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理论性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分析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目标错位化、课程工具化、教学能力缺失化等问题,并提出进行原则的适宜性与愉悦性改革、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改革、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改革。
【关键词】高职 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现状 改革
0159-02
幼儿舞蹈是了解人类生活活动的方式之一。幼儿通过舞蹈这种载体,从肌体、智力、社交与情感等各方面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认知,舞蹈成为了幼儿表达、交流生活经验的手段。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何使幼儿通过运用舞蹈元素,唤醒幼儿全新感悟,拓展幼儿审美体验,充分发挥舞蹈对幼儿的有益影响等,已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舞蹈教育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教育,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舞蹈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舞蹈教学目标的错位化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目标是在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础上,满足各类学前教育职业群对舞蹈教师的需求,它和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有本质上的不同。
培养专业舞蹈演员是从少年开始,这一时期骨骼尚未骨化,可塑性强,正是接受基本功训练的黄金时期,对他们所采取的各种训练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掌握表演技能,在舞台上准确地塑造形象。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入校时平均年龄一般都在18岁左右,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身体软开度、肌肉能力与柔韧性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开发阶段发,也从未进行过专业的舞蹈体能训练。这些因素叠加无疑都会给舞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但在实践中,专业出身的舞蹈教师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当做艺体类专业人才来培养,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出几乎等同艺体类专业人才技能水准的要求,学生被要求学了许多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根本用不着的“高尖难”的艺术舞蹈技能,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而且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这些教育目表的偏离,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艺术领域的整体把握,造成学生艺术课业负担沉重和艺术学习的失落感,也不利于帮助学生积累幼儿园艺术教学经验,形成幼儿艺术执教能力,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二)舞蹈教育课程的工具化
从高职幼儿教师舞蹈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舞蹈课程主要是教授基本的训练方法,如手、脚、基本步伐的动作变化,把上的立姿、勾、绷脚,把下的弹、跳、转等,以及教授学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节目,让他们通过各种类型的舞蹈表演,把基本动作和技巧动作有机地连贯起来,以便快速地掌握基本技能。这种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的课程,紧密围绕幼儿园及其相关行业需要,培养仅限于幼儿园舞蹈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只注重求“真”,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求“善”、求“美”,且缺乏深层意义上的技术伦理教育,即培养学生对技术的理智态度。
高职幼儿教师舞蹈课程或是被看成是中专和本科舞蹈课程的简单糅合,课程设置上门类繁多,课程之间孤立割裂;或是沿袭大学舞蹈专业经院派的做法,强调实利、有用的舞蹈专业知识,强调舞蹈技术的力量;或是强调各种流派的舞蹈艺术课程教育,“洋”成分重,内容更新慢,脱离本土幼儿园舞蹈艺术的教学实际,等等。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全部依据都只为追求更高的技术效率,舞蹈学习仅仅是为了传授技能,只是作为一种适应生产世界的工具、手段,排除了理智与审美的因素,对那些与生产世界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如意义、精神与价值等不屑一顾。这些也使幼儿教师舞蹈教育课程成为“只有表层次的社会指标,而无深度的人性关怀”的工具化课程。
(三)舞蹈教学能力的缺失化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应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整合自己的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并将其转化为教育技术的能力,也就是说,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有儿童舞蹈教学的能力。
“舞蹈教学,是通过舞蹈教师有目的、有计划传授、指导和启发,通过舞蹈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舞蹈的系统知识与技能,提高对舞蹈艺术欣赏与创造的能力。”然而,如何设计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活动程序合理与否,教育目标能否有效达成,幼儿在舞蹈学习中能否较长时间保持身心舒适愉快,舞蹈活动中教师如何处理好空间问题,如何在舞蹈中运用标记发展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和运用符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利用幼儿园的舞蹈游戏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如何提高幼儿对舞蹈艺术欣赏与创造的能力,等等,这些保证学生能够较快适应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关键课程在现阶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育教学中却是一种缺失,从而导致学生不能较强地整合自己的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并将其转化为教育技术。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改革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作为艺术领域的儿童舞蹈教育教学质量,会直接关系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水平,也是保证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儿童舞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适应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关键课程。因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来实施。
(一)舞蹈教学原则的适宜性与愉悦性改革
1.适宜性。幼儿歌蹈活动贯穿于幼儿的整个幼儿园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年龄班都会开设这一活动。舞蹈活动必定要有身体动作的参与,如果幼儿动作发展不到相应的水平是难以完成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生理发展水平不同,对运动的承受量是不同的,动作的幅度、力度及速度必须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其身体与心理发育均处于十分娇嫩的状态,特别需要细心的保护,因此适宜性原则就是教师在开展儿童舞蹈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幼儿生理发育规律,使学生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以适宜的原则设计幼儿舞蹈活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程度相符合,保护幼儿身心健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注意的稳定性是有区别的,整个幼儿时期的注意都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形成中,因此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一般来说,3岁的幼儿能保持注意力在3~5分钟左右,4岁的幼儿能保持注意力在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能保持注意力在20分钟左右。因而教师在开展儿童舞蹈教学时,应使学生在了解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以适宜性的原则创编儿童舞蹈活动的时间长度,使幼儿在合理的年龄段舞蹈活动中保持良好状态,避免产生疲劳与厌烦。
2.愉悦性。愉悦性原则是指整个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意教学的活动过程应是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这一方面表现在创意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的心理状态都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意趣盎然;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采用游戏、媒体教学等学生喜爱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舞蹈创意教学活动。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兴趣、喜爱、欣喜、愤怒等情绪的直接驱动下进行的,同时这种情绪又可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如快乐、热爱、喜欢等,由于它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因而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揣摩、处理起舞时应表达的思想感情、故事情节和对音乐的理解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这种喜欢、快乐、自由的情绪情感,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动力,使他们对舞蹈的兴趣性、专注性、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舞蹈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改革
舞蹈,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综合形式的生命的表达。“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生命的技能是动,而舞便是节奏的动,或更准确点,有节奏的移易地点的动,所以它直接是生命技能的表演。但只有在原始舞里才看得出舞的真面目,因为它是真正全体生命机能的总动员,它是一切艺术中最大综合性的艺术。”
1.儿童艺术教育与舞蹈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改革。在人类精神活动不可避免的具体化、专业化、职业化之后,舞蹈作为一种土要以人的身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依旧与音乐、诗歌、美术、戏剧、建筑乃至书法等其他艺术形式紧密相联,仍是极具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内,一方面要强调利用舞蹈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之间共同的审美要素将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加以综合;另一方面,强调在儿童舞蹈学科的内部中,即在儿童基本舞步、儿童民族民间舞、儿童舞蹈欣赏等不同教学领域之间,将感知与体验、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这三种艺术能力的学习目标,通过融舞蹈学习、舞蹈体验与舞蹈实践于一体,使舞蹈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成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2.舞蹈教学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改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某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也可用于另一学科的学习,激发创作型与分散性思维。以描绘春天花开的舞为例,学生在创作诠释花开过程的舞蹈时,必须先掌握有关花开的信息。在民族舞蹈的学习时,学生也必须了解社会学教程中,这个民族人们的生活价值观、传统、历史与信仰等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
(三)舞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改革
幼儿园舞蹈活动的综合性,要求我们在开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时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强调开放立体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拓,促使学生沉浸于舞蹈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唤醒学生舞蹈意识,激发学生舞蹈表现积极性的目的。
1.教师需要在学生正式接触舞蹈作品之前,创设轻松、活泼、富有启迪性、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对舞蹈作品学习的兴趣,这是学生实际感受美,表现美的前提。在开放的舞蹈教学环境中,教师对生活经验的铺垫及舞蹈氛围的铺垫,可通过画面、音乐以及教师自己的语言、体态呈现舞蹈作品的美,展现舞蹈作品的感动,可引导学生在反复感知中体验领会舞蹈作品的内涵,引起兴趣,激发情趣。
2.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有开放式的教学意识,要能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儿童舞蹈活动内容中经常会出现小动物的形象,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观察小动物的外形、习性、动态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增加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观察的结果和特点,得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更加形象的编演。
【参考文献】
[1]特里萨·伯赛尔·康恩,史蒂芬·L 康恩.美国儿童舞蹈教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2]陈康荣.幼儿舞蹈训练与幼儿舞蹈创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常俊玲.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何群.论游戏、模仿、动作体验中的舞蹈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
[6]冯百跃.论高校舞蹈教师职业成熟应具备的特征[J].艺术百家,2007(1)
【基金项目】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B类项目(2012JGB311)
【作者简介】赵海燕(1975- ),女,甘肃兰州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讲师,硕士。(责编 黎 原)
舞蹈理论性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探析大学教学中音乐表演与舞蹈的关系
3、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中舞蹈意识的培养
4、大学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教学模式探索
5、大学舞蹈素质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良性影响探析
6、浅谈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进途径
7、大学传承黎族舞蹈文化的目的与思路
8、探究综合性大学舞蹈编导人才培养新模式
9、浅析大学舞蹈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
10、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课对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功效研究
11、大学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2、情景模式在大学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13、舞蹈批评介入大学专业课程的研究
14、浅谈怎样提高老年大学舞蹈教学质量
15、大学体育舞蹈的侧重点和难点分析
16、浅析大学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7、浅谈大学音乐舞蹈教学中对湘西土家族咚咚喹艺术的探究
18、当前综合性大学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9、浅析综合型大学舞蹈专业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20、基于大学舞蹈教学中舞蹈意识的创新培养探究
21、谈大学舞蹈教学中表演特质的培养
22、论舞蹈专业学生学习大学音乐的必要性
23、浅析道具在朝鲜族舞蹈中的作用
24、软梯训练对大学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25、简析大学舞蹈教学现状与创新对策
26、试论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改革途径
27、节奏意识培养在大学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
28、大学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29、试论大学普及舞蹈教育的作用与途径
30、试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综合素质的影响
31、大学舞蹈教学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32、大学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
33、大学舞蹈教学策略研究
34、大学舞蹈教学实践中表演意识的培养
35、大学舞蹈教学中课堂氛围的作用和创建策略探讨
36、新媒体技术对大学舞蹈表演的影响
37、大学舞蹈课程教学的美育功能定位及实践
38、浅议大学舞蹈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
39、美国的盐湖城和2002年冬奥会
40、浅谈大学民族舞蹈中的形态教育
41、试论大学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
42、大学舞蹈表演对传统舞蹈体系的传承
43、舞蹈技巧教学的模式创新
44、应用型大学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5、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46、大学舞蹈教育现状与改革对策
47、弹力带在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8、谈基础训练在大学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49、谈舞蹈调度在大学校园舞蹈中的运用
舞蹈理论性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舞蹈在广西大学美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3、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舞蹈艺术教育的作用探讨
4、中职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
5、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
6、传媒发展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影响探析
7、谈舞蹈编导艺术感悟与艺术空间的平衡
8、浅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9、形体舞蹈对舞者肢体语言的美育作用研究
10、高中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11、试论传统舞蹈文化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12、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13、艺术表现力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14、舞蹈艺术创作中的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应用
15、舞蹈表演中的控制能力
16、舞蹈编导过程中的几大要素
17、民族舞蹈中舞蹈技巧的应用分析
18、从画像石看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及当代价值
19、论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策略
20、浅析舞蹈与艺术体操的区别与联系
21、舞蹈艺术修养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实施与作用
22、如何正确运用舞蹈技术提升舞蹈艺术
23、论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如何结合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
24、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水平调查及对策研究
25、舞蹈编导中舞蹈技法的应用策略探析
26、当今民间舞蹈内涵弱化与视觉强化问题之思辨
27、舞蹈的艺术表演方式和角色情感的思考
28、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艺术美
29、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30、浅析健美操艺术中的美学表现
31、探析舞蹈教育中舞蹈艺术表演
32、浅析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和保护传承
33、美育视野下艺术课程的特点与效能阐释
34、舞蹈语言的表达方式及艺术功能
35、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研究
36、论舞蹈创编能力的提升
37、元艺术视域下的元舞蹈现象探析
38、写在舞步里的诗意和文化梦想
39、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
40、高校现代舞教学中的情境化训练模式
41、新媒体环境下舞蹈艺术的审美与发展研究
42、刀美兰傣族舞蹈艺术价值研究
43、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
44、体育舞蹈艺术表演舞发展现状与创新路径研究
45、新世纪中科技与舞蹈的碰撞与融合
46、论舞蹈艺术形象与舞蹈音乐的统一性
47、关于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元素的融合路径探寻
48、中西舞蹈艺术发展特征之比较
49、多维视角下的舞蹈艺术创作审美观探析
舞蹈理论性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舞蹈理论性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少数民族舞蹈元素在广场文化中的作用
3、民族舞蹈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思政元素融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5、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民族舞蹈三维数字化方法研究
6、浅析当代凉山彝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7、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及其传承发展刍议
8、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研究
9、对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
10、浅析舞蹈作品创作中“个性化”的重要性
11、从芭蕾舞的发展中谈当前舞蹈创作的现状及对策
12、浅析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性
13、探索高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与特色
14、民族民间舞蹈在高师舞蹈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15、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16、浅谈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17、中国的排舞原创作品融入中国不同民族舞蹈元素的研究
18、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状况及前沿
19、探究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及辅导方法
20、关于创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思考
21、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
22、南岭走廊文化背景下苗族舞蹈的创新性研究
23、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4、多重语境中迪庆藏族建塘锅庄舞蹈形态解读
25、如何激发舞蹈演员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26、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宗教意蕴研究
27、中国现代舞与现代中国舞
28、浅谈舞蹈采风对于民间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29、论述舞蹈形象捕捉及元素动作发展
30、舞蹈创作主体与文本研究
31、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模式探析
32、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间舞蹈分析比较
33、浅议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与动因
34、试论羌族舞蹈在传承中的发展与思考
35、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
36、契合湘西地区民族特征的少儿舞蹈教学实践
37、探究少儿舞蹈创作中本土文化的传承
38、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探讨
39、民族舞蹈在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40、舞蹈创作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41、湖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42、浅谈临沧市舞蹈艺术的发展意义
43、当下舞蹈编导与民族舞蹈编导应具备的素质
44、滇南特有少数民族舞蹈的仿生学阐释
45、振兴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策略探究
46、新时期湖南舞蹈创作叙事
47、哈萨克族舞蹈的创编特征
48、浅析傣族大鹏鸟舞的风格特征
49、新世纪中科技与舞蹈的碰撞与融合
舞蹈理论性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
3、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视域下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4、反贫困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
5、浅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及思想体系
6、论诉讼抵销在中国法上的实现路径
7、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理论品格
8、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与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践
9、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10、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中国实践
11、精准扶贫经验分析与价值总结
12、基于ISM模型和能力贫困理论的河北省返乡下乡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3、社会性别、贫困与全球化
14、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
15、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反贫困工作
16、中国扶贫之路的内生逻辑、历史进程及未来展望
17、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
18、.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逻辑理路及其现实启示
19、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20、精准扶贫理论在设计扶贫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21、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主要依据、科学体系和重大意义
22、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3、标签理论视域下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帮扶
24、案主自决与优势视角理论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的实践与反思
25、积极语用:提升我国学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26、辽宁省相对贫困现状与治理体系研究
27、江西省脱贫攻坚立法研究综述
28、脱贫攻坚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9、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实践逻辑、理论结晶与分享策略研究
30、基于农户需求视角的西部边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成效调查研究
31、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美国贫困原因剖析
32、多元化扶贫开发与扶贫文化理论构建
33、新疆“民工荒”现象解析
34、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初心意蕴
35、《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建构的必然理论环节
36、解释贫困的多样化视角浅探
37、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需要做出重大调整
38、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分析
39、对第三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的几点思考
40、构建议题式教学“真”课堂
41、法宝: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42、国内外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究述评
43、贫困乡城转移、城市化模式选择对异质性减贫效应的影响
44、贫困地区分类分批扶贫的实现路径研究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究
46、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逻辑
47、农民合作社发展与相对贫困治理协同推进机制研究
48、相对贫困治理研究的一个方向:农户生计资本分形研究
49、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内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