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输血管理制度(精选8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第1篇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
一、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反应大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所致(如配错血、临床抽错血)。控制方法:加强输血环节管理,重点患者唯一身份信息识别、标本唯一身份识别及患者与标本一致性保证等。
二、迟发性溶血反应一般由于不规则抗体未能检测出来所致。控制方法:
1、ABO血型、Rh(D)血型初检;
2、复检ABO正定型、ABO反定型和 Rh(D)血型;
3、抗体筛查,必要时做抗体鉴定;
4、交叉配血用微柱凝胶配血法;
5、疑难配血加用微柱凝胶配血卡(抗人球蛋白加补体)。
三、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控制方法有:
1、根据病人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成分输血率达90%以上。
2、输用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制品时,进行白细胞滤除,可避免或减少由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热源反应,避免或减少经白细胞传播病毒;避免或减少因细胞碎片微聚物引起的肺栓塞;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3、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科按有关规定,根据临床申请和病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配供血。
四、杜绝责任性差错发生。控制方法有:
①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内容完整、准确,输血科不接受缺乏必要资料或内容不准确的申请单。
②护士抽血时,一定要核准病人身份,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等,立即贴好标签,并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名。
③血样送达输血科时,由送检医护人员和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凡不合格血样标本一律不退回临床科室,要求临床重新采集标本。
④输血科配血时,核对病人标本与申请单一致,检查血袋包装,标签填写内容;有效期及血液外观如颜色、凝块、颗粒、气泡、溶血等,正确无误时才可进行交叉配血。
⑤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结果以及血液外观,确认无误后,共同签字发出。
五、保证血液质量。控制方法有:
1.储血条件、温度及环境设施设备符合要求。2.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第2篇
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违法违规采供输血发生感染的风险极大,通过血源传播的疾病已知有HIV、HBV、HCV、HDV、HEV、HGV、TTV、CMV、EBV、HPVB19、HTLV、SARSV 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疟原虫、克-雅氏病等。
血液免疫学的因素:目前已发现的红细胞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种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有148种抗原,白细胞和血小板除了具有红细胞和HLA的某些抗原外,还有自己独立的抗原系统,这些系统常见的表现型可达10种以上,每种成分中的抗原都可作为免疫源,致使受血者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同种免疫性输血反应。
输血过程中工作质量问题:统一管理血源、统一采血、统一供血是保障用血质量和安全的关键;输血前检验不符合规定、组织机构不健全、输血科的职责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完善、无专用的房屋、设备、血型鉴定不做反定型、严重的Rh血型也不做、交叉配血只做盐水试验等现象都会影响输血的工作质量,输血过程中工作人员在标本采集、核对、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发血时,应做到谨慎、细致、准确。
不合理用血现象:不合理用血包括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万能血、手术后输血以及输血治疗不及时和无钱不给输血等,另外输血记录不规范,病历内容不完善,输血文书不标准也容易造成一旦有了医疗纠纷,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处于败诉的可能。
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的对策
强化法律法规意识:要保证临床合理安全用血,减少医患纠纷及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就必须经常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加强对用血工作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医院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执行用血申请及登记制度,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及质量考核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有效控制输血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输血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输血工作的特点要求输血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患者高度负责任,对工作一丝不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因此,工作人员要继续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积累经验,掌握现代输血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素质。
细心做好技术工作: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是输血最关键的工作,因此,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过程中要细心谨慎,思想高度集中,养成有秩序的良好工作习惯,防止差错发生。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大力推广成分输血:输血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但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必不可少,因此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显得极为重要。真正的临床需要是输血治疗的惟一基础,开具输血处方不应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病人应该尽可能只接受临床上有效且能够提供最大安全性的某一种血液成分(血细胞、血浆和血浆制品)。
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输血前:根据医嘱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由2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袋标签内容仔细核对,并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液有无溶血、浑浊及凝块等。
知情同意:输血前应先取得患者的理解并征求患者的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必须让病人了解输血存在的已知危险和好处,以及(或者)替代性治疗。病人有权接受或拒绝输血。在核对及检查无误之后,遵照医嘱,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制品用标准输血器输注给病人。
输血中:①输血治疗必须在执业医师的全面负责下进行。②一般输血不需加温,如输血量较大可加温输血肢体。③大量急性失血需快速输血时可加压输血,可采用血压计加压法、手卷挤压法或采用专门的加压输血器。④在输注时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必要时在输注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防止红细胞叠连而越输越慢。⑤除生理盐水外,不可向血液内加入任何药物。
输血后:①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并做相应的处理。若有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应记录反应情况,并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②护士还应将与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尤其是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输血同意书放入病历做永久保存。③输血的血袋送回输血科保留24小时,以备患者在输血后发生输血反
谈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管理
输血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输血工作质量 对病人的救治效果,医院的医疗质量,提高输血工作者的自身 医疗水平,减少医疗事故,降低医疗纠纷都有重要的作用。现 就山西省人民医院近年来加强输血工作质量管理谈几点体会。1 加强组织管理
医院为加强输血工作的管理成立了由院长、医务科、输血 科及临床用血科室有关人员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由院 长担任主任,输血科主任为秘书.对全院输血工作进行指导。2 加强血源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献血法》,本院一直使用太原市中心血站提 供的血液,并对其血液进行抽检,加大了输血安全系数。3 极其完善的档案资料及输血登记、统计制度 对中心血站送来的血液进行严格验收。对新入库的血液
及其制品合格后进行登记,其内容包括献血者的姓名、血型、编 号、血液制品种类、献血量、采血日期等。对于受血人资料也逐
一登记,包括姓名、科室、住院号、用血量等。出入库资料一目
了然。对血液及成份血做到每月统计汇总。对各科使用成份 血情况进行总结评比。4 加强查对制度
从接收标本后进行登记,标明病人姓名、床号、科室、用血 量、送检人、检查人等。对配血单、标本管、血型单。逐一查对,再由护士进行复查后方能发血。5 加强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我们对实验室制定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各项操作严格遵守 操作规程。以患者住院床边的血型登记卡与护士抽取病人标 本血型相吻合才能进行配血。所有病人除AB0血型鉴定外,还进行Rh(D)的检测。配血试验除进行传统的盐水配血法 外.还全部进行聚凝胺检测不完全抗体的方法。大大增加了输 血的安全系数。提高输血水平.推广成份输血
临床医师对输血知识的了解和运用.直接关系到输血治疗 的效果。为了提高成份输血比例,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曾组
织成份输血的学术讲座,发放成份输血的优点的宣传小册子,使成份输血得到进一步的推广。7 提倡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避免输血传染病的最有效的方法。避免了同 种异体输血带来的免疫反应、发热、过敏等副作用。还减少了 异体输血前一系列准备环节,有效地缩短了手术及抢救治疗时 间,同时也节约了血源。
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管理及安全输血是一项综合的管理,需要由中心血站、输血科、临床用血科室及医务科协同完成,医 院输血科的质量管理工作是完善输血工作的主要环节.应予充 分重视。
[作者简介】许大巍(1970一).男,山西洪洞人,主管技师,1998年毕业 于山西职工医学院医疗本科。
(收稿日期:2002—07—22;修回__ 临床安全输血管理实践
杨 燕(云南省思茅地区中医医院 665000)我院开设病床150张,是一个地区级中医医院。年出院 病人约2200人次,年手术量260台次,年用血量约1万毫升。
虽然如此,我们本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依法从事临床输血工作,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现将我院安全 输血管理工作介绍如下。1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自《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施行 以后,医院领导十分重视安全输血工作。取消院内采血,临 床用血由地区中心血库供给。院内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 会,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控感办、医教科、检验科人员任组 员,负责检查和监督临床用血。建立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并定期或不定期下科室检 查用血情况,可输可不输的不准输,坚决不允许“营养血”或 “安慰血”出现。检查血液来源渠道是否符合,检查输血物品 的使用和处理,杜绝不符合规范的临床用血现象出现,以减 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用血。2 全员教育、常抓不懈
虽然输血是一种抢救行为或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如 管理不严,血液将是一种潜在传染源。已知某些病毒、细菌 可以通过输血和注射血制品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症疾、巨细胞病毒、菌血症等可以通过输血 途经传播⋯。象艾滋病病毒抗体在检测中存在“窗口期”现 象,如果在采血、储血、供血、用血过程中那一个环节管理不
慎,将给患者健康或生命以及社会、医院和医务人员、家庭造
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组织全院医务人员用晨会和业务学习时间,学习输血管理法律法规及输血相关知识,用墙报和 查房机会向病人宣传合理用血、科学用血、无偿献血、家属献 血或自身储血重要性。责任医生和护士要承担向需要输血 的患者进行安全输血教育的责任,以提高医务人员和病人输 血有潜在危险的意识。使医务人员在临床中严格掌握输血 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3 严格执行安全输血措施
自从实行“三统一”后。本地区制定了加强对献血人员 管理措施和相应输血管理措施,我们也制定了安全输血的具 体措施。
3.1 严格掌握输血和使用血制品指征。
3.2 在决定输血前,主管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所患疾病需 要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同时说明输血有潜在危险性。征得患 者或家属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输血。
3.3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经科主任批准签字,连同受血
者血样送血库交叉配血后备血。
3.4 到血库取血时必须仔细检查献血者姓名、血型、品种、采血期、有效期,并严格检查血袋的密封状况是否良好及血 液颜色,以判断是否有变质和细菌污染。
3.5 为确保受血者和操作者身体健康,在整个输血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使用物品必须一人一 用一消毒。输血器材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用后必须消毒毁 型并登记,以备核查。被血液污染的区域要立即消毒。3.6 严密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并作记录,以便随访。要真正落实临床安全输血,除严格遵守《献血法》及有关 配套文件要求外。医务人员还要转变输血观念,建立科学的 输血新观念,明白合理用血的道理,才能从思想上重视,行动 上做好,医务人员同时还要承担安全输血教育的责任。参考文献
4.1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等主编。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O00.674(收稿日期;2002—10—17__ 临床输血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防输血传播疾病及输血不良反应是保证临床输 血安全有效的重要措蓝。根据《采供血机构和血 液管理办法》及《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我 院输血科的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临床输血 质量管理体系。近3年来,保证了受血者和供血 者安全,取得满意效果。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临床输血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岗位责
任、人员素质与培训、试剂、仪器、环境与制度、操作指导、质量控制、质量制度等方面。1.科内设质量管理组:质量管理组由科主 任、主治医师、护士长、主管检验师及相应人员 组成,负责输血科全面质量管理工作。2.人员素质与培训一全科l7人,专业技术 人员占88%|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占
23.5%I从事输血工作5年以上者占82.3 ; 所有工作人员均持有沈阳市卫生事业管理局考 核合格后发给的《采供血单位检验人员上岗
证》。
3.岗位责任t从血源管理到血液I晦床应用 全过程,有8个重要环节涉及输血安全问题:①
供血员无冒名顶替、无重复献血,坚持核对身份
证、献血证、献血卡;②体检化验结果准确无误{ ③不符合献血标准者不许供血;④采血无污染、血袋血与二次复检血样管相符,⑤坚持二次复 检,不合格的血液不许投放临床使用;⑥按规程 贮存血液,在有效期内输用I⑦坚持盐水介质和
酶介质交叉配血|⑧发血时与取血的医务人员 共同检查血液质量、血型、交叉配血结果。将此
8个环节的责任分别落实到供血员管理岗、体 检岗、化验岗、采血岗、质控岗、贮血岗、配血岗、发血岗的工作人员,按规程完成操作后做记录
作者单位:110003 冼用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 院输血科(张秀慢 刘显智 郭兑山);中国医科大学医务处(张
岚)坚持经常。
4.仪器和试剂质量管理:计量仪器均经计 量局检测合格。所购试剂均有卫生部批准生产 文号、生物检定所批批检合格证。购入试剂均经 质检组检测达到质量标准,方可使用。自配试剂 均做对照试验合格。血袋抗凝剂、红细胞添加 剂、代血浆、输血器等需随机抽样进行热原检查 和细菌培养,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5.加强质量控制:预防输血传播疾病的关 键环节是保证化验结果准确。为此,从血样本采 集到化验结果发出的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① 确保检验标本正确无误I②选用卫生部临床检 验中心推荐的化验方法I③使用卫生部批准生 产并有生物制品检定所批批检证明的试剂盒;
④检验人员有上岗证;⑤谷丙转氨酶(ALT)测
定前每次均进行波长、比血皿、试剂质量检测I ⑥坚持室内质控,每批化验均用临界值血清做 质控物,测定常规条件下变异(RcV)。使各值为 允许误差范围,每批测定的质控结果在允许误 差范围内,结果可以报告。如质控结果失控,则
结果不予报出,待查明失控原因并纠正后全部
标本重作。坚持室内质控,可以及时发现系统误 差及其它可追查性误差}⑦积极参加临床检验 中心组织的ALT、I-IBsAg、抗HCV检测室问 质评,了解本实验室这些项目的准确度,并不断 改进工作,提高检测水平。
6.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各种记 录保存完整,做到随时可以查到每袋血液质量 检测的原始记录。主要的记录有;①供血者档案(含32项内容)I②消毒灭菌操作记录及培养报 告单I③血袋抗凝剂、红细胞添加剂、代血浆等 热原检查、细菌培养报告单|④血液保存记录} ⑤交叉配血记录I⑥发血记录|@试剂、仪器质 量检查记录及采购、运输、保存记录,⑧初筛及 二次复检的各种原始记录I⑨试剂盒的批准文 号、批批擅报告及其说明书I⑩抗凝剂、输血器、.
1r,2陀.
1,1≯/
{ 0 . . ; f . __ __l,一次性注射器等的批准文号及许可证等。
7.视特殊情况增加必要的检测:如骨髓移 植输血时,必须检测供血者血清巨细胞、病毒 IgM抗体。
二、结果与讨论
1.预防输血传播疾病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 要任务:国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的7.6 ~ 19.7 叫,输进口第Ⅶ 因子发生艾滋病抗体(HⅣ)感染已有4倒跚,输血传染疟疾也有报 告啪。我院从1991年与1994年起分另0将抗丙 型肝炎抗体(HCV)检测、抗HIV检测列入供 血员筛选项目。1 993年实行临床输血质量管理 体系,1994~1996年输血量680万毫升,成分 输血占57 ~69,至今未发现输血感染。调 查了输血2~56次的住院患者100例,其中输
血量超过3 000毫升者3o例,辖血超过7次住
院观察60~546天者27例,上述受血者输血后 均未发生输血后肝炎及其它输血感染。国内徐 氏报告90饲有输血史住院病人,患丙型肝炎 46例,其中输血量超过l 000毫升的60蒯受血 者,血清抗HCV阳性率达95.々%“]。林氏报告 输血7次以上的9例受血者,输血后血清抗
HCV阳性达7倒[。我科30倒输血量超过3 000毫升、输血超过7次的27例,均未发生输 血后肝炎,说明临床输血质擘管理体系确实发
挥了作用。
(1)做好血液入库前的二次复检是保证输 血安全的重要环节:我科从1995年1月至 1996年l0月共采血10 876单位,二次复检不 合格率0.21。通过二次复查,阻断了23例可
能发生输血传播肝炎的途径。
(2)加强室间质评:通过参加化验检测项目 的室闻质评,寻找本室工作的差距.加以改进,提高检测准确度 几年来,沈阳市卫生防疫站和 沈阳市性病防治所抽检我科的供血者标本,全
部准确无误。
(3)严格热原检查和细菌培养工作t对购入 的血袋抗凝剂、红细胞添加剂、代血浆等随机抽
样进行热原检查和细苗培养.对于保证输血安
全是必需的。
2.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 要环节:文献报导,输血不良反应率为O.94,其中发热反应率0.29。过敏反应率0-53%,溶血反应约1/百万[|]。十几年来,我院投有发 生溶血反应。调查2O 000人次输血记录,过敏
反应率为0.18,发热反应事O.30%。坚持用 合格的血銎试剂、ABO血型检测的正反定基、用盐水介质和酶介质交叉配血.对瑗防溶血反 应的发生有重要意义。2年来我科用酶介质交
叉配血19 333人次,发现有15啻lI盐水介质配
血相合,而木瓜酶介质配血不合,其中有1倒为 4O天的小儿,经进一步检查为免疫性抗D抗 体。分析可能是Rb阴性母亲血液中的免疫性 抗体lgG通过胎盘到胎儿血中所致(xeG的半 寿期为z4天)J。
3.认真对供血者进行体检和化验t对体检
不合格者不许献血。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巡回
观察供血者的反应。采血后1小时内供血者不 得离去,以保证供血者的健康与安全。4.健全输血管理体系:实行临床输血管理 体系是维护血站和医院利益、保护输血工作者 的需要。目前筛选供血者化验HBsAg、抗 HCV、抗HIV、梅毒血清凝集试验(RPR)的方 法还有缺陷,加之存在 窗日期,还不能完全阻 断输血传播疾病,因此血站和输血科应严格选
用供血员,以使所输用的血液、血液成分完全符
合法定标准。
5.实行无偿献血:预防输血传播疾病关键 是全面实行无偿献血,根除有偿献血的弊病。
参考文慧 肖星甫,主绾.■血拉术手册.虚 市t四川并技出版社,1992I9“t6. 栖天t.*成民,田兆膏.主霸.瞄床■直学.北京睡并大 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艨社,1993I400~416. 3 陈怦录,用盛请·蠢t.暮.t直与■●后蹇丧虎行的■壹
夏防治.中茸输^杂春,1995,8(‘)一191~193. 徐艳云,李壤毫,尊书,尊.输.I(泉)病人中意橐HCV状况 的谓壹.^民军压,l9口3,7.18. 林靛肾.邹蠼摄.糟■后丙壅肝炎的循壹丹折.中华医黄囊
囊掌囊毒,1995-5‘2){78~”79. 康椿善.主鞠.临床生暂化学.戈京 ^民卫生出版牡,1989,36.
(收瞢t1996-__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河北省沧卅『市中心医院(061001)于彦居柳国良
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在挽救生命中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 血液的输注及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传播的疾病日益 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 我院在加强用血瞥理,提高成分输 血比例,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加强用血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全面贯 彻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1.1 医院顿导重视,成立了以业务院长、医务科长、检验科主 任为成员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台,定期与临床科室、血库取得 联系,了解我院用血情况。
1.2 严格执行血源管理的“三统一”原则,我院一律使用规定 的采血机构一沧州市中心血站的血液及血渣成分。主动及时
与其联系,保证用血安全。1.3 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
选择输血的各种成分,并担负着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输血及 无偿献血的责任。向患者及家属讲清输注血液的治疗目的,可 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感染的可能性。
1.4 临床用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负责医师填写,科主任签字核对。在保证临辟乏急救用血.严格控制<600毫升 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6O0毫升原则上是不能输血,申请输血 量在2000毫升必须经有关人员核对,这样也就减少了用血的
总量
1.5 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由我院输血管理委员台拟定 的输血适应症、禁忌症,每科发放两份,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 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采取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就少输 的原则 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新鲜血。减少 了我院的用血总量,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
1.6 临床医师重视并提倡成分输血:根据病情不同,选择相应 的血液制品。我院主要使用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血 小板、少浆血、新鲜血浆。既减少了临床用血 量,还大大提高 成分输血的比例。真正让患者得到缺什幺成分就补什么成分,减少丁患者不必要的负担。搞好血库建设
2.1 接受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不断完善血库的各项 工作制度。
2.2 严格把好血液质量关:根据有关血液的质量标准,定好血 库的一名工作人员为血液质量监督员。每天检查血液质量、确 保临床用血安全。若发现血液有质量同题,及时与采血机构一 中心血站取得联系,进行调查。
2.3 严格执行输血前检查、核对、签名制度:患者需要输血时. 要与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查对输血申请单与患者的血标本。包括病人的姓名、住院号、科别、床号、联号、血量、用血时问、医 师及标本采集者签字。血型鉴定要正反定型,结果无误后才能 出报告,每次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肉眼观察无凝集和溶血,还
要结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尽量输入同型血,特殊情况下可输 合成血。(O型红细胞、AB血浆)发血时检验人员与取血人员 共同查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血袋献血员的姓名、采 血量、采血日期及血液质量,无误后双方签字,方可取走 血液 离开血库不能退回。
· 283 ·
2.4 输血反应反馈,临床用血不良反应:根据患者输血反应的 不同情况,提出反应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同
时给予治疗及补救措施。
通过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采用合理科 学用血措施,使我院的输血安全有了保障 成分输血,一血多 用,节约用血提高成分输血的比例,而减少患者与家属的经 济负担。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第3篇
输血是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如果应用得当可以挽救生命和改善健康状况, 但是, 血液和血液制品来自人体, 血液中各种成分的生物结构、遗传特征十分复杂, 人类作为多种致病微生物的中间宿主及寄生方式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输血存在感染疾病和导致不良反应等风险。稳中有降医院应利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以及现代的循证医学, 加强对输血工作的管理, 及时发现医院输血管理体系中的漏洞并加以改正。目前, 安全输血已成为医疗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保证血液质量, 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在安全输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如何管理好输血科,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输血安全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加强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是安全输血的前提
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是确保输血安全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完善输血科的管理使之工作制度化、程序化, 将有利于提高供血质量, 同时严格执行血液交接和查对制度, 实行全程监控, 做到每一袋血从来源、入库到发放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记录, 确保输血安全。
1.1 血液入库前的管理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 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核对与验收, 输血科工作人员要对血液的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等进行认真查对后方可分类、整理、登记、存放, 并按血液的制备日期、血型分类储存于专用储血冰箱内, 使用时遵循“先陈后新”的原则, 保证血液从入库到发往临床的每一袋血、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记录, 从根本上杜绝了不合格血液的进入, 避免人为差错的发生, 为安全输血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2 库存血的冷链管理
输血科交接班有严格的交接手续, 值班人员认真检查每一袋血液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储血冰箱采用专用储存监控, 非必要时不得打开冰箱, 保证温度控制在全血、红细胞4℃±2℃、血小板22℃±2℃震荡保存、血浆-20℃以下列保存1~4年, 并有报警系统, 实行24 h监控, 出现问题及时应对处理;②在血液发往临床科室过程中, 虽然路程短, 距离近, 但输血科人员仍然要求临床采用保温壶取血, 并在保温壶中加装温度计, 保证血液的冷链运行, 效果较为理想;③冰冻血浆的管理 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血浆价格的调整, 成分输血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因此, 血浆的保存问题引起输血科人员重视, 根据血浆保存日期长, 对温度及储存条件有严格要求这一特点, 我们采用了低温冰柜合理存放并设专人管理, 24 h监控, 确保温度控制在-20℃以下, 保证了血浆质量, 满足了临床需求。
2 其他管理工作
2.1 制定年用血计划
输血科除了做好血液储存、发放工作外, 还应随时与临床科室保持联系, 掌握临床用血情况, 及时上报市中心血站用血计划, 做到按需用血, 纠正血液偏型补充库存, 积极推广成分输血, 合理用血, 做到一血多用,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避免血液浪费。
2.2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
做好原始记录、积累数据资料、能在输血纠纷中提供数据作为第一手资料, 对输血安全起到了推动作用, 详细的记录是分析、统计、总结的基础, 为开展输血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素材。
2.3 定期召开院输血管理委员会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总结交流输血和成分输血管理方面的经验, 纠正不足并对临床提出的不同意见, 及时改进调整, 使整个输血科的工作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中。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人们的法律观念不断提高,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增强, 在新的形式下, 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使之科学化、规范化、文件化已是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 完善的管理制度、血液的冷链应用与管理是质量保证体系中确保安全输血的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输血科多年来从未发生一例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事故。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第4篇
如缺患者和家属签名、签字人与患者的关系、输血前各项检查结果、输血知情告知内容等。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说明输血治疗的利弊,要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1.3输血前实验室检查有漏缺现象
输血前血常规、ALT、乙肝五项、Anti—HCV、Anti—HIV、梅毒抗体五项检验有漏检项目,输血始终存在着风险,对输血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判断患者输血前血液有无传染性的指标、是否有输血适应证的重要依据。如果输血前未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必然处于被动地位。1.4输血适应征的把握不严 输血的适应症、目的在病程记录中未反应出来,或把握不严,输血品种选择不当,有滥用现象。 输血仅根据实验室指标机械地评价,欠缺结合病程中患者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
1.5 病程记录中缺乏输血过程记录 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1.6 输血后疗效评估不及时 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未对输血治疗的疗效作出评价,有重治疗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象。1.7 麻醉记录和术后小结记录不详细 患者术中病情叙述、输血目的、出血量、输入成分、输入量记录不详细,个别记录的用血量与病人术中实际用血量不符。1.8 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 输血执行者对整个输血过程的记录过于简单、描述不准确。存在未对执行医嘱记录的检查、输血执行者未签名,具体开始输血时间、输血结束时间未填,缺少及输血过程中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 2问题的存在原因2.1 对输血医疗文书的意义认识不足 输血始终存在风险,极易发生医疗纠纷。部分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 ,对原始输血各项记录在法律纠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根据我国《责任侵权法》医疗损害责任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能以反证的方式证明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没有过错,医疗机构则不承担责任侵权赔偿”。输血病历是是临床输血过程的客观记录和文字见证,一旦当发生法律纠纷时,输血病历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依据之一,是一份客观的法律文书。做为法律纠纷的举证依据对医护人员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2.2 对输血规范、病历书写规范理解不够 临床工作存在重临床行医,轻文书书写质量的现象,认为治好病就行,记录病历质量无关重要。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在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文书存在不同程度缺陷。部份病案没有在病程中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格,要是临床医师是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反应出护士对对输血反应知识欠缺,对病历书写规范的理解不够。 2.3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不到位 医院对输血安全问题存在只重血液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而不重临床输血的标准化管理心态,从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临床输血病历的缺陷也反应了当前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表现出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不清、临床输血委员监管不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风险意识低、输血相关记录缺乏溯源性等问题。3 防范对策3.1 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增加,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行医疗责任举证倒置的今天。临床输血病案文书是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稽查凭证属性,可为输血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是非认定、责任判定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提供依据[1]。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有效学习,使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重要作用。3.2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
:
医院安全输血制度 第5篇
1、接到输血医嘱后,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2、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
(1)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
(2)血液编号、血型;
(3)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
(4)血液外观检查:标签完整性、供血单位、条形码、血袋完整性、有无明显凝块、血液颜色有无异常、有无溶血等。
(5)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以上核对完成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3、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库存血不得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形,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对以上第二条核对内容再次核对无误后进行输血操作。
5、至患者床边输血时,再次核对前述内容,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确认患者,就需要与其近亲属共同进行确认,或确认患者手腕上的标识(如果有时)。
6、核对及检查无误后,两名护士签字,遵照医嘱,将血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标准输血器输给患者。
7、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如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应用生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在输注另外一袋血液。
8、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15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临床医师,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若无不良反应,输血完毕后将输血器材毁形消毒处理。
9、若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临床医师和输血科,进行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
10、血液为特殊制品,如不立即输注,应及时送回输血科保存,不能保存在临床科室,血液出库30分钟不能退回。血液一经开封,不能退换。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第6篇
1、确定输血后,当班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要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采血要求:一次采集一人血样。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又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4.取血时护士携带领血单到输血科,与输血科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血液有效期。
(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交配血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及血液有效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
(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及交文配血单,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即查血的有效期,血液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定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型及交又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2)核对患者腕带,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服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没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先慢滴5-10分钟,再根据医嘱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①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②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急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③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积极配合抢救,并保留剩余的血液及输血器以便查找原因。
(6)执行后在医嘱单、护理记录单、输血记录单、输血核对登记本上双签全名及执行时间。(7)输血完毕后,将血袋及“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送问输血科
7、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卡、“腕带”识别外,清醒患者还应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询问患者姓名、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可通过询问家属进行识别。
8、输血反应的预防:(1)血液从输血科取出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溶血,库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而引起反应,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应在30mim内输入,避免久放致使血液变质或污染。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血液必须经二人以上核对后方可给患者输入认真查对血装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如血浆变红,血细胞呈暗色,界限不清,提示可能有溶血,不能使用。
(3)血液内不可随意加人其他药物,如钙剂、酸性及碱性药物和高渗或低渗液体,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4)输注两袋以上血液时,应问隔输人注射用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滴速,对患有心、肺、肾疾病患者或年老体弱、婴幼儿等患者输人的速度宜慢。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第7篇
1、输血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2、血制品取回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如未及时输上,应尽快送回血库保管。
3、选择理想的血管或静脉导管,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建立静脉通路。
4、输血(血制品)前遵医嘱用药。
5、先慢速滴注15min,观察患者的反应。
6、输注顺序:血小板、CIK取后立即输注,几种血制品同时输注时优先输血小板和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
7、输注速度: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纤维蛋白酶原复合物)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地输入(60-100滴/分)。
8、观察输血(血制品)过程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①皮肤过敏反应 ②寒战、发热 ③腰痛、血尿 ④四肢抽搐 ⑤其他
9、并发症的处理流程:停止输血(血制品)→无菌封存血液制品→更换输液管→立即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用药、处理→按要求填写不良反应报告单→通知输血科及其他相关科室
10、输血完毕,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冲管。
11、准确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输完时间以及有无输血反应。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第8篇
关键词:输血,质量管理,输血安全
输血是现代医疗中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和措施, 近些年来临床用血量不断的增加, 加强临床输血管理已迫在眉睫。安全输血是有效而无害的输血, 符合技术法律法规规范的合理输血, 有效达到治疗效果, 而且各环节员工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才能为临床用血提供保障。医疗机构输血科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面临的压力与风险也较大, 应引起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的足够重视。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安全输血保证策略包括建立运行国家输血服务体系并实施输血管理体系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QMS) 。输血管理是输血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国际标准ISO9000-2000融入医疗机构输血科质量管理构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体系, 使输血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可提升临床输血服务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卫生部 (现卫计委) 《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本院输血科将法律法规的内容与IS09000-2000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科学整合, 持续改进, 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本院2004年输血科正式成立以来, 全院临床供血未发生因血液质量导致的医疗纠纷和医疗安全事故。以下对本院加强输血质量管理的建设和执行进行阐述。
1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
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一个组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质量目标的体系。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包括该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结构和资源管理运行的全过程和持续改进的过程[1]。在以分管院长为首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 质量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及医疗、护理和输血科 (血库) 人员共同参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要求, 确定统一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建立完善适合本单位的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2,3,4]。输血是临床上救治患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2012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输血科必须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来推动临床合理用血, 确保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
1.1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建立
编制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保证输血安全。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 覆盖到供血者和受血者输血申请及输血前血液检测前、中、后整个过程, 对储血、配血、发血全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了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极大提高了供血库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其中《质量手册》是纲领性文件, 规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程序间相互关系, 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 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主体文件。程序文件是承接《质量手册》、引出作业文件的作用。作业文件是供血库工作人员开展某项具体操作、试验操作步骤的文件, 是员工的操作指南。包括各类实验标准操作规程 (如SOP文件) 、关键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离心机、热合机、融浆机等) 和供血库相关规章制度 (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等) 。记录文件是记载实验室活动状态和过程的文件, 属于证据性和追溯性文件。也是质量记录文件, 是指与质量活动有关的记录, 如《输血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本及分析登记本》、《废弃物 (液) 处理登记本》。实验室日常工作的详细记录文件还包括《血清学实验室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登记本》、《交叉配血登记本》等。质量手册由质量负责人编写, 上报主管院长批准, 另外文件资料由相关负责人编写, 但最终由质量负责人统一审核后发放。文件资料可根据其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存档, 文件室温存放, 做到防火防潮, 有专人负责保管资料室钥匙。已经归档的文件内容严禁修改。
1.2 管理机构的设置
根据卫生部 (现卫计委)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 本院成立了以医疗副院长为主任委员、医务处、输血科和医院相关管理、临床、输血、麻醉、护理、检验等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负责本院临床用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 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 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 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医院把临床输血安全列入全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内容由医务科和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成立了考核小组, 针对临床科室成分输血率、输血申请单、输血同意书等各项记录填写的完整情况进行考核, 并评价临床各科输血适应证情况, 每周对临床科室和输血科进行考核或随机抽查, 发现差错限期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 人力资源管理
输血科工作人员均具备中等以上医学学历及初级以上检验卫生技术职称。按照医院床位数和医院年用血量来决定人员配置;并成立了送血队, 均有执业资格的护士承担。为实现对检验前各个环节质量的有效控制, 根据《岗位管理制度》、《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对参与各个环节的人员 (医生、护士、检验技师人员) 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 经过专门考核并获得相应资质才能从事相关操作, 所有证书、考核结果和工作人员签名均存档。制订年度培训计划, 每个人都要清晰地知道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要有熟练掌握临床输血相关知识来提高沟通、交流、服务于临床的能力, 明确自己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 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1.4 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管理
建立完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每件设备应有唯一性标签、标记, 应记录影响检验性能的每件设备, 包括设备的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列号或其它唯一识别、接收时的状态等。对仪器设备的考察、购买、使用、保养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商品试剂日益增多, 不同厂家、产品之间, 同一厂家的不同批号之间都存在着灵敏度高低之差异。因此, 要严把试剂质量关, 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试剂和质控血清, 每一批试剂查对厂址、许可证号、生产批号、失效日期、保存温度及规格, 使用前做好室内质控对比, 一定要使用配套的试剂和校准品。按照试剂要求分类进行冷藏、冷冻、常温保存有效保证试剂的质量。
1.5 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和室间质评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 是QMS构建的重要环节, 作者参加卫生部 (现卫计委) 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EQA, 在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每日实验前应进行IQC。EQA建立在IQC之上, 又以服务于IQC为目的, 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的实效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回顾性了解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 评估实验室的检测能力。IQC是输血实验室不可缺少的常规内容, 是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之一。IQC是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 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 可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灵敏度, 防止弱阳性漏检, 真实反映了试剂质量和实验室检测水平[5]。建立输血相容性室内质控SOP, 能够使室内质控的开展、实施、失控处理、失控原因等具有详细记录。
1.6 网络信息化管理
加强输血实验室信息系统数据或信息的完整性。临床用血量大, 出入库频繁, 管理工作繁琐, 通过与血站建立PASS联网系统对医院用血调配给予了强大的支持, 系统自动同步数据, 保证了医院数据的及时性、有效性、完整性。保证了血站能够及时获取医院库存用血情况, 制定相应用血调配。输血实验室通过建立实验室信息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并与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实现对接, 实现整个管理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输血科信息系统的建立可全面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数据可靠性, 对血液成分能过进行有效的追溯、溯源。为防止系统意外瘫痪和数据丢失破坏, 实验室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制度》, 对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对员工进行授权管理, 防止未授权的人员进入系统对数据的调取、修改、破坏实验室信息。保证血液出入库及相关信息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
1.7 实验室环境管理
输血科是储血、配血、发血的核心场所, 因此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制定和实施《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做好生物安全防护, 防止工作人员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根据生物安全要求输血科配、发血室按二级实验室标准建设, 防止交叉污染确保生物安全。出入污染区更换专用的衣服和拖鞋, 必要时戴口罩、帽子和手套。非输血科工作人员严禁出入实验室;室内保持安静、整洁、有序, 操作台面整洁, 地面清洁防滑。要求每天记录实验室温度和湿度, 对操作台和储血室紫外线消毒1 h, 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桌面和地面, 每周对储血冰箱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 每月对实验室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院内感染环境学监测等。要求达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标准, 既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 (90 mm) 的细菌菌落数<8 cfu/10 min或<200 cfu/m3[3]。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零食、喝水和存放食物。废弃物应消毒处理,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 专人收集后集中到指定地点焚烧。
1.8 临床输血过程及环节的质量控制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配合从临床输血的申请到受血者样本的采集送检;从配血、发血到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馈;从推行成份用血到加强临床合理、科学用血;从监督落实有关输血法律法规的实施, 到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临床医护人员的配合与协作。因此, 临床科室与输血科人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和相互配合, 是确保临床安全用血的重要保证。
2 输血科的质量审核和持续改进
2.1 质量审核是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检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整性和核实质量体系的有效性。依据法律法规和用血管理制度, 本院建立由输血科、医务科组成的审核小组, 对人员资质、试剂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及各种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查找问题, 及时纠正,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稳步运行、持续发展。
2.2 质量持续改进覆盖临床输血服务各个环节, 通过差错处理对每一次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都会对输血质量管理带来正面效应。定期对全部质量体系运行文件进行系统评审, 识别任何潜在的不符合项来源, 及时发现、纠正差错, 制定有力措施和实施全面有效的持续改进, 预防未来差错的发生。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上述管理机制及各环节的严格质量管理, 不断改进输血服务质量, 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安全输注标准和监控体系, 真正实现临床血液安全输注质量改进的PDCA循环[6]。本院输血科严格执行卫生部 (现卫计委) 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并结合IS09000:2000的要求进行了血液质量质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主动深入临床科室, 密切配合临床需要, 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技术革新, 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的深度与广度, 实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内部管理信息化、程序化、规范化, 强化临床输血管理,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曼海.加强输血管理保证用血安全.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1) :1807-1808.
[2]蒋亮, 钟凤朝, 魏子辉, 等.基层医院输血科工作现状及改进.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19) :3758-3761.
[3]苗桂芬.加强医院血库管理, 提高输血安全.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9) :208.
[4]许丽影.基本提高输血质量的输血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5) :278-279.
[5]刘延, 周菁, 孙玮.试论输血科质量体系的建立.北京医学, 2005, 27 (4) :22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