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精选10篇)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1篇

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高血压患者65人,其中男性29例,女36例。年龄在60-88岁之间。收缩压150-270毫米汞柱,舒张压100-140毫米汞柱。一期高血压11人二期高血压41人三期高血压13人。我们采取用药、饮食、心理等方面的治疗和护理。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和治疗,65名患者的血压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血压稳定后出院。

2 心理分析

我们首先在与患者密切接触中通过细心观察,倾心谈话等方式进行患者的心理分析。发现患者普遍存在四个方面:抑郁,暴躁,悲观,恐惧的情绪。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给予患者讲解有关高血压方面的知识,消除了患者的恐惧,抑郁,暴躁,悲观失望心理,使患者懂得高血压是终身疾病,必须建立长期与疾病战斗的信心及决心。使患者放下包袱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早日康复。例如病人女72岁患原发高血压15年近10天加重入院后通过我们的治疗血压波动在

收缩压13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7090毫米汞柱之间,其他状态都良好,但有一天突然出现头晕头疼剧烈,视物模糊,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到收缩压210毫米汞柱,舒张压140毫米汞柱,我们医护人员一边抢救,一边安慰病人使其尽快的冷静下来。等病情平稳后,我们护士通过观察和病人的倾心谈话了解到大娘无儿无女是孤独老人,因为看到邻床患者孩子的细心照顾,突然感觉孤独,恐惧,焦虑,造成血压升高,我们了解到这些后,从新修改了护理计划,并经常陪伴在大娘身边,让她有如家的感觉。我们除了在生活上做了周密的护理外还随时注意大娘的心理变化并认真讲解有关社会上一些尊老爱幼的事迹,大娘放下了包袱,心情愉快,认真配合我们的治疗护理,很快的出院。

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治疗疾病成功的前提。护士态度要和蔼、体贴、耐心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认真倾听患者的述说,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灵活运用交流技巧,尊敬患者,耐心告知患者住院规则、介绍周围环境、主治医生、责任护士以及作息时间,生活上多关心照顾病人,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任何问题,心理上给以热情慰藉及支持,让病人有如家的感觉,视患者如亲人,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取得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和理解,以便我们的工作更好的开展,为患者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定期为患者讲解有关高血压方面的知识

4.1通过宣传资料或观看记录片,针对患者的不同的心理,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理、

以及症状表现,使患者能初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同时让病人知道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嘱咐病人一定要坚持长期服药,定时定期监测血压一定要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多数老年高血压病人都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来稳定血压,切不可随血压降而停药,血压升而服药,使血压上下波动不稳定,血压忽高忽低,个别的降压药如甲基多巴等突然停药就会使血压反弹,所以应该尊医嘱逐渐减量,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念随意停药减量,通过学习使患者掌握了大量的高血压方面的知识,使患者消除顾虑,放下包袱。4.2根据患者情况同家属一起建立教育目标、方法,制定教育计划,调动起家属和我们一道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4.3对有悲观失望、暴躁恐惧心理的患者,我们通过组织病友之间交流,集体联欢电影播发等方式用现身的说法强化教育。

5 营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

营造安静舒适环境。病房要求整齐、舒适、清洁、美观、空气清新,应该把轻重患者分开住,以互不打扰。根据病情酌情配电视分散病人注意力,使患者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

总之

通过我们的细心护理,病人的心理状态有所改善,健康生活方式有所加强,,能配合医护人员正确合理用药,使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其中病情明显改善的43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97.0%。

从效果上可以看到,心理护理对病人病情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医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高血压病除了先天遗传外,还和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不正常的心理反应,能使病人血压升高,心率下降,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如突发脑溢血、心肌梗死等,所以对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在正常的常规护理上结合病人的心理护理,有效的消除了病人紧张陌生感,使病人增强了信心,从而为治疗和护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病人的后期康复起到了良好作用。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失望、悲观等不良情绪是任何病人都无法避免的,怎样控制住这些不良情绪呢,还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使病人的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点[1]。同时我们在进行心理护理时一定要谨记,任何心理护理的根本都是要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原发病,让患者养成合理准时的服用降压药、定期监测血压、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的习惯。对老年高血压的病人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心理等方面护理,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发病率、死亡率,延长有效的生命。在未来的护理工作中,随着医学和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护理在高血压护理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2篇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特征;护理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不良的情志刺激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会使血压持续升高,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1]而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当人的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焦虑、忧虑等状态时,大脑皮质和皮层下中枢的抑制和兴奋过程发生冲突,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会丧失对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调节作用,使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为此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而使血压升高。中年人的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家庭中都是主导者,工作繁忙,压力大,患病以后更加重他(她)们的精神负担,多种因素导致不能用平和正确的心态应对自己的病情,这将不利于血压的控制。客观地了解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血压得以控制、稳定病情的必要手段之一。

1.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1.1 恐惧、焦虑 在初患高血压病时,突如其来的疾病,对于处于事业、家庭中坚力量的中年人来说,往往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容易有焦虑恐惧的心理,致精神紧张而头晕、头痛、眼花甚至胸闷血压上升,病情加剧,不易控制。

1.2 忧郁 由于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缺乏,往往对病情估计比较悲观。因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部分患者入院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胡思乱想,誘发压抑心理,造成心理冲突,表现为抑郁性格。

1.3 急躁、悲观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当患者知道疾病无法根治,需要通过终生治疗,而且血压的变化受个人饮食、环境、医从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血压会变化无常,短期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容易导致产生急躁情绪,对健康也失去信心,对生活逐渐感到悲观。

1.4 盲目乐观 因文化层次的不同,并且加之中年患者群体总感觉自己有年龄优势,特别是症状轻或者无症状患者,认为血压高一点,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对身体无大碍,饮食随意,不加任何控制,不愿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疾病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2.中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针对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焦虑控制心理状况护理措施 加强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教,认真倾听患者诉说,了解他(她)们顾虑,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可以是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等基本知识。向患者介绍所需检查的方法、目的,以取得配合及解除因此引发的顾虑。鼓励患者以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对待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2.2 针对中年患者忧郁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减少其陌生感,介绍医院的医疗护理技术力量,必要时可以推荐一些治疗效果好,积极乐观配合治疗的病友和新发患者加强沟通交流。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性,多和患者家属沟通,让家属一起参与到配合治疗的过程中,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减轻心理负担的目的。 对急躁型患者,要注意谈话的技巧性,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

2.3 针对中年高血压患者急躁、悲观心理特征的护理 让患者知道高血压病虽然是一个慢性疾病,但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有规律的治疗措施得以控制。多次强调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指导患者使用心理治疗是对应疾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之一。护士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要注意谈话技巧,顾及对方的顾虑,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指导患者学会采用放松术,为让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宣教,提供些图文并茂的宣教卡片,这些均对高血压患者急躁、悲观的心理状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4 针对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盲目乐观心理特征的护理 让患者明白高血压病的危害,血压控制不好可能造成对心、脑、血管所造成的危害,介绍那些已经发生的严重病例,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层次不同,采取符合的健康宣教。让患者更坚定认识自己对于事业和家庭所处在的重要性,树立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正确客观认识,这些有助于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

总之,高血压病是一个慢性疾病,无论在疾病任何阶段都会让患者产生些心理状态的变化。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治疗高血压病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反应,及时分析,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顾虑,为高血压病患者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身心环境。

参考文献

5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3篇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治疗老年高血压的5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54例患者平均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心理干预组。心理干预组27例患者中, 男患者13例, 女患者14例, 患者年龄在60~86岁, 平均年龄为69.3岁。常规护理组27例患者中, 男患者15例, 女患者12例, 患者年龄在62~83岁, 平均年龄为70.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2 研究方法

2.1 常规护理

2.1.1 饮食护理

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日常饮食规律, 尽量不要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多吃一些蛋白质含量食物, 补充蛋白质。多吃一些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例如水果、蔬菜类的食物。禁止老年高血压患者喝酒, 因为酒精会导致患者血压上升, 加重患者病情。患者可以适量喝茶, 因为茶里含有茶多酚能促进脂肪代谢。

2.1.2 健康指导

医护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性,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询问或者随访的方式, 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 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面对患者提出的疑问, 医护人员要认真倾听, 并做出正确的解答, 解除患者疑惑。

2.1.3 运动护理

临床研究表明, 适量的运动可以有效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增强体质、抑制胰岛素抵抗力, 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恢复健康[2]。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 体能有所下降, 不能做过于激烈的运动, 避免激烈运动造成患者血压的变化。一些太极、慢跑、散步等运动比较适宜。医护人员要认真观察每位患者的情况, 并依据患者自身爱好, 让患者进行运动护理, 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2.2 心理干预护理

2.2.1 焦躁情绪患者的护理

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 而且治疗花费大, 患者心理产生了焦虑不安的心理, 认为自己给家人带来很大的负担。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上升, 影响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对焦躁患者要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做患者忠实的听众, 耐心倾听患者内心的苦楚, 并与患者进行交谈, 消除患者焦躁的情绪。同时可以促进护患之间的关系,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

2.2.2 孤独感强烈患者的护理

老年高血压患者受到疾病困扰, 不愿和他人接触, 长期如此便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对患者病情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3]。医护人员要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沟通, 说服患者多与外界接触, 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多进行运动锻炼, 以增强体质, 抵抗疾病入侵;多与人交流沟通, 消除患者孤独感, 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

2.2.3 药物依赖患者的护理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让患者了解药物的治疗原理、使用方法及适用症状和禁忌条例, 保证患者用药正确。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让患者认识到, 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 才能有助于病情的好转, 药物治疗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

2.2.4 自尊心强而固执患者的护理

面对自尊心强而固执的患者, 医护人员要格外细心, 耐心倾听患者的话语, 不能打断患者的话题, 要面带微笑, 给人亲切感。对于健忘或者唠叨的患者要宽容对待, 尽可能满足患者提出的要求。态度要和蔼, 说话要诚恳, 面带笑容, 让患者有种被尊敬、重视的感觉, 获取患者的信任。

2.2.5 极度乐观患者的护理

过度乐观的患者认为自己的病情已经得到好转, 不需要进行任何治疗了, 只是错误的。为了保证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的完全治愈, 对患者进行严格检查, 对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进行认真分析, 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的真实情况, 加入到护理治疗工作中, 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3 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采用SPSS 12.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同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如果P<0.05, 表示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 心理干预组27例患者经过护理治疗后, 19例显效, 7例有效, 仅1例无效, 总治愈率为96.3%。常规护理组27例患者护理治疗后, 14例显效, 8例有效, 6例无效, 总治愈率为81.3%。两组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表2可以看出心理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治疗前后焦虑情况的变化。心理干预组治疗前后SAS及SDS评分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常规护理组治疗前后SAS及SDS评分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SAS及SDS评分经过治疗后相比, 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的上升, 老年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者体质衰退, 免疫能力下降, 各种疾病缠身。在疾病的困扰下, 患者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而老年高血压发病率的不断增加, 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临床上常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 但是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 老年高血压疾病治疗关键不仅在于疾病的治疗, 患者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在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实行心理干预护理, 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 改善患者心态, 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了高血压并发症的产生, 使得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得带康复。本组实验中, 选取5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治疗结果表明, 心理干预组27例患者经过护理治疗后, 19例显效, 7例有效, 仅1例无效, 总治愈率为96.3%。常规护理组27例患者护理治疗后, 14例显效, 8例有效, 6例无效, 总治愈率为81.3%。心理干预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医护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了解老年高血压的心理状况, 对不同心理状况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护理方法, 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改善患者心态, 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徐穆娣, 占美莲.老年高血压120例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 :90-91.

[2]肖威.老年高血压病的护理及临床用药观察[J].当代医学, 2009, 15 (6) :67-68.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4篇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干预;护理;效果 

【中国分类号】 R7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92-01

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以动静脉压升高为特征,伴有心脑腎异常,且是一种以血压持续超过140/90mmHg为特征,没有明显自觉症状的慢性病[1]。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是一种多环境因素、多基因影响的疾病,恶劣的环境和不良的情绪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影响了高血压的预后与发展[2]。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3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34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11例女性,23例男性,年龄范围为41-79岁,平均年龄为(61.7±4.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其中有2例合并肾衰竭、心肌梗死,4例合并脑中风偏瘫,11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将34例患者平均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心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具

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17例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包括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尿量、用药情况,症状护理等。研究组:17例患者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方法,包括:心理支持和疏导,社会支持,松弛训练等。对比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和治疗效果。

1.3 疗效标准: 有效:患者情绪障碍明显好转,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见效:患者情绪障碍有所改善,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无效:患者情绪障碍无改善,舒张压未达到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进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

两组患者对比后发现,研究组17例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水平为(137.4±7.1)/(93.7±6.7)mmHg,对照组17例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水平为(147.5±8.4)/(109.3±7.8)mmHg,两组患者平均血压水平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研究组17例患者中有9例有效,5例见效,3例无效,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17例患者中有6例有效,2例见效,9例无效,有效率为47.06%,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约有35%的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根据WHO报道,有半数以上70岁以上者患有高血压,有1/3的60岁以上者患有高血压[3]。目前普遍认为,高血压属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疾病。有研究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种[4]:(1)麻痹型:患者对高血压发生、发展、预后无了解,缺乏保健意识,对高血压病不重视,拒绝服药或服药不规律;(2)乐观型:能调整自身心理,客观对待自身疾病,有一定文化修养;(3)焦虑型:担心高血压会引起中风,对血压增高缺乏承受能力,对高血压病有粗浅的了解;(4)急躁型:好发脾气,容易激动;(5)忧郁型:情绪不外露,性格内向;(6)恐惧型: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害怕突然发生偏瘫、脑出血。

因此,本研究对研究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支持和疏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调适人际关系,调适不良情绪,正确认识高血压病治疗,正确认识高血压病;(2)社会支持:与患者的亲友、配偶、子女交谈,帮助其调整社会和家庭关系,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3)松弛训练:要求患者每日至少一次自我放松。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对比后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水平为(137.4±7.1)/(93.7±6.7)mmHg,对照组为(147.5±8.4)/(109.3±7.8)mmHg,两组患者平均血压水平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有效率为47.06%,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降低血压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 金红妍,孙永玉.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7,28(2):232.

[2] 杨娉婷,林玲,袁洪.心理干预治疗对降压疗效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4):248-251.[3] 于华明,侯佃波.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预后影响[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9):840-842.

[4] 霍秀桃,于秀英.高血压病人的心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3,17(1):100-101.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5篇

关键词:高血压,老年人,心理干预,效果

据调查, 个性过强、容易激动、遇事急躁、难以自己、过分自负、刻板固执、多疑多虑、个性怪癖, 或压抑并抱有敌意, 具有攻击倾向的人, 均可引起体内代谢失调, 生理功能紊乱甚至罹患高血压。研究认为, 人体血压的波动与众多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 高血压患者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 尤其不能忽视情绪的调节[1]。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采用相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测量方法

两组患者的测量方法相同。患者空腹、安静休息10 min, 取坐位测量右肱动脉血压, 测量工具使用袖带式水银柱血压计;2名护士测试血压, 求其平均数, 2次/d, 在上午8点和下午4点测量。

1.3 心理干预方法

高血压的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矫正A型行为、松弛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抗抑郁与抗焦虑药物等。

1.3.1 矫正A型行为:

主要是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匆忙症、克服敌意以及坚持模仿“B型性格”行为。

1.3.2 控制情绪:

高血压患者在着急时, 可采用默念口诀30~50次, 如“安静下来, 着急没用的”, 同时按照口诀去意向, 学会科学制怒, 使自己身心放松。

1.3.3 克服匆忙症:

患者每天定时回忆自己匆忙的事例, 检查匆忙原因。学会放弃同时思考多个问题或做多件事的习惯。给自己定的目标要适当, 放慢节奏, 做事忌太急于求成。

1.3.4 克服敌意:

建议人们学会向所有认识的人微笑, 要多站在对方角度上看待问题, 要容忍别人。

1.3.5 松弛疗法:

高血压患者可以闭上眼睛, 想像着让全身每个部位都逐渐放松, 达到平静放松的目的;支持性心理治疗要求患者学会倾诉, 家人学会去理解支持;认知疗法是要让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正确认识, 包括疾病的后果、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不要道听途说, 多增加疾病的科普知识。另外, 如果出现抑郁、焦虑症状, 建议在心理治疗的同时, 咨询专科医生, 对症采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

1.4 评定疗效标准

显效:舒张压降低>10mmHg (1mmHg=0.133kPa) 且降低至正常, 或舒张压下降值>20mmHg。有效: 舒张压降低值<10mmHg, 且降低至正常, 或舒张压降低值在10~19mmHg之间, 或收缩压降低值>30mmHg。无效:没有达到以上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比较两组计数资料, 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

2结果

观察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见表1。

3体会

作为一种常见病、高发病, 高血压的病因复杂。近年来, 人们开始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 高血压病已是一种被公认的心身疾病[2]。高血压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如果患者的血压波动很大, 忽高忽低, 患者的情绪也往往随着血压的波动而变化, 容易激动, 爱发脾气。随着病情的进展, 不适症状增多, 比如出现心悸、头痛加重等, 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导致情绪更加不稳定, 人也变得更加急躁、易怒、易冲动。而病情严重的高血压患者, 不仅血压持续保持在更高的水平, 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也更加严重, 情绪往往变得低落、忧郁, 有时异常焦躁不安。有些高血压患者过于悲观, 认为一旦得了高血压就等于背负上一颗“定时炸弹”[3]。殊不知, 高血压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发展都与情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精神紧张、焦虑不安会使血压升高, 甚至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 通常情绪波动大的人, 在生活中往往缺少有效的减压方式[4]。因此, 如果想要同时控制住自己的血压和情绪, 而不是任由它们失控飙升, 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 比如慢节奏、不剧烈的体育锻炼等, 既平缓血压, 也能让心理压力找到更好的出口。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或情志疗法, 可使高血压病患者情绪安定、心境平和、心情舒畅、心胸开朗, 有益于高血压病的治疗, 对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自觉症状, 稳定和降低血压, 均有良好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杨春洁, 齐承先, 姜雪莲.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J) .家庭护士:专业版, 2008, 6 (11) :986.

[2]邱瑞娟, 曾丽娟.高血压病病人心理护理进展 (J) .护理研究, 2000, 14 (6) :237-238.

[3]贺雪梅, 肖业高.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7, 23 (12) :13-14.

[4]徐穆娣, 占美莲.老年高血压120例心理护理 (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 :32-33.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收集本社区的高血压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3]中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依从性差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2~72岁,平均58.2±9.3岁,病程3~15年,平均8.2±2.5年;分级:1级10例,2级31例,3级9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3~70岁,平均57.8±8.9岁,病程4~13年,平均8.6±2.3年;分级:1级11例,2级29例,3级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服用药物、血压管理方面的指导;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①按照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对1级高血压患者每3个月家庭访视一次,2级高血压每2个月家庭访视一次,3级高血压每1个月家庭访视一次,每次访视主动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压力,宣泄紧张、焦虑情绪,并例举成功病例,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每2个月开展1次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患者分组交流,并组织娱乐活动,增加患者与外界的交流,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6个月后,参照相关文献[3]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评价:患者舒张压恢复正常为显效;舒张压下降10~19mmHg,但未恢复正常为有效;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显效和有效标准为无效。并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分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高血压为临床上常见心血管疾病,血压控制不良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威胁患者健康及生命。目前,该病尚无治愈方法,主要采用药物控制血压;然而,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疾病治疗,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研究显示[6],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其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配合心理护理的患者其总有效率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中的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及总分亦得到显著提升,表明心理护理是高血压的一项重要辅助措施,在提高疾病疗效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

心理护理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主要与以下方面有关:一方面,定期家庭访视进行一对一的咨询、疏导,与患者积极交流、耐心倾听,在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和心理动态的同时,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宣泄,避免负面情绪造成的心理创伤,并及时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进一步指导正确用药;另一方面,采用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的形式,创造患者与患者交流的机会,不仅可以缓解不良情绪,还能交流成功经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通过简单娱乐活动减轻心理压力,从多个方面促进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侯丽霞.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4):67-68.

[2]金向阳.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113-114.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

[4]杨巍.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5):124-125.

[5]韩红梅.整体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6):5-7.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于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7例, 其中, 男48例, 女39例;年龄35~83岁, 平均年龄65.6岁;文化程度小学12例, 中学28例, 大专24例, 大学本科或以上23例;均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

1.2 心理护理

1.2.1 心理特点分析

(1) 恐惧型:多见于外向型性格的患者。此类患者过于担心自己突发脑出血、心肌梗死、半身瘫痪等而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 促进了肾上腺素的分泌, 使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严重影响了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 对于预后也是十分不利的。 (2) 急躁型:此类患者一般表现为烦躁易怒, 经常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和家人、医务人员、其他患者大吵大闹、乱发脾气, 不仅影响了自身的降压治疗, 也破坏了医院的就医环境, 影响了其他患者的治疗效果。 (3) 焦虑型:此类患者情绪高度紧张, 总是担心自己的疾病会恶化, 出现意外事件。而这往往是由于患者本身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不足, 从而造成承受能力降低所导致的。 (4) 忧郁型:多见于内向型性格的患者。此类患者寡言少语, 不愿与他人交流, 更不会主动向他人吐露心事, 习惯将所有的一切都埋藏在心底, 思想负担十分沉重。 (5) 麻痹型:此类患者文化程度较低, 对高血压这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因而, 对自身的患病状态毫不在意, 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 经常不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 拒绝服药或者不按医嘱用药, 毫无保健意识。 (6) 乐观型:此类患者乐观开朗, 思想积极向上。一般文化程度较高, 十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并且能够客观地去看待疾病。在日常生活中, 能够做到主动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相关信息, 甚至查阅有关高血压疾病的文献资料, 因而在疾病的认识程度方面往往会高于其他类型的患者。

1.2.2 心理护理方法

首先, 护理人员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 也要培养自己拥有高尚的情操, 要秉承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 为维护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不断奋斗!具体来说,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参加医疗单位组织的业务能力培训班, 认真上课, 做好笔记, 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专家请教。 (2) 在课余时间, 阅读有关护理学的相关书籍, 从中汲取营养, 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 (3) 选择关于如何提升人文素养的书籍进行阅读,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陶冶自己的情操, 升华自己的人格。

其次, 在提升了自身的方方面面之后, 要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具体为: (1) 采取先进的心理疗法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如:暗示方法、倾听音乐法、放松静坐法、镇静催眠疗法和心理疏导法。拿“心理疏导法”举个例子, 就是说护理人员要深层次挖掘潜藏在患者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故事, 耐心地去了解患者所遇到的压力、困难, 如亲人突然离世、公司破产倒闭、离婚、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和谐等。护理人员要用温暖的话语去感染患者, 疏导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 使患者重新发现生活的希望, 从而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疾病。如此, 才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 更好地配合降压药物的疗效。 (2) 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患者, 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对于恐惧型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去跟患者交谈, 以朋友的姿态去关心患者的生活、工作、感情状态等各个方面, 使患者产生亲切、信任的感觉。之后, 护理人员再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高血压的病因、发展、转归等相关知识, 使患者在清楚认识该疾病之后解除恐惧心理。对于急躁型的患者,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与患者谈话的方式、方法, 要采取“以静制动、以缓制急”的策略, 尽量避免涉及到患者所忌讳的敏感话题, 以免使患者大发雷霆, 病情恶化。对于焦虑型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劝导患者减轻紧张、不安的心理情绪, 同时向患者详细介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告诉患者预防血压升高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忧郁型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事先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喜好、生活习惯, 然后投其所好, 创造一个亲近患者的机会, 与患者进行有效的对话, 注意谈话过程中患者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 待患者打开心扉之后, 向患者宣传高血压的预防保健知识, 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对于麻痹型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以相对严肃的态度告诫患者高血压的危害, 如果血压控制的不好很容易导致多个生命器官的严重并发症, 例如:脑出血、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使患者正视该疾病, 并按医嘱服药, 嘱咐患者切记不可私自停药。对于乐观型的患者, 由于其本身对于高血压的认识水平较高, 因而, 护理人员应将关于高血压疾病的研究新进展、治疗前沿告诉患者, 充分调动患者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平衡、自我改善”系统的能动作用, 以实现身心配合的最佳治疗效果。 (3) 患者家属是与患者接触最多, 关系最为亲密的人, 其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 护理人员一定要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使他们充分了解到患者目前的病情、治疗方法、预后效果等。耐心地教会家属如何正确地与患者进行交流, 并且告诉家属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鼓励患者, 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 在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下, 才能创造出适宜患者治疗疾病的支持环境。

最后, 在患者出院时, 要认真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好注意事项。可分为以下几点: (1) 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2) 按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切忌不可突然停药, 以免引起“反跳现象”。 (3) 保证心情的愉悦, 良好的睡眠。 (4) 避免受凉和感冒, 注意休息。 (5) 病情变化时, 及时到医院就诊。

2 结果

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接受了我院提供的优质心理服务之后, 情绪状态、临床症状等均得到了显著缓解,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3 小结

随着医疗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1], 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 发挥的治疗作用也愈来愈大。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来讲, 心理状态的好坏对于血压的控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2]。不良的情绪状态会使血压持续升高, 影响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为了使广大高血压患者拥有健康的身心状态, 特别开展了多年的优质心理护理服务, 综合实施了多项科学的心理疗法[3]。事实证明, 优质的心理护理服务能够显著增加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 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生活品质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

参考文献

[1]唐明.中医心理疗法干预卒中后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3 (4) :169.

[2]周慧.心理干预佐治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干预95例[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11 (23) :214.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384例高血压患者, 男273例, 女111例;年龄60~85岁, 平均67岁。采用直接和病人交谈、询问, 向家属询问及护士观察分析方法收集资料。

2 心理分析

2.1 无所谓型

本组此型患者138例, 占35.94%。患者多数症状较轻, 对疾病的认识较浅, 加之老年患者反应迟钝, 对持续性高血压有较长时间的适应[2]。因此, 对老年高血压病的重视不够, 认为自己只是有时血压高一点, 偶感头晕, 因而不服药治疗, 也不注意休息。

2.2恐惧焦虑型

本组此型患者111例, 占28.91%。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 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加之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缺乏, 易产生焦虑, 恐惧心理。这种焦虑、恐惧的情绪可促使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加, 使心输出量及外周阻力增加, 导致血压升高[3]。表现为情绪易激动、食欲差、失眠等。

2.3 孤独悲观型

本组此型患者73例, 占19.14%。此类患者大多数丧偶或大多数子女不在身边, 因无依靠而产生孤独感。同时又担心长期的病魔折磨而发生脑卒中、肾病综合征等并发症, 易产生悲观失望心理。悲观是对健康最大的负性心理, 可导致机体自主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使心率减慢, 血压升高。患者表现为沉默, 不爱活动, 对外界事物兴趣甚少。

2.4 积极乐观型

本组此型患者62例, 占16.02%。此类患者性格开朗, 具有一定的文化层次, 对疾病有较客观的认识, 并能从各种渠道了解疾病的信息, 调整自我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护理

3.1 患者的心理护理

3.1.1 无所谓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此类患者应积极向其宣传卫生知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除了耐心劝告外还应有重点地对其宣传科普卫生和疾病防治的有关知识, 如影响高血压病康复的心理因素、积极治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等, 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充分了解, 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

3.1.2 恐惧焦虑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此类患者应详细讲解引起高血压病的可能原因, 正确认识疾病, 保持良好心态。护士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 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 利用语言技巧给患者以支持和鼓励, 适时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如何选择食物和控制饮食, 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 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以转移其焦虑和恐惧心理[4]。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并介绍意志坚强的住院患者与其进行交谈, 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 从而缓解焦虑和恐惧心理。

3.1.3 孤独悲观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此类患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同时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感染患者,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让患者体会到温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组织患者参加一些有益于健康的集体活动, 以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使其从孤独寂寞的悲观情绪中解脱出来, 为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3.1.4 积极乐观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此类患者应向病人讲解高血压病研究的新进展, 特别是病因、治疗、保健康复等, 使患者更进一步了解疾病, 调动患者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平衡、自我改善系统的能动作用, 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3.2 指导家庭成员参与护理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在做好患者健康教育的同时, 应充分考虑周围相关人员对患者的作用。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 使其懂得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懂得不良刺激对本病的影响, 学会护理是预防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护理中要对配偶或子女进行宣教, 讲解不良刺激对疾病的危害, 帮助其分析患者的性格特点, 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 共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减少或切断刺激源。

3.3 创造家庭成员良好的心理行为

配偶和子女的亲情、和睦美满的家庭有利于患者心理满足, 所以要指导家人尽量避免在患者跟前谈论一些不愉快的事。子女要多看望病人, 体贴、关怀病人, 尽可能创造一种轻松愉快、乐观的家庭气氛, 使患者感到家庭的温馨, 增强乐观情绪。

4 体会

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 心理因素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 心理因素可以致病, 也可以治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单纯药物治疗远远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干预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5]。心理干预有利于高血压的治疗, 血压的控制又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平衡。有效的心理护理, 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 提高药物依从性, 增加药物疗效,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J].家庭护士, 2007.5 (10C) :72-73.

[2]杨淑云, 马淑丽.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0.14 (2) :151.

[3]毕希明, 张苒苑.心理应激与高血压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24-1039.

[4]张小惠.高血压病人心理护理及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 1999, 6 (6) :34.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9篇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调查;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03-01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两种疾病,且多发于老年人群,此两种病症都能够导致患者心、脑、肾甚至眼底发生病变,而且若这两种病症同时发生,对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程度将大大加深,对于老年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而且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1]本次的研究为了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查及护理对临床治疗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选择了于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心理调查并行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配合医生做好相关疾病教育及康复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療的20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114例,女性患者86例;其年龄在60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4±3.1)岁;其中有33例患者合并有冠心病(16.5%),包括12例心绞痛患者(6.0%),8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4.0%),13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6.5%);18例患者合并有脑卒中(9.0%),其中包括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5.5%),7例出血性卒中患者(3.5%);有66例患者合并有肾脏疾病理(33.0%),其中包括46例蛋白尿患者(23.0%),2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0.0%)。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以患者在出院时的相关诊断作为标准,对患者同时合并的心、脑、肾等方面的疾病情况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200例患者行问卷调查。

1.2.2 治疗情况 根据患者的病症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用药,其中有82例患者只服用1种降压药物,占到了总数的41.0%;78例患者同时服用2种降压药物,占总数的39.0%;40例患者同时服用三种及三种以上降压药物,占总数的20.0%;200例患者中有66例服用1种降糖药,占比为33.0%,有75例患者服用2种及以上降糖药,占比为37.5%,59例患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占比为29.5%。

1.2.3 护理方法

1.2.3.1 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严密观察 监督并提醒患者按时服用降压药,并间隔两小时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做好相应记录。

1.2.3.2 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按时监测 督促患者按时服用降糖药,对于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患者监督并提醒其在餐前半小时注射胰岛素。在进餐前半小时以及餐后两小时对患者的血糖变化进行按时检测并作好相应记录,防止出现低血糖。[2]

1.2.3.3 对患者做好必要的心理护理 ①注意与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的文化水平、年龄以及经济承受力等方面有系统的掌握;②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比如组织关于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对身体健康的危害、相关控制标准和愈后情况讲座,让患者能够在更深的程度上正确认识疾病,以减少其恐惧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患者因缺乏相关的知识及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而擅自停药或是未经医嘱私自更换药物,降低治疗效果,另外应对患者讲清楚联合用药的必要性,促进其病情恢复。

1.2.3.4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康复指导 通过组织知识讲座及宣教让患者对于血压和血糖的正常值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达到能够有效的自我监测的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存在异常,能够做到及时就医,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服用的药物及其剂量。[3]同时因为有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应保持稳定的情绪,忌烟、酒;因为合并有糖尿病,患者要应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严禁食用高糖食物。

2 结 果

在经过心理护理、康复指导和正规的健康教育之后,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有了明显的下降,其中担心住院费用的患者由原先的112例下降到44例,担心治疗效果的患者由原先的96例下降到14例,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患者由原先的87例下降到7例,担心药物副作用的患者由治疗前的49例下降到8例,抱怨服药过多的患者由治疗前的112例下降到9例,对疾病感到恐惧的患者由治疗前的123例下降到16例。心理护理前患者的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见表1。

3 讨 论

一般来说,医院住院患者较一般人群有更高的心理障碍,而且老年人因为其独特的身体及心理特征,老年患者心理障碍尤为明显。老年人作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又因为此病对于患者心、脑、肾等脏器的严重危害,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有研究表明,[4]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越低其发生死亡或者是卒中、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越低。因此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严格的控制。临床上多种方法及多种药物的治疗,给老年患者造成了沉重经济负担及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以及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众多患者消极对待疾病,治疗依从性差,给临床的治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次的研究中在经过心理护理、康复指导和正规的健康教育之后,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有了明显的下降,且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总之,本次研究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对于老年患者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疾病知识健康教育,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能为临床上良好的控制患者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提供有效的保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树.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6,3l(11):879.

[2] 马淑英.健康教育在冠心病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9,11(3):256.

[3] 杜勤,陈谊,成静.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2(6):482-483.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理护理,降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 既与年龄、职业有关, 又与情绪、活动等因素有关。单纯使用药物治疗, 对于消除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并无影响, 无法获得满意的降压效果。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改善饮食、增加运动、控制情绪等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控制血压, 这些都取决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疾病控制越有效。然而, 一旦高血压病情发展到出现严重器质性病变的程度, 患者的自我护理就失去了最佳的时间[1]。因此, 患者除改变生活方式外, 更需要长期的自我监管。本研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治疗外辅以心理护理,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择2013 年8 月至2014 年2 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 例, 其中男67 例, 女33 例; 年龄31 ~ 91 岁, 平均年龄58. 3 岁。选取患者标准为: 患者具有清晰的意识及正常的思维, 有较高的依从性, 未发现精神疾患, 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将10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各包含50 例患者, 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有可比性 ( P > 0. 05) 。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两组降压药物选用利尿剂、神经系统抑制剂、血管扩张药等药物。试验组除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外同时辅以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心理护理, 2 周为1 个疗程。

1. 2. 2心理护理主动给患者及家属讲解高血压相关知识, 例如疾病的诱因、发病机制、病变过程、对身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 对于合并靶器官功能损害的高血压患者, 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答疑解惑、支持鼓励等, 使患者消除焦虑与恐惧感, 克服负面情绪, 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可积极配合护理与治疗。另外, 患者实施自我护理应注重发展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对于患者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直接影响。有研究显示, 家庭关系和谐的患者进行自我护理的行为及意识都会明显增强, 因为和谐的家庭关系能够使患者感受到更多的关怀与照顾, 从而减少疾病带给患者的消极悲观情绪,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 积极配合治疗或从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增强患者的信心和毅力。

1. 2. 3检测方法血压的检测方法为采用相同环境下间隔10 min, 3 次所测血压均值。血压下降幅度以治疗前后血压差值表示。住院后24 ~ 48 h对高血压与发病因素进行考察。

1. 2.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 0 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 ( 181. 8 ± 17. 5) mm Hg/ ( 117. 2 ± 10. 1) mm Hg、 ( 183. 4 ± 14. 6 ) mm Hg / ( 119. 4 ± 12. 3 ) mm Hg, 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 ( 138. 8 ± 9. 8) mm Hg/ ( 85. 4 ± 10. 9) mm Hg、 ( 151. 2 ± 9. 0) mm Hg/ ( 100. 4 ±6. 8) mm Hg, 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 ( P < 0. 05) 。

2. 2 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分别下降 ( 43. 0 ± 14. 3) mm Hg、 ( 31. 7 ± 9. 8) mm Hg, 而治疗前、后舒张压分别下降 ( 32. 2± 11. 8) mm Hg、 ( 18. 9 ± 8. 3 ) mm Hg, 观察组治疗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 ( P < 0. 05) 。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具体可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不稳等。护士是与患者经常接触的一类人群, 如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护士可能早期发现问题, 针对患者精神心理状况的改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心理应激问题及生活行为问题, 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一种无形的药物疗效。

有资料表明, 对健康人群的高血压防治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对于健康人群进行以健康生活方式为内容的一级预防, 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下降55. 2% 左右, 并且在短期内即可观察到明显效果[2]。这提示我们在日后的工作当中, 需从基层社区开始加大高血压危害的宣传力度, 认真开展高血压病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 使人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健康教育宣传要有成效就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社会支持水平的患者对健康的主观愿望, 确定自我护理的内容和基本程序。研究结果表明, 进行持续性的健康教育对于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因此,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重视和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 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当为高血压患者选择切实可行又能长期坚持的综合干预方案, 开发和满足其潜在的和实际的护理服务需求, 以增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其向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进, 并教会他们一些具体而实用的自我护理技能和方法, 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同时, 政府也应当对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及早期筛查方面给予支持, 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不断完善, 安排卫生机构定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 使高血压防治工作持续、有效地落实到社区的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党爱民, 陈改玲, 刘国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7 (10) :691-693.

[2]徐浩锋, 许燕君, 马文军.高血压综合防治[J].华南预防医学, 2011, 32 (4) :73-76.

相关文章
特色党建工作的做法

特色党建工作的做法

特色党建工作的做法(精选6篇)特色党建工作的做法 第1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特色做法一、围绕“六位”加强村级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为强化村...

1
2025-09-19
太阳落山了改成比喻句摘抄

太阳落山了改成比喻句摘抄

太阳落山了改成比喻句摘抄(精选4篇)太阳落山了改成比喻句摘抄 第1篇扑通一声,孩子像鱼一样扎进了海里。扑通一声,孩子像鱼儿般扎进了海...

1
2025-09-19
天津滨海发展投资控股

天津滨海发展投资控股

天津滨海发展投资控股(精选6篇)天津滨海发展投资控股 第1篇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发展概况分析 内容摘要:民航体制改革后,天津机场迎来了难...

1
2025-09-19
团队技能学习计划

团队技能学习计划

团队技能学习计划(精选6篇)团队技能学习计划 第1篇1、集体学习每个小班组的第二个白班为集体学习时间,团队学习工段长参加,主要包括:...

1
2025-09-19
图书馆资料室阅览规则

图书馆资料室阅览规则

图书馆资料室阅览规则(精选13篇)图书馆资料室阅览规则 第1篇阅览厅(室)阅览规则一、凭本人有效借阅证进入各厅(室)。二、各厅(室)...

1
2025-09-19
同学早上好问候语

同学早上好问候语

同学早上好问候语(精选5篇)同学早上好问候语 第1篇早上好,一束阳光照在身,祝你天天都开心,财神家中去,梦想变成真,今天中大奖,明天...

1
2025-09-19
谈工作计划,谈执行力

谈工作计划,谈执行力

谈工作计划,谈执行力(精选8篇)谈工作计划,谈执行力 第1篇谈工作计划谈执行力2011年10月18日中午12时,金审学院团学社科四部门针对莫愁校...

1
2025-09-19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精选12篇)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 第1篇一.新课标下“健康第一”理念“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诸多教学理念中最具体育本质特...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