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增速放缓 行业差距明显(精选3篇)
工资增速放缓 行业差距明显 第1篇
工资增速放缓 行业差距明显
国家统计局6月2日发布的平均工资数据显示,各行业工资继续增长,但增速出现放缓,行业差距仍然较大,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应该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减少收入差距。
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1474元,实际增长7.3%,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2706元,实际增长10.9%,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
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克新表示,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去年平均工资增速放缓主要受经济增速回落影响,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往往企业效益也在下降,效益不好对工资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长期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微博)也认为,在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工资增长肯定会受到影响,毕竟工资增长是需要经济效益为基础的,
分行业门类看,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9965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4倍;年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2582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约50%,相差近四倍。
“对城镇非私营单位而言,多数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工资。”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坦承,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差距仍然明显。平均工资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就业人员仅占34%,其年平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工资排名后九位的行业,就业人员占66%,其年平均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陈克新表示,我国应该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减少收入差距。目前私企收入分配已经基本实现按劳分配、按效分配,收入分配改革主要还是集中在国企、事业单位、垄断领域等,目前各地陆续在出台国企改革方案,提倡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预计未来收入分配改革在国企破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国内行业工资差距文献综述 第2篇
关键词:行业,工资差距,实证分析
一、工资差距状况
对工资差距状况的探讨主要是针对不同部门之间所展开的。例如尹志超、甘犁 (2009) , 对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工资差异情况进行考察, 发现在1989-1997年间样本中, 公共部门工资比非公共部门低2.9%, 但在2000-2006年样本中, 公共部门工资则显著高于非公共部门, 工资差异达到13.48%, 而且呈扩大趋势;此外, 公共部门教育、经验的回报低于非公共部门, 工资的性别差异小于非公共部门。而在公共部门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国有事业单位的工资显著高于政府机关, 差异达到8.22%。并认为这些差异是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工资决定机制的差异所造成的。张车伟、薛欣欣 (2008) , 针对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间的工资差异进行验证, 并探讨国有部门的工资决定模式。发现国有部门的工资优势有八成以上是来自人力资本优势, 但人力资本对工资差异的贡献在工资分布区间并不均匀。从工资差异看, 在工资分布的高端——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密集区, 工资差异完全体现为人力资本的差异, 而在工资分布的低端———低技能劳动力的密集区, 工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力资本无法解释的, 即人力资本溢价。这是由于国有部门“共享式”的工资决定模式所造成的, 这种模式倾向于在压低高技能劳动人报酬率的同时抬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报酬率。
二、工资差距的原因分析
对造成行业工资差距的原因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综合考察我国行业工资差异的原因;另一种是针对目前公认的某单一个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其影响机制。
(一) 综合分析
对造成行业工资差距原因的综合分析, 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证两种。在上世纪90年代, 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蔡昉 (1996) 对行业工资差异的原因分析。随着时代发展, 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 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 从不同角度, 系统分析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例如张原、陈建奇 (2008) , 主要结合中微观数据, 将我国行业工资回报差异的成因划分为所有制垄断程度、人力资本存量以及行业内单位经济活动性质。行业经济性垄断程度的上升会提高行业工资回报, 行业越接近完全竞争状态, 其工资回报就越少。这种所有制垄断程度的加深会提高其行业的工资回报, 但行业工资回报居前50%的行业中只有37.5%为国有、集体所有制行业, 因此, 传统的“所有制垄断论”并不足以完全解释中国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而受教育年限对中国行业工资回报具有正向作用, 平均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行业, 其工资回报系数也较高。另外, 而行业内单位经济活动性质也是行业工资回报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 会影响不同部门间的工资分配原则。洪兴建 (2010) 先是根据行业工资数据的特点, 将导致S基尼系数变化的因素分为工资水平变动、行业排序变化以及职工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 再利用统计年鉴主要年份的各行业职工工资, 计算S基尼系数及其差距, 并考察其差距变动趋势。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扩大趋势明显, 其中工资增长的非均衡性与行业排序变化是主要原因。
(二) 单因素分析
除了综合分析影响行业工资差距的因素之外, 部分学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就所有制垄断、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进入障碍、FDI等影响行业工资差距的单因素, 系统地分析其影响作用。所有制垄断是传统上公认的影响行业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金玉国 (2005) 就具体分析了行业垄断程度对我国行业相对工资差异的影响机制。而中国劳动力市场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分割, 也对工资差异有影响。邢春冰 (2005) 利用教育回报率在不同部门间的变化, 验证不同所有制之间工资决定机制的不同, 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市场分割。发现在90年代初期, 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各个部门中的回报率在0—2%左右, 除了城市中的国有部门外基本上都不显著;但到了1997年, 农村和城市中民营部门的教育回报率均超过了4%, 而且明显高于其他部门。这种在民营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差异, 反映了不同所有制之间工资决定机制的不同, 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所有制结果上存在着市场分割。
在此基础上, 还有学者具体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像Démurger、Fournier等 (2009) , 将部门之间的职工收入差距分解为禀赋、工作时间和分割效应, 分析这一期间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对不同部门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作用。证实不同部门之间职工收入决定中的分割效应不仅是存在的, 而且仍有不断增强的趋势。这在寡头垄断与竞争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中表现地最为明显。另外, 由于劳动力市场进入障碍也是造成行业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 陈钊、陆铭等 (2009) , 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先运用有序离散因变量概率模型, 发现社会关系网络、父亲的教育和政治身份和城镇户籍也是有利于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因素。考虑社会关系网络的内生性之后, 利用配偶父亲在土地改革时期的政治成份作为工具变量重新进行估计, 发现关系对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影响更大。这说明行业收入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非市场力量所造成的行业进入障碍所导致的。
此外, 现有研究还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之间存在显著地工资差距。像包群、邵敏 (2008) , 主要是从技术外溢的角度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行业工资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资企业提高了工业行业科技人员的相对工资报酬, 但工资差异主要还是归结为企业研发投入与行业内大中型企业比重的变化。同时, 行业特征是影响外商投资工资溢价的重要因素。较高的行业引资份额与外资企业外向程度、较低的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与科技活动人员比重都将使得外资的工资溢价效果上升。其中行业引资份额、行业研发活动密集度、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以及外资企业外向程度都是影响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许和连、亓朋等 (2009) 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分析FDI对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作用。发现外资企业的平均工资显著高于内资企业。而外资企业通过影响劳动力供求对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但外资企业通过支付高工资这一行为, 对内资企业存在明显的负向工资溢出效应, 特别是对于细分行业而言。相比之下, 虽然外资企业是推动内资企业工资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而内资企业工资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来自于其他内资企业的工资溢出影响以及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人均资本投入的提高。范爱军、刘伟华 (2010) , 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进行行业扩展, 发现总体上行业引资对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减少具有促进作用, 但由于行业特征、引资规模以及引资质量的不同使得FDI对不同行业工资波动程度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对垄断程度高的行业, 由于引资比重过小, 工资刚性过高, 使得行业FDI工资效应异质性不明显;而金融业引资由于受其对人力资本要求程度较高等行业特性的影响, 削弱了FDI对该行业工资回拉靠拢平均工资水平的力度, 使劳动力工资相对均等化的进程减缓。
三、工资差距的公平性
我国不同行业间工资差距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关注, 除了对其状况及原因分析之外, 其公平性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像柏培文 (2010) , 依据市场效率原则、收益与风险对称原则以及社会公平原则, 综合探讨我国城镇职工不同行业间工资分配公平性问题。表明:我国不同行业职工工资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 并且当前的不公平程度高于前十年。而在不同行业之间, 综合工资收益已经形成分层次状态,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科、教、文、卫业的职工工资综合收益处于高层次状态;工业, 批发、住宿、租赁、服务业的职工工资综合收益处于低层次状态, 其他行业介于二者之间。
四、国内研究的不足和空白
第一, 国内现有文献普遍以实证研究为主, 缺乏规范的分析框架作基础, 因此难以得出系统的结论, 提出全面的政策建议。就收入分配这个大领域而言, 在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尚没有共识和统一的判断标准, 这是目前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
第二, 对工资差距的研究主要从公平角度分析, 较少从效率角度进行分析。表现为对垄断性因素的分析很多, 竞争性因素的分析较少。在对行业垄断性因素的分析中, 侧重对劳动力需求方的垄断分析 (企业所有制垄断) , 对劳动力供给方的垄断分析很少 (如工会的影响) 。在对劳动力需求方的垄断分析中, 普遍以所有制垄断加以测量, 较少分析市场垄断的影响。
业绩增速放缓 逐季衰退明显 第3篇
2008年1~3季度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较2007年同期增幅仅10.17%,较上半年回落9.04个百分点,更是较2007年全年回落了41.33个百分点。单季来看,净利润同比(YOY)、环比(QOQ)则分别出现了6.41%和19.93%的衰退。
截止2008年10月31日,根据已公布2007年年报且有可比资料的1594家大陆上市公司分析,2008年1~3季度累计共实现净利润7744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07年1-3季增长10.17%,增幅较上半年回落9.04个百分点,更是较07年全年的增幅回落了41.33个百分点。
2008年1~3季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3224元,较2007年同期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885元增长7.28%。
单季来看,2008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2250.84亿元,YOY衰退了6.41%,而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单季净利润分别YOY增长19.96%和5.99%,盈利增幅逐季减少十分明显。环比来看,逐季衰退则更为明显,2008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比增幅分别为12.18%、4.63%和-19.93%。
营收增长放缓毛利大幅下降
营收增长放缓、毛利率大幅下降、投资净收益减少及公允价值的降低,是2008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以及第三季度业绩衰退的主要原因。
2008年1~3季度可比的大陆1594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82205亿元,同比增长27.21%,较2007年同期加快1.56个百分点;但是从第三季单季来看,营收增长仅为22.72%,同比增速减少4.21个百分点,显示上市公司营收在第三季度出现了急剧的恶化。
2008年1~3季度毛利率由2007年同期的10.16%下降至6.53%,下降3.6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单季毛利率也下降了3.27个百分点至5.89%。
此外,投资净收益(除去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的变动也对盈利产生了较大影响,两项合计在2008年1~3季度利润为1353亿元,而2007年同期为2155亿元,差额为802亿元,占总利润比例超过1成。
营收增长放缓、毛利率大幅下降、投资净收益减少及公允价值的降低,是2008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税率下调助推盈利增长
所得税率的下调对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除去该增利因素,那么2008年1~3季度盈利增长将不到3%。
所得税率的下调对大陆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08年1~3季度上市公司共缴纳所得税2182.65亿元,较2007年同期减少501.94亿元,所得税率从2007年同期的26.37%下降到目前的21.04%,下降5.33个百分点。如除去该增利因素,那么2008年1~3季度所有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将会不到3%。
板块净利增幅放缓
板块方面,净利润增幅放缓成为普遍现象,煤炭、电力板块分别为增长最快和衰退最大的板块,保险、证券行业则成为增幅变化最大的板块。
2008年上半年,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带动煤炭板块业绩大增,一举摘得2008年前3季度行业净利润增长桂冠,增幅达到84.99%,而与之对应的电力板块(其主要成本为煤炭)则出现了大幅的衰退,前3季度甚至出现了全行业亏损。
此外,2007年表现出色的保险、证券业衰退幅度也十分巨大,分别较同期下降61.35%和36.84%,这主要是因为与之利润息息相关的资本市场较2007年同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