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3、绩效改革后医疗卫生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4、试论统计对提高医疗卫生体系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
5、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6、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对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意义
7、公立医院改革 不断深入的破冰之路
8、河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条件试析
9、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汇聚产业强区新动能
1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研究
11、内蒙古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12、汇聚天下英才 引领辽宁振兴
13、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现状调研分析
14、新时代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下创新宏观调控模式研究
15、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6、关注民生 反映民意 汇聚民智
17、十堰公立医院改革调研报告
18、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共利益取向
19、关于淮安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思考
20、2013年浙江改革形势分析
21、供应链运行机制对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22、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
23、在深化改革中提升社区医疗服务
24、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
25、西部大开发云南发展成就及对策建议
26、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
27、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胜出的理性分析
28、医疗卫生信息公开政策的基本研究框架与制定协同动力模型构建
29、“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激励机制的研究进展
30、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
31、2013中国经济:企稳缓升
32、关于改革我国对外援助管理体制机制的思考
33、以“政通、人通、财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34、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探索
35、论新型城镇化的制度诉求及建构路径
36、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重庆人才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37、关于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的报告
38、年终一大波“政策红包”来袭
39、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模型及其检验
40、十八大以来我国“放管服”改革的动因、成效、困境及推进策略
41、扎赉特旗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活力
42、医疗卫生援黔32名院士加盟
43、公立医院采购机制的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
44、基于医患信任的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
4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6、卫生综合改革中镇级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现状与机制
47、云南“双创”工作见成效等
48、泉港医院:为石化新城劳动大军保安康
49、攻坚克难 奋力前行 全面实施医药价格改革
卫生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住院险,赔偿原则是什么等
3、体贴是金,下岗嫂卖“生理内裤”
4、一顿火锅吃三个小时两人亚硝酸盐中毒送医等
5、卫生巾:经期卫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6、95后女孩:看见女性习以为常的痛
7、卫生巾直销企业成功的7大命脉
8、产品多元化是必然之路
9、非常生理期,善于调养的女人最愉悦
10、女性产品广告代言新趋势
11、“问题”男孩所经历的问题
12、吉时已到,健康“请上轿”
13、一旦触动女性的痛点,女性消费者潜力无限
14、尴尬军训:“大姨妈”驾到
15、90后女大学生 另类打工惹纷议
16、来大姨妈时,他是怎么对你的
17、大学生男扮女装销售卫生巾
18、伍锋明:“卖卫生巾”的高材生
19、边牧的“人模狗样”生活
20、把卫生巾卖给卡塔尔公主
21、2007中国直销十大产品类别
22、许连捷:泡面背后的首富
23、有了常识,青春并不神秘
24、Free飞吸收性能较好,安尔乐更透气
25、夏日“私密”悄悄话CC
26、国内卫生用复合纤维的生产及应用
27、老公安自述:打假案子太难办
28、明星雷装“金酸梅奖”大比拼
29、那个喝不起奶茶的女孩
30、质检总局公布2018年第1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36家不合格企业情况
31、冰晨恋:一边谈钱一边谈爱
32、笑死人不偿命的微博语录
33、王菊和那些往湖北送卫生巾的女孩
34、多情丘比特,请在我唇问写下你的名姓
35、400 万女童面临月经贫困 角落里的伤痛和无助
36、脱贫地区女性生理卫生品质低下改善的研究与举措(上)
37、轻装精妆,也可以收获诗和远方
38、为什么全世界卫生巾广告都用蓝色液体?
39、痛经不孕,是卫生巾害的?
40、抢注明星商标“涮”了谁
41、付丽萍 做自己想要的那种人
42、卫生巾直销鼻祖 UFT归来
43、关于卫生巾的几个小贴示
44、戴伟康,一个“不安分”的创业者
45、男性择偶重外貌,女性重财富
46、“奇怪作业”练的是哪门子胆量
47、诗和远方,需要轻装精妆
48、卫生巾,爱你就像爱自己
49、教孩子正确面对“初潮”
卫生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中圖分类号 R95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02.01
摘 要 中成药是我国医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以便科学地进行药品遴选,规范合理地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工作,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和南京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组织了本次专家共识的制定。共识专家采用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临床应用7个维度(一级指标),构建了包含24个二级指标、102个三级指标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中成药品种的遴选和评价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各级医疗机构不断优化用药目录和用药结构,加快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1”为基本药物,“X”为非基本药物)用药模式,促进医疗机构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中成药,从而提高药事服务质量,控制不合理药品的使用和费用支出,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关键词 中成药;遴选;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共识
Jiangsu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form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variety sele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Jiangsu Soc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 Committee of Nanjing Pharmaceutical Society
ABSTRACT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 China.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variety sele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 as to scientifically select drugs and carry out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a standardized and reasonable manner, Jiangsu Soc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 Committee of Nanjing Pharmaceutical Society have organized the formulation of this expert consensus. Consensus experts have use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brainstorming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elphi method, etc. to buil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sele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cluding 24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102 tertiary indicators, from the seven dimensions of safety, effectiveness, economy, innovation, suitability, accessibilit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imary indicator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variety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by the pharmaceutical management and pharmacotherapeutics committee (group)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promote medical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medication catalogue and medication structure, and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1+X” (“1” for the essential medicine, “X” for non-essential medicine) medication model dominated by essential drugs, promote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use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scientifically, reasonably and safely,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control the irrational drug use and cost, and better meet the drug use needs of the people.
KEYWORD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sele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xpert consensus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是以人民为中心、以药品临床价值为导向,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和药品供应保障各环节信息所开展的药品实际应用综合分析,是药品供应保障决策的重要技术指导。探索并逐步完善基于政策协同、信息共享、主体参与、多维度分析需求的国家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机制,可为完善国家药物政策、保障临床基本用药供应与合理使用提供循证证据和专业卫生技术评估支撑[1]。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处方和制剂工艺加工而成的中药制剂,其品种众多、剂型多样、临床应用广泛,是我国医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2-3]。目前,在我国上市的中成药约有59 000多个[4],其中被《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国家医保目录》”)收录的中成药品种达1 374个[5]。当前,有关化学药临床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多,研究方法包括卫生技术评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HTA)、客观评价分析(the system of objectified judgement analysis,SOJA)、多准则决策分析(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MCDA)等[6-9],且相关的药品综合评价政策文本也已发布[1],近期虽有学者针对中成药的评价体系作了有益探索,但大多引用化学药的评价模式,或方法简单、未体现中医药特色,并未形成系统的评价技术方法[2,10-11]。各级医疗机构在制定中成药用药目录时,亦缺乏科学、客观、规范的中成药品种遴选和评价标准。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医疗机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背景,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与南京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尝试构建了基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临床应用7个维度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初步形成了江苏专家共识,以期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中成药品种的遴选和评价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完善中成药目录,优化和规范其用药结构,加快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1”为基本药物,“X”为非基本药物)用药模式,促进医疗机构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中成药,从而提高药事服务质量,控制不合理药品的使用和费用支出,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1 编制依据
本共识中,医疗机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近年来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类政策文件等作为指导与依据,如《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药品管理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的通知》《关于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试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
2 编制过程
本项目于2021年3月启动,首先成立了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专项工作小组,之后召开了8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广泛征求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其他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学(协)会的药学、临床及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的意见,经过10余次修改最终形成本共识。
3 技术方法
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处方和制剂工艺加工而成的中药制剂,包括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自身特点,是辨证论治、君臣佐使等中医药理论与中医整体观的集中体现。因此,其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应首先基于中医药理论,全方位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其次,该指标体系还需具备科学、客观、规范、实用、快速五大优势,并尽量满足相关政府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行业学(协)会对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的多元化需求。在评价方法上,本项目邀请多领域专家采用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参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中国药典》和国家中药保密品种等,同时结合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相关权威专业资料等,最终形成本共识。
4 主要内容
本项目基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临床应用7个维度(一级指标),根据中成药的特点建立评价指标条目池,构建了包含24个二级指标、102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阐述,说明参考资料来源和指标权重赋分依据。此外,本指标体系还根据医疗机构实际情况设立了“一票否决”的指标项,即对于不符合本医疗机构要求的药品或因质量问题引发群体性不良事件被召回的药品,实行“一票否决”制。本指标体系可供医疗机构进行中成药品种遴选或临床应用评价时使用:(1)当用于中成药品种遴选时,医疗机构在结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保谈判、药品集中采购等相关政策的同时,应基于循证证据,围绕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6个维度进行评价,同时应考虑本机构的实际情况,科学规范地开展医疗机构中成药品种的准入工作,合理制定本机构用药目录,建议使用本指标体系中的第1~6项一级指标进行评价;(2)当用于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时,医疗机构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研究,并结合自身特点,对本机构的药品目录实施动态管理,建议选择本指标体系中的第1~7项一级指標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见附件。
4.1 安全性评价维度
安全性评价维度用于测评药品的使用风险。药品安全与否是决定其能否投入临床使用的关键前提和先决条件,设立全面、可操作的针对药品安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中成药上市后,随着用药人群的不断增多,可能因病情复杂、联合用药机会增加等,使得影响药品安全的因素逐渐增多,导致部分患者风险获益比难以明确。本指标体系的安全性评价维度指标涵盖了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处方组成、给药方法、特殊人群用药、上市时间、上市后再评价等各方面。其中,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较典型、应用较广泛的被动监测手段,也是目前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的主要手段,该方法的优点是监测范围广、时间长,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较快得到药品不良反应的早期警告[12]。评价者的主要参考依据为药品说明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NMPA)等网站发布的药物警戒、不良反应通报等信息,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CTCAE),最新版《中国药典》中有关中成药的毒性、易成瘾性、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相关内容,以及药智网(www.yaozh.com)中收录的药品安全性信息等。
4.2 有效性评价维度
有效性评价应遵循循证医学的方法,选择所有当前可获得的质量最优的相关研究证据作为有效性评价证据[13]。有效与否是药品临床价值的重要体现及临床应用的首要考虑因素[14]。本指标体系根据中成药组方依据、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证据级别/强度及临床使用情况等,考察待评药品的处方来源、国家中药品种分级保护情况及其在诊疗规范、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相关权威专业资料中列出的推荐级别,并结合市场销量与医患认可度来评价其有效性。例如,在循证证据来源方面,开展有效性评价的数据应来源于所有当前可获得的质量最优的相关研究证据。由于当前可获得的中成药循证证据数量不多、证据级别有限,故本共识建议:首先,医疗机构可参考中西医诊疗方案,即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相关用药指导性文件,如《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等;其次,可参考临床指南,即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等权威组织发布的临床指南;最后,可参考专家共识,即由各专业学会编写的专家共识。虽然目前有关中成药的循证证据较少,但NMPA已发布的《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主动开展中成药的上市后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和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等及时修订药品说明书等内容,提示开展中成药循证医学研究将是今后有关中成药评价的重要工作内容。另外,本指标体系对中成药有效性的评价包括了医患认可程度相关指标,拟通过待评药品的市场销量与临床应用情况来反映其被医患接受的程度,从而侧面反映该品种的疗效。
4.3 经济性评价维度
药物经济性评价是指不同药品成本与产出价值的比较,是对药品经济效益的评估[13]。药物经济学评价对临床决策以及《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动态调整、药品费用控制、药品研发等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旨在保证提高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节约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从而惠民利民[15-16]。中成药的经济性需要设置合理的评价细则。本指标体系中经济性评价维度主要通过比较同名同方药品(指通用名、处方组成、剂型、功能主治、用法及日用饮片量相同的药品)的日均治疗费用来评价其医疗成本,即通过计算江苏省药品采购平台中同名同方药品的日均治疗费用中位值,评估待评药品日均治疗费用的高低。与此同时,本指标体系还通过比较成分类似、功效相同药品的日均治疗费用来评价其医疗成本,计算方法与同名同方药品相似。而当暂无相同组方、类似成分、相同功效、相同剂型的待评药品时,该项评分统一按中位值计。
4.4 创新性评价维度
为解决近几年中药创新研发动力明显不足等关键问题,NMPA着力构建、完善符合中药特色的审评审批机制,依据《药品管理法》《中医药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希望通过中药注册分类等具体优化措施,尊重中药研发规律,突出中药特色[17]。因此,本指标体系也参考上述办法,通过药品的注册分类来评估其创新性,即按照2020年9月《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实施前后的不同要求作为中成药创新性的评价指标并赋予分值,意在鼓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中药创新研究,推动已上市中成药的改良与质量提升,以充分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古代经典名方向中药新药转化。
4.5 适宜性评价维度
中成药适宜性体现在药品技术特点的适宜性和药品使用的适宜性两个方面[13]。首先,考察药品是否为《中国药典》收录品种,因凡是被《中国药典》收录的中成药品种,其技术特点、使用等适宜性方面均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可;其次,通过了解药品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频次,考察其使用的难易程度,进而判断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最后,考察药品的有效期,以评价药品的稳定性。
4.6 可及性评价维度
对于药品的可及性评价维度,本共识建议医疗机构可结合实际情况,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医保目录》收录情况、生产企业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其一,基本药物是指满足疾病防治基本用药需求、适应现阶段基本国情和保障能力、剂型适宜、价格合理且能够保障供应、可公平获得的药品[18]。《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各级医疗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依据[19]。《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收录的685个药品中,包含268个中成药(含民族药)品种,占39.12%。国家医保局自成立以来,不断优化医保药品目录结构,以更好地满足患者临床需求,基本实现了常用药品全覆盖,并加强了特殊人群用药保障。在近期公布的《国家医保目录》中,中成药品种达1 374个。因此,本共识认为,对中成药可及性的评价应首先考虑其是否被《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医保目录》收录。其二,为方便医疗机构了解生产企业的综合实力与产品及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口碑,本指标体系还考察了药品生产企业在国内的排名与知名度。相关信息可参考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醫药工业百强榜或查询其他权威信息综合平台。
4.7 临床应用评价维度
临床应用评价是指对药品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以测评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而筛选出临床适应证明确、医患依从性好、生产企业信用佳的优势中成药品种,从而为医疗机构临床决策、品种遴选、医保目录更新等提供依据。临床应用评价维度主要从同行专家推荐、本机构中该药品超说明书使用情况、费用影响分析、供应管理分析4个方面进行评价,即通过临床同行专家对药品的认同度来评价其临床价值,通过本机构中该药品超说明书使用情况来考察其临床使用的规范性,通过该药品进院后对本机构药品费用的短期影响来反映其经济性,根据该药品在本机构中是否出现质量问题、供应短缺、滞销等情形来考察其供应管理情况,进而实现从生产供应到临床使用的中成药多尺度量化评价。
5 结语
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发展政策举措、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20]。这提示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从中成药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来讲,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12]。在构建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体系时,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现有的普适性药品价值评价工具,结合我国医疗资源特点、医疗改革政策、药品政策等,从受益群体角度出发,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操作性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20]。一方面,科学有效地筛选出优势中成药品种,可为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制定、医疗卫生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针对评价过程中对中成药各个维度的优劣势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促进药品生产企业优化升级,从而提高中成药品种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本次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希望可为医疗机构科学规范地开展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快速评价、合理制定并动态管理用药目录、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医疗机构在进行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时,宜在本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组)指导下,由临床药学、医学、行政管理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品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相关制度、流程、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标准等,并注重药品遴选与评价人员团队的建设与培养,如临床药学、临床医学、行政管理、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等学科人才,使其全面掌握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循证方法学、卫生统计学等技术方法,以保障中成药遴选与评价的工作质量。
受编写人员学术及技术水平限制,本评价体系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各医疗机构可根据本单位临床专科特点和药品配备要求对评价细则及权重作出相应调整,也可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某几项指标进行评价。随着中成药理论研究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实践证据的积累,本编写组还将继续优化上述指标体系结构,以探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客观性与科学性并举、实用性与创新性并存、方案简洁明了且便捷易行、可操作性强的医疗机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 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药政发〔2021〕16号[EB/OL].(2021-07-28)[2021-12-07]. http://www.nhc.gov.cn/yaozs/s2908/202107/532e20800a47415d- 84adf3797b0f4869.shtml.
[ 2 ] 党海霞,刘骏,李兵,等.中成药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21,30(11):961-970.
[ 3 ] 刘静,朱嘉亮,冯磊,等. 2020年国家药品抽检中成药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21,23(5):755-759.
[ 4 ] 蔣宁,杜保民,杜冠华,等.新思路·新技术:中药复方新药研发相关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20,34(4):241-260.
[ 5 ] 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的通知:医保发〔2021〕51号[EB/OL].(2021-12-03)[2021-12-07]. http://www.nhsa.gov.cn/art/2021/12/3/art_37_7429.html.
[ 6 ] DIBELLO V,TONTI G,BARLETTA G,et al. Introduction to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J]. J Cardiovasc Echography,2012,22(3):99-106.
[ 7 ] JANKNEGT R,SCOTT M,MAIRS J,et al. System of objectified judgement analysis(SOJA) as a tool in rational and transparent drug-decision making[J].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7,8(Suppl 1):S5-S14.
[ 8 ] ANGELIS A,KANAVOS P.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MCDA)for evaluating new medicin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beyond:the advance value framework[J]. Soc Sci Med,2017,188:137-156.
[ 9 ] 宋子扬,尉耘翠,聂晓璐,等.基于卫生技术评估联合多准则决策分析建立我国儿童用药临床综合评价方法[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9,28(10):681-686.
[10] 张海力,焦丽雯,王永炎,等.基于综合评价方法的多维度多准则优势中成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3):403-406.
[11] 张强,王志飞,谢雁鸣,等.国外普适性药物价值评价工具对构建中成药药物价值评价工具的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8):1973-1979.
[12] 李春晓,凌霄,李学林,等.中成药上市后安全性综合评价研究探讨[J].中医杂志,2020,61(12):1049-1053.
[13] 张强,王志飞,谢雁鸣,等.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技术规范[J/OL].世界中医药,2021(2021-10-25)[2021-11-29].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5529.R.20211025.0959.002.html.
[14] DRUMMOND M F,SCULPHER M J,CLAXTON K,et al. Methods for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care programs[M]. 4th edi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16-19.
[15] 阎伟.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综述[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1):16-17,37.
[16] 耿向楠,韩晟,胡豪,等.药物经济学循证方法浅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5(4):40-45.
[17] 韩玲,侯晨晨.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过程中的沟通交流[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3):730-735.
[18]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就《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EB/OL].(2021-11-15)
[2021-12-07]. http://www.nhc.gov.cn/yaozs/s7656/202111/068c31b85cb7486b9f77057b3e358aae.shtml.
[19] 张涛志,尹续续,李萌,等.国内各省关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规定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事,2020,34(12):1359-1365.
[20]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1〕3号[EB/OL].(2021-02-09)[2021-11-12]. 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21-02/09/content 5586278.
共识执笔:
束雅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谭喜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田 磊(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共识专家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贲彩虹(如皋市中医院) 窦志华(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费忠东(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 付 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屬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过伟峰(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黄亚博(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
蒋 辉(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江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李洪超(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李家宝(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
李 莉(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鼓楼医院) 李 萍(南京药学会)
刘 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陆 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陆兔林(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马爱霞(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缪丽燕(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邱召娟(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邵 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史海波(江苏省中医院溧阳分院/溧阳市中医医院)
束雅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譚喜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田 磊(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田耀洲(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万伟忠(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王 东(南京市江宁中医院)
王 慧(徐州市中医院) 王小宁(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王永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魏继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
吴德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杨 静(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姚 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郁 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袁加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袁晓航(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无锡市中医医院)
张忠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仲 昱(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朱建国(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卫生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护理 专业认同
【课题项目】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卫生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30380)。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卫生高职院校也本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宗旨,加强技能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大量合格的一线工作者。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差异比较大,这种差异表现在家庭背景、报考志愿、专业认识、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到职业选择等多个方面。医学又是一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行业,要求操作精准、且工作强度大,相比其他专业来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尽管卫生职业院校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社会认可度不高,离高精尖人才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也有很多学生在择业时就放弃所学专业。这些都跟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有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将面临着老龄社会的格局,需要大量的护理工作者,所以卫生高职院校也肩负着重任。本研究通过对本校高职护理的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进行调查,从专业认识、专业情感等六个维度分析现狀情况,以便从高职护理学生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正确定位自己,明确学习目标,使其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相统一,也有利于教育者发现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科的改革和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是国家正规的全日制高职院校,内设护理专业,由高考填报志愿录取,且生源充足。本研究主要调查在校生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情况。随机抽取一年级学生52人;二年级学生47人,进行问卷调查,当场监督,学生独立完成不受其他人影响,并检查不缺项,收回均为有效问卷。
1.2研究方法
采用发放问卷调查法。问卷借鉴四川大学胡忠华编制的《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并结合高职专业的特点,进行定制。问卷的评分标准采用Likert-5分评分,根据得分判断专业认同程度。分值越高,认同度越高。
1.3统计分析
对所有的调查数据均输入SPSS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调查的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一:
在认同度的评分标准中,总分低于50的为不认同,大于50小于100分的为一般认同,在100144的为高度认同。由表一可见高职护理专业的在校生的专业认同度一般,与其他学者的调查结论相符。
2.2高职护理学生专业认同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见表二:
结果显示,高职护理专业在校生的调查中,一二年级的专业认同无明显差异(P>0.05),在各维度的对比中也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此结论与其他学者的调查结论有所不同。
3.讨论
3.1护理专业认同现状
从卫生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情况分析,有多种因素影响到专业认同度。护理专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很多学生在选择报考志愿时根本不了解这个职业的特点,只是为了寻求稳定的工作。护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为女生,且多为独生子女,年龄偏小,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当得知护理工作强度大、要求高时,又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由于怕脏怕累怕值夜班而使专业认同降低。甚至从媒体上看到医护受伤的新闻也会使得对专业情感的下降。本研究显示,卫生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不高,这与尹雅娟1、刘静2等其他学者调查的情况基本一致。
3.2护理专业各维度分析
本研究从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专业价值观六个维度,分别对高职护理在校生的专业认同调查对比中发现,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并没有明显差异。这与尹雅娟1、刘静2等其他学者调查的情况不相符。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入学前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极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甚至沉迷于网络及不良生活习惯。目前高职院校一二年级课堂中普遍存在学生课上玩手机的现象,对待专业学习得过且过,应付考试、混文凭的思想较为普遍,对专业无正确认识,专业认同度较低。很多学生不知道以后干什么,缺乏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些同学认为现在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以后在工作中通过自身努力来发展自己职业生涯尚无清楚的认识。有些同学被社会上的坏风气所影响,有拜金主义现象,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种种现象导致各年级之间专业认同没有明显差异。
3.3对策
综上所述,提高卫生高职护理学生专业认同度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加强学生专业认识教育,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对将从事的专业的自豪感;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及时解决成长阶段的心理问题,培育健全的人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把就业指导贯穿于专业课的课堂之中,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加强护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育;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由教师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尹雅娟.广西某高校高职护理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
[2]刘静.护理专业大专生专业认同的调查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3):171172.
[3]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四川大学2007.
[4]饶薇.高职生职业认同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
[5]马海燕,张书颖,曹海英.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2(14).
卫生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8]徐发莹,吴丽惠,吴森林,等.基于基层卫生服务新定位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医学教育,2014,18(1):4-6.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04120
卫生专业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研讨会于6月23日至6月25日在山东省青岛市隆重召开。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朱庆生、常务副会长朱宝铎、副会长李长明、副会长王天瑞、秘书长殷菁、青岛市卫生局局长曹勇、农村卫生协会基层医学教育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高瞻等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卫生部农卫司张朝阳副司长莅临大会。朱庆生会长致开幕辞。会议由大会主题报告会与分论坛组成,分论坛分别为“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分论坛”和“农村卫生管理和人才培养分论坛”。
朱庆生会长在大会开幕辞中总结了成绩也展望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方向,他表示:随着政府对农村卫生经费投入倾斜政策的落实,全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医疗设备的配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地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在人才建设方面,政府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在谈到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时,朱会长在发言中说:“农村医疗卫生面临着人员队伍的薄弱和老化,基层医务人员断档缺乏有效的补充;医学专业人才匮乏,知识结构老化;县以下医务人员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较少,外部和内部学术交流的机制和平台还未很好的建立,现有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水平偏低,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亟待提高;对农民身份的乡、村医生还缺乏有效的培训和管理,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农村卫生的发展,制约着医改的顺利进行。”
张朝阳副司长在会上回顾了医改的目标和政策措施,总结了医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挑战。他说:“在医改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有三个方面的挑战要特别的关注: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保持医改目前取得的成效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完善补偿政策是关键;第二是农村服务能力提高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队伍建设,‘如何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怎样给予基层医护人员生活上的关注’是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瓶颈问题,必须‘培养、使用、提高、稳定’并重;第三个是服务效率的问题,‘如何调动700多万名医护人员投身医改的积极性’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如何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是各级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最后,他希望各地要树立信心,攻坚克难,尊重规律,开拓创新,落实医改的各项任务。
朱宝铎常务副会长就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接受采访时说:“农村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特别是远程医疗可以使患者在本地以最快、最省钱的方式接受到来自大医院专家的服务,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个很好的促进。‘医疗资源不平衡’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农村医疗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农村患者足不出村/乡就可以接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个瓶颈问题的关键。应该把农村医疗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根本性的并具有长期效益的手段来抓,切实的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进行医改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县、乡、村一体化的区域医疗是倡导的信息化模式。以县医院为中心,实现三级医疗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之路。协会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挑选一些具有学习借鉴意义且有代表性的试点单位,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使农村医疗信息化的工作能够更好、更快的推进。”
在下午举行的两个分论坛上,来自四川省新津县、江苏省常熟市、江西省吉安县、湖南省耒阳市、重庆市黔江区、河南省鹤壁市、浙江省宁波市和安徽省颍上县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地区在卫生改革与发展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体会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