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外汇储备投资分析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09-19
1

外汇储备投资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关系到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外汇风险也随之上升,因此有必要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和化解外汇储备风险,优化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保障外汇储备的安全性。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风险;安全性;对策分析

外汇储备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持续扩大,高额的外汇储备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成本,防范和化解风险成为外汇储备管理的首要问题。本文笔者将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风险的分析,找出影响外汇储备安全性的因素,从而提出保障外汇储备安全性的建议对策。

1 文献综述

厉以宁(2010)认为一国外汇储备出现安全性问题是由于外汇收支连续赤字以及所持有的外汇储备不断贬值,要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安全,必须双管齐下。

吴洋(2010)认为我国应该从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两方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即保持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和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王晓钧、刘力臻(2010)认为我国有必要抓住欧洲区债务危机提振美元地位的时机,调整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长期安全性;耿艳萍、董艳芳(2010)认为可以通过降低美国储备比例,提高黄金储备比例来优化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王元龙(2006)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方面存在的种种理论误区导致了政策偏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处于高风险状况之中。而笔者认为,我国要合理利用外汇储备,充分发挥外汇储备的积极作用,并坚持人民币国际化是最终解决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的长期策略。

2 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我国外汇储备从1993年212亿美元的总额到2006年迈上1万亿美元总额的台阶,用了13年的时间。然而,截至201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181万亿美元,仅仅用了不到5年。图1记载了1993年以来我国历年外汇储备余额,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速度要远远高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

图1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1993-2011年,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美元资产所占比例过高,欧元、日元资产储备不足,形式较为单一,导致风险较为集中。近两年来,美元对各种主要货币贬值20%左右,由此产生的损失数百亿美元。虽然我国从2009年12月开始大幅减持美国国债,到2012年3月美元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大幅降至10年来低点,约54%,但美元资产仍占据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半壁江山。

(2)外汇储备的巨额增加挤压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外汇占款的增多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危机。央行为了削弱高额外汇储备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须采用现金回笼、提高利率等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却增加了本币升值的压力;相反,央行为了降低本币升值的压力,须采用降低利率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却又加剧了通货膨胀。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内外目标产生矛盾。

(3)高额的外汇储备需要我国付出巨额的机会成本。因为强加的风险溢价,我国从国外筹措资金需支付高额利息,而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多投向流动性较高的“安全资产”,这种利息上的“收益逆差”现象意味着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很高。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的年收益率只有3%左右,大量的外汇储备资金并没有投入实体经济,没有充分发挥这部分资金的潜力,导致社会的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存在较大的负缺口。

(4)高额外汇储备使得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易造成人民币升值预期,大量热钱纷纷流入中国。为了抵御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央行只好加大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购买多余的外汇,从而更加加剧了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张,导致更大的升值压力,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另外,美日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为由,对人民币施压。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增大,人民币升值风险也不断增大。

3 保障外汇储备安全性的对策

3.1 增加货币储备的多元化,以分散汇率变动的风险

3.1.1 增加黄金在外汇资产中的比重

自牙买加货币体系宣告黄金非货币化以后,黄金失去了货币功能,但是黄金的保值增值的功能却愈加显现。在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几乎所有的股指、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了巨幅下跌,只有黄金逆势上涨。我国外汇储备的黄金比例远远低于其他国家采用的3%-5%的标准,黄金储备偏低使得我国丧失了获取黄金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所以,增持黄金能够提高我国的信用风险抵御能力,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

3.1.2 逐步降低美元外汇储备的比例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50%-60%是美元资产,且近几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持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已严重缩水,国际购买力也不断下降。为了化解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巨大风险,我国需要调整外汇储备结构,逐渐降低美元资产的比重,适时增加欧元,日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美元、欧元、日元世界三大货币和黄金为主题的多元外汇储备体系。

3.1.3 增加股权投资,优化美元资产内部结构

实现我国外汇储备多元化是长期目标,在短期内,我们可以考虑将美国政府债券转换为股权投资,以市场化的手段间接地进行资产调整。例如,可以通过扩大中投公司的规模及经营范围来增加股权投资。

3.2 保持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

合理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经济平衡失调时,例如出现供不应求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进而调节供求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交流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外汇储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外汇储备是将本国的资金流放在海外,具有一定的代价和风险,而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远远超过了适度的外汇储备的量,所以为了维持外汇储备的安全,必须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2.1 加大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合理强化“藏汇于民”的政策力度

我国应逐渐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有和使用外汇的政策限制。我国可以利用市场化手段降低过多的或者是结构不合理的外汇储备,使得企业、机构、个人更多地持有并进入外汇市场。当一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企业、机构的运营资本和个人的储蓄时,人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经营持有的资产,免遭市场风险。

3.2.2 加强外汇监管,防止热钱过度流入

加强外汇监管是从源头上控制了外汇储备的规模。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大量的国际热钱通过贸易、地下钱庄等各种渠道流入国内,显然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因此,我国可以采取对外资项目严格审查等措施,加强对外汇流入的监管,防止国际热钱流入我国投机套利。

3.3 提高外汇储备的利用率,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虽然外汇储备是由外币构成的,也可以用活外汇储备。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放在那里不用,本身就是一种损失,因为机会成本的增加以及外币的贬值。首先,在外汇管理观念上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其次,确定合理的投资方向,增加对外汇储备的利用。我国可以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战略性投资,有利于国家未来发展。利用外汇储备购买原油充实石油储备,进口高科技设备支持科技研究与开发,进口先进的医疗设备发展国内的医疗技术,还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出国培训及交流的经费,吸引国外优秀的专家人员等等。

3.4 人民币国际化是最终解决中国外汇储备安全性问题的长期策略

尽管我们采用各种方法使外汇储备资产投资多元化,风险最小化,以降低美元财政政策对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性的威胁,但是在美元本位制的情况下,外汇储备还是要坚持以美元、欧元为主导,仍是难以摆脱交易成本和汇率波动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通资金的能力提高,就可以降低外汇储备的规模,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关于我国外汇储备安全问题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

[2]吴洋.论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0.

[3]王晓钧,刘力臻.欧元区主权债务风险对我国外汇储备安全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0.

[4]王元龙.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

外汇储备投资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确定是一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我国持有 巨额外汇储备和面临“双缩水”风险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测度我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 模,对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并使其保值增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外汇储备测度理论的发 展 为视角,在对各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介绍和梳理了近年 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我国探寻外汇储备最优规模测度理论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

一、引 言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2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28473亿美元,遥 遥领先于世界各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对外汇储备相关的研究也成为 了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并取得了较多有价值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如何测度一国 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持有多少外汇储备才是最优的?如何充分发挥外汇储备在防范金融风 险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如何进行外汇储备管理,降低外汇储备的持有风险并使其保值增值等 一系列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虽然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有价值 的成果,但如何确定一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外汇储 备并非多多益善,因此确定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是一国对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特别是对持有高额外汇储备并且正面临“双缩水”风险的我国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探寻 一种适合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方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我们在回顾已有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并对它们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介绍和梳理国内外外汇储备测度 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对探索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度方法有所启示。

二、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述评

国外对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797年至1821年的英法战争期间。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凯恩斯(Keynes,1930)认为应把国际储备运用于处置对外经济的波 动,并由此确定国际储备的数量,从而为国际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此后,产生了比例分析法、需求函数法、质量分析法、成本收益模型、非结构化分析法、 目标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存货缓冲模型、基于预防性谨慎动机的模型及基于 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等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度理论和方法。限于篇幅,我们只介绍几种有代 表性的测度理论。

(一)比例分析法 比例分析法最先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R.Triffin)提出,它是一种采用外汇储备与 经济变量的比例关系作为测度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方法,该方法开创了以数量化模型测 度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先河。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储备对进口的比率是测度一国外汇储 备适度规模较为合适的方法,并认为该比率在40%时为最优规模,而在30%以下国家就需要对 其进行调节,但下限为20%。而如果按该国全年的外汇储备与进口的比率进行计算,该比率 则应为25%,也就是说一国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应是能满足该国三个月进口的外汇储备需求 。可见,比例分析法具有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优点,因而被广泛运用。但它仅以进口需求 作为衡量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从而没有充分考虑外汇储备的其他功能。

(二)需求函数法 需求函数法又称回归分析法,二战后此类方法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在1960年代后半期快速发 展,同时也建立了多种相关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弗兰德斯(Flanders)模型、弗伦 克尔(Frenkel)模型及埃尤哈(M. A. Iyoha)模型三种。这些模型最大的特点是大多以发 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并巧妙地将数学、金融和计算机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且大量使用 了实证分析方法,从而使分析更具说服力。同时,为了使分析更加全面,在需求函数模型中 引入了多种变量。这些方法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引入动态模型使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分析 更加动态化,从而打破了传统模型长期以来只以静态分析的局面。然而,虽然需求函数法在 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比例分析法的不足,并使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分析更加全面和动态化,但 由于过分信赖已有的经验数据,使建立的模型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也未充分考虑多种因素 加入模型可能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加之国际收支调节中融资与调节的可替代性在模型中 也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因此模型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三)成本收益模型 成本收益模型被认为是一种测度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较为有效的方法,它最早由海勒(H.R.He ller,1966)提出,他试图通过构建测度模型来说明什么水平的外汇储备才是适度的,从而 开创了一个基于成本收益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模型。但由于模型的假设条件与实际 情况有较大的背离,并且在选择机会成本变量时主观性较强,从而使模型估计结果存在较大 偏差。之后,阿格沃尔(Agarwal,1971)对海勒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将其运用于发展中国 家。该理论曾被认为是测度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最理想的模型,从而得到广泛地运 用。但由于同样忽视了储备融资与政策调节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可替代性,也没有充分考虑 资本项目变动和长期资本变动对外汇储备产生的影响。

(四)存货缓冲模型 为了克服海勒模型在学术上和技术上的不足,Hamada和Ueda(1977)以海勒模型为基础 ,开始了对外汇储备失衡及其随机性问题的研究,并将存货分析技术引入海勒模型,从而 构造了一个适度外汇储备的测度模型。之后,Frenkel和Jovanovic(1981)同样以存货分析 技术为基础,并在分析方法上有了较大的突破。他们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取决于 该国经济失衡时的宏观调节成本和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并且将外汇储备视为一种“缓 冲物”用来降低和吸收一国对外交往中产生的波动,因此一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就由 该国 的外汇收支波动程度决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成本收益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模型 。该模型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测度结果与理论预测值较为接近,但由于它没有对外汇储备 设定上限,这必然会导致模型中的随机过程会一直增加到无穷大,从而与现实产生较大的背 离。

(五)基于预防性谨慎动机的模型 该模型最早由Ben-Bassat和Gottlieb(1992)提出,他们认为,一国持有外汇储备主要出于 预防性谨慎动机而非交易动机,为此,他们开发了一个基于预防性外汇储备需求的最优化数 量模型。该模型非常关注一国发生主权违约的风险及其经济后果,认为一国必须持有一定 的外汇储备来避免主权违约的发生。要测度基于预防性谨慎动机的外汇储备需求规模, 必须要考虑借款国违约的主权风险,并使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减少。因此,当一国预期总 成本最小时的外汇储备持有水平就是该国的最优外汇储备规模。在该模型的引领下,经过学 术界的开创性研究,表明,一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取决于不持有外汇储备带来的损失与 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之间的平衡。该模型最大的优点在于各国测度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时 可兼顾考虑 一些本国的特殊因素,从而使模型更具包容性与扩展性,并且更适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 正是这种包容性与扩展性,可能会由于考虑的因素过多而导致测度外汇储备持有成本时的难 度加大。

(六)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模型 在原来的基于成本收益 最优化的测度模型中,一国最优适度的模型很难准确地测度对外失衡的后果,并且难以界定 持 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许多学者构建了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外汇储备适 度规模测度模型。其中,Jeanne (2007)和Ranciere (2008)最有代表性,他们的影响也 最大。他们在构建模型时假设存在这样一个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在一个时间结构内,消费者 应把他们的财富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和不同的时期上,从而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并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模型。该模型代表了外汇储备适 度规 模测度理论研究的最新方向,并试图用外汇储备与GDP等经济变量的某种比例来测度外汇储 备的适度规模,从而使测度结果简单易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前人的研究相互呼应。但它仅 仅分析了资本流入“骤停”时对本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这一单一的经济危机的外汇储备原 因,而并未充分考虑会导致经济危机的一些内部原因。

综上所述,各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的产生因具有特殊的背景而各具特点,并随着外 汇储备功能的变化而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汇储备的时代功能。同时,这些测度 理论也在不同时期的外汇储备管理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然而,虽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 度理论的发展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 家不断扩展的过程,但并不是新出现的模型或复杂的模型就必然要取代老的或简单的模型, 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完全替代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各种有代表性的模型从它产生至今并未 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其自身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而且有的模型的影响力还越来越大, 而其他测度模型的出现,只不过是随着外汇储备功能的演变及其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结果。 因此,各种模型之间是一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并相互补充的关系,在测度外汇储备适 度规模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新的复杂的模型就一定比旧的简单的模型好。事实上,由于 各国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环境是不同的,因此,一种测度模型的好坏应取 决于一国当时的国情,也只有适合自身国情的测度模型才是最好的。此外,虽然测度外汇储 备适度规模的理论可谓汗牛充栋,但由于已有的测度模型大多是在强调各个国家“共性”的 基础上建立的,而忽略了不同国家的“个性”。由于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影响外汇储备需 求的因素完全相同的国家,也就很难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型来测度不同国家的外汇储 备 适度规模,而这些模型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并且有着特殊国情的发展中 国家来说借鉴意义并不大。因此,探寻适合不同国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的研究还应 不断深入。

三、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

从世界范围看,近年来金融危机可谓此起彼伏,它的传染性也越来越强,防范和化解金融危 机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难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外汇储备在维护一国金融安全中的 作用也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外汇 储备 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作用又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又有了新的 突破,即如何确定一个既能满足一国金融安全,又能减少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和降低持有风 险的最优外汇储备规模,以构建新的测度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理论框架。为此,国外 的许多学者展开了前瞻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Durdu, C ., Mendoza, E. and Marco, E.(2007)通过对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持有原因的研 究,认 为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防范金融全球化和外汇流入“ 骤停” 的风险,而商业周期的波动并不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持有外汇储备的主要原因;[1]J eanne(2007) 以及Jeanne和Ranciere(2008)以效用最大化为视角,通过对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 表明,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水平主要取决于危机的严重程度、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及该国对 危机的脆弱程度三个因素,从而一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就是能使该国持有外汇储备成本最 小时的储备量;[2][3]Obstfeld,Shambaugh and Taylor(2008)认为很难找到 一个合理 的理由解释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国际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为此,他们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 基于金 融稳定和金融开放的外汇储备持有水平的测度模型,并用此模型解释资本市场全球化时代的 适度外汇储备持有水平;[4]Caballero and Panageas(2008)构建了一个基于外 汇流入“ 骤停”和外部流动性管理的全球均衡模型,并将这个模型用来讨论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在外 汇流入 “骤停”时的应对机制;[5]Barnichon(2008)也构建了一个外汇储备适度水平的 分析框 架,并将其用于在限制外国资本进入、受自然灾害以及贸易条件冲击条件下,定量分析小国 开放经济的外汇储备最优持有水平。[6]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特别 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已深刻地认识到保持金融安全与稳定的 重要性,而外汇储备作为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的保证和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理论界 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盛柳刚、赵洪岩(2007)通过构建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的测度模型,测算了2000年至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及2003年后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 ; [7]巴曙松、朱元倩(2007)通过建立可加模型,在测度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的基础 上,对外 汇储备规模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8]史祥鸿(2008)利用修正后的阿格沃 尔模型, 对中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了测度和讨论;[9]李超、周诚君(2008)分析了 中国流动 性过剩与外汇储备过度积累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10]王群琳(2008) 通过对外 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2005年以来的外汇储备规模是适度的;[11 ]张志 华(2009)认为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面临较大的风险,并提出了消除外汇储备风险的相关 对策建议;[12]李巍、张志超(2009)构建了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适度规 模测度模 型,对中国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正处于合意的区间范围之内;[ 13]曲 强等(2009)的研究表明,在目前我国存在超额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变动会产生 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14]张斌等(201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目前我国存在巨额 的外汇储 备,并且外汇储备面临大幅缩水的风险;[15]无独有偶,孔立平(2010)的研究结 果同样表 明,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是存在明显的超额规模,并且面临着巨大 的风险。[16]

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随着外汇储备需求的多样化及其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人们对外汇储备的功能 又有了新的认识,外汇储备管理的问题得到了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全球金融 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外汇储备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并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 值的管理目标,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重点工作。然而,确定一个适度的外汇 储备规模是一国进行外汇储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及面临“双缩水 ”风险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测度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的管理并使 其保值增值,是我国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国外现成的测 度理论(即便加以修正)对我国的参考意义也是有限的,因此,如何探寻一个能充分反映我 国实际 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模型将是我国学术界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一是要从多角度科学 合理地预测外 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并在充分考虑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及机会成本的情况下测度外汇储备的 适度规模,以达到外汇储备的效用最大化目标,进而降低外汇储备的持有风险。二是要强调 外汇储备测度模型的“个性”,重视国别研究,即在充分吸收现有测度理论合理内核 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并选择性地汲取现代微观金融理论的有益成分,构建测 度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最优化模型。三是要通过对各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理论的比较分 析 及修正拓展,找到一个既有理论支持又简单易行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度模型,从而为 决策者提供有明确理论依据,针对性较强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Durdu, C., Mendoza, E. and Terrones, M.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For eign Assets in Sudden Stop Economies: An Assessment of the New Mercantilism[R] . IMF Working Paper, 2007, No.146.

[2]Jeanne, O., 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R].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07, No.38 .

[3]Jeanne, O. and Ranciere, R., the Optimal Level of International Rese rves fo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A New Formula and Some Applications[R]. CEPR Discu ssion Paper, 2008, No.6723.

[4]Obstfeld, M., Shambaugh, J. and Taylor, A. Financial Stability, the

Trilemma, and International Reserves [R]. NBER, Working Paper, 2008, No.14217.

[5]Caballero, R. and Stavros. P. A Global Equilibrium Model of Sudden S tops and External Liquidity Management[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MIT, Worki ng Paper, 2008, No.5.

[6]Barnichon, 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Self-Insurance against Exte rnal Shocks[R]. IMF Working Paper, 2008, No.149.

[7]盛柳刚,赵洪岩.外汇储备收益率、币种结构和热钱[J]. 经济学(季刊),2007(4 ).

[8]巴曙松,朱元倩.基于可加模型的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7 (11).

[9]史祥鸿.基于现行汇率制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8(7).

[10]李 超,周诚君.中国流动性过多与外汇储备累积[J].金融研究,2008(12).

[11]王群琳.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9).

[12]张志华.人民银行巨额外汇储备的经济性质及其出路[J].财经科学,2009(12) .

[13]李 巍,张志超.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分析框架——兼论中国外汇储 备的适度规模[J].经济研究,2009(8).[14]曲 强.外汇储备增长 、货币冲销的有效性及对物价波动的动态影响[J].金融研究,2009(5).

[15]张 斌等.中国外汇储备的名义收益率和真实收益率[J].经济研究,2010(10).

[16]孔立平.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外汇储备币种构成的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10(3 ).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Measure Theory of Foreign Exch ange Reserves Optimal Scale and New Progress

Luo Sumei1 Zhou Guangyou2

Key word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Optimal Scale; Measure The ory

[ 收稿日期: 2011.3.12 责任编辑:潘德平 ][

外汇储备投资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国际收支是指对一国(或独立的地区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是一个经济体对外经济交往的反映,通过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可以把握外汇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情况,进而了解一国的经济结构,为本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而对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可以直观的了解各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能够预测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汇率变动,进而了解世界国际金融秩序。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美国作为传统发达国家、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和世界第一大债务国,两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相决定,也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集中反映。本文通过对两国国际收支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探究其原因,进而提出了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国际收支结构、改变资本管制政策等措施,以期促进国际收支的均衡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 中美国际收支变化的概况

(一)中国国际收支变化的概况

中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并呈现阶段性加速增长的态势。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显示,1993年以前,中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交替出现,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基本形成。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较快。以金融危机爆发一年为例,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分别为3718亿美元和735亿美元,增长速度分别为 46.8%和990%。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增长有所波动,但基本上依然维持双顺差格局。2014年,经常项目顺差2138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382亿美元。就两大项目而言,总体上经常项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要略大于资本与金融项目,这种现象在金融危机爆发前表现的尤其明显。以2008为例,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分别占83%和17%。同时,货物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的持续巨额顺差分别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以2007年为例,货物项目顺差为3159亿美元,占经常项目顺差的89%;直接投资项目顺差为1391亿美元,占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153%。金融危机过后,这种现象有所改变,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总体上趋于相当,但从货物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的规模和占比来看,2014年的数据分别为4760亿美元、46%和2087亿美元、18%,仍然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中国国际收支变化基本趋势为:经常项目保持较大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由顺差转为逆差,国际储备资产保持平稳增长。

(二)美国国际收支变化的概况

在近20年中,美国经常项目呈现逆差趋势,资本与金融项目呈现顺差的趋势,并且经常项目逆差占据国际收支总量的比重超过金融项目顺差所占比重,从而导致其持续的国际收支综合项目逆差。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网站数据显示,从1971年开始,美国出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逆差规模基本上呈持续扩张的趋势。2008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6688亿美元,2009年经常项目逆差为3784亿美元,到2013年和2014年逆差分别是3179亿美元和3291亿美元。从美国的两大项目分析来看: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来源于货物项目的逆差。2008到2014年,美国货物项目逆差由4515亿美元下降到3291亿美元,下降了28%。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美国的投资收益项目常年保持顺差。如2005年和2014年美国投资收益项目分别表现为686亿美元和3076亿美元的顺差。其次,美国国际收支的金融项目(因各国资本项目规模较小,因此本文对于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研究仅限于金融项目)流入和流出规模都比较大,基本上保持顺差的状态。外国在美资产,以证券投资为主,在外国官方持有的在美资产中美国国债占主要份额。2010年美国国债总额达到6805.31亿美元,是除去2008年金融危机时发放的7100.64亿美元是历史以来第二高发放量额度,当年美国国债的增持60%以上均来自于外国政府。此外,美国的在外资产,私人投资占绝大部分,大部分年度以直接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在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同时,保持较高的投资收益项目顺差,是美国国际收支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从2008年至2014年,美国国际收支变化基本趋势为:经常项目逆差保持增长趋势,货物贸易逆差持续增长,而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持续顺差呈上升趋势。

二、中美国际收支差异变化的分析

其一,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中最主要的部分,中国的货物贸易多年来持续巨额顺差,美国的货物差额却始终处于逆差,且逆差额在十年当中一直在扩大,这也是造成中美两国的经常项目分别呈现顺差和逆差的主要原因。例如,美国2012年和2014年的货物项目逆差为7415亿美元和7217亿美元,同一时期中国的货物项目顺差为3216亿美元和4719亿美元。

其二,中国的服务差额始终处于逆差,且逆差额在大多数年份一直在扩大,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国际收支的改善。但是美国的服务差额却始终处于顺差,而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不仅可以完全抵消掉经常转移账户的逆差,而且还对减少经常项目逆差有所贡献。以2014年为例,中国服务项目逆差为198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59%,美国服务项目顺差为709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

其三,中国的投资收益项目以前多为逆差,近年来虽然在一些年度出现了顺差,但年度逆差仍然存在,且顺差规模较小,这是与中国长期以来金融项目为顺差、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相对应的。以2014年为例,中国投资收益逆差为804亿美元,而美国的投资收益项目多年来持续大量顺差,2014年美国的投资收益差额为4737亿美元。

其四,中美的金融项目差额总体上都体现为顺差,但具体内容差异较大。中国的资本流入以直接投资为主,而资本流出以外汇储备为主。根据2014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在当年对外负债余额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2800亿美元,证券投资798亿美元。而在对外金融资产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740亿美元、储备资产105亿美元。而美国的金融项目虽然为顺差,但包含着大量FDI的流出,而资本流入的形式多样,以证券投资为主,其中包含大量的美国国债流入。根据2014年末美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当年美国外国直接投资余额为4738亿美元,当年国外私人机构持有美国国债以外的证券达80000多亿美元,而国外官方持有美国国债余额为60000多亿美元。

其五,中国外汇储备自1994年以来持续大幅度增长,截止2014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8400亿美元,在资产形式上以美国国债为主,截止2014年2月底,我国政府持有美国国债为12729亿美元,仍然是美国国债最大的境外持有者,占比超过了外汇储备余额的三分之一;而美国外汇储备余额一直较低,截止2014底有19056亿美元,为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50%。

三、中美国际收支差异的成因分析

(一)中美货物服务项目收支差异的原因

国际贸易角度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均来源于货物贸易差额,只不过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而美国是货物贸易逆差。我国在输出实物资源的同时输入服务,而美国在进口实物资源的同时向外提供服务。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原因在于两国比较优势的差异。中国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和资源密集的比较优势,但缺少技术知识等竞争优势。服务贸易的出口也主要集中在旅游、劳务输入、工程承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上。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的金融、保险、咨询、专利服务等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附加值高的服务,还处于落后和发展阶段。技术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美国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在10%-15%之间,而我国占到商品总成本的30%-40%。美国由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内传统制造业已经大规模转移到境外,而劳动者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先于世界水平,这使得美国在持续进口国外实物资源的同时获得了服务贸易顺差的逐年上升。

(二)中美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差异的原因

中国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性因素。我国近年来对资本项目仍然实行管制。在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问题上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在鼓励直接投资流入的同时,对资本性支付和境外投资实施严格的审查批准和监督制度,因此我国金融项目中的对外投资规模比较小。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为1400亿美元,同期美国对外投资4738亿美元,是我国的3.4倍。这是造成我国金融项目总体上体现为顺差、且以直接投资流入为主的主要原因。另外,美国不存在资本管制可题,对资本流出和流入的限制都比较小,对外资政策一向保持自由开放的政策,所以美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情况主要取决于市场因素。美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美国强大的吸引外国资本的能力。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4年6月报道,美国的外资吸引力指数为2.16,中国为1.95。美国是主要储备货币美元的发行国,拥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为全世界的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和丰富的避险工具,这使得美国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的能力非常强。因此美国在直接投资大量流出的前提下,保持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也使得美国获得了众多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央行的融资,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经常项目逆差的存在。

(三)中美投资收益项目收支差异的原因

美国的资本与金融项目保持持续的顺差,却能同时拥有投资收益项目的顺差,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资本流入和流出的结构。美国资本流出中直接投资占比较高,近年来,保持了直接投资项目的净流出,目标集中于其它发达国家和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且货币持续升值的新兴市场,能够获得非常高的收益率,一般高于10%;而资本流入以证券投资为主要形式,其中还包含着大规模的美国国债,外国投资者所获得的,即美国所付出的收益率,远远低于前者。据商务部报告显示,美国国债中期限最长的品种,其收益率也不高于5%。最终的结果就是美国通过资本流出得到的的收益率大大高于对资本流入的付出,如2014年,美国在国外的资产投资收益为8205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收益达到3532亿美元,而其他国家在美国的资产投资收益仅为7650亿美元。

(四)中美储备资产项目差异的原因

我国自1994年起实行的是接近于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追求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由于近年来双顺差的存在,给人民币很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均衡稳定,减少对出口企业及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影响,2014年中央银行积极干预外汇市场,抛售本币,回笼外汇,导致被动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限,不具备作为国际贸易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职能,因此必须保持较大规模的国际储备,作为必要时弥补国际收支顺差、维持汇率稳定的准备。但美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不需要外汇储备来维持汇率水平的稳定。更为重要的是,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美元本身就是最主要的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美国对外买商品和劳务、对外投资都可以用本币进行,也使得持有外汇储备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因此,汇率制度的差异和货币地位的不同导致了中美两国对外汇储备需求的不同。

四、美国国际收支平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转变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经常项目

我国应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从长期推行的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向内需导向和消费拉动转变,以促进经常项目的改善。一方面,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改变政策导向,不再一味的鼓励出口,特别是控制劳动密集型、技术附加值较低、消耗资源较多、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措施,如降低税率、改善税制、加强社会保障等,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适当增加进口,减少货物项目的顺差。另外,应提高产业技术层次,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例如,2014年,美国制造企业三分之一的员工从事的是服务性工作,而且这一比例不断上升,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从而改变服务项目持续逆差的状况。

(二)转变资本管制政策,改善资本和金融项目

一方面,我国应改变一味重视引进外资的规模的模式,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减少单纯引进资金, 却出让市场、污染环境的传统引资方式,重点放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既达到减少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目的,又可促进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 应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满足境内机构和个人的合理投资需求,以在转移过剩产能的同时提高投资收益。2014年,我国已经采取了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推出了QDII制度,允许有条件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对外证券投资,也批准了个别地区的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未来应进一步扩大范围,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各种方式对外投资特别是直接投资的进行。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流过性短缺为我国发展对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导致了投资风险的加大,因此我国在发展对外投资时一定要注意投资地点的选择和投资风险的规避。

(三)遏制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控制外汇储备规模

外汇储备的持续高速增长,在根本上来源于国际收支的顺差,如果以上促进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平衡的目标能够达成,将从根本上起到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汇率制度、金融市场建设等方面入手。例如,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减少央行被动增持外汇储备的压力,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发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涉外经济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避险工具,提高其保留外汇资产的意愿。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着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投资货币的地位。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进入了新的“战国”时代,美元主导地位逐渐弱化,一个“多极”的货币体系实际上有利于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与风险分散,人民币的地位自然“应运而升”。这将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控制外汇储备规模起到重大的作用。

(四)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为改善国际收支创造良好条件

中美国际收支在结构上的差异既反应了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也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体现,反映了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中所处的弱势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元霸权的存在。正是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才使得美国能够采用发行国债的方式获得外国央行的融资,以极低的代价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也造成我国靠国际收支顺差换取的巨额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在美元汇率不稳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机会成本。因此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对于中国来说尤其重要。2014年3月,美联储连续第三次宣布削减100亿美元资产购买,标志着货币政策正从“危机模式”切换到“常规模式”。随之,削弱美元霸权、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建议和方案层出不穷,其主要内容有回归金本位制,提高特别提款权地位,发行超主权储备倾向等。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应致力于推动多元化的本位体系,特别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同时注重我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话语权,通过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联合,加强对美元发行和美国货币政策的制衡,分散系统性风险,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改善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

[2]US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from 1960 to 2013, US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1976-2013.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3] 李刚.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特征、根源与调整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8(12).

[4] 宋晓东.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格局发展趋势研究 [J].经济纵横,2010(2).

[5] 张茉楠.中国经济失衡“另解”—解析中美之间的“暗物质”之谜 [J].金融发展研究,2011(10).

[6] 曲凤杰.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现状、成因及可持续性[J].新金融,2008(3)

[7] 李冰洁.中美两国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与外部失衡关系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9)

[8] Edwards, (2004) “Thirty Years of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Current Account Reversals, and Sudden Stops,”IMF Staff Papers, September 2004.

外汇储备投资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中国需要对外汇储备的平均收益率进行合理有效的估计,以指导外汇储备的管理。为此选取2009-2013年的月度数据。估计外汇储备的平均收益率,分解利差和汇率波动对外汇储备收益和安全性的影响,指出外汇储备面临的收益率降低、风险升高的问题,并提出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拓展投资渠道等改革方向。

[关键词]外汇储备;收益;结构突变;量化宽松

一、引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稳定的币种结构、单一的政府债券投向、偏低的投资收益率、缺乏市场化的政府管理行为”几乎成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定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在被动的合作式消极管理模式下,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和安全性受到了很大冲击。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动态增长情况

自2000年起,中国外汇储备呈“爆发式”增长趋势。2005年年末增至8188.72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2013年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8万亿美元,是2007年15282亿美元的2倍多。在这3.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以美国债券为主的美元资产占到了2/3。王永中根据统计资料推测:英镑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主要由欧元代替,同时美元、欧元、日元资产的比重大致为75%、20%、5%。

(二)美元量化宽松化币政策的动态演化

从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情况见表1。

在量化宽松政策下,美元进入了持续低利率低币值阶段,中美之间利差扩大,人民币不断升值。同时,美元量化宽松带动了国际主要结算货币的贬值风潮,在美元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期间内,欧元、英镑等都出现了贬值,日元更是实施了事实上的量化宽松政策,主动贬值,刺激国内经济。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

(一)国外文献回顾

在外汇储备规模的研究方面。Donghyun和Gemma运用面板数据经济分析表明自2002年以来亚洲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并且快速增长。考虑到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负面冲击的可能性,亚洲各国政府短期政策面临的挑战是要更积极地管理该地区快速增长的超额外汇储备和更高效地使用它们。在中国外汇储备收益和资产结构研究方面。Wang,Yongzhong和Duncan评估了中国外汇储备中各类流动性资产的最佳规模,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与所需外汇储备的比率,分析比较了按名义美元、实际美元(美元指数)和人民币分别计算的中国外汇储备净投资收益率并就如何加快中国国际储备的多元化提出建议。

(二)国内文献回顾

关于外汇储备大规模增长的风险问题,主要分为金融危机爆发前和金融危机爆发后两个研究时期。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着重于巨额外汇储备风险的防范,较为全面的研究是朱孟楠、喻海燕在中国外汇储备大规模增长、风险头寸变大的背景下,概述了外汇储备风险,细化了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过程中的风险种类并提出了控制中国外汇储备风险的现实举措:储备资产多元化、建立动态管理体系以及完善储备运行环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学者提出外汇储备管理应兼顾风险防范和收益,例如:王永中基于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IC)的数据,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和证券资产构成进行推测,认为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着与其低收益率不相匹配的较高的资本损失风险。张明从货币错配和一篮子商品衡量外汇购买力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潜在资本损失并得出结论:中国央行资本损失显著,外汇储备国际购买力波动剧烈。

在外汇储备管理的风险一收益模型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侧重于对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成为、王碧峰、何青、杨晓光采用动态均值一方差最优化模型模拟出中国最优储备币种结构,指出货币当局应当在逐步减持美元资产的同时提高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闫素仙、张建强通过运用GARCH族模型和资产的风险价值模型分析研究提出:在现行状况下,欧元资产对外汇储备的风险影响最大,应当减持欧元资产,适当增持日元资产,谨慎增持英镑资产。

(三)外汇储备的风险和收益分析

1 外汇储备的收益分析。为了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的长期国债和长期机构债,并且集中投资在美国国债和美元资产上,因此其投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同时,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的货币政策既是本国的货币政策也是国际市场的货币政策。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实施的一系列较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得多个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现象,中国外汇储备的实际投资收益受到很大影响。

2 外汇储备的风险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和利率波动是影响外汇储备安全性的最直接因素,再加上违约风险和机会成本风险,共同构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汇率风险。在美元量化宽松和以往压抑的人民币币值释放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被动地陷入实际购买力下降和转持其他货币资产的汇兑风险的“两难境地”。(2)利率(通货膨胀)风险。随着全球金融系统逐步恢复稳定,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将会下降。同时,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将导致其中长期通货膨胀风险显著上升,美国国债价格势必下跌。中国外汇储备中大量持有的美国国债资产极易受到影响。(3)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主权债务危机后,各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导致国债最为倚重的避险功能正在逐步丧失。中国的外汇储备中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4)机会成本风险。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政府债券,而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债利率始终很低。考虑到资本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外汇储备投资的机会成本很大。

外汇储备是中国货币当局持有的与外国货币紧密联系的资产。在美元量化宽松规模不断变动和美债危机的冲击下,外汇储备的收益和风险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本文对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梳理并借鉴盛柳刚、赵洪岩和刘茉亚的平均收益率估计模型,着重研究2008年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外汇储备增长率与国际利差、汇率之间的关系,估计出外汇储备的平均收益率。

得到3个突变点,分别是2010年3月、2011年6月、2011年10月。这些异常点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或统计因素导致的。例如,2011年6月美元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引起热钱流入的减少,从而造成回归后的残差表现异常。

对结构突变点的处理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虚拟变量来控制异常点的影响;另一种方法是在各序列通过ADF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对回归模型中的因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异常点用前后3个月的平均值来替代。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3个突变点进行前后3个月的数据平均后再次拟合,并对数据波动较大的2011年9月和10月进行Chow Breakpoint Test检验。

(2)Chow检验。表3为Chow检验结果。

相伴概率均大于0.05,接受“不存在结构突变”的原假设。

3 OLS回归结果。由初步回归结果可以判断,日元资产对外汇储备的规模变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决定对模型进行调整。剔除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并对3个突变点进行前后3个月的数据平均后再次回归。表4为调整后的回归结果。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各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得到验证。根据Adjusted R-squared值模型整体拟合性良好,根据D-W值,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4 White检验。表5为White检验结果。

由结果可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5 CUSUM检验。由CUSUM结果图可知,在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模型没有显著的结构变化。

对OLS的结果进行分析:

FTZ=0.003328106699+0.6439362276×CTF-0.3283657538×EY

R=0.00333约合月利息率0.333%,换算成年利率3.996%,略高于当前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3.25%,但外汇储备作为长期持有的资产其年利率明显低于长期存款基准利率4.75%。欧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保持在32.8%左右。

但是,3.996%的平均收益率根本不可能支撑外汇储备“爆发式”增长。为了具体比较两者之间的差距,本文首先估计出外汇储备的规模增长系数。

(三)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系数测算

对外汇储备规模数据和新增外汇占款进行数据分析有会计平衡等式:

剔除突变数据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系数平均值为1.28左右。由外汇规模增长系数的公式可知,即使不考虑当期新增外汇占款,在长期趋势上外汇储备规模也是增加的,包括国外资产的利息收入,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等。考虑到利息和汇率波动的连贯性,最近一段时间外汇储备规模突然的“爆发式”增长应该是由于政府操作和国际“热钱”流动的不稳定性造成的。为解释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系数与平均收益率的巨大差值,需研究以国际游资为主的外汇储备规模异常变动。

(四)外汇储备规模异常变动的VAR模型分析

2009-2013年,美国持续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元流动性泛滥。作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不仅仅影响本国市场,更多地作用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就是规模化的“热钱”流动。分析外汇储备规模的异常变动,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影响“热钱”流向的因素。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国际“热钱”越来越多的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进入中国。这一改变使得国际热钱更多的隐藏于各种合法的渠道之中,能够直接度量的显性部分减少,不易测算的隐性部分增加。为了准确度量外汇储备规模的异常变动,参照刘莉亚和陈鹤研究,新增外汇储备中除去正常的贸易差额和正常的FDI,剩下的即是包含热钱的外汇储备规模异常变动。(正常的贸易差额和正常的FDI数据由贸易差额和FDI数据前四年同月的移动平均得到。因此,本文定义外汇储备规模异常变动如下:

HMF=新增外汇储备-当期正常的贸易顺差-当期正常的FDI

1 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由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平稳性的ADF检验。

2 协整检验。为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还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采取的方法为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见表7。

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外汇储备规模变动、欧元汇率变动和利差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3 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各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8。

结果表明,利差和欧元汇率波动对外汇储备规模变动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中美利差和欧元汇率变动是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原因。

4 VAR模型的收敛性检验。对VAR模型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该模型是稳定的。说明外汇储备规模变动、欧元汇率变动和利差之间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但其相互作用的方向、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还要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体现。

5 VAR模型的脉冲分析。对VAR模型进行脉冲分析,结果见图4。

由图4可知,一个标准差的欧元汇率变动在1-3个时期内很快减弱,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在第二期达到峰值。一个标准差利差的冲击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在1-4个时期内很快减弱,利差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在第二期达到峰值。这些结果表明,汇率变动和利差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滞后期短,市场反应迅速,利差的变大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都是引起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重要因素。

6 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标明,欧元汇率变动和利差是外汇储备变动的重要解释原因。在不考虑外汇储备本身影响的情况下,欧元汇率变动率对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解释占第一位,解释30%多的变动;其次是利差解释了将近7%-10%的变动。

四、结论

美元持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后外汇储备平均收益率为3.996%,欧元资产比例为32.8%左右。在OLS估计中,中国外汇储备中日元和英镑对外汇储备收益和规模没有显著性影响。一方面是因为日元和英镑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较少,另一方面源于汇率的波动引起日元和英镑外汇储备资产在以美元计价时的缩水。

由VAR模型可知,欧元汇率波动和中美利差已经成为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欧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在稳步上升,欧元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美国实施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后国际游资开始从欧元市场进入中国,欧元汇率波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稳定的利差是国际游资进入的诱因。

从2009年至今,国际金融形势不断变化,美元量化宽松、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等事件引起货币汇率和利率剧烈波动。外汇储备在2011年9月和10月间有一次较大波动,这是“双顺差”收窄和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进入“平台期”的预期导致对国际游资吸引力降低的合力作用。通过“Chow Breakpoint Test”检验判断不是突变点,未对外汇储备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欧元资产构成。从美元开始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2009年至今,在管理机构对外汇储备主动调整下,外汇储备中美元、欧元资产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规避了一定的汇率和利率波动的风险,但由于投资方向的单一,其收益性偏低。

美元量化宽松政策推出后,美元长期的低利率和全球的流动性泛滥推动了欧元汇率波动和中美利差扩大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影响。同时,将外汇规模增长系数与之前估计的平均收益率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外汇储备的平均收益率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的贡献是极低的,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原则依然是规避风险,外汇储备收益率尚未真正得到重视。

虽然外汇储备结构整体上是稳定的,但亟须解决外汇储备被动地受汇率和利率影响,缺少应对国际游资从欧元市场涌入这一问题。应当从主动结合市场表现对币种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和寻找适合的、具有较大投资价值的金融工具等方向进行外汇储备管理改革。

责任编辑:邵华明

外汇储备投资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增长速度惊人,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来逐步调整我国外汇储备。选取1996—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合理的模型,寻求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之间的关系,较为准确地对由人民币汇率引起的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行分析,从而使中央银行可以运用研究的结果来分析现状并制定正确的外汇储备的管理方针,使之与国内外环境相适应。

关键词: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美元=100)

1 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是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根据中国外汇管理部门透露,中国外汇储备中币种结构比重为美元65%,欧元26%,日元3%左右,与全球情况基本一致。所以,本文收集了我国1996~2015年外汇储备规模以及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数据。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外汇储备从1996年的1050.49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33303.6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3.51%,同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其之比也由1996年的79.15%下降至2015年的1.87%,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与其之比由2002年的27.95%下降到2015年的2.08%,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与其之比由1996年的0.73%下降到2015年的0.02%。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与人民币与外国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密不可分。所以对我国外汇储备与国际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中央银行可以运用研究的结果来分析现状并制定正确的管理方针。

3 中央银行如何就汇率问题优化外汇储备资产

如上所述,我国外汇储备资产是国际储备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美元资产占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较大比例,所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外汇储备有显著影响。自2005年我国汇率改革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逐步降低,人民币稳步升值。其实,高额的外汇储备及双顺差的结构下,人民币升值压力一直都在,只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央行的干预,汇率保持在固定水平,压抑了升值的发生而已。而且,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舞台上越来越活跃,与我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贸易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然而,在美元作为世界主要结算货币的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以美元的形式进来,美元的形式出去,增加了交易成本。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较高,每一次美元贬值,都给我国外汇储备储备资产带来巨大损失。由此可知,我们可以通过逐步降低外汇储备中美元的占直比至其到达合理水平,同时提高欧元、日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那么这个过程的实现就不能仅仅是通过货币置换,因为货币置换成本高,而且容易引起相关国家的抵触,较为理想的方式是在未来的外汇收入中,有意识地调整各币种资产的占比,逐步达到目标水平。中央银行还要鼓励和支持有竞争力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

同时,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在考虑如何调整外汇储备的思路時,必须要结合现阶段高杠杆、高负债、高成本的“三高”时代背景,虽然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投资的大幅上升,但是大部分的投资实际上是由中国国有银行垫资,从而显著提高这些外汇储备项目的风险回报,许多国有企业可以说是“大而不倒”的,因为中国政府即使在不健全的和不利的情况下,依然会提供坚实的后盾,在极端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将最有可能在政治、社会事件或自然灾害的影响下承包这些项目。这就体现出不管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人民币对欧元汇率还是人民币对日元汇率,我们对其的研究都不能放松并且要对症下药,往日以美元为中心的外汇储备所带来的收益不能代表着今日同等的成功,甚至过度重视和强调美元汇率可能会形成一个恶性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说,我们必须要采取更加有效并且符合当前背景的政策。

然而,在短期内流入大量的外汇储备势必会引发了社会的讨论。在相信增大外汇储备对振兴经济有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它也可能被认为是中国通过不断增长的投资实现对区域的不正当影响,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对中国增加外汇储备持积极的态度,认为这将是一个开创性的壮举。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所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但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就更需要中央银行合理地规划外汇储备规模,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保证经济增长。

4 社会大众如何看待外汇储备资产

我们应该利用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来宣传外汇储备的效应。

4.1 彰显社会舆论效应,占领社会热点

我们应该更好地推动线上和线下外汇储备知识传播的稳健快速发展,同时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适应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改变,适应多元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

4.2 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工具

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与淘汰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和社交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QQ等等,这些社交工具包含了各个年龄阶层、社会层次的人群,在这些平台多多提及人民币外汇储备,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与宣传效果,让大众更加了解当前经济形势。

4.3 不能放弃传统的传播途径

在关注新兴网络传播渠道的同时,我们不能放弃传统的传播途径,例如报纸、邮件、电视,这些传播途径的受众群体数量也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石凯,刘力臻,聂丽.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动态优化[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2,27(6):91-103.

[2]杨楠,邱丽颖.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的最优结构研究—基于时变copula及VaR的投资组合模型分析[J].财经研究,2012,38(5):15-27.

[3]王永中.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收益与风险[J].国际金融研究,2011,(1):44-52.

外汇储备投资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在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全球经济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也存在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顺差”现象的出现,顺差在一段时期内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态势,但是持续扩大的顺差也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成本和代价。本文主要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的积极、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国际收支顺差的策略。

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经济;影响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时,也出现了收支顺差的现象,长期持续存在并且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也在日益显现出来,它不仅仅体现在短期之内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环境等。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际收支顺差的研究,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从而促进经济能够朝着可持续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探究国际收支顺差中的积极影响状况

1.国际收支顺差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首先,经常项目作为国际收支平衡中最主要的项目,它的顺差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经常项目顺差能够刺激国内需求,提高国民经济总额,保障经常项目顺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净出口总额的增加,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导致国内需求增加主要因素是由于我国净出口贸易的增强,所以,国内需求就会不断提高。

资本项目主要是一个国家为了某种经济目的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发生的资本跨国界的收支项目,因此,资本项目顺差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资本项目顺差直接增加总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是资本流入的增加,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国商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因此,资本净流入就会占国内总需求的主导地位,从而增加了投资需求,投资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增加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的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规模,同净出口的乘数效应一样,在外商投资乘数的推动下,促进经济增长规模数同时增加。

2.国际收支顺差能够增加外汇储备

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其外汇储备也会逐渐增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引进外资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使得我国的资本项目出现逆差,但是在其余时间之内我国经济呈现收支顺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也就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是在200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就已经达到了4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也能够促使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因此若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实力强,则可展现出我国更具有国际偿债能力,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还能够获取更加低成本的取贷款,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吸引更多外商来华投资,因为他们能够保证收回利润,所以,外商更愿意在我国进行投资,因此这符合当前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国家基础经济的战略目标。

3.国际收支顺差促进经济总量均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外经济逐渐进入开放期,经济总量要想达到平衡点,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实现,比如:储蓄投资、外贸等,当财政赤字时,储蓄会进入投资市场,还要增加进口,进而来弥补财政赤字的不足,实现经济总量的供需稳定、均衡,然而,这种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能够为我国经济平衡带来积极作用,但是也能够出现财政赤字与外贸赤字的双赤字现象。所以,一旦发现财政赤字的现象,在公众储蓄没有全部转移时,就要积极通过减少进口等方法去弥补财政赤字,达到经济总量均衡。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就是在储蓄没有转化之前,就积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的增加导致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净出口所得的资金就补充了财政赤字,因此,用国际收支顺差弥补财政赤字,既能够避免双赤字现象的出现,也能够对我国国民经济总量达到平衡起到积极的作用。

4.国际收支顺差全球化促进了国家经济安全发展

我国在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始终保持国际收支顺差,但是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不再成为国际经济顺差。因为国际经济的顺差可以有效促进外汇发展,利于经济贸易实施,那么我国则成为当前国际上的债权国大国家之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促使我国不仅仅拥有足够的外汇资金去满足对外经济贸易的要求,在保障了对外支付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对外国的清偿能力,特别是在面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时候,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抵抗经济风险能力。

5.国际收支顺差可促进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宏观调控实施

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因此,我国具有充足的外汇资金影响外汇市场,以此来稳定人民币汇率;同时,由于外汇资金占有国际市场总资金的份额相对较大,因此,能够调整正国际收支,并且确立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导地位;国际收支顺差也有利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目前各个地区都在努力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所以,我国资本流动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使得经济需求得到有效促进,更加迅速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这对于我国放松货币政策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国际收支顺差中的消极影响

1.国际收支顺差致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国际贸易摩擦增加

随着国际金融快速发展,国际间的顺差使得国内外的外汇市场对于货币需求量日益增大,如此以来,外币的汇值必行贬值,与此相反人民币则会出现升值。根据国际收支顺差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带给人民的压力很大,也会使得国际顺差与人民升值呈正比例关系。故,过多引入外汇资本势必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骤升。

国际收支顺差对于国际关系并不利,会导致国际贸易矛盾的出现,由于我国的贸易顺差在不断增加,而与我国保持经济往来的国家就会出现贸易逆差,长此以往,双方就会产生误会、摩擦,逆差国也会通过WTO 的规则,对我国采取措施,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等,据统计,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也在增加。

2.国际收支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率

外汇储备的增减可影响到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减,同时也会影响外汇制度。若央行用人民币购买外汇,由于随着货币的投放而致使外汇流入增多,但是当人民币大量流入市场,其基础货币账户就会被外汇限制。这会导致央行无法正常发挥其有效地货币政策,进而促使我国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危机。

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储备相结合,会导致社会资源利用率下降,根据我们研究调查,由于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外汇储备高达40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居民的储蓄仅仅11万亿人民币,因此,这14亿人民币就成为了闲置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闲置资金实质上就是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闲置。总之,这大大降低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于是,我国虽然出现了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与之并存的还有大量人口的失业。

3.国际收支顺差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

凡事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我国能够在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贸,同时进行外汇操作也是存在风险的,主要是汇率风险。由于我国在计算风险的时候,始终是按照美元作为基本汇率参考,若美元出现贬值或者通货膨胀则会使得外汇储备出现贬值,此过程属于一个连续性影响的动作。由于外汇资金贬值,会使得我国经济面临巨大损失,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增加,在相应的国际金融市场外汇增加也会导致外汇成本增高。

国际收支顺差导致流出资金的数量快速增加,因此在结售汇制度下,需将外国的资金转成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的标准汇率是按照美元汇率来进行计算。因此,国际顺差的增加促使我国拥有更多的外国债券,而外国债券实质上就是我国以外汇储备兑换而来的,因此,造成我国国内资金流出的也越多,于是,就出现了矛盾,国际收支顺差引进外资进入我国,出口随之增加。

4.国际收支顺差导致经济过于依赖国际市场,阻碍民族经济发展,出口结构难以调整难度大

无论是我国对外贸易还是引进外资都是存在风险的,我国出口导致国内的资源被国外利用,而且出口规模的扩大并利于我国国内资源的优化,长此以往,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影响了我国出口结构的改变;而引进外资,不管方式如何,都需要付出代价作为交换;国内市场要听命于国际市场,如果一旦遭遇外国对我国施加压力,就会导致我国国内经济萧条,外国资本趁虚而入,进而控制我国的支柱产业,我国就会缺乏发展经济的自主性。

由于外商投资的加入,使得其严重对民族企业出口市场造成挤压。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实质上就是外国在我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外国资本一旦增加,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影响下,外国资本就会代替本国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也因为这样,影响了我国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严重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外资企业如果占据了主导地位,政府就不能够顺利发挥作用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这不仅仅限制于调整出口结构,也给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四、改变国际收支顺差的有效策略

1.以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我国要积极通过出口拉动内需,并且使得经济发展与制定的战略目标相符,不断努力完善投资政策,从根本上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另外还要改善投资环境,政府部门切实履行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职责,从而解决当前就业压力。目前,我国资金利用率较低,造成失业人数逐年上涨。因此,我国就要改善储蓄转为投资的机制,充分利用闲置资金,进而确保我国经济增长的提高,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

2.完善汇率机制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逐渐要满足资本项目达到相对平衡,在此过程中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汇率机制,不断推进汇率机制进程,从而有效促进招商引资发展。要实行浮动汇率,不仅仅能够充分发挥外汇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还能够促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由于当前对于资本项目的顺差研究逐渐减少,其不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需要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本项目顺差。通过减少资本项目顺差,可以实现我国企业打破传统国外对我国设置贸易枷锁,从而可实现国际市场的扩展,而达到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目的。

3.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配合财政公债政策;银行贷款要向出口等企业倾斜,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为失业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应注重将适度偏紧财政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结合,这样能够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金融市场的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在我国经济条件开放下,国际收支顺差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面与负面影响是并存的,因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晨,杨小静.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研究——基于1994-2010年数据的协整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0,18(03):259-261.

[2]韩蓉,杨文杰.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长期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05):12-14.

[3]李双龙,李桂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0(8):158-159.

作者简介:杜美瑾(1992.9- ),女,辽宁省丹东市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相关文章
管道加固方案方案范文

管道加固方案方案范文

管道加固方案方案范文第1篇吊顶、内隔墙、地砖、门窗、外墙砖、墙板、预制顶板、水电管线和设备、室外附属建筑。二、拆除顺序先清理完办公...

1
2025-09-22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范文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范文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范文第1篇sǒngzhì()()jié()石澹澹()()萧瑟()()没马蹄()白沙堤()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

1
2025-09-22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范文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范文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范文第1篇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友如作...

1
2025-09-22
供电所表态发言稿范文

供电所表态发言稿范文

供电所表态发言稿范文第1篇二、认真履职,不断创造一流业绩 走上了领导岗位,真切地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同时也担负起了反腐倡廉建...

1
2025-09-22
感动于心感恩于行范文

感动于心感恩于行范文

感动于心感恩于行范文第1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光阴荏苒,岁月流逝。面对过往的青春岁月,绚丽的梦在心中沉淀。七彩...

1
2025-09-22
古典园林景观手法范文

古典园林景观手法范文

古典园林景观手法范文第1篇不过, 从这时开始的写意画, 其定义又不仅是局限在笔墨技法与传统画法的区别上。这是因为苏轼、文同、米芾等人...

1
2025-09-22
古代的战争与征服范文

古代的战争与征服范文

古代的战争与征服范文第1篇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4.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

1
2025-09-2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范文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范文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范文第1篇一、占优补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国土资源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贯彻...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