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梅文化(精选9篇)
古诗词中的梅文化 第1篇
我是一个生在溺爱中的孩子,充当这个家的公主。我生活中的一切,都由家人帮我打理,无须我去做。
家人好似我的仆人,服从我的命令。他们待我如小姐,似帝王。
有的时候,我真的十分讨厌这一切。除了作业,念书等,这些他人不能帮我完成的。其它,任何一件事,他们都为我完成了。我想独立,我想自主。
终于,自由的机会来了。外公、外婆本是照顾我的,可是姑婆家盖新房,请他们喝酒。这可不能不去,二老只好去了。爸妈也上班了,中午吃工作餐。
在出门前,他们说这说那,烦死我了。no!刚刚已接了6个妈妈的电话,4个爸爸的电话,外公外婆各5个呢!刚接完,一阵诡异的门铃声传来。是谁呢?
“如果有陌生人敲门或按门铃,不要开。”外婆的话一遍遍在我耳边响起。我害怕极了,是什么来了?
一直被家人保护着,我胆小呀!门眼我也不敢去看,怕那是不法分子,一枪崩了我的眼。这一刻,幼稚的想法环绕身边。
我咽了一口唾沫,鼓起勇气去看。哦!原来,是姐姐。我开了门,姐姐抱怨:“这么慢,我还以为没人呢!”
我这朵独立的梅花,也在溺爱之雪下盛开了。
古诗词中的梅文化 第2篇
这张梅里雪山水中倒影的照片,由云南德钦县气象局局长此称拍摄。有摄影行家认为,无论拍摄角度,还是选取的拍摄季节和时间,都非常值得推崇,可谓是当今中外游客拍摄梅里雪山的另类美图,此前,梅里雪山水中倒影的图片可谓凤毛麟角。
照片中,佛山江坡村山顶的硕达湖重现梅里雪山十三峰的靓丽,面积不超过3亩地的硕达湖坐落在海拔3200米的山间,水中倒映着梅里雪山的靓影。当记者来到这个美丽的高山湖泊时,甚至还看到了野兔、藏马鸡、麂子等野生动物的身影。“当梅里雪山没有一丝云彩的时候,从这个湖里完全可以一睹整个雪山的风采,每当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的野生动物在湖边喝水,百鸟在树上唱歌。”同行的硕达村民此里央宗说。
领略古诗词中的意象文化 第3篇
作为古诗词的灵魂意象, 它透射出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 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 当然, 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情景下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情怀。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 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和灵感, 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意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便渐渐积累了厚厚的文化意蕴, 而且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
二.古诗词意象的功能与意义
在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我们每天都要为工作与生活而奔波、劳累, 如何在这个喧闹的社会中学会净化自己的心灵, 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是许多人可遇不可求的“奢侈”。然而, 学习中国古诗词则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它既可行又可信, 它能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我们的情操, 净化我们的心灵, 养成我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了解了中国古诗词的意蕴对我们还有一定的美育功能, 有利于激发我们的美感, 进而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丰富我们的审美想象, 提高我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人与环境之间有着直接的审美联系。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中国古诗词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外在形象。
三.古诗词的意象文化
意象是中国古诗词的灵魂, 想要真正了解中国古诗词的意蕴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古诗词的意象文化, 当然, 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众多文化的一种, 想要了解得透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习和理解中国古诗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决不能急而求成, 下面就结合一些大家较熟悉的诗词来分析一下几个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一) 单项情怀
我们所说的意象一般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即诗中的形象, 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 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 当然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而不同, 有的是景, 有的是物;有的是事, 有的是人。不同的意象往往表达不同的含义。
1.雁
我们知道“雁”总是结伴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 因此孤雁 (又名断雁, 孤鸿, 断鸿) 也就成为诗人笔下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中:“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在浩淼的江水与低沉的阴云之间, 只有一只孤雁在凛冽的寒风中哀鸣, 显得如此孤单、渺小和无助。词人自己在风雨飘摇中独自一人的孤苦与悲凉, 与孤雁的这种孤独无依的形象如出一辙。
2.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因此人们通常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 月缺便想起分离。可是人生总是聚少离多, 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 月圆人却不圆。所以人看见月亮就很容易触景生情, 想起自己的故乡、亲人。最典型的当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诗句看似很简单, 但是却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节表达得淋漓尽致。
3.落花
盛开的花朵总会给我们一些美好的想象, 可是花落了就会让人产生一些伤感之情, 所以落花就极易让人联想到美好事物的凋零、衰落。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春天的逝去、人生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友人的离去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当遇到美丽鲜活的生命在自己面前凋零时, 我们的心头自然会泛起阵阵的忧伤。就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当我们正以愉悦的心情去欣赏美好时, 美好却在不经意间流逝, 我想面对如此情节应该很容易让人触情生情吧, 更何况是历经磨难, 看尽人间沧桑的杜甫呢。
4.菊花
古诗词中菊花算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意象了,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 但作为傲霜之花, 它却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 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就如陶然明的《归园田居》中写到:“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正是以菊花的圣洁和不被世俗污染的清高气质来表达诗人想要远离世俗的腐败, 渴望田居生活的高尚情怀。
这样类型的意象还有很多, 例如“因雪想高士, 因花想美人”;冰雪的洁白、剔透、冷傲常常用来表现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很多很多不同的意象知识在我们学习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去了解, 去探究。
(二) 多项情节
以上我们谈的是不同的意象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情感, 当然在学习中国古诗词时我们经常也会遇到一些意象, 它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诗人笔下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尽相同。诗人笔下的杨柳是常用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意象, 是饱含文化信息的情感标记。下面我们再以杨柳为例多项分析一下中国古诗词的意象文化。
1.以柳寓“离别情绪”
按照其谐音来寓情。例如柳树的“柳”与留念的“留”、柳丝的“丝”与思绪的“思”、柳絮的“絮”与离情别绪的“绪”谐音, 可见与柳相关的词其谐音很多都是和人们的离别情绪的词读音相同, 所以, 人们常用柳树表达离别时的留念之情。
2.以柳寓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
在古代, 柳树是是随处可见的树木, 在街道、江河岸边、驿站甚至在家乡的宅院都会有柳树的存在。因此, 游子在漂泊他乡时, 看到柳树自然就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家乡的柳树, 进而也就会想到家乡的人和物, 想到亲人相见时的温馨, 而当一切幻想随着现实的残酷而烟消云散时, 必然会倍感思乡。
3.以柳寓刻骨铭心的爱情
春天是万物复苏, 杨柳依依的季节。当这种美好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时, 自然会使我们心情感到特别的舒畅, 所以, 当我们身处这种良辰美景下时, 特别是在谈情说爱的时候, 以天地为证, 以杨柳为媒, 自然会引出很多千古风流的佳话。所以在诗词中, 诗人常用杨柳来表达刻骨铭心的爱情。如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 人约薄暮后”。在此诗人正是以杨柳和杨花来比喻爱情, 描写出了浓浓的、缠绵的爱意, 使读者读后为之而感动。
4.以柳寓窈窕多姿的美女形象
柳树在柔和的春风中随风起舞, 其婀娜多姿、瘦弱的柔态是极其像古代体态优柔的美女, 也很像女子温柔体贴、柔情似水的性格, 再有就是很多女子娇羞含蓄的特点也与柳絮的缠柔很是相似, 所以, 诗人也常喜好用柳来比喻美丽、柔弱的女子。如欧阳修的《玉楼春》:“黄金弄色清于粉, 濯濯春条如水嫩。为缘力薄未禁风, 不奈多娇长似困。腰柔乍怯人相近。眉小未知春有恨。劝君著意惜芳菲, 莫待行人攀折尽。”这首诗诗人正是借用柳的形状特征形象地描写出了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与柔弱的性格, 刻画出古代美女的特征, 诗人也由此发出感慨, 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爱怜和同情。
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意象可分为不同类型。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时灵活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探究其中的奥妙。古典诗词, 以其精炼的语言, 丰富的内涵, 无穷的韵味, 动人的情感, 对后人有着永远的精神陶冶。同时对健康的民族精神和个人品格的建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会欣赏中国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 提升自身素质, 对我们来说可算是一种净化心灵的神药, 想要真正了解中国古诗词, 就应该学会先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文化, 惟有如此, 对诗歌的理解才不会流于表面。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古诗词的灵魂——意象, 它透射出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 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 当然, 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情景下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情怀。我们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必须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 且要在广泛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才有可能学好中国古诗词, 才能准确领悟古诗词的真谛与精华。
关键词:古诗词,文化意象,角度情怀
参考文献
[1]陈海军.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例谈[J].湖北招生考试, 2003 (5)
[2]张文华, 李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鸿雁情结探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12)
[3]张广祥.古代诗词意象的内蕴[J].语文世界 (高中版) 2003 (4)
[4]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例谈.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
[5]古典诗词意象拾零.http://zw.5ykj.com/s
古诗词中的梅文化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古诗词;激发情感;运用举例;引导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86-01
在运用古文化渗透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选择典型的案例,对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运用自如,恰如其分。二是善于辨别真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宣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不能盲目照搬。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积极参与,有时候将学生的智慧火花聚焦,就令人眼花缭乱,课堂上就会有意外收获。对教师而言,能更多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扩大表扬面。对学生而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兴趣。
我认为古文化的魅力不应单纯散发在语文课堂上,它也可以通过教师精湛的语言、生动的讲解和别致的设计渗透在每一科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有意无意将古文化渗透于课堂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古典文化:
一、古诗古词之运用于激发情感
古诗词造句齐整寓意丰富,很多是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名句,咀嚼起来,令人齿颊生香。如在讲“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运用了情感色彩对比强烈的苏东坡的两首风格迥异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谣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高瞻远瞩的豪放情怀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读毕,令人“荡胸生层云”,浮想联翩,正是这个唱出“大江东去”,喝酒也要“把酒问青天”的东坡,写出的《江城子》,却真情郁勃,句句沉痛,惨绝痛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的情境是什么呢?其时,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东坡本人亦经历人生沧桑,做此悼念亡妻之词寄托哀思。同学们通过这两首词的对比,感受到了情绪的复杂性及人类情感世界的丰富细腻。许多同学将它摘抄在阅读笔记上,反复吟诵,既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又体会到古典诗词动人心魄的美。
至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更是随手拈来,这种耳熟能详的诗句的运用比用语言解剖来讲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古人古事之运用于举例
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涌现出多少代代传诵的人物及可歌可泣的事迹。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陶渊明,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大丈夫——项羽,有“精忠报国”的血性男儿——岳飞,有清正廉明的陶侃,有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得到集中的体现。
在讲课过程中,我除了列举当代英雄人物的事迹,还有意筛选古人古事让学生穿越时空,体会异同。如在讲“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我就用了“曾子杀猪”“孟母三迁”的故事,与当前“小皇帝”“小公主”的家庭教育作了对比,让学生思索。一个学生写道:“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怎样才是正确的爱?古人尚且明白言传身教。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看看现代社会有些家长迁就、溺爱孩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令人担忧,这种没有方向的爱只会让孩子栽跟头”。实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文学作品之运用于“佐料”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喜爱、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修养,从而培养理解力和语感,促进学习,这是我联系文学作品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讲“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时,我大量引用了《红楼梦》中的宝黛钗的怡情雅趣与赦珍琏等一干子弟的骄淫奢侈作对比。宝玉作《芙蓉女儿诔》,黛玉谈琴,宝钗论画都是洋洋洒洒一大篇。古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并非夸大之词。高雅情趣使大观园的女儿们个个言谈举止不俗,在相互倾轧、勾心斗角的复杂环境中仍拥有一份高洁的情怀,给精神以憩息之地。《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庞大的故事脉络,立体多维的人物描写,很多都可以用做语文教学的“佐料”,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当然,除《红楼梦》外,还有很多其他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可供采撷。
时间久了,我发现学生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得出奇的活跃。课堂上常常笑声不断,不时迸出智慧的火花,语言的火花。我也更热爱自己的事业,因为从孩子们的成长和笑容中我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和工作的价值。另外,我亦明白了什么叫“教学相长”。为了给孩子们更丰富的知识,我要求自己拥有不止一桶的“活水”,不断学习。
古诗中的“会计文化” 第5篇
答:零星算之为计, 总合算之为会。
(清焦循《孟子正义》)
问:难道做会计的没有一点灰色收入?
答: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于谦《入京诗》)
问:你对公司还挺忠诚呢?
答: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唐张籍《节妇吟》)
问:会计工作轻松吗?
答: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问:看起来你很热爱会计职业?
答:男儿作健向沙场, 自爱登台不望乡。
(清黄景仁《少年行》)
问:真不错, 爱岗敬业。好象现在会计业做假很严重, 是吗?
答: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问:做会计听说要考很多职称、资格证书?
答: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问:听说其中的CPA被称为天下第一考?真的很难考吗?
答:噫吁晞,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
问:要考这么多证书, 又这么难考, 你考得怎么样呢?
答: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古诗词中的梅文化 第6篇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精粹的文学样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借助老师语言的表述,帮助学生对诗词进行理解,十分单调。在网络环境下,当画面文化走进课堂时,古诗词教学一下子变得直观起来。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亟待重视的问题。
1.主次不分。现在的教师,很多都会利用画面文化这种载体,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使用画面文化后,教师所设计的古诗词课件往往变成向学生显示教学素材的工具。本来,多媒体技术及其作为素材的画面文化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但部分老师却视其为一种上课的时髦,以致逢公开课必用课件,逢课件必有声光色电,其结果往往是加大了课堂的科技含量,一节课热热闹闹,而古诗词本身需要学生体会的意境却无法深入,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2.方向偏离。课堂上加入太多直观的画面文化,也容易让语文教师偏离古诗词的教学方向,原因在于他们太关注于怎样用课件教学,这个画面该怎样穿插,哪里该安排一个电影片段,而不是花精力去把握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样的语文课多数只有趣味和欣赏,却没有感悟,更谈不上积累。虽然上“活”了,但也上“空”了。原因就在于教学方向偏离了,未能把握古诗词的教学特点。
二如何利用画面文化服务于小学古诗词教学
1.背景诵读,利用画面,解决难点。让学生了解一位几百年前的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必须先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了解其内心思想。这个难点该怎样突破呢?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中表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想渡湖没船,看人家钓鱼,只是羡慕。这时,适时引入背景画面,了解一下孟浩然的处境,才知原来他的本意是想做官无人引荐,没有途径,借写这首诗,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啊。这时,可再运用画面,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状态,这样学生对于作者迫切心情的理解就更容易到位。
古人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之必要。正确的古诗词诵读涉及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关乎诗词内容的理解。在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过几遍之后,适时放一段视频,古人朗读的抑扬顿挫,其神态动作,既给了学生直观的印象,知道古诗的朗读技巧,同时也增加了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这些都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经完成了古诗词朗读训练,培养了一定的语感,对所读的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2.关键词句,利用画面,突破难点。对于一首诗中关键的语句,即那些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语句,应指导学生反复琢磨品味。此时,画面文化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时,教师可抓住“流连”和“自在”两个词,通过课件展示出蝴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儿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是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此时,学生仿佛变成了诗人,心中拥有了一片灿烂的春光。当学生感觉到这一点时,就已经通过品味词句,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时,可充分利用画面,理解什么是“地上霜”。“霜”对于生长在南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用语言解释给他听,理解起来太难了。通过画面,轻而易举就可解决。
学习古诗词,画面文化的一大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引領学生进入意境,自己去获得属于他本人的独特体验。只要我们的课件做得好,画面文化运用得当,学生定能体会到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秀丽、“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画面文化的运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不要为了用而用,要做到用而有度,用而有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使画面文化更好地为古诗词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古诗词中的梅文化 第7篇
关键词:文化语境,古诗词,空白
一、顺应理论
Jef 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理论。他指出, 语言的使用, 究其根本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无论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也无论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外部的原因” (Verschueren2000:55-56) 。而这种语言的可选性正是建立在语言的三个特性上的, 即语言的变异性 (variability) , 协调性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其中, 变异性使得在一定范围内的语言选择成为可能;协商性使得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具有弹性;顺应性使得语言使用者通过选择而最终使理想的交际目标得以实现。在顺应理论框架下, 对语言使用的语用研究和解释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分别是语境顺应, 结构客体顺应, 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语境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依据语境各种因素所选择的多种语言手段;交际语境是指由语言使用者的社交世界, 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顺应。 (Verschuren 2000:55-59) 。
二、文化语境顺应对诗词中“空白”翻译的重要意义
Verschueren所提出的顺应理论指出语言的三个特性:变异性, 协商性和顺应性。变异性和协商性作为条件和基础使得语言选择成为可能并提供方式;而顺应性则是根本和目的, 即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为了实现语言的成功交际, 在可能的范围内以恰当的方式做出符合交际需求的语言选择。语言与语境密切相关, 交际主体的人对待事物的看法, 对交际主题的关注程度等等都影响着语言的顺应性。在语境和语言共同作用下, 语言的使用和选择十分灵活, 多种多样, 意义的生成也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动态的过程。我们之所以进行语言的选择, 其目的就在于确保能够进行畅通的文化交际。意义的动态生成与语境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 因此要实现翻译的预期目标, 就一定要顺应特定的文化语境, 据此做出相应的顺应与调整。
语言的顺应性对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古诗词是我国悠久深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语言高度凝练, 意境含蓄隽永, 给人带来巨大的审美享受和文化震撼。但是古诗词又有着相当程度的模糊性, 这又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可是中国古诗词的这些特点却也造成了翻译的巨大障碍, 译者需要在翻译中充分再现诗词的模糊意象及其美感。古诗词的翻译就是要翻译出承载民族文化的时代精华, 是文化显微层面和文化大语境层面动态张力的考察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在语言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层次的选择, 还要考虑到如何成功的体现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即在顺应特定的文化语境的前提下, 彰显译者的创造性和实现翻译的目标。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就必然涉及到目的语的重构, 译文的重构过程就是译文读者找寻文化语境顺应的过程。
三、古诗词翻译中的文化“空白”的填补
古诗词中的“空白”就是指诗句的字里行间没有明确写出的, 需要读者依据自己的知识和想象来填补的那部分。“空白”几乎涉及到古诗词的每一个层面, 小到语音语调, 韵律节奏, 修辞方法, 句法篇章, 大到宏观的意象内涵, 思想感情, 价值取向等等。而这其中, 文化空白是与诗词的文化语境关系最为密切的, 也是最考验译者知识储备的一种“空白”。文化空白的翻译直接影响诗词意义的表达和诗人感情的抒发。在下面的这些诗词中, 译者采取了意译或是添加解释成分的方式来试图填补文化上的“空白”。
例1: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No other way to take just cross seas to reach Peng Lai,
Solicitous messengers black bird acts a pioneer to fly.
——《No title》
在这首诗中“青鸟”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鸟, 又叫三青鸟, 因其有三足而在凡间不能相见, 只能在蓬莱仙山才能看见。而正如诗中所言“蓬山此去无多路”, 只能靠青鸟来传信。在传说中, 每每在西王母驾临前, 总会看到青鸟先来报信, 正如有诗云“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因此在文学作品中, 青鸟总是被看作传递幸福佳音的使者。在西方读者的眼中, 青鸟只是一种小鸟, 有他自己的象征意义却没有中国神话中的信使之意。“青鸟”体现着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是西方读者对诗词理解的一个空白, 是翻译的一个要点。所以译者依据诗词的特定文化内涵和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做出了语言的顺应, 在“black bird”前面加上解释意义的“solicitous messengers”, 这种依据文化语境做出的语言顺应既很好的填补了读者理解上的文化空白, 又很好的体现了古诗词中的文化意境。
例2:
为有云屏无限娇,
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
辜负香衾事早朝。
———《为有》李商隐
Due to being prosperous she is a young married woman,
She fears long spring nights coldness isn’t in Chang’an.
For no reason she has married high rank official in Court,
He often goes to Court so early and cares no warm quilt.
———《Due to being》
“龟”是中国人古时进行占卜所用的工具之一, 同时又象征着长寿和平稳, 而“金龟婿”却源自于官员的配饰。唐朝武则天时期, 官员佩戴的鱼符、鱼袋改为龟符和龟袋以“明贵贱, 应召命”。三品以上官员佩戴金饰的龟袋, 因而称这种官饰叫金龟, 四品官员佩戴银龟, 五品官员佩戴铜龟。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 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金龟婿就是在朝廷做大官而身份高贵的丈夫。西方人却没有这些与“金龟婿”有关的意义联想, 也就形成了理解上的空白, 翻译的难点。译者顺应典故的文化背景而进行意译, 将“金龟婿”译为“high rank official in Court”, 填补了西方读者对诗词的理解上的空白。
四、结语
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和集大成者, 而诗词中的“空白”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 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既是诗词自身的需要更是其魅力所在, 却也是翻译中的难点。我们要顺应“空白”的文化语境而对语言进行拣选而有效的填补这些空白, 真正的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从而加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著, 何自然导读.语用学新解[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蔡华:此时无声胜有声——超越诗歌翻译损失的“留白”性翻译[J].中国外语.2009 (03) .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2卷) [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4]王方路:唐诗三百首白话英语双译探索[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诗词教学中的文化文学知识渗透 第8篇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牙口”渐好时,引领学生进行适当、适度的文化阅读,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散发出知性和意趣诱人芬芳的语文课堂,才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生长养料。
语文课上如何兼顾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传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格律严谨、意蕴深远、经过千百年积累沉淀的古诗词无疑是最佳入口,古诗词的课堂应该氤氲着语言文字的芬芳。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渔歌子》一词教学为例,试论如何实现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字、文学和文化的整合。
一、明意——夯实文字训练
初读古诗时,重视古诗中字的读音,给学生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明意时,让学生试着用准确、通顺、生动的文字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对全诗有个大概的印象。初读,再读,赏读,层层的朗读中,完成字词句练习和朗读训练的任务。
《渔歌子》一词短小,27个字,但生字不少,要读好并非易事。在初读时可布置简单的任务: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暗示学生将所有注意力放在生字词的学习上。之后朗读反馈中,相机进行“箬笠、蓑衣、鳜鱼”等生字教学时,仍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出发,提示学生看注释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汉字的意思,落实字词的教学。
张志和是山水画家,通过景物的叠加,寥寥几笔简单的勾勒,仅仅用27个字,便将一幅明丽又空蒙的水乡春汛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青山前,白鹭飞翔;碧水间,鳜鱼嬉戏;斜风中,粉红的桃花轻轻摇曳;细雨里,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在江边垂钓……
再读“举象”时可以思考问题“这首词勾勒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的样子”,比比谁说得美,谁说得生动,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活色生香美景。赏析画面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读,“不归”的理解水到渠成。这时的读,带上理解和感悟后,学生的读已经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越读越出滋味。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
朗读,圈画,借助注释,根据字形,联系插图和上下文静思默想,自由表达,诵读。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克服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片面性,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能读进诗中,到诗中去寻去解去感去悟,达到“言意兼得”境界。
二、欣赏——渗透文学常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小学阶段的古诗词通常是五言或七言,大多为绝句,偶有律诗。它们平长仄短,合辙押韵,对仗工整,极富音乐美,有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丰富的想象结合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创造了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必然要了解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简单文学知识。
简单不只是告诉。古诗词之美美在节奏,在教学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跟着教师的手势读、叠读等各种形式练读,虽没有刻意告诉学生古诗的节奏及韵律之类,但学生能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感受节奏和音韵之美。
同样,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己去发现其他的文学知识:
《渔歌子》是一首词,是小学阶段接触第二首词。将之前的《忆江南》和以往所学的格律诗进行对照,学生便能发现词和诗的不同在于:诗每行字数相同,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此时教师便可相机引出:所以,词还叫“长短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没有深入讲解,但中国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一点点种上了学生的心田。
三、意蕴——了解中华文化
诗言志。古诗词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国人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认知渠道和丰富的情感藏在诗行里。
《渔歌子》这首词流传千古,不仅是因为词中景、词中情,更在于“不归”这一词心。“青箬笠,绿蓑衣”这一词中人更成了中国文学上的经典形象,是中国隐者文化的最佳诠释。
在不少学生的认知中,张志和的不归是贪恋美食或是流连美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他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呢?教学中可先破后立:若春天过去,美景消失,还会不归吗?在学生的心湖上扔下一颗石子,荡起层层涟漪,学生疑问未解或是未得到肯定的答案时,链接张志和的相关资料和另外几首《渔歌子》。在朗读中,学生心头的疑惑也渐渐消失,答案成竹在胸。此时,设置一个劝答书写,让学生置身于张志和的角度,想其所想,思其所思,言其所言,将心中的想法诉诸笔端,我手写我心,将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说出来。语言发展与情感体验同生共长。
我国诗词中的茶文化 第9篇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部分, 反映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记录了朝代历史的变迁。诗在唐朝达到鼎盛, 宋诗水平依旧很高, 而词的传播和流行, 使得词这一文学形式光芒掩盖了宋诗, 故有“唐诗宋词”之称。诗词内容包罗万象, 咏茶之作信手拈来, 而茶文化在唐宋时尤为成熟, 自然成了诗人、词人笔下的吟咏对象。茶文化博大精深, 能够传承至今, 诗词作品功不可没。
1 茶的种类
茶, 自古有之, 种类不计其数。白茶、红茶、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系, 若细分种类, 寻常人张口即能数出多种, 如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庐山云雾、信阳毛尖、太平猴魁、洞庭碧螺春等。尤其是历史名茶, 上至皇室贵胄, 下至走卒贩夫, 都极为喜爱, 文人雅士更是不吝笔墨, 在诗词作品中多有提及。
陆羽《茶经》中对紫笋茶有记载“阳崖阴林, 紫者上, 绿者次, 笋者上, 芽者次”, 使得紫笋茶名扬天下。唐代诗人皎然有诗云:“紫笋青芽谁得识, 日暮采之长太息”。钱起“竹下忘言对紫笋, 全胜羽客醉流霞”, 也表达对紫笋茶的喜爱。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素瓷雪色缥沫香, 何似诸仙琼蕊浆”, 则是对剡溪茶的赞咏。白居易“琴里知闻唯渌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赞叹的是蜀地名茶。苏轼《月兔茶》:“环非环, 玦非玦, 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 月圆还缺缺还圆, 此月一缺圆何年”, 对月兔茶的描写独具匠心。王禹偁《龙凤茶》诗:香於九畹芳兰气, 圆似三秋皓月轮, 对龙凤团茶的形状、气味做了描写。清朝吴伟业在《如梦令·镇日莺愁燕》一词中写到碧螺春茶:镇日莺愁燕懒, 遍地落红谁管?睡起爇沉香, 小饮碧螺春盌。帘卷, 帘卷, 一任柳丝风软。现当代诗词中, 朱德同志有诗云“庐山云雾茶, 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 延年益寿法”。赵朴初有《望江南》词赞青城雪芽:青城好, 一绝洞天茶, 别后余香留舌本, 携归清味发心花, 仙茗自仙家。
2 茶的功能
传说, 茶是神农氏发现的, 最初主要作药用。唐代诗人齐已著有《咏茶十二韵》, “嗅觉精新极, 尝知骨自轻”、“赋客秋吟起, 禅师昼卧惊”等句子描写了饮茶后, 人可能会变得兴奋。宋朝文同有诗云:“冰雪凝入骨, 羽翼要腾身”, 写的是蒙顶茶的兴奋效果。此外, 陆游“舌本常留甘尽日, 鼻端无复鼾如雷”, 赵抃“啜多思爽都忘寐, 吟苦更长了不知”, 描述的也是茶的兴奋功能。
今天, 人们依旧认为茶能解酒。其实, 古人早已有此说法, 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中, 有两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 说的就是白云茶闻一闻, 便解了宿醉。苏轼《望江南》: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描写的是酒醒后的感受。但他在《行香子. 茶词》中, 则描写了茶的助欢戒酒功效。
茶还能安定心神, 现代人在失眠时, 常会饮用枸杞芽茶, 以改善睡眠质量。古代诗词中, 对此功效也有描述。如温庭筠的“疏香皓齿有余味, 更觉鹤心通杳冥”, 茶的余味不仅能够清心定神, 还能达到一种心境无尘的境界。梅尧臣的“一日尝一瓯, 六腑无昏邪”, 说的茶能够祛除邪恶, 令人保持神清气明。文同的“沃睡迷无鬼, 清吟健有神”也是说的此功效。
此外, 茶还能明目, 如杨万里的“筠焙熟茶香, 能医病眼花”;能生津抑渴, 如陆游的“细啜襟灵爽, 微吟齿颊香”。
3 茶具茶艺
唐朝时, 举国饮茶, 茶叶的需求量骤增, 继而形成茶产业。在不断传播中, 茶艺提升, 茶具也越来越讲究, 甚至成为诗词创作者的创作对象。
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具也有详细记载, 比如认为茶碗应与茶色协调。白居易在《睡后茶兴忆杨同洲》一诗中, 开篇就点明“白瓷瓯甚洁, 红炉炭方炽”, 便写到茶盏、风炉等器具。陆龟蒙的“岂如珪壁姿, 又有烟岚色”, 皮日休的“圆似月魂堕, 轻如云魄起”写茶瓯;“立作菌蠢势, 煎为潺湲声”, “新泉气味良, 古铁形状丑”则是描写茶鼎。此外, 关于茶焙、茶籝、茶灶等茶具, 二人都有相应的诗作。刘言史的“湘瓷泛轻花”, 徐夤的“冰碗轻涵翠缕烟”, 李群玉的“满鼎飘清霞”也都写了茶盏和茶鼎。
煎茶用的水也很重要, 唐宋文人喜欢游历山川, 往往会发现较好的水源。李白的“泉美茶香异”, 说的正是用泉水煎茶, 味道更美;张又新的“气清宁怕睡, 骨健欲成仙”、“迢递康王谷, 尘埃陆羽篇”则直接点明了庐山康王谷的水, 才是极品。杨万里的“细参六一泉中味, 故有涪翁句子香。日铸建溪当退舍, 落霞秋水梦还乡”, 描绘的是杭州孤山南麓的六一泉水。
唐朝时, 茶饼较为流行, 通常需要用茶碾来碾碎, 如李咸用的“金槽无声飞碧烟”。煎茶的燃料也有讲究, 以炭火为佳, 木材为次。姚合的“摘花浸酒春愁尽, 烧竹煎茶夜卧迟”, 不过, 尽量选择使用槐木、桑木, 而不要使用竹、松等材料。
茶艺方面, 可以包括采茶、制茶、煎茶、品茶整个过程。皎然的“报道山中去, 归时每日斜”写的是拜访陆羽的情境, 而“大寒山下叶未生, 小寒山中叶初卷”则写出了不同时间的茶叶生长情况。李郢的“焙中清晓朱门开, 筐箱渐见新芽来”, 顾况的“新茶已上焙, 旧架忧生醭”则描写的是制茶。皮日休的“乃翁研茗后, 中妇拍茶歇”, 描绘的是研 (捣) 茶、拍茶的场景。秦韫玉的“烂研瑟瑟穿荻篾”, 写的是茶饼烘干后将其穿起的过程。
黄庭坚的“风炉小鼎不须崔, 鱼眼长随蟹眼来”形象地描绘了煮茶的过程。罗大经的“听得松风并涧水, 急呼缥色绿磁杯”, 从听的角度写点茶技艺, 生动形象。陆羽《茶经》中有沫饽之言, 到宋朝时称为乳花, 又叫茶乳。苏轼的“汤发云腴酽白, 盏浮花乳轻圆”写的就是乳花。范仲淹在《和章岷斗茶歌》中, 详细写了宋朝的斗茶过程。
4 礼仪情感
诗人、词人在创作时, 往往是有所寄托, 有所表达, 而亲情、友情和故乡情等是经常抒发的情感。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 文人雅士相约往来, 茶便具备了达礼传情的功用。唐宋又是我国文学鼎盛时期, 文人常流连于山水间, 与僧道为朋, 与自然为友, 借茶表达友谊的作品有很多。唐代诗人钱起的“玄谈兼藻思, 绿茗代榴花”、“松乔若逢此, 不复醉流霞”两句, 描绘了诗人与朋友相聚的画面, 写此诗时作者正在为官, 诗中没有猜拳行令的吵闹, 而是以茶代酒, 畅谈人生, 极为惬意。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 所以茶会、茶宴较多, 很多文士都会邀二三知己, 品茶清谈。也有少许的女诗人举办茶会, 如唐朝的鮑君徽, 在诗作《东亭宴饮》中, 细写黄昏之后的茶宴盛景, “幽篁引沼新抽翠, 芳槿低檐欲吐红”等诗句典雅形象。宋代隐士林逋的《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白云峰下两枪新, 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 对尝兼忆剡中人。瓶悬金粉师应有, 筋点琼花我自珍。清话几时搔首后, 愿与松色劝三巡”, 僧道、文士、隐士很容易成为朋友, 尤其是在宋朝, 如苏轼和佛印、林逋和灵皎等。此诗写的是白云茶, 以及隐士和高僧之间的情谊。张九成的“我谪庾岭下, 年年饷焦坑。味虽轻且嫩, 越宿苦还生”, 诗人被贬至大庾岭, 而焦坑这种茶就产在此, 诗人每年都饮此茶, 苦不堪言。接下来的部分, 诗人想起了朋友送的建溪茶, 内心甚为感激。近代, 毛泽东有两句诗“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写的是对1926 年与柳亚子在广州会晤时品茶畅谈情境的回忆, 虽隔了二十多年, 但此情此景仍然难忘, 可见两人的情谊是何其深厚。
亲情是诗人和词人常表现的另一种重要情感。王禹偁的“爱惜不尝唯恐尽, 除将供养白头亲”, 即是对父母双亲的孝道和缅怀。王安石在《寄茶与平甫》一诗中, 通过茶这一物象, 表达了对兄弟王安国的赞赏和关怀, 浓浓的兄弟情跃然纸上, 喷涌而出。此外, 借茶表现故乡情怀的诗作也较多。如王十朋的“午窗惊觉梦还乡, 纱帽笼头捧兔班”, 杨万里的“日铸建溪当退舍, 落霞秋水梦还乡”等诗句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5 人生感悟
品茶, 就像品味人生, 其中蕴含着许多哲理。如茶叶的沉浮, 就像人多变的性情, 也象征着人生各种遭遇, 重要的是, 我们需要沉淀, 需要静下心来, 从容淡定地面对一切。对于古代文人而言, 同样有很多感悟在作品中。刘禹锡在《尝茶》一诗中写道:“今宵更有湘江月, 照出菲菲满碗花”, 写的是饮茶时借景抒情, 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愁苦, 以及对劳苦大众困苦生活的同情。欧阳修的“吾年向老世味薄, 所好未衰惟茗饮”, 蔡襄的“衰病万缘皆绝虑, 甘香一味未忘情”, 描写的都是对人生逆境遭遇的感慨, 虽然年老病衰, 处在人生低谷, 但诗人并没有对人生失望, 而是借饮茶寻找心灵慰藉。辛弃疾的“送君归去, 细写茶经煮香雪”, 表达了一腔爱国之情, 却不被朝廷重用。唐朝时, 饮茶贵在简朴和人格修养;到了宋朝, 饮茶之风盛行, 多了几分玩味之意。而且宋朝战乱, 民生疾苦, 朝廷每年依旧要各地贡茶, 劳民伤财。赵汝腾的《陪饶计使至北苑焙》一诗, 就大胆写了诗人对当时贡茶制度的批判和讽刺。而大文豪苏轼, 更是常在诗词中表达自己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如“酒困日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玉粉旋烹茶乳, 金齑新捣橙香”。
6 意趣境界
感悟自然, 与自然相处。郭祥正的“尝茶煮山药, 长养菩提因”, 曾丰的“风前尘外笛三弄, 饭后月中茶一瓯”, 方岳的“三印谁分阳羡茶, 自煎蜀井琼花”等诗句, 在山中, 在泉边, 在月下等自然环境中煮茶品茶, 颇得自然之趣。而吴则礼的“煮茗月才上, 观棋兴未央”, 李中的“烹茶留野客, 展画看沧州”, 王禹偁的“茶烟静拂听琴鹤, 谷雨轻笼锄麦人”等诗句, 则把茶文化和琴棋书画融在一起, 更添意趣。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感悟禅茶一味的境界。唐代皎然的“九日山僧院, 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钱起的“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片蝉声片影斜”, 体现了禅茶悠然自适的平常心。周必大的“初似参禅逢硬语, 久如味谏得端人”, 陈崖的“品茶懒检茶经看, 舌本无非有味禅”, 对宋人来说, 茶事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参禅的过程, 禅味即茶味, 茶境即禅境。而皎然的“丹丘羽人轻玉食, 采茶饮之生羽翼”, 以及卢仝的“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为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等句子还体现了仙道精神和茶文化的融合。
7 结束语
诗词和茶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两者遇在一起, 尤其是在唐宋时期, 必然会引发文人无限的创作才情。茶文化通过诗词传播的方式更加流行, 诗词则因为茶文化的壮大而有了进一步发展, 值得我们记住。
摘要:茶文化体现在多个领域, 诗词作为唐宋时期最为流行的文学形式, 对茶文化的传播有着推动作用, 而诗词中也蕴含了大量的茶文化, 需要我们去挖掘。本文从茶的种类、功能、茶具、情感、感悟、意境六方面, 分析了诗词中的茶文化。
关键词:诗词,茶文化,意境
参考文献
[1]施叶.中国诗词中的茶文化[J].青年文学家, 2013, 25 (32) :116-117
[2]梁彤.茶诗, 中国茶文化的明珠[J].老年人, 2015, 22 (8) :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