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结构检测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将基于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影响要素,总结归纳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若干优化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建议和思考:建立符合建筑工程管理的质检市场运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全面及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大力提升质检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质量检测;监督管理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受到了多方的共同关注,一致认为建筑工程质量是工程设计、施工及监理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在日益竞争的新形势下,有效治理建筑市场混乱及各方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提高市政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管理能力成为当下尤为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很多市政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对质量管理的理念、装备及技术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将对于提高市政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乃至整体质量检测行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影响要素分析
通常来讲,建筑工程项目是涉及项目工程立项与可行性分析、勘察设计、施工、项目验收的复杂性工作,由于期间要涉及多个部门及多个环节,所以其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总结如下:1)人的因素:人的职业素养、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及工作经历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2)材料的因素:建筑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关乎工程项目质量的优劣,特别是用于结构施工的材料质量将对整个工程结构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3)施工方法的因素:具体表现为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及组织方案等诸多环节是否科学有效。4)环境的因素:建筑项目施工作业环境、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及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及多变的特点。
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解析
(一)检测技术无法满足建筑市场的发展需要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1)市场的意识比较淡薄。尽管我国的检测整体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检测机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局面,但是大部分的建筑工程检测机构仍然处于垄断地位,严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2)检测技术和设施有待提高:一些市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的基礎太差,检测设备破旧,无法满足新工艺及新技术的检测需要,加之对检测设备的维护资金有限,许多检测的创新与变革流于形式,这样就导致了检测中由于技术精度不够无法实现对精密指标的检测要求。
(二)检测工作的监督机制漏洞太多
目前,质检资质审查“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是导致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督处于真空状态的重要表现之一。1)监督方式依然很难摆脱“三部或四部到岗”的传统监督模式制约,导致监督的内容重点放在对工程实体的微观管理,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参建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与质量意识的立体式监督,这将容易导致监管方向不明确、监管质量很难具有长期效应的问题。2)建筑工程检测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出现一些质量检测机构无法做到严格执行标准与规范。
(三)检测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基于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影响要素来说,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检行业最缺乏的就是该领域的专业人才。目前,大多市政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普遍有待提高,尤其是服务理念及服务态度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都将直接导致建筑工程质检结果出现偏差,比如质量检测方法有误,检测机验收有失规范等事件的发生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在于:1)工程的检测设备数量与质量都无法达标;2)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具备基本的检测环境,但是基本不达标;3)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质检监管方面缺乏系统严格的法律依据,导致质量管理体系纸上谈兵。
三、若干优化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一)建立符合建筑工程管理的质检市场运作机制
1)首先是不断强化市场的服务理念。建议将我国的质检行业市场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彻底摆脱和转变旧体制下“衙门”的运行模式,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2)其次是不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结合当地检测市场的实际,不断改善质检的装备水平,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检测项目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检测机构的现代化服务能力。3)为了有效避免双重检测(即同一材料送不同检测机构检测)引起的检测纠纷,建议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具体的管理办法,不但完善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市场竞争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全面及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
这不仅是对工程主体结构、功能等工程实体质量实施监督,而且是对建筑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及质量检测机构的双重监督。1)根据2010年5号部令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强制性标准执行和主要使用功能是否规范或是否到位。2)建议推行第三方检测模式,让检测机构成为第六方主体,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总结分析;参与解决工程质量问题和难题,提供专业化的检测咨询服务。3)规范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程序,具体要求为:第一,受理建设单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制订工作计划;第二:对建筑工程的实体质量、质量责任主体及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进行必要的抽查;第三:监督工程验收,尤其是对验收组织形式、程序是否合规进行监督;第四:工程质量监督报告撰写,并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档案。
(三)大力提升质检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1)逐步完善我国质检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因为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及职业道德是保障工程质量检测数据具备公正性及科学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质检技术人员上岗资格考核和管理制度非常必要。比如,技术负责人应该具备本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且不少于8年的该领域的专业工作经历;质量负责人应该熟知《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检查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内容要求;报告审核人应该具备本领域的高级技术职称且不少于 5年的专业工作经历等。2)不断加大对质检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建议本着年龄结构梯队化、能力结构合理化及专业结构多样化的基本原则,进行检测管理人员的选拔与培养;还需要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中心检测人员的数据库,尤其是对质检人员的不良行为一定要如实登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更加需要我国的市政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建设工程质量的判定提供科学的技术法定依据。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检测机构管理与监督并举的建议,但是还应该不断参考国外先进的工作经验,比如探讨建设工程检测机构风险管理制度问题,政府监督部门如何更好的实施监督管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许崇山.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01).
[2]马艳霞.刘东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标准化刍议[J].中国标准化,2013(04).
[3]刘艳艳.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研究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09).
作者简介
1张正好(1978—),男,吉林公主岭人,公主岭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副站长兼总工程师,土木工程系列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我国工程结构检测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年来,山东省的出口贸易获得了快速的增长。本文从商品结构、地区结构、方式结构、主体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对山东省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出口贸易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 出口贸易 结构 山东
作为全国重要的贸易省份,山东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山东出口额为752.4亿美元,增长2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茅。本文利用有关统计资料分析其出口贸易结构,以期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一、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2000年~2005年期间,初级产品在山东出口中所占比例大致保持在20%,呈现连续下降趋势,已经从2001年的23.7%下降到2005年的16.8%。工业制成品在山东出口中占绝对垄断地位,比重在75%以上,呈现连续出现上升趋势,2005年比重已经达到83.2%。
在出口的初级产品中,食品及活动物所占比例最大,保持在15%左右,但比重有所下降;非食用原料及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比例相对较小,且都呈下降趋势;饮料及烟类以及动植物油、脂及蜡的比重更小,均不到0.5%的比例。
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杂项制品是重要商品,但其比例一直在下降,已经从2000年的33.4%下降到2005年的24.3%;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比重基本维持在25%左右,2005年升至28.9%,成为比杂项制品更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份额也呈直线上升,已从15.7%上升到24.1%;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地位比较次要,稳定在5%左右。
二、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地区结构分析
从地区结构分析来看,2006年中国山东省10大出口贸易地区依次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中国香港、加拿大、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2002年~2006年期间,这10个地区所占份额之和基本保持在85%左右,但呈下降趋势,已从87.5%下降到83.3%,说明山东省出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是山东出口的主要市场,比例约为65%。2006年山东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其次是欧盟;而日本近年来的地位不断下降,从排名首位下降到第三位,比例从25.4%下降到15.9%;韩国是山东第四大出口市场。东盟和香港是山东比较重要的出口市场,份额在5%左右。
三、山东省出口贸易的方式结构分析
从出口方式分析来看,2000年~2006年期间一般贸易所占份额从48.1%上升到51.4%,呈现上升趋势,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加工贸易在2000年~2003年期间所占份额表现为下降的态势,从51.5%下降到46.6%,但近年有回升的态势,基本保持在48%的水平;其他贸易方式所占比重则非常小,不到2%,这说明山东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是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四、山东省出口贸易的主体结构分析
从出口主体分析来看,2002年以来,三资企业一直是山东出口的主导力量,比重都略高于50%;国有企业在出口中的地位显著下降,已从2002年的32.6%下降到2006年的18.8%;集体企业占据约10%的出口份额,比重稍有下降;私营企业的出口迅速成长壮大,成为重要的出口力量,其2006年出口份额已经与国有企业不相上下。
五、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区域结构分析
2002年~2006年期间,山东的出口贸易主要来源于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济南等几个城市,它们共占有山东出口贸易约80%的比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青岛、烟台和威海这三个沿海城市。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占有约40%左右的份额;烟台是山东第二大出口城市,占有15%左右的出口份额,地位在上升;威海拥有10%左右的份额。潍坊、淄博、济南这几个半岛城市共占有15%左右的出口份额。其他剩余城市所占份额相当小,共约占20%的出口比例。这说明山东出口贸易的区域结构非常不平衡。
六、结论与对策
1.山东省出口结构比较集中于工业制成品,充分体现了山东要素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特征。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具有竞争力的食品及活动物、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今后,在扩大出口规模、提高效益的同时,应实施商品结构多元化战略,避免对某种商品过度依赖,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2.近年来,山东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因此,应积极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以规避贸易风险、缓和贸易摩擦。
3.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山东省重要的出口贸易方式。在当前外贸形势下,应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程度,增强省内配套能力,促进企业进入国际化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环节。
4.外资在山东的出口贸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私营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山东出口的中坚力量。外资在出口中占据半壁江山,所占比例过大。因此,山东应大力发展本省的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促进其成为出口贸易的主体。
5.山东省的出口贸易区域分布非常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在保持沿海城市出口贸易优势的同时,应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内陆城市的出口贸易,改善出口贸易失衡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栾敬东 李 靖: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4(3)
[2]刘 鹏 赵丽敏:山东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6(5)
[3]周 延 杜运苏:山东省出口产业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06(3)
我国工程结构检测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项目的数量和规模日渐提升,在这种快节奏的发展进程下,建筑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实质效果逐渐弱化,企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施工效率上,无法保障建筑的整体质量。深入挖掘建筑主体结构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科学完善的解决对策并将其落实,对优化建筑主体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質量检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建筑行业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地增强,建筑行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行业标准和结构质量要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促使检测要求不断提升。文章对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方式以及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
1、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概述
质量检查首先检查砂浆、支撑板,最后按照我国施工质量检查中的规定检查壳体和钢筋保护层。检查建筑场地的建筑结构时,应识别主梁的混凝土结构,并详细计算钢筋间距和钢筋直径,以确保施工安全。如果钢筋保护层和混凝土厚度在检测过程中不符合要求,则应及时加强主体以避免系统项目中出现问题。例如,梁板的钢筋保护层不符合要求,并且技术主体存在暴露的钢筋、墙分隔缝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建筑项目主体结构的承重力,并显着降低建筑的抗御能力和稳定性。因此,在对建筑场地进行质量检查时,应完善检查项目,不断改进质量检查,以便对建筑综合体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2、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问题
2.1相应的制度不够完善
健全的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最终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效果,同时,这样也可以高效地保证最终的质量水平。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要结合相应的工作需求来开展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切实地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建筑单位有关质量检测的制度不够完善,这样导致了有关人员不能及时地发现检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忽视了这些因素对于最终效果的影响,再加上相应的监督部门没有做好相应的职责,每一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很容易使得整体工作效率降低,同时也会给质量问题带来一定的隐患。
2.2没有准确把握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工作要点
当前,建筑项目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工作中,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认识质量检测工作的要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项目主体结构质量检测中,施工人员没有充分认识检测工作要点,搞不清楚哪些检测工作是重点哪些是次要的,延误了一些重要检测工作,却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无关检测的工作。此种情况下无法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项目整体施工进度与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2.3缺乏质量控制意识
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但就当前的情况看来,部分地区的建筑工程仍然缺乏质量控制意识,使工程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当前建筑工程参与的企业单位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工程施工中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为工程后期的主体质量检测埋下了安全隐患。目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仍然存在漏洞,导致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普遍较低,无法及时发现工程中的质量问题,从而导致了工程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明显提高。
3、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有效对策
3.1完善工作管理制度
想要更好地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在激烈市场竞争形势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完善质量检测工作管理制度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相关企业应将这项工作快速落实,为开展建筑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对于工作制度、检测标准等的设计和制定,应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工作方式、检测技术等,及时更新有关制度上的内容,确保其能为实践工作提供便利,切实符合我国当前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推动质量检测工作顺利、规范的开展。此外,以现有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根据建筑行业当下的发展特征、检测工作情况以及技术建设水平,对相关要求予以相应的调整、补充和优化,为实践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3.2明确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工作重点
建筑项目施工中,进行质量检测工作前,要根据项目主体结构设计方案、法律规范与技术标准等为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制定有效的方案,向施工企业做好充分交底,以此明确质量检测工作要点、工作顺序与人员工作范围职责。建筑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要严格把控质量检测方向,明确工作要点。日常工作中将梁板钢筋保护层以及梁柱混凝土强度等检测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还要做好钢筋间距、砂浆以及板厚等方面质量检测工作。若项目主体结构某一部位质量出现问题,要及时与施工企业沟通交流,并监督其及时整改。因项目功能与使用呈现个性与多元化需求,当前建筑项目主体有复杂的结构,从而使得质量检测工作更加复杂,因而检测单位要合理规划、科学分配且明确主次,有序进行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工作。总体来讲,项目主体结构质量检测中,应采用科学方案指导检测工作,基于检测方案明确工作侧重点,从根本上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全面保障建筑项目主体结构质量。
3.3采用先进设备和有效的检测方法
首先,需要建立标准的检测实验室,企业应加大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检测工作覆盖的面积,尽量扩大使用多种型号、多功能的新型检测设备,确保检测工作能够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以此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其次,需要对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在检测过程中检测设备会有一定的消耗,所以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进行主体结构质量检测时需要配备专业的设备维护人员,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最后,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智能化分析装置,以此来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准度,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抽样检测的方式对主体结构的构件进行抽查,在检测过程中需要确定好抽样的数量,确保在同类构件中其质量相差较大,选择的样本需要具有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随机抽检工作的需求。
3.4做好质量检测的管理工作
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与一些项目以及原材料的精度和尺寸都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在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比较精密的仪器对一些工程项目进行相应的检测,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最终检测的结果。此外,在实际的质量检测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加大对检测的监督力度。可以成立相应的监督小组,对监督的每一项工作进行相应的监察,从而也可以高效地保障最终的检测结果。监督小组的成立不仅仅可以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顺利地保证施工项目在施工周期内完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开展相应的质量检测时,对样本的选择通常是随机的,样本的选择也会对最终的结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选择样本时,需要有关人员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再做选择,同时还需要对样本进行多次的检测,这样可以很好地保证最终的结果。
结语:
综上所述,主体结构质量检测是建筑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乎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检测,应明确检测重点、检测方向,并以科学化的检测路径开展实践工作,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斌.如何更好的做好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J].四川水泥,2019(12):298-299.
[2]赵争光.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方法及应用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25):218.
[3]郑晓红.建筑主体结构检测常用方法的探析[J].四川水泥,2019(11):163.
[4]刘艳.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有效措施探究[J].智能城市,2019,5(21):20-21.
[5]陈杏.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有效措施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0):21.
我国工程结构检测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既要保证结构强度、荷载能力,又要强调其平站转换性能,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探讨了人防地下室的結构设计的几个问题,包括人防地下室设计原则、结构选型等,希望给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结构形式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某市中心的矩形地块内。地面建筑为4栋26层的高层住宅建筑,地上建筑总面积为62792.33m2。地下共1层,整个地下室为人防工程,面积为10938.9 m2。人防抗力等级为核5级常5级
2.人防工程结构设计原则
人防是根据国防的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灾害。与普通的地下室相比,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是要考虑战时武器爆炸动荷载的作用。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应本着以下原则:
2.1人防地下室结构要进行强度验算。在核爆炸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变形达到极限使用延性比来控制确定各种构件允许延性比时,充分考虑变形的限制和防护密闭要求,那样就没必要对结构变形和裂缝进行单独的验算了。
2.2无论防空设施面对常规武器,还是核武器的摧毁,设计时要求只考虑收到一次作用力的后果,受常规武器袭击可暂不考虑直接命中。对于一级防空地下室结构,以可能受到最强烈的情况进行设计计算。
3. 人防工程结构形式以及计算要点
3.1 人防顶板是整个人防工程中受最大人防荷载的结构构件。人防顶板的荷载结构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组合:①顶板静荷载+活荷载,需要考虑结构构件的裂缝;②顶板静荷载+爆炸等效静荷载,此工况下可不考虑构件的裂缝。
人防顶板的结构形式现行可分为以下几种:梁板框架结构和无梁楼盖结构,而无梁楼盖又可分为普通无梁楼盖;预应力无梁楼盖以及现浇空心楼板无梁楼盖。以下作深入分析各种结构形式的合理性以及经济性
3.1.1梁板框架结构为结构形式中最普遍的一种结构形式,但由于人防荷载比较大,采用梁板框架结构的人防地下室层高需要比较高。以最低的人防抗力等级为例,主梁的高度最小取柱跨的1/7,如8m的柱网跨度,主梁的高度为1.2m,加上设备管道的高度约0.5m,合共约1.7m。由此可知,该人防地下室的层高需在4m以上。从而导致地下室的埋深较深。地下室的埋深是决定地下室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也会影响结构的计算的难度。当地下室埋深较深时,地下水反力增大,挖土方量增加以及基坑支护的难度也会增大,最终会影响工程造价。
3.1.2普通无梁楼盖结构是一种常用于对净空要求比较高,荷载比较大,柱网跨度比较大的工程,现在的人防地下室工程多采用无梁楼盖这一结构形式。但当人防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或柱网区格内长短跨之比大于1.5,以及顶板标高变化比较多的时候,均不宜选用该结构形式。无梁楼盖相对梁板结构结构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①在钢筋及混凝土量上,与梁板结构相差不多,但由于无梁楼盖以平板为主,在模板的施工上会带来很多便利,可以使工期缩短。而在钢筋施工方面上,由于无梁楼盖的主要为板钢筋,分布比较均匀,施工操作相对简单,更能保证施工的质量。而梁板结构的梁钢筋比较集中,特别是梁支座面筋比较密,经常造成施工时梁面筋过密而难以浇筑混凝土及放震动棒,从而容易形成蜂窝,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②人防地下室的层高与埋深是影响地下室造价的关键因素,如例:本工程的人防地下室,人防抗力等级为核5级常5级,覆土厚度为0.9m,柱跨为8mX8m。在结构设计初期,尝试采用梁板结构形式,但由于荷载比较大,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从而导致主框架梁的截面比较大。需要做到600X1300,井字梁需做到400X900,但由于地下室层高只有3.6m,不满足净高的要求,所以只有增加高度或者改变顶板的结构形式这两种方法。而采用无梁楼盖结构形式,楼板厚度只要0.45m后就可以满足要求,满足甲方的使用要求。从此例子可知,地下室的净空采用无梁楼盖的时候净高可以多出0.85m。而地下室净高一样的情况,无梁楼盖的人防地下室的基坑可以少开挖0.85m,外墙以及支护桩的计算长度,施工高度少了0.85m,底板的水压反力可减少8.5KN/㎡.所以最终采用无梁楼盖结构形式。
3.1.3预应力无梁楼盖,在《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中没有明确规定人防顶板不可以用预应力无梁楼盖这一种结构形式。但笔者认为由于预应力无梁楼盖在平时工况下,结构构件受到相当于战时的作用反力,由此可见结构构件一直受到相当大的荷载。会使结构构件出现疲劳破坏。不利于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因此笔者认为人防地下室不宜采用预应力无梁楼盖这一种结构形式。
4. 人防工程结构设计的材料选择
4.1. 由于人防地下室属于地下工程,人防地下室选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为C25~C35。笔者不建议选用C40以上的混凝土。主要原因有:(1)由于人防地下室的顶板、底板及墙体比较厚。采用越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其水化热越大,混凝土越容易开裂。(2)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C25~C35混凝土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相对C40~C55混凝土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小,对于低抗力等级的人防地下室,采用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减少构造钢筋,从而降低含钢量,减少造价。
4.2 人防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可采用除冷轧带肋钢筋,冷拉钢筋等经冷加工处理的钢筋以外的钢筋。根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中的材料强度综合调整系数rd,可知HRB335的综合调整系数rd为1.35.(300x1.35=405 N/m㎡),而HRB400的综合调整系数为rd为1.2(360x1.2=432 N/m㎡)。可见HRB400级无论在平时或战时的抗拉强度都比HRB335高。
5. 人防地下室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5.1 甲类防空地下室结构应能承受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和核武器爆炸动荷载的分别作用。设计时均按一次作用。 设计人员有时可能习惯认为人防是由核爆动起控制,但以下两种情况由常规爆动荷载起控制,设计时应着重注意。
5.1.1顶板底面高出室外地面的常5、常6级防空地下室,其外墙在弹塑性工作阶段设计时,其等效静载标准值qce2较核爆动大。注意,当上部结构为钢筋砼结构时,顶板底面不允许高出室外地面。
5.1.2出入口临空墙的等效静载标准值在室外直通式及室外单向式,且其L(L为室外出入口至防密门的距离)≤5m时,常规武器爆动等效静载标准值较核爆动等效静载标准值大。
6. 结束语
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设计工作中应参考相关规范和指导,结合人防地下室具体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选择最合适的设计方法。通过该工程的设计,笔者发现含人防地下室设计的关键是要求防空地下室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除了要满足平时使用功能要求外,甲类防空地下室还应满足“能够承受常规武器爆炸动负荷的分别作用”的战时防护功能的要求,通过“平站转换设计”这一设计方法来解决平时与战时使用要求上可能出现的矛盾并实现长期准备,重点建设,使其在确保战备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12
[3]李国胜.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算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陈喆、杜宜东.浅谈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j].价值工程.2010(18):114
我国工程结构检测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建筑行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使得对土建结构工程设计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入。只有充分应用优化技术,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建结构工程设计效果。基于此,论文主要对优化技术在土建结构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关键词】优化技术;土建结构;工程;设计;应用
【
【中圖分类号】TU318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潘雪松(1975-),男,北京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结构设计、施工研究。
1 引言
在土建结构工程设计中,进行优化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其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省土建结构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土建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建结构工程的性能,提高土建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从工程结构设计方面入手分析,强化优化技术的应用效果,从而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 优化技术在土建结构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无论是哪一种建筑体系,都希望在提高经济收益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建结构设计的近期投资。将优化技术应用在土建结构设计中,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物结构具有充足的科学性与合理性[1],而且能够充分地实现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收益的目标。同时,通过应用优化技术,也可以促进土建结构设计工作的可持续化发展。
相比于传统的土建结构设计技术,现代的土建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具有更多的优势,确保施工材料选择的合理性,重点强调了土建结构内各个部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有效地提高了土建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与此同时,通过应用优化技术,也可以针对整个土建结构设计方案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所以说优化技术是提高土建结构设计水平的有效方法。
3 优化技术在土建结构设计中应用的原则
3.1 加深对土建结构使用期限的理解
在我国当前的土建结构工程设计理念中,逐渐地改变了原有的设计思路,从原来将载荷度作为设计原则的土建结构设计,转变成为不但要求载荷度,也要提高使用期限这一设计原则,要确保土建结构工程设计不但符合载荷度的需求,还要与使用期限保持高度一致。利用优化技术加深对土建结构使用期限的理解,并研究土建结构对使用期限产生的影响。虽然确定使用期限的方法比较简单[2],但是可靠性却比较低,通常需要大量的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只有确定使用期限之后,才能够对土建结构的设计与规划进行全面地考虑,确保可以通过土建结构的设计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期限。
3.2 不影响正常施工,合理利用资源
优化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提就是不能影响正常的施工,所以应该在土建结构工程施工前,就对施工项目进行优化设计,务必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其能够真正地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此外,在完成设计后,也必须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只有在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开展施工,如果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动,则必须要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
与此同时,土建结构工程的施工必须要合理地利用一切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情况,而且也不能对外界的环境造成污染,真正地做好绿色设计与绿色施工。此外,应该重点关注恶劣天气对土建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影响,针对风暴、雷雨天气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避免环境因素对土建结构施工工程的工期与质量造成影响。
4 优化技术在土建结构设计中应用的方法
4.1 强化对细节的优化
设计人员不仅要对整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还需要重点关注对细节的优化设计,从而使土建结构工程设计更加细致化。
例如,在設计抗震性能时,应该尽量加大抗震缝隙的宽度,避免发生地震时出现抗震缝两侧碰撞的情况;再如,在对连续梁、悬挑梁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根据相关的标准与规定进行设计,从而更好地降低悬挑梁界面具有的应力。
4.2 将造价管理与优化技术进行结合
任何一项工程的开展,都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土建结构工程设计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工程建设前,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好造价管理工作,将优化技术与造价管理进行有机结合,重点关注对投资方面的控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在进行造价管理时[3],必须要从工程设计实际的角度出发,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其他问题,进一步提高土建结构工程建设的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土建结构工程设计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地制定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土建结构工程的质量,强化土建结构的优化控制效果,从而为土建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金柱.强化现场管理对提升土建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性[J].建材与装饰,2019(29):155-156.
【2】高县卫.土建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运用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28):12-13.
【3】王伟,蔡志文.土建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J].居业,2019(09):55-56.
我国工程结构检测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姓名:周文锋
学号:2011211098
摘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为基础,采取因子分析法,运用SAS软件,来研究2012年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状况,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发现南北方农村居民消费存在一定差距,由此作出综合评价,进而为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结构 因子分析 综合评价 南北差距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国家在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增进农村消费便利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推动了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2014年公布的"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而历届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多个关于三农问题的议案,可见国家一直特别关注农村问题。而消费结构的变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富裕程度,尤其对农村更能说明其进步的情况。因此,本文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为依据,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截面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综合探讨,这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我国的农村居民消费状况作了很多分析,总结来说,大致从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这两方面或文字性分析或统计方法研究或计量建模探讨,比如孙艳玲对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所做的因子和聚类分析,方国斌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因素所做的回归分析等等。本文先进行我国各地区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主因子提取及因子得分排序,以反映这31个地区农村消费质量的特征,将结果与实际结合,来综合评价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考虑到各指标间并不是独立的,此外中国地域辽阔省份较多,因此统计数据繁多且关系复杂,要利用此数据对消费结构进行有效分析,基于消除相关性影响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较为理想的方法。而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可以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也就是从一些有错综复杂关系的经济现象中找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每一个主要因子就代表反映经济变量间相互依赖的一种经济作用,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可以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综上考虑,用因子分析来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比较合理,它可以有效地处理31个省市的大量数据,更加清晰深入的说明我国当今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状况。
由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关于我国31个地区2012年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
8个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数据。各支出方面分别如下:X1(食品)、X2(衣着)、X3(居住)、X4(家庭设备及用品)、X5(交通通讯)、X6(文教娱乐)、X7(医疗保健)、X8(其他)。
表一:我国31个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表(单位:元)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x1 x2
x3
x4
x5 1398.8 604.33 625.99 912.25 668.71 699.03 611.34
x6
x7 760.41 543.75 490.25 588.87 548.77 840.52 727.02
x8 228.4 156.77 149.75 157.42 176.23 204.15 167.67 232.74 251.11 144 193.13 105.59 120.21 146.21 169.68 136.56 232.66 108.84 155.2 85.98 101.9 84.3 66.22 90.52 136.37 100.42 121.62 172.21 110.21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944.76 947.97 3019.86 780.72 1817 396.58 1859.98 501.77 2379.76 481.75 2299.99 517.86 2268.76 478.74 2164.94 544.64 4847.59 704.43 3049.11 610.7 3947.31 751.58 2180.8 331.94 3403.46 471.44 2232.83 264.96 2321.46 454.75 1701.75 424.12 2154.01 316.41 2574.81 317.99 3658.66 319.46 2085.63 156.47 2410.07 178.86 2216.15 380.18 2514.16 338.52 1740.58 226.81 2080.61 241.07 1592 1520.1 1648.6 372.62 332.72 303.14
2199.75 773.55 1263.51 451.3 1137.31 349.9 1142.14 298.29 1078.97 268.98 979.77 836.77 754.72
250.52 251.93 229.66
1152.67 1125.25 336.17 358.49 498.02 513.97 556.56 606.26 518.04
1066.27 766.08
1834.07 646.13 1493.21 532.95 1950.08 604.41 1139.78 346.9 1165.78 426.7 1030.18 278.31 1399.9 1060.7
405.75 361.63
1704.83 952.1 1499.95 902.23 516.6 794.98 494.46 937.55 525.11 496.1 481.58 760.07 453.01 435.58 489.31 463.94 371.35 470.19 363.95 503.34 436.03 683.73 620.79 646.42
385.92 565.83 342.7 500.98 343.83 394.63 400.22 466.63 270.24 253.97 394.23 329.29 226.44 289.22 40.86 445.47 327.3 283.28 373.36 261.74
1028.96 253.39 746.05 510.06 380.6 380.45 635.34 468.81 591.87 497.24 446.46 383.95 306.54 482.24 498.29 282.51 362.63 82.67 619.94 398.01 520.06 492.14 444.18
1311.05 1184.18 724.23
1206.16 397.86 1088.23 373.5 1196.1 1200.8 828.62 557.02 787.41 758.37 804.39 251.62 682.3
378.53 274.63 207.47 413.54 333.2 211.36 247 173.31 250.43
1258.06 298.69 1209.74 257.4 1033.17 304.95 1298.54 219.11 1858.62 404.47 1891.37 463.35 1891.1 429.95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分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
对上述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前两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7.13%,能够充分反应原变量信息,因此选取这两个公共因子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因子载
荷都在0.85以上,第二主因子载荷普遍偏小且有较多负值,这样对公共因子解释意义不明显,所以对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最大方差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图所示:
表二: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
指标 食物(x1) 衣着(x2) 居住(x3) 家庭设备(x4) 交通通讯(x5) 文教娱乐(x6) 医疗保健(x7) 其他商品及服务(x8)
第一主因子(Factor1)
0.31002 0.86817 0.51620 0.51853 0.64179 0.75125 0.85310 0.67733 第二主因子(Factor2)
0.90191 0.37088 0.71229 0.77636 0.70290 0.58723 0.38472 0.61184
从表二可以看出,factor1在衣着,医疗保健,文教娱乐上有大于0.7的正载荷,结合实际该因子可以解释为发展富裕因子;factor2在食物,家庭设备,居住和交通通讯上有大于0.7的正载荷,可以理解为生存基本因子。
2个主因子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从整体来看,发展富裕因子成为第一主因子,反映了农村居民的生活逐渐走向富裕的发展方向。由此看出,我国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支出的比重正在向衣着、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倾斜,说明农民生活早已满足最基本的吃与住,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向着多元的消费文化迈进。
进一步,由分析得出的数据我们可以令公共因子f3.5480183factor13.4223480factor2
6.9703663然后我们计算各地区因子得分并对其排序,结果如下:
表三:因子得分及排序
Ob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group 北京 上海 浙江 江苏 天津 福建 广东 山东 吉林 内蒙古 辽宁 黑龙江 湖北 山西
n 1 9 11 10 2 13 19 15 7 5 6 8 17 4 Factor1 2.53276 0.75513 0.70289 1.22681 1.64547 -0.90643 -1.35324 0.16319 1.50205 0.47255 0.66407 1.35466 -0.24621 0.50691 Factor2 1.53741 2.60414 2.06215 0.86579 -0.0766 1.41688 1.80451 0.16193 -1.28681 -0.39177 -0.73043 -1.50894 0.05798 -0.75526 f
2.04406 1.66296 1.37027 1.04955 0.79996 0.23428 0.19717 0.16257 0.13276 0.04818 -0.02061 -0.05132 -0.09686 -0.1128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宁夏 河北 湖南 安徽 陕西 河南 青海 新疆 四川 重庆 江西 广西 海南 甘肃 云南 贵州 西藏 30 3 18 12 27 16 29 31 23 22 14 20 21 28 25 24 26 0.32133 0.14116 -0.78756 -0.41678 0.38776 0.06968 0.01797 -0.15271 -0.68941 -0.40314 -1.04057 -1.40832 -1.4559 -0.36473 -1.10994 -1.10807 -1.02139 -0.66918 -0.48389 0.41883 -0.00541 -0.88042 -0.59122 -0.58884 -0.53876 -0.05876 -0.37134 0.12549 0.35831 0.28714 -0.91951 -0.22387 -0.51887 -1.10067 -0.165 -0.16573 -0.19524 -0.2148 -0.2349 -0.25481 -0.27997 -0.34225 -0.37977 -0.38752 -0.46805 -0.54093 -0.6001 -0.63712 -0.67489 -0.81878 -1.06031
表三的排序方式是根据综合因子的得分情况来排序的(我们可以稍微改变一下程序语句,便可得出按照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的得分的排序情况)。下表是各因子排名的前几名省份。
表四:因子排名的前几名省份 第一主因子
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苏、上海、浙江、辽宁、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山东、河北、河南、青海等
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福建、江苏、湖南、广西、海南、山东、江西、湖北、安徽、四川、天津、云南、重庆等
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广东、山东、吉林、内蒙古、辽宁等 第二主因子
综合因子
下面是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的得分图:
三、综合评价及政策建议
表三因子得分结果和表五影响因素相关分析表明:
(1)从综合因子排名来看,前十与第一第二因子排名省份大部分相同,而这些省份多处于东部沿海地区,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是由东部较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所决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这些地区的农村居民在8个方面的消费普遍较高,其优良的地理优势和经济条件为农村居民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但区别来看,第一主因子得分较高的大部分为北方省份,比如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以及东三省等地,说明北方一些省份的农村居民在衣着、医疗保险、文教娱乐等方面支出比重大一些,生活向着发展富裕方向迈进,消费结构向着多元化均衡发展。而第二主因子得分较高的大部分为南方省份,说明南方一些省份相比北方来说在基本的生存支出方面还有很大的比重,在衣着、文教娱乐、医疗保险等方面支出稍低,消费水平有待提高。
(2)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消费由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水平决定。国民收入增加时,短期内消费也增加。因此,就收入的角度分析,为提高南方省份的消费水平,政府可结合当地多山多水的自然因素,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果园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实现农民增收。同时可加大乡镇企业的投资与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来增加农民收入。
(3)从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它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且相关性显著。由于近几年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农民迁移城市的情况,乡村人口逐渐减少。但因为农村人口基数较大,所以仍对农村的消费存在制约作用。因此,在农村应当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农民少生优生,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
(4)除了上述可量化因素以外,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说交通因素也影响着南北方农村消费水平,南方山区丘陵多,这成了制约南方农村经济的条件,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基础交通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道路建设,进而加快物品流通,刺激农村消费,促进农民消费
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