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小说读后感(精选4篇)
皮囊小说读后感 第1篇
读过蔡崇达写的皮囊后,不禁想到保罗柯艾略曾说到的:生活,往往是也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我虽然读书不多,倒也是易突生些惘然的,或叫做多愁善感。
我觉得皮囊的生活离我很近,逼得我从多愁善感的世界里疯狂的奔跑。无论怎么样,远离它的生活就足够了。但是它仍为真实的一部分,像小时候无数个不敢独自奔走的夜晚。
有些凸显人性的作品,尤其通过悲伤的窗子直击着我脆弱的心脏。我未曾坦然脆弱,却也不曾十分坚强;流星是夜悄悄的眼泪,在寥寥无人的土地里,可以听见夜沉重的呼吸。
《皮囊》中的阿太,母亲等都是个性鲜明的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由当时的社会背景交织,人性在社会背景的网中表露,表现那个流星般的岁月无瑕。
那个当时看来艰辛的日子,从未来的角度看,也平凡起来;当蝉在夏日鸣叫飞翔的时候,那时蜕壳的痛苦也逐渐会忘却吧。文章尊重了灵魂,表现了人类的独特;文章再现了时代,散发了人性的光辉;文章遵循了自然,表达了世界的无声语言。
皮囊小说读后感 第2篇
这正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最大的黑暗,是对黑暗的适应;最可怕的黑暗,是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冷漠与淡忘” 在《皮囊》一书中,最大的黑暗,是妥协带着生活去和理想妥协,和未来妥协,和儿时记忆妥协,和闽南小镇妥协。按照作者蔡崇达的逻辑,生活绑架了一切,又释放了一切。生活就像火箭,必须在适当的地点和时刻一节节点燃推进,才能到达所谓的远方。我们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生怕耽误了一个节点,造成这支“火箭”的脱节和偏离轨道。可有趣之处又在于,我们对于目的地是迷茫的,对于生活却又是紧迫而又敏感的,以为丢掉了一步,就丢掉了整个生活。殊不知,生活至此,忙忙碌碌不知为何,紧紧张张患得患失,才是最大的悲哀。
我的大学生活开始,总是很忙碌,但忙完之后又感觉很空虚,像是“皮囊”,匆匆忙忙的参加各种活动,但又时常感到百无聊赖。读完《皮囊》之后,我也开始反思自己,我是否应该“看见”自己。《皮囊》这本书在这个急躁的世界里,告诉我,不必那么急切地渴望成长,该来的总会来,其实也不必争分夺秒,欲速则不达,脚踏实地才是关键。
皮囊小说初中读后感 第3篇
读这本书,最让我震惊,最让我触动的不是这些故事,而是蔡崇达在描述、在书写这些故事时展现出的冷静,明明用第一人称在写的故事,读起来好像在听他叙述别人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这样的冷静来自于蔡崇达从小生活的环境,来自于他所传承的精神,就好像他的阿太说的那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的生活观深深影响了他,也正是这本书书名的意义:我们的生活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印象深刻的故事应该是《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医院对每个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可是重症病房却很少有人去过,作者因为父亲的关系,16岁的他抵达了这里。这个重症病房位于医院的顶层,好像在一个疾病帝国里,谁最血腥、最残忍,谁就能占据最高的位置。从这里出医院有两种途径,可以从父亲病房旁的电梯直接下去,但是使用者很多,几乎每一层都要停一次,另一种就是医院人员专梯,可是医院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重症病人家属可以用这部电梯,想一想,电梯中医生工作人员的眼神,作者每次都会选择逃离。仅仅是因为,坐另一部电梯,可以体会到人味,可以离死亡远一点。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这次的疫情,有多少人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中国人最重要的春节,有多少医护人员在重症病房里送走一批病人又迎来一批病人,可我们仍愿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因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在努力,等到春暖花开时,我们会看到更好的中国。
小说《皮囊》的读书笔记 第4篇
这本书我读的特别慢,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读完,因为我和韩寒秉持同样的观点:我希望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我也是在心情平缓不浮躁时拿出来翻上几页,因此它放在我的床头。当结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围沉静下来,我会在临睡前读上那么几页。
我读的慢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够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这本书太丰富了。读完每个故事你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后联想到你,和与你有关的尘封在你记忆深处的人和物。《皮囊》里的文字就像是一块石头激起了你脑海中的千层浪,你根本躲闪不及就被拉进了回忆。比如读了天才文展后,我也回想起了我儿时的一些玩伴,想起参与我儿时最美时光里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与他们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间的生命轨迹就像两条平行线一般,永远不能相连。每每想到这儿,不免又慨叹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这本书它到底是小说集还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过读完之后感觉这个疑问又不那么重要了,关键的是作者倾注的感情是真实的,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我想这就足够了。比如在写张美丽时,作者毫不避讳,写了当时自己由于青春期正常发育,对人们口中的美女张美丽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并且好几次瞒着父母,和小伙伴去看张美丽。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动写的真实而又绕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这本书是作者对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之外,作者还提到了自己对写作意义的理解。
作者说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作者说这是他所理解的写作与阅读的终极意义,写作能帮助或提醒我们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