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 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1)原声影视作品应用于国内外教学的现状与可行性;2)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的优势与特点;3)选择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的注意事项。文章在回顾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与展望,建议以后的相关研究应立意新颖,适当做些实证研究,或从读写角度分析英语原声影视作品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关键词:英语原声影视;英语学习;研究综述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只阅读教材已不能满足英语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发展,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蕴含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开展跨文化交流。英语原声影视作品能通过触动视听觉以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来促进英语学习者对语言使用的认知,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在中国知网上以“英语原声影视作品”为主题词,搜到学术期刊一百三十一篇,学位论文六篇,用“英语学习”作为关键词在结果中检索,搜到学术期刊二十六篇,学位论文一篇。经过筛选整理,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有待改进之处提出见解。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经文献阅读发现,国内外学者都会利用原声影视作品做辅助来提升学生的外语学习成绩。他们会充分考虑学生身心状况,结合教学目标,对原声影视作品进行合理筛选,让影视作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为课堂教学添彩。国内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应用于教学的可行性; (2)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的优势与特点; (4)选择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的注意事项。
(一)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应用于教学的可行性
隨着科技行业的发展,人们可通过DVD,网络等媒介接触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在1990年,国外就有了用原声影视作品作为语言教学媒介的研究。原声影视作品具有形象丰富、情节生动、视觉震撼的特点,既能提供现实生活场景,又蕴含深厚的文化气息,在辅助英语口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Herron的问卷调查发现影像能提供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丰富学生的跨文化体验,是最理想的听力材料,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利用影像学习外语。另有学者提倡各学科的教学都可适当融合影视作品,并尝试利用影视作品练习沟通技能。
(二)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所学的外语一般是德语、法语之类,因此在查询国外相关文献时,原声影视作品的语言范围不限于英语。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访谈和对照实验等方法,并从提高学习动机、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
美国某团队在1990年将影视教学和课本教学对比发现影视教学能提供更真实的教学情境,因此影视教学取代了以课本为基础的传统口语教学。Baltova将53名加拿大的八年级法语学习者分四组进行口语研究:对第一组十三个学生只播放音频,对第二组十二个学生同时播放音频和画面,对第三组十五个学生无声播放,最后一组学生采取配音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同时播放音频和画面可帮助学生翻译教材内容,提高其理解能力。Han, H. P.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法做了有关影视辅助口语教学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影视资源确实能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和交际能力,并可提高学生的动机。
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倾向于将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用在初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以及英文电影的赏析课中,并且通过访谈,调查问卷和口语测试的方法研究如何利用英语原声影视作品进行英语听说教学。
聂晓和李白璐指出,教师在课前应选择健康积极、发音需清晰标准、符合生活实际的英文影视内容让学生适当预习。在课中教师要合理设置目标与任务,例如预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电影;对发音正确、内容经典的片段,可反复播放,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保留画面、去除声音,对角色进行模仿或配音。在观影时教师还可留意一些片段或话题,在观影结束后鼓励学生进行全英文探讨。最后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观后感,通过布置任务巩固学生对影片的听力效果,激发学生在语言、写作方面的能力。
将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用于英文电影赏析课需要教师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首先要精心挑选思想健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尤其是一些荣获国际奖项的作品。其次注意影视作品题材的丰富性、适宜性。再次,做好赏析前后的衔接工作:赏析前对影视作品的背景知识进行适当补充;赏析中尽量不要打断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充分融入;欣赏后通过模仿、复述、讨论等及时强化。最后,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传授一些观影技巧,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思维。
另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2016年改革后的新题型中增加了听力的比重,还增加了口语考试,要求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听说与交际能力。在没有相应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英语原声影视作品是大学生学习西方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座桥梁。且英美影视作品的题材多样,给大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提供了多种选择,从而影响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三)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的优势与特点
英语在我国是外来语言,学习英语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是具有独特优势的语言资源和教学工具。就其优势与特点而言,许多英语原声影视作品都贴近日常生活,语言自然诙谐,使整个作品富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其声音、图像的同时出现还能刺激学习者的视觉和听觉,帮助他们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英语原声影视作品能给学生提供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通过影片加深对中西文化的对比与了解。
目前为止,郑君君较为全面的总结了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的六大优势:发音标准;口语地道;语言环境真实;语音语调自然;同义词辨析;趣味性、生动性。英语原声影视作品中人物发音自然而地道,口语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音语调连贯有序,而且话题通常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英语学习者可通过影视作品接触到许多实用而有趣的口语表达,从而直观感受东方和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原声影视作品中有时还会呈现一些同义词的辨析使用场景,帮助学习者区分近义词的用法,例如美国动画片《辛普森一家》对几个意思均为居民的单词的使用场景进行了辨析: resident,inhabitant,civilian,citizen。
(四)选择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的注意事项
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好处的,因此教师在选择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的时候需结合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影视作品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出能有助于教学和学习的最佳作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吴怡龙从选材、发音、模仿等方面给出了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的选择注意事项。首先,选材应具有一定价值和深度,能在观看后从一定程度上起到发人深思或是给予人以思考的作用。其次,观看英语原声影视剧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口语学习,因此可以对剧中台词进行跟读、模仿,并有意识的积累常用的口语表达。另外,对于一些听起来相对吃力的段落,可开启慢速播放,用精听的方式来训练听力,听完之后就将其用作口语训练材料。
有学者提倡,对一些优质的影视作品可采取“多刷”的方式来反复学习。学习者的首次观看以熟悉内容为目的,第二次看时随看随停,学习并查询、记录影视中不理解的字词句,第三次观看时尝试关闭字幕,遇到确实看不懂的地方就看一下,并加强记忆和学习,第四次看的时候不仅要全程不开字幕,还可以尝试一下听写,在观影过程中同步促进英语听力能力和速记能力的提升。
针对影视作品应用于教学中的适宜性问题还需注意:第一,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影视作品并且做适当的截取,时刻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不让影视作品喧宾夺主;第二,教师需提前为学生做好文化背景的梳理,视情况介绍相关词汇和文化背景;第三,在播放影片时注意设置一些思考题,有适当的停顿、回放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三、总结
对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发现,在研究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时,大部分教师都关注到了“英语原声影视作品能提供地道的语言环境”这个功能,从而将其用于英语听说教学。另外,用英语原声影视作品来促进英语教学的研究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英语课上都有所涉及,其中应用于大学生英语學习的研究相对较多,因为大学生的英语基础比中小学生和高中生稍好,他们的自由学习时间也很多,因此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的优势来促进自身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定会有明显成效。初高中生受到学业和应试制度的限制,没有那么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但如果在教学中用适当的影视作品进行辅助的话也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从以上方面来看,国内关于英语原声影视作品与英语教学的研究已略显规模,从理论实践到实证研究渐趋活跃,不过这些相关研究仍然存有一些问题与空白,最大的缺陷是研究方向过于集中。如前所述,听力和口语是所述文献中探讨最多的领域,但各学者的观点多有雷同,缺乏不同的立意。其次,目前的文章多为经验之谈,仅有较少的实证研究,因此建议懂科研方法的教师在确定选题后利用自己的特长多做实证研究,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第三,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对于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提升的研究目前较多,但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的研究就较少了,因此后续的研究可以尝试从英语原声影视作品与学生读写能力提升的角度展开思考,充分挖掘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的各个功能,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Goodwyn, Andrew.English Teaching and Media Education.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Barry Baddock &冉毅波.电影、真实性与语言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2(7):22-24.
Secules, T., Herron, C.,& Tomasello, M. The effect of video contex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76:480-490.
Eken, A.N. “You’ve Got Mail: a Film Workshop.”[J]. ELT Journal, 2003,Vol3:120-126.
张惠丽.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e Original English Movies on College Spoken English Teaching[D]. Shandong University, 2009.
Baltova,I. The impact of video on the comprehension skills of core French students[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4,50(3):507-531.
Han, H. P. Implementing the Video-based Instruction in the College-level ESL Classroom Based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eories[M].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North Carolina, USA,1994.
聂晓,李白璐.英语影视教学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6):209.
姜振琴.英文影视作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243.
管怀燕.浅谈英文影视作品欣赏与高中英语教学[J].中学生英语,2020(04):73.
刘露露.影视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多维度应用[J].现代交际,2017(20):163.
龙千红. 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3):32-35.
王建军.影视英语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2018(04):145-146.
郑君君.浅谈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9(02):79.
吴怡龙.英语原声影视作品对英语口语学习的促进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20(14):129-130.
王璐雯,龚小萍.浅析国内外英语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研究现状[J].现代交际,2018(16):78-79.
伍兰玲.影视作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生英语,2019(38):113.
重庆师范大学 唐紫悦
外语类 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加入WTO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素质。掌握一门乃至几门外语,才能使我们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据报道,我国进入WTO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就是外语人才,尤其是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作为素质教育基石的基础外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培养。进入90年代以来,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外语课程改革从理论上、实践上为外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成效有目共睹。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语教学质量仍落后于形势发展:教师外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教学技术和手段落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外语课程改革之经验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吸收。本文将全面探讨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动向,以求对我国新一轮的外语课程改革有所借鉴。
一、积极的语言教育政策
在国外,无论是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都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语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经费的投入、语言地位、语种的选择和在课程中的比例等等。
1987年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简称NPL))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语言教育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各种有创建性的语言教学。同时,它还帮助建立了澳大利亚国家语言机构这一联结澳大利亚大学和教育学院语言教育的组织。在国家语言政策的影响下,各州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并用于指导广泛的教学实践。澳大利亚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亚学校策略亚洲语言研究》(The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Strategies简称NALSAS),它为各州实行亚洲主要语言---中文、日语、印尼语和韩国语教学的州立教育机构提供各种资助,使得澳洲学生的外语学习扩展到除欧洲语言的多种亚洲语言。这些积极的语言政策极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和国民对语言的意识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199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一个全新的语言政策,教育部根据学校实际对其进行修订出台了一个称之为“3+”的外语政策,除要求犹太人掌握三种语言:希伯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外,还必须学习其他语言(如传统的依地语或拉地诺语;共同语如俄语、阿姆哈拉语或西班牙语;或世界语言如日语、中文、德语等)。西班牙通过的一项政府法案(LOGSE)规定了外语为核心课程和必修的每周时数,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达到9%-11%,既保证了外语教学的早日开展,又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国外语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视提升外语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语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大多数还把其列为核心课程,学习者年龄也不断地前移,语种的选择也极为多样化。
二、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
除了重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之外,国外外语界还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以利于促进和指导外语教育朝着计划、统一、明晰的体系方向发展。完整课程框架既有国际化的(如欧盟教育委员会),也有国家的。
为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而由欧洲语言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欧洲共同课程指南框架》(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出台后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各国纷纷据其制定各自的国家标准,如意大利为此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期望,引发了教育部、工商界、家长和媒体对外语教育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欧委会还出台一系列现代外语改革框架,如《现代外语:学习、教学、评价--欧洲共同课种指南框架》(Modern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A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等,提出外语教学共同目标,它不但有助于各国制定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等,同时对大纲设计、考试、教材、教师培训等也产生了影响。为使该《框架》得以落实,欧委会还编制了《一般指南》和《使用手册》,供教育政策制定者、课程开发人员、教材编写者、考试委员、教师、教师培训人员、学生(含成人教育)等参考。《多语和多元文化的欧洲》(1997-2000)是欧委会最新出台的语言政策,并为此制定《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用于:(1)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2)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到国外就业参考。
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外语课程框架当属1988年颁发的《澳大利业语言水平计划》(The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All)Project)。这个国家总课程框架试图提供一种既能涵盖语言共性,又包括教师发展和研究的课程综合模式。此外,《完全指南》(All Guidelines)对国家主要语言课程,尤其是亚洲语言(中文、日语和印尼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不但指导中学高年级教学实践,而且成为国家高中外语课程评价框架(NAFLASSL)的基础,指导大纲的编写和构建共同评价标准,同时它也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参照系数。
1993年美国全国性语言组织——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美国法语教师协会、美国德语教师协会和美国西班牙语葡萄牙教师协会获得联邦政府《教育目标2000》资助,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了新外语学习标准。《标准》制定出外语学习的五个目标: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沟通(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参与(社区Communities)。各州根据其制定了符合本地发展的标准和课程框架,为各学区各学校提供最佳的教学指导。
三、成功的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指导框架为各国外语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外语课程实践,其成功的教学策略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双语教育发展
虽然传统的外语学科教学仍占主流地位,但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教其他学科,融学科与外语为一体的双语教育在各国得到广泛的实践。
初创于加拿大的浸入式是双语教育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它还被推广到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并发展了多种模式,如半浸入式、全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等。德国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双向浸入式即进行混合编班,讲德语和操外语的学生各一半,柏林现有14所这类学校,教学用语除德语外,既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还有俄语,现代希腊语和土耳其语等。在美国,类似的学校已经发展到254个。以移民为主的澳大利亚情况也极为相似。芬兰目前也有4000多名学生用这一模式习得第二语言。
传统的浸入式大部分是在低年级进行的,随着对外语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已不断上移。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一些学校的高中阶段的一些学科如: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及职业技术课程都用英语讲授。荷兰的一些大型职业学校如酒店管理学校,部分课程是用法语或西班牙语讲授的。卢森堡的许多学科都是用德语或法语教授的。1996年芬兰的一些调查表明,33%以上的职业学校,15%的初中(7-9)年级,25%的高中采用了双语教育。
(二)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交际能力既是教学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荷、法、英、美等国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各具特色。荷兰外语课程设计以\"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一些由交流情景话题或主题构成,鼓励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进行广泛的实践。法国强调\"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的机会和良好的语言气氛,小学外语教学通过儿歌、童谣、短故事、游戏等,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敏感性。在英国,5、6年级外语虽是选修课,但其教学目标仍强调初步的交际能力的获得,教学以听、说为重点,教材、练习以对话为主,课堂活动灵活多样,3/4的时间用于各种听说活动。更让人称道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英、法、美等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优势,纷纷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利用假期,两国学生互相“串串门”,各自住在对方的家中,让他们在地地道道的外语环境中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熏陶。由此,学生的交际能力获得了全面提长,根据欧委会的最新报告,有70%的年轻人认为能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
(三)重视学习策略和原有语言基础
荷兰的外语教学重视对学习者策略的指导,教师帮助语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反思,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丹麦国民中学的外语课程规定外语教学应包括语言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各种交际策略,如一般语言学习、阅读、听力、词汇学习等的敏感性。
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外语教学应重视第一语言的作用已成为国外外语界的共识,第一语言可以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提供背景知识,使其产生安全感,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高级”语言能力。卢森堡在此方面进行的一些卓有成效的实验,如:DECOLAP, DECOPRIM等充分证明了第一语言的作用。摩洛哥的调查也发现,成功的英语学习得益于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至少2门其他语言--标准阿拉伯语和法语(同属摩洛哥幼儿园-9年级语言)。
国外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还包括:1)用外语教外语。摩洛哥外语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用外语教授外语,其10-12年级学生经过3年的外语学习,口语和书面语均已达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上水平;2)模块教学。意大利最近在第二语言选修课推行模块教学,改变过去以年龄或学年分班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编班;3)项目学习(Project-Oriented Learning)。丹麦使用项目学习外语的年级,尤其是高年级(8-10年级)增加,这不但强调用电脑技术获得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更强调的是语言与内容学习的融合:深入到英语国家(不仅仅是英美)去学习其文化,如在澳大利亚学习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学习环保等等。
外语类 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体系;外贸跟单员;岗位能力
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商务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务外语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教学体系,本身就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商务外语教学体系是建立在教学观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的。高职院校在构建商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床戏能力的配糖,对高职院校商务外语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进行革新和优化,对商务外语实践教学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使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拓宽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外贸跟单的过程中能够独立解决各种问题。
一、高职商务外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商务外语教学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商务外语培养的过程中,建立商务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外贸跟单职业能力作为核心,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主线,才极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将实践教学放在整个商务外语教学的首位,使得“理论为实践服务”和“知识为能力服务”的指导思想变的尤为突出,明确了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和外贸跟单员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门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就业前应该充分了解商务外语专业做面向的岗位,尤其是外贸跟单员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商务外语专业学生所面向的岗位群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从事外贸跟单员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采用科学归类分析法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对国际贸易知识和业务非常熟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我国整个外贸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商务外语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外语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教师还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道德、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辱感,使得高职院校具有外贸跟单意向的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并在在外贸跟单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遇到事情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冷静。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市场就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指南针。要想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师在商务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商务外语实践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将外贸跟单员岗位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将综合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商务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主线,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商务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并在构建高职商务外语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重视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效结合,重视学生外语基础知识教学是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商务外语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交流、表达和运用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外贸跟单员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
1.性格素质方面的要求。
外贸跟单员是一份需要和其他人打交道的职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员工的性格素质,主要是看员工的板式灵活程度和就职后的可塑性。通常情况下,企业在招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时,会将学生的性格素质放在首位,将学生的专业能力放在第二位,外贸企业强调的是团队的分工与协作,因此,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刚刚进入外贸企业从事外贸跟单员岗位的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学会放低姿态,充分了解企业的文化,并快速的融入到企业的外贸跟单工作环境中。学生的性格素质尤为重要,但并不是外贸企业招聘员工时考虑的唯一要素,外贸企业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业务素质。
2.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
通常强狂下,外贸企业提供的岗位都是以外贸业务员和外贸跟单员为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外贸跟单员岗位中,首先要对外贸企业的本身和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熟练的开展外贸跟单业务,熟悉外贸企业跟单业务的流程,做好询价、报价、和客户签订合同、核工厂签订购销合同、安排出货等等,并根据外贸跟单工作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关记录。还要了解外贸跟单过程中各种单据的格式和作用,为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中开展外贸跟单业务保驾护航。学生在企业中外贸跟单的过程中,还要具有良好的客户维护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客户,才能使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
众所周知,外贸跟单是一份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外贸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不仅注重学生的性格素质、业务素质,还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外贸企业希望员工具有全方位均衡发展的能力,外贸企业通常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外语听说和商务信函的协作能力,这是外贸跟单员和客户交流沟通的基础;其次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储备能力,使得对外贸易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最后要考虑的是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外贸企业多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商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只有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才能做好电子商务平台外贸跟单工作。
三、我国外贸跟单员岗位能力培養的方法
1.外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外贸跟单员岗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学生在外贸企业开展外贸跟单工作的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要能熟练的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只有掌握良好的语言技能,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外贸企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重视商务外语实践教学,采用分组讨论、游戏、比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子啊课外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中指导。高职院校还要在此过程中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借助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认识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2.商务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商务运作能力是商务外语专业学生求职的优势,目前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不重学历重证书,高职院校商务外语专业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的来的,是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有效体现。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商务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组织模拟外贸跟单实践,安排学生到节假日大型卖场参观为学生提供商务谈判仿真工作环境,开展以职业技能竞赛为目的的商务技能大赛,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商务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3.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创造具有价值的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在高职院校商务外语实践教学和外贸跟单员岗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已具备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商务外语运作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创造性运用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外贸跟单岗位实践锻炼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总结:为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高职院校商务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贸跟单岗位能力,使其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培养,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外贸跟单的过程中,学会结合管理和商务运作解决外贸跟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重视高职院校商务外语教学,确保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子啊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交能力、知识协调能力和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外贸跟单能力,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马俊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邓莎莎.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研究[D].广州大学,2013.
[3]曹华芳.基于市场需求发展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4]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5]魏静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广州大学,2011.
外语类 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外语 公用外语 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
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
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2]刘黛琳,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 2012,04:23-29.
[3]魏烨.关于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9.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WYZDB1407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外语类 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高职外语专业其本质上是教育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正面临深刻变革。依据市场话语,从高职外语专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优势有三点:形成了产业规模,建构起职业化、开放式导向,显现出文化功能。劣勢有两方面: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缺乏产品标准体系。面临三大机遇:国际化趋势对外语人才的紧迫需求,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导致传统的院校评价标准发生改变,实用型知识价值被认知并开始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面对两大挑战:被普通高等教育外语模式所同化,市场培训的职业化挑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外语专业必须面向市场,提高高职外语的职业性;顺应趋势,提升高职外语的文化功能;围绕“知识”,建构高职外语专业体系;树立“经营”理念,从市场获取资源、销售产品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职;外语专业;发展对策;市场;产品(服务)
基金项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高职教育质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女子职院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构”(项目编号:JGB201601)
作者简介:陈霞,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英语教学。
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2000年后新建的600余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等。改革完成后,中国现有的近2 500所高等院校中,将有1 600~1 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此前在教育部推动下成立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2015年11月,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函》,同意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整合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图书馆教育资源,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该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所应用技术类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2016年7月,广东省印发《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拟于2016年年内启动转型试点工作,面向全省普通本科高校遴选一批转型试点高校,试点期为4年。2016年9月21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关于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遴选结果的公示》,拟将广东金融学院等14所高校确定为转型试点高校。
从以上教育部门出台的各种文件可以看出,应用技术大学正悄然兴起,而高等教育格局已经改变。这不仅表现在高职教育首次出现本科层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即将到来的竞争中,市场标准将逐渐取代行政标准而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为高职外语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高职外语专业必须面向市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培养市场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所有高职教育的专业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推动办学的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往往呈现此消彼长之势,传统的封闭性办学所带来的些许利好,正逐渐为成本高昂和效率低下带来的损耗所消解。高职教育的专业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显示出市场意蕴:(1)受到非营利和公益性的限制,来自教育部门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越来越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办学之所需。 而市场可以为高职教育带来巨大的利润和便利,这就体现出高职教育按照市场需求建立体系的可能性。(2)以公办为主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垄断与封闭性,招生、拨款和人员流动等办学的关键性要素均受到体制与政策的限制。这种与市场原理相背离的状况,长期、普遍地存在于公办高职教育之中。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高职外语专业因其专业本身的独特性,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与众不同。(1)从宏观层面看,高职外语专业因顺应了国际化背景下全民学外语这一现实,因此,建立了庞大的体系。据有关资料统计,仅就英语而言,我国高职招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28%;1 168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 144所开设了英语专业。[1]可以说,几乎每一所高职院校均设有外语专业。大而泛的现实隐含着质变与整合的可能。(2)从微观层面看,长期以来,高职外语专业的教学体现出强烈的普通本科“压缩型”的特征,其弊端集中体现为“脱离市场”。在此情况下,高职外语专业办学经费有稳定的财政拨款和学费加以支撑,毋需承担市场风险,从而保持了缓慢、平稳的发展。
高职外语专业与市场的重大关联性,为从市场角度对其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SWOT 分析法包括优势、劣势、机遇、风险四大要素,涵盖了系统发展的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因素,能够从一个开放性的视角加深对系统的认知,从而较为全面地反应出系统的现实情况,并最终对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合理推测。
二、市场视角下高职外语专业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产业规模形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动下,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所有的高职教育专业中,高职外语专业规模庞大、覆盖面广。这一情况表明:(1)高职外语专业适应了国际化背景下的职业岗位需求,人才需求前景广阔,蕴含巨大商机。(2)高职外语占据了相应的市场份额,与普通高等外语教育形成了互补性发展态势。普通高等外语方向虽占据高等外语教育的主流,但并没有也不可能垄断整个高等外语教育市场。(3)庞大的规模有利于推动高职外语专业通过不断分层、分类的体系优化,形成专业化、精英式和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职业化、开放式导向初步形成。长期以来,高职外语面向职业性,顺应了高等外语从学术性向实用性的整体性转变。当前,高职外语专业初步形成了商务、应用、旅游和外语教育四大类,衍生出空乘、会展、IT、物流、国际金融和国际会计等方向,面向销售代表、服务商、小学教师、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客户服务代表等职业岗位。总体上,高职外语专业已围绕职业需求建构起基本的体系,其实用性和职业性显著,办学也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3.文化功能逐渐显现。高等外语教育出现了两个趋势:(1)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的人成为高职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推动着高等外语专业文化功能的提升。(2)高等外语专业作为一种知识的聚集体,具有自身的知识演化逻辑,从而使高等外语从单纯的工具性用途逐渐向涵盖文化传承的完整性的功能转型。
以上两种趋势为高职外语专业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高职外语专业将依托语言和文化优势,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致力于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域外文化加以融合,打造贯通中西、连结校企的新型文化。高职外语专业的这种整体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特征,是功能单一的社会培训所不能比拟、更无法取代的。
(二)劣势(Weaknesses)
1.处于产业链低端层面,附加值低。(1)从生产原材料的角度看,高职外语专业缺乏高起点,招生门槛标准低。(2)从生产制造的角度看,高职外语专业未能掌控核心技术,教学模式带有很强的本科压缩型特征,专业性不强,缺乏高度专业化的高职教师,照搬普通本科的教材和教法。(3)从产品(服务)销售的角度看,高职外语专业未能形成品牌,所培养的人才低端,社会声誉低。
2.质量无从检验。作为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没有建构起独立的产品标准体系,无法对所提供产品(服务)做出明确、清晰的说明,导致质量无从检验。例如,高职外语专业在一些关键性指标上,被迫沿用了普通本科标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都以省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为目标(俗称英语三级)要求学生,因为主管部门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学校。[2]但就业市场并不认可英语三级考试,因此,高职学生被迫参加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量身定制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四六级考试在极大地耗费了高职外语专业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同时,收效甚微,不少专业人士甚至建议废除。但由于缺乏新的可替代标准,又只能继续沿用。
由于缺乏标准的指引和导向作用,使得高职外语专业始终未能围绕“职业”或“实践性知识”,打造出独立于学术标准之外的另一种专业性,而只是满足于在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游离和浅尝辄止。这样,就很难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而很可能面临被同化或者淘汰的命运。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国际化的趋势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当今时代,外语能力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事务的战略资源。[3]就我国而言,要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无一不是依赖于外语能力的支撑。可以说,国际化的趋势为高等外语教育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高职外语因其实用性,必将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2.院校评价标准存在改变的可能。随着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传统的院校评价标准存在改变的可能。院校评价标准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能起到一种引导作用,从而对原有格局形成了颠覆性变化。(1)形成了分类评价。传统意义的普通外语高等教育,主要面向语言与文化,其标准主要是学术标准。而伴随着新型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高职教育出现了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序列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的单纯学术性标准必将向实用性和职业化标准转移。(2)形成了分层评价。中专、大专、本科层面的高职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可以相互衔接的标准,建构了完整的体系。这样,不仅为高职外语专业提供了更为公平的评价标准,而且推动了高职外语专业实现体系优化,进而使其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3.高职外语专业的附加值尚有提升空间。伴随着产业的飞速发展与剧烈转型,大量的实用型知识开始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为主流学术体系所漠视的职业性、实践性和隐性知识,必将进入高职外语的课堂,并占据主导地位。这些知识来自于产业链,必须经过整理与优化。高职外语专业可以据此衍生出科研功能,从而极大提升专业的附加值。
(四)风险(Threats)
高职外语专业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平庸化。在市场机制下,办学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高职外语专业必须转型或者提升,否则,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这里,没有中间道路。当前,高职教育规模庞大,办学模式正在向内涵式发展转型。而内涵化的最基本要义就在于资源整合、结构优化,从而焕发出高效能。高职外语专业大部分身处公办高职院校,关门办学和行政化传统根深蒂固是公办教育体系的显著特点。因此,如果不面向市场进行改革,高职外语专业必将面临以下两个风险。
1.被普通高等教育外语模式所同化。在长期的行政化導向指引下,高职院校普遍关门办学,对上级行政部门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实际上就是形成了普通本科压缩型。现行普通高等教育的市场早已饱和,不少普通高等院校正积极寻求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寻求升级本科,必须寻求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也就是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准,而非转型实施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如果高职教育打造不出区分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征,就必然面临被同化甚至吞并的命运。
2.遭遇来自市场培训的职业化挑战。职业化意味着产教高度结合,高职外语专业虽然初步建立起面向职业的体系,但办学的垄断性和封闭性带来的行政化导向,消解了校企融合的效能,进而削弱了职业化的效能。一个突出的案例就是外语培训市场的崛起。在几乎所有高等院校均设有外语专业并且形成庞大人员规模的背景下,外语培训机构焕发出很高的效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度的职业化。依托标准定制、市场融资、市场细分、教材对口和师资先进等优势,外语培训机构围绕“市场需求”建立起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相比之下,高职外语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垄断获得利益。因此,在规避了竞争的同时,也失去了市场带来的资源和竞争带来的活力。
三、高职外语专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面向市场,提高高职外语的职业性
当前,应彻底摒弃现行普通高等教育压缩型的教育模式,打造高职外语专业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围绕产业需求,建构消费者服务的开放体系。(2)围绕学生需要,建构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3)发挥高职教育灵活性的优势,深入发掘新的职业岗位,为市场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4)建立起专属高职外语的评价标准,摆脱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束缚,设立各种权威职业外语考试,并取得社会认可,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高端化。当然,这也是不少发展情况较好的民办高职院校所施行的发展路线。民办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行政拨款,因此,只能借助市场机制加强与企业的融合,通过生产市场机制下的产品(服务)获得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或许,这也将成为公办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道路。
(二)顺应趋势,提升高职外语的文化功能
随着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培养相应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一种重要趋势。所谓国际化人才,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外,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不可或缺。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更要对本族文化和域外文化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4]而外语的文化功能则充分体现在向学生传授异域文化、拓展学生全球化视野等方面,从而显示出高职外语专业旺盛的生命力。提升高职外语文化功能的途径就是围绕“异域文化”和“异域视角的母国文化”两大主题,开设涵盖人文、社会领域和职业、生活领域的各类选修课,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公民。
(三)围绕“知识”,建构高职外语专业体系
教育类型的本质差异是知识类型的差异,首先要解决知识从哪里来的问题,其基本来源应该是行业、企业和产业链,而不是单纯的学术体系。其次,是如何整合知识。这就需要根据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内在规律,建构起必要的学术体系。这种学术体系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类型,而是实践性知识。通过这种学术的方式,加强知识之间、知识与技术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新型学术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标准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教师素质、教学模式、课程编制、教材选择等形成了具体的标准,零散、分割的专业建设流程得以整合,新型的高职外语专业体系得以形成。应该指出的是,围绕实践性知识整合建构体系,是高职外语专业非常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个艰难的过程,它需要宽阔的视野和恒久的耐心,非短期内所能够速成,而这又恰恰体现出了教育的本原。
(四)树立“经营”理念,从市场获取资源、销售产品
封闭性是高职外语专业的重大弊端。虽然,在封闭的状况下,可以摆脱市场困扰一心一意办学,但同时,也失去了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封闭性办学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1)上级的拨款方式已从传统的普遍性平均分配变成了按绩效分配,各高职院校必须通过项目竞争的形式来获得拨款。(2)伴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展,政府拨款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高职外语专业要建设各种不同的语音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花费甚巨。因此,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从市场获取办学经费,已为绝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所认同。就这个意义而言,高职外语专业既需要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也需要了解市场、具备市场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外语专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企业获得一手资料,更新教材,革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从而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陈霞.高职外语发展SWOT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87-90.
[2] 闵建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出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7-8.
[3] 李宇明.提升国家外语能力任重而道远(大家手笔)[N].人民日报,2017-02-06(07).
[4] 陈霞.从语言传输到文化建构——高职外语发展新维度[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4):78-82.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Discourse of Market
CHEN Xia
(Department of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Guangzhou 511450, 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ty; development measures; product (service); market
[責任编辑 盛 艳]
外语类 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英语教学已经成为中国甚至是世界发展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英语学习缺乏大的语言环境,主要通过英语教师在学校展开教学,所以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而教师的专业素质又与其所接受的教师教育密切相关。文章在归纳近代国内外英语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并提出重塑大学英语教学观的建议。
[关键词]外语教师教育 大学 英语教学观
[作者简介]刘凡(1974- ),女,广东兴宁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广东广州510630)
[
一、国内外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概况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国际交流,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也日益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6年,英国文化委员会Utley教授曾提出,训练大批合格的英语教师及培训这些教师的专业人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可见英语教师教育之于我国的重要性。然而,反观教师教育研究,无论国内外,长期以来外语教学领域中对教师教育的研究均比较薄弱。在我国,外语教师教育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外语教师教育体系,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法、学法、教材、大纲的研究上,对教师的本身研究却比较缺乏。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著名的TESOL组织的学术刊物TESOL Quarterly的论文内容也集中在英语教学方面,只有9%的文章以“教师准备”为题。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的开展,国内外外语教师及培训问题已经开始吸引研究者的关注。
1.外语教师专业素养研究。教师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理想的外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条件?对此,国内外研究者纷纷就教师的专业结构进行分析。1984年我国学者曾容光将教师专业结构划分为专业知识和服务理想两方面。90年代,林瑞钦将其进一步发展为所教学科的知识(能教)、教育专业知识(会教)和教育专业精神(愿教)。现在我国学者叶澜认为教师的专业结构包括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三方面,这是学界目前普遍接受的教师专业结构划分方式,其中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当前研究的焦点。
首先,在知识结构上,舒尔曼(Shulman)曾把教师知识结构概括为: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法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有关教育情景的知识、其他课程知识等。格罗斯曼(Grossman)在此基础上,强调“有关教师自我的知识”,关注教师的自我认识。理查德和纽南(J.C.Richards & D.Nunan)则在《第二语言教师教育》一书中,概括出构成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核心知识基础的六大要素内容是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推理技能与决策和情景知识。我国学者申继亮、辛涛则进一步将以上六要素概括为本体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大方面,这其实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更要注重实践,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至于外语教师的能力结构,人们往往会认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其教学技能上,其实不然,有研究者指出,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其能力结构不仅仅是组织教学能力,还包括思维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国学者罗树华站在教师专业的角度,将其概括为基础能力(智慧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职业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完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四方面。从课堂教学情景角度出发,舒尔曼将教师能力结构加以分解,具体有:课堂组织与管理、清除解释与生动描述、布置与检查任务、通过提问与探察、回答与反应、表扬与批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等。其中,课堂话语和思维模式的转换是外语教师执教能力的两个主要体现。外语课堂上,查德龙(Chaudron)和瓦士(Walsh)先后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研究,发现教师的发音、遣词造句、使用外语的时间等将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以萨皮尔(Sapir)和沃尔夫(Whorf)为代表的相对主义认为,一个人使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思维过程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中西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人们的思维模式也有所不同,思维模式的转换是英语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熟悉英语惯用的思维模式与表达方式,并学会使用英语惯用的句子与篇章。同时,英语教师还要积极有意识地转换思维模式,才能减少母语的干扰,从而减少“中国式英语”。
2.外语教师培训研究。《外国语》刊物在1999年《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文中展开了大讨论,指出我国外语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学习周期长、效率低;二是师资质量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外语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英国著名的从事外语教师培训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史特文斯认为,语言教师培训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学员的个人品质,学员将面对的学生个人和群体的品质,一般教学的性质与语言教学的特殊性质,学员培训的目标,现实培训的可能性等。外语教师的培训方案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选拔、个人继续教育、作为教师或教育人员所接受的普通专业教育以及作为外语教师所接受的特殊教育。其中,外语教师的特殊教育是培训课程的核心部分,它包括技能层面、知识层面和理论层面三项内容,要求英语教师掌握相应的英语教学技能,熟知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二、外语教师教育的模式
华莱士(Wallance)曾专门就外语教师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在他看来,外语教师教育的模式经历了匠才模式(the craft model)、应用科学模式(the applied science model)和反思模式(the reflective model)的发展过程。所谓的匠才模式,又称学徒模式,就是学徒听从师傅的建议并模仿师傅的技能从而获得技艺。在语言教师教育领域中就是有经验的教师告诉新手型教师应该怎么做并演示如何做,然后新手型教师通过观察和模仿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等教育环境的变化,过去的经验教师已经不能维持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于是,伴随着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推广,出现了外语教师教育的应用科学模式。应用科学模式是专业培训或教育领域中最有影响的一种方式教师从专家的讲授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实验的成果,它包括了“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的应用—向实习教师传授实验结果—展开教学实践—提升专业能力”等一系列过程,这种模式又称为“理论到实践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与匠才模式相比,应用科学模式考虑到了教师的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但也忽视了语言教师自身的反思行为,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具有一定局限性。相比之下,反思模式更注重教师自身实践与思考,强调教师将专家的理论研究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个人的知识体系,即通过“行动反思”(reflection in action)形成“行动中的理论”(theory in action)。在外语教学领域中,间接获得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包括英语历史,语言学、英语教学罚、英语心理学等。由实践产生反思和由反思推进实践形成的反思,为语言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动力源头。具体如图2(见75页)所示。
反思实践模式是立足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几个过程的循环打破了应用科学模式的局限,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开展教学实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三、重塑教学观: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师资水平的关键所在
根据反思实践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与反思,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和认识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1.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两方面转变。教师的专业成长无异于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认知结构和课堂决策上。认知结构上,研究者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认知图式具有更为精密、复杂、灵活和内部关联性强以及容易理解等特点,所以专家型教师在做预先决策、互动教学和教学反思中可以调用以往所储存的大量教学事实、原则和丰富经验并进行整合。在课堂上,专家型教师成功的即兴发挥主要表现在他们具有迅速列举事例、将学生回答或提问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具备一个很大的图式网,使他们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从这个图式网内选择相关信息、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常规等。其次,在课堂决策上,教师的决策能力是教师专业技能的关键要素。伯利纳(Berliner)曾对专家型教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相比,在开始上课时他们花较少的时间用于评价学生作业,他们能迅速了解学生的出勤率,知道完成作业的情况,并确认哪些学生需要补课。相比之下,新手型教师缺少这种常规式的思维摹本技巧。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经验是教师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如果不将其系统化,还是很难以使经验起到可生成的作用,而经验的系统化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
2.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存在的问题。不同的语言教学观会产生不同教学基本技能的构成以及教师基础知识准备的不同。从近年来申报的项目,发表的论文,新编出版的教材,参加研讨会或研修班的踊跃程度,都可以感受到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形势在变化和发展,但是不少人还处于对外语教育理论原则和教学与研究方法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概念模糊、行动跟不上、缺乏反思意识等状况。
3.重塑大学英语教学观的路径。从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的关系看,国外有部分学者将普通的语言教学观分为三种:科学研究教学观、理论哲学教学观和艺术工艺教学观。科学研究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以实验和经验性调查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活动;理论哲学教学观与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教学观截然相反,其核心不在于继后的状况或生效的结论,相反在于什么应该有效或者在道义上更为准确;艺术工艺教学规则强调教师个体的技能和个性。
三种教学观为外语教师教育计划提供了三条指引路径,他们丰富了外语教师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措施。(1)科学研究教学观要求教师应该:理解通过某项研究得出的学习原理;根据这些原理或结论制定教学任务和活动标准;根据该标准,对任务活动中的学生表现进行见空,确保取得理想的结果。(2)理论哲学教学观(与基于价值的思路)要求教师应该理解某系列教学行为所依据的理论和原理;根据该理论或原理选择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任务;监控教学确保教学与理论或原则保持一致;理解对某系列教学行为起支撑作用的价值和信念;选择与该价值或信念一致的教育手段(技巧、程序);监控教育手段的实施过程确保该价值或信念一直在被奉行。(3)艺术工艺教学观要求教师应该把每个教学情境都看做是独一无二的;辨别出每个情景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尝试各种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教学技巧;对在该情境中对学生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反思和评价;经过多次反复,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实践的路子,以应对各种情境提出的独特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教学观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整合体系,同时,它也不能脱离实施该教学方法背景下的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等重要因素。
总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仍然是教师质量问题。21 世纪,随着我国入世后的形势对高等教育人才标准的需求,随着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如何教如何学,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如何培训,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如何自我发展等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在众多问题中,大学英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隋铭才.英语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4]甘正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4).
[5]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 (1).
[6]刘道义,袭亚夫.中国学校外语教育的发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1).
[7]吴宗杰.从IATEFL年会看英语教学走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
[8]Duarte I.B.Review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SOL Quarterly,1998(32):617-623.
[9]Freeman D & Richards J.C.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0]Richards J.C & Nunan D(Eds.).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1]Schulz R A.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development:MLJ perspectives-1916-
1999[J].MLJ,2000(84):496-523.
[12]Wallace M J.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Freeman D & Richards J C(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