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精选8篇)
《化石吟》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第1篇
知识目标
1、积累识记本课的生字、生词。
2、练习概括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德育目标 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
重点学习并运用通过品析词语、句子来分析诗歌的内涵。
难点学习并运用通过品析词语、句子来分析诗歌的内涵。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上网查阅资料,或向你的生物老师请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它古生物的短文。200字左右。
教学内容 教学笔记
一、预习指导:
一)分析题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当你阅读文章、诗歌、古代诗词时,一定要首先分析它的题目,抓住“题眼”,大胆猜测,以初步了解其内容、作者的情感等。请你分析该诗的题目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你初步了解到该诗的内容是什么?
2、“吟”的意思什么?你曾经学过的哪首古诗中也有这个字?
二)积累运用
积累《学习检测》1--5小题中的字词。
三)默读诗歌,把握内容
1、该诗共七节,请你逐节分析并概括其内容。
2、全诗的结构是。
3、请同学们在以上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填空:这首诗写了,
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二、探究与练习:
(一)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感受音乐美
1、请你标出诗歌中押韵的字,所押的韵是。
2、请你划分第三节的朗读节奏,用△标出重读的词语。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提示:a、划分节奏时注意:根据句子成分划分,一般来说,主语、谓语之间需要划开。谓语和宾语之间需要划开。还要参照句子中的意义单位,即一个词语、短语(如冰冷的骸骨)不能分开。
b、句子的重音:修饰性的成分,如“冰冷”一词表明了骸骨的特点,需重读。谓语动词重读,有时还要分析作者在这个句子中要强调什么。
C、划分完句子成分后,要在心里默默地读一遍,以检验是否正确。
3、请你在此基础上,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请你带着诗人的感情,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吟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品读诗歌,感受化石的形象美
1、请你完成:a、课本中的课后题一。
(三)合作探究
考考你的想象力。
在一次考古挖掘中,发现了这样一块化石:一位母亲弯着腰,紧紧护着身体下面的孩子。请你发挥想象,结合下面的图片,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再现出当时的景象,150字左右。
三、达标检测:
小结:请你根据诗歌内容,总结出“化石”的形象。
四、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自读课本的“科学与诗歌”部分的《黑洞》,完成下列题目。
1、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黑洞”的特性。
2、诗歌中,诗人用了很多比喻句、拟人句,以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一不被我们所熟悉的天体,请你选择其中的句子进行赏析。
比喻句:
拟人句:
课后反思(师、生)
教师批阅记录
丁培亮
《化石吟》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第2篇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内容。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联想和想像,体会诗人的感情,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化石,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唱歌吗?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潜行()葱茏()卓越()海枯()裹藏()(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称赞而且佩服。()
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草木)青翠茂盛。()奇异而虚幻。()
(3)基本了解这篇课文的体载是什么?(现代诗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听清节奏,重音和语调。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化石吟》中“吟”是什么意思?课题是什么意思?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2节。好在使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
(以上问题中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在相关问题中标上记号,与同学讨论解决或请教老师。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大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四、研读赏析
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四、合作探究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除课文所讲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六、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
七.课堂检测
(一)基础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躯壳()悄然()潜行()卓越()猛犸()长吼()长眠()2.解释下列词语。叹服: 海枯石烂: 乌有: 日转星移:
3.诗歌的第一节分别指的是什么东西? 4.诗歌第二节连续三个疑问在哪节得到了证实?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澄江化石群
5亿3千万年前的一天,一股意外涌来的泥沙把滇中海域浅海区中大量的动物埋在下面。由于迅速地与外界隔绝,致使大量包括软体动物在内的生物没有腐烂,在泥沙中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些原来难以成为化石的动物在泥沙中经过几亿年而最终成为化石,随着地壳的运动,这座难得的古生物宝库被抬升到云南澄江帽天山。
澄江化石群异常珍贵,一般情况下,寒武纪的许多无脊椎动物若无特殊埋葬条件,不会变成化石。而在澄江它们不仅成为化石,而且还保存得非常完好。澄江化石的完整性解开了一些长久令人费解的“化石谜”。例如早在100年前发现的奇虾的“脚”化石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节肢动物的尾巴,而奇虾的“嘴巴”化石则被认为是水母,而且荒唐地被单独“立户”取了名称。澄江奇虾化石的发现纠正了把奇虾的肢体当物种的“历史错案”。
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十分重要。寒武纪比我们熟悉的恐龙时代的“侏罗纪”早四亿年。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寒武纪中期的布尔吉斯动物化石群和1949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前寒武纪末期的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这两个化石群时间间隔有1亿1千万年,两者物种间发生的突发性变化难以在实物上得到证明。澄江动物化石群正好在以上两个化石群跨度上的中间,是寒武纪生命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生快速飞跃的最重要的环节。
1.使一些在其他地区“原来难以成为化石的动物”在澄江“最终成为化石”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
A.这些动物在澄江地区埋藏于泥沙中的时间长——5亿3千万年。B.这些动物在被泥沙埋藏时,与外界迅速隔绝。C.这些动物原来生活在海域的浅海中,容易被泥沙埋藏。D.这些埋藏在地下的没有腐烂的动物由于地壳运动而被抬升。
2.联系澄江奇虾化石的特点,分析造成奇虾化石“历史错案”的根本原因,正确的一项是()A.100多年前发现奇虾化石时,古生物化石研究技术不够先进,难以认清其实质。B.100多年前发现的奇虾化石的形态与某些物种形态极其相似,科学家们以貌定论。C.100多年前发现的奇虾化石都是奇虾的局部,而非整体,难以从整体判定。D.长期以来遗留下的“化石谜”影响了科学对奇虾化石的准确判定。3.“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十分重要”,说其“重要”的一个具体依据是()A.澄江动物化石所处的时期正好在前寒武纪末期与寒武纪中期的时间跨度的中间。
B.澄江动物化石证明了由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到布尔吉斯动物化石两者物种间发生的突发性变化。C.澄江动物化石是寒武纪生命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生快速飞跃的最重要的环节。D.澄江动物化石所处的寒武纪比“侏罗纪”早四亿年,更有生命价值。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板书设计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5(参考答案
一、1.hái ké qiǎo qián zhuó mǎ hǒu mián
2.叹服:称赞而佩服。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乌有:虚幻,不存在 日转星移:形容时间的推移。
3.依次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4.最后一节。
《化石吟》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第3篇
关键词:学案,有效设计,初二英语阅读
一、初二英语阅读课有效设计“学案”的必要性
《新课标》指出中学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传统英语阅读课堂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点的讲解, 甚至把英语阅读课变成翻译课, 忽视了对学生自主理解和阅读技能的培养。学生在难度较大的阅读过程中往往无处下手, 阅读技巧不当, 阅读兴趣不高, 动力不足, 并且有强烈的畏难心理。也有一部分教师在阅读课中尝试了用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但是传统的学案设计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缺乏整体思路和缺少以整个单元的话题主线为线索, 无法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把学案当作是纯粹的练习提纲, 使之失去导学的功能;缺乏文化渗透和情感升华, 无法促进学生从内心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得到思想升华。笔者认为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在学案设计中, 教师应巧妙地设计学生学习活动, 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该怎么样去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升华情感。
二、“学案”的有效设计
所谓学案 (Guided Learning Plan) , 是教师根据学生学情、教材内容、教学设备等实际情况, 为学生度身定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编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从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和知识建构出发, 以学案为载体, 创设建构性学习情境, 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和体验思维的过程, 实现教材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经验结构的有效整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做了有关设计初二英语阅读课“学案”的尝试。
(一) 合理设计问题, 理清文章主线
新版《新目标》八年级的教材中, 每个单元的Section A部分多了一篇英语阅读文章, 而且Section B部分的英语阅读文章篇幅加长, 生词多, 句型结构复杂。面对这样的教材, 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和设计“学案”时, 不能被大量的细节信息所左右,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意义的高度把握全文, 明确文章的主线, 这样整节课才不会像一盘散沙, 从而有利于学生抓住整篇文章脉络, 进而对文章有更好的理解。以《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Unit 7 W 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Section B 2b的阅读教学为例。笔者根据文章内容在Detailed reading环节中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读第1, 2段, 完成第1, 2, 3个问题
Q1:What do pandas look like?
Pandas are______, cute and lovely.
Q2:Are pandas important to China?
______, they are_______ of China.
Q3:What do baby pandas and adult pandas eat?
The baby pandas_______ for breakfast.
The adult pandas________.
读第3段, 完成第4个问题
Q4:Why are pandas endangered?
First, because pandas don’t have many babies
The baby pandas illness and don’t live very long.
Second, pandas don’t have enough food to eat.
The bamboo forests because people the forests.
读第4 段, 完成第5 个问题
Q5:What do people do to save the pandas?
An education program teaches children about_______.
They tell children about_________of saving the animals.
Scientists do research to better understand__________ of pandas.
这些问题的设计使得文章框架清晰、逻辑明朗, 既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关键信息, 又可以理清文章的主线, 把握篇章整体结构, 明白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大限度地获取篇章所传递的信息, 并且使得细节信息找到附着点。学生很快就能够弄清楚这篇文章围绕着“the endangered panda”这条主线,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濒临灭绝的熊猫, 即“熊猫的简介”“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和“保护熊猫的方法”, 用图式表示如下 (见图1) :
(二) 用心设计步骤, 培养阅读策略
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 终身受益。”在英语阅读课中, 如果只是简单地教会了学生几个单词和几个句型, 而没有教会学生阅读的策略和技巧, 那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无法真正提高。在学案中阅读步骤的设计也要能够体现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以《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Section B 2b的阅读教学学案为例。笔者在安排阅读步骤时, 从skimming到scanning再到detail reading, 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找中心大意, 通过寻读找出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以及通过细读回答问题来理解文章的细节, 逐步培养学生略读和寻读的阅读技巧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获取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所给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中心思想, 了解文章大意,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这些步骤的引导, 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大意, 获取关键信息, 而且也提高了阅读速度。
Skimming:快速阅读, 选出中心大意。
Which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There are fewer bamboo forests and pandas, because humans cut down lots of forests.
B. The pandas are endangered, so we should help protect them.
C. The pandas are very cute and eat a lot of bamboo.
Scanning:阅读文章, 找出下列数字代表的含义 (可在文章中画出来) 。
10: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
300:__________________
2000:__________________
(三) 精心设计活动, 促进知识内化
阅读的本质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是通过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获得对文本的准确理解的过程。因此, 阅读教学首先要将文本作为信息材料, 通过有效阅读,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英语阅读获取信息, 在吸收信息的基础上转述信息, 并进行创造性写作 (曹敏2011) 。由此可见, 在对文章有了一定了解之后, 活动并不能戛然而止, 应该与口语结合, 利用信息转化活动把文章内容用图式的形式展现出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口头复述主要内容并与写作结合, 进行同一主题的作文训练。教师可设计Memory game等活动, 让学生对文本信息知识进行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 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如在《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Section B 2b的阅读课中, 笔者在阅读后设计下列的活动Memory game (背诵竞赛) 和Retelling (根据提示词, 复述短文内容, 一人复述一小部分, 也可自己补充相关的句型) 。
S1:black and white, cute and lovely, symbol
S2:drink, eat
S3:don’t have many..., die from, don’t live long
S4:get fewer, cut down
S5:teaches...about...;tells...about...;
S6:do research to...
(四) 科学设计练习, 巩固语言知识
学案的设计内容中不可或缺的是相应的配套练习, 设计此练习可以供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对所学的知识点的用法进行巩固和运用, 同时又能给教师以直接的反馈, 让教师可以直接针对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设计阅读后练习应该注意针对本节课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进行, 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进行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从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以《八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Section B 2b的阅读课学案设计为例, 笔者在学生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 (input) 和语言内化 (intake) 之后设计了7 道练习题, 让学生根据句子内容, 用今天所学到的词和词组的正确形式填空。试题如下:
1. These days, many peopledie fromcancer (癌症) .
2. The elephant is thesymbolof Thailand, just like the panda in China.
3. We should stopcutting downthe trees. Instead,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4. The lecture tells u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studying English, it is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5. The animals areendangered. We need to come up with a plan to save them.
6. I spend half an hourwatchingnews on TV every day.
7. There are many boyplaying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 Let’s join them.
这些练习, 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加以运用和巩固。练习结束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答案, 也可以直接出示答案, 但讲评一定要有针对性, 展示解题思维的过程。达标练习以便反馈矫正,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 巧妙设计任务, 推动情感升华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因此, 在设计阅读课的“学案”过程中, 要关注情感教育的渗透, 并在导学案中设计相关的活动来体现阅读文本之后的情感升华, 以便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 去探索文章所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例如, 在《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Unit 5 Section A Reading:The Storm Brought Peo原p le Closer Togethe r. 阅读后, 笔者设计了Free talk (自由讨论) 活动, 让学生讨论生活中除了台风之外还有什么事情可以使人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如何互相帮助, 学生在学完这篇文章之后, 不仅收获了语言知识, 而且收获了思想的升华, 鼓励学生在现实困难面前互帮互助, 团结友爱。而在八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Section B 2b的阅读后, 则让学生观看了一些有关濒临灭绝的动物如何遭受人类杀害的图片, 并通过6 人小组合作制作海报, 提出至少5 条建议来号召身边的人们帮助拯救和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 以此来唤醒和培养学生保护和拯救动物的意识, 为人类和动物、自然的和谐相处贡献一份力量。
三、使用学案后取得的效果
经过将近一年的探索尝试, 笔者将“学案”作为课堂助手, 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上的学习效率。学生对英语阅读课不再感到恐惧, 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回答问题, 在课堂问题讨论中也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课堂气氛明显比以前活跃;课后与老师讨论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 笔者还发现, 通过学案的有效设计, 教学目标达成度也大大提高了;课堂上, 学生得到了足够的语言输入, 提高了阅读技能和策略, 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专家点评
谢老师的论文选题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学案”热点问题, 针对初中学生畏惧“阅读”难点问题来论述。文章以一节八年级英语阅读课的“学案”设计实践展开, 结合《英语课程标准》和理论进行阐述。论文选题适当, 有实际应用价值且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论文撰写思路清晰, 文章主题、条理清楚, 结构安排合理, 层次清晰, 逻辑性较强, 有一定的理论和实例支撑, 语言流畅简练, 用词准确。
附学案:
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Section B Reading
特别说明:制作海报, 提出至少5 条建议来号召人们帮助拯救和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 加油!
1.Guessing:What is Miss Xie’s favorite animal?
It’s a little big and heavy.It has two big eyes.
It is pink when it’s a baby, but it’s white and black when it grows up.
2. Brainstorming: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pandas?
3.Skimming:快速阅读, 选出中心大意。
Which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There are fewer bamboo forests and pandas, because humans cut down lots of forests.
B.The pandas are endangered, so we should help protect them.
C.The pandas are very cute and eat a lot of bamboo.
4. Scanning:阅读文章, 找出下列数字代表的含义 (可在文章画出来) 。
10: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
300:______________
2000:______________
5.Detailed reading:细读短文, 回答下列问题。
读第1, 2段, 完成第1, 2, 3个问题
Q3:What do baby pandas and adult pandas eat?
The baby pandas ________for breakfast.
The adult pandas________.
读第3段, 完成第4个问题
Second, pandas don’t have enough foodto eat.
The bamboo forests because people the forests.
读第4段, 完成第5个问题
They tell children about of saving the animals.
Scientists do research to better understand of pandas.
6. Memory game (背诵竞赛)
7. Retelling (根据上面的问题, 复述短文内容, 一人复述一小部分, 可以看屏幕上的提示词)
S1:black and white, cute and lovely, symbol
S2:drink, eat
S3:don’t have many..., die from, don’t live long
S4:get fewer, cut down
S5:teaches...about...;tells...about...
S6:do research to...
8. Exercise (用所学词或词组填空)
(1) These days, many people________ cancer (癌症) .
(2) The elephant is the______ of Thailand, just like the panda in China.
(3) We should stop _________the trees.Instead,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4) The lecture tells us about the________ of studying English, it is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5) The animals are_______.We need to come up with a plan to save them.
(6) I spend half an hour __________news on TVevery day.
(7) There are many boy__________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Let’s join them.
9. Discussion (自由讨论)
What else can we do to help save the pandas?
10.Task:6人小组合作制作海报, 提出至少5条建议来号召人们帮助拯救和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 加油!
参考文献
曹敏.2011.以读促写循序渐进[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 :34-38.
李林, 王冬, 覃文圣, 张淑琴, 高栩.2011.论电子教材取代纸质教材发展趋势的必然性[J].中国信息界, (5) .
倪扬英.2015.一堂优质课对阅读文本解读的几点启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 :45-48.
《化石吟》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第4篇
——你的参与,就是你的成功,你的成功,就是你人生中的历史丰碑!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课前预习】
1、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
2、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课前小练】
1.公元前年,领导农民
在发动起义。并在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第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其精神,鼓舞后世人民的反抗残暴的统治。
2.公元年,在以少胜利多击败秦军主力。公元年,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3.公元年,建汉,史称,都。
【合作探究】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暴政
(1)繁重。
(2)沉重。
(3)殘酷。
2.更加残暴。
【重难解析】
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当堂评价】
1、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2、楚汉战争中,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有
①善于用人
②有关中作为后方
③约法三章
④军力强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化石吟 第5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预习准备】
1、资料链接:
鱼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它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它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最早的鱼类化石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泥盆纪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族达到全盛。
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十米,小的体长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两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这段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有特色的事情,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秀丽、行动敏捷的食肉恐龙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是现今大象体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龙震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量最大的腕龙等。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久远的冰河时代。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但依考古发现可以推断的是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万载( ) 骸骨( ) 猛犸( ) 档案( )潜( )行
日转( ) 卓越( ) 奇huàn( ) guǒ 藏( )
葱lóng( ) 幽yǎ( ) 思xù( ) 躯ké( )
3、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 )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⑤(草木)青翠茂盛。 ( )
⑥奇异而虚幻。 ( )
【学习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4、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b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c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巩固练习】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________和________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跋山涉水去________和________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里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他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1.第一节的空格中应填入哪些词语( )
A.收集 研究 寻找 采集 B.研究 收集 寻找 采集
C.收集 研究 采集 寻找 D.研究 收集 采集 寻找
2.第二段画线句子表明这块化石之所以能被发现的两个原因,请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A. ,
B. 。
3.为什么“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请你在文章中找出怀疑的理由。
4.我们可以从曼特尔夫妇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参考答案
【预习准备】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zǎi hái mǎ dàng qián zhuǎn zhuó,幻,裹,茏,雅,绪,壳
3、幽雅 悄然 叹服 海枯石烂 葱茏 奇幻
【学习过程】
1、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4、a 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 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 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巩固练习】
1.A
2. A.因为修路而使岩石裸露,岩石中的化石也才有可能被发现;
B.曼特尔夫人已经养成了观察岩石、寻找化石的习惯。
3.这些牙齿和骨骼化石是在一个地方发现的,应该是属于同一种动物,犀牛和河马不可能群居在一起;曼特尔“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所以居维叶认为这是犀牛的牙齿是不可能说服曼特尔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的教案 第6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 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 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设计范文三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内容。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联想和想像,体会诗人的感情,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唱歌吗?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潜行()葱茏()卓越()海枯()裹藏()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④(草木)青翠茂盛。()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⑥奇异而虚幻。()
3、基本了解这篇课文的体载是什么?(现代诗歌)
【自主学习】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听清节奏,重音和语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化石吟》中“吟”是什么意思?课题是什么意思?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2、学生大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除课文所讲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
【练习反馈】
(一)基础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躯壳()悄然()潜行()
卓越()猛犸()长吼()长眠()
2.解释下列词语。
叹服:
海枯石烂:
乌有:
日转星移: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2)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4)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5)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4、、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A.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C.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5、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A.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C.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D.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化石吟》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第7篇
教学目的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了解积累本课生字词。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板书课题)
2、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描写了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学法指导: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字词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卡片,学生回答)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出示卡片,学生回答)
三、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问题研究:
1、诗的第一、二节连用了六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诗歌1、2节以六个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和思考。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作者遐想的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4、研讨:分别找出第3-6节的要点: A、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B、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生命信息”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C、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D、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黔西南州也曾大量发掘出恐龙化石——贵州龙,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远古的生命信息。)
5、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再读诗歌,读出对奇妙化石的赞叹。
四、小结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作业
1、请大家课后去发现黔西南州有哪些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课后练笔:A、假如我是化石„„B、假如我是恐龙„„ 板书设计:
化石吟(赞颂)
科学诗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否定造物主
裹藏生命信息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雕刻家、魔法师
《化石吟》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第8篇
1.复习运用地球仪, 说明经线与 纬线、经度与 纬度的划分。
2.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 分, 五带的划 分界限及其范围。
4.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 地理现象。
5.复习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辨别方向, 识别图例。
6.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判断坡度陡缓, 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难点
1.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介绍 全国“防灾 减灾日”的由 来。这节课, 我们将以当年的汶川地震作为背景, 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的重难点进行复习, 希望大家在复习地理考点、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同时, 也能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下面, 我们首先看一下对当年地震的简单介绍。
材料: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 震中位置是北纬31度, 东经103.4度。此次地震波及面积大, 东南亚、东亚及部分中亚地区都有震感, 地震的破坏 性强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这节课, 我们将一起完成与此相关的6个题目。
1.下列对“5·12汶川地震”震中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N31°, E103.4°B.S31°, W103.4°
C.31°N, 103.4°E D.31°S, 103.4°W
【生】学生回答。
答案:C
【师】这题的考点是经纬度的字母表示。首先, 大家要熟记4个字母代 号:北纬———N (North) ;南纬———S (South) ;东经———E (East) ;西经———W (West) 。它们对应了英文单词东西南北的首字母。其次, 我们还要注意经纬度字母表示的格式:度数在前, 字母在后。
2.以下能正 确表示震 中P点大致经 纬度的是 ()
【生】学生回答。
答案:C
【师】这题的考点是经纬网定位, 只要大家理清经纬线、经纬度的内容,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 我们就通过地球仪, 将经纬线、经纬度的相关内容梳理 一遍。首先通过地球仪, 复习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半球划分的相关内容。震中P点位于31°N。在赤道以北地区, 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越往北纬度越大。而赤道以 南地区是越往南纬度越大。所以根据纬度排除A、B。再来看经度, P点经度为103.4°E, 在0°经线以东地区,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越往东经度越大, 而0°经线以西地区, 越往西经度越大。
3.“5·12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14时28分, 而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值深夜时分, 时间的差异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
【生】学生回答。
答案:自转
考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以下还有哪些地理现象也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昼夜更替、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而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的公转运动形成的。说到地球公转, 我们一起来看第4题。
4.地震发生时,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 此时, 汶川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生】学生回答。
答案:B;昼长夜短
考点: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师】在一年中,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 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以及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情况有所不同。请同学们说一说“二分二至”的相关内 容。5月12日这天,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介于甲和乙之间, 并且更接近于乙。当时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 并且在夏至之前, 每一天的白昼时间还会继续变长, 黑夜时间会继续变短, 这一特征也为当时的灾后救援争取了更多的有利时间。虽然如此, 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形势非常严峻, 特别是进入6月以后, 当地气温持续升高, 灾区发生传染病疫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请同学们看下面这题。
5.汶川位于地球五带中的热带吗?
【生】学生回答。
答案:不是。
考点:地球上的五带划分。
【师】关于地球 上的五带, 请大家具体地填填看。
汶川位于北温带, 6月以后气温持续升高, 是因为进入了夏季, 不过此时澳大利亚的悉尼进入的是冬季, 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下面, 我们将有关地球自转、公转及五 带的内容 概括一下, 请大家填一填。
地球 (自转 ) 也公转, 自 (西) 向 (东) 未改变;
(自转) 运动绕轴转, 一周时间为 (一天) ;
公转运动绕 (太阳) , 一周时间为 (一年) ;
地球自转不间断, (昼夜) 更替是必然;
四季变化归 (公转) , (南北) 半球正相反;
太阳高照在 (热) 带, 斜射厉害在 (寒) 带;
南北温带较适中, (四季) 变化最明显。
由于汶川地震发生在山区, 震后的次 生灾害严 重, 其中由于山体崩塌, 堵塞河道, 形成多处堰塞湖, 增加了震后抢险救灾工作的难度。接下来看第6题。
6.读“汶川某地震灾区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问题。
(1) 12沿线有可能形成河流的是处。
(2) 图中A处为周围 山体塌方形成的堰塞湖, 如果湖水再涨, 甲、乙、丙三村最有可能被淹没的是。
(3) 地震塌方导致D处公路受阻, 需要立即打通这段公路。施工人员测得B、C两处图上距离为2.5厘米, 实际距离为千米。 (直线距离)
【生】学生思考并讨论, 然后回答。
(1) 答案:甲处
【师】如果有河流, 流速较快还是较慢呢? (较快, 因为1处等高线密集, 说明坡陡, 河流流速快, 而等高线稀疏则说明坡缓。)
考点:通过等高线特征, 识别不同的 山体部位 及判读坡的陡缓。
(2) 答案:甲村
【师】如果要组织甲村居民向乙村转移, 转移方向是 (往北) , 往丙村转移, 转移方向是 (西北) 。判断的方法是:“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考点: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答案:0.5千米
【师】:根据比例尺, 图上1厘米, 代表实地距离0.2千米, 因此图上距离2.5厘米, 代表实地距离0.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