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评语范文第1篇
书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戴光年 译
版次:2010年1月第1版 出版方:新世界出版社
学院: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班级:新闻1201班
姓名:左秋芳
U201217211
群众理性的颠覆者
【摘要】:民主化使得各种偶像与建立在血统基础上的世俗之权已逐渐被平等人权和参与扩大的主张所消解,从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创造者。然而事实的现状却告诉我们真相并非如此: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各种纷杂的意见与价值观层出不穷,民众就如同处在“沉默的螺旋”中的一颗颗砂砾,永远不知道会被风吹向何处。当新的事件爆出,对于民众来说就如同迷茫乱窜的蜂群找到了突破口,终于找到了情感的宣泄点,于是民众此时更像一群乌合之众。本文基于社会现状,联系勒庞的观点,对群体心态进行了个人的探讨。
【关键词】:群体;无意识;本能;传染;暗示
生活在
19、20世纪的勒庞,亲眼见证了传统的宗教、政治及社会信仰的分崩离析和技术发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反映在西方各民族政治生活中,群众作为一种力量的崛起。
在《乌合之众》中,勒庞分三卷分析了群体的心理、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他认为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
在第一卷《群体的心理》中,勒庞分为四章,研究了群体的一般特征、感情观与道德观、群体的推理与想象力、信仰的宗教形式。
在第一章群体的一般特征中,勒庞提出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与轻信是群体的两大特性。勒庞在书中提出,在群体心理中,原本突出的才智被削弱了,无意识本质催生、刺激着群体的原始冲动与本能欲望,使得群体之具有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勒庞还仔细分析了群体统一性的三大成因:本能、传染、暗示。种族精神也是勒庞论述的重点,他认为种族精神不同,民族的性格与命运也就不同。
在第二章群体的情感与道德观中,勒庞认为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因此群体之中最易于引发幻觉印象。群体惯于把歪曲性的想象力与因为这种想象所引发的幻觉同真实的事实混为一谈,没有区分主观与客观的能力,因为群体缺乏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这也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群体经常趋于极端,偏执与专横,渴望强权,趋于保守,道德沦丧的同时也有着道德净化的作用。“尽管群体经常会放纵自己的低劣本能做出道德败坏的事情来,但是也会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
在第三章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中只接收简单、形象的观念,并且只有伪推理能力,想象力异常丰富则成为了群体的三大标签。
第四章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中,勒庞基础群体的伪推理能力与易受暗示的特性发现了群体的偶像崇拜行为。群体会为了自己所信奉的理想慷慨赴死,同时,由于统治者的权力源于民众,并且代表着民众的意志,又由于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勒庞批判道:“历史上的惨案,无一不是群体所为。”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勒庞同样分四章研究了群体意见的因素、群体领袖、群体意见与信念的变化三部分。
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论述了群体意见和信念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勒庞提出了群众运动的五条导火索:民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同时在论述中勒庞也提出政治制度并无好坏之分,只是民族性格在政治领域的反映,并提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狂热暴徒、无知民众正是群体的有力队伍。群体意见形成的直接因素则与群体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与轻信的两大特性关系密切。群众易于被那些直捣人心的东西打动,因此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这些空洞、富暗示性、容易传染的东西容易刺激群体的想象力,促使群体意见的形成。群体喜欢经验,甚至为了获取经验让整个民众付出血一样的沉痛代价也在所不惜。同时,群众抗拒理性,它们只能理解那些拼凑起来的观念。群体永远不欢迎理性,一切文明的动力也并非理性。
关于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手法这一章,勒庞认为只有极端的人才能成为领袖,作为群体的领袖,他们必须意志坚强,信念坚定。至于领袖的权威则来自于群体的奴性心态;群体总是倾向于服从。领袖的类型只有两种,其一充满活力,意志却不持久;另一种则具备持久的意志力。领袖如果想动员群众,除了利用自己的名望等较为先天的条件外,还借助于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因为这些方法更有助于构筑鲜明的、群众易于接受的形象。
群体的信念虽然一直在变,但普遍信念一直存在,而且群体意见与群体信念息息相关且易变意见较多的三大原因其一正是由于昔日的信仰正在日甚一日得失去影响力。由于传统信仰的衰落,称雄一时的短暂意见难以形成;另外,由于群众的势力在不断增长,以及报业的发展不断地把完全对立的意见带到群众面前,使得群众意见层出不穷,同时导致了媒体的堕落,历史观的消亡。
第三卷勒庞主要研究了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在第一章群体的分类中,勒庞论述了群体的两大类别,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并在接下来四章中研究了犯罪群体、刑事案件的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四大群体,矛头直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法国的陪审团制度和议会制度,这一点在结束章民族存亡的关头中勒庞同样明确提出过,他对法国的社会发展现状寄予了深切关注。
乌合之众,指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勒庞在书中对群体的特殊心理及其思维方式,特别是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勒庞在《乌合之众》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作为在一个群体中的人,就像是众多砂砾中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完全没有主宰自己的力量。
勒庞认为,造成这种组织化群体特征的原因在于:首先,群体的普遍性格特征受到无意识支配,人们都拥有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其次,极端者的情绪更容易感染其他民众,从而使极端群体不断扩大;最后是暗示对群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诺埃勒诺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便很好地佐证了勒庞这一观点。
主张保守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勒庞给予了作为古典民主学说和关于革命的民主神话基础的人性画面沉重一击。
《乌合之众》的“反集体主义”观念使得我对“集体主义”持有的完美感觉和景仰态度进行了深刻颠覆。群众的民主权力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恰当的宪政约束时,也很容易转化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力权力。群体可以在某一个时段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它是又可能因为一些根本无法确定的谣言立刻将这个政府踢下台去。而在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把握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并非群众的意见,而是那些能够引导群众力量的个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头脑冷静和清醒的人。
勒庞的理论虽然有所欠缺,比如说勒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将“种族”排列
在影响群体因素的第一位,但他的论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抛开勒庞的反无产阶级反社会主义不谈,“勒庞以先知的姿态,开始把民众真正放到对现代世界任何可能解释的核心。”(Giner,S.)
乌合之众评语范文第2篇
姓名:严国立班级:12级4班
在看《乌合之众》这本书之前,有一些问题会经常困扰着我。如在文革时那些人为什么可以如此的盲从与狂热?在日本德国发动二战时士兵为什么可以如此残忍与兽性?为什么给苏格拉底判刑时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辩护?等等。这些事情给我的感觉就如同本书所说的,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当人身处在群体中的时候,人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对外界只能做出本能的反应。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之前的一些问题似乎有了一种较为有说服力的解释,也许这些事情都是一种群体性的悲剧。 我认为本书的最大亮点莫过于书第一卷中关于群体心理精致的描述,勒庞从群体的一般特征,感情和道德观,观念、推理与想象力,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这几方面十分精彩地给我们展示什么是群体心理,这就间接地给我们证明了群体性的悲剧是怎样发生的。在第二卷和第三卷勒庞解释了影响群体心理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但后两卷和第一卷比起来较为逊色,远远不及第一卷。群体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呢?我从勒庞的书中得到以下几种解释。
首先,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在法律上有一个原则叫“法不责众”,个人在群体中意识到人数越多越不会受到惩罚,甚至说在群体中消失了个人利益和目标的人会变成一个无名氏,而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法律,对这样的无名氏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中,群体往往会做出狂暴的举动,群体中的个人好像穿了保护套那样,胡作非为。所以在文革时,红卫兵的打砸行为如此肆无忌惮,一方面是因为那时的法律已经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已经不是一个个体,他们是一个群体,在群体中他们是无名氏,他们是没有犯罪感的。第二,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他们不擅长于推理,所以他们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易于接受暗示。二战时,希特勒煽动民族仇恨将整个德意志民族变成了一架战争机器,群体中的个体已经失去思考的能 1
力了,他们已经不会考虑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也不会考虑犹太人该不该被灭种。这时的德国人民只会在他们那神经质的元首指挥下做出本能的反应。第三,当群体是受某种高远的理念的激励而行动时,它便会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要为一个“更崇高的事业负责”时,他们会不自觉地自我渺小化,把自己日常经营的目标与它对立起来,从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的个人目标同样也是没有价值的。当年,日本打着爱国的旗号,建立“东亚共荣圈”对我国进行侵略。他们的士兵一定是怀着一腔热血,以为是在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
以上的群体心理诱发了群体性的悲剧,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群体性的悲剧不仅是毁灭了一方的人生,毁灭的是在这个剧里的所有人。所以我常常思考,在文革中,作为一个个体,他受时代的影响,很多事情身不由己不得不做,他们甚至是受到他们煽动鼓舞或是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吗?就如同书中所说,群体中的个体是“无名氏”,如果要定罪,那么该如何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