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手术室范文(精选10篇)
复合手术室 第1篇
1 我院复合手术室设计的主要内容
1.1 复合手术室的房间设计
复合手术室包括:手术间、操作间、设备间、示教室、会议室、家属谈话间。
(1) 房间面积。 (1) 手术间:手术室要安装吊塔、无影灯、腔镜设备、存储视频会议设备, 还要考虑血管机的运动范围, 因此手术间的最小面积应为7 m10 m; (2) 操作间:血管机及各种工作站需要操作间, 操作间应为30 m2左右; (3) 设备间:附属设备间在15~20 m2左右。因此1间完美的复合手术室总面积约为120 m2[2]。
(2) 手术间房间高度。根据百级层流各种风道的尺寸和布局, 房间净高要在4.5 m以上, 天花板高度的设置首先要考虑血管机的运动高度, 以及手术灯和吊塔的运动高度, 一般在2.7~2.9 m。
(3) 手术间百级层流净化的设计。按照手术室建设规范只有百级层流手术室才能开展各级手术。在设计层流罩覆盖面积时, 要充分考虑复合手术区域需要的面积, 特别是要覆盖手术床的运动范围。配备血管机的复合手术室的百级层流罩的尺寸要比一般的百级层流的面积大, 一般为3.1 m3 m。百级层流的风机、风道、风量、单位体积内尘埃细菌的含量按照国家标准执行[3]。 (1) 操作间千级或万级层流:按照层流净化手术室的设计规范, 百级层流手术室的周边区域应该是千级环境, 操作间的层流环境应该设计为千级环境; (2) 设备间的设计:设备间主要放置血管造影机 (DSA) 机柜、信息整合系统机柜、手术床控制机柜, 设备的运转环境是18~22℃, 需要配独立的空调, 保证设备间各种高压部件和控制部件以及核心计算机的正常运转; (3) 手术室防护的设计:复合手术室内安装DSA, 根据DSA的最大射线剂量, 一般设计防护为3个铅当量, 在手术间的4个墙面和房顶、地面 (若不是在一楼) 都要用铅皮或者铅板进行防护, 保证没有射线泄露。另外操作间和手术间之间的观察窗应在1.5 m3 m左右。
(4) 示教室或会议室。为了教学和会议, 还要具备合适的示教室和会议室以及远程网络通讯设施。
(5) 病人家属谈话间。为了术中向病人家属交代病人病情, 还要考虑建谈话室, 传递实时的造影图像或者腔镜信号到谈话室, 方便医生与患者家属谈话。
1.2 复合手术室的设备配置
1.2.1 平板血管造影机
现在市场上有3款DSA比较适合在百级层流手术室中使用, 分别为西门子公司的ZEEGO八轴血管造影机、飞利浦公司的FLEXMOVE FD20平板血管造影机、GE公司的IGS730。我院安装的是西门子ZEEGO III平板血管造影机, 该机的特点是在手术室内运动灵活、停止位多样, 能满足各种造影手术的需要, 还能节省手术室空间, 对外科手术不会造成影响。
1.2.2 复合手术室专用手术灯
手术灯的选择主要考虑灯臂长度要满足百级层流尺寸的要求, 因复合手术室百级层流罩的尺寸较普通百级层流手术间的层流罩要大, 所以手术灯的灯臂要比一般的手术灯灯臂长。我院选用的是复合手术室专用手术灯TRUMP i LED 5。
手术灯的安装位置和安装高度首先要满足术者各种站位的需求, 其次要避免影响血管机的运动, 再次避免与其他悬吊设备碰撞, 手术灯的安装基座还要配置一些悬吊显示器的吊臂, 这些吊臂的长度和高度也要考虑术者的舒适观看范围以及对其他设备的影响。
1.2.3 复合手术室吊塔
首先要根据血管机的类型确定吊塔的数量和位置。如果选择落地式血管机要配置3个吊塔, 分别是外科塔 (含体外循环机功能) 、腔镜塔、麻醉塔。百级层流的尺寸较大, 需要这些吊塔是双臂塔, 并且在确定好手术间尺寸之后再确定吊塔臂的长度, 确保手术时吊塔能到达所需要到达的位置。
吊塔内部终端的配置:根据吊塔的具体功能设计吊塔的气体终端 (特别要考虑麻醉塔的废气排放) 和电源、网线、高清视频信号 (DVI或者S-DI) 以及外科塔的体外循环功能和麻醉机气源及监护仪信号的传输等。根据腔镜手术的不同类型, 腔镜的位置会随着手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高清视频信号的传输可能会在手术床的多个方位用到, 所以在3个吊塔上都需要有传输视频信号的接口, 还要有较多的网络接口。我院选用的是复合手术室吊塔TRUMP。
1.2.4 手术床
我院选用碳纤维多功能电动手术床MAQUET Magnus1180, 该手术床配备2个床板: (1) 与DSA机器配备的导管床相同的全碳纤维床板, 能满足外周血管造影和心脏介入造影使用; (2) 多关节的手术床板, 能满足各种外科手术的需要。2种床板通过专用车进行更换, 根据不同的手术选择不同的床板, 这也是复合手术室能被多个学科使用的基础。多功能手术床的运动要与血管机的运动进行位置的配准, 一体化控制, 否则在手术过程中会发生碰撞, 造成机器的损害[4]。手术床根据神经外科、脊柱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学科的特殊需求, 还需配置头架、腿板、手板等附件。
1.2.5 显示器
复合手术室内术者和助手在术中各个不同位置能实时调阅各种病人信息、观看造影图像、与外界进行交流、把手术过程展示给年轻医生、向病人家属解释病人病情[5,6]。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显示器安装在手术室、操作间、示教室、会议室。我院选用西门子56寸液晶医用显示器, 通过床旁控制模块对显示器设计各种分格尺寸, 能显示高清视频, PACS、血流动力学、超声等各种制式的信号。另外在医生的背后、侧面还配有29吋、42吋的医用液晶显示器, 方便术中助手、麻醉师、护理、学生了解手术的进行情况。
1.2.6 腔镜设备
在复合手术室内开展双镜联合手术已经是临床上迫切的需求, 吊塔设计时已经为腔镜信号的方便传输设计了多个传输点, 确保在手术床的多个方位可以传输图像, 不会造成手术间内出现很多妨碍手术的线缆[7]。双镜联合手术需要在复合手术室内配置外科腹腔镜和内科软镜, 可对双镜联合手术或者ERCP (逆行胰胆管造影) 手术的开展提供极大的方便。这就需要在手术室内配置高端的内镜主机和全高清的腔镜主机, 在内镜主机上还可以接外科腔镜, 满足外科医生使用腔镜的不同习惯。我院选用的是STORZ HD外科腔镜及Olympus 180内科治疗镜。
1.2.7 气动臂手术录像设备
手术的教学和视频会议, 需要存储、转播术野的图像、有时需要腔镜信号, 原有手术灯配置的术野摄像机, 一般信号清晰度较差。为了满足开放式外科手术视野的录像, 配置气动臂手术录像设备是比较好的选择。这种设备利用高清腔镜主机和光源作为手术摄像机的主机, 利用大尺寸的镜子匹配高清摄像头来采集手术图像, 图像清晰度要比普通的摄像机清晰很多。气动臂能够满足手术时需要不同位置或者不同方位的摄像, 方便固定、位置多样。
1.2.8 信息整合系统
数字化复合手术室实现各种病人信息的存储、传输、调阅以及整合, 需要具备服务器、存储、数据库的信息整合系统。它的主要作用为图像采集、传输、显示;数据库系统与PACS、HIS、LIS, 通过国际标准的传输协议进行病人信息的交换、调阅与存储、整合;数据库系统和刻录设备之间进行手术过程的存储和导出;通过国际的标准协议实现对灯、床、塔、电外科设备的一体化控制;实现学术会议音视频的双向实时交流和远程会议。信息整合系统也是复合手术室实现数字化、图像实时传递、外围设备的一体化控制等功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信息整合系统的信号传递数量和传递方式设计不合理、不到位, 就不能为临床术者提供实时方便的手术环境, 失去了复合手术室的意义, 复合手术室信号整合系统的信号拓扑结构是设计的重点[8]。我院选用STORZ OR1系统。
1.2.9 血流动力学设备
心脏介入手术中血流动力学信号的监测对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在术中不会有太多的信号电缆跨接在手术床外面, 可以在手术床下安装血流动力学工作站, 血流动力学采集前端设备直接挂在手术床的支架上, 各种导联线不会连在手术床的外面, 通过一根电缆连到血流动力学工作站主机上, 就可以监测各种血流动力学信号了, 还可以实时传输到术者面前的56吋液晶显示屏上[9,10]。
除了上述特殊的关键设备之外, 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手术配置超声、电刀、超声刀、能量平台、体外循环机、氩气刀、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nrence Tomography, OCT) 等多种不同学科、不同手术需要的特殊辅助设备。
2 复合手术室建设施工
把我们的设计思路写成书面的文件, 召集厂家的工程师开会详细讲述设计思路和具体细节, 结合各种设备的实际参数和性能确定设备的最终配置;根据厂家提供的各种设备的实际参数以及手术室的空间, 确定手术室内布局及安装图纸;根据图纸和手术间的现场实际环境, 召集各厂家工程现场确定安装位置及具体细节, 在现场地面画出各个机器安装的精确位置;确定施工流程图及施工计划表, 各厂家严密配合确保不出现拆了重建的现象发生;各种设备的安装、调试;各种信号的调试;设备间相互信息传递和控制的调试;百级层流手术间的调试和国家级检测, 验收。到最终投入使用, 征求各临床科室的意见, 再次进行信号修正。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 手术室顺利建成投入使用。
3 我院复合手术室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难点
(1) 手术室专用DSA与手术床是2个厂家生产, 2个设备间的匹配, 是否会造成DSA的部分功能不能完全实现, 目前没有文献和相关技术资料供我们参考, 需要使用过程中发现总结, 与厂家研发人员加强沟通, 实现设备间的无缝配合。
(2) 国外厂家的信息整合系统与PACS、HIS之间的通讯协议是否能够无缝通讯, 这也没有先例可以参考, 也需要我们的信息工程师与厂家的设计工程师就接口代码进行沟通, 保证调阅是在DICOM的通讯协议下进行, 避免制式VGA或者其他视频信号级别的图像通讯。
(3) 信息整合系统与图像大屏之间的图像信号的传输模式, 是视频矩阵间的信号推拉式交换还是单纯的视频矩阵与显示器之间的信号传递, 笔者认为若是推拉式信号交换, 大屏本身需具备视频矩阵控制软硬件, 这是最理想的信号传输模式;但现在是单纯的视频矩阵与显示器之间的视频信号显示, 那么在大屏上显示图像信息的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4) 在大空间范围内集中存放这么多设备, 如何保证百级层流手术室达到国家院感要求也是我们管理的难题。
在这样一个多学科使用的手术室内, 要想每个细节都能让医护技人员满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 充分发挥技术整合能力进行科学的整合, 把手术室建成国内一流的复合手术室。建设成功对学科和医院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也为国内建设复合手术室树立了一个样板, 很多技术细节成为文献之后, 对国内建设复合手术室也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国栋, 谭树平, 李鹏, 等.复合手术室的发展现状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7) :110-112.
[2]吴建军, 王艳峰.心血管病医院复合手术室设计及节能措施[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2, (5) :28-30.
[3]种银保, 唐超, 王晴.一体化复合杂交手术室建设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1, (8) :47-49.
[4]田君鹏, 严潭, 胡立勇.基于血管造影术成像的复合手术室的分析与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9) :93-95.
[5]韩春雷, 张旭.杂交 (HYBRID) 手术室建设[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9) :84-87.
[6]冯世领, 王禹.利用移动型DSA设备建立“杂交手术室”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6) :49-51.
[7]励秀武, 刘淑玲, 代中军, 等.整体化腹腔镜手术室的设计与装备配置[J].河北医药, 2010, (22) :3243-3244.
[8]蒋伟浩, 李军.杂交手术室的设计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6) :490-493.
[9]梁宗强, 兰欣, 施秉银, 等.一种杂交手术室数字化手术示教系统的构建模式[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 (3) :321-324.
复合手术室 第2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手术;瑞芬太尼;麻醉;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94-02
手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麻醉措施,老年手术患者因自身生理因素,往往麻醉的耐受能力较差,因此对麻醉的苏醒时间、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1】。相关研究显示,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手术患者在苏醒时间、安全性等方面都显著优于芬太尼,为进一步了解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应用于老年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于我院治疗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采用芬太尼麻醉的对照组(26例)与采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观察组(26例),对比两组老年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以此分析老年手术患者人群采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于我院治疗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采用芬太尼麻醉的对照组(26例)与采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观察组(26例),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精神类疾病、肾病、肺病、心脏病等类型,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差异,可比较(p>0.05),见下表。
1.2方法
患者术前30min肌注剂量为0.5mg的阿托品以及剂量100mg的苯巴比妥,进入手术室后先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氯化钠溶液静滴,并进行全麻诱导,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剂量1μg/kg),依托咪酯(剂量0.25mg/kg)以及维库溴铵(剂量0.1mg/kg)进行复合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剂量3μg/kg),依托咪酯(剂量0.25mg/kg)以及维库溴铵(剂量0.1mg/kg)进行复合麻醉,两组注射后均气管插管,为维持术中麻醉效果,观察组术中给与瑞芬太尼(剂量0.2μg/kg),以及丙泊酚(剂量4mg/kg)持续麻醉,对照组术中给与芬太尼(剂量0.4μg/kg),以及丙泊酚(剂量4mg/kg)持续麻醉,均在手术治疗完成时,停止用药,手术结束前20分钟不再追加维库溴铵。
1.3观察指标
将本次研究的52例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成采用芬太尼麻醉的对照组(26例)与采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观察组(26例),对比两组老年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观察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显著低于采用芬太尼麻醉的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3结论
老年手术患者因自身生理因素,往往麻醉的耐受能力较差,因此对麻醉的苏醒时间、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芬太尼作为常用麻醉药物,虽然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但其代谢器官主要是肝脏【2】,治疗中持续给药,会造成药物聚积,造成不良负面影响,且药效持续时间段,起效慢,用量大,进一步加剧了不良反应,不建议应用在老年手术患者的临床麻醉中【3】。而相比之下,瑞芬太尼的麻醉起效时间快,且半衰周期短,为肝外代谢,即使术中持续给药,也不会造成聚积,安全性更高。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观察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显著低于采用芬太尼麻醉的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老年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安全性高、苏醒快、麻醉效果更加理想,值得在老年患者临床手术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阳婷婷,唐轶洋,张兴安. 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效果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0(12):1492-1499.
[2]毛仲炫,林艳,杨瑞敏,刘敬臣.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 [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06(11):1073-1075.
复合手术室 第3篇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心血管造影系统,复合手术室,经导管技术
1 引言
现代外科手术正朝着微创的方向发展,经导管技术和血管内装置的快速发展,为整合从外科手术到介入手术的最佳治疗方式,即复合手术(hybrid手术),奠定了基础。因此,对承载复合手术的设施基础手术室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要求,除常规外科设备外,还需要高端成像设备。虽然移动式C臂、内窥镜等成像设备已在手术室中应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在心脏科、神经外科、骨科等复杂手术中往往需要大型成像设备的影像导航帮助或术中检查进行配合,在这类手术中,频繁地搬动患者会带来不必要的术中危险,这就要求手术室具备多种复合杂交(hybrid)功能。传统概念的hybrid技术是1996年由英国著名心脏外科学者Angelini最早提出,当时主要是为了治疗冠心病和先天性心脏病选择的综合治疗方式。现代的hybrid手术,是融合了内、外科优势并结合医学影像学技术,将之整合在一起的现代化手术技术。正是为了满足这一外科手术需求,一些医院将手术室与DSA、CT、MRI检查室合并或比邻,并采用无缝隙转接方式,把现代化影像诊断或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室整合在一起,从而改变了“单打独斗”的作战模式,实行“多兵种联合作战”,使内科、外科能同时完成复杂疾病(如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这种新型多功能手术室(即hybrid手术室、复合手术室)需要特殊的考虑、规划和设计,使之能够为hybrid手术提供完善的硬件设备和场所设施支持,成像设备根据功能需求有所不同。
下文仅将复合手术室定义为采用血管造影术成像,且该成像允许使用经导管技术,并满足外科手术要求的手术室,在复合手术室中进行的经导管外科手术称之为复合手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复合手术室的应用与设计。
2 复合手术室应用优势
传统的介入室具有良好的成像性能,但是一般缺少正规手术室所要求的条件,而介入手术也是一个高风险手术,因病情不同,稍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引起纠纷[1];标准手术室一般没有高水平的成像能力,无法开展复杂的复合手术,例如经导管技术治疗冠心病。复合手术室把一个现代化的心导管室与一个现代化的心外科手术室整合起来,兼具两者的优势,具备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外科手术的功能,避免了患者在手术室和导管室间的多次麻醉和转运。复合手术能够整合从外科手术到介入手术的最佳治疗方式,把以前不得不让患者承担更大风险、分期进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合二为一。这样可以减少患者治疗创伤并获得更好的疗效,且一般复合手术的花费较少,可吸引更多患者治疗。由于采用复合手术产生的副作用减少,更避免了病菌通过手术切口引起术后感染,甚至造成死亡[2]。手术的指标将会发生变化,使那些在过去因病情风险太高不能进行外科手术或还无须冒高介入治疗风险的患者得到治疗。总的来说,在复合手术室中开展复合手术的优点包括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无须特别护理、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周转量、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等。
3 复合手术室的需求分析
血管成像是复合手术中成像的基石,它促进了经导管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对外科血管接合的质量保证和排除出血等并发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医院各外科专业对于高端血管造影成像的需求有所不同,表1说明了各种成像应用在各外科专业中的需求情况,其中血管成像主要应用在心脏外科、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随着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驱动这些与新技术联系密切的专业向以影像引导的微创外科发展,对复合手术室的需求最大,见表1。
(1)心脏外科应用方向。隔离的大动脉瓣更换已经成为常规治疗手段,仅在美国每年就有约8万例,但预计还有30%的严重主动脉缩窄的患者因不适合做外科手术,未能得到治疗。而经导管大动脉瓣更换在今后几年内有望成为治疗选择之一,这将极大促进复合手术室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同时,在儿科中经导管瓣更换和修补,复合冠状动脉再造和将血管支架放置到胸大动脉内是复合手术新的发展方向,也需要在复合手术室中进行。
(2)血管外科应用方向。血管外科中的成像需求除了罕见而复杂的“真正复合手术”,更多集中在血管介入上。以前为了评估血管缝合手术的效果及排除并发症,通常会要求患者接受术后CT扫描,这一点将被复合手术室中使用高端血管造影成像代替。
(3)神经外科应用需求。神经外科中的成像主要是以术前CT和磁共振(MR)等医学影像为基础,实现数字化手术导航[3],或采用术中磁共振和术中CT进行术中定位及评估手术效果。但是也要看到神经外科对于复合手术室也有较高需求,复合手术中高端血管造影成像可将神经介入与外科结合起来,如经导管技术切除畸形血管。
(4)综合使用。在多数情况下,复合手术室可由数个科室共同使用,这将产生较大经济效益,例如介入放射科和血管外科通常共用手术室。但是,具有不同要求的科室共用手术室,则规划可能有一定难度,例如心脏外科和神经外科会采用不同的首选设备和麻醉设施。
4 复合手术室设计的考虑因素
复合手术室的规划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智能工程、净化装修工程、设备工程、通讯网络工程、自控监控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4]。复合手术室面积应比标准手术室大,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越大越好。根据手术人数计算显示,在有些复合手术中甚至需要18个人。对于新建的手术室,应考虑70 m2的使用面积(不含控制室)。复合手术室的设计应以血管造影成像设备和满足外科手术要求为主线,各医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布置形式及适当位置[5]。同时,复合手术室在规划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心血管造影系统、手术床等主要设备的选型及安装位置,特别是要专门规划天花板布局方案,综合考虑所有悬吊设备,确保所有设备正常使用。下面主要对医疗设备的选型和安装位置提供指导性意见。
4.1 心血管造影系统选型影响因素
(1)落地式C臂系统与悬吊C臂系统。出于洁净考虑,一些医院担心灰尘引起感染,不允许在手术区上方安装运动部件,在复合手术室中一般采用落地式C臂系统(见图1)。但悬吊C臂系统(见图2)具有明显的使用优势:可以覆盖患者全身,使用更加灵活,最重要的是无需移动手术床,而在手术过程中移动手术床有时是危险的事情,因为很多线和导管也必须随之移动。
(2)单C臂系统与双C臂系统。复合手术室可以采用单C臂系统或双C臂系统的设计,但双C臂系统会增加手术室布局的复杂性,一般推荐在心血管手术室中使用单C臂系统;但如果儿科心脏病专家或者神经科专家使用较多,也可以考虑使用双C臂系统。
(3)小平板探测器与大平板探测器。血管、神经和骨科医生优先选用大平板探测器,以便获取较大视野;而在心脏手术中,小平板探测器足以满足应用,且心外科医生要在平板探测器下一边透视、一边工作,大平板探测器可能会限制其操作。但随着3D/4D成像对手术规划以及手术部位的术后评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平板探测器成为首选。
4.2 手术床选型影响因素
选择手术床的重要原则就是医生能够从各个侧面接触到患者,并使患者达到所需体位。一般外科医生想要手术床具有分段式床面,而为了成像考虑,手术床应具有射线可透性,可以实现全身覆盖,因此需要使用不可分开式碳纤床面;介入医生一般没有非常复杂的定位要求,习惯使用全自动化移动的手术床和床面,以便在血管造影术中快速、精确地移动患者,而传统的手术床没有移动式床面。推荐使用具有移动式床面、能垂直与水平倾斜的手术床,手术床上最好带有安装特殊手术设备(如牵引器或者四肢固定支架)的专用轨。另外,手术床放置在手术室的对角线位置会增加空间使用率。
4.3 其他设备考虑因素
(1)监视器吊臂的安装。所有手术组成员都需要了解全部重要信息,因此通常要在手术室内安装多个可移动的、灵活的吊臂。如果只安装了2个吊臂,那么手术床每侧一个。吊臂上一般装有3~4个监视器,应避免悬吊平板监视器与手术灯或其他悬吊设备的相互碰撞。
(2)麻醉设施的整合。在手术室规划中整合麻醉设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麻醉师必须适应不同的工作流程。在绝大多数外科手术中,麻醉位置在头端,以密切监视通气和麻醉深度;但在神经外科和耳鼻喉科中,麻醉师的位置转向脚部。因此,为不同外科科室(例如神经外科和血管外科)配备的手术室,需要能灵活放置麻醉监控和麻醉设备。
(3)手术灯安装位置。传统的悬吊式手术灯安装位置要考虑避免与其他悬吊设备相碰撞。现在有些新研发的手术灯(例如YAMADA SHOMEI LIGHTING,Optimus ISE,Skytron)可以集成到天花板上,使用遥控器将灯光照射在需要的位置上,因此解决了与其他悬吊设备相冲突的问题。
4.4 复合手术室参考布局
复合手术室在设计上可以参考下面的布局,见图3。
除图3中典型设备外,还有以下几种附加设备:手术头灯;ECG/压力监护;除颤器;细胞回收器;电灼器;内窥镜设备。
5 结论
复合手术室在设计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程建设和设备成本较高,以及需要再进行相关人员培训,但复合手术室中开展的复合手术具有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周转量、提高经济效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等显著优点,特别是随着具有大覆盖面积成像等更强大功能的心血管造影系统的研发应用,复合手术室的应用前景愈显广阔,如何科学规划和设计复合手术室已经成为一个提升外科手术水平的重要课题。同时,本文所定义的复合手术室的内涵也是可以不断延伸扩展的,例如可以将术中CT、术中MRI与心血管造影系统共同合并在手术室中,这将进一步拓展复合手术室的功能和应用范围,促进复合手术室的快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覃玉霞.介入室风险管理与流程优化[J].临床合理用药,2009,2(7):85.
[2]沈晋明.手术室环境控制与最新相关标准进展[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11(3):60-66.
[3]张丽.数字化手术导航系统的原理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110-117.
[4]曲晓光,栾波,沈桂菊.医院洁净手术室改造现状及设计中的问题[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9,10(6):59-61.
复合手术室 第4篇
关键词 原发性 继发性 自然流产 内分泌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81
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是指发生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达1%[1]。原发性自然流产是指此前没有活产史,继发性自然流产是指此前至少有1次活产史。近年来发现该病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病因复杂,有学者提出原发性和继发性早期RSA患者病因特点有所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病因检查[2]。拟通过分析原发性和继发性RSA患者各项内分泌指标,为探寻两类不同的自然流产的诊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11月收治连续3次及3次以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118例,根据有无活产史分为原发性(68例)和继发性(50例)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建立详细的病历登记。原发性组夫妇双方平均年龄分别为29.3±4.35岁和28.6±5.81岁。继发性组夫妇双方平均年龄分别为33.4±4.07岁和32.5±4.78岁。两组的年龄和流产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方法:①资料收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月经史、生育史、既往人工流产的次数,以及毒物接触史。②病例选择:所有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无其他全身性疾病,无有害物质接触史,排除风疹病毒、弓形体、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抗心磷脂抗体(ACA)、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精子抗体(AsAb)检测阴性,经阴道超声、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及宫腔镜检查生殖系统解剖正常,夫妇ABO血型相合,血型抗体效价<1:64,夫妇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男方精液常规分析正常。③内分泌指标测定:结合月经史,于月经第2天测定外周血中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游离睾酮(T)、雌二醇(E2)、促甲状腺激素(TSH)。月经不规律,若阴道B超示无优势卵泡发育,则随机抽取空腹血。使用ACCESS全自动为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仪及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组间及组内误差均<5%。
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软件分析数据,组间差异显著性用4格表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各项内分泌均值数据以(X±S)表示,均值比较差异显著性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结果。
结 果
原发性和继发性RSA患者内分泌异常率的比较:以人群正常参考值为标准,在所检的样本中,原发性RSA患者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指标异常37例(54.4%),继发性RSA患者内分泌异常8例(16.0%),原发性RSA患者内分泌异常率显著高于继发患者(P=0.005)。37例内分泌异常的原发患者中,泌乳素或睾酮异常者占多数,泌乳素升高13例,游离睾酮升高20例,1例促甲状腺激素升高,LH/FSH>2 2例,FSH升高1例;在8例内分泌异常的继发患者中,主要为FSH升高,FSH升高5例,泌乳素升高1例,游离睾酮升高2例。
原发性和继发性RSA患者各内分泌指标的比较:原发性和继发性RSA患者血清促卵泡生成素、泌乳素、游离睾酮均值存在显著差异,继发性RSA患者促卵泡生成素较原发性患者显著升高(P=0.03),原发性RSA患者中泌乳素、游离睾酮较继发性患者显著升高(P<0.05)。原发性和继发性RSA患者各内分泌指标均值,见表1。
讨 论
内分泌异常是复发性自然流产的主要病因之一,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阐述黄体功能不全、高泌乳素血症导致的自然流产,目前,随着黄体支持治疗的规范化应用,黄体功能不全导致的流产可得到较为及时的治疗。研究了具有不同生育背景的自然流产患者的各项女性内分泌指标,提示原发性和继发性RSA患者内分泌异常的指标不尽相同,因此,内分泌病因导致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自然流产的具体机制可能不同。
垂体激素FSH、LH参与精细的反馈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已被证实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3],应用FSH促进卵泡发育的同时可以获得满意的同步内膜发育[4],这对正常妊娠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继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卵泡期血清FSH显著高于原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一方面可能由于继发患者年龄偏大,另一方面,推测垂体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可能与继发性自然流产密切相关,至于FSH的升高是继发性流产的原因还是结果尚有待深入研究。
PRL是卵泡发育成熟的必要物质、黄体发育的必要激素,是促性腺激素的主要调节剂。早孕期为一生理性高泌乳素状态,泌乳素对妊娠黄体功能的调节和维持妊娠起重要作用,对妊娠免疫功能也起调节作用。高泌乳素可降低卵巢对FSH的反应,并抑制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导致不孕及流产。PRL是孕酮产生及黄体功能维持的先决条件,孕酮能反馈调节PRL的释放。研究发现原发性自然流产的患者泌乳素较继发性者显著升高,但其均值在正常育龄妇女的高值,推测亚临床泌乳素升高可能为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隐性HPRL是引起黄体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5],也可能与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有关,目前,反复流产患者常规检测PRL,如
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
[FL(3!@(0,0,0,40)K2]
丁光义
301900天津市蓟县中医医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82
氯胺酮小儿麻醉因为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在基层医院经常使用。但是,氯胺酮麻醉会出现精神症状如幻觉、噩梦[1],术中出现心率快、血压高、肌紧张,苏醒时间长等缺点,影响其应用。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可以减少氯胺酮的用量,减少不良反应,缩短苏醒时间。
资料与方法
选取小儿短小手术80例,年龄6个月~8岁,体重5~30kg。包括腹股沟疝修补术、睾丸下降术、阑尾切除术等。随机分成两组,1组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小儿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5mg/kg。小儿入睡后消毒铺巾,手术开始前静注咪达唑仑0.1mg/kg,小儿出现体动静注氯胺酮1mg/kg。2组氯胺酮组小儿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5mg/kg,小儿出现体动静注氯胺酮1mg/kg。术中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术后观察出现躁动、幻觉、以及用药量、苏醒时间等情况。
结 果
两组手术时间均30~60分钟,呼吸两组均无明显抑制,血压、心率两组高于1组,肌松效果1组优于2组,术中用氯胺酮量1组150±50mg,2组200±50mg。术后躁动、幻觉等情况2组大于1组,术后苏醒时间1组20~60分钟,2组40~80分钟。
讨 论
氯胺酮属于苯环己哌啶类静脉麻醉药,属于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广泛应用于各类儿童短小手术的麻醉。它选择性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大脑皮层的传导,镇痛作用强,起效快,但是对大脑边缘系统则表现为兴奋作用。大脑功能呈分离状态,即产生“分离麻醉”的效果。导致肌松效果差,甚至肌张力增加。在苏醒期内药物抑制作用逐渐增加,易出现躁动[2]。
咪达唑仑为氯胺酮的脱羟基作用竞争性抑制剂。能降低血中儿茶酚胺的含量,减慢氯胺酮的肝代谢,增强氯胺酮的麻醉效果。联合应用,可减少氯胺酮的用量,减慢心率,减轻高血压反应,缩短苏醒时间。咪达唑仑可抑制脑干网状结构内的脊髓多突触通路[3],从而产生肌松效果。减轻氯胺酮麻醉的类倔强状态,而且还有抗惊厥作用,可减轻氯胺酮的精神反应,使术后的幻觉、噩梦减少[4]。
参考文献
1 孟庆云,等.小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3-125.
2 徐玉玲.128例患儿氯胺酮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848-1850.
3 张宝玲,张崇岳.小儿氯胺酮、安定复合麻醉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9-80.
4 陈亚男,等.咪达唑仑可预防小儿氯胺酮麻醉下术后躁动[J].临床合理用药,2010,1(3):56-57.
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第5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临床表现有张口受限、颌面部不对称,进行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观察组中,女16例、男24例,年龄(48.6±5.2)岁,对照组中,女15例、男25例,年龄(48.8±5.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颧骨复合体骨折常伴有面部侧方塌陷、眶周肿胀淤斑、张口受限、眼功能障碍、咬合关系紊乱、上唇麻木等表现,患者生理、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易出现以下心理问题:(1)患者害怕面部会留下瘢痕,影响以后的工作、生活,尤其是女性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2)担心术后咀嚼功能受到影响,导致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易产生焦虑、紧张心理;(3)担心手术费用过高等经济问题,怕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而产生悲观心理,有的甚至放弃治疗,该情绪多见于老年患者。因此,针对以上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在患者入院后,要主动与其交流,了解其心理活动,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于年轻患者,要讲解手术的基本过程和必要性,告知闭合性骨折采用细针细线缝合、瘢痕隐蔽,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对于老年患者,除告知手术方式、手术必要性外,还要多与家属沟通,指导家属多陪伴探视,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以增强其信心。(2)病情观察。由于颧骨复合体接近于颅脑,易伴发颅脑损伤。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指征变化,及时清除鼻腔、口腔内的分泌物及血块,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因骨折移位、眶周水肿的压迫,常伴发视力障碍、睁眼困难、眼睑有异常分泌物。此时要配合医生检查患者视力,同时注意清洁护理,并向患者说明病情。(3)术前准备。术前常规备皮,做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检测,进行血型测定,检测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进行心电图检查,进行肺功能测定,检测肝功能指标,嘱咐患者术前禁食12 h,禁水6~8 h。
1.2.2术后护理(1)患者麻醉后未清醒时,设专人护理,密切观察其血压、呼吸、脉搏情况,患者清醒后,将其头部抬高30°,清醒6 h后可取自主卧位。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变化,用灭菌注射用水进行气道湿化,指导其有效咳嗽,及时将口内分泌物吐出,对体质较弱、无力咳嗽的老年患者,要加强翻身拍背、及时吸痰,以确保呼吸道通畅。(2)创口护理:术后将引流片放置于患者口内,引流创口内的积血、积液,指导患者切勿吞入口腔内的血液,以防刺激胃黏膜引起不适。根据口腔颌面部的切口特点,一般于术后第2 d暴露手术切口。切口暴露后,用碘伏擦涂,3~4次/d,观察创口有无出血、渗血,及时清除创口分泌物。(3)口腔及饮食护理:患者术后张口受限,指导其进食半流质、高能量、高蛋白食物,避免进食干、硬、辛辣食物。另外,术后每日做口腔冲洗,饭前、饭后用0.02%呋喃西林液或盐水漱口,无法自行漱口者,用棉签蘸0.02%呋喃西林液擦洗口腔,以防止口腔感染,促进伤口愈合。(4)并发症的观察:术后需要观察患有无眼睑闭合不全,面部、额部、颊部有无感觉减退或复视等情况,若出现以上症状,提示患者有部分神经损伤,应及时给予处理。(5)出院宣教:指导患者出院后避免用硬物碰撞患侧颌面部,保护好创口,术后1周及早进行张口训练,循序渐进的增大张口度。指导患者术后定期复查,如有体温升高、局部肿胀等现象,应立即来院复查。
1.3观察项目(1)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满意度,包括对面部美观性、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估等级分为满意、不满意,计算满意率。(2)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中,上眼睑血肿1例,经引流加压后好转,面部神经损伤1例,于术后1月完全恢复,未出现软组织感染病例;对照组患者中,上眼睑血肿2例,面部神经损伤2例,软组织感染3例,颞部凹陷1例,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发生多数比较突然,患者在短时间内应激反应较为强烈,同时,由于颧骨复合体骨折部位比较特殊,患者要承受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打击,易引起心理障碍,并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心理需求[2]。因此,进行护理时要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此外,因颧骨骨折患者常伴有颅脑损伤,术前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同时要保证呼吸道通畅,术后要对切口进行重点护理,防止感染,以防切口瘢痕面积扩大而影响美观。在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有效心理干预的同时,还应加强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及创口护理等,从而保障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3]。
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方法,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说明对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颧骨复合体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沈美琴,刘翠兰,林晓静,等.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0-81.
[2]曾勇,张纲,雷涛,等.Mimics软件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维CT图像中的测量与应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2):123-127.
复合手术室 第6篇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 男45例, 女15例, 年龄6个月~12岁。ASA分级均为Ⅰ~Ⅱ级, 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手术种类:普外科24例, 泌尿外科20例, 骨科16例。手术时间最长3 h, 最短30 min.
2 麻醉方法
术前给常规剂量苯巴比妥钠、阿托品肌注。1岁以下小儿, 术前用药可仅用阿托品, 剂量0.02 mg/kg.根据患儿全身情况, 先肌注氟哌啶0.1~0.25 mg/kg, 10 min后入睡, 开放静脉输液并固定体位。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待术者消毒时, 肌注氯胺酮5~8 mg/kg, 5 min后即可手术。均未行气管插管。第一次给药麻醉维持时间约30 min~50 min, 当出现呼吸脉搏增快、挣扎等反应时, 间断缓慢静注1%氯胺酮1~2 mg/kg, 以加深麻醉。手术时间超过2 h以上者, 追加氟哌啶初量的1/2.术中常规鼻导管给氧。
3 术中情况
(1) 术中患儿安静熟睡, 皮肤干燥, 肢端温暖红润。 (2) 婴幼儿静脉追加1%氯胺酮时, 推注速度过快致呼吸频率减慢16~12次/min者6例, 20~17次/min者2例, 同时血氧饱和度轻度下降, 经面罩加压给氧数分钟后恢复正常。其他患儿呼吸无明显变化。 (3) 血压、心率、心律基本无变化, 仅有部分患儿在静注氯胺酮5 s~10 s后发生心率增快、心音减弱, 血压轻度下降, 持续3 min~5 min即恢复至用药前水平, 这种变化与年龄无关。
4 讨论
4.1 氟哌啶可以防止氯胺酮的血压升高、心搏增快和精神方面的症状, 故本组患儿在术中的血压、心率、呼吸均保持平稳。此外氟哌啶可减少氯胺酮用量和延长作用时间, 未有锥体外系症状发生[1]。
4.2 氯胺酮麻醉后咽喉反射存在, 受刺激时可发生喉痉挛, 故口腔手术列为禁忌。氟哌啶具有α受体阻滞作用, 对血容量不足的患儿降压作用尤为显著。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心律稳定剂。
4.3 氟哌啶-氯胺酮复合麻醉具有镇痛延长的效应, 本组患儿在术后有5 h~9 h嗜睡时间。在此期间, 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呼之能应, 短暂的清醒之后能再度入睡, 能自行解小便, 醒后安静。全组无1例在术中、术后发生呕吐等不良反应。
氟哌啶-氯胺酮复合麻醉具有下列优点: (1) 用药不繁杂, 易于掌握; (2) 术中安静, 呼吸和循环平稳, 周围组织灌注良好; (3) 只要术中注意呼吸道管理, 无需做气管内插管, 也无误吸及喉痉挛; (4) 氯胺酮可以产生良好的术中镇静、镇痛及遗忘作用, 减少了手术对患儿的心理创伤[2]。
在具体麻醉实施时应注意: (1) 本法肌松作用差, 又不能完全阻断内脏牵拉反应, 加大剂量亦无效。有3例上腹部手术, 在腹腔内探查时患儿鼓肠、腹肌紧张, 经加用了γ-羟丁酸钠 (γ-OH) 后顺利完成手术。 (2) 对心、肺功能良好的小儿, 1%氯胺酮静脉注射量在1~2 mg/kg以内是安全的, 可以缩短药物起效时间, 麻醉易于维持平稳。但对3岁以下幼儿, 尤其是新生儿以肌注给药为好, 以免抑制呼吸。为确保安全, 复苏设备应随手可取, 以防意外。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286-288.
复合手术室 第7篇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获得遂宁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我院2013年1-12月ASAⅠ~Ⅱ级, 年龄20~60岁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2例 (手术种类包括肱骨骨折、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 , 手术时间2~3 h, 按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两组, 全麻组 (GA组) 即单纯全麻组和神经刺激仪下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阻滞) 复合全麻组 (GB组) , 排除围术期伴有心、肺、肝、肾功能不良、近期有明显感染、穿刺点有破损、滥用药物、有出凝血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及术中大量出血者。
监测方法:患者入室后肌注戊已奎醚 (0.15 mg/kg) , 监测心电图 (ECG) 、心率 (HR) 、动脉血氧饱和度 (SPO2) , 开放静脉通道, 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动脉压 (ABP) , 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体温 (T) 、尿量。
麻醉方法:GA组:麻醉诱导用药依次是咪达唑仑 (0.05 mg/kg) 、顺苯磺酸阿曲库铵 (0.2 mg/kg) 、舒芬太尼 (0.3μg/kg) 、丙泊酚 (1 mg/kg) , 顺利插管后机械通气, 潮气量8~10 m L/kg, 吸呼比1:2, 术中维持PETCO235~45 mm Hg, 术中麻醉维持用丙泊酚及舒芬太尼泵注, 根据MAP监测值调整舒芬太尼及丙泊酚注药速度, 维持MAP波动较基础值降低10%~20%, 间断静脉推注顺阿曲库胺, 手术结束前1 h停止推注肌松剂及舒芬太尼泵注, 手术结束时停止丙泊酚泵注, 缝皮前安置静脉镇痛泵, 泵内药物为舒芬太尼0.5μg/m L+布托啡诺0.08 mg/m L+昂丹司琼4 mg, 术后采用LCP模式行PCIA, 即负荷剂量 (5 m L) +持续剂量 (2m L/h) +PCA剂量 (0.5 m L/次) , 锁定时间15 min。GB组入室后给予咪达唑仑1mg, 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阻滞) , 注入0.3%罗哌卡因20m L, 并置管用于术后镇痛, 待臂丛阻滞效果确切后行全麻插管, 全麻诱导顺序及剂量同GA组, 麻醉维持同样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泵注, 手术结束前镇痛泵连接神经丛置管处, 泵内药物为0.2%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 L, 术后采用负荷剂量 (5 m L) +持续剂量 (6 m L/h) +PCA剂量 (2 m L/次) , 锁定时间15 min, 并记录两组术后4 h、8 h、12 h、24 h及48 h的镇痛效果, 术后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估镇痛效果 (0分为完全无痛, 10分为难以忍受的极度疼痛) , 记录镇痛泵PC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 (如有恶心、呕吐、膈神经阻滞、神经损伤发生均记录为出现不良反应病例) 。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麻醉下丙泊酚及舒芬太尼总用药量, 术后苏醒、拔管时间, 术后镇痛效果评价VAS评分、PCA按压次数以及术后恶心呕吐、膈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GB组有1例患者因极其紧张拒绝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退出实验。两组比较, GB组丙泊酚及舒芬太尼总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少于GA组, 见表2。
GB组在术后镇痛效果较好, VAS评分明显低于GA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PCA急性加药按压次数减少,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讨论
全麻插管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上肢手术中, 可以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 抑制迷走神经反射,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以及插管操作时的心血管反应及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3]。但最新研究表明, 全麻药物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发育、神经凋亡和突触重塑作用而影响大脑, 进而引起认知行为障碍[4]。经细胞、组织培养和动物实验证实, 细胞凋亡的程度依赖于高剂量的麻醉药物和 (或) 复合麻醉药物, 以及延迟的麻醉作用时间[5]。由动物实验推至人类的假设还未证实, 但临床中尽量以最少的全麻药物达到最好的麻醉效果, 从而减少全麻药物的不良反应[6]。
一般认为全麻不能有效阻断手术区域伤害刺激向中枢传导, 导致不能完全抑制手术应激而使手术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波动大, 加深麻醉深度又会影响术后苏醒时间以及增加不良反应;而单独的臂丛神经阻滞则常常由于阻滞不全而加重患者的紧张情绪, 同时也不能完全缓解患者上止血带后的严重不适感。本研究发现, 全麻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可更加有效地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 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减少全麻药物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总用量, 从而缩短苏醒、拔管时间;其次, 局部麻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能明显减少术中麻醉药物及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 减少诱导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7];再次, 全麻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可以使阻滞区域的容量血管和阻力血管扩张, 可预防微小血管的痉挛, 改善患肢的血供, 从而对预防血栓形成及患肢早期愈合有一定的作用。术后的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确切, 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使全身麻醉后住院天数减少[8]。在手术开始前预先给予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作用, 可起到超前镇痛的作用, 防止神经中枢敏化, 减少或消除伤害引起的疼痛, 患者清醒时手术区域的疼痛刺激减轻, 患者配合程度及镇静程度增强, 使术后镇痛效果更佳, 在全身麻醉前给予臂丛神经阻滞, 所起的超前镇痛作用加上术后有持续的神经阻滞镇痛, 使术后镇痛评分减少, PCA按压次数减少, 镇痛药的总用量减少, 且设定的局麻药浓度及泵注速度即可以充分作用又可以减少神经损伤[9], 使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总的来说, 全麻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麻醉过程加术后持续神经阻滞镇痛, 和单独的全麻加静脉自控镇痛比较有明显的优势:全麻用药总量减少, 术毕清醒恢复快, 术后镇痛满意,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全麻复合臂丛阻滞与单纯全麻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术中麻醉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 (GA组) 和全麻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组 (GB组) , GA组行PCIA术后镇痛, GB组安置持续神经丛自控镇痛泵, 观察两种麻醉方法下丙泊酚及舒芬太尼总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以及术后镇痛效果评价。结果:GB组丙泊酚及舒芬太尼总用量少于GA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GA组, 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GA组, 术后镇痛总用药量减少, PCA按压次数减少, 术后不良反应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麻复合臂丛阻滞以及单独全麻均可以应用于上肢手术的患者, 但全麻复合臂丛阻滞在用药量以及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面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全麻,臂丛阻滞,上肢手术,镇痛
参考文献
[1]Di Maggio CJ, Sun L, Kakavouli A, et al.Exposure to anesthesia and the risk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in young children[J].Anesthesiology, 2008, 109:1415.
[2]Wilder RT, Flick RP, Sprung J,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sure to anesthesia and subsequent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children[J].Anesthesiology, 2008, 109:1416.
[3]罗铁山, 陶国才.全麻药物对脑神经毒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0, 31 (4) :335-337, 342.
[4]柳垂亮, 李玉娟.吸入麻醉药促发育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0, 16 (14) :2093-2095.
[5]El-Beheiry H, Kavanagh B.Is propofol neurotoxic to the developing brain[J].Can J Anaesth, 2006, 53 (11) :1069-1073.
[6]Wang C, Sadovova N, Hotchkiss C, et al.Blockade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 by ketamine produces loss of postnatal day 3 monkey frontal cortical neurons in culture[J].Toxicol Sci, 2006, 91 (1) :192-201.
[7]J.Katz, H.Clarke, Z.Seltzer.Review article:Preventive analgesia:Quo vadimus[J].Anesthesia&Analgesia, 2011, 113 (5) :1242-1253.
[8]李剑, 翁文杰.围手术期镇痛在骨科手术中的新进展[J].中国骨伤, 2013, 25 (8) :701-704.
复合手术室 第8篇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老年人,手术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腹部手术老年人患者30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 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好。选入标准是年龄>60岁的老年人、ASA分级I~III级、开腹手术、手术次数、类型相近、教育程度相似、无精神病史。
2 方法
2.1 病例分组
随机分为硬膜外复合全麻组 (A组) 与单纯全麻组 (B组) , 每组15例。
2.2 麻醉方法
2组病人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 苯巴比妥0.1, 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用乳酸林格氏液扩容10mL/kg, 维持室温24℃。A组病人根据手术部位选择相应穿刺点, 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 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3mL, 观察无全脊麻现象, 5min后分次追加l%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 能测试麻醉效果, 待平面满意10min后开始全麻诱导, 予咪达唑仑0.05mg/kg, 芬太尼2~3ug/kg, 维库溴铵0.1~02mg/kg, 气管内插管, 丙泊酚维持麻醉, 间隔60~90min加硬膜外导管追加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3~5mL, 根据血压值调整丙泊酚泵入速度, 根据手术情况追加肌松剂。B组病人予咪达唑仑0.1mg/kg, 丙泊酚1~1.5mg/kg, 芬太尼3~4ug/kg, 维库溴铵0.1~02mg/kg诱导, 气管内插管, 切皮前追加芬太尼0.05~0.1mg。丙泊酚, 芬太尼维持麻醉, 维库溴铵维持肌松, 根据血压调整剂量。两组患者调整呼吸机潮气量8~1 0 mL/k g, 呼吸频率1 0 b p m, 吸呼比1:2, PET CO2维持在35~40mmHg之间。术中血压低于基础值20%预麻黄素调整。
2.3 术后镇痛
A组行硬膜外镇痛;B组术后行静脉镇痛。
2.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 结果
各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体重、ASA分级, 合并高血压例数、教育程度, SDS评分组间无差别 (P>0.05) 。A组与B组比较,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 (P<0.01) 。平均药物用量:芬太尼, 维库溴铵, 异丙酚2组间有差别 (P<0.01) , 咪达唑仑2组间有差别 (P<0.05) 。A组用药明显少于B组。2组术后苏醒Steward和术后镇痛VAS评分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A组苏醒完全且术后镇痛完善,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B组术后有3例出现肺部感染, A组1例出现。
4 讨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CD) 是指患者在麻醉, 手术后出现记忆力, 注意集中力等智力功能的损害, 属于轻度神经认知紊乱, 是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 亦是老年患者大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轻者持续时间短, 可自愈;严重者可致患者社会活动、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或丧失。老年人身体的脂肪组织所占体重比例也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加, 从而增加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和消除半衰期, 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所有这些生理学的变化, 加上外科手术本身的创伤和身心的疲劳都会导致老年人更易发生POCD。多年来研究表明, POCD没有确切的发病原因, 认为是围术期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术前的精神状态、术前合并症及手术次数对于POCD发生有一定影响, 本实验选择情况类似的病例。硬膜外麻醉后也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但老年人全身麻醉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高。本研究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异丙酚、咪达唑仑及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 其中全麻药物诱导剂量以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剂量为参考, 同时由于硬膜外麻醉有持续的肌松与镇痛作用, 在手术结束前可以比单纯全麻提早减少各种全麻用药, 病人苏醒迅速, 减少了麻醉时间, 可能从中枢神经系统方面减轻了脑损伤。本实验可以看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病人血流动力学明显较单纯全麻组稳定, 尤其在气管插管与拔管即刻A组明显稳定于B组, 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这种麻醉方法可阻滞手术区域的传入神经和交感神经, 阻断该区域内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 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使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减少, 有效降低全麻插或拔气管导管及术中的应激反应。由于它阻止了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亢进和免疫系统激活, 从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免疫系统两方面维持正常神经功能, 降低脑损伤, 这可能也是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降低POCD发生的另一机制。
5 结语
本实验的临床研究显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不仅可减少全麻药用量, 更降低病人应激反应, 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有更好的术后镇痛并改善氧供、促进呼吸, 从而降低了POCD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姚立农.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1 (4) .
复合手术室 第9篇
[关键词] 静脉自控镇痛;芬太尼;曲马多
[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18-02
开胸手术创伤较大、疼痛剧烈,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现已广泛应用于开胸术后患者的镇痛治疗,其中尤以阿片类药物芬太尼最为常用,但其常规剂量易产生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1]。本研究对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曲马多应用于开胸术后PCIA的效果进行观察,旨在探讨其镇痛效果与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择期行开胸术并愿意行术后PCIA的患者97例。其中男54例,女43例;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43.8±5.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34例)和C组(34例),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镇痛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采用PCIA进行镇痛治疗。A、B、C 3组芬太尼(通用名: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42022076)的用量依次为0.012 mg/kg、0.016 m/kg、0.020 m/kg,均复合12.6 mg/kg 曲马多(通用名:盐酸曲马多注射液,湖北潜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10980060),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0 mL。持续剂量2 mL/h,自控追加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持续镇痛24h。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术后6、12、24 h的疼痛及术后48 h内的不良反应。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1分可靠镇痛,2~3分镇痛良好,>3分镇痛不全。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所有时间段,B、C 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及轻度呼吸抑制等。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3%(3/29)和14.7%(5/34),均显著低于C组35.3%(1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胸科手术后的疼痛剧烈不利于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且易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PCIA具有起效快、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可有效能消除切口疼痛与肌肉痉挛,促进开胸患者术后康复[2]。但PCIA是通过静脉用药,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能产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过度镇静、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3],因此,寻求一种合理的药物配伍对提高镇痛效果、降低PCIA的药物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芬太尼、曲马多均是临床上PCIA中最常用的镇痛药物之一。芬太尼是一种强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脑啡肽受体发挥镇痛作用。曲马多是一种新型中枢性非特异性镇痛剂,能通过刺激μ阿片受体和间接调节中枢单胺能(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疼痛抑制通路而发挥镇痛效应[4],故阿片类药物复合曲马多可产生协同镇痛的效果,并减少单一药物使用时的副作用。为减少芬太尼的药物用量,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芬太尼配伍曲马多行PCIA治疗,结果显示,B组和C组在所有时段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但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0.016 mg/kg、0.020 mb/kg 剂量的芬太尼复合曲马多的镇痛效果优于0.012 mg/kg,但随着剂量的增加,镇痛效果并未进一步提高。研究还发现,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显示其与芬太尼的剂量加大有关。因此,笔者研究认为0.020 m/kg芬太尼复合曲马多应用于胸科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副作用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碧云,罗爱林,喻红辉,等.曲马多复合芬太尼在小儿术后持续静脉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4618-4620.
[2] 张暾.不同剂量芬太尼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5,7(4):436-437.
[3] 李红新,徐宁,劳燕萍,等.小剂量芬太尼伍用曲马多静注治疗开胸后镇痛效果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7):1016-1017.
[4] 孟凌新,周静,于铁英.术中应用不同剂量曲马多对雷米芬太尼复合麻醉苏醒期镇痛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36(5):604-605.
复合手术室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腹部手术的患者,均无严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无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病史。ASAⅠ~Ⅱ级[2];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8~70(38.2±5.3)岁。开腹手术63例,腹腔镜手术17例,手术类型:56例妇科,20例胆囊炎、胆石症,4例胃溃疡。体重53.7±7.6kg,身高57.4±17.4cm。将该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均衡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病例的手术操作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100mg,阿托品0.5mg,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图(ECG)、血压、脉搏、心率、SPO2以及患者的主诉和反应。开放静脉通道后,麻醉前先输入羟乙基淀粉200~300mL进行扩容,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组以L3~4间隙为穿刺点应用AS-E/S型16号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针进行穿刺[2]。成功见有脑脊液流出后以50~70s的时间经针内针向蛛网膜下腔注射盐酸布比卡因8~10mg,硬膜外腔留管备用,调整并控制麻醉平面于T6以下,硬膜外腔头侧置管3.0~4.0cm。距腰麻注药后15~20min行全麻诱导插管。两组病人均以咪唑安定0.1mg/kg、异丙酚2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5mg/kg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对照组为静吸复合组:以安氟醚吸入,采用微量输注泵静脉持续输注异丙酚4mg/kg/h;观察组为瑞异静脉组:以微量输注泵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5~10ug/(kg·h)、异丙酚混合液4mg/(kg·h)。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以维护血压、心率稳定。手术结束时停止麻醉至病人清醒拨除气管导管的时间为苏醒时间。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0)、腰麻注射药物后(T1)、全麻诱导后(T2)、插管后(T3)、腹部探查后(T4)、手术操作时(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并记录两组患苏醒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的心率、血压波动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两组间的苏醒时间进行比较,瑞异静脉组苏醒时间(9±3min)明显快于静吸复合组(18±6min),经统计学处理P<0.01。见附表。
3 讨论
良好的麻醉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痛苦的关键。以往中腹部手术的主要麻醉方式有硬膜外麻醉、但因此方法常常出现硬膜外阻止不全,肌松效果差等原因,现已很少单独使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镇痛好、肌松效果好、便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等优点,又有腹部牵拉反射重,恶心、呕吐多,病人术中知晓等缺点[3,4]。腰硬联合麻醉复合浅全麻应用于腹部手术,可明显降低术中的应激反应,发挥各自优点,弥补对方不足,使全身麻醉用药量明显减少,术后拔管早,苏醒早,明显地提高了麻醉质量与安全性,更好地满足手术需要,同时方便术后镇痛,减少病人的住院费用。术后病人清醒后感觉轻松,无术中知晓后的恐惧,有利于疾病康复[5,6,7]。腰硬联合麻醉复合浅全麻用于腹部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合理的麻醉选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的心率、血压波动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结束时停止麻醉至病人清醒拨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果腰硬联合麻醉复合浅全麻对腹部手术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腰硬联合麻醉加瑞芬太尼、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腹部手术,具有苏醒迅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不存在麻醉气体污染手术室环境的顾虑。此方法优于静吸复合组,是较为安全可靠的。
摘要: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浅全麻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80例腹部手术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加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加瑞芬太尼、异丙酚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的心率、血压波动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清醒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复合浅全麻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腰硬联合麻醉加瑞芬太尼、异丙酚静脉麻醉优于静吸复合组,是较为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浅全麻,腹部手术
参考文献
[1]严爵基,李镇维,陈琦妮,等.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全麻在盆腹腔大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2):96—98.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等.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4.
[3]虞桂娣.三种麻醉方法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气影响的比较[J].中国医刊,2010,45(5):73—74.
[4]陈继恩,侯铁军,陈沛华,等.四种麻醉方法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9,20(1):50—52.
[5]俞莹芳,白浪,陈佳瑶,等.硬膜外复合浅全麻对上腹部手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影响[J].上海医学,2007,30(1):28—30.
[6]刘玉芳.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2):4009—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