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趋势范文(精选10篇)
评估趋势 第1篇
房地产评估研究的学术领域跨越许多学科, 不仅包括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和设计, 而且商业、金融、统计和专业的房地产部门和学校。鉴于这一领域的动态特性, 定期反思当前的发展, 它可以对房地产评估的学术研究提供很好地洞察。随着几十年的发展, 国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被广泛运用至各个社会科学方面, 包括社会学、犯罪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才刚刚起步, 主要的应用领域集中在省域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等方面。
1 空间评估方法
为了处理空间计量模型的复杂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先进的空间计量方法已经被开发。这些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处理空间依赖性和处理空间异质性。
1.1 空间依赖性
空间依赖性也叫空间自相关性, 是空间效应识别的首要来源, 产生于空间组织观测单元之间缺乏依赖性的考察。空间依赖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值缺乏独立性, 而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数据结构, 也就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 (格局) 和相对位置 (距离) 共同决定。
空间依赖性表现出的空间效应可以用以下两种模型来表征和刻画:当模型的误差项在空间上相关时, 即为空间误差模型;当变量间的空间依赖性对模型显得非常关键而导致了空间相关时, 即为空间滞后模型 (Anselin, 1988) 。
1.2 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又称空间差异性, 是空间计量学模型识别的第二个来源。空间异质性指地理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质性, 从而导致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核心区和边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行为存在较大的空间上的差异性。空间异质性反映了经济实践中的空间观测单元之间经济行为 (如增长或创新) 关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不稳定性。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 简记为GWR) 是处理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良好的估计方法。可以对多元的空间关系做出推断, 特别是对国家的政策。总之, GWR模型为研究人员提供高度灵活的方法, 衡量住房属性和住房价格之间的现有关系的空间异质性问题。
2 土地价值
最近的一些研究已经转向了更加密切关注土地价值的机制, 以便更好地了解近期房地产价值波动的时间和地理成分。在这领域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显著及相关类型:研究, 旨在跟踪土地价格指数以及把房地产价值分解为土地及结构件。
2.1 土地价值指数
众所周知, 房屋价格指数 (HPIS) 是房地产评估的重要指标。土地价值的类似指标, 却是少之又少。2007年初期, 少数的研究人员试图扩大对土地价值的检测方法。从1970年到2000年代中期, 居住用地价值比整体房价涨得更快,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价格趋势有一个地理因素在内。
这项工作表明, 在过去四十年里土地价值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一些研究, 以及一些后续的跟进, 主要是从探讨的土地价值, 以及如何将它们从改善值中分离开来, 或如何将房地产价值分解成各个部分。
2.2 房地产价值的分解
将房地产价值分解成土地部分和改进部分, Davis and Heathcote (2007) and Bostic, Longhofer, and Redfearn (2007) 是这种方法最早的支持者, 因此, 我们应该预料到土地价值和改进值对外部冲击有着不同的反应。此外, Davis and Heathcote (2007) 解释说, 改善值只不过是建筑成本的折旧估计。因此, 这些价值受到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指数的限制外, 对于其他商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是变化的, 因此根据价格的变动, 建设成本 (改善值) 通常显示更大的经济趋势 (Oliner et al., 2010) 。在另一方面, 土地在空间上是固定的, 并在本地供应受限, 这意味着土地价值更容易受从外部需求冲击所产生的大的波动的影响。
3 可持续性和房产价值
在过去的十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学者关注的主要议题。大量的文献已经踊跃去证明把城市扩张、节能建筑的益处和更加紧凑的发展形式更紧密相连联系到一起, 现在几乎普遍被城市规划者所接受。然而, 绿色建筑和紧密发展可以通过发展更传统的形式指挥价格溢价。
3.1 绿色建筑的溢价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极速发展, 大量建设会导致资源和能源被消耗。人们越发意识到城市建筑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重大来源。大量潜在的经济效益与绿色认证的建筑相关, 可提高价值, 它的能源成本节约是最明显的。在某种程度上, 绿色建筑的用户应该是愿意支付更高的租金。此外, 如果绿色建筑被认为是风险较低, 它可以指导价格溢价。例如, 在事件中招致税务执行费用的风险较低, 能效法规在未来颁布。这些溢价是由绿色建筑产生的大收入流, 因为这些建筑同时享受更高的租金和入住率, 从而导致房产价值溢价。绿色建筑的溢价也会随地理环境变化而变化。比起那些位于“黄金”地段的建筑物, 在规模较小市场的建筑物以及大都市周边地区的建筑物都会产生更大的价格溢价。
3.2 紧凑发展的价值
除了对绿色建筑的价值的研究, 城市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识别价格溢价上, 可归因于更方便, 联系和便于行走和减少开车的紧凑型的城市设计上, 因为如果处于远离工作, 员工, 服务和运输的位置即使是一个净零能耗建筑是不可持续的。城市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可得到性和区位属性在塑造土地价值所发挥的作用, 但这只是在最近, 房地产评估研究已经投向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
4 结论
文章强调了在房地产评估中三个显著的趋势: (1) 利用复杂的空间建模技术; (2) 恢复对地价的兴趣; (3) 研究可持续发展形式对房产价值增长的影响。然而, 考虑到缓慢的把空间直观的方法整合进房地产评估领域, 对于研究人员仍有机会对房地产估价产生变革。
5 不足和发展方向
空间计量经济学随着研究的进步在理论和实证方面上都有了很大地改进, 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专家们也提出了各种处理办法, 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其二, 空间异质性和处理变结构模型的问题。现今, 地理权重回归模型是处理空间异质性的主要方法。因此, 空间计量经济学另一发展方向可以是空间异质性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Anselin, L. (1988) .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2]Davis, Morris A.and Jonathan Heathcote, 2007, “The Price and Quantity of L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54 (8) :2595-2620.
评估趋势 第2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问题的探讨及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为工程建设与规划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它的开展可以确保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和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对最大限度的降低或防止地质灾害的`危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了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简单叙述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发展趋势.
作 者:梅岩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2009”"(26)分类号:P关键词:地质灾害 发展现状 相关问题 发展趋
评估趋势 第3篇
关键词:户外媒体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户外广告媒体将成为21世纪最具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优异媒体。”世界权威市场研究公司亨利中心对欧洲户外媒体状况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美国《财富》杂志也发表文章指出,随着人们旅游和休闲活动的增多以及高科技的广泛应用,户外媒体已成为广告主的新宠,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电视、报纸和杂志媒体。户外媒体市场的繁荣不仅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与我们的生活如影相随,并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本文将围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展开讨论,探讨宁波市户外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宁波市户外媒体分类及投放热点区域
目前,宁波市户外媒体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宁波户外媒体投放的热门地段主要有商业中心、机场车站码头、专业市场、环城路,高速公路、超市商场、高档社区楼宇、公共休闲场所等。热点的商业中心主要有天一广场和万达广场;机场车站主要包括宁波栎社机场、宁波南站(火车、汽车)、宁波客运站等;专业市场主要包括二号桥市场、大世界蔬菜水产批发市场、各种家私市场、建筑材料市场等;超市商场主要包括宁波各大超市及各大百货商场;高档社区楼宇主要有宁波市的高档社区楼盘、各大办公楼写字楼;公共休闲场所主要包括日湖、月湖、老外滩等风景秀丽的场所。而众多的户外媒体就设置在这些地方。当前广告已进入整合营销时代,电视楼宇广告、出租车触摸屏互动广告、户外三面翻滚动广告牌……各种广告形式层出不穷,是户外媒体的各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目前,在宁波市主要形式包括路牌、霓虹灯、电子屏幕、灯箱、气球、飞艇、车厢、大型充气模型等。宁波市主要类型有广告牌类广告、街道设施类广告、交通工具类广告、新媒体广告等。
2宁波市传统户外媒体现状及发展趋势
2.1广告牌类户外广告现状广告牌类户外广告主要是以单一媒体形式出现的面积较大的广告牌或看板类广告,一般安装在街道的建筑物外墙或顶楼,包括各种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在广告界把户外广告分为三种类型:①大型——广告面积超过250平方;②中型——广告面积为21平方米至249平方米;③小型——广告牌面积在1平方至20平方米之间。
户外广告牌类广告的优点:①传播时间充分。②吸引户外活动时间长的强力消费群体,《2008年户外广告受众调查报告》也显示,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其休闲及社交时间相应增多,个人的户外活动也相应增加。③户外广告牌“分众”效果良好。由于户外广告牌分散在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无论是何种层次的受众,都可以被户外广告牌影响。
2.2户外广告牌广告存在问题虽然宁波市户外广告牌这几年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好效益,但也存在着影响制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①广告牌类广告展示空间及信息容量受限制,灵活性较差。户外广告的可视范围有限,广告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②行业规范以及统一的对户外广告牌的价值评估体系未建立,缺乏数据指导,也缺乏发布后的广告效果评估,乱报价格,折扣体系混乱,暗箱操作情况较多,广告主和各广告公司利益无法得到保障。③户外广告随意设置,破坏了城市环境的和谐、美观,这引发政府相关部门的大规模整治,会给广告公司自身经营在短期内带来较大波动。④缺乏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运用不足,服务品质低下,缺乏服务保障,经营粗放,难以有效满足广告主需求。
2.3广告牌类广告发展趋势及展望①高科技手段使广告牌发展形式更为新颖,多样化且更为耐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出现,从胶布到弹性织物使广告牌更加耐用,富有创造性的立体设计、光纤和其他的效果,都应用在广告牌制作方面。现今的立体广告尤其引人注意,绚丽的光纤和霓虹灯在黑夜中光彩四射。静电和数码科技令户外广告画面脱胎换骨,促使户外广告媒介更加多元化。②其他新广告科技促使户外广告进一步发展,可操控性、灵活调整的机动性增强。近几年在宁波新近出现了”三面翻”广告牌,这类广告牌更容易操控,更可靠,更容易保养。“三面翻”广告牌除了提供更多画面展示外,还可以预设程序,以不同方式和相隔不同时段通过程控转动。
3街道设施类广告发展现状及趋势
3.1街道设施类广告发展现状街道设施类广告出现的时间很早,街道设施类广告主要有以下几种:候车亭广告、灯箱广告、指路牌广告、阅报栏广告、书报亭广告。例如街头悬挂的招牌和外墙广告等,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户外媒体新技术的快速更新,街道设施类广告复苏并加速发展,从发展的成熟程度和发展规模来看,传统的灯箱和候车亭广告仍然是街道设施类户外广告的主流。①街道设施类户外广告经营增速放缓候车亭是发展最早、最成熟、最市场化的广告载体,但由于街道设施类广告中的灯箱、候车亭广告等的投放数量是有限的,一旦饱和后,增长步伐会放慢。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数量是固定的,只有当城市扩容、道路增加的时候,候车亭数量才会随之增加,因此,候车亭广告平缓发展也是情理当中。②街道设施类户外广告多元发展仍需政策保障及广告公司自身服务水准提升街道设施类户外媒体的发展主要由灯箱及候车亭广告支持,由于其他类型的街道设施类户外广告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而政府近年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政策的开放程度却越来越紧缩。另外,户外媒体主及广告公司由于其经营理念仍较为保守落后,服务意识不够增强,缺乏从单纯媒体资源售卖到从广告主需求提供创意性媒体资源的角色转变,也造成了许多媒体资源的浪费。③街道设施类广告总体经营模式比较粗糙、简单除了灯箱、候车亭等街道设施类户外媒体在资本推动下,经营模式更加成熟,服务更加完善外,其他的街道设施类媒体的经营水平还是比较粗浅,没有形成规模化网络提供广告主选择,难以为广大广告主提供更为灵活的套餐组合,阻碍了街道设施类广告进一步发展。
3.2街道设施类广告发展趋势①随着人们休闲活动的日益增多,现代都市人越来越喜爱旅游和运动等户外活动,许多企业将更多的广告资金从传统的广告媒体上进行了分流,街道设施类广告业务量务必会有一定数量的增加。②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广告主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街道设施类户外广告有了更多新颖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了广告主的投放兴趣。因此,开发新颖、功能齐备的户外灯箱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需求,更始客户的要求。
4宁波市户外新媒体形式
新兴媒体无论是哪种形式,均是传统媒体与新科技结合下诞生的。如电视媒体与手机,构成手机影院;网络与手机,构成移动网络:
公交与电视,构成移动电视;电视与楼宇,构成楼宇视频;电视、网络、通讯一起构成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等等。上述几种形式构成了目前宁波市户外媒体的新格局,并且发展迅速。
4.1新媒体形式①楼宇视频:楼宇视频时采用液晶电视显示器播放广告等信息。安装在写字楼、公寓、商业卖场、食堂、医院、机场等楼宇上的一类新兴媒体。②公交视频:公交视频是将液晶视频显示器安装在巴士、的士上的一类新兴媒体,与楼宇视频不同的是,行政管理部门对公交视频播放内容的限制相对宽松。公交视频在宁波的营运商华视传媒。③手机视频:手机视频是采用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终端,由电信营运商、网络运营商、手机生产商、内容服务提供商联合运营的一类新兴媒体。目前主要有手机报纸、手机彩信、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几种形式,手机视频是3G时代的产物,2006年随着3G牌照的陆续发放,手机视频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④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就是指电视信号的处理、传播、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或电视设备。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视频点播VOD,数字电视排除了广告等内容,一般采取收费形式维持运营和赢利。
4.2新兴媒体的发展趋势由于新兴的户外媒体的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环境效应是巨大的,越来越得到广告主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目前宁波的新型户外媒体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两、种发展趋势:其一,多媒介融合程度提高,融合速度加快增快:其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竞争的重点。新兴媒体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意味着一种商业模式的出现,也代表了传播模式的革新。新兴媒体是传统媒体交叉组合重构而成的,电视、报纸、户外、广播、网络、手机等原先分割独立的媒体介质开始逐步走向融合,颠覆式地从大众传播走向个性化、选择性、交互式传播。
5宁波户外媒体发展趋势
5.1继续贯彻执行市政府对市容”中提升”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整顿户外广告经营秩序,使宁波市内的户外广告呈现规模、有序的面貌。
5.2户外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将继续发展,一些区域的户外广告媒体价值还会不断上升。
5.3根据宁波的实际情况,向客户推荐“分时一分众一分地”运营模式的优势,合理运用媒体整合的理念,以达到更有效的媒体投放效果。
5.4户外媒体广告需提升自身价值,以创意优秀、非常高的接触频率方向发展。
评估趋势 第4篇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影响通常以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为依据进行评价,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学者以人工控制条件和大田试验以及灾害资料统计分析为基础, 形成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种农业气象灾害评价的数学模型, 使灾害评价由定性逐渐向定量发展。其研究对象涉及干旱、洪涝、连阴雨、热带气旋、晚霜冻、干热风等多种农业气象灾害。针对全球气候变化, 许多学者也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及强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近年来随着3S技术的应用以及作物模型的日趋成熟,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在时间和空间的精细化程度方面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主要包括综合模型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和灾害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作物产量损失、人类社会经济损失和灾害风险区划及管理等方面。
1.1 综合模型评估
综合模型评估一般从灾害的强度、灾害覆盖度、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抗灾能力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入手, 构建灾害评估指标体系, 利用回归分析、模糊数学方法、灰色聚类分析、层次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等多种数学方法, 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模型, 进行农业气象灾害定性或定量评估。刘静等运用产量逐级分离模拟和逐步筛选聚类分析方法, 建立了综合灾害等级查询表和灾损评估模型。马晓群、魏瑞江、姜爱军等分别建立了安徽、河北、江苏等省的农业气象灾害定量指标和评估方法。在综合评估模型中, 作物产量损失评估是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的基础。农业部门一般根据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和受灾面积计算粮食损失。
1.2 作物模型评估
目前的作物模型主要有荷兰de W it学派的系列模型、美国DSSAT模型、澳大利亚的APSIM模型以及我国的CCSODS模型。其中荷兰模型强调作物光合作用, 主要考虑土壤、气候等因素的作用, 是一个通用性强的模型, 不同作物可以通过改换作物参数和土壤、气候数据而共用一个模型框架。美国的DSSAT模型每一种作物都有其独立的模块, 考虑了品种遗传特性、土壤、天气和管理措施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土壤碳循环, 考虑相同作物不同品种之间的特性, 在气候影响评价领域应用比较广泛。澳大利亚的APSIM模拟系统的核心突出的是土壤, 而不是植被、天气和管理措施引起的土壤特征变量的连续变化。国内高亮之等发展的CCSODS模型具有机理性和通用性, 同时也注重实用性, 面向基层农业管理者和农田管理者, 提供作物优化栽培体系。
1.3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灾害风险是指各种危险因子未来若干年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灾害风险评价是一项在灾害危险性、灾害危害性、灾害预测、社会承灾体脆弱性、减灾分析及相关的不确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因子综合分析工作。灾害风险分析在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 但多侧重于经济领域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 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方面研究成果并不多。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我国大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前期以灾害风险分析技术方法探索研究为主, 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 探讨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模型。后来逐步发展到以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化、数量化技术方法为主, 构建灾害风险分析、跟踪评价、灾后评估、应变对策的技术体系。
2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存在问题
2.1 综合模型评估的局限性
目前, 综合模型评估研究多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经验性模型 (不涉及系统内部运行机理) 或静态模型 (不含时间变量) , 常常存在统计样本量的不足和气候变量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等问题, 对灾情很难达到动态、快速、准确的评估。在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研究方面, 多采用离散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 对极端天气气候引发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频率、强度和发生区域迁移的影响研究甚少。其次从适用的空间范围上, 这些模型往往只适用于统计数据的特定环境, 存在地区适应性差, 起不到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评估农业生产状态的作用。尤其是在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下, 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灾害损失评估, 其效果将受影响。
2.2 作物机理模型应用有待加强
作物生长模型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利用作物模型进行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也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的复杂性, 至今在农业气象业务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定量化评估方法。现有模型的许多部分还有较多的经验性成分, 诸多生理生态过程仍需要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完善, 与模型应用相匹配的参数获取、估算与计算方法仍很不完善, 灾害损失评估效果在区域尺度上仍有待改进。其次, 由于作物模型的模拟时间步长一般是以1 d为单位, 而对于危害持续时间小于1 d, 或者只有几个小时的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 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另外, 有关作物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模型的建立研究较多, 而模型的应用研究较少。
2.3 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开展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大多是基于气象和作物资料, 通过计算灾害概率、灾损统计、变异系数等分析灾害的风险性, 没有考虑概率风险模型对灾害不确定性的描述, 在实际风险评估中势必引起一定的误差。气象灾害风险识别研究较多, 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理研究较少;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关于自然属性的研究较多, 关于社会属性的研究较少;单一气象灾害风险研究较多, 综合气象灾害风险研究较少。不易量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因素在评估中如何体现,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发展趋势
3.1 作物模型的应用将加强
由于作物模型能对作物重要生理过程及其气象、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数值模拟, 人为再现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 能够从机理上定量描述作物生长过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以反映作物与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 因此以农业模型为基础的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技术将得到加强。今后模型将以面向用户、简便、准确为原则, 由面向上层研究转为面向基层生产用户研究。一方面农业评估模型与土壤水分等生态模型相结合, 形成农业生产优化决策系统;另一方面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方法建立领域专家知识模型, 并与数学模型融合形成农业综合评估专家系统。作物模拟的可视化与管理决策系统结合也将是今后的方向之一。
3.2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将进一步完善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概念将不断引入、完善和发展。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基础上, 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区域防灾能力研究将进一步深入。其次, 由于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有着不同的孕灾环境, 不同的风险因素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学者对同一种承灾体提出的不同的风险指标和不同的风险评估模型, 由于标准不统一, 造成统一孕灾环境下同一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有较大差异。风险评估指标和风险评估模型的标准将相对统一。
3.3 综合评估技术向多元化发展
由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灾损定量评估方面大都只注重对农业受损等直接经济损失的研究, 而忽略了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因此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技术的多元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其次, 气象灾害的形成除了受灾害性天气影响外, 还受区域地形、植被等下垫面条件影响, 未来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将是基于3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全面评估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 逐步建立集3S于一体的高时空分辨率的灾害评估体系。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技术将与业务结合, 利用GIS和网络技术, 增强服务产品的传播能力, 更加有效地为防灾减灾服务。
责任编辑:田波
摘要:介绍了当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常用的方法和研究成果, 对综合模型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和灾害风险评估等方法进行了评价, 认为目前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定量评估能力仍显不足、作物机理模型应用有待加强及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待完善等,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作物模型的应用将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将进一步完善和综合评估技术向多元化发展等。
评估趋势 第5篇
报告简介
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砖、块、板,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但数量较小,在墙体材料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只有促使各种新型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
目前在社会上出现的新型墙体材料有加气混凝土砌块、陶粒砌块、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纤维石膏板、新型隔墙板等。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节省大量的生产成本,增加房屋使用面积等系一列优点,其中相当一大部分品种属于绿色建材。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市场评估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新型建材产业整体运行态势、中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新型墙体材料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图表部份 目录
第一章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建材产业整体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国际新型建材行业发展概况
一、国际新型建材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
二、国际新型建材行业发展回顾
三、国际各类新型建材的发展动向分析
四、国外环保涂料市场应用情况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建材业现状综述
一、中国新型建材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二、国家对新型建材发展支持的有关政策
三、中国新型建材行业上市公司经营情况
四、中国新型建材等领域将推广CTC标志认证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建材与住宅产业化的关系分析
一、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
二、新型建材与住宅产业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三、住宅产业化拉动新型建材房屋工厂化加快发展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建材发展面临壁垒及对策
一、成本和技术成为新型建材的发展瓶颈
二、新型节能建材市场推广还很艰难
三、发展新型建材应当遵循的原则
四、新型建材行业的发展对策
五、我国新型建材行业发展的建议
六、推进新型建材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二章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
二、建材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砌块》
三、国家标准《混凝土实心砖》
四、纸面石膏板标准
五、《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六、《国家新型墙体材料目录》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三章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运行总况
一、新型墙体材料品种分析
二、新型墙体材料已成建筑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三、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四、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质量监督抽查情况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业热点问题探讨
一、中国新墙体材料存在的问题
二、制约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中国农村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市场亟待规范
四、中国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合格率低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中国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应当把握好的基本原则
二、加快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策略
三、拓展新型墙体材料市场空间的对策
四、中国应当完善政策措施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
五、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具体建议
第四章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市场动态分析——纤维石膏板
第一节 纤维石膏板基础概述
一、纤维石膏板性能
二、纤维石膏板优势
三、纤维石膏板应用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纤维石膏板市场透析
一、增强石膏板改性性能探究
二、2008-2010年中国石膏板产量分析
三、中国纤维石膏板市场规模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纤维石膏板市场前景预测
第五章 2010-2011年中国其它新型墙体材料市场需求应用调研分析
第一节 加气混凝土砌块
一、产品特点
二、需求应用调研 第二节 陶粒砌块
一、产品特点
二、需求应用调研
第三节 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
一、产品特点
二、需求应用调研 第四节 新型隔墙板
一、产品特点
二、需求应用调研
第六章 2010-2011年中国重点省市新型墙体材料市场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浙江省大力支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二、嘉兴市应快速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市场的应用
三、长兴县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形势良好
第二节 2010-2011年福建省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福建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漳州市新型墙材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
三、福建省出台措施逐步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
第三节 2010-2011年上海市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上海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概况
二、上海有影响力的新墙材企业发展特色
三、上海新型墙体材料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上海新型墙材行业的工作方向
第四节 2010-2011年其他地区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湖南墙材革新发展状况分析
二、陕西省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状况
三、广西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四、山东青岛市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快速发展
五、河南省新墙材行业取得的突破
第七章 2008-2010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主要数据监测分析 第一节 2008-2010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总体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08-2010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 2008-2010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八章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市场竞争形势分析
一、新型墙体材料技术竞争分析
二、新型墙体材料价格竞争分析
三、新型墙体材料成本竞争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一、新型墙体材料行业集中度分析
二、新型墙体材料区域竞争格局
三、新型墙体材料市场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九章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优势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二节 浙江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节 深马建材(马鞍山)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四节 舟山市宇锦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五节 上海大来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六节 绿磐新型建材(嘉兴)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七节 杭州桐庐广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八节 上海良浦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十章 2010-2011年中国房地产业运行态势及产业关键度分析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概述
一、中国房地产业的宏观政策解读
二、中国房地产业周期分析
三、中国房地产业与GDP波动的关系
四、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一般关系与互动效应
五、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影响因素分析
六、中国房地产业的成熟特征、市场亮点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
二、中国房地产业面临的困惑分析
三、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思路分析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房地产业市场运行分析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情况
二、中国房地产市场热点问题
三、房地产开发完成情况
四、商品房销售和空置情况
五、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情况
六、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七、2010年中国企业景气指数分析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商业地产市场运行分析
一、商业地产概述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商业地产市场特征
三、中国商业地产六大热点问题
四、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机遇
五、中国商业地产融资研究
第十一章 2010-2011年中国建筑业运行形势及关联度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建筑业运行总况
一、中国宏观环境向好支撑建筑业发展迅猛
二、中国建筑业市场进入健康发展轨道
三、中国建筑业历经变革今非昔比
四、中国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之路
五、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发展现状
六、中国建筑业安全生产总体状况
七、建筑商生存环境
四、建筑业总产值分析
五、建筑业的产业组织与产业绩效研究
六、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建筑业面对的问题分析
一、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困难
二、中国建筑业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三、中国学校建筑边缘化的问题
四、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亟待政策扶持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分析
一、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的思考
二、加强建筑业安全监管的措施
三、构建中国建筑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四、推动建筑业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五、提升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第十二章 2011-2015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中国第三代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市场广阔
二、新型墙体材料市场前景分析
第二节 2011-2015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未来中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趋势
二、中国新型建材行业主要产品发展方向
三、新型墙体材料已成建筑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市场预测分析 一、十种新型建材产品在未来需求的预测
二、新型墙体材料市场供需预测分析
第四节 2010-2011年中国新型建材行业投资环境
一、中国新型建材政策利好
二、中国新型建材行业投资的五大方向
第五节 2011-2015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五大新型墙体材料投资价值研究
二、重点区域新型墙体材料市场有发展空间
三、产业链投资热点研究
第六节 2011-2015年中国新型墙体材料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七节 专家投资建议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2005-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图表:2005-2010年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5-2010年财政收入
图表:2005-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10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图表: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图表: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偿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图表: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偿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指标走势图 图表: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指标走势图 图表:深马建材(马鞍山)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深马建材(马鞍山)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深马建材(马鞍山)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深马建材(马鞍山)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深马建材(马鞍山)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深马建材(马鞍山)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深马建材(马鞍山)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舟山市宇锦水泥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舟山市宇锦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舟山市宇锦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舟山市宇锦水泥制品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舟山市宇锦水泥制品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舟山市宇锦水泥制品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舟山市宇锦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大来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大来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上海大来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大来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上海大来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大来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大来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绿磐新型建材(嘉兴)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绿磐新型建材(嘉兴)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绿磐新型建材(嘉兴)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绿磐新型建材(嘉兴)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绿磐新型建材(嘉兴)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绿磐新型建材(嘉兴)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绿磐新型建材(嘉兴)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杭州桐庐广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杭州桐庐广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杭州桐庐广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杭州桐庐广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杭州桐庐广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杭州桐庐广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杭州桐庐广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良浦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良浦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 图表:上海良浦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良浦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 图表:上海良浦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良浦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图表:上海良浦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评估趋势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本院2009年~2011年间住院病人普查及门诊患者共检测16 998份血液标本,其中2009年4 758份,2010年5 680份,2011年6 560份。男9 497份,女性7 501份,分为四个年龄段。三年检测标本总人数中有4 276份属于门诊性病科和门诊泌尿科患者。
1.2 试剂与仪器
所使用的试剂是合格且在有效期内的试剂,由试剂商提供。其中TP-ELISA是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试剂,TPPA是日本富士公司生产的试剂。使用深圳雷杜RT-2100C酶标仪,Autobio安图iwo-960洗板机。HH.W21.600S型数显电热恒温水温箱和ZW-A型微量振荡器(金坛市科析仪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严格按SOP文件进行操作,每份标本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初筛,阳性者再用TPPA确认,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梅毒螺旋体感染抗-TP阳性患者情况
16 998份标本中,梅毒螺旋体感染抗-TP阳性者665份。2011年抗-TP阳性率最高为4.32%,3年间普查总阳性率为3.91%,并且不同年份间的抗-TP阳性率逐年少步增长,但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715,P=0.057),见表1。
2.2 在三年总共16 998份标本中,其中4 276份门诊性病科和门诊泌尿科患者梅毒螺旋体感染抗-TP阳性率情况:
抗-TP阳性440份,2011年阳性率高达12.84%,3年间抗-TP阳总阳性率为10.29%;不同年份间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43,P<0.05),见表2。
2.3 不同性别梅毒螺旋体感染阳性患者情况
男性抗-TP阳性率为3.06%,女性抗-TP阳性率为4.9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78,P<0.05),见表3。
2.4 不同年龄患者梅毒螺旋体感染阳性情况
不同年龄组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34.468,P<0.05),见表4。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0~60)岁,峰值在(20~40)岁。
3 讨论
梅毒螺旋体引起慢性全身性传染病,感染后螺旋体很快播散到全身,侵犯人体各器官,表现多种多样的类似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情变化难测,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危害大,死亡率高。现阶段本地区梅毒螺旋体感染趋势还在逐年递增,因此对梅毒检测及其传染趋势的阻断和预防都有很大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从普查角度来看,不同年份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715,P=0.057),但梅毒螺旋体感染者抗-TP阳性率还在逐年微步增长。三年来,在16 998份标本里,其中的4276份的门诊性病,泌尿科患者梅毒螺旋体感染抗-TP阳是440份,即抗-TP阳性率为10.29%,远远高于3年普查总体的平均阳性率3.91%。不同年份间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24.843,P<0.05),2011年阳性率高达12.84%,提示广西地区梅毒螺旋体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出现症状和不适主要到门诊性病科和泌尿科就诊有关,很少住院治疗。结果来看,本文3年来的抗-TP阳性率为3.91%,远高于和田地区报道的1.45%[2],尹恒报道的(0.57%)[3]海南的0.86%[4]。在性别上梅毒螺旋体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78,P<0.05),在年龄层的分布上,梅毒螺旋体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0~60)岁,峰值在(20~40)岁。不同年龄组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3034.468,P<0.05)。这些与广西南宁地区是个边境地区,是吸害和HIV传播的重灾区有关,而女性高于男性,可能与近年吸毒女性增多,以及流动人口增多,从而衍生出其它复杂行业有关,而感染年龄峰值在(20~40)岁之间与这年龄层的人有着高危行为有关。这几个方面都导致梅毒等其它性病的泛滥和高感染率。
据报道,卖淫和嫖客是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者[5,6]梅毒发展趋势逐年增加,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7,8]因此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教育、健全制度是避免职业伤害的必要措施[9,10]。有资料评估:在发生血源性职业危害和职业暴露的工作中,62%~80%是可以避免的[11,12]。加强梅毒检测,治疗患者和预防医源性感染,宣传梅毒防治知识,加强相关性教育是必要的。在预防,治疗以及院内感染上应该引起相关部门、人员足够的重视和加大力度进行防治。
摘要:目的:了解广西地区梅毒螺旋体临床感染状况和感染趋势并作分析。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患者进行梅毒抗体(抗-TP)检测,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结果:3年间共检测16 998份标本,抗-TP阳性率为3.91%,性病泌尿科的阳性率高达10.29%,且逐年大幅增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43,P<0.05)。女性的阳性率(4.99%)高于男性的阳性率(3.06%),阳性患者峰值在(2040)岁年之间。结论:近年该地区梅毒螺旋体感染趋势逐年递增,在预防,治疗及院内感染上应加大的力度。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抗-T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
参考文献
[1]李炎梅.梅毒产妇及其新生儿的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0(1):116~117
[2]安德荣,古丽鲜.阿布拉,张和平.2005~2009年和田地区献血者梅毒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7):520~522
[3]尹恒,王乃红,卞鹰.中国部分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比较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31~33
[4]杨先伍,唐秋萍.海南省2002-2008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874
[5]康涛生,江拥军.神经梅毒4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37
[6]杨飞,刘伶.TPPA和RPR联合检测在梅毒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7):713~714
[7]扬善业,黄技梅,何菁.钦州市2250例新生儿梅毒筛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1):2005~2006
[8]李淑莲,林志锋,张惠姗,等.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235~2236
[9]王煜,龙燕,苑晓微.医务人员医院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3013~3014
[10]胥国强,康清秀,蒲泽宴,等.4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的比较及应用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6):1869~1870
[11]曹树正,王文武,张真路.梅毒检测“灰区”样本的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5(3):476~477
评估趋势 第7篇
关键词:石油价格,能源政策,可再生新能源
0 引言
世界石油价格近年来呈现上涨的趋势,世界对石油的迫切需求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经济不稳定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其他国家贸易方式的变化。高油价是由伊拉克战争、主要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例如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的社会动荡以及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和开发不足所致[1]。而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大量增长也会导致世界石油价格呈现上涨趋势。现在的中国比十年前消耗的石油总量翻了两倍多[1]。美国到2030年将不得不依赖进口石油来满足其三分之二的石油需求[2]。本文旨在对中国和美国(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发达国家)应对世界石油价格上涨趋势的能源应对政策进行评估。
1 中国应对石油价格上涨趋势的能源政策
1.1 加强能源开采使用的国际合作
中国的能源政策之一是加强能源开采和利用的国际合作,不仅仅是开展能源出口国和能源消耗国之间的合作,而且也要开展能源消耗国之间的合作[3]。中国可以加强和中亚地区国家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加强和哈萨克斯坦的关系,这样可以加强中国西部边境的能源安全,抵消美国在中亚地区逐渐增加的影响。考虑到将石油出口到遥远的海外市场不太方便,哈萨克斯坦会对与邻国的中国开展石油合作感兴趣,建立一条从哈萨克斯坦直通中国东部地区的石油管道,为中国直接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石油提供了便利。中国政府也同意建设这条管道,这样可以减少中国在油价很贵的情况下对波斯湾地区石油的高度依赖[4]。俄罗斯也可以成为中国建立石油合作关系的国家。首先,东西伯利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油气储量很大,当地人口又在下降,油气供应超过了当地需求。而且,中国和俄罗斯2001年7月签署了一项建设石油管道的协议,这条管道从安加斯克油田通往黑龙江的大庆油田,避免途径第三国,使用大庆油田现有基础设施节约了时间和金钱[4]。此外,由于波斯湾地区是世界主要产油出口地区,中国和波斯湾地区的关系需要加强。中国要通过从该地进口石油来寻求与波斯湾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关系,平衡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统治地位。
1.2 在中国开发可再生新能源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阐述,中国政府认为开发可再生新能源是中国应对油价上涨趋势的最重要能源政策之一[3]。中国政府对开展新能源资源研究、相关技术的研发、在中国农村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来解决能源供应不足和减少中国对石油的依赖提供了特别资金支持。在中国开发可再生新能源不是一项最新的政策,在2005年11月,中国政府就在北京国际新能源大会上宣布,要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到2015年要把现有新能源的使用率提高到15%[5]。此外,中国从世界银行获得了支持,2005年6月发起了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简称CRESP)来开发新能源[5]。
生物能源在未来的中国有成为可再生新能源的潜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1554种产油植物,可以从这些植物里提炼开发新能源[6];另一个原因是,生物能本身的一大优点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生物能还能减少农村地区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为农村地区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加强能源安全。然而,在中国使用生物能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最大的能源消耗省是山东省,早在1997年山东就启动了生物能项目。但是这个项目却失败了,因为各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在中国农村开发生物能的长期计划和战略准备不足、技术障碍和缺乏群众对生物气制造的支持。虽然如此,从长远来看,可再生生物能迟早在中国会被广泛接受,因为生物能工程遇到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而且,生物能将不仅会用在山东,更会在全中国普遍使用。
2 美国应对石油价格上涨趋势的能源政策
2.1 在美国开发可再生新能源
美国《2005能源政策法案》提出,要把可再生新能源和汽油一起作为能源供应来源,比如生物能就是可再生新能源的一种[8]。该法案还提出,美国政府鼓励炼油企业将乙醇和生物柴油的产量翻番,到2012年争取达到每年75亿加仑的供应量[7]。此外,美国十年间为研究和发展项目提供了29亿美元,为建立四个生物提炼厂提供贷款援助项目,这些生物提炼厂能从生物质中生产提炼出乙醇和其他有价值的产品[8]。在美国,生物柴油是所有可获得的生物燃料中最有开发潜能的,它可以从大豆、蔬菜油、循环利用的烹饪油和废料中提炼。美国生物柴油的产量增长很快,从2006年到2007年就增加了80%,达到了四亿五千万加仑[9]。
另外一种有开发潜力的生物燃料是乙醇,其年产量从2000年到2007年这七年间增长迅速,从16亿加仑增长到64亿多加仑[9]。大多数乙醇是从玉米中提炼的,价格相对较贵,因此,有纤维质的乙醇是更好的选择。具体原因如下:首先,有纤维质乙醇的生产可以利用现有的液态燃料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有纤维质乙醇可以用国内的原料进行生产,其价格比汽油相对便宜。再次,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有可能感染玉米瘟疫病毒,而有纤维质的乙醇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因为有纤维质的乙醇是用各种原料生产的,而不是从玉米中提炼的。但是,目前全世界有纤维质的乙醇还未实现规模化商业生产,因为现有的生物燃料技术还不够发达。因此,能源安全领导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到2030年美国国内每年的生物燃料生产量要达到300亿加仑[10]。
2.2 提高美国的油气能源使用效率
为了减少美国石油的进口和在全球更好地利用石油,美国政府决定将提高油气能效作为一项政策目标[11]。提高油气使用效率要靠先进的技术,使用更少的能源来提供能源服务。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2002年的一项研究,先进的电油混合引擎技术能够达到100%的能效,使机车性能和以前一样好[10]。混合引擎机车有强大的马力和加速性能,能有效利用能源。目前,能效最好的混合引擎机车物美价廉,因为政府鼓励民众使用混合动力机车。混合动力火车很受欢迎,产量也增加了,这就意味着购买混合动力火车的成本将下降。混合电力机车更高效地利用了汽油,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氢气代替石油,这比燃烧化石燃料好得多,因为目前使用的燃料电池能效比较高。但是,燃料电池引擎的成本却是使用汽油做燃料的机车的两倍。而且,在全国建立氢“汽油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氢气的生产是否比汽油的生产耗能少还不确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技术的进步会减少能源消耗。
3 结束语
总之,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制定实施能源政策来应对石油价格上涨的趋势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石油生产国的合作来满足国内对石油的巨大需求,比如加强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以及波斯湾地区国家的合作。而且,中国有丰富的生物能资源,在农村地区可以把生物能开发成一种新能源。与中国相似,美国也决定开发可再生新能源。生物柴油和有纤维质的乙醇就是很有开发潜力的生物燃料,在美国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轻而易举地获得。此外,美国将提高油气能效作为政策目标来减少其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然而,目前石油毕竟是一种珍贵的不可再生能源,很多部门都要用到这种资源,在实施这些能源政策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使用石油的各部门以及能源科学家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克服困难以发挥这些能源政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ornelius,P&Story,J 2007,‘China andGlobal Energy Markets’,Orbis,vol.51,No.1,pp.5-20.
[2]Yanes,J&Grosse,R 2007,‘U.S.oil importdependence:which way ou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nergy Sector Management,vol.1,No.2,pp.195-202.
[3]China’s energy conditions and policies 2007.
[4]Andrews-Speed,P 2004,Energy Policy andRegul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KluwerLaw International,the Hague.
[5]Fei,F 2007,Sustainable energy in China:theclosing window of opportunity,World Bank,USA.
[6]Shao,H&Chu,L 2007,‘Resource evaluationof typical energy plants and possible functional zoneplanning in China’,Biomass and Bioenergy,vol.32,pp.283-288.
[7]Brownback,S 2007,Energy Policy Speech-Senator Sam Brownback Washington DC,May 22,2007.
[8]Herrera,S 2006,Bonkers about biofuels.
[9]Bush,GW 2008,President Bush Attends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Confer-ence 2008.
[10]Recommendations to the nation on reducingU.S.Oil Dependence 2006.
评估趋势 第8篇
第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已于2008年结束,新一轮的教学评估也已拉开了序幕。在新的时局面前,新一轮教学评估工作必然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新的动态。评估市场化就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想发展,就必须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1 新一轮教学评估的市场化要求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评估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专家还是学校精力投入都不足。从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可以看到,评估专家都是从学校、科研单位或评估中心调来的,他们具有多重身份,各自均有着各自本职工作,所以在培训、评估过程中难以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致使其不能潜心进行评估工作。这种身份上的不确定性会让评估专家缺乏归属感,从整体上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专业的评估队伍。
评估专家参与评估活动具有非连续性,不能把评估作为一个系统任务来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应该更加开放,竞争也应更加激烈。高校要想发展,必须争取更多的资源。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刻变革。
然而政府对高校不合理的管理、对高校自主权的忽视、对高校教学教学评估的过渡的控制,客观上抑制和削弱了高校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的发挥,高校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导致被动缓慢发展。高校主体意识的淡薄,不能充分意识到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最终导致高校发展步履维艰。
因此,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样性的社会需求,把评估作为高校竞争的工具和手段,把评估纳入市场将是教学评估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和完善评估机构就是评估市场化的一个极好的表现形式,并且评估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和政府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介于政府和高校之间,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启勃兴之路。
2 新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下,中介机构面临严峻形势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把评估直接推向市场风险很大。
首先,我国的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不高,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就整体而言,尚未形成行业制度与竞争氛围。
其次是社会对中介机构的专业性和可信度认可度不高,更大程度依赖于高校、社会以及政府对中介机购的接受程度,对评估结论权威性的认同不很明确。
根据我国的国情,把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权力委托或转让给中介机构相比之下是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中介机构中立于政府和高校,与两者没有隶属关系,容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同时也具有一定权威性,它对高校的评估会对政府政策和公众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中介机构通过接受政府和高校的委托,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政府委托中介机构,可以帮助政府进行相关决策,从宏观上把握本科教育发展。高校委托中介机构评估,帮助高校对本身本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及相关建设情况进行“把脉”,从微观层面上促进本科教育。
中介机构进入市场化的竞争,首要的要具备市场竞争的运作思维。加强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断做强自己。拓宽服务渠道,合理定位服务对象,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期建立以市场竞争为基础,以服务对象为导向的教育评估机制。政府、高校和社会都是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服务对象,就是所谓的“市场”,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只有通过提供主动、专业、全面的服务,做好自己的“市场”,才能以最大能力争取到资源,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
其次,评估中介性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注重专家管理等,要形成专业化的评估团队,不断开展评估的研究工作。在评估中,理论研究仍然是评估中介性机构主要职能之一。
最后,中介机构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评估操作程序,加强机构的组织建设,以较高的信誉赢得发展的机会并改善工作条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立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教育评估机制的条件日趋成熟,评估的市场化也将为中介机构提供巨大的发展潜能。这些给中介机构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教学评估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3 展望
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在总结了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呈现出新的气象。从我国当前国情出发,建立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把高等教育评估推向市场,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振天.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应负担的三重使命[J].杭州:中国高等教育,2009,(21):29-30.
[2]史国栋,蒋必彪,龚方红.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初探[J].常州: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1-62.
[3]段训虎.本科教学评估中的高校自主性.[J].学园(象牙塔内外),2000:72-75.
评估趋势 第9篇
一、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发展演变
1784年,美国纽约州设立了第一个先驱性的学校评监组织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负责全纽约州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管理和经费捐赠事宜。1847年成立的美国医学协会是最早对专业进行评估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的成立,表明高等教育评估思想的萌芽,非官方的评估中介机构已在美国“初见端倪”。1885-1924年,美国相继成立了新英格兰地区学校与学院协会、中部地区学校与学院协会等6个区域性的评估中介机构。这些协会为其会员院校制定共同的质量标准并代言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学校、社会和政府之间起着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作用,已具备评估中介机构的特征。
之后,为加强各地区院校协会之间的合作,美国先后成立过全国区域性评估机构委员会、高等教育地区性评估机构委员会联盟、中学后评估委员会等全国性评估管理机构。目前,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the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HEA)和美国联邦教育部(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USED)负责对全国评估中介机构进行资质认可(recognition),评估中介机构可以申请CHEA或USED的认可,也可以申请两者的双重认可。经认可后的评估中介机构才有资格对高校和专业进行质量评估,也称认证(accreditation)。
根据不同的评估对象属性和范围,美国评估中介机构分为全国性评估机构、区域性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机构三类,其中全国性评估机构主要针对与宗教信仰有关和个人职业发展有关的单科性院校开展评估;区域性评估机构主要负责相关各州的院校评估工作,是评估中介机构的主体;专业评估机构是对院校内某一个专业或学科开展评估。至2011年7月,全美共有6个区域性院校评估机构(细分为8个从事高等教育评估的委员会)、11个全国性院校评估机构和68个专业评估机构[1]。全国有7800所高等教育机构和19700多个专业通过评估认证[2]。
从功能价值和实施机制来看,评估中介机构呈现出“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3]等核心特点。其中:独立性是指其作为一种非政府的民间组织,独立于政府、高校和社会。公正性是指在评估过程中,评估机构一般不受政府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压力,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权威性是指以同行专家评估为主要形式,从而保证评估中介机构具有不可替代性。独立性是评估中介机构公正性和权威性存在的前提,公正性是其社会价值之所在,而权威性则是其发挥作用的力量源泉。
二、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面临的挑战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继续维持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领先优势,美国加快了高等教育改革步伐,评估中介机构所具有的三个核心特点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断扩大的政府资助对其独立性的影响。
《联邦宪法》把教育权划归到各州,规定联邦政府不能直接插手教育行业的内部事务。但鉴于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2008年金融危机后,联邦政府连续签发了《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2010卫生保健和教育协调法》(The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Reconciliation Act of 2010)等法案,以改善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由,深层次地介入教育领域,“资金伴随着规章制度源源不断地从华盛顿的各种机构中流出”[4]。联邦政府利用手中的教育资源,通过认可、加大资助等手段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干预,严重影响到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
2. 日益紧迫的社会公众问责对其公正性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趋高涨,雇主、学生、家长等各种利益攸关者从不同立场和价值观出发,对高等教育质量及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提出质疑。公众对大多数评估中介机构仅提供一个“通过”或“未通过”的最后评估结果普遍感到不满,他们要求公布院校评估详细结果。如何有效保护教育消费者、投资者和捐助者的利益,把社会需求反馈给评估院校,敦促院校做出改变;同时为联邦政府经费的科学分配、雇主选择学生、学生及家长选择院校提供可靠信息,公开评估过程和结果,接受社会问责,是评估中介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3.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及评估制度自身的部分缺陷对其权威性的影响。
首先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挑战。美国虚拟大学、企业大学、营利性大学等的崛起,尤其是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教育评估带来新的挑战。据统计,2007-2008学年,约有430万名大学本科生至少修习一门以上远程课程,占全部学生20%[5]。远程教育的质量如何确定,虚拟化的教育质量如何评估,这些问题促使评估中介机构不得不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执行“保证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质量改进”两大基本使命,以保持其评估的权威性。其次是,评估制度自身的部分缺陷带来的质疑。评估体系中的标准(standards)是中介机构指导被评估院校开展自我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及做出决策的主要依据,但各大区域评估机构的标准主要集中在院校的办学使命和目标、组织和性质、财政、体育设施、图书馆等一些教育质量的非决定性因素上。中介机构虽然在政策上一直倡导要对教育质量进行直接评估,但在评估实践中却往往采用一些间接的、非决定性的评估标准。面对未来,如何为评估对象提供“增值服务”,应对高等教育快速变化及时修订评估标准是中介机构保持其权威性的前提。
三、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发展新趋势
1. 在政府影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积极采取游说的方式维护其独立性。
“有助益就业”(gainfu employment)是自2009年末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政策领域备受争议的一个事项。依据《高等教育法》,就读于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有资格获得联邦学贷补助,条件是就读机构所提供的课程能对学生“有助益就业”,这些机构也因其学生办理学贷业务而获益。2010年6月18日教育部在联邦公报上发出立法拟议通知,提出用“学生贷款偿还率和年平均学贷债务与年收入比率”[6]两项标准对“有助益就业”项目进行衡量,并依此决定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计划是否符合联邦贷款资格。
按此规定,预计有5%的营利性教育机构不符合资格,超过一半的营利性教育机构将不得不发出高学贷债务的警告,对其非学位的职业培训课程会产生较大影响。草案一经提出,即遭到以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为首的评估中介机构的强烈反对,他们积极展开各类游说活动,纷纷表达自己的态度。认证委员会主席伊顿(J.Eaton)于2010年7月29日发表致联邦教育部的公开信。首先,她认为这一做法不利于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其次,对草案中提到的用“学生贷款偿还率和年平均学贷债务与年收入比率”来衡量来院校的教育计划是否符合联邦贷款资格,是对评估活动的一种干预。她指出,政府施加于评估机构的标准最终将变成对院校的要求,这种要求虽然提高了评估的标准化程度,却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评估活动的独立性。在评估中介机构大力游说下,迫使教育部于2010年10月29日放弃“要求院校上报学生个人贷款信息的规定”[7]。
2. 提高评估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来保持其公正性。
面对公众问责,《2008美国高等教育机会法案》中强调“评估机构要把为公众提供信息视为常态工作,有必要为公众提供更多的附加信息,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知”[8]。为此,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要求其会员机构向社会公布年度报告,为公众提供更多关于院校教育质量的信息。如新英格兰地区学校与学院协会在网站上专门开设“信息公开”栏目,内容包括各评估院校教育目标的达成、转学及学分转移、人事聘用、社会对毕业生评价等信息,用详细的数据说明院校办学情况。评估机构只有严格依据评估标准和程序开展活动,对自己公布的信息负责,为公众的利益和需求服务,才能切实履行好高等教育质量“守门员”和“信息员”之职。
3. 以积极改革和完善评估制度来提高权威性。
首先,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迅速应对。以美国远程教育与培训协会(Dista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uncil,DETC)为例,该协会是经美国联邦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双重认可的一所全国性评估中介机构,根据远程教育发展需要,近年来,该协会积极开发远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评估标准和程序,不断提高评估权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据2010年该协会对毕业生和雇主的一份调查显示,95%的毕业生认为通过远程学习实现了自我目标;96%的学生对远程教育的学习经历满意;94%的雇主表示会鼓励他们的员工到经DETC认证的院校就读;36%的学生因为有了远程教育的学习经历而得到职位提升或调换了工作岗位[9]。
其次,不断完善评估制度。鉴于评估标准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所发挥的导向、诊断和基准等重要作用,其修订工作始终是评估中介机构关注的重点,机构通过不断修订标准来确保评估结果的权威性。新英格兰地区学校与学院协会于2011年7月1日起启用新的评估标准,新标准以“尊重高等教育环境变化和公众期望”[10]为出发点,对11项一级指标做了重新阐述和规定。以一级指标中的“学生”项为例,用“院校应为学生取得多样化的成就提供服务并努力实现此目标”[10]代替2005年版的“学校提供资源和服务以给学生提供机会实现学科课程目标”[11],体现了为适应高等教育环境变化,评价标准朝弹性多元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方向转变。因此,新评估标准更注重考核院校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更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相关性[10]。
四、对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启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但发展却非常迅速。从1996年开始,相继成立了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江苏省教育评估研究院等多家评估机构,目前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省级教育评估机构12家,学校评建机构300余家[12]。根据高等教育发展需要,2010年11月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协作会,旨在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参与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批能真正独立运作的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现行评估工作的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由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估,政府独家控制评估权,中介机构参与评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补充,评估中介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缺乏稳定、成熟的评估方案,评估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评估功能还未真正发挥。因此,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构建一个合理、公正、透明和被普遍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加速立法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保障独立性。
美国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评估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保证了评估中介机构在评估实践中的独立性。针对我国现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形成真正具有独立性的评估中介机构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将过去政府统包的质量保障的相关职能有计划地、逐步让渡给评估中介机构。在政府支持和法律保障下,建立半官方的评估中介机构,并逐渐向非官方过渡。
2. 坚持评估过程透明化,加强公正性。
美国评估中介机构作为一种典型的第三部门,实际运作中很好地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在协调中的某些不足,形成相对的价值中立,从而保证其公正的立场。在我国,由于政府既作为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又作为管理者和评估者,身份多重,使评估带有明显的形式化、官僚化、垄断化倾向,不可避免地对其公正性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在维护独立性的前提下,坚持评估过程透明化,对评估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和程序进行公开,做到方案公开、指标公开、数据公开、结果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估中介机构的公正性。
3. 注重机构自身建设,提升权威性。评估中介机
构要得到政府、社会和高校的认可与支持,权威性是关键。我国现有的大部分评估中介机构,无论从人员组成、评估指标体系、方法还是程序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性、规范性不高的问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以及社会影响力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因此,评估机构要注重自身组织建设,不断提高评估人员专业素质,依靠专业技术力量,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从而保证评估工作的权威性。
(宣葵葵,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浙江宁波
315000)
参考文献
[1]Recognized Accrediting Organizations(as of July 2011)[EB/OL].[2011-08-10].http://www.chea.org/pdf/CHEA_USDE_AllAccred.pdf.
[2]Database of Institutions and Programs Accredited byRecognized United States Accrediting Organizations[EB/OL].[2011-07-21]http://www.chea.org/search/default.asp.
[3]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5.
[4]傅林.从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看奥巴马时代的美国教育改革动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0(04).
[5]Distance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Indicator 43-2011)[EB/OL].[2011-07-22]http://nces.ed.gov/programs/coe/indicator_dhe.asp.
[6]Department of Education 34 CFR Parts 600,602,et al.Program Integrity Issues;Proposed Rule[EB/OL].[2011-07-29]http://edocket.access.gpo.gov/2010/pdf/2010-14107.pdf.
[7]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Final Regulations on ProgramIntegrity and Student Aid[EB/OL].[2011-07-22]http://www.chea.org/Government/FedUpdate/CHEA_FU13.html
[8]Accreditation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Act of2008[EB/OL][2011-07-22]http://www.chea.org/Government/HEAUpdate/CHEA_HEA45.html.
[9]DETC Degree Programs Graduates and Employers EvaluateTheir Worth[EB/OL].[2011-07-29]http://www.detc.org/downloads/publications/DETC_Graduate_Survey_2010.pdf.
[10]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Adopted 2005 RevisionsAdopted 2011[EB/OL].[2011-07-29]http://cihe.neasc.org/downloads/Standards/June_2011_Standards_revisions_in_color.pdf.
[11]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Adopted 2005 RevisionsAdopted 2011[EB/OL].[2011-07-29]http://cihe.neasc.org/standards_policies/standards/standards.html_version.
评估趋势 第10篇
一、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主要模式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 (NAEP) 是由美国教育部下属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NCES) 进行的一项针对学生学习进展的阶段性评估。[4]评估结果的发布又称国家读书报告卡, 被政策制定者, 各州和各地区的教育者及校长、教师和家长们用于指导教育管理。从1969年起, 该评估已经在阅读、数学、科学、写作、历史、地理和其它学科定期进行。对世界史和外语的评估预计在2012年开始。NAEP通过向国家、州和地区领导人提供学生学习的客观信息而成为国家评估和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与学术成绩有关的信息才被收集到此项目中去, 它确保为涉及的学生和家庭信息保密。[5]NAEP是美国唯一针对学生在各科领域学习的国家性、持续的评估。[6]
美国最初的教育潮流是对儿童和奴隶进行家庭教育, 后逐渐发展为对儿童进行学校教育。美国独立战争后,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普遍增加, 认为年轻一代需要在新的合众国内接受教育。然而, 全国各地区的教育却存在极大的差异。随着学校在美国国内发展的失衡, 建立某种类型的州级教育体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能够了解各地区的教育质量, 学校主管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测试, 但目的只是获取学生的信息, 不与其他地区作比较。
美国使用评估概念的传统是在基础教育实践领域中产生的。在基础教育领域中, 评估这个概念是对大规模考试项目的一种事实描述。[7]NAEP这一类大规模评估的主要目标与重心并非个体的表现, 而是集体的绩效。评估的主要工具是标准化和客观化考试, 目的在于迅速而有效地获得概要性的与学校绩效有关的统计数据。
1. 国家级评估 (National NAEP)
NAEP的国家级评估主要有两大类, 即主要评估 (the main assessments) 和长期趋势评估 (long-term trend assessments) 。前者从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的学生中抽样评估, 后者的评估对象从9岁、13岁和17岁的学生中抽样。选择上述年级和年龄, 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 (critical juncture) 。
2. 州级评估 (State NAEP)
州级评估允许各州自己监测在阅读、数学、写作和科学等学科方面的进展。和所有其它类型的NAEP评估一样, 州级评估并不提供个体学生或学校的分数。各州可以将自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其它州或和国家标准进行比较。[8]州级评估的程序与国家级评估的程序相同, 主要针对4年级和8年级的学生, 而不针对12年级的学生。1988年, NAEP只报告全国层面的学术进步。同年国会通过立法授权了一项自愿进行的试验性州级评估, 允许各州筛选代表性的学生样本参加州级评估。试验性州级评估在1990年、1992年和1994年进行。从1996年评估开始, 各州不再将评估定性为“试验性的”。
州级评估的一次巨大变革发生在2001年, 当年通过了美国《中小学教育法案》, 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法案要求所有接受政府I号资金的州必须参加每两年一次的4年级和8年级的州级阅读和数学评估。而其它科目 (如科学和写作) 的州级评估仍为自愿参加。
3. 城市地区的试验性评估 (NAEP Trial Urban DistrictAssessment, TUDA)
TUDA的目的主要是探析通过NAEP报告各地区公立学校学生成绩的可行性。根据联邦法律的授权, 一些选定城市地区对抽样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和写作进行了评估。TUDA最先于2002年在5座城市地区进行, 即亚特兰大、芝加哥、休斯敦、洛杉矶和纽约。后又增加了波斯顿和圣地亚哥等5座城市地区。[4]到2009年, 测试地区已达到15个。哥伦比亚区既进行州级评估又进行城市地区的试验性评估。TUDA的测试过程与国家级评估和州级评估相同。
4. 特殊教育研究 (Special Educational Studies)
高中成绩单研究 (High School Transcript Study, HSTS) 。此项研究于1982年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开展, 针对当时正在实施的主要课程改革提供高中生有关课程选修模式的信息, 以及课程选修模式和成果之间的关系。高中成绩报告单也提供学生在12年级的模式, 为NAEP提供衡量的资料。随着最近公布的2005年研究, HSTS提供给教育界超过10年的宝贵结论。
朗读能力研究 (Oral Reading Study) 。此项评估的目的在于提供学生朗读流利程度的信息, 以及审查朗读精确度、速度、流畅性和整体阅读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阅读理解能力的检验历来只通过学生书面或口头回答关于阅读理解问题的选择, 检验这些回答有助于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文本的能力。然而, 学生的朗读表现可以使研究人员有机会审查如准确性和措辞方面的信息, 而这些是无法从问题回答中直接获悉的。
美国特许学校 (America’s Charter School) 。美国特许学校是公立学校的另一个选择, 可以接受被分配到普通公立学校的学生。虽然特许学校与其他公立学校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它们在一些重要方面有所不同, 如学生人数的构成和它们的位置。举例来说, 相对于其他公立学校, 特许学校四年级的学生中比例较高的是黑人。
技术为基础的评估项目 (The Technology-Based Assessment, TBA) 。TBA是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于20002003年为NAEP而开展的项目。该项目旨在探讨如何利用科技 (特别是计算机) 来提高教育评估的质量和效率。目前几乎全国所有学校都配备了电脑, 学生们使用电脑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该研究旨在考查学生在基于电脑和纸面的数学、写作评估方面的表现。TBA有五个组成部分, 包括3项实证研究 (数学在线研究、写作在线研究和利用高科技解决问题研究) 、一个概念文件 (电脑适性测验) , 以及网上学校和教师问卷部分此项研究已经投入使用。
国家印第安教育研究 (The National Indian Education Study, NIES)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学生的学习状况, 以帮助这些地区的学生达到《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所规定的要求。研究由印第安教育办公室 (OIE) 赞助, 由美国教育部下属的国家教育资料中心开展。负责制订研究计划的是一个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洲印第安和阿拉斯加本地教育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技术小组。
二、标准化测试在美国的发展、影响及全球化趋势
标准化测试在美国的发展可追溯到二战时期, 为了对新征士兵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评估, 心理学家和人力资源专家设计了不同类型可以准确有效评估知识和技能的测试。测试随后被不断完善以增强其有效性和程序的可靠性。战后, 这些设计测试的专业人员成为设计美国学校各类测试的专家。标准化测试设计仔细, 对考试结果进行认真检验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可以提供可靠、有效的学生学习信息, 经过不断改良和完善, 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学校, 在美国占统治地位, 并被很多国家广泛利用。
但国家标准测试在美国的最初推广并非一帆风顺。美国教育长期以来由各州, 而不是联邦政府负责, 美国学校历来在内容和管理上存在多样化的特征, 各州拥有自己制定教学政策的权利, 因而实行全国性的统一测试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事实上, 由于美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教师的流动促进了课程与教学方法的相似性, 并且美国大多数学校使用的教材都由少数几家出版商出版发行, 因此各州学校实际上都在遵循一个相似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中地位的日益增强, 针对美国缺乏有关学生学业信息的现状, 开展一项全国性学生学业成绩评估体系被提上日程。由于美国宪法规定教育是各州的职责范围, 反对者们认为建立全国性的评估体系是联邦政府试图扩张在州和地方教育上的权力。最终, 心理学家、教育家泰拉尔夫勒教授, 统计学家约翰塔基教授等人设计了一项研究计划, 定期对美国国内几所样本学校中的学生样本, 而不是全国所有学生进行测试, 每四年对相似样本进行重复检测, 结果以不记名的方式报告;评估结果并不用于州与州之间的比较, 而是按不同区域进行报告。至1969年, 美国各州教育委员会 (ECS) 接管了评估体系的管理, 教育界的重心才真正转向评估体系的发展和实施。1983年ETS接替ECS, 成立项目政策委员会, 并将项目更名为国家教育进展评估。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标准化测试和国家级评估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加, 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提高国家标准的运动。2001年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规定, 美国各州必须确立各自的教育标准, 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考试制度和评估模式, 不遵守法案要求的州和学校将无法获得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法案还规定各州必须在四年级和八年级进行NAEP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 并将测试结果与各州自己的测试结果相对比, 如果两个结果产生较大差距, 则该州必须解释产生差距的原因。标准化测试作为可靠的测量工具, 不仅可以准确提供学生的学习信息, 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也意味着一项新的考验。没有达到NAEP测试目标的学校和教师将被监督并要求改进, 因此教师将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标准化测试不断改进和发展, 目前已被运用于几乎所有的国际教育考试, 进一步推动了各国国家教育评估的发展。比如, 多米尼加共和国在美国国际开发署 (US-AID) 的资助下与教育评估研究联盟携手开展了一项长期评估。一些拉美和非洲国家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开展起地区性的评估项目。[2]创建于1994年的拉美教育质量评估联合会如今已发展到19个成员, 创建于1990年的南非和东非教育质量监督联盟如今也发展到15个成员国家, 其中7个国家参加了1995年至1997年的第一次评估, 14个国家参加了2000年至2003年的评估研究。过去, 一些中央教育集权的国家发展国家测试体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选拔可以继续深造的学生, 而不是用于评估课程的设置和实行情况。[11]随着时代的变化, 如今的重点更多的在于利用测试和评估来判断教育体系的完善性以达到预期的结果。[12]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 国家级与州级教育体系对国家评估和测试的影响之间的区别就不那么明显了。以最发达的国家为例, 不论是教育权力高度集中的法国, 还是教育权力高度分散到州的美国, 所有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大量的国际化标准测试和国家教育评估。尽管各州的组织结构和教育机构有差异, 但开展测试和评估的动力和压力是一致的。这一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不同类别的教育系统从以教室教育为基础的法国教育制度到证书考试广泛的美国教育制度。
但标准化测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 如过多的选择题无法全面反映那些由手写答案才能反映出的考生素质。此外, 由于学校和教师过多地重视统一考试的结果, 教学中的生动性、创造性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应试教育的泛滥。教师们主要关注的不再是教育本身, 而是如何帮助学生达到标准化测试的要求。目前的许多标准化测试已开始注意增加论述题、作文题等主观题型的数量。瑕不掩瑜, 相信标准化测试的高效性、可靠性将使其在未来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参考文献
[1]Baker, D.P., andG.K.LeTendre.National Differences, Global Similarities:World Culture and the Future of Schooling[M].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10]Kamens, D.H.and Mcneely, C.L.Globalization and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esting and National Assessment[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10, (01) :5-25.
[3]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6[J].Paris:OECD, 2006:18.
[4][9]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ional_Assessment_of_Educa tional_Progress.2010.4.
[5]http://nces.ed.gov/nationsreportcard/worldhistory/and.http://nces.ed.gov/nationsreportcard/foreignlang/.
[6]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http://www2.ed.gov/programs/naep/index.html.
[7]周廷勇.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演变及其新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 2009, 7, (3) :22.
[8]http://nces.ed.gov/nationsreportcard/about/state.asp.
[11]Eckstein, M., and H.Noah.Secondary School Examinations[M].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