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精选10篇)
国土资源动态监测 第1篇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必须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之后, 应用土地调查、3S、计算机技术和手段, 及时、持续地开展动态监测, 确保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最新状态给予把握, 为各级利用决策、为编制规划、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也为合理利用土地、理顺土地权属关系, 加强土地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1 动态监测的内容
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监测。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 各地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被变化的状况, 尤其是耕地总量、内部结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的监测及准确信息的获取;
2) 土地利用质量变化监测。土地资源质量变化的动态信息, 比如土壤质量结构、水分流失、沙漠化的消长等方面的监测, 获取准确的信息;
3) 环境变化监测。包括资源损耗、环境污染 (水、土成分变化) 、大气成分变化、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系统监测;
4) 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有效而准确地获取不同时段土地变化态势信息, 以便用于对土地资源变化规律的分析;
5)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及其变化的数据库, 为土地利用信息化管理与决策以及土地利用信息共享等服务。
2 动态监测的工作程序
2.1 准备工作
1) 制定工作计划。计划好监测范围、遥感数据源、监测方法及步骤、时间、人员安排及组织等;
2) 收集有关资料。物候资料, 遥感资料, 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城市建成区资料, 规划、年度计划资料, 地形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
3) 编制技术任务书。包括监测任务概述;监测区概况;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利用;监测的技术依据;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和作业流程;组织和实施;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方法;提交的成果等。
2.2 监测程序
土地利用监测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多源数据的获取和分析, 数据校正、配准、融合等预处理, 变化信息处理提取及类型确定, 外业核查, 变化信息后处理, 监测精度评定、成果提交、检查验收等环节。
3 土地资源预警
3.1预警内容和方法
预警系统的基本内容包括警义、警源、警兆和警度。
1) 警义 (warning index) 即预警指标, 根据预警项目和资源监测数据确定, 如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面积等;安排及组织等;2) 收集有关资料。物候资料, 遥感资料, 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城市建成区资料, 规
2) 警源 (warning source) 指产生警情的根源, 可分为自然警源、外在警源和内在警源3种;划、年度计划资料, 地形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3) 编制技术任务书。包括监测任务概述;监测区概况;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3) 警兆 (warning sign) 通常分为景气警兆和动向警兆。前者以实物运动为基础, 如耕地面积变化等, 后者指价格、成本、收益等价值指标变化;监测的技术依据;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和作业流程;组织和实施;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方法;提交的成果等。
4) 警度 (warning degree) 指对警源系统警情的定量指标, 一般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剧警等五级, 多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以数据库提供的资源数据图件等资料为依据, 及时分析整理, 如发现警兆, 应及时预警。
3.2 区域土地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
由于土地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在资源合理开发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所以全国和各省、区应采取统筹规划、全面信息管理、分级分步实施, 市场化运作, 资源共享。
配合国家“数字地球” (Digital Earth) 建设地区的监测预警网络系统, 不仅必要, 也有可能。框架如上两图。
4 结论
总之, 通过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调控, 可及时发现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适时调整土地利用战略和措施, 为保护耕地和土地生态环境、控制建设用地占地规模和速度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摘要: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是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治理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调控, 依据土地资源调查的相关规程, 利用采样分析、“3S”技术的手段, 观测、调查和分析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生产力、空间布局、利用方式及其时间变化。本文就地资源动态监测内容、工作程序与预警内容方法和系统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土地资源,动态监测,预警
参考文献
[1]张银辉, 赵庚星.试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1 (3) .
[2]潘厚成, 虞继进.遥感与土地资源动态监测[J].现代测绘, 2000 (1) .
国土资源动态监测 第2篇
全力推进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
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工作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措施,我省对落实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高度重视,工作之初厅党组就如何做好落实工作召开了专题会议,确定了以土地利用处为指导,以土地利用勘测中心为主体,各市(地)县土地利用科(股)为具体落实单位的省市县良性互动的组织模式;确定了试点先行、平行推进的工作模式;确定了健全制度、责任到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主要抓、利用系统具体抓、相关业务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基本做到了有针对性的研究落实,有操作性的手段落实,有推进性的目标落实,确保了这项工作的确位、到位和升位。截止2005年1月,我省各地累计上传土地出让计划、出让公告、出让结果公告、土地转让、土地租赁、土地抵押、土地储备等7项监测数据一万三千余条,占全国所有上传监测数据的四分之一,到2005年3月底全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在各市县的覆盖面达到了100%,地价动态监测在已开展哈尔滨的基础上,2006年第一季度开始全省其他12个地(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现将我省的工作情况向大会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高度重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省厅党组多次就如何落实这项工作专项研究,认为不能把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视为一项单纯的业务工作来落实,而应以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全局高度来开展工作,经过认真研究,省厅提出了“七个结合”,即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与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精神结合起来,把这项工作作为我省落实28号文件的十项重点工作(十项突破)之一;与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结合起来,作为一项治本之策来深入落实;与实现国土资源宏观调控职能到位结合起来,写入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目标考核
体系;与公开操作源头防腐结合起来,写入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与协议出让土地最底价制度结合起来,作为重要的监管手段;与土地收益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地价监测信息与拟供应土地信息考核土地收益是否合理;与建设用地管理结合起来,明确规定,这项工作不到位的市(县),将停止农用地转用审批;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结合起来,作为省人民政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项重要举措。统一认识以后,我厅立即召开全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部署会议,要求各地主管土地利用的局长、土地利用部门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参会。厅长批示利用处要合力做好,由主管厅长亲自部署,引起了县、市国土资源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我厅还下发了工作方案,确定了以主管厅长为组长,土地利用处长为副组长,其他处室和市(地)局长参加的组织机构,起草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通过上述工作,全省范围内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全面展开。
二、强化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保障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事监测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为了使我省各市、县工作人员更加深入了解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的内容,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和方法,我省采取了集中培训、重点培训、分片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在举办了全省集中培训班的基础上,由承担单位省土地勘测利用技术中心的组织开展了二次分片培训工作。培训历时两个多月,深入到全省所有地(市)国土资源部门,对全省13个地(市)及省厅派出机构辖区内的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同志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培训针对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按地(市)集中讲解、集中操作、座谈答疑等方式进行。针对省厅确定的大庆、佳木斯等试点单位,在集中培训、分片培训的基础上又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第三次培训,即重点培训。通过三次培训,解决了在工作开始后遇到的问题,保障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措施,建立机制,使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得到全面落实
2004年,我省抓住了巩固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的契机,把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和巩固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结合起来,重点治理整顿不利于土地供应和交易过程中信息公开的审批程序、内部规定和低价出让土地行为。在各地自查整改的基础上,省国土资源厅利用处、执法监察总队联合组成抽查组,抽查了全省13个地(市)、3个派驻机构、30多个县(市)的土地供应和交易过程中信息公开和土地供应收益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市县进行了通报。
在治理整顿的基础上我们又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开展情况问询机制和目标考核机制。所谓问询机制就是业务人员通过网络查询发现工作开展不利的单位,将这些单位的名单报给省厅土地利用处,省厅土地利用处及时提出该单位动态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单位负责人说明开展不利的原因并限期整改。所谓目标考核机制就是省厅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纳入对市县及省厅派出机构班子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通过这些措施和机制的建立,使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截止到2004年底全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的供应和交易工作覆盖面达到了82%,2005年初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实现了全省的全面覆盖。
四、抓住重点,健全制度,是规范落实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的基础 落实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制度建设是重点,是基础。我厅在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429号),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运行制度中,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了解到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落实困难的几个主要问题,即人员不稳定、部门难协调、上报数据不及时、上报数据准确性全面性不高等。我们及时研究,分析原因,制定了六项制度,即《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信息员管理制度》、《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上报审批制度》、《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信息汇交上传时限制度》、《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保密制度》,在大庆、佳木斯等地(市)应用试点修改完善后,通过发文的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同时,我们还代省政府起草了《党政领导干部违规批地责任制度》,强调了公开信息、阳光行政;起草了《划拨、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事后监督及部分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制度》,对动态监测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信息员管理制度》详细地规定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人员的培训、上岗、离岗要求,明确了上岗、离岗实行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审批制,工作考核由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动态监测办公室负责。通过这项制度,强化了对信息员的管理,稳定了人员队伍;《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上报审批制
度》明确了信息上报和审核责任,即按部门职能划分,建立信息谁管理、谁上报、谁审核的信息上报制度。通过这项制度,明确了部门责任,解决了部门配合问题,确保了上传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了上传数据的全面性;《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信息汇交上传时限制度》,按照信息的种类,依据国土资源部11号令、21号令等文件的要求,详细地规定了各类信息的上报时限,解决了上报数据不及时等问题;《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目标考核制度》,详细规定了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纳入对下级国土资源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通过以上制度的建立并具体落实,有效地保证了我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促进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得到规范落实 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它涉及部门多、采集数据量大、技术难度高,可以说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省厅经过认真讨论,决定采取“鼓励创新、培育典型、以点带面”的方法,规范落实全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
为了提高工作的有效方式,我们经过积极支持、认真指导,树立了以大庆市局和佳木斯市局两个试点单位,形成了大庆模式和佳木斯模式,大庆模式的特点是土地利用部门负责协调管理、事业单位(地价评估所)承担日常事务性工作、按业务职能划分配合部门的运行模式;佳木斯模式的特点是成立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办公室(设在市局市场科),办公室主任为主信息员,其他科室配合人员为分信息员的运行模式。随着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的开展,这两个典型单位的运行模式都被证明是合适的。
这两个典型单位虽然运行模式不同,但都通过工作实践摸索出具有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数据的获得行为与日常土地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的路子,将这种行为嵌入土地审批的各个环节,变被动为主动,改变过去事后统计、数据缺失等被动局面。为此,这两个局在内部审批时建立了建设用地审批联系单制度,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作为审批工作的一个环节,嵌入到发文发证工作的前一个环节,保证了土地市场数据获得的全面、及时、真实、准确。经过一个时期的运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创新是保证落实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的治本之策。为了推广佳木斯、大庆的工作经验,检查督促各地市工作进度,2005年初省厅在佳木斯、大庆分东西两片召开了全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会议,会议上我厅向全省推广大庆和佳木斯经验,引导各地按要求开展工作,规范各地土地市场动态监测运行工作。
六、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功能,促进土地利用工作升位
在我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在促进土地市场建设方面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功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信息平台功效。通过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一方面为各地政府间进行信息沟通,相互借鉴,提供了信息平台,另一方面为用地者提供了公开竞争的信息平台。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运行前,各市、县的土地供应与交易市场信息只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发布,限于发行范围、收视人群及发行播放时间,影响范围小,限制了一部分土地投资者获得土地信息,使部分土地投资者丧失了参与竞争的机会。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运行后,省厅发文规定,各市县的土地出让计划、出让公告、出让结果公告等信息必须在土地市场网上发布,否则,视为违纪。作为土地供应信息发布专业媒体,土地投资者只需查看网络就可以了解我省各地的具体土地供应情况。使我省各地土地招商信息跨越了空间限制,走向了世界,创造了土地需求,促进土地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二是监督平台功效。这个系统的建立使得供地更加公开透明,使政府的供地行为公开化,有利于阳光行政,有利于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促进了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障了土地收益稳步提高。
三是研究分析平台功效。由于系统是庞大的信息载体,对大量信息的分析,更加有利于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掌握土地市场走势。运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随时随地的统计出新增、存量土地在土地供应中所占的比例、各用途土地供应结构、批而未供土地面积等。2005年我们运用这些数据形成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报告,在报告中指出了哪些地(市)批而未供土地面积过大、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比例不高、土地收益工作还有待于提高等问题后,省厅做出了加大各地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调整,加大对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对参与国家宏观调控促进我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截止到今年下半年,我省土地供应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用地结构基本保持了均衡,存量土地得到了盘活,批而未供土地面积正在大幅度减少,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充足,社会商品住房价格稳定,实现了土地供应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
实践证明,我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的运行,有利地促进了土地利用工作,促使管理更加科学,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土地市场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农村经济动态监测 第3篇
泾川县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街道办事处,215个行政村,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4.31万人。2005年劳务输出5.01万人,劳务收入1.9 亿元,今年计划输出7.4万人,到2月份全县已输出4.4万人。
一是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今年县委、县政府对劳务输出工作高度重视,年初定计划,年终进行考核,使此项工作列入了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充实了县、乡劳务工作办公室力量,抽调专职工作人员,全力抓好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使劳务机构更好地发挥组织管理和服务职能。
二是完善劳务输出培训体系。县劳务工作办公室密切与县农广校、县职中和乡镇劳务站配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用具,充实师资力量,深入乡镇、村设点集中培训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实现劳动力从苦力型向技术型转变。今年计划培训10200人。
三是规范劳务输出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县、乡劳务工作机构,规范管理,及时提供用工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搞好跟踪服务。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在用工量大的地方建立农民工服务中心,制定和实施城乡劳动力开发就业计划,创建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符合用工市场需求的劳务基地,形成相对稳定的劳务输出渠道。
四是加快网络建设步伐。积极与各类农村劳动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经纪人进行衔接,互通用工信息,加强劳务信息搜集和发布,及时调整服务重点和方向,扩大服务范围,由单一的劳务输出服务向劳动力就业全方位一体化服务延伸,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
五是强化舆论宣传氛围。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各级政府转移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帮助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树立依靠外出务工增收的意识。
六是进一步拓宽劳务基地。今年泾川县紧密结合劳动力现状和各地市场需求,着力打造建筑、家政服务、保安、缝纫等四个劳务品牌,计划在北京、银川、上海、兰州、新疆等地建立劳务基地175个,进一步拓宽输出渠道。
“中国苹果之都”栖霞全力培育壮大苹果经济
栖霞地处胶东屋脊,境内六山一水三分田,是烟台市惟一的内陆县市。没有沿海县市区发展海洋水产业的优势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栖霞市充分发挥丘陵山区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广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生产模式,把苹果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精心培育,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民致富的成功之路。
一、着力打造苹果品牌,拓宽苹果销售渠道
栖霞市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打造苹果品牌,拓宽苹果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2002年起每年财政拿出2000多万元连续4年在中央电视台做苹果广告,并举办了四届苹果艺术节,提高了栖霞苹果的知名度。与此同时,他们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市场开发,拓展市场空间。栖霞还拥有北方最大的果品交易市场—蛇窝泊果品交易市场。市场总面积达到1200亩,2005年市场果品批发量10亿公斤,交易额20亿元。先后被山东省确定为“省级菜篮子工程”,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定点市场。目前,全市果品经销单位达250多家,人员5万多人,并在北京、上海等4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直销点,建立批发网点100多个。在国外市场开拓方面,他们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有8个企业办理了自营进出口权。
二、拉长苹果经济链条,促进产业循环增值
65万亩果园,每年修剪下的枝条达20多万吨。这些废弃枝条摆放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当柴烧,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村容村貌。为此,他们探索以苹果枝条为原料,发展食用菌养殖。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发放4.7亿元专项小额贷款,支持农户发展食用菌养殖。市里还与省内外客商签订销售合同,并在桃村镇、观里镇建起了食用菌加工厂。目前,全市已发展起食用菌养殖专业村110多个,培育食用菌1500万余棒,年可为农民增收1亿多元。
栖霞市还积极发展苹果深加工业,培育起苹果加工企业36家。其中,源通果汁有限公司年可加工苹果32万吨,年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
国土资源动态监测 第4篇
当游客处于危险境地需要有关人员救援的时候,旅游管理部门如何安排人员实施有效的救援行动,是旅游应急的重要问题之一,即从哪些道路出发,以用时最短的路径尽快接近被救援人员,这是一个非结构化决策。应急管理,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行为来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以使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摆脱危机状态的行为过程。管理部门必须提出最好的救援行动方案来满足游客的动态需求。
旅游应急动态监测,指运用3S技术(RSGISGPS)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对旅游信息,尤指对人员的位置状况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本着“以人为本,高效迅速”的应急救援原则,提供科学的应急救援手段和安全预警等服务,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针对各旅游景区(点)的应急动态监测,可利用GIS的空间分析、RS、GPS的定位功能,例如在门票上安装专用芯片,利用先进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对电子门禁系统改造升级,对旅客定位跟踪、密度监控,实现数字化管理,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救援决策支持。
应急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是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空间定位分析、动态监测、决策支持等功能,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如在某景区(点)应用此系统,建成后通过功能模块更新,可逐步推广应用到国内其他的大部分景区,为旅游应急救援的管理提供科学的支撑手段,提升旅游安全保障,可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故该系统在实际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2 旅游应急动态监测的内容
2.1 卫生安全及防范性措施
2.1.1 医疗救援服务站(点)
数量及布局:需要根据旅游景区的面积大小确定专门的医疗服务站或点的数量,并合理布局。这些站(点)一般设在景区主要出入口及事故易发区域附近。
2.1.2 紧急救援中心
该中心需配备相关设备和医务人员,紧急救援中心要求标志醒目,给游客一种安全感。建筑风格与景区内其它建筑物保持一致,内部包括防火、防盗、防暴力、救护等部门。
2.2 旅游道路安全管理及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2.2.1 旅游道路安全管理
(1)制定交通事故、道路桥涵养护突发事件、灾害性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强化应急处置能力,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2)建立反映迅速、覆盖全面、设施齐备的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实施必要的快速、有效救援及安全事故第一时间报告制度,对瞒报和迟报者追究法律责任。
(3)建立健全安全标志系统,在旅游集散地、主要通道、危险地带等区域要按照国家标准《安全标志》(GB2894-1996)设置安全标志系统,包括: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和提示标志。
(4)加强对旅游道路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程度,实时掌握客流量和客车运行状况。
(5)加大旅游公路巡查力度,配备交通勤务及公路巡逻车辆,加强对治安隐患较大地区的检查监督,打击车匪路霸、抢劫、勒索、敲诈旅客的违法现象。
2.2.2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自然灾害分为四大类:气象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水文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根据对游客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应采取恰当措施予以应对。
(1)建立避难所,保证游客人身安全。可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旅客及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护。在旅游景区内至少设有安全集散广场和两个以上安全疏散通道。
(2)根据景区的地形,结合价值工程学原理,采用运筹学方法计算出服务点布局(即在旅游道路上安排一定数量的服务站点),该点兼具旅游咨询、报警功能。
2.3 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2.3.1 旅游资源保护
根据景区实际状况,建立景区旅游资源监控系统,通过仪器监控及人工轮询等方法获取旅游资源的实时状态数据,制定旅游资源的保护规章,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防火、防盗、防捕杀及古建筑修缮和古树名木保护等)。
2.3.2 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涉及空气质量、水源质量控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景区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生态环境监控。
3 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
旅游景区网站内容应符合《四川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维护,数据实时更新。网站内容主要包括:景区新闻、景区风景文化展示、旅游线路设计、服务项目、论坛、帮助中心(主要指景区的呼救电话、救援措施、遇难自救等)。条件具备时建议搭建应急动态监测平台,该平台涉及景区人员的救助、人员定位及空间分析、最佳援助路线安排、实时信息监控、救援人员安排等技术支撑。
4 四川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现状
四川省已经全力推广旅游信息采集长效机制,在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景区全面推广了旅游信息采集和上报管理系统。目前,全省除了阿坝州之外,所有市(州)均初步建立了旅游信息采集长效机制,信息采集上报软件已下发至大部分旅游企业使用,旅游相关部门已经通过网络及时向省局上报企业基础信息、产品信息和促销信息,初步形成了企业-县(市区)-市(州)-省“四级一体”的信息采集网络和实时更新的全省旅游综合数据库。
目前,四川省旅游WEB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并投入试运行。该系统涵盖了旅游目的地查询、旅游线路咨询、精品旅游线路、智能行程设计、选择出游线路、旅游专题图(行政区划图、旅游交通地图、地形地貌地图等)、各地旅游信息、站内搜索、公交换乘、促销信息、道路交通信息等10多个子系统和模块。
5 应急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
应急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由中央监控主站、通讯设施、动态采集维护系统(远程监测站)三大部分组成。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中央监控主站的主控计算机借助于通讯设施对动态采集维护系统(远程监测站)发出指令,利用PDA和ESRI公司的ArcPAD软件,通过GPS定位技术,进行旅游应急信息采集控制数据采集、自动定位、同步进行数据采集工作,集成的GISGPS可应用于现场办公、应急指挥。动态采集维护系统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经编码调制,再通过通讯设施传送给主控计算机,存入中心数据库,并由主控计算机完成各种数据的显示、分析汇总、报警、应急处理等处理功能。
5.1 动态采集维护系统
动态采集维护系统由手持式PDA、移动视频采集装置、摄像头等组成。由景区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访问设置在省(市、区、县)信息中心的服务器,采集、维护旅游应急数据信息。数据采集人员可以在网页上察看有关数据的地址信息,并就有关信息实体的地理位置与属性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然后把采集结果提交给中央控制主站的服务器端,最后由管理配套系统实现对地理位置图形文件的动态维护。
5.2 通讯设施
涵盖两种方式:即PSDN有线方式与GSM无线方式。
PSDN指利用电信营运商提供的固定电话通讯网,通过MODEM调制解调器或专用接入光纤方式接入互联网,进行数据的传送。
GSM无线方式指利用移动营运商提供的GSM移动电话通讯网中的短消息服务来传送数据。
5.3 中央监控主站
中央监控主站由服务器、MTU、操作员工作台、客户机、通讯设备等组成。中央监控主站是一个具有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的计算机局域网络。
6 功能设计
6.1 系统总体架构
旅游应急动态监测信息系统为旅游景区应急救援提供一个基于统一标准、包括数据在内的应用环境,并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发专项应用。具有较大存储数据,运行于网络环境下,由GIS、RS、GPS技术支撑的应用平台。此系统包括移动应用端和桌面应用端两部分。这两部分通过与移动通讯服务商之间的同学链形成有机的整体。
6.1.1 桌面应用端体系
包括C/S、B/S两种应用体系。C/S架构侧重数据(特别是数据)维护与更新,软件采用Arc SDE和Arc GIS。B/S架构侧重于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信息上报等数据登录。软件采用Arc IMS或者Arc GIS Server。
6.1.2 移动应用端体系
针对不同环境户外工作的应用,通过CDMA/GPRS和数据中心、应用服务中心成为一个整体,构成M/S应用体系,可以进行应急救援信息、卫生疫情等的现场采集。重大事件可通过CDMA/GPRS通道快速上传到数据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并通过应用服务转发到各个应用端。
6.2 系统数据架构
按照应急动态监测的需要,该系统应具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功能,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RS(遥感)数据、GPS(全球定位系统)数据、视频录像类等多媒体数据。系统包含三个模块(见图1)
6.2.1 系统安全管理模块
可同时实现数据更新、查询、统计及建模分析。系统功能采取模块化框架开发,通过菜单控制实现不同功能。
6.2.2 系统监测数据管理模块
监测数据管理指旅游应急监测信息数据管理和测值数据管理。
6.2.3 系统监测数据分析模块
该模块用于应急监测数据分析,含图形查看和建模分析。可直观反映最佳应急救援路径(即最短路径),主要是应用线性规划模型理论建立最佳路径分析模型,找出最短路径,为旅游应急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如网络图2所示,旅游救援出发地s至救助目的地t即为路径问题,边上符号表示两节点间间距,试求s至t的最短路线。
这是一个不定步数多阶段决策问题,目标就是从s出发,求解到达目的地t的最短距离。显然,s至t可由sact三步到达,也可由sbacdt五步到达。
则目标函数值可作以下定义:
设f(i)表示从节点i出发满足最优策略要求,到达终点t时的路线距离,表示条件最优目标函数值。节点i的允许集合是全部网络节点。
dij表示从节点i出发,到达节点j的距离,同时有:
R(i)表示自节点i出发的一步可以达到的节点的距离
基于别尔曼最优性原理的动态规划基本方程可表示为:
旅游应急最短路径可采用狄克斯拉(Dijkstra)算法(又称单源最短路径)求解。按照狄克斯拉算法:从v1起开始,给定一个为0的数(固定标号);再给其它点和终点一个无穷大的数,记作T(vj)(临时标号),即:
按照狄克斯拉算法流程图依次进行计算,直至计算出最短路径为止。
7 旅游应急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用前景
目前,在旅游管理行业,四川省基础旅游地理信息平台(四川旅游WEB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建立,尚局限于旅游线路查询等功能。由于开发难度较大,及资金瓶颈制约和不具备规范性建设标准,省内尚没有旅游应急动态监测平台建成。从长远看,对旅游管理行业而言,旅游应急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具有基础旅游地理信息平台不可替代的深远的实用价值,宜及早开发,并投入使用。
旅游应急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急动态监测平台),可以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应急事件查询、统计、相关数据的输入输出等,提高应对处理、快速反应能力,辅助决策,并且可以对旅游景区及旅游行业提供应急事件快速上报、求助服务等功能,确保旅游行业的安全稳定,维护我国旅游形象。该系统具有可移植性好、可靠性高,可以通过完善旅游应急数据库,实现旅游管理部门和旅行社、旅游景点管理处等共享数据,及时协调处理应急突发事件,做到应急事件及时传达有关部门,快速反应,迅速处理,为救灾、人力和物资投放等提供决策支持。
摘要:按照建立旅游应急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的要求,对应急动态监测中实现最短路径分析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应急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
关键词:应急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最佳路径,旅游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旅游局.旅游线路统筹[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旅游发展年度报告[M].2009.
[3]陶谦坎.运筹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4]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应用与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第5篇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二0一七年元月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顶板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提高顶板管理水平,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结合我矿顶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是井下顶板安全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矿各部门、各相关专业管理机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把此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
第二章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3条
为进一步做好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工作,矿成立专业领导小组,以矿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分管生产(安全)的矿长为副组长,分管副总工程师以及生产技术科(地测)、通风科、机运队、调度指挥中心及采掘工程队单位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专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
第4条 顶板管理专业领导小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制定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落实上级指示、指令;负责全矿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协调;做好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管理;对各工程队的日常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责检查、监督、指导、考核,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信息。
第三章 责任分工
第5条 总工程师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负主要技术责任。
1、负责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制定及修订。
2、健全机构,配齐人员,落实岗位职责。
3、组织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及时分析观测资料。
4、组织开发和推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第6条 生产副矿长对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1、检查和督促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开展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时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分析结果做出决策和指令。
2、组织对监测出的隐患进行排除。
第7条 安全副矿长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监督检查责任。
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和《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要求,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现场。
第8条 分管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做好分管范围内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对分管范围内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技术责任。
第9条 有关职能部门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专业管理责任。
1、生产部是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主管部门,负责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工作,要监督责任单位按规定开展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拿出分析意见。地质情况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安排责任单位根据分析结果编写相应的加强顶板管理措施
2、地测部要及时查清采掘工作面地质构造变化情况,及时填图分析,提供地质资料,除每月至少要进行一次地质预报外,对可能或已出现的地质构造要及时通知相关单位,提出合理建议。对贯通巷道要及时下达预透通知单,协助生产部制定切实可行的顶板管理措施。
3、调度指挥中心要按时调度各类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后分析出的顶板隐患处理情况及初采工作面和老面撤除的顶板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同时负责各生产工程队生产现场素描的收集。
4、通风科要严格按规程措施规定,认真检查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把住安全检查关,不安全不准生产。对存在的问题隐患要督促有关部门进行整改,重大顶板隐患问题,要专门安排安监人员盯现场处理。组织对顶板事故的分析处理,提出防止顶板事故的措施。对工人进行关于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所涉及的顶板管理及安全方面的培训学习。
5、机运工程、供应科要保证及时向采掘工作面供给合格的、足够数量的支护材料、设备机具和检测仪器。要求各支护材料及设备仪器必须有合格的煤安标志。
6、各生产、辅助工程队按照各单位卫生责任工程划分日常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范围,严格执行好敲帮问顶制度,锚喷巷道出现顶板、巷帮开裂、爆皮、底鼓,锚梁网巷道出现锚杆、托牌、钢带变形、断裂,顶板下沉、底鼓,架棚巷道工字钢棚梁、棚腿弯曲变形严重等问题,必须立即以书面形式上报生产部,生产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加强支护方案,并组织安排实施。
第10条 工程队干部对现场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直接责任。
1、有采掘单位设立专门台账并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监测并记录,并要求工程队每旬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交由生产科审批签字。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2、对采掘工作面过断层、二合顶、老巷、冒落工程、压力集中工程,或遇托伪顶回采、大倾角、超高、处理悬顶、巷道新开门、大断面施工、巷道扩修、回撤及顶底板松软破碎等,要严格按规定进行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按规定编制专项措施,严格按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对存在的问题隐患必须有工程队管理人员紧盯现场处理。
3、对初采面和老面回撤、采煤面上下两巷和端头、煤壁线、支架(柱)质量与支设质量、泵站压力、支架(柱)初撑力、二次注液、支护材料数量与质量、掘进贯通、交岔门口、临时支护等,都要作为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重点,按有关规定、要求和措施,抓好现场落实。
4、严格按支护质量、顶板动态观测规定进行操作,严格执行各标准制度,发现不合格的工程,要立即组织整改。
第11条 跟班技术员对现场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负直接责任。
1、按照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组织监测,任何情况下都不准篡改现场监测资料或遗漏监测。
2、按规定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出的主要环节、薄弱地点等,重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威胁安全的隐患,一要立即汇报跟班管理人员并组织力量排除,二要及时向采工程汇报。
3、具体组织人员进行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落实制度和责任。
第12条 验收员、班组长负现场操作直接责任:
1、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和《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要求及各项措施的规定,客观正规操作,按章作业。
2、严格按标准进行观测,客观填写各项监测记录,监测作业做好自主保安。
3、根据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分析的结果,现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要向班长、跟班管理人员提出先排除隐患再施工的建议,严禁强行生产和施工。
4、有权利和义务拒绝违章指挥及违章作业。
第四章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制度
第13条 矿利用每月召开一次的顶板管理会议,总结交流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经验教训。矿每月组织一次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现场及内业资料检查。工程队每天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隐患及时处理并汇报相关科室部门,相关科室部门提出解决的方案进行处理。
第14条 采掘单位与地测、通防、掘进、调度、安监、机电、运输、生产等部门应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有业务联系时,应通过协调会、上级领导协调或签审批意见等方式进行。
第15条 严格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制度。采掘工作面因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顶板事故的,由生产副矿长、总工程师或安全副矿长组织分析。
第16条 建立健全汇报制度。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情况,现场监测人员必须按周期要向工程队汇报。工程队必须根据按周期向相关部室汇报。相关部室根据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分析结果及时向采工程反馈,需采取卧底、加强支护等措施的要及时安排到采工程。
第17条 采掘单位提供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资料等,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及技术负责人严格把关。
第五章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18条 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由矿总工程师及各分管副矿长组织,各专业副总负责实施,技术业务部门主管。业务部门不定期抽查指导、总结分析,提出建议及改进意见。
第19条 矿压观测仪器仪表由分管领导负责安排购臵、维修和更新。第20条 采掘工作面必须开展矿压监测工作,新采工作面、新采煤层采煤工作面或地质条件有异常变化的采煤工作面必须开展矿压规律研究,由矿总工程师牵头,技术业务部门组织实施,必要时与部研部门合作,掌握矿压显现规律,有效指导安全生产。
第21条 矿压监测要纳入日常生产技术管理。采掘工程队按规定班班设观测人员,积极认真地开展监测工作;工程长全面负责,技术人员具体落实,切实做到面面实施监控,使监控工作走向部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体系,确保监测工作落到实处。管理人员应亲自抽测、组织现场整改、严把质量关。
第22条 采掘单位开展工作面班评估工作,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情况、工程质量、顶板管理、规程落实、隐患整改等进行评估。
第23条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排除隐患。工程队监测人员验测后填写原始记录表,上报采工程及技术业务部门,审阅后有采工程技术人员存档管理。
第24条 采掘单位建立支护材料基础台账,所有支护材料的规格型号、供货渠道、数量、合格证、MA 标志、检修日期记录要齐全。
由生产部材料管理员对相应归口管理材料建立相应台账并负责调配管理。
第25条 单体支柱入井前、采煤工作面结束或使用时间超8个月的支柱,必须逐根进行压力试验。
有生产部负责对单体支柱使用情况建立台账。
第26条 采煤工作面支护材料符合规定要求,支护材料(包括备用材料)、支护方式、支护质量、特殊条件下的加强支护方式以及控顶距必须与作业规程相符,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采煤工作面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备用支护材料,其数量、规格、存放地点和管理方法必须在作业规程中规定(其中:单体液压支柱、金属铰接顶梁和坑木各不少于20根)。采煤工作面严禁使用折损的坑木、损坏的金属顶梁和失效的单体液压支柱。采煤工作面不得使用木支柱、金属摩擦支柱、巷道式采煤等淘汰的设备、工艺。在同一采煤工作面中,不得使用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能的支柱,综采工作面一般采用单面布臵。
第27条 单体液压支柱必须要棵棵穿柱鞋,保证其达到规定的初撑力。
第28条 采煤工作面采空工程悬顶面积不得超过作业规程规定。第29条 采掘生产过程中煤层赋存条件发生变化、出现地质构造等,采工程技术人员要及时向矿技术业务部门汇报处理。
第30条 坚持“初撑力第一”观点,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技术上、装备上重视矿压监控,严格按规定执行。
第31条 采掘工作面所用支架、支柱要确保不漏液、不串液、不卸载。在用及备用的液压支柱完好,不漏液、不自动卸载,无外观缺损。
第32条 采掘工作面,必须存有一定数量的备用支护材料。单体支柱、铰接顶梁、工字钢、坑木、锚杆、钢筋网等材料的数量、规格、存放地点和管理方法必须在作业规程中规定。
第二节、支护质量规定
第33条 采掘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对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要严格按质量标准要求安排专人进行监测。工作面所有支架(支柱)必须架设牢固,迎山有力。
第34条 采煤工作面支架(支柱)初撑力达到规定要求:泵站压力≮30MPa,乳化液浓度不低于3﹪-5﹪,液压支架初撑力不低于额定值的80﹪;缸径100mm的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不低于90kN。支架顶梁与顶板平行支设,其最大仰俯角<7°;相邻支架间不能有明显错差(不超过顶梁侧护板高的2/3),支架不挤、不咬,架间空隙不超过规定(<200mm);工作面工程质量管理必须达到“三直一平”(“三直”是指煤壁直、溜子直、支架直,“一平”是指顶板平整,无明显台阶)。
第35条 严禁空顶作业。处理倒架、歪架、压架以及更换支架和拆修顶梁、支柱等大部件时,必须有安全措施。
第36条 坚持每小班一次对工作面及沿途的顶板情况和支护质量进行检查的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若发现有顶板整体下沉、压力骤然增大,锚杆断裂、锚杆托盘崩出或锚索断裂,工字钢棚梁、棚腿弯曲变形严重、棚梁滚肩及其它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补打锚杆、锚索、架设抬棚或支设单体支柱加强支护。
第37条 所有支护锚杆及锚索全部进行捆绑。具体要求如下:
1、捆绑铁丝规格不小于14#铁丝。
2、在锚杆丝杆或锚索锁具以下,铁丝缠绕不少于2圈。
3、铁丝与帮部或顶板菱形网联接网扣不少于1扣,铁丝与帮部双抗塑料网斜交,联接网扣不少于2扣。菱形网一个网扣为两个铁丝交汇点,塑料网一网扣为一个十字交叉点。
4、铁丝回头自拧不少于3圈。
5、必要时可在人行道侧顶帮上加挂防护网。
第38条 两巷内架设工字钢棚工程域,应将工字钢两端分别使用双股8#铁丝与巷道顶部金属网固定在一起,以防工字钢梁掉落伤人。
第39条 所使用单体支柱的采掘工作面必须对单体支柱严格进行班班二次补液,确保全部达到初撑力。
第40条 严格控制采高,采高控制在液压支架的有效支撑范围内,并保留不少于300mm的活柱伸缩量。
第41条 支柱初撑力,必须达到规定要求。对于松软底板,应采取防止支架钻底措施,确保顺利移架。
第42条 工作面的上下安全出口,其人行道宽度均不得小于0.7m,高度不低于1.8m;出口20m范围内,要采取带帽单体支柱加强支护,支护方式在作业规程中要明确规定,必须满足通风、行人、运料等安全生产要求。
第43条 上下安全出口的顶板必须接实背严,严禁空顶、空帮。替棚、移端头支架时按作业规程规定执行,必须先支后回或先支后移,有专人监护,严禁单人操作。
第44条 采煤工作面上、下端头支护,要使用端头支架或其它有效支护形式,其使用范围、支设方法、质量要求、安全措施等,必须在规程措施中明确规定。
第45条 采煤工作面所有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20m范围内,必须超前加强支护。并根据矿压观测资料及现场实际,特殊情况下必须加大超前支护长度。支设单体柱阀方向要与巷道走向一致,同路支柱成一直线并棵棵拴防倒绳。正常支设单体支柱要垂直顶底板,倾斜巷道支设单体必须有3-5°迎山角,并支在实底上,间排距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且偏差控制在+50mm以内。单体支柱规格必须适应巷道高度,当单体支柱活柱行程低于200mm时,必须用合适高度的单体支柱更换。支柱必须棵棵穿铁鞋,钻底量不应大于100mm。
第46条 当端头及顺槽受压力影响变形严重,致使宽度、高度达不到规定要求时,要编制措施及时进行扩帮卧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需要改变顺槽超前支护及端头支护形式时必须提前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第47条 随时检查单体液压支柱支护状况,及时处理歪斜、挤帮、不够行程的单体支柱。一旦出现死柱或不卸载现象,应采取卧底方法处理。处理前,首先要打好临时护身柱或替柱,拴好防倒绳,并检查顶帮安全情况,确认无问题,然后进行卧底,通过升降活柱或借助倒链将单体支柱回出。
第48条 掘进工作面迎头空顶、空帮距离的规定。
根据省、市、集团、矿业专家建议,结合我矿实际,对掘进工作面空顶、空帮距离规定如下:放炮前空顶距离不得大于200mm,空帮距离不得大于实际排距的一倍;放炮后空顶距离不得大于实际循环进尺加200mm;空帮距离不得大于实际循环进尺加实际排距的一倍。
当空顶、空帮距离超过规定时,顶板按实际排距或补打锚杆的方式进行支护,帮部按实际排距进行支护,支护工作完成前严禁继续向前掘进。
第49条 掘进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在开始工作前及工作中,必须随时认真检查工作地点顶帮和支护情况,发现隐患时,必须及时进行处理。
第50条 掘进的工作面,必须使用临时支护。
第51条 要加强贯通巷道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及分析。对围岩破碎,顶板不好,压力较大的巷道,应缩小支架间距和最大临时控顶距,并加强临时支护。要提前排除被贯通巷道内的积水,瓦斯,提前支护台棚,防止贯通时倒棚冒顶。
第52条 锚喷、锚杆、锚梁、锚网、锚网梯及锚网梯加锚索等巷道支护,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根据审批的采工程地质说明书和采工程设计说明书,在对设计巷道工程附近巷道变形和破坏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巷道围岩变形和控制原理,利用矿压观测资料和围岩稳定性分类成果,运用锚杆支护理论和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数据,经综合分析研究,采用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和实测法等方法,作出该巷道锚杆支护设计。在作业规程或施工措施中要进行支护选型及强度校核计算并叙述计算过程和支护参数选取的根据。
2、锚网、锚索、锚杆杆体材料应采用作业规程规定的材料;锚杆杆体的屈服载荷符合作业规程要求,其锚杆托盘、螺母应选用配套的标准托盘、螺母,强度与杆体相匹配。
3、树脂锚杆锚固剂药卷符合MT146.1-95标准,根据设计锚固力的大小,可以作端锚、半锚或全锚。
4、锚喷支护时,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及配比、速凝剂的掺入量、水灰比等,要严格按照有关设计要求执行,并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砂子和石子要用水洗干净。
5、锚喷、锚杆支护巷道要严格按作业规程的设计断面形状施工,坚持画线点眼,实行光面爆破,拉线喷浆。锚杆位臵、角度等符合作业规程规定,锚杆的间排距不超过设计的+100mm,孔深不小于锚杆体的有效长度,且不大于杆体有效长度30mm,角度应垂直煤层顶板或巷道周边,偏差不大于15°。喷体厚度超过200 mm时必须再补打锚杆、挂网后喷浆。
6、锚网支护巷道,两网片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并按设计要求连网,网片要拉紧,并要与巷道周边岩石密贴,应将两网片搭接处压于锚杆托盘和钢筋梯之下。为便于网片搭接和连网,靠迎头的第一排锚杆可只铺网,不上钢筋梯,待下一片网铺上连好后,再上钢筋梯,并上紧托盘。
7、锚杆安装应使用锚杆钻机或风煤钻一次完成,锚杆螺母的拧紧力矩不小于150N〃m,使锚杆具有初锚力。锚杆托盘要紧贴岩面,有网梯时要压紧网梯不松动,锚杆尾部外露15-50mm。
8、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打钻前、挂网前,要将危岩活石及时处理掉。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方可作业。
9、购进的树脂药卷,必须是经过有关检测单位检验合格的产品,否则不准采购。失效的药卷严禁使用。
10、每安装300根锚杆或独立工程少于300根的,至少要选一组(3根)作锚固力检测,对重要工程要适当增加检测组数。要求检测的锚固力不小于设计值的90%为合格,如检测其中一根不合格,需再抽查一组(3根),再达不到要求,由分管矿领导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处理。施工单位负责检测,并现场记录,建档备查。
11、施工现场必须至少保持有一个合格的扭矩扳手,对螺母扭矩进行检测,要求每班至少检查一组(3根),由班组长负责检测,跟班验收员要班班抽查。
12、生产技术部要定期对锚喷巷道喷射混凝土的厚度进行检测,应用钻眼法测量,凡独立工程每50~100m、大型硐室每10~25m需检查1个点,每点至少检查3个检查孔,当全部检查孔的喷层厚度75%以上符合设计规定,其它检查孔厚度不影响安全使用,且最小厚度不小于设计值的50%,该检查点为合格。如达不到要求,要采取复喷处理。喷射混凝土强度要按规定进行检测,其检测数据要存档备查。
第53条 采用锚杆、锚喷支护的煤巷必须进行顶板离层监测。顶板离层仪安装距离应符合本制度规定,观测记录齐全、真实;记录牌板应标注安装日期、初始读数;当根据顶板离层仪显示数据顶板离层变化较大有冒顶危险时,要及时采取架棚或其它加强顶板支护的措施。
第54条 临时支护要符合以下要求:
1、新开门巷道支齐三架棚后,要采用前探梁作临时支护。前探梁可用圆形钢制作。每根前探梁的固定点不少于一个,采用吊环连接。巷道新开门时,如不具备使用前探梁的条件时,喷浆巷道采用初喷的方式进行临时支护,架棚巷道及锚网巷道采用打点柱或架棚的方式进行临时支护。
3、前探梁的长度不小于2m,前探距离要根据循环进度在作业规程中具体规定。前探梁的根数,当棚顶净宽在2.5m及以下时用两根,大于2.5m时前探梁间距不大于1.0m,均匀布臵。
4、前探梁上方用长度比巷道顶部荒宽小0.4m的木板梁(宽×厚=150×60mm)和小杆或板棚接顶,控制前探部分顶板。有条件时可将棚梁预放在前探梁上,接顶架牢。
5、炮掘迎头外10m内的支架,除了撑杆(拉杆)外,还要有其他有效的防倒措施。因放炮打倒打歪的棚,必须待吹散炮烟后,从外向里,在支架和前探梁掩护下,敲帮问顶,逐架扶正,背牢架实。
6、在移动、支设前探梁时,要从外向里,在支架掩护下操作,严禁空顶作业。
7、巷道坡度大于25°时,要制定临时支护特殊措施。
第55条
砌碹巷道,要尽可能采用锚喷做临时支护。在围岩松软、压力较大或巷道支架变形严重处砌碹,可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其它临时支护措施。
第56条
新开门口的位臵,要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应避开断层带、岩石破碎带、老巷、三叉口以及实体煤与老空的交界处。
第57条 架棚巷道新开门口必须使用抬棚,抬棚要同时托住开门口范围内及其两侧各不少于一架原棚梁。抬棚与棚梁、插梁间的空隙用木楔或木座要加紧、加牢,但不得重楔重座。
第58条 锚喷及锚杆支护巷道的开门口,要有加强支护的措施。跨度较大、压力较大的地点,如用锚索加固时要在措施中明确规定锚索的长度、数量及布臵方式。
第59条 两巷道立体交岔净岩帽小于6m时,要制订专门加强支护的措施。
第60条 对巷道门子口、交岔点,加强管理,落实好维修单位,严格执行挂牌管理制度。
第61条 断层带顶板、两帮松软时,应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小支护锚杆间排距,并适当加密支护锚索间排距。
第62条 煤岩交界处施工注意事项:
1、顶板煤层破碎时仅爆破掏槽眼,用风镐支刷帮的方式刷至巷道设计断面即可。
2、在放炮、割煤、排矸以后,必须及时进行围岩支护工作。
3、煤与岩石结合部顶板易冒处,采取超前锚杆支护,每排打φ18×1800mm(或φ20×2400mm)超前锚杆,间距300mm作为超前支护,锚杆与巷道顶板成40°~45°仰角。超前锚杆不合格或不起作用的锚杆必须重打。
第63条 巷道扩修、维护换棚时,必须严格执行以下规定:
1、独头掘进巷道必须撤出迎头工作人员,严禁与迎头施工平行作业。
2、施工前要将作业地点前后10m范围内的支架全部进行加固。
3、整修换棚严禁先回后支。修复更换一架棚子,要先支设点柱或使用前探梁控制顶板。当巷道倾角较大时,还必须加支趄柱、护身柱等。在控制好顶板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换棚作业。具体控制顶板方法,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施工措施中明确规定。
4、整棚只准一人操作,一人配合,并有专人监护,严禁在棚子两侧同时操作。每次只处理一架棚子。严禁用手拉葫芦等工具违章整棚。
5、为方便支棚、整棚和处理漏顶,每个掘进头应配有2~3棵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井下工具房必须备有扁钎、撞楔等专用工具材料。
第三节、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内容及附表
第64条 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内容。
回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研究内容主要有:支架阻力观测、顺槽超前支护范围内单体液压支柱阻力观测、顺槽超前支护范围内围岩表面位移观测、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支护质量动态监测及工作面顺槽顶板离层观测。
一、工作面支架阻力观测
1、利用支架压力表,观测支架前、后立柱工作阻力的变化情况,压力表每架安装一组,观测支架的初撑力、工作阻力。
2、数据观测由当班验收员或跟班技术员负责,每班一次。验收员井下填支架压力记录表,经跟班副工程长签字,上井后交工程技术员整理,然后将原始记录及整理后的报表每月报生产部一次。
具体监测记录表格形式见附表。
二、超前支护范围内单体液压支柱阻力观测
分别超前支护范围内每班检查所有单体支柱的工作压力并各抽查记录5个单体支柱,超前支柱以外的单体支柱每班要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规定的单体液压支柱必须进行二次供液,确保全部达到初撑力。
具体监测记录表格形式见附表。
四、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
在轨道顺槽、皮带顺槽分别每隔100m布臵有顶板离层仪,分别监测顶板情况,现场设记录牌板。要求每周有跟班技术员以上管理人员观察一次并记录。顶板离层总量累计达到100mm或一日离层量达到2mm时,说明顶板离层加剧,存在冒顶危险,必须立即采取支设单体带帽点柱或架设工字钢棚等措施进行维护顶板,并迅速汇报生产部、矿总工程师。
具体监测记录表格形式见附表。
五、支护质量动态监测
每月由生产部不定期对工作面和顺槽支护质量动态检查两次,每旬利用验收时间对工作面的技术管理及工程质量检查一次,对存在的问题,由采煤采工程立即整改。
监测内容要包括支架初撑力、煤壁片帮情况、梁端距、采高及端面顶板冒落情况、两顺槽单体支柱初撑力、超前支护质量等。
第65条 掘进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内容。
掘进工作面的矿压观测研究内容主要有:掘进巷道素描绘制、掘进迎头围岩特征监测、锚杆拉拔力及预紧力监测、巷道变形监测、锚喷巷道喷浆质量监测、支护质量动态监测及工作面顺槽顶板离层观测。
一、掘进巷道素描绘制的规定
1、所有掘进采工程在进行掘进施工期间均必须绘制巷道素描图。
2、巷道素描图相关技术规定:
(1)巷道素描图应为沿巷道掘进方位方向及巷道顶板中线的垂直剖面图,CAD制图,比例尺为1:2000,图中使用的图例、标注、标题栏等绘图标准应与矿生产用图标准一致。
(2)巷道素描图中的巷道高度、巷道坡度、煤岩厚度、导线点位臵应与实际一致。
(3)图中需对应力集中工程域、围岩破碎工程域、特殊支护工程域、淋水带、冲刷带等特殊工程域进行标注。
3、每月底将巷道素描图纸质版交由地测部核对人员签字后存档备查。
4、巷道素描图应由生产技术部技术员绘制,凡出现弄虚作假、与实际不符现象的,对责任人每次处罚100元。
5、巷道素描图在掘进期间由掘进采工程存档备查。掘进采工程更换工作地点时,巷道素描图应全部转交给交接单位。若巷道全部施工完毕,则巷道素描图转交如下:开拓、准备巷道转交至生产部;回采巷道转交至负责该工作面回采工作的采煤采工程。
6、地测部对巷道素描工作要不定期检查,要保证巷道素描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凡是出现弄虚作假的一律按严重“三违”处理,情节严重的由矿分析处理。
二、掘进迎头围岩特征监测的方法及管理
1、当掘进过程中围岩出现变化,出现地质构造或围岩破碎时,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向地测部、生产部汇报,同时,现场采工程管理人员、安监员、矿值、带班人员均有权利和义务要求现场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支护;
2、当天值班组长每天晚协调会前必须组织本组值带班人员审阅所有迎头的“围岩特征表”,根据特征表反映的情况向当天值班矿领导汇报并由值班矿领导审阅签字,由值班矿领导根据情况做出相应工作安排,之后值班组长在晚协调会上通知现场立即落实、执行。当天值、带班领导对当天的围岩特征表负责,凡因会审不认真,采取措施不准确、不及时,造成安全事故的,一律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经值、带班领导会审的围岩特征表由生产部负责收集存档。对于巷道顶板围岩异常地段的特征表,在生产现场交接时应交予现场施工单位,以便于指导下一步的顶板管理等工作。
三、锚杆拉拔力及预紧力监测方式及规定
利用锚杆拉拔计和力矩扳手进行 :
要求顶板用锚杆的拉拔力不小于7t(拉力计读数21Mpa),两帮用锚杆的拉拔力不小于5t(拉力计读数15Mpa)。用力矩扳手测锚杆预紧扭矩不小于150N〃m。锚索紧固力8-10t(拉力计读数24-30Mpa),所有锚索必须使用应力碗,否则视为不合格,每棵处罚100元。
检测工作由采工程技术员负责组织,每300棵锚杆抽查拉拔力一次,一次抽查为顶帮各三棵锚杆,检测结果填表按月上报生产技术部。
四、巷道变形监测
锚梁网支护的巷道每隔50m设一巷道变形监测站,有顶板离层仪的,与其设在同一断面。在巷道两帮中央相互对应位臵各打一深450mm的钻孔,钻孔内打入一顶面锯齐的木橛子,在其顶部钉一铁钉,第一个月每5天测一次,以后每旬测一次两铁钉之间的距离。编号与顶板离层仪相同,无顶板离层仪的按“巷道名称—顺序号”。
第66条 顶板离层仪的安装及监测
一、顶板离层仪的原理:
顶板离层仪是将顶板孔内多个固定装臵随岩层变化的值通过测量钢丝绳反映到设在顶板表面的测读数装臵上,通过顶板不同层位的位移差,判断出巷道顶板的稳定性和锚杆的支护效果。
二、顶板离层仪的结构:
顶板离层仪由孔内锚爪、测量钢丝、孔内盘(套管)和测读数装臵四部分组成;
1、孔内锚爪采用弹簧抓爪式结构,深部基点锚爪(长端)固定在稳定岩层内,浅部基点锚爪(短端)固定在锚杆端部位臵;
2、测量钢丝由柔软弹性小的多股细钢丝联接锚爪与测读数装臵;
3、测读数装臵由两个带有刻度标志的塑料横管组成;
4、孔内盘由塑料圆盘和塑料管组成,圆盘作用是导泄孔内水。当锚杆锚固范围内有离层时,顶板及基体向下移动,此时深部测尺(长端)及浅部测尺(短端)均可显示离层量;当锚杆锚固范围外有离层时,顶板与浅部锚爪相对位臵不变,一起向下移动,离层量由深部测尺(长端)指示;当锚杆锚固范围内外都有离层时,深部及浅部均有离层量指示,总离层量由深部测尺(长端)显示。
三、顶板离层仪的安装步骤
1、用锚杆机Φ27mm钻头打孔;
2、深部锚爪:用安装杆将深部锚爪推入孔中,直至孔底,抽出安装杆后,手拉一下钢丝绳,确认锚爪已卡住,深部锚爪应固定在顶板以上7-8m处;
浅部锚爪:用安装杆将浅部锚爪推至2.3m处,抽出安装杆后用手拉一下钢丝绳,确认锚爪已固定住;
3、钢丝绳应事先盘好,推入锚爪时逐圈展开,以防纠缠打结;
4、对准刻度:记下浅部、深部的初始读数,用绳卡卡死,并截去多余钢丝绳。
四、顶板离层仪的使用规定
1、根据我矿实际,需安装顶板离层仪的巷道类型主要为掘进巷道,其它类型巷道根据实际需要由生产部另行通知。
2、离层仪的领取、安装由采工程技术员负责。
3、巷道每隔50m安设一个顶板离层仪,巷道交岔点处需增设一个顶板离层仪。
4、对测点进行编号,号码组成为“巷道名称—顺序号”,如2511掘进—1。
5、浅部锚爪一定要准确定位,为此可提前在安装杆上做好标记;
6、安装后,两个刻度游标均应处于自由伸缩状态,不得有任何卡阻现象;
7、顶板离层仪安装必须及时,距迎头距离不得超过100m。
8、在锚杆巷道施工中,如发现某处顶板有较明显变化和顶板离层值较大时,及时停止巷道掘进,对该处采取补打锚索或架棚加强支护。
9、在安装后一周内要每天进行观测记录,之后需每一周观测记录一次。测读牌板与观测记录内容必须属实、一致。当长时间放假时,应在放假前一天测读一次;开工后由第一个班的跟班工程长测读一次,确认顶板离层情况无异常后方可开工。
第四节、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规定
第67条 具体测量工作由技术员负责组织,验收员具体执行。每少一次处罚技术员、验收员各100元。观测数据由技术员汇总整理后按月报生产技术部,迟报、不汇报每次对责任人处罚100元。对不按规定安装设备和组织人员监测的责任人处罚100元/每次。
第68条 测压期间观测人员要明确所测数据的用途,注意所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部学性。参与人员要密切配合,按观测计划规定工作,及时整理观测资料,掌握观测进度。
第69条 任何人不得漏检,每发现漏检一次处罚100元。伪造数据者,记“三违”一次。发现有损坏的仪器仪表必须及时汇报生产部,发现不汇报或人为损坏监测仪器的,每发现一次对责任人处罚100元并挂罚单位负责人100元。
第70条 观测数据必须保证真实、可靠,不得伪造数据,否则,一经发现记严重“三违”一次,造成严重后果的矿分析处理。
第71条 职能部室要积极配合,做好监督执行工作。由生产部、安全部负责现场监督,严格按本制度落实处罚。
第72条 对不按本规定要求工作的,对有关责任人及单位负责人进行处罚,因工作不力造成事故的,责任自负。
第73条 损坏的设施由生产部负责统计,造成的资金损失在当月生产材料费用考核中扣除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第八章 附则
认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第6篇
从概念描述中就可以发现, 动态血糖监测的操作比普通血糖监测更复杂, 要求也更高, 检查费用也理应更高。那么, 为什么还要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呢?
动态血糖监测的优势
由于普通血糖监测一般只能检查空腹、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晚餐后, 以及睡前这7个时间点的瞬间血糖, 测得的血糖值容易受运动、饮食、药物、情绪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只能反映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 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 凭借普通血糖监测, 很难发现隐匿性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对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而言, 这些瞬间血糖值不足以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用药依据。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够连续性地自动收集患者血糖数据, 不分昼夜, 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血糖变化规律, 这就是动态血糖监测的优势。
动态血糖监测的局限
做动态血糖监测时, 由于测试系统的血糖探针必须埋在皮下, 患者在监测期间不能做剧烈运动, 也不宜洗浴、游泳。
动态血糖监测的报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它不像便携式血糖仪上的读数那样一目了然, 容易被患者掌握, 而是必须由专业医生来分析判断, 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后, 才能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这是动态血糖监测应用的另一大局限。
另外, 目前国内并不是所有医疗机构都能做动态血糖监测, 由于条件限制, 只有在各地较大的医院内分泌科才陆续开展了动态血糖监测项目。费用方面, 做一次动态血糖监测的费用大约在1000元左右, 甚至更高, 有些患者对价格敏感, 往往也不容易接受动态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主要由血糖探头和记录器两部分构成。血糖探头是一种很小的铂电极, 记录器则是一个貌似传呼机的电子设备。
监测前, 要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正确地佩戴在患者身上, 并进行相应的系统设置。一般设置成每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血糖值, 全天共记录并生成288个血糖值,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一般每次连续监测1至3天。
监测过程中, 患者还需要按普通方式测4次指血血糖, 将数据输入主机用于系统校正。此外, 患者还要随时输入进餐、运动、用药等“事件”标记。
当监测结束后, 医生会将血糖资料从血糖记录器下载到计算机里, 通过数据处理, 即可获知患者这期间的血糖变化情况, 一般包括最高和最低血糖值、血糖超过或低于正常值的时间和所占比例、三餐前后的血糖变化等, 并绘制出完整、详细、全面的血糖图谱。通过这张血糖图谱, 医生就可以发现许多常规血糖监测不能发现的问题, 比如无症状高血糖、夜间低血糖等。
谁最需要做动态血糖监测?
专家建议, 下面几类糖尿病患者最好去做一下动态血糖监测, 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健康监测的发展动态 第7篇
1 桥梁健康检测的概况
监测最早起源于航天器、飞行器、机械工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用于桥梁,因为桥梁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桥梁有天然的激振条件,所以在桥梁工程中发展迅速。桥梁局部的检查称为检测,桥梁整体的检查称为监测。检测一般使用无损检测技术(NDE),包括:目测、混凝土强度试验检测、超声波探测、声发射法、冲击回音法、红外线法、热相仪成像法、透地雷达法以及其他方法,如磁泄漏、磁粒子等等。监测是利用结构现场测试信息,识别结构的整体性和损伤。一般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全局性测试。分为四个层次:损伤是否发生、损伤位置、损伤程度、损伤影响[2]。桥梁健康监测不只是传统的桥梁检测加结构评估技术,而是被赋予了结构监控与评估、设计验证和研究与发展三方面的意义。监控与评估是桥梁健康监测的基本内涵,即通过对桥梁结构状态的监控与评估,为桥梁在特殊气候、交通条件下或桥梁运营状况严重异常时触发预警信号,为桥梁维护、维修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设计验证是桥梁健康监测的又一作用。由于大型桥梁(尤其是斜拉桥、悬索桥)的力学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在大桥设计阶段完全掌握和预测结构的力学特性和行为是非常困难的。通过桥梁健康监测所获得的实际结构的动静力行为来验证大桥的理论模型、计算假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桥梁健康监测运用现代传感与通信技术,实时监测桥梁运营阶段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结构响应与行为,获取反映结构状况和环境因素的各种信息,由此分析结构健康状态、评估结构的可靠性,为桥梁的管理与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
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传感系统。由传感器、二次仪表及高可靠性的工控机等部分组成。2)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实现多种信息源、不同物理信号的采集与预处理,并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对数据进行分解、变换以获取所需要的参数,以一定的形式存储起来。3)通信系统。将处理过的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4)监控中心。利用可实现诊断功能的各种软硬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诊断,包括结构是否受到损伤以及损伤位置、损伤程度等。传感器监测到的实时信号,经过采集与处理,由通信系统传送到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对结构的健康状况作出评估。若结构出现异常行为,则由监控中心发出预警信号,并对检测出来的损伤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同时提供维修建议。
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不单是传统的以人工方法为主的检测手段的简单改进,而是运用现代化传感设备与光电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实时监测桥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结构响应和行为。一般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对以下几方面进行监控[3]:1)结构的固定模态及其相对应的结构阻尼;2)桥梁在正常车辆荷载及风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和力学状态;3)桥梁在突发事件(如强烈地震、意外大风或其他严重事故等)之后的损伤情况;4)桥梁结构构件的真实疲劳状况;5)桥梁重要非结构构件(如支座)和附属设施(如斜拉桥振动控制装置)的工作状态;6)大桥所处的环境条件,如风速、温度、地面运动等。
3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从目前理论研究状况来看:近年来,结构健康监测领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的优化布置、数据的无线传输、损伤识别方法、桥梁状态评估、桥梁生命周期管理养护等。此外,还举办了许多以结构健康监测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如:国际健康监测研讨会、欧洲健康监测研讨会、新型结构健康监测研讨会及智能结构和健康监测会议。另外,国际模态会议、SPIE 年会、欧洲智能结构和材料会议、国际结构控制会议等都有结构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的专题。此外,很多研究者正致力于研究并制定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指南和规范,如:Lauzon等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桥梁监测系统设计建议;美国Dexrel大学的Aktan教授等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指南;加拿大IS组织的主席Mufti教授也主持起草了一份结构健康监测指南。英国的研究者制定了一个指导健康监测系统设计的指南。受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工作委员会委托,香港理工大学以高赞明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也正致力于研究制定专门用于大跨索桥监测系统的设计指南。在传统检测技术基础上,新型传感技术正朝着更智能、更精确、更稳定、小尺寸和可远程控制的方向发展。光纤光栅传感、微电机系统(MEM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应用中显示了很大的潜力。从实际应用来看,通过对传感器的革新和自动远程监控技术的更新换代,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价系统正向简单易装、经济可行、持久可靠的方向发展,并已在或将在包括江阴大桥、南京二桥、南京三桥、润扬大桥和苏通大桥在内的世界许多大桥中得到应用。从目前监测系统规模和技术水平来看,中国香港新机场干线上的青马大桥(悬索桥)、汲水门大桥斜拉桥)和汀九大桥(斜拉桥)装备了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实时监测系统。从发展趋势来看,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价系统已开始成为大桥建设工程的一部分,香港目前正在兴建的昂船洲大桥和深圳西部通道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均与主体工程一同招标。包含1 271个各类传感器的昂船洲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成后,将会是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大桥实时监测系统。可以预计,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价系统将在桥梁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个桥梁数字化时代正在来临。
4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展望
多年来,桥梁健康监测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整体性评估和损伤识别。尽管某些整体性评估技术已在一些简单结构上有成功的例子,但还不能可靠地应用于复杂结构。阻碍这一技术进入实用的原因主要包括:1)结构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非结构因素影响;2)测量信息不完备;3)测量精度不足和测量信号噪声;4)桥梁结构赘余度大并且测量信号对结构局部损伤不敏感。为此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以监测结构健康状况为目的的桥梁监测系统已在多座桥梁上开发运行,但似乎很难借助监测系统来实现桥梁早期损伤的预警,至少很难由监测数据直接进行结构损伤诊断[5]。事实上,目前的桥梁健康监测技术所具备的测量精度与结构损伤引起的各种响应的变化相当,而环境和运营条件导致的各种监测数据的变异性常常大于损伤引起的变化,因此,现有的桥梁健康监测技术及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及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启伟,周艳.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适用性[J].中国公路学报,2006,19(6):54-58.
[2]张启伟.桥梁健康监测中的损伤特征提取与异常诊断[J].同济大学学报,2003,31(3):258-262.
[3]袁万城,崔飞,张启伟.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1999,27(2):184-188.
[4]曹固恩.桥梁检测技术综述[J].山西建筑,2008,34(28):314-315.
动态血糖监测,你做了吗? 第8篇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也叫血糖Holter, 预先在患者体内置入血糖感受芯片, 自动收集数百个血糖信息 (包括夜间) , 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昼夜血糖变化规律。动态血糖监测是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血糖监测技术, 是继动态心电图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后的又一项重要的人体动态监测系统。它的缺点是测试系统的血糖探针必须埋在皮下, 患者在监测期间不能做剧烈运动。
自从有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医生能全面了解患者的全天血糖波动情况, 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2009年12月发布了中国首个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传统指血血糖监测只能反映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 不能代表全天或一段时间的整体血糖水平, 尤其不能反映血糖波动趋势和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 难以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由葡萄糖感应探头、电缆、血糖记录器、信息提取器、软件分析5部分组成。监测时探测头植入在患者的腹部皮下, 与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产生化学反应, 并转化为动态血糖值。小巧轻便、不会产生不适感觉, 不影响日常生活, 每5分钟自动采集一次血糖值, 每天可采集288个时间点的血糖值。受测者佩戴3天后, 医务人员就能获得一条完整的血糖值曲线, 掌握受检者连续完整的血糖信息。通过记录患者三天的血糖波动情况, 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昼夜血糖的波动趋势, 不仅能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包括日内血糖波动、日间血糖波动、进餐相关性血糖波动和夜间低血糖、高血糖等, 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还可以使患者对饮食、运动和情绪等因素对血糖的影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从而更主动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哪些人需要做动态血糖监测?
细菌耐药动态监测及预警 第9篇
2014年10月-2015年9月临床送检标本6 720份,标本主要来源:痰标本3 144份(46.8%),血液标本2 220份(33.0%),尿标本731份(10.9%),脓汁、穿刺液标本477份(7.1%),粪便标本158份(2.4%)。
方法:对临床送检标本使用药敏卡为BD革兰阴性细菌鉴定/药敏板、BD革兰阳性细菌鉴定/药敏板、念珠菌显色平板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依据CLSI 2013年标准采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细菌来源表明我院感染性疾病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见图1。
在6 720份标本中培养出细菌阳性菌株1 482株,阳性率22.1%;其中阳性标本中痰标本640份(43.2%),血液标本261份(17.6%),尿标本304份(20.5%),脓汁、穿刺液标本271份(18.3%),粪便标本7份(0.5%)。其中1 258株细菌进行药敏试验。1 258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959株(76%),革兰阳性菌299株(24%)。细菌阳性菌株中分离量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30株(18.3%)、肺炎克雷伯菌205株(16.3%)、铜绿假单胞菌195株(15.5%)、金黄色葡萄球菌101株(8.0%)、屎肠球菌属36株(2.9%)。在6 720份标本中培养出真菌244株(3.6%),主要为痰标本,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见图2。
常见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230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哌拉西林17.6%、复方新诺明29.5%、环丙沙星35.6%、左氧氟沙星36.8%、头孢唑林10.1%、庆大霉素52.3%、头孢噻肟46.0%、头孢呋肟44.2%、头孢吡肟58.1%、氨苄西林/舒巴坦41.1%、氨曲南62.6%、头孢他啶70.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9.7%、头孢哌酮/舒巴坦71.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0.4%、阿米卡星98.2%、亚胺培南97.8%、美罗培南98.8%。99株尿标本,呋喃妥因敏感率80.9%。
20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环丙沙星78.9%、头孢唑林26.7%、哌拉西林64.9%、复方新诺明75.0%、头孢噻肟69.3%、氨苄西林/舒巴坦65.0%、头孢呋肟60.6%、庆大霉素85.5%、头孢吡肟81%、左氧氟沙星85.0%、氨曲南80.2%、头孢他啶84.9%、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1.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9.6%、头孢哌酮/舒巴坦85.3%、亚胺培南99.3%、美罗培南99.3%、阿米卡星96.2%。25株尿标本,呋喃妥因敏感率15%。见图3。
19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头孢噻肟0、复方新诺明14%、氨曲南48.4%、庆大霉素79.9%、头孢他啶54%、亚胺培南55%、阿米卡星83.9%、美罗培南59.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4.9%、左氧氟沙星70.1%、头孢吡肟52.9%、环丙沙星80%、头孢哌酮/舒巴坦52.6%。4株尿标本,呋喃妥因敏感率0。见图4。
10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青霉素0.9%、氨苄西林0、环丙沙星45.7%、阿莫西林/克拉维酸52.0%、红霉素12.1%、克林霉素25.0%、阿米卡星74.0%、庆大霉素65.8%、妥布霉素64.9%、利福平84.0%、复方新诺明74.6%,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全部敏感。42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44.7%。见图5。
36株屎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红霉素14.2%、利福平40.0%、高耐庆大霉素62.5%、环丙沙星30.8%、四环素62.5%、万古霉素85.7%、替考拉宁87.5%。16株尿标本呋喃妥因敏感率0。见图6。
讨论
细菌培养的结果表明我院感染性疾病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送检标本6 720份,多于去年同期(6 391份)。本次监测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成为最常见的临床分离细菌。本次监测发现5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超过7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青霉素、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对氨苄西林及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除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高达95%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小于30%。MRSA分离率达到44.7%,高于同期(26.2%)。
动态预警:见表1。
通过对细菌耐药结果进行监测,可以确定病原菌耐药形势日趋严峻。定期进行细菌耐药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性变化,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定期进行细菌耐药监测,动态预警,对控制医院感染、减少耐药菌产生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动态监测我院细菌的耐药情况,及时预警。方法:检测6 720份送检标本的细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情况。结果:我院感染性疾病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的临床分离细菌。结论:定期监测细菌耐药,动态预警,对控制医院感染、减少耐药菌产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细菌耐药动态监测,预警,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汪复,朱德妹,胡付品,等.2012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5):321-330.
[2]周舍典,周甘平,邝丽,等.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动态监测的综合干预[J].中国药师,2011,14(6):838-840.
[3]黄学忠,金彬彬,林佩佩,等.细菌耐药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东南国防医药,2012,14(4):301-304.
国土资源动态监测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05至2008年间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进行动态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者各40例。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卒中并排除其它异常疾病(如脑炎、脑肿瘤、神经系统感染等)。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癫痫的诊断符合2007年中国抗癫痫协会(CAAE)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的分类标准[3]。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无癫痫发作史,且癫痫发作与卒中发病有关。其中,AEEG组年龄为46~82岁,其中男22例,女18例。VEEG组年龄为45~79岁,其中男24例,女16例。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卒中部位、癫痫发作的时间、癫痫发作类型。由于部分卒中患者在发作时难以判断意识状态,对于部分性发作患者不再细分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发展至全身性发作。发作类型分为: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包括持续状态)、癫痫发作以外的脑电图异常、脑电图正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非参数比较采用χ2检验,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大体情况
总共80例患者中,男46例(57.5%),女34例(42.5%),年龄45~82岁。脑梗死患者55例(68.8%),脑出血患者20例(25%),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6.2%)。病灶部位统计情况为颞叶21例(26.3%)、额叶15例(18.7%)、丘脑14例(17.5%)、顶枕额叶7例(8.7%)、颞顶叶6例(7.5%)、其他部位17例(21.3%)。癫痫发作时间在卒中2周以内者(早发性癫痫)69例(86.3%),在卒中2周以后者(迟发性癫痫)11例(13.7%)。按癫痫发作类型分类结果为部分性发作32例(40%),全面性发作36例(45%),未检出癫痫波但脑电图异常8例(10%)、脑电图正常4例(5%)。AEEG组中脑梗死患者21例(52.5%)、脑出血患者16例(40%)、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7.5%)。VEEG组中脑梗死患者34例(85%)、脑出血患者4例(10%)、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5%)。
2.2 脑梗死患者情况
脑梗死患者55例,AEEG组21例,部分性发作6例(28.6%),全面性发作11例(52.4%),未检出癫痫波但脑电图异常2例(9.5%),脑电图正常2例(9.5%)。VEEG组34人,部分性发作19例(55.9%),全面性发作10例(29.4%),脑电图异常3例(8.8%),脑电图正常2例(5.9%)。
由于两组在部分性发作与全面性发作的例数比例差异较大,经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3 脑出血患者情况
脑出血患者2 0例,A E E G组成1 6例中有部分性发作5例(31.2%),全面性发作9例(56.3%),未检出癫痫波但脑电图异常2例(12.5%)。VEEG组4例中部分性与全面性发作各有2例。由于VEEG组病例数目较少,两组无比较价值。
2.4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情况
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除AEEG组有1例未检出癫痫波但脑电图异常,均为全面性发作。两组病例数较少,无比较价值。
3 讨论
视频脑电监测与动态脑电监测分析已经在癫痫的诊断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一般来说,动态脑电图监测记录时间长,必要时可连续记录数天,所以脑电图阳性率高;期间患者可相对自由活动,不影响癫痫发作的规律[4];多数可在门诊完成检查。但因监测期间患者活动多,环境复杂,造成干扰多,干扰来源不易判断,电极容易接触不良;不能观察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家属记录的发作及各种活动常常不准确有遗漏,时间有时不能与脑电图记录同步。这些都造成动态脑电监测准确度降低。视频脑电图监测可观察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与脑电图记录对照进行同步分析,更准确地决断发作性质和发作类型,及时发现并排除各种干扰伪差及电极故障[5]。
对于卒中后癫痫患者,脑电监测的可以指导临床干预,进行合理治疗,改善预后,意义重大。卒中患者常常神智不清,有的神智清楚但不能表达。所以部分患者在癫痫发作时难以判断他的意识状态,部分性发作患者难以区分简单部分性发作或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做动态脑电监测时,监护人缺乏医学知识,难以判断,致使记录常常不准确有遗漏。
在脑梗死患者中,AEEG组部分性发作患者例数少于全面性发作患者例数,而VEEG组正好相反,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VEEG组与文献报导基本相符[6],AEEG对部分性发作的诊断阳性率低,由于家属记录的发作体征不完整不准确造成的,往往会把一侧身体的抽动记录为全身性的抽动。有些部分性发作转为全面性发作的体征也只是记录了全身性抽动的体征。脑出血患者中,由于患者病情原因不方便移动,使得其多采用AEEG检查,采用VEEG检查的患者数目非常少,二者无统计学比较意义。
综上所述,AEEG和VEEG都是对卒中后癫痫有效的检查方法,但VEEG检查对部分性发作有较高的准确性。有条件的患者应尽量安排VEEG检查。
摘要:目的 比较视频脑电监测与动态脑电监测对卒中后癫痫的检查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视频脑电监测与动态脑电监测的卒中后癫痫的患者资料各40例。结果 脑梗死患者55例,AEEG组21例,部分性发作6例(28.6%),全面性发作11例(52.4%),VEEG组34人,部分性发作19例(55.9%),全面性发作10例(29.4%),两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VEEG检查对部分性发作有较高的准确性。有条件的患者应尽量安排VEEG检查。
关键词:卒中,癫痫,视频脑电图,动态脑电图
参考文献
[1]Sheorajpanday RV,De Deyn PP.Epileptic fits and epilepsy in the elderly:general reflections,specific issue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Clin Neurol Neurosurg,2007,109(9):727-743.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0.
[4]滕云,段晋玲.动态脑电图检查应注意的问题[J].医疗装备,2007,20(7):62-63.
[5]刘晓燕.Video-EEG监测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4):24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