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精选6篇)
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 第1篇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舞蹈史 课程编号:05203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从舞蹈的起源到历代舞蹈发展的状况,来了解中国舞蹈文化的悠久历史,加深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认识,增强对舞蹈文化事业的热爱。通过对古代舞蹈史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舞蹈发展状况和不同时期的审美特征,艺术风格及在舞史上有影响的舞蹈、著名舞人。重点掌握两周、汉代、隋唐三大舞蹈集成时期舞蹈的变革和发展。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上去认识舞蹈。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
原始舞蹈的产生与表现形式
本章要点: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来把握原始舞蹈与原始生活的紧密联系。原始舞蹈的产生不是审美的需要,而是原始人必不可少和必须赖以存在的生活形态及生存方式的需要。
第一节
舞蹈的起源
1、舞蹈起源于劳动
2、最早的民间集体歌舞表演形式
3、崖画中的舞蹈形象
第二节
“求偶舞”的形成
1、“求偶舞”形成的原因
2、崖画中“求偶舞”的舞蹈形象
第三节
征战与古武舞
1、“古武舞”与原始战争的紧密联系
2、崖画中“古武舞”的舞蹈形象
第四节
原始宗教观与祭祀性舞蹈
1、原始宗教观的形成所产生的祭祀舞
2、对氏族首领的图腾崇拜
3、对本氏族徽号的图腾崇拜
复习思考题:
1、原始舞蹈与原始人类生存关系
2、原始舞蹈得以保存、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舞蹈的质变与进化
本章要点:国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私有制的发展、夏商时代“乐舞奴隶”的出现,使原始舞蹈开始从自娱性表演向表演性方向转化,标志着舞蹈最早审美功能的体现。商朝的神权社会,原始祭祀功能被进一步强化,祭祀舞蹈得以较大发展。
第一节
奴隶制度下的表演性舞蹈
1、夏朝,乐舞开始步入表演性舞蹈范畴
2、“以巨为美”、“北里之舞”的商朝 第二节
巫舞与宗教祭祀舞
1、祭祀舞蹈发展兴盛的因素
2、甲骨文中“
”字与“
”字的文字记载
3、商代的 “巫舞”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表演性舞蹈的发展是奴隶制时代的重要进程
2、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奴隶时代舞蹈发生的质变和进化
第三章
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与变革
本章要点:礼乐制的形成,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先王之乐”,成为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特权的工具,“六代舞”、“六小舞”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育课程,并形成体制,是雅乐体系的开端;礼乐制的衰落和民间舞的兴盛与社会根源及艺术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儒家乐舞理论对中国古代舞蹈的深刻影响;楚舞的多种表演风格,标志着我国古代舞蹈最早的审美风格的形成。第一节
周代主要成套祭祀乐舞
1、《六代舞》的内容和祭祀对象
2、《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成就
3、《六小舞》的内容和祭祀对象
4、西周礼乐制的作用及意义
第二节
礼乐制的衰落与民间舞的发展
1、“礼崩乐坏”的社会原因与艺术发展规律的关系
2、民间乐舞的兴盛(1)、《诗经》(2)、《九歌》(3)、《傩舞》(4)、孔子的乐舞教育文化观
3、表演性舞蹈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1)、表演性舞蹈的发展(2)、舞蹈活动与政治斗争
4、两种乐舞理论观(1)、儒家的乐舞理论(2)、儒家乐舞理论的历史价值及意义(3)、墨家的乐舞理论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大武”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舞蹈,其历史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2、礼乐制在西周社会中的意义
3、“礼崩乐坏”说明了什么问题
4、《九歌》是一部什么类型的表演,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5、形成楚舞审美风格的因素是什么
6、怎样理解儒家的部分乐舞思想对当今舞蹈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汉代舞蹈艺术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本章要点:“百戏”是汉代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其综合性串演的性质对舞蹈产生了较深影响;表演性民间乐舞不仅在民间得以发展,同时受到朝廷重视,成为宫廷宴享、祭祀的主要内容;乐舞活动兴盛,为数众多舞人的出现;舞蹈上形成技、艺并重的特点;国家乐舞机构的建立、生活中礼节舞与即兴舞的兴起等诸方面;有力的促进了汉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汉代舞蹈中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所体现出来的“泱泱汉风”,便成了汉舞的美学特征。第一节
“百戏”的兴盛与传播
1、“百戏”的兴盛
2、“百戏”的传播
3、“百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歌舞节目
4、“百戏”对舞蹈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
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性民间乐舞
1、表演性的民间乐舞
2、执武器而舞的舞蹈
3、执乐器而舞的舞蹈
第三节
乐舞机构及乐舞活动
1、雅乐舞机构
2、俗乐舞机构
3、多等级、多层次的乐舞活动及乐舞艺人 第四节
雅乐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1、《大风歌》
2、《灵星舞》
3、《巴渝舞》
第五节
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乐舞文化 第六节
舞蹈艺术多层次提高与发展
1、技艺结合、技艺并重
2、群舞的编排
3、舞具舞服的巧妙运用
4、著名舞人及其艺术成就 第七节
乐舞理论与审美特征
1、乐舞理论
2、审美特征 复习思考题:
1、汉代舞蹈得以大发展的原因
2、汉代舞蹈与周代舞蹈有哪些根本性不同
3、汉代舞蹈中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什么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文化的大融合
本章要点:这一时期,正是社会的动荡所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使中原乐舞文化与中外各少数民族乐舞文化的融合,为中国传统乐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清商乐”中著名舞蹈的艺术表现力;魏晋南北朝不同的舞蹈表演风格,为隋唐舞蹈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石,对后世舞蹈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第一节
《清商乐》中著名的舞蹈
1、作为“前代正声”归入雅乐,进入庙堂的乐舞
2、精心加工和创作成的精美表演性的舞蹈 第二节
乐舞文化的大融合及其影响
第三节
舞蹈技艺水平与不同的舞蹈审美风格
1、魏晋、南朝各代表性舞蹈的审美特征
2、北朝各代乐舞不同风格的舞蹈形象 复习思考题:
1、《清商乐》中精美的表演性舞蹈共同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代在中国舞蹈史上是一个重要时代?
第六章
唐朝,中国古代舞的黄金时代
本章要点:唐朝,是中国古代舞蹈的辉煌时代,无论是宫廷舞蹈,艺术与世俗化的宗教祭祀舞、社会生活舞蹈、表演性的艺术舞蹈、编导艺术、乐舞设施、舞谱和舞论等,都是历代以来舞蹈样式最多、种类最全、分类最细、内容最为丰富,其编导、表演技艺水平最高的时代。鼎盛的原因,与其当时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艺术上的光采博取,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第一节
不同领域中的舞蹈活动
1、节目歌舞游乐
2、歌舞艺人在广场、街头的舞蹈表演
3、自舞成风
第二节
表演性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
1、广为流行的表演性舞蹈按风格分为两类(1)、《健舞》(2)、《软舞》
2、带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戏(1)、《大面》(2)、《踏谣娘》(3)、《拨头》
3、宫廷舞蹈(1)、《九部乐》和《十部乐》(2)、《坐部伎》和《立部伎》(3)、歌舞大曲
(4)、其他著名舞蹈
4、宗教祭祀舞蹈 第三节
乐舞机构
1、太常寺
2、教坊
3、梨园
第四节
舞蹈的艺术成就
1、精湛的表演艺术
2、出色的编导艺术
3、舞蹈美术
4、舞谱
复习思考题:
1、唐代舞蹈兴盛的原因
2、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第七章
辽、宋、西夏、金代的舞蹈转折
本章要点:整个舞蹈的走向,宋代是一个转折点,舞蹈作为独立的艺术不再受重视,代而起之的是杂剧、百戏,使宋代舞蹈有了叙事性、情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附属于上层社会的专业歌舞伎人,已不再是舞蹈艺术的主要力量,舞蹈活动的主流,已逐渐转向民间,并汇入戏曲艺术发展的长河之中。第一节
辽代舞蹈的兼容精神
1、辽承唐舞倡诸舞
2、遗存的舞蹈形象
第二节
宋代——中国古代舞蹈的转折点
1、繁盛的民间歌舞
2、继承中的宫廷宴乐和歌舞大曲
3、纯舞渐衰时的优秀舞者
4、唐宋舞乐传高丽
5、德寿宫舞谱
第三节
金承辽舞融宋舞 第四节
西夏舞迹 复习思考题:
1、宋代舞蹈的特征是什么?
2、宋代舞蹈向戏曲转化的原因
第八章
元、明、清舞蹈的传承与变异
本章要点:元代宫廷宴乐各种乐舞杂呈,各民族乐舞穿插表演;“乐队”成为蒙、汉交融的宫廷乐;杂剧的崛起,形成一个发展的高峰时代,也产生了为数不多的精美舞蹈;明代宫廷以戏曲为主要娱乐,雅乐仍沿袭前代旧制;清代宫廷宴乐具有鲜明的满族色彩,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队舞”仍承袭宋代宫廷宴乐总名;裕容龄是在舞蹈艺术逐渐衰落的清代中,为振兴中国舞蹈艺术作出较大贡献的著名舞人。
第一节
元代宫廷宴乐
1、宫廷宴乐
2、其他表演性舞蹈
第二节
明代宫廷乐舞、舞论及拟古舞谱
1、宫廷乐舞
2、朱载的舞论及拟古舞谱
第三节
清代宫廷宴乐和舞蹈家裕容龄
1、清代宫廷宴乐
2、清末舞蹈家裕容龄
第四节
源远流长的各族民间舞蹈
1、汉族民间舞
2、少数民族民间舞
第五节
戏曲舞蹈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1、元代舞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明、清宫廷宴乐各有何不同
3、你怎样认识戏曲舞蹈与纯表演性舞蹈的关系
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 第2篇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骨笛是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
夏代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乐舞是《大夏》;
2、商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是《大濩》。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 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民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要顺利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担任音乐教育的是宫廷音乐机构的总管“大司乐”和“乐师”
周代宫廷音乐总类: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乡越和四夷之乐 六代之乐:黄帝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大韶》;夏禹《大夏》;商汤的《大濩hu》;周初的《大武》。(大武以歌颂周武王伐纣为主题)
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颂:用于祭祖,大射,早先的颂,大概源于民间的巫歌,速度缓慢,用瑟伴奏
雅:大雅和小雅。大雅与颂相似,小雅接近民歌。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除周南,召南系等南方民歌即所谓“乡乐”外,其余都属小雅 房中乐:一种燕乐,后妃们在内功侍宴时唱的
四夷之乐:主要指秦楚吴越等地,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用于祭祀和宴乐。大都吹管乐器伴奏歌舞。主要是为了炫耀其政教之远被,并非真的重视。周代民间音乐发展:北方民歌代称“郑卫之音”和南音(战国时期南方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楚辞:又叫楚声,周代民间流行巫歌《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成相篇:荀子一书中有成相篇的唱词,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
弦乐器以拨弹为主,有柱(瑟,筝)和无柱(琴)两种,管乐器有编管(萧,笙)和单管两种
周代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最早的大型乐器曾侯乙编钟
墨家:墨子题出“非乐” 孟子:“人言不如人声”
.乐记:我国最早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
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包含唱念做打,综合艺术形式,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舞台艺术,服装
说唱音乐:1到2人,一人代表多人,一会戏里一会戏外,既是演员,又是讲故事的人,不需要服装,没有舞美 公孙尼子《乐记》
第三章: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
2、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歌,并加工改编,以供祭祀,宴乐之用等。
3、音乐教育功能4并在音乐表演上,供祭祀,宴乐之用。与国家有关的音乐方面的东西,如仪仗,为国家音乐繁荣提供贡献。
南音:一种丝竹音乐,和唐代音乐相似。秦始皇创建乐府机构,主要是采集民间音乐
北狄以游牧为主,常常骑在马上吹奏笳,角之类乐器,以鼓,排萧等伴奏歌唱 称为“饶歌”后来传入朝廷,经过整理改编,用于军队出行等等方面,以击乐器鼓和吹奏乐器笳,角为主,所以就总称为“鼓吹”。
.汉代民间音乐形式鼓吹乐:分为鼓吹(鼓、排箫和笳)、短箫铙歌(排箫和铙)、横吹(鼓和角)
汉代传入乐器:琵琶和箜篌 原始民歌不用伴奏的,但都有衬词,有的还采用帮和形式,称为“但歌”通常是“一人唱,三人和”“和”的部分大约是衬词 相和歌:、民歌经乐府整理,加上管弦乐器伴奏,就是所谓的“相和歌”,也是取用“丝竹更相和”。相和歌的伴奏乐队,通常是用笙,笛,节鼓,琴,瑟,琵琶,筝七种(小型丝竹乐队)相和歌主要是独唱性质的,唱者自己击节鼓,旁者竹乐队伴奏
相和歌中的大区是较为发展的形式,它通常比一般相和歌长大,结构上也另有特色。大曲结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艳,曲和解,趋。
相和大曲:对唐大曲的影响,是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
相和歌的歌词大都是叙事性的,有的相当长,相和歌常用的调式有三种:平调、清调、瑟调。
嵇康声乐哀乐论(音乐不能表达人喜怒哀乐的感情,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题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的论断。广陵散成为他生命的绝唱,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 《广陵散》定义和表现:P53
1、此曲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王之事,音乐激扬、愤慨;
2、现存曲谱四十五段,为篇幅最长的琴曲之一;
3、《广陵散》的庞大结构与深刻的哲理性,被后世誉为“曲之师长”,它隐含着反叛精神、悲愤激越的情绪和戈矛杀伐的气势,为后世琴家所推崇。
百戏 是各种杂耍技艺的总称,源于周代的散乐,到汉代已发展得相当丰富多彩。碣石调·幽兰》是最古老的曲谱也是唯一的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曹操填词 古琴减字谱之前的是文字谱,最早的记谱法。在魏晋时期有了“徽位” 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的古琴记谱法。、p108 第五章 :文人音乐中的"琴乐"和"词乐"(琴乐”即古琴音乐,由“琴曲”和“琴歌”两种形式组成,词乐”:又称曲子词,由民间兴起的“曲子”形式发展到宋代,已经是文人阶层广泛参与与创作、吟唱和欣赏的一种歌曲形式。)佛教说唱音乐"变文
唐大曲:音乐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变文:p104唐代佛教寺院宗教宣传的说唱形式,叫做“俗讲”或“讲经文
教坊p96是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梨园p97除了教坊之外,玄宗又设梨园,选乐工子弟三百以及宫女数百学习音乐歌舞,玄宗亲自参与教习。、、法曲:唐代大型丝竹乐的演奏形式,又名“法乐”因用于佛教法会得名 唐代音乐具体描述:民间,文人,宫廷,宗教 第六章 城市音乐
说唱音乐的品种:陶真,鼓子词,唱赚,诸宫调和散曲
鼓子词:是一种以支曲叠唱为基本形式的曲艺,它与明清流行的“道情”密切联系。还有说唱性的叙事鼓子词,虽然主要也用反复演唱,但每段兼以说白构成的说唱形式。(主奏为笛子).唱赚:在北宋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说唱艺术。都是套曲形式的曲艺。所用伴奏乐器为鼓、板、笛。由“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唱赚所用的脚本叫赚词
。诸宫调:一种宋代的大型说唱形艺术,宋代说唱中的集大成者。更多是属于缠令式的套曲,曲牌都用同一宫调。创始人为汴京勾栏说唱艺人孔三传。
.货郎儿:宋代说唱音乐的一种,说唱形式的曲艺。起源于民间小商贩沿街挑担的叫卖声调。陶真:宋代说唱音乐的一种,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艺术。陶真无论题材、歌词都比较通俗,流行于广大农村地区。陶真是后世弹词之前身。说唱地点
宫廷音乐北宋大曲 南宋南戏定义;p140.:
十二世纪南宋初期,兴起“永嘉杂剧”后来为了区别与宋元杂剧,又有南戏之称。南戏在宋代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在音乐,文词等方面都不免显得粗糙。所以当元杂剧兴起之后,其声誉很快就掩盖了。
姜夔p123:是南宋词坛上最为讲究音律、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后世誉之为“音节文采,并冠一时”。《白石道人歌曲》是他遗留至今的唯一的一部歌曲集子。是用宋代俗字谱记写。自度曲《扬州慢.> 元杂剧代表人物 作品p142
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 第3篇
九、18501900年
●《谷仓舞》(Barn Dance,英国)
●《巴图克》(Batuque,巴西)
●《蛋糕步》(Cakewalk,美国)
●《康康》(Can Can,法国)
●《哈巴涅拉》(Habanera,古巴)
●《米隆加》(Milonga,阿根廷)
●《雷多瓦》(Redowa,波西米亚)
●《四方舞》(Square Dance,美国)
●《两步舞》(Two-Step,英国)
●《华沙舞》(Varsoviema、Varsovienne,意大利、法国)
●《康康》,图片出处:A.L.哈斯凯尔、英国伦敦
康康(Can Can)法国舞厅舞。它最初曾是一种庄重而有节制的社交舞,1830年作为方阵舞的一种变体,由马萨利埃先生发明,1844年之后在法国音乐厅亮相,并在那里发展成为一种重在让少女踢大腿、露内裤的诱惑之舞,因而立即被当局严加禁止。但随着人们对身体观念的逐步解放,这种欢快活泼、令人过电的舞蹈不仅成为巴黎红磨坊的看家舞,而且通行于世界各地的舞台之上。它以2/4为节拍、被认为是对凡丹戈舞的发扬光大。在《地狱中的俄耳甫斯》等多部奥芬巴赫的轻歌剧中,可以轻易地找到它动人心弦的例证。19世纪末的法国画家亨利德图鲁斯-劳特雷克曾以在红磨坊表演的康康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俄国芭蕾编导家莱奥尼德马辛曾将它用作《幻想工场》《巴黎的欢乐》的高潮舞,而英国芭蕾编导家安东尼图德则在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地狱中的俄耳甫斯》中,更加强悍有力地使用了它。
图片出处:美国纽约
《哈巴涅拉》(Habanera)一种慢速的古巴舞蹈,简单的二拍子,许奏带附点,这些特点均与探戈相似。可能起源于非洲,19世纪末,经过古巴首都哈瓦那来到西班牙和法国,并在此迅速走红。从字面上来看,它应是从“哈瓦那”(Habana)派生出来的;从发生上来看,它最初是一种黑白混血人种的乡村舞蹈。其登上舞台的例证中,名气最大者当属西班牙通俗歌曲和舞曲作曲家塞瓦斯迪安伊拉迪尔的歌曲《鸽子》,而由他创作的《阿雷格里托:哈瓦那之歌》经法国作曲家比才改编后,进人其四幕歌剧《卡门》(1875)中的第一幕,并以《哈巴涅拉》而闻名于世:此外,其他法国作曲家也使用过哈巴涅拉的旋律,比如拉威尔的独幕歌剧(西班牙时刻》(1911)中、法国作曲家亚历克西夏布利埃的一系列作品中,等等
四方舞(Square Dance)(1)指任何由偶数舞伴参加,构图为四方形的美国民间舞,在调度上则与方阵舞等欧洲按四方队形而跳的舞蹈相同,要么舞伴们面对面地站成两竖排,要么按照圆形的调度跑动,只是数不胜数的调度图形都是根据口令员的指挥来加以变化的。(2)由美籍俄罗斯编导家乔治巴兰钦编导、1957年11月21日由纽约市芭蕾舞团首演的独幕芭蕾。
图片出处:美国纽约
两步舞(Two Step)种节奏规则均衡、动作简单易学的舞厅舞,全程都是在一首快速的进行曲中完成的、而动作则是每上一步均跳一次、被认为是19世纪中期风靡一时的二拍子华尔兹的自然演变,以及狐步的前身。它由一系列向前或两侧的追赶步构成,音乐是2/4或4/4拍的,曾于1890年到1920年间,成为美国舞厅中最为走红的舞种。1891年,美国作曲家约翰菲利普苏萨以这种舞曲为素材,创作出了他最青睐的《华盛顿邮报进行曲》1894年,这首两拍子的进行曲传到了伦敦,并且也风行过一阵子。到了20世纪初,两步舞逐渐日落西山。并最终消失在了爵士舞的时代中,而它的一些也面调度图形则融入了狐步之中。
拉格泰姆(Ragtime)美国舞厅舞。“拉格泰姆”意为“切分音”,是美国音乐在20世纪初为世界舞厅舞做出的卓越贡献。19世纪的歌曲和节奏趋于拘谨和伤感的情调,而20世纪的拉格泰姆则以其特有的切分节奏给人们带来欢快而跳跃的享受。这种使人难以平静的音乐和舞蹈是由美国南方的黑人创造的。他们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结果反倒使拉格泰姆的音乐免受了学院派的桎梏,因而更能释放出火山爆发般的内心压抑,满足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生理需求。拉格泰姆通常是2/4拍,其节奏特点是旋律始终处在切分之中。最早的拉格泰姆叫一步舞,即每拍一步,速度始终不变。1912年在美国出现的《火鸡步舞》和《狗熊步舞》曾颇受舞迷们的欢迎,因为它们分别模仿了火鸡狂热拍打翅膀和狗熊懒洋洋地一步一喘这两种截然不同形态。接踵而来的是《大灰熊舞》《兔抱熊舞》《波士顿迪普舞》《颤抖舞》《情人双步舞》《抱紧我舞》《傻瓜滑步舞》等不同形象的拉格泰姆新型舞流行于广大的美国男女青年之中,主要原因则是,这些新编舞比华尔兹的舞步更简单,速度也慢得多,允许青年男女们情意绵绵的身体接触。当时的舞厅舞名师多德伍斯曾非常生动地称之为“一种搂着舞伴的溜达”,并说有些女孩子告诉他,“谁把舞伴搂得紧,谁就能在舞会上吃香”。
图片出处:美国纽约
图片出处:美国,1 8 5 6 年在费城,由费希尔兄弟出版社推出的舞书《时尚舞者的手提箱》,作者:查尔斯杜朗;
图片出处:美国,1 8 5 6 年在费城,由费希尔兄弟出版社推出的舞书《时尚舞者的手提箱》,作者:查尔斯杜朗;
图片出处:理查德M.史蒂芬森、约瑟夫亚卡里诺撰写的舞蹈书籍《舞厅舞全书》
十、19001910年
●《波士顿》《Boston,美国)
●《小兔子搂抱》(Bunny Hug、美国)
●《懒汉慢跑》(Buzzard Lope,美国)
●《骆驼走步》(Camel Walk,美国)
●《螃蟹》(Crab,美国)
●《老鹰摇滚》(Eagle Rock,美国)
●《后侧撞屁股》(Fanny Bump,美国)
●《鱼尾巴》(Fish Tail,美国)
●《蹭屁股》(Funky Butt,美国)
●《碾磨》(Grind,美国)
●《灰熊》(Grizzly Bear,美国)
●《马步》(Horse Trot,美国)
●《痒痒》(Itch,美国)
●《袋鼠喝水》(Kangaroo Dip,美国)
●《马克西斯》(Maxcixe,美国)
●《马克西纳》(Maxina,美国)
●《摩奇》(Mooche,美国)
●《一步舞》(One-Step,英国)
●《拉格泰姆》(Ragtime,美国)
●《慢拖步》(Slow Drag,美国)
●《蹲》(Squat,美国)
●《探戈》(Tango,阿根廷)
●《火鸡步》(Turkey Trot,美国)
●《威莱塔》(Veleta,美国)
十一、19101920年
●《狐步》(Foxtrot,美国)
●《林蒂跳步》(Lindy Hop,美国)
另外,还有3张珍贵的插图:
图片出处:19世纪末,伦敦
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 第4篇
关键词 舞蹈史 教学
舞蹈史作为高校舞蹈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的发展概况,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舞蹈专业的舞蹈史论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好,不能有效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
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够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备课和授课。好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指导性作用。在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来制定教学思想,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是:通过该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舞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把握舞蹈发展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修养,从本源上理解舞蹈动作的意义,为舞蹈实践课的学习添砖加瓦。
二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讲述式教学方法,把相关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其最终结果是学生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课堂氛围不活跃,课后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到些什么,感到茫然。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必须把握该课程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扩散知识面,并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多样的使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且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一)与舞蹈艺术概论基础知识结合
在舞蹈史论的教学中会涉及很多舞蹈专用词语,比如“舞蹈特性”“舞蹈结构”“舞蹈语言”等等,如果学生没学过舞蹈艺术概论,或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则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清楚。
(二)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相结合
舞蹈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有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和剧目排练等等,不管什么实践课,其基本构成要素都是舞蹈动作和舞蹈风格。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思想之一便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舞蹈的风格及特点。
(三)与代表性经典作品赏析相结合
舞蹈是一门以视觉为主,视、听综合的艺术,舞蹈史论的教学离不开相关舞蹈作品的赏析,通过赏析代表性舞蹈作品或片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所学某时期舞蹈的特点,同时还能调整课堂气氛。 与赏析相结合,并不是单纯的给学生放视频就可以了,应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讲为什么选择这个作品给大家赏析,这个作品是根据那一时期那种舞蹈创作的,并给学生提出问题如这个作品有哪些特点及特色,其代表性动作是什么,舞蹈作品的队形有什么特点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赏析作品。在赏析结束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找出问题答案,并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典型舞蹈动作姿态,即兴创作几个八拍的小组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某时期舞蹈特点的印象,还可以开发学生的舞蹈编创意识,这就使舞蹈史论课的知识传授有意无意地与舞蹈编导课的学习进行一定的结合。
三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门课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学思想为指导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构建的。围绕着舞蹈史论课的教学目的,我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复习—进新课-提出问题—讨论—总结”。由于舞蹈是论课中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量较大,在进新课的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或知识点展开讨论,最终通过总结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某一时期舞蹈的特点。
四 舞蹈史论课的教学内容
高校舞蹈本科专业的舞蹈史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舞蹈史和西方舞蹈史两部分。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所有内容不可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应局限于某本教材,而应考虑到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量内最多的交给学生所需要的舞蹈史论知识,并使他们可以学以致用。
除此之外,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备课有着重要的关系,舞蹈是论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教材要求教师必须将教材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提取出其中的重难点,用自己的理解去讲授给学生,且不能够仅仅将备课内容局限于教材,应根据教学需要多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为授课内容服务,使授课内容丰富多彩又突出重点;备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准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过深也不应过浅;备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总之,舞蹈史论课作为高校舞蹈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只有任课教师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思考改进,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该门课作为必修课的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制度史范文 第5篇
1、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发展历程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开始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1年。它经历了由初创、初步完善、完善成熟、进一步发展、强化、消亡这一演变规律。在皇帝制度演变的各个时期,其特点也是各自不同的。
1)创立和初步完善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皇帝制度从初创到初步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皇帝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秦统一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的结合,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原则。
第二,为维护皇帝的尊严,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统治者大力加强礼的建设,使礼成为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卑上下等级关系,使之成为指导立法、司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第三,皇权是在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侵扰之后得以巩固的,它经历了与各方面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
2)完善成熟
隋唐时期是皇帝制度的完善并成熟时期。其中隋开创重新统一的局面,皇帝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第一,隋以前的尊号只有“皇帝”二字,到唐高宗李治时,群臣给他上号为“天皇”。是为上尊号之始。自此以后,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第二,在庙号和陵寝方面,从唐代开始,确立了开国之主称“祖”,以后所有君主一律称“宗”的庙号制度。
第三,在符玺和诏敕方面,隋以后确立皇帝八玺制度。八玺名称不同,用处也不同。
第四,在皇位继承方面,隋唐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
第五,后宫制度和外戚政治方面,隋唐时期的后宫嫡庶等级制度更加严格,后宫制度也臻于完备,尤其是皇后的地位在前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
3)进一步发展
宋元是皇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第一,宋代更加严格用玺制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内外相互牵制,防止其中生有弊端。第二,在宋代皇后地位更加突出,这实际上也是皇权提高的折射。
第三,在宗室制度方面,宋代对于宗室给以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就是不给权力,几世以后宗室便与士庶之家基本相同了。这就从某些方面减轻了皇权受到地方宗室力量威胁的可能。
4)加强与巩固后的成熟
明清将皇帝制度强化到了颠峰。而这一时期也是皇帝制度的消亡时期。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极力进一步提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明王朝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王朝,清王朝又在明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然而同时,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益尖锐。
在皇位继承方面,皇族争夺帝位的斗争非常剧烈。在雍正帝时期,从根本上决定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
2、主要特征
1)政治结构上的平衡性(权力之间不同形式的制约)2)传承方式上的世袭性:子孙相继
3)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一切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切内政外交以及和战等大政均由皇帝裁定。
4)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5)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6)全国的人口、资源都是皇帝拥有的财富,可以全权支配。
二、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与演变情况
综观历史,可以把相权的发展概括为:秦朝为建立时期,西汉为鼎盛时期,西汉到明朝之前为调整时期,明清为衰落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西汉: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但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暴露出来。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便开始受到制约。在汉武帝之时,设立“中朝”,形成“中外朝”。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
东汉:东汉大体沿袭西汉之制,三公改为司徒、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尚书台出现,中朝发展为一个正式的机构,导致“三公虽设,事归台阁”局面形成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所以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唐中叶以后,皇帝另选重臣数人,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衔,意即与中书、门下长官商量处理国务之官,是事实上的宰相。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二府即政事堂和枢密院,执掌文武,同为宰相之任。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枢密院为国家最高军政机关。三省六部依然存在但实际上是闲职,三省长官时常不设。三司为最高财政机关。二府三司将政权军权财政分离,互相制衡,弱化相权,强化了皇权。
元代:废三省制,实行一省六部制,即废除门下省和尚书省,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其中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集权统治高度强化。
明朝: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朱元璋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明成祖时,在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清代沿明制设立内阁,大学士即为宰相。雍正皇帝时,为防止内阁泄漏机密,在内廷设军机处,称为军机大臣,处决要务。至此,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三、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变化情况 夏、商、周: 世卿世禄制
以血缘、婚姻为基础,从天子到诸侯国君,再到各国的卿大夫或士,分割了国家的所有权力。父死子承,代代相传;由于各级官员均以“食邑”为俸禄,所以世袭制度又称“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军功、俸禄制
人们通过建立军功获取权位,对功臣的赏赐,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军功俸禄制建立后,出现了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吏。
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又称“举荐”,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自己管辖区內考察选拔人才,按照一定的科目和标准,向中央政府推荐(举),朝廷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的官员担任举主(相当于主考官),经过适当的考核(举),授予相应的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九品”指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级来区分人物高下。“中正”是专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品”即“品状”在此制下,所有未出仕或现任官吏,都由中央评定品级,作为任用及升迁标准。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科举的意思是分科举人,有很多科,但特别正要的是选拔官吏的进士科。它的主要依据是学习和应试成绩,其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均有通过科举考试而被选拔作官的机会,扩大了皇帝选拔官员的范围,同时也使选拔标准相对公平和客观。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公正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如下:
1、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
2、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实行科举取士。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乡贡。我国最早的殿试始于唐武则天。
3、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宋初的科考分两级,一级为各州举行的取解考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将进士分为五等,一、二等称及第,三等称出身,四、五等称同出身。
4、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5、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又称乡闱。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国家一级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于京城举行。参加会试者必须为乡试中式的举人。殿试,是明代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因考场设在皇宫内的奉天殿或文华殿,所以称为“殿试”。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6、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
称清代为科举制的衰弱期是很不确切的,所谓衰弱是指晚清“废科举、兴学校”时的情况。
四、近代知识分子关于晚清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及作用评价
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一)、“开眼看世界” :倡导者——林则徐、魏源(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
作用评价: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2、主张: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 ,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 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内容:(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4、作用评价:洋务运动中开设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翻译、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使西方先进知识传播到中国,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三)、早期维新思想
1、时间: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2、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作用评价: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经济流通领域、文化思想领域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四)、维新变法思想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康有为的观点有力的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主张: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代表作:《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主张:用民权否定君权。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他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高潮)(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作用评价:
(1)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剧,瓜分大祸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3)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4)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五、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总体看法
政治制度史就是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它与政治史有关,但属于政治变迁中最为内在的痕迹。制度史不是史料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官制变化的单线条描述,它是对于过去制度变迁的一种新的诠释,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政治组织的框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规则和机制的变化理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本书论述了中国从前封建时代直至晚清的政治制度史。作者运用制度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了这一历史时空的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的规则和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理路。既勾勒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概观,又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核心问题。本书对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政治制度发生、发展、变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国家产生的途径、特征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国家元首制度的发展轨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转变的历史类型和各自特点及其转换的历史原因;政府监察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沿革;历史上国家官吏管理机制,即选官制、官编制、考课制、致仕制等制度;历史上有作为的管理者的治国方法等。与其他的同类教材比较,本书更注意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理论相结合角度出发,侧重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给予规律性的认识,在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介绍了夏、商、西周封建制度的发展和更久远时代的政治制度状况;第二章为“‘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介绍了春秋时期封建制度向官僚帝国时代的过渡、秦朝的法家帝国及两汉的王霸之道;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介绍了这一时期的贵族政治、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地方政治与行政区划的演变、军队私人化等;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主要介绍了隋唐的制度变迁问题,详细的阐述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集体宰相体制,隋唐的官僚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兵制、地方政府体制、司法制度等内容;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武化结构与缺失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介绍了两宋的中央行政机构、地方官制、学校制度、人事制度、兵制等;第七章,“草原帝国”向读者展示了金、元两个草原王朝的独特政治体制;第八章,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介绍了中国王权高度集中时代的政治制度;第九章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的阵痛”。
中国古代反贪史精华所在 第6篇
2014-07-16 00:56:58 巡视组是当今热门名词,中央每开展一轮巡视工作,都有一批省部级高官落马。可见巡视工作的效果非同寻常。官方媒体指出“建立巡视制度并开展巡视工作,是实施党内监督的一项创举”,网络舆论中更有人认为巡视组是现代版的监察御史,视其为解决贪腐的灵丹妙药。
古代御史制度高度依附于中央权力,或者说皇帝的权力。明清两代,御史监察制度达到成熟阶段 孔子的“中国梦”,是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社会,为人君”要“止于仁”,“为人臣”要止于敬”,这样才不会“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但君臣相得只是理想状态,更多时候,皇帝只认为自己是仁君,不相信臣子都会爱岗敬业、清正廉洁。汉代选拔官员以“孝廉”为标准,但乡间很快就有“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的民谣打“孝廉”的脸。
朱元璋严刑治贪,扬言“今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官员贪污六十两就要剥皮实草,还是未能阻止明王朝驶上腐化的快车道。
历史学者吴晗曾说,“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此话固然不假,但是五千年的贪污史也是五千年的反贪史,中国人还是发明了许多反腐惩贪的制度,御史监察制度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御史的监督职能逐渐强化。秦灭六国后,更是建立起从中央御史大夫到地方监郡御史的全套监察系统。
御史监察制度在明清两代达到成熟阶段,明朝永乐元年,皇帝下令“遣御史分巡天下”,监察御史在都察院任职时为内差,外出巡视称外差。以所巡事项命名的,分为清军御史、提学御史、巡盐御史、巡关御史等,类似今日的“专项巡视”。
专门巡视地方官员者,称之为“巡按某处监察御史”,约等同今日的“常规巡视”。明代全国巡按御史的分派是:“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清朝制度沿袭明朝,没有太大变化。御史查谁、不查谁皇帝说了算 包公是市井百姓“青天大老爷”情结的现实折射,传说中,他能智斩作歹国戚、刀铡负心郎君,却从没反过贪。
另一位以清廉著称的名人海瑞,倒是做过右佥都御史这样的监察官员,可惜反贪事迹依然乏善可陈。历史上是否真有敢于打老虎、办大案的监察御史?答案是肯定的,清代的钱沣便是一位。
钱沣的一生与乾隆相始终。他生于乾隆五年(1740年),入仕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死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亲眼目睹了这个时代的繁华极盛和隐藏在背后的腐败丛生。
作为监察御史的钱沣,出道第一案就弹劾了一位封疆大吏——陕甘总督毕沅。这个案子的源头还要追溯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那年三月,时任陕甘总督勒尔谨上奏朝廷,称甘肃前些年灾荒不断,各地粮仓都缺少存粮,近年粮食丰收,民众家有余粮,请求皇上准许该省实行“捐监”,也就是买“监生”学历。勒尔谨提出,这次甘肃“捐监”不用钱,而是用粮食来换,以充实粮仓,备不时之需。乾隆觉得这个建议好,很快准了。
谁想开“捐监”不久,甘肃又连年报告闹旱灾,开仓放粮了。这样折腾了七年,甘肃闹出民变了,朝廷连忙派大臣和、阿桂赴甘肃镇压。结果两人汇报当地雨水连绵不断,军队行动至为困难,才让皇帝起了疑。
派人一查,发现勒尔谨等人一边实收捐纳粮,一边虚放赈灾粮,把粮款全都吞到自己的口袋里。皇帝大怒之下,涉案官员自勒尔谨以下被处死刑者达56人,史称“甘肃捐监冒赈案”。就在案件将结之时,新任监察御史钱沣挺身而出,上疏弹劾现任陕甘总督毕沅,指责他在任陕西巡抚时曾多次代理勒尔谨的总督之职,且陕甘两省接壤,对此事安能不知,七八年来竟然隐瞒不报,实属欺君,要求“比照议处”。毕沅虽百般辩解,仍被处以降为三品顶戴和停俸的处罚。
钱沣虽然一战成名,其实只是捡了个尾巴。乾隆四十七年,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一案,才是他真正经手的大案。
此案以当年二月钱沣上疏弹劾国泰、于易简二人“贪纵营私,遇有题升调补,勒索属员贿赂,以致历城等州县仓库亏空”为开始。在乾隆皇帝准许立案之后,钱沣会同和、刘墉等大臣前往山东查办。
查案过程按部就班:讯问各级官员,盘查核对钱沣掌握到证据的历城、益都、东平、章丘等州县的钱粮账目,确定全省亏缺达200万两。而在民间传说中,国泰乃是和的同伙,钱沣查案中不仅要与涉案的山东官员斗智,还要与一同查案的和斗勇,甚至要微服出行,亲手截住为和与国泰送信的仆人以掌握证据,最后才堵住了和的嘴,使国泰、于易简得以绳之于法。
只是,钱沣虽能连连查处封疆大吏,却对朝廷的大老虎和无可奈何。毕竟,上疏弹劾官员是御史的权利,但是否查处、谁去查办,又如何惩罚当事官员,全都取决于皇帝本人。
钱沣不仅对圣眷正隆的和无可奈何,对曾被他弹劾过的毕沅很快被皇帝恢复了品级、俸禄,也不敢多说一句。御史往往沦为
党争工具
御史以“天子之耳目,朝廷之腹心”自居,原本该做的是“彰善瘅邪、整纲饬纪”的事,要“私惠勿酬、私仇勿报”,要“言出如山、心情似水”。但是在清末,当传统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候,御史也变了质。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作乱,一批军功官僚崛起,结成湘、淮等派系互相提携的集团。进士出身的御史言官阶层,对没有正经功名却盘踞总督、巡抚高位的军功官僚自然心怀怨念。在这种环境下,名为“清流”的御史言官群体逐渐形成壮大。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力主避战的李鸿章成为“清流”的眼中钉、肉中刺。战事不利,翰林院35名翰林联名折参李鸿章,说他“昏庸骄蹇、丧心误国”,要求予以罢免,提出“故李鸿章一人之去留,实于宗社安危,民生休戚,大有关系”,后来的状元企业家张謇更是说“二十年来坏和局者,李鸿章一人而已”。
当战局无法支持清廷派人议和之时,监察御史安维竣上奏折称“窃北洋大臣李鸿章,平日挟北洋以自重„„日夜望倭寇之来”,直指李鸿章有叛国的野心,甚至说他“若能反,则早反耳。既不能反,而犹事挟制朝廷,抗违谕旨,彼其心目中不复知有我皇上,并不知有皇太后”,甚至说“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李鸿章之肉”。
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御史言官在履行职责,甚至不只是派系斗争,而是界限分明的站队表态了。甲午战争战局危急时,“清流”领袖翁同龢跑去见李鸿章,问以兵舰等事,李鸿章怒目而视,说:“翁师傅您总理财政,平时我请求拨款买军舰,总被您驳回,这时候问军舰有什么用?”
翁同龢回答自己是尽本分而已,事情这么急,为什么不多请几次款?李鸿章答道:“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可见,当御史的特权变成派系斗争的工具,他们的目标已经不是惩腐治贪、整纲饬纪,而是要治政敌于死地。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皇权专断之下,即使得宠权臣李鸿章,也对御史言官的交相弹奏心有余悸,更不用提普通大臣了。监督他人的御史
自己贪腐又能如何?
御史作为皇帝反贪的防线,在某些时候的确能起到作用,如果御史利用手中权力行贪腐之事,谁又能钳制他们? 明代对于御史出巡曾有明确的律法限制,《出巡事宜》规定,不得泄露机密、不得私自出界、不得擅自离职、不得买货物和铺张浪费、不得携带家属、不得因私受谒等,其中伙食标准是日廪五升,一菜一鱼。交通工具先是骑驴,明宣宗时可以骑马。御史与地方官员如何相见、如何对拜作揖等都有细文。
尤其是《大明律》和《大清律》都规定,风宪官贪赃,比其余官加二等治罪,并且受赃的类型十分广泛,包括受财、索财、借贷人财物、买卖多取价利、受赠送等。但是,你有你的严明律法,我有我的鲸吞之术。
天启年间,著名的阉党崔呈秀巡按淮扬,对大强盗“每名得贿三千金辄放”,对地方大恶“得贿千金辄放”。“不肖有司应劾者,反以贿得荐,不应荐者,多以贿荐。”他倒是明码实价,但当地士民民怨鼎沸:淮扬士民无不谓自来巡按御史,未尝有呈秀之贪污者。”
按明代规定,巡抚与按察御史查获赃贿,都放州县作为公费。但万历时,都御史李采菲就打起了赃银的主意,“预灭其籍”,销毁起赃记录,然后中饱私囊;沈汝梁巡视下江,“赃贿数万”;祝大舟巡按江西,“临行票取多赃”。在这些被揭发的大案中,犯案御史分别被遣戍卫所或被贬为庶民,处分远较嘉靖朝为重,但已难挽御史贪污的狂澜。
到了清朝,监察官员的贪腐更加严重。如乾隆十三年,山东省遭受自然灾害,出使查办赈务的御史及其家人、吏役等不顾“民食艰难”,借机勒索,加重了灾民的负担。嘉庆年间,御史广兴两次出使山东审案,“擅作威福,赃使累累,声名狼藉”,而与其一同前往的长官左都御史周延栋听之任之,其本人也是每日所费白银十余两。于是有民谣说:“周全天下事,广聚世间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