教学重点侧重于品味平淡朴实的语言,感受母子情深,体会人间亲情。在教学的流程设计中,把教学流程分为五个板块,也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落脚点放在“亲情”上。这样,就形成了以亲情教育作为教学的线索和统领,更能够凸显亲情这一教育主题。

二、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进行亲情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之感到真实、亲切,从而产生共鸣

在《合欢树》课堂导语的设计上,首先展示《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照片,教师用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基本的亲情教育基调:《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虽然身患残疾,但他不仅笑对人生,而且还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感染着人们。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他淡定从容呢?伴随着对《合欢树》的品读、鉴赏,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世界,去体会母爱的平凡与伟大,感受人间亲情的温暖。

教学情境的设置,还体现在教师的范读环节,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作品的阅读、理解、感悟的情境中,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体会文章情感的深刻意蕴。而对于《合欢树》这篇文风非常朴实的作品而言,学生往往从直觉上感受不到作者沉郁着的情感。因此,我选择了歌曲《懂你》作为背景音乐,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范读,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使学生进入作品创设的意境中。随品味母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进而联系到在现实中为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幸福而打拼的父母,让学生去体验亲情、感受亲情。

三、树立“大语文”观念,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作品来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在这种自然的强化过程中使学生加深亲情意识

在讲授《合欢树》一课,我想起了学生初中时学过的《秋天的怀念》和高中《我与地坛》这两篇文章对于母亲的介绍,就比较容易体会作者当年对母亲态度暴躁的愧怍的情感以及母亲去世后自己对她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也更易于主动接受这样温暖的亲情。

四、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和合作学习、交流,去理解作品,感悟亲情

要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还必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强化对作品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充分领会。

在《合欢树》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着:母亲与合欢树,母亲对待我,我对待母亲,我与合欢树四个方面,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研讨。比如,“母亲对待我”,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母亲生前是怎样对待“我”的? 二、从这些片段中,你能感受到些什么?学生通过读文本,就能总结出:儿时“我”作文获奖:内心赞许,但借她年少的事防止我的骄傲。青年时代“我”意外残疾:全身心给我治病。残疾无法治愈后:鼓励我写作,创造条件,为我铺设独立生存之道。进而体会到:母爱的细致、深沉、无怨、无私、面对灾难时的坚强、执着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和研讨,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无形中,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在平实语言的外表所包含的火山一样的感情

五、重视联系学生现实,做好亲情教育升华

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好亲情教育,从文本到现实,从学语文到学做人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环节。只有借助文本,适时进行情感升华,才能达到良好的亲情教育的效果。在学生感悟文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板块:苍穹辽远却有际,母爱浅近却无边。联系学生现实,让学生结合文章,进行“妈妈,我想对你说”口头表达。从三个学生的表达中,我感受到了学生被亲情的深刻触动

品读_品读人生作文 第5篇

众所周知孙悟空十分爱钻进别人的肚子里,于是我数了一下,孙悟空一共有六次钻进了妖怪的肚子里并将其制服。

第一次,孙悟空去找铁扇公主借扇子时,他变作t燎虫,乘铁扇公主喝茶之机,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在她肚子里拳打脚踢,弄得妖精躺在地下求饶。

第二次,孙悟空大战黄眉妖。他变作一个大西瓜,乘黄眉妖吃瓜之际钻到黄眉妖的肚子里,用翻跟斗、竖蜻蜓的战术制服了黄眉妖。

第三次是在七绝山孙悟空大战红鳞莽时,行者见莽精张开巨口要吞八戒,便迎上去钻进肚内耍弄金箍棒。

第四次是在狮驼山孙悟空大战老魔时,被老魔吞入肚内。这次挖心战术写得最有特色了!为了制服狡猾的妖精,孙悟空临出来时还把毫毛变为绳子,拴在妖精的心肝上,跳在山顶上,拉着绳子,一提一放,像放风筝一样,弄得妖精死去活来。

第五次是在无底洞大战白骨精时,变作红桃钻进妖精肚内,施展本领。

还有一次是与观音合谋,钻进黑风怪肚子里。

品读感悟凸显主题 第6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

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中心小学张思凯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踪迹,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教学时抓住“时间”主线,紧扣“匆匆”二字,细细体味,披文入情,领悟文章的蕴涵,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为此,我在教学中着重体现在:

一、激趣引题,了解作者

1、(导语)毛泽东主席曾经赞扬一位伟人“一身重病,宁强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位伟人是谁?(教师提问学生,并出示朱自清先生的画像挂图)

2、(简介作者)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一生从事进步文学研究与创作,其很多散文名篇享有盛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抗战反对妥协投降。1948年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仍叮嘱夫人拒绝买美援面粉,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他走过八千多个日子的时候,细心地发现时间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声、无影、感触颇深。由此,写下《匆匆》一文,主要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二、整体导读,感知内容

1、指导学生初读。围绕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读中

感知课文大意。接着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弄懂生字,扫清文字障碍,联系上下文,揣摩词义。

2、指导学生细读。让学生抓住课题“匆匆”,读读课文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并找出相关片段和句子,反复朗读。

3、指导学生表情诵读。画出文中的大量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等;找出喜欢的句子及段落。采取齐读、轮读、背诵等形式,使学生容入语境,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潜心会文、品析文本内涵

1、点引生活中的实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而“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教师启发学生,学生互相讨论,归结答案。教师连续发问: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揣摩: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使学生陷入沉思,教师叹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引导学生寻求答案,思考自己。教师出示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质疑:作者为什么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人的一生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而作者从走过的八千多个日子里感觉自己充实,而头涔涔、泪潸潸。他一生写过很多作品,为国家作过贡献,但还觉

得空虚。同学们回顾自己四千多个日子以来,反躬自问,有何感想?让学生思考,交流,畅谈肺腑之言。质疑:这些日子是怎样从身边来去匆匆的?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睛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难怪,“我”掩着面叹息。让学生探究日子是怎样从自己身边来去匆匆的?从而思考:几千个日子匆匆过后都留下些什么?还剩下些什么?该去做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产生共鸣: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珍惜生命。

3、抓住重点字、词,赏析佳句。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一找:例如,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时间能“跨”能“飞”,这是用了拟人手法。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这是用了比喻手法。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例如:“早上我起来的时候,……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运用了排比句,用描述的方法告诉人们时间是怎样流逝,语句通俗易懂,在平淡的叙述中对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太阳有脚”,“挪移”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时间在不经意悄悄溜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

以略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在那些日子里糊涂地过着日子。除此,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一品,议一议,并学习之中的表达方法。

四、自由畅谈,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读了《匆匆》一文,你有何感想?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表达。

品读三国演义 第7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就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在不同的时期品读这本书,定会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小学的时候,我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我还学到了不少的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

在中学的时候,我看的是文字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目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侠义的关云长;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阿斗„„

现在的我再品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一开始,曹操军力最弱,而刘备正在寄人篱下,孙权还未登上政治舞台,但后来曹、刘、孙后来却成气候,三分天下。这中间除了运气,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到政治、经济、帝王之术,小到做人的变通与圆滑,无不凝聚着智慧之光。一个不懂得应变做人的人肯定也谈不上建树,以关羽之神勇,尚有败走麦城的一天;以诸葛亮之明智,也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做人难,做个成功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纵观真正的成功者,他们遵循的原则是: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有了这个做人之根本,一个人才可能在纷繁的世界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看曹操、刘备的成功,他们文不如众多之名士,计不如谋臣,武不如战将,却能鼎足而立,指点江山。揭开他们成功的面纱,我们发现,支撑他们成功的内核是一种成熟机变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为友之道 ”和让人雾里看花的“权变之术”,他们处事、为人的方法因为睿智精妙,而成了传世的谋略。

品读亲情 第8篇

一、对话文本, 激活学生思维

苏教版语文教材经过编者的精心安排, 收录了大量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的文章, 这些文章内容新颖独特, 富于想象, 具有深刻的意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走近文本, 对话文本, 抓住文本中的重点段落或优美词句仔细品味、认真推敲, 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价值,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 在教学《诚实与信任》时, 教师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字词指导学生品读文本, 体会文本内涵,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到文本的第十五自然段, 仔细阅读, 深入思考, 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应该抓住哪些词语深入探究?读完了这一段, 自己有什么收获?并且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首先抓住文本中“很对不起”这个词语, 从中分析出文中的“我”其实是非常有诚意的, 从文中的“不小心”一词能够发现“我”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并且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而从文本中提到“我”要求对方提供购货单据, 可见“我”是真心想要赔偿损失, 从而可以发现“我”的朴实善良。在这样的分析过程中, 学生意识到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谅解, 诚实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 因此, 我们在生活中做人做事要诚实, 也要学会信任。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对话文本, 让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答案, 获得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启发。这样, 在学生和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品味文本的内涵, 升华学生的情感,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品读标点, 激活无尽想象

一篇文章之所以感人,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它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也就是以情动人。而文章要想充分表情达意, 就必须借助标点。文章因为有了标点, 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 激发学生的无尽联想和想象, 让人产生一种意味无穷的感觉, 因此, 品读文中的标点,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例如, 《二泉映月》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瞎子阿炳的感人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分析阿炳的性格特征和阿炳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作为教学重点。文中写到:“在阿炳的世界中出现了自己可爱的家乡, 还有美丽的月光......”之后作者在这个地方使用了省略号, 这一标点的使用为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于是, 教师抓住文本的这一空白,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一想阿炳还会喜欢什么。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 学生想到了花香弥漫的花园, 涓涓流淌的溪流等,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升, 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对于文本中阿炳这个人物的认识也更加透彻, 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不应局限于文本的固有内容, 而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引领学生不断拓展阅读空间, 让学生的阅读逐渐深化。那么, 教师抓住文本中标点的留白, 利用在标点背后隐藏着的想象空间, 鼓励、启发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品读情感, 增强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选择一些情感内涵丰富的文章,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 接受感情的熏陶, 提升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其中, 教师应重视朗读的作用, 鼓励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

例如, 在教学《雪儿》一文时, 教师就把教学目标预设为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意蕴, 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体验情感,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自由朗读文本, 标出自己的疑惑或者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其次, 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朗读互评;最后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 大家一起交流, 找到最佳的朗读方法。在反复读的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形成了自己的感受:孤独的孩子对白鸽奉献了自己的爱心, 也为白鸽的痊愈而高兴, 由此可见这个腿受伤的孩子拥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 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

不同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仔细品味文本蕴含的深厚情感, 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 在个性解读文本的同时,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 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还可帮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 提升情感意识。

四、沉静思考, 品味文本意义

好的文章只有静心地咀嚼品味才能得知其中的真滋味, 因此, 品读文本需要宁静的心, 沉下心来, 才能深入地思考。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 对文本中的名言佳句以及具有丰富内涵的语段进行反复的品味,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通过品读文本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例如, 在教学《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意义, 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是《生命的壮歌》, 但是通过初读文本, 我们知道描写的是一群小小的蚂蚁, 微不足道的蚂蚁的举动还能称得上是壮歌吗?而且在文本中作者称小小的蚂蚁为蚁国的英雄,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首先找到文中有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小蚂蚁的壮举, 并且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这些句子, 仔细想一想, 深刻体会小小的蚂蚁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在充分的默读以及思考之后, 学生抓住“迅速扭成一团”等关键语句, 体会小蚂蚁的献身精神——它们为了种族的延续,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做法, 难道不应该称之为壮举吗?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 总是认为热烈的讨论交流就是一节好课的标准, 但是, 我要说的是沉思默想同样重要。沉静的思考, 学生可以直达文本的深处, 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完整地感受文本的语言, 感受文本的丰富意义。因此, 语文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造沉思的环境, 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进行个性化解读。

品读《论语》,品读您 第9篇

您是一个好老师

您一生收徒三千,培育贤人七十二个。您有哪些好方法呢?读了《论语》我才知道,您的方法真是好,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现在的老师还在用呢。您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您教给我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让我受益匪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给我们学习必须和思考结合起来。您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特别受我们欢迎。这满足了我们的求学需要,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渴望“天天向上”的愿望。

您是一个君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一生当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某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磨难。当我受到误解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豁达开朗,教我要宽容;当我骄傲自满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如获至宝,告诉我为人为学都要谦虚谨慎,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让我收获良多。现在,我已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我的座右铭,有了它,我这个沉默寡言的人变得开朗起来,朋友也越来越多了。

读了《论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我的不足越来越少了,而对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了:您才是一个思想品德真正完善的人,是个君子。

您是一位壮士

当我了解到您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哪一国诸侯采用您的主张时,我为您感到惋惜,认为您是一个落魄之士。当我了解到,宋代宰相赵普,用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我又觉得您是一个悲壮之士:生前,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故后,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刻入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心怀,历经两千年的风雨,而没有磨灭。您应该没有遗憾了。

我以为越细读《论语》越了解您,可是却越来越觉得您是一个谜。对您的感觉,像仰望高山,我的目光所及只看到您的一角。我只有反复细读您的作品,努力从中吸取精华,积极行动,做一个博学多识、品德高尚的人,才是对您最好的纪念。

品读《边城》 第10篇

美丽的故事总是伤感的,伴随着离别、烦恼、思念……

——题记

边城里,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可又不光是一个爱情的故事,也讲了一群人,一群像湘西那片土地一样朴实,坚强而又纯洁的人。

故事里的老船夫,带着他女儿的遗孤翠翠生活在老渡口。翠翠长到十三岁时,成了人见人爱的美人,惹得船总顺顺最出色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她。天保托人向老船夫求亲,老船夫既不答应,也没有拒绝。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傩送知道哥哥向翠翠求了亲,把自己对翠翠的心意也向哥哥说了。兄弟二人决定按照当地风俗,先后到翠翠的屋子外唱情歌,翠翠欢喜谁,谁就拥有翠翠。傩送唱歌的时候,天保知道翠翠一定会喜欢傩送,因为自己唱得不会有傩送好听,于是决定乘船离开,结果船出了事,天保死了。傩送对于死去的哥哥感到内疚,又忘不了翠翠,于是乘船远走。到文章结束,也没有回来。

作为一个爱情故事,傩送没有回来,似乎没有了结局。可沈从文说得不完全是爱情,或者说爱情在这篇文字里,只是一个妥帖的载体。沈从文念念在兹的是他熟悉的那片土地,那片土地的风土民情,那片风土民情中生活着、喘息着的人!于是就有了那像那块土地一样坚韧、朴实的老船夫;有了像那片土地一样纯洁、美丽的翠翠;还有像那片土地一样彪悍、生机勃勃的天保傩送兄弟。甚至那吊脚楼灯影里为人唱歌的娼妓,船头上吧嗒旱烟的水手,一切。

毕竟还是有爱情。许多人为了这爱情的结局,怪罪于老船夫:他为什么不干脆地拒绝天保?他为什么不告诉翠翠傩送在她的窗外唱歌?他耽误多少事情啊!沈从文爱这片土地,这篇文章那浓浓的爱充溢头尾:老船夫爱自己的外孙女,天保傩送爱翠翠,船总顺顺爱自己的儿子,可是翠翠的心思呢?翠翠爱谁?那名字得自翠绿篁竹的翠翠,那风日里长着的黑黑的翠翠,那眼睛像青山绿水一样明亮的翠翠,她爱谁?她到底应该属于谁?

这个美丽纯真的翠翠,开始的时候属于老船夫,和爷爷相依为命。天保提亲时,爷爷问她的主张,她不说话——这是她不愿意,又羞于拒绝,老船夫让那小伙子走水路,三年六个月哪,翠翠还能陪他三年六个月,这是他想着。那晚上的歌声让翠翠浮了起来,他跑到天保那里恭喜,才知道那使他宝贝翠翠浮起来的是傩送的歌声,他又探翠翠的口风,翠翠也不说话——这是她羞于愿意,又不想拒绝。老船夫不知道孙女的心事,想着先陪着我吧,要不然就剩下船了。翠翠陪着他了,直到他死了。

翠翠爱傩送,作者似乎是这么写的。可老船夫在为她的终身大事整夜睡不着时,“这件事翠翠是毫不注意的,这小女孩子日里尽管玩着,工作着,也同时为一些很神秘的东西驰骋她那颗小小的心,但一到夜里,却甜甜的睡眠了”。这爱

情于她就像渡口上的风,撩人,但也过于轻柔。

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翠翠这个人物。读完后,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一阵伤感。其实,我觉得我能理解翠翠的心情。我觉得翠翠应该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吧。她和祖父相依为命,从小就缺少了父母的疼爱,虽然,祖父对她也很好,但是感觉总归是不一样的。因为父母的爱是无论谁也无法替代的,而且,祖父又忙于工作――给过河的人摆渡,经常无暇顾及她,使翠翠更加寂寞。就像现在的我们,虽然现在的我们还有父母,但是父母都忙于工作,在外奔波劳碌,为的只是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物质生活的保障,更需要父母给与精神上的鼓励和帮助,就像翠翠希望爷爷能多多陪伴在自己身边一样。他们常说,为了我们,他们再苦再累也没关系,只要我们过得好,他们什么都愿意,等以后有时间了,再来好好地陪我们,可是他们想过没有,等以后他们老了,有时间了,我们也就都长大了,也应该都已工作了,那么,我们也就没有时间了。我想,翠翠会胡思乱想,会莫明其妙地哭,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吧。孤独是使人脆弱的恶魔,人一旦脆弱,那么再小的困难也是难以克服的。

“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你想不想找个人来陪?你的快乐伤悲,只有我能体会。让我再陪你走一回……”

爱情,对于未满十八岁的我,或许还是那么遥远,爱情这东西太复杂了,我不懂,可是我却依然被小说里的爱情感动着。翠翠的母亲,因为终究无法和相爱的人走到一起而选择了死亡,选择了逃避,选择了结束一切,真的很可惜。其实,我觉得爱情并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爱一个人也并不是非要和他生活在一起,只要他过得快乐,我想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爱情是脆弱的,有些时候,相爱不如相知,任何爱情,一旦表白,一旦拥有,其结果往往是将爱情活生生地淡化,甚至扼杀。或许是因为受到母亲的影响吧,对于自己的幸福,翠翠也同样选择了等待,选择了让命运来决定一切,翠翠爱上了傩送,但这种爱并不外化为强烈的行为,而表现为朦胧的、隐秘的内心波动。她听着爷爷吹芦管,梦见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不禁心都被软了。等待永远都是漫长的,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等待的结果也并一定会是你想要的,时间会把一切带走,却还是会留下一些痕迹,一些回忆,或许时间会改变些什么,但是我想真正的爱情是永恒的。

品读自然 第11篇

放眼自然,处处有着迷人的色彩,第一丝清风拂过,是万木吐翠的春,这是

一个细腻的季节;第一屡阳光洒下,是鱼跃荷开的夏,这是一入清爽的季节;第一片金黄铺开,是五谷丰登的秋,这是一个寂寞的季节;第一瓣雪花飘下,是凛

冽萧条的冬,这是一个温馨的季节。自然,将我的世界装扮得格外美丽。我喜欢聆听自然的声音,喜欢独自一人与自然相

拥,喜欢感受自然的美丽,喜欢简简单单的自然,喜欢自然的那份静谧,喜欢品

读自然!

品读自然,便是品她那份旷远。每当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就会涌出许多感

觉。我用心去领会自然,即使是一块石头,一棵小草,我也会觉出它们的美丽所

在。我爱陡峭的山峰,秀颀的树木、漫山的野花、蜿蜒的河流、活泼的小动物……

我爱大自然里一切美好的事物。初春,走进大自然,满眼尽是绿。远处的树木枝叶叠加,显出浓绿的颜色。像是画家饱蘸了颜料涂抹的一般。

记得有年夏天去往某山。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驶向山顶,透过车窗往外

看,真是一幅绝美的景象:绿色的山峦层层叠叠,山上长满了奇形怪状的松柏。

山脚下还流淌着一条小河,河水潺潺,鱼戏河间。

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人置身于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心胸似乎也比以前开

阔了。

屋后有一大片树林,林中树木葱葱,且都是高大而笔直白杨。站在树林中,几乎看不见阳光。

十月中旬,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天是那样的瓦蓝,阳光是那样的明媚,炎热只剩下余威,使人感到无尽的气爽和

惬意。田野上,金灿灿的稻谷,像是一片汪洋大海;它们又像是在高歌:“我们

成熟了,我们成熟了!”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梗,像是羞红脸的孩子。品读自然,便是品她那份晶莹。

下雪了,雪花纷纷扬扬,好似一个个身着素衣的精灵,在天地之间忘我的舞

蹈。雪花一片一片,伸出双手,想承接那份晶莹,却发现,在与我的手接触的那

一霎那,他就融化了,才明白,晶莹的雪是不能触摸的;

品读自然,多了一份宁静;

品读自然,多了一份晶莹。

自然,像一条无比绚烂的彩虹,生活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自然像一支悠

扬委婉的乐曲,生活像一片蔚蓝浩瀚的大海。不管生活是酸、是甜、是苦、是咸,看一看美丽的大自然,我的生活便充满了情趣。

细细品味自然,我发现一切是如此色彩斑斓;细细感悟生活,我发现世界是如此

品读语言 运用语言 第12篇

——《安塞腰鼓》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山东省菏泽学院附属小学(274000)潘银凤

文章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必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流程。《安塞腰鼓》这一课,该如何带领学生抓住本体性内容,进行品味语言并运用语言呢?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铿锵的语言,感受磅礴的气势,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与表达的情感。通过仿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关键词:品读 迁移 运用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刘成章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这篇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安塞腰鼓》这篇散文极富诗意,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如雷,句式张扬恣肆,想象奇丽壮美,节奏热烈急促,感情激越豪迈。因此,本课呈现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段激荡人心的民族音乐,更是一份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盛宴。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民族艺术的魅力;通过品味铿锵的语言感悟蓬勃的生命力与激情;通过课堂小练习学习并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

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铿锵的语言,感受磅礴的气势,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与表达的情感。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文内容与形式极其统一,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气势磅礴,阳刚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又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仿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必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流程。结合这一课,该如何带领学生抓住本体性内容,进行品味语言并运用语言呢?我决定紧扣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学生一起去文本中品读语言并运用语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品读语言魅力,认识排比句式。

1、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品读课文的5——8自然段。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

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好”体现在哪里? 4人小组讨论交流。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画出来。

思考:这些句子在语言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些排比修辞方法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总结:排比修辞手法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相机告诉学生在本段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这种排比,有句子内部的排比;有句与句的排比;还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你能都找出来吗?画出排比句并反复朗读。

3、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体会排比句的节奏、气势,突出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设计意图:文中四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我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一个层次,小组讨论品味语言的美,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地感受其它层次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达到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的目的。】 第二板块:自悟画出排比,指导仿写排比。

1、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9——17自然段,安塞腰鼓的“好”又体现在哪里? 小组交流学习。想排比句的特点,画出本段中的多处排比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本段语言文字,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体会安塞腰鼓的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指导仿写排比句。

文章第九自然段中的由“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我启发学生想象:“在当时的现场,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以排比句的方式写下来。学生可能会写: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大地上„„”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天空上„„”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地球上„„”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我心上„„” 展台展示学生写得较好的排比句。

3、读自己仿写的排比句,再次感受鼓声震撼的力量。老师相机追问:这一切的一切是真的都成了牛皮鼓面吗?

小结:其实这是他们与鼓声的共鸣。这隆隆的鼓声震撼了山崖,震撼了黄土地,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我们。难怪作者会发出一声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它的鼓声是那样惊天动地!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这种写作方法。本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练习了写字,还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板块:再读精美语言,迁移学习运用。

1、再读课文的第二大段(5——17自然段),体会排比句的气势,感受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闹”以及扑面而来的激情。

2、拓展延伸 迁移写作(二选一)片段一 :“好一个安塞腰鼓”,文中作者多次赞美。下面让我们也来赞美一下安塞腰鼓吧。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中心句,自由抒发内心的赞美之情。可以赞美它的场面、赞美它的鼓声,也可以赞美击鼓的后生和舞姿,注意运用排比句。

片段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场面,如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3.学生自由抒写,交流,音乐伴奏,结束新课。

学生完成迁移训练后,交流评议,重点关注排比句的写法,并再次体会运用排比后表达的不同效果。至此,学生完成了从“认识——实践——迁移”的流程。

【设计意图:片段一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同时又引领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拓展延伸,迁移写作。片段二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进行创造性写作,从题材和语言上都进行了迁移。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了情感,实现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实践中学习运用的课标理念。】

相关文章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精选7篇)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第1篇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很是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能够阅读我的求职信,我从报纸上看...

1
2025-09-22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精选8篇)汉语比较句练习 第1篇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对外汉语课堂练习:学习比较句我:汉语教师安娅:中德混血小美女 南宫俊...

1
2025-09-22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精选8篇)化学课评语 第1篇对化学优质课的评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评语都不陌生吧,评语能激励被评价对象向更高...

1
2025-09-22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精选16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第1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我和妈妈一起去看参观南宁人民公...

1
2025-09-22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精选6篇)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第1篇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控制度构建有这样一则案例.上海某超市的经营者从2005年3月...

1
2025-09-22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精选6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第1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第一节 卫生监督协管职能定位卫生监...

1
2025-09-22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精选6篇)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第1篇让我们节约用电用水——让我们行动起来电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生活...

1
2025-09-22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精选8篇)淮南案例分享 第1篇经典销售案例时间: 2014.2.19 地点:中国银行淮南体育场支行人物:华夏人寿淮南银保营...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