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色记忆征文范文第1篇
初中组
回顾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未来
张掖市第五中学初一(3)班
李晓菲
指导教师:管玉凤
回顾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未来
天空,呈现着血光;太阳,被血液浸染得通红。血一滴一滴地流淌而成河流,从祁连山北麓冰天雪地的山川脚下流入沙尘滚滚、戈壁荒凉的河西走廊,融入广袤的高远、荒野、云空,以沉默的方式写在历史的无字碑上
枪声、炮声从1936年冬天响起,远远传过1937年,直到今天。阴霾的天空中雪花飞舞,一个个铿锵贞烈的姐妹面对狂奔而来的铁蹄,牙缝里咀嚼着怒火,乱发飘扬成旗帜,怒目观天,眸子里燃起一缕缕的刃光,刺入祁连山高高的峰巅。
巍巍祁连山不会忘记,80年前,有一支“妇女抗日先锋团”,为打通国际通道,她们与红西路军一道西渡黄河,在穿越河西走廊途中遭到西北军阀马步芳部的围追剿杀。“娘子军”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碧血黄沙,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震古烁今、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
时光荏苒,80年过去了。如今,在早年去世的红西路军老战士们的墓碑上,斧凿刀刻的字迹已经模糊。今年7月下旬,贵州省组成军地慰问团,千里迢迢远赴甘肃省兰州市八里镇,看望慰问了96岁高龄的贵州籍红西路军女战士陈慧芳老人,听她讲述了心中那尘封已久的故事。
陈慧芳老人依稀记得,她的老家在贵阳市白马洞街上,十几岁时母亲突然离家出走。一天,她在寻找母亲时遇见红军,于是就参加了红军,被编在少先团。她说:“那时,吃的困难,穿得破烂,我们抽空就自己打草鞋。过草地时饿得吐酸水,闻到战友们烤皮鞋的味道都觉得香得很。后来我被编进妇女团。打腊子口那一仗,我们妇女团也上了,死伤不少。后来过腊子口,到会宁,三个方面军会师。红军部队渡过黄河西征时,我们唱着战歌,好雄壮啊!”
7月23日下午,慰问团一行驱车沿着河西走廊,向当年红军西路军征战地高台进发,去追寻、探访当年红西路军战斗的足迹。途中,车内播放的长征组歌,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1936年10月,妇女先锋团随红四方面军总部渡过黄河后,即与其他部队一起,面对密集的战事。她们首战吴家山、大捷一条山、坚守永昌城、攻克高台、山丹城。10月底,妇女先锋团随红30军进至一条山,便与前来堵截的马家军展开激战,妇女团缴获骆驼30匹。11月上旬,妇女团随主力进到古浪的大靖、土门一带,1营、2营安全通过敌人封锁线,3营被阻截。女战士们英勇地与敌人展开搏斗,子弹、手榴弹打完后,便挥舞大刀与敌拼杀。3营100多名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为部队趟开一条血路。
高台攻防战是整个西征中最为惊心动魄、悲壮惨烈的一幕。1937年元旦拂晓,马步芳、马步青部5个骑兵旅、2个步兵团及炮兵团、民团共2万余人向高台城蜂拥扑来。红五军主力被迫全部退守城内。1月20日,敌倾力攻城,城墙被打开好几处缺口,红五军和妇女团战士全部上到城头奋力抗击。女战士们英勇杀敌,刺刀大刀卷缺了,就用石头砸,用牙齿咬,直到最后扭住敌人滚下城墙同归于尽。
在经历5个多月80多次战斗后,妇女团伤亡最为惨重,只存活300余人。陈慧芳老人记得,出发前妇女团有千多人,她说:“名义上是妇女,其实也跟男的一样,除了要一样的参与战斗,西路军没有运输部队,也没有运输车,子弹等武器都是女红军在背。女战友们被俘后,有的吞针自杀,有的越狱逃跑,有的惨遭杀戮,有的被转卖不知所终,最后被营救回到延安的只是极少数。”
“当时我和一些战友被抓进一座大庙,因为是女兵,所以侥幸没有被杀,而是被押去青海,一路上受尽凌辱。到了西宁,我们又被押送到青海一个毛纺厂做工。”陈慧芳老人回忆道。后来,陈慧芳老人九死一生逃离出来,却找不到组织,只好在兰州一家印刷厂当了名装订工。新中国成立后,她的西路军女战士身份得到政府的确认,自己也与一位曾经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转业军人结了婚,二人相依相伴走过了幸福的后半生。
陈慧芳老人一生没有生育,她把爱都给了那些可怜的孤儿,先后收养过多名孩子。目前和老人一起生活的是她的养孙朱建华,他也是老人40年前收养的最后一个孩子。老人现在与孙子一家四口居住在由兰州市民政局给她安置的住所里,同享天伦之乐,小屋里常常充满笑声。说到这些,老人满怀感激之情:“党和政府对我们很好,我当年跟共产党走,从来没有后悔过,如果有来生,我还当共产党!”
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陈慧芳和众多红西路军女战士一道,用脚板丈量了甘肃西部的雪山、草地、戈壁,用血汗浇灌了祁连山的雪莲,用生命和意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页!
沙渺渺,风凄凄,远离芳草地,只见雪纷飞。稔知死者英灵别,安问生者怎样口,?沙茫茫,风吹吹,心言难听到,精魄将何依?后死荣为先死悼,知为后死悼者谁。
赤胆忠心昭日月唯以英雄百折而不息 ,还历史本来面貌质本洁来最终还洁去。华夏儿女永远铭记红军西征鏖战功绩, 烈士含笑九泉精神英灵永存光照寰宇!
我的红色记忆征文范文第2篇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国庆节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根据上级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活动方案。
二、 活动主题
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革命先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进行的艰苦的奋斗、牺牲,增强少先队员对先辈们的敬仰之情。
2、以举办系列活动为主线,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发愤图强建设祖国。
四、 活动对象
三、
四、五年级少先队员
五、活动设计与指导者
设计:阚今朝
指导:伊梅
六、 活动时间
9月3日-----9月18日
七、活动准备
1、准备好需要观看的电影材料。
2、根据各班情况安排,由中队辅导员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3、准备活动中的相关材料,如相机、笔记本等,及时收集资料。
八、实施过程:
(一)集会班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
活动初期通过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的形式,让少先队员了解本次活动背景、含义,传承并发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重温抗日历史,激扬民族情感。
1、观看以抗战为内容的爱国主义优秀教育影视片、抗战历史资料、抗战英雄人物事迹。
2、时间:9月6日至9月10日
3、地点:各班教室
4、形式:观看影片、出黑板报、做手抄报,评比优秀作品。
(三)写抗战题材征文,深化教育主题
1、通过举行征文活动,提高学生作文、表达能力,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及民族精神。
2、时间:9月14日至18日
3、各中队根据情况按时完成,班内进行评比,并选优秀作品在全校评比。
九、实施建议
各班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班干部发挥积极带头作用,配合中队辅导员,认真完成每项任务。
十、活动评价
我的红色记忆征文范文第3篇
7月19日上午9点,我队准时到达鲁西北地委旧遗址(冠县)在解说员的带领和解说下我们对鲁西北地委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例如冠县回族抗日救国的回族女青年:沙春喜、沙春兰、齐娇兰、张桂云、王震凡、沙晓鲁、王慧颖等,被群众亲切的称为“七大姑娘”,还有被人称为“孤胆英雄”的米国斌等,一个个英雄人物,在冠县妇孺皆知,广为流传。鲁西北地委放在那个动荡不安,时局混乱的年代,放在蒙昧无知,暗无天日的旧中国,它是如此的渺小,又是如此的必不可少,它就像黑夜中飘摇的火种,给予麻木的人们以活下去的勇气和奔向未来的希望,正是全国无数像这样的火种在暴风雨中的坚定和奋斗,才有了春回大地晴空万里的艳阳天啊!
结束了对达鲁西北地委旧遗址的探访,我们循着先人的足
迹,前往“血水井”遗址。一路上我们寻街访巷,一路走访,在大叔大妈,叔叔阿姨的亲切指引下,终于到达了“血水井”遗址,期间一位热心大爷满腔激情的为我们讲述了血水井的来历,说道激动处,当说到日本鬼子用刺刀将十八名中国老百姓刺死在井中时,老大爷双拳紧握,语调颤动,神情激动,依然强烈的痛恨着日本侵略者,尤其是老大爷的一句“勿忘国耻啊,我们不侵略别人,但更不能让别人侵略我们”更是表达出了老一辈人的心声,坚定地爱国主义信念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心怀感恩,铭记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年青一代的共产党员更应该拥有历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接过老一辈革命者的接力棒,继续为人民服务,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身。经过中午的短暂休整,我们队继续出发,前往莘县的鲁西北烈士林园。这里是英魂安息的地方,怀着无比崇拜和敬畏之情,瞻仰和膜拜着心中的英雄,站在无数英雄的墓碑前,感受着无比庄严肃穆的气氛,突然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着无数英豪先烈们投身革命,英勇斗争的坚定信念以及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冲天豪情。此时的自己双拳紧握,将所有的崇敬和坚定都化作深深地鞠躬,并在心里默念:前辈们,谢谢你们,你们可以安息了,你们的精神不毁,你们的灵魂不灭,新中国的现代化革命建设的重担就有我们年轻一代扛起吧!
7月20号,我们一行8人9点出发,骑着自行车在历时5
小时后,辗转近100多公里后,在路人的多次指点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万善乡的六十二烈士墓,来到时我们发现烈士墓有些破旧和凌乱。我们自发的组织了一次扫墓活动,以此表达我们队先辈烈士的敬仰之意。清扫完后我们在烈士墓前以三鞠躬再次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7月21号我们队乘车来到了茌平县冯思广家中,前去看望学长冯思广的父母。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到了冯思广家,不过当看到矮破的土墙,甚至连大门都没有,就这样空荡的院落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家徒四壁的旧中国,猛然醒来,看到出来迎接的冯思广的父母,尽管他们脸上透露着喜悦但也难掩眼神深出的憔悴和悲伤,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就像被利针扎到一般,猛的一纠,深深地握着伯父的手很久才说道:“叔叔,我们是冯思广学长的学弟学妹,我们来看你了!”热情的伯父将我们请到屋中坐下,并为我们清茶倒水。忙活了一阵我们尽量避免着敏感的话题,以免触碰到伯父伯母心中那永远的痛,我们旁敲侧击的问了许多,从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一些冯思广学长的一些事迹。原来学长是如此的孝顺,不仅体现在对待自己的父母身上,更体现在他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精神,例如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帮助孤寡老人打水扫地,风雨无阻。他又是如此的节俭,严以律己,一部最普通的诺基亚一直陪着他;他又是如此的大方,每次遇到可怜穷苦的乞丐时,他都会慷慨解囊。看着墙壁上学长的军装照,仿佛他此刻是如此的亲切,不是被神话的英雄而是形象鲜
活立体的邻家大哥哥,亲切的笑容鼓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回来的路上我们一直回忆着临别时伯父伯母微红的眼睛,以及眼神中深深地思念和失落。此时的气氛是如此的压抑,我们提议回校后向学校申请针对冯思广家庭生活困难的募捐,以此表达我们作为学弟学妹以及晚辈的一点心意。
7月22号我们在山东冠县通安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举行了山东理工大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公司的相关领导出席了仪式现场,与我们共同见证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
我的红色记忆征文范文第4篇
初中组
回顾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未来
张掖市第五中学初一(3)班
李晓菲
指导教师:管玉凤
回顾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未来
天空,呈现着血光;太阳,被血液浸染得通红。血一滴一滴地流淌而成河流,从祁连山北麓冰天雪地的山川脚下流入沙尘滚滚、戈壁荒凉的河西走廊,融入广袤的高远、荒野、云空,以沉默的方式写在历史的无字碑上
枪声、炮声从1936年冬天响起,远远传过1937年,直到今天。阴霾的天空中雪花飞舞,一个个铿锵贞烈的姐妹面对狂奔而来的铁蹄,牙缝里咀嚼着怒火,乱发飘扬成旗帜,怒目观天,眸子里燃起一缕缕的刃光,刺入祁连山高高的峰巅。
巍巍祁连山不会忘记,80年前,有一支“妇女抗日先锋团”,为打通国际通道,她们与红西路军一道西渡黄河,在穿越河西走廊途中遭到西北军阀马步芳部的围追剿杀。“娘子军”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碧血黄沙,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震古烁今、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
时光荏苒,80年过去了。如今,在早年去世的红西路军老战士们的墓碑上,斧凿刀刻的字迹已经模糊。今年7月下旬,贵州省组成军地慰问团,千里迢迢远赴甘肃省兰州市八里镇,看望慰问了96岁高龄的贵州籍红西路军女战士陈慧芳老人,听她讲述了心中那尘封已久的故事。
陈慧芳老人依稀记得,她的老家在贵阳市白马洞街上,十几岁时母亲突然离家出走。一天,她在寻找母亲时遇见红军,于是就参加了红军,被编在少先团。她说:“那时,吃的困难,穿得破烂,我们抽空就自己打草鞋。过草地时饿得吐酸水,闻到战友们烤皮鞋的味道都觉得香得很。后来我被编进妇女团。打腊子口那一仗,我们妇女团也上了,死伤不少。后来过腊子口,到会宁,三个方面军会师。红军部队渡过黄河西征时,我们唱着战歌,好雄壮啊!”
7月23日下午,慰问团一行驱车沿着河西走廊,向当年红军西路军征战地高台进发,去追寻、探访当年红西路军战斗的足迹。途中,车内播放的长征组歌,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1936年10月,妇女先锋团随红四方面军总部渡过黄河后,即与其他部队一起,面对密集的战事。她们首战吴家山、大捷一条山、坚守永昌城、攻克高台、山丹城。10月底,妇女先锋团随红30军进至一条山,便与前来堵截的马家军展开激战,妇女团缴获骆驼30匹。11月上旬,妇女团随主力进到古浪的大靖、土门一带,1营、2营安全通过敌人封锁线,3营被阻截。女战士们英勇地与敌人展开搏斗,子弹、手榴弹打完后,便挥舞大刀与敌拼杀。3营100多名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为部队趟开一条血路。
高台攻防战是整个西征中最为惊心动魄、悲壮惨烈的一幕。1937年元旦拂晓,马步芳、马步青部5个骑兵旅、2个步兵团及炮兵团、民团共2万余人向高台城蜂拥扑来。红五军主力被迫全部退守城内。1月20日,敌倾力攻城,城墙被打开好几处缺口,红五军和妇女团战士全部上到城头奋力抗击。女战士们英勇杀敌,刺刀大刀卷缺了,就用石头砸,用牙齿咬,直到最后扭住敌人滚下城墙同归于尽。
在经历5个多月80多次战斗后,妇女团伤亡最为惨重,只存活300余人。陈慧芳老人记得,出发前妇女团有千多人,她说:“名义上是妇女,其实也跟男的一样,除了要一样的参与战斗,西路军没有运输部队,也没有运输车,子弹等武器都是女红军在背。女战友们被俘后,有的吞针自杀,有的越狱逃跑,有的惨遭杀戮,有的被转卖不知所终,最后被营救回到延安的只是极少数。”
“当时我和一些战友被抓进一座大庙,因为是女兵,所以侥幸没有被杀,而是被押去青海,一路上受尽凌辱。到了西宁,我们又被押送到青海一个毛纺厂做工。”陈慧芳老人回忆道。后来,陈慧芳老人九死一生逃离出来,却找不到组织,只好在兰州一家印刷厂当了名装订工。新中国成立后,她的西路军女战士身份得到政府的确认,自己也与一位曾经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转业军人结了婚,二人相依相伴走过了幸福的后半生。
陈慧芳老人一生没有生育,她把爱都给了那些可怜的孤儿,先后收养过多名孩子。目前和老人一起生活的是她的养孙朱建华,他也是老人40年前收养的最后一个孩子。老人现在与孙子一家四口居住在由兰州市民政局给她安置的住所里,同享天伦之乐,小屋里常常充满笑声。说到这些,老人满怀感激之情:“党和政府对我们很好,我当年跟共产党走,从来没有后悔过,如果有来生,我还当共产党!”
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陈慧芳和众多红西路军女战士一道,用脚板丈量了甘肃西部的雪山、草地、戈壁,用血汗浇灌了祁连山的雪莲,用生命和意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页!
沙渺渺,风凄凄,远离芳草地,只见雪纷飞。稔知死者英灵别,安问生者怎样口,?沙茫茫,风吹吹,心言难听到,精魄将何依?后死荣为先死悼,知为后死悼者谁。
赤胆忠心昭日月唯以英雄百折而不息 ,还历史本来面貌质本洁来最终还洁去。华夏儿女永远铭记红军西征鏖战功绩, 烈士含笑九泉精神英灵永存光照寰宇!
我的红色记忆征文范文第5篇
回望70多年前,那国难当头的岁月,许多历史瞬间永远不能忘却
1931年秋,东三省黑土地上最黑暗的夜,有一支队伍昂着头颅向前冲,尽管这支队伍不仅没有精良装备,而且饥寒交迫,但这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这一幕岂止在东北:1934年夏,赣南。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杀出重围,一路向北,高扬的旗帜上写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6年春,黄河边。红军万里长征人未歇,刚刚爬过雪山草地,又爬上木船羊皮筏,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兵锋直指热河、察哈尔、绥远
当山河破碎之际、民族危亡关头,当党派军阀林立之时,是共产党点燃了救亡图存的火炬,是共产党人力挽狂澜,以敢于牺牲担当民族大义,以敢于牺牲赢得伟大胜利。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天,我们来到一处处曾经血染战旗的战场故地,走进一个个述说共产党人流血牺牲故事的纪念馆时,一路见证着一个历史的答案:在国家危亡之际,是共产党人以伟大的牺牲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今天传承这种伟大品格,我们才能在民族复兴征程上拥有磅礴的力量。 有谁这样视死如归
当木楔子钉进她的胸膛,当鲜血流到最后一滴,一个个共产党人英勇牺牲于人间炼狱那是怎样一种“铁骨铮铮”、怎样一种“大义凛然” 你可曾知道?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雏形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军歌《义勇军誓词歌》。在那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以生命发出吼声的,以血肉筑起长城的,正是率先奔赴抗战前线的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义勇军。
一部抗战史,从浸满血泪的黑土地掀开第一页。轻轻翻动这史册,每个字都渗着共产党人的鲜血。1931年,当国民党十几万军队不放一枪逃离东三省时,北上的共产党队伍里,有一位清秀柔弱的女子赵一曼。她是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她是一位从巴山蜀水走来的女共产党员。5年后,她寄养在亲戚家的儿子8岁,而她壮烈牺牲。
今天走出哈尔滨火车站,迎面就是用她的名字命名的一曼大街。出哈尔滨向东南沿着牛心山、乌珠河行约数十公里,有一座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一曼村。79年前,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赵一曼就在村后的山上被捕。
从被捕到牺牲,赵一曼经历了人间炼狱日寇将她全裸高高吊起,皮鞭抽打,拔掉手指甲,凿光牙齿,粗钢针反复穿刺全身每个敏感部位,电刑器灼透五脏六腑,强心针,樟脑酊,咖啡因盐水,高纯度甲基苯丙胺一次次死去活来的折磨。这位年轻美丽且极富书卷气的女性,经受着“不是人能够想像出来的魔鬼之下流、变态、残暴、狠毒”的拷打,被摧残成刑架上连施刑者都不敢直视的血肉模糊之躯
然而,她惨烈嘶哑的声音只有一个字:“不!”她焦糊溃烂的躯体上,是令敌人畏惧的宁死不屈。她弥留之际的恍忽中,脑际闪过什么?林海雪原深处“密营”里的战斗岁月?和儿子在一起的短暂甜蜜时光?
当时日伪滨江省公署警务厅的一份档案记载,主持刑讯赵一曼的日军少将林宽重说:“总之,要慢慢地跟这个女人耗,不能停,不能让她有喘息的机会,直到电刑摧垮她反满抗日的意志,撬开她的嘴。”
日寇没能撬开赵一曼的嘴,驱使狼狗吃掉了她的遗体。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赵一曼没有留下一块遗骨。
我的红色记忆征文范文第6篇
党,九十岁了,我无比喜悦与激动。火红的七月,将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这是多么令人心潮激荡,叫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 我出生在一个中国最最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军人,在部队就入了党,后转业到电力建设单位就业,建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厂,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母亲原是一名乡村卫生员,也就是那个年代的“赤脚医生”了,在老家可是很有名气的噢,可是为了我们四姊妹,也为了跟随父亲四处建电厂,没法再继续她那受人尊重的事业,加上四个儿女没一个走她的路线学医,这也就成了她一辈子的遗憾了!
我就在这样的家中快乐的长大着。童年,在父亲党员军人作风的引导中成长,在母亲“赤脚医生”的朴实中成长。记忆中,伴随着我成长的,还有课文上,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战火纷飞的年代,王二小、黄继光、董存瑞、张思德、刘胡兰等英雄人物,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信念,坚定不移!和平年代里,有对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般的火热的雷锋、有铁人王进喜、有投身治理沙患事业的谷文昌、有献身边疆的“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有兰考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这些熟悉的名字同样让我难以忘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同样的,坚定不移!无数次,在我将红领巾佩戴整齐,庄严地举手行礼,目送国旗升起的时候,这些共产党员高大伟岸的形象都会闪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相信和我一样年龄的都不会忘记,音乐课上的这些旋律,至今我都清晰地记得。胸前的团徽闪闪发光,再深层的通过一部部优秀的电影,更是将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直接呈现在我的面前,定格在我心底。“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听,这熟悉的歌声,把我又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九十年前风雨飘摇的岁月. 小学、中学学校组织的扫墓活动中,父亲每年都亲手给我剪一朵小白花,现在想来,才懂得这是父亲一位老党员对先烈的敬重。到东北吉林技校后,去长白山万人坑扫墓时,我已经会照着父亲的样子,给自己剪上一朵小白花了。在我十八岁那年,这位四十年代的老党员又给我上了一节深刻含意的课,到如今仍然记忆犹新!那是我读技校的第二年暑假,两老北上到吉林来看小女儿,返程到北京在天安门前,两老要去瞻仰毛泽东遗体,在排队等候进去时,我因为去过也就打算不进去了,提着包在一旁,只见父亲笔直站立,一边自己从头到脚的整理自己戎装,一边叫母亲把卷起边的裤子腿放下。“老毛的遗体没什么看头了。”我说到,没想到“拍”的一声,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母亲一巴掌狠狠打在背上,痛啊!“毛主席就是毛主席,不准叫老毛’!”明显感到了父亲的怒气!进去后,在毛主席遗体前,父亲认认真真的行了个军礼,母亲此时已热泪盈眶,而我,笔直笔直的,站立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