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技术论文范文(精选12篇)
防灾技术论文 第1篇
只有认识到地下固有的防灾特性, 仔细研究过去发生的灾害事例和先进国家的防灾理念和防灾技术, 制定正确的政策, 加强预防, 才能真正做到地下空间的安全。地下空间面临的灾害主要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包括地震、水灾、火灾、空气污染、战争等, 其中火灾是最具威胁的, 其次是水灾, 下面主要针对火灾和水灾进行论述, 介绍其发生原因和预防、应对的措施。
1火灾的原因、预仿和应对
火灾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人为失误、线路老化和电气设备使用不当等, 一旦火灾放生就可以诱发二次和三次灾害, 火灾的危害主要是烟流, 地下空间由于其封闭性烟的流动方向主要是沿着通道向出口流动, 正好和人们的避难方向一致, 使通道里面能见度降低, 这也是造成人们迷失方向、窒息死亡的主因。随着地下开发向着大纵深和大深度的方向发展, 这种情况将越发严重, 同时火灾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损坏了地下建筑结构, 修复难度非常大。
预防火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采用不燃的结构材料, 及时更换老化的线路, 二是加强人们的意识, 不违反地下空间的相关安全条例,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应对火灾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良好的灭火系统和警报系统, 装备先进的设备和器材。在地下空间布置足够多的火灾传感器, 当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向防灾总控制室传递信息, 经计算机处理和人工的证实后发出警报, 让现场人员听到后迅速撤离, 同时传递火灾现场的信息, 远距离操控灭火系统进行扑灭, 开启通风排烟系统, 断开相应位置的可燃气管路防止放生爆炸, 使火灾刚发生的时候就被排除或者得到抑制。二是建立完善的人员逃生系统, 使人们可以尽快的逃离火灾区域。当火灾发生时, 人们往往非常惊恐而容易迷路, 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照明和指示系统在灾害发生时指引人们有序撤离, 为避免引起人们的焦虑, 在建筑设置上首先要力求简洁明了, 平面布置要规则, 减少不必要的转折和高低分布, 同时要设置防火和防烟分区, 减慢火灾传递的速度, 在地下中心位置设置休息广场等缓冲区, 便于集中疏散人员, 抚慰人们的惊慌心理。
2水灾的原因、预防和应对
水灾素来是我国城市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有100多个大城市大都临江建设, 这其中部分城市的高程处于江河洪水位之下, 无论是江河溃堤或者是暴雨引起的城市内涝都会殃及地下空间, 此外城市给排水管道的破裂或者地下空间的水泵停止工作都会使地下空间面临浸水, 相比于地上, 地下空间的水灾事故虽然不多, 但是一旦发生, 地下空间的水位将迅速上升, 造成的危害将远远超过地面同类事件, 同时还会造成二次和三次灾害, 因而地下空间的防水设置和应急必须得到重视。
水灾对地下空间的威胁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发生口部灌水, 大量的水通过地下空间的入口等地面设施进入其中, 严重时甚至会波及整个相通区域, 二是是由于发生水灾后周围地下水位的上升, 工程衬砌长时间被饱和土包围, 在地下空间防水薄弱的部位同样会渗入地下水, 轻者污染墙面, 严重者会引起钢筋的腐蚀造成结构破坏。
地下空间预防水灾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加强地面的防洪能力, 使洪水可以迅速疏散, 同时地下空间的出入口、进排风口和排烟口都要高于当地最高洪水位, 防止水向地下空间的倒灌。在地下空间排往江河、沟渠或市政污水管的出水口, 均应设置隔水阀门并布置机械排水系统, 需要时将水排往其他高处以防倒灌。二是在地下空间的口部设置防护密闭门, 一旦洪水淹没口部, 立即关闭防护门, 阻止水向地下空间深处蔓延, 从长远的角度看, 如果能够在地下空间深处建成大型贮水系统, 不仅将减轻地面的泄洪压力, 还可以将这些水处理后用于解决城市的饮用水问题。
应对水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组织人员迅速撤离, 由于普通人员对于地下环境的熟悉程度较地上要低很多, 因此预先建立水灾疏散管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对疏散方向、逃生路线进行提前规划, 一旦发生水灾立即在现场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指挥, 抓住最宝贵逃生时间。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济南银座购物广场, 2007年7月18日由于遭到特大暴雨, 济南护城河水暴涨冲毁了广场北侧的防洪设施, 汹涌的大水冲毁了所有的玻璃门灌入地下广场, 商场内积水达到1.6米, 正是由于管理方启动了防水灾预案, 场内一万多名顾客及上千名员工安全转移, 无人伤亡。
3结论
相比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 我国的地下空间利用的历史比较短, 在建设管理经验方面不足, 人们大都看到了地下空间的安全性, 却往往对地下空间的防灾关注不够, 但是这些灾害一旦发生都是致命的, 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 流动人员将越来越多, 不仅需要我们提前做好防护工作也需要有序地组织防灾演练, 同时结合计算机、传感器、摄像头的智能联动全力应对灾害, 努力做好地下空间的安全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地铁、地下购物广场、地下街道等地下空间的快速开发, 地下空间的安全问题逐渐上升, 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通过解读地下空间火灾、水灾的发生原因, 提出了预防和应对措施, 有助于减少我国在灾害中的损失。
关键词:地下空间,火灾,水灾,预防,应对
参考文献
[1]关宝树.地下工程概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31-234
[2]周云.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回顾与展望[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6, 002 (003) :467-473
防灾技术论文 第2篇
术研究
【中文摘要】本文研究了渤海海洋防灾减灾数据仓库构建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数据仓库设计,OLAP快速访问策略,以及序列OLAP系统设计。关于渤海海洋防灾减灾数据仓库的设计,分别进行了体系结构设计和数据模型设计。(1)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设计:采用分层的思想,以及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提高了大数据量数据仓库的访问速度。(2)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设计:以防灾减灾数据仓库中的赤潮数据集市为例,从需求分析、主题提取,到概念、逻辑和物理模型设计,探讨了数据仓库的建立过程。关于OLAP快速访问策略,采用OLAP查询结果缓存技术,对内存中有限的Cache空间进行优化利用,尽量保留用户最感兴趣的临时结果,在用户下次访问相同结果时,不必要重新去数据仓库中查询,而是直接把临时结果返回,提高了数据仓库的访问速度。关于序列OLAP技术研究,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序列数据,开展了序列OLAP系统的形式化描述、系统架构以及系统实现等方面的研究。
【英文摘要】This paper study many key technologi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Bohai marin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data warehouse, including design the Data Warehouse, OLAP quick access policy and sequence OLAP system design.Bohai marin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Data warehouse
design including two aspects, one is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the other is data model design.(1)Design the architecture of Data warehouse:Adopted the idea of stratified as well as combination data warehouse with data mart to design the data warehouse architecture, and improved the access speed of the data warehouse with a large amount of data.(2)Dign the data model of Data warehouse:take the red tide data mart design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needs analysis, theme extraction, concept, logical and physical model design to discus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On the aspect of quick access policies for OLAP, which adopt OLAP query results cache technology to optimize the capacity use in a limited memory space and preserve the most interest results for the user, when the user access to the same results next time it is not to re-query the data warehouse, but returned the provisional results for the user directly, so as to save the time of accessing data warehouse.On the research of sequence OLAP technology, for the sequence data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to carry out the several aspects research includes formal description of sequences OLAP systems,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of system implementation.【关键词】数据仓库 数据集市 OLAP 序列OLAP 防灾减灾
【英文关键词】Data Warehouse Data Mart OLAP Sequence OLAP Disaster Prevention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我: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一对一写作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目录】渤海海洋防灾减灾数据仓库的构建与快速访问技术研究摘要2-3论文选题6-8义6-78-12
Abstract3
第一章 绪论6-17
1.1
1.1.1 支撑课题61.1.2 研究目的和意1.2 相关概念和技术8-10
1.2.2 联机分
1.3.1 1.1.3 研究内容7-81.2.1 数据集市与数据仓库析处理(OLAP)10-1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海洋数据仓库研究现状12-14研究现状和发展14-1515-16
1.3.2 OLAP查询结果缓存技术
1.3.3 序列OLAP系统研究现状和发展
第二章 数据仓库体
2.2 体2.4 本章
3.1 3.1.2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16-17系结构设计17-21系结构设计17-19小结20-21
2.1 防灾减灾主题域设计172.3 访问方式设计19-20
第三章 数据仓库数据模型设计21-3621-24
3.1.1 数据源21-23数据源与需求分析需求分析23-2424-35计25-3435-36
3.2 数据集市数据模型设计
3.2.2 逻辑模型设3.3 本章小结3.2.1 概念模型设计24-253.2.3 物理模型设计34-35第四章 基于缓冲技术的OLAP快速访问策略研究
36-39策略37-384.1 数据结构设计36-37
4.3 本章小结38-39
4.2 CACHE数据的替换第五章 序列OLAP系
5.2 序
5.4 6.1 全参考统研究39-485.1 序列OLAP形式化描述40-42
5.3 序列OLAP系统实现42-47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48-496.2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展望48-49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2-53列OLAP系统架构42本章小结47-48文工作总结48文献49-5253-54
防灾技术论文 第3篇
关键词:防雷防灾;防雷管理;防雷减灾技术应用
前言
雷电是多种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它具有较大的压力,能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破坏性极大。雷电常常表现出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雷电灾害是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较快,电子信息系统、智能系统、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雷击一旦发生,造成的危害是及其巨大的,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防雷减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防雷减灾管理及技术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1 防雷防灾管理
雷电放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威力巨大对自然客体的具有较大的破坏,雷击危害可能会殃及到自然界的每个角落,因而雷电防护可以看作是一件公益事业。由于雷电现象的产生机理相当复杂,学术上还不能完全的解释清楚,因而在防雷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亦是方方面面的。所以,从诸多角度说来,防雷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1.1 我国防雷防灾管理现状
我国现在雷电防护管理工作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经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雷击电磁脉冲防护领域开创了全新局面。但总的说来我国的防雷工作还缺乏一定的系统工程的观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缺乏系统工程的观念
自从相关部发布了某些标准提倡全国执行以来,许多行业都陆续提出了自己行业的标准,于是出现了各管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面。尽管国家相关机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以期在全国内形成行业大联合,实现一致的管理,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明显的效果。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经济、法制、行政、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征求广泛的意见,权衡利弊兼顾各方利益解决。
第二、技术标准以及法规缺乏系统工程的观念
一项防雷工程往往需要执行多项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还有行业的、地方的标准和规定,如建筑、电气、采暖空调、消防、交通、防雷以及市政规划设计等方面的设计规范。因为我国在标准化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使得这些规范以及标准经常重复出现,更有甚者会相互矛盾,导致工程技术参与人员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当然雷电防护相关产品标准的重复或者不一致,以及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所述的内容不一致,还有同一术语不同的含义等现象偶然会发生。
1.2 加强防雷防灾检测管理
防雷装置的检测,与一般的工作不同,它所涉及的方面关系到各行各业,依法对防雷装置进行安全检测以及技术服务,需要有着科学、完善的机构组织,并对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防雷部门有着防雷技术与人才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尤其是有些部委系统防雷的技术力量以及设备配置有较高的实力与基础,甚至多年都在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然而这些部门的防雷系统是部门自成的体系,没有组成一个完善的防雷体系,而且还缺乏规范的管理。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好多个方面不同的优势,既能履行政府给予我们职能,又不在行业内造成垄断现象。
首先应形成防雷装置检测网,这样就能较好地发挥不同部门的职能作用。若单单由气象部门单方面承担安全检测任务,就难以达成目的,有的部门或者特殊行业是我们能力难以达到的。
其次为坚持检测管理,可制定检测资质审批制度、对资质进行年审的制度、相关检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资料上报制度、复检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仪器年检制度等,最大程度地让管理工作规范化。
另外,领导重视、坚持防雷检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并提高检测服务的质量,这也是防雷防灾,确保安全生产,以及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 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
2.1 信息系统雷电综合防护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行业信息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导致其抗磁干扰能力以及耐过压能力都较为低下,这使的雷击破坏情况经常发生,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导致的经济损失愈来愈大。因而,在防雷减灾工作中信息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已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做好信息系统的综合防雷减灾工作,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直击雷防护是基础。现代防雷技术讲究综合防护,信息系统防雷保护的基础是其有可靠地直击雷防护装置。其要求不仅能保护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还能为其内部信息技术设备以及网络系统创作优秀电磁环境,同时为信息系统防雷击提供基础条件。
2.2 智能建筑物防雷要点
智能建筑防雷减灾的基本含义是:以布线作为防雷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作为防护桥梁,综合建筑物内各系统,实现对建筑物各个系统的综合管理。因此,智能建筑防雷减灾除了对感应雷、直击雷的防护外,应尤其注意其综合布线系统。
另外,防雷电电磁屏蔽、电磁脉冲、等电位连接等防雷措施对智能建筑来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不同信息系统间具有共性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独特性性,正确地认识这种独特性,并采取针对性的防雷措施,才能做到全面防雷减灾的目的。
参考文献
建筑幕墙抗震防灾技术之探讨 第4篇
建筑幕墙作为建筑的外围护结构, 具有美观、轻质 (相对于主体结构) 、表达形式多异等特点, 深受建筑师的喜爱, 最近十年新建的商业建筑, 基本上都离不开建筑幕墙。而最近几年世界各地频繁的地震作用, 各类触目惊心的灾难场景, 让我们对进一步提高建筑幕墙的抗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处于地震发生分布带的地区, 抗震防灾责任更加重大。详见图1全球地震发生分布带、图2中国地震发生分布带。
本文采用世界上目前抗震中成熟的反应谱理论, 结合最近几年内建筑幕墙节点的抗震构造, 建筑幕墙防震抗震技术做了一个探讨。
二、震害及其分析
受地震作用影响, 幕墙被破坏主要有几种形式:
1、伴随主体结构一起被破坏, 建筑幕墙作为围护构件和主体结构应有所区别, 幕墙悬挂于建筑主框架上, 幕墙框架与建筑主框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它们同步运动, 因而建筑主框架的破坏和变形必然使幕墙框架随之变形和破坏。详见图3。
2、主体结构未破坏时, 在地震作用下, 幕墙框架、玻璃被破坏。
3、伸缩缝部位预留位置不够, 幕墙不能伴随主体结构变更, 横梁和外表面玻璃被挤压破坏。详见图5
三、建筑幕墙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
幕墙通常以铰接的方式固定在主体结构上, 地震作用对幕墙结构影响最大的就是水平地震作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建筑抗震设计 (第三版) 重点讲解利用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力, 而《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程》JGJ102-2003针对标准幕墙板块做了简化计算。
反应谱法适用于所有建筑结构和幕墙类型, 但是计算过程相对烦琐, 而102规范所列简化计算法, 则针对大部份标准幕墙板块, 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 但是不能解决异形幕墙在设计过程中的计算问题, 因此这两种方法在幕墙结构设计都是必须掌握的。
所谓反应谱就是指单质点体系在一定地面运动作用下, 最大反应 (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变化曲线。一般采用加速度反应谱。当得到加速度反应谱后, 计算结构体系自振周期, 然后根据反应谱得到体系反应的最大加速度, 然后乘以结构质量, 得到地震作用法。
反应谱不仅可以得到单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反应, 还可以通过振型分解法得到多自由结构的地震反应。
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力公式
式中G为计算质点自重, α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上图公式中:
Tg特征周期 (s) , 周期大于6s的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 Tg可由表1查得。
T单质点体系自振周期 (s) , 按下式计算:T=2π (Gδ/g) 0.5
δ作用在质点上单位水平集中力在自由端产生的侧移
α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为地震系数k和动力系数β以乘积, αmax=kβ, αmax可按表2查得。
注: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r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r=0.9+ (0.05-ζ) / (0.5+6ζ)
ζ阻尼比
η1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 小于0时取0:
η1=0.02+ (0.05-ζ) / (4+32ζ)
η2阻尼调整系数, 当小于0.55时, 取0.55:
η2=1+ (0.05-ζ) / (0.08+1.6ζ)
实际工程中, 异形幕墙往往造形复杂, 如果手工计算, 费时费力, 还容易出错。我们往往使用计算机有限元计算, 下面以同济大学3D3S软件为例:
第一步, 先建好需要计算的模型, 定义好构件属性, 详见图7计算模型。
第二步, 先定义好模型的恒载、活荷载、风荷载,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输入地震作用参数, 首先选择使用规范、地震列度及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计算振型数、阻尼比、选择是否耦连、是否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在幕墙结构里大多数情况不考虑) , 其他一些值软件会自动给出, 详见图8地震参数输入。
第三步, 点击分项组合菜单, 输入结构重要系数, 幕墙结构重要性系数一般为2级, 输入1;选中增加默认组合, 系统会自动给出几种常见的荷载组合方式, 如果需要变更可以手动添加组合, 详见图9组合系数输入。
第四步, 选菜单:内力分析计算内容选择及执行, 按工程实际情况, 选择参数, 点击计算, 详见图10计算内容选择。
第五步, 选菜单:内力分析地震周期查询与振型显示周期查询、周期显示。
第六步, 选择规范、验算、查看、出计算书。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程》JGJ102-2003另给出一种简化计算法, 对标准的玻璃幕墙地震水平作用力计算公式做了规定:qEAk=βEαmaxGAK
其中:qEA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k N/m2)
βE动力放大系数, 按5.0取定
αmax (表5.3.4)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需按规范取分重点设防类和特殊设防类, 幕墙抗震计算时, 需参考结构施工图总说明对本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对应地震设防烈度和加速度。αmax值不同, 得到的地震荷载qEAk就完全不一样。
GAK幕墙构件的自重 (N/m) , 普通的玻璃幕墙可按规范取0.5KN/m2取值, 最近几年对幕墙节能、隔音的要求越来越高, 很多工程运用了较厚的中空玻璃、双中空玻璃、中空夹胶玻璃, 遇到这些特殊情况时, 需先计算出幕墙的自重, 和规范取值相比较, 取大优先。
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 (效应) 组合, 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幕墙构件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 其作用效应的组合应按下式进行:
S=γGSGK+γwψwSWK+γEψESEK
SGK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SWK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SEk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
γ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γW风荷载分项系数;
γE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ψW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ψE地震作用的组合值系数;
1、进行幕墙构件的承载力设计时, 作用分项系数, 按下列规定取值:
(1) 一般情况下, 永久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γG、γW、γE应分别取1.2、1.4和1.3;
(2) 当永久荷载的效应起控制作用时, 其分项系数γG应取1.35;此时, 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效应仅限于竖向荷载效应;幕墙工程多用建筑外围护结构, 按规范要求, 如果风荷载计算出来小于1.0 k N/m2时按1.0取值, 而自重往往小于0.5 k N/m2, 所以幕墙结构计算时, γG很少取1.35。
(3) 当永久荷载的效应对构件利时, 其分项系数γG的取值不应大于1.0。
2、可变作用的组合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一般情况下, 风荷载的组合系数ψW应取1.0, 地震作用于的组合系数ψE应取0.5。
(2) 对水平倒挂玻璃及框架, 可不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风荷载的组合系数ψW应取1.0 (永久荷载的效应不起控制作用时) 或0.6 (永久荷载的效应起控制作用时) 。幕墙构件的挠度验算时, 风荷载分项系数γW和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均应取1.0, 且可不考虑作用效应的组合。
以某工程A为例, 计算大样详图11。
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结构施工图总说明得知:地震设防列度为7度, 重力加速度为0.1, 标准设防类, 经查表得αmax=0.08。
此工程分格尺寸为1.5 (B) 5.0 (H) , 用到了10+12A+10中空玻璃, 经计算确定玻璃、铝型材、背板等自重GAK=0.512kN/m2, 大于规范取值, 按计算取值。
qEAk:垂直于幕墙平面的均布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kN/m2)
qEAk=βEαmaxGAK=50.080.512=0.2048kN/m2
γE:幕墙地震作用分项系数:1.3
qEA=1.3qEAk=0.2662kN/m2
qE:水平地震作用于立柱均布线作用设计值 (梯形分布)
qE=qEAB=0.26621.5=0.3994kN/m
q:水平均布线荷载设计值:采用SW+0.5SE组合
qw:风荷载作用于立柱均布线作用设计值 (梯形分布) =8.799kN/m (不详细介绍)
q=qw+0.5qE=8.799+0.50.3994=8.9987kN/m
四、建筑幕墙节点的抗震构造
1、构件式幕墙节点抗震构造
立柱与立柱连接节点按JGJ102-2003 6.3.3规定, 上下立柱之间隙≥15mm, 此变形缝在平时可以满足温度变形, 在地震作用时, 可消除因地震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反力, 上下层幕墙之间在地震作用力下不互相碰撞, 详见图12明框幕墙固定节点。
横梁与立柱连接节点的抗震设计角码通过螺栓固定在立柱上横梁通过角码固定在立柱上, 并且角码可以在横梁卡槽内自由伸缩, 横梁结构力学模型可简化为两端简支梁, 结点部位弯矩为零, 能有效消除风荷载、自重、地震作用对连接点的影响。
明框玻璃与立柱横梁之间的间隙a、b、c值需同时满足JGJ102-2003 9.5.2、9.5.3节要求, 平时能满足温度变化所引起的伸缩变形, 在地震作用时, 能避免玻璃与铝型材之间胶条、密封胶变形不够, 产生硬碰硬碰撞, 使玻璃破损。
2、结构胶抗震构造
隐框幕墙的支承结构和幕墙面板板块之间, 采用硅酮结构胶等柔性连接, 这些硅酮结构胶不但能将幕墙玻璃牢固持久地粘结在铝框料上, 而且在地震等偶发因素引起建筑物严重震动变形时, 能够被拉伸或压缩20%以上不被损坏;硅酮结构胶是弹性体, 还能有效的减小幕墙震动的强度和频率, 这是隐框玻璃幕墙抗震能力高的重要原因, 同时玻璃副框与立柱、横梁之间需垫橡胶垫片, 缓冲地震作用力, 详见图13结构胶固定玻璃节点。
硅酮结构密封胶的宽度和厚度还需满足计算要求, 根据JGJ102-2003 5.6.3节要求, 按风荷载、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硅酮结构密封胶的宽度, 玻璃自重由横梁上的托条支承, 不考虑结构胶承重。
Cs1= (W+0.5qE) a/ (2000f1)
Cs1:风载荷作用下结构胶粘结宽度mm
W:风荷载设计值kN/m
a:矩形玻璃板的短边长度mm
f1:硅酮结构密封胶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的强度设计值N/mm
qE:作用在计算单元上的地震作用设计值, kN/m
硅酮结构密封胶粘接厚度按公式ts=θhgψ/ (δ2 (2+δ2) ) 0.5计算, 厚度与地震作用无关。
ts:风荷载作用下结构胶的粘结厚度mm
hg:玻璃面板高度mm
θ: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主体结构的楼层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rad)
ψ:胶缝变位折减系数1.000
δ:硅酮结构密封胶的变位承受能力
3、单元式幕墙节点抗震构造
单元式幕墙按单元组件接缝处的处理方式分为横滑式和横锁式。
所谓横滑式是指单元组件左右相邻两单元组件的上框滑槽连接处用封口板将左右两组件交接处的开口封闭。横滑式因为顶横梁形成一道完整的封闭圈, 每一层的水都在本层排水, 不累积到下一层, 低层区腔内水压小, 因而在工程中广泛运用 (图14) 。
而横锁式是在上下 (左右) 四个单元连续处, 在左右竖框的开口中插入内套管, 使上下锁定。横锁式因排水构造缺陷, 在实际工程中运用较少。在主体结构层间位移时, 横锁式单元幕墙平面内变形和元件式基本一样, 参考本章第1节框架式幕墙节点抗震设计, 在本节就不再重复。
在地震初始阶段横滑式单元幕墙的单元组件呈规律性同向滑移, 接着单元组件运动呈随机运动有的相向滑动有的背向滑动。当相向滑移量超过接缝间隙时发生碰撞破坏;当背向滑移超过搭接量时两单元组件被拉开, 拉开的两组件不能复槽, 就又互相碰撞, 导致破坏, 如图15所示。
因此在设计单元组件接缝时, 要根据不同建筑类型, 采用不同的接缝间隙和搭接量。务必达到接缝间隙比最大变位大1mm (ΔL=Δ+1) ;搭接量比最大变位大1mm (ΔL=Δ+1) , 这样可避免碰撞又不致于拉开, 保证接缝处有序活动, 如图16所示:立柱料a≥b>c≥ΔL立柱、顶底横梁d≥e≥f≥ΔL横梁。
单元幕墙位移量计算:
为适应幕墙地震作用、温度变形以及施工调整的需要, 单元式幕墙单元板块之间留有一段空隙伸缩缝ΔL, ΔL按下式计算:
ΔL≥αΔTLλ+d1+d2
α:立柱、横梁材料的线膨胀系数, 铝合金型材取2.3510-5
ΔT:计算因热膨胀而引致的位移的金属温度幅度
L:单元板块尺寸
λ:实际伸缩调整系数, 取1
d1:加工施工误差, 取3mm
d2:主体结构位移变形
工程A单元式幕墙横梁上下位移量计算:
L:取单元板块竖向尺寸4.275m (标准层高)
梁实际由于楼层活荷载差值引起的挠度比例40%。梁跨中饶度限值为:L0=有效跨度/350梁的有效跨度查看结构图纸取9m。d2=9000/35040%=10.286mm
实际工程取ΔL=22
单元式幕墙立柱位移量计算单元式幕墙系统中使用的立柱型材截面, 如图17所示:
ΔL立柱≥αΔTLλ+d1+d2
L:取单元板块横向尺寸1.5m
地震荷载所引致的层间侧移限值为:d2=层跨度/500=4200/500=8.4mm
实际层间位移取5.15mm<8.4mm, d2取5.12mm
实际工程取ΔL=13
单元式幕墙的面板材料等抗震构造与构件式幕墙节点抗震设计相同, 在本节就略过。
4、点支承幕墙节点抗震构造
点式玻璃幕墙一般都支承在抗震性能好的钢结构上, 点式接驳爪都开有长条孔和大圆孔, 即能满足安装误差调节, 也能满足温度变形伸缩, 在发生地震作用时, 玻璃面板还能在大孔里面做适量的变形运动, 有效的保护玻璃面板。而现在驳接头大多都有球铰, 变形适应力强, 一般正规五金厂家的相关产品均能做±5度的调整, 在地震作用时, 固定在驳接头上的玻璃能随着球形爪做一定的摆动, 避免玻璃与五金件之间发生硬性碰撞, 有效地消除地震作用力。
5、变形缝抗震构造
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地震作用变形缝, 前两种变形缝变形较小, 而地震作用变形缝较大和地区特征及建筑高度有很大关系, 其大小需经计算确定。汶川地震一些案例表明, 变形缝抗震作用大, 幕墙应重视变形缝节点设计。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设计变形缝时起码龙骨间的距离要和土建变形缝大小一致, 满足第三水准要求;易挤压破碎掉落的面板间距离可以根据第二水准计算确定;中间过渡材料可采用弹性材料, 比如橡胶 (但外观效果不好) , 建议采用较薄的金属板材, 最好有一个水平滑动的构造。
六、结束语
抗震减灾在未来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只要我们严格按规范和行业经验设计、施工, 地震中只要主体结构尚未倒塌, 建筑幕墙要能达到“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的抗震要求。本文对建筑幕墙抗震防灾技术做了初步探讨, 不足之处, 敬请指正。
摘要:最近几年, 世界范围内见诸于报道的地震灾害相当频繁, 特别是发生在中国的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海地7.3级地震, 众多的建筑塌陷,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令人触目惊心。本文采用世界上目前抗震计算中成熟的反应谱理论, 针对建筑幕墙在设计阶段的抗震防灾做一个探讨。
关键词:建筑幕墙,地震作用,抗震计算,反应谱,抗震构造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马宏旺.《建筑抗震设计讲义》.上海交通大学
[3]郭继武.《建筑抗震设计 (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
[5]龙文志.《反思汶川地震对门窗幕墙的影响》
[6]赵西安.《青海玉树地震中的玻璃窗和玻璃幕墙》
防灾技术论文 第5篇
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东平县教育局《关于做好2017年全县学校防灾减灾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教育局安关于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全面提高学校防灾减灾和学生防险避灾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保障全体师生生命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学校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的减灾能力为重点,全面增强师生的防灾减灾观念,切实提高师生的避灾自救能力。
二、活动主题
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17年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四、领导小组: 组长:袁昌杰 副组长:施焕光 成员:全体教师
五、活动内容
1、大力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1)在校门口、橱窗悬挂张贴相关内容的横幅、标语、口号等,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2)出1期以“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防灾减灾手抄报。
2、扎实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
(1)制定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活动措施、方法步骤,确保活动有人抓,不脱节。
(2)利用国旗下讲话,由校领导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动员。
(3)各班级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讲座既防震减灾主题班会。
3、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练。在抓好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学校要针对防震、防火、交通、溺水、拥挤踩踏、突发公共事件和雷击、地震等气象和地质灾害事故发生的规律与特点,开展一次以上全校性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练。
4、认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活动期间,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校舍、厕所、围墙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地质、地理条件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5、加大学校防灾减灾活动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学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学校防灾减灾工作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为加强学校防灾减灾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活动要求
1、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策划,周密计划,保证防灾减灾活动顺利开展。
2、要强化责任,严密组织,防止走过场,确保防灾减灾活动取得实效。
3、要广泛发动,加强联系,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学校防灾减灾工作。
4、要认真修定防灾避险演练预案,及时总结演练经验,针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防灾减灾日及宣传周
活动方案
东平县州城街道田庄小学
防灾自救活动游戏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74-01
小小消防员
游戏目标: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锻炼学生灭火自救的本领,培养学生敢于灭火的勇气。
游戏方法:教师发令后,每组第一名“消防员”拿起由垫子折叠组成的“灭火器”快速冲向“火推”,在绕火堆做喷射灭火的动作1~2圈后迅速返回本队,和第二名队友击掌,依次进行,最先完成的队获胜。
游戏要求:1.消防员必须手持2件道具参与灭火,中途不得掉地。2.做喷射灭火动作时要逼真、形象,次数到位。3.根据学情,可以安排障碍物,负重等形式增添游戏的趣味和难度。
火海逃生
游戏目标:锻炼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提高火场逃生的技能。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队,教师发令后,每组第一名学生迅速持手帕捂住自己的口鼻,依次以弯腰前行的姿势向前奔跑,匍匐姿势钻过体操凳,并在最后一个垫子上翻滚(“压灭身上的火花”)后起身,直接跑回本队,和第二名队员击掌并站于队尾,依次进行,最先完成的队获胜。
游戏要求:1.游戏过程中,要求学生依照火灾逃生的基本策略,始终保持身体姿势。2.教师一定要强调游戏安全性,如,钻体操凳时低头匍匐前行。
抢救伤员
游戏目标:提高灾难面前自救、互救的能力,培养学生危难见真情的情感。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队,每队1/3的学生扮成伤员,在“伤员区”等待救援,其他学生扮救护人员,两人一组站在“救护区”,教师发令后,各队第一组救护人员迅速奔向“伤员区”,用各种救护方式进行搬运,将伤员送到“救护区”,然后和下一组队友击掌并站于队尾,依次进行,直至把所有的伤员运完为止。
防灾技术论文 第7篇
现有水闸闸基基础较差, 水闸均建在深厚层淤泥上, 因存在较大不均匀沉降, 导致建筑物变形倾斜, 结构断裂。大部分水闸底板中部有裂缝。水闸处于感潮地区, 底板开裂, 使底板钢筋产生锈蚀, 对水闸结构构成威胁。水闸基础一般采用换砂处理, 由于未采取有效的防渗与排渗措施, 多数水闸产生侧向渗漏。有的水闸曾进行多次灌浆处理, 但无法根治。由于没对建筑物基础进行妥善处理, 现有水闸离本次设计加固达标的设计标准相差很大。水闸防洪能力不到20年一遇标准。随着联围的发展, 堤线外移。使得原有闸闸址离堤线较远, 如北围闸, 本次拟外移940m重建;再如上冷涌闸, 离本次定的堤长达347m。本工程中需要对各水闸按5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进行加固达标。
1.1 施工程序
1.1.1 施工前准备工作
首先, 为保证施工过程的顺畅, 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工程对外的水陆交通条件、工程需要材料的安置地点、施工用水用电的调度、工程所需设备及建筑材料的采购等。其次, 需要对施工处的外海及内河水进行导流, 导流建筑物的级别为4级。建筑物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导流建筑物外海设计水位根据各闸具体施工时段查相应频率水位确定;内河设计水位根据导流方案、围内排涝区控制运用水位等综合分析确定。
1.1.2 水闸施工程序
由于本工程的水闸施工分为两部分, 一是新建 (重建) 涵闸施工, 二是加固水闸施工, 对两种不同性质的水闸采用不同的施工方式。 (1) 新建 (重建) 涵闸施工:新建 (重建) 涵闸的施工程序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拆除原建筑物) 基坑水下开挖、水下抛填中粗砂、围堰填筑、基坑抽水、基坑干地修整 (老涵闸拆除) 、基础处理、混凝土浇筑和石方砌筑、基坑回填及两岸连接段施工等施工程序。 (2) 加固水闸施工:加固水闸主要为机、金、电及自动化管理方面的更新改造, 施工方法均为常规。
1.1.3 水闸施工程序
本文将只讨论新建 (重建) 涵闸的主要施工程序。 (1) 水下土方开挖使用各类型的挖泥船进行施工, 挖泥船类型和数量的选择应根据施工场地土质条件和施工进度计划等因素进行。 (2) 水下抛填中粗砂。在海域软土上抛砂挤淤, 形成高于海水面的堤身, 然后通过高能量的强夯对抛砂堤之下的软基进行处理, 通过强夯, 淤泥被填砂置换, 达到堤身着底的要求。 (3) 围堰填筑。围堰填筑前旧闸全部关闭, 尽量减小河水流速。 (4) 基坑抽水。使用各类型的抽水设备进行施工, 抽水设备类型和数量的选择应根据根据施工现场的水量和施工进度计划等因素进行。 (5) 老涵闸拆除。应根据现场勘察情况, 对结构进行初步分析, 合理安排拆除顺序。 (6) 混凝土浇筑、石方砌筑。制订施工方案及工作准备: (1) 计算本次混凝土浇方石方、浇筑强度, 不同部位间歇时间, 浇筑块的工序, 流程走向以及相应备料、配备人员, 水、电、照明不中断。 (2) 准备并检查搅拌机、运输车、料斗、串筒、振动器等是否需要准备充足, 并考虑发生故障的修理时间, 重要部位配备备用机具。 (7) 基坑回填可采用沉桩施工。基坑回填质量如果没有把握好, 在拆撑施工阶段就可能出现问题, 使基础外墙开裂, 严重时将导致结构破坏;即使施工阶段未出现问题, 也将给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留下了安全隐患, 因为在较大的风载、地震荷载等水平力的作用下, 建筑物可能会因水平抗力不足而发生水平滑移, 导致建筑物失稳。因此, 设计和施工单位都应重视基坑的回填, 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2 施工过程的注意事项
2.1 水下土方开挖的注意问题
水下土方开挖时做好水下护底工程, 保护周围土体不被海水水流冲刷流失。
2.2 水下抛填中粗砂方法
(1) 抛填前, 检查基床有无回淤和塌坡; (2) 设立导标, 以确保抛砂平面的位置和尺度, 特别是基床宽不得小于设计宽度; (3) 抛砂前进行试抛; (4) 派潜水员进行检查, 并将槽底情况反馈给上面的施工人员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进行补救; (5) 勤测水深, 防止漏抛或高程差过大等。
2.3 围堰填筑的关键工艺
根据现场地形条件要求, 闸址具备开挖明渠以进行导流的地形条件。由于水闸规模较大, 一个枯水期内难以将闸墩以下部分及闸门安装完毕, 计划放在两个枯水期里进行施工。第一个枯水期在内外围堰的保护下进行闸底板及部分闸墩施工;汛期将内外围堰部分拆除, 原河道过水, 可在水上进行闸墩混凝土施工;第二个枯水期恢复内外围堰, 在围堰的保护下进行闸墩、闸槽混凝土、埋件、闸门安装施工, 待工程施工不需围堰保护后, 于汛前拆除全部围堰, 汛期继续进行水上后续部分施工。围堰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是砂围堰成功与否的关健。由于该工程地区为软土地区, 地基承载力较低。为解决软土地基上围堰填筑可能会失稳的问题, 外围堰采用设反压平台的膜袋砂填筑。涵闸内围堰对于堰高小于3米的, 可直接利用开挖土方填筑;对于堰高大于3米的, 围堰布置及结构形式参照外围堰型式设计。
2.4 防治基坑抽水引起沉降
防治抽水地面沉降就要控制沉降区的地下水位, 主要措施有: (1) 采取局部井点或沟池等回灌方案, 控制沉降敏感区的地下水位, 以便控制沉降量; (2) 采取防水帷幕方案控制沉降区地下水位; (3) 采取非对称布井方案, 控制局部重点区的地下水位。以上措施各有优缺点, 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或者几种方法联合使用。
2.5 旧闸拆除的重点和难点
为保证拆除过程中旧水闸的安全性, 不能实施常规爆破, 而且还需减少震动, 以降低对旧闸的冲击。因此可考虑采用以机械拆除法为主、静态破碎法为辅的方法。如:底板、闸墩等厚大结构采用液压破碎锤进行拆除, 进行辅助性的拆除。
2.6 混凝土浇筑施工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的整体性要求高, 一般要求混凝土连续浇筑, 一气呵成。施工工艺上应做到分层浇筑, 分层捣实, 但必须保证上下层混凝土在初凝前结合好, 不致形成施工缝。在完成浇筑后要根据气候当地条件对混凝土进行科学合理的保养。
3 结语
在水闸新建工程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严重的工程隐患, 作为项目法人要统筹兼顾、合理谋划, 抓好工程建设管理, 确保水闸建设安全达标。 (1) 采用混凝土浇筑水闸门, 应采用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的工艺, 严格做好施工缝的处理。 (2) 在浇筑工程和注浆工程中, 精确配比所需材料, 确保水闸门主体工程的施工质量。 (3) 做好水下或地下钢结构设备的防腐工作。
摘要:介绍了珠海防灾减灾现有水闸的基本状况。对新建珠海防灾减灾工程水闸的施工程序及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为珠海防灾减灾工程水闸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闸,施工
参考文献
[1]司兆乐.葛洲坝第一期工程施工设计简介[J].人民长江, 1979 (5) :84~94.
[2]李剑锋, 王行宏.大体积特高压水闸门施工技术[J].煤炭工程, 2008 (12) :34~36.
[3]潘锦江.某大型水闸工程建设中的一些技术问题[J].珠江现代建设, 2009 (4) :4~5.
蒙城县夏玉米防灾减灾增产技术 第8篇
1 蒙城县夏玉米生产的主要灾害
蒙城县夏玉米生产正处于高温、干旱、暴雨、低温等时常发生的夏、秋季, 因此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频繁。
1.1 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1.1.1 高温干旱。
6月上中旬小麦收获后正是玉米播种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时常遇到高温、干旱, 造成玉米播种后出苗不齐、缺苗断垄, 对玉米后期产量影响明显。蒙城县夹秋旱和伏旱5年3遇, 生长中后期出现连续高温干旱, 对玉米的开花结实造成较大影响[1]。初旱不算旱, 伏旱减一半。如:2010年卡脖子旱、2013年连续高温干旱造成玉米结实不良, 甚至部分品种出现不结实现象。
1.1.2 暴雨。
6月下旬进入梅雨季节, 而此时玉米对涝渍反应敏感, 出现连续阴雨或暴雨, 造成地面积水, 容易使苗子生长迟滞、僵而不发甚至发生黄苗、死苗。如:2012年的暴雨骤晴, 造成地表结茧, 玉米缺苗严重。玉米生长中后期连阴雨, 则造成玉米病害加重, 易倒伏甚至影响开花结实。如2010年9月初24 h降雨超过330 mm, 玉米大面积受灾。
1.1.3 强对流天气。
玉米拔节后, 台风、局地强对流天气常导致玉米发生倒伏等, 产量降低明显。如2009年的大风, 造成蒙城县玉米发生大面积严重倒伏、倒折, 损失惨重。蒙城县许町镇发生多次局地的雹灾, 造成玉米绝收。
1.2 病虫害有逐年加重趋势
1.2.1 连片重茬种植。
随着蒙城县玉米面积的逐年扩大 (2006年全县玉米面积仅3.2万hm2, 2009年就达到了6.8万hm2, 2011年以来均稳定在8.7万hm2以上, 占全县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以上) 。受连片种植单一作物、重茬、秸秆还田、不利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玉米粗缩病、根腐病、细菌性茎腐病、锈病、玉米褐斑病以及穗期玉米螟、蚜虫等加重发生。
1.2.2 秸秆还田不当。
上季小麦秸秆、上年的玉米秸秆往往带有大量病菌、虫卵, 大量的秸秆直接还田, 加上不当的耕作措施, 秸秆不能及时腐烂, 影响玉米播种和出苗质量, 加重了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2], 使玉米出苗率和植株整齐度降低, 苗子与秸秆争氮现象突出等问题, 导致当季玉米长势不旺、抗逆性下降。
1.2.3 栽培技术不到位。
主要是施肥不合理、地力水平下降;种植过密或过稀、田间管理粗放;农药选用或使用不当, 药害经常发生;机械化程度低, 整地、播种质量差等。
2 减灾避灾增产措施
2.1 选择抗逆性较好的品种
品种的抗灾能力及抗病性是决定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在蒙城县常年要选用半紧凑型或紧凑型品种, 以提高玉米的授粉能力[3]。同时兼顾玉米的抗病性, 特别是抗茎腐病、弯孢霉叶斑病、大小斑病以及蚜虫的能力。原则上以郑单958、中单909、郑单035、奥玉21、隆平206、先玉335等为主。
2.2 抢抓农时, 适时早播
夏玉米要适时早播, 以增加有效积温, 延长玉米的有效生长期, 充分利用肥、水、光、热资源。早出苗可以避免“芽涝”, 避开7月下旬、8月上旬的高温及玉米生育后期低温影响。玉米适播期内如果遇旱, 要及时浇水, 推广机械播种垄台栽培、机械板茬直播, 抢时抢墒, 提高出苗率, 并利于沥水排涝, 减轻苗期涝渍危害, 确保苗齐苗壮。适宜播期为6月515日。6月15日以后播种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则日减产2%~4%。
2.3 科学确定单位面积株数
合理密植是培育玉米壮苗的基础。在蒙城县一般田块半紧凑型品种留苗52 500~57 000株/hm2, 紧凑型品种留苗57 000~67 500株/hm2[4]。3~4、5~6叶时分别开始间苗、定苗, 每穴留1株。如遇缺苗断垄, 可以在缺苗的两端每穴留2株。确保合理的留苗密度, 留苗不超过75 000株/hm2, 可有效培育健壮个体, 利于玉米根系生长, 减轻玉米病虫害发生, 防止玉米倒伏。
2.4 配方施肥, 培育壮苗
根据测土配方, 蒙城县夏播玉米可利用冬小麦的有机肥和磷肥的后效作用。施纯N、P2O5、K2O分别为225~270、45~60、120~150 kg/hm2, 折合45%氮磷钾复合肥450~525 kg/hm2、尿素300 kg/hm2。磷、钾肥全部基施, 氮肥基追比为1∶1。为防止肥料“烧苗”, 基肥施用时肥、种要分离。在缺锌地块施Zn SO415.0~22.5 kg/hm2。大喇叭口期重施穗肥, 以促进夏玉米穗大、粒多、粒重。在基肥施用的基础上, 一般肥力水平田块, 施50%氮肥, 一般施尿素300~450 kg/hm2。由于此时气温较高, 为防止氮肥挥发损失, 要根据土壤墒情适当深施。若遇阴雨连绵, 可在雨后撒施。肥料的合理运筹, 可提高玉米抗灾能力, 有效提高玉米结实率, 增加千粒重[5]。
2.5 合理进行化学除草
夏季玉米田间极易丛生杂草, 不仅与玉米争肥争光, 还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为抑制杂草发生, 提倡封闭除草, 一般在傍晚用50%乙草胺2 250 m 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 注意避免药液飘移, 使其他作物发生药害。如天气干旱可适当增加用水量。玉米苗后除草剂大多是烟嘧磺隆成分, 不可混用灭草松、2, 4-滴、灭草松+莠去津混剂等。最佳的喷药时间是玉米2~5叶时, 施药过早或过晚均易造成药害 (最佳的草龄是2叶1心至4叶1心) 。部分玉米品种对烟嘧磺隆敏感, 为防止发生药害, 用药前进行试验。喷苗后除草剂的前后7 d, 严禁喷施有机磷类杀虫剂, 否则易发生药害。但可与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混喷, 喷药时尽量避开心叶。用药需对水225~450 kg/hm2, 高温干旱要适当增加对水量。最佳喷药时间是18:00以后, 既可显著提高除草效果, 又能保证玉米苗安全性。
2.6 精细管理, 化控防倒
适当的玉米化控可降低玉米植株、穗位高度, 使穗上部叶片普遍上举, 植株收敛, 叶片角度变小, 茎秆坚韧, 植株根系发达, 气生根明显增加, 抗倒伏能力增强。常用化控剂有玉米矮丰、玉米矮壮饱、玉得乐、玉黄金等。使用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掌握适宜时期。一般在玉米9~11片叶使用, 推迟或提前均会造成减产;二是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做到不重喷、不漏喷;三是根据玉米长势和气候特点灵活掌握。高密度, 长势旺, 雨水多, 要及时化控。
2.7 适时排灌
玉米苗期怕涝渍。雨水多时, 要及时疏通“三沟”, 以排涝排渍。旱后降雨, 极易滋生小分蘖, 应及时去除, 以利主茎生长。玉米大喇叭口期、穗期需水量最多, 此期气温较高, 若出现干旱缺水, 易发生“卡脖旱”, 导致雌、雄穗不能正常发育, 抽丝散粉延迟, 花粉败育, 授粉不良, 应及时浇水。
2.8 病虫害防治
飞虱、蚜虫、玉米蓟马等6月中下旬危害玉米心叶, 使心叶扭曲, 被害叶片呈银白色条斑, 严重的心叶变黄枯死, 并带来粗缩病, 应及时清除田边、畦埂、地头杂草, 以消灭此类昆虫。用40%氧化乐果375~450 m L/hm2对水450~750kg/hm2, 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蒙城县78月田间积水, 空气湿度大, 温度高, 易发生大小斑病、茎腐病、蚜虫、玉米螟等病虫害。玉米田若发生病害, 用代森锌、敌菌灵、多菌灵等喷施, 每隔7 d喷药1次, 共喷2~3次。大喇叭口期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1 200倍液喷施上中部防治玉米螟, 以杀死低龄幼虫, 或用辛硫磷颗粒剂丢心可兼治玉米后期蚜虫。
摘要:夏玉米生育期间正处于夏、秋季, 高温、干旱、连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发生频繁, 介绍蒙城县夏玉米生产的主要灾害, 提出减灾避灾增产措施。
关键词:夏玉米,防灾减灾,安徽蒙城
参考文献
[1]王继伟.蒙城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7) :91.
[2]马耀, 罗金平, 黄丽超, 等.舞阳县夏玉米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8) :315, 321.
[3]王德锦, 张寅.东阿县夏玉米生产中的气象灾害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2) :312, 314.
[4]陈东峰.蒙城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7) :60, 62.
防灾技术论文 第9篇
在80年代初期, 美国便开始对多普勒天气雷达技术进行研究, 并且将其作为美国天气雷达网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总的来说, 多普勒天气雷达不仅具有获取风场信息的功能, 而且还具备较强的探测能力, 从而为气象网络提供准确的预警报告和监测数据。因此, 从2000年到现在, 随着美国雷达业务布网的逐渐完成, 有效提升了美国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测和防范, 尤其是龙卷风和暴雨天气的预警, 比如说, 它能够识别龙卷形成前奏中的尺度气旋和机场附近的下击暴流, 提醒人们及时做好防灾减灾的措施。与此同时, 加拿大也于1998年到2004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国家多普勒雷达计划”, 即在加拿大灾害性天气频发和人口密集的地方设立了30部多普勒雷达, 有9部多普勒雷达是在原有基础上翻新的, 其余的21部属于完全新建的。实际上, 雷达的探测有效距离为240km, 然而多普勒模式下其探测距离仅为120 km, 如今加拿大的相关专家正在对其进行研究, 争取将多普勒模式下的探测有效距离增加到240 km。由此, 一旦雷达网建成, 国家的气象单位就可以根据雷达网对龙卷风进行预报, 而且与之前相比时间能够提前l5到20分钟, 除此之外, 能够对于雨雪的量级以及风暴的位置做出准确的预报。
二、气象雷达探测的新技术
气象雷达新技术在我国防灾减灾中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第14号热带强台风“黑格比”在2008年9月19日晚生成于菲律宾东部西北太平洋海岸面, 22日下午14时加强为强台风, 迅速向我国广东西部侵袭。24日上午6时45分在我国广东、海南一带沿海登陆, 上午10时逐渐减弱为台风, 下午减弱为热带风暴。“黑格比”9月24日凌晨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登陆后, 快速向西运动, 带来的强降雨、风暴潮等灾害, 致使广东、广西百万民众受灾。9月21日国家气象部门运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技术进行区域拼图清晰的显示出台风移动过程。国家相关部门果断利用这些重要的雷达资料提前安排部署, 做好抵御强台风的防范措施, 大大降低了此次强台风天气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损失。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气象雷达探测的新技术:
2.1双线偏振雷达。一般来说, 采用参数雷达的方法对天气进行研究时,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区分降水的类型、识别降水的目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人们普遍选用双线偏振雷达。它的工作原理是根据降水粒子的差别对入射电磁波产生极化散射特性, 从而能够有效的分类和识别不同类型降水。和一般的天气雷达相比, 双线偏振天气雷达具有如下应用:一是能够准确测量降水量;二是能有效区分冬季不同的降水类型;三是能够准确识别冰雹范围及大小;四是识别风暴中可能出现的闪电活动;五是能够明确飞机能够结冰的条件。综上,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 双线偏振天气雷达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在防灾减灾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2双 (多) 基地雷达。相对于单基地雷达而言, 双 (多) 基地雷达与单基地雷达所收发的地址是相同的, 但是双 (多) 基地雷达的发送站和接收站存在较大的差别, 具有一个接收站和一个发射站或多个接收站和多个发射站, 并且主要以离散的形式进行有效配置。大多数情况下, 双 (多) 基地雷达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离基地, 因此接收站能够在不同的角度观测同一个地方的天气, 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对比较完整的三维矢量风场。此外, 双 (多) 基地雷达系统还能够对天气直接进行测量, 从而获得垂直风、反射率、涡流等基本参数, 从而进一步演算出天气的相关气压和温度。由此, 双 (多) 基地天气雷达系统具有巨大的经济优势, 即不需要伺服系统和操作人员, 其维护费用也非常低。
2.3激光天气雷达。激光天气雷达探测的主要原理是:首先激光器发射激光会与不同折射率的大气层相遇, 从而获得大气中的一些物理参数, 如大气温度、风速和大气密度等。通常来讲, 由于探测目的不同和大气的作用方式的差异, 会导致激光雷达存在许多不同的类型。目前, 香港国际机场具有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雷达系统, 其主要用于预警机场天气, 该系统和机场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 能够准确探测机场附近风切变的影响因素。其次, 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主要是借助微波来对大气中降水粒子的速度进行探测, 然后计算出机场的风速和风向。最后, 激光雷达还可以借助2m波长的红外光束对大气中微细粒子和尘粒的移动进行探测, 与此同时, 还能够测量出在无降水情况下大气中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因此, 将机场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激光雷达进行结合使用, 这样就能够探测到任何天气情况下的机场风切变变化。
2.4风廓线雷达。在大气中由于不同尺度的湍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导致折射指数出现可不规则的改变, 并且还可能对无线电波产生散射影响。风廓线雷达一般是朝着天空进行无线电波的发射, 接收的回波可能会遇到大气湍流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 大气的湍流是根据风的传播方向而进行传播的, 因此, 当得到大气湍流多普勒方向和速度后, 就可以准确判断出风的方向和速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气象雷达新技术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测提供了非常好的硬件基础和参考数据, 双线偏振雷达、双 (多) 基地雷达、激光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我国在这些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仍需要雷达厂家、科研单位和业务合作单位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磊.面向气象雷达数据传输的流媒体流量控制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 2014, 17 (1) :52-53.
防灾技术论文 第10篇
1 高温干旱对棉花生产的危害
1.1 高温对棉花的危害
伏旱时, 棉花往往正值开花结铃高峰期, 也是棉花需要水肥的高峰期, 容易遭遇高温热害。高温热害是指棉花遭遇气温≥35℃的高温和≥38℃的极端高温造成的伤害。高温会导致花粉粒败育, 严重影响棉花授粉, 加重蕾、花、铃脱落, 阻碍同化产物向棉铃输送, 致使棉铃充实不良, 降低皮棉产量和种子素质[2], 使棉花黄萎病、红蜘蛛等病虫害扩散蔓延加重。当环境温度高于棉花生长发育最适温度时, 光合速率降低或停止, 呼吸强度增大, 棉株体内水分供求失衡。高温胁迫还会导致根系养分吸收能力下降、根系早衰, 使土壤肥效难以发挥, 棉株生理性早衰, 现蕾数减少, 蕾铃因得不到足够有机养分而脱落率增加, 铃重减轻[3]。
高温危害分为间接伤害和直接伤害2种类型。间接伤害的机理, 一是饥饿, 即在高温下, 呼吸消耗的有机物质大于光合作用生产的物质, 棉株就会消耗贮存的有机养料, 生长停止, 叶片发黄, 甚至导致死亡;二是氨毒害, 即高温抑制氮化物的合成, 导致植株体内氨积累过多, 毒害细胞, 使棉花叶片变色, 起初为水渍性烫伤状, 后逐渐枯死。直接伤害即在热致死温度点以上时, 高温直接影响细胞质结构, 在短短的几秒钟到30 min内, 植株当即或稍后迅速呈现热害症状。
1.2 干旱对棉花的危害
干旱胁迫下棉花地上部营养体变小、营养吸收前中期比例大、发育提早。干旱胁迫使绿叶面积、叶日积量减少、光合速率降低, 导致光合物质生产能力下降, 进而影响产量形成。盛蕾期、初花期是棉株营养生长旺盛时期, 缺水对棉株营养生长影响最大。受旱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单株成铃数减少。盛铃期、始絮期干旱胁迫则加速棉叶衰老、叶片功能期缩短, 从而减少了光合产物供应, 受旱减产主要是铃重下降较多所致[3]。
高温干旱持续天数越长, 棉铃生长所受的影响越严重, 若突然遇到暴雨的情况下, 部分棉花容易生理失调, 引发红叶茎枯病或凋枯病。高温干旱天气常常是同时出现的, 这更加加剧了对棉花生产的危害程度。其主要防御措施可分为长期措施和应急措施。
2 长期防御措施
2.1 合理布局
分析了解当地高温干旱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 调整棉花种植布局;干旱严重、灌溉设施差的地区, 不适宜种植棉花。
2.2 选用抗旱品种
多旱区选择小株体, 选择适宜的耐高温干旱及抗病虫品种[4], 培育壮苗, 合理密植, 适时移栽。有研究指出, 早期对萌动种子进行42℃的热处理, 在高温条件下热激蛋白活性增强, 可提高棉花对热害的耐受程度, 减少高温条件下的蕾铃脱落[5]。
2.3 地面覆盖
采用秸秆覆盖、秸秆粉碎还田或者地膜覆盖等措施, 可有效提高土壤保墒能力。
2.4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进行肥水、化调、病虫草害防治、整枝等管理措施[6], 特别是增施有机肥, 搭好丰产架子, 做到壮而不旺、健而不衰, 提高棉花抗逆性。
2.5 中耕培土
增加中耕次数, 进行中耕松土, 以切断土壤毛细管, 减少土壤蒸发, 增大水的渗透量, 减少水分浪费。
2.6 建防护林
棉田集中连片, 种植面积大于100 hm2的地段, 可建造农田防护林, 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 削弱风速;高温干旱季节可提高空气湿度, 降低棉花冠层温度, 减少地面蒸发;汛期还可减小径流, 防止水土流失。
2.7 兴修水利
发展排灌设施, 增强地力, 努力提高科学植棉水平。有条件的棉区可配备喷灌、滴灌设施, 达到节水和降温的作用。
2.8 预测预报
对棉花病、虫、暴雨、台风、高温干旱等灾害进行科学预测, 发布灾前预警、灾后减灾技术, 帮助和指导棉农及时做好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3 应急减灾措施
3.1 灌溉降温
高温持续时间长, 且日最高气温超过39℃的时段内, 可在 (14:00左右) 日最高气温出现前, 采取灌跑马水、喷灌和滴灌等方法, 以提高冠层空气相对湿度, 降低土壤和冠层温度, 改善田间小气候。
3.2 及时追肥
科学追施肥料, 灾前可提高棉花抗逆性, 灾后可满足棉花恢复与生长需要。高温干旱期间应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追施花铃肥或盖顶肥, 追肥以速效肥料为主, 在适宜施肥期间如遇降雨, 雨后及时沟施, 防止后期干旱导致土壤板结, 加大施肥难度, 影响肥料吸收效果。对缺钾症状明显的棉田, 快速补施钾肥。可结合防治棉铃虫、盲蝽蟓、棉粉虱等害虫, 根外喷施1%的尿素、1%~2%的硫酸钾和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3.3 引水抗旱
应对高温干旱的原则在于“开源节流”, 就是努力开辟水源勇于灌溉, 尽量减少水分损失以供棉花所需。充分利用泉水和机井抽水等方法, 因地制宜采取滴灌、喷灌、引水等措施。抗旱要达到较好的效果, 必须以土壤含水量为依据, 以棉株的生长形态及气象指标为参考。既要防止贻误抗旱时机, 造成棉株受旱加重, 又要防止盲目灌水, 造成抗旱降雨重叠, 影响抗旱效果甚至造成棉田积水受涝或受渍等现象发生。当棉株叶片出现暗绿、中午顶叶略萎蔫时, 及时在早晚进行灌水, 要沟灌、速灌, 忌漫灌。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喷灌或滴灌。灌后注意松土, 并进行盖草。
3.4 人工干预天气
有条件的受旱地区应抓住一切有利天气, 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3.5 雨后中耕覆盖保水
高温干旱期间如遇雷阵雨, 雨后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 利用稻草、秸秆等覆盖地面, 达到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蒸发的目的。
3.6 加强棉田管理
高温期间应加强整枝, 适时打顶, 去除边心、赘芽等, 清除黄叶、病叶, 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 增加通风透光, 降低棉田温度。
3.7 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由于高温干旱的影响, Bt转基因抗虫棉的蛋白质合成受阻, 杀虫毒蛋白含量降低, 抗虫性减弱, 易受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为害。应根据农业部门科学准确的预测预报及田间调查、监测, 及时防治和控制危害。
摘要:分析了棉花花铃期高温干旱的成因, 介绍了其对棉花生产的危害, 总结了花铃期高温干旱的长期防御措施和应急减灾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高温干旱,危害,减灾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2]洪继仁, 蒋志华, 吴金水, 等.高温影响棉铃生长的原因和防御措施的探讨[J].上海农业学报, 1985, 1 (6) :59-66.
[3]王友华, 周治国.气候变化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9) :1734-1741.
[4]熊婕.异常天气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及防范措施[J].棉花科学, 2012, 34 (6) :39-40.
[5]杨国正, 张秀如, 孙湘宁, 等.棉花早期热激处理与高温期蕾铃脱落关系的初步研究[J].棉花学报, 1997, 9 (1) :36-40.
灾后重建如何防灾 第11篇
1975年海城地震被成功预报,使全国人民和地震工作者为之振奋,但紧接着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没有预报,造成惨烈的损失,又一次粉碎了人们可以预报地震的梦想。日本人曾经预测在中国东海于20世纪70年代会发生大地震,但100多年过去了,至今未发生。美国人提出在加州南部于2004年将会发生大地震,5年过去了也没有发生。中国人1985年曾经预测将于2003年(杯2年)在中国东经107.20、北纬35.20会发生M≥8级地震,结果2003年以内没有发生,2005年也没有发生。因此结论是:在全人类面前,至今仍不能科学准确地预测大地震的发生。唐山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建立了地震监测网和设立了地震管理职能部门;这样把震前、震中、震后融为一体展开了系统的防灾减灾工作,以造福于中国人民。
那么面临灾后重建,我们还要做好哪些防灾减灾工作呢?带着这方面的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霍明远。
至今尚未破解的预报难题
《新华商》:据我们所知,您在23年前即1986年曾在《求是学刊》发表过有关中国M≥8级以上地震预测结果的文章,您能不能讲一下当时的研究背景和主要成果?
霍明远:那篇文章的名字为“相似度求解的一般方法与应用”是与北京师范大学汪培庄教授共同署名发表的。相似度理论是由美国人提出的,由中国人发展了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中介状态规律的一门科学。这篇论文中的一部份即《中国M≥8级地震分布规律与预测》曾在1985年中国地震学会年会上宣读,但未公开发表。后经一位著名科学家推荐才得以在《求是学刊》1986年第一期发表,研究的结论是“在2003年(杯2年)内中国不会产生M≥8级地震,而且在2003年将要发生的M≥8级的地震,位于甘肃的天水—宝鸡—固原之间,非国家重点建设基地。即使发生地震,损失也不会十分严重,过了2003年这次大地震后要间隔111年(杯2年)才发生M≥8级地震,位于贵阳—西昌—遵义之间,也非国家重点建设基地。显然这十分有利于我国的建设事业。”
预测结论与四川汶川大地震结果对比后可以得知:震级误差为零,方位误差为同向10度左右;时间误差为2.5年;地点误差(即震中误差)为E107.20变为103.590;N35.20变为N31.40;距离误差为最近直线距离小于150KM,最远直线距离小于550KM;范围误差为预测的是:甘肃天水—陕西宝鸡—宁夏固原组成的北三角地区,实际发生在甘肃陇南—陕西汉中—四川汶川组成的南三角地区。
《新华商》:误差的范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种变化?
霍明远:时间误差可能是用相似度这种方法根本就达不到误差杯2年的精度,应放大到杯5年为宜。方位误差、地点误差(震中误差)和范围误差都是由于自1985年以后南三角地区及其周边相邻地区的地壳质量加大,从而导致阻力加大,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地应力相同条件下,能量的释放距离被缩短,没等到达北三角地区就释放出来了。
《新华商》:学术界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但是海城地震预测是准确的,您是怎么看的?
霍明远:首先应该区别两个概念,一个是预测,一个是预报,一字之差,在地震意义上讲应有天壤之别。地震预测是民众的事,地震预报是政府的事,二者不能错位。应该让国人知道,个人可以对地震作出预测,递交给各级政府作参考,而不能向社会或公众发出地震预报。各级政府对送来的地震预测要认真对待,由主管职能部门表明态度决定取舍。地震预测只是可能发生但不一定发生,重在预防。地震预报则是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很可能发生但也不是绝对会发生,分出预报等级,这样使可能发生的地区有一个思想和物质的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就像灾区叶志平校长那样胸有成竹地去应对。
我也认为现实的科技手段,人类还不能科学准确地预测大地震。但在困难面前人们应该知难而进,大胆地进行探索,而不能宣传和接受悲观的论点和无所作为或无能为力的论点。我坚信“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海城大地震准确预测是中国人民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是一次伟大的地震预报实践。国外个别人说它是不科学的、混乱的、经验的和运气的,我个人认为不能接受。我认为一个不科学的准确预测,远比一万个科学的不预测强百倍、千倍、乃至万倍,因为那是以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作为代价的。
《新华商》:您认为发生此次地震的原因是什么?灾后重建应注意哪些问题?
霍明远:我认为大于等于8级的地震是板块运动造成的,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的,但也可能由于星际引力的改变,太阳黑洞的变化,以及地壳质量的增减等多种原因使得长期地震预测往往不准,但是长期地震预测所反映的一个大致方向和一个大概范围,以及一个可能的时间段,也不是不可取的。我认为在将来的100年内中国将不会再发生8.0级以上的地震。灾后重建永久性的建筑要达到抗8.0级地震标准,在建筑材料上也要着重选材,以轻体结构、稳定性结构为主,而建筑的形式则以金字塔形式最为稳定。道路不要大修,因种种外因诱发的小震诸多,山体或泥石的崩塌都会破坏道路。灾后重建没必要避讳已经发生地震的中心地带,因为整个地质大环境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在这里大兴土木基本没有问题。灾后重建要注重基础设施、工业设施、民用设施这三部分的建设。
《新华商》:您认为灾后重建的建筑物标准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霍明远: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上。应吸取国内外多次大地震恢复重建的经验,认真、仔细地进行震害调查,进行整体规划并划出不适宜建设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小学教学楼、幼儿园、医院的建筑抗震分类标准,将村镇建筑纳入国家规范体系,对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上部砌体房屋进行严格设计,适当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和结构整体抗震水平,加大规范执行力度的监督检查。
规避灾后重建的风险因素
《新华商》: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您认为是否应调整地区规划?
霍明远:在这次地震之后还会有很多小的余震,但短时间内不会再发生这样大的灾难性的地震,中国其他地区也不会出现,未来的100年是一个发展的好时机,灾后重建可以放心去做。
我建议在灾后房屋重建中,应适当调整地震区划,并更加重视房屋建筑的抗震问题。尤其是永久性建筑要达到抗8.0级以上地震,在建筑材料上要着重选材,以轻体结构、稳定性结构为主,而建筑的形式则以金字塔形式最为稳定,目前的建筑物主要以四方体为主,而四方体是最不稳定的结构。
《新华商》:您觉得灾后重建的建筑物标准应考虑哪些因素?
霍明远:我不是特别赞成大修道路,因种种外因诱发的小震诸多,导致山体或泥石的崩塌都会破坏道路。当前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具备较好的经济实力;2.我国钢产量位居世界前列;3.适当提高结构抗震设防标准所增加的费用在总造价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有的大型建筑只占5%—10%;4.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希望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避免或减轻重大的地震灾害。综合以上因素,所以要适当调整地震区划,这关系到灾后重建的一系列标准问题。
《新华商》:灾后重建的选址工作尤为关键,您认为应规避哪些风险?
霍明远:地震灾害之所以造成重大死亡,关键在于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和质量,而并非地震本身。统计数据显示,地震中超过95%的死亡是因建筑物倒塌所致。那么,建设结构合理、设计科学、质量可靠的住宅、学校,才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考察,需要多方力量的协作与配合:既需要地质专家的勘查,选择最适合建筑物存在的地址,也需要建材专家挑选出最适合当地环境的抗震材料,还需要建筑设计专家,根据当地的环境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地震等风险,拿出更加科学更加实用的设计方案。同时,需要相关研究专家,对交通、卫生、学校、供水、排水等方面的布局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这些工作完成后,再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步到位。
《新华商》:唐山大地震后,国家建立了地震预报网,那么汶川地震后,我们应该要如何汲取教训,建立地震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
霍明远:应建立地震预警机制,在重点流域、区域和地质构造活动带建立实时跟踪监控网络,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对可能出现的地震问题进行及时预警预报,并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抓紧建立突发性地震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地震的能力,减轻灾害。我国应该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集中各种资源,以应对城市灾害的突发事件。完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还要加强有关立法工作和建立评价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
灾后重建如何合理规划
《新华商》:由于地震造成的恐慌要进行防灾减灾,在规划上也许会加大成本投入,那么对未来的规划将如何把握呢?
霍明远:当下理应顺利进入伤员的救治和家园的重建阶段。灾后重建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次地震发生地区是民族聚集区,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特色,在重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该地区的未来发展。由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不高,所以未来旅游可能是这些地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规划过程中,旅游需要体现当地传统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元素,对这些历史文化的东西既要摸清情况,又要尽可能地予以保护,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传承下去,将来如果有机会可能还要部分的修复、整理,纳入到以后的生活当中。
对于处于断裂带两侧一定范围内不适宜盖高大建筑物的地方,在规划过程中可能会把它作为绿化带留出来,在平时能作为公园或开放空间使用,在地震时,则可以作为避难场所。对于相对安全的地方,则可以考虑重新开展建设,在道路格局上则要尽可能维护原来的系统,这样可以通过花少量的钱就可以迅速恢复,而且有利保持城市原有的特色。
《新华商》:那么地震之后是否应该提高汶川等地的设防烈度?
霍明远:我国对地震烈度分为12度,而抗震设计规范最高设防只到9度。
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比如将汶川地区由7度设防提高到8度设防,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其成本投入预计将整体增加10%-30%。而一味增加土木、水利等工程的抗震系数并不是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些简单、经济的手段,来有效提高工程设施的防震抗灾能力。当然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严格设计,规范施工,杜绝豆腐渣工程。
《新华商》:那如果想从防灾的角度来讲,国际上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借鉴?
霍明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同样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但正因为地震多发,使得日本建立了完善的防灾和救灾体制,日本人民遇到地震等灾难也能镇静以对,将损失降到最低。汶川地震后,应把老百姓从灾区深山中搬迁出来集中居住,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又有利于地震防范知识的普及。
日本政府在1978年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规定如果测得大地震即将发生,首相将在预测地震日期前两到三天发表《警戒宣言》,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2001年,日本改组了中央防灾会议机构并加强了该机构的职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及应急反应系统。一旦国家发生重大灾难事件,日本政府首相将担任总指挥。政府可以通过这些预报地震,以科学家推算出的结果同政府地震部门验测出的地震波相结合,地震预报可以向气象预报学习,分出等级,分出时序,使各级政府和群众都有一个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
抗震设防不要走极端
《新华商》:地震发生后许多地方加大了房屋建筑的抗震系数,以减少地震损失,您是怎么看的?
霍明远:毫无疑问,任何自然灾害,对政府的治理和应急能力、社会的生活秩序和心理压力都会形成一种挑战。在这次地震当中,倒塌的房屋废墟中大量的预制楼板随处可见,而这些使用预制楼板的混合结构房屋在地震中是最为脆弱的,许多人正是被它们夺去了生命。加大房屋的抗震系数,从理论上讲这是对的,但不能普遍推广。因为不处在地质构造活动带的地区没有必要去强调建抗8级地震的建筑,不是永久性的建筑,更没有必要去抗8级地震。
《新华商》: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普遍加大房屋抗震系数,无形中增加了建筑成本,也就是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你认为该如何预防这种现象?
霍明远:普遍加大房屋抗震系数是对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合理的抗震系数范围。是不是什么建筑都要去抗8级地震,我看没有必要。农村的平房也要建抗八级地震有什么必要?这就要求去科学地对待抗震。首先要考虑这个地区在不在地质断裂活动带上,其次是考虑建筑物是不是永久性的建筑,在考虑建筑物的用途,比如:学校、医院、或者仓库、厂房等等,综合起来确定其抗震标准为宜,否则会得不偿失,白白浪费资源、资金和人力。
《新华商》:通过这次地震,我们现行的建筑标准是不是也需要改进?
防灾减灾夺丰收 第12篇
当前已进入防汛中后期, 但天气仍有许多不确定性, 农业生产特别是秋粮生产还要过洪涝、干旱、台风、“寒露风”、早霜等多个关口, 抗灾夺丰收的任务依然艰巨。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 不大意、不麻痹, 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一些, 把准备做得更充分一些, 把工作抓得更紧一些。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全体会议部署要求, 狠抓工作落实。农业部要求当前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应急管理, 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特别是针对秋粮生产可能面临的灾害, 做到技术方案早出台、救灾物资早落实、防御措施早到位。二是加强秋粮信息调度, 要特别关注跟踪水稻、玉米等主要品种, 特别关注东北等主要产区的作物长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时研判、及时反映、及时采取措施。三是加强指导服务, 一旦发生严重灾情, 要及时派出工作督导组和技术指导组, 深入灾区开展巡回技术指导, 帮助农民搞好灾后田间管理, 及时改种补种, 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四是加大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支持灾区恢复生产。要做好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生产资料调剂调运工作, 切实保障恢复生产救灾物资需求。五是搞好宣传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农业抗灾救灾的重大行动、重大措施和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 切实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工作合力。
在做好防灾减灾的同时, 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 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努力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部副部长、部安委会主任危朝安指出, 今年以来, 各级农业部门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平安农机”、“平安渔业”、“平安单位”创建活动, 全国农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但安全观念要警钟长鸣, 安全生产要常抓不懈。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各项要求部署, 充分认识做好当前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和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高度, 不断增强做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切实加强领导,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在各项生产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 重点抓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职责清楚、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切实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农业安全生产行业指导工作职责, 农机、渔业、农垦、畜牧兽医等部门都要针对本行业、本系统工作特点, 加强风险隐患排查, 加强薄弱环节工作, 对可能由强降水、洪水、台风、泥石流、高温等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明确防范重点, 制定有效防范应对方案和措施。
三、做好部系统安全保卫工作。以防火安全为重点, 组织力量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行动, 突出抓好本单位的电、供气、供水、通信、交通等重要设备设施, 以及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危险品、微生物菌毒种等的检查, 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不留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