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性肾病(精选7篇)
高尿酸血症性肾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清洁型SD大鼠80只,成年雄性,体重175~185 g(购于厦门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
1.2 药物准备
1.2.1 造模药物
盐酸乙胺丁醇(E4630,25 g/瓶,国药准字号H21022349)+腺嘌呤(Amresco 0183,10 g/瓶,国药准字号H50020220),同时使用1 000 m L灭菌蒸馏水将盐酸乙胺丁醇25 g、腺嘌呤10 g配成悬浊液[2],放置4℃冰箱保存,临用时解冻。
1.2.2 福辛普利片(国药准字H19980197,10 mg/片),按10 mg:20 m L蒸馏水配制。
1.3 仪器及试剂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llegra X-15R低速冷冻离心机;全自动染色机(Mi CROM HMS760X)。AngⅡ、ALD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小鼠抗大鼠a-SMA单克隆抗体(1:100)、即用型SABC、显色剂DAB-0031/1032。
1.4 实验方法
1.4.1 造模方法
按文献方法[2],SD雄性大鼠常规下饲养数天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只,造模组60只,将配置好的混悬液按12 m L/(kg·d)的剂量给造模组大鼠灌胃20天,复制高尿酸血症性肾病模型,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第21天随机抽取4只造模组大鼠杀检,观察肾脏病理变化。造模成功后,造模组大鼠继续灌胃至第30 d,以保持高尿酸血症性肾病模型的稳定性。
1.4.2 分组给药
模型稳定后开始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28只,干预组28只;干预组灌服已配置好的福辛普利溶液,按5 mg(kg·d)剂量给药,模型组及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疗程为30 d。
1.4.3 标本收集
造模成功后实验开始第45、60天分别(每组每次5只)处死大鼠,处死前一天使用代谢笼收集所有大鼠24 h尿液,并目内眦取血待测;处死动物后迅速打开腹腔,摘取右侧肾脏,取部分肾脏组织置于10%福尔马林液中固定,用于病理相关指标的检测。
1.5 相关指标检测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活动、饮食、体重、尿量等)。生化指标: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光电比色分别进行尿酸、肌酐的测定;AngⅡ、ALD的含量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严格按说明书步骤方法检测;采用磺柳酸比浊法测定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病理组织学检查:A.光镜:肾脏组织标本做苏木素伊红(HE)和马松(Masson’s)染色,观察肾脏结构病理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情况。B.免疫组化检测a-SMA表达:采用SABC法,严格按照即用型SABC试剂盒说明书操作。a-SMA免疫组化结果半定量分析采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方法如下:以染色强度结合阳性细胞数百分比综合计分,组织切片中胞质染为淡黄色至棕褐色者为阳性标志。在显微镜下放大200倍中分别取10个不重复的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视野,按阳性组织所占视野百分比进行半定量评分,测量平均光密度。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与模型组比较bP<0.05。
1.6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α=0.05作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造模组动物自实验10 d左右后,开始出现进食减少,倦怠;30 d后后明显加重,出现消瘦、蜷卧少动、夜间尿量增多、尿色浑浊等,其中以模型组表现尤为突出,而对照组动物反应机警,皮毛亮泽,食欲好、尿量可、体重增长正常;整个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
2.2 血液相关指标结果显示
实验第45天,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和模型组尿酸、Scr、AngⅡ、ALD、24 h尿蛋白定量等均有升高,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第60天,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1。
2.3 病理、免疫组化结果
2.3.1 光镜观察
HE染色光镜下对照组肾小管排列紧密,未见尿酸盐结晶及炎性细胞沉积,Masson’s染色肾小管、小球结构和上皮细胞的形态完整,无异常物质沉积。第21天模型组及干预组大鼠可见针状、双折光样棕黑色尿酸盐结晶排列于肾小管-间质内;第45天,模型组受累小管、小球增多,可见炎症细胞呈灶性排列在肾间质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弥漫性空泡变性,Masson’s染色可见肾间质增宽,纤维组织增生,第60天模型组可见肾小管变性萎缩,管腔内有尿酸盐结晶,肾小球数量明显减少,肾间质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干预组与同期模型组相比,细胞外基质增生情况较轻,小管、小球受累较少。见图1、图2。
2.3.2 免疫组化a-SMA的表达
对照组肾小管间质中a-SMA几乎不表达。第45天模型、干预组在肾小管-间质区及血管平滑肌上可见较多a-SMA呈片状或线样分布。实验第60天,测量a-SMA平均光密度;干预组为(0.33±0.56)明显低于模型组(0.63±0.42)。可见福辛普利可以减轻a-SMA在肾组织中的表达,见表1及图3。
3 讨论
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患有高尿酸血症多年的患者中,90%具有肾脏损害,近期有学者研究发现,高尿酸是肾脏相关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故维持正常的血尿酸水平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高尿酸血症是如何引起或加重肾脏损害呢?基于当前学者们的研究热点,该试验观察到模型组大鼠实验45 d肾脏病理提示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间质内,周围可见炎症细胞呈灶性排列,同期检测血尿酸(103.55±12.33)umol/L、尿白蛋白(30.21±7.15)mg/24 h、Ang II(76.24±20.96)pg/m L和ALD(287.65±75.64)pg/m L表达即增加,与对照组(89.23±13.82)umol/L、(6.76±0.25)mg/24 h、(47.56±5.21)pg/m L、(183.35±25.33)pg/m 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RAS活化、炎症反应等可能均参与了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脏损害,与何宏明、陈丽川,李靖等[3,4,5]研究相似。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是肌成纤维细胞的标记物,金建生、巫斌等[6,7]研究报告发现肾间质纤维化大数肾小管间质中a-SMA表达在试验第14天明显增多,到28 d表达量进一步增加,且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与肾小管间质中a-SMA表达呈明显正相关,预示a-SMA作为细胞表型转化的标志不仅可以早期预测肾间质纤维化,同时也客观预测着肾间质纤维化的情况。在该组研究中,我们发现实验第45天肾组织中a-SMA含量模型组(0.52±0.12)、干预组(0.27±0.1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9±0.01),提示这时候已经出现了肾脏细胞外基质增生及早期间质纤维化,与金建生等研究报告相符。如此就给出这样一个提示:如果能在早期就有效地抑制RAS活化、保护平滑肌细胞、减轻肾内炎症状态,或许能起到保护高尿酸血症性肾病的作用。
福辛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它通过抑制RAAS系统,减少AngⅡ的生成,同时还可以抑制一些炎症因子如缩血管因子内皮素的生成和释放[8],那么它对高尿酸血症性肾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如何呢?该研究中,在造模成功后采用福辛普利干预,结果显示:试验第60天福辛普利干预后大鼠血清尿酸(107.56±20.64)umol/L、Scr(81.01±17.36)umol/L、尿白蛋白(20.89±7.16)mg/24 h、Ang II(68.75±20.56)pg/m L和ALD(246.56±59.69)pg/m L等指标与同期模型组(159.25±22.45)umol/L、(106.78±18.15)umol/L、(39.58±6.39)mg/24 h、(86.56±23.30)pg/m L、(346.64±86.78)pg/m L相比均有明显好转下降,光镜显示福辛普利干预后大鼠肾小管、小球损害,尿酸沉积及细胞外基质增生程度均明显减轻,肾组织中a-SMA(0.33±0.56)的平均光密度与模型组(0.63±0.42)相比较亦明显降低。由此可发现福辛普利具有减轻尿酸在肾组织中的沉积、抗炎、抑制RAAS活化,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周杰研究结果相似[8]。
总之,该实验发现福辛普利可能通过下调高尿酸血症性肾病大鼠血浆AngⅡ、ALD水平的表达,抑制肾脏炎症及体内RAAS活化,从而起到保护高尿酸血症性肾病的作用。由此可见福辛普利在高尿酸血症性肾损害的防治中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索。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福辛普利对高尿酸血症性肾病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水平的表达及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在高尿酸血症性肾病大鼠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在厦门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选取清洁型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造模组60只,对照组20只;高尿酸血症性肾病大鼠模型的建立采用腺嘌呤+盐酸乙胺丁醇灌胃法,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28只、福辛普利干预组28只。于实验第45﹑60天分别检测3组大鼠血浆Ang II、ALD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肾脏组织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的表达。结果 (1)实验第60天福辛普利干预组治疗后血浆AngⅡ(68.75±20.56)pg/m L、ALD(246.56±59.69)pg/m L与同期模型组(86.56±23.30)pg/m L、(346.64±86.78)pg/m L比较有下降(P<0.05);(2)福辛普利干预组治疗后实验第45 d、60 d肾组织中a-SMA的浓度(0.27±0.16)、(0.33±0.56)与模型组(0.52±0.12)、(0.63±0.42)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福辛普利可能通过下调高尿酸血症性肾病大鼠模型血浆AngⅡ、ALD水平的表达,抑制肾脏炎症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从而防治高尿酸血症性肾间质纤维化。
关键词:福辛普利,高尿酸血症性肾病,AngⅡ,ALD,a-SMA,肾间质纤维化
参考文献
[1]Nishi S.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nephrotic syndrome[J].Nihon Jinzo Gakkai Shi,2014,56(4):518-523.
[2]吴燕升,贺斐,高建东.尿酸诱导氧化应激致肾损害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17(2):162-164.
[3]何宏明,冯育林,张武岗,等.不同方法建立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5,46(12):72-75.
[4]陈丽川,张荒生,喻志华.痛风颗粒干预腺嘌呤、乙胺丁醇所致高尿酸性肾病模型大鼠肾脏形态学改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8):5260-5263.
[5]李靖,任伟,王艳,等.依托考昔和秋水仙碱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1):62-64.
[6]刘静,巫斌.炎症因子与高尿酸血症性肾病大鼠的关系及药物干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23):4359-4363.
[7]刘静,金建生.三七总皂苷对腺嘌呤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6(4):287-291.
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第2篇
1 肾脏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机体产生的尿酸约2/3经肾脏排泄, 在生理条件下, 循环血液中的尿酸盐仅有5%与血浆蛋白结合, 尿酸盐在肾小球可以自由滤过, 肾小球滤过液中尿酸盐的浓度几乎与血液中相同。滤过的尿酸盐大约有5%~10%随尿液排出体外, 大多数滤过的尿酸盐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通过对遗传性低尿酸血症患者的研究发现, 经肾脏排出尿酸盐的量远远超过肾小球的滤过量, 说明在肾脏也存在尿酸盐的主动分泌过程。经尿液排出的尿酸盐的来源目前存在争议, 早期的研究认为滤过的尿酸盐在近曲小管全部被重吸收, 排出的尿酸盐都来源于主动分泌, 但近年的研究认为排出的尿酸盐至少有一部分是滤过而没有被重吸收。有学者提出尿酸盐转运的四部件模型, 即肾小球滤过;分泌前的重吸收, 主要发生于肾单位的S1段 (近曲小管近端) ;肾小管的分泌, 主要发生于肾单位的S2段;分泌后重吸收, 主要发生在肾单位的S3段[1]。任何原因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尿酸清除减少, 血液中尿酸浓度就会升高。
2 高尿酸血症导致肾脏改变的机制
由于在pH值为7.4的环境中, 95%的尿酸分子以离解形式即尿酸盐离子存在, 因此血浆、肾小球滤过液或肾间质中的尿酸在远端小管的低pH环境中, 绝大部分尿酸以非离解形式出现。当尿液浓缩和pH降低达到一定程度时, 无定形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出现于远端小管或集合管管腔。由于逆流倍增机制, 肾皮质和髓质间存在尿酸盐梯度, 在有足够尿酸盐浓缩的髓质, 尿酸形成单盐-水化合物或尿酸盐结晶。尿酸盐沉积的部位主要是肾间质组织, 尿酸盐在肾髓质和锥体沉积可引起肾间质性炎症和血管损伤, 进一步发展可以引起间质性肾炎、肾硬化、肾功能衰竭[2]。高尿酸患者与正常人比较, 尿路结石较常发病, 约20%左右存在肾结石, 尿酸值与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临床中因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 晚期可因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引起肾功能不全威胁生命, 尿酸性肾病导致的肾功能不全占尿毒症病因的1%左右。高尿酸血症患者往往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发生, 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这些合并症使病情更加复杂, 更加重了肾脏的负担。
3 高尿酸性肾病的治疗
3.1 降尿酸药物的选择
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基础是降尿酸治疗, 选择合适的降尿酸药物是降尿酸治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降尿酸药物可分为促尿酸排泄、抑制尿酸合成、新型促尿酸分解药三大类[3]。促尿酸排泄药物包括苯溴马隆、丙磺舒、苯磺唑酮等;抑制尿酸合成药包括别嘌醇、非布索坦;促尿酸分解药包括拉布立酶、聚乙二醇尿酸酶。临床选用药物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1) 对60岁以下, 肾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 (内生肌酐清除率>50 m L/min) , 正常饮食下24 h尿尿酸低于700 mg (4.167 mmol) 者, 应选择排尿酸药。对于有中度以上肾损害 (内生肌酐清除率<35 m L/min) , 正常饮食下24 h尿尿酸大于800 mg (4.76 mmol) 者, 或有尿酸盐结晶的患者应选择抑制合成尿酸药或促进尿酸分解药。 (2) 根据药物的副作用选择药物。丙磺舒不良反应较多并对肾功能有损害, 目前已基本淘汰。苯溴马隆在内生肌酐清除率>25 m L/min时可应用, 但要注意其肝毒性。别嘌醇有约2%~5%出现轻度皮疹, 罕见的不良反应有超敏综合征。非布索坦抑制尿酸合成作用较强, 主要经肝脏代谢, 不依赖肾排出, 故轻中度肾功能不全安全有效, 肝功能不全者禁用。新型的促尿酸分解药物易过敏, 需要静脉注射, 适用于短期使用以降低尿酸, 但目前尚未正式获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3) 根据合并症选药。氯沙坦、氨氯地平有降尿酸和降压的作用, 适用于有高血压且尿酸轻度增高的患者。非诺贝特和阿托伐他汀有降尿酸和血脂的作用, 适用于伴高脂血症的患者。
3.2 慢性尿酸性肾病的治疗
多起病隐匿, 病史较长。半数患者有高血压, 约85%的患者在出现明显肾损害以前, 多有持续几年的间断或持续性轻度蛋白尿, 很少有大量蛋白尿。尿酸盐结晶堵塞肾小管和肾以下尿路可引起肾绞痛或尿血发生, 容易引起继发感染, 随病情进展逐渐累及肾小球, 晚期肾小球功能受损, 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 尿素氮上升, 发展成为尿毒症。出现慢性尿酸性肾病的治疗: (1) 低嘌呤饮食, 多饮水:减少外源性嘌呤进入体内, 减少尿酸的合成并利尿加速尿酸的排泄。 (2) 碱化尿液:将尿pH值维持在6.5~6.8之间, 可以使尿酸盐结晶溶解排出, 减轻对肾脏的损害作用。常用药物有碳酸氢钠、乙酰唑胺等。 (3)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伴随疾病合理选择降尿酸药物, 血尿酸保持在300~330μmol/L以下较为适宜。
3.3 急性尿酸性肾病的治疗
多见于骨髓增生症、恶性肿瘤化疗, 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后, 或痛风患者及高尿酸血症患者。此外高血压、心肌梗死、大的创伤等原因也可使血尿酸急性升高。短时间内血尿酸增多, 大量尿酸从肾脏排泄, 尿尿酸排泄量增大, 尿酸浓度升高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间质、肾小管、集合管等处引起肾内梗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见结晶尿、血尿、白细胞尿, 逐渐引起少尿、无尿。出现急性尿酸肾病时的治疗基本原则与慢性尿酸性肾病相同: (1) 减少嘌呤的摄入, 碱化尿液, 多饮水; (2) 慢性尿酸性肾病治疗中利尿剂可使血尿酸升高属于忌用。但在急性尿酸肾病中应该积极应用使尿酸大量排出; (3) 选择降尿酸药物时要注意避免应用对肾脏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4) 对已经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尽早血液透析治疗, 透析时配合多饮水、碱化尿液减轻尿酸盐结晶的堵塞。
3.4 尿酸性肾结石的治疗
高尿酸尿症、酸性尿、脱水后引起尿液浓缩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结石的危险因素。结石梗阻尿路可引起肾积液、无尿、感染及肾功能不全。形成尿酸结石肾病时: (1) 大量饮水每日3 000 m L以上可以促进泥沙样结石的排出, 并能减轻尿路感染症状; (2) 碱化尿液促进结石的溶解; (3) 肾绞痛急性发作时应用吗啡或度冷丁解痉止痛; (4) 结石较大的可以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治疗。
参考文献
[1]闫胜利.高尿酸血症与肾损害及其临床处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7, 3 (5) :9-10.
[2]柴伟栋, 陈家伟.实用内分泌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144-1149.
高尿酸血症性肾病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动物 清洁级SD雄性大白鼠70只,体重(200±20)g,由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
1.1.2 药物 痛风灵2号方主要由制首乌15g、仙茅15g、炒白术15g、威灵仙20g、益母草15g等组成,于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研究所配制成含生药1.09g/mL的浓缩水煎剂。痛风利仙(苯溴马龙片,德国赫曼大药厂,国药准字J20040001)碾碎后溶于蒸馏水配制成1mL含痛风利仙0.45g的水溶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模型制作 参照奚九一等[2]方法制作大鼠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动物模型。
1.2.2 分组与给药 将清洁级SD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痛风灵治疗组(20只)、痛风利仙对照组(20只)。各组按造模成功后药物治疗时间的不同又分别分为用药14天组和用药35天组,每组各10只。按照体表面积-剂量换算法公式计算[3]大鼠给药量。中药治疗组每天每只大鼠给予痛风灵2号浓缩水煎剂10mL/kg灌胃;痛风利仙对照组每天每只大鼠给予痛风利仙水溶剂10mL/kg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灌以等量蒸馏水。对照组和14天各组观察14天后处死;35天各组观察35天后处死。
1.2.3 生化指标测定 采用酶法用RXL型自动生化仪(美国德灵生产)检测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尿酸肾脏清除率、尿尿酸(urine Uric Acid,uUA),采用苦味酸法检测血清肌酐(sCr),比色法测定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serum Xanthine Oxidase,sXOD)活性。
1.2.4 肾脏尿酸清除率(Renal Excretive Rate,RER)的计算
尿酸清除率(mL/min)=尿酸每分钟在尿中的排出量/尿酸血浆浓度
1.3 肾组织形态观察 取各大鼠双肾,生理盐水漂洗,滤纸吸干,称重后将右肾纵行剖开,一半放入10%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另一半放入无水乙醇中,24小时后逐级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58℃石蜡包埋,5μm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结构变化。
1.4 资料统计分析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
痛风灵组、痛风利仙组sUA均低于模型组,14天时痛风利仙组sUA值低于痛风灵组,而35天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利仙组与痛风灵组RER值均高于模型组,14天时两组RE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天时痛风利仙组RER值高于痛风灵组。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痛风灵组比较P<0.05,△△与痛风灵组比较P<0.01
模型35天组sXOD、模型14天及35天组sCr、痛风利仙35天组sXOD、痛风利仙14天及35天组sCr均高于对照组;痛风灵35天组sXOD及sCr、痛风利仙35天组sCr均高于模型组;痛风利仙35天组sXOD及sCr、模型35天组sXOD及sCr均高于痛风灵组。见表2。
2.2 肾组织形态学变化
模型组肾小管和间质内有大量的棕褐色尿酸盐结晶沉积,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萎缩、互相融合,管腔扩大,小管间质周围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小管、间质内广泛的毛细血管充血,可见间质水肿。正常组无上述改变。中药14天组:肾小管及间质内未见尿酸盐结晶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未见萎缩,小管轻度扩张,间质无肿胀,有少量的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及间质充血。中药35天组:无尿酸盐结晶沉积,仅部分视野见个别小管轻度扩张。痛风利仙组:肾小管和间质内有棕褐色尿酸盐结晶沉积,小管和间质损伤严重,上皮细胞互相融合、萎缩,管腔扩张,间质水肿,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小管和间质内广泛性毛细血管扩张,35天时肾小管内大片尿酸结晶,有肾小管堵塞现象。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痛风灵组比较P<0.01
3 讨论
UN是由于慢性高尿酸血症造成的尿酸钠盐在肾小管及肾间质沉积,并引起炎症反应。UN呈慢性发展过程,肾损害的严重程度与血尿酸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因此控制高尿酸血症是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肾功能减退的重要措施[3]。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无论体内细胞核蛋白还是摄入的动物性或其他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在体内均需通过一系列酶水解作用而被分解,最终生成尿酸。目前比较确切的XOD的生理功能是参与核酸代谢,作为一种非特异的需氧脱氢酶可作用于各种底物,如嘌呤、嘧啶、蝶啶、杂环碱脂肪酸及磷脂等,其中以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为主,对其催化反应速度也最快。它通过对次黄嘌呤、黄嘌呤的逐级分解,最后生成尿酸。XOD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血中尿酸的多少。人体产生的尿酸大部分经肾随尿排出。因此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是血清尿酸值升高的重要机制。通过抑制XOD活性或(和)促进肾脏排泄尿酸可以降低血尿酸。
排尿酸药痛风利仙和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呤醇可以有效降低血尿酸值,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常用药。但服用痛风利仙后,尿酸排出量增加,肾小管尿酸浓度升高,易于形成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内,加重肾脏损害,所以在肾功能不全时不宜使用此类药物[4]。而别嘌呤醇在有效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同时,也有诸多不良反应产生,如药疹、血液系统反应、周围神经炎、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发生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甚至死亡。因此治疗高尿酸血症新药物的出现,将给广大痛风患者带来福音。本实验发现,中药复方制剂奚氏痛风灵2号可以通过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XOD的双重作用降低sUA,同时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尤其适用于高尿酸血症肾病的治疗。虽然短时间内痛风灵2号降低血尿酸的作用较痛风利仙差,对促进尿酸的排泄作用也弱于痛风利仙,但从长时间的治疗效果来看,痛风灵2号方还有抑制sXOD的作用,总体降sUA的作用与痛风利仙相似。同时还观察到痛风灵2号有降低sCr、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奚氏痛风灵2号以健脾益肾,祛湿化痰为法则,方中制首乌补益精血,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以上3种药物均具增强免疫功能作用。以此3药为君,可达补肾精,温肾阳,健脾除湿之效。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消痰水,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益母草利尿消肿,活血化淤,可防治急性肾小球坏死,明显降低血尿素氮,减轻肾组织损伤。二药共为臣药,共奏软坚化痰,促尿酸排泄,保护肾功能作用。佐以鸡内金以消食导滞,促进脾胃运化。本实验的发现为痛风病新药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奚氏痛风灵2号在不同治疗时间后,对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Urate Nephropathy,UN)大鼠尿酸代谢的影响,并与西药痛风利仙进行比较,探讨中药奚氏痛风灵2号对血尿酸的影响机制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奚氏痛风灵2号治疗UN大鼠,分别观察治疗2周与5周后大鼠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serum Xanthine Oxidase,sXOD)、尿酸肾脏清除率(Renal Excretive Rate,RER)、血清肌酐(sCr)以及肾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奚氏痛风灵2号有显著降低UN大鼠sUA、sCr的作用,可以抑制sXOD活性,增加RER。结论:奚氏痛风灵2号可能通过抑制sXOD活性、增加RER两种途径来降低sUA。
关键词:奚氏痛风灵2号,尿酸代谢,大鼠
参考文献
[1]赵兆琳,王义成,李厚铨,等.奚氏痛风灵治疗原发性痛风与肾损害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46(10):43-45.
[2]奚九一,赵兆琳,鲁培基,等.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46(10):10-12.
[3]钟洪,秦艳芳,刘志强,等.早期痛风肾病的临床干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2):98-100.
高尿酸血症性肾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将2014 年6 月~2015 年6 月住院部所收治的Ig 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38 例纳入本次临床研究范畴。应用编号奇偶性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每组19例。对照组中男10 例, 女9 例, 年龄30~68 岁, 平均年龄 (46.8±7.3) 岁;观察组中男11 例, 女8 例, 年龄30~70 岁, 平均年龄 (47.5±7.1)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碳酸氢钠药物干预。用药方案为:糖皮质激素0.8 mg/ (kg·d) , 3 次/d ;碳酸氢钠坦 ( 安徽东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2506) , 0.5~1.0 g/ 次, 3 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氯沙坦药物干预。用药方案为:氯沙坦 ( 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71) , 50.0~100.0 mg/ 次, 1 次/d。
1. 3 疗效判定标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法干预下临床疗效的差异。评价标准为:①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尿β2 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清尿酸、肌酐检出水平均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水平;②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尿β2 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清尿酸、肌酐检出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③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尿 β2 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血清尿酸、肌酐检出水平未见变化或反增高。总有效率= ( 显效+有效) / 总例数 ×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13 例显效, 5 例有效, 1 例无效, 临床总有效率为94.74% (18/19) ;对照组7 例显效, 6 例有效, 6 例无效,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42% (13/19)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0.597, P<0.05) 。
3 讨论
已有资料[3]中认为, Ig A肾病是肾组织活检显示受检对象肾小球系膜区所出现的肾小球疾病, 以细膜区大量Ig A沉积为主要临床特征, 诱发终末期肾病的可能性高, 在10%~40% 左右。研究资料[4]中分析认为, 血清尿酸水平作为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可能伴随Ig A肾病产生, 是导致Ig A肾病进一步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性因素。在人体代谢反应的过程中, 2/3 的血清尿酸能以原型通过肾脏代谢反应排出体外, 若排泄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高尿酸血症。同时, 相关动物模型试验中也反应, 轻度血清尿酸水平的增高会直接导致动脉收缩反应加剧, 长期在应激性状态下可能诱发动脉闭塞, 严重时导致缺血性病变。
在用药糖皮质激素联合碳酸氢钠对Ig A肾病进行治疗的基础之上, 针对伴随存在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还需要联合氯沙坦干预, 以起到确切的用药效果。氯沙坦不但具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类) 药物的共性, 同时更是目前临床中唯一具有降低受体血清尿酸水平的ARB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在口服给药后经肾脏近曲小管重吸收, 促进肾脏组织对血清尿酸的排泄。本研究中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 (18/19)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42% (13/19) ,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0.597, P<0.05) 。说明联合氯沙坦对Ig 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确切, 能够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改善高尿酸血症, 起到保护肾脏功能, 促进肾脏对血清尿酸进行排泄的效果。也有研究[5]中认为, 氯沙坦联合基础用药干预能够在短时间内纠正高尿酸水平, 对提高本病患者肾脏存活率有重要价值, 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证实了研究数据与结论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 用氯沙坦对Ig 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价值显著, 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氯沙坦治疗Ig 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Ig 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 应用编号奇偶性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碳酸氢钠药物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沙坦药物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 (18/19) , 对照组为68.42% (13/19) ,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0.597, P<0.05) 。结论 采用氯沙坦对Ig 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价值显著, 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Ig A肾病,高尿酸血症,氯沙坦,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加磊.黄芪注射液配合氯沙坦治疗Ig A肾病并发高尿酸血症疗效观察.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4) :78-80.
[2]裴增建.氯沙坦对Ig 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和药理分析.心理医生 (月刊) , 2012 (10) :433-434.
[3]符庆瑛, 马路, 周柱亮, 等.Ig A肾病患儿高尿酸血症与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临床儿科杂志, 2013 (6) :508-510.
[4]符庆瑛, 周柱亮, 汪建国, 等.Ig 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儿的临床病理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1, 12 (11) :1008-1010.
应重视高尿酸血症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采集
2009年10月11日至11月8日, 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在早8:00~10:00对上述所有人在空腹条件下, 在肘静脉采血4m L, 采血后1h内离心检测。
1.1.2 仪器
日立7180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
1.1.3 试剂
日立7180原厂配套试剂 (尿酸试剂批号为2009051112) 。
1.2 方法
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每天做室内质控, 仪器达到检测条件后, 同时对体检者和普通人群进行检测。
2 结果
在健康体检者中血尿酸增高者167人, 占健康体检人数的13.62%, 其中男性162人, 女性5人, 男女比为32.4∶1。普通人群中血尿酸增高者27人, 占3.1%, 其中男性26人, 女性1人, 男女比为26∶1。高尿酸血症与相关疾病及年龄的相关性见表1和表2。
注:*高血脂、高血糖合并增高者归入了其他行列中
通过以上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健康体检血尿酸增高者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男性血尿酸增高者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尿酸增高者在不断增多, 基本呈正比;血尿酸增高者同时伴有相关疾病, 单纯的血尿酸增高相对较少;高尿酸血症于饮食结构有关。
3 讨论
尿酸 (UA) 是核酸中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 人体尿酸主要来源有两种途径, 及内源性和外源性。 (1) 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 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内源性尿酸。 (2) 食物中所含的嘌呤类化合物, 核酸及核蛋白成分, 经过消化与吸收后, 经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促进尿酸合成的酶, 主要为5-磷酸核酸-1-焦磷酸合成酶, 腺嘌呤磷酸核苷酸转移酶, 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
一般认为血尿酸≥400μmol/L时应考虑高尿酸血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营养条件的改善, 摄入动物蛋白、脂肪的增加及生活行为的改变 (饮酒、吸烟等) ,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如今, 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当今世界尤其是中老年男性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研究发现[1,2,3,4,5], 高尿酸血症及原发性痛风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呈显著正相关。近年来临床上已发现许多疾病发病时血尿酸增高, 或血尿酸增高与许多疾病相伴随。
3.1 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2,3,4]
国外报道, 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者达25%。国内报道, 痛风伴有糖尿病者为3%~35%。陈劲松等对2型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患者水平进行了观察, 结果81例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比80例未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血尿酸显著增高, 认为高尿酸血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有关研究结果显示, 在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形成中, 肾脏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所有的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肾脏的尿酸排泄功能均受损。在 (75.6±6.4) %的患者中发现有尿酸的生成增加, 而在 (68.9±6.9) %的患者当中, 肾脏的尿酸盐排泄降低。只有1/3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尿酸的形成是直接取决于尿酸的生成过多, 只有 (24.4±6.4) %的患者仅仅是由于肾脏的原因而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的, 所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都具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特点。
3.2 高尿酸血症与高脂血症[3,4]
许多研究表明, 高尿酸血症较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AS) , 且高尿酸血症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但二者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血脂紊乱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赵改书等选用原发痛风患者133人与健康者 (正常对照) 135人做病例对照, 研究原发痛风对血脂的影响。结果显示, TG、LDL、VLDL、Apo-B、LP (a) 等指标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LDL-C、HDL2-C等指标病例组低于对照组。将血脂10项引入条件Logistic方程分析, 除HDL-C、Apo-A、LP (a) 外, 其他血脂项目与痛风的发生危险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认为, Apo-B增加与痛风有关, 其作用是使VLDL合成增加。因为Apo-B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随着HDL-C和HDL2-C减少而增加的Apo-B可能是致使痛风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痛风和高脂血症都有一定的遗传性, 因此,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些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共同缺陷——胰岛素抵抗及由此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国外学者对痛风伴高脂血症的表现型和分子杂交研究表明, 该疾病与基因缺陷有关。Moriwaki等发现, 痛风伴高脂血症的患者比不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具有较高表达的apoE4等位基因, 说明apoE4可能诱导痛风患者的某些易感性, 使之产生高脂血症。
国外报道, 痛风合并高血脂为75%~84%, 高三酰甘油合并高尿酸血症为54%, 低HDL-C合并高尿酸血症为48%。
3.3 高尿酸血症与通风[6]
对部分痛风患者来说其高尿酸血症的直接病理机制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清除率下降肾脏对尿酸盐的排泄是由肾小球滤过但滤过的尿酸盐几乎完全被近曲小管吸收 (分泌前重吸收) 肾小管分泌的尿酸盐部分在近曲小管的远端也被重吸收少量在亨利襻和集合管重吸收 (分泌后重吸收) 因此尿酸盐排泄几乎是肾小管所分泌最终尿酸从肾脏排泄是肾小球滤过量的6%~12%当肾小球尿酸盐滤过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增加或肾小管分泌尿酸盐减少均可引起尿酸盐肾排泄的降低导致高尿酸血症。
3.4 高尿酸血症与饮食
查体的人中, 血中尿酸升高的人群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以男性为主, 有“重男轻女”和年轻化趋势。由于工作的关系, 男性在外面的应酬赴宴比较多, 饮酒、食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 虽然都是营养丰富的好东西, 吃多了可引起尿酸增高, 久而久之, 长期的不合理饮食引起血尿酸升高。有报道称, 酒精会阻止尿酸排出体外, 一瓶啤酒可使血尿酸升高1倍。再者, 我地区临近沿海, 平时食用海产品者人数居多, 易引发高尿酸血症。
4 预防
目前临床没有根治高尿酸血症的更好方法, 但有效的控制饮食结构可明显预防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症状的发生。
4.1 低脂肪饮食
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多数伴有高脂血症, 且高脂饮食可由于外源性脂肪利用亢进, 故应采用低脂肪饮食。
4.2 蛋白质
高蛋白质饮食可导致内源性嘌呤合成增高, 可能增加尿酸的前体, 故应限制。
4.3 碳水化合物
适量碳水化合物可防止组织分解代谢产生酮体, 使尿酸清除率和排泄量增加, 应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
4.4 避免吃高嘌呤的食物
如动物内脏、浓肉汤、骨髓、鱼虾等海产品。
4.5 多喝水
足够的水分可使尿酸顺利排泄, 高尿酸血症者, 每天至少要喝2500~3000ml水。夏季出汗多, 应斟酌个人状况调节喝水量, 目的是使尿液维持在2000ml以上。
4.6 避免饮酒, 包括啤酒。因为啤酒本身就含大量嘌呤, 酒精还可促进尿酸的合成。
4.7 多吃高钾食物
如香蕉、西兰花、西芹等, 钾可减少尿酸沉淀, 有助尿酸排泄。
4.8 适量食盐避免辛辣
有报道说, 中老年人尿酸水平有随嗜盐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鉴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故提倡适量食盐 (≤6g/d) 。另据报道, 过分嗜好辛辣食物者平均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不食辛辣食物者, 故应避免食用辛辣味浓烈的食物。
5 结语
近年来,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正迅速上升, 与其相关的一系列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尤其近年来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 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日趋升高。在此, 提醒我们的中老年朋友, 高尿酸血症常与心血管疾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并发, 一定要调整好饮食结构, 重视血尿酸增高, 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陈光亮, 徐淑云.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 19 (10) :10.
[2]马学毅.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与治疗新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5, 4 (1) :20-21.
[3]沈漪萍, 江泽友, 陈淑涛.高尿酸血症与相关疾病的探讨[J].四川医学, 2005, 26 (11) :1218-1219.
[4]刘丽, 陈光亮.高尿酸血症与相关疾病[J].时针国医国药, 2007, 18 (4) :954-955.
[5]朱文华, 方力争, 李楠, 等.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3) :228-229.
科学养生防治高尿酸血症 第6篇
1 提倡科学养生
当前大部分中老年人仍认为“吃香 (鸡、鱼、肉、蛋) 的, 喝辣 (酒) 的”就是生活好, 实则不然, 这种陈旧观念必须纠正, 应大力提倡科学养生。
1.1 避免过劳、受凉、精神紧张, 不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1.2 按时作息、进食, 定时定量定品种。
1.3 饮食
1.3.1 戒酒酒进入人体内分解成乳酸, 不利尿酸排泄。
1.3.2 饮水
日饮水应2000~3000m L, 合并高血糖者饮乌龙茶降血糖, 合并高血脂者饮普洱茶降血脂。茶为碱性, 有利于尿酸的中和、排泄。饮茶应以淡茶为宜。
1.3.3 饮食
痛风、高尿酸血症者多肥胖, 患者为了减肥限食甚至不进主食是错的。因过分限食造成脂肪分解, 致酮症, 使尿酸排泄减慢。正确进食 (谷类) 量应为600~800g/d, 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为妥。蛋白质摄入宜50~70g/d, 肾功能不全者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脂肪摄入宜40~50g/d。
蔬菜、水果为碱性食物, 有利尿酸排泄, 且富含维生素、矿物质, 日应进食蔬菜500g以上。
痛风急性期, 嘌呤摄入应低于150mg/d, 宜选择含嘌呤低的食物 (<25mg/100g) 。缓解期嘌呤摄入可适当放宽, 可选含嘌呤中等的食物 (25~50mg/100g) , 可据表1选择食物。
1.4 衣服鞋袜宽松舒适, 避免过紧。
1.5 辅以促尿酸排泄的药物、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2 结语
科学养生贵在持之以恒, 切不可一暴十寒。
参考文献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临床治疗分析 第7篇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药物治疗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是一组疾病的不同阶段,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前期, 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的慢性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畸形, 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的形成[1]。选取临床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药物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高尿酸血症患者40例, 其中能痛风15例, 高尿酸血症25例。其中男32例, 女8例, 年龄55~69岁, 平均年龄58岁。病程1个月~11年, 平均病程5年。其中并发肥胖14例, 高血压10例, 糖尿病2例, 冠心病6例。痛风患者多伴有血尿酸盐的增高, 有时检测可能正常, 如高度怀疑, 需反复检查。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
控制食物总热量, 限制酒精和高嘌呤食物 (如心、肝、肾等) 大量摄取;饮水量应超过2000 ml/d以增加尿酸的排泄, 慎用利尿剂等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 对相关疾病的致病因素加以避免。
1.2.2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患者应抬高患肢, 卧床休息, 休息至关节疼痛缓解, 72 h后可恢复活动, 常用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及泼尼松等。非类固醇抗炎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介质来抑制和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 缓解局部症状。此类药物有:吲哚美辛、布洛芬、莫比可、塞莱昔布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病情严重而秋水仙碱无效的患者, 可用ACTH和泼尼松, 但停药后容易复发, 可与秋水仙碱合用。
1.2.3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饮食控制
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服用降低血尿酸的药物, 常用的有:丙磺舒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出。服用时自小剂量开始, 初用0.25 g, b.i.d., 2周内增至0.5 g, t.i.d., 最大剂量不超过2 g/d。苯磺唑酮是保泰松的衍生物, 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 排尿酸作用比丙磺舒强, 促进尿酸排泄, 起始剂量50 mg, 3次/d, 渐增至100 mg, t.i.d., 最大剂量为600 mg/d。苯溴马龙 (痛风利仙) 为强有力的利尿酸药, 25 mg/次, 逐渐增至100 mg, 毒性作用轻微。在促进尿酸排泄过程中, 碳酸氢钠口服3~6 g/d, 碱化尿液, 需多饮水, 保持尿量在2000 ml/d以上。别嘌呤醇: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100 mg, t.i.d., 可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 与排酸药物合用可加强疗效, 但一般不需联用。对于继发性痛风, 别嘌呤醇为降低尿酸的首选药物[2]。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血尿酸降至正常;好转:血尿酸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范围;无效:血尿酸无明显下降。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2 结果
40例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经治疗, 治愈18例, 好转1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0.0%。
3 讨论
急性痛风关节炎往往是原发性痛风的首发症状, 好发于下肢关节, 90%位于第一跖趾关节, 拇趾、踝、膝、指、腕、肘关节也可为发病部位, 肩、髋、脊椎等关节较少发病。起病急骤而突然, 关节及周围的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 疼痛常常难以忍受, 可伴有头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先兆的患者在发病前的多数, 发病前的部分患者有乏累, 全身不适等感觉。多在午夜的发生较多, 多发季节为春季和秋季。关节局部损伤如扭伤, 穿太紧的鞋子, 还有走长时间的路, 吃喝过度, 过度疲劳和感染等都可能是诱发因素。痛风发作持续几天到几周可缓解, 关节活动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恢复, 留下的只是局部皮肤颜色变暗及其他的痕迹。少部分患者长期的慢性和反复发作可引起关节周围的慢性炎症, 使关节发生僵硬畸形, 活动受限, 并可伴破溃形成瘘管。间质性肾炎肾组织引起尿酸盐沉积, 表现为轻度肾区疼痛, 早期可有蛋白尿和镜下血尿, 呈间歇出现, 随着病程进展, 蛋白尿转为持续性, 肾浓缩功能受损, 出现夜尿增多。且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肾结石、尿路感染和其他疾病, 痛风患者终末期肾衰竭的患者17%~25%。急性肾功能衰竭, 大量的尿酸结晶, 广泛阻塞管腔, 引起尿流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症状。如积极治疗, 多饮水, 以基本药物降低血尿酸, 患者往往能挽救。
原发性痛风患者的泌尿系结石有20%~25%尿酸性结石, 尿路结石继发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较多。细小的泥砂样结石可随尿液排出体外无症状, 较大的常引起肾绞痛, 血尿, 尿路感染的症状。继发性痛风大多发生在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急性和慢性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溶血性贫血, 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和多癌症化疗后, 由于细胞内的核酸分解产生大量的尿酸, 或导致肾脏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和先进性等疾病, 并且血尿酸增高、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尿酸排泄困难。继发性痛风患者的尿酸浓度往往是原发性高。尿路结石的发生率较高, 但是关节症状多不如原发者典型, 且多为原发病所掩盖, 不易被发现。应该控制高尿酸血症防治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和预防尿酸盐沉积;快速停止急性关节炎和肾功能损害的攻击;防止尿酸结石的形成[3]。
参考文献
[1]陈光亮, 徐淑云.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 19 (10) :1088.
[2]张月安, 武阳丰, 赵连成, 等.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1, 32 (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