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族舞蹈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身体美学与身体意识
3、中国教师汽车消费调查2015有新趋
4、“通”的体知——《庄子》思想的身体之维
5、既往历史的回望与当下现实的扫描
6、幼儿健美操教学思路研究
7、从大众文化到生活美学
8、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9、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 等
10、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研究与相关问题的思考
11、浅析几何学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
12、湖北省学校舞蹈教育行业现状研究
13、试论美育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14、音乐修辞的概念及现象辨析
15、数字化技术时代的剧场艺术
16、论音乐教育钢琴方向学生的钢琴演奏素质养成
17、《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等137则
18、日本原宿风文化对潮流文化的影响
19、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20、跨界与融合:民族学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21、昆曲表演遗产的世界意义
22、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中的几个问题
23、高校歌唱审美艺术教学中声乐教育研究
24、中国内地电影在韩国市场的生存状况及其文化竞争力反思
25、身体美学与舞蹈
26、基础外语教育回顾与展望
27、色彩风景写生对美术教育的意义研究
28、“艺术生产”的问题域与当代文艺批评
29、浅析健美操艺术中的美学表现
30、“数字化传媒时代编辑出版教育”笔谈
31、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
32、小学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问答
33、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表征的影响
34、试论一带一路战略与民族地区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
35、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
36、“美学热”下的舞蹈景观
37、体育舞蹈在美学方面的教学方法及特点研究
38、传统村寨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
39、黑暗王国的一道精神闪电
40、浅析素质教育舞蹈课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41、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现状和未来
42、艺术作品的物质性提诺.塞格尔作品中的对象和情境
43、体育舞蹈的礼仪文化及美学表现
44、时尚艺术:介质合谋与本体变异
45、简析舞剧《一把酸枣》的艺术审美特征
46、暑假:让我们一起来玩转语文
47、边界与融合: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的交叉对话
48、从新的视角审视体育舞蹈与美学的关系
49、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
维族舞蹈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舞蹈在广西大学美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3、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舞蹈艺术教育的作用探讨
4、中职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
5、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
6、传媒发展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影响探析
7、谈舞蹈编导艺术感悟与艺术空间的平衡
8、浅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9、形体舞蹈对舞者肢体语言的美育作用研究
10、高中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11、试论传统舞蹈文化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12、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13、艺术表现力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14、舞蹈艺术创作中的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应用
15、舞蹈表演中的控制能力
16、舞蹈编导过程中的几大要素
17、民族舞蹈中舞蹈技巧的应用分析
18、从画像石看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及当代价值
19、论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策略
20、浅析舞蹈与艺术体操的区别与联系
21、舞蹈艺术修养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实施与作用
22、如何正确运用舞蹈技术提升舞蹈艺术
23、论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如何结合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
24、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水平调查及对策研究
25、舞蹈编导中舞蹈技法的应用策略探析
26、当今民间舞蹈内涵弱化与视觉强化问题之思辨
27、舞蹈的艺术表演方式和角色情感的思考
28、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艺术美
29、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30、浅析健美操艺术中的美学表现
31、探析舞蹈教育中舞蹈艺术表演
32、浅析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和保护传承
33、美育视野下艺术课程的特点与效能阐释
34、舞蹈语言的表达方式及艺术功能
35、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研究
36、论舞蹈创编能力的提升
37、元艺术视域下的元舞蹈现象探析
38、写在舞步里的诗意和文化梦想
39、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
40、高校现代舞教学中的情境化训练模式
41、新媒体环境下舞蹈艺术的审美与发展研究
42、刀美兰傣族舞蹈艺术价值研究
43、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
44、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发展现状与创新路径研究
45、新世纪中科技与舞蹈的碰撞与融合
46、论舞蹈艺术形象与舞蹈音乐的统一性
47、关于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元素的融合路径探寻
48、中西舞蹈艺术发展特征之比较
49、多维视角下的舞蹈艺术创作审美观探析
维族舞蹈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少数民族舞蹈元素在广场文化中的作用
3、民族舞蹈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思政元素融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5、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民族舞蹈三维数字化方法研究
6、浅析当代凉山彝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7、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及其传承发展刍议
8、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研究
9、对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
10、浅析舞蹈作品创作中“个性化”的重要性
11、从芭蕾舞的发展中谈当前舞蹈创作的现状及对策
12、浅析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性
13、探索高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与特色
14、民族民间舞蹈在高师舞蹈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15、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16、浅谈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17、中国的排舞原创作品融入中国不同民族舞蹈元素的研究
18、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状况及前沿
19、探究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及辅导方法
20、关于创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思考
21、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
22、南岭走廊文化背景下苗族舞蹈的创新性研究
23、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4、多重语境中迪庆藏族建塘锅庄舞蹈形态解读
25、如何激发舞蹈演员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26、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宗教意蕴研究
27、中国现代舞与现代中国舞
28、浅谈舞蹈采风对于民间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29、论述舞蹈形象捕捉及元素动作发展
30、舞蹈创作主体与文本研究
31、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模式探析
32、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间舞蹈分析比较
33、浅议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与动因
34、试论羌族舞蹈在传承中的发展与思考
35、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
36、契合湘西地区民族特征的少儿舞蹈教学实践
37、探究少儿舞蹈创作中本土文化的传承
38、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探讨
39、民族舞蹈在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40、舞蹈创作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41、湖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42、浅谈临沧市舞蹈艺术的发展意义
43、当下舞蹈编导与民族舞蹈编导应具备的素质
44、滇南特有少数民族舞蹈的仿生学阐释
45、振兴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策略探究
46、新时期湖南舞蹈创作叙事
47、哈萨克族舞蹈的创编特征
48、浅析傣族大鹏鸟舞的风格特征
49、新世纪中科技与舞蹈的碰撞与融合
维族舞蹈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一、班级特点分析
少儿舞蹈班都是6-10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也是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身体各个部分软开度训练,学习舞蹈节奏、舞步组合,节拍练习及舞蹈小节目,以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为训练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提高艺术修养,增加学生对舞蹈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
针对此年龄层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编排和教授这门课程,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中简单的站位,舞姿,动律动作及小的舞蹈组合训练,让学生更充分、正确的活动运用自己的身体,让学生在学完这节课程以后,在柔韧性,模仿能力和表现力都有所提高,也更喜欢这门课程。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计划 篇二:中国舞教学计划
中国舞教学计划
本学期共有37课时,基于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本学期开展维族舞蹈的教学,先从基本的手型,步法,手位,进行教学,最后以一成品舞蹈《魅力新疆》作为成品舞汇报演出。用时20课时。
本学期占用17课时学习蒙族舞蹈组合,傣族舞蹈组合,苗族舞蹈组合,以舞蹈串烧的形式作为汇报演出。 维族舞教学 简介(只需了解)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具有:微颤的动律、多变的舞姿、高超的技巧。其微颤的动律,膝部规律性、延续化的颤动,体现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征;多变的舞姿,在于它广泛吸收西域乐舞的优长;而技巧的运用,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中,那些跳跃、旋转以及腰部的各种技艺。他们生活中经常举行的买西热普则是西域饮宴乐舞的遗风。
买西热普一词,维吾尔语意为欢聚娱乐是喜庆节日
中,人们欢聚一起即兴歌舞弹唱的活动,活动由年长者主持,进行中还常对诗、猜谜、讲笑话等,乐曲声、歌声起始后,人们互为邀请或自动上场起舞,即兴发挥。主人还常备些水果、食品招待乐师和客人们。好热闹的年轻人常出些洋相逗乐,或表演些山羊舞、鹅舞之类的小节目活跃气氛。
山羊舞,表演者用简单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来到围坐在地毯上群众的后面,先咩-、咩-地叫唤两声,然后和着乐曲蹦跳进场,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顶人等,总会引起小的骚动和欢笑。
鹅舞,表演者翻穿皮衣,把右手退进袖内,用红布扎起袖口作鹅嘴扮成鹅状,随着乐曲摇头摆尾徐缓进场表演,人们常和着乐曲唱赞美或贬义之词,当鹅听到赞美时,就欢快起舞;反之,就用嘴啄丑化他的人,表演风趣、活泼。这种民俗活动是古代西域乐舞的遗风,又是青年人学习本民族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与即兴创作的机会。其它舞蹈如赛乃姆、多朗舞、纳孜尔库姆等形式,也常在买西热普中表演。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带有表演性的舞蹈形式,普遍流传于新疆各地。赛乃姆一词,是对此类乐曲和这种舞蹈的通
称,习惯上人们都把地区的名称冠于前面,如:库车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和田赛乃姆等。各地的表演形式大同小异,只是在乐曲和舞蹈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形式也是自由进场,互相邀请,即兴发挥。表演中,经常出现打指(两指打响)、移颈(动脖子)以及扬眉、动目等动作,让人看后随即联想起唐杜佑《通典》关于胡舞的描述;想起唐诗扬眉动目踏花毡(李端《胡腾儿》)的名句。这正是古代乐舞文化在这些地区舞蹈中的遗存。
多朗舞,流传于塔里木盆地大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巴楚等地。多朗一词,是该地区维吾尔族人的自称,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称。此舞由《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并且和着乐曲有高亢的男声伴唱;表演为双人对舞的形式,参加者人数有限。表演分为四组动作:第一组为6/8拍,节奏平缓,但又有跳动感,膝部的颤动尤为明显;第
二、第三组,节奏逐渐转快,舞姿豪放、有力,动作规范、严谨,其中还有近似弯弓骑射的舞姿;第四组是快板,两人作竞技性旋转对舞,把表演推向高潮。这时,大家鼓掌、呼喊为之加油,直至留下一名旋转技巧最高者。那贯穿全舞微颤的动律,高亢而近似呐喊的歌声,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多朗人战胜干旱,在沙漠边缘开辟绿洲时艰苦奋斗的情景,也为他们所创造的绿洲舞蹈文化赞叹不已。
纳孜尔库姆,流传于古西域火州、即今日吐鲁番一带,是以弦乐和歌声伴奏的双人对舞的形式,并分为一般表演和竞技两部分。前者以滑稽可笑的动作,模拟生活中的拉面、绱鞋、鸭子走路等形态;并以夸张的手法模拟对方。后者两人各出新招以压倒对方,群众和着声鼓声有节奏地呼喊强将相逢、快出新招之类激励的语言以助兴。这时,表演者大显身手,或动肩相靠,或扶膝蹲跳旋转,其动态与黑熊搏斗舞颇有近似之处;而鼓点的节奏却与秧歌的结束点相同。这和吐鲁番自唐、宋以来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有关,带有古乐舞的遗意;它是各种舞蹈文化互为影响,各种形式相互吸收的结果,也是今日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写照。
蒙族舞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蒙古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于兴安地区民间的蒙古族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
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篇三:舞蹈教学计划(上交) 舞蹈教学计划
为培养护理学生具有优美的体态,并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为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艺术潜力的挖掘,以提高学校舞蹈教学课堂(第二课堂)为核心,以所有的学生都能舞起来为目标。在教学中采用“融合式教学”,把教学趣味的、规格的、专业的、融合在一起。基训枯燥,往往学了一会就会到厌烦。针对这一问题,本人以“兴趣式教学”为基础,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前提下,让们易于吸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造用肢体动作将模仿的事物表现出来,如:大海的波浪、风中的杨柳、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舞蹈老师不光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强健体魄,同时还培养了她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全方位的、完整的培养了学生们健全、完美的品格。鼓励她们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来源于各类舞蹈形体训练光碟,电视及网络和自身对舞蹈认识的创造。
一课堂主要基训教学步骤:
基训是舞蹈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基本功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基训在课堂训练中分成几个步骤,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身体训练时掌握“直、绷、软、开”等舞蹈基本功。所谓“直、绷、软、开”是指后背和腿的直立力量,躁关节勾,大小腿绷,腰的柔韧、灵活性,腰和腿的“软度”,肩和髓的“开度”。由于学生身体自然条件方面有差距,在进行训练时可运用
各种方法使初学者身体的各部位尽快具备“直、绷、软、开”的条件。
(一)地面练习
地面练习主要是对舞者全身肌肉进行等张力的系统训练,是把杆练习前的准备练习,自始至终要求习舞者保持良好的姿态:挺胸、收腹、立腰、梗头、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以保持舒展、挺拔、剐健、优美。习舞者学会克服无形阻力的均匀用力的方法,避免耸肩、塌腰、翘臀、憋气等不良习惯,使体态挺而不僵,动作柔而不懈,加大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伸展与收缩的能力,使肌肉的张力得到均衡发展,腿形修长,肌肉线条优美。 由于舞蹈艺术的特点,要求躯干的基本姿态是直立挺拔,其动作要丰富多变,通过地面练习,在上体和下肢没有任何重力负担的情况下,对腰背对抗肌群进行相对紧张和相对平衡的练习。经过长时间的地面练习,能克服习舞者体态自然松懈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练后背和腿的能力,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加强腰腿的柔韧和力量的训练,加强肌肉能力和动作的感觉,加强肢体的控制能力和稳定重心的能力。个人的姿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面练习使习舞者的身体稳定性得到初步掌控。
(二)把杆练习
使用把杆进行训练其内容主要包括扶把的各种站位、擦地、蹲、踢腿、屈伸、划圈、压腿、击打、身体的弯曲与波浪、移重心、平衡与控制、转体、跳跃等练习。借助把杆进行慢动作及分解动作的练习,不仅能培养规范化的身体姿态,而且能有效地发展腿部、躯干部位的 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能够发展细腻的肌肉感觉,有利于掌握技术细节,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开始训练时可以双手扶把,以帮助控制身体姿势,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可改为单手扶把。蹲的练习。蹲的训练主要围绕着膝关节、大腿肌肉和小腿肌肉的拉长、收缩的运动。运动时要求上身保持直立,收腹,收臀,蹲时关节外开。
(三)节奏练习
节奏练习在音乐理论中可谓旋律的骨架,也可以说是旋律的灵魂,是音乐中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符或休止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结构。舞蹈中的节奏是指舞蹈动作进行时占有的时间,即动作的长短、强弱、快慢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反映在流动的动作过程之中。 节奏性质的训练体系是指动作中快慢、强弱、动静等的有机组成,由单一动作组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作变化或动作延伸。
(四)意念训练
“意”就是意念、内在精神,“气”是气息,“形”是我们的形体动作。“意”、“气”、“形”三者是独立存在的,但在舞蹈中这三者必须互相依托,结为一体,“气”与“意”结合,通过“气”、“意”来引导人的形体动作。例如:舞蹈的站姿。一个好的站立姿势,必然是头部端平,两眼平视,颈、肩放松,挺胸,收腹,收臀,膝关节伸直。做到这些,首先要用意识来感知,用心来引导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但是,挺胸收腹必然会影响到呼吸的困难,我们可采用胸腹式呼吸和快吸慢呼的方式。等呼吸和心灵融合为一体,感觉意念也就更集中,这时气已不是气息而是意念,形体已不是单纯的形态姿势而是一种气
韵。
二各民族舞蹈教学计划: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悠久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各民族艺术宝库中具有继承和发展意义的主要部分。通过对各民族舞蹈的基本舞姿、动律、风格特点的训练,使学生在解放身体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的能动性和自身的协调性,同时基本掌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动律特点,使学生在掌握各种素材和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达到专业舞蹈人才应当具备的身体协调性以及对身体的灵活把握与运用。民族舞蹈教学以不同民族为一课时,一课时为8节小课时,(课时长短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调节)
(一)第一课时:芭蕾组合的学习
通过地面练习、扶把练习的训练,克服学生自然形态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练后背和腿的能力,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加强腰腿的柔韧和力量的训练;加强肌肉能力和动作的感觉;加强肢体的控制能力和稳定重心的能力。通过芭蕾组合的学习,对人体的腿、头和头基本形态的初步练习,训练各动作的基本协调能力。使人体摆脱自然状态,逐步培养一种流畅、舒展的舞姿和舞蹈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第二课时:藏族民间舞蹈组合训练
通过对藏族民间舞典型风格动作的学习、分析总结、传授,使学生从形态入手,再进入对神态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目的。同时对藏族民间舞踢踏、弦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从风格和动感上了解和掌握踢
踏、弦子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三)第三课时:蒙古族民间舞蹈组合训练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在蒙古舞蹈的风格视觉模式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因此蒙族舞的肢体训练着重要求演员在肩、臂、腕上下功夫。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四)第四课时:汉族民间舞蹈组合训练
汉族舞蹈,它的内容题材十分广泛。有反映人民劳动生活的,如采茶舞、 跳春牛 、绣花舞等;有表现男女之间爱情的,还有具有宗教祭祀色彩的各类巫舞、傩舞等。此外,有许多以自然 景物、动植物为题材的舞蹈。这类舞虽然没有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但却寄托了他们的情感和愿望。如《云灯舞》,以模拟白云飘浮在长空,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荷花舞》、《蜡梅舞》,则歌颂了人的高尚情操和坚贞不屈篇四:2013舞蹈下学期教学计划
舞蹈提高班上学期教学计划. 篇五:舞蹈教学计划
乌海市少儿舞蹈学校舞蹈教学计划
李丽
2011年3月
为培养孩子具有优美的体态,并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为加强少儿自身素质培养和艺术潜力的挖掘,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融合式教学”,把教学趣味的、规格的、专业的、融合在一起。初学舞蹈时,孩子们因为年龄尚小,往往学了一会就会到厌烦。针对这一问题,老师以“兴趣式教学”为基础,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前提下,让孩子们易于吸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引导少儿通过想象,创造用肢体动作将模仿的事物表现出来,如:大海的波浪、风中的杨柳、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舞蹈老师不光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强健体魄,同时还培养了她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全方位的、完整的培养了孩子们健全、完美的品格。家长们一起为少儿的未来着想,鼓励她们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这一年的教学步骤:
一、 活动训练:(用(采用活泼轻快的音乐如:大海啊故乡、摇小船等)
内容:
头、上肢、躯干、下肢。。。。。各关节柔韧性的练习,并配上轻快活泼的舞蹈动作,中间
可以加入芭蕾手位组合1~8位,练习站、立、重心练习。
二、耙上髋关节软开度训练:a、压腿+滑叉(前、旁)b、扳腿训练(前、旁)c、踢腿(前、旁、后)
2、肩腰部软开度训练(拉肩、掰肩、耗腰、下腰、)
三、身韵的训练:在欢快的音乐中,使学生用呼吸带动脊椎学习古典舞中身体的韵律训练(提、沉、冲、靠、含、仰、移)学会身手相随、头眼相跟。松弛、自然、协调的进行舞姿柔美的训练。
用身体语言最大限度的把她们的身体的动作源放到极限,学会听音乐做动作的表现自我的习惯,让她们自信的、快乐的、在音乐里跳属于她们自己的舞蹈。
五、表现力训练(采用活泼轻快的音乐如:健康课、我爱洗澡、向前冲、红豆歌等)
内容:(模仿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如:笑分有大笑、微笑、苦笑等、生气、伤心等)
六、舞蹈组合与剧目:
1、汉、藏、蒙、维族的基本律动组合。
2、演出的成品舞蹈。(复习旧节目、练习新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