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儿童诗两首说课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儿童诗两首说课(精选7篇)

儿童诗两首说课 第1篇

《儿童诗两首》说课稿

牛录学校 荣春凤

一、说教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使学生感受童年的生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讲也很重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本课是阅读课文,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这节课主要讲《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布置自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两首儿童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融于写作之中。

三、说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鼓励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3)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儿童诗,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读书,边读边想象,同时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小诗,赶紧去读读吧。(出示幻灯片一二)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导入后首先进行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大家自读,读准字音,解决生字词的障碍。读错老师纠正,同时对本课生字词出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考察。(出示幻灯片三)接着指名读,谈感受,使同学整体感受本诗的内容和节奏。然后比赛读:看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同时指出朗读诗歌应该注意的问题:(出示幻灯片四)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重读的词语重读,同时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老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1.用斜线画出朗读的节奏。2.哪些词语重读,做上自己喜欢的符号。3.注意文中“啊”的读法。(出示幻灯片五六七八九)画出节奏和重音后让学生模仿读,接着让他们展示读,想读的自己站起来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老师进行评价指导,最后男女生对读。老师评价。

3.谈梦想,感受意境

再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首先提问每一小节分别写了小作者什么梦想,(出示板书)这些梦想中你最想往哪个?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内容,体会情景。哪些词用的准确生动?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变成什么„„接着让同学边读边想象每个梦想的情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教师进行引读: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桃树枝上„„(读一小节);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把脚丫接在柳树枝上„„(读二小节);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风筝飘飞,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我想„„(读三小节);阳春三月,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我把自己想象成大地„„(读四小节)。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进一步提问: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我还想„„鼓励同学说说自己的梦想。(出示幻灯片十)

4.明结构,写小诗

再读小诗,体会作者是怎样八把理想表达出来的,提问你发现小诗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出示幻灯片十一)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再写一小节,(出示幻灯片十二)表达自己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写完后小组评价,最后把几位同学的小作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我想》。

5.举一反三,布置课后作业

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童年的水墨画》。

小结:本人在讲授这节课时,采用了朗读式,想象式,情境式及交流式,共同回顾了我们的童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及想象力。

儿童诗两首说课 第2篇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是自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可参看目录)。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情分析

进入中年级——孩子们已经打下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掌握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感情。在认识了1800个常用汉字基础上,阅读能力发展明显,具有初步的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需要认识的字太多,导致后进生错别字多,总也改不了,这是新课改学生识字多,多带来的弊端,到中年级以后,应该会有所改善。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题目中的“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带读古诗。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2、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

3、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帮助解决。(教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语)

4、学习生字(促、深)

(1)“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2)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3)生字组词,说话。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左边的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

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呢?

(2)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诗。

(3)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们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们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5)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体会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赏析三四行诗

(1)右边的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2)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5)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1)播放教材配套音频。

(2)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范读。

(3)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互相评一评。

(4)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七、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 《静夜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背诵并默写《夜书所见》。

(2)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夜书所见 叶绍翁

看:梧叶、儿童、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 想:动客情

柳永词两首说课稿 第3篇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

《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词画结合,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 2点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五、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品味意境;

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来自网络的一段视频《雨铃霖》。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语言是所有语言的最高境界。古人用诗词抒写出各种人间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等等。现在大家就一起来和柳永感受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别离。

(二)作者简介: 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清代纪昀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的高度赞誉。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指出容易误读的音:竟无语凝噎。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体会感情基调。

3、指名学生诵读(约二名),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指导诵读。

(1)韵脚的音要稍长,以体现凄凉、伤感之情:切、歇、噎、节、月。(2)需要重读的字如:念字等

4、学生进行齐读

这样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了四遍诵读之后,对内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体现诗词诵读的重要性。

(四)探究课文

(刚才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就要求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课前印发材料,要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便于学生思考和讨论。(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

2、先来探究情景交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它们在表现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讨论,学生不但明确了词的内容,更对作者的浓浓的离愁别绪有较深刻的体会。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1)教师可以先做示范

例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绘了“ 寒蝉凄凉悲切的鸣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这样的景象。

分析: 此句既点明了天气和季节(清秋),又交代了送别的地点。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写出诗人心境的凄寒,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

(2)在探讨二三两句时,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些疑问: 第二句中“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有长亭,为什么还要设帐?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可能是之前的雨太急了,风太大了。也可以体现恋人对词人的用心和不忍分别之情,精心设帐。

第三句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抱”“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抱”。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引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这首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跟“寒蝉凄切”一样,是融情入景的写法。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古诗中这些意象也较多使用。比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常抒写离别的伤感与不舍。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苏轼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样的凄清画面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的团聚,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二、这样的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醉不成欢惨将别”,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李清照有词“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此时的柳永不过是离开心爱人的第二天早晨,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却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怎能不心酸啊!

3、再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点拨提示文中一过渡句,表现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分组讨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五)、小结

人生总是充满离别,充满伤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积极的面对才是应有的心态。既然八九不如意,注定人要拼搏、奋斗,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

(六)、布置作业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第4篇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语文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李商隐诗两首》,作者是李商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李商隐诗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唐诗”。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学习,它们会让我们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李商隐诗两首》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文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多角度理解《锦瑟》主题,用“对比”、“反衬”来说明《马嵬》中“讽意至深”。同时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赏析诗歌意向,分析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汲取诗歌精神,领会情感

三、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并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朗读法、录音法、启发诱导式、分层次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讨论法等。在讲课中,我将以朗读为重点之一,通过朗读,疏通文意,探究文理,品味意境。学法: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李商隐二首》。

环节二 朗读诗歌 体会意境

首先我将让学生初读诗歌,读正正字音、明句读,接着让大家自由朗读,初步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之《锦瑟》

环节三

品读诗歌 感悟内涵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主要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锦瑟》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表现

手法。我主要讲解第一四联,二三联是全诗的主旨,我让学生先通过品读讨论二三联的内容主旨。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接下来,设置问题回答一下自己对第二联的理解,答(:第二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诗人委婉地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环节四

升华主旨,拓展延伸

最后我将讲解第四联来进行总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然后播放《锦瑟》录音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教学过程之《马嵬》

环节三 品读诗歌 感悟内涵

1、提问:《马嵬》诗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3、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4、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无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5、提问:“空闻”对“无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惜安今危,惜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6、提问: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7、提问:谈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五、板书设计

{此生休→他生→此生}

马嵬 {无人报晓→昔乐昔安→今苦今危}对比(不及卢家)

(其二){六军驻马→当时笑牵牛→此日同驻马}批判锋芒

儿童诗两首 说课 第5篇

教师:黄仕碧

一、说教材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勾勒了三个典型的的儿童生活的剪影。这课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借助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及”等字,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朗读诗歌,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4)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儿童诗,学生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三、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试写儿童诗。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指名读导读第一句话,用笔勾上学习要求。让我们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感知儿童诗。点明学习内容。)

(二)检查字词情况及有关“啊”的读音。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啊”的变音)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两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初步感知内容。)

(四)赏读诗歌,进入情境

1.学习第一首诗《我想》

《我想》这首诗有四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一个愿望?为什么?指名说。〔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唤醒学生的情绪、情感,让他带着自己的真切之感对所读的文本语言进行体验,加深理解,有所领悟。

2.品诗歌,悟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读写结合,学完整首诗,我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模仿着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按照每一小节的格式和内容,把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想象进去写。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尽量在学生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

3.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①自由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学习和生活的镜头?在每个镜头后加上两个动词。

〔设计意图〕感知这首诗所描写的大致内容。

② 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把你喜欢的镜头读给同学的,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集体交流。品一品:欣赏交流佳句,适当处采用表演读。

根据本诗的特点,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表演读,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

(五)诵读诗歌,小结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两首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六)作业

勤快的抄几节诗;聪明的写几节诗;勤快又聪明的同学又抄又写。〔设计意图〕体现作业布置的层次性。

五、说板书设计

六、再教设计

1.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说说:这两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有点为时过早,只有少数学生回答。应该让学生在解读内

容后再让他们说说。我想,在解读后让学生说应该才水到渠成。

3.在读“悠啊,悠——,长啊,长——,望啊,望—— 飞 啊,飞——”让学生适当进行表演读,增加快乐情趣,让学生更加体会想象的美好。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第6篇

《忆江南》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领学生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教学初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四十首古诗需要学生学习、掌握,新大纲也提出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二十篇。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同时我力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即: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依据单元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多的学习经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让“读”始终贯穿着学习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一首古诗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我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想象读,入境。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标,学情等,着眼学生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赏歌导入新课

语文教材中古诗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玩味其中因此我课前安排学生欣赏《忆江南》歌曲,并简介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板块: 读出词中美景

﹝一﹞读通词句 感受节奏美。

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词”这种体裁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连贯,读流利。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得障碍,关键的地方要反复地读。在反复的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4、教师指导读好“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句子中间的停顿。

小学语文的古诗,语言十分简洁、精美,这也是古诗最大的特点之一。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以及古诗语言的精炼美,凝练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最能表现语言美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体悟、情感升华的基础,这一环节很重要,需要时间长,老师要巡视指导、点拨,不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二﹞品读词句 感受风景美

1、引导学生弄清“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3)男女生合作读。在理解内容阶段,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读,合作读、对比读仔细品味,才能让学生的现代生活、情感、理念与古代人的生活、情感、理念相融合,并得以升华,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

2、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的意思。

3、读着“江南好”三个字,引导学生去回忆以往学过的关于写江南的诗句。

4、学生齐读一、二句。

第三板块:体悟景中深情

1、引导学生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最后,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此时教师出示资料,学生在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相信一定能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诗人忆的不仅是江南景,还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3、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在理解了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齐诵本诗。

第四板块 课外拓展赏词

推荐学生在课外读一读白居易的《忆江南》另两首诗,增强学生的课外积累。

五、说预期效果

儿童诗两首说课 第7篇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品味生活,感悟情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领略短诗的美。

《短诗三首》被选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现代诗歌”单元,通过学习的层层深入,不断深化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激发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在赋予乐感的反复地朗读中,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 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韵味,展开想象,体悟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三、说教法、学法

四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接触过现代诗,但是对现代诗特点了解相对模糊。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通过探究学习,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在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实现用“繁星”学习现代诗特点、用现代诗特点学习“繁星”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

四、说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文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星星卡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初读诗歌,释义诗题

1.出示单元导语,引出课题。

2.自由读诗,明确诗序。

3.简介作者,解释“繁星”,指导书写。

4.指名朗读,提示“啊”的音变。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短诗”特点,简介作者,了解选文中序号的意思与来历;指导“繁”字的笔顺、结构书写,强调易错笔画,学生巩固练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环节一:朗读《繁星》(一三一)

1.比较思考:现代诗与古诗之间的异同,发现诗“韵”。

2.读出节奏:感知“光”“香”“响”ɑnɡ的韵脚,了解同音成韵,关注问号的语气,读出节奏。

3.情境朗读:师生合作,接读“哪一……?”排比句式,理解“思潮”。

环节二:朗读《繁星》(一五九)

1.发现韵脚:发现“了”“里”,了解同字成韵。

2.读出节奏:指导分句朗读,读出分句间的强弱对比,感受现代诗高低起伏的节奏。

环节二:朗读《繁星》(七一)

1.发现特点:发现无韵诗,句式相同,节奏相仿的特点。

2.读出节奏:指导朗读“母亲的膝-上--”读出节奏,引发思考。

过渡:读着读着,你不仅发现了现代诗的节奏,你还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呢?

【设计意图】“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由学生相对熟悉的古诗入手,与现代诗形式与内容异同的比较,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发现现代诗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相对自由的特点。在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三)有声有色,读出想象

环节一:想象《繁星》(七一)

1.延长顿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展开想象。

2.补白想象:指导破折号和“中”“下”“上”停顿并增加音长,仿照朗读。想象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作者在做什么。

3.理解词语:通过补白想象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

4.情景朗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情景积累背诵。

环节二:想象《繁星》(一五九)

1.想象“风雨”:想象“天上的风雨”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朗读重音,分角色朗读,想象“风雨”景象。(预设: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

2.经历“风雨”:想象“心中的风雨”又会是遇见什么事情呢?

(预设:困难、挫折、痛苦……)

过渡:现代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你又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通过探究和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理解“永不漫灭”“风雨”等词语的含义,领悟诗歌的内容。为升华情感做“支点”。

(四)有情有思,读出情感

环节一:悟情《繁星》(一五九)

1.品读“风雨”:在补白想象的基础上,感受母亲怀抱中浓浓的母爱。

2.体会情感:结合作者经历,补充资料,理解“心中风雨”的内涵,通过复沓朗读体会情感。

◎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每次生病就会想起,母亲啊……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想到这些冰心有些害怕,她会说,母亲啊……

◎1921年,经历人生风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诗集《繁星》,她把对母亲的爱写在这首诗中,母亲啊……

风雨是景象,是心情,更是对母亲怀抱的依恋。

环节二:悟情《繁星》(一三一)

1.情景朗读:播放海浪声音,情景朗读体会作者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2.体会情感:补充资料,体会大海对作者写作带来的灵感与思考。

◎“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海的描写。”--《冰心自传》

◎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往事》

大海是作者写作灵感的源泉,是心灵寄托的地方,作者对海眷恋、感激……

3.共同诵读:伴着海浪声,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内化背诵。

环节三:悟情《繁星》(七一)

1.品悟月明:月是中国人心中的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谁言寸草心……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设计意图】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通过读出想象为“支点”进一步探究发现现代诗的情感。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意境,触景生情,情动辞发,反复朗读,层层递进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将积累背诵巧妙地融于情境之中。

(五)情动辞发,仿写《繁星》

1.仿写诗句,唤起自我感受。

出示“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的(),藤萝的叶下,()的(),母亲的膝上。()的()。

2.教师巡视,相机评价。

3.朗读仿写,分享自创“繁星”。

4.挥动星卡,齐背三首《繁星》。

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朗读现代诗集《繁星春水》,摘录喜爱的现代诗写清作者和出处,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开展班级诗歌朗诵会。【设计意图】诗歌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心底开花。通过有梯度,有层次地探究式学习,读出节奏,感受现代诗的音乐性;读出想象,体会现代诗的艺术性;读出情感,感受现代诗的人文性,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现代诗的特点,学习现代诗的特点,将习得的特点落实到笔端仿写现代诗,鼓励孩子大胆创作,激发对现代诗的喜爱之情,通过综合性学习摘录积累,分享交流将现代诗融入到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风雨: 狂风暴雨

繁星 困难 挫折 痛苦

心情、对母亲的依恋

对大海的眷恋、感激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说课稿】相关文章:

1.部编版动物儿歌说课稿

2.部编版秋天的雨说课稿

3.部编版dtnl教学课件

4.部编版bpmf教学课件

5.部编版找春天教学反思

6.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7.部编版田家四季歌说课稿

8.部编版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2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