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股票审核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证券市场;股票指数;期货
衡量证券市场市场规模的主要标准是股票市价总值。自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证券所开始,我国证券市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股票市价总值也在不断攀升,我国证券市场的股票市价总值总体上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其中,在2007年,我国股票市价总值最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次贷危机影响,导致国际股票市场的萎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平稳,从而使得我国证券市场运行良好,吸引了国际资本的介入,从而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经过了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经济虽然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但是所造成的影响不大,因而我国股票市价总值也呈现出了平稳上升的趋势。到了2013年,我国股票市价总值也达到了239077.19亿元,可见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我国证券市场无论是市值还是成交量较2013年以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的一面镜子。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国家统计局对证券市场交易产品的统计,主要包括股票、债券、期货等,这几类产品在我国证券市场交易数量和交易规模都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大宗交易产品,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股票、债券、期货等产品成交量、总值都非常大,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发展较晚,在发展之初,通过借鉴学习世界上成熟的证券交易方式,我国在最初就选择了电子交易方式。但是,电子交易方式由于其交易系统起点较高,我国相关技术部门经过多年的研究,对交易系统多次系统升级,目前,我国证券交易的交易系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我国研制的新一代证券交易系统,在稳定性、处理速度、交易时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
证券交易所的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会员制,另一种是公司制。而我国证券交易所所采用的方式则是会员制,但是我国证券交易所采用的会员制,与世界上通用的会员制还有着一定的区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在建设证券所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而具有很浓厚的行政色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在借鉴国内外发展证券市场的经验过程中,发现国际通用的会员制存在的一定的漏洞,即证券交易所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样不利于市场宏观调控的进行。因此,在选择会员制后,又针对我国的国情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从而形成了我国证券交易所行政会员制的形成。
二、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股票指数期货的难点
1.来自于法律的难点
目前来说,在进行股票指数期货的推出时,主要面对的难点在于正在进行实施的《证券法》当中的相关规定,尤其是“证券交易以现货进行交易”这一条,直接导致了我国现阶段进行股票指数期货推出受到障碍。
2.现券市场的非理性操作造成市场效率难以提升
对于股价变动而言,一半以上都是由于非信息因素造成的,比如市场操纵或者是投机。其本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上市公司、相关投资人以及券商非理性操作所造成。而且一些券商对二级市场进行操作时,将炒作利润设定为其个人或者是公司的年度经营方案,同时,最基本的盈利和业务来源主要依靠对上市公司股票进行操作。因为机构投资人进行相关的一些投机炒作,在结合大多数的社会游资的全方面参与,导致我国的资本市场频繁经历大幅度的震荡。大部分的投资人更多的关注的是投机所能够带回来的回报,也就是所谓的“股票价差收益”,却很少对长期投资回报进行关注,也是就忽略了上市公司的盈利分配。
3.现券市场的不合理分配造成股票指数失真
因为交易场所的差异以及投资认购者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际股价运动以及股价指数的变化,目前来说,中国的股份公司主要发行的股票涵盖着A、B股等。在A股股票当中,参照投资主体的差异性,能够将其具体分为社会公众股、国有股以及法人股。当前股市上进行流通的股票只有两种,第一种是社会公众股,第二种是外资股,但是在公众股本当中,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法人股以及国家股却被二级市场所排斥。所以,根据发行量来进行计算的相关市价总值,由于隐藏着着很多已经发行而却没有上市的股份,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造成了总市值计算的失真,令其虚增;并且严重的夸大了那些上市份额很小而发行量很大的股票对股指所产生的影响。
4.受到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通常都认为进行投机操作,对于市场秩序来说都具有着十分不良的影响作用,严重损害着其内部的稳定性。尤其是面临着证券市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事实,以及商品市场和国债期货市场所表现出来的过度操纵现象,大多数的相关人士也由此对股票指数期货表现出保留态度。然而,实际上在进行金融期货的运行过程当中,投机其属于一种无可避免的正常交易行为,恰恰是因为投机,证券市场才能够拥有流动性以及高效性。只需要在信息披露、市场监管、风险控制以及结算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就能够将风险控制到所能控制的最低范围。
三、我国股票指数期货的发展导向分析
1.对投资者的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提升投资者的专业素质
对于股票指数期货投资来说,起本具有着很多特点,但是最为显著的是损益倍数高、价格波动大的高风险特征。所以,各证券公司、证券股票的营业部、证券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的交易所应该对投资者展开相应的投资知识教育,提升自身服务的全面性的同时提升投资者的专业素质,比如在电视或者是在电台进行证券投资的专业知识讲座、向投资者展开定期的金融投资知识培训学习班或者是向投资者发放简易证券投资知识小册子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者的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提升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增强其风险控制能力以及防范意识。
2.发展机构投资者,对其进行超常培育
现今而言,中国的证券市场其自身的规模相比家发达国家而言并不大,尤其是我国实际的总体经济规模与流通股存在着的市值规模呈现出不对称的现象,对于新股上市而言,要完成扩容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并且还要对AB股合并、法人股流通以及国有股等历史存在着的遗留问题进行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实现股指期货运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令现券市场保持相应的稳定,发展机构投资者,对其进行超常培育。唯有在现券市场的投资者中,将机构投资者作为主要的核心,并且保证这样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的数目以及构成,令其能够展开活跃的资产组合管理工作,才能够大幅度的促使机构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参与,同时,最终成为在股指期货交易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3.提升现货市场的规范性与成熟程度
假设股票市场依旧属于一个“政策市”,所以,在相对来说较为频繁并且没有办法纳入预期的相关影响因素影响下,要想完成股票指数期货运作活动就几乎没有成功的几率。无论怎么看,对于证券市场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体系结构仍旧存在着需要完善的部分,对于这几部分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革措施后,股票市场整体价格走向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非市场性影响。不仅如此,在证券市场当中上司公司的真实投资价值能否正常稳定地体现,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现实的问题,所以,提升现货市场的规范性与成熟程度,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就显得十分之重要。
4.提升对现券市场的全面监管力度
无可否认,在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过程当中,有关联交易、市场操纵以及信息披露等几方面的违法行为依旧存在于各个形式的市场当中,展开股指期货的运作活动,提升了欺诈犯罪者的作案机会以及作案尺度,一旦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处罚和监管体系,就十分容易引起相关的风险问题,进而造成股市的不稳定。
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机遇
我国证券市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总量的提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包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品种多样化、证券交易所之间竞争激烈、证券市场国际性特征突出等,从而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逐渐向着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迈进,更为可喜的一点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治理结构的完善,从会员制到公司制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另一方面则是向着全球化迈进,这不仅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我国证券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途径。因此,从上面这两点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正在实现着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进一步走向国际化的外在要求,而且,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经历着这样一种转变和改变,这不仅能够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丰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证券交易所通过深入了解认识证券产品,通过证券产品的自主研发,积极打造与众不同的、立体的、个性的、多元的证券产品品牌,从而为我国证券市场赢得了客户。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种类形成了以股票、证券、期货基础的产品体系,如ETF、股票权证等。从总体上来说,我国证券交易的产品较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证券交易所借鉴国外的交易产品,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这样的多种产品创新,进而保证了我国证券市场跨越式发展,从而为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继军.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股票指数期货问题的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60-62.
[2]萧琛,艾馨.从国际经验看中国股指期货的推出与证券市场的演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16-123.
[3]陈培津.尽快推出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完善和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J].天津经济,2012,03:46-49.
[4]张阳.推出中国股票指数期货中国证券市场大势所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01:9-11.
[5]李朝民,陈金贤.我国开设股价指数期货的必要性和现实性[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37-41.
[6]韩戍,李小方.香港股指期货的发展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启示基于香港恒生指数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3,04:24-25.
文化股票审核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证券法 注册制 影响
2019年12月下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将于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修订的证券法在股票发行制度方面做了很多修改,主要整改了股票发行程序,包括将不再规定发行审核委员会制度,对申请公开发行股票企业的审查可由证交所进行,拓宽了股票注册发行的涵盖范围,明确了其操作步骤,还授权国家有关部门对公开发行股票登记的细则进行规定等。这次修订也为逐步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做好了各项准备。
一、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历程
股票市场运转的起点是股票的发行,而对股票发行的程序和要求则直接体现在发行制度上。因此,股票发行制度对于维护股票市场有条不紊地运行和保障投资者利益至关重要。我国股票市场一直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着发行制度的更迭,从最初的审批制,发展到现在施行的核准制以及即将要实施的注册制,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股票发行审批制阶段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由国家在1993年4月正式发布,确定了审批制的实施。这种制度是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供求的详细情况,由监管机构规定每年发行股票的规模。确定规模后,经过层层分配,获得审批名额的企业向监管机构递交申请材料。审批成功后,方可上市。
(二)股票发行核准制阶段
1999年证券法的正式实施在法律上保证了核准制的地位。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3月17日宣布取消之前的审批制度,同时,正式施行股票发行核准制。核准制度不在规定股票发行规模,而是由审核委员会根据上市所需要的条件在进行审查的同时还要做实质性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上市。直到今天,我国仍然在执行这种制度。
(三)股票发行注册制阶段
新证券法的实施时间定为2020年3月1日,新修订后的证券法在股票发行制度方面不再规定股票发行核准制,而是全面推行发行注册制。在此基础上,对股票发行制度进行了整体的修改和完善,包括简化、改善股票的发行条件,以“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要求取代发行股票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更新股票的发行程序和加强发行信息的披露等。
二、我国现行股票发行制度的弊端
从2001年至今,我国一直以核准制作为股票发行制度,旨在维护股票市场秩序符合市场要求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金融市场就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股票发行核准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显著,这就使股票发行注册制度改革成为必然之选。核准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行审核效率低下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较长的发行审核时间,不可预测的审核期限,至少需两年及以上时间;第二,由于发行的审核结果是不确定的,企业通过审核的成功率难以预测。因此,在结果出来之前很难做下一步规划,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会随之增加;第三,证监会除了审核《公司法》以外,还要审核其他实施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条件的数量之多、变化之大,令企业很难调整,从而降低效率。
(二)极易出现权力寻租、滋生腐败的现象
依靠行政力量进行监督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监管方式。由于证监会发审委垄断管制,许多企业为了通过上市审核,在寻租成本与上市后所获得的收益之间进行对比,如果后者收益大于前者,则很可能会导致权力寻租。因此,我国公司上市后经常出现盈利不分红、业绩变脸及高管辞职套现等现象,从而滋生腐败,对投资者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市场资源分配产生不利影响
在核准制下,由于证券监管部门在控制着上市规模、进度和资源的同时,也掌控着审核证券公开发行的权限,从而使发行审核与上市审核在同一系统内。由于上市公司的供给被控制,从而导致通过审查的上市公司数量减少,出现审核效率低下,很多公司排队上市的现象,进而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和“三高”等问题。
(四)降低投资者做投资价值分析的激励作用,使投资者丧失独立判断能力
在核准制下,由于监管机构过多地对准备上市的公司做实质性内容的核查,且核查过程繁琐严格,导致投资者过分依赖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分析,而不是自己调查、评估和判断,进而投资者越来越缺乏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注册制的实施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积极影响
注册制是证券发行申请人根据监管部门的规定公布与证券发行相关的全部信息和材料,并制作规范文本,递交证券发行监管机构审查,监管机构只对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材料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负责与否的一种制度。与核准制对比,其最明显的不同在于注册制下监管机构只对规范文本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性审查及判断。注册制的实施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升股票发行审核效率
注册制对准备上市公司的财务及盈利等方面的要求减少,在准备上市公司递交的规定内容真实准确的情况下,其上市融资的要求就会得到准许,使之前审核的繁琐程序得到简化,审核条件放宽。使企业的上市时间大大缩短,企业排队上市的现象将会得到较大改善,在降低审核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准备上市企业的成本,提高了整个上市审核过程的效率。
(二)有利于市场资源配置
在注册制实施的情况下,由于审核效率提升,审核条件及门槛降低,会给更多企业上市的机会,股票的供给将会大大增加,使之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和“高定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等问题得以改善。注册制的实施会让股票市场的退市机制得到完善,企业的进退由市场决定,使股票市场有进有出,让有潜力、有前景的企业受到投资者青睐,让经营状况出现问题及已经破产的企业逐渐退市,实现良性循环。
(三)新股的溢价效应普遍降低,回归理性
核准制下的发行审核效率低下,供求失衡,新股的供给远远低于需求,从而巨大的需求促使新股发行出现高额溢价,加之政府把控发行定价,对市盈率有一定限制,从而新股发行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首先会大幅上涨,一段时间过后又会大幅下跌,不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注册制下的发行审核效率提升,审核条件及门槛降低,新股上市流通数量会逐步增加,缓解供需平衡。同时,在定价机制取决于市场的情况下,投资者会根据市场的各种信息作审慎判断,致使新股的溢价效应普遍降低,回归理性,稳定股票市场。
(四)投资者的结构和价值判断力会得到改善
在我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中,个人投资者所占比重高于机构投资者,而能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绝对力量的股票市场应该是机构投资者占有较大比重。在注册制下,股票市场会涌入各种各样新的企业,这些企业遍布各行各业,非专业的投资者对企业的价值判断会变得更加困难,他们会寻找其他更为稳妥的途径进行投资。而机构投资者则不同,他们会利用自己拥有的便利条件,比个人投资者更好地掌握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从而做出更稳妥的投资决策。由于股票发行的审核责任不再由国家有关部门承担,股票上市主要由企业和市场为主导,投资的盈亏完全由投资者自己来承担,投资者结构往机构投资者的方向偏移,这将使投资者更少地依赖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增强自身对企业价值的判断能力。
四、总结
《证券法》的修订,适应我国金融体制发展的需要,使证券市场的根本制度得以完善,在很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例如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管控市场风险、提升上市企业层次和最为重要的深化证券市场改革等,体现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国际成熟体制为目标,加强法治建设,逐渐提高市场化的导向。总体而言,新证券法的颁布,对我国注册制的平稳实施及与国际接轨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贾立.股票发行核准制的制度缺陷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3):69-70.
[2]李曙光.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政法论坛,2015,33(3):3-13.
作者系渤海大学经济学院2019级金融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文化股票审核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股票价值 理论 模型 演化
我们买卖股票和买卖其他任何产品一样,都要知道其值多少钱,也就是说要了解其价值,只 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买卖股票是赚还是赔,那么,究竟如何计算股票的价值呢?
一、股票价值的理论和模型
一个企业既是过去投资积累起来的,也是为了盈利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企业股票的价值就 是股票过去资产的净现值和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之和。即:企业股票从开始投入到建立 再到未来存续期的价值的折现值。由此,可以推导出股票的价值模型。
V:股票的价值;N:股票过去资产的净现值;E:股票的自由现金流; R:股票的自由现金流年增长率;D:股票的年贴现率。
二、股票价值模型的指标判断
由上式可以看出,股票的价值决定于等式右边的指标。而这几个指标中,除了D以外,其他 三个指标N、E、R都要以扎实的财务分析做基础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数值。
1.关于股票过去资产的净现值(N)。对于这一指标,要将所有资产和负债的现值状况做一 评估,其差额即为净现值。比如,机器 的账面资产在1995年购买时为100万元,经过11年的折旧和耗损,其现值资产也许不到50万 元。再比如应收账款的账面值为100万元,真正能落实到的也许只有90万元。又比如无形资 产(如专利费),由于没有实体资产做支撑,在会计计算时一般应予剔除(无形资产的价值 应体现在自由现金流的增长能力上)。
在分析资产和负债时,许多资产的现值在大量地减值,而负债却是实实在在的负债,几乎不 能减少,甚至于银行贷款由于利息不断地增加,其负债也在逐渐地增加,只有土地等极少数 的资产在增值。因此,要特别注意过去资产的净现值与账面净资产的差距很大,许多时候过 去资产的净现值仅有账面净资产的一半左右。
2.关于股票的贴现率(D)。 第一,贴现率应为企业存续期间社会平均投资年收益率。这样,从长期看,才能体现资本的 时间价值。对于国际股市由于资本自由流动应以国际市场平均投资年收益率来计算,对于国 内股市由于资本不能自由流动应以国内市场平均投资年收益率来计算。 第二,贴现率至少应大于固定投资收益率,比如利率、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否则,投资者宁 愿投资无风险的固定收益资产。 第三,贴现率至少应大于企业的平均筹资成本率,只有企业的利润率大于筹资成本率才能达 到盈利的目的。 第四,贴现率可以采用投资者个人的预期年收益率,如果你想得到较高的年收益率或你以前 一贯的年收益率较高,则应取较高的贴现率,但也不能太高,因为长期看要取得非常高的收 益很难(一般的贴现率取值为9%,随利率等因素的变化应做相应的调整)。
3.关于自由现金流(E)。 自由现金流就是经营现金流减去资本性支出,也就是企业每年挣下的不需要投入就可正常运 转的可以分给股东的闲钱。自由现金流就是刚过去的一年内的自由现金流,但是有时也不能 以刚过去的一年的自由现金流作为计算基础。如果刚过去一年的自由现金流太大或太小,都 会 使计算的结果偏离实际,最好是将近三年的自由现金流做比较而得出一个合理的数值。自由 现金流(E)不能以经营、投资和筹资三者现金流之和来计算。正常的会计报表的利润接近于 自由现金流,尤其是经营现金流大于利润时。
4.关于股票的自由现金流增长率(R)。(1)在判断自由现金流增长率时,只有你了解的企业 才可以做出判断,不了解的企业很难做出 判断。比如,制药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很高,但如果你不了解制药行业状况,也不了解具体拟 分析的制药企业的状况,因此,你就无法判断其以后的自由现金流增长率。 (2)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如IT企业,由于这一行业的技术变化太快,很难对每一个具体企业 的 自由现金流增长率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对于这一行业的投资许多是由风险投资家去投资。 比如,风险投资家将几个有可能在以后技术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全部锁定投资,这几个企业以 后会有技术领先的,也有技术落后的,用技术领先的盈利去弥补技术亏损的损失。但是对于 一般的股票投资者尽量少碰为好。 (3)由于自由现金流增长率是股票的长期自由现金流增长率,因此,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必须 是 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抗风险能力要强。一般应有5到10年以上的稳定增长率。有独特品牌 优势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如可口可乐、茅台、五粮液等饮料和酒类企业就有独特的品 牌优势。 (4)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强要求企业的财务状况要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低,一般最好不要 超 过50%。企业的净营运资产即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值应较大(金融类企业除外)。如果 借款额大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及应收账款之和时,很明显,企业的经营严重依赖借款,企业 的财务状况值得怀疑。企业的毛利率要高(一般应超过15%),企业的利息费用保障倍数要 高(一般应超过3倍),这样,企业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亏损的可能性就小。同时,一定要将本企业 的财务状况与同行的财务状况相比较。 (5)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增长率的判断要更多地分析企业自身的因素,与企业相关性不大的因 素 不要过多地考虑。一流的股票分析家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 杂化。比如,银行利率的调整,除了对金融类企业的影响较大外,对大多数真正优秀的企业 来说影响不大。 (6)一般投资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5%~20%的企 业比较好。因为低于15%的平均收益率, 由于盈利较小,自由现金流也少。而大于20%的净资产收益率的企业很难连续10年、20年地 维持如此高的收益率。(7)一定要进行市场调查,绝不能只看报表,要从企业高管、客户、供 应商、批发商和竟争对手 了解情况。可以先少量买一点股票然后参加股东大会,也可以通过董事会秘书办电话了解情 况。尽量到企业实地考察一下,天天坐而论道空谈企业价值没有意义。
三、股票价值模型的进一步演化
由于股票在太长的期限内很难准确判断,所以,为了保守起见,经常将股票的存续期限定为 前10年和以后永续年二个期限,用二阶段模型计算。比如 D =9%
四、关于其他几个问题
(一)关于传统教科书中股票价值分析的三种方法
1.由公式我们可以得知,当n=0时,即企业破产时,V=N,也就是说,股票的价值等于资产 净现值,也就是等于企业的清算价值。这接近于教科书上的成本折现值评估企业价值法。当 然,成本折现值一般要比投入的整个成本低得多。
2.当t很大、R较大时,即企业的存续期很长,自由现金流增长率很高时,则:
当企业自由现金流保持稳定时,市盈率大于20倍的企业不值得投资,因为银行利率和许多债 券的固定收益率大于5%,也就是大于1/20,除非这个企业自由现金流不断增长或自身具有再 投资的扩张能力。
(三)关于股票的投资组合
许多人为了分散风险,于是投资不同类型的不同股票以降低风险。其实,如果对于自己的股 票有比较准确的分析,只投资几个自由现金流增长率高的股票即可,因为,自由现金流增长 率高的企业它的价值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飞速增长。过多地投资许多股票,只会使自己投 资了许多不了解的股票和自由现金流增长率低的股票,从而整体上降低自己的收益,这也是 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
(四)关于套利
根据以上股票计算公式可以知道,对于稳定的自由现金流增长率较高的股票来说,随着时间 的推移,其价值在不断地增长,因此,没有什么比长期持有股票更好的选择了,尤其是企业 具有长期扩张能力现金流增长率稳定快速增长时更好(除非其自由现金流增长率从长期看 已经变坏)。但是,也并不是说不能套利,投资者对同一企业的现金流增长率的判断各不相 同,所得出的企业价值也就不同。况且,股票的价格受投资者的心理影响很大,即使价格脱 离价值,当大多数投资者仍然认为价格还会涨或跌并采取行动时价格就会涨或跌,尤其是许 多投资者按技术图形来操作时价格更会严重脱离价值。
其实,我们可以以企业的股票价值为标准,卖出价格超过价值的部分就是你的利润,如果买 入价格低于股票价值且卖出价格超过股票价值则你就会有超额利润。如何把握预期套利收益 率,每个投资者各不相同。比如,你预期套利收益率为40%,则你可以在低于计算价值的80% 时买入,在高于价值的120%时卖出。如果股票的价格高于价值的80%,则你永不买进,耐心 等待机会。如果你买入后,价格一直不能超过价值的120%,则永远持股(如果你选取的贴 现率太高,则要找一个价格低于计算价值的80%的股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五)关于以成交量为判断依据的技术图形
现在,有许多人根据股票的成交量来判断企业的涨跌。笔者认为这愚蠢之极,谁也不知道股 票 哪一天会涨或跌,所谓的跟庄是跟不上的,你根本不知道成交量的放大是庄家还是散户,你 也不知道成交量的放大是吸收筹码还是出货。当股票突然大涨或突然大跌时,你也不知道是 庄家吸货还是出货。其实,以技术图形为判断依据的股票投资比赌博还危险。因 为公正赌博的盈利概率是50%,而庄家却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做支撑看着散户的牌出牌,庄家 只要资金链不断裂,其盈利的概率肯定大于50%,反过来说,就是散户盈利的概率肯定小于5 0%。当然,如果股票的价格明显低于其通过上述模型计算的价值,且成交量放大时,可以考 虑买进;如果股票的价格明显高于其通过上述模型计算的价值,且成交量放大时,可以考虑 卖出。
(六)关于股权治理结构
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我们应该投资那些为投资者负责的股票。股本相对分散的民营企业更 能 够为投资者负责,而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上市公司不太让人放心。国有股处于绝对控 股地位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更易操纵财务报表,也更不为股东负责。比如,一家国有控股的煤 炭上市企业,在煤炭价格低落时,企业本身没有什么盈利,投资者收益有限,当煤炭价格上 涨时,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及职工的工资水平,使盈利仍然很少,这样 的企业投资价值其实不高。大多数时候,那些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一致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
(七)关于证券市场的比较投资
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主要有股票、基金、银行存款、期货等。在投资证券市场时一定要进行 比较然后再投资,看哪一个的投资回报率高就投资哪一个品种。比如,如果利率为10%,则 许多股票的投资回报率很难稳定地超过10%,就应在银行存款上投资一部分。如果封闭式基 金的折价率为30%,且此封闭式基金投资的股票很好,就应在此封闭式基金上投资一部分。 如果没有什么好投资的,在牛市中也可以申购新股,等股票一上市就卖掉,如果再没有什么 好 投资的就应耐心持有现金等待机会。当然,你也可以投资证券市场以外的其他一些品种,如 风险投资、实业投资等,前提是你要熟悉风险投资和实业投资。
(八)关于股票投资的心理因素
前面说过,股票的价格受投资者的心理影响很大,即使价格脱离价值,当大多数投资者仍然 认为价格还会涨或跌并采取行动时价格就会涨或跌,而且许多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很快,所以 大多数时间股票的价格是错误的价格。在股票投资时要耐心冷静,避免冲动,要敢于与众不 同,要顶住别人的嘲讽和指责。性格容易冲动的人最好不要搞股票投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有些人在投资股票时便 由不得自己。
五、学习股票投资需要的基本知识
学习股票投资要了解四大基本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是需要在股票投资的实践中不断深刻体会 的。
1.要了解基本的会计知识,要能理解三个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 表),深刻体会几个重要会计指标的含义,如每股收益、每股自由现金流、毛利率、利息费 用保障倍数、资产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2.要了解估值的基本方法,以前面自由现金流的模型为主,也可以以利润代替现金流的模 型计算结果做参考,但根本上应以前面自由现金流的模型为主。
3.要了解想投资企业的基本情况,要通过对上市公司高管、供应商、批发商和终端客户的 访问调研来了解,要了解所在行业的情况,与本行业其他企业做比较。
4.要了解宏观经济政策,比如利率、流动性、行业调控措施等。
六、价值投资的理论体系
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林奇、多尔西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巴菲特和林奇是 集大成者,也是操作高手。巴菲特和林奇的理论更完善,更切合实际。当然,我们还可以读 一些其他书开扩思维,如《赢家华尔街顶级基金经理人》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索罗斯走在股市曲线前面的人》海南出版社。
(作者单位:山西省委办公厅 山西太原 030071)
(责编:小青)
文化股票审核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运用博弈论对股票市场中的政府行为与投资者行为进行分析,认为随着股票市场的理性发展,政府通过对投资者行为的调控会在股票市场上形成博弈均衡。这既是股票市场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政府行为的理性目标。
关键词:股票市场;博弈;理性
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很多措施都是直接针对股票市场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股票市场的深幅下跌既是金融危机的表现,又会对金融危机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理性调控行为对金融乃至对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标志最终都体现为股票价格是否在理性的范围内,政府行为与投资者行为的博弈是决定股票市场理性发展的两大重要主体。在两者博弈的过程中,政府的决策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通过其政策的最优选择来实现股票市场理性发展的目标;投资者的决策目标是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最优地形成政策预期,并据以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合理配置风险与收益。在博弈均衡形成过程中,政府和投资者都以各自效用最大化为目的,从对方的行为特征出发进行博弈,最后形成均衡。这一过程需要理性的政府调控和投资者行为的不断磨合,政策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市场投资行为才能趋于理性。
一、问题的提出
非理性的股票市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股票价格过高,形成价格泡沫,既破坏资源优化配置又会给宏观经济造成危险,如果没有2007年上证指数6 124点的大泡沫,也就没有2008年的暴跌;二是股票价格过低,造成负泡沫,直接破坏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对促进经济增长有害无利,最终破坏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两者统称为股票市场失灵。这是实施政府行为的直接理由,股票市场中政府只有通过与投资者的博弈才能达到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目标。股票市场虽然有很多参与主体,如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商等,但最终都是通过股票价格决定其行为,无论是筹资还是投资行为都不例外。我们把政府同股票市场的博弈行为简化为政府与投资者间的博弈。博弈双方为获得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必然要观察各方的行为来制定自己的战略。政府对股票市场调控的政策目标具有多元化特征,不仅仅是为上市公司提供-筹资场所,还要有利于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反应与调节整个宏观经济的功能;投资者进行的投资决策,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博弈论研究的是每个理性的决策个体在其行为发生时直接相互作用的决策以及决策的均衡问题。
二、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博弈的均衡过程
本文分析问题的起点是股票市场自然形成的状态,如果其在政府容忍的股价指数波动区间,也是股票市场的功能最优化区间,也就不会有调控股票市场的政策出台。股价偏离越远时,出台调控政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一博弈过程中投资者也由不理性逐渐演变为理性。本文从股票市场价格偏高和偏低两种情况人手去研究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在股票市场非理性状态下,即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如果市场投资者做出选择,以p的概率认为股票价格偏高,以1-p的概率认为股票价格偏低。在动态博弈中,投资者根据出台的政策类型判断当前市场水平,进而调整投资策略。根据博弈理论,投资者在调整投资策略时遵循贝叶斯法则。与贝叶斯推断的相关变量设计如下:设政府出台的政策类型si=(i=1,2),其中s。表示利好政策,s2表示利空政策。投资者对市场的水平做出的判断类型为wi=(j=1,2),其中w1表示市场水平偏高,w2表示市场水平偏低。令投资者对市场状况做出的先验判断为P(wi),且P(w1)=p,P(w2)=1-p,在市场状况为wi时政府出台政策si的条件概率为P(si/wi),投资者在观测到政策类型si对市场状况类型wi做出的后验判断为P(Wi/ si)。则投资者将根据贝叶斯法则修正自己的后验概率,进而判断当前市场水平状况。
在股票市场价格偏低或偏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选择出台利好或利空政策进行调控,也可以不出台政策进行调控,利用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自动形成均衡状态,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很多时候效果比政府的直接干预会好些。一般来说只有在市场机制完全失灵的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应由政府直接干预。在博弈均衡之前,我们作如下说明:P(s1/w2)=P11表示在市场股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政府出台利好政策的概率;P(s2/w1)=1-P22表示在市场股票价格偏高的情况下政府出台利空政策的概率;P(s0/w12)=1-P11表示在市场股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政府不出台利好政策的概率;P(s0/w1):1-P22表示在市场股票价格偏高的情况下政府不出台利空政策的概率;P(s1/w1)=0表示在股票价格偏高的情况下出利好的概率为零;P(s2/w2)=0表示在股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出利空的概率为零。
(一)股票市场价格偏低,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动态重复博弈过程。在股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政府应选择出台利好政策使股票价格上涨,或选择不出台政策而由股票市场自发调节。在出台利好政策的情况下,政府的本意是让投资者对市场增强信心,使股票价格能上升,即政府选择P(s1/w2)=P11P11是在市场价格偏低政府选择出台利好政策的概率。而投资者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投资者买入股票,股票价格上升,也符合政府的政策意图,政府也就不用连续出台利好政策进行调控;另一种是投资者卖出股票,使股票价格继续下跌,这与政府的政策意图发生冲突,政府就会连续出台利好措施进行调控。在第二次出台利好政策后,政府政策的本意还是使股票价格上升,而此时投资者还是面临两种选择,即买入和卖出股票。如果是买入就会与政府的政策意图相吻合,市场会向股票价格的理想区间靠近;如果投资者选择卖
出,政府将连续出台利好措施。如此反复博弈使市场最终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在不出台利好政策的情况下,即政府选择P(s0/w2)=1-P11政府的本意是希望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市场的内在机制的作用自发的向内在价值回归,即股票价格上涨。此时投资者在对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后也将面临两种选择,就是买人和卖出。如果投资者的行为是选择买入,则与政府的意图相吻合,政府就不用出台利好政策进行调控;如果投资者选择卖出,则股票价格会继续下跌,政府就应考虑出台利好措施进行调节或继续利用市场内在机制进行自发调节。
(二)股票市场价格偏高,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动态重复博弈过程。在股票价格偏高的情况下,政府应选择出台利空政策使股票价格下跌,以抑制过度投机行为;或选择不出台政策而由股票市场自发调节,即在股票价格偏高的情况下政府出台调控措施和不出台调控措施两种情况。在出台利空政策的前提下,政府的本意是抑制过度投机,减少股票价格泡沫。即政府选择P(s2/w1)=p22,P22是在市场价格偏高政府选择出利空政策的概率,投资者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卖出,使股票价格下跌,这种情况符合政府的政策意图,政府也就不必出台利空措施去抑制过高的股票价格,此时投资者可以通过卖出操作以避免损失,或在允许做空的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通过做空获得收益,投资者对市场的后验判断为:1-q=P(s2/w1)=1。另一种是买入,使股票价格继续上涨,这与政府的政策意图发生冲突,政府就会连续出台利空措施进行调控。在第二次出台利空政策后,政府政策的本意还是使股票价格下跌,而此时投资者还是面临两种选择,即买入和卖出股票。如果是卖出就会与政府的政策意图相吻合,市场会向股票价格的理想区间靠近。如果投资者选择买入,政府将连续出台利空措施。如此反复博弈使市场最终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在不出台利空政策的情况下,即政府选择P(s0/w1)=1-P22,政府的本意是希望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内在机制的作用自发的向内在价值回归,以减少或消除股市泡沫。此时投资者在对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后也将面临两种选择,就是买入和卖出。如果投资者的行为是选择卖出,则与政府的意图相吻合,政府就不用出台利空政策进行调控;如果投资者选择买人,则股票价格会继续上涨,政府就应考虑出台利空措施进行调节或继续利用市场内在机制进行自发调节。在出台利好措施使投资者依然会有两种选择,即买入或卖出,如此进行从复博弈。
在反复博弈的过程中,在理性政府的行为作用下,投资者逐渐成熟理性。在市场股票价格偏低和偏高时就会自动有理性套利者作买入和卖出交易,因为理性套利者会预测到政府会出台利好或利空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所以在政策出台前就会提前交易,最终使市场自动实现理想的均衡状态。而此时的市场已处于不用政府调控的状态下,均衡会自然形成,这就是政府所追求的理想的股票市场均衡,也是股票市场进入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的标志。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对政府利好或利空政策市场会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在对信息反应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连续出台或一次性出台力度较大的调控政策;在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的情况下,政府出台利好或利空政策后应有配套的力度较小的与之相对应的利空或利好作为准备,以避免股价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这会使股票市场形成博弈均衡的时间周期和空间周期延长或扩大。政府可以利用其自身调节经济的特殊身份,在股票市场上逐步培养一个有利于股票市场发展的健康理念,投资者这一理念的树立自然就会形成一个健康的股票市场。
三、结论
均衡的形成会促进市场有效性的提高,但这种均衡不会绝对形成,也就是理论上的绝对理性在投资者一方和政府一方也不会绝对实现,因为投资者和政府都应是有限理性主体,而非绝对理性主体。从政府的角度讲:政策效果与理性市场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政府行为是否会保持理性,另一个是理性的政府行为会不会在股票市场中得到准确的反应,是否会出现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问题,即市场对信息的反应偏差会导致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宋玉臣、寇俊生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对宏观政策信息存在过度反应,理性的政府行为并不一定在市场上形成理性的投资者行为。从投资者的角度讲:投资者行为与理性市场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投资者获得信息充分的市场信息;二是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信息准确反应。在政府与投资者的博弈过程中,我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政府行为在总体方向上是正确的。重大利好政策的出台有84.15%的事件落在沪深股市市盈率24.53倍和27.82倍以下,重大利空出台有79.64%的事件落在沪深股市市盈率49.71倍和49.86倍以上,在股票市场高涨和低迷的时候,政府利用利空和利好政策调控股票市场,这些足可以证明中国股票市场政府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均衡博弈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理念的培养,并且要求政府和投资者行为从非理性向理性渐进。
(责任编辑:晓轩)
文化股票审核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增持和回购可谓股价强心剂,但不能改善公司业绩,更可能引发利益输送、股价异动、内幕交易等新的后遗症
虽然目前上证指数已触及2000 点,但并非没有投资风险,投资者普遍缺乏信心,有其内在的理由。
股东增持和上市公司回购这一“救市”举措,并没有显示出市场期望的威力。
上证综指从8月以来一路下探,至1800点时,于9月18日获得包括央企、汇金增持,单边征收印花税等三大利好的支持,短暂地出现了两天井喷行情,之后又进入盘整下探的局势。
“十一”长假刚过,央行就宣布了重启中期票据,允许企业用中期票据募资来进行回购。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沦陷,国内证券市场继续跌跌不休。从10月6日起,两市一路下滑,仅仅四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和深圳成份指数分别跌去一成市值,10月10日分别收盘于2000.57点和6385.35点。
在监管层的推动下,经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努力,市场现在已经实现了大股东增减持力量对比的逆转。
自今年8月至10月8日,共有94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和股东进行增持,增持股份数达9.73亿股;发生减持的上市公司为62家,减持股份数为5.71亿股。
增持和回购可谓强心剂,直接刺激交易,推高股价。几乎所有的被增持上市公司都出现了或长或短、或多或少的升势。不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再轰轰烈烈的增持回购运动也无以抗拒大趋势。这种依靠增持实现的短暂上涨犹如昙花一现。
更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以央企为首的大股东增持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公司业绩;与此同时,势必引发利益输送、股价异动、内幕交易等新的后遗症。
两种增持
10月6日,暂停近四个月的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重启;证监会也在筹备推出可交换债,两条措施都旨在进一步拓展大股东增持和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融资渠道。市场人士透露说,这是有关监管部门为扩大上市公司回购资金来源而“游说”银行间市场的结果,甚至一定程度上不惜在此前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发展债券市场的“部门之争”中做出了让步。
今秋,中石油、中国电信、中国石化在内的诸多上市公司已纷纷公告,计划发行总规模约达1500亿元的公司债。然而由于交易所市场容量有限等因素,前述发债计划迟迟尚未在交易所市场履行。而由于交易所不同意上市公司到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一度造成了僵持局面。
在大盘下跌的背景下,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博弈力量发生了变化。结果之一是,央行力推的带有债券性质的中期票据被重新启动,今年夏天这一产品因监管部门的分歧一度被暂缓。此次重启的附加条件是,原本只可用于经营性活动的中期票据募集资金可用于三大特殊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于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另一方面,已计划在交易所市场发行200亿元公司债的中国电信等央企,再次回归银行间市场。
然而,银行间市场的一位管理层并不认同这一博弈结果会导致大规模的股票回购。在他看来,此时重启中期票据,更多是由于高层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整体判断,不是仅仅着眼于给上市公司回购提供融资。“从逻辑上讲,企业融资肯定首先满足正常生产经营,使企业良好运行,否则若生产经营无法持续,回购股票也无法挽救股价下跌的狂澜。”
事实亦是如此,企业的态度远为务实。“当前企业比较一致的判断是明年经济形势比今年更困难,是否需要企业回购或者大股东增持,企业会根据发展战略、市场价值判断、现金流状况来理性决定。”一家大型央企财务总监告诉《财经》记者。
一位国资委人士也向《财经》记者指出,媒体上报道的“鼓励央企回购和大股东增持”,只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一次公开场合的口头表述,并没有对央企正式下文。
这位人士还解释说,“鼓励”的意思并不是硬性行政要求,还要看企业自己的选择。目前,整个经济形势不乐观,进入了结构调整期以及“洗牌”期,央企应“过紧日子,捂紧钱袋子”。
“增持的自主权在企业自身。”这位人士强调说。
在一位券商分析人士看来,从长期看,国有资产减持应为主要方向,近期风行的大股东增持行为虽然有投资因素,但更多地在承担大企业被赋予的社会责任。
正因为如此,以央企为首的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持行为涉及的资金规模、在总股份中所占比例都并不太大。
比如,以增持当日均价计算,中国石油控股股东共动用7.25亿元资金,排名首位,中国联通增持规模为2.57亿元,但其余重点央企的增持规模均不足亿元,汇金公司增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三家公司股票合计动用资金也只有2500余万元而已。从增持股份占流通股的比例上来看,除中国石油占比达到1.5%,其他主要央企的增持幅度均不足0.5%。
对于那些在香港和内地两地上市的国企股而言,选择在哪个市场增持,事实上反映了其真实动机。目前港股的价格低于A股股价,截至10月9日收盘,港股与A股股价,中国银行为3.18港元和3.32元,中煤能源为5.39港元和8.91元,中国石油则为6.37港元和12.14元。
从纯粹央企运营的角度看,增持上市子公司股份,同样条件下,当然是成本越低越好。既然当前央企不能减持国有股,持有H股和A股的意义是一样的,目的都只剩下分红和投票,如果这个时候弃低而就高,回购已经变成了“政治任务”。
9月12日,中国国航(上海交易所代码:601111,香港交易所代码:00753,下称国航)发布公告称,中航集团即将在二级市场增持3.5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9%),以便稳定其不断下跌的股价。在这个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国航股价开始飙升,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从最低的4.64元涨至6.09元,涨幅高达31.25%。
国航负责人9月25日接受央视采访时却表示,国航大股东将增持H股,并没有提及是否增持A股。
这番言论引发了市场巨大的反弹。至今,国航仍未正式公告相关的增持行为。
国航负责人的前述言论显然是在投石问路。10月9日国航A股收盘价为5.65元,H股价格为3.02港元。如果国航在A股增持这3.5亿股,将支付20亿元;若用来增持H股,需要的资金则大幅减少,约10亿港元。
尽管以中石油为首的央企选择了弃低就高的A股增持方案,但总体而言,这些个股的走势与大盘仍然平行,未能出现止跌回升的迹象。其中,中煤能源和中国远洋的股价跌幅更是超过大盘,在节后四个交易日中跌去四分之一的股价,10月9日分别报收于8.91元和11.32元。
面对新一轮跌势,大型央企以及中央汇金公司都没有再度出手,市场一度传言中石油还将入市增持,不过一直没有得到确认。
大势难违
上证综指从去年10月时超过6000点,跌至今年10月的2000点,根据Wind资讯统计,以2007年年报净利润,10月9日全部A股的静态市盈率为17.25倍,原先股价普遍过高的风险已经释放得比较充分。不过由于在下行通道中,上市公司业绩无法支撑股价进一步走高,甚至业绩下滑已成定局。
因此虽然目前点位很低,也并非没有投资风险。投资者普遍缺乏信心,有其内在的理由。
10月8日,两市首份三季报公布,再度给增持者泼了一盆冷水。
万向德农(上海交易所代码:600371)三季报显示,由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等原因,今年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6.96万元,同比下降96.02%,拖累前九个月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49.31%,总额为1835万元。
三季报报忧的公司为数众多。截至10月8日,共有630家A股公司公布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预计“首亏”的公司有64家,续亏的公司75家、预减的公司为65家,合计占比32%。
一家刚刚获得大股东增持的大型央企资金部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即使没有遭遇三季报披露高峰、再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大规模增持和回购股票的情况也不大可能继续发生。
“在增持和回购股票的问题上,大型央企缺少的不是融资渠道而是投资动力。虽然目前估值水平已经较低,但由于前景并不明朗,贸然投资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他说。
对于央企或者汇金公司来说,如果增持一方面能够完成“政治任务”,同时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收益,那当然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现实情况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根据截至10月9日收盘价计算,中国联通和中国石油的大股东通过增持分别获得约1100万元和300万元的账面浮盈,但另一些增持者也已经录得规模不小的浮亏。
比如,汇金公司于9月23日增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银行各200万股股票,以10月9日收盘价和9月23日均价计算,目前分别产生44万元、90万元和82万元的浮亏;同日增持中煤能源400万股的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浮亏更为严重。10月9日,中煤能源的收盘价为8.91元,与9月23日均价11.4元相比,下跌22%,浮亏达到1008万元。
如果发债增持股票,还有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恶果。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金融合伙人张羲淳认为,用借贷资金进行股权回购,或许是提高每股收益和股价的一种激进手段,因此,董事会应谨慎运筹以避免财务杠杆过高。
张羲淳表示,一些国际市场的回购增持案例值得中国公司镜鉴。比如,某些公司可能会处置部分资产协助购买自身股票,还有一些公司以负债来完成增持回购交易,由此可能导致交叉违约,甚至资不抵债。
一位券商分析师认为,相比部分资金充裕的大型央企,资金吃紧的公司占大多数。对于这类公司,在资金安排上应首先满足生产经营所需,如果有闲置资金,并且具备投资价值才会增持。如果连自身经营都存在问题,再号称应管理层要求增持股票,就不可避免存在别的动机。
“后遗症”浮现
由国有股东推动的增持,最终的获利者究竟是谁?
张羲淳强调,国际市场上,一些公司的增持和回购行为是基于有关公司的未披露内部信息进行的。为此,监管层应考虑建立关于信息披露的更高标准,便于出卖方可以完全理解公司的价值。
然而,为了配合鼓励回购的政策,监管层改变现行交易规则的做法,与上述原则恰恰背道而驰。
9月24日晚间,上海交易所为了扩大汇金和央企的增持时间段,特地修订了发布不到一个月的《上市公司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股份行为指引》第七条。
按照8月28日的规定,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发布之前30日内不得增持,新的规定则将30日的时限调整为10日。
按照证监会在今年8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上市公司股东的自由增持,触及要约收购的,可由事前申请调整为事后申请。
在增持和回购的过程中,可以肯定会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从30天缩短到10天,对谁有利?当然是掌握信息的人。” 一位券商宏观分析师表示,当前监管层为了让大股东增持,放松增持条件、时间限制、审批程序等等,结果是监管松懈,利益会更多流向大股东、内幕知情人士。
此外,在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新规中,一些具体措施也易赋予大股东操作股票价格更大的空间。
一位国际投资咨询人士质疑,“一些大盘股,真正流通A股只占总股本的3%或者5%,由于达到总股本的1%才需要公告,是不是意味着大股东即使收购了20%的流通股份比例,也不用公告?这会不会造成新一轮市场操纵?”
此外,在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回购变成硬性任务后,也使得增持的目的发生了偏移,增持的结果是亏损还是盈利变得无关宏旨。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如此,假如内部人借增持的消息提前进货,增持时再出货以牟利,也变得更加隐蔽。
交易所有关人士介绍,早在十年前就有人提出上市公司回购市场化的建议,但当时未被采纳的主因,就是因为无法找到很好的办法来抑制相关上市公司高管的腐败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9月18日的盘面。早盘时银行股还是下跌重灾区,午后银行股便突然发力,工行、中行等涨幅均超过2%;而到了晚间,普通中小股民才得知汇金将增持三大行股票的消息。消息的外泄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利益输送。中国证券市场多年以来以此低级手法,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股市赢家,直到今年证券内幕交易罪才得以进入《刑法》,未来执行过程中的调查取证仍然是一个难题。
10月9日晚间,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在发布的正式稿中,取消了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中“上市公司在公布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至回购股份完成之日后的30日内不得公布或者实施现金分红方案”的规定。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条款的变化,显然令上市公司回购过程中的内幕交易更加方便,也更难监管。■
文化股票审核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应计可靠性是否可被投资者识别一直都是资本市场中各个参与方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沪深两市2001-2007年数据,检验广义上应计项目的可靠性与股票回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总的来说,应计项目的可靠性与股票回报负相关;(2)对不同的应计项目之间,其可靠性与股票回报的负相关程度存在差异,应计项目的可靠性越高,负相关程度越高。
【关键词】应计可靠性; 盈余持续性; 套利策略
一、应计可靠性的识别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应计制会计,会计盈余由现金流量和应计项目两部分构成。有研究发现,现金流量和应计项目的可靠性是不一样的(Sloan,1996)。最主要的区别是应计项目包含了更大的主观性,也就是说其可靠性不及现金流量。Sloan(1996)对应计项目的计量仅仅只是考虑了应收、预收账款等往来款项,随着目前全球经济的金融化和一体化,企业投资、融资活动的增加,这种应计定义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例如,WorldCom公司的会计丑闻就是把十亿美元以上应该费用化的支出进行了资本化。Richardson,Sloan,Soliman and Tuna(2005,简称RSST)提出了对应计项目的广义定义,他们认为应计项目①等于营运资本变化、非流动性经营资本变化与金融性净资产变化之和,即:WACC= ΔWC+ΔNCO+ΔFIN。
在表1中,ΔWC表示营运资本变化,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变化等。应收账款是否可以收回,取决于对方企业的经营和诚信情况;存货的多少与企业选择的存货的计价和发出方法相关,这样,应收账款和存货各期之间的变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其可靠性较低。而相比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应付账款为本公司的债务,其可靠性更高。综合之下,ΔWC具有中等的可靠性。
ΔNCO表示非流动性经营资本变化。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预付账款和递延税款。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投入数量、每期计提折旧多少和摊销方法的选择、减值准备的计提都取决于管理当局的决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可靠性不高。同时,长期预付账款和递延税款具有中等的可靠性。综合考虑之下,ΔNCO具有中等的可靠性。
ΔFIN表示金融性净资产变化。主要包括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等。这些应计项目在以前的研究中都是被忽视的,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化的趋势下,企业的金融性资产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应计几乎具有和现金一样的可靠性,变现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二、应计可靠性与股票回报间的理论分析
“功能锁定”(functional fixation)概念最早来自Dunker (1945)和Luchins(1942)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他们发现人的注意力有着一定的选择性,即当个人面对大量信息时,通常注意那些最显眼、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面对那些不太起眼、难以理解的信息内容则不大注意。
在证券市场研究中,“功能锁定假说”(Functional Fixation Hypothesis,以下简称FFH)是与“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以下简称EMH)相竞争的一种假说。EMH 认为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及时、无偏地反映一切可以公开获得的相关信息。FFH 认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锁定于某种特定的表面信息,不能充分理解和利用有关信息来评估证券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会计盈余信息为例,市场对会计盈余信息的功能锁定体现为投资者只注意到名义的盈余数字,而对会计盈余的质量没有应有的关注,对具有相同会计盈余但盈余质量不同的公司的股票不能区别定价。
Hand(1990)提出了“扩展的功能锁定假说”(Extended FFH),他发现那些主要由个人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在定价上存在“功能锁定”,而由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不存在“功能锁定”问题。Hand(1990)提出两种假说:成熟投资者假说(sophisticated investors hypothesis)和天真投资者假设(na?觙ve investor hypothesis)。成熟投资者假说认为,投资者可以理解应计项目可靠性对盈余持续性的作用,应计可靠性可以在股票价格中得到反映,应计项目的可靠性与股票回报间应该不相关。反之,天真投资者假设(the naive investor hypothesis)认为,投资者不可以理解应计项目可靠性对盈余持续性的作用,应计项目可靠性与股票回报间应该负相关。
我国资本市场上近年来的发展也激发了学术界关于资本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兴趣。刘云中(2003)沿用了Sloan(1996)的方法,使用了1998年到2000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发现会计应计的持续性低于现金流量。李远鹏、牛建军(2007)研究发现在中国证券市场并不存在应计异象,即不存在对会计应计的过度反应。但是本文发现这并非市场对会计应计进行了正确定价,而是由于亏损公司的“洗大澡”行为造成的,表明检验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不能仅仅从投资者行为入手,而应充分考虑到公司层面的制度背景。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从盈余自相关角度看,会计可靠性是否具有更高的盈余持续性;(2)从股票回报角度看,市场是否给予会计可靠性恰当的定价。
三、应计可靠性与股票回报间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研究中财务数据来自《CSMAR2008》,股票收益率数据来自色诺芬(CCER)中的日交易数据,以2001年到2007年7年作为研究期间。
按照如下原则选择样本:有本年度年初、年末和下一年度的财务数据;有下一年度5 月到次年4月完整股票回报率数据;排除当年IPO 的公司;排除金融行业公司。所有变量都进行上下极限1%的winsorized处理,以消除极值对结果的影响,最后得到的样本从2001年到2006年分别为1072、1116、1188、1158、1173和1179,合计为6886个。
(二)研究方法
使用Fama and Macbeth(1973)年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首先,使用横截面的年度数据估计每个参数的系数,然后报告每个系数在时间序列上的均值。回归模型如下:
RETt+1=ρ0+ρ1ROAt+ρ2TACCt+νt+1(1)
ρ1衡量了除应计部分以外的盈余对股票回报的作用,ρ2衡量了盈余中应计部分对股票回报的作用。公司中应计的比例与股票回报负相关,所以预期ρ2<0。
RETt+1表示下一年度经公司规模调整后股票持有收益。股票持有收益是指从会计年度结束后四个月后的十二个月的累计收益②。规模调整是将样本公司按最后一个交易日市场总价值的大小划分为十组,计算某一组其后一年的股票回报率,再将个别公司股票原始回报率减去其所在组的平均回报率。
由WACC=ΔWC+ΔNCO+ΔFIN,可以对公式(1)中的WACC进行转换,分别检验应计的各个组成对股票回报的作用。回归模型如下:
RETt+1=ρ0+ρ1ROAt+ρ2ΔWCt+ρ3ΔNCOt+ρ4ΔFINt+νt+1(2)
(三)应计可靠性与股票回报
表2中的回归1得到的结果与Sloan(1996)和RSST
(2005)的研究相一致,盈余的循环周转系数大约在0.765。在表2的回归2中,是按照公式(1)进行回归,和笔者的预期是一致的,ρ2显著为负。
由表1可知,ΔWC具有中等的可靠性,ΔNCO具有较低或中等的可靠性,ΔFIN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其回归系数的符号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对可靠性较低ΔWC和ΔNCO,ρ2、ρ3是负值,对可靠性较高ΔFIN,ρ4是正值。表2中的回归3到5按照公式(2)进行单变量检验,检验的结果与预期一致。ΔWC和ΔNCO的系数表现为显著负相关,ΔFIN的系数显著正相关。表2中的回归6是按照公式(2)进行的多变量检验,检验结果与单变量检验基本一致。
其中,ρ1衡量了盈余中现金流量部分对股票回报的作用,ρ2、ρ3和ρ4衡量了ΔWC、ΔNCO和ΔFIN相比于盈余中现金流量部分对股票回报的作用。对公式(2)进行单变量的检验,ρ1衡量了排除ΔWC外的盈余对股票回报的作用,ρ2衡量了ΔWC与排除ΔWC后盈余对股票回报作用的差异。也就说,在单变量检验中,ρ1衡量不仅仅是盈余中现金流量部分对股票回报的作用,而是排除了某一个应计项目后的盈余对股票回报的作用。ρ2的符号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对可靠性较低的应计项目,ρ2是负值,对可靠性较高的应计项目,ρ2是正值。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根据RSST (2005)提出的广义应计项目定义。本文采用沪深两市2001—2007年间6886个公司年度数据,检验广义应计项目的可靠性与股票回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总应计项目与股票回报负相关,应计各个项目与股票回报的负相关程度会随应计项目的可靠性不同而存在差异。非流动性经营资本、营运资本与金融性净资产的可靠性从低到高,其与股票回报之间负相关程度也逐渐减弱。Hand(1990)提出天真投资者假设在本文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1] 李远鹏,牛建军.退市监管与应计异象[J].管理世界,2007,(5).
[2] 刘云中.对会计应计量信息反映的检验纵[J].证券市场导报,2004,(2).
[3] Alford, A.W., Jones, J.J., Zmijewski, M.E., 1994. Extensions and violations of the statutory SEC Form 10-K filing requir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7,229-256.
[4] Fama,E.F.,Macbeth,J.D., 1973. Risk, return and equilibriumempirical test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607-636.
[5] Hand,J,1990,A Test of the Extended Functional Fixation Hypothesi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5,740-763.
[6] Sloan,R.G.,1996.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 The Accounting Review 71,289-315.
[7] Watts, R.L., 2003.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Accounting Horizons 17,207-221.
[8] Sccott A.Richardson,Richard G.Sloan,Mark T.Soliman,Irem Tuna,2005,Accrual Reliability,Earning Persistence and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437-485.
[9] Diver, J.2001,\"a Selective Review of Selective Attention Research from the Past Centur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2:53-7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