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精选8篇)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第1篇

浅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以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生物实验“四步分析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还是必要的!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并就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总结归纳成了“四步分析法”。

一、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三”)中,选取的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择。

二、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三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3、关于纯度问题。有的实验如“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这一实验对蔗糖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蔗糖放置时间过长会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那么用斐林试剂检验时也会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三、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按体积比为1:1的比例混合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这一步也易漏掉;压片一步也容易漏掉。

2、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3、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四、显微镜的分析

需要用显微镜的实验,有时会因为操作的失误,或显微镜镜头污染等问题,而影响观察,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把盖玻片压碎了,弄脏了镜头,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这样,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让物镜接近装片,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此外,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生物实验的“四步分析法”紧扣教材,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而且经过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第2篇

一、联系教学内容,加强试验教学,培育学生的试验能力,强化学生的科技认识。

二、仔细安排试验,按要求及时把试验通知单送达试验老师。

三、加强对学生的试验室纪律、安全、卫生方面的教育,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要求学生仔细完结试验报告册,仔细分析试验成果,及时总结经历和教训,存在问题,及时改善。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 第3篇

一、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 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 因而在实验分析时, 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 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 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 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 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

二、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 要逐一检查, 不能忽视。关于量的问题, 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四中, 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 用2ml丙酮是适中的, 若丙酮过多, 会使色素浓度降低, 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 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 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 向烧杯中倒入层析液时, 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 (距烧杯底) , 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 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 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关于浓度问题, 实验中, 规定的浓度, 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 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 浓度要配准, 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 (高于30%) , 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 细胞死亡, 不能复原。

三、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故应重点分析,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漏做某个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不能少, 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 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 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 则染色效果极差, 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 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 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 这一步也易漏掉。 (2) 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 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 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 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 这样制成的装片中, 气泡较多, 严重影响观察。“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 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 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 以致取出的表皮较厚, 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3) 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 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探究 教学模式 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1 构建背景

注重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中学生物课改的重点,是中学 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包括资料探究、科学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性探究等类型。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既可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了在实验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必先变化。实验探究教学就是在这种新课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2.高中生物实验中探究教学的设计模式

探究性实验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实验探究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基本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3 应用举例 :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探究模式: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 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进行探究→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结论→交流并反思。

3.1 探究的主要思想及目的

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所用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紫色洋葱鳞片叶是作为观察材料,当滴加0 .3g/mL的蔗糖溶液时,细胞就会渗透失水,从而发生质壁分离; 几分钟后滴加清水,细胞又会渗透吸水,从而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针对这个实验,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比较具有代表性:蔗糖溶液的浓度为什么0.3g/mL是呢?能否用其它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呢?这个问题,萌发了我们探究质壁分离和复原最佳材料选取的想法。

3.2 实验方案设计及探究思路方案:针对“能否用其它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这个问题,我们设计 了第一组对照实验:

在这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蔗糖溶液,只是将蔗糖溶液的浓度改换了一下。为了使现象区分较为明显,我们所用的溶液浓度差别较大,分别为0.1g/mL、0.3g/mL、0.5g/mL、0.7g/mL,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材料准备:新鲜洋葱、0.1g/mL蔗糖溶液、0.3g/mL蔗糖溶液、0.5g/mL蔗糖溶液、0.7g/mL蔗糖溶液、清水、显微镜、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

3.3 研究过程及其实验方法

根据能否用其它浓度的蔗糖溶液代替0.3g/mL的蔗糖溶液,我们选择了0.1g/mL、0.3g/mL、0.5g/mL、0.7g/mL的四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用0.1g/mL的蔗糖溶液时,细胞发生轻微的质壁分离,但现象不 明显,几分钟后滴加清水,复原较慢;用0.3g/mL的蔗糖溶液时,分离较明显,有一部分细胞原生质层已 经完全脱离细胞 壁,几分钟后滴加清水,复原较快;用0.5g/mL的蔗糖溶液时,分离很明显,几分钟后滴加清水,不能发生质壁复原;用0.7g/mL的蔗糖溶液时,分离现象更加明显,几分钟后滴加清水,不能发 生质壁复原。

引导探究为什么前两种情况下可以发生复原,而后两种情况下即使滴加清水都不能复原呢?经我们小组分析讨论,得知是由于后两者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从而不能复原。而前两者由于浓度不是太高,细胞失水不是太多,仍然存活。于是总结如下:

实验结论:为了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不可以采用0.5g/mL或0.7g/mL的蔗糖溶液,而0.1g/mL的溶液分离现象不明显,且用时太长,所以最好选用0.3g/mL的蔗糖溶液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3.4 分析并反思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学生统一 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从案例中我们发现,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实验、观察、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点[来源:Zxxk.Com]

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探究性实验教学在以下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

4.1.激发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兴趣

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可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稳定、持久的兴趣,同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与设计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提高。学生能从实验现象、生活经历入手,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最后完成实验并得出相应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唤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并使之自觉转化成为学习生物的动力。

4.2 发挥学生主体性,提升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由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 他们能够在实验教学中认真实验、主动观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3 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开拓创新思维

探索高中生物实验改进研究 第5篇

——探索高中生物实验改进研究

团队活动记录

1.课题的提出

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也起到了非实验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现行的生物课本中安排的生物实验仍有不少的遗憾,如:实验方法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等。翻看国外及港台的中学生物实验指导,其中我们教师大学时代才接触到实验有很多,如果蝇的培养实验、利用小白鼠的多种实验、蛋白质的双缩尿试验、还原糖的斐林试剂实验等等,且实验更注重研究性与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不少的实验材料及实验器材已经更新。反观我们的实验教材,确实有一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感觉。所以应从实验教材的改革入手,做些适应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必要调整,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实验内容,意在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技巧,这非常好也非常必要。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实验验证,发现教材中一些实验操作不太合理,需加以改进和创新。

2、研究的目的与理论依据

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实验教学就需要对生物学实验室,基本的实验器材和条件,还有实验的动植物、微生物材料不断的设计与改善。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指出:“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实验室的科学设计,设备配置,乃至管理,都需要生物学教师出主意、想办法。对于实验教学,教师们是很有经验的,因此,这里仅提出加强和改进方面的一些意见。3.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和过程 3.1研究方法

3.1.

1、资料法。广泛搜集、阅读、研究高中生物实验原理和实验改进的实例,从中借鉴经验。

3.2.

2、对比法。以对比研究的形式,组织同一课内容在平行班级做不同处理改进的研究课、通过对比研究,进一步观察实际效果和出现的问题。

3.3.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经验,概括提炼出可供多实验改进借鉴的一般“原则”和“方法”。3.2研究过程 3.2.1问题发现 实验七“pH对酶活性的影响”,该实验设计用斐林试剂来检测淀粉是否被催化水解为还原性糖,从而验证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这样设计有缺陷,因为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氢氧化铜遇酸发生中和反应,导致实验失败。故在实验过程中改用碘液来验证淀粉是否被水解,结果实验仍然失败。3.2.2原因分析

分析如下:试管2:新鲜的淀粉酶溶液1mL+5%NaOH溶液1mL+可溶性淀粉溶液2mL,保温,用碘液检验无颜色变化,说明淀粉已水解。是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吗?不是,在这种碱性(pH约为13~14)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那淀粉为什么会水解?原因是碱可作为淀粉水解的催化剂,在NaOH的催化作用下,淀粉迅速水解。

试管3:新鲜的淀粉酶溶液1mL+5%HCl溶液1mL+可溶性淀粉溶液2mL,保温,用碘液检测显紫色或无色。若保温的温度较低,试管中呈紫色;若保温的温度稍高(不影响酶的活性,1号试管对照可知),则试管中加碘液为无色,这又说明淀粉已水解。但淀粉酶在强酸性环境中已失去活性。究其原因:淀粉在酸作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水解。高中化学第二册(新教材)P.191实验7~4即有验证。3.2.3实验改进方案 本实验有多处设计不合理,需要重新设计。可用如下的创新小实验来代替实验七。

创新:探索pH对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催化过氧化氢水解成水和氧气。3.2.4改进设计

方法步骤:(1)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分别按下表中序号1至序号4的要求操作。

(2)振荡这3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等3min~5min。

(3)在3支试管内各加入2mL3%的过氧化氢溶液。轻轻振荡,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

(4)观察这3支试管内的变化,记录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反应快。

实验结果:1号试管反应剧烈,气泡最多;2号试管气泡很少;3号试管几乎不产生气泡。

3.2.5结论:

用不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催化过氧化氢水解成水和氧气代替淀粉被催化水解为还原性糖。上述实验说明,过酸过碱都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pH值。

4.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4.1实验材料的改进

“观察叶绿体与细胞质流动”教材建议的实验材料是藓类和菠菜,这两种实验材料不理想主要是比较难取材,或者取材受季节限制,实验证明韭菜是比较理想的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

具体实验步骤是:选取绿色饱满、新鲜的最好是露生的韭菜叶片,用刀片在叶背面横切一下,用镊子从此处撕取下表皮,用刀片取稍带绿色叶肉的一小段,放于载玻片的清水滴中,盖盖玻片。在低倍镜下找到装片上叶肉细胞重叠少,即颜色稍浅的部分,此处容易观察到叶绿体(叶绿体大部分分布在叶肉细胞边缘)。再换高倍镜观察。

用韭菜做实验材料的好处是:取材容易,不受季节限制,观察到的叶绿体多而清晰。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教材中给出的实验材料是洋葱,经过的实验比较,发现用大蒜代替洋葱容易生根而且生根量是洋葱的许多倍,这样既节省开支又方便实验。

4.2实验材料预处理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个实验中所采用的试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选用紫色洋葱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是因为紫色洋葱的细胞液中含有的色素使其呈现为紫色,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影响到实验的效果:一是每个洋葱的最外一层鳞片叶紫色深,越往里颜色越浅,最里面近似白色。如果想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最好只用外面的一层或两层鳞片叶,但这样做浪费太大。二是越往里鳞片叶越嫩,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结合越紧密,不容易分离。学生在撕表皮细胞时,往往撕得不完整,将细胞撕破,并且带有很多叶肉细胞,不利于学生观察。

在实验中改进如下,首先把洋葱纵剖,一分为二,把鳞片叶从鳞茎上全部剥离下来,然后放在解剖盘或其它器皿中,让每片鳞片叶的上表皮朝外,放到窗台上晒1~4天,这样叶片通过蒸腾作用蒸发掉一部分水分,叶片变软,使得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接合不紧密,便于撕下完整的表皮细胞。再者是通过蒸发水分,液泡中色素的浓度增大,颜色加深,实验效果明显。但在晒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不要放在太阳底下爆晒,二不要晒制的时间过长。如果洋葱表皮细胞失水过多,虽然颜色加深,但已发生了质壁分离,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

4.3实验药品的改进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中,脂肪的鉴定,教材中给出的实验药品是苏丹Ⅲ染液,染色时间2分钟至3分钟,实验现象是橘黄色。但市场上不容易购到苏丹Ⅲ,容易购到苏丹IV染液,如果用苏丹IV染液,由于后者与脂肪的亲和力更强,染色时间比较短,一般为2到3分钟左右,实验现象为红色。

4.4调整实验顺序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包括三个小实验,若按教材实验顺序,从学生实际操作来看,做得非常紧张、忙乱,因为第二个实验涉及到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而对这部分内容,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还有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显微镜使用的机会不多,即使有用到显微镜的地方,也只不过在低倍镜下用用而已,所以,做实验时对高倍物镜的使用非常生疏,有的同学还没有来得及观察到现象,因为时间的原因,就必须停止进行,开始做下一个实验。结果后两个实验完成得都不太理想。把三个实验的顺序做了一下调整:先做第三个,再做第一个,后做第二个。或把脂肪鉴定实验与叶绿体与细胞质流动实验,同时熟悉显微镜的操作

4.5改进取材方法

对“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建议为学生每人准备一小段胶皮管,大约3cm长,沿管用剪子将其冲开。在做徙手切片实验时,让学生把它套在食指的指肚一侧,这样取材时可以避免学生切伤手指;同时由于有保护措施,学生也敢于大胆操作。

4.6实验步骤顺序改变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第一步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要用到丙酮(有一定的毒性且容易挥发),虽然是迅速研磨,但由于丙酮挥发比较快,如果按教材中实验步骤,往往还没有充分研磨,丙酮已经基本挥发完毕,既伤害身体,实验效果也不好。可将实验步骤改为:在研钵中放人叶片和二氧化硅以及碳酸钙后,就开始迅速研磨,研磨后再放入丙酮使色素溶解。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剪取2—3mm根尖”步骤的改变。

教材中装片制作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在解离这一步骤就将根尖切取2一3mm,在以后的几个步骤当中都要用镊子取放2—3mm的根尖,因为根尖太短小给操作带来很多不方便。为此可在解离这一步骤将根剪取长一些,比如Icm左右到制片这一步,将染过色的Icm左右的根放到载玻片上,再把它切成2-3mm,加清水。

4.7实验操作改变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第四步“制片”的改进。此步骤教材中是盖上盖玻片以后,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以便使细胞分散开来。在做这一步骤时往往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做成功,或者在把盖玻片上再盖的载玻片取下来时,标本移动了,或者细胞分散不好。在做这一步时可以取消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教材实验

一、实验六及实验七中皆有用斐林试剂验证还原性糖的存在,操作中都用水浴加热至煮沸1min,结果得不到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而得到的是黑色氧化铜沉淀。究其失败的原因是:氧化亚铜极不稳定,在缓慢水浴加热过程中被氧气氧化生成CuO;Cu(OH)2在缓慢水浴加热过程中分解也生成CuO而失去与还原性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能力。

 改进:将水浴加热改为直接加热至沸腾。

4.8实验材料培养方法、用具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教材中用洋葱放在盛水的烧杯上,于温暖处培养。此培养过程较麻烦:须经常换水,且水质容易变差,变差后不仅影响出根,又影响已出根的正常生长。培养时可以采用面积较大、平扁的容器,如托盘。在托盘上用铁丝拉出线格,将洋葱放在上面,盛水培养,出根效果很好。此培养方法有以下优点:利于洋葱出根,盛水量较大水质维持时间较长,而且换水方便。用市售网眼较大的铁丝网培养出大蒜根代用,效果也很好。

4.9学科综合

“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用显微镜观察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的晶体结构,能使学生将生物与化学有机统一起来,并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化合物的形状。

4.10实验创新

“DNA的提取与鉴定”不需要特别的设备,甚至在厨房里都能做:只要有洗涤灵、食盐、酒精即可。洗涤灵可以溶解洋葱的细胞壁,食盐保持溶液中的盐度与细胞液相当,酒精则可以萃取DNA。实验步骤为:先将10毫升加了盐的洗涤灵放入100克剁碎的洋葱中,捣碎后将洋葱过滤倒入烧杯,将澄清的溶液加入等量酒精后轻轻摇动,DNA将会以白色的“毛絮状”出现。但这种简单的方法更适合于中学生。

5.总结与反思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第6篇

生物是一门研究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学科。实验在整个生物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概念与定理都是科学家经历了无数次实验而总结得出来的,这既是人类探索生物世界的研究手段,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实验一直处于被忽略状态,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比较少。教师将原本的做实验变成了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大多是看教师做实验,抑或是看教材,使得学生实验技能低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更加关注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加强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索实验,以实验为契机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参与度,实现有效教学。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的优势与应用原则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甚至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是各学科教学中的首要任务。生物有着奇妙的现象,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对于处于繁重学习任务中的高中生来说这更是一种新颖的方式,可以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缓解学生的疲劳,减轻学生的负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高中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生物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鲜明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2.帮助学生理解。高中生受自身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的限制,在学习某些概念、定理等知识点时仅仅依靠教师枯燥的语言讲述与阅读教材很难理解。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这一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大问题。而实验可以再现概念与定理的形成过程,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而不是强行将现成的结论型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学生难于理解处、知识的重难点处来设计演示实验或探索实验,让学生从直观实验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与思维的基础上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便可以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较为抽象深奥的生物概念与定理。

3.培养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彻底转变,使教师从教者走向学者,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引领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等。这些全部交由学生,给予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与思维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展开探究,从而能在自主探究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4.提高实验技能。高中生物新课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实验技能的培养,这是现代复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实验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实验数据,要学会思考,当实验现象、结果与预期不一样要让学生思考是实验操作不准确还是自己的预料等。这样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求学作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实验的原则

1.科学性。对于演示实验,教师一定要做到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切忌模棱两可。如果教师本身对实验步骤、现象等不明确,那么学生也会稀里糊涂的。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提前准备,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全面掌握,提高实验的科学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为形象、准确地掌握。对于一些亲自操作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是在现实条件中无法完成的实验,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用多媒体来模拟实验全过程,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使得全体学生都可以清晰明了地进行实验的观察,更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如观察线粒体、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等现实中难以完成的实验,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制作课件,化静为动、化无为有,向学生形象动态而直观地展现实验全过程,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本身的科学性。

2.探索性。现行教材非常重视实验的作用,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都有涉及。我们除了要做好教材上的实验,还要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实验本身具有探索性,才能让学生充分调用所学知识,展开积极的探究,才能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维,为学生的探究开辟更为宽广的空间,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只有这样的探索性实验才具有探究价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3.操作性。实验不仅要贴近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取,现象明显,所用时间短,在实验基本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实验才能更具可操作性,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顺利完成。否则,实验设计得再好,现象再明显,学生无法完成,这样的实验也是徒劳。

4.等量性。也就是说在两个甚至是多个实验中设计一个条件不变,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通过这样的实验来让学生理解这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在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时,所设计的实验中PH值设为变量,其他的条件如温度、试管容量、试剂滴量等等完全相同。这样,通过鲜明的对照实验,学生便可以清晰地认识到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同样,我们还可以通过设定其他条件为变量来验证。这样的实验便可以验证出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第7篇

巢湖市烔炀中学 徐艳虹 2011年4月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摘要: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对常见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更有在探究生物实验的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本文对生物教学的方法和实验设计提出了一些想法,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词: 生物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设计 学习方式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由于其具备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实验方法的探索性,思维训练的独特性等特点,因此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高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常见仪器和药品的使用方法、理解实验程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掌握仪器使用原理和药品特性,夯实实验基础

《生物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学生的实验基础不是凭空垒起来的。实验教学时要突出对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特性的介绍,加强基本操作训练,把实验方法探究落到实处。例如,显微镜观察类实验,① 注意取材:根据观察对象采用合适的材料,如观察有丝分裂应选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等。② 注意材料处理: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的观察对象,做不同的材料处理,如浸泡、染色、解离、保持生活状态等。③ 注意制片方法:显微观察实验要用装片,不同材料用不同的制片方法。装片法(把整个实验材料制成装片,如用黑藻叶观察叶绿体),切片法(把材料切成薄片,以便观察,如脂肪鉴定),压片法(把材料压碎成一薄层.以便观察,如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学生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就会做显微镜观察类实验。又如用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发生颜色反应,要讲清楚NaOH和CuSO4反应会产生Cu(OH)2 沉淀,所以要现配现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存在,要指出先加试剂A即NaOH溶液.再加试剂B即CuSO4溶液,而且加CuSO4溶液时,只需加3~4滴,不能加多,如果CuSO4溶液过多.就会对结果出现的颜色反应起遮蔽作用。而加入的目的就是要先让溶液呈碱性,因为在碱性环境中,蛋白质与Cu2+发生作用,形成络合物,出现紫色。

二.剖析经典实验,挖掘潜在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近几年来,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乃为首选和必考。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经后人多次重复证明是正确的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实验,如有光合作用的发现、条件、原料、产物研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生长素发现系列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实验等。剖析这些经典实验,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思路,学会选择实验材料和控制实验条件,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学习是一个探究、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验设计能力,老师可引导学生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书中潜在实验设计:①验证: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②验证:厌氧细菌在有氧时,发酵作用受到抑制。③验证:生长素具有双重性。④验证:种子萌发时,根(茎)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向(背)地生长。挖掘生产生活中潜在实验设计:①探究:大棚蔬菜中的塑料薄膜的最佳颜色。②探究:无土栽培营养液中氧含量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③探究:水面以下的光量和光质对植物分布的影响。让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意识,这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合作学习

高中生物教育随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也在不断变革,我国在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然而,目前还有不少高中生物教师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即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极易抹杀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既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沟通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觉拟定新颖又可实现的实验课题,要求每项实验课题必须有明确的选题目的,详细制定实验的步骤以及所需器材等,并将选题目的、实验设计或实验方案在生物学科小组上发言,让学生发表意见,对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讨论,发挥学生之间互助精神,形成探索生命奥秘的小集体。教师只当成员参加,起引导作用,不轻易给实验课题下结论。许多实验课题在小组会议多次研讨,原来拟题不明确或实验设汁不切合实际条件的课题,学生自己弃去;有的课题选题目的明确又新颖,研讨后发觉应分2—3阶段反复实验才能实现,比如植物向光性实验的设计,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不仅用一侧小孔做了实验,还用前后左右四个小孔做了四组实验,才综合得出了实验结论,最后还在盒子顶端开孔,把四个侧孔全封闭加以验证。通过多组实验反复论证得出结论,不仅提倡了学生交流合作、相互协作精神,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从传授者变成指导者、参与者、监控者和帮助者,并切实注意自身行为的方法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在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作为指导者,主要是对学生的合作技巧进行灵活指导,如学习任务怎样分配;学习角色怎样分配;怎样提出有价值的提问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怎样辅导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怎样倾听和记录同伴的发言;怎样让组员对问题进行讨论;各个组员对问题提出以后,怎样交流意见;组员之间对某个问题存在分歧,怎样来协调;组员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怎样综合等。②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成为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参与者,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姿态。③教师要适时监控,要密切注意各组的讨论情况,要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只有有效地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才能使得传统的教师自导自演的课堂转变为师生共同导演的课堂,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使学生进入到乐学的境界,促使师生关系进入到良性的发展状态,降低师生的心理负担,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独特而重要的途径。每一个中学生物教师都不应该轻视实验教学,而应该把实验教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学阵地,认真进行研究,使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重要作用,为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落实做出贡献。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教学探究 第8篇

目前高考所要求的学生实验能力有: (1) 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主要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 了解材料、用具, 掌握实验方法步骤, 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 处理实验安全问题, 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 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这在实质上侧重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2) 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 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这实质上是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 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那么, 如何更加有效地对高中生物实验进行系统复习呢?

一、复习原则

1. 全面性

教学大纲所强调的实验能力要求和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实验内容一定要复习到位, 既要总结各方面的实验知识, 又要专门训练各种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相互促进。

2. 系统性

应该寻找各个实验及各种实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意识地连贯复习, 不宜采用“各个击破”式的零散复习。在进行连贯复习时, 笔者总结出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规律。

3. 启发性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挖掘疑难点并设计成实验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或操作, 揭示生物实验的内在规律。

4. 拓展性

利用学生已经熟悉的实验内容和相关知识, 拓展出一系列的相关实验课题, 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 从而能“借题发挥”。在巩固已有的实验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并布置给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二、重视实验分析, 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记实验结果, 而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 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 除了因为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外, 还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在实验过程中, 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致使实验失败, 此时, 实验分析显得很重要:一方面, 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 使实验重获成功。另一方面, 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 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 这在科学史上不乏其例。现行高中生物教学中没有明确实验分析这一目的, 实验也比较简单。笔者认为,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 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 还要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程序, 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之间的作用、每一个处理的意义, 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 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1) 取材分析:有的学生实验失败往往是因为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 因而在实验分析时, 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 (2) 药品与试剂分析: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 要逐一检查, 不能忽视。 (3) 步骤及操作分析: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故应重点分析。

三、加强实验研究, 拓展与延伸知识迁移

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 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境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 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具体体现。对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系列实验等, 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 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因而学生在解答拓展实验题时, 应“以不变应万变”, 实验的主要思路是不变的, 再回忆迁移教材的实验原理和技能, 从而轻松突破。

四、指导学生熟悉实验题的一般题型及解题方法

常见的实验题型有验证型实验和探究型实验, 考查方式有补充完善型、设计型、评价和修订型等。复习时应指导考生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技巧:验证型实验的结果是既定的, 唯一的, 而探究型实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需要讨论。

1. 确定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解析实验题的方向, 原理阐述、步骤设计、结果预测、实验分析、实验结论等都需要围绕实验目的进行。

2. 分析实验用具

高考命题者为了让考生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有一定的范围, 往往通过给出实验用具进行限制, 有些命题背景学生并不熟悉, 命题者也会通过给出实验用具加以提示。因此分析实验用具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解题时可将实验用具分为三类:生物材料、一般用具和药剂, 以及特殊用具或药剂, 在分析实验用具的过程中, 促使实验设计逐渐清晰明了。

3. 联系课本中的原理

高考中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中, 即所谓“题在书外而理在书内”。因此, 在明确实验目的和充分分析实验用具的基础上, 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考题寻找课本中的相关的知识点, 运用高中生物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所以在复习实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把相关知识点从内涵到外延有机地串联起来, 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进行解题模式的训练

大多数实验的方法是: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同条件下处理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强化对学生解题模式的训练, 做到熟能生巧, 这样学生在实验设计时才能有章可循, 思路清晰, 表达自如。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