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带一路精神范文第1篇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XX年9月和10月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二、时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中,成为了中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的重要依托。
进入21世纪,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国家主席习近平XX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覆盖中国西部9个省区及中亚、西亚、高加索地区甚至南亚相关国家;同年10月,习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又倡议“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由海路与东亚、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非洲国家的合作,这两个倡议合并简称为“一带一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XX年年会开幕式当天,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三、丝路新图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都将使我国与周边国家“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都有利于沿线各国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四、一带一路会影响我们什么?--几个热频词
命运共同体:亚洲梦
“70年来,亚洲国家逐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从相互封闭到开放包容,从猜忌隔阂到日益增多的互信认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博鳌亚洲论坛XX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准确深刻地总结了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历程和成果,引起高度共鸣。一切发展都应是包容的发展,不应落下任何一个群体,“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亚洲国家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高度认同和积极作为,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已成为亚洲国家的强烈共识,成为共同的“亚洲梦”。
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在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必须是“领头雁”,中国也有能力承担起这样的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有一半以上的足迹留在了亚洲国家,与世界各国领导人谈到“命运共同体”的话题不少于10次。其中,借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号,承载中国梦、和平发展和大国责任的“一带一路”,不仅是一国实现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地区乃至全球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更关系到全民的共同福祉。
“一带一路”:从构想走进现实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精彩论述获得国际舆论高度热议,“丝路热”由此掀起高潮。“一带一路”是实现“命运共同体”梦想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截至4月15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增至57个,“朋友圈”不断扩大。在此之前,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有了早期收获,从构想走进了现实。
经济新常态:中国自信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唯一的答案。但习主席的表态却令人振奋和鼓舞:“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继续给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中国将同大家一起,共同驱动亚洲发展的列车,不断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国崛起大势不可阻挡,这就是中国的自信。
五、“一带一路”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改变?
一是有利于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是有利于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在我国国内段覆盖了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让广大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现在的“开放前沿”,为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是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为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化解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东部地区受污染治理、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我国的部分产能过剩或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留出必要的发展空间,既可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四是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战略的宏大程度前所未见,初始阶段具有较多“构想”色彩还有很大的解释空间。要在关注外部空间和机遇的同时,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以内部调整和改革来强制度、增效率、促公平,标本并治,灵活、有效地形成和把握行业、地域或市场重点,确保该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能够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保证国家健康、长远、稳定发展。
学习一带一路精神范文第2篇
“一带一路”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体现之一,展示了中国谋求改变当前世界地缘格局的决心。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无疑不展示了“一带一路”给我们带来的共享互利的合作成果。
5月14日,在北京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见证了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和各方共享的合作成果。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高屋建瓴,打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境界。为造福世界、造福人民的世纪工程指出了前行的方向。
宏观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带来如此丰硕的成果,从我们的生活来看,“一带一路”也可谓福利多多。一让交通更加便利。在此次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中有一项设施联通,提到要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实现亚欧大陆道路通。也就是说,在以后我们说不定能坐着高铁、跑上高速就能到欧洲,欣赏亚欧大陆上的美丽景色。二让海淘更加容易。我们也能够海淘到更加安全方便且独具特色的商品。三让旅游更加便捷。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免签或落地签目的地达到了60个,法国、意大利和英国逐步缩短签证受理时间,而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其中。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对我们来说不再是梦想。四让创业更加简单。此次中国与30个国家政府签署经贸合作协议,让我们与沿线国家做生意的更加简单,税款缴纳更少,增加赚钱机会。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球化的视角上得到更好地实现。
学习一带一路精神范文第3篇
作为一个由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截至目前提出时间只有短短三年多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如此众多的公认、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一带一路”串起了人类的共同梦想。
向往和平、追求幸福,是人类不懈追求的共同梦想。然而,古往今来,人类实现这一梦想的脚步蹒跚而又曲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难以突破各自为阵的思维局限,缺乏一个合作共赢、实现人类共同梦想的载体。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站在人类命运发展的高处,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一带一路”发展原则,为人类实现共同梦想搭建了平台、指明了方向,其着眼的是人类命运的未来。
正是因为站在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处,三年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同,“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和进展。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响应,5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此外,联合国大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国际组织或机制都已将“一带一路”建设写入政策文件。可以说,围绕“一带一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局面已经形成,奏响了国际合作的交响乐。
学习一带一路精神范文第4篇
作为一个由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截至目前提出时间只有短短三年多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如此众多的公认、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一带一路”串起了人类的共同梦想。
向往和平、追求幸福,是人类不懈追求的共同梦想。然而,古往今来,人类实现这一梦想的脚步蹒跚而又曲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难以突破各自为阵的思维局限,缺乏一个合作共赢、实现人类共同梦想的载体。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站在人类命运发展的高处,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一带一路”发展原则,为人类实现共同梦想搭建了平台、指明了方向,其着眼的是人类命运的未来。
正是因为站在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处,三年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同,“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和进展。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响应,5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此外,联合国大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国际组织或机制都已将“一带一路”建设写入政策文件。可以说,围绕“一带一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局面已经形成,奏响了国际合作的交响乐。
学习一带一路精神范文第5篇
习近平主席在最近APIC的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综合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资源、交通、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等的影响。
一、参考答案:资源:和沿线国家形成资源互补,沿着“一带一路”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增加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
交通:将东北亚与东南亚通过中国大陆高铁网便捷的沟通在一起,真正形成亚洲地区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一带”主要是从通路着手,通路所推进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提升空间更大,其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或“一路”在国内,特别是一旦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真正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首先着手的必将是通路、通航
工业:在中国国内近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势下,中国和中亚乃至向西更多国家的工业合作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可以为中亚等各国借鉴。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设施等不断修建,中国过剩的工业产能能得到有效利用。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农业:深化与农业资源丰富的沿线国家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合作;增加农、林、渔产品的进出口及农业技术交流。 商贸: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自由贸易关系,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如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宜加强与沿线各国贸易投资促进机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的交流合作。
文化:扩大人文合作领域,促进民间交流合作,为深化合作夯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通过双边、多边场合和媒体传播等渠道,宣介“一带一路”核心理念及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经济合作和民生项目。 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二、2015年1月上海市长宁区高三地理一模试卷
近年,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甲
乙
斯里兰卡 ○
图1 “一带一路”示意图
○
○
○
图2 甲、乙两区域相关示意图
1、海上丝绸之路是海上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该战略吸引了多国多地区的参与。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分析该国所属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文化圈,并列举该文化圈的主要文化特点。
2、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理环境特征差异明显,图2中甲乙两区域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两个区域,阐述两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乙区域这些特征对农业、人口、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二、
1、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水田农业 所属文化圈:南亚文化圈 举例:佛教、印度教等多种宗教混杂等
2、甲区域:甲区域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气候类型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以平原为主的地形;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土壤肥沃等。
乙区域:乙区域位于亚欧大陆内部;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河流为多为季节性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以盆地为主的地形,沙漠广布,水源处有绿洲分布。
有利影响:乙区域夏季热量充足,白天光照强烈,夜晚降温很快,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利于瓜果积累大量糖分。(同理,由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稀少而有比较稳定的灌溉水源,该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长绒棉产区。)
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该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这里水源相对比较稳定。
三、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地理试题
读“一带一路”示意图回答问题。
1、某海轮从广州到阿曼运送货物。为节约燃料,请建议其出发季节并说明理由。
2、简述船员在此航行沿途观察到的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3、航行途经印度尼西亚。该国地震多发,请分析其原因。
4、7月,索马里海域流经的洋流为寒流并且鱼群较多,为什么?
5、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铁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1、冬季 冬季东亚、南亚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流动,航行过程中可以顺风顺水。
2、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属于东南亚文化圈,有多种宗教建筑;斯里兰卡和印度属于南亚文化圈,人们衣着纱丽服饰;巴基斯坦和阿曼属于伊斯兰文化圈,人们衣着阿拉伯长袍,多清真寺。
3、印尼处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活跃。
4、7月,索马里海域盛行西南风,海水表面吹离海岸,底部(深层)海水上升,形成寒冷的涌升流。 涌升流从海底(深部)携带营养盐类促进饵料大量生长,吸引鱼群来此集聚和生长。
5、沙漠广布,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
四、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15届高三期末考试
读我国十大重点产业集聚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1、指出我国十大重点产业集聚区的分布特点。
2、从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市场的角度,比较天山北麓重点产业集聚区与海峡西岸重点产业集聚区工业区位的差异。
3、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试从地理角度说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2、天山北麓重点产业集聚区:矿产资源丰富;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市场相对狭小。 海峡西岸重点产业集聚区:矿产资源缺乏;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3、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带动就业;能够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能够加强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与旅游等发展;能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五、中山市高三年级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将深度对接“一带一路”,有力推进贸易、旅游、投资、交通、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右图为“一带一路”路线图。
1、陆上丝绸之路自欧洲到中国新疆地区的自然带依次为 、温带草 原带、温带荒漠带,该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
2、北半球夏季,ABCD四个海域中海浪最大的是 , 理由是 。
3、根据图文信息,在两大经济走廊中,能同时联系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是 。“中巴经济走廊”以 气候为主,限制其经 济发展的自然因素是 。
4、“一带一路”跨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等地,其中 能同时与中国开展能源及生态环保合作的地区有哪些?试分析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由沿海向内陆(经度)
2、C 受西南季风影响,风力强。
3、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热带沙漠 水源不足
4、地区:中亚、西亚、非洲。 原因: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土壤贫瘠;滥垦滥牧;植被破坏严重。
六、江苏省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训练样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提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材料二:“一带一路”示意图。
1、“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的地域分异规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马六甲海峡附近常年受 ▲ 带控制,风浪较小;夏季科伦坡附近向 ▲ (东/西)航行的船舶能顺风顺水。
2、“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A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 。“一路一带”的西端B地区乳畜业发达,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 ▲ 。
3、“丝绸之路经济带”,联系了我国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西方传统工业区的成功转型对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有 ▲ , ▲ 。
七、陕西省宝鸡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阅读以下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伊犁河谷的农四师农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薰衣草之乡”。全球仅伊犁河谷的薰衣草花开两季,伊犁薰衣草第一季在5月底至6月中旬;第二季在7月底至8月,被人们称为夏花和秋花。
材料二:新疆能源优势明显:其中煤炭资A储量全国第一,石油储量居全国第二.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
材料三:公元2100年前张岑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如今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新丝路正在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而新成立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则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器。高铁正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快速通道。
1、分析说明伊犁河谷薰衣草基地的区位优势及其能“花开两季”的原因。
2、简析天然气的能源优点及新疆地区天然气开发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3、从自然和人文地理角度,对新疆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中的地理优势进行分析。
1、优势条件是:①夏季热量条件好②水源充足③土壤肥沃,地形开阔④土地租金低⑤国家政策的支持
原因: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升温快,播种时间早.北有山脉阻挡冷空气,入冬迟,可栽种时间长 ②品种改良
2、优点:①干净、清洁、使用方便②燃烧效率高、价格较低③属于流体,便于开采运输使用,对环境污染小
限制因素:①石油天然气工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疆经济较落后,勘探开发资金短缺问题严重②新疆人口少,工农业较落后,天然气需求量有限,成为天然气开发利用的“瓶颈”。③该地距东部发达省区远,现有基础设施和运输条件无法满足外运需求。
3、①区位优越优势。新疆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②地缘政治作用明 显,新疆与中亚、南亚和欧洲国家接壤,文化相通、宗教相似。③资源丰富,区内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丰富,农牧业生产较发达,是重要的商品棉基地。④国家政策优惠.另外援疆对口帮扶,东西部合作优势明显。
八、2015届宜春市四校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截至2014年底,中国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沿线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参与。“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
材料二:“中巴铁路走廊”加速“西出”战略。中国正在筹建的中巴铁路,起点是中国新疆喀什,终点是巴基斯坦西南的港口城市瓜达尔。铁路连接中国新疆喀什、中亚、西亚诸国。铁路顺利开通中国在西部边疆打开一条通往世界的致富之路。新疆喀什会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将由点到面地牵动整个中国西部的全面发展节奏。铁路也承载着巴基斯坦、伊朗等地经济发展的使命。中巴铁路是中国连接波斯湾产油区的一条重要通道,中国可以利用瓜达尔港进口原油,对打造中国西北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图甲《中巴铁路模拟路线图》、图乙《铁路沿线地区放大图》图丙《伊斯兰堡(上)和瓜达尔港(下)气候图》。
1、比较瓜达尔港和伊斯兰堡气候特征的差异。
2、结合材料二图乙,分析影响巴基斯坦棉花生产的有利区位条件。
3、巴铁路修建将给新疆喀什的发展带来哪些有利的影响?
1、伊斯兰堡比瓜达尔港冬季气温低;降水量瓜达尔港比伊斯兰堡少; 气温年变化瓜达尔港比伊斯兰堡小。
2、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有河流(印度河)流经,提供 灌溉水源;人口多,廉价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纺织业发达,市场广阔。
3、缩短喀什的出海距离;扩大喀什的经济腹地;改善喀什的对外交通条件;获得巨大的市场。促进喀什经济发展。
九、资阳市高中2012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随着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一带一路”概念近日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一带一路”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读材料和图完成12题。
1、“一带一路”建设应分阶段实施,近期目标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在这个阶段新疆的建设应该着眼于
A.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
B.火车制造中心和物流中心
C.计算机制造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
D.输气管线和油气加工中心
2、图中各经济带和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东北-蒙东经济区今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基础设施并承接产业转移
C.京津冀经济区发展耗能高、耗原料多的重工业
D.海上丝绸之路将以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为主
1、A
2、B
十、东北三省三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空前繁盛。图7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路线图。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在陆上古丝绸之路范围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1、试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意义。
2、唐中后期,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哪些优势。
3、请你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①加强了沿海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推动了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 ③促进了沿海地区的民族迁徙; ④促进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沿海地区的国际地位; ⑤促进沿海地区的资源开发; ⑥促进造船技术的发展。
2、①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路线更长,贸易量更大 ②海上丝绸之路可借助夏、冬季风,有利于航行,海路更具方便性 ③海路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 ④海上丝绸之路安全性高 ⑤几乎全年可通航
3、①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采矿业、矿产品加工工业; ②利用气候资源独特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 ③利用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④利用边境线漫长的优势发展边境贸易; ⑤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荒漠化; 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止发生次生盐碱化; ⑦合理控制旅游规模,提高服务质量; ⑧对农矿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十一、湖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阅读材料结合世界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材料二: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
1、“陆上丝绸之路”地带性植被的变化体现地理环境的 ▲ 分异规律,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西安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 。
2、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马六甲海峡常年受 ▲ (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所以风浪较 ▲ 。
3、欧洲鳗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所借助的洋流属于 ▲ (填洋流性质),该洋流对北美墨西哥湾沿岸的气候影响是 ▲ 。
4、西欧地区常年盛行 ▲ (风带名称),所以气候特征为终年 ▲ ,在此影响下该地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 ▲ ,水量丰富。
1、干湿度(经度地带性) 水分 落叶阔叶林
2、赤道低气压带 小
3、暖流 增温增湿
4、西风 温和湿润 小
十二、清远市2015届高三一模文综地理试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我国天然气某年产量与消费量差额统计图,图中箭头示意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①②两地建有风力发电站。
材料二:中哈石油管线经过全国著名的四大风口之一阿拉山口,这里一年刮风的日子有300多天,8级以上大风天数有160多天,尤其是冬春季节,大风天气更是频繁。
材料三: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下跌,特别是6月份以来,半年跌幅超过30%,全年累计跌幅近50%。12月31日,国际油价跌至2009年5月以来的低点。
1、我国天然气最丰富的三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分别是 、 、 。
2、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采用的运输方式主要有 、 。
3、与②地相比,①地建设风电站的有利条件主要有哪些?
4、分析阿拉山口冬春季节多大风的原因。
5、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石油价格下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习一带一路精神范文第6篇
作为一个由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截至目前提出时间只有短短三年多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如此众多的公认、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一带一路”串起了人类的共同梦想。
向往和平、追求幸福,是人类不懈追求的共同梦想。然而,古往今来,人类实现这一梦想的脚步蹒跚而又曲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难以突破各自为阵的思维局限,缺乏一个合作共赢、实现人类共同梦想的载体。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站在人类命运发展的高处,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一带一路”发展原则,为人类实现共同梦想搭建了平台、指明了方向,其着眼的是人类命运的未来。
正是因为站在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处,三年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同,“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和进展。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响应,5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此外,联合国大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国际组织或机制都已将“一带一路”建设写入政策文件。可以说,围绕“一带一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局面已经形成,奏响了国际合作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