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蒲松龄故居旅游导游词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蒲松龄故居旅游导游词(精选7篇)

蒲松龄故居旅游导游词 第1篇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齐国古都蒲松龄的故乡-----淄博。我是这次淄博之行的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蒲松龄纪念馆,就坐落于我们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他始建于1989年,由蒲家村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建成,总占地面积24公顷。请各位朋友跟随我一起去领略蒲文化的深厚内涵吧!

沿着青石铺成的小路,走过古香古色的明清式建筑商业街,就会来到一座青砖灰瓦的大宅院前,这也是具有北方居民特色的明清式格调的四合院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这门楣上的匾额,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提写的“蒲松龄故居”。

走进大门便是故居前院,各位朋友面前的这尊汉白玉石雕坐像,就是蒲松龄先生了。他正在捻须沉思,似乎在构思聊斋故事呢。再看四周的四块太湖石,他们是四个象形文字,大家不妨猜猜看,是哪四个字。对--------就是“山明水秀”。

一、第一展室----生平展室

请大家跟随我往后面走,进入我们的第一展室----生平展室,去了解蒲松龄先生平凡坎坷的一生。蒲松龄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享年76岁。

蒲松龄先生出生在一个日趋没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也算是世代书香门第呀)。蒲松龄先生的父亲蒲磐原是读书人,但因困于屋场连个秀才也没中,遂去经商多年,家中称“素封”,到四十岁还没有孩子,对家业也不怎么治理,正值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单四十岁以后连生四子,蒲松龄先生是其嫡董氏所生,而排行老三,从此后人口多了,生活就日趋贫困了。因家中请不起塾师,蒲磐就亲自教孩子门读书,蒲松龄先生自幼聪明过人,经史过目辄了,父亲非常钟爱他。

蒲松龄先生18岁时应父母之命完婚,19岁时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第一而中了秀才,受到当时的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并收为门生。说到这位施大人呢,看过电视剧《胭脂》的朋友一定知道,剧中有位断案如神的施大人,就是蒲松龄先生对恩师感激之情的演义了。20岁时蒲松龄先生与同窗好友李希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但是蒲松龄先生在此后三年一次的乡试中,却屡试不第。

25岁时,因妯娌之间不和,兄弟四人分了家。好房子别人分去了,他只分得“居帷老屋三间”,生活陷入困境。31岁时迫于生计,应淄川进士孙蕙之聘,去江苏省宝应县为其做幕宾。当走到了青不关时,看到两岸的山势险要由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四句是这样写的:“山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在这期间蒲松龄先生目睹宦海风云,饱尝游子之苦,再加上临近科考,仅做了九毕府个月的幕宾,即返回了故里。归来后的蒲松龄先生仍旧没有考取功名,便屡屡设帐于缙绅之家,四处奔波

蒲松龄先生四十岁时,受本县王村镇西铺村毕际友的聘请,去做了毕府的私塾先生,设帐卓然堂,自次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舌耕笔耘。只到71岁时才撤帐回家,开始了暮年的家居生活。同年乡里举行“乡饮酒礼”,蒲松龄先生与昔日好友李希梅、张历友被推举为乡饮介宾。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上的荣耀。蒲松龄先生72岁依例成为岁贡生

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于公元1715年元月22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了。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二、第二展室----聊斋正房

了解了蒲松龄先生的一生,请大家随我到我们将要参观的第二展室,蒲松龄先生当年生活、居住并写下《聊斋志异》的地方-----聊斋正房。这座农家小院具有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这是1954年重新修复的。

来到正房门口,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幅画像,是蒲松龄先生74岁生日时,他的儿子蒲筠,请当时居住在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所画的。在画像上还有两道蒲松龄先生的亲笔题跋,第一道是:“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恐之羞。康熙癸巳自题。”这句话是说:我相貌平平,身体修长,今年74岁了,共计25000多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成,头发也白了,面对自己的子孙,感觉很羞愧。。第二道跋写到:“癸巳九月,筠嘱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这道跋是说:癸巳年九月,蒲筠请朱湘鳞为我做此画,身上穿着贡生衣服,并不是我的本意,恐怕百年之后被后人所耻笑。

在这幅画象的下面条几上,摆放着的这块石头,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大家说象什么?似的,就像一只正在鸣叫的青蛙,据说是蒲松龄先生健身用的,此石是蒲松龄先生在毕府教书时的旧物,名为蛙鸣石。此石在年谱中有首诗记载为证:“我与蛙鸣兼明月,俨然鼓吹小山边”。

再看房间的西侧,是当年蒲松龄先生盘腿而坐休息的地方。南窗边还有蒲蒲松龄先生松龄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和砚台,他们看上去简朴而平凡,却仿佛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的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着。东边的有炕的这间就是蒲松龄先生的卧室,当年蒲松龄先生就是坐在这个炕上“依窗危坐而卒”的。炕头上这盏锡灯是从蒲松龄先生的墓中出土的。

好了,看完了的朋友,请跟随我继续往前走。进入下一展室。

三、第三展室------著作展室

蒲松龄先生由于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他体察封建社会统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审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种种龌龊现象,加上本人的坎坷经历,自然就激起他愤世嫉俗的思想,遂以深微的寄托手法,写成了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蒲松龄先生一生著书丰厚,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歌、赋、俚曲、杂著等近二百万言。

由于蒲松龄先生生前家境贫寒,所以《聊斋志异》没有刊行,最初一直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比较完整的手抄本有“铸雪斋抄本”、“黄炎熙抄本”、“二十四卷抄本”等等。最早的《聊斋志异》刊印本是乾隆三十一年出版的《青柯亭初雕本》。那时蒲松龄先生已经去世五十七年了。《聊斋志异》后来被改成诸多的戏曲、影视作品,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电影《胭脂》、《画皮》、《古墓荒斋》,以及评剧《花为媒》、吕剧《姊妹易嫁》、五音戏《窦女》、山东梆子《墙头记》。等等

四、第四展室------书画展室

大家一走进了外文展室,就会深深的感受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没有国界的。到目前为止,《聊斋志异》已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20多种,版本60多种。《聊斋志异》最早的译本是188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聊斋志异》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蒲松龄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五、第五展室-----书画展室

蒲松龄先生纪念馆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有关蒲松龄先生的字画的收藏,现在以收藏的当代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著名画家的作品一千余幅,这些书画都体现了后人对蒲松龄先生的敬仰之情,《聊斋志异》对后人的深远影响。

走到这里,很多不了解《聊斋志异》的朋友会问了:《聊斋志异》到底是写什么的?怎么会有那么大魅力呢?那就请大家随我进入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展室吧,去更近距离的了解蒲文化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六、第六展室------彩塑展室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十则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泥塑的形式将其主要情节立体、形象的展示出来。更好的帮助朋友们了解〈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

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怎么写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938年遭日军焚毁,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1958年政府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妥善保护。““””时期,故居一度被占,但文物遗失不严重。

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约8华里,有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村落,就是这个偏僻不易被人发现的村落,却因一部《聊斋志异》饮誉海内外而名声大震,传递到五洲四海大江南北,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诞生地蒲家庄。

蒲家庄,原名三槐庄。始建于宋代,以村内三棵古槐而得名。明初,村东沟壑内有一水井,古时常满而溢为溪,故村名称满井庄。据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蒲松龄撰写的《重修龙王庙碑》记载:“淄东七里许,有柳泉。邑乘载之,忘胜也。水清以渝洌,味甘以芳,酿酒旨。瀹增茗香。泉深丈许,水满而异,穿甃石 出焉,故以又名满井。”这是尚能找到最早“柳泉”和“满井”称谓的惟一文献记载。

村里建有满井寺,飞檐螭首,画栋雕梁,轩敞疏朗,典雅大方。明代邑令陈时万《重游满井寺即事三首》曰:“细草垂柳一涧青,病身聊复憩幽亭。老禅行脚归无日,闲饵僧雏学诵经。寺门南对树峰斜,携酒重寻上界花。病骨瘦来终跌宕,犹能击鼓弄掺挝。敞襟露顶趁天风,叠膝临泉万虑空。坐对寒岩浑面壁,乱山折断夕阳红。”

1980年建蒲松龄纪念馆,对故居、柳泉、墓园进行了修葺、扩建,征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书画题咏展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增设了南大门,使故居的管理日趋完善。现在,故居已成为一处初具规模的蒲学研究阵地和驰名中外的旅游点。

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静的院落。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穿门北折是一正两厢的庭院。其中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为1954年修建。正房两侧的桧柏、石榴,以及厢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红等,均系后人所栽,院内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复后增添。故居正房为砖石、土坯结构的普通民房,木棂门窗,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范文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中国历代名人录》这本书里,共录了几百人,其中以齐鲁人最多,但又多集中在公元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元、明、清三代七百多年间,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只出了“两位人物”,一是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位是文学家蒲松龄。 蒲松龄的故居在淄博市淄川区,一个叫蒲家庄的幽僻的山村。故居为四进院落,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有瓦舍茅屋,花丛瓜架,既有书屋情趣,又还有农舍野味。

书房“聊斋”内,高悬着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匾下是蒲松龄74岁时身着公服、手捻银须的画像。画中蒲松龄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又微露着悲愤感慨。上面有蒲松龄亲笔题词二则。其一:“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白头,奕业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其二:“癸已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象,着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画像两侧有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室内陈列蒲松龄当年在西辅村设馆时用过的桌、椅、床、几等家具,及两方端观、各种石景。 在《聊斋》著作展览室里,展放着几百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其中有半部《聊斋志异》手稿的影印本;有1880年英国希阿格里斯译的英文本、日本大正十五年的日文本等。还有新版《蒲松龄集》上下两卷,以及蒲松龄的诗、词、文、俚曲、杂著等各种传抄本。

聊斋正房后面新建六间展室,展出了关于蒲松龄的各种论文和专著,以及当代名人为蒲松龄故居的题词、书画等。 其中有胡厥文的题诗:“若若宏才未得申,挥毫弄墨染风尘;意弥情挚开金石,天顺人和狐鬼训。绣口锦心无若有,生花彩笔假尤真;千篇恩爱悲欢剧,易俗移风劝世人”。老舍先生的题词是“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从故居向东走200米,便是著名的柳泉。 因蒲松龄爱恋这个地方,故自称“柳泉居士”。今日柳泉、绿枝飘拂依旧,地上野草凄凄,再也见不到居士身影,游人常在此流连忘归。井旁有石碑一座,上书当代文学家茅盾所题“柳泉”二字。

蒲松龄故居旅游导游词 第2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现在的蒲松龄纪念馆,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占地面积 5000 多平方米、展览面积 多平方米,陈列体系完备、展览内容丰富,成为淄博市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十多万人次。建馆迄今已累计接待二百多万人次,并接待了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万里、乔石、田纪云、杨静仁、钱伟长等。蒲松龄纪念馆也先后获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青年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蒲松龄纪念馆现设有资料研究室、群众工 作部、陈列技术部、保卫科、办公室等机构, 并成立了蒲松龄研究所、蒲松龄研究会, 主办有全国唯一一家蒲学专业学术刊物〈蒲松龄研究〉季刊。

馆藏蒲松龄纪念馆建馆后, 为了丰富展览, 为蒲学研究奠定基础, 千方百计征集蒲学文物资料,馆藏由原来的不足百件,发展到现 在的一万三干多件。其中有珍贵的蒲松龄画像及其手稿、印章;有〈聊斋志异〉的各种旧抄本、刻本、外文译本、港台版本及精、平装本;有改编的白话聊斋、连环画册、戏曲、影视剧本以及蒲学研究的论文、专著等等。还有一大批现当代文化名人题咏蒲松龄的字画作品。

刍议李鸿章故居的旅游经营策略 第3篇

李鸿章故居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家人居住的地方, 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 1998 年李鸿章故居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 年9 月27 日正式对外开放。 开放之初, 李鸿章故居面临着资金不足、各项软硬件条件较差、人才奇缺和思想观念滞后等一系列制约因素。 在不利的情况下, 李鸿章故居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5 年, 在合肥市民意测验中, 成为市民的首选景点;2006 年, 获得合肥市“新十景”之一的称号;2011 年8 月23 日, 李鸿章故居———享堂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李鸿章故居经营的经验

(一) 正确分析资源

通过分析资源, 李鸿章故居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策略, 并进行了准确的市场定位。 李鸿章故居在开发中坚持以资源保护为基础。 对李鸿章故居这样环境有限的人文景点而言, 如果在实践中忽视控制容量, 片面追求游客越多越好, 不管游客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大小, 势必导致游客感知效果不佳, 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后果。 李鸿章故居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种种决策, 避开了常规的“做大、做强”的经营模式, 秉着尊重历史的原则, 选择了“做精、做细”的经营理念。 一方面, 李鸿章故居的工作人员对故居的照料数年如一日, 不管是在领导突击检查之时, 还是在游人如织之际, 景区的整洁明亮都是毫无疑问的, 故居的实体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同时, 李鸿章故居管理者以市场为主导, 将旅游主体消费群定位在会务、商务游客和学生群体上。 据统计, 每年李鸿章故居的会务、商务游客占总客源量的80%以上。

(二) 精心打造核心产品

为使李鸿章故居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 开发者首先对李鸿章故居的实体进行了整修。 虽然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但整个建筑依然雕梁画栋, 气势雄伟。 古色古香的李鸿章故居共五进, 为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 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 李鸿章故居开辟了陈列李鸿章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的专室, 以此让游客解读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毁誉参半、风云变幻的传奇一生, 也了解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灭亡的过程。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是人们一直争议的话题, 因此, 李鸿章故居采取以客观的方式向人们传递李鸿章的为人和事迹的做法。 故居的建设开发并没有添加任何主观色彩来夸耀李鸿章的政绩或贬斥李鸿章的卖国, 而是采用陈列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的方式, 来展示李鸿章的一生。 此外, 李鸿章故居还不断引进大量新发现的珍贵史料, 如亲笔信笺等, 使游客能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上真正的李鸿章。

(三) 拓展文化产品以深化资源的开发

立足于现有条件, 李鸿章故居不断探索, 开始充分发挥自己办展览的优势, 即通过承办或引进一些小而精的展览活动来吸引游客眼球。 自2010 年至2015 年, 该馆共承办和引进了十余次展览活动, 吸引了大批游客。 如李鸿章故居曾引进古代编钟表演, 演员们身穿战国时期服装, 为游人演奏编钟代表作《楚伤》。 又如, 李鸿章故居曾组织了清代官服、军服和民俗服装的展示, 展现清代服饰文化。

此外, 李鸿章故居还注意打造别具特色的情境和意境, 以引起媒体的争相报道, 得到了极好的社会效益。 李鸿章故居推出了古代婚俗展, 展览围绕传统婚俗的五大步骤——— “六礼”、迎亲、拜堂、入洞房和归宁 (回门) , 配合了大量的实物, 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传统婚姻成立的全过程。 这些精心策划的活动, 不仅让游客得到充分休闲, 而且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 合适的营销策略

首先, 以顾客为中心, 重视口碑宣传。 李鸿章故居以消费者为导向, 对目标顾客进行深入研究, 给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经历, 从而提高客户忠诚度。 以导游讲解为例, 李鸿章故居的导游词除一般模式外, 还有为专家量身定做的专家型导游词, 为学生精心准备的引导型导游词。 其次,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 李鸿章故居针对学生这个特殊群体, 门票一直采取半价制。 此外, 在淡季时节, 李鸿章故居将目光转到了本市居民身上, 实行门票半价制,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再次, 结合景点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的情况, 积极与合肥市旅游局合作, 作为旅游大篷车的景点之一, 在政府的支持带动下进行宣传。 大篷车活动规模大、声势大, 通过广场表演、影视、动画、网络、图文以及形象的语言等生动地再现了旅游目的地的美丽和特色, 激发了旅游者到目的地地区旅游的动机。 这种宣传具有广泛性、轰动性、生动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极大地提高了李鸿章故居的知名度。

三、李鸿章故居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从资源保护和故居产品构建方面来看, 李鸿章故居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但综观全局, 李鸿章故居的发展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突出表现在:其一, 旅游市场单一, 过度依赖会务、商务游客, 旅游风险大;其二, 由于景区规模有限, 导致旅游发展后劲不足。 而且,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迅速增长, 旅游业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李鸿章故居应结合其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 加强与其他旅游资源的合作, 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

任何一个景区的发展, 都受到景区容量的限制, 对名人故居而言, 这方面尤为明显。 李鸿章故居的最大客容量在500 人左右, 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 又由于景区位于 “寸土寸金”的商业步行街上, 不利于景区的拓展。 为分散客流, 增强客人的体验价值和增加景区收入, 笔者认为故居应考虑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

(一) 与饮食文化相结合

李鸿章故居在开发观赏性资源方面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在体验类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 李鸿章故居的开发若与李鸿章饮食文化相结合, 不仅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还可以让游客在了解李鸿章在政治方面的作为之外, 更全面地了解李鸿章。

与李鸿章有关的两个名吃———“李鸿章大杂烩”和“公和堂狮子头”, 此两个名吃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是首屈一指的。 李鸿章故居和李鸿章故居酒店就“李鸿章故居”名称的使用权产生了争议, 李鸿章故居陈列室提出的“李鸿章故居酒店”侵犯了自己的名称权, 双方争相注册“李鸿章故居”商标, 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双方都付出了太多物力和财力。 如何既注重对文化遗产的充分使用, 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 又尽量避免类似“李鸿章故居”这样的纠纷, 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思考。 笔者认为, 故居与李鸿章故居酒店可化冲突为联合, 协同打造李鸿章名人文化。

(二) 与区域内其他李氏资源相融合

作为淮军文化旅游的一部分, 李鸿章故居的开发应与淮军圩堡群、李鸿章享堂等形成一个整体和系列。 淮军圩堡群位于肥西县境内, 距离合肥只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 李鸿章享堂位于合肥东乡夏小郢, 是目前国内保存与复建较为完好的享堂。 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在晚清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纵横驰骋四十余年, 他们平定太平军, 剿灭捻军, 继而又在之后的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等抵御外国列强的战斗中浴血奋战, 屡建战功, 诞生了刘铭传等一批民族英雄。

在合作开发淮文化时, 线路的安排要考虑不同旅游者的不同需求, 要分析淮军研究基地和文化普及教育基地两个层次的不同需要。

(三) 与区域外其他李氏资源相结合

笔者认为, 李鸿章故居可以和其他李氏名人联合开发, 也可和其他与李鸿章有关的景区如上海的丁香花园携手。

李鸿章之后李家也出现了不少名人, 其中较著名的就有我国外交官李道豫、著名作家张爱玲等。 李道豫是李鸿章的重孙, 曾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驻美国大使, 驻联合国代表、大使, 外交部国际司处长等职, 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鸿章之女李菊耦是张爱玲的祖母, 张爱玲在文学上的造诣令人惊叹, 同时, 她的一生也带有一定的传奇性。 位于上海市华山路849 号的丁香花园, 建于19 世纪末, 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艾赛亚·罗杰斯设计的作品。 有人说它曾经是李鸿章的别墅花园, 也有人说它是李鸿章之子的姨太太的别墅。

摘要:李鸿章故居是合肥现存的近代名人旅游资源之一, 它的开发利于游客了解晚清政治。本文介绍了故居概况, 总结了其经营成功的经验, 并探讨了李府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李鸿章故居,旅游经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安徽频道.http://www.ah.xinhuanet.com/news/2013/09/29/content_8158320.htm, 2013-9-29.

蒲松龄故居散记 第4篇

蒲松龄故居坐落在淄川蒲家庄一片普通的农舍中。沿着弯弯曲曲的青石板小路,从村庄的东边穿街而过。如果没有人引领,从未到过的人还真得费些功夫才能找到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大门。门前“蒲松龄故居”几个大宇提醒着我们,这个与相邻的房舍没有多大区别的地方,就是我们所景仰的蒲松龄生活过的地方。

一进大门,蒲翁清癯的塑像映入眼帘。干净的园落中有一方水池,池的对面是片清清亮亮的竹林,不媚不俗,不卑不亢,凛凛然有君子之风。竹是文人的风骨和神韵,凡有文人的地方,必有竹子的存在,蒲翁居处恰又证实了这一点。

竹林的四周爬满了紫藤,蜿蜒而上,淡紫色的花儿飘着幽幽的香气。满墙的紫藤像一个个风铃摇曳在岁月的时空中,仿佛来自久远的声音在耳边脆生生响起。微风中,花瓣散落了一地。盘曲的枝条历经沧桑,愈发显得苍劲有力。

步入蒲翁的居室,简陋、冷清,可以想象当初这位曾经为求一官半职的文人生活的寒酸。除了房屋和零星的家具外,我们已看不到蒲翁故居的原汁原味了。四面砖墙的围起,石隐园等园落的扩建,遗失了蒲翁生活的真实。用虬枝盘曲的古树作点缀,端庄、质朴、典雅、厚重。其实,无论怎样的高墙,也难以抵挡住现代气息的渗入。

蒲翁的一生简单得只需八个字来形容:读书,教书,著书,科考,忠实地践行着“学而优则仕”。然而,求取功名之路对他是如此的艰难。先生的学养不能不算丰厚,种种原因,从青丝到白发,他却没有求得一官半职。他屡考屡败,从十九岁中了一个秀才,直至七十一岁才得了一个虚名“岁贡生”。沉郁之余,他终日在陋室里遥想鬼狐神妖,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时时回到现实中来。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也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扬雄自比的清高情怀。

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到毕家教书30载。这期间,他看透了世事的艰辛,官场的险恶,于是,他变得简单了,在鬼怪的世界中寻找着精神的自由。直到去世那一天,他关于科考的全部美梦才最终破灭。仕途之路的不幸,换来的是他艺术的永生。

鬼怪狐仙在他笔下散发出人性的光辉。蒲翁编造了七十一篇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在鬼神的世界里找寻到了蜿蜒前行的书生意气。

他终究只是个凡人。从茫然中寻找突围。

我总是在思索,故事中曾经的尖叫与恐怖,曾经的悲欢与离合,是不是现实投射给了老先生太多太多的忧愤,让他不吐不快?

他笔下的妖狐鬼怪永不褪色,在世间活跃着,绽开着或妩媚或单纯的笑容,将自己或美满或凄凉的结局活脱脱展示在人们面前。

幸与殇,并非可以选择。

远处传来悠扬的俚曲,青砖、灰瓦、低檐、矮房,久远的岁月沉淀着世人对蒲翁的敬仰。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写尽了世间百态,写得如此凝聚希望与失望?

仕途之不幸成就了蒲翁,天下何人不识蒲翁。

蒲松龄故居游记 第5篇

今天一大早,爸爸就告诉我了个喜讯就是可以带五个人去蒲松龄。我高兴极了叫上了姥爷、小舅一起坐上了爸爸的车去游蒲松龄。

一路上,凉风习习,姥爷向我介绍蒲松龄,他出了本很著名的书《聊斋志异》,里面讲了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我稍稍有些失望,心想:知名度这么高的人出了本这么著名的书,结果里面就讲

了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但这一点小失望并没有搅乱旅游的兴奋,过不久,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来到了蒲家庄,可街上冷冷清清的,只有远外的吆喝声忽高忽低,我们赶紧顺着吆喝声向前走去,走近一瞧,原来是几个小滩位,我一下了发现了小滩上摆着许多小狐狸,模样俊俏,我像着了魔似的走了过去,小舅急忙跟了上去。潍主见有顾客光顾急忙笑眯眯的迎了上来:“小朋友,买一个吧,这小狐狸辟邪的。要买给你便宜一点吧,卖20,给你18。”本来无心买,给滩主这么一说我有点不知所措,想买身上没钱,再说一下车就买东西,那这一路得买多少东西。说不买,看滩主大爷这么热情,又不好意思开口,怎么办呀!好歹小舅看出来了,掏出钱包:再便宜点吧!滩主摇了摇头:“至少15。”小舅说:“12吧。”“不行!本来就亏了!”爸爸在这看着这场降价战什么时候也不是个头便拉起小舅就走,边走边说:“一会再买,一会再买。”谁知背后滩主喊到:“12就12。”爸爸转过身:“行,12。”付过钱我摸着小狐狸,感叹一句:“真是来之不易啊。”刚说完就感觉被人拍了一下,我回过头只见老板拿着一个琉璃用手托着放进衣服说:“小朋友买一个吧,才三块钱,还发夜光呢!”我晕,这老板也太…太精了吧。我连连摇头说:“谢谢,我不要了,我家有。”说完逃似的跟爸爸他们进了蒲松龄的故居——聊斋。

进了院门,呵,还挺气派!前方一口圆圆的池塘,前端一个老爷爷的雕像,不用猜就知道那是蒲松龄老先生。这院子挺大,周围全是树,树上有一个个小灯笼,真是万绿树中一点红啊!走近一看灯笼下还吊着个菱形小牌子,上面还有些字呢,哦,是猜字迷、成语、还有歇后语的,猜对可兑奖呢。想不到这小院子不光是书香文化,还有些趣味游戏呢,可是逛了半天连什么是什么,或里面有什么传为含意我都不知道,有什么意思呢。“有了”爸爸提议道“我们雇个导游,就行了。”“好!”我双手赞成,爸爸转身去雇导游了。过不多久,爸爸回来了,说:“导游一会就到。”话刚落,一位身穿蓝色羽绒服,脖上还围了个红围巾的阿姨走了过来:“走吧”!她在前带路,我们在后面跟着来到一个小房前,导游阿姨做了个请的动作,大人跟了进去我也赶紧跟了上去。我想蒲松龄的故居一定很豪华,带着好奇我迈过了门坎。可里面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冷清、破旧,不知怎的我总觉的有点阴森。我惊愕这,这怎么可能是蒲松龄的故居。连姥爷也在问:“这是蒲松龄的故居吗?”导游小姐还是一脸的灿烂笑容:“是啊,这本是三间,现在我们站的这间是门厅,左右两边是其它两间,由于参观原因,我们把它制成一个屋。”说罢导游指着左边的一间房说:“”。我看了看那间房,摆设简单,只有一个格格的书架,里面稀稀落落放几本书,因为没法进去只能在远处看,书好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没有一点亮的颜色。在这间房间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木头做的像似椅子的东西,导游解释道:“这是古代人即可当沙发又可当床的家具。”说罢,将手指向右边的房间说:“蒲松龄先生就是半坐在这张床上死去的。”随后她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专门为蒲松龄爷爷建的小型博物馆。

——蒲松龄博物馆

进了博物馆我把脸贴在玻璃展示台上,开始看第一个展示品那是一本厚厚的书书皮是棕色的金黄色的字导游在一旁介绍着:“这是那本著名的书《聊斋志异》。紧接着她指向一本泛黄了的本子说:“这是《聊斋志异》”。接着她指着一本泛黄的小册子说:“这是《聊斋志异》的上半部手稿,下半部失传了。”导游向大人们介绍着,可我的心思早扑在了一张花花绿绿的东西上,定眼一看原来是根据《聊斋志异》编的邮票,数量稀少,才有两大张。偏过头来导游还在介绍《聊斋志异》,因为实在无聊,便走过去认真地听着“聊斋志异被翻译成了很多版本,英文版、日文版等等,其中日本还把《西游记》和它联在了一起,逛完博物馆,我还知道了很多重量级人物也去过了蒲松龄,并拍了照。还知道了蒲松龄曾经想当官但却未能考上便写了全国闻名的《聊斋志异》,借鬼怪反映官场的黑暗。

蒲松龄故居游记作文 第6篇

在姥姥家呆了一会儿,我就想妈妈提出了去蒲松龄故居的想法,由于这个姥姥家离蒲松龄的故居很近,只要步行十多分钟就到了。

跟随我们行走的还有一个娘娘,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向蒲松龄的故居。

啊!门票这么贵,六十块钱一个人,我们是三个人,一共要一百八十元呀,不过没有关系,为了看看蒲松龄的故居,一百八十元也没有关系。

近了门,我们首先到大的是一个藏有蒲松龄写的文章的地方,不过,很可惜,这些都不是蒲松龄写的原稿,而是经过后人重新抄写的,并不是原来的时候蒲松龄写的那些了。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走廊,过了走廊,便是蒲松龄原来住的地方,里面有床、有沙发、有桌子,还有古代时候的椅子,床上铺着被子,被子当然也是蒲松龄以前用过的了,在桌子上,还放着蒲松龄的画像,这个画像是经后人编画的,画像的前面有一个很大的碗,里面盛着很多的钱,这些钱是人们在参观这里的时候,为了纪念蒲松龄,而放上的钱。

出来后,我们又去了一个放满了很多人写的话和画的画,都是来赞美蒲松龄的。这个屋很长,在屋子的西边,摆放了很多各式各样的石头,其中,有一个石头很像一个人,并且看上去感觉很有韵味,让我看了感到很特别。

除了这个屋子,我们又来到了蒲松龄原来的时候住的院子,原来里面还有小河,现在水早就干了,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小桥了,这个院子里还有亭子,亭子里有石凳、石桌,好极了。

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放有很多的写《聊斋志异》的小画书和普通的大的成本的《聊斋志异》的地方。

最后我们又看了《聊斋志异》里人物的泥塑,前面还摆有这个人物的简介,这些东西是在《聊斋志异》上都有的。

出了这个蒲松龄的故居,在外面的小摊子上,妈妈又给我买了一套《聊斋志异》的小画书。

蒲松龄的故居是别样的、是格外有风彩的!

蒲松龄故居游记作文 第7篇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老的庭院。里面的水池里的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格外的纯净、洁白无瑕。院落坐北面朝南面,前面和后面有四个进出口,西有侧院。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在北院有正房三间是蒲松龄的出生的地方和他的书房“聊斋”。屋里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柳泉又名满井,在蒲家庄东侧约百米的山谷中。据载,早年井中清泉向外流淌,淌出来的水都成了小溪了。遇到干旱的季节,也不会干旱,所以故人们称它为满井,故后人没又称之为“柳泉”的。好像还有人说以前蒲松龄就在这儿很多次招待过往的行人。

蒲松龄墓蒲家庄东南约500米处。墓地四周全都是用砖石来砌成围墙,周围还有一些年久柏树和松树,为蒲松龄墓遮阳。还有古墓几十个,蒲松龄墓在墓园北侧封土高约两米,墓穴呈头向西南方向。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