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类型范文(精选9篇)
服务类型 第1篇
关键词:会计服务,云会计,服务建模
一、引言
与其他系统软件相比,会计信息系统由于与企业的流程、业务密切相关而更加复杂。由于云计算技术具有低成本、个性化、透明化等优势,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在会计领域可以较好地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复杂度高、投入大等问题。实证调查也证实了企业对云会计的大量需求与云会计的快速发展。
云是一组内部互联的虚拟机组成的并行和分布式计算系统,能够根据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之间协商的服务水平协议动态提供一种或多种统一的计算资源。参考云计算中Saa S、Paa S、Iaa S三种服务模式,可以将云计算中的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基础设施、平台等不同形式的资源统称为“服务”,而这些服务组合在一起就是“云”。云不是单一的产品、服务,而是一些异构服务的集合体。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要能按照客户需求动态提供一种或多种云服务。云计算的一个突出倾向是它对于面向服务的强烈关注。将资源统称为服务,可以减少过于关注资源细节带来的研究的不变,便于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云会计实施问题。
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会计信息化中就构成了云会计。云会计可定义为构建于互联网上,并向组织或个人提供会计核算、管理和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云会计提出后,已有研究探讨了云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收益分析、基于云会计的集成和实时会计、将云会计服务提供给学生或其他用户来学习会计知识、与审计的关系、在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应用、在线财务管理新视角、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在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应用、安全、在线会计服务等内容。
一方面,已有的文献对云会计实施问题研究还很少,更缺乏对云会计服务的研究;另一方面,云会计实施问题是云会计研究、实践中的重要问题,而服务是云会计实施时要考虑的基础、关键内容。因此,有必要探究云会计的服务问题。
二、已有通用性服务类型
虽然已有研究中对云会计服务问题的研究较少,但是,考虑到云会计源于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s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先结合SOA、云计算技术提出通用性服务类型,再在会计业务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云会计的专业性服务类型,将通用性、专业性服务综合得到高校云会计服务类型。
SOA、云计算的已有通用性服务包括业务服务,基本服务,消息、接口、中介、元数据、安全等服务,交互、流程、信息、访问、合作伙伴、企业服务总线、业务创新和优化、开发、管理等服务,基础设施、平台、软件等服务,通信、监测等服务,存储、数据库、集成、测试等服务,这些服务内涵如表1所示。
三、高校云会计的专业性服务类型
1. 高校会计日常工作、任务和信息流分析。
云会计也要完成会计现有的日常工作,因此有必要分析会计的日常工作、任务和信息流,再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会计的专业性服务类型。表2给出了分析的内容,其中“—”代表信息在传递时上游和下游环节的连接。例如,“单据—会计信息系统”表示从上游“单据”信息向下游“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传递。
2.由高校会计工作归纳出的云会计专业性服务类型。
按照输入、处理、输出的角度对表2的高校会计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高校云会计的专业性服务类型,如表3所示。
对表3中的服务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会计数据操作性服务、会计功能性服务。其中,会计数据操作性服务包括数据的更新、查找、计算、格式转换、位置移动、所有权变化和提供;会计功能性服务包括功能调用、功能嵌入、环境迁移、格式转换、位置移动和所有权变化。
以增加退休人员工资为例,要准备“更新”退休人员的工资,需要“查找”出退休人员,并为这些退休人员的银行工资账户“调用”增加工资服务。人事处发给财务部门的工资通知单是工资增加的依据,工资通知单说明了增加退休人员工资这一信息所有权的“变化”。财务部门接受工资通知单并进行“计算”,将结果“转换”成银行可以接受的数据,银行据此增加工资。银行增加个人工资之后,实现了工资数据位置的“移动”,并可以将工资信息“提供”给退休人员。退休人员可以通过统一接口查询自己的工资信息,或者“嵌入”其他系统(税务系统)以被“调用”;财务部门可以将部分服务“迁移”到云上存储起来,以便于用户以后使用。上文双引号中提到的服务就是对高校会计业务分析得到的专业性服务,是高校云会计服务新的特色内容,是云会计实施需要关注的建模基础。
四、高校云会计的服务类型和关系结构图
1. 汇总后的高校云会计服务类型。
对照表1,可以将表3中会计功能性服务都归并到通用性服务类型中。如表4所示,“功能嵌入”可以归并到“访问”或“集成”通用性服务类型中去;而会计数据操作性服务仍然是会计的专业服务类型。会计数据操作性服务和通用性服务汇总得到的26个服务类型就是高校云会计服务类型。
2. 高校云会计服务类型分组及关系结构图。
分析图1中26个服务之间的关系,将其分为数据形式、操作形式、内部管理、标准化、基础服务、人机交互六个组。其中,数据形式组包括业务服务、软件服务、平台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元数据服务、信息服务、数据库服务;操作形式组包括访问服务、开发服务、中介服务、消息服务、接口服务、通信服务、存储服务;内部管理组包括企业服务总线服务、集成服务、安全服务、监测服务、测试服务;标准化组包括合作伙伴服务、业务创新和优化服务;基础服务组包括流程服务、基本服务、数据操作性服务;人机交互组包括管理服务、交互服务。
五、云会计服务建模方法
(一)云会计服务建模方法简介
云会计实施时,需要构建该项目的服务模型。如何选择合适的、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并将这些服务集成到一起正常运行也是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考虑到云会计源于SOA、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本文借鉴软件工程和情报学等领域的方法提出了一些服务建模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对比。
1.边做边改法。
该方法是在了解用户的需求之后直接实施。拿到项目后立即根据需求集成服务,可以是用户自主选择服务,也可以由提供商进行推送服务。由于该方法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随着需求不断地进行修改,最终导致整个系统无法继续修改,而且没有任何文档,维护十分困难。
2. 结构化方法。
这一方法从目标系统的输入、输出入手,先分析框架结构、基本处理框,再分析这些处理框之间的先后关系,按先后关系逐步综合处理框,最后补充其他细节,就可得到所需要的服务。由于分析该问题较为复杂,该方法仍只适用于中小型服务项目。
3. 瀑布模型法。
参照瀑布模型,将服务建模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选择、集成配置、测试评价、运行维护等基本活动,各项活动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当前活动的工作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该结果作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修改。此方法的问题是早期的错误可能要到后期才能发现,从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4. 演化模型法。
演化模型法也称为增量模型法。该方法实施时,根据用户的基本需求快速分析构造出一个初始可运行版本,该版本往往是实现基本需求的核心服务。然后根据用户在使用云会计服务的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步交付、改进服务。此方法可以较好地适应变化,客户可以不断地看到选择新服务对系统的影响从而降低开发风险。该方法实施时,各个服务构件是逐渐并入已有的体系结构中的,所以要求原有系统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5. 螺旋模型法。
螺旋模型法下沿着螺旋线制定计划、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分析风险、实施和验证、评价和提出修正,制定下一步计划。强调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从而支持服务的重用,有助于将服务质量作为目标融入系统开发之中。
6. RAD模型法。
快速应用开发(RAD)模型法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业务建模、数据建模、过程建模、服务重用或自动生成、测试与交付。
7. REST法。
表述性状态转移(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REST)法步骤包括:分解业务流程,去掉不合适的活动,识别候选服务,识别特定流程,识别资源,将服务能力与方法和资源相关联;应用面向服务,识别候选服务组合,分析流程处理需求,定义候选公用服务,将公用服务为中心的服务能力与方法和资源相关联;应用面向服务,修改候选服务组合,修改资源定义,修改候选能力分组。这种方法有最大的通用性,步骤很细致,使用起来较复杂。
8. 信息构建法。
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IA)是组织信息,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和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一门艺术和科学。信息构建包括调查、分析、设计和实施过程,涉及组织、标识、导航和搜索系统的设计。信息架构的核心组件包含组织系统、标签系统、导航系统、搜索系统四个方面。将服务类比为信息,就可以利用信息构建法来进行云会计服务建模。运用信息构建法的过程是:需求分析、设计、选择服务、集成和配置。
9. 推荐法。
实施云会计时,当面临的问题与已有的服务项目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使用推荐的方法来对服务进行建模。常见的推荐法包括朋友圈、用户推荐、智能推荐、自动排名、互动选择、大V、VIP、模式化、专业营销等。
(二)方法对比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这些方法按照步骤、特点进行简要对比,如表5所示。表5中的“”表示对应方法拥有相应步骤,如“边做边改法”中有“需求分析”这个步骤。表5中的方法对比可以指导云会计实施时对服务建模方法的选择。例如,小项目可以考虑结构化方法。
(三)实例分析与说明
以高校“工资发放”云会计实施前后为例对照说明服务类型和建模方法。如图2所示,高校要和人社厅沟通人才引进数量、质量问题;而教师工资预算要经过高校和财政厅多次沟通后发放给学校,财政厅根据高校的人数进行财政预算控制;高校要代教师上缴与个人工资相关的税赋,高校发放工资由银行代理完成。
随着人社厅加强对人才引进的管理,高校只需申请相关人才数量,具体人才的招聘由人社厅完成;教师工资预算也是由人社厅和财政厅沟通完成后下发给高校,不需要高校参与沟通。除此之外,随着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存在外教的工资发放问题。
该实例中有两个新的服务需求:针对人社厅、财政厅和高校的关系问题和由此引发的高校工资发放问题,增加外教工资发放问题。通过对该实例需求进行分析,首先要增加一个新的流程服务,该流程服务中人社厅、财政厅和高校之间是一个循环,如图3所示。流程服务的提供商是人社厅,服务由人社厅开发配置供高校使用,高校分别进行测试评价、运行维护。
另外,需要增加针对外教工资的管理服务。该服务可细分为开户(银行N)、日常汇率监测、定期支付工资等。服务提供商是银行N,服务由银行N开发、配置供高校使用,高校进行测试评价、运行维护。本实例中新增管理服务建模方法也和新增流程服务建模方法相同,都使用了瀑布模型法、演化法。
参考文献
林静.云计算时代的在线会计服务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中小微企业类型说明服务流程 第2篇
一、服务对象
依法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商注册登记,到外地参加招标采购等活动,需要出具中小微企业类型划分说明,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独立法人企业。
二、划型标准
按照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执行。以企业上一年度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确定。
三、服务流程
服务类型 第3篇
关键词: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整合机制类型
Abstract: This paper finds seven types of mecha? nisms in integration and services of digital archival re? sources based on studies of the foundations and ap? proaches of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rchival resources projects, after which the paperalso analyses the struc? 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mechanisms,by means of mind manger mapping.
Keywords: Digital archival resource abroad;Inte? gration and service;Types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
本文选取国际档案领域内具有广泛专业影响的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年会报告,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基础,发现2014年和2015年与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主题相关的典型项目共计12个。分别为:荷兰国家设计类档案项目(National Design Archive)[1]、西班牙数字档案集成项目(Integrated Digital Archive)[2]、SOIMA项目(SOIMA programme)[3]、英国长期保存管理者数字化服务项目(Conservation Manager Digitization Services)[4]、EAGLE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EAGLE data infra? structure)[5]、丹麦数字馆藏项目(Bit repository-proj? ect)[6]、加拿大政府开放政府项目(Open government project in Canada)[7]、欧洲数字档案化文件和知识保存项目(European Archival Records and Knowledge Preservation)[8]、NARA电子文件管理自动化项目(NARAs automation of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 ment)[9]、加拿大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标识项目(LAC DOI)[10]、LINKED DATA REGISTRY(英国档案馆关联数据登记项目)[11]、数字扫描项目(ecopy)[12]。在对十二个典型项目中的案例进行梳理的同时,本文又将典型案例与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方法相结合,归纳出如下七种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类型。其中所涉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方法是指以协同创新方法论为核心,从要素联结、过程联结和主体联盟等角度构建集成服务项目的创新开发方式。它能够深度整合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创新等要素,联结业务、技术过程,协同跨学科、地域的主体进行数字档案的整合与服务。
一、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标准机制
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标准机制是使用元数据技术与数字档案工作规范在全生命周期内对数字档案资源处理的规范。它主要包括技术和工作方式方法两个方面的标准。在技术上,它用元数据广泛控制数字档案传输、接收或保存的格式,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文件进行规范化管理与控制。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注重项目内部资源的有序化,维护资源的数字连续性,维护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13]概括来说,标注机制主要用于在整合过程中,减少整合过程中的冗余,实现规范化管控。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它是通过以下过程实现其作用的。在数字档案生命周期的前期,国外建立了数字档案元数据读写、绑定、传输技术和数字档案传输、接收工作规范,以发挥控制数字档案真实性、完整性的功能。首先,元数据的读写方面SOIMA项目采用美国联邦政府规范BWF元数据编辑器和AVI元数据编辑器技术读写元数据。[14]力争著录有效、真实,正确反映数字档案的主要信息,维护其真实性。元数据绑定方面,项目在为音像文件本身绑定内部元数据的同时,为方便迁移和访问,按照资源交换信息标记(RIFF INFO tags)和BWF文件BEXT标签元数据(BEXT chunks metadata for BWF files)两个规范为其编制外部元数据。元数据本身有助于发现数字档案的篡改痕迹,维护其完整性。内外双层元数据同时保障了元数据可用,进一步维护了数字档案的完整性。其次,国外建立了元数据传输与数字档案传输相联系的技术、工作规范。如欧洲的EAGLE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用OAI-PMH协议和SRW/CQL技术规范导出和传输DNET工具采集到的文件。OAI-PMH协议能有效支持资源的跨库检索,维护资源间的关联性,在数字档案传输过程中保证了可用性。协议同时开辟形成前空间块存储元数据等相关信息。元数据随文件的传输而传输,保证数字档案的完整性。最后,国外项目有统一数据接收类型的工作规范。这种规范具有弹性,如EAGLE要求收集的数据符合EpiDoc(古文献机读文档)标准,但因历史原因某些数字档案仍采用XML格式。做到“不过严”,防止产生“信息孤岛”;做到“不过松”,在入口处按EpiDoc标准对文档进行鉴定,既保证数字档案内容质量,又保证同时通过现存技术手段的数字档案可用。在数字档案生命周期的后期,国外建立长期保存工作规范,对数字档案的保存格式进行限制。如SOIMA项目使用V210格式无压缩长期保存大量音像资源数字化作品,V210是当今主流、稳定的格式之一,有利于维护数字档案的可用性。长期保存库房内环境与介质稳定,来维护数字档案的安全性。
此外,标准机制的作用还包括使用不同范围的标准,来共同规范项目的数字档案。国外项目大多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减少跨区域、跨机构、跨历史时期整合数字档案带来的冗余。如西班牙数字档案集成项目制定标准时至少参考了六个ISO标准,分别规范数字档案的整合管理、文件管理、环境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元数据管理和工作流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国外项目也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制定标准机制,它们易实施且针对性强。如EAGLE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TEI/EpiDoc(古文献机读转义)标准,它要求epidoc文档记录石碑的材质、内容、图像和相关文献。
二、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责任机制
责任机制是获取责任人的履责承诺行为信息、失职惩罚的重要机制,它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即在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促进资源利用与服务,促进合作主体间的信息互动,促进协同管理项目进程按计划开展;系统评价项目预期目标及各主体目标的完成情况;赔偿和惩罚。
责任机制实现的具体过程是:以服务用户为导向,考虑政府、组织和利益相关方需求进行沟通性责任机制、评估性责任机制和惩罚性责任机制构建。首先,建立沟通交流渠道使信息在项目组内传递,使多元主体得到沟通。如英国长期保存管理者数字化服务项目发动社会志愿者帮助其完成初级的标引和排序工作,[16]增强民众参与同时构建监督反馈机制,及时监控项目情况,发现、反馈问题,获知责任人行为信息。其次,用目标管理和项目运行的评价体系确定履责情况。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加拿大图书档案馆对项目进行固定的半期或阶段性考核。最后,在失责现象发生并对项目组造成损失时,用惩罚性责任机制启动惩罚和赔偿程序,配合监察机制和法律机制完成善后工作。三方责任机制通过联盟和契约合同方式,向项目主导、用户、外部参与和利益人分配责任,多元主体也因此相互联结,构成责任生态圈。如图2所示。
三、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监察机制
监察机制是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创新的一种活动联通机制。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及时发现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各主体间业务流、文件流、资金流过程的不一致。如北美商业项目ecopy的PDF高级办公软件能够起到监管数字化工作的功能,它与MFP设备整合后,管理员通过目录体系和监视屏跟踪用户的桌面,能够及时发现业务流、文件流的不一致。二是用技术手段实现局部合作流程同步,控制业务走向协同,并对提高合作效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四、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由决策管理者、项目职能部门和项目服务对象构成的多主体协同工作机制。在反馈循环中,项目组以完善数字档案的数字连续性与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为目标,通过分析反馈信息,对照实际工作发现问题。问题经决策层批复后,数字档案整合与服务业务部门找出相应对策,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用户通过提供服务结果的反馈信息再一次引发反馈循环。如图3所示。
反馈机制主要按照执行力、作用范围由强到弱建立不同等级的反馈来实现其作用的。如在加拿大政府开放政府项目中,政府让加拿大的民众去评价开放政府数据接口的提案。一旦被公民否定,方案就不必论证。这就是一种强反馈。而在美国电子文件自动化项目中,参考意见和反馈来自OMB MAX百科。OMB MAX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知识共享平台,反馈者均为组织内部人员,反馈的内容可以选择性采纳,但是反馈的内容涉及核心。这就是一种中强反馈。EAGLE也采用“百科”方式建立反馈机制,其主要是为了激发组织和民众合作完成数量巨大的翻译工作。此类反馈作用范围有限,并不能较好地控制整合服务业务走向,是一种弱反馈。
五、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基于信息生命期理论,开展覆盖全生命期、全过程、全要素信息资源管理规划,实现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处理活动协同及服务协同的战略性管理机制,是信息作为资源实现全生命周期有序化管理及其管理活动要素优化管理的有效路径。
管理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进行数字档案资源整合协同上。如SOIMA项目有一套数字档案发布流程机制。首先进行筛选、评价和优先数字化排序。然后档案馆核定文件格式、描述性元数据。再之后决定文件名称和目录结构,签约外包公司,并得到预算。最后进行数字化结果测试,确保发布文件的真实准确。二是协同信息处理活动过程。如北美商业项目ecopy,使用选择性自动预览技术(optional auto-preview)处理新数字化的档案,确认资源是否清晰扫描,提前规避扫描错误。另外,Optional auto-preview配合实时工作审核与错误修正机制(Real-time job validation and error correc? tion),确保资源的真实、完整、安全和可用。
六、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信息技术工具机制
信息技术工具机制是用于加强系统、平台、基础设施及架构等要素联结的高效手段。它支撑了其他六种核心机制的基本运转,同时发挥了生命周期控制、提高协同效率等作用。一是直接加快平台的开发进程。如加拿大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标识项目采用微软公司的SharePoint应用平台提供内联网的接口,对文件和文档进行管理,对业务流程整合,使工作流自动化。并在此基础上迅速构建一套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系统。二是在全生命周期内提高数字档案资源获取、处理、增值的效率。如欧盟项目SOIMA,运用Icat工具,在文化遗产、档案和博物馆的范围内,制定用于筛选收录文件的评价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七、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管理创新机制
管理创新机制是对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项目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创新方式,[17]其在组织和控制过程中表现突出。一是在组织方面的创新上,加快隐性知识资源的连接,促进整合与服务的经验共享及知识转移。[18]例如:SOIMA项目,其总结了项目的经验,为职业生涯中期的专家举办高效的培训,使改良过后的实践经验动态地更新到项目中。又如:英国长期保存管理者数字化服务项目的收藏保管部门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成立数字化保存小组支持长期保存工作,抽调不同知识背景的成员组建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团队,实现了“通过增强项目组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的目标。二是在控制方面的创新上,主要作用于项目监管领域。这里的监管是指在数字档案生命周期内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追踪、抗否认和保护的能力。如英国档案馆采用内部签名机制DROID,其内部签名用来整合描述文件,并且定义它们。同时,标引是唯一的、不可更改的,以便分辨出是哪个机构,哪个组织对文件进行的签名。
*本文为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13 &ZD 184)的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Fred van Kan. Preserving Dutch Fashion Archives. The Fashion Network in Arnhem[R].Ductch: Gelders Ar? chives, The Netherlands,2014.
[2]Ruesta B, Carlota. La gestión de documentos y lase? videncias en lasorganizaciones. Del planooperativo al pla? noestratégico: unapropuestadesde la normalización[J]. Revis? taEspaola De DocumentacinCientfica,2009,32(4):157-160.
[3]María Mata Caravaca. LEARNING AND NET? WORKING: PRESERVATION PLANNING FOR AU? DIOVISUALCOLLECTIONS[R].Rome,Italy:IC? CROM,2014.
[4]Catt Baum. Protect and Enable: Opening up The Na? tional Archives.[R].UK: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UK,2014.
[5]Andrea Mannocci. The Europeana Network of An? cient Greek and Latin Epigraphy Data Infrastructure[R].Pisa, Italy: ConsiglioNazionaledelleRicercheIstituto di Scienza e TecnologiedellInformazione“A. Faedo”,2014.
[6] Jan DalstenS?rensen. FROM STAND- ALONE PRESERVATIONTOCROSS-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R].Danmark: Danish National Ar? chives,2014.
[7]BT/EPDF. Canadas Action Plan on Open Govern? ment 2014- 2016[J].Optics Communications,1997,136(3- 4): 261-266.
[8]Kuldar As, Karin Bredenberg,Janet Delve .INTE? GRATING RECORDS SYSTEMS WITH DIGITAL ARCHIVES CURRENT STATUS AND WAY FOR? WARD[R]. Estonia :National Archives of Estonia,2014.
[9] [14]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Automated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report [R]. Washington D.C.: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 tration Office of the Chief Records Officer for the U.S. Government,2014:9-19.
[10]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2011c). Digital Of? fice at LAC: Proposed Evaluation Approach and Review of Progress to Date(dated December 2011).
[11]Ma?téBraud, Pauline Sinclair, and Robert Sharpe. LINKED DATA REGISTRY: A NEW APPROACH TO TECHNICAL REGISTRIES[R]. UK:Preservica Ltd, 26, The Quadrant,2014.
[12]Print management solution helps multifunction printer users cut printing costs, improve document security and streamline workflows.(201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crographics & Optical Technology,29(6),11- 12. Re? trievedfrom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 1285268976?accountid=13625.
[13]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模式及实现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2):69-74.
[15]Archite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Committee, Feder? al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 Council,2005:12-15.
[16]Digital Office of the Future Pilot Project: Phase I Final Report.(n.d.). Government document.
[17]王娜,常珍珠.泛在网络中信息资源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4(14):13-18.
[18]商晓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9):72-74.
服务类型 第4篇
1 研究方法
1.1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单价的制定
谢高地等[1] 制定了我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 (将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定义为1 hm2全国平均产量的农田每年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 , 并确定1个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量等于当年全国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1/7。根据2007年全国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 (稻谷、小麦、玉米、大豆) 和我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计算出2007年我国草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 (见表1) 。
1.2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单价订正及价值计算
表1仅提供了一个全国平均状态的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单价。但是, 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小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生物量越大生态服务功能越强。对于草地生态系统而言, 其服务功能价值与不同草地类型的生产性能有直接的关系, 即生态服务价值的大小决定于各草地类型生物量的高低。为此, 假定草地生态服务功能强度与生物量成线性关系, 提出生态服务价值的生物量因子, 按下述公式来进一步修订草地生态服务单价[1]:
pij= (bj/B ) Pi
式中:pij 为订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i = 1, 2, 9, 分别代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原材料、娱乐文化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 = 1, 2, 5, 分别代表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荒漠5种不同的草地类型;Pi为表1中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准单价;bj为j类草地的生物量;B为宁夏5种主要草地类型草地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
j类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undefined
式中:Vj为上述j类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Aj为j草地类的面积;pij为订正后j草地类的i类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
2 结果
2.1 宁夏主要草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由于不同草地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和生物生产量, 因而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亦有差异。对宁夏各类草场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表明, 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 (见表2) 相差悬殊, 温性草原化荒漠最低 (为3 768.53元/hm2) , 温性草甸草原最高 (为21 377.64元/hm2) 。
宁夏天然草地资源主要草地类型每年提供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56.35108 元, 受各类草地生物群落分布广度和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强弱的综合影响, 各类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对草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2.13%、15.43%、65.08%, 其余类型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均低于10%。温性草甸草原每公顷产鲜草约2 511.84 kg, 其对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服务功能, 尽管其面积仅占全区草地面积的3.63%, 但它的生态服务总价值却高达18.96108元/年, 占草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12.13%。显然, 在宁夏天然草地中温性荒漠草原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最大, 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76.16108元/年, 虽然其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高, 但这与温性荒漠草原在宁夏的分布面积59.06%最大是一致的。
2.2 宁夏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 (见表3)
宁夏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为156.35108元/年, 按生态服务类型分解, 土壤形成与保护的价值为42.12108元/年, 占总服务价值的26.94%, 其服务价值最高;废物处理的价值为28.29108元/年, 占总服务价值的18.0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为23.53108元/年, 占总服务价值的15.05%;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的价值分别为17.29108, 19.44108, 17.26108元/年, 各占总服务价值的11.06%、12.43%、11.04%;其余类型的服务价值构成均低于5%。
3 结论与讨论
宁夏主要草地类型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56.35108 元, 其中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对草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2.13%、15.43%、65.08%, 其余类型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均低于10%。
在宁夏草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中, 土壤形成与保护的价值占总服务价值的26.94%, 其服务价值最高。
研究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仅仅根据生物量进行了订正, 而单位面积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不仅取决其生物量, 而且取决于其在空间的位置, 这需要以后进一步做深入研究。尽管如此, 研究结果也提示人们, 应警示宁夏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在区域生命支持系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当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在将来受到更大的压力而变得更稀缺时, 宁夏如何保护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服务类型 第5篇
根据不同植物的香味特征和现代园林发展的特点,提出芳香植物在现代园林应用中的具体形式,
1用于丰富植物景观的芳香植物
专类园主要选择地上部分具有芳香气味、姿态优美的植物,例如,芳香花卉、木兰科、蔷薇科、蜡梅科、木犀科等科属中的大部分植物取其花香;木瓜、枇杷、柑桔、佛手等取其果香;香樟、松柏类、茶属等取其枝叶清香,服务于大众游客进行游览观赏和科普教育。此类绿地适合配置于植物园、综合性公园等公共绿地。
2用于植物保健作用的保健绿
地选择能够挥发有益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特殊功效的植物种类,如玫瑰、紫罗兰,它们挥发出的香味能杀死肺炎球菌、葡萄球菌;薰衣草的气味可以缓解神经衰弱;菊花对头痛、牙痛有镇痛作用;栀子花香对肝胆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茉莉花香能理气解郁;松柏科植物枝叶散发的气体对结核病等有防治作用,桧木的气味能减缓舒张压力及心跳次数,亦有镇静作用;樟树散发出的芳香性挥发油,
能帮助人们祛风湿、止痛;喜树、三尖杉等植物散发的气体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银杏挥发物对胸闷心痛、心悸忧郁、痰喘咳嗽等心肺疾病有天然疗效。植物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植物的长期测试和研究,目前已经发现几百种植物对人类具有保健功效。它们适合
配置于广场绿地、住宅绿地、医院、疗养院等地。
3用于发挥其他特殊功效的芳香
服务类型 第6篇
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自助银行金融设备, 虽然体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 与此同行的, 则是层出不穷的各种针对银行自助金融设备和银行自助服务的犯罪。
一、银行自助金融设备、自助金融服务的定义及功能
本文中的银行自助金融设备, 包括两大类。一种是指由银行购置安装的, 为用户提供自助金融服务的相关设备。自助银行设备包括:自动取款机 (简称ATM) 、自动存取款机、自助终端、外币兑换机等专用电子设备。
目前使用较多的自助设备有以下一些金融服务功能:
1. 自动取款机 (ATM) 。取款、转账、查询、修改密码、代缴费、各种理财卡交易等。
2. 存取款一体机。存款、取款、转账、查询、修改密码、代缴费、各种理财卡交易等, 集A T M和C D M功能与一体。
3. 多媒体自助终端。
功能包括除现金之外全面的自助服务, 包括业务介绍和银行信息, 并可查询、打印所有账户的历史交易明细, 缴纳各种费用, 办理卡间、卡内转账、外汇买卖、银证转账、质押贷款、国债买卖、打印发票等业务。
以上这些专用的银行自助金融设备, 大部分都存在于自助银行里面。自助银行是近年兴起的一种现代化的银行服务方式。它利用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 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程度高、不受银行营业时间限制的24小时全天候金融服务, 全部业务流程在没有银行人员的情况下完全由用户自己完成。
因为自助银行服务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具有方便、灵活、保密性良好的特点。因此在非营业网点的公共场所, 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集区, 自助银行的应用非常广泛。
银行自助金融设备另一类是在现有的传统银行的基础上, 利用互联网、电话等作为新的服务手段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 实际上是传统银行服务在互联网等其它媒介上的延伸。这类银行又被称为“3 A银行”, 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能够在任何时间 (Anytime) 、任何地点 (Anywhere) 、以任何方式 (Anyhow) 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 提供金融服务的设备的不再是银行, 银行只提供相应服务的软件和网络、电话的银行的服务端口, 硬件都是由用户自己提供。
二、针对银行自助金融设备的犯罪的类型
尽管目前银行使用的自助金融设备有很多, 但是犯罪分子针对的金融设备进行的犯罪主要集中在几种可以获得利益的金融设备上面, 分别包括:
1. 银行的自助存、取款机。
在这类犯罪中, 犯罪分子通常利用银行的自助存、取款机没有智能识别、判断功能, 通过盗窃、偷窥、套取、窃取等方式, 获得受害人的信用卡, 利用银行的自助存、取款机进行大肆的转账或者套现。我国刑法第196条第三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 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此类行为应按盗窃罪定罪。
2. 针对银行的点钞机进行的犯罪。
这类犯罪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针对银行具有点钞功能的设备。主要涉及货币犯罪, 犯罪分子伪造、变造货币, 利用银行的点钞设备存在一定局限性, 结合银行的自助金融设备, 实施犯罪。《刑法》第三章第四节, 第170条、172、173条对这些犯罪行为进行规定, 伪造、变造货币, 并且将伪造、变造的货币拿到银行进行使用的行为, 都属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这类犯罪侵犯的是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
应对这一类型的犯罪, 就要求银行的自助设备具有完备的安全保安系统, 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银行自身的设备和现金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用户的现金安全。
3. 针对银行的计算机及其电子金融系统进行的犯罪。
这类犯罪中特指对银行金融系统的破坏。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犯罪分子通过盗用银行的计算机设备或者盗用银行的计算机设备里面的银行信用卡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的犯罪, 此类犯罪应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 即盗窃罪进行定罪处罚;另一种是犯罪分子利用银行提供的通道进入银行的金融系统, 然后对银行内部的金融系统实施攻击、破坏, 此类犯罪属于计算机犯罪。
三、针对银行自助金融服务的犯罪类型分析
除了针对银行的自助设备, 针对银行自助金融服务, 仍然存在犯罪, 主要涉及两种形式的犯罪。
一种是涉嫌伪造信用卡犯罪。这类犯罪中, 犯罪分子窃取他人的信用卡资料, 采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 利用信用卡磁条技术的缺陷, 制造假卡, 实施犯罪。《刑法》第196条规定,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及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 属于信用卡诈骗罪。
此种犯罪属于目前比较常见的信用卡犯罪类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银行服务业务的延伸, 针对受害人的信用卡, 出现了一种新的犯罪方式。也就是第二种通过上网、电话等方式窃取信用卡号及密码。
这种犯罪依托银行推出的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 通过建立假的网上银行网站、采用网络黑客攻击、在开通了网上支付的用户电脑里植入各种形式的“木马程序”, 获取用户信用卡卡号和密码后, 直接通过真正的网上银行或者电话银行提供的自助服务方式进行取款或消费。
这类犯罪以电子计算机为犯罪工具或者犯罪对象, 以达到非法占有信用卡用户的财物, 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属于计算机犯罪, 又称电脑犯罪, 这类犯罪多为新型犯罪, 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盗窃或者伪造信用卡等犯罪。具有知识性、技术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第285条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第286条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这里的计算机犯罪主要表现为利用计算机及其信息系统进行的金融诈骗、盗窃等犯罪。
四、针对银行自助金融设备、自助金融服务的犯罪的建议
为减少对银行金融设备、服务的犯罪, 使人们对银行金融设备犯罪有一个整体认识, 有效防范各种犯罪, 借鉴其它金融犯罪的立法经验, 结合我国针对银行金融设备、服务的犯罪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1. 银行应以科技保障银行自助金融设备、自助金融服务的使用安全。
银行通过科学的计算和规划, 结合科学技术, 尽可能规避银行自助金融设备、自助金融服务使用时形成的风险。包括选择科学、合理、安全的地址来提供自助金融设备;定期、定时对自助金融设备进行检查和清理, 规范银行工作人员的流程, 设计合理的自助设备保密结构, 提高银行业务系统的防御能力, 等等。
2. 加强银行自助金融设备、自助金融服务的用户自身警惕性。
很多银行用户的银行账户被盗, 都跟自己的一些无意的行为有密切关系。比如:设置非常简单的密码;随意丢弃存取款凭证等。
因此, 银行用户在享受银行自助金融设备、自助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时, 也应该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保存好自己的卡和密码, 从而将因自身失误而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3. 我国刑法中关于针对银行金融设备的犯罪的立法应予完善。
先, 对针对银行金融设备的犯罪进行专门定罪范围。通过增加信用卡犯罪的条款, 如将信用卡犯罪专门条款从一条增加至数条;将信用卡犯罪的各项规定进行更细致的情况分类和归纳;各种针对银行金融设备的犯罪的行为设定在刑法某个相对固定的部分, 现行的刑法中对针对银行金融设备的犯罪包括信用卡犯罪在内的相关规定散见在刑法的不同章节里面, 不利于对信用卡犯罪进行归类后科学系统的研究。同时为对银行金融设备的犯罪的司法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实现对不同犯罪的准确定罪和适当量刑。
其次, 从严密法网的角度出发,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针对信用卡和银行金融设备的不断变化发展、手段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犯罪方式, 如利用信用卡电磁记录信息的网上诈骗等行为, 宜采取“列举和概括相结合”的方式, 在列明罪状之后增加兜底条款, 将更有利于刑法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更好的实现刑法的调整功能。
最后, 刑法第2 8 5条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犯罪对象仅限定为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实际上, 金融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极其重要, 非法侵入这些计算机信息系统同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因此, 宜将该罪的犯罪对象扩大, 将金融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包括在内。
摘要:随着金融犯罪的增加, 针对银行自助金融设备的犯罪要求相关的法律规定越来越专门化和系统化, 然而, 我国刑法关于这类犯罪的专门规定却存在诸多不足。分析针对银行自助金融设备和自助服务的犯罪类型, 借鉴其他犯罪的立法经验, 从该罪的规范范围、犯罪类型和罪状方式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自助金融设备,自助金融服务,犯罪类型
参考文献
[1]徐林, 论信用卡犯罪的若干问题[J].《公安研究》2006
[2]于改之, 李川, 我国信用卡犯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 (1) :82~84
[3]王新峰, 曹顺国, 对利用自助银行设备犯罪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银行卡, 2001, (10) :68~71
服务类型 第7篇
(一) 学生用户
学生的信息需求是由专业学习任务所决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 他们是正在成长中的潜在用户, 其信息需求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就自身素质看, 高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偏弱,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差, 其信息需求普遍表现出浮躁心理和茫然态度。第二, 所需信息的类型单调, 主要需要的是教参和休闲类图书;获取信息的方式单调, 借阅、复印、百度下载资料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所需信息的专业范围明确, 大都局限于所学专业。第三, 就未来情况看, 学生将成为主要信息用户, 其特点为:所需信息量和类型将呈现变大和变复杂的趋势;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所需信息的学科范围将根据工作环境发生不同变化。
(二) 教师用户
教师的信息需求是由其承担的教学活动和科研工作所决定的, 一般表现为以下主要特点:第一, 在信息范围上, 教师承担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 既需要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有关信息, 又需要获取承担教学所必需的信息。理工科教师信息需求范围广、内容丰富;社科教师所需信息学科范围较为固定、主题明确。第二, 在信息内容上, 教师十分重视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成熟性和及时性, 这一特点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理工科教师对信息的需求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而社科教师更为强调专业信息的系统性。第三, 在信息获取上, 习惯于亲自查阅文献。第四, 在信息类型上, 理工科教师需求最多的来自于期刊、会议文献、科技报告等理论性较强的文献和原始资料;社科教师需要对文献信息做出评价分析, 对三次文献需求较大。
(三) 企业用户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深入实施, 企业用户将逐渐成为图书馆的重要服务群体。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和输送建设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了图书馆服务的企业用户多数为工程技术人员, 少数为企业管理人员。他们的信息需求具有明显的行业性质, 具备以下特点:第一, 就信息范围而言, 工程技术人员围绕自己特定的行业进行信息查询。在专业方向相对集中的情况下, 他们需要许多学科和技术范围的综合性信息。例如, 建筑结构工程师围绕建筑结构设计方向收集相关的原理、建筑材料、环境、法规等多方面的信息。与工程技术人员相比, 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较为简易, 但对社会经济、管理、市场、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存在多种需求。第二, 就信息类型而言, 工程技术人员对来自于技术期刊、标准规范、专利文献、技术报告、实用手册等信息源中的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等方面的具体信息有大量的需求。企业管理人员着重需要的是围绕决策工作通过专人筛选、评价、整理和浓缩的实用信息。第三, 就信息内容而言, 工程技术人员所面临的问题大都是设计工作和施工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因此, 十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与新颖性。企业管理人员所需的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完整的和明显的。第四, 就信息获取而言, 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提供时间跨度不大的近期信息, 而且对新设计、新材料、新设备等所隐含的信息有较高需求。
二、资源配置
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资源是推动高职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依据, 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为核心, 以数字图书馆联盟、馆际协作、馆企合作为基础,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模式, 通过不同的配置方法和手段, 将已购的信息资源和新增的信息资源合理地提供给不同类型的用户使用 (见表1) 。
三、平台构建
在深入分析用户需求、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系统由职业素养提升平台、重点专业服务平台和企业知识服务平台组成, 分别实现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个性化专业服务、竞争情报服务等功能。
(一) 学生用户
1. 功能服务
(1) 资源管理。根据学生年级建立专业资源阅读库和拓展资源阅读库, 专业资源与课程相关, 通过课程导航查询必读的专业资源;拓展资源按《中图法》进行分类, 并提供资源简介等信息。资源格式支持电子书 (PDF格式) 、视频、音频、CAD图等。专业教师根据资源设定闯关环节, 制作闯关题目。
(2) 在线学习。具有阅读、作业、互动、统计等模块。学生可登录“我的书目”查看当前阅读书目与历史浏览书目, 在阅读书目时系统将启动阅读闯关管理, 统计学生的在线时长, 并通过不定期的题库答题验证, 对学生学习的行为进行监控。根据学习完成情况逐步闯关, 每次闯关成功都会增加学生的经验值与额外的虚拟奖励。对教师发布的作业, 学生可以选择离线或在线完成作业、保存作业或者提交作业, 并实时查看作业的审核、批阅情况以及成绩。论文形式的作业将经过学术不端检测, 系统将提供每篇论文两次的免费检测机会, 如无法通过, 学生将接受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培训, 在馆员的指导下完成第三次论文提交, 并扣除相应的虚拟奖励。在阅读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和教师随时交流, 包括在线QQ提问、问题发布与回答、资源评价与推荐、阅读笔记分享等。学生可以查看、导出个人项目学习的各类统计数据, 包含登录次数、在线时长、阅读项目进度、讨论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分、经验值、奖励等。
(3) 拓展应用。为方便三年级学生在顶岗实践中使用职业素养提升平台进行学习, 获取相应学分, 我们开发了平台的手机版本, 并纳入移动图书馆模块管理, 实现以下功能:资源推荐, 将资源根据使用情况、学生专业和订阅信息进行打包, 在用户登录APP时, 主动推荐最可能需要的资源;在线课堂, 根据课程列表, 将视频转换成10~15分钟的小课程, 插入对应题目, 用户通过手机可以方便地阅读;在线问答, 可以连接到相关视频, 提问后可以指定教师回答, 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回复。
2. 系统架构
职业素养提升平台采用B/S结构, 利用Java语言和Oracle数据库进行开发, 客户端基于IE浏览器进行操作, 平台的系统架构如下页图1所示。
(二) 教师用户
当前, 教师用户信息活动的重点已从简单的文献获取转变为知识发现。教师在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时, 期望获得的是经过分析整合的知识单元, 而不再是未经筛选、加工、整合的文献信息资源。这就要求高职图书馆在开展专业馆员咨询服务时, 必须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用户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 解决用户的问题。在图书馆数字资源进一步增加、移动服务成为未来的新型服务方式的背景下, 构建一个基于教师用户需求驱动的支持学术咨询和交流的重点专业服务平台, 将是对高职图书馆专业服务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 功能服务
(1) 云平台服务。利用云计算, 采用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智能代理、知识发现等技术, 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组织、管理与分享, 达到充分满足不同专业用户对知识高层次的需求, 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的高层次智力服务。
(2) 内容管理与发布。采用基于模版的动态信息发布模式, 以信息共享为目的, 有效解决用户信息发布中常见问题和需求, 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分布存储、管理、传播、查询等多种信息管理与推送功能。
(3) 信息交流与分享。鉴豆瓣网模式, 用户既是资源的使用者, 又是资源的创建者;同一专业领域的人员可通过平台嵌入博客、微信、QQ等, 随时随地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协作。通过提供用户之间学术横/纵向交流, 使重点专业服务云平台成为图书馆虚拟世界的IC。
(4) 数据更新提醒。对用户或专业馆员关注的知识对象做数据更新提醒服务, 帮助他们快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的最新信息资讯, 了解一个项目或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一个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个研究小组的最新成果分享等。
(5) 平台统计分析。包括专业馆员的工作日志记录和分类、平台内容的访问记录、用户交流与共享的日志信息等内容。通过丰富的图表描述, 了解各专业服务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 为专业服务工作的评价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2. 系统架构
重点专业服务平台针对学校各专业领域, 基于云平台架构 (见图2) , 面向教师用户提供精细化、一站式专业知识服务, 实现专业馆员服务的有效性、时效性和用户获取信息的全面性、精准性。
(三) 企业用户
高职图书馆在为本校学生培养及教学科研提供信息保障的同时,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 借助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 有效地为企业参与竞争提供战略信息支持, 将是高职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在“十二五”期间从建设行业竞争战略的高度出发, 充分、有效地利用、整合图书馆各种类型资源 (图书期刊、论文专著、中外专利、科技成果、标准法规等) 和目前行业内外信息资源 (尤其是已有的项目库、人员库和企业库数据) , 并对资源进行对象化分析和深层次的知识挖掘, 研究构建为行业获得或维持竞争优势提供支持服务的企业知识服务平台, 提供从行业到专题、从地区到企业的情报信息服务。
1. 功能服务
(1) 资源整合与发现。采集、整合、加工、分析各种标准资源和非标准资源;提供一站式检索, 具备分面聚类、相关排序等检索结果寻优功能;提供多种渠道的全文保障服务。
(2) 个性化知识服务。帮助企业把握政策走向, 合理利用优惠政策, 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提供各类项目申报信息及相关服务, 提升项目申报及管理效率;对专利知识信息进行对象化的粒度分析与挖掘, 生成专利地图;按领域分类浏览标准, 提供新标准提醒功能;帮助企业构建知识地图, 了解行业领域、研究主题的发展动向;帮助企业发现相关专家, 整合企业内外专家智慧;帮助企业识别合作机构和竞争对手, 包括科研机构、同业机构等;实现对企业内部知识体系的有效梳理, 完成企业内外部知识管理的整合。
2. 系统架构
企业知识服务平台由知识采集子系统、知识智能处理子系统、知识服务门户管理系统 (见图3) 和知识服务咨询系统组成, 实现企业需求与图书馆服务的无缝对接。
如果说20世纪的图书馆以馆藏量和馆舍面积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 进入21世纪, 一个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将取决于其信息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用户满意度。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为基础构建用户信息服务平台, 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的多层次、全方位、方便快捷的知识服务梦想。
参考文献
[1]欧阳红红.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探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2]胡昌平.信息服务与用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胡昌平, 邓胜利.数字化信息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4]沈旺.泛在知识环境下社会科学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3.
服务类型 第8篇
在这里, 广播影视业作为服务事业的一种类型而加以定义, 而其功用是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因此媒介的功能除了提供信息之外还肩负着服务民众、服务社会的责任, 这里的服务除了广播影视本身意义上的通过节目、作品所提供的感官上的服务外, 其实还应看到广播电视能够为受众提供的更为具体的服务。
科技手段的高度发展为这样的服务提供了可能, 以广播为例, 过去人们想到广播就会认为那是用来“听”的, 然而现在人们想到广播, 除了是用来“听”之外, 也是用来“服务”的。现在各家媒体都纷纷推出服务类型的节目和内容, 一些沟通于普通百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节目出现了, 如: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金色热线》, 而电视台更是利用自己声画并行的优势开发了各种“购物频道”, 报纸也推出了一些信息发布平台, 如:房产信息、求职信息等, 我们正在建设“服务型”的社会, 这样的氛围要求我们建立“服务型”的媒介环境。
这里所说的“服务型”的媒介环境, 是特指与人们每天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具体的“服务”, 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因为从广义上来说, 无论是广播、电视或是报纸、杂志都是为大众提供服务的, 不过本文所讨论的“服务”是从媒体的具体功能入手, 指媒体今天的服务功能与往常相比已有很大变化, 今后这种服务将更为具体而实用, 这是现今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势, 媒体, 特别是广播不能再停留在孤芳自赏的状态, 对听众而言, 是应该尽可能多的“为我所用”。
前几年关于广播是不是“弱势媒体”的争论, 至今还没有得出一个公认结论, 但是也可以看出, 人们对于广播的前景依然关注, 广播的发展也顺应着形势, 在不同媒介相互融合的发展中, 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的变化让广播从业者同时面临着竞争挑战与未知的机遇潜能, 不断地吸纳新的技术理念和经验, 不断地完善自我特有功能, 在调整的脚步中谋求新的生存空间和进步。
早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广播就面临着电视的强大挑战, 而现在广播仍然是美国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论是在汽车里、飞机上, 还是在美国的家庭里、商店中, 或是在街头跑步者的口袋里, 我们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收音机。在电视和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美国, 广播仍然是深受美国人钟爱的最普及的媒介。
在我国的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造中, 交通广播是最受欢迎的, 也是被优先考虑的, 交通广播之所以受到广播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首先是因为走交通之声改革的路可以实现对传统广播模式的创新, 其次, 由于交通之声是广播类型化、专业化的代表和窄化调整, 这种传播定位转变随着我国的四家汽车的比例上升而更加可行了。其实, 我国最早的交通台是出现在我国的上海, 出现的日期是1991年9月30日, 十几年后, 我国各地普遍都开办了自己的交通电台, 这说明, 交通台的模式是符合目前我国的受众需求和市场需要的, 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较强。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海涛2010年9月表示, 到目前国内汽车保有量已突破7000万辆。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富昌2010年9月5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说, 预计到2020年, 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
由于现代广播的移动收听趋势渐趋明显, 以上数字足以说明, 不单单是交通类型的电台, 所有类型化电台都必须对这些拥有汽车的移动人群予以足够的关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 在这一方面交通电台自然具有特殊的优势, 交通广播占据了一些独特的优势甚至垄断地位, 几乎所有的交通台都是与当地公安交管部门合办的, 不然就是得到了公安交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掌握甚至垄断宝贵的交通信息。云南交通之声同样也得到了昆明市交警支队、高支队、各级路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最及时的路况, 甚至常年派驻记者到昆明公安交通指挥中心进行路况播报, 同时还联系了近百名的出租车司机和私家车主作为信息员进行路况播报, 同时也会把最及时的信息反馈给交警部门, 这种深度合作的确形成了目前所固有的社会和市场中绝对优势的地位。
但是, 交通路况信息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社会公共信息, 有一天它可能会面临争议或是挑战, 到那时要维持现在的地位恐怕就不会再是路况播报了。还有一点现实的环境因素是, 目前交通之声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城市的拥堵程度联系在一起的, 越是交通拥堵的地方就越需要交通台, 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小城市的交通台门庭冷落的重要原因。但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 如GPS等一些现代化科技手段有效地对交通进行疏导, 道路的通行能力不断提高, 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改善了, 人们对于传统交通模式的依赖和出行的观念可能将会有所变化。而交通之声最不能替代的服务是对处于开车和坐车特别是私家车人群的特定状态时段的陪伴作用。而到那时, 这样的只在特定时段进行陪伴性服务的交通之声或许将会面临更为强大的挑战。
全国各地的广播频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其它频率的对于交通电台的竞争正在日益加剧, 在路况播报方面也有频率正在进行尝试, 尽管其所播报的路况并不专业, 有时只是一种点缀, 但是这也足以说明交通之声在路况服务方面的优势正在接受挑战, 这种独有优势将会越来越小, 在云南今年来先后出现了fm954汽车广播等一些新兴频率, 一些频率则是进行了针对移动受众或高端人群的改版改革, 这些都是对于云南交通台造成威胁的可见因素。而各地交通广播目前的状况都大同小异, 模式很接近, 一般都是通过报路况、开短信平台设置话题互动、脱口秀来支撑节目板块和节目时间, 这些是非常容易被模仿的, 而且并没有自己的独创性。
现在, 广播业界的从业者及研究者也已经关注到了交通频率所面临的竞争, 据统计, 在全国27个省区的省会城市的城市电台当中, 有21家开办交通类电台的广播频率, 这些频率毫无疑问将与各地的交通之声展开激烈的角逐。
根据“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交通宣传委员会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2005年发布的调查报告, 有近50%的广播业内人士被访问时指出, 交通电台的市场环境教往年有所好转, 认为情况恶劣的只有10%, 这说明交通电台的市场环境总的来说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正在发展的时期。不过, 省一级的交通频率对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感受更为明显。那些所谓的城市交通广播反而更具有贴近性的优点。因为我国的交通广播基本上是依托城市来进行服务的。
因此笔者认为, 在以“服务”见长的交通之声实行“服务类型化”节目编排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实用的, 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重新找回除了路况播报之外交通之声的核心竞争力, 又可以重塑“交通之声”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摘要:在我国的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造中, 交通广播是最受欢迎的, 也是被优先考虑的, 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的改变, 各地交通之声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 如果路况信息不再是独有的资源, 交通台还能做什么?
服务类型 第9篇
关键词:OPNET,异步传输模式,恒定比特率,未指定比特率,时延
0 引言
ATM采用了固定长度的信元概念,综合了传输、复用和交换技术,向用户提供高速带宽,使用户可以在一个网上传送综合业务[1]。为了便于通信量管理,ATM论坛将ATM的提供服务按照比特率的特点划为以下5类: 恒定比特率CBR、实时可变比特率RT-VBR、非实时可变比特率NRT-VBR、未指定比特率UBR和可用比特率ABR。每一类服务都有不同的特性和不同的使用场合。在研究ATM网络服务性能的时候,往往需要建立一个ATM网络,然后由网管来为每个服务源设定流量合同。在流量合同中指定该服务的服务种类是CBR或VBR或UBR或ABR,同时指定其源服务量参数。网络将依据流量合同来动态管理带宽。但是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而搭建试验平台在时间上和经济上都是不允许的,因此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网络模拟方法[2]。这里只对比研究恒定比特率( CBR) 与未指定比特率( UBR) 2种服务种类。通过OPNET网络仿真软件设计实验,根据这2种不同传输服务类型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场景并进行仿真,通过在不同场景中对比端到端延时以及端到端延时的方差的变化,用实验结果证明了ATM两种传输服务类型中语音信号更适合通过基于CBR传输服务类 型的ATM网络传输。
1 ATM 传输服务类型
ATM是一种传输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信息被组织成信元,因包含来自某用户信息的各个信元不需要周期性出现,这种传输模式是异步的。由于其具有服务质量保证、能针对无线传输提供服务质量( Quality of Service,Qo S) 保障: 高带宽、高速率、提供10 ~ 655 MHz的传输带宽。全面的多媒体支持可以有效地利用带宽全面支持多媒体[3]。由于无线传播易受移动环境和突发干扰的影响,在无线ATM网络中,Qo S的保证是多媒体业务需要解决得主要问题之一[4]。周围的移动环境、严重的随机和突发性干扰差错会使信号不断发生减弱,而且不同类型的业务有着不同的要求。为了保证真实地通信和有效地使用资源,一个好的差错校正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借助软件仿真建立合适的仿真模型,对应用于ATM传输模式中的CBR和UBR的设计模型进行仿真,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仿真结果及其性能的比较,是可行的性能验证及仿真方案。本文在适当的建模基础上,设计出分别以CBR与UBR为传输模式下的ATM网络,并通过网络仿真分析证明CBR与UBR的优缺点。
1. 1 CBR
CBR服务要求数据以一个恒定的速率在网络中传输,用户提出所需要的数据率、吞吐量Throughout、时延CTD和时延抖动CDV均能满足要求,常用于如语音、固定连续比特率编码图像等对时延的抖动要求严格的服务。对于这种服务,其源服务量参数为PCR,当连接接纳控制CAC判定接纳时,则分配给它所要求的带宽; 当CAC判定拒绝时,则不分配。CBR适用于实时的视像传送系统。
1. 2 UBR
UBR服务是为那些对时延和抖动要求不太严格的数据通信服务提出的,用来支持“尽最大努力交付”的非实时应用。用户随时可发送数据,但服务质量Qo S不能保证,网络对通信量也没有反馈机制。对于UBR也可指明PCR或CDVT,但这都不是必须的。是否要用UBR对通信量进行调整,这要由网络来决定。网络并不保证传输信元的带宽,而只是尽最大努力来传送这类服务。
2 OPNET
OPNET是目前网络仿真领域最著名的主流产品,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网络仿真开发和应用平台,近几年被第三方权威机构评选为“世界级网络仿真软件”第一名[5]。OPNET采用分层建模机制( 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ing) ,从网络物件层级关系看,提供了3个层次的模型: 最低层为进程层,以状态机来描述协议; 其次为节点模型,由相应的协议模型构成,反映设备特性; 最上层为网络模型,表现网络的拓扑结构。3层模型和实际的协议、设备、网络完全对应,全面反映了网络的相关特性[6]。在本文中,OPNET仿真软件能够准确地模拟场景,根据用户需要在指定的位置加入探针进行数据采集以及统计数据,以便更好地分析网络的性能[7]。
3 仿真模型建立
根据OPNET的仿真建模机制,分别搭建了基于C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与基于U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ATM局域网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交换机Switch模型都是atm8_crossconn_adv,周围4个子网与Switch相连。连接线模型为ATM_adv。
图2为图1中子网模型,4个子网模型模型中除了名称外其他因素都是一样的,其中Switch模型为atm8_crossconn_adv,Data Server、NE_Voice1、NE_Voice2、NE _ Data1和NE _ Data2的模型都 是atm_uni_server_adv。连接线模型为ATM_adv。实验所要对比的2种网络模型中除ATM Application Parameters分别设置为CBR _ only与UBR _ only不同外,其他因素如交换机Switch个数、交换机的类型、传输数据包的种类与大小以及其他外部设置条件都是相同,这就最大程度上减小非研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更加准确,增加实验的说服力[8]。
ATM参考模型示意图如图3所示,atm _ uni _server_adv的节点模型如图4所示。图4中ATM _trans,ATM_Switch,pr_0,pt_0分别代表示意图3中的物理层,物理层又划分为2个子层: 物理媒体子层( PM) 和传输会聚子层( TC) 。PM负责线路编码光电转换、比特定时,以确保数据比特流的正确传输; TC功能为信元速率解藕、HEC的产生/校验、信元定界、传输帧适配和传输帧产生 /恢复[9]。
图4中ATM_layer代表示意图3中的ATM层,其主要完成4项功能: 一般流量控制、信头的产生和提取、信元VPI/VCI的翻译和信元复用和分路。
图4中AAL代表示意图3中的ATM自适应层( AAL) 其功能是将高层功能 适配成ATM信元。AAL层的目的是使不同类型的业务,包括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的信息,经过适配之后都可用统一的ATM信元形式来传送。AAL层与业务有直接关系。AAL层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进行不同的适配。对于ATM用户,AAL在用户终端设备中实现; 对于非ATM用户,AAL在UNI的网络侧设备中实现。AAL层又分为2个子层: 拆装子层SAR和汇聚子层CS。在发送端,需要将业务流适配到ATM层,SAR将高层信息分段为固定长度和标准格式的ATM信元; 在接收端,在向高层转接ATM层信息时,SAR接收ATM信元,将其重新组装成高层协议信息格式。CS执行定时信息的传递、差错检测和处理、信元传输延迟的处理 以及用户 数据单元 的识别和 处理等功能[10]。
4 仿真结果分析
本文仿真结果均是在第3节提出的网络模型的基础上产生,通过在不同场景中传输相同数据包,分析2种传输服务类型的性能及优缺点,仿真所获得的各项指标的数据均可以有效地指导ATM网络的优化设计。设置2个仿真统计量分别为:
语音数据包端到端延时方差。语音数据包端到端延时是指从数据包被创建到数据包在目的端接收到的时间延时。
语音数据包总延时( 也被称为“模拟到模拟”或者是“从嘴到耳朵”的延时) 。它等于网络延时、发送端编码延时与压缩延时、接收端解码延时与解压缩延时之和。其中网络延时是指发送端把包给实时传输协议到接收端把包从实时传输协议中取出所用的时间。网络延迟是在其发送给节点的数据包的RTP到接收来自RTP得到它的时间的时间。发送端上的编码延迟从编码器方案中计算出来的。接收端上的解码延迟被假定为等于编码延迟。压缩与解压缩的延迟来自于语音应用程序相应的配置属性中。这些统计数据均来自于网路模型中的各个节点。
设置duration为10 min,seed为128运行仿真,运行仿真,仿真结束后,就可以查看运行的仿真结果。
为了更容易比较2种网络之间对语音信号的处理能力与性能,将2种网络中相同的统计结果放在一个图中比较显示,将结果显示模式设置为对曲线做时间平均( time_average) 。其中ATM_CBR是基于C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ATM_UBR是基于U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
语音数据包端到端延时方差图如图5所示。
从图5可看出,当链路稳定后,基于U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的方差大致2 ~ 4 min内达到一个峰值,峰值大致为0. 000 06。而在5 min之后则成平缓趋势慢慢下降,到仿真结束时方差稳定在0. 000 005,而基于C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的方差大致一直稳定在0. 000 002,是基于U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方差的1 /10 ~ 1 /30之间。虽然2种网络的实验结果方差并不是很大,但在真实生活中,语音传输信息量数据采集量的以及实际中用户节点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时延将会成为语音通话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精度要求严格的应用系统中,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成为所需要的一项关键性技术,而采用基于C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有着更加稳定的性能,不容易出现不稳定的传输延时,更能保证服务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语音数据包总延时比较图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基于U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总延时大致为70 ms,而基于C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总延时大致为80 ms,这是因为基于U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允许任何达一个特定最大量数量的数据被发送通过网络,根据信元丢失率和延迟没有保证,不保证传输信元的带宽,只是尽最大努力来传送服务,所以基于U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会以牺牲带宽或者其他因素来尽可能大的速度传输语音信号。但是在实际语音通信中,人耳能识别的最小时间间隔大致是100 ms。所以无论是70 ms或者是80 ms的网络总延时都不会对语音通话质量产生太大的影响。综上所述,语音信号更适合通过基于CBR传输服务类型的ATM网络传输。
5 结束语
本文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网络技术按照UBR与CBR两种传输服务类型进行一定的改造,建立了2种服务类型方式不同的简单网络模型,并且给出了方案在OPNET仿真软件中的实现过程,方案较好地完成了对2个网络的模拟仿真,真实地证明了CBR比UBR更加适合语音信号的传输的结论。这对于研究计算机网络的服务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下面的工作中,需要进行ATM信元误码率和ATM网络链路利用率等参数的仿真,寻求进一步提高ATM质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秦长海,段德功.异步传输模式(ATM)的自适应差错校正方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4):48-51.
[2]林华波,王波.ATM网络在OPNET上的建模与仿真[J].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2006,12(2):34-39.
[3]徐华中,徐捷.异步传输技术(ATM)综述[J].龙岩学院学报,2005,23(3):41-45.
[4]唐亮贵.异步传输模式中的安全技术研究[C]∥北京: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206-207.
[5]李于衡,关晖,李广鹏.OPNET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工程中的应用[J].无线电工程,2009,39(11):52-56.
[6]朱辰,董银虎.基于OPNET的网络仿真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无线电工程,2013,43(3):12-15.
[7]张帅帅,郑龙,王玉文.基于OPNET的Link1数据链仿真设计[J].通信技术,2011,44(2):62-64.
[8]杨逊豪,何加铭,董义旺,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MAC协议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2,38(6):15-19.
[9]LABRADOR,MIGUEL A.Banerjee Sujata[J].Computer Communications,2003,26(10):1 031-1 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