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法范文(精选12篇)
抛锚式教学法 第1篇
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抛锚”式教学方法初探, 发现此教学方法是学生适应日常生活, 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抛锚之“锚”——准确定位
这里的“锚”是指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核心问题。依据抛锚式教学所倡导的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创设真实的“锚”是实施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课堂教学中“锚”定位准确了, 就如课堂核心目标有了“导航仪”, 对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有着非常的作用。
1.创设情境。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一扇窗口, 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生活的有心人和信息的传递者。课文课堂必须充满时尚感和时代感, 让学生在与时俱进中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流程中恰当地拓宽主线, 锦上添花地穿插一些和教学相关的, 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 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 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 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抛锚之“抛”——开放过程
这里的“抛”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为解决所抛出的“锚”——核心问题而进行的开放性学习活动。围绕“锚”组织语文教学, 就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开放学习过程, 真正做到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轴,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此“抛”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三大特点: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1.学会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 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容器”, 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因此, 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要根据自己先前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的意义。
2.学会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不单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 更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索心向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把学生所学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境中, 或镶嵌于活动背景中, 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 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 形成自己对各问题的观点和见解, 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 语文学习要改变单一接受式学习方式, 倡导探究学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以及认知发展水平, 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 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 并利用信息传播、实践技能去探究现实世界的问题。
3.学会合作性学习。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进而使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进行合作学习。建立合作学习的氛围很重要, 注重培养学生不仅作为个体积极发现问题, 而且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合作性, 这种合作性包括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 教师应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一个有利的框架支持, 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
三、抛锚之“测”——多元发展
这里的“测”是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解决“锚”中问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 自主地解决背景中的真实性问题, 以及自主地与他人合作交流。因此, 该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将评价融于学习过程本身, 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奖励, 促进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调节。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完成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调节, 评价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水平, 逐步使自己的反思监控水平从外向走向内控, 从有意识向自动化水平行进,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抛锚式教学法的解析 第2篇
抛锚式教学法是较成熟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的一种,其是以一种技术学为基础的重要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简称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抛锚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成抛锚。它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处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凭借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有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其一是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其二是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1.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将科学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和工作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情境的选择要提供给学生一种真实可靠的语言信息,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语言形式要符合实际的功能和规律,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情境中体会语言,使用语言。例如 我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在上课以前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快的融入梁祝的曲调当中,我先让同学们观看了舞蹈梁祝的经典片段,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自己仿佛处于梁祝的故事当中。2.提出问题
抛锚式教学法的问题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它的课程构成的三要素——情境、学生和课程。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和它们紧密相联,使三者之间协调一致。考虑情境,情境的设计是整个课程展开的关键,要把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真实,生动而又充满知识技能的网络体系。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进行,学生是教学的整体,我们必须认真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水平方面的情况。在课堂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把握好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虑课程,在问题的设计前我们要认真地考虑课程中哪些知识点应用技能和任务布置是学校重视的,哪些是重点难点并要多花些时间来讲解演绎的。因此,设计每个问题前要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掌握到的知识点进行充分预测。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去掉的同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述音乐知识,而是提问学生音乐的那些要素改变了才导致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懂得音乐的表心里,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曲子的印象。3.组织协作
基于问题进行小组协作讨论,发挥学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形成由外部导向到个体内部驱动的过程。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它的组成要素为: 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或生活体验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在个体之间采用对话、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例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中,我让学生讨论如果让自己选乐器,用什么乐器能表现强大的封建势力,用什么乐曲能表现弱小的祝英台呢?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对话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它促进了学生音乐思维的逐步形成。4.效果展示
效果展示是对学习成果的展现,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以考试的形式来展现学生学习的成果,一系列的考试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无形的压力,使音乐学习变得枯燥单调,而且缺少了语言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音乐学习需要更多地在真实情境中的实际操练来检验它的成果,音乐教学中“趣味性”问题也是头等重要的问题。游戏和竞赛等方式的效果展示使教学成果表现的更直观,在游戏和竞赛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得到认可和鼓励,例如在上学期我并没有采取考试的方式来给学生打成绩,而是举办了一场班级的歌唱表演赛,同学生们都很积极,这样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和参与的兴趣。5.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教师用来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操作方式,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观察。通过对学习效果的适时反馈,通过师生对话,教师可以对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学习方式如何,学习状况如何有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进行思考,主动学习。
(2)生生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切磋,互相启迪,互相批评。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使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成为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在学生的独立反思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弄清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优势。
课题式教学
课题式教学是以明确的目标展开的设计活动,所以课题的训练能为学生创造一种体验设计过程的机会,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去体现设计本质—创造力、设计中的创造包含着多层学科的交融和多种能力的体现,课题式教学就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把握这种关系和能力.课题式教学主要是在建立在专业工作室制下,以课题目标为导向,把设计基础教学与设计创新联系起来,使基础知识直接应用于设计之中.在课题训练的调查分析中,让学生切实的去了解设计的方法、程序以及设计与产品、生产、流通等之间的一些相互关系.课题式教学的特点:实践性是课题式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实践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体会设计的过程,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乐趣,这有助于学生的自信和自强.同时,这种方式也使学生改变了从过去被动式接受到主动学习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独立性是课题式教学的特点之二,通过课题训练,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判断、思考来确定设计中的观点、任务;用自己的选择和方法来表现设计中的风格、形式;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扩展自己的思路.创造性是课题式教学特点之三.创造是以创新、变化为前提的,课题实践的一切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着创造展开的,它是课题教学的核心.如何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潜能,是课题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例如在《音乐画面与美术画面的设计》一课当中,为使学生实践的内容切实落实到计划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1.准备阶段:明确课题,针对课题内容让学生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探讨设计的表现风格形式.如:设计的主题是以复活节、情人节、圣诞节为内容,定位是欧洲市场的文化礼品、日用品的包装.设计要求是如何把欧洲的传统文化习俗、人的情感需求融入设计主题之中,使其设计的形式因素与目标相一致.同时提出设计规定。西方宗教的文化知识,并借鉴设计的形式,传达这种信仰和情感.这既明确了设计问题,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校的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成为了真正的学习空间,这种教学和过程,也填补了基础教学上的一些不足.2.创造阶段:学生根据提出的课题要求和调查分析结果,进行设计构思和草图表达,对原有类型的设计和要求发展的方案进行比较,力求在形式感上首先有所突破.例如传统上的圣诞色彩多以红绿色为主基调,图形多以圣诞老人头像为主标志,手法多以写实的风格表现,这已成为一种传统的模式.我们根据设计的发展和流行趋势的变化,进行了多种风格表现的尝试.首先,以平面形式展开.比如《圣诞》系列的设计,在形态色彩上多以抽象、意象的手法,以强化视觉延续性和形象的识别性,从而传达主题的鲜明特征.《复活》系列的设计,则采用了隐喻的方法,以植物、昆虫的组合构成,加之绿色基调,隐喻春天复苏之意在创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解决和掌握两个主要问题.其一,创意与形式表现:创造包括意念的创造和形式的创造,好的创意只有通过完美的视觉表现形式才能展示,形式也可以丰富、强化创意.比如《复活》系列中的花朵与瓢虫的设计,形象普通,二者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但却巧妙地传达了春天的意境,隐喻着复活。《复活》的系列设计,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展开的.我们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其题材相关的一些产品种类和表现形式,还要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一些细节和特点,在创意上要有突破.这样势必加快了学生的自学和自强能力的培养,潜在的能动性也得以发挥.3.评价阶段:评价阶段对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是课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定义即是对设计的结果做出评估,意指评价者关心的一系列价值.方案建立以后,我们组织学生观摩、交流、发表见解,以教学目标为准则,讨论创造性的形态语言在设计中的应用.在课题中,设计标准首先要关注的是整体,它包罗设计各方面的问题.就是说,通过课题的训练,使学生明确,设计关注的不仅是如何表达,还要注重它的价值是代表谁的,学会去平衡设计的需求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在评价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个性的不同,有的倾向理性,即注重设计的形式、结构的严谨性,以及它的程式.比如在形态、色彩及版式上都具有很独立的概念模式;有的侧重于感性,即用个人设计的感觉经验直接来判断,其设计结果则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而两者之间对设计经验的建造都是重要的.在教学中都不可缺少.评价中,让学生必须意识到平衡两种倾向,以吸取各自的优越特点,能使设计方案达到最佳和理想.评价的目的有助于决定设计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揭示出优秀的设想,并不断完善,使设计的各个局部追求一致性,从而达到方案的确定.4.制作阶段:方案确定之后,为使方案转化为可行性的产品以适应生产、工艺技术的要求,还需学生对方案进行程序上的编辑、技术上的处理、审查,以验证方案可行的程度.比如,设计中的图形,色彩在印刷前,首先要把它转变成一种电子文件.文件的输入、输出的格式影响其品质的变化分辨率的大小与格式将改变文件的规格、尺寸,色彩模式要与印刷模式要求相吻合等等.通过制作过程,学生学到了很多技能和实践经验,对软件的应用和设备的了解更加熟练.同时计算机图形和视像还会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图库.从中为学生的设计提供大量的信息和帮助,使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得以完美展现。
基于问题式学习
为了使“基于问题的学习”更能广泛地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之中,借鉴美国“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依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音乐教学的三个实施步骤,实施过程包含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及交流与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个模式既是系统的又是灵活的。其系统性在于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而其灵活性则在于步骤可以增减,教师应根据课时的要求灵活掌握。即在具体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可以包括所有步骤,也可以只包括部分步骤,或者可以相应的缩短每个步骤的时间和限制每个环节进行的深度。
1.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即让学生明确对于问题他们已经知道什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对该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对问题情境有一个清楚而相对彻底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需要收集的信息范围,最后得出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问题初步方案。这部分的讨论以集体讨论最佳,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已知、未知、看法等记录下来。随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亥,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与原有的看法发生冲突。因此学生需要不断重复这一过程,重新明确问题、发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收集和共享资源
将学生分成八到十人的小组,通过召开小组会议,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组长,内部协调各人的任务,收集信息并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最可能会遇到如下困难,如:如何收集和处理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如何与专家取得联系并获得帮助,如何处理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沟通问题等等,教师应主要在前两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插入讲解,如文献查阅的方法,告知学生信息密集的网站,某些超出理解范围的知识的讲解和写信的技能、统计软件的应用、与成人沟通的礼仪等技能。
3.解决问题
①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学生初次接触“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时,可能会对问题束手无策,对如 何解决问题毫无头绪。此时,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插入评价是教师引导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提问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专注于问题和重要学习环节。教师可以从认知、元认知、认知论水平层面来对学生的活动提出问题,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和反思,锻炼其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在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合适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入概念和规律,构建起学科的知识结构框架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链,让学生通过团队的探索活动和集体交流进行学习。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概念、规律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②记录思路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记下自己的答案和想法,或者对已有的思路的疑问,在小组会议中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以前对问题的陈述和界定并与整理好的资料和思路进行比对,重新确定问题的陈述和界定,多次重复以上步骤,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③确定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通过面对面或者电子邮件、聊天室进行交流,对思路整理表上罗列的各种策略进行比较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自己对解决该问题的建议或主张。学生以获得的研究材料及数据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每次小组讨论,需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一篇论文,一首诗歌,一条建议,一个观点,一次演讲或者一件作品来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教师应举办一次大范围的展示会,邀请其他班级、年级的学生、任课老师、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人员来参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通过口头陈述、项目展览或者其他方式的机会,来展示他们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外界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和学校之外的人一起交流、探索,和身处逆境的人一起感受生活的艰难、分享人生体验”。在成果展示结束后,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完成课题报告表的填写,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
5.“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评价
巧用抛锚式教学突破瓶颈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瓶颈;抛锚式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而对于学生的学习瓶颈则需要教师巧妙地应用抛锚式教学予以突破。何为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类似于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教育者對问题的巧妙设置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达到学习知识、提升应用知识能力的目的,有效的“抛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大某教授给一些中央党校的学员讲课,在讲到宇宙知识时,告诉这些学员地球是个球体,并且还在不停地公转和自转。这些学员基本没有什么物理知识基础,该教授考虑这些学员应该大部分都去过美国,就提出问题:“你们中哪位去过美国纽约?”“你们是怎样去的美国纽约?”学员回答了很多方式,如,有些学员先经日本东京再到美国纽约,还有些学员是先到了伦敦、温哥华最后到了美国纽约等。该教授接着问:“你往东飞,他向西飞,对不对?最后你们都到了纽约对不对?”学员豁然开朗,相信了地球是个球体的事实,但他们仍然不相信地球在转。该教授问学员“中国有大海,那么地球那面的美国有没有大海?”“美国的海水会不会跑出来?”“中国的大海向上,美国的大海是不是向下呢?”“中国转到美国所处的位置海水会倒出来吗?”在解决了上述问题后,这些学员轻松掌握了地球在转的科学事实。教授“锚”抛得好,学员在教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了问题。如果我们在为学生解决复杂物理现象时,也采用这样的方式,学生还会感到那么抽象吗?
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说,学习“曲线运动”一章时感到力不从心,原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从未接触过曲线运动,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而“抛体的运动”又是曲线运动中的一个典例,如何突破这一课例呢?我决定用抛锚式教学突破其中的典型问题。在讲到物体水平飞行距离远近的决定因素时,先提出问题:马上要举行学校运动会了,咱们怎样选拔铅球投掷运动员呢,是不是像赛马一样,都拉到操场上去投一投呢?学生回答:“当然不是”。有些学生会说我们选力气大的,我说:“如果一只蚂蚁力气很大,并且能将铅球举过它的头顶,它适不适合作为投掷铅球的运动员呢?为什么?”学生会想到,如果蚂蚁投铅球的话,时间很短铅球就会落到地上,所以它投不了太远的距离。于是,学生提出运动员需要选个子高的,那样会增加铅球的空中飞行时间。这时可以鼓励学生,能想到这一点你们真是很了不得。但是,假如一个人个子很高,但腰和芦苇一样细,他适合投掷铅球吗?学生会回答,当然不行了,很可能他会砸到自己的脚。这时,学生会想到投掷运动员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身高、一个是力气。这时帮他们纠正应该是身高和爆发力两个因素决定了他适不适合作为投掷运动员,因此,一般投掷运动员大都身高很高并且爆发力很强。然后,让他们观看奥运会中投掷运动员的比赛视频及个人介绍,看看与我们讨论的结论是否相符。
在学习光电效应时,对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学生很难理解,而学校又不具备实验条件,我利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超过了极限频率不管光多么弱都能发生光电效应”这句话如何理解呢?比如,我给在座学生发核桃,只有得到10个核桃才能跑出教室,如果我拿个大盆装了一盆核桃,直接撒给大家,这时候我撒核桃的强度够大吧,可是我撒出一盆核桃后你手里能拿到10个核桃吗?下面,我换一个办法,大家看行不行,我用纸包将10个核桃装好一包抛给大家,这次是不是有学生会很轻松地得到10个核桃跑出教室呢?但是这次我抛核桃的强度并不大,所以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入射光的频率,上面的10个核桃就相当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只要入射光的频率达到或超过该值就可以发生光电效应。当然,拿到10个核桃跑出教室的学生也别高兴得太早,因为跑出教室他就没有能量趴到地上了。如果另一个人拿到了15个核桃,他跑到门口会消耗10个核桃的能量,但这时他还具备5个核桃的能量,还能跑很远才倒地。显然,可以利用这种方式突破“光电效应方程”的学习瓶颈,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便于他们正确理解这个问题。
在进行“天体的运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形象地弄清楚地球既参与了围绕太阳的公转又参与了自身的自转,我伸平双臂围着讲桌转起圈来,并且在转圈的同时,加入了自转,并让学生观察我什么时候面对讲桌,即表示太阳可以照射到我们这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天;我背对讲桌时,即表示太阳不能照射到我们这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夜晚。另外,提出问题,要想在太阳落山时,多观看太阳落山时的美景,有什么办法吗?如果学生实在想不出解决办法的话,可以提示他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时有些学生就会想到,可以以足够快的速度向西跑,这样学生对自转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时,可以再顺水推舟地提出“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会想到地球在自转,因此与地球相对静止的人也会随着地球自转。再提出问题,八万里有没有科学依据?不妨大家计算一下,这时告诉学生地球的半径是6400千米,以赤道处的人为例。学生通过周长公式计算得到赤道处的人随地球自转一圈走过的弧长为40.192千米,约为8万里。这样,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就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上述教学案例实施后,我发现学生对这些课理解得很透彻,看来,抛锚式教学在突破学习瓶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尝试如何更好地“抛锚”为物理教学所用。
参考文献:
[1]郑强.实施高中新课程前沿论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5.
关于中职英语抛锚式教学的探讨 第4篇
一、阐述抛锚式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1.抛锚式教学的含义。抛锚式教学又称“实例式教学”,具体到英语教学中,“锚”就是会话场景,即模拟会话场境教学。抛锚式教学方式倡导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让学生融入情境对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抛锚式教学的重要性。一是能够极大的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及兴趣。
抛锚式教学是模拟情境会话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模拟场境的人物设定,让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场境。这种教学不同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抛锚式教学主要是模拟会话场境教学,学生都会参与到模拟的场境中,这样就能够极大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参与教学活动,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三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增加就业竞争能力。抛锚式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场境对话,可以提升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反应能力,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而这正是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说抛锚式教学对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中职英语抛锚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落后。目前我国的中职教学主要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输灌式教学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而英语学习需要学生多说,多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学生口语学习。
2.按部就班教学课堂效率低。现在课堂上教师通常都会按照英语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有些学校的英语教学只限于对英语单词的讲解及对英语语法的认识,这样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忽视了在英语课堂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普遍具有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等特点,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制能力,枯燥的教学使他们不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就是与旁边的学生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教学成效不高。
三、中职英语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策略
1.情境的设置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教学情境的设置既满足教学的要求,还要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是人们交流的语言,它必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所以中职英语教学情境的设置既要合情合理,还要满足专业的要求,这样设置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情境设置中,如果是新闻专业的学生,老师就可试着设置一个中国记者采访美国总统奥巴马情境等等,诸如此类联系实际的生话情境。情境设置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模拟场境,因此它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情境越接近现实生活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学情境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日常英语对话的基本内容,还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切实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帮助。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制定合情合理的接近生活的情境。教学实践表明,要达到抛锚式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应营造出真实、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并激发其充分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采取合作或独立的方法进行高效学习与探索。比如在创设情境时,老师可以考虑气氛的因素,我们的教学理念是这样的:开始是以情绪导入:用英文歌曲、诗歌等导入新课,可以在课堂开始前让学生听或者唱英文歌曲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大家都感到比较枯糙无味的Grammar部分同样可以用游戏来巩固。讲定语从句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学生选出一名学生,站到教室前讲台旁边,面向全班,背向黑板。教师在其身后向其他学生展示图片,让他们用限制性定语从句向该学生解释图片上的单词,解释中不能出现该单词。猜词的学生每猜出一个单词即得一分。如teacher:A person who always is knowledgeable and helpful and he usuallyworks in a school。在操练句型或短语时,往往很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只是嘴动脑不动,如果在操练时加入竞赛的形式,那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哪一组同学声音响亮整齐,加一分,得分最低的组要么罚唱一首歌,要么罚做一件好事,此外教师再用very good/good/excel1ent/so so.等语言加以评价鼓励,这么一来同学们都不愿被罚,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生怕出错,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一般将来时的句型。另外还有教唱学生英语歌曲,演英语课本剧,英语单词接龙赛,讲英语故事,分角色表演等形式,这些都能有效活跃英语课堂气氛。
教师应保证所营造的模拟情境应切合于教学主题,并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而展开。在设计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卡片、新闻、简笔画、真人动作示范等与主题相关的实物融入课堂活动中,还可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人或事物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浓郁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特征,为学生创造近似于真实的语言情境,有利于学生展开横向沟通与深入拓展的学习方法。
2.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促进教学评价。抛锚式教学的重点是设置情境。所以,在设置情境时,要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情境教学的内容。有时老师还可以将改变情境教学的地点,将教学地点选在具体的地方如马路或校园中,以达到教学目的。评价反馈,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英语教学的评价重点是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英语教目标,重在考核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实际表达能力等,这个评价标准与抛锚式教学的目的相符合,重在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处理实际问题,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和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要及时完善情境内容,总结活动效果,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掌握情况。中职英语教学要将学生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几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因为,学生运用语言解决职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奖励过程,其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调节。在各小组口头汇报结束后,学生根据课堂观察,分别对自己和同伴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价。为了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其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提升。
如:在教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教材其中一篇课文《What a wonderful time!》,教师应用五个阶梯式形式进行抛锚式教育:
教学过程中,从观看图片、分组竞赛、对话交流等环节逐步增加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积感受wonderful time体验学习,协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改变,让学生逐步回归中职课堂。
3.学会交流合作,确定“锚点”,明确任务。同样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学习成效。所以,在抛锚式教学中,还要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活动,交流、分享各自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及感想等。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设置与情境吻合、与主题一致的“锚”,即确定“锚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结合学情,选择或重组一个或几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以此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因此,教师应在认真剖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实用、具体和科学的教学目标,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开展独立的或者是合作的学习或探索。一位老师在教学感叹句时,是这样设计的:
感叹句通常由what或how引导,表示赞美、惊叹、喜悦等情感。What后接名词,how后接形容词或副词。主要结构如下:
What引导的感叹句
1)What+a/an+形容词+可数名词单数+主语+谓语!
What a nice day it is!
2)What+形容词+可数名词复数/不可数名词+主语+谓语!
What beautiful fl owers they are!
What fi ne weather it is!
3)What+宾语+主语+谓语动词!
What a beautiful garden you have!
How引导的感叹句
1)How+形容词+主语+谓语!
How hot it is today!
2)How+副词+主语+谓语!
How fast he runs!
3)How+主语+谓语!
How time fl ies!
Real Life Skills
1.Lead-in
Most of people prefer tour package to backpacking,which tour package do you prefer?Private tour or group tour?
2.Presentation
1)Read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tour packages arranged by Spring Tour Agency.Then introduce them to your classmates.The leaving dates of each tour are marked on the calendar.
Wuxi Private Tour one day costs 198yuan,people will travel by coach without offering meals,but a private will be offered…..
Tour package Private tour
2)Ask at least three of your classmates about their wishes on a coming spring outing.You may as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take down the answers in the table.
3)Ask students to mark the dates on the calendar in Activity 1
4)Finish the following Spring Outing Plan for your class.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 rst.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提供知识建构的支架。教学中所确立的问题町以是教学的总任务,也可以是某个教学内容的具体任务,目的是要引入某一主题或某一课时教学内容,激发学牛积极探索的精神,使学生获取语言和交际技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综上所述,抛锚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实用性较强的并满足英语教学主流评价的教学模式。所以,中职英语教学要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抛锚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英语,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口语表达的水平,又能让学生融入情境中真实体会到英语学习的真实乐趣,真正地达到英语教学目的。
摘要:本文阐述了抛锚式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结合中职英语抛锚式教学存在的教学方式落后,按部就班教学课堂效率低等问题,我们提出了中职英语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策略:一是情境的设置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二是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促进教学评价;三是学会交流和,确定“锚点”,明确任务。文章认为,抛锚式教学,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不同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中职英语,抛锚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苏义.浅议中职英语教学新模式——抛锚式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7):77-78.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 第5篇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在中小学普及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简称。技术应用是核心,技术离不开知识,倘若说知识属于抽象的理论范畴,那么技术就属于实践的范畴,抽象的技术根本不存在,这就要求技术必须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教育。使用技术的能力称之为技能,技能只能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其教学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或模拟实际实践活动中合理组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半是通过操作实践将技术转化为技能,但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
(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信息技术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和练习。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述、指导等具体教学方法与示范练习的有机组合。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探索、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职责。设想在这样教学模式中,能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并围绕任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了。笔者通过学习、实践、比较,确定合理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整体效益。
(二)对抛锚式教学法的认识:
这种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即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一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前提在现实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原则,在现实中组织实践学习活动的本质相一致,因此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尝试抛锚式教学法。
(三)抛锚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
课例1:课型:pascal程序设计(必修课)课题--《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应用》 试验班:高一学生56人 场所:486机房 教学工具:56台机,每台机均装有turbo pascal 7.0,novell 3.x,白板 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题目的算法,并编写出程序,上机调试、运行。题目:求两个正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
首先,让14组学生展开讨论,找出求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提示学生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确定)。
教师举例,求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
过程模拟如下:(创设情境)a←35,b←21,r←a mod b即r←14;由于r≠0,则a←b即a←21,b←r即b←14,r←a mod b即r←7;由于r≠0,则a←b即a←14,b←r即b←7,r←a mod b即r←0;由于r=0,则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为b(此时b=7)。
引导学生从过程模型中,归纳出辗转相除法的算法。
算法描述:(1)求a/b的余数r;(2)若r=0,则b为最大公约数,算法结束;若r≠0,执行第(3)步;(3)将b值放a中,r值放b中;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书写程序,上机调试,运行。提醒学生利用循环语句(while循环或repeat_until循环)来实现算法。
协作学习:全班56人分为14组讨论、交流、调试修正。效果评价:以下是学生写出的四种正确程序段:
方法一:
read(a,b);r:=a mod b;while r<&0 do begin a:=b;b:=r;r:=a mod b;end;write(b:5);
方法二:
read(a,b);r:=a mod b;if r<&0 then begin repeat a:=b;b:=r;r:=a mod b;until r=0;write(b:5);end else write(b:5);
方法三:
read(a,b);repeat r:=a mod b;a:=b;b:=r;until r=0;write(a:5);
方法四:
read(a,b);r:=b;b:=a;{初始设置} repeat a:=b;b:=r;r:=a mod b;until r=0;write(b:5);教师小结: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方法一或方法二,这两种方法是根据算法描述步骤一步步加以组织实现的,其中方法一运用了当型循环(while语句),使整个程序段语句简明、结构简单,相比之下方法二就显得语句冗长、结构复杂,可见算法与语句的运用存在一定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很好地组织语句,编写程序实现算法。只有少部分学生使用方法三或方法四,这两种方法皆运用了算法的思想,也都采用了直到型循环(repeat_until语句),但其中方法三对算法作了些变异、修正以适合所选用的语句需要,针对该程序段,当r=0时的除数(b)已赋到a中,而此时b为0,导致最后输出的最大公约数应为a,容易使他人在阅读理解该程序时产生误差。而方法四根据语句的需要作了适当初始设置以实现算法的要求,象这样所做的初始设置为实现算法作了很好的铺垫,建议学生在经后编程实践中逐步掌握、灵活运用以丰富自已的编程经验。综上所述,以上四种方法,最好的应是方法一和方法四。
这是一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课,主要是通过动手书写,上机调试、运行,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算法,并利用pascal语言书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由于程序设计的抽象性、单调性,倘若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很容易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整堂课显得枯燥乏味,学习气氛低调,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法,教师根据题目,举例、模拟问题实现过程,提出具体的问题,并将这类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并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上机实践进一步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课例2:课型:网页制作(选修课)
课题--制作主题为创造新世纪的网站 试验班:高一网页制作选修班,30人 场所:多媒体586机房 教学工具:一台教师机,30台多媒体计算机且可以连上internet 教学任务:通过internet收集信息、素材,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站点
本课题教学进程大体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任务,针对站点主题,拟定若干子题,确定站点名称。例如最新科技、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天体、星云、航天技术、前沿军事技术等(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网站的中心内容)。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作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javascript。
·将30个学生分为6组,教师罗列出有关站点,包括与网站主题相关的科技站点、着名图书馆站点或涉及创作工具、创作技巧、媒体素材等的站点地址。·学生通过网络从世界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有关主题的最新信息和资料或得到创作灵感、技术咨询。·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就相关站点主题的媒体素材的选择,创作工具的运用技巧、站点风格等展开讨论,摆出各自的观点,并对他人的站点分析、评论提出意见。·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网站制作技术、internet操作普遍得到很大的提高,许多学生可以灵活且熟练地运用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学生们收集到了许多切合主题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最后每个小组都交出了一个主题突出、风格独特的网站,网站中也运用了许多新颖、活泼、生动的网页制作技巧。
在这个课例中,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及internet的引入,学生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获取信息,学习技能,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既能很好的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又能使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从上述两个课例中可以看出,抛锚式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课堂整体效益好,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认知主体位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前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明显减少,但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出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中职院校政治课实施抛锚式教学探索 第6篇
一、关于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受西方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并以技术学作为基础。最早的抛锚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1929年的有关教育文献中。而完全意义上使抛锚式教学由想法变成现实的教学模式,应归功于CTGV(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的努力。从1990年开始,该机构的工作重点就是利用影像资料作为“锚”来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此后,美国学者布朗斯福特等人提倡并开发了抛锚式教学,并认为这种教学要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锚把轮船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件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学生在一个开放、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能自主识别问题,自觉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形成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去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根据抛锚式教学模式理论,其教学过程可以总结为五个环节。第一,创设情境:教师选择典型的职业情景,使学习能在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第二,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锚”。第三,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线索,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协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第五,效果评价:在学习过程,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几个组成环节,具体见图1。
图1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结构流程
二、实施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1)政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合作复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课堂小结、课堂检测、预习提纲等;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灵活安排自学、合学、展示的具体内容、时间及环节。
(2)课件的制作。课件的制作以少、精和实用为主,注重结合新的材料呈现重点知识,起到引导学生展示汇报、深化、拓展的作用;可结合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灵活运用。
(3)确定小组人数。科学、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交际、性别、性格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根据以上情况,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相对均衡的小组,每组4人为宜。其中,1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1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学习成绩等都达到相对均衡。每个小组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个班级的一个缩影。小组之间既有同质又有异质,为每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详见图2、图3。
图2 小组合作划分办法
图3 “抛锚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流程
2.课堂实施阶段
强调师生互动。政治老师应依据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情景,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这个阶段按照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环节要求,主要体现在:
(1)依据“锚”的特点和情况,分享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重访故事或参加活动,从而掌握某一特定的概念知识。起初,教师在学生获得概念知识的环节上,可能要提供较多的指导和服务,但是最终学生将在真实的问题中迅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丰富和拓展“锚”。信息或许存在于情境本身,也可能存在于相关的外部资源中。在这个环节,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进行独立探究或小组探究,发现隐藏的问题,寻找缺失的信息。
(3)运用知识,求解问题。学生运用“锚”中隐含的信息或线索,积极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教师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决策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问题求解提供帮助。学生们在探究一些子问题的基础上,丰富了新的信息,并为解决大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4)参加与“锚”有关的活动。“锚”,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倡学生们阅读更多学科知识的内容,探究相关的故事,沉浸在相关的模拟情境中从而加深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整合不同学科的概念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学生的迁移能力。
为了切实突出技工学校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个环节大胆放手由学生操作完成。首先,政治老师应依据导学案中的“自学提纲”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学生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同时将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要将政治思想用粗体双色笔描出,相邻两个问题用双色笔交替使用,确定的问题划直线,有疑问的题目用圈或括号标记。
新生入学教育,是技工学校政治课的第一个内容,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技工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些具体内容,同时也有励志的内容和关于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内容。
抛锚式教学法 第7篇
一、中职化学教学的抛锚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
1. 抛锚式教学强调中职化学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在中职化学教学抛锚式教学中, 教师通常扮演着鼓励者、导演者以及指点者的角色。首先, 作为鼓励者, 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活动充满意义, 并使学生感觉自身能够胜任这些学习任务。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鼓励, 避免他们因灰心而对化学课程失去兴趣。同时, 当学生取得成绩上的进步时, 教师也应给予赞赏,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其次, 作为导演者, 教师要有效设计并组织化学知识的传授过程, 转化课本上的知识为具有探索性的课题, 并如同导演一样, 创建知识活动意境,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让他们经过自身的努力表演, 实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最后, 作为指导者, 传统的讲授已经不再满足学生的要求, 教师应当通过质疑和点拨的方式, 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思考, 发现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点拨, 从而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印象。
2. 抛锚式教学强调化学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抛锚式教学强调学习者主动意义的构建过程, 并且强调是否发生学习主要是看学生学与否, 却不是教师教与否。所以,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的中心应当是学生。一旦认清这个中心, 在教学时, 教师便会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将他们的首创精神进一步体现出来。同时,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中心, 还能令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更多地应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此外,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还能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的能力。
二、化学教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 要紧扣抛锚结构
1. 对抛锚式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选择与当前主体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当做学习的中心内容时, 应当从真实情景中加以确定。其中所选择的问题或者事件便是“锚”, 该环节所起的正是“抛锚”的作用。整个教学进程及内容便由该类问题或者事件加以确定。所以, 如何在教学策略设计中进行“抛锚”对抛锚式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进行“烃类”的课堂教学中, 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烃类的发现史, 将烃的种类及相关分子结构这一学习主题如画龙点睛般清楚地点拨, 将“锚”抛下去, 让学生认识到若要探究烃类结构, 应当从中掌握什么知识以及需要了解到的相关内容等, 在教师的辅导下, 学生对当前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加以确定, 从而实现“抛锚”教学。
2. 在抛锚式教学构建中要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
构建知识意义时, 要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需要指出的是, 抛锚式教学策略设计的核心关键是自主学习, 而非是仅仅由教师将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直接向学生提出来。例如, 在“烃类”的教学过程中, 获取何种资料、如何获取相关资料、从相关专家中获取何种类似问题等, 学习者在构建知识意义时, 应当充分认识到协作学习的作用。教学在中职化学课堂上, 教师应当更多地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共同探讨、学习以及协商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对有关烃类结构探究问题时, 并非只是简单告诉学生怎么去解答这些问题, 而应当给学生提供相关探索问题的线索。
三、构建更加充实真切的教学情境, 确保抛锚式教学策略的顺利进行
通常情况下, 学习应当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 应当将具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更多地在化学教学中加以引用, “抛锚”更多地选择建立在学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上, 让学生更加方便地应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 对当前正在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同化, 从而给新知识赋予某种更加深刻的意义。所以, 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 首先应当保证内容与形式均保持真实的教学情境, 利用日常生活情境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与课堂教学的互融, 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在“烃类”的情景创设中, 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 将烃类燃烧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指出甲烷、乙炔等烃类气体的特性等。其次还应注重中职化学内容结构的严谨性,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专业知识内容的兴趣, 同时伴随计算机的逐渐普及, 通过多媒体、Flash动画等工具, 更好地帮助学生去探究相关化学资料和专业知识等。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 充分认识到教师扮演的鼓励、导演以及指导者的角色与学生所扮演的教学中心角色等, 以创设真实情境为主题, 利用“抛锚”有效开展多种学习方式, 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 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 构建更加真切的教学情境, 有效确保抛锚式教学策略的顺利进行,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柳炜.论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2 (6) .
[2]宋晓丹.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 2011.
[3]宋晓丹.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1 (z1) .
抛锚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第8篇
1 抛锚式教学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 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主动。目前对于抛锚式教学的定义没有达成统一, 国外对于抛锚式教学研究比较深入的是约翰布朗斯福特, 他认为抛锚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 产生对于学习的需要, 然后通过主动合作学习, 最终达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内对于抛锚式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对于抛锚式教学研究比较多的是钟志贤教授, 他认为抛锚式教学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 或在利用技术虚拟的情境中, 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 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1]
在体育教学中, 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锚”来进行的, 而“锚”就是指一种具体的体育教学情境, 体育教师根据课程目标, 创设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合作的学习, 最终来完成体育学习。
2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与特点
2.1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抛锚式教学有两条重要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应该用这两条原则来设计体育教学过程。
2.1.1 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
这里的“锚”是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情境, 也就是说当我们准备运用抛锚式教学来进行体育教学时, 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然后我们就能根据目标来确定这里的“锚”究竟是什么样的。比如我们在上篮球的双手肩上投篮的课时, 我们首先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80%的同学罚球线原地能有50%的投篮命中率, 然后我们就来设计这节课的“锚”, 问同学们想不想像姚明那样拥有娴熟的投篮技术,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合作的找到提高投篮命中率的方法, 并且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2.1.2 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2]
就像上面我们举得例子, 通过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们去寻找、发现提高自身投篮命中率的方法,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技术, 而且发展了学生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抛锚式教学的特点
抛锚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体育教学, 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真实的教学情境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运用抛锚式教学, 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融入真实的教学情境, 有益于师生的真实投入, 也能使学生将学到的运动技术运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更好地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 教师身份的转变
当把抛锚式教学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时, 体育教师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体育教师由知识技能的提供者转变为知识技能的引导者, 并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合作伙伴。例如在学习排球时, 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教会学生简单的技术, 而是通过跟学生一起进行比赛, 让学生在真实的比赛过程中学习并运用技术, 最终促进技术技能的提高。
2.2.3 学生之间有效合作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较少, 即使有合作学习, 也只是比较浅层次的、停留于表面的合作,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但抛锚式教学却对学生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 在体育教学情境中, 学生成为了“主角”, 他们不但要自主探索, 还要和同学相互合作, 共同交流, 这样, 才能相互提高, 促进体育课有效教学。
2.2.4 无序的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有序教学, 这样能够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但容易忽视学生们的个体差异, 而抛锚式的教学采用的是无序教学, 这样,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就能根据课的类型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体育教学, 使体育课具有弹性, 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目标是相对开放的;体育教学信息是不确定的;体育教学结果得不确定;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不确定等。
2.2.5 围绕“锚”这个中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体育教学, 不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环境的影响, 而抛锚式教学的一切是以“锚”为中心进行的, 学生在“锚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体育学习。[3]
3 锚式教学的方法
抛锚式教学模式包括很多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支架教学、镶嵌式教学、由学生担任教学指导者等具体教学方法。[4]
3.1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羽毛球的吊球时, 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去做, 这时体育老师就会帮助学生搭建“支架”, 先交给学生手上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摸索, 再总结学习, 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进行体育的学习。
3.2 镶嵌式教学
镶嵌式教学也是抛锚式教学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排球的扣球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上步与扣球时机掌握不准的问题, 这体育教师就可以运用镶嵌式教学, 把所有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集体的改错, 这样既能提高效率, 又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3 学生担任指导者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只能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学习。而抛锚式教学中有一种学生担任指导者的教学方法, 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对体育教学过程有一个更好地了解, 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学习, 并且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成熟。
4 抛锚式教学的优势
4.1 视觉化的教学手段
当把抛锚式教学运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时, 我们会运用更多的多媒体的方式和动手去做的方式, 这样就能对学生产生更深的影响, 留下更深的印象, 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4.2 复杂而丰富的教学问题
在体育课中, 当我们运用抛锚式教学时, 会形成相对比较复杂而丰富的教学问题, 这样就能让学生们去进行交流、进行反思, 最终促进学生体育迁移能力的形成。例如, 当学生们学习了排球的扣球技术以后, 当他们再去学习羽毛球的杀球动作时就会产生正迁移, 有利于学生更快的学习技术。
4.3 促进反思
抛锚式教学设定真实的问题情境, 有利于学生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对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反思, 最终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William R, Booth.Anchoredinstruction[DB/OL].http://www.coe.unco.edu/ET500/Booth/SLD002.HTM/07/31/2004.
[2]刘兼, 黄翔.数学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Evan Glazer.ProblemBasedInstruction[DB/OL].http://www.coe.ugu.edu/epltt/01/07/29/2004.
初中信息技术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剖析 第9篇
一、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解与认识
抛锚式教学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或是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的生活环境)运用情景化教学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促进学生反思,提高学生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能够有效地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反馈,同时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控欲望。 抛锚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亲自为学生创造有效的实践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与其他同学的协作,共同探讨知识疑问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能力。 一般的抛锚式教学策略结构为:创建简单的学习情境、学生寻找问题的本源、自主补充知识、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果评价、总结学习知识。
抛锚式教育策略在学术方面是一种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本原理的教学策略,主张学习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一个过程。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老师只是意义上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因此,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意义,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所创造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从老师的耳朵中听说经验去吸取知识。
二、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具体应用
按照抛锚式教育的步骤,以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本第二单元第5课至第8课为例进行抛锚式教育的具体应用的分析。
1.课前准备:创建简单的学习情境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本第二单元第5课至第8课的内容为演示文稿的制作。在建立简单的学习环境之前,先要让学生对与课本内容和课件的内容做初步了解与学习。 本次最终的培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演示文稿的主要应用方向和演示文稿的内容设计方法。
前期的知识教学的教学方式要摒弃原本的PPT演示文稿的枯燥念读式教学方式,主要应用较吸引学生的视频方式进行教学, 向学生展示一些较有意思的PPT演示文稿,然后逐一地介绍文稿中主要应用的动画和连接等功能的制作方法。 逐一地介绍PPT的制作功能之后就要开始建立假设虚拟的环境,以一个公司或组织的名义建立一项需要PPT展示的工作任务,介绍工作的信息内容和需要了解的信息, 最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PPT的展示和介绍,小组之间进行优秀PPT功能应用的比拼,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上学习
在这个环节,学生要寻找问题的本源、自主补充知识、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对制作所需要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根据课上老师介绍的PPT功能对整体的PPT形式进行创新。 在此阶段,学生需要对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回忆和巩固,同时为了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还需要上网去查询有关的课外知识或询问老师相关的制作方法。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学生制作PPT期间对学生进行主动帮助和引导,老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推荐与PPT形式美化制作的网站供学生自主学。
(2)将课上所讲的内容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制作出来,分发到每个人的手中。
(3)倡导小组间的共享模式,将自己的想法更多地与学生交流。
(4)现场对小组的想法和制作提出意见和修改方法,并推荐相关的更优秀的制作教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的指导,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和相关材料出处, 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制作PPT时还需要至少用到10种或10种以上的PPT演示功能。 这样,学生就会明确地了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了解、学习和巩固,最终完成老师所交代的任务。
最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对小组内的PPT进行展示和讲解, 讲解本组主要运用到的是PPT展示中的哪些功能,同时讲解主要的制作方法,让所有的人再一次温习所学习的知识,达到最终巩固的效果。
3.学习效果评价
在每个小组对本组的PPT文稿进行展示与讲解之后,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的文稿形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主要评价该组对PPT形式、功能运用的优点和长处,并对小组所需要提高的部分进行指导, 将每组应用到的不同功能进行评分。 每个功能的运用总分为20分,最后将每组的各项功能的分数进行相加,得出本次学习优胜的小组,并给予班级内部的奖励。
4.总结学习知识
教师的教学模式总结与学习主要是将本次的教学形式做成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学校网络上进行调查和询问,主要了解学生对于抛锚式教学方式的需要和想法。 例如,询问学生:你希望得到怎样的方式进行对知识的学习, 你是否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原因是什么,等等,对抛锚式教学方法的看法的问题。 大多数学生对于抛锚式的教学方式都很满意, 只有少数的学生对本次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老师们最后将这些意见和建议总结成教师的建议参考文件分发给各位老师,为各位老师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提供了教学参考。
三、概述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总结
抛锚式教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10篇
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英语教师。经过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即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抛锚式理论简介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在约翰布朗斯福特 (John Bransford) 的引领下开发的。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 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在情境中调动学习者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联系后进行信息加工, 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 即合作学习, 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 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其中, 这些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 就是“锚”;而“抛锚”是指建立和确定这些真实事件或问题。如果“锚”被确定了, 那么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就被确定了。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 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机遇问题的教学策略”。
二、抛锚式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抛锚式教学过程结构, 即: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在该理论知识的指导下, 笔者结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教学案例, 详细阐述抛锚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过程。本课的主题是学校生活, 要求学生了解英美国家中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学会谈论学校生活的语言点。
(一) 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 只有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中去感受与体验, 他们才能对事物的性质、规律等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抛锚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的问题情境要与现实生活相一致, 这样学生才能较为容易地提取已有经验, 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进而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力。创造情境的方法很多, 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片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例如, 在教授本课时是早上第一节课, 教师问候学生们后就开始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谈论中国的学校生活。 (1)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 (2) 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every day? (3) What subjects do you study? (4) What after-school activities do you have? (5) Have you joined any clubs? 这些问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内容涉及学习科目、班级活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 在提问的同时教师通过多 媒体图片 呈现mixed, French, foreign, language, during, discuss, guy, buddy, offer, end, baseball, win等词汇,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重点词汇回答问题。
(二) 确定问题
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 教师应根据事先确定的真实情境, 及时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让学生面对这个现实问题, 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在抛锚式教学中, 确定的问题就是“锚”, 把问题抛给学生去思考就是“抛锚”。“锚”抛得是否准确、恰当, 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 教师要适时地抛“锚”。
比如, 学生在谈论自己平时的校园生活之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Nancy和John的照片, 告诉学生这两位朋友来自英国和美国, 他们希望邀请我们班级的同学到英国和美国的中学进行交流学习。学生们通过第一阶段的问答已经积累了一些词汇和句型,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已经跃跃欲试。火候已到, 教师在这里“抛锚”, 请学生们思考三个问题: (1) What do you think a British school would be like? Such as subjects, activities, after-school activities, clubs etc. (2) What do you think a American school would be like? Such as subjects, activities, after-school activities, clubs etc. (3) If you could study in a foreign country in the future, which one would you choose to go? Why?
(三)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抛锚式教学中的一个明显特征, 它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要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需要的支架,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 以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进一步深入, 从而培养学生提炼、归纳、迁移信息的能力。
例如, 在教师将“锚”抛出之后, 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思维十分活跃。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渴求,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切身性”, 因此非常急迫地想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学校学习结合起来, 完成这些任务。与此同时, 教师将许多英美国家中学的学校生活照片呈现出来, 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之后, 对国外中学校园生活有了更真切的体验。
(四) 协作学习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强调, 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某些复杂的问题, 通常学习者不能独立解决。因此, 教师应将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 由学生小组讨论, 共同解决。最后, 教师应帮助每个小组对成员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估, 确定最佳解决方案。
例如, 教师抛出的第三个“锚”是一个开放式任务, 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 挑选一个自己相对更喜欢的国家, 也就是需要学生对比英美国家的校园生活的优劣, 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因为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所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答案一定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这时教师将学生随机分为4个小组,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 先将前两个问题进行交流, 完善自己的答案, 然后对第三个问题在组内进行探讨, 由组长负责统一协调组内的意见, 最后在小组间进行答辩, 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受大家欢迎、最希望去交流学习的一个国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由于每个小组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们清晰、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整个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 也拓宽了知识面, 更多地了解了西方文化。
(五) 效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由该过程直接反映出来。因此, 在抛锚式教学中, 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 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另外, 也可在合作小组中由组员相互评价。
例如, 在本课所有学习活动结束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反思记录卡或小组评议卡, 便于学生也能参与评价。教师先提供样本, 如下:
最后, 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 对于表现良好的学困生, 教师也应给予一定的鼓励,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抛锚式教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为改变我国传统的以应试为导向的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一) 语言知识的学习需要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
抛锚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递观”, 它提倡应把学习者置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中, 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 主动进行基于该情境的意义建构, 从而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构建知识, 使学习者获取真正的知识。
(二) 教学的有效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抛锚式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之一就是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 即教师自己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授, 而是要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计划、指导、组织, 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 充分开启他们的思维空间。
(三) 知识最优化的建构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抛锚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利用这种教学策略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激活思维, 促进知识最优化的建构, 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了让学生在生活 (或情境) 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自主建构意义世界,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然而, 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一种教学模式, 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性格等诸多相关因素,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 取长补短, 为我所用。今后, 我们将不断以创新的态度积极推动和完善抛锚式教学法的发展, 使之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考试, 不是新课程的天敌——关于英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评价关系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7 (6) :35~37.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5) :74~81.
[3]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张建伟, 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4) :75~82.
抛锚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中学英语教学
锚式教学是由温德比奥特认知与技术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简称 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它是一种教育标准或模型。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
一、抛锚式教学的定义和原则
抛锚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中学习被认定为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主动的建构和积累,抛锚式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假设:当学生在试图解决现实的任务或者问题时,他们可以通过知识的转移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可以起到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采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并且在一个真实及具体的学习环境中根据个人的实际学习情况积极的寻求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抛锚式教学模式采用以下几种综合的认知设计的原则,一个是是采用生成性学习的原则可以增加学习者学习动机,激励学习者提出对于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方法: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比如:视频、音频、图画等用生动、形象的展示方式来增加学生对于所学概念实际意义的理解:三是关于在抛锚式教学中需要学生解决的相关问题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四是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将在某一领域所学知识或者技能转移到另一个领域的机会,这样的教学策略通常被称为“旋转式课程”。
二、抛锚式教学模型-基于目标的场景模型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为了实施抛锚式教学,教师应该首先制定好合适的“锚”即选定让学生进行探求的材料,而后确定以围绕此“锚”所产生问题的解决步骤,下面以《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小说和电影为场景,对常规的英语课堂教学法进行干预。
“锚”:《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电影光盘、小说以及跟电影先联系时代背景的图片,并且对教师和学生做好课前的培训,需事先向学生介绍抛锚式教学法的具体步骤和怎么进行实际操作。
抛锚式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在引导阶段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进行访谈、探究等研究技能,为下步将这些研究材料转化为“锚”做好准备。
2.观看“锚”(杀死一只知更鸟)后向学生介绍影片中关于金钱、权利和人物关系等主题,紧接着让学生对影片中的故事进行复述,学生可以结合影片中重要的场景和元素对故事进行理解和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把所遇到问题记录在纸条上并张贴在黑板上以便随后进行复述的同学参考。
3.对“锚”(杀死一只知更鸟)进行分割、分类: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整个故事分割为几个关键的部分,学生能够很快将故事分成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把其中一个部分作为模型给学生演示该怎么样进行分析和讲解,比如可以把第一个部分用电影场景将人物之间产生的裂痕与其主题人性的善与恶串联起来进行讲解。学生在听老师展示和讲解完第一部分后可以用讨论的形式更好的对故事余下部分进行分割和展示。
4.对故事中的人物特性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选取故事中某个角色的人物特性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电影剪辑片段来对所作的人物分析进行支撑,在小组讨论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5.科研项目阶段:在学生对整个故事的内容和所表达主题有了了解后,同样以小组为单位对故事中相关的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研究,小组成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以及和故事相关的其它信息进行研究。最后研究问题的结果通过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
在课堂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手段,教师的“教”主要是基于信息源的整合、分布和应用,所以传统的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方法即主要依靠卷面测试的方法将不再适用。试卷中的多项选择测试主要是对学生所掌握的静止性的知识进行评估,但是在抛锚式课堂中需要采用认知性的任务和评估方法对学生进行考察,评估的重点可以集中于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展示能力或者学生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解决教师所提供“锚”下所产生的实际问题。
三、中学英语抛锚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抛锚式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其教学的难度大于传统式的说教型的教法。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如何向学生陈述抛锚式教学中的“锚”即问题,比如如何对其中主要的问题和因素进行陈述,其次是如何对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提取和整合,抛锚式教学提供的情境中有嵌入式的信息,所以教师提供的暗示性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脚手架。简而言之教师可以帮助和教导学生在以抛锚式教学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者学生方面,他们在抛锚式教学活动中最终需要解决教师所提供的故事背景中矛盾或问题,教师所提供的故事情境作为所抛出的“锚”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构想,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可以得到围绕此故事为情境的其它信息。抛锚式教学激励和挑战着学生去探寻情境故事中所嵌入的隐藏信息,学生采用现实性的、陈述性的以及故事的情节、线索为格式的探求方法,另外学生要解决一个较大的问题时,通常需要将这个大问题分解为更多的小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考虑问题,同时学生可以先将故事某个部分的情境进行浏览后,其中的某些信息可以对解决一些小问题进行支撑,还可以利用其它的资源或技能来进行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所以学生的职责是以小组为单位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其想法和问题的解决计划,全班同学可以分为赞成者和反对者对问题进行讨论。
总之,在抛锚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应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相反传统教学观以传授-强化-记忆为过程的“ 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不止是被动地记忆一些单词、句子或是应付考试某些题型,而是学生能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解释新现象,形成解决各种问题和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也应充分考虑到所选材料的真实性,并且设计好情境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人人参与问题解决,建构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使整个教学活动由“ 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 问题讨论为中心”转变。
抛锚式教学法 第12篇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表现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教师, 要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帮助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介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 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认为,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 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 因此, 适应新时代的“抛锚式”教学方法也就应运而生。“抛锚式”教学把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其寓意是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 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住一样确定下来。这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 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获取直接经验, 并在教师指导下获取新的知识。“抛锚式”教学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
一、教学要素
教学中教师设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时应首先考虑教学中的不同要素, 提供必需的素材、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思考, 最终完成任务、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教师应对教学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具体程序、教师应发挥的作用等进行研究。对教学目标达到与否, 学生的学习效率、结果和质量如何, 教师要及时检查和发现问题。对自主学习中的关键要素如任务、内容、反馈和教学环节等要素, 要组织、衔接好。
二、教学环节
“抛锚式”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求口语教师能够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 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况基本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教师要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 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自主学习。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认为, 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 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可以说, 这一环节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只有当学生认同了教学目标、领会到学习活动的意义并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三是要求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和补充, 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四是要求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一环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一过程又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 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三、教学设计
口语教学设计至关重要。由于语言环境的影响, 学生口语训练的“量”和“质”不尽相同, 信息差是造成口语课上出现冷场现象的主要原因。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 要发展语言能力, 理智的做法是增加可理解输入。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是, 口语教学要在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的输入和语言的运用, 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口语的特定环境, 选用的学习材料要与学生的生活、思想紧密相关, 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强烈愿望。此外, 还要考虑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的运用, 使口语教学通过恰到好处的教学设计得到相应的发展。笔者认为, 口语教学设计应把学生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以及自我评估等重要因素放在重要位置, 这样, 不同的学生才能通过发散思维建构出有意义的学习结果。这种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 如何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环境呢?笔者认为, 口语学习环境设计应是一种支持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各种资源、关系、工具和情景性任务的组合。基于此, 笔者建议对汉语口语物质环境进行设计。物质环境的创设应遵循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把特定空间和时间当成学生接受教育和主动进行口语表达的场合, 又要灵活多变, 与当前的口语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还要对人际交往环境进行设计。这一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 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模仿的机会, 以期对学生汉语表达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 安排学生模仿电台的某些聊天、脱口秀节目, 观看主题各异、口音不同的电影, 组织汉语沙龙等。总之, 要创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迅速摆脱学习汉语口语的困境, 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 自主学习的设计
自主学习的设计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才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因此, 在设计自主学习的任务时应重视由听到说的客观规律, 应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从输入材料、输入过程及输入结果三个方面分析汉语学习中语言输入的特性。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可以是角色表演、动态操练等。教师运用这些方式时, 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或周期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此, 教师要精心准备, 多加训练, 这样学生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 形成师生密切配合的良好口语训练形式。
3. 自我评估的设计
“抛锚式”教学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 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自我评估的设计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评估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座谈记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 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这种过程性评估在实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分级教学中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努力去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他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优点和缺点, 那他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由此可见, 反馈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实行控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口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反馈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目标, 灵活调控活动时间及方式, 把握好“火候”, 真正实现反馈的适时性、启发性和激励性。
“抛锚式”口语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可能成为解决每一个问题的专家, 而应从灌输者转变为一个学习者。在这种场合, 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教学设计等是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口语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师把“抛锚”模式引进教学设计领域可以弥补传统教学设计分离与简化教学内容的缺憾。
摘要: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抛锚式”教学为汉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充分考虑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和教学设计, 并通过对学习环境、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的设计,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建构主义,汉语,口语,抛锚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秉德.对于教学论问题的回顾与前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89, (3) .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第一卷) [A].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