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土地区范文(精选4篇)
粉土地区 第1篇
1 工程概况
拟建建筑物为酒店(27层)和两幢公寓(32层),地下2层,框剪结构,基坑开挖深度为10 m,该工程基坑南北长约80 m,东西宽约60 m。其中基坑南侧、东侧15 m均有高层建筑,基坑西侧最近处距城市主干路约10 m。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仅为1.0 m左右,场地范围内与基坑设计有关的主要土层分布情况如下:①杂填土:杂色,松散~稍密,土质不均匀,主要由砖、碎石、灰土组成。该层厚0.3 m~3.5 m;②粉土:黄褐色,稍密~中密,很湿,土质不均匀,干强度低,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该层厚1.5 m~6.6 m;③粉质黏土:灰褐色,可塑,局部软塑,土质不均匀,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该层厚1.8 m~4.2 m;④粉土:浅灰色,稍密,很湿,干强度及韧性低,摇振反应快,本层厚5.2 m~10.5 m。以上土层的物理指标见表1,其下土层仍为粉质黏土与粉土层,至层底深度-60.10 m处仍未见岩石。
3 基坑支护设计
3.1 止水帷幕设计
由于止水帷幕起到支挡和止水的双重作用,因此止水帷幕沿基坑边缘、在基坑周边全部范围内设置,止水帷幕采用双排水泥土搅拌桩的形式(见图1),水泥土搅拌桩搭接长度不小于150 mm,采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做固化剂,水泥掺入比不小于15%。为起到更好的止水效果,水泥土搅拌桩的长度为基坑开挖深度以下4 m。水泥土搅拌桩施工时,严格按现行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等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3.2 复合土钉支护设计
为保证该基坑的稳定和周围建筑的安全,通过多次研究、比较和调整,最终选用竖向超前支护锚杆结合土钉墙进行复合土钉支护,基坑支护剖面见图2。支护桩采用竖向超前支护锚杆,直径220 mm,桩间距1.0 m,竖向超前支护锚杆的长度为基坑开挖深度以下2 m,具体配筋见图3a)。
水平锚杆采用全长锚固式压力注浆锚杆,锚杆与水平的安放角为5°,锚杆主体为直径48 mm(厚3.5 mm)的钢管,加工成花管形状,花管按500 mm的行距,圆周4孔(直径8 mm)均匀布置,通过花管压力注纯水泥浆。水泥采用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0.5~0.6,注浆压力为0.8 MPa~1.5 MPa。
锚杆(钢管)的锚头采用22直角弯筋与锚杆主体钢管双面焊接的方式连接,直角弯筋与钢筋网绑扎连接。在第2,3排水平锚杆端部增设腰梁,腰梁采用20a槽钢,锚头采用钢垫板+螺母。锚杆锚头的细部构造见图3b),图3c)。
混凝土面层厚度为60 mm,混凝土强度为C20,喷射混凝土配比为:水泥∶砂∶石子=1∶2∶2,挂单层6@200×200的钢筋网,钢筋网搭接长度为300 mm。面层钢筋网固定时,将14(长度400 mm)短钢筋击入土层,外部与面层钢筋网连接,短钢筋间距为2 000 mm×2 000 mm。面层细部构造见图3d)。
3.3基坑内降水设计
基坑采用管井降水,即降水后的水位距离基坑底不小于0.5 m,降水井深度为17 m。其中周边部位降水井间距10 m,中间部位降水井间距为15 m,中间局部较深部位周围应布置降水井。周边部位的降水井中心布置在距离基础底板边缘0.5 m处,距离基坑内侧支护边缘0.5 m。降水管井成孔直径600 mm,滤管采用内径400 mm的无砂水泥滤管,滤料采用直径5 mm~10 mm的干净石子。在基坑四周,止水帷幕外侧和基坑内侧设置水位观测井和回灌井,水位观测井用来观测降水过程中水位的变化情况,当基坑外侧水位变化较大时,可以通过回灌井调整水位。
4施工要点
1)场地地下水水位较大,基坑开挖到含水层前,隔水帷幕要施工完毕,基坑开挖和支护同步进行。2)基坑内部管井施工时需避开工程桩桩位及桩承台、剪力墙位置。3)止水帷幕施工时,应时刻注意检查浆液初凝时间、注浆流量、风量、压力、旋转提升速率等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并随时做好记录。4)土钉施工时如遇障碍物或地下管线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通知设计、甲方和监理,待查清地下情况,调整设计后方能继续施工。5)土钉施工严格按照规程规范进行,先成孔、清孔、安装拉筋,然后注浆。6)超前支护锚杆钻孔隔开跳打,孔的深度比设计的超前支护锚杆长度深0.5 m,钻机的钻头与超前支护锚杆直径相同。
5结语
该粉土地区深基坑工程在基坑周边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施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采用了竖向超前支护锚杆、水平锚杆与止水帷幕相结合的复合支护方案对其进行支护处理。深基坑支护施工完毕后,在随后的深基坑开挖及地下室的建造施工过程中,基本上未出现深基坑壁渗水及垮塌现象。
摘要:介绍了某基坑位于粉土地区,开挖深度为10 m,结合工程的地质条件,确定采用复合土钉与止水帷幕联合支护方案,归纳了设计参数及施工要点,总结了该复合支护技术的优点,对类似深基坑支护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基坑支护,复合土钉,止水帷幕,超前支护
参考文献
[1]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2]陈宗平.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04,30(8):40-41.
粉土地区 第2篇
深基坑开挖会引起周边环境的变形, 变形过大会造成建构造物的功能丧失甚至破坏, 尤其是对于位于繁华闹市区的深基坑, 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要求更加严格, 难度更大,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 对郑州地区某深基坑的施工监测进行归纳总结, 研究复杂环境下粉土地区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特性和变化规律, 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工程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1 工程概况
1.1 基坑情况
拟建工程为郑州某项目三号楼及地下车库, 主楼地上32层, 整个场地建筑地下3层人防地下室, 临主楼设一地下机械停车库。基坑平均深度12.7米, 局部13.2米。
1.2 基坑周边环境
1.3 工程地质情况
拟建建筑物场地地势平坦, 地貌单元为黄河冲击平原, 在基坑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地产主要由杂填土、粉土、粉质粘土、粉砂组成。地下水类型为潜水, 稳近期地下水位埋深在自然地面下13.2米~13.4米, 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0米。根据场地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及周边环境条件和相关规范规定, 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
1.4 基坑支护形式
本工程基坑支护划分为5个支护剖面, 主要采用桩锚支护形式。
2 测点布设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 针对一级建筑基坑的开挖、开挖及地质情况, 监测内容包含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基坑坡顶竖向位移、基坑坡顶水平位移、深层水位位移、锚索内力等。建筑物沉降、坡顶沉降及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最大程度的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 并满足监控要求;深层水位测量应在灌注桩成孔后绑扎测斜管于钢筋笼之中, 在绑扎及布设过程中应保证测斜管的完好;锚索计应安装在钢支撑的两端, 安装时钢绞线从锚索计中心穿过, 锚索处于钢垫座和工作锚之间, 在安装过程中随时对锚索计进行测量以免锚索计的偏心受力或过载。测点布设图如图1。
3 监测数据分析
3.1 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
本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复杂, 需将建筑物沉降作为重点监测项目, 在施工过程中如有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使得项目正常进行的同时对周边建筑的影响降至最小。在数据上我们选取已建二号楼中的JCJ-31、JCJ-33、JCJ-34、JCJ-35、JCJ-37、JCJ-38五个监测点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 曲线图如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测定布设完成初期数据稳定无较大变化, 基坑开挖后测点小幅度小沉, 说明基坑的开挖对临近建筑物存在一定影响, 在后期基坑开挖完成并完成锚索锚杆的加固后数据趋于稳定。
3.2 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及基坑坡顶竖向位移
本项目中基坑开挖最深处可达17m所以在监测内容中坡顶沉降及位移的观测对于基坑的安全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选取坡顶水平位移的D1、D2、D3、D4、D5五个测点, 坡顶竖向位移的S-01、S-02、S-03、S-04、S-05五个测点作为分析对象, 坡顶水平位移曲线图如图3所示, 坡顶竖向位移曲线图4如所示。
在图3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基坑的开挖坡顶水平位移数值逐渐变大, 位移点向坑内方向移动, 待基坑支护完成后测点数值稳定下来, 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的侧壁受土壤的侧向应力影响使得坡顶产生侧向的水平位移, 支护的及时完成使得侧壁的变化逐步稳定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开挖初期测点D4产生了一次较为剧烈的变化, 这是在该测量时间内基坑受雨水的影响周边坡顶位移点均有一定的异常变化。根据图4数据走势我们可以看出基坑的坡顶位移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整个开挖过程中无异常变化, 结合坡顶的水平位移可知基坑开挖过程中主要的变形来自于基坑侧壁及坡顶。
3.3 深层水位位移
在所有的监测项目中深层水位位移最能直接有效的反映基坑的受力变化, 测斜管在进行灌注桩施工时绑扎于钢筋笼内, 深层水位位移的曲线图能够有效反映基坑开挖之初至基坑开挖完成灌注桩的受力变形。如图5所示, 在基坑开挖之初灌注桩整体稳定无变形, 随着基坑的不断加深灌注桩逐渐向基坑内方向倾斜, 这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随着开挖深度的不断加大基坑侧壁所受应力的不断加大导致桩体受力变形, 深层水位位移的监测能有效反映桩体及基坑侧壁的整体变化, 对基坑的开挖有重要意义。
3.4 锚索内力
锚索是基坑支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的内力变化也作为基坑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出现于各个基坑监测项目内, 本项目中锚索内力整体处于平稳状态如图6, 其中MS-02-02从布设之初至基坑整体开挖完成无剧烈变化, 而MS-05-02、MS-01-02在布设完成后由于基坑开挖不断进行, 内力有所增大, 一段时间后归为平稳, 基坑的开挖对锚索有部分的影响锚索内力, 能够反映基坑开挖一定范围内的锚索内力变化。
4 处理措施
(1) 对于基坑周边建筑沉降,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微小的变化, 基坑开挖后支护的及时完成能够有效的防止周边建筑物变形, 并且在监测过程中除数值的采取外应加强对建筑物的巡视, 以保证周边建筑的安全。 (2) 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在开挖过程中受基坑侧壁的应力影响会有一定的变化, 参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来审定位移变化, 且基坑的坡顶水平位移受雨水影响, 在阴雨天气需加强监测频率提高位移量的预警值并且加强现场巡视, 保证基坑安全。 (3) 深层水位位移, 是基坑监测中最为直观的一项监测项目, 需严格对待, 由于测斜管绑扎于灌注桩内在破桩过程中容易破坏, 因此除认真完成现场的监测外需加强对测斜管的保护, 以完成规定的监测内容。 (4) 锚索内力能够有效反映基坑开挖一段时间内锚索所受内力变化, 在基坑开挖时间段内应提高锚索内力的监测频率, 控制好基坑的开挖进度。
5 结论
(1) 基坑周边建筑物会因基坑开挖产生微弱的变形, 需要更加注重基坑开挖的规范性与支护的及时性减少对周边建筑物的危害。 (2) 基坑受雨水变化明显, 在阴雨天气应注意基坑的安全工作。 (3) 随着基坑开挖, 基坑侧壁受侧向应力作用, 带来基坑维护桩桩体的变化, 按照规范要求控制开挖进度及桩体变形尤为重要。 (4) 基坑的开挖对锚索内力变化有部分影响, 在开挖深度超过锚索一定范围内, 锚索内力稳定下来。
摘要:深基坑开挖会引起周边环境的变形, 变形过大会造成建构造物的功能丧失甚至破坏, 尤其是对于位于繁华闹市区的深基坑, 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要求更加严格, 难度更大,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 对郑州地区某深基坑的施工监测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分析监测数据与对应的工况, 监测内容包含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基坑坡顶竖向位移、基坑坡顶水平位移、深层水位位移、锚索内力, 研究复杂环境下粉土地区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特性和变化规律, 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工程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关键词:粉土,复杂环境,基坑,监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粉土地区 第3篇
本文对郑州粉土地基上经优化设计后的某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进行监测研究,该建筑经优化设计采用筏形基础。分析粉土地基上高层建筑筏形基础的上部结构、筏形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问题。
1 监测概况
本工程地基土体为较均匀的粉土地基,经过验算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均满足要求[3],本研究将通过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分析验证粉土地基上高层建筑筏形基础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测试内容包括筏形基础沉降、基底反力和筏板钢筋应力。建筑物的变形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建筑物沉降监测位置如图1所示,在建筑物上布置沉降观测点14个。筏板垫层底面上,结构与土接触处的基底反力(土压力)采用土压力计测量,根据对称原理,在筏形基础的一半范围布置53个土压力计。筏板内纵横向主要受力钢筋的应力变化采用钢筋应力计测量,筏板内布置32个测点,监测筏板顶面、底面的纵向、横向的钢筋应力,共128个钢筋应力计。
2 高层建筑监测结果及分析
2.1 沉降监测结果
本研究的沉降测试结果从地上一层开始,基础及地下一层的荷载不产生附加应力,故不产生沉降。主体结构共11层,基底荷载不断增大,监测结果至上部结构荷载不变。
从最终沉降结果看,整个建筑物沉降较均匀,各测点沉降量介于23.5~27.1mm,沉降量较小。表明在郑州粉土天然地基上,采用筏形基础,沉降完全能满足工程安全和要求。
高层建筑南侧纵向轴线测点的沉降量随着建筑物荷载增大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南侧纵向轴线的沉降量,在中间部位沉降量较大,两侧沉降量较小,基本上沿着纵向轴线呈对称特性。筏板基础的沉降分布形式是由于筏板非完全刚性,筏板边缘的沉降较小。
2.2 地基反力结果
图3为不同测点基底反力随楼层增加的变化曲线,其中T48、T53为角部测点,T14、T28为边部测点,T4、T12和T36位于筏板内部。从测试结果(见图3)可见,随上部结构荷载的增长,基底反力随之增长,筏形基础角部的基底反力增长速率较快,而中部的基底反力增长速率最慢;总体上部结构小于8层时增长较快,上部结构大于8层,结构总体刚度较大,筏形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架越作用”明显,基底反力呈中部小边缘大的特点。
图4为筏形基础纵向轴线的基底,测试结果表明:上部结构低于7层时,随着上部结构荷载增大,基底压力增长较快,上部结构高于7层时,基底压力增长较慢;筏板的边缘测点T49和T52的基底反力较大,是由于上部结构和基础整体起到“架越作用”,基底反力向边缘传递。
2.3 钢筋应力结果
筏形基础中钢筋应力是由以下两方面产生的:筏形基础中混凝土收缩产生的钢筋应力;上部结构荷载产生的钢筋应力。纵向钢筋应力随上部结构荷载的变化如图5所示,各测点均随着上部结构荷载的增大,上部结构荷载不变后,各测点的钢筋应力仍在增加。筏板内边部测点的钢筋应力较中部测点的钢筋应力更大。
图6为纵向钢筋应力随上部结构荷载的变化,可见随着楼层增加,纵向顶层钢筋应力相应增加,且变化较均匀。上部结构低于7层时,应力变化均匀且增长迅速,筏板中心部位应力较大,是由于筏板中心荷载较大,筏板挠曲较大,应力增加,边部测点钢筋应力较中部大,应力分布呈“马鞍形”;上部结构高于7层,钢筋应力增长缓慢,钢筋应力的“马鞍形”分布更明显,上部结构荷载施加完成后,筏板顶部钢筋应力最大为71.65MPa的压应力,筏板纵向底层的钢筋应力随着上部结构的增大而增大,上部结构荷载小于7层应力增长较慢,大于7层9应力增长较快。随着上部结构荷载增长,筏板底层纵向钢筋应力增长,应力分布不均匀,上部结构荷载施加完成后,筏板底层钢筋应力最大为40.77MPa的压应力。筏板顶层及底层的钢筋应力均随上部结构荷载增长而增长,筏板顶层钢筋应力的增长大于底层,上部结构荷载施加完成后,筏板内的钢筋应力均为压应力。
3 结语
为了研究优化设计后的上部结构、筏形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规律,针对郑州粉土天然地基上高层建筑的沉降、筏板钢筋应力和基底反力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随着上部结构荷载的增加,筏形基础沉降增长;纵向轴线上各点的沉降呈抛物线形;随着上部结构荷载的增加,基底反力也相应增长,上部结构小于7层增长较快,随后增幅较慢;基础中纵向轴线和横向轴线的基底反力表现为内部较小,边部和角部较大;上部结构荷载增加,筏形基础钢筋应力相应增加,基础顶层的钢筋应力增长快,底层的钢筋应力增长较慢;筏板钢筋应力的最大值为84.63MPa,在弹性范围内;钢筋应力呈内部小和边部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齐良锋,张保印,简浩.某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桩间土反力原位测试研究[J].岩土力学,2004(5):827-831.
[2]李俊才,纪广强,宋桂华.高层建筑疏桩筏板基础现场实测与分析[J].岩土力学,2009(4):1018-1022.
粉土地区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物防微灵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提供。试验蚕品种为871、872 原种。
1.2 试验地点
本实验选择湖北省黄冈大别山蚕区和和鄂西北蚕区蚕种场各1 个, 分别是罗田三宝蚕种有限公司的七娘山原蚕村和宜昌金桑蚕业有限公司 (南漳蚕种场) 的农家川原蚕村。分别进行同户和同村不同户对比试验。
1.3 试验方法
(1) 药物配制。先将本品包装内大小两包主剂和辅剂充分混和, 加入少量水溶解, 然后加水至15 kg, 搅拌均匀即配成大蚕期所需浓度药液;小蚕期用药浓度减半, 加水至30 kg。
(2) 叶面喷施。用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桑树叶面上, 桑叶的正反面都要湿透, 尤其是叶背, 若在喷施后的有效期内遇下大雨, 另重新喷施。1 亩地约需防微灵4 包-5 包。三龄眠蚕喷1 次, 供四龄蚕用桑;四龄眠蚕喷1次, 供五龄蚕前3 天用桑;五龄第3 天喷1次, 供五龄蚕第4 天至熟蚕用桑。同一地点的试验区和对照区采用同一地块桑园的桑叶, 设喷施清水的桑园对照, 原蚕在同一条件下饲养, 每回每区按试验要求定量给叶。
(3) 调查数据。原蚕饲养制种结束后, 结合显微镜镜检的方法, 分别调查制种张数、微病蚕种淘汰张数、蚕种淘汰率、微病户数、超毒户数、微病户率、超毒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户使用防微灵防治微粒子病的效果
在湖北省南漳县农家川原蚕村和罗田七娘山原蚕村, 选择饲养条件中等以上的农户各3 户, 每户饲养蚁量不限, 分别采用两种桑叶即喷施防微灵桑和对照桑定量喂养, 试验结果见表1 和表2。从表1 可以看出, 在南漳农家川原蚕村, 饲养蚁量都是40 g, 制种张数用药区为572 张, 淘汰蚕种张数0 张, 淘汰率0;对照区制种张数为566 张, 淘汰8 张, 淘汰率为1.41 %。结果表明使用防微灵喷洒桑叶防治微粒子病效果明显, 降低了淘汰率, 使防治指数达到了100 %。
从表2 可以看出, 在罗田七娘山原蚕村饲养蚁量都是100 g, 用药区制种数为1 470张, 淘汰2 张, 淘汰率0.14 %;对照区制种数为1 520 张, 淘汰7 张, 淘汰率为0.46 %。结果表明使用防微灵喷洒桑叶防治微粒子病比对照淘汰率下降了0.32 %。
2.2 不同户使用防微灵防治微粒子病的效果
在上述两个原蚕村, 各选择家蚕饲养条件中等以上且住址较为集中的农户20 户, 饲养条件尽量一致。其中10 户采用防微灵桑, 另10 户采用对照桑, 同时开展防微灵桑和对照桑的试验, 按照饲养要求定量给桑, 试验结果见表3 和表4。从表3 可以看出, 在南漳农家川原蚕村, 采用防微灵桑饲养原种的10 户农户, 有微粒子病发生的农户有1 户, 超毒0户, 微粒子病发生户率为10 %, 而采用对照桑的10 户中, 4 户有微粒子病蚕种检出, 其中蚕种超毒1 户, 微粒子病发生的户率为40%, 超毒率为10 %, 可见, 在同村采用防微灵喷洒桑叶防治微粒子病的效果也同样明显, 微病户率下降了30 %, 超毒率下降了10 %。
从表4 可以看出, 在罗田七娘山原蚕村采用防微灵桑饲养原种的10 户农户, 有微粒子病发生的农户有1 户, 超毒0 户, 微粒子病发生的户率为10 %, 而采用对照桑的10 户中, 3 户有微粒子病蚕种检出, 微粒子病发生的户率为30 %, 可见, 在罗田原蚕点同村采用防微灵喷洒桑叶防治微粒子病的效果也同样明显, 微病户率下降了20 %。
3 小结与讨论
在原蚕生产过程中, 想要彻底杜绝发生微粒子病难度相当大, 尤其是一些被微孢子虫病原污染的蚕区, 即使认真执行了蚕室、蚕具消毒工作, 也不可避免发生环境或桑园害虫间的交叉感染, 造成蚕种微粒子病超毒。因此, 在原蚕饲养过程中, 还应当重视桑叶的防治工作, 防止“病从口入”, 最大限度的确保蚕种安全。防微灵是通过蚕儿食下桑叶吸收的多菌灵成分, 在蚕体内抑制微孢子虫增殖, 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微粒子病的效果[4]。王越等比较了防微灵药物治疗和叶面消毒在蚕种生产中应用的效果, 认为在蚕种生产中使用防微灵, 可降低蚕种淘汰率, 提高无毒率, 防微效果显著[5]。
本试验在湖北省主产蚕区蚕种生产原蚕村开展防微灵防治微粒子病的效果试验, 从同户比较结果, 湖北省南漳县农家川原蚕村和罗田七娘山原蚕村的蚕种淘汰率均低于对照, 同村使用防微灵防治微粒子病微病户率分别下降20 %-30 %。试验结果证实了防微灵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作用。使用防微灵可有效的预防微粒子病的发生, 降低蚕种生产风险, 提高蚕种质量和企业效益。建议湖北蚕种生产上加大防微灵的使用力度, 提高全省微粒子病防治效果和水平, 确保蚕种与原料茧生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曾光远, 邵云华, 倪春霄.杭州千岛湖蚕种有限公司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与成效[J].中国蚕业, 2015, 36 (3) :71-75.
[2]张永红.再谈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J].广西蚕业, 2011, 48 (2) :25-27.
[3]刘明萱, 薛宏, 李丽蓉.“防微”药剂不同使用方式对原种质量的影响[J].中国蚕业, 2011, 35 (3) :23-24, 41.
[4]胡智文, 徐孟奎, 闵思佳, 等.我国蚕业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探讨[J].蚕业科学, 2001, 27 (2) :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