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害防御范文(精选8篇)
冻害防御 第1篇
1 冻害的因素
1.1 内部因素
1.1.1 抗冻性与树种、品种有关。
不同的树种或不同的品种, 其抗冻能力不同。如落叶类和长青类的冻害表现不同, 大乔木和小灌木受冻的表现也不同, 本土树种和外来引进树种的抗冻能力都不尽相同, 因此, 绿化苗木的抗冻能力和受冻表现与苗木的种类、品种有着本质的联系。如樟子松比油松抗冻, 油松比马尾松抗冻。同是梨属植物秋子梨比白梨和沙梨抗冻。
1.1.2 抗冻性与枝条内部的糖类含量有关。
研究梅花枝条内糖类的变革动态与抗寒越冬能力的关系表明, 在生长季节, 植株体内的糖多以淀粉形式存在。生长季末淀粉积攒达到顶峰, 到11月上旬末, 淀粉开始分解成为较简单的寡糖类化合物。杏及山桃枝条中的淀粉在元月末已经分解完毕, 而这时梅花枝条依然残留淀粉。就抗寒性的表现而言, 梅不及杏、山桃。可见树体内寡糖类含量越高抗寒力越强。此外还察看到梅花枝条内氮的含量与越冬关系密切, 越冬力较强的单瓣玉蝶比无越冬力的广东黄梅含氮量特别是蛋白氮含量要高。
1.1.3 与枝条的成熟度有关。
枝条愈成熟其抗冻力愈强。成熟的枝条, 在休眠期以形成层最抗寒, 皮层次之, 而木质部、髓部最不抗寒。但在生长期则以形成层抗寒力最差。枝条充分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木质化的程度高, 含水量减少, 细胞液浓度增加, 积累淀粉多。在降温来临之前, 如果还不能停止生长而进行抗寒锻炼的树木, 都容易遭受冻害。
1.1.4 与休眠程度有关。
植株休眠越深, 抗寒力越强。冻害的发生和树木的休眠和抗寒锻炼有关, 一般处在休眠状态的植株, 抗寒力强, 植株休眠愈深, 抗寒力愈强。到了春季, 抗冻能力又逐渐趋于丧失, 这一丧失过程称为“锻炼解除”。树木的春季解除休眠的早晚与冻害发生有密切关系。解除休眠早的, 受早春低温威胁较大;休眠解除较晚的, 可以避开早春低温的威胁。因此, 冻害的发生一般常常不在绝对温度最低的休眠期, 而常在秋末或春初时发生。所以说, 越冬性不仅表现在对于低温的抵抗能力, 而且表现在休眠期和解除休眠期后, 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1.2 外部因素
1.2.1 与地势、坡向有关。
小气象不同, 如山南侧的植株比山北侧的植株易受害, 因山南侧的温差较大。土层厚的树木较土层浅的树木抗冻害。这是因为土层深厚, 根扎得深, 根系发达, 吸收的养分和水分多, 植株茁壮。一般固定的、较大的苗圃地应选择在灌排良好、地势较高、地势平坦的开阔地带。坡度以1°~3°为宜, 如坡度太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降低土壤肥力, 同时也会对管理工作产生很多不便, 尤其是灌溉发生很大困难, 对机械化作业也有影响。
1.2.2 水体对冻害也有一定的影响。
靠水体近的树木不易受冻害, 因为水的比热大, 白天吸收的热量会在晚上释放出来, 使周围空气温度下降慢。
1.2.3 栽培管理程度与冻害的关系紧密。
同一品种的实生苗比嫁接苗耐寒, 因为实生苗根系发达, 根深而抗寒力强。不同砧木品种的耐寒性差别也大, 同一品种结果多者比少者易受冻害, 因为结果耗费大批的养分。施肥不足的抗寒力差, 因为施肥不足, 植株不充实, 物质积攒少, 抗寒力下降。树木遭受病虫为害时, 也容易发生冻害。
1.2.4 低温来临的状况与冻害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当低温到来的时期早、又突然, 植物本身未经抗寒锻炼, 人们也没有采用防寒措施时, 很容易发生冻害;日极端最低温度愈低, 植物受冻害就越大;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 植物受害愈大;降温速度越快, 植物受害越重。此外, 树木受低温影响后, 如果温度急剧回升, 则比缓慢回升受害严重。
2 冻害的表现
2.1 花芽受冻表现
花芽是抗寒力较弱的器官, 花芽冻害多发生在春季回暖时期, 腋花芽较顶花芽的抗寒力强。花芽受冻后, 内部变褐色, 初期从表面上只看到芽鳞松散, 不易鉴别, 到后期则芽不萌发, 干缩枯死。
2.2 枝条受冻的表现
枝条的冻害与其成熟度有关。成熟的枝条, 在休眠期以形成层最抗寒, 皮层次之, 而木质部、髓部最不抗寒。所以随受冻程度加重, 髓部、木质部先后变色, 严重冻害时韧皮部才受伤, 如果形成层变色则枝条失去了恢复能力。但在生长期则以形成层抗寒力最差。幼树在秋季因雨水过多贪青徒长, 枝条生长不充实, 易加重冻害, 特别是成熟不良的先端对严寒敏感, 常首先发生冻害, 轻者髓部变色, 较重时枝条脱水干缩, 严重时枝条可能冻死。多年生枝条发生冻害, 常表现树皮局部冻伤, 受冻部分最初稍变色下陷, 不易发现, 如果用刀挑开, 可发现皮部已变褐;以后, 逐渐干枯死亡, 皮部裂开和脱落。但是如果形成层未受冻, 则可逐渐恢复。
2.3 枝杈和基角受冻的表现
枝杈或主枝基角部分进入休眠较晚, 位置比较隐蔽, 输导组织发育不好, 通过抗寒锻炼较迟, 因此遇到低温或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时, 易引起冻害。树杈冻害有各种表现:有的受冻后皮层和形成层变褐色, 而后树枝凹陷, 有的树皮成块状冻坏, 有的顺主干垂直冻裂形成劈枝。主枝与树干的基角愈小, 枝杈基角冻害也愈严重。这些表现依冻害的程度和树种、品种而有不同。
2.4 主干受冻的表现
主干受冻后有的形成纵裂, 一般称为“冻裂”现象, 树皮成块状脱离木质部, 或沿裂缝向外卷折。一般生长过旺的幼树主干易受冻害, 这些伤口极易招致腐烂病。形成冻裂的原因是由于气温突然急剧降到零下, 树皮迅速冷却收缩, 致使主干组织内外涨力不均, 因而自外向内开裂, 或树皮脱离木质部。
2.5 根颈和根系受冻的表现
一年中根颈进入休眠期最晚, 解除休眠又较早, 因此在温度骤然下降的情况下, 根颈未能很好地通过抗寒锻炼, 同时近地表处温度变化又剧烈, 因而容易引起根颈的冻害。根颈受冻后, 对植株危害很大。根系无休眠期, 所以根系较其地上部分耐寒力差。但根系在越冬时活动力明显减弱, 故耐寒力较生长期略强。
3 防寒措施
3.1 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种植抗寒力强的树种、品种和砧木, 在小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种植边缘树种,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越冬防寒的工作量, 同时注意栽植防护林和设置风障, 改善小气候条件, 预防和减轻冻害。
3.2 加强栽培管理, 提高抗寒性
合理运用排灌和施肥技术, 可以促进新梢生长和叶片增大, 提高光合效能, 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 保证树体健壮。后期控制灌水, 及时排涝, 适量施用磷钾肥, 勤锄深耕, 可促使枝条及早结束生长, 有利于组织充实, 延长营养物质的积累时间, 从而能更好地进行抗寒锻炼。同时在整个生长期必须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
3.3 加强树体保护
冻害防御 第2篇
关键词:小麦;冻害;指标;防御措施;补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071-01
收稿日期:2013-09-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00068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0KJB210007);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E2012467);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编号:20101105)。
作者简介:李春燕(1977—),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小麦高产优质抗逆栽培与生理研究。E-mail:licy@yzu.edu.cn。
通信作者:郭文善,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小麦栽培生理。Tel:(0514)7979339;E-mail:guows@yzu.edu.cn。江苏省常年种植小麦213万hm2,面积、单产和总产均居全国主产省第5位。小麦品种淮北以半冬性小麦为主,淮南以春性小麦为主,在小麦生育期间,常遭遇冬、春季低温寒潮侵袭,小麦冻害发生频率高,面积大,危害重。NY/T 1301—2007《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1]将小麦植株个体冻害等级分为5级:1级无冻害,2级叶尖受冻发黄,3级叶片冻死一半,4级叶片全枯,5级植株或大部分分蘖冻死。大面积小麦生产中不同生育时期群体冻害诊断指标未见明确,且没有相应的冻害补救措施,为保障江苏省小麦高产、稳产、减灾、抗灾,作者根据小麦苗期、拔节期冻害发生现状和扬州大学农学院多年的研究成果[2-3],考虑与农业保险相关理赔政策的衔接,制定了江苏省小麦苗期、拔节期冻害诊断指标与补救措施技术规程[4-5],现将2个地方标准(待发布)主要内容整理成文,提供给江苏省小麦生产单位参考应用。
1小麦苗期、拔节期冻害诊断指标
小麦苗期冻害分为6级:Ⅰ级,群体茎蘖50%以下叶片受冻,心叶、分蘖、节根仍正常发生;Ⅱ级,群体茎蘖50%以上叶片受冻,心叶、分蘖、节根仍正常发生;Ⅲ级,群体茎蘖10%以下幼穗受冻,幼穗呈不透明状或萎缩,心叶、分蘖、节根发生延缓;Ⅳ级,群体茎蘖30%左右幼穗受冻,受冻茎蘖基部高节位分蘖芽开始生长,心叶、分蘖、节根发生缓慢;Ⅴ级,群体茎蘖50%以上幼穗受冻,受冻茎蘖基部高节位分蘖芽开始生长,心叶、分蘖、节根不能正常生长;Ⅵ级,群体茎蘖100%幼穗受冻,分蘖节生长点萎缩,无新叶、分蘖、节根发生。
小麦拔节期冻害诊断指标分为5级:Ⅰ级,叶片受冻,器官生长正常;Ⅱ级,群体茎蘖10%茎鞘受冻或幼穗冻死,影响产量3%~5%;Ⅲ级,群体茎蘖10%~30%茎鞘受冻或幼穗受冻,受冻茎蘖基部高节位分蘖芽生长,减产10%左右;Ⅳ级,群体茎蘖50%~70%幼穗受冻,受冻茎蘖基部高节位分蘖芽开始生长,节根不能正常生长,减产30%左右;Ⅴ级,群体茎蘖70%以上到幼穗全部冻死,分蘖节生长点萎缩,减产50%以上。
2小麦冻害防御技术
播前因地区生态和生产条件选品种,苏南和苏中地区选用抗寒性较强的春性品种,苏北地区选用抗寒性强的半冬性品种;调整好播期,淮北半冬性品种壮苗越冬(6叶1心)需≥0 ℃积温指标为550~600 ℃,适播期10月1—15日;淮南春性品种壮苗越冬(5叶1心)需≥0 ℃积温480~520 ℃,适播期10月25日至11月10日;提高播种质量,淮北播深3~ 4 cm,淮南2~3 cm,精播半精播,防止“三籽”(露籽、烂籽、深籽),培育壮苗。
播后增施磷钾肥,基肥中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强麦苗的抗寒性,强筋小麦N ∶P2O5 ∶K2O=1 ∶(0.6~0.8) ∶(0.6~0.8),中筋小麦N ∶P2O5 ∶K2O=1 ∶(0.5~0.6) ∶(0.5~06),弱筋小麦N ∶P2O5 ∶K2O=1 ∶(0.4~0.5) ∶(0.4~0.5)。
在小麦越冬前,少免耕麦要及时开挖田内“三沟”,并将沟泥抛撒均匀,覆盖露籽,或将粉碎的秸秆或泥杂肥撒入行间,保温、保墒、减轻冻害。
冬前麦苗出现旺长时宜镇压,镇压须根据苗情、天气情况而定,旺苗控上促下连续压,要求10 d左右压1次,壮苗促根防旺酌情压,冬季镇压一般应在封冻前的晴天无霜午后进行。
小麦播种前用矮苗壮(1 kg麦种用2 g矮苗壮)兑水(麦种重量的4%~5%的水)拌种,防御冻害发生。早播麦或遇暖冬年型、偏旺生长的麦苗,要求在麦苗4~5叶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50~1 050 g/hm2兑水450 kg/hm2喷施。在返青期至拔节期避免在低温来临前施用除草剂,以防产生冻药害。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60%时,在低温寒潮来临前,应及时灌水增温,24 h田间无积水;耕层含水量已达田间持水量80%左右的不需灌水。
3小麦冻害补救技术
小麥冻害发生后,要及时调查冻害发生严重度,提出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小麦苗期受冻:Ⅰ级和Ⅱ级冻害,不需要采用针对性的补救措施;Ⅲ级冻害,群体较小田块(群体茎蘖数不足预期穗数的70%),施尿素60~75 kg/hm2于受冻麦田,促进麦苗生长;正常群体或旺长田块(群体茎蘖数达预期穗数或更多),不需采用补救措施;Ⅳ级冻害,正常群体结合灌水施尿素90~120 kg/hm2,过小群体适量增加;Ⅴ级冻害,正常群体结合灌水施尿素150~180 kg/hm2作恢复肥,过小群体适量增加;Ⅵ级冻害,耕翻补种或种植其他作物。
小麦拔节期受冻:Ⅰ级冻害,一般不需要采用补救措施;Ⅱ级冻害,群体较小田块(群体茎蘖数不到预期穗数的2倍),施尿素45~60 kg/hm2;正常群体或旺长田块(群体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2.0~2.5倍),可不施恢复肥;Ⅲ级冻害,正常群体结合灌水施尿素90~105 kg/hm2,过小群体适量增加;Ⅳ级冻害,正常群体结合灌水施尿素120~150 kg/hm2 作恢复肥,过小群体施尿素150~180 kg/hm2;Ⅴ级冻害,茎鞘冻死率在70%左右,正常群体结合灌水施尿素195~225 kg/hm2作恢复肥,过小群体施尿素225~270 kg/hm2;茎鞘全部冻死的,改种其他作物。
参考文献:
[1]廖琴,赵虹,马志强,等. NY/T 1301—2007 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S]. 2007.
[2]李春燕,陈思思,徐雯,等. 苗期低温胁迫对扬麦16叶片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1,37(12):2293-2298.
[3]陈思思. 苗期和拔节期低温胁迫对扬麦16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 扬州:扬州大学,2010.
[4]李春燕,朱新开,郭文善,等. DB 32/T—2013小麦苗期冻害诊断与防御技术规程[S]. 南京: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
[5]李春燕,朱新开,郭文善,等. DB 32/T—2013小麦拔节期冻害诊断与防御技术规程[S]. 南京: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赵念力,谷维,张俐俐,等. 俄罗斯高效大豆根瘤菌肥对大豆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72-73.
小麦越冬期冻害成因及防御措施 第3篇
1 小麦越冬期冻害发生规律
1.1 易发生冻害时间
根据气候变化, 小麦在越冬期易在4个时间阶段发生冻害。①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 初入冬期间气温容易出现骤降, 小麦由于未经抗寒锻炼, 突遇低温易发生叶片清枯, 旺苗幼穗等方面的冻伤;②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此时间易出现寒流, 冻融交替导致小麦受灾, 同时由于长期低温霜寒导致小麦枯萎成片死苗或由于此时间生长锥萌动, 小麦抗寒力差易造成冻害死苗;③2月下旬至3月中旬此时期早春寒流入侵, 温度骤降, 易造成死苗;④3月下旬至4月中旬此时期小麦为拔节至抽穗期间, 生长旺盛, 春末易出现降温晚霜形成霜冻, 造成小麦冻害[1]。
1.2 发生冻害的影响因素
影响冻害的因素主要有品种、播种时间、土墒情况、气候、田间管理等。①品种。在冬小麦种植时, 品种抗低温耐冻害的能力较低, 因此当温度骤降, 小麦遭受冻害较为严重;②耕种方式。部分农民为了抢墒, 播种时间较为提前, 此时温度和降雨量较适宜生长, 导致小麦旺长。当入冬气温骤降, 小麦自身积累的热量物质不足以抵抗低温时, 冻害加重。③土墒情况。土地的土质、肥力以及组成情况决定土墒状况, 黏性湿重、土地贫瘠的土壤易发生冻害。同时有部分农民在抢墒播种时不对田地进行深翻整理, 造成土壤板结、颗粒较大, 致使覆土不匀、排灌不良、根系入土较浅、幼苗黄瘦, 因此土墒情况较差会导致冻害严重。④气候。暖冬温度较高, 小麦没有经过低温锻炼, 到了初春寒潮来临时, 温度骤降小麦冻害严重。同时, 在冬季温度偏低或温差较大时也容易出现冻害等现象[2,3]。⑤田间管理。部分农民对田间管理较为粗放, 不注意麦苗的变化, 不及时根据气候状况进行预防, 排灌水与施肥等管理不到位导致小麦受冻严重。
1.3 冻害发生原因
一是细胞破坏。由于低温造成细胞间的水分结冰, 产生压力增大, 当温度发生异常变化时, 细胞膜结构改变, 会直接对原生质的结构发生机械损伤。二是土壤冻融。土壤冻融导致土质体积扩大缩小, 根系受到挤压并向地面提升, 导致植株干枯受冻[4]。三是植株脱水。由于气温变化较大, 大风、干旱蒸发大量的水分, 导致原生质浓度过高受到冻害。四是倒伏折断。小麦旺长在春季到来之前提前出现拔节现象, 当倒春寒来临时, 小麦就会被压倒, 导致茎秆折断。
2 小麦冻害的防御对策
2.1 选择适宜品种, 提高播种质量
为了从小麦的基础上提高抗寒性能, 种植者应选择抗寒耐冻、丰产高产、均匀饱满、无病虫害的小麦品种, 同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类型以及长年发生冻害的类型、频率和程度等, 选择和调整小麦种植的品种与布局结构, 合理搭配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种。为了进一步提高种子的质量还应在种子播前进行处理, 如晒种、药剂拌种、浸种等, 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2.2 适时播种, 做好土墒整理
应根据气候变化和小麦品种, 调整田间管理, 控制小麦生育进程, 且结合前茬作物腾茬时间, 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为了使小麦的生长期与气候变化相匹配, 避免小麦在生长旺期赶上气候低温期, 应根据小麦的品种特性合理确定种植时间。一般春性品种在10月中下旬, 半冬性品种在10月上旬, 冬性品种在9月末至10月初。在播种前应注意使用有机肥、氮磷钾肥结合调整土墒情况, 在栽种前要深翻细化土壤、整理耙平, 一般施有机肥60~65 kg/hm2、尿素300~350 kg/hm2、磷肥600~800 kg/hm2。在播种深度上不宜过深或过浅, 一般在3~4 cm, 同时还要注意种子播撒量, 避免植株种植过于紧密造成的生长细弱。
2.3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控制小麦生长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要注意间苗、疏苗、疏土等管理工作, 以避免土壤板结, 疏缓生长过于紧凑的群体, 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 促进个体发育以及排灌水不畅等。同时还要进行中耕, 一般应该在冬季和春季各进行1次, 一方面, 可以消灭田中杂草, 使肥水可以充分被利用, 另一方面, 可以疏松土壤, 增强土壤的通风透气性能, 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施肥管理上应该将追肥时间向后移, 促进麦苗均衡生长[5]。还要根据气温的高低及时进行镇压, 以保苗保墒, 还要结合浇灌水施碳铵225 kg/hm2, 以抑制植株旺长。在排灌水方面, 可以适时冬灌调整土壤水分环境以及地温状况, 同时还可弥合土壤缝隙, 保护根系生长, 但是当气温在4℃以下时不宜冬灌。
2.4 积极做好冻害补救措施
当叶片出现受冻现象时应抢早浇水, 防止幼穗脱水致死。当主茎受冻时, 应及时施速效氮肥, 一般施尿素2 250~2 550kg/hm2, 还要结合中耕松土, 提高蓄水保温能力[6]。
参考文献
[1]汤新海, 汤景华, 杨淑萍.小麦越冬期冻害成因分析及防御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 2008 (1) :28-29.
[2]王碧霞.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防御措施[J].小麦研究, 2009, 30 (3) :31-34.
[3]赵敬领, 梁大保, 任德超, 等.小麦冻害的发生规律及防御与补救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 2012, 2 (6) :15-17.
[4]王振权, 汤新海, 汤景华, 等.小麦越冬冻害成因分析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23) :108.
[5]朱伟, 李玉兰, 刘茵, 等.黄淮中部麦区冻害发生特点·形成原因及其防御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5) :768-769.
茶树冻害发生原因及防御补救措施 第4篇
1 茶树冻害的类型
茶树常见的冻害有冰冻、风冻、雪冻及霜冻4种。长江以南产茶区以霜冻和雪冻为主, 长江以北产茶区4种冻害均有发生。一是冰冻。雪后连日阴雨结冰, 茶树处于0℃以下低温, 组织内出现冰冻而受害。如果低温再加上土壤结冰, 土壤中的水向上移动受到阻碍, 则叶片由于蒸腾失水过多而出现冻害[2]。同时, 天晴后, 由于土壤解冻体积膨大和松动, 会将幼苗连根抬起, 茶苗倒伏地面, 吸根被扯断干枯死亡。二是风冻。在强大寒潮的袭击下, 气温急剧下降而产生的骤冷, 加上4~5级以上的干冷西北风, 使茶树体内水分蒸发迅速, 水分失去了平衡, 最初叶片呈青白色而干枯, 继而变为黄褐色。茶树在无风状况下, 能忍受较低温度, 寒风和干旱则加深冻害程度, 故有“茶树不怕冻就怕风”之说。三是雪冻。覆雪能保温。如果树冠上堆雪过厚, 会使茶树断裂。尤其是雪后随即升温融化, 消耗了树体和土壤中的热量, 如再遇低温, 地表和叶面都可结成冰壳, 形成覆雪融化结冰解冻再结冰的雪冻灾害。四是霜冻。在日平均气温为0℃以上时期内, 夜间地面或茶树植株表面的温度急剧下降到0℃以下, 叶面上结霜, 或虽无结霜而引起了茶树受害或局部死亡, 称之霜冻。霜冻有明显白色小冰晶的“白霜”和无明显小冰晶的“黑霜”2种类型。后者比前者危害更重。
2 冻害症状及程度
茶树叶、茎、根等器官抗寒能力依次递增。顶部枝叶首先受冻, 幼叶初冻是自叶尖、叶缘开始蔓延至中部。成叶失去光泽、卷缩、焦枯、一碰就掉、一捻就碎, 雨天吸水, 由卷缩而伸展, 叶片吸水成肿胀状。发展到茎部枝叶干枯, 幼苗主干基部树皮开裂。只有在极度严寒情况下, 根部开始枯死。茶树冻害程度可分5级:1级为树冠枝梢或叶片尖端、边缘受冻后变为黄褐色或紫红色, 略有损伤, 受害植株占20%以下;2级为树冠枝梢大部分遭受冻伤, 成叶受冻失去光泽变为赭色, 顶芽和上部腋芽转暗褐色, 受害植株占20%~50%;3级为枝梢受冻变色, 出现干枯现象, 部分叶片呈水渍状, 枯绿无光, 晴雨交加, 落叶凋零, 枝梢逐渐向下枯死, 受害植株占50%~75%;4级为茎杆基部自下而上出现纵裂, 使皮层、韧皮部因失水而收缩与木质部分离, 当年新梢全部受冻失水而干枯, 受害植株占75%~90%;5级为叶片全部枯萎、凋零, 植株枯死, 根系变黑, 裂皮腐烂, 受害植株占90%以上。
3 冻害发生原因
茶树冻害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气象要素有关。一是持续低温。越冬期负积温的大小和低于0℃的持续天数的长短决定着茶树冻害是否产生以及受冻害程度轻重。二是温度急剧下降。秋末冬初茶树树冠上的部分青枝嫩叶, 由于缺乏抗害锻炼, 此时如气温骤降, 青枝嫩叶易受冻害枯焦, 此类冻害以早霜危害最为常见[3]。三是冻土深度及持续时间。入冬后, 随着气温下降, 地表温度不断降低, 导致土温亦不断降低, 冻土深度 (10~30 cm) 不等。造成茶树根系吸收水分和运转水分困难, 以致茶树根系腐朽或断裂, 地上部分脱水青枯。四是大气和土壤干旱。适宜的大气相对湿度和降雨量, 对茶树安全越冬来说至关重要。凡冬季降水量偏少、大气相对湿度偏低年份, 茶树受冻程度加重, 同时降水量多少直接影响茶园土壤含水量高低。
4 防御措施
4.1 新建茶园防冻措施
一是选择合适地形。茶园应设置在朝南、背风、向阳的山坡上, 最好是孤山, 或随近东、西、南三面无山, 否则易出现回头风和窜沟风, 对茶树越冬不利。山顶风大土干, 山脚夜冷霜大, 故茶树多种在山腰上。二是选用抗寒品种。这是解决茶树受冻的根本途径。我国南方地区栽培的大叶种茶树抗寒力较弱, 而北部地区栽培的中小叶种茶树抗寒力较强, 不同的品种间抗旱能力也不一致。因此, 在新建茶园时, 根据不同纬度和地形选择不同茶树品种是防御茶树冻害的重要措施。三是深垦施肥。种植前深垦土壤, 施足基肥, 提高土壤肥力, 做到保肥、保水、保热, 增强土壤通透性, 有利于茶树生根, 使茶树有一个良好的生长基础[4]。四是营造防御林带。在开辟新茶园时, 有意识地保留原有部分林木, 绿化道路, 营造防护林带, 以便阻挡寒流袭击, 改善茶园小气候。
4.2 现有茶园防冻措施
一是物理防冻措施。可采用烟熏法、屏障法、覆盖法, 其中烟熏法即借助大量烟幕产生“温室效应”, 减少地面和茶树表面因夜间辐射而损失大量热能。屏障法, 即通过防护林、防风墙等, 冷空气侵入和土壤蒸发, 提高土温。覆盖法, 即在茶园铺草或蓬面盖草, 是茶园防冻的极其有效措施。铺草可以降低冻土深度, 保护根系不受冻害;蓬草可以防止叶片受冻以及防止干冷风侵袭造成过度蒸腾, 保持土壤水分。二是化学防冻措施。现有茶园防冻化学方法有喷化学药剂保温, 减少蒸腾, 促进新梢老熟, 增强茶树抗寒能力。此外, 喷石蜡水乳化液和使用抗菌素杀灭冰核细菌等化学方法预防茶树冻害。三是农业防冻措施。现有茶园培管措施有深根培土、冬季覆盖、合理施肥、灌足冬水、适当修剪和采摘等有效手段。
5 冻害后补救措施
现有防冻措施, 要完全避免茶树受冻尚有困难。尤其出现2008年初那样极端天气更是难以避免。因此, 灾后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才能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一是及时修剪。茶树受冻后, 部分枝叶失去活力, 必须进行修剪, 使之重发新枝, 培养骨架和摘面。原则上将受冻部分剪去即可, 修剪时期以早春气温稳定后为妥。二是浅根施肥。解冰后, 应及时进行浅根施肥, 以提高土温培养地力。施肥以速效氮肥配合矿磷肥和钾肥为宜。对于根系受冻茶树, 可在新发枝上叶片成熟后进行根外追肥, 用0.5%的尿素喷施即可。三是培养树冠。茶树受冻后采用重修剪, 同衰老茶树改造一样, 重新培养树冠, 生长出新的树梢和叶片, 达到重建茶园目的。
摘要:介绍了茶树冻害的类型和冻害症状及程度, 分析了茶树冻害的发生原因, 提出了茶树冻害防御措施和灾后补救措施, 以期为茶树冻害的防御及补救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树冻害,类型,症状,发生原因,防御,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俞永明.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0.
[2]陈兴琰.茶树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7.
[3]骆耀平.茶树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南方棚室蔬菜雪灾、冻害防御及自救 第5篇
1 南方棚室蔬菜难以抵御雪灾、冻害的原因
我国南方地区的蔬菜是北方冬、春季节蔬菜市场供应的主要来源。南方蔬菜种植面积广, 大多采用棚室生产, 但棚室的田间布局往往比较零散, 不集中成片, 在遇到极端天气时, 也难以管理。在南方, 普通菜农一般都使用竹木结构的大棚, 这是应用面积最广的一种类型, 优点是取材方便, 棚体大小可以因地制宜, 造价低廉, 但是承重能力、保温能力都很有限, 本身的使用寿命仅有2~3年, 如果遇到强降雪天气, 棚顶积雪过厚, 棚架很快就会发生大面积垮塌。
另外, 在品种选择上, 黄瓜、番茄、茄子、甜椒等蔬菜的种植面积较大, 它们都属于喜温类蔬菜, 如果种植品种单一, 一旦发生冻害, 就会损失惨重。
2 南方棚室蔬菜雪灾、冻害的防御措施
2.1常规措施
2.1.1做好低温锻炼冬春季节, 南方棚室多种植的是喜温蔬菜, 如黄瓜、番茄、茄子、辣椒等, 容易遭遇低温冻害 (图1~4) 。而喜温蔬菜要提高抗寒能力, 主要是通过抗寒锻炼来提高植株对低温的忍耐能力。在种子萌发过后就可以进行低温锻炼, 如果育苗期和定植前均进行低温锻炼, 像黄瓜和番茄等喜温蔬菜即使遇到短期的0℃低温也不会受冻, 而没有经过低温锻炼的, 在2~3℃甚至更高的温度时也会受冻。因此, 棚室蔬菜在定植前必须经过7~10 d的低温锻炼, 才能提高秧苗的抗低温能力。
2.1.2掌握好定植时期秧苗定植后有个缓苗过程, 这时需要较高的温度, 特别是地温, 以利于根系恢复生长。当棚内10 cm土温稳定在10℃以上, 夜间棚内最低温度在5℃以上时, 是菜苗定植的合适时期, 要在温度回暖期的前期定植。定植黄瓜、番茄等喜温蔬菜, 应当选择在无风的晴天, 在阳光充足时定植容易提高地温。另外, 定植时要注意浇水不能过多, 浇水过多也会降低土温。
2.1.3 采用棚内多层覆盖 采用棚内多层覆盖能防冻保温, 可采取几种方式。一是可在棚室内定植秧苗时, 夜间在蔬菜幼苗上覆盖报纸或草苫等覆盖物, 白天揭开。这样覆盖后的气温比不覆盖的要提高2℃左右, 对春季定植后的秧苗防冻效果很好, 但比较费工。二是可用塑料小拱棚覆盖, 在蔬菜植株上覆盖塑料薄膜小拱棚后再加盖一层报纸, 可减缓地面温度降低。三是地膜当作小拱棚膜先盖在秧苗上, 白天揭开, 寒流过后地膜直接覆盖地面。这样“先覆天后覆地”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预防棚内温度的急剧下降。
2.1.4加强保温措施平时要经常扫洗棚膜, 把棚膜上面的灰尘和污物清除干净, 以增加光照, 提高棚温。在棚室内设裙围、挂天幕, 地面再扣小拱棚, 在棚外边围草苫, 都可以使棚内外温差达到6~7℃, 避免寒潮侵袭。或者是棚内双重薄膜覆盖, 也就是在棚室内用竹片或金属支架, 再扣上塑料小棚, 这样可将气温提高3~5℃。也可在棚室周围尤其是北侧设置风障, 也能使秧苗冻害减轻。在大棚外面南侧可以设置防寒沟, 挖沟填入稻草、秸秆等保温材料, 防止地温向外散失, 也是不错的措施。
2.2 应急措施
2.2.1 清扫积雪、清沟沥水、修复棚膜
对于广大使用普通竹木或镀锌钢管大棚的农户, 在大雪天气下, 务必要提高警觉, 注意及时除雪。而有些雪灾带来的损失, 正是因为人为的疏忽造成的, 例如在2008年的雪灾中, 有些地区的雪势不算太大, 但依然有许多大棚全倒或者半倒, 大多是没能及时清扫积雪造成的。因此, 只要下大雪, 即使深更半夜, 也必须起来清扫棚膜上的积雪。
而在发生强降雪后, 当棚外的积雪开始溶化时, 必须及时清沟沥水, 可以立即挖去从棚上刮下的积雪, 把积雪水沥去, 因为棚间积雪溶化, 会通过棚脚的泥土渗进棚内, 不但带走热量, 而且增加棚内湿度, 蔬菜容易发生渍害或病虫害。
注意要把雪灾中受损的棚膜修复, 破损严重的, 就要及时更换新膜;破损不严重的可进行修补, 可用宽条透明胶带将破损处粘连好。
2.2.2做好棚室蔬菜应急管理为了避免蔬菜发生冻害, 一定要做好防冻保温措施, 除了棚内多层覆盖保温外, 也可以在大棚内临时添加一些简易的增温设备, 可采用火炉、热风炉、暖气加温等办法, 提高棚室内的温度。注意, 火炉加温一定要设烟囱, 以免有害气体危害蔬菜。另外, 也可以隔8~10m装1个40瓦的灯泡, 当棚温近5℃时开灯。
由于低温、光照不足, 如果管理措施不当, 就会使蔬菜遭受寒害、冻害、沤根以及病害的危害。因此, 要特别注意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棚室管理。比如在霜冻前一天晚上灌水, 可比不灌水的夜温高1~2℃, 可以防冻, 因为灌水能增加土壤含水量, 提高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 从而使夜间土温缓慢下降;同时, 地面水分的蒸发又有阻止地面热量散失的作用, 随气温降低, 水蒸气不断凝结, 因此放出潜热, 延缓了温度降低。
对于棚内的蔬菜, 要及时通风降湿、改善光照, 白天要尽早揭开草帘等覆盖物, 增加采光, 但要注意, 揭覆盖物时不能一次性全揭, 防止雪后转晴, 光照过强造成蔬菜严重失水, 并引起凋萎。可在13:00~14:00, 尽量揭开棚门1 h左右, 通风透气, 降低湿度, 其他时间, 最好在大棚门口, 挂上草帘, 防止门缝风的侵入, 冻坏靠门边的作物。
而且, 由于冰雪霜冻天气温低, 不能开棚通风透气来降低湿度, 时间一长, 持续气温偏低, 日照不足, 不仅会导致棚内湿度极高, 还降低了棚内的温度和透光性, 影响大棚蔬菜的正常生长, 导致蔬菜白粉病和灰霉病的发生与蔓延。因此, 除了通风外, 还要采取其他除湿措施, 简单的方法是将干细土或者草木灰撒在蔬菜行间, 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棚内的湿度。
2.2.3权衡利弊, 舍卒保车如果遇强降雪天气, 清除棚顶的积雪也来不及的时候, 考虑到普通的镀锌钢管大棚, 造价至少也在5000元以上, 如果棚内种植的蔬菜经济效益不是特别高, 或者棚内蔬菜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冻害, 就应该及时揭去棚膜, 保全棚架和棚膜, 以免造成压毁棚架撕破棚膜等更大的损失 (图5、6) 。
在持续暴雪天气时, 一些造价极高的连栋式大型棚室, 也很难抵御住积雪的压力, 至少会因挤压发生变形, 如果棚顶上积雪已经很厚, 棚架出现变形的趋势, 而且由于棚室太高, 难以清除, 未来几天还有大到暴雪天气出现时, 农户需要审时度势, 舍卒保车, 必要时直接破坏棚膜, 清除棚顶的积雪, 这样做可能使棚室内的蔬菜严重受损, 但设施齐备的连栋式大型棚室造价一般在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以上, 在损失无可避免的时候, 即使蔬菜绝收, 也需要保护好设施。
3 南方棚室蔬菜受到冻害后的补救措施
3.1 适度遮阳
菜苗受冻的第二天不要打开棚室周围的草苫, 可以起到一定的遮光作用。也可在棚内设遮阳物, 即日出时马上用报纸盖苗遮光, 这样做能使中度以下冻伤的叶片恢复正常生长;或在棚外覆盖草苫, 中午气温高时全部遮盖, 其他时间部分遮盖, 受冻组织恢复后逐步减少遮阳。如果不遮阳, 由于阳光直射, 菜苗体温回升过快, 受冻幼苗将因解冻迅速而严重脱水, 难以复原, 造成局部或全株死亡。受冻严重的枝叶, 要及时剪除并清除到棚外, 以免霉变诱发病害。
3.2 及时浇水
浇水量以达到耕层为宜, 不可大水漫灌。在受冻后的早晨, 向地面和蔬菜植株喷清水有减轻冻害的作用。随着外界温度升高 , 水分不断蒸 发消耗了热量, 使棚内温度回升速度减缓, 这样有利于缓冻。
3.3 科学通风
蔬菜受冻后不能马上闭棚升温, 以防受冻组织脱水死亡。太阳出来后适度敞开通风口, 过段时间再将通风口逐渐缩小、关闭, 让棚温缓慢上升, 使受冻组织充分吸收水分, 促进细胞复活。
3.4 合理追肥
棚内蔬菜发生冻害后, 要合理应用叶面肥, 禁止用促进蔬菜生长的激素类药物920等。可以在叶面喷施速效肥, 能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在天气晴朗的中午, 根据作物的需肥特点合理用肥, 比如瓜类和茄果类蔬菜, 对氮磷钾的需求比较平衡, 宜选用三元复合肥、喷施宝、光合微肥等;叶菜类蔬菜对氮肥需求较多, 应喷施1%~2%尿素溶液, 再加入适量赤霉素效果更好;根茎类蔬菜对钾、磷元素需求较多, 可以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1%硫酸钾水溶液。喷后7~10 d再喷施1次。注意还要及时在叶面喷施一次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等广谱性药剂, 防止蔬菜发生灰霉病、菌核病、立枯病, 也可以采用烟雾剂, 适合棚室蔬菜, 效果不错。使用药剂时, 要按照药剂说明书上的剂量及方法, 进行防治。并要清除发病的植株。另外, 有轻微冻害的植株, 也可喷施芸苔素缓解。
3.5 补种其他蔬菜
在冬末早春, 可以补种的蔬菜种类比较多, 如瓜类、茄果类、豆类, 都是不错的选择。要注意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 选择合适的种类。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雨雪冰冻天气以后往往一直是持续低温天气, 虽然天气好转, 但地温回升较慢, 由于早春蔬菜棚室地温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蔬菜秧苗根部的生长发育及吸收能力, 同时也影响到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肥料的分解。因此建议在育苗的时候, 采用电热线育苗或酿热物温床, 也可采取塑料薄膜地面覆盖、铺设防寒草等措施, 这样不但出苗快而整齐, 成活率高, 还可以使蔬菜提前上市, 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的幅度。
4 结语
在生产过程中, 搭建大棚时, 要适当提高大棚的承重性能, 增强南方大棚抵御暴雪的能力。另外, 在南方各季蔬菜品种的选择上, 如果能够选择种植一些抗寒性能较好的蔬菜, 如菠菜、芹菜、白菜、芥菜等, 即使是同一种喜温蔬菜, 选择耐寒的品种, 在遇到冰雪灾害时, 菜农所遭受的损失也相对小很多。
摘要:雪灾、冻害是我国南方棚室蔬菜主要气象灾害, 对大棚蔬菜产量和种植效益影响显著。分析了南方棚室蔬菜难以抵御雪灾、冻害的原因, 提出了棚室蔬菜雪灾、冻害防御的常规措施和应急措施以及受到冻害后的自救措施。
关键词:棚室,蔬菜,雪灾,冻害
参考文献
[1]高敏, 李富占.大棚蔬菜雪灾的构成因素及预防措施[J].河南气象, 2003 (3) :36.
[2]刘可群, 杨文刚, 刘志雄, 等.冬季大棚蔬菜低温冰雪灾害评估与预警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22) :4617-4621, 4625.
[3]吴明兴, 夏月明, 洪贞铨, 等.蔬菜大棚内小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 2006 (4) :92-94.
[4]刘可群, 陈正洪, 夏智宏.湖北省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划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6 (6) :888-893.
[5]邱正明, 肖长惜.生态型高山蔬菜可持续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6]郑金土, 王绍金.塑料大棚骨架静载强度试验初探[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9 (2) :155-158.
[7]魏文寿, 秦大河, 刘明哲.中国西北地区季节性积雪的性质与结构[J].干旱区地理, 2001, 24 (4) :310-313.
[8]郑大玮, 郑大琼, 刘虎城.农业减灾使用技术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9]李美荣, 刘映宁, 赵军, 等.陕西省关中地区大棚蔬菜低温冻害预报服务方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 (5) :204-207, 231.
[10]孙秋良, 王贤.蔬菜冬季栽培新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11]吴国兴.黄瓜保护地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2.
探析小麦冻害的发生原因及防御措施 第6篇
1.1 初冬温度骤降型
小麦越冬初期 (11月下旬12月中旬) , 小麦的幼苗未经过抗寒性锻炼, 抗冻能力较差。突遇日平均气温骤降10℃以上、最低气温低于-10℃的天气时, 一些苗质弱、整地差、土壤空隙大及缺墒的麦田叶片迅速青枯, 早播旺苗会被冻伤幼穗生长锥。
1.2 冬季长寒型或越冬交替冻融型
小麦越冬期间 (12月下旬翌年2月中旬) , 冬季持续低温并多次出现强寒流或越冬期间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而致使小麦受灾。该型有2种情况, 一是由于长期受严寒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的小麦地上部严重枯萎甚至成片死苗;二是进入越冬期的麦苗因受气温回升的影响其生长锥萌动, 而萌动后的麦苗因抗寒力下降, 此时如遇降温则极易造成冻害、死苗。
1.3 早春温度骤降型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 (2月下旬3月中旬) , 返青后麦苗植株生长加快, 抗寒力明显下降, 如遇寒流侵袭则造成死苗。
1.4 春末晚霜型
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间 (3月下旬4月中旬) , 该期间的小麦生长旺盛, 抗寒力很弱, 若遇气温突然下降极易形成霜冻。晋南当地2010年小麦冻害就属于此种类型。
2 晋南地区小麦发生冻害的主要原因
2.1 气候因素
近年来的暖冬现象使小麦在越冬初期的日均温度较常年偏高2℃~3℃, 越冬前的高温造成了小麦不同程度的旺长, 而越冬期间及越冬期过后温度骤降至-10℃左右, 随后低温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强降温及持续的低温天气使没有经过抗寒锻炼的小麦遭遇冻害。
2.2 品种因素
由于近几年的暖冬, 许多农民选用了一些春性强筋优质小麦, 如郑麦9023、豫麦34等, 这些小麦品种在生产上表现优异, 但是其抗寒能力却较差, 为此也增加了发生冻害的风险。
2.3 播种因素
晋南地区小麦的适时播种日期在10月中旬, 而这时往往会出现连阴雨或干旱天气, 为了能使小麦种下地, 农民很难做到适时播种。如早播将造成麦苗前期旺长, 特别是种的一些春性、弱春性品种, 播种偏早, 且播量不减, 使小麦的出苗情况普遍较好, 造成麦苗旺长。
2.4 耕作因素
部分农民为抢墒播种, 大多数地块整地粗放, 造成麦苗落土较深, 形成弱苗;田土坷垃大, 不利于根系下扎, 麦苗素质差, 同时冷空气易侵入土下, 冻伤根系;覆土不匀, 形成露籽苗易受冻害;三沟不配套, 排水不良, 易发生冰冻现象, 造成死苗。再之, 由于急于播种, 一些农民采用撒播方式, 麦苗根系入土较浅, 分蘖节露在地表, 雨雪后, 由于气温骤降, 形成凌抬现象, 拉断麦根, 冻死分蘖, 从而导致小麦冻害发生。
2.5 肥力因素
部分农民在农业种植上过多依赖化肥或因图省事在小麦播种时施肥量过大且将氮肥一次性作基肥施用, 造成小麦冬前旺长, 极易发生冻害。而冬前缺肥的田块, 麦苗幼苗黄瘦、叶片小、生长缓慢、分蘖少、积累的糖分少、不耐冻, 在气温骤降时易受冻害。
2.6 田间管理因素
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 农民往往对种下地的小麦疏于管理。也有一些农民急于外出打工在刚将小麦种下地后就匆匆地远离家而去, 致使小麦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缺乏管理, 对于麦田受旱受涝、麦苗旺长等不能及时处理, 这也给以后的小麦冻害埋下了隐患。
3 小麦冻害的防御对策
3.1 加强管理提高播种质量
3.1.1 品种选择选用抗寒性比较好且丰产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 如强筋小麦品种烟农21等。
3.1.2 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
首先, 小麦在播种前要施有机肥60.0~67.5 t/hm2、尿素300~375 kg/hm2、磷肥600~900 kg/hm2, 以上三肥配合, 随耕一次垫底。遇旱浇好底墒水, 做到精细整地, 达到地平、土细、墒好。其次, 小麦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过筛, 使籽粒饱满, 大小均匀;要进行晒种和种子发芽试验, 确保种子的发芽率大于95%;要进行药剂拌种、浸种等处理。最后, 小麦要适时、适量、适深播种。根据小麦品种特性,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冬 (弱冬) 性品种为9月28日10月5日;半冬性品种为10月5日15日;春 (弱春) 性品种为10月15日10月底。小麦的播种量应根据品种、地力和播期决定, 小麦的播种量一般冬 (弱冬) 性品种为75~105 kg/hm2;半冬性品种为90~150 kg/hm2;春 (弱春性) 品种为120~210 kg/hm2。播种深度一般以3~4 cm为宜, 应深浅一致。播种过深或加大播量会导致植株细弱而加重冻害。
3.1.3 加强冬前田间管理
一是小麦播种后进行灌溉的田块, 土壤出现板结时要抓紧中耕划锄, 疏松土壤, 破除板结, 促进麦苗出土和正常生长;二是间苗、疏苗;三是疏通“三沟”, 保证排水畅通;四是追施腊肥, 对群体小的麦田要早施肥, 对生长正常的高产麦田, 追肥时期要适当后移, 促进麦苗均衡生长;五是适当镇压, 弥合土壤裂缝, 有利于保墒, 抑制麦苗旺长, 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
3.2 采取措施控制小麦的冬前旺长
3.2.1 播种过早形成的旺苗
幼苗叶片狭长且垂披, 分蘖少, 主茎和一部分大蘖冬前幼穗分化即进入二棱期。通过镇压可抑制主茎和大蘖生长, 控制徒长。镇压后及时划锄, 并结合浇水施碳铵225 kg/hm2, 必要时可用质量分数0.2%~0.3%的矮壮素溶液喷施叶面, 以抑制植株生长。
3.2.2 播量过大形成的旺苗
幼苗生长拥挤, 个体发育差, 分蘖少。应先及时疏苗, 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 促进个体发育, 再结合浇水补施适量速效氮肥和磷肥, 以弥补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
3.2.3 肥水过量形成的旺苗
麦苗分蘖多, 叶片宽大, 田间郁蔽严重。当麦苗主茎长出5片叶时, 在小麦行间深锄5~7 cm, 切断部分次生根, 控制养分吸收, 减少分蘖, 以培育壮苗。
3.2.4 品种选用不当形成的旺苗
一些春性及弱冬性品种播种过早形成旺长, 应在及早划锄、镇压的基础上, 冬前壅土围根, 保护麦苗安全越冬。
3.3 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小麦防冻
3.3.1 麦田覆盖
在冬灌、施肥之后, 给麦田行间盖上一层草和麦糠, 有利于防风、防冻、保温、保墒, 并防止来春旺长。麦秸、稻草等均可切碎覆盖, 覆盖后撒土, 以防大风刮走;开春后, 将覆草扒出田外。
3.3.2 适时冬灌
冬灌可形成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 调节耕层中的土壤养分, 提高土壤的热容量, 一般可提高地温1℃~3℃, 同时可以弥合土缝, 促进多分蘖、长大蘖、育壮苗。当气温低于4℃时不宜冬灌。
3.3.3 熏烟造雾
在霜冻到来时, 可以将潮湿柴草在麦田周围点燃, 制造烟雾, 减少麦田热量向外辐射, 能有效减轻冻害。
3.4 小麦冻害的补救措施
3.4.1 加强肥水管理
对于叶片受冻、而幼穗未完全受冻的, 即麦苗基部叶片变黄, 叶尖枯黄的干旱麦田, 应抢早浇水, 防止幼穗脱水致死;对于主茎幼穗已受冻的, 应及时追施速效氮肥, 施尿素150 kg/hm2, 并结合浇水促使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 促进分蘖快长、成穗。
3.4.2 中耕保墒
提高地温受冻害的麦田要及时进行中耕松土、蓄水提温, 能有效促进分蘖成穗, 弥补主茎穗的损失。
冻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第7篇
1冻害类型
1.1冬季冻害
冬季冻害即在小麦越冬期 (12月20日后至次年小麦返青前) , 麦苗遭受长时间0℃以下强烈低温或剧烈变温, 使其细胞间或细胞内发生结冰、生物膜和蛋白质结构被破坏, 引起叶片、茎生长点、根部以及分蘖节等不同部位死亡, 造成小麦减产或绝收。在我国黄淮南片小麦主产区发生的较为普遍, 影响程度因年度间冬季温度变化或轻或重, 近年来, 冻害程度较轻, 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小。
1.2春季冻害
春季冻害即在小麦返青拔节后发生的冻害, 俗称倒春寒, 此时期是春季小麦生长的低温敏感时期 (雌雄蕊分化期至药隔期) 。此时期受冻直接危害小麦幼穗的发育和小花的形成, 造成抽穗期和开花期延迟, 灌浆时间缩短, 结实率降低, 千粒重下降, 严重影响小麦生产。2013年发生的春季冻害极大地影响了淮北地区小麦生产, 减产幅度多在20%~30%, 重发田块减产50%以上, 甚至绝收。
2小麦冻害分级描述
在极限低温发生5~7 d后, 根据田间超过4/5的植株叶片所表现的受冻程度将小麦冻害分为5级, 根据田间调查结果, 对小麦抗寒性品种进行评价, 具体如表1所示。另外, 春季冻害还要结合剥茎调查, 查看小麦幼穗受冻情况。
3防御对策
3.1选用抗寒性品种
选用经过农业部门试验示范、抗寒性强、丰产性好的优质品种, 同时要求种子质量要求达到国标二级以上。
3.2培育壮苗
3.2.1播前施足底肥。施入优质土粪30~45 t/hm2;化肥保证纯N、P2O5、KCl、Zn SO4的施用量分别为195.0~225.0、75.0~90.0、90.0~120.0、15.0~22.5 kg/hm2。除氮肥外, 其他肥料均作基肥施用, 氮肥的7/10、3/10分别作基肥、拔节期追肥。
3.2.2整地。适当加深耕层, 耕深不低于20 cm[1,2,3], 要求平整无明暗坷垃, 土壤上松下实。
3.2.3播种。淮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5—10日, 由于近年来冬前光、热资源丰富, 适期晚播有利于壮苗的形成, 因此, 为防止冬前冻害发生, 播期宜适当推迟, 防止麦苗旺长。提倡机械播种, 播种深度、行距分别为3~5、22~25 cm。在墒情适宜条件下, 播量120~150 kg/hm2。整地质量好的超高产田块, 播量为105~120 kg/hm2。
3.2.4浇好越冬水。依据土壤墒情、苗势强弱, 于小麦播种后30~50 d浇冬水。冬水能平抑地温变化, 利于麦苗越冬长根, 保暖防冻[1,2,3,4,5]、减少枯叶、防止死苗。冬水浇水后适时中耕, 破除板结。
33..33加加强强春春季季管管理理, , 预预防防倒倒春春寒寒
3.3.1科学追施拔节肥。在群体叶色转淡, 小分蘖开始死亡分蘖高峰已过, 基部节间定长时施用拔节肥, 一般于3月中旬随雨撒施或浇水时撒施, 施用尿素120~150 kg/hm2。
3.3.2预防春季干旱。视春季土壤墒情, 浇足水分, 利于春季小麦生长, 同时, 可有效防止晚霜对小麦冻害造成的影响。
3.3.3增施叶面肥。冻害发生后, 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磷酸二氢钾, 可使小麦直接吸收利用, 增强叶片活性, 延长功能期, 增强光合作用, 缓解冻害的危害, 促进幼穗发育。
参考文献
[1]福德平.冬小麦抗寒性鉴定方法记鉴定结果评价[J].2005年国家冬小麦区试培训教材, 2002:122-123.
[2]陈贵菊, 陈明丽, 王福玉, 等.药隔期低温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15, 47 (2) :25-28.
[3]魏凤珍, 李金才, 王永华, 等.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因素及小麦冻害的防御与补救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0) :2078-2080.
[4]宋长江, 芦连勇, 王卫民.小麦冻害及其预防[J].中国农技推广, 2005 (11) :44-45.
冻害防御 第8篇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腹地, 114°54′ ~119°31′E, 29°41′ ~34°38′N, 茶叶产区主要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依据安徽省茶区的地势、气候、土壤和茶叶生产特点, 并结合市、县 (区) 级行政区划, 可划分为4个主要茶区:黄山茶区、大别山茶区、江南丘陵茶区和江淮茶区。安徽省的产茶区主要位于淮河以南地区, 该区域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每年3月初开始, 逐渐受偏南风的影响, 雨水明显增加, 春季很少出现干旱现象, 而早春和冬季的低温冻害是影响春茶产量的重要因素。受到冻害后的茶树, 不仅产量下降, 茶叶品质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茶树在受冻以后, 其成叶呈紫褐色、边缘变褐, 而嫩叶则会出现“麻点”和“麻头”, 这些都会影响到成茶品质。因而, 全面了解茶树的受冻害状况, 深入分析其受害原因 , 并提出有效 的防御措 施及灾后 补救措施, 使茶叶生产受到的损失降 至最低, 是茶树栽培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1 茶园寒、冻害的类型
寒害是指茶树在其生育期间遇到反常的低温而遭受直接或间接的灾害, 但低温是在0℃以上, 如春季的寒潮、秋季的寒露风等, 往往使茶萌芽期推迟、生长缓慢。冻害是当温度短时间下降到0℃以下, 使茶树遭受伤害甚至死亡的气象灾害。常见的茶园茶树寒、冻害包括4类, 即冰冻、风冻、雪冻和霜冻。长江以北由于温度相对较低, 产茶区上述4类均有发生, 而长江以南产茶区则以雪冻和霜冻为主。
1.1 冰冻
冰冻是气温降至0℃以下, 茶树枝叶和土壤遇冻雨或融雪后结冻, 茶树细胞内的原生质结冰, 细胞质和细胞壁相互分离, 从而引起细胞死亡。此时如果大气干燥和土壤结冰, 土壤中的水分难以移动和上升, 而叶片蒸腾失水过多则也会出现冻害的现象。树冠上的嫩叶和新梢顶端最早容易发生危害, 受害1~2 d后, 叶片变为赤褐色。另外, 土壤冻结时, 其冻土层的水分形成了柱状冰晶, 体积也会膨大, 将茶树幼苗根部抬起, 在解冻后其根部松动, 而细根会被拉断, 干枯死亡, 对定植苗有很大的威胁, 因此发生冻土的茶区不宜在秋季移植茶苗。
1.2 风冻
干冷风吹袭导致茶树细胞内水分蒸发过快, 继而造成叶片组织缺水是风冻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最初茶树叶片呈青白色而干枯, 继而变为黄褐色, 严重时生产枝、骨干枝枯死。
1.3 雪冻
对留养长梢的树型或乔木型茶树, 当积雪过厚造成茶枝断裂, 尤其是雪后随即升温融化后再遇低温, 会使树体和土壤结冰, 形成雪冻害, 枝叶枯焦, 尤其影响上部树冠和向阳的茶树叶片、枝梢。积雪也有保温作用, 较重冻害发生时, 有积雪比无积雪的冻害程度会轻, 积雪可以保护茶树免受深度冻害。
1.4 霜冻
在日平均气温高于0℃时, 茶树植株表面或夜间地面的温度急剧降至0℃以下, 叶面上结霜或无结霜, 引起的茶树受害或局部死亡, 称之为霜冻。霜冻有“白霜”和“黑霜”之分。气温降到0℃左右, 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汽在物体表面凝结成一种白色小冰晶, 称为“白霜”;有时由于空气中水汽不足, 未能形成“白霜”, 这样的低温所造成的无“白霜”冷冻现象, 叫作“暗霜”或“黑霜”, 这种无形的黑霜会破坏茶树组织, 其危害往往比“白霜”重。所以说, 有霜冻不一定见到霜。
根据霜冻出现时期, 可分为初霜与晚霜, 一般晚霜危害较重。位于长江中下游的茶区, 晚霜见于3月中下旬, 茶芽刚刚萌发, 而此时外界气温骤降, 造成嫩芽的细胞产生冰核, 相互挤压, 导致茶树生长停滞、局部细胞萎缩、新芽褐变死亡。即使发生较轻, 也会产生“麻点”现象, 芽叶焦灼, 少数腋芽或顶芽短期停止萌发, 导致春茶芽稀且瘦。
2 茶园冻害的症状
茶树不同器官的抗寒能力不同, 往往抗寒能力叶<茎<根。受冻时, 由于生理活动活跃, 顶部枝叶最先受害, 幼叶受冻自叶尖、叶缘蔓延至中部;成叶失去光泽、焦枯、卷缩, 脆干易脱落;进而枝梢和茎部干枯, 幼苗主干基部树皮开裂;在极度严寒的情况下, 根部才受害枯死。
3 茶园冻害发生的原因
茶树受冻的主导因子是低温危害。一方面, 茶树叶片温度降至0℃以下, 其细胞间结冰和原生质内冻结而产生的冰晶会直接划破细胞膜或毁坏其半透性能, 也会因为水分结冰体积膨胀, 导致细胞组织被撑裂。另一方面, 土壤冻结导致泥土冻裂, 寒气直接从裂缝中进入, 冻坏根部;而土壤冻结时体积膨胀, 会拉断细根, 天气回暖解冻时, 悬空的茶树细根接触不到土壤, 吸收不到水分和养料, 也会枯萎死亡。
4 茶树冻害等级划分
冻害程度按冻害症状的轻重可分为5级 (表1) 。
5 影响冻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5.1 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是影响茶树发生冻害程度的主要内因。不同的基因型背景导致不同茶树品种对低温适应能力的差异。一般情况下, 中、小叶品种茶树比大叶品种茶树的抗寒能力强。大叶种抗寒性弱, 只能忍受 -5℃左右的低温, 中、小叶种忍受低温的能力较强, 一般可耐 -10℃低温, 在雪覆盖下甚至可忍受 -15℃的低温;实生有性系比无性系适应低温范围要广;萌芽期晚的茶树品种往往比萌芽期早的品种抗寒能力强。
5.2 茶树发育周期
茶树在其不同的发育阶段, 具有不同的抗寒能力。茶树从幼年到衰老一般要经历几十年到上百年, 抗寒能力一般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强, 但发育到一定阶段后, 衰老茶树抗寒能力则开始下降。茶树一年中不同的发育周期, 抗寒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 冬季休眠期的茶树抗寒能力明显高于春季发芽期。
5.3 低温
作为直接影响茶树冻害发生程度的主要外因, 低温影响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 在越冬期的极端最低气温越低、持续时间越长, 冻害发生会越重, 而干旱和大风可加重其危害。另一方面, 早春气温回升、茶芽相继萌发以后, 出现的急剧降温, 也极易引起茶树嫩芽的冻害发生。
5.4 地理条件
随纬度或海拔的增高, 越冬期在高纬度、高海拔立地条件下的茶树更易受到冻害影响。
寒流伴随大风侵袭时, 茶树易受冻, 且作为迎风面的北坡茶树受冻最重。山区不同位置的茶树受害程度也存在差异, 其中山坡地中部, 空气流动通畅, 茶树受冻较轻;山顶茶树直接遭受寒风吹袭, 受冻较重;而洼地由于地形闭塞, 冷空气易沉积, 茶树也会受到较严重的冻害影响。
茶园的坡向也会对茶树的受冻程度产生影响。北坡受太阳辐射少, 而受西北风影响重, 因而茶园冻害较南坡重;东坡与东南坡茶芽易遭“倒春寒”的低温袭击, 因而较西坡和西南坡茶园受冻重。在选择茶园地时, 应尽量避免上述不利地形。
5.5 茶树栽培管理水平
合理运用各项科学的茶园栽培管理技术, 增强茶树的抗寒能力, 可有效减轻其受冻程度, 使茶树安全越冬。通常管理水平高的茶园, 茶树生长健壮, 抗逆性强, 不易受冻;种植密度大的比种植密度小的受冻轻;土壤干燥疏松的茶园, 白天升温快, 夜间冷却也快, 比土壤潮湿的茶园受冻重。
6 茶树冻害的防御措施
6.1 新建茶园冻害的防御措施
6.1.1地形选择气温与纬度、海拔有着关系密切, 如果选择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种植茶树, 就要充分考虑到安全过冬的问题。在山区新建茶园时, 要选择避风向阳的山坡;若在两山之间建园, 应选择坡地, 因为坡地气温往往高于谷地4~5℃。山顶的寒风大且土壤干燥, 而山底夜晚较为寒冷且冻霜严重。因此, 茶树应种植在山坡的窄幅梯田上, 不仅可以保护茶树根系, 而且能防止寒流对茶树树冠的直接危害。6.1.2选用抗寒良种提高茶树抵御低温的能力是防止茶树受冻害的根本途径。我国南部茶区栽培的大叶种茶树的抗寒力明显低于北部茶区栽培的中、小叶种茶树, 而中、小叶种的不同品种间的抗寒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高寒地区引种应选择从纬度较北或海拔较高的地方引入, 使引入的种子和茶树品种能较易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不致引起冬季严重寒冻害的发生;或自繁自用, 以利用它们已经具备的、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抗寒能力。6.1.3深垦施肥种植前深垦施基肥, 能提高土壤肥力, 改良土壤, 提高地温, 培育健壮树势。
6.1.4 营造防护林带 营造防护林能降低茶园内的风速、调节温度、减少蒸发量, 改善茶园的小气候, 是一条永久性的保护措施。对于高山茶园, 迎风口的防护林带是抵御寒潮袭击的重要手段。一般以林木高度的15~20倍作为有效防风范围来建设防护林带。修筑水平梯田和道路、沟渠旁种树绿化是坡地种茶的主要防护措施。在平地、缓坡地种茶, 可以在茶园周边种植防护林、茶树和果树间作, 形成复合型生态茶园, 创造温暖潮湿的茶园小气候。
6.2 现有茶园冻害的防御措施
6.2.1 农业措施
6.2.1.1深耕培土。排除湿害、合理深耕, 可以促进茶树细根向下伸展, 增强其抗寒力。培土可以保温, 也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保存根部土壤的水分, 因而有防冻作用。在深耕的同时, 将茶树四周的泥土向茶树根颈培高5~10 cm。在福建、四川不少茶区采取“客土培园”的方式, 改良土壤, 对土层较薄的茶园也有较好的效果。
6.2.1.2茶园施肥。“早施重施基肥, 前促后控分次追肥”是茶园施肥的主要原则。施基肥时间宜在9月底10月初进行, 应在11月上旬完成。基肥应以有机肥 (具有一定保温作用的土杂肥、厩肥、沼气池渣为主, 同时配施一定量的饼肥、过磷酸钙、硫酸钾肥) 为主, 适当配用磷、钾肥, 做到早施、重施、深施;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深秋初冬气温下降快, 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停止期比一般茶区早, 如推迟基肥施用时期, 断伤根系在当年难以恢复生长, 这就会加重茶树冻害。追肥方法中的“前促”是指春夏茶前追肥可在茶芽萌动时进行;“后控”是指秋季追肥应控制在“立秋”前后结束, 不宜过迟, 否则对茶树越冬不利。青枝嫩叶过冬, 对茶树安全越冬极为不利。施用厩肥15 000~22 500 kg/hm2, 或菜籽饼2 250~3 750kg/hm2, 或茶树专用复合肥750~1 125kg/hm2。对于抗寒能力较弱的幼龄茶树, 在越冬前要结合培土壅蔸, 重施1次腊肥, 可起到保温防冻, 增强茶树抗冻能力的作用, 可为茶树来年生长奠定基础。
6.2.1.3茶园灌溉。土壤干旱的茶园, 应在冬季低温、寒潮来临之前灌水或浇施稀粪水, 并通过铺草确保墒情, 提高茶园湿度和土壤热容量, 可以明显减轻茶园冻害发生。及时灌溉可减少春旱的危害。在大雪或冻雨融冰后, 及时开沟, 排放积水, 以防茶园湿害发生。
6.2.1.4修剪和采摘。高山或严寒茶园的树型以低矮茶蓬为宜, 低位修剪, 适当控制修剪程度, 增厚树冠的绿叶层, 这样可减轻寒风的袭击。冬季和早春有严重冻害发生的地区, 可将修剪措施移至春季气温稳定回暖时或春茶后进行, 一般茶区应在树接近休眠期的初霜前进行修剪。修剪过早, 剪后如遇气温回暖, 新芽即萌动, 而后骤寒将受冻;修剪过迟, 低温影响修剪后剪口愈合, 对新芽孕育不利。
“合理采摘, 适时封园”是茶叶采摘的基本原则。夏季和初秋应留大叶采摘。高山茶园在春茶末或夏茶初留叶, 这些叶片过冬时已成熟, 抗低温能力强, 利于茶树的安全过冬。冻害较重的茶区, 适当缩小秋茶比例, 并提早封园, 一般采摘面上应有80%以上新梢自然休止形成越冬芽。应特别注意幼龄茶树的采摘, 最后一次打顶轻采时间应以采后不再萌发新梢为宜。如秋茶后期留叶, 过冬时则叶质柔嫩, 易发生冻害。
6.2.2 物理方法
6.2.2.1熏烟法。熏烟防冻是我国传统的防冻措施。形成烟时直接放热, 烟的遮蔽使夜间辐射减少以及水汽凝结于吸湿性烟粒上时释放出潜热, 都会起到在霜冻发生时防止土壤和茶树表面大量失热的作用。此法主要用于山坞和洼地茶园防御晚霜。霜冻来临前, 在茶园内分散堆积草皮、木糠、稻草等可燃物, 燃草堆至少要达到90个 /hm2。
6.2.2.2屏障法。流入的冷空气会导致平流霜冻的形成。屏障法可以有效防止平流霜冻。防风林、防风墙、风障等的设置可以减低空气的平流运动, 从而提高气温以及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同时也提高了土温。
6.2.2.3喷水法。夜间有霜时, 茶树表面达到冰点, 可喷水防止冻害。水变成冰时能释放热量 (334.94 J/g) , 连续不断地喷水直至黎明时, 气温升高, 就可防止茶树叶片温度降至0℃以下, 在植株上形成的冰片和冰核会在短时间内融化。如遇晚霜危害, 喷水还可洗去茶树上的浓霜。但需注意的是, 一旦开始喷水必须要喷至日出前, 若中途停止, 由于茶芽中水温度下降到0℃以下, 则比不喷水时更易发生冻害。
6.2.2.4冬季覆盖。覆盖可以起到防风、保温和遮光的作用。防风可以控制落叶, 抑制蒸发;保温的作用在于防止土壤冻结, 减轻低温对光合作用的阻碍, 同时能抑制蒸发。这种效果在冬季寒冻害发生时格外显著。在常年冻害来临之前, 用稻草或野草覆盖茶丛, 开春后要及时掀除, 此法防冻效果极其显著, 在我国各茶区应用较为普遍。6.2.3化学方法喷施化学药剂也是增强茶树抗寒能力的重要手段。秋末喷施2, 4-D、乙烯利以及越冬期在茶树叶面和土壤表面喷施抑蒸保温剂可以起到保温, 减少蒸腾, 促进新梢老熟, 提高木质化程度的作用。
7 冻害后的补救措施
7.1 及时清雪
大雪积压较厚的茶园应及时摇落树上积雪, 并及时扒除树头积雪, 严防树干部位被积雪包围受冻;及时清除苗圃大棚上的积雪, 及时修复被积雪压坏的大棚。
7.2及时修剪
气温回暖后, 应立即修剪受冻枝叶。按茶树受害程度分别对待, 做到冻死的剪除, 冻害轻微的轻剪。对于受冻轻的枝叶, 坚持“宁浅勿深”的原则;对于受冻较重的则进行台刈或重剪, 及时剪去受冻部位, 以促进新梢萌发。在冻死部分与健康部分界线分明时, 剪口比枯死部分深1~2 cm, 以防止整个枝条枯死, 刺激剪口以下的不定芽或腋芽萌发。
7.3 浅耕施肥
越冬期冻害发生后, 为茶树恢复生机, 需要重施春芽的催芽肥, 应同时配施一定量的磷、钾肥。在茶芽萌发以后, 要勤施氮肥, 但是需要严格控制秋季施用氮肥时间和数量, 以及防止新枝徒长, 以提高复壮枝的木质化程度, 利于安全越冬。实践表明, 新枝叶片成熟以后, 根外追肥的效果十分明显。在春季解冻以后, 施用0.4%尿素与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 根外追肥1~2次, 同时在根际适量施肥, 有利于恢复受害茶树树势。
7.4 培养树冠
留叶采摘, 恢复树势, 培养树冠, 以期夏茶增产。受冻重的茶树, 经整枝修剪或台刈后, 应着重培养树冠, 轻采或迟采甚至于不采。采养结合, 对于受晚霜冻伤的茶树“麻头”, 应及时摘去, 避免消耗养分, 妨碍新梢的萌发。
7.5 药剂喷施
植物育成剂“波曼L”是由日本国际化学合成公司研制而成。在受冻茶树喷洒该种药剂, 对恢复茶树树势有显著效果, 同时可增产8%~18%。
参考文献
[1]江昌俊, 李叶云, 韦朝领.茶树冻害减灾避灾关键技术与应用[J].茶业通报, 2009, 31 (3) :105-108.
[2]杨新国.茶树冻害发生原因及防御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1) :198, 200.
[3]黄晓琴.山东茶树冰核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与霜冻害关系研究[D].青岛:山东农业大学, 2009.
[4]杨书运.茶树冻害防控方法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2012.
[5]骆耀平.茶树冻害的发生及防御[J].中国茶业, 2008 (1) :30-31.
[6]何金旺.高山茶园冻害防控措施探讨[J].广西热带农业, 2009, 31 (3) :26-28.
[7]江昌俊.安徽茶区生态与茶叶生产技术[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