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法范文(精选7篇)
耳穴贴压法 第1篇
1 资料与诊断标准
1.1 一般资料
30例口渴病例, 均为2010年1月2010年3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17例, 占57%, 女性患者13例, 占43%;年龄22~68岁, 平均年龄49.6岁;30例患者中, 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CGN) 9例、慢性肾盂肾炎 (CPN) 1例、糖尿病肾病 (DR) 7例、多囊肾 (PK) 1例、高血压肾病6例、原发病不明6例。干体重最低的为44.5kg, 最高为78.5kg, 平均干体重 (59.75±6.72) kg。
1.2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 (1) 遵循患者自愿的原则, 并且依从性好; (2)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 已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且稳定透析时间≥3个月;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口渴, 导致一次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kg或增加干体重的5%及以上; (4) 观察期间病情稳定。
病例排除标准: (1) 不符合慢性肾衰竭尿毒症诊断标准; (2) 透析龄<3个月, 近3个月内有急性左心衰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脑血管意外失语、重症感染等急性加重因素者; (3) 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影响超滤的患者; (4) 耳廓畸形无法选穴或者外耳有溃疡、湿疹、冻疮等皮肤破损、炎症者; (5) 对耳穴贴胶过敏者; (6) 严重的听力障碍、语言表达障碍及精神不正常, 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者; (7) 其它原因导致不能配合调查者。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1) 凡不符合各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的病例, 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后不能坚持耳穴治疗的病例, 需予剔除; (2) 依从性差, 不坚持按医嘱按压耳穴者, 予以剔除。
1.3 诊断标准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诊断标准参照王海燕主编《肾脏病学》第2版[1], 患者有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症状和慢性肾脏病史, 内生肌酐清除率 (Creatinine Clearance, Ccr) <10m L/min, 血肌酐 (Serum Creatinine Scr) >707.2μmol/L (8.0mg/d L) 。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分型。
2 观察指标和方法
2.1 治疗方法
在慢性肾衰竭常规治疗及血液透析基础上给予耳穴按压治疗。
耳穴按压治疗: (1) 选穴:主穴为渴点、口、零点、神门、脾、内分泌、肾。配穴为阳虚加肾上腺, 阴虚加外耳点, 阴阳两虚可肾上腺、外耳点共取, 夹湿加皮质下、大肠, 夹热加外鼻、肺, 夹瘀加心、肝; (2) 操作:用75%酒精棉球擦拭全耳, 去除脱屑, 再用干棉球擦干全耳。操作者选准穴位, 并将带有王不留行子0.5cm0.5cm大小的胶布贴压于穴位。每穴适当按压, 力度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热感, 但能忍受, 耳廓表面红晕充血为度, 重按为泻, 轻按为补, 中等力度为平补平泻。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4~5次 (间隔3~4h按压1次) , 每穴每次按压时间约1min, 第1次由医师对证确定补泻手法, 示范操作, 使患者正确掌握。每次取双侧耳穴, 3~5d更换胶布贴压,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项目
(1) 口渴情况调查:此次采用的问卷是Hay[3]等使用过的11项口渴问卷 (见表1) 。每个项目回答选项为1~5项 (“从来没有”为1分, “经常”为5分, 依据症状程度间隔) 。每项得分相加即为口渴强度调查量表评分, 最低为11分, 即无口腔干燥, 最高为55分, 即口腔非常干燥。调查于患者血透前进行。
(2) 静息唾液流率检测 (UWS) :所有患者均于透析前测量, 采用吐唾液的方法进行。要求患者测量前1h不吸烟、进食、饮水或喝饮料, 不刷牙, 测量前以清水漱口, 吐净, 然后口底积聚唾液, 每隔30s将口内自然分泌的唾液吐入已称重容器中, 共5min, 期间避免咽下唾液。根据唾液重量估计唾液量 (定义1g=1m L) , 唾液流率单位表述为m L/min。
(3) 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体重采用电子台秤秤重, 患者在每次透析前和透析后测量体重。患者在进入透析室前脱去外衣、鞋子, 换上血透时穿的干净衣服及拖鞋。
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值是指本次透析前体重减去上一次透析后体重所得值。目标干体重依据于临床标准[4]及临床医师的评估。患者的干体重可由医生通过5项标准来进行判断[5]: (1) 面容:没有眼睑及面部浮肿; (2) 胸部X线片示心影不大, 肺野清晰, 无胸水征; (3) 症状:无呼吸因难, 无颈静脉怒张, 无肝肿大, 双肺无湿性啰音及哮鸣音; (4) 透析后血压基本正常; (5) 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大小正常。当患者达到上述标准后, 说明患者已达到透析充分性, 此时所测得的体重即为干体重。
将每位患者每月所得8~12个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值求平均值, 再除以各自的干体重即为该月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
3 结果
治疗前后口渴强度调查评分比较, 如表1所示。
耳穴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 与治疗前相比口渴强度评分均有非常显著下降 (P<0.01) ;两个疗程间相比, 治疗2个疗程比治疗1个疗程的口渴强度评分有非常显著下降 (P<0.01) 。
治疗前后静息唾液流率检测的比较, 如表2所示。
耳穴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 与治疗前相比静息唾液流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 ;两个疗程间差值相比静息唾液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治疗前后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的比较, 如表3所示。
耳穴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 与治疗前相比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均有所下降 (P<0.05) ;但两个疗程之间相比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4 讨论
维持性血透是一种严格的治疗, 需要限制液体量, 而口渴必然导致饮水增多, 而长期慢性透析患者大部分是少尿或者无尿的, 若水分大量进入体内而不能及时排出, 造成透析间期体重增加, 人体就可能由于容量负荷过重, 出现多种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影响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故我们尽可能地寻找能减轻口渴症状, 控制体重增加过多, 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的方法。
历代医家治疗普通患者的口渴症, 均已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然而, 中药治疗口渴多以汤剂为主, 由于血透患者需控制液体的摄入, 患者普遍希望能接受更加理想的治疗方法。耳穴源于中医学, 又融合了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耳穴是机体信息的反应点和控制点, 耳穴贴压刺激相应穴位, 阻断了原有的病理性传入冲动, 代之以正常的生理调节, 从而使病患减轻或消失。因此, 研究耳穴治疗口渴症是以耳穴的全息理论为基础, 以口渴症的全身调节机制为切入点的临床研究, 有科学依据和实用性。
根据耳穴选择原则, 结合当前口渴症的中西医机制选择了主穴:渴点、口、零点、神门、脾、内分泌、肾;配穴:阳虚加肾上腺, 阴虚加外耳点, 阴阳两虚可肾上腺、外耳点共取, 夹湿加皮质下、大肠, 夹热加外鼻、肺, 夹瘀加心、肝。
口渴中枢位于下丘脑, 虽然耳廓上没有下丘脑对应的耳穴点, 但已有学者发现口渴相关穴渴点。渴点:有清热生津的功效, 为治疗口渴的经验穴。口:为局部穴, 可用于治疗口腔局部疾病。零点:又称耳中、支点, 为迷走神经刺激点, 迷走神经被认为是细胞内口渴的传入神经, 选用零点取其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神门:有些学者认为心理治疗可能能缓解透析患者口渴感, 故选此穴。脾:转输水液上行以濡润口腔。内分泌:舒肝理气, 与脾相伍, 共取转输水精于上之功。肾:中医认为“肾主水液”, 肾主水的功能是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来实现的。按压耳穴肾可起到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肾上腺:阳虚时按压此穴可起到补虚温阳的作用;外耳点:有滋肾水的作用, 阴虚时可取;皮质下、大肠均有利湿的作用, 治疗口渴夹湿之证。外鼻、肺均有泄热的作用, 治疗口渴夹热之证。心、肝:“心主血脉、肝藏血”, 因此我们选用耳穴心、肝治疗血瘀症。
从表1、表2、表3可知, 耳穴按压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 患者口渴强度评分、静息唾液流率变化显著, 且治疗效果随疗程增长而递增, 说明耳穴治疗能更好地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的症状, 且对人体无副作用, 价格低廉, 不产生依赖, 痛苦少、操作简便 (耳穴治疗时间与透析时间一致, 不需增加治疗往返时间) 、安全, 减少感染及出血机会, 易为病人接受, 患者依从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和运用。而耳穴按压治疗后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在治疗后也明显下降, 但远期疗效不明显, 考虑原因, 可能是因为口渴只是诱发饮水行为, 导致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的原因之一, 而其它因素如环境、心理、饮食等也可以影响患者的饮水量及透析间期体重的增加。
5 结语
血液透析维持了ESRD患者的生命, 但维持性血透是一种严格的治疗, 包括复杂的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 由于每周进行2~3次血透, 液体限制成为其中难题之一。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口渴症状严重, 口渴感的存在是引起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的重要原因之一。耳穴贴压疗法是有效缓解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方法之一, 且8周内治疗效果随时间递增, 但其缓解口渴感的治疗机理尚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3]HAY KD.Optimal nocturnal humidification for xerostomia[J].Head&, neck, 2006, 28 (9) :792-796.5.
[4]CHARRA B, LAURENT G, CHAZOT C, et al.Clinical assessmentof dry weight[J].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996, 11 (Suppl 2) :16-19.
耳穴贴压痛经不怕 第2篇
首先,先要学会将痛经作一下分类,因为不同类型的痛经取穴不同:
在经期前和经期出现小腹胀痛或刺痛,痛时不喜欢按压,经色紫暗有块,舌质颜色紫暗或舌的边尖有瘀点,可选内生殖器、肾、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肝和神门七个耳穴(图1)。
在经期前和经期出现小腹绞痛或冷痛,痛时喜欢热敷,经色暗黑有块,经量偏少,舌质颜色较淡,舌苔色白或白腻,可选内生殖器、肾、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脾和胃七个耳穴(图2)。
在经前小腹疼痛,不喜欢按压,经期疼痛加剧,经色鲜红或暗红、质稠有块,经量多,经期长,舌质偏红,舌苔黄腻的,可选内生殖器、肾、内分泌、交感、皮质下、三焦、腹七个耳穴(图3)。
第二步就应该掌握贴压的方法了:你先得准备一些生的王不留行子,该药中药店有售,很便宜,一般购30克可以用三个月经周期。如果没有,也可用中药苏子或小粒的绿豆代替。在月经前一星期左右,洗干净一侧耳朵(最好用酒精棉球消毒有关耳穴部位),用8毫米见方的胶布(或麝香伤湿止痛膏)将王不留行子固定在所选的耳穴上,用手按压,以有明显的痛、胀、灼热感为度。每日按压3~5次,每次5~10分钟。2~3天后,换贴对侧耳穴,经净或净后数日停止贴压。一般治疗应坚持三个月经周期。
耳穴贴压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评价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12月收治原发性痛经患者 (肝郁气滞型) 120例。研究人员应用随机数字表, 将12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耳穴贴压组) , 对照组 (元胡止痛片组) , 每组60例。
纳入标准: (1) 月经初潮后3年的青春期或未生育的成年女性。 (2) 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中重度下腹疼痛, 伴乳房明显胀痛, 检查盆腔器官与乳房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3)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 (1) 有严重高血压、心脏、肾脏等基础疾病者。 (2) 器质性病变导致痛经症状的继发性痛经患者。 (3) 经量过少过多、经期紊乱或有生育史的女性患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法。主穴:子宫、内分泌、交感、神门、肝、上屏尖[1,2,3]。操作:先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0.5 cm×0.5 cm的胶布中间, 用探针在耳郭寻找敏感点后使用75%乙醇消毒。将药丸对准耳穴贴压, 使患者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 并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3~4次/日, 穴位按压以微痛为度。治疗周期:耳穴贴压操作于经行前1周, 4~7天换贴1次, 至经尽后1周结束治疗, 共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口服元胡止痛片。痛经开始第1天服用元胡止痛片, 4粒/日, 至痛经症状不影响工作学习时停止, 共3个月经周期 (视疼痛程度) 。
疗效评价指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的痛经疼痛强度。疼痛强度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来完成, 具体如图1。需根据下述疼痛程度, 在标尺上准确标出疼痛轻重的数字, 不可填写区间, 如 (1~4) 。 (1) 轻度疼痛: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 (1≤读数<4) 。 (2) 中度疼痛:疼痛影响日常活动 (4≤读数<7) 。 (3) 重度疼痛:因疼痛不能进行日常活动 (≤7读数≤10) 。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当P<0.05时, 即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受试者的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基线可比性, 见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接受不同治疗后, 痛经发作时的疼痛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痛经病位在子宫与冲任, 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女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生理规律, 尤其明显的表现在行经症状。其之所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发, 又与经期或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因此, 本研究着重观察原发性痛经 (肝郁气滞型) 患者。经期前后, 血海由满盈而泄溢, 气血盛实而骤虚, 冲任、子宫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 易受致病因素干扰, 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 导致冲任、子宫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而痛。经净后, 冲任、子宫气血渐复, 则疼痛自止。但若病因未除, 素体状况未获改善, 则下次月经来潮, 疼痛又会复发[4]。
注:※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耳与十二经脉有密切的联系, 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子宫耳穴活血调经;内分泌耳穴可调节内分泌系统各器官的功能;交感、神门耳穴镇痛宁神, 肝耳穴、上屏尖疏理肝气, 通络止痛。诸耳穴相配, 具有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的功效, 是耳穴贴压法治疗痛经的常用穴位配伍。耳穴贴压疗法操作简单、无创, 不良反应极少, 费用低廉, 是一种简、便、廉、效的治疗痛经的技术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口服元胡止痛片治疗相比, 耳穴贴压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有效缓解痛经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小林, 靳飞.耳穴贴压法治疗痛经215例[J].河北中医, 2008, 30 (9) :913-914.
[2]邓金凤.穴位埋线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 (6) :68-73.
[3]黄志刚, 尤斌, 雷震.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33例[J].上海针灸, 2007, 26 (4) :28-29.
糖尿病前期耳穴贴压干预研究进展 第4篇
关键词:耳穴贴压,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
葡萄糖调节受损 (IGR) 是糖尿病前期状态, 是发展成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 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经高达15.5%[1], 估算糖尿病总患病人数达9240万, 糖尿病前期人数达1.48亿以上, 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如果前期人群不进行生活方式或治疗干预, 每5~10年约有1/3的人会转变为糖尿病人[3]。
近年来, 中西医学者对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从病因病机、体质辨识、生活方式干预、中医辨证论治、中药、针法、灸法、拔罐、气功、穴位注射、穴位敷贴、耳针以及耳穴的基本机制研究等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研究显示在“耳-迷走反射”理论基础上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 神经示踪法发现耳甲部迷走神经末梢不仅投射在三叉神经脊束核, 还投射在重要的初级中枢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及其他多个核团, 这很可能是耳针作用机制的主要形态学基础[4,5], 成为耳穴干预糖尿病前期的理论依据。国内开展的耳穴贴压、耳穴电针、耳穴贴压配合中药、耳穴电针配合中药、耳穴贴压配合生活行为方式干预等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疗效, 它的简单、便捷, 尤其适宜在社区推广。现就耳穴对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干预、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耳穴对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影响
1.1 耳穴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
目前降糖药物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方法, 但是, 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健康不合理饮食机会的增多, 加之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压力大、运动减少以及部分人对药物副作用的误解, 使得糖尿病管理并不理想, 患病比例也逐年升高。如何有效控制糖尿病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潘艳伶等[6]通过耳针治疗的方法对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大鼠进行实验室研究, 结果发现耳针 (肝、脾、肾穴) 能有效调节载脂蛋白和血糖水平, 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 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脂代谢紊乱, 对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迟旭[7]采用耳针治疗仪刺激耳甲区,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 观察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变化, 治疗3个月后无论是未用还是已用降糖药物患者Hb A1c均有明显下降 (P<0.05) , 因Hb A1c随着体内葡萄糖浓度而变化, 与是否使用降糖药物、应激反应、抽血时间、是否空腹和是否运动等外界因素均无关系, 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最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衡量糖尿病控制好坏的金标准, 说明耳针刺激耳甲区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 还可以有效控制和治疗糖尿病。徐江红等[8]采用耳穴 (神门、肝、脾、三焦、内分泌、交感) 与中药 (黄芪30 g, 山药30 g, 薏苡仁20 g, 鸡内金12 g, 白术15 g, 柴胡l0 g, 葛根18 g, 山栀子6 g, 黄芩6 g, 黄连6 g, 生地12 g, 佩兰30 g, 苍术18 g, 丹参20 g, 鬼箭羽20 g) 并用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脾虚湿瘀症状者120例, 做自身前后比较, 观察主要临床症状及舌象变化、血糖 (空腹及100 g馒头餐后2 h) 、Hb A1c、体重指数 (BMI) 、三酰甘油 (TG) 。结果显示显效23例, 有效89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3.3%。徐江红等[9]进一步将126例新发糖尿病患者分为饮食运动组、中药加减联合耳针组、二甲双胍组, 通过3个月治疗, 中药加减联合耳针组临床总有效率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总有效率均高于饮食运动组 (P<0.05) , 并且治疗后餐后2 h血糖2h PG、BMI、TG均较二甲双胍组治疗后降低 (P<0.05, P<0.01) 。研究结果表明, 中药加减联合耳针治疗新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具有降血糖及恢复胰岛功能的作用, 能有效改善新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且无副作用。陈瑞华等[10]通过观察空腹血糖和尿糖发现体针加耳穴 (肺、脾、胃、肾、胰胆、三焦、内分泌) 贴压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疗效优于口服降糖药 (P<0.01) 。
1.2 耳穴对糖尿病前期的作用
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吕仁和[11]教授在临床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脾瘅”相当于现代医学糖尿病前期的观点, 认为“脾瘅”即脾热, 脾热致使胃热, 胃热则多食、多饮, 肥胖不断加重, 使脾胃内热更甚, 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似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出现肥胖, 肥胖又加重高胰岛素血症的恶性循环状态, 因此在耳穴治疗糖尿病前期过程中, 当调理脾胃、三焦。郑磷挺[12]取左耳胰、肾、肺、脾、肾上腺、三焦;右耳胆、肾、肺、胃、耳尖、内分泌。以王不留行籽粘压, 每日三餐前及睡前按压穴位一遍, 每个穴位按压10次, 左右耳穴每周一轮换, 1个月为1个疗程, 经1~3个疗程, 总有效率达88.3%。赵臣来等[13]分别采用电针 (肾俞、脾俞、肺俞、足三里、三阴交) 和耳穴贴压 (内分泌、肺、脾、肾、胃) 观察糖耐量受损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BG) 、2h PG及Hb A1c变化, 结果发现两组都有降低2h PG的作用, 电针组FBG无显著变化, 耳穴贴压组FBG和Hb A1c无显著变化, 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但耳穴贴压疗法更易被患者接受, 并且操作简单。李银娣等[14]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加耳针 (胰、内分泌) 观察105例糖调节受损患者治疗前后FPG、2h PG、FINS、BMI、Hb A1c变化,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并且治疗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谢远玲等[15]在对社区106例糖调节受损人群进行为期48周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及耳穴贴压治疗后发现长期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及耳穴贴压能有效降低血糖, 改善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糖代谢状况, 并且因其操作方便, 无任何不良反应, 容易被社区糖调节受损患者接受。而吕启让等[16]自拟方 (荷叶、薏苡仁、丹参各30 g, 泽泻、山楂、绞股蓝茶、白术、决明子各20 g, 麻黄10 g) 配合耳穴贴压 (内分泌、饥点、肾脾、胃、三焦、大肠) 治疗空腹血糖受损, 经过3年的观察, 比较各组血糖、血脂和糖尿病发病率, 结果显示治疗组血糖、血脂下降率、逆转率及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P<0.01) 。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 配合中药、电针、生活方式干预等方法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 从而控制糖尿病发病, 它体现了中医“既病防变”的二级预防观念。
2 耳穴干预糖尿病前期的机制
“耳为宗脉之所聚”,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别气皆通于耳。《卫生宝鉴》谓:“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皆有络于耳者”。当人体某一脏腑或组织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时, 会通过经络反应到耳廓的相应穴位上。耳穴疗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在耳穴上施以一定的刺激, 经过经络传导功能, 能够有效地调整脏腑功能和人体内分泌系统, 从而达到疏经通络、调理脏腑、运行气血的作用, 最终达到平衡阴阳、阴平阳秘, 改善糖代谢。
现代研究显示迷走神经下节和交感干神经节是内脏运动神经控制内脏功能活动的主要通道, 其中迷走神经耳支是躯体感觉纤维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混合。解剖发现迷走神经耳支在耳甲艇部的分布比例为100%;在耳屏、耳甲腔部的分布为45%;在对耳轮和对耳轮脚的分布分别为73%和9%。支配耳甲艇的迷走神经耳甲分支在穿过外耳道软骨后, 与迷走神经耳支汇合, 再穿出鼓乳裂, 在颈静脉孔附近加入迷走神经干, 在进入延髓后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外, 并与孤束核存在纤维联系, 孤束核处有葡萄糖敏感和胰岛素敏感神经元, 通过电针刺激外耳道和耳甲区的迷走神经激活葡萄糖敏感和胰岛素敏感神经元, 促使胰岛素升高, 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加藤麦等[17]用300 ms、1.5 V、1 Hz电针刺激自发糖尿病大鼠的耳甲迷走神经支配区域10 min, 对照组为耳廓非迷走神经支配区域, 结果发现电针刺激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电针耳迷走神经支配区后显示葡萄糖输注率显著减少。梅志刚等[18]在耳针降糖作用的中枢机制研究中, 通过电针大鼠耳甲区穴位, 完整记录69个孤束核 (NTS) 细胞放电, 其中34个兴奋反应细胞中有18个对葡萄糖有抑制反应, 2个对葡萄糖有兴奋反应;同样这34个兴奋反应细胞中有8个对胰岛素有兴奋反应, 3个对胰岛素起抑制反应。实验显示耳甲电针能兴奋孤束核葡萄糖敏感神经元 (抑制反应型为主) 和胰岛素敏感神经元 (激活反应型为主) , 而且这种细胞反应的潜伏期极短, 可能是耳针直接刺激了NTS发出的迷走神经耳支, 这种耳-迷走反射过程可能是降糖效应直接原因。受“血清药理学”和“中药血清学”启发, 梅志刚等[19]进一步探讨耳针穴位刺激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并提取血清, 观察耳针血清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拟糖尿病损伤的保护作用, 结果显示耳针血清能明显增加细胞活性、显著降低糖尿病引起的细胞凋亡 (P<0.01) ;改善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情况, 但迷走神经阻断后针刺大鼠, 其血清培养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针刺组 (P<0.01) ;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针刺组 (P<0.05) , 从而认为耳针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显著的形态学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兴奋迷走神经有关。曾永保等[20]采用电针刺激耳甲迷走神经分布区穴位C011, 发现2型糖尿病大鼠异常升高的促炎因子TNF-α、IL-6、CRP水平下降, 抗炎因子IL-10水平升高, 因炎症因子的异常增高而产生的IR状态和炎症损伤得到抑制, 起到了保护微血管的作用;反之若在耳针刺激前离断大鼠针刺侧颈部迷走神经, 以上耳针效应会完全消失, 说明耳针效应的发挥依赖于完整的迷走神经, 从而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陈向华[21]在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家兔实施耳针后, 观察其胰岛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血糖和尿糖变化, 发现耳针可以促胰岛分泌胰岛素。上述研究证明耳廓的神经纤维有副交感纤维, 和支配内脏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存在着神经通路。张启兵等[22]在耳针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在耳廓的耳甲处注射HRP及HRP神经追踪技术, 在交感干神经节处发现了酶标细胞, 从而揭示在耳甲和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节之间存在一条神经通路, 通过针刺耳廓可以完成调节内脏功能活动。
从理论上讲, 空腹血糖受损 (IFG) 和糖耐量低减 (IGT) 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两者发病机制都与β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 (IR) 有关, 研究发现IFG的发生与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有关, β细胞存在功能缺陷;IGT则与外周胰岛素抵抗有关[23,24]。耳穴疗法可能就是通过耳廓丰富的神经网络, 调节全身神经系统及脏腑的生理功能, 从而调节体内胰岛素含量, 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6]。
3 小结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等范畴[25], 其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病名日脾瘴”。《素问·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素问·示从容》中亦有“四肢解堕, 此脾精之不行也”的描述。
糖代谢异常通常是诱发心、脑、肾等脏器和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降低FPG、2h PG、Hb A1c和阻止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是当前医疗治疗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和医疗团体对2型糖尿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民众对于2型糖尿病的认识逐渐加深, 在饮食、运动和治疗方面也能够做到主动配合。而研究发现糖尿病前期的血糖水平及所伴其他代谢异常也已经使器官组织发生损害, 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变, 以冠状动脉、颈动脉以及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表现最为明显, 从而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此阶段的患者, 同样易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 如患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肢体动脉硬化、眼底病变、肾病等危害。贾伟平等[26]对上海华阳社区40岁以上人群随访调查中发现, IGR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增加了2~3倍, 在各亚组中, 单纯IGT以及IFG+IGT人群较NGT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 (P<0.01) 。
耳穴贴压法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在研究过程中,3例患者(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违反试验方案,提前结束试验。治疗组实际完成病例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2.86±7.82)岁,病程1~55天,平均病程(15.93±5.64)天。对照组实际完成病例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为20~57岁,平均年龄(34.12±8.76)岁,病程1~60天,平均病程(17.15±4.51)天。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1.2.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神经病学》[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3]中关于面瘫的诊断标准。
1.2.2纳入标准确诊为周围性面瘫者;年龄18~60岁;病程1~60天;自愿加入本临床研究。
1.2.3排除标准病程超过2个月者;年龄低于18岁或高于60岁者;排除继发性面瘫者,如颅内肿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引起者;排除亨特综合征者;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肺、精神病等疾病,及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穴:主穴为阳白、四白、太阳、颧髎、下关、牵正、地仓、合谷;随证加减: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后期加足三里等;操作:面部穴位均取患侧,非面部穴位则双侧取穴,各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急性期(发病7天以内)面部腧穴宜浅刺,每天治疗1次,治疗5天休息2天,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耳穴贴压治疗,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部穴位。取穴:主穴为面颊、口、眼、额、枕;随证加减:外感者加肺,肝风内动加肝,心神不宁者加神门、心、交感、皮质下,脾虚者加脾等。每次取3~5个耳穴,两耳同时取穴,3天更换1次,并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耳穴4~5次,并且在施以常规针刺的同时,也予以按压耳穴,以耳穴局部酸胀痛为宜。
耳穴贴压、针刺操作均由专职医师统一完成,观察时间为28天。
1.4疗效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外科研讨会制定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4]制定。痊愈:患者面部表情及肌肉功能均恢复正常;显效:仔细观察方能看出患者面部表情及肌肉功能轻微减弱;有效:患者面部表情及肌肉的功能均有所改善,但仍可观察到面部表情功能减退。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B量表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经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H-B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且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见表1。
(±s,分)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n)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有3例患者针刺局部出现轻微血肿,对照组有2例患者针刺局部出现轻微血肿。处理方法:出现血肿穴位停止扎针2~3天,血肿消退后方继续扎针。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断针、弯针等不良反应。
3讨论
祖国医学对面瘫早有认识,将其称为“口眼斜”“口”“口僻”“歪嘴风”等。对于面瘫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云:“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言:“若壮盛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经络为风邪阻滞,气必不上达,气不上达头面,亦能病口眼歪斜。”因此,面瘫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进入人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失调[5]。针灸疗法可疏风通络、调和气血[6],从而达到激发正气、调节经脉之气、驱邪通络的效果。
传统医学认为,耳与经络关系密切,《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当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会反应在相应的耳穴上。现代医学也证实,当某脏腑组织发生病变时,会通过神经体液等反应到相应耳穴上[7],因此通过刺激相应耳穴,可激发身体的潜能,从而调整脏腑机能。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病变局部施以常规针刺的同时,在敏感的耳穴上加以刺激,如按压耳贴,可使针刺的面部穴位更易得气,从而诱发经气感传,达到激发正气、“气至病所”的效果。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确切,可缩短治疗时间,且耳穴贴压具有无创、无痛苦、无时间限制、安全无副作用、操作简便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畏针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梅文静.太阳透地仓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2]王维治.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6.
[3]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9.
[4]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s[J].Laryngoscope,1983(93):1056-1069
[5]王月皎,王长垠.王长垠教授治疗面瘫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7):23-24.
[6]缪奇祥,杨运宽.杨介宾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经验撷萃[J].西部中医药,2015(4):51-53.
耳穴贴压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 年11 月—2015 年5 月在该院妇科就诊的痛经患者150 例参与研究,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取5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接受耳穴贴压法与中药联合治疗, 患者年龄15~33 岁, 平均年龄 (24.5±3.7) 岁, 未婚患者32 例, 已婚患者18 例, 病程6 个月~13 年, 平均病程 (4.2±1.1) 年;其余10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中药调理的方式进行治疗, 患者年龄17~34 岁, 平均年龄 (25.3±4.1) 岁, 未婚患者65 例, 已婚患者35 例, 病程8 个月~14 年, 平均病程 (4.6±1.3) 年。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月经前后出现小腹坠胀痛、绞痛或冷痛等症状, 月经期间加重, 常伴腰部酸痛, 可持续2~3 d或数小时, 患者还表现为四肢发冷、面色苍白、或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腹泻等症, 严重者甚至昏厥。 超声检查未有发现生殖系统病变。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病历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中药调理[2]:取用痛经方:甘草6 g、白芍15 g、鸡血藤20 g、当归12 g、柴胡12 g、香附12 g、乌药10 g、延胡索15 g、泽兰15 g、红花10 g、丹参12 g、川芎15 g。月经期量多且有热痛经者去掉当归、丹参2 味药材, 加用丹皮、生地各12 g;血瘀甚者加用炒蒲黄 (包煎) 、五灵脂各10 g;寒甚者加用炮姜、吴茱萸、艾叶各10 g;有恶心呕吐症状患者加姜半夏15 g、陈皮12 g;腰部酸痛者加杜仲12 g、续断15 g。1 剂/d分3 次水煎温服, 于每次月经来潮前一周服用, 6 d为1 个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
耳穴贴压法:选子宫、内分泌、肝、肾、腹五个耳穴位, 用抗过敏胶带 (0.5×0.5) 粘1 粒王不留行, 贴于所选定的耳穴处, 两耳交替更换贴穴, 3~4 d更换1 次, 每日按压5、6 次, 每次按压穴位60 下, 使患者耳廓有胀、热感, 注意按压不要过重, 以免损伤皮肤, 1 个疗程为7 d。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对比其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临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3]:患者腹痛以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3 个月经周期患者痛经症状未复发为痊愈;腹痛减轻, 其他症状有所缓解, 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为显效;腹痛与其他症状虽有所缓解, 但仍影响正常工作为有效; 治疗后腹痛及其他临床症状未有好转者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数据记入SPSS系统处理, 以 (±s) 表示患者年龄、病程, 以 (%) 表示两种治疗方式有效率, χ2检验进行比较,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医调理的方式进行治疗, 有43例患者痛经症状消失, 且随访期间未有复发, 有41 例患者痛经症状得到不同症状的缓解, 腹痛减轻, 另有16例患者痛经症状未有改善, 治疗无效, 有效率84.0%, 观察组联合耳穴贴压治疗, 治愈29 例, 19 例患者痛经症状得到改善, 2 例患者治疗无效, 有效率为9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 (84.0%) , P<0.05。 由此说明, 传统中医调理的方式与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痛经均能明显改善缓解患者痛经的症状, 且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更明显, 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以血瘀气滞痛经者与血瘀寒凝痛经者最为常见, 寒湿风冷、气滞血瘀客冲于任胞宫, 阻滞气血, 而经期与经期前后气血下冲, 使胞宫气血更加瘀滞, 导致发生痛经[4]。
临床治疗痛经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式使胞宫瘀滞之血得以通下, 从根本上治疗痛经, 经期女性血海溢泄, 使其气血骤虚, 容易发生腹痛、头晕等情况, 所以, 此时应以止痛为主、活血化瘀为目的温经止痛, 缓解患者痛经症状[5,6]。 方中柴胡与香附止痛调经、疏肝理气, 乌药、延胡索止痛行气, 丹参善调经脉, 与泽兰、红花配伍有通经活血之功效, 甘草与白芍配伍可以缓急止痛, 川芎既可以开郁行气而之痛, 又可以活血祛瘀, 温调静脉, 而鸡血藤与当归又有活血养血止痛之功效, 所以, 此药方具有养血活血、理气止痛之效。
另外, 蒲黄、五灵脂具有止痛化瘀的作用, 炮姜、吴茱萸、艾叶可以温经散寒, 姜半夏、陈皮、杜仲、续断等中药加入,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患者不适感。 耳穴贴压法可以通过子宫、肾、腹、内分泌等穴位调畅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活血止痛的目的, 刺激耳穴, 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进行双向调节, 调节患者生理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从而缓解患者痛经症状[7]。
该研究数据显示, 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医调理的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有效率为84.0%, 观察组联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 有效率为96.0%, 明显优于对照组 (84.0%) , P<0.05。 由此说明, 传统中医调理的方式与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痛经均能明显改善缓解患者痛经的症状, 且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更明, 与黄咏梅、王小霞等关于耳穴贴压用于女性患者痛经症状治疗, 可以有效改善痛经症状观念基本一致[8,9]。
综上所述, 应用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女性痛经问题, 可以有效缓解痛经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150例痛经患者, 进行随机分组, 取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接受耳穴贴压法与中药联合治疗, 其余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中药调理的方式进行治疗, 持续治疗4个月经周期, 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治愈43例, 有效41例, 无效16例, 有效率为84.0%, 观察组治愈29例, 有效19例, 无效2例, 有效率为96.0%, 明显优于对照组 (84.0%) , P<0.05。结论 应用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女性痛经问题, 可以有效缓解痛经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耳穴贴压,痛经,疗效
参考文献
[1]郭焱, 金季玲.中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12, 32 (3) :295-297.
[2]周海金.痛经1号方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4.
[3]黄咏梅, 黄鹏展.中医多途径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20) :86-87.
[4]刘红琼, 郭晓敏.耳穴贴压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20) :106-107.
[5]唐娓, 江学勤.耳穴贴压加益母草冲剂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C]//2011’四川省针灸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88-90.
[6]李红碑, 钟艳, 林星辉, 等.耳穴贴压法与田七痛经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对比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4 (12) :27-29.
[7]王佳莲, 满玉晶, 安艳, 等.异痛舒颗粒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 (3) :32-33.
[8]黄咏梅, 黄鹏展.中医多途径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20) :86-87.
耳穴贴压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第7篇
关键词:耳穴贴压,胆石症,研究进展
胆石症的成因复杂,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表明与以下因素有关[1]: (1) 胆汁淤滞: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导致胆道痉挛狭窄, 胆汁流出不畅, 浓缩沉淀而形成结石; (2) 胆汁成分的变化, 使胆汁形成结晶; (3) 结石核心形成:蛔虫钻入和细菌感染, 导致坏死的细菌群和死亡的虫体等成为结石核心。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 以及药物排石、溶石、碎石以及介入治疗, 但均存在一系列副作用及复发率高等缺点。为此, 积极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的关键。大量研究表明, 运用中医学理论, 采用耳穴贴压能有效治疗胆石症。
1 病因病机
胆石症属中医学“黄疸”、“胆胀”或“胁痛”等范畴。胆石实为痰淤互结之有形实邪, 乃因饮食不节、情志过用、中焦湿热或虫积等, 导致肝胆湿热, 肝胆疏泄失职, 胆汁郁结而成[2]。徐人安等[3]认为:脾失健运而痰湿内生, 肝不条达而失疏泄, 是胆石症的病理基础。肝胆郁滞、湿热内蕴、木火上炎, 以致胆火煎熬湿热成痰, 痰浊凝聚成石。且其发病不仅与肝胆有关, 且与脾胃关系密切[4]。将其辨证分型可分为瘀滞型、血毒型及湿热型, 其中血毒型类似于西医范畴的胆石症合并急性胆囊炎、中毒性休克等[5]。此外, 有学者认为肝阴不足致肝失疏泄, 是胆石症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6]。王和天等[7]从胆腑生理系统研究胆石症的病因病机与以下因素相关: (1) 痰湿。胆为中清之府, 过食甘肥, 湿浊而生, 胆汁受邪则痰浊湿秽而病出; (2) 气滞。情志不畅, 肝失条达, 胆气不舒, 胆为气机升降之枢机, 升降失常而诸症百出。则见右上腹胀满, 痛引肩背, 或伴厌食油腻、胃脘部痞满; (3) 瘀血。湿浊阻滞、气机不畅, 导致血行不畅而致病出。 (4) 阳虚。胆腑为甲木, 禀少阳之气, 藏清净之液。过食生冷、湿邪、气滞、淤血致阳气不运而致病出; (5) 阴虚。胆为少阳, 常多气少血, 湿热或过食辛辣伤阴而致病出。总之, 肝郁气滞、胆失通降为其基本病机, 痰湿、瘀浊为病理产物。
2 耳穴治疗胆石症的机制
《灵枢·经脉》:“耳为宗脉之聚。”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血皆上于面, 而走空窍, 其别气走于耳为听。中医学认为耳与机体脏腑经络存在密切联系。选用肝胰胆、交感、耳迷根、神门及内分泌等耳穴贴压, 能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疏肝利胆等功效[8]。耳穴为人体脏腑与耳廓联系的体表反应点。当脏腑发生疾病时, 耳穴会呈现阳性反应即病理反应, 如痛阈的降低, 形态色泽的变化及电特性的改变等。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为耳穴贴压治疗胆石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章进等[9]通过对疑似胆石症伴有耳甲丘疹患者进行系统观察, 详细拍摄耳甲丘疹影像资料及标识耳谱, 经CT或B超验证, 其诊断符合率高达90.9%, 从而证实耳甲丘疹与胆石症的关系密切。且动物实验表明:耳-体穴电针作用于家兔实验性胆总管结石症的模型, 可诱发胆道压力、胆汁流量及oddi括约肌放电病理性增加;耳 ̄体穴电针可通过迷走神经调整因胆石症引起的胆道功能紊乱, 促进结石排出[10]。且刺激耳穴可有效平衡内分泌、调节神经, 使胆囊收缩加快, 胆汁分泌量增加, 以利于排石。还能有效改善胆色素代谢, 预防胆结石的形成, 同时可促使体内5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及吗啡样物质的释放, 可部分缓解胆囊疼痛[11]。刺激耳穴可提高大鼠甲硫-脑功能和内壳 ̄脑啡肽水平, 从而提高其痛阈, 产生强大的镇痛效果[12]。因此, 综合大量实验结果表明, 耳穴与胆石症存在密切的联系, 胆石症患者可在耳廓找到相应的阳性反应点, 且通过刺激相应耳穴, 可使胆囊收缩功能增强, 增强oddi括约肌的调节作用, 促进胆汁排出, 从而促进胆石的排出, 且能有效缓解胆石症的疼痛。
3 耳穴贴压治疗胆石症
目前, 耳穴贴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胆石症。尤阳等[13]采用将带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取胆石症患者的耳穴胰、胆、十二指肠、肝、神门、交感、大肠、胃、脾、内分泌、耳迷根等各反应区中最敏感点, 并适度按压, 使耳廓有发热感, 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周东红等[14]采用耳穴压迫排石治疗胆石症患者40例, 取耳胆穴用王不留行按压, 7~10 d为1个疗程, 结果近期治愈35例, 无效5例。郑曙峰等[15]采用耳穴贴压配合疏肝排石汤及溶石胶囊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00例, 其治愈率和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23.64%、82.73%, 明显高于对照组。丁顺宝[16]认为耳针可有效治疗包括胆石症引起的胆绞痛在内的各种疼痛。宋丽君[17]刺激胰胆、三焦、肝、十二指肠、结石点、内分泌、交感等穴位。压贴王不留行籽于耳穴上, 嘱患者每日饭前和睡前30min按压, 每穴位1~2min, 每2d更换1次王不留行籽, 贴压前常规行电疗刺激耳穴20min, 两耳交替, 1个疗程为10d,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31%。
4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