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根除率范文(精选7篇)
HP根除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12 年9 月~2013 年9 月选取本院治疗的Hp感染阳性患者78 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其中男39 例, 女39 例, 年龄15~50 (24.5±2.5) 岁, 病程1~10 (6.6±1.5) 年。 两组患者在体重、性别、年龄、过往病史、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等基本资料之间的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经过临床诊断记录结果中有21 例胃癌、19 例淋巴瘤、17 例消化性溃疡、11 例慢性胃炎和10 例胃黏膜溃疡。 纳入标准:经过临床诊断结果, 患者中患有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等病症中任何一种或以上;患者的尿素呼吸检测Hp的研究结果为阳性;患者均无肝、肾、心脏、精神病方面的病史;1 个月内未服用抗菌素、糖皮质激素、抑酸剂等药物;患者均积极配合随访、回访的病情恢复效果调查;本次研究选取的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上患者的选定标准。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所有患者抗Hp三联疗法的常规治疗, 采取口服克拉霉素、泮托拉唑和阿莫西林的药物治疗, 服药方法为:阿莫西林, 2 次/d, 1000mg/次;泮托拉唑, 1 次/d, 40mg/次;克拉霉素, 2 次/d, 500mg/次;均是餐前服用, 持续服用10d;给予观察组所有患者的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以益生菌治疗, 采用产于上海信谊制药厂的益生菌的药剂, 产品名称为培菲康胶囊[2]。该胶囊成分包括有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等。 其服药的方法为:益生菌胶囊, 3 次/d, 1 粒/次, 餐前服用。 患者治疗的全程应秉承错开服用抗生素和药物的原则, 并在期间对两组患者的体征变化情况、病情缓解时间、病情变化和临床不良反应等指标做好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在疗程结束后应对所有患者用HUBT-20 型号的Hp检测人仪器进行检验和测试。
1.3疗效评定标准[3]按照Hp根除的标准, 显示为14CUBT>100dpm/mmol时, 表明Hp为阳性, 显示为14C-UBT<100dpm/mmol时, 表明Hp为阴性, 疗效氛分为无效、 有效和显效三个等级。 显效:治疗后经Hp测试仪检测结果呈阴性;有效:治疗病症基本好转;无效:治疗后经Hp测试仪检测结果呈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6.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χ2, 多因素对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 比较期间结果以P<0.05 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完成整个治疗疗程后, 经Hp仪器监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1.7%, 组间数据具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大大优于对照组, 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 (3 例) 明显少于对照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 (13 例) 。 见附表。
3 讨论
我国是全球范围内感染Hp的人数较多的国家, 感染Hp成阳性的患者会导致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溃疡和胃炎等相关的系列疾病, 严重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 如何提高清除Hp率成为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只有选择根除Hp药性强烈根除效果良好的药物才能提高Hp的根除率, 所以在选用治疗药物时, 应选择疗程短、 见效快、价格实惠、耐药性低的临床药物,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加快疾病溃疡的速度, 提高Hp清除率,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效果最优的治疗方案。 传统仅采用三联疗法以清除Hp的效果较差, 只能产生60%~80%的根除效果, 与理想的治疗效果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加上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上升, 使得治疗效果越来越不乐观, 再次感染和复发率的几率较高, 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
此次研究采用的是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采用益生菌对抗Hp的治疗方法, 不仅有效提高Hp根除率, 还降低了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益生菌具有调节肠胃道菌群的功能, 有效维持内部菌群的平衡, 有助于抑制Hp生长, 有效防预再次感染, 但是益生菌有效根除Hp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观察益生菌防止Hp再次感染和复发的机制。益生菌对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溃疡和胃炎等相关的系列疾病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对其的研究和探索也需进一步进行。
摘要: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78例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阳性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 并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三联疗法给予治疗, 观察组所有患者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以益生菌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给予密切观察。观察组患者的Hp根除总有效率 (92.3%) 显著高于对照的Hp根除率 (71.7%) , 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在症状缓解的时间与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Hp感染相关性胃炎中益生菌可以提高Hp根除率, 明显降低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益生菌,根除率
参考文献
[1]高成城, 杨晓钟.三联疗法对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抗炎及抑制Hp感染的临床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31 (6) :15-16.
[2]宫秀芹.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8 (15) :22-24.
HP根除率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性患者53例, 女性患者47例;年龄33~69岁, 平均 (45.5±2.4) 岁。纳入标准:1内镜检查结果确诊为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 溃疡数≤2个, 溃疡直径3~10 mm;2HP检查结果为阳性;3入组前1个月内并没有给予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治疗;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十二指肠手术史患者、胃手术史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幽门梗阻患者、溃疡出血、穿孔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 (厂家: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108;规格:0.01 g/片) 口服治疗, 20 mg/次, 2次/d;克拉霉素 (厂家:浙江震元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家准字H20058305;规格:0.25g/片) 口服, 500 mg/次, 1次/d;替硝唑 (厂家: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090, 规格:0.5 g/片) 口服, 500 mg/次, 1次/d。试验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 (厂家:阿斯利康只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6380;规格:40 mg/片) 治疗, 口服, 40 mg/次, 1次/d;口服克拉霉素、替硝唑, 剂量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连续治疗4周, 并观察其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HP根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合胃镜检查结果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断[5], 1痊愈:治疗后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和周围炎症完全消失;2好转:治疗后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完全消失, 周围依然存在炎症, 或者溃疡面积减少≥50%;3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十二指肠溃疡面积缩小不足50%。在胃镜检查期间, 选择患者的胃窦部组织标本进行活检, 利用尿素酶呼气试验对HP进行测定, 如果测定结果为阴性, 则显示HP被根除[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 高于对照组的92.0%,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情况比较
治疗后1天, 试验组患者腹痛缓解率为42.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0% (P<0.05) ;治疗后3天, 试验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腹痛缓解率分别为44.0%、38.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HP根除率为76.0%, 对照组为70.0%, 两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中, 心悸1例、腹泻1例、头昏1例、便秘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 (4/50) ;对照组中, 心悸1例、腹泻1例、头昏1例、便秘2例、面部浮肿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 (6/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3 讨论
临床中在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诊断时, 常选胃镜检查, 通过胃镜检查能对十二指肠黏膜进行直接拍摄和观察, 而且还能通过胃镜直视来实施HP检测和病理学活检, 进而早期诊断十二指肠溃疡[7]。在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 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或者存在恐惧感, 则应在麻醉状态下给予胃镜检查, 保证胃镜检查顺利开展。如果患者年老体弱、伴循环系统疾病, 不能实施胃镜检查, 则应给予X线钡餐检查, 但是和胃镜检查相比, X线钡餐检查的准确性较低[8]。应用核素标记C13呼气或尿素酶试验等, 能对HP感染进行检测, 进而来对HP感染的根除效率进行评价。
临床中在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时, 通过药物治疗能对发病原因进行去除, 控制临床症状, 进而让溃疡更快愈合, 控制并发症或者疾病复发。临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常用药物如下。1胃酸分泌抑制剂:主要为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能对H+/K+-ATP酶进行有效抑制, 出现不可逆转, 而H+/K+-ATP酶是分泌胃酸的关键酶, 所以质子泵抑制剂能对胃酸分泌进行有效抑制, 而且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来治疗难治性消化道溃疡, 能有效愈合溃疡;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 能对HP进行有效根除, 所以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时应将质子泵抑制剂作为首选药物,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能对基础胃酸分泌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如西咪替丁等;2胃肠动力药:如果患者容易呕吐、恶心, 应用胃肠动力药则能让胃肠道快速排空, 进而来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缓解;3黏膜保护剂:临床中在对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时, 虽然黏膜保护剂并不是首选药物, 但是联合应用黏膜保护剂和奥美拉唑等药物后, 能让溃疡更好愈合, 如硫糖铝等。
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 作为一种特异质子泵抑制剂, 具有比较好的靶向作用, 能对胃酸分泌进行有效抑制。在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治疗中, 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的应用非常广泛。埃索美拉唑的碱性比较弱, 能在壁细胞泌酸微管环境中聚集, 然后激活, 进而来对壁细胞中的H+/K+-ATP酶进行有效抑制, 最终来对基础胃酸分泌进行有效抑制。埃索美拉唑的给药剂量一般为20 mg或者40 mg, 用药1 h内即可发挥药效, 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率较高。服用埃索美拉唑后, 进食不会对药效产生明显影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和埃索美拉唑, 治疗1周后HP的根除率高达90%。如果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并不存在其他严重并发症, 则不需要给予抑酸剂来进行后续治疗。临床研究结果发现, 埃索美拉唑的抑酸效果比较理想和快速, 用药安全性较高, 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不大。标准剂量下, 和雷贝拉唑、奥美拉唑以及兰索拉唑等药物相比较, 埃索美拉唑的药效更快, 维持胃酸中p H升高的时间也更长[9]。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 在临床治疗效果、HP根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腹痛缓解速度方面, 试验组患者却明显更快 (P<0.05) 。
总之, 临床中在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时, 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具有临床效果显著、HP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HP根除率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5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给予奥美拉唑治疗, 试验组给予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HP根除率。结果 经治疗,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不良反应率及治疗3天后患者腹痛缓解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1天, 试验组组患者腹痛缓解率为42.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0% (P<0.05) 。结论 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具有临床效果显著, HP根除率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十二指肠溃疡,HP根除率
参考文献
[1]高文, 胡伏莲, 成虹, 等.国产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对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效果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 (4) :260-264.
[2]崔秀红.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1) :189-190.
[3]杨海斌, 周贤斌.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在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中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 35 (23) :2123-2126.
[4]陈瑜凤, 芦茜, 钱润林.兰索拉唑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15, 27 (24) :35-37.
[5]充慧, 任晖, 董鹏达, 等.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24) :120-121.
[6]刘巧霞.兰索拉唑与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22) :119-120.
[7]闫锁劳, 王卫卫.奥美拉唑等三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2) :124-125.
[8]吴海恩, 尹合坤, 李启祥.艾普拉唑肠溶片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23) :46-49.
HP根除率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经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确诊有HP感染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78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 其中男24例, 女15例, 年龄23~70岁, 平均 (39.43±9.76) 岁, 消化性溃疡20例, 慢性胃炎19例;对照组39例, 其中男25例, 女14例, 年龄25~65岁, 平均 (27.92±6.48) 岁, 消化性溃疡18例, 慢性胃炎21例。患者排除标准: (1) 过去4周内使用过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抗生素、铋剂、胃黏膜保护剂、益生菌、非甾体抗炎药; (2) 有严重心、肝、肾、肺病变; (3) 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 (4) 年龄<18岁; (5) 对序贯疗法中任一抗生素过敏; (6) 曾接受过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患者; (7) 有消化道大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二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分布和生活习惯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案
治疗组:前5d口服雷贝拉唑 (20mg/次) +阿莫西林 (1000mg次) , 后5d口服雷贝拉唑 (20mg/次) +左氧氟沙星 (0.2g/次) +替硝唑 (0.5g/次) , 以上药物均为2次/日, 疗程10d。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 (20mg/次) +阿莫西林 (1000mg/次) , 克拉霉素 (0.5g/次) +果胶铋 (0.2g/次) , 以上药物均为2次/日, 疗程10d。
1.3 疗效判定
所有患者服药疗程结束并停药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 阴性判定为HP感染根除, 阳性为治疗失败, 观察两组患者HP根除率。用药前及疗程结束时查肝、肾功能和血、尿常规。疗程结束时评价用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HP根除率
治疗组39例, 最终HP获得根除33例, 根除率84.6%;对照组39例, 最终HP获得根除28例, 根除率71.8%,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4例出现恶心,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 (4/39) ;对照组有4例恶心、口苦, 便秘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 (6/39) , 均未影响继续服药, 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均有很好的耐受性。两组疗程结束时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H 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 (MALT) 淋巴瘤、胃癌的主要病因之一, 根除HP可以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目前HP根除的一线治疗主要为标准的三联疗法和包含铋剂的四联疗法, 由PPI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加上铋剂组成, 初期具有良好的根除率。但是近年的研究显示, HP根除率逐渐下降, 已经低于80%[1], 原因可能与克拉霉素的耐药率逐渐升高、药物不良反应、胃内细菌负荷量和患者用药依从性等有关[2], 因此需要新的治疗方案, 10天序贯疗法是意大利De Francesco等首先提出的一种新的HP根除方案[3]。最近的研究显示, 序贯疗法HP的根除率显著优于传统的标准三联疗法[2]。原因可能在于:使用3种抗生素, 降低HP的耐药性;前阶段使用阿莫西林和PPI治疗, 降低胃粘膜HP负荷量, 进而提高后续治疗的效果[2]。
我们的研究显示, 10天序贯疗法疗效优于10天四联疗法, 原因可能有: (1) PPI抑制剂抑制胃酸的分泌, 减慢胃排空, 延长抗生素在组织中的存留时间, 减少胃液量, 提高PH值, 减低药物的分解, 增加药物稳定性, 有助某些不耐酸的抗生素发挥最大作用[2]。 (2) 抗生素用药有先后顺序, 阿莫西林单药能够获得至少50%的HP根除率, 并能减少患者胃内细菌的负荷量。胃内细菌的负荷量减少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细菌对后续药物的敏感性[2]。 (3) 细菌能形成克拉霉素的流出通道, 将药物快速转运出细胞外, 阻止克拉霉素与核糖体结合, 而左氧氟沙星作用机制是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且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 对HP有较好的抗菌作用[4]。国内研究表明左氧氟沙星可安全有效地初治和补救治疗HP, 王震华[5]等检索Medline、Embase、Cinah和CBM-disc等文献, 将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联方案和含铋剂的四联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 认为:含左氧氟沙星的10天三联方案疗效优于含铋剂的7天四联方案, 不良反应率/严重不良反应率低于后者, 耐受性好。而含左氧氟沙星的7天三联方案疗效与含铋剂的7天四联方案相当。因此喹诺酮类药物在2007年“庐山共识”报告中得到推荐。 (4) 甲硝唑的耐药率虽高, 但替硝唑比甲硝唑作用时间长, 且最新的研究显示以替硝唑为基础的序贯疗法比以甲硝唑为基础的序贯疗法HP根除率高[6]。
总之, 我们的研究提示, 10天序贯疗法的HP根除率显著优于10天标准四联疗法, 可作为根除HP的一线治疗方案, 但中国目前报道尚少, 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有效性和安全性[7]。
摘要:目的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 耐药率逐渐增加, 标准四联疗法根除率下降, 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7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序贯疗法) 方案为前5d雷贝拉唑+阿莫西林, 后5d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替硝唑, 疗程共10d。对照组 (标准四联疗法) 方案为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果胶铋, 疗程共10d。所有患者停药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根除率。结果 序贯治疗 (治疗组) Hp根除率84.6% (33/39) , 四联疗法 (对照组) Hp根除率为71.8% (28/39) ,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10d序贯疗法Hp根除率优于标准四联疗法。
关键词:序贯疗法,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
参考文献
[1]Chung JW, Lee GH, Han JH, et al.The trends of one-week first-lineand second-line eradication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Korea[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1, 58 (105) :246-250.
[2]Gatta L, Vakil N, Leandro G, et al.Sequential therapy or triple therapy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adults and children[J].Am J Gastroenterol, 2009, 104 (12) :3069-3079.
[3]De Francesco V, Zullo A, Margiona M, et al.Sequential treatmentfor Helicobacter pylori does not share the risk factors of tripletherapy failure[J].Aliment Pharmocol Ther, 2004, 19 (4) :407-414.
[4]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2.
[5]王震华, 熊光苏, 吴叔明.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联方案补救根除幽门螺杆菌荟萃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2007, 27 (8) :534-537.
[6]Vaira D, Zullo A, Hassan C, et al.Sequential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Pylori Eradication:The Time is Now![J].Ther Adv Gastroenterol, 2009, 2 (2) :317-322.
HP根除率 第4篇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治疗
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PU)、慢性胃炎(CG)的密切相关性为多数学者所确认,临床上关于清除Hp提高PU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报告屡见报道,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无Hp,无溃疡”的新观点,根除Hp已成为目前PU治疗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目前,国内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Hp的常用三联治疗方案多采用7 d疗程,而国外多采用10 d或14 d疗程[1]。为了探讨两种疗程的疗效,我们对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了两种疗程的临床观察研究,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8年2月-5月门诊和住院的内镜确诊且尿素酶试验Hp阳性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60例,其中胃溃疡患者2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32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20岁~62岁。所有病例在治疗前溃疡大小为0.4 cm~2.0 cm;症状分布为:上腹痛76%,烧心为99%,反酸为54%;均排除反流性食管炎、幽门梗阻、卓-艾综合征、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有食管或胃手术史及4周内应用H2受体阻滞剂(H2RA)、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抗生素等用药史,并排除对研究方案中的药物过敏者以及怀孕和哺乳期妇女。研究病例均获入选患者的知情同意并完成全程各项检查。
1.2 研究方法
1.2.1 用药方法
根据美国胃肠病学会Hp感染的治疗原则并参考有关文献[2],我们选用三联方案:阿莫西林1 000 mg,2次/d,泮托拉唑40 mg,1次/d,克拉霉素250 mg,2次/d。随机将患者分为A、B 2组,每组各30例,2组用药相同,按上述剂量进餐时服药,A组服药7 d,B组服药14 d。
1.2.2 观察指标
消化性溃疡患者病期按Sakita等分类法分为活动期(A期)、愈合期(H期)和瘢痕期(S期)。Hp检测治疗前用尿素酶法加组织学方法,治疗后用13C尿素呼气试验。A组于第35天(停药后4周)记录溃疡愈合情况、Hp转阴情况及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记录B组情况;B组于第42天(停药后4周)记录溃疡愈合、Hp转阴、症状缓解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同时记录A组情况。
1.2.3 疗效判定
消化性溃疡由A期转为H期或S期为有效。Hp由阳性转为阴性为根除。
1.3 统计学方法
A、B组比较采用Pearsontχ2检验,安全性结果采用统计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综合疗效比较
经疗程治疗结束后,A组溃疡愈合21例,B组愈合28例。尿素酶法加组织学方法结果显示A组Hp根除率为60%,B组为93.3%,2组比较P<0.05;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来看,A、B 2组患者症状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率在用药期间同文献介绍相近似[3],症状缓解率在第7天达93%以上,第14天达99%以上,停药4周后A组症状缓解率为93%,B组为96.7%,2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A、B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但共有4例出现轻度腹泻或轻度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A、B组各2例,均坚持到疗程结束;A、B组继续治疗期间无新发不良反应病例,停药后上述症状几天内自行缓解。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常见病,胃肠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有两方面证据证明Hp在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发生中的关键性病因作用:(1)绝大多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都与Hp有关;(2)精心设计的对照研究无不证明:如能成功地清除Hp感染,就能使溃疡复发率大为减少。有研究指出90%以上十二指肠溃疡都与Hp相关[4]。用常规抑酸治疗愈合的溃疡年复发率50%~70%,而根除Hp可使溃疡年复发率降至5%以下,这就证明去除病因后,消化性溃疡可获治愈。因此,凡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无论初发或复发,活动或静止,有无合并症,均应予根除Hp治疗[5]。对根除Hp治疗,PPI与抗生素的协同作用较H2RA好,因此是根除Hp治疗方案中最常用的基础药物,最佳治疗方案是铋或质子泵抑制剂与两种抗生素的联合治疗。遵循此方案,我们选用PPI(泮托拉唑)联合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治疗方案,因为泮托拉唑与质子泵结合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在分子水平上泮托拉唑比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的作用更为准确;泮托拉唑既可降低胃酸的基础水平,又可减少餐后胃酸的分泌,还具有抗菌活性,对Hp根除率高;阿莫西林原发和继发耐药均极少见;克拉霉素的抗菌活性是红霉素的2倍,体内抗感染效果优于红霉素及交沙霉素,与红霉素相比,对胃酸稳定,口服后经小肠迅速吸收,血药浓度较高,价格也已经降低至民众能够接受。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目的是缓解症状,促进黏膜缺陷愈合和取得治愈。治疗溃疡患者Hp感染的步骤是检测、治疗和确认治愈[6]。本研究基于国内多采用7 d疗程,而国外常用14 d疗程的问题设立比较研究,观察两种疗程溃疡愈合及Hp根除情况。尿素呼气试验是临床监测Hp是否治愈的最合适方法,但患者应远离一切抑制Hp的药物(抗生素、铋、PPI等),至少4周。因此我们分别选择A组停药后4周即第35天,B组停药后4周即第42天进行观察,结果显示:A组溃疡愈合率70%,Hp根除率60%;B组溃疡愈合率93.3%,Hp根除率96.7%。通过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试验证明14 d疗程的治愈率比7 d疗程好。
结合相关文献与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应做Hp根除治疗;根除Hp治疗应选用以PPI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而其中又以PPI加克拉霉素再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的方案根除率最高;其14 d疗程比7 d疗程疗效明显优异,不良反应无增加。因此我们特别推荐国内对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根除Hp治疗使用14 d疗程,以获得最佳的治愈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394
[2]任红兵,谭俊华.泮托拉唑和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08,20(5):82~85
[3]周中银,罗和生.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近期及远期疗效[J].四川医学,2006,27(7):708~709
[4]林三仁.实用临床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288~299
[5]樊德存,王永利.中国药物大全.西药卷[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1~404
HP根除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有消化道症状患者行14C呼气试验, 选取HP阳性并具有胃镜检查适应征者, 行胃镜检查, 取胃窦部黏膜行快速尿素酶检测阳性者105例, 排除[2]: (1) 排除相关药物过敏史者, 且排除治疗前2w内接受过PPI、H2受体拮抗剂铋剂或抗生素; (2) 排除妊娠期妇女及哺乳期妇女; (3) 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 (4) 排除严重溃疡、梗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其中男64例, 女41例;年龄20~70岁。患者知情后同意纳入研究且配合完成随访者;上报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后获得批准。将符合纳入标准备者随机分配进入对照组55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中男34例, 女21例;年龄20~70 (40.9±12.8) 岁;试验组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20~68 (40.2±11.9)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饮酒、吸烟、体重指数及疾病分布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 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次, 阿莫西林胶囊1000mg/次, 2次/d;克拉霉素缓释片1g/次, 1次/d。试验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治疗, 雷贝拉唑10mg/次, 阿莫西林1000mg/次, 左氧氟沙星300mg/次, 2次/d。两组患者的首次疗程均为10d, 疗程结束停药后4w, 复查14C呼气试验, 判断HP根除效果,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若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应及时调整剂量或停止用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本次研究中, 临床治疗结束停药后4周行14C呼气试验, 阴性者为HP根除成功, 反之则为失败。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比较
试验组的HP根除率 (96.00%) 优于对照组 (72.73%)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患者仅表现为轻度上腹部不适且无需治疗后恢复正常;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2.00%) 低于对照组 (21.84%)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相关研究报告指出, HP感染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并被WHO认为是一级致癌因子。据统计, HP的人群感染率在发展中国家约50%~80%, 因此, 上消化道疾病的防治中, HP的有效根除极为重要[4]。本次研究中集中探讨了左氧氟沙星联合雷贝拉唑和阿莫西林的相关疗效。
HP的传统根除方案中, 常常以铋剂和质子泵抑制剂 (PPI) 为基础, 并同时联合两种以上抗生素以共同治疗。研究证明,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的代谢主要是CYP2C19途径, 而雷贝拉唑具有酶代谢和非酶代谢两条途径[5]。因此, CYP2C19对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影响较大, 对雷贝拉唑无明显影响。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有呋喃唑酮、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 然而HP对克拉霉素耐药率为27.6%, 对甲硝唑的耐药率更高达75.6%, 且双重耐药率约为7.2%, 较高的耐药率被认为是HP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需考虑更换敏感抗生素[6]。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 抗菌活性更高, 且HP对左氧氟沙星极少出现耐药性, 被证明是氟喹诺酮中的有效HP根除药物。此外, 多项研究证实, 左氧氟沙星是阿莫西林的首选联合药物, 与雷贝拉唑联合用药可显著提高HP根除效果[7]。
本研究结果提示雷贝拉唑的疗效比奥美拉唑强或存在HP对克拉霉素耐药, 建议可行CYP2C19基因型检查指导PPI药物的选择、行克拉霉素耐药性检查以指导抗生素选择, 本课组已准备开展试验通过检测HP的23S r RNA基因位点及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 给出针对克拉霉素和PPI的HP根除治疗的准确、可靠的用药依据, 从而提高HP根除率、减轻患者因反复治疗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的HP根除率更高, 溃疡愈合更佳, 且不良反应更少, 程度更轻, 均进一步印证了左氧氟沙星联合雷贝拉唑和阿莫西林的联合治疗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左氧氟沙星联合雷贝拉唑和阿莫西林根除HP的临床疗效好, HP根除率高, 不良反应少, 可考虑于临床治疗中合理推广与应用。
摘要: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5例HP感染患者, 分为对照组55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传统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 试验组患者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HP根除率 (96.00%) 优于对照组 (72.73%) , 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2.00%) 低于对照组 (21.84%) , 两组间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左氧氟沙星联合雷贝拉唑和阿莫西林根除HP的临床疗效好, HP根除率高, 不良反应少, 可考虑于临床治疗中合理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雷贝拉唑,阿莫西林,HP,疗效
参考文献
[1]Saad RJ, Schoenfeld P, Kim HM, et al.Observation on effects of the union of rebeprazole, levofloxacin and furazolidone in eradication of Helicobecter pylori[J].Journal of TCM Univ.of Hunan, 2010, 30 (10) :37-38.
[2]傅长来, 魏金文, 蒋丹斌, 等.左氧氟沙星、雷贝拉唑和呋喃唑酮三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J].中国临床医学, 2010, 17 (6) :851-852.
[3]王韶轩.雷贝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与阿莫西林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5) :632-633.
[4]刘玉山, 胡俊杰.雷贝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12) :96-97.
[5]Jeong Hoon Lee, Hwoon-Yong Jung, Kee Don Choi, et al.The Influence of CYP2C19 Polymorphism on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Lansoprazole and Rabeprazole.Gut and Liver, 2010, 6:201-206.
[6]胡波, 谭小平, 张庆, 等.含左氧氟沙星三联方案不同疗程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 2011, 8 (6) :147.
HP根除率 第6篇
关键词:三联疗法,颈动脉斑块,幽门螺杆菌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他汀类药物通过改善血脂水平及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对颈动脉粥斑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 但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研究发现Hp感染后通过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及影响Hcy水平等可加快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发展[2], 本研究通过观察根除Hp治疗对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住院及门诊经彩超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经过13C呼气试验检测合并有Hp感染患者60例, 排除近3个月内新发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 各30例, 研究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9~81岁, 平均年龄 (70.15±11.52) 岁, 体重48.7~86.6 kg, 平均体重 (67.28±10.56) kg;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38~80岁, 平均年龄 (69.66±12.65) 岁, 体重51.9~86.3 kg, 平均体重 (68.33±9.64) 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基线血压、血糖、血脂、Hcy、颈动脉斑块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对其饮食方式、生活习惯等进行健康教育, 给予合适的降压、降糖治疗, 使其血压、血糖维持较好状态, 两组患者均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 1次/d,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三联疗法抗Hp治疗 (泮托拉唑40 mg+克拉霉素0.5 g+阿莫西林1.0 g, 对青霉素过敏者阿莫西林换用甲硝唑0.5 g) , 2次/d, 治疗2周停药, 继续口服常规治疗药物到观察6个月后结束。
1.3检测方法 (1) 颈动脉斑块彩超:采用本院日立彩色多普勒大二郎神型彩超在在同一部位采用同一设备探查并记录情况。 (2) 生化检查血脂四项 (TC、GT、HDL、LDL) 、Hcy抽血前夜间禁食12 h, 次日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 采用美国Beckman-Coulter SYNCHRO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后较同期对照组更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血脂 (TC、TG、LDL-C、HDL-C) 及Hcy均较治疗前改善,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的有效性, 研究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我国人群中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斑块形成, 导致颈动脉狭窄, 是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缓解进行性脑血管损害、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重要措施。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 A) 还原酶抑制剂, 具有阻断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的作用, 可以改善血脂代谢情况, 并且具有降低胶原酶活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多种功效, 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好的药物之一[3]。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进来研究发现Hp感染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 可定植在胃黏膜内, 造成胃黏膜损伤, 是造成慢性胃炎、外溃疡等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长期Hp感染后可以导致胃黏膜内壁细胞损伤, 数量减少, 从而使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不良, 体内叶酸不足可抑制甲硫氨酸合成酶的活性, 使5-甲基四氢叶酸的甲基化作用丧失, 促进Hcy在体内水平的增高, 而高Hcy水平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减退, 同时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值和迁移, 加速脂质代谢的紊乱, 导致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4,5], 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抗Hp感染治疗是必要的。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在加用抗Hp药物后, 患者颈动脉斑块缩小情况好于常规对照组 (P<0.05) , 而同时患者血脂及Hcy水平也明显下降, 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 也提示了Hp感染与Hcy水平的关系, 考虑到三联疗法根除Hp的疗效只有80%, 因而实际相关性还要优于本研究结果, 因此, 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合并有Hp感染的患者应常规给予抗Hp治疗。
参考文献
[1]Uemera Y, Watarai M, Ishii H, et al.Atorvastatin 10 mg plus ezetimibe 10 mg compared with atorvastin 20 mg:impact on the lipid profile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ab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and coronary artety disease.J Cardiol, 2012, 59 (1) :50-56.
[2]Tolstrup JS, Kristinansen L, Becker U, et al.Smoking and risk of acute and chronkc pancreatitis among women and me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ay.Arch Intern Med, 2009, 169 (5) :603-609.
[3]江奕文, 欧剑飞, 古丽敏, 等.每日40 mg阿托伐他汀对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影响的观察.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 (9) :796-798.
[4]胡冬, 吴茜, 陈刚, 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检验医学, 2014, 29 (9) :918-920.
HP根除率 第7篇
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
目前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恶性淋巴瘤、胃癌、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等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1]。中国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对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人群调查表明Hp总感染率达54.76%, 所以根除Hp已成为研究热点。但随着Hp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 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导致患者依从性差, 使Hp根除率降低, 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已有较多临床研究对益生菌的抗Hp作用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但结果差异较大, 可能与益生菌菌种不同有关。我国第四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指出某些微生态制剂可减轻或消除根除治疗所导致的肠道微生态失衡, 但是否可提高Hp根除率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是在三联疗法 (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 对照观察其对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以探讨益生菌在Hp根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慢性胃炎患者100例, 年龄16~59岁, 男58例, 女42例。病程1个月~3年, 平均病程6个月以上。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呕吐、烧心, 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 症状常反复发作。所有患者均行14C尿素呼气试验、电子胃镜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确诊为慢性胃炎伴Hp感染, 均有Hp根除指征。所有患者近4周未使用过质子泵抑制剂 (PPI) 、抗生素、铋剂、H2受体拮抗剂、益生菌等药物, 均知情同意治疗, 且无药物过敏史。采用随机数字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0例。治疗组男28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38.82±8.27) 岁;对照组男24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37.91±9.22) 岁。两组性别、年龄、疾病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00例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16例, 慢性糜烂性胃炎13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71例。其中只有胃窦病变者67例, 胃窦和胃体同时病变33例;胃镜下形态表现出血斑点4例、浅表及隆起黏膜糜烂13例, 充血水肿83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根除Hp治疗, 雷贝拉唑胶囊2次/d, 10 mg/次;左氧氟沙星片2次/d, 200 mg/次;阿莫西林胶囊2次/d, 1000 mg/次。治疗组在上述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 (500 mg, 2次/d) , 对照组只用三联疗法治疗, 疗程均为2周。治疗过程中进行电话随访。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Hp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根除率。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停药4周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 阴性为Hp根除, 阳性为根除失败。不良反应按种类及例数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率比较, 治疗组为94%, 对照组为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4, P>0.05) 。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 治疗组Hp根除45例, 根除率为90%;对照组Hp根除33例, 根除率为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9,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组发生恶心2例, 纳差1例;对照组发生恶心2例、腹泻7例、纳差1例、便秘3例, 治疗组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6%低于对照组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4,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 Hp感染是主要病因。Hp感染破坏上皮细胞和黏液胶组成的胃黏膜屏障黏膜完整性, 使H+反渗, 导致了黏膜下层损害, Hp感染产生很多产物, 包括酶类如磷脂酶、尿素酶、氧化酶、蛋白酶及炎症产物破坏胃黏膜完整性, 导致胃炎发生。慢性患者就诊的最常见原因是反复发作的无规律性上腹痛;疼痛部位为上腹部及脐周为主;疼痛性质大多表现为间歇性隐痛, 少数为阵发性剧痛;可伴上腹胀、纳差、反酸、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胃黏膜糜烂出血者可有呕血、黑便等表现。
益生菌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也为Hp感染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报道益生菌具有“以菌制菌”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布拉氏酵母菌为一种真菌微生态制剂。本研究发现临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患者Hp根除率明显提高, 药物不良反应显著减少。与蒋珍等[2]临床报道一致目前认为布拉氏酵母菌抗Hp作用的可能机制[3]主要包括:可分泌直接杀灭Hp的细菌素等物质;其代谢产物如过氧化氢等对致病菌有杀伤作用, 形成化学屏障以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通过黏膜密切结合胃黏膜上皮细胞, 直接占据黏膜表面, 降低体内Hp分布密度;可间接促进胃黏膜通透性的恢复, 维护黏膜的完整性, 加强黏膜屏障。“以菌制菌”将成为未来治疗Hp感染的新手段。但目前临床应用益生菌治疗尚不能替代传统抗生素疗法。且何种益生菌最有效, 在抗Hp感染中如何合理应用等问题, 仍需更多设计合理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证实。
参考文献
[1]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胃肠道疾病.中国医刊, 2007, 8 (2) :1016-1018.
[2]蒋珍, 范钟麟, 王学红.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刊, 2013, 5 (9) :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