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八年级学案范文第1篇
陈雪莲
课题:《谁是最可爱的人》
课型 :新授课课时:
1问题预设:
1、《人民日报》主编邓拓读了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非常感动,破例将该文登载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纸送到中南海,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这篇文章曾收入语文课本,你读过吗?
(1)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谈谈你的感想。
(2)你能说出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吗?
(3)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2、有人认为,朝鲜战场上,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劳师袭远,后勤补给困难,所以遭到了失败,你对此有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习目标
1、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掌握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时间、目的和结果;
2、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重点:抗美援朝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难点: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知识结构:
原因
时间:司令员:
抗美援朝经过:五战五捷
结果:胜利
展示内容: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国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境____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____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____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为了____、____,___年___月,以____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侵略者。
(2)抗美援朝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发扬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像誓死坚守上甘岭的钢七连,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的____,为不暴露部队潜伏目标而宁愿被烈火吞噬的____等等。
(3)___年__月,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签署停战协定,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合作探究】
史料分析:
材料1: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材料2:朝鲜战争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军参谋长联席主席布莱德雷
请回答:
(1)材料1“跨过鸭绿江”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这支军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请举出典型代表。
(2)哪些事件证明美国人选错了“战争对手”和“地点”?
(3)“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标志是什么?
巩固达标:
1.“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与这首战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D 抗美援朝
2.毛泽东曾写诗赞扬一位将军:“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建国初期,“彭大将军”指挥并取得胜利的对外战争是()
A雅克萨之战B渡江战役C百团大战D抗美援朝战争
3.某班表演历史短剧《上甘岭战役》,小刚在剧中扮演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A董存瑞B邱少云C黄继光D罗盛教
4.“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百团大战的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亚洲会议的圆满成功
5.美国将军克拉克说:“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下列内容中与这句话相关的历史史实是()
A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B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C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
6.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战士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壮举发生在() A北伐战争中B抗日战争中C解放战争中D抗美援朝战争中
7、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
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
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
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 材料
一、二共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图片中“雄赳赳,气昂昂,越过鸭绿江”的这支军队名称叫什么?
(3)作者魏巍为什么把他们称为“最可爱的人”?请写出这支军队中两位家喻户晓的“最可爱的人”.归纳生成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
(1)司令员:彭德怀(2)目的:保家卫国
(3)出兵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P10)
(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4、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问答题: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新课改八年级学案范文第2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
2、民族区域自治的提出:
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4、少数民族自治地方⑴3个层次:分自治区、、。
⑵5个省级自治区:、新疆、广西、宁夏、。其中,建国前成立的是。
5、意义: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各民族共同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2、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近年来,以**集团为首的少数藏独分子不断的策划西藏独立,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2、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是()
A.大杂居、小聚居B.小杂居、大聚居C.汉族在东、少数民族在西D.按民族划分居住区域
2、右图是大型民族歌舞《团结颂》剧照,她主要体现了()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地区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
3、全国目前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 A.10个B.5个C.6个D.8个
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应是()
A.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B.提出自治申请的地方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一地方D.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③④
6、“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
奴的心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你知道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吗?()
A.蒙古族B.回族C.藏族D.壮族
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广泛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② 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③ 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④ 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
①促进民族团结②缩小东西差距③各民族共同发展 ④政府依法行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9、1994年至2001年,中央政府向西藏投资达48亿元,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关键
B.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符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C.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课后提升】(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课本第59页活动与探究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
的弯路的反思!)
新课改八年级学案范文第3篇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学习重、难点】
1.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2..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自主预习】
1、电压就是使电路中有
的条件,电源的作用就是
;
2、电压的符号:
;电压的单位:
;简称:
;符号:
。
3、干电池两极间的电压为
;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
4、电压表是测量
的仪表,有
个接线柱,
个量程,大量程是
V,小量程是
V;电压表必须跟被测用电器
联。
【课堂探究】
一、电压
探究活动一:“想想做做
课本图16.1-2实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现象是:
,
1、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
的原因;电源就是
的装置。
2、电压的单位有
、
、
换算关系:1V=
KV
1mV=
V
1mV=
KV
练习:1.5KV=
V
3.6V=
Mv
10KV=
V
二、电压表
观察电压表,阅读课本P57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回顾以前学过的电流表,回答以下的问题:
1、实验室电压表有
个接线柱,标有“+”的接线柱与电源的
极相连;
标有“”的接线柱与电源的
相连。
2、电压表有
个量程,大量程为
V,分度值是
V;
小量程为
V,分度值是
。
3、电压表必须跟被测用电器
联;如右图所示。
图6-2
S
4、在不知道被测电压的情况下,先用
量程试触,若示数
,
则改用
量程,若电压
,则用
。
5、回顾电流表的知识,归纳在电压表上的读数步骤:
①确定
;②认清
;③读出
。
6、练习:利用课件进行电压表读数练习。
探究活动二: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1)如右图所示,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读出的数据是
V。
(2)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读出的数据是
V。
(3)比较电压表两次示数是否相同?
【课后练习】
.学生喜爱的便携式单放机通常需要的电压为
6V,它需要__
_节干电池___
联使用,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__
V,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V.
.下列有关电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某电路中有电流,它的两端不一定有电压
B.
某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一定有电流
C.
自然界中,有的动物本身就可以产生电压,用来自卫
D.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不同的电源提供的电压一定是不相同的
.在图6-2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断开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源两端电压为零
B.电灯两端电压为零
C.
开关两端电压为零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小红在有关资料中查找出了几种电压值,你认为其中最大的是(
)
A.人体的安全电压
B.洗衣机正常工作的电压
C.手持移动电话电池的电压
D.发生闪电时,云层间的电压
.图6-3是装有两节干电池的手电筒的结构示意图,要使手电筒正常工作,两节干电池正确的是(
)
A
B
C
D
图6-3
.下列关于电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
B.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都是1.5V
C.电压只能使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
D.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在“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以下的步骤
A.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B.正确读出所测量的电压数据,并记录;
C.了解电压表的量程,弄清每大格和每小格代表的电压值;
D.根据记录总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以上步骤按合理的顺序排列是______
_.
.如图6-1所示,在烧杯中加人盐水,然后将连在电压表上的铜片和锌片插入盐水中,这样就制成了一个干电池.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与接线可知:这个电池的电压是_____V,_____片是它的正极。
我的收获:
新课改八年级学案范文第4篇
课题 :第11课《敬畏自然》
学习目标: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A.人类竟然不打自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学习过程 无比的美。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一、预习新知
3 、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
)鹏
斥鴳(
)
蓬蒿(
)
咫尺(
)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佳肴:
二、课堂展示
(一)读课文小组讨论
1、本文谈论的内容是什么?
2、在人与自然这个问题上,作者是怎样认为的?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
) 提出问题:
二、(
) 分析问题:
三、(
) 解决问题:
4、“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5、“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6、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二)【合作探究】
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这此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 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②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④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不自量力 陷阱 呐喊 沾沾自喜 B.喜形于色 窃笑 佳肴 狼藉班班 C.相形见拙 呐喊 演化 美味佳肴 D.精巧绝伦 幼稚 误解 高深漠测
①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
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 不
正
是
她
生命力的体现吗?
(
)
②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
声音。
(
)
③
你
难
道
没
有
听
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③水千变万化,雕塑出清丽的湖泊,创造出富贵的湿地资源
④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A. ④①②③ B. ④③①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②④
5 、仿例造句,表达对自然母亲的感恩之情:
感谢自然赐予我眼睛,让我看到如此壮美的山河;感谢自然赐予
我
, 。
6 、举例说明“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
。
7 、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
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
向人们发出呼吁。
例: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五、小结
收获:
新课改八年级学案范文第5篇
课型
新授
主备
曹振国
审 核
初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学习难点:
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过程
预习方案: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舔 ( ) 恪守( ) 一绺( ) 酣睡( ) 脑髓 ( ) 濒临( )
幼稚( ) 布幔( ) 恶梦( ) 间歇( ) 捍卫( ) 无济于事( )
(一)导入新课:
(二)伏契克是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全书共分8章。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他在临死前最后呼吁:“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zhēn)言。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三)解题: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它有三个主要特征: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四)整体感知:
1.学生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2.读完本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本文是按照什么来安排顺序的?
4.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五)课堂研讨
1.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 (1)“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
(2)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
(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5)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2.学生三读课文。
研讨: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 (1)相关语句:
(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六)比较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七)课堂小结:
要点:从插叙、开头与结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和语言风格四方面引导学生总结。
(八)反馈练习
⒈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跛( )脚 濒( )临 撤( )退
hān( )睡 稀shū( ) 间xiē( ) ⒉ 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还
角
号
差 ⒊ 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瘸腿。亦指导瘸腿的人。( ) 对事情毫无补益。 ( ) 各种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 ) 接近;靠近。( ) 旧时称打扫街道的清洁工。( ) ⒋ 文学常识:
新课改八年级学案范文第6篇
内容: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2) 通过对教材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
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P5659完成下列填空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中国是由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和的关系,各民族在分布上呈现、的特点。
2、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制度,我国共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
3、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
一、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旧社会,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政策。
2.中央提出实施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B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C民族平等D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应是()
A由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B提出自治申请的地方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一地方D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3、“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
C民族共同繁荣D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4、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A. 西藏B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
C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D宁夏回族自治区
5、孔繁森是()
A.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
C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
6、20世纪60年代初期,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是()
A内蒙古B西藏C广西D新疆
7、同学聚会,当中有一位回族同学,那你不应该准备的食物是()
A猪肉或用猪肉做的食物B面食
C米饭D羊肉串
8、民族区域自治是()
A.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提出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
C.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D.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9.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一。下列做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在国家机关统一使用汉字与普通话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总结本课)
1、通过阅读教材,说说我国对待少数民族问题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那些成就?
2.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学习反思】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学讲练
内容: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2)通过会议学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大家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3)通过港澳的回归,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港澳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学习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P6063完成下列填空。
1.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制度。 “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年7月1日,中两国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1999年月日,中两国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中的“喜事”指
A.新中国的成立
B.民族区域自治
C.香港澳门回归
D.西藏和平解放
2.“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针对哪一地区提出的?
A.香港B.澳门C.台湾D.西藏
3、“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归祖国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A.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B.1997年12月20日1999年7月1日
C.1997年12月1日1999年7月20日
D.1997年7月1日1997年7月20日
4、香港传媒评价:“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一国两制”构想
5、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社会制度B.经济制度
C.主权归属D.社会生活
6、15.“一国两制” ()
A.是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
B.最初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的
C.首先在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D.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指导方针
二、非选择题
1、 回顾中国近代史,想一想香港是怎样逐步被英国占领的?香港是何时回归的?从香港的失去到回归,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2.结合教材63页活动与探究中的材料,谈谈“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像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