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质量控制指标(精选6篇)
剖宫产质量控制指标 第1篇
XXX人民医院单病种剖宫产质量控制报表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病案号:
住院日期:
****年**月**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7天 切口愈合:Ⅱ/甲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剖宫产(ICD-9---CM—3:74.1)
剖宫产指证:CS-1.1 :
□ 1.骨盆及软产道异常 2.胎儿因素 3.羊水过多、过少4.孕妇严重并发症 5.头盆不称 6.高龄初产妇7.胎儿窘迫 8.双胎妊娠 9.巨大儿10.产妇及其家属委托人要求手术
(二)实施手术前的评估与术前准备: CS-1
评估母体全身状况:
□
1、常规手术
2、低危手术
3、高危手术 □
1、急诊手术
2、择期手术
3、暂停手术 实施手术前准备:(完成请打“√”)
□ 常规辅助检查 □确定诊断及手术时间 □签写手术志愿书 □完成术前医嘱
新生儿情况评价 Apgar评分CS-1.2:□
1、无窒息8-10分
2、轻度窒息4-7分
3、重度窒息0-3分
(三)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药物选择:□
1、第一代头孢
2、第二代头孢
3、第二代头孢加甲硝唑
4、单用头孢西丁 术前用药:□
1、娩出胎儿断脐后立即给药
2、术中
3、术后4h内
4、>术后4h
5、未使用 术中追加原因□
1、手术时间>3h
2、失血量>1500ml
3、有追加原因未使用
4、无追加原因未使用 术后用药:□同术前、术中用药,若有调整或使用时间超过72h,请说明原因。术后使用时间□
1、≤24h
2、≤72h
3、>72h
(四)术后产后出血(24h>500ml)的再手术。□
1、子宫收缩乏力
2、胎盘因素
3、子宫切口裂开及损伤
4、凝血功能异常
(五)手术后并发症治疗。
产妇并发症:□
1、产后出血
2、产褥感染
3、羊水栓塞
4、栓塞病
5、子宫内膜移位症
6、腹部切口感染
7、子宫切口裂开
8、肠梗阻
新生儿并发症:□
1、新生儿损伤
2、医源性早产
3、新生黄疸
4、肺通明膜病
5、新生儿湿肺
(六)为患者提供剖宫产术的健康教育。
□
1、母乳喂养
2、预防呼吸道及肺部感染
3、预防褥疮
4、预防尿路感染
5、预防肠粘连
6、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7、出院前
(七)切口Ⅱ/甲愈合。未达到请说明原因
(八)住院7天内出院。□超过7天请说明原因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剖宫产质量控制指标 第2篇
(18-19榨季)
重点质量指标控制办法
二〇一八年七月十一日
根据2018~2019榨季公司生产经营计划以及果汁集团在新榨季对质量控制方面提出的要求,并结合我公司上榨季产品质量状况在市场上的信息反馈,为了确保新榨季我公司各项质量管控工作顺利开展,特针对上榨季存在重大纰漏和控制难点的质量指标制定出如下控制办法:
一、新榨季重点控制质量指标: 为使新榨季质量管控工作得到提升,在认真分析上榨季客户投诉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必须做好以下控制。
1、提升产品色值管控水平;
2、生产过程中的富马酸、乳酸控制;
3、原料验收质量管控与掺梨问题;
4、在线耐热菌控制;
二、质量管控领导小组和职责:
1、成立质量小组,由公司副总经理牵头,质管部经理、采供部经理、生产部经理、工艺员、体系管理员、化验室主任组成质量小组。
2、充分发挥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的职责,特别是工艺员的现场监督检查职责,明确工艺员现场检查的工艺点,将工艺执行落到实处。
3、每天召开生产、质管碰头会,将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传达,将问题解决在初步阶段。
4、根据质量管理要求每周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以通报指标、通报工艺执行
情况,分析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措施,将质量管理工作认真有效的落到实处。
5、主管生产质量的领导,每天不少于2次到生产现场对生产管理情况抽样检查,对一线的管理效果或现状有最清楚的掌握。对存在的管理漏洞及时弥补纠正。
6、发挥原料收购区域、拣选区域摄像头,进行过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体系的全程监控,并将监控视频安装在生产质管综合办公室,随时监控并对操作人员起到威慑作用。
7、通过采供宣传严把原料质量、严格执行验质标准、加强原料拣选和清洗管理、有效控制各段温度、做好超滤和树脂运行、确保下线后储存温度等控制,使中前期产品稳定性有效控制;同时,必须将下线后的中前期产品的定期复检、针对性配货和发货后的跟踪等工作作为监控重点。
8、对于质量问题和客户投诉,建立“一事一议”制度,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原因分析、落实责任人、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杜绝同一问题重复发生。
三、重点质量管控办法
1、提升产品色值管控水平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达到客户要求,针对礼泉厂近几年产品质量控制状况,特别是色值指标在生产加工、库存和产品发运环节的实际状况,礼泉厂产品色值指标的变化及其主要因素及其控制措施为:(1)原料果对产品的影响
原料的成熟度对产品色值稳定性的影响,是果汁色值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原料成熟度的变化,产品的色值逐步稳定,特别是11初,袋装果开始收购后,色值稳定性立即会出现很大的转变。
原料的质量是影响色值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比产品下线后色值的变化,发现经常出现部分9月份的产品色值稳定性和下降幅度比10月份的产品色值稳定性好,其主要原因是10月份进行苹果采摘期,原料大量下树,一些腐烂果不能存放,果农会立即将这些苹果送到果汁厂,而9月份虽说苹果不是很成熟,但是苹果的质量却好于10月份的原料果,这些事每年10月份超滤通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每年生产前期,入线果的腐烂率都远远大于2%,但是为了控制果耗,有相当一部分腐烂果进入生产线,造成产品色值的不稳定。(2)回兑产品对色值的影响
回兑产品主要是榨季前期色值不稳定的产品,存放于冷储罐内,在后期加工时,和生产线的鲜榨汁进行混合。对于回兑产品,首先要减少果汁的受热次数。需要回兑的果汁,在生产加工时要尽可能的提高果汁的色值,在给冷储罐打料时不要使用第二次巴氏杀菌进行加热,这部分果汁在榨季中后期待原料果完全成熟,果汁色值稳定后,可从冷储罐直接打入成品罐,与正常生产的果汁进行混合,减少从前巴稀释后进行回兑,这样果汁从生产线在加工一次,果汁经过多次受热,色值的稳定性下降,果汁的风味也收到影响,往往会出现焦糊味。根据以往几个榨季色值稳定性分析,11月份以后的纯鲜榨产品色值稳定性好,可在11月份以后可以按照鲜榨:半成品按照4:1的比例将前期半成品直接打入成品罐,与色值稳定性好的产品进行混配,降低前期色值稳定性差的产品。(3)收购量对色值的影响
收购量对色值的影响主要在前期,还是原料入线果质量对产品色值的影响。在生产前期,出现原料供应量不足,生产线不能连续运转,出现原料果在果槽内长时间存放,外界温度高,加快了原料的腐烂速度,入线果质量的下降,造成产品色值的不稳定。合理控制果槽中原料果的存储时间,对产品色值的稳定
性很重要。
(4)酶制剂的使用对色值的影响
酶制剂是果汁加工中的重要助剂,果浆酶主要用来软化果浆,使果浆变得更容易压榨,果浆酶的使用量过大,产品的出汁率就会越高,产品的色值稳定性就越差,建议添加量控制在50-70ml/T之间为宜。
果胶酶、淀粉酶主要是分解果汁中的大分子物质,从不同季节的添加量来看,只要在合理的添加范围之内,对色值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5)榨机压榨次数、加水量对色值的影响
礼泉厂使用的是三次压榨模式(二次浸提),压榨次数越多,对色值的稳定性影响就越大,一般情况下一榨出汁率不大于92%,加水量控制在2吨左右,色值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是为控制果耗,不断地提高榨机的出汁率,使得的产品色值稳定性变得很差。特别是在原料供应量不足时,生产中浸提加水量增加,产品的色值稳定性明显变差。当成本和质量发生冲突时质量控制应放在首位。(6)吸附柱对产品色值的影响
存库低色值产品我们对生产线工艺进行调查分析,吸附柱使用时间不同,吸附柱运行时间长时间生产的批次,其色值稳定性差。对下线产品跟踪验证,发现色值稳定性与所使用吸附柱内树脂新旧无关,关健在树脂吸附能力上,树脂使用时间越短,生产出的产品色值稳定性越好,时间越长色值稳定性越差,吸附柱的运行时间控制在14-16小时以内,对色值的稳定性效果最好。把握好吸附柱运行时间。下线产品及时包装入库,减少产品在罐时间,产品入罐后一经确认合格,停止搅拌。减少搅拌对产品色值和产品其他卫生指标的影响。(7)通过工艺控制提高色值稳定性和色值保持的货架期
a、第一次巴杀工序操作工严格控制巴杀温度以使灭酶彻底,严格控制出料温度
50-53℃以便酶解充分;
b、酶解工序操作员严格执行工艺员下发工艺通知单操做,确保酶解彻底; c、工艺员根据酶解实验和超滤通量、化学破坏性试验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d、超滤以前工段的物料必须及时巴杀,防止停留时间过长,因为根据相关资料和经验判断,物料受到微生物污染严重后即使杀菌在后期色值稳定性较差; e、成品色值控制的要求:10月10日以前产品下线色值80%以上,10月10日下线产品色值控制在78%以上;
f、蒸发出料温度严格控制在22-25℃,灌装温度严格控制在18-20℃以下; g、下线产品入冷库储存,尤其是10月底以前生产的高酸产品。次年气温在4℃以上时尽快将产品转入冷库,在0—4℃存放。(8)产品的储运对色值的影响
产品配货工作由质管部经理负责,根据原料成熟度、产品色值稳定性、发运时间、运输周期及产品复测结果进行评估,将合适的产品发运给合适的客户,杜绝由于配货原因造成客户投诉。
近些年客户对到岸产品的色值很多都要求为大于40%,根据礼泉厂不同月份产品的色值变化,建议将礼泉厂9月、10月份的产品在春节前进行发运,因为这两个月的产品色值稳定性差,在冬季发运,外界温度低,可保证产品的指标。另外,9、10月份的产品下线后必须存放在冷库内,降低产品的储藏温度,控制色值的下降速度。
利用礼泉工厂内贸合同较多,内贸发运“短、平、快”的特点,把色值稳定差、色值偏低的产品尽快发给这些客户。
浓缩果汁的保质期为30个月,产品在库房内存放时间越长,色值下降的就越多,缩短产品的贮藏期,加快产品的发运速度对产品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2、富马酸、乳酸偏高解决思路。
(1)控制入线果的质量,减少烂果进入破碎机。一是按照规定数量安排拣果人员,加强苹果的拣选;二是控制暂存库内苹果的存放时间,及入库时原料果的质量。对暂存库内的苹果做到先进先出。三是对原料收购质量的管控,对腐烂率高的原料果采取拒收措施,而不是通过加大扣杂的办法来处理。四是采供部对供应商做好原料收购质量的宣传工作,多收果,收好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2)一榨加果浆酶时根据产品中富马酸、乳酸的检测结果调整一榨果浆罐果浆的液位。
(3)对果浆罐和榨机要按照清洗计划进行清洗,工艺员对榨机的清洗效果进行检查,保证榨机的清洗质量。
(4)做好前段物料平衡,在超滤、蒸发器还未洗完时多注意酶解罐液位,非设备原因需要停机超过1小时都要把碎果机、果浆罐、榨机中的料顶完。因设备原因停机超过两小时,二次开机前要报告班长送样检测在线富马酸、乳酸指标。(5)浊汁罐液位控制在2.0m以下,榨机进料后不超过10分钟开始压榨。(6)生产时如果浊汁罐料连不上,断料后及时水冲(正冲、反冲)顶料。(7)每个酶解罐内物料从罐满至开始出料时间要求控制在4个小时之内。(8)榨机清洗时,酶解罐内物料若不能满,按实际吨位计算添加果胶酶、淀粉酶,不能等到下次榨机开启后将罐补满再加够足量的果胶酶、淀粉酶。(9)每酶解罐出完料后水冲60秒左右,将罐内残留果汁冲净打入超滤循环罐。(10)按清洗计划保证酶解罐、浊汁罐的清洗频次。(11)生产过程中清汁罐内清汁液位控制在4m以下。
(12)按清洗计划要求清洗循环罐;每次常规清洗时打开循环罐喷淋阀将循环
罐冲净,在水试后再冲一遍保证循环罐不残留清洗液。对喷淋球要定期检查,及时清洗喷淋球上的异物,确保清洗喷淋效果。
(13)因前后工段影响或设备原因停机后及时将柱内清汁顶出,避免清汁在柱内高温长时间停留。
(14)要确保生产线的平衡运行,缩短在线低糖物料的停留时间。
(15)若因停电或设备故障造成浊汁或清汁在生产线停留时间过长,对在线的产品单独进行浓缩包装,防止污染产品数量的增加。时间允许可先进行检测,然后决定产品处理方案。
(16)车间清洗由以前的前段加中后段清洗和包装段独立清洗,改为前段清洗与超滤断开形成一个独立清洗单元,超滤到成品出料形成一个清洗单元,包装形成一个清洗单元。减少浊汁在酶解罐滞留时间。(17)对在线物料进行有效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3、原料验收质量管控与掺梨问题
为了进一步有效控制原料果收购质量,重点打击原料中掺假掺杂(重点是掺梨)行为,控制原料果膜袋量,降低原料带入产品的质量隐患,特制订以下控制办法: 3.1控制措施
(1)公司应定期针原料收购及验质工作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强调控制掺假掺杂行为的重要性,对掺假掺杂的具体控制提出要求,并形成会议纪要。(2)公司质量主管部门必须每周召开一次验质班(组)会议,及时总结和纠正收购控制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收购当中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3)公司原料收购验质现场的管理工作由公司主管质量领导直接负责管理;收购期间,公司经营班子在没有外出的情况下必须确保每天在收购现场的查看不
低于4次。
(4)公司质量管理部门必须定期对验质人员的工作表现和任职能力进行了充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随时对人员做出合理调整。
(5)公司验质班必须明确公司对于原料收购当中掺假、掺杂特别是掺梨的控制措施,卸货前询问车主原料果质量情况,卸货过程一旦发现有梨及时叫停,及时采取拒收措施。
(6)对已卸入果槽的掺梨原料,必须由验质员在规定扣杂的基础上加杂不低于20%,并及时通知生产部卸入果槽号,由生产部做好后期控制工作。
(7)由质管部制定《原料果收购掺假掺杂控制记录》和《拒收记录》,验质员对自己经办收购验质的车辆做详细记录,作为质量主管领导调整预防措施和管理策略的依据。
(8)制定《前处理原料果质量监控记录》,要求前处理操作工记录原料果质量情况(包括清理浮洗机时发现梨的数量情况),质管部主管领导每天一次对记录进行签字审核,对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及时向生产部和公司领导做出反馈。(9)要求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对产品熊果苷指标做出抽检,建立反馈机制和异常指标追溯体系。
3.2原料验质和质量管理流程
(1)由公司根据原料果收购市场调查结果并结合集团控制要求确定起步扣杂,质管部验质班依据原料果实际情况进行最终定杂。
(2)保安班和磅房必须按照公司规定,对交货车辆的水箱存水情况进行详细检查,确保水箱无水。
(3)验质班在交货车辆上库位后,严格按照《原料果收购掺假掺杂控制记录》中卸前讯问、是否掺假、扣杂或拒收情况、异常情况描述等项目执行现场操作。
(4)对发现的放水等经济诈骗行为必须直接报质管部拨打110报警;对发现有梨拒收后,部分卸入果槽的原料除扣杂20%以上外,立即填写原料质量信息反馈单,并及时传递到生产部。
(5)生产部接到质管部的反馈单后,必须对反馈单上有质量异常的原料从加大拣选力度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杜绝异常原料(梨或严重腐烂苹果)进入破碎工序。
(6)生产部前处理岗位应严格监控进入生产线的原料,同时必须根据《前处理原料果质量监控记录》内所有项目进行监控和记录。
(7)凡涉及到本措施内的所有记录均由公司主管质量领导最少每天签字审核一次。发现有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原料进入生产线时,必须及时追溯检测监控最终产品指标,分析评估质量风险。
(8)化验室液相检测员必须按照质管部的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对下线产品中的熊果苷等指标进行检测,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发现有异常指标检出,及时反馈质管部,同时由质管部负责进行追溯分析。3.3责任划分和考核
(1)公司质管部为原料收购质量控制第一责任部门,是本制度的牵头执行部门。同时,制度内涉及到的部(室)和岗位也必须承当相应的责任。
(2)对于涉及原料收购质量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责任人,公司将结合制度,同时通过讨论会的形式对直接责任人作出解聘、换岗或经济处罚20-200元等考核决定。
(3)对此项工作中表现突出,控制效果明显的班(组)或个人,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并及时上报公司进行嘉奖。
4、耐热菌控制
4.1控制思路
对成品中产生耐热菌是“一票否决制”;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认识站位要高。管理人员和相关岗位要充分认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贯彻“清洗主导、预防为先,系统控制”的管控原则来实现产品微生物的控制。
(1)质管部负责制定TAB及酵母菌监控实施方案和细则并进行验证;确保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对在线结果及时向生产部和集团中化予以反馈,负责对监控方案细则的调整和完善。
(2)生产部严格执行TAB监控方案做好过程监控,发现纠正不符合。(3)主要是通过清洗和消毒的方法来解决污染源和防控污染途径,其主要在生产用水、超滤膜管破裂、超滤平衡罐、清汁罐,水罐、吸附、蒸发器、未彻底清洗的器具、设计不合理的设备死角、裂缝来控制。
(4)每天对清洗设备责任人、班长、理化检测人进行统计,对违规人员进行培训,不能胜任此工作者做调岗处理。4.2具体措施
生产线耐热菌的监控以清汁段为主,微生物检测使用过滤法以G板为主;由于微生物检测结果较为滞后,生产线首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车间SSOP、GMP的执行工作,防止因外来空气带入灰尘进入生产线,造成污染。(生产部负责)
(2)生产部定期对生产线各管道、阀门进行憋压试验,对有渗漏的设备及时恢复,防止交叉污染。(生产部负责)
(3)做好生产线的清洗、消毒与监督工作;使清洗、消毒的时间,清洗液温度,清洗碱液、杀菌液浓度处于受控状态。(质管部负责)
(4)做好自破碎段至包装段使用水源的监控工作(每次清洗进水后30分钟/次,运行12小时/次),防止生产线使用被污染的水源。(质管部负责)
(5)做好耐热菌的在线监控工作,超滤、吸附、清汁罐、蒸发器(开机30分钟/次,运行12小时/次)。(质管部负责)4.2.1 前处理控制点
(1)严格按照《苹果质量验收标准》对收购原料果质量进行控制,收购原料果尽量不带泥土、卸果时不落于地面,从源头上减少耐热菌的带入。(采供部、验质班负责)
(2)每班把配制的二氧化氯原液20000ppm加入加氯器中均匀滴入输果明渠,循环水浓度保持在20-50ppm,每4小时检测1次余氯含量。(前处理操作工负责)(3)控制提升坑循环水的液位,及时清理提升,有效保证每一级提升达到原料与水分离的效果。(前处理操作工负责)4.2.2前巴杀控制点
对前巴杀杀菌温度(100-115℃),降低物料带菌量。(生产部负责、工艺员监督)
4.2.3超滤控制点
(1)每24小时或设备运行中断时间超过4小时、爆膜时对超滤膜组件、超滤清汁平衡缸按照清洗计划落实清洗、消毒。
(2)按照检测计划对超滤前后进行耐热菌截留检测。(微生物化验员负责)(3)如果超滤检出则对前巴杀温度、浊汁带菌量进行检查、检测;对生产用水,超滤膜管、清汁指标加强监控。(工艺员负责)4.2.3 吸附控制点
(1)当超滤后检出耐热菌,吸附柱未检出时,吸附柱除严格按照清洗计划内相关内容执行外,需根据《工艺通知单》内相关内容,提高杀菌剂浓度及吸附柱
杀菌时间。(工艺员负责)
(2)杀菌剂必须自底进入,当杀菌剂将水自进料口顶出吸附柱时,测吸附柱进料口杀菌剂浓度,浓度达到要求后浸泡或循环并开始记时。(吸附操作工负责)4.2.4浓缩控制点
(1)及时检查真空泵运行状态,对存在的故障及时进行排除,防止真空泵漏真空,对果汁造成污染。(浓缩段操作工负责)
(2)清洗过程中,应将空压降至最低,碱洗或杀菌过程中,禁止加水,避免因加水造成清洗试浓度发生变化。(浓缩段操作工负责、工艺员监督)
(3)定期对板片及垫子进行检查,避免水与果汁交叉污染。(浓缩段操作工负责、工艺员监督)
(4)开机预热要保证到125℃,使蒸发系统开机水循环能够做到高温杀菌。(4)成品罐的使用应按照成品罐排列顺序进行使用;不应随意进料、压罐。(浓缩段操作工负责,工艺员监督)4.2.5包装控制点
(1)每次最多连续包装4个批次包装转入清洗。在杀菌结束,开始包装前对杀菌剂进行升温至98-100℃,热水对后巴杀菌器杀菌30min后进料,使用果汁顶水至合格糖度后开始包装。(包装段操作工负责、工艺员监督)
(2)批次罐、成品物料管道每次灌装结束后按照清洗计划内相关内容进行碱洗,灌装前30分钟进行杀菌,杀菌结束至使用时间间隔不超过1个小时。(包装段操作工负责、工艺员监督)4.2.6生产工艺管控
(1)生产加大管理力度,工艺要求重落实,生产组织要合理。水罐串用、杜绝水源、爆膜产生污染;频繁的开停机也是导致耐热菌产生原因。
(2)在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应注意:碱液的浓度、时间、温度,以及双氧水在酸性条件下为氧化作用、有杀菌能力,在碱性条件下则无杀菌能力。(3)清洗剂的量必须使用标准量添加。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分析 第3篇
1 临床检验质量指标的识别
质量指标应该评估实验室检测全过程中任何阶段[1]。本研究的目的是识别与监测改进实验室服务的质量指标,明确其发展和改进的差距和需要。
通过使用互联网查询1990年1月到2010年12月发表的综述来识别质量指标。使用各种针对临床疾病和实验室程序的特定术语和概括性的术语如实验室、卫生、质量、有效性、指南、标准及筛查在Pub Med数据库中搜索相关资源。
2 实验室质量指标
美国医学研究院(IOM)中对质量指标的要求是,其至少要与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公正性、效率和以患者为中心中的某个医疗保健领域相关。在我们所搜索的14项质量指标中,其检测临床实验室全过程中的6个阶段:试验申请,患者识别和标本采集,标本识别、准备和运输、分析,结果报告,结果解释和随后的行动。这些识别的指标强调多个美国医学研究院(IOM)卫生保健领域,包括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效率和以患者为中心。但是,患者为中心的指标较少,而且没有一个与公正性有关。
我们将从定义、原理、质量差距和循证这四个方面对所搜索到的14个质量指标进行详细的描述。
2.1 试验申请
试验申请的适当性。定义:与特定试验指南相符的实验室试验申请的百分率。对于不适当性、不准确性或重复申请尚无标准的定义。原理:获得用于筛选、管理、诊断和监测不同疾病或临床状态,并与指南一致的实验室试验的适当性,以减少不必要的实验带来的浪费。质量差距:许多检验申请都是不必要的重复性试验。这些申请增加了不必要的花费,并且可能导致可能对患者有危害的临床决策。循证:尽管某些研究表明住院时间(LOS)的减少与更好的试验申请适当性明显相关,但大部分研究并没显示出其对健康状况的影响。改进指南、提供教育,周期性反馈、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申请表的改变和资金政策可能会减少实验室试验不适当申请的数量,而且节省成本。
2.2 患者识别和标本采集
2.2.1 住院患者腕带识别错误。
定义:没有佩戴腕带、腕带错误或腕带中数据错误和丢失的住院患者的百分率。原理:住院患者腕带错误可能导致对患者的识别错误,进而导致不恰当的治疗。住院患者腕带错误可能导致错误的实验室试验或标识错误的标本,包括可能由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标本。质量差距:有研究表明,腕带错误或腕带缺失的发生率高达2.1%到5.7%。然而,最近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其发生率接近1%,而仅有0.1%代表两个患者的腕带混淆错误[2]。多项研究证明患者或标本标识错误是引起ABO血型不符所致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表明40%到50%的输血相关性死亡是由标识错误所致[3]。循证:尚无任何通过减少住院患者腕带错误率来显示有效干预的对照试验。除输血医学外,无直接证据证明患者标识错误与任何临床副反应或花费相关。有证据证明抽血时有效的腕带监测可减少患者标识错误率。
2.2.2 患者对采血的满意度。
定义:对采血服务满意的患者百分率。满意度通过对几个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调查问卷来评估。原理:标本采集为临床检验中少数几个直接与患者接触的领域之一,因而,采血服务为衡量患者对实验室服务的感受提供了一个机会。质量差距:在一个对采血两天内的患者的调查中,15%的门诊患者说不满意。然而,一个更早期的研究表明对整个采血服务不满意的患者远远更少。这些数据的局限性在于其陈旧性,因为在1996年之后就没有发表过患者对采血满意度的研究论文,也没有提出可能用来评估患者对于采血服务中某些特定方面的满意度的标准测量工具。循证:未证实患者对采血服务的满意度与其他后果相关。尚无研究显示任何改善患者对采血服务满意度的干预具有有效性。
2.3 标本运输与接收
2.3.1 标本不足/拒收。
定义:拒收标本的百分率。尚无评估标本量足够的标准定义。原理:标本量是否充足能够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监测标本的可接受性会提供质量改进(QI)的机会,能减少拒收率和改善患者保健。质量差距:实验室质量跟踪(Q-Tracks)计划报道凝血标本拒收率为0.3%到0.8%[4]。然而在一项独立机构研究中,急诊部门的标本拒收率高达2.2%。循证:尚无系统性的研究表明标本充足性与其它结果相关。采样人员可影响标本拒收率;无实验室人员采集的标本的拒收率是有实验室人员采集的2到4倍。
2.3.2 血培养污染。
定义:阳性血培养中被鉴定为污染所致的标本百分率。尚未对污染进行统一定义。原理:与血培养污染相关的实验室评价和临床干预均可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临床医生依赖血培养结果来诊断和监测发烧患者。当怀疑血培养时,医生必须要选择是忽视这个可能威胁生命的结果,还是采取一种保守抵抗可能不存在的感染的措施。质量差距:血培养污染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重复试验,而且会导致对患者可能有害的不必要的药物的使用,使得患者医疗花费明显增高。在2个独立的多机构研究中(分别是600多家和300多家医院),估计的污染血培养率中位数分别为2.5%和2.9%[5]。循证:假阳性血培养结果花费很大,其可增加住院时间(LOS)、诊断性试验和抗生素的使用。血培养污染的患者与血培养阴性的患者相比,总LOS(13.9天与5.5天)、培养后LOS(8.9天与4.6天),培养后抗生素治疗的天数(5.9天与2.9天)、万古霉素使用量和抗生素费用及培养后住院花费都明显增高。尚未发现血培养污染率的减少与其它临床结果直接相关[6]。长期监测和使用特定采血组是减少血培养污染率的实质性干预。
2.3.3 标本容器信息错误。
定义:为所有送往实验室的容器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标本百分率。原理:标本错误可能对试验结果报告产生副作用,延误患者的诊断和质量,影响患者的满意度、相关的临床、卫生及经济结果。质量差距:已报道的生化和血液标本信息错误率在0.01%和0.03%之间。循证:标本信息不准确或不足可能影响临床过程和结果;然而,尚无直接的证据证明其与任何结果相关。
2.4 分析阶段
能力验证性能。定义:通过能力验证(PT)的结果百分率。通过准则因分析物而不同(如,靶值±固定的浓度限值,±固定百分数,或者一个给定实验室组结果±3 SD)。原理:有证据表明PT性能与使用实际患者标本的性能相关。然而,缺乏直接的支持证据。质量差距:根据7000临床实验室反馈的数据,2004年中8项生化和血液分析物的PT失败(定义为不被CLIA准则接受的单个标本的PT结果)率为1.1%到5.5%,3项阳性血培养试验的失败率为2.8%到7.3%,3项阴性血培养试验的失败率为0.6%到1.9%。另一项研究显示1993-2003年间实验室PT失败率(定义为连续2次或者3次中有2次测试项目中有不满意的PT表现[在由CLIA准则决定的一项测试项目中小于4/5的PT样本有可接受的结果])为4%到6%到11%到13%。循证:PT性能与盲法PT及常规患者标本检测有积极的相关性,但是尚无直接的证据证明改进PT性能对实际的试验性能有积极的影响。有证据证明PT失败率可随着进行PT的经验的增多而下降。8项最常检测的生化和血液学分析物的PT失败率从1994年到2004年有所下降。除此之外,1994年到2004年间微生物学中阳性和阴性血培养的PT失败率也下降了。尚无证据证明任何改进PT性能的干预具有有效性。一项研究表明,尽管有持续的PT错误反馈,但参与者的性能并没有明显改变。
2.5 结果报告
2.5.1 住院患者实验室结果的可得性。
定义:如机构政策所规定的晨标本中可得结果的百分数。原理:如果医师晨标本的实验室结果不可得,将可会导致一个可能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的患者治疗和诊断的延误。质量差距:一项对300多所医院的调查发现有10%的全血细胞计数和电解质试验结果实验室所设定的期限内报告。当问及来自这些医院的2 000多位医师多久一次晨标本实验室试验结果的延误会导致住院患者治疗的延误或是增加住院时间时,仅有1/4表明延误的结果报告可能会导致。医生满意度与晨标本报告依从率之间没有联系。循证:尚无证据证明这项指标与任何结果相关。
2.5.2 纠正的实验室报告。
定义:纠正的特定实验室报告的百分率。尚无对报告纠正基线的标准定义。原理:这项指标可用于测定纠正的原因,从而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不正确报告的发放。质量差距:一项对1500万外科病理标本的调查显示,纠正报告的总均值和中位数小于2/1000[7]。循证:一项对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的研究表明480份纠正报告中有7%与临床副反应相关。其中的32个病例里,59%导致治疗的延误,25%导致不必要的治疗,还有25%与不恰当的治疗相关。尚无证据证明这项指标与任何实际的结果。
2.5.3 危急值报告。
定义:所有报告给医疗人员的紧急检验结果所占的百分率。危急值的定义是一旦延迟报告就可能严重威胁患者安全的检验结果。尚无特定的实验室试验的标准危急值的限值。尚无广泛接受的标准报告方法或对接受危急值的人群的定义。原理:危急值报告是临床实验室中的重要活动,因其能影响临床决定、患者安全和手术效率。紧急的检验结果定义为代表可能存在威胁生命的状况,需要快速及时地被临床医生评估。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CLIA'88)要求报告危急值,同时2009国家患者安全目标中对危急值交流有效性进行了要求。质量差距:报告的危急值率为1/2000到1/100[8]。在一项对将近200所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医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占25%的最差表现者中未报告的危急值的百分率为6.6%或更高。占25%的最佳表现者未报告危急值率最高达0.9%,其中位数高于2.3%。循证:有研究表明危急值可以影响患者保健。在一项对看护和医生的调查中,63%医生表明危急值可导致治疗的改变。尚无研究表明任何改进危急值报告率的干预具有有效性。
2.5.4 报告周转时间(TAT)。
定义:不满足报告期限临床实验室试验的百分率。尚无广泛接受实验室试验报告周转时间(TAT)的目标。多数实验室定义TAT为从实验室接收标本到结果报告的时间。然而,大部分临床医生定义的TAT是从下医嘱到报告的时间。原理:及时的实验室试验报告可能会改善患者医疗效率、有效性和满意度。尤其是急诊部门中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所使用心脏肌钙蛋白试验的报告速度可能会决定治疗方案和患者结果。质量差距:在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AP)开展的质量探索(Q-Probes)的一个研究中,500所院办实验室所发放的超过2.2百万个结果中,TAT超过70分钟的占这些试验的11%。在另一项采用不同的TAT的定义的研究中,将近300所医院所监测的225 000次急诊部门中的钾,其中15%不能满足医生的期望[9]。循证:大多数检验结果不是用于紧急的临床决定的。因此,更快的结果可能不会影响结果。有些研究表明更短的TAT在某些特定的急诊部门中能缩短LOS,但是其对于其他结果的作用尚不清楚。
2.5.5 临床医生对于实验室服务的满意度。
定义:临床医师对TAT、结果可得性和交流等实验室服务的不同方面满意的百分率。原理:顾客满意度被认为是一种质量量度。对大部分实验室服务而言,临床医生是最接近的顾客。质量差距:最低的满意度与包括及时报告、交流相关信息和提醒明显异常结果在内的交流服务差相关。下面为调查中医生的不满意率:外科咨询过程为5%,实验室电话服务为10%到47%,医院输血服务为22%。循证:临床医生不满意的特定方面可能与诊断错误或延误,实验室服务利用及花费不恰当有关。然而,尚无证据证明其与任何结果相关。
3 讨论
对临床检验质量指标而言,标准化的术语、测量规范、采集数据的方法、填补质量差距的证据以及其与临床、健康和经济学结构的关系都是需要的。然而,从我们综述的指标可以看出,实验室选择的指标主要是基于实验室自身报告调查而非科学性研究设计和专属、标准化和一致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同时,多数指标的总体证据的缺乏导致这些研究存在固有的困难。
这篇综述强调了一个事实,即我们所概述的临床检验质量指标并不能充分地强调整个实验室检验过程的每个阶段或是IOM卫生保健领域,大部分显著的公正性和以患者为中心。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关系密切的因素在实验室中通常不进行评估。其他尚未被充分监测的领域包括驱使实验室信息能被有效利用的度量和用于改进服务的医疗决定支持系统。尽管缺乏实验室性能的循证指标,但是已有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学会和委任联盟等组织付出了大量努力在认可标准、最佳操作和性能测量一致的实验室指标的发展。然而,在新的循证临床检验质量指标指南建立前,继续将其他接受的备用临床检验标准应用于实验室操作时需谨慎。
实验室检测涉及到很多的过程,因此在识别、定义及最终覆盖整个实验室检测各阶段的质量指标方面存在大量的挑战,因为这些指标存在全部特定的IOM强调的领域、不同的试验环境及患者不同疾病的状况中。我们没有提出任何诸如标本接收、录入及加工之类的实验室检测过程的质量指标,因为这些步骤的评估量度尚未被很好的定义及标准化,而且目前所发表的文献中没有多机构评估的研究。
总而言之,我们将来应该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并能用标准化数据完成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这套指标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医疗机构中临床实验室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曾蓉,王治国.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3):211-214.
[2]Valenstein PN,Raab SS,Walsh MK.Identification errors involving clinical laboratories:a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Q-Probes study of patient and specimen identification errors at 120 institutions[J].Arch Pathol Lab Med,2006,130(8):1106-1113.
[3]Valenstein PN,Sirota RL.Identification errors in 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J].Clin Lab Med,2004,24(4):979-996.
[4]Howanitz PJ,Cembrowski GS,Bachner P.Laboratory phlebotomy: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Q-Probe study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complications in 23783 patients[J].Arch Pathol Lab Med,1991,115(9):867-872.
[5]Stark A,Jones BA,Chapman D,et al.Clinical laboratory specimen rejection:association with the site of patient care and patients’characteristics[J].Arch Pathol Lab Med,2007,131(4):588-592.
[6]Bekeris LG,Tworek JA,Walsh MK,et al.Trends in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a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Q-Tracks study of 356 institutions[J].Arch Pathol Lab Med,2005,129(10):1222-1225.
[7]Weinstein MP.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persisting problems and partial progress[J].J Clin Microbiol.,2003,41(6):2275-2278.
[8]Yuan S,Astion ML,Schapiro J,et al.Clinical impact associated with corrected results in clinical microbiology testing[J].J Clin Microbiol,2005,43(5):2188-2193.
[9]Wagar EA,Stankovic AK,Wilkinson DS,et al.Assessment monitoring of laboratory critical values:a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Q-Tracks study of 180 institutions[J].Arch Pathol Lab Med,2007,131(1):44-49.
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研究 第4篇
关键词:质量控制 煤炭统计 指标体系
1 煤炭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作为最大的产煤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消费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据主要的地位。对煤炭企业进行统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许多风险,风险的大小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在不同程度等直接影响风险的不确定性。所以,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就是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其中,对信息的准确程度要求比较高,是开展统计工作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统计资料的有效性、价值性,同时标志着统计数据的质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如果越准确可靠,进而为决策者、管理者提供信息支持,通过对问题进行客观地剖析,同时作出科学的决策。
2 煤炭企业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2.1 数据不完整,数据的非同一性。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这类问题主要是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没有搜集齐全所列项目的资料,与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相比,不符合相应的要求。在对数据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如果数据缺乏完整性,那么就不能充分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同时现象的总体特征也就不能给予正确地认识,最终无法明确的判断现象变化的规律,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2.2 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没有准确地理解指标,或者指标含义过于笼统模糊,在计算指标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表现为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没有遵守相关要求的规定,与指标原意相比,数据发生走样。
2.3 数据存在逻辑性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表现为:没有按照逻辑排列统计资料,并且数据、项目之间存在矛盾。
2.4 数据虚假,拼凑的数据。在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方面,这是最常见的问题,同时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虚构统计数据,造成数据信息缺乏事实依据。
3 组织与管理统计数据注意的问题
3.1 协调处理统计整体与统计专业间的关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体现统计指标名称相同,以及由于统计范围、对象不同造成的统计含义不同的现象。
3.2 适应统计改革的需要,对统计数据历年之间的变化给予正确的反映。
3.3 遵守统计人员的习惯,为统计人员加载、维护与管理统计数据提供方便。
3.4 要对统计分类进行统一管理,能实现对统计分类进行任意的组合。
3.5 能准确反映计量单位在不同地域级别的变化。
4 煤炭企业控制重要指标的方法
4.1 投入产出率。从总体上该指标以投入产出比的形式对定量进行描述,计算公式为:投入产出率=工业增加值/投入总量。其中,投入总量的计算一方面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等物化劳动的消耗,另一方面包括工资、薪金、奖金等活劳动的消耗。
4.2 科技贡献率。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可以通过该指标进行反映,计算公式为:科技贡献率=总产出运行速度一aX资金投入运行速度一bX劳动投入运行速度,其中,采用工业增加值替代产出指标,用资金总额代替资金投入。
4.3 劳动生产率。该指标是衡量粗放与集约的重要标志。其计算公式为:原煤全员效率(吨/工)=原煤总产量/原煤生产人员实际工作日数
4.4 百元产值物耗及能耗。该指标对于研究分析单位产值的物耗及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计算公式为:百元产值物耗及能耗=100X本期耗用原材料及能源总价值/本期工业总产值。
5 须注意几个问题
5.1 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标准进行正确的规定。首先做好前期调查,对统计数据、实际使用效果等进行系统地收集;其次研究分析过去统计数据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而确定控制统计数据质量的方向;最后进行论证,综合考虑统计工作能够达到的水平。
5.2 制定统计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首先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其次对统计报表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综上所述,这是本文对煤炭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一点认识,在论述过程中,本文旨在于抛砖引玉,在一定程度上唤起统计部门、广大统计工作者对统计数据的质量给予高度的重视,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我们的统计工作能更好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邵兰英,李晓静.浅论统计质量对统计的重要性[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03).
[2]高芳.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9(10).
[3]赵俊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1).
[4]张静.统计质量控制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8(10).
剖宫产质量控制指标 第5篇
临床路径入组率≥50% 11 手术安全核查率 100% 医务科 12 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 ≥97% 13 非计划再次手术台次 统计指标 14 活产新生儿死亡率 ≤0.5% 15 住院产妇死亡率 ≤0.02% 16 麻醉死亡率 ≤0.02% 17平均住院日 ≤12天 18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 ≤3天 19 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 ≥90% 20 甲级病案率(无丙级病历)≥90% 21 出院病历7日内归档率 ≥90% 22 急诊留观时间≤72小时 统计数据 23 核心制度落实率--医疗 100%
“三基三严”考核合格率--医疗(80分合格)≥90% 25 特殊诊疗检查报告时间 ≤48小时 26 急诊检验临检项目出报告时间 ≤30分钟 急诊检验生化、免疫项目及常规影像检查结果报告时
≤2小时 间 生化、免疫常规项目出报告时间(平诊)≤1天 28 微生物常规项目出报告时间(平诊)≤4天 29 检验报告合格率 100% 30 细菌室间质评全年鉴定正确率 ≥80% 31 POCT项目比对达 100% 32 输血前检测率 100% 33 输血申请单审核率 100% 34 大量用血报批审核率 100% 35 36 病理诊断(常规及快速)准确率
≥95%
常规切片优良率 ≥90% 38 CT、MRI检查阳性率 ≥60% 医务科 39 常规X线检查阳性率 ≥50% 40 各种辅助检查报告单合格率 ≥95%平片、急诊CT、B超、快速病检自送检到出具结果 41 ≤30分钟 时间 42 甲片率 >40% 43 废片率 <3% 44 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 ≤40% 45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40DDD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20% 47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30% 48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60% 49 I类切口(手术时间≤2小时)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30%
率 50 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30% 51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 ≥50% 52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 ≥80% 53 门诊处方合格率 ≥95% 54 住院处方合格率 ≥95% 毒、麻、放、精、化等特殊药品管理符合率 100% 55 药库、调剂室药品质量抽检合格率 ≥99.8% 56 调剂室年出门差错率 ≤0.01% 57 58 分级护理合格率 ≥90% 59 基础护理合格率 ≥90% 60 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 ≥90% 61 急救设备完好率 100% 62 消毒灭菌合格率 100% 63 护理文书合格率
≥90% 64 医嘱正确执行率 100% 65 病人腕带佩戴率 100% 护理部 66 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 100% 67 核心制度落实率--护理 100% 68 “三基三严”考核合格率--护理(80分合格)≥90% 69 住院患者投诉率 ≤1% 70 严重差错发生率 ≤0.5/百床 71 跌倒、坠床、压疮发生率 统计指标 72 管道滑脱率 统计指标 73 医院感染发生率 ≤10% 74 院内感染漏报率 ≤10% 75 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1.5%
医院感染病例微生物送检率 >50% 院感科 77 手卫生依从性 ≥90% 78 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 ≥95% 79 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 ≥95% 80 呼吸机相关肺炎例数 统计指标 81 中心静脉臵管血液感染例数 统计指标 82 留臵导尿管相关感染例数 统计指标 83 手术部位感染例数 统计指标 84 细菌耐药性监测 统计指标 85 不良事件上报例数-医疗 统计指标 质管办 86 不良事件上报例数-护理 统计指标 87 不良事件上报例数-院感 统计指标 88 病危患者访视率(医疗、护理)100% 89 临床对医技满意度 ≥90% 督查科
住院患者满意度(医疗、护理)≥90% 91 出院患者随访率(医疗、护理)≥80% 92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100% 保健科
医疗质量和安全监测指标
一、住院患者监测指标
(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二周与一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 重点疾病名称 总例数 死亡例数 二周内再 一月内再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 住院例数* 住院例数 1.急性心肌梗塞 2.充血性心力衰竭 3.脑出血和脑梗塞 4.创伤性颅脑损伤 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6.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 7.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9.糖尿病伴短期与长期并发症 10.结节性甲状腺肿 11.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 12.前列腺增生 13.肾功能衰竭 14.败血症(成人)
15.高血压病(成人)16.急性胰腺炎 17.恶性肿瘤术后化疗 18.恶性肿瘤维持性化学治疗 * 两周和一月内再住院例数指那些出院后两周和一个月以内因相同诊断再次住院的病例。
(二)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的重返手术室再手术例数
总例数 死亡例数 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
1.髋、膝关节臵换术 2.椎板切除术或脊柱融合术 3.胰腺手术 4.食管手术 5.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8.颅、脑手术 9.子宫切除术 10.剖宫产 11.阴道分娩 12.乳腺手术 13.肺切除术
14.胃切除术 15.直肠切除术 16.肾与前列腺相关手术
17.血管内修补术 18.恶性肿瘤(乳腺、肺、胃、直肠、结肠、甲状腺癌)手术
(三)麻醉
序监测项目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号 全身麻醉例数/体外循环例数 1 麻醉总例数 脊髓麻醉例数 其他类麻醉例数 2 镇痛治疗例数 门诊患者例数/术后镇痛例数 住院患者例数/术后镇痛例数 3 心肺复苏治疗心肺复苏治疗例数/成功例数 例数 4 麻醉复苏进入麻醉复苏室例数
(Steward苏醒离室时Steward评分≥4分例数 评分)管理例数 麻醉中出现非预期的意识障碍例数
麻醉中出现氧饱和度重度降低例数
麻醉非预期相全身麻醉结束时使用催醒药物例数 5 关事件例数 麻醉中因误咽误吸引发呼吸道梗阻例 数 麻醉意外死亡例数 其他非预期的相关事件例数 麻醉分级(ASAASA-Ⅰ级例数/术后死亡例数
病情分级)管理
ASA-Ⅱ级例数/术后死亡例数 6 例数 ASA-Ⅲ级例数/术后死亡例数 ASA-Ⅳ级例数/术后死亡例数 ASA-Ⅴ级例数/术后死亡例数
(四)手术并发症与病人安全指标
序号 并发症与安全事件 例数 发生率压疮院内跌倒/坠床 手术并发症(严重但可治疗)导致的死亡
手术后伤口裂开 择期手术后并发症 手术后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 手术后出血或血肿 3 手术后髋关节骨折 手术后生理代谢紊乱 手术后呼吸衰竭 手术后败血症 4 产伤发生率 产伤——新生儿 产伤——器械辅助阴道分娩 产伤——非器械辅助阴道分娩 5 用药错误导致患者死亡 6 输血/输液反应 7 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 8 医源性气胸 9 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
二、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
(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期内总例数,平均住院天数,均次住院费用 元
环 节 符合例数 不符合例数 AMI-1 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AMI-2 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AMI-2.1在病历记录中患者入院24 小时内、出院前均有左(右)心室功能评估
AMI-2.2 进行了危险评分 AMI-3 对有ST段抬高或左束支阻滞者,需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有禁忌症者需注明)* AMI-4 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
AMI-5
住院期间药物使用
AMI-5.1 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AMI-5.2 住院期间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AMI-5.3 住院期间使用ACEI/ARB(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AMI-5.4 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AMI-6 出院后药物使用 AMI-6.1 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AMI-6.2 出院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
AMI-6.3 出院时使用ACEI/ARB(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AMI-6.4 出院时使用他汀类药物(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AMI-7 在住院期间应进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与评估,对于LDL-c(≥100mg/dl)升高的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
AMI-8 为病人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 再灌注治疗的适应症仅限于有ST段抬高或左束支阻滞者,对于这样的病人,如在90分钟内行PCI或在90分钟内未行PCI但行溶栓治疗者,视为符合该条要求;如未满足上述条件但注明了禁忌症者,也视为符合;其他为不符合。这里的“符合例数”加上“不符合例数”应等于“有ST段抬高或左束支阻滞者”数,而不是等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总数。
(二)心力衰竭(ICD-10 I50)期内总例数:平均住院天数: 均次住院费用: 元
环 节 符合例数 不符合例数 HF-1 在病历记录中患者入院24 小时内、出院前均有左(右)心室功能评估
HF-2 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钾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HF-3 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HF-4 到达医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HF-5 重度心衰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 HF-6 住院期间药物使用 HF-6.1 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HF-6.2 住院期间维持使用ACEI/ARBs(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
HF-6.3 住院期间维持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
HF-6.4 住院期间维持使用醛固酮拮抗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HF-6 出院后药物使用 HF-7.1 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HF-7.2 出院时继续使用ACEI/ARBs(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HF-7.3 出院时继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
HF-7.4 出院时继续使用醛固酮拮抗剂(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
HF-8 非药物治疗临床应用符合适应症
HF-9 为病人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 这一条的“符合例数”加上“不符合例数”应等于重度心衰患者数,而不是心力衰竭总例。
(三)肺炎-住院 成人(ICD-10 J13-J15,J18)期内总例数:平均住院天数: 天 均次住院费用: 元
环
节 符合例数 不符合例数
PN-1.1 符合住院治疗标准(重症肺炎诊断标准或收住ICU标准)
PN-1.2 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严重指数PSI评分或CURB-66评分)PN-2 氧合评估:患者至少在住院前或住院24 小时内(吸氧前)接受动脉血气分析或指 脉氧仪检查
PN-3 首次抗菌素之前病原学诊断已经启动(痰培养)PN-4 入院4 小时内即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PN-5 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开始24 小时抗菌药物选择要符合指南要求* PN-6.1 初始治疗后72小时进行评价
PN-6.2 对于初始治疗72小时无效者,应重复病原学检查并调整抗菌素** PN-7 抗菌药物疗程(用药天数)符合指南要求 PN-8 为病人提供戒烟咨询与肺炎的健康辅导(病史上有记录)PN-9 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 这里的“符合例数”加上“不符合例数”应等于免疫功能正常者人数。** 这里的“符合例数”加上“不符合例数”应等于初始治疗72小时无效者人数。
(四)脑梗死(ICD-10 I63)期内总例数:平均住院天数: 均次住院费用: 元
环 节 符合例数 不符合例数 STK-1 接诊流程符合要求(60分钟内完成评估、影像、实验室、ECG和胸部X线检查结果)
STK-2.1 起病4.5小时内对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或尿激酶应用进行评 估 STK-2.2 符合溶栓适应症者应进行溶栓治疗(有禁忌症者需注明原因)* STK-3 到院48小时内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有禁忌症用氯吡咯雷)STK-4 在给予饮食、进食、口服药之前进行吞咽困难评价 STK-5 进行血脂评估,对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他汀药物治疗,目标LDL-c应低于 100mg/dl(有禁忌症者需注明原因)STK-6 住院1周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STK-7 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在入院2 天后应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
STK-8 进行康复评价与实施(有禁忌症者需注明原因)STK-9 为病人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STK-10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咯雷(有禁忌症者注明原因)STK-11出院时伴有房颤的脑梗死病人口服抗凝剂(华法林)进行治疗(有禁忌症者需注 明原因)* 这里的“符合例数”加上“不符合例数”应等于符合溶栓适应症者人数。
(五)髋关节臵换术(ICD 9-CM-3 81.51-52)、膝关节臵换术(ICD 9-CM-3 81.54)期内总例数:平均住院天数: 均次住院费用: 元
环 节 符合例数 不符合例数 H/K-1 实施手术前的评估(髋关节Harris、膝关节HSS评分)与术前准备
H/K-2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H/K-3 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按照《人工全髋、膝关节臵换术DVT方案》规范用
药
H/K-4 单侧手术输血量小于行评价
400ml,对手术操作出血与补充血液情况进
H/K-5 评价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实施与功能评定
H/K-6 评价术前全身机体情况,对是否因内科原有疾病治疗不及时而影响术后康复进行 评估
H/K-7 手术后并发症治疗及时合理 H/K-8 为病人提供髋、膝关节臵换术的术前、术后和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H/K-9 切口Ⅰ/甲愈合 H/K-10 无并发症者在住院21天内出院
(六)围术期预防感染(PIP)期内总例数:平均住院天数: 均次住院费用: 元
环 节 符合例数 不符合例数 PIP-1 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符合规范要求 PIP-2 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1小时内使用
PIP-3 手术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给予第二剂 PIP-4 择期手术在结束后24、48、72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
PIP-5 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
三、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 序号 监测项目 例数 比例 1 非预期的24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非预期的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4 中心静脉臵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5 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6 重症患者死亡率(%)7 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8 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四、合理用药监测指标 序号 监测项目 比例(%)1 抗菌药物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 2 注射剂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 3 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 4 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 5 常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可提供药敏试验种类比例
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第6篇
(2015年版)
近日,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卫计委组织6个相关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制定了相关专业的质控指标。现将重症部分整理如下:
近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印发了麻醉、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从各专业质控工作的实际出发,从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三个方面,选取了各专业具有一定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共计83个。
卫计委表示,由于国内各专业尚无统一的质控指标,同一专业或同一种诊疗手段各地区、各医疗机构之间无法横向比较,也无法真实了解全国质量工作的基线水平及开展情况,因此,尽快制定统一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一、ICU患者收治率和ICU患者收治床日率
定义:ICU患者收治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ICU患者收治床日率是指ICU收治患者总床日数占同期医院收治患者总床日数的比例。同一患者同一次住院多次转入ICU,记为“多人次”。
计算公式:
ICU患者收治率= ×100% ICU患者收治床日率= ×100% 意义:反映全部住院患者ICU患者的比例及收治情况。
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收治率(入ICU24小时内)
定义:入ICU 24小时内,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数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收治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
注:具有信息化自动收集能力的医院建议直接提取APACHEⅡ评分,并按照<10分,10-15分,15-20分,20-25分,>25分进行分层分析。
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感染性休克诊断后3小时内完成:测量乳酸浓度;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培养;予以广谱抗菌药物;低血压或乳酸≥4mmol/L给予30ml/kg晶体液进行目标复苏。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并全部完成3h bundle的患者数占同期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总数的比例。不包括住ICU期间后续新发生的感染性休克病例。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规范性及诊疗能力。
四、感染性休克 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是指在3h集束化治疗(bundle)的基础上加上:低血压对目标复苏效果差立即予以升压药;脓毒症休克或乳酸≥4mmol/L容量复苏后仍持续低血压,需立即测量CVP 和 ScvO2;初始乳酸高于正常患者需重复测量乳酸水平。感染性休克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全部完成6h bundle的患者数占同期入ICU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总数的比例。不包括住ICU期间后续新发生的感染性休克病例。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规范性及诊疗能力。
五、ICU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定义: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ICU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占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的比例。病原学检验标本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验。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ICU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
六、ICU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率
定义:进行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的ICU患者数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包括药物预防(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机械预防(肢体加压泵、梯度压力弹力袜等)以及下腔静脉滤器等。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ICU患者DVT的预防情况。
七、ICU患者预计病死率
定义:通过患者疾病危重程度(APACHEⅡ评分)来预测的可能病死率。患者死亡危险性(R)的公式:In(R/1-R)=-3.517+(APACHEⅡ评分×0.146)+0.603(仅限于急诊手术后患者)+患者入ICU的主要疾病得分(按国际标准)。ICU患者预计病死率是指ICU收治患者预计病死率的总和与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值。
计算公式:
ICU患者预计病死率= ×100% 意义:反映收治ICU患者的疾病危重程度,用来计算患者标化病死指数。
八、ICU患者标化病死指数(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定义:通过患者疾病危重程度校准后的病死率,为ICU患者实际病死率与同期ICU患者预计病死率的比值。ICU实际病死率为ICU死亡患者数(包括因不可逆疾病而自动出院的患者)占同期ICU收治患者总数的比例,除外入院时已脑死亡,因器官捐献而收治ICU的患者。
计算公式:
ICU患者标化病死指数= ×100% 意义:反映ICU整体诊疗水平。
九、ICU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率
定义: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例数占同期ICU患者气管插管拔管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ICU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率= ×100% 意义:反映ICU的整体管理及治疗水平。
十、ICU气管插管拔管后48h内再插管率
定义:气管插管计划拔管后48h内再插管例数占同期ICU患者气管插管拔管总例数的比例。不包括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后再插管。
计算公式: = ×100% 意义:反映对ICU患者脱机拔管指征的把握能力。
十一、非计划转入ICU率
定义:非计划转入ICU是指非早期预警转入,或在开始麻醉诱导
前并无术后转入ICU的计划,而术中或术后决定转入ICU。非计划转入ICU率是指非计划转入ICU患者数占同期转入ICU患者总数的比例。非计划转入ICU的原因应进行分层分析(缺乏病情恶化的预警、麻醉因素和手术因素等)。
计算公式:
非计划转入ICU率=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十二、转出ICU后48h内重返率
定义:转出ICU后48h内重返ICU的患者数占同期转出ICU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转出ICU后48h内重返率= ×100% 意义:反映对ICU患者转出ICU指征的把握能力。
十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
定义:VAP发生例数占同期ICU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总天数的比例。单位:例/千机械通气日。
计算公式: = ×1000‰
意义:反映ICU感控、有创机械通气及管理能力。
十四、ICU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 定义:CRBSI发生例数占同期ICU患者血管内导管留置总天数的比例。单位:例/千导管日。
计算公式: = ×1000‰
意义:反映ICU感控、血管内导管留置及管理能力。
十五、ICU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发病率
定义:CAUTI发生例数占同期ICU患者导尿管留置总天数的比例。单位:例/千导尿管日。
计算公式: = ×1000‰
意义:反映ICU感控、导尿管留置及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