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动力学特点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动力学特点范文(精选10篇)

动力学特点 第1篇

“建筑力学”是土建、水利、给排水等土木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深度视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该课程的内容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各一部分, 因此课程涉及面较广。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该课程, 培养学生对力学概念和方法的认知和应用, 为其将来的职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建筑力学课程根据专业的不同一般分为多学时授课和少学时授课两种。土木工程类专业对力学基础要求较高, 因此采用多学时授课模式。而对于给排水专业而言, 对建筑力学的要求相对较低, 因此多采用较少学时的授课模式。

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力学课程, 建筑力学是在学习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与专业内容相对应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学时等都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因此, 如何给排水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力学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是课程发展和改革中所面对的问题, 也是任课老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2. 建筑力学课程的特点

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要学习三大力学, 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部分要求较高的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弹性力学的选修课程。

虽然给排水专业的后期专业课程学习与力学的联系相对较少, 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低于土木工程专业, 但该专业建筑力学的教学内容仍然包括了三大力学的内容, 因此课程涉及面较广。将三大力学中相对独立的内容安排到一门课程中进行教学, 又要阐述清楚各力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某一种结构计算内容如果采用不同力学的处理方法, 其计算理论和难易程度存在显出差异。因此, 学生容易对不同力学的内容和方法产生疑惑,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对三大力学之间的异同及其应用方式和范围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三大力学中有些章节间互相渗透和交叉, 给实际教学内容安排带来了很多问题。由于三大力学本身基本假设有一些不同, 其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 因此不能将三大力学放在一起讲解, 但也要考虑他们相互的联系。目前的教材编排和课堂教学基本都是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顺序循序渐进进行。因此课程教学量可以压缩的空间较小, 而给排水专业的学士较少, 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大量内容, 对学生的数学、力学基础要求较高, 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教学改革后给排水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总学时减为48学时, 但相应的教学内容依然很多, 因此如何在较少学时下有效讲授课程内容并不容易。此外, 由于建筑技术的迅猛发展, 目前出现了很多新方法、新材料和新技术, 因此建筑力学课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增加相应的实践内容, 这更是进一步的加大了课程讲授的难度。显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的使用和普及, 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逐渐提高。同时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 在校期间应尽可能多了解和掌握实际工程知识。各校只有不断压缩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学时, 这也是新形势下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的一个现实挑战。

3. 建筑力学课程教与学中的问题

建筑力学包含三大力学的内容, 但三大力学自成体系。因此将其糅合到一起后整体的理论系统性不强。如不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内容安排, 而完全按照三大力学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则容易出现内容繁杂, 前后知识跳跃性大的问题, 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近二十年来, 建筑力学的教材虽有改动, 但变化较小。大部分教材仍然是三大力学内容的叠加。目前还缺乏体现不同专业力学教学特点的建筑力学教材, 这也为给排水专业的建筑力学教学带来了教材选择上的一些困难。

就教学方法而言, 很多教师注重公式推导和算例计算, 缺乏有效的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 特别是缺乏与本专业工程背景相关的结合, 因此学生学习目的性和计划性较差, 容易降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 部分教师仅仅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 片面追求应试教育模式的考分, 而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力学问题和总结力学规律, 这造成了学生只会做题, 但严重缺乏基于力学概念定性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筑力学课程通常安排在低年级阶段, 此时学生还未进行生产实习或施工实习, 缺乏对实际工程问题和理解和认识, 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力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课程中大量的数学和力学公式较为枯燥和抽象, 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倦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这也是多年来力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4. 教学改进措施

长期以来, 力学教师侧重于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对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总结提升较少。往往重视定量计算而忽视定性分析;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忽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 针对给排水专业而言, 在如下方面有必要开展相关的工作以提高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1) 尽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2) 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统筹规划和安排; (3) 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 (4) 注意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5) 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流芳, 胡兴国.建筑力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曦.建筑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杜惠英.对工科基础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力学与实践, 2001 (3) :57-59

[4]周国瑾, 施美丽, 张景良.建筑力学.北京:同济大学出畈社, 2000.

[5]张亚芳, 禹奇才.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刍议.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畈, 2002, 1 (2) :88-90

[6]张兴梅.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山西建筑, 2012, 36 (8) :224-225

我国劳动力的特点 第2篇

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10国贸班

学号1030601009姓名: 潘中奎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城乡劳动力农民工工资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劳动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突出;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与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举步维艰。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我国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缺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劳动人口数量大但却素质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等。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数量大而素质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

力数量自然也很大,但是也正因为此我国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低素质劳动力已经饱和而高端技术人才却存在大量空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发达国家劳动力分布均匀,高素质劳动力充足,要想增强我国劳动力,必须加强我国国民的教育程度,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向发达国家学习。目前我国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主,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已经饱和。我们应该遵循马克思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国情,培养住过需要的人才,个人也一样,要充分的认识世界,然后改变自身条件适应社会,成为高素质劳动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下岗职工和失业人

员再就业问题突出,由于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也不均匀,所以导致我国劳动力分布也不均匀,所以带导致失业,还有就是我国现在劳动力饱和,就业岗位虽然很多但是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同事涌入再加上许多劳动力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先进的技术,无法适应新技术导致失业,抑或是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原因,出现的失业国家来不及解决,而且还有很多国家单位下岗员工也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案。而发达国家本身劳动力结构比较合理,再加上对待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待遇和政策比较好一些,这也是因为发达国家人口少,高素质劳动力比较协调。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原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去解决我国所发生的问题,取其长,避其短。好好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三、中国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而要发展我国的经济光靠农业是不

行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要想发展,我国就要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城镇。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出现了加送的趋向,改革开放的前十年中(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中的份额由70.5%迅速下降到59.3%,平均每年下降1.72,而前26年平均仅下降0.65%。为总体上把握就业结构的变动幅度,我们计算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就业结构变动率,结果表明,1952-1978年26年期间,就业结构变动率为27.4%,平均每年变动1.05个百分点,而1978-1988年期间,就业结构变动率为19.2%,平均每年变动19.2个百分点(见表1.1)。农业就业的结构偏差系数,也由1978年历史

最高值-0.54降到了0.4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启动,主要并不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非农业转移的结果。1978-1991年期间,我国城镇经济增长共创造了10601。7个就业岗位,年均约815.5万人。然而,城镇就业机会的增长对吸收农业过剩劳动力只是发挥了非常有限的作用,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中,由农村转镇自身的劳动力达6064.4万人,占到了57.2%。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启动,主

要是农村非农产业迅速扩张的产物。1978-1991年期间,农村内部从事各种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由3149.5万人增加到8906.2万人,共增长了5756.7万人,年均增长442.8万人,为转入城镇的3.35倍,占同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78.6%。根据马克思原理分析,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虽然我国的劳动人口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分析其对立面与统一面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我国国情改变我国的现状。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把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制定出一套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方案。

四、我国就业形势险峻,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严重,虽然说

我国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近年来许多高校进行扩招,每年毕业的学生成千上万,还有就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是社会所需人才,并且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很严重。而外国的就业模式与中国完全相反,他们是自由创新式就业而我国是传统古板的就业模式,所以导致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端正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善于发现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基层干起,首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经过质变和量变,强度大自己等待飞跃。而政府应该搞好就业政策,制定出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神速但是也存在很

多问题,我们应该紧跟世界发展的脚步,适时调整我国的就业政策。关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动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必须保持民众的和谐安定。不管做什么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的认识我国国情,再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矛盾的对立统一,做有利于人民的事,坚持社会主义的宗旨。

动力学特点 第3篇

关键词:老年人,药代动力学,合理用药

据我国全国老龄办于2006年2月23日首次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趋势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显示, 中国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 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 而且关系到全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备受世界关注。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 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但是目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严重滞后, 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25年, 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 时间十分紧迫。在这一系列为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构建中, 医疗问题特别是老年人合理性用药问题的妥当解决, 无疑是其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1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说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 研究药物在体内量的变化规律, 并且从速度论的观点出发, 寻找数学公式来阐明药物在体内的位置 (隔室) 、数量 (或浓度) 、与时间的关系。简言之, 即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口服、注射或经皮肤吸收药物后, 绝大多数药物进入血循环遍布全身并与靶器官相互作用。然而, 药物本身的性质或给药途径决定了该药只作用于机体某一特定部位 (如抗酸药只作用于胃) 。与靶器官的相互作用可产生人们所期望的药效, 而与其他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相互作用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年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 (指65周岁以上) 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一般成年人不同。不少药物在老年人比在青年人 (指30岁以上) 更易引起副作用。经临床研究表明, 其副作用的发生大多属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原因, 只有少数药物的副作用属于药效学方面的原因。因此, 给老年人用药时, 需要俩凭借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就能合理用药以避免发生副作用。

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可用以下模式图表示:

2 老年人用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点相应的作用于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以及代谢。

2.1 胃肠的变化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而进入血液的过程。大多数药物都通过口服给药, 经胃肠道吸收后进入血循环抵达靶器官而发挥效应。因此胃肠道环境或功能的改变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老年人与青年人相比, 其胃酸分泌减少, 胃排空时间延长, 肠蠕动减弱, 血流量减少。这些变化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但经研究表明, 大多数药物在老年人无论其吸收速率或吸收量方面, 与青年人并无显著差异。

需在胃的酸性环境水解而生效的前体药物, 在老年人缺乏胃酸时, 则其生物利用度大大降低。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老年人常用泻药, 它可使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减少。

2.2 脂肪成分与血浆蛋白的变化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有:血流量、机体的组分、体液的p H、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及药物与组织的结合等。其中老年人脂肪成分与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对药物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脂肪成分体重在30岁以后则逐年递增。在女性, 非脂肪成分体重的变化不像男性那么大, 30岁以后每年递减0.2kg, 但脂肪成分体重的增加却比男性明显。故在脂肪分布的药物, 在女性老年人有特殊的意义, 如地西泮在老年人的分布与性别就有很大的关系。

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随年龄增长而有所降低, 青年人为49%, 而65~70岁者可减至39%左右 (视营养状态、膳食及疾病状态而定) , 但在老年人,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变化不大。因此, 在老年人单独应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 血浆蛋白含量的降低对于该药在血浆中自由药物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而在同时应用几种药物时, 由于竞争性结合, 则对自由药物的血浆浓度影响较大。虽然在青年人也会有这种影响, 但在老年人这种变化更大。例如未结合的水杨酸盐浓度, 在未服用其他药物的老年人, 占血浆总浓度的30%, 而在同服其他药物的老年人则可增高至50%, 用药时应加注意。

2.3 肾脏的生理变化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 老年人的肾脏组织、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功能等变化均可影响药物的排泄, 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机体消除药物的时间。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老年人用药的影响方面, 排泄是较重要的因素。

肾脏的重量在40~80岁之间要减少10%~20%, 主要是由于。肾单位的数量和大小减少了, 如肾小球表面积减少, 近曲小管长度及容量均下降。

肾血流量, 在40岁前无大变化, 40岁以后每年递减1.5%~1.9%, 65岁老年人的肾血流量仅及青年人的40%~50%。

肾小球滤过率在50~90岁间可下降50%。

肾小管分泌功能, 以碘吡啦啥测定的结果表明, 在30岁时为每分钟360mg/1.73m2, 而90岁则为每分钟220mg/1.73m2。

老年人肾脏的上述巨大变化, 大大地影响药物自肾脏的排泄, 使药物的血浆浓度增高或延缓药物自机体的消除, t 1/2延长, 从而老年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 给老年人用药时, 要根据其肾功能 (肾清除率) 调整用药剂量或调整给药的间隔时间。

2.4 肝脏的变化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肝血流量减少, 是使药物代谢降低的一个因素。25岁以后, 肝血流量每年递减0.5%~1.5%, 65岁老年人的肝血流量仅及青年人的40%~50%, 90岁者则仅及30%。也有报道, 20岁以后肝血流量每10年减少6%~7%。

至于肝药酶 (P450) 活性的变化, 实验研究表明, 在老年动物其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但在人尚缺乏直接的资料。

在临床用药中, 发现有些药物 (特别是具有首关效应的药物) 在肝脏的代谢受年龄的影响较大, 但是, 要提出它与年龄的关系却十分困难, 因为对于肝脏代谢药物的功能, 缺乏像肾功能那样 (如肌酐清除率或碘吡啦啥分泌量等) 的指标。虽然近年来有人以安替比林的代谢 (它可分布于全身体液, 不与血浆蛋白结合, 而完全经肝氧化清除) 来反映肝药酶的活性, 但影响安替比林代谢的因素很多, 因此用它作为指标说明肝功能, 其可靠性稍差。

另外, 老年人的功能性肝细胞减少, 对药物的代谢也有一定影响。

由上所述, 给老年人应用被肝代谢的药物如氯霉素、利多卡因、普萘洛尔、洋地黄毒苷、氯氮卓等时, 可导致血药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而出现更多的不良反应, 故需适当调整剂量。

在给老年人应用某些需经肝脏代谢后才具有活性的药物时 (如可的松在肝转化为氢化可的松而起作用) , 更应考虑上述特点而选用适当的药物 (应使用氢化可的松而不用可的松) 。

3老年人合理用药

3.1 老年人用药易现问题

老年人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主要是由于多数老年人服用药物种类过多。老年人用药多数处于慢性状态, 长期接受多种药物的治疗, 如果用量再过大, 那么几乎每种药物都可能产生毒性反应, 产生致命危险。举例如下:

(1) 肝素:六十岁以上病人用药后出血发生率增加, 特别是女性患者。其原因不明。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出血迹象, 并避免同时应用抗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如阿司匹林) ; (2) 青霉素:老年人肾脏分泌功能衰退, 一直排泄减慢, 血浓度增高, 已出现中枢神经的毒性反应, 如药发性癫痫。如老年病人需用大剂量青霉素时可考虑其肾功能而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剂量; (3) 巴比妥类药物:可延长其中枢抑制作用或出现兴奋激动等, 可能由于排泄或代谢功能变化所致。老年人应慎用巴比妥类药物; (4) 普萘洛尔:可能因老年人的肝功能变化、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原因, 欺负作用增加, 如头痛、眩晕、嗜睡、心动过缓、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等等。剂量应个体化并严密观察副作用的发生。

3.2 老年人合理用药原则

综上, 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的病患群, 合理用药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医疗问题, 而且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3.2.1 对症下药, 防不良症状于未然

诊断明确是对症下药的前提。但对老年患者生理功能的脆弱性, 以及其不良反应表现形式的特殊性--除皮疹、恶心、呕吐等外, 更多见的是老年病五联症:精神症状、摔倒、大小便失禁、不想活动、生活能力丧失--用药更应谨慎, 尽最大努力减少病患痛苦。在用药之前更应明确各种药剂使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症状, 采取必要措施将其降至最低。

3.2.2 注意密切观察, 加强医疗护理

仔细评价药效在老年人用药期间应注意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新的症状, 包括躯体、认识或情感方面的症状, 都应考虑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发展, 该两种情况的处理截然不同 (前者停药, 后者加药) 。对于正在服药的老年人如出现新症状, 停药受益明显多于加药受益, 是我们应采取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干预措施, 值得重视。当怀疑药物不良反应时, 可以在监护或密切观察下停药一段时间。

老年人神经系统常有病理变化慢发展, 使之功能减退甚至丧失, 出现对近期记忆力受损逐步发展至痴呆状态。因记忆力减退可以引起错服、漏服、不定时服药。医师不仅应耐心想老年病患讲解用药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更应该叮嘱其近亲属加强这些方面的观察与护理。

3.2.3 限制用药种类, 降低用药剂量

老年人因多病, 治疗实施应用的药物品种也多, 约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同时用药4~6种, 因此期服作用发生率也相应升高, 约15%。用药过多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因此应该尽可能的限制用药的种类, 对可通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预来治疗的, 除急症与器质性病变外, 应尽量少用药物,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应在明确治疗目标的前提下, 有的放矢, 在不同的治疗阶段, 根据治疗情况, 保证病情稳定的同时, 抓主要矛盾, 限制用药种类。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适应能力都逐渐刷, 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既能降低, 因此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 故应在减轻器官负担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原则上, 老年人用药量应当小, 根据病人的健康状况, 疾病轻重, 体重等考虑用量。对诸如苯妥英钠类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以及主要由肾脏排泄、肝脏代谢的药物, 应根据年龄减少用量。

3.2.4 药尽其用, 注意用药时间选择

许多疾病的轻重缓急都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 药代动力学也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 如白天肠道功能相对亢进, 因此白天用药比夜间吸收快、血液浓度高。因此, 根据时间生物学与时间药理学原理, 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升药效, 减少用药剂量, 药尽其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3:17-19.

动力学特点 第4篇

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中皮肤光谱特点的变化

摘要:尝试利用漫反射光谱和荧光光谱检测鲜红斑痣皮肤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变化特点,用于分析治疗中组织光学特性的变化,指导光剂量的制定.在光动力治疗中,采用微型光纤光谱仪监测PWS皮肤的漫反射光谱和荧光光谱,结合PWS结构特点以及皮肤中主要吸光基团的吸收光谱,分析术中、术后相关组织成分变化及对应的`光学特性变化.PDT治疗中PWS皮肤的反射光谱的变化主要是血红蛋白和黑色素吸收波段的反射率增加或降低;部分患者伴有反射光谱形态的变化,主要是两种血红蛋白吸收光谱差异明显的波段.PWS组织的荧光光谱也反映了组织中血液含量的信息.漫反射光谱监测可反映组织中血液含量、血氧含量、黑色素含量变化引起的组织光学特性变化,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可提供PDT中组织光学特性动态变化的信息. 作者: 王颖[1]  廖小华[2]  顾瑛[1]  陈荣[3]  曾晶[1] Author: WANG Ying[1]  LIAO Xiao-hua[2]  GU Ying[1]  CHEN Rong[3]  ZENG Jing[1]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科,北京,100853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福建师范大学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7 期 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TICEISCIPKU Journal: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年,卷(期): 2011, 31(11) 分类号: Q631 关键词: 漫反射光谱    荧光光谱    光学特性    光动力疗法    鲜红斑痣    机标分类号: TM9 V1 机标关键词: 鲜红斑痣    光动力治疗    皮肤    光谱特点    PDT    During    Wine    Fluorescence Spectra    漫反射光谱    组织光学特性    荧光光谱    血液含量    血红蛋白    吸收光谱    特性变化    微型光纤光谱仪    黑色素    PWS    血氧含量    信息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项目 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中皮肤光谱特点的变化[期刊论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31(11)王颖  廖小华  顾瑛  陈荣  曾晶尝试利用漫反射光谱和荧光光谱检测鲜红斑痣皮肤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变化特点,用于分析治疗中组织光学特性的变化,指导光剂量的制定.在光动力治疗中,采用微型光纤光谱仪监测PWS皮肤的漫反射光谱和荧光光谱,结合PWS结构特点...

动力学特点 第5篇

摘要:结合一栋高层建筑托柱转换层结构设计,通过结构分析计算,分析比较了空腹桁架式、普通桁架式及梁式三种转换结构方案的工作机理和力学特点。分析表明,针对类似的转换结构工程实际,在进行转换层结构设计时,对于梁式转换结构方案可以直接取用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程序算出的构件内力进行设计;而对于采用普通桁架或空腹桁架转换结构方案时,应通过对转换结构的局部分析方能得到转换构件的详细内力。工程设计中对于本文所述的节间杆长细比较小的托柱转换结构,建议分别采用杆系有限元模型和普通有限元模型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局部转换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分析。除此以外,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供设计人员参考。文章旨在与同行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关键词:转换结构;力学分析;设计建议

一、工程背景及转换结构方案

某一高层建筑下部为框筒结构,上部为周边密柱空腹筒、中间核心实腹筒的筒中筒结构。该建筑包括地下室2 层,地上38 层。其中地上6 层为酒店,柱距为10.4m;第七层为转换层并兼设备层;7 层以上为办公楼,柱距改3.6m+3.4m +3.6m。为了实现这种结构柱距的转换并考虑将来建筑功能的安排,可考虑包括梁式、空腹桁架式(不带斜腹杆)以及普通桁架式(带斜腹杆)三种转换结构方案。在初选转换层构件尺寸时,先按梁式转换层方案进行结构整体计算(采用空间分析程序TBSA 或TAT),算出转换梁所受设计剪力V 后初步再按下式(1)估算转换梁的截面尺寸,从而进一步初选转换桁架杆件的截面尺寸。考虑到转换层上部所承托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为1200mm ×1200mm,故各转换层构件的截面

寬度取b =1200mm。三种转换结构情况如图1 所示,本工程转换层构件的砼等级为C45。下面就这三种转换结构的结构分析方法、各转换结构方案的受力机理与特点等进行计算分析比较。

V =0 .2f cbh

式中:f c为转换构件砼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b、h为转换构件截面宽度和截面高度,mm。

二、关于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

2.1 分析模型的选取

为了在分析时考虑转换层上部和下部结构对转换层受力的影响,根据文献[1]、[2],本文分析模型选取转换层上部3 层及下部1 层(图1)。上部作用

力取结构整体分析得出的上部框架柱轴向力。

2.2 分析方法的讨论与比较

转换层分析主要是为了计算出各转换构件的内力,只有准确地算出各转换构件所承受力的大小,才能对其进行可靠的设计。因此,选择合适的转换层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上述三种转换层方案中的转换构件都承受较大的轴向力,为了计算出构件轴向力的大小并能进一步探讨各转换结构方案的结构性能,下面以空腹桁架为例,分别采用杆系有限元模型和普通有限单元模型计算并进行比较。部分构件的内力计算结构见表1,其中轴力取拉力为正,压力为负。

对比表1 中两种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1)按上述两种分析方法计算,转换层上、下弦杆在同一截面处(如3、6 杆左端处)的剪力之和基本相等(普通有限方法的Σ V =9258 +3033 =12291kN,杆系模型ΣV =7874 +4804 =12678kN),表明本文两种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2)两种分析方法计算的各转换构件内力结果有所不同。普通有限元法算出的下弦杆内力普遍比杆系方法的结果大;而上弦杆各内力中,两种方法互

有大小,说明本文所述空腹桁架转换层按普通有限元模型和按杆系有限元模型计算出的各转换构件内力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3)在图2 中,对于空腹转换桁架的下弦杆(杆1、2、3),普通有限元模型算出的弯矩、轴力(拉)和剪力都比杆系模型算出的数值大,可认为普通有限元

结果对下弦杆更为不利;对于空腹转换桁架的上弦杆(杆4、5、6),则杆系模型算出的弯矩和剪力大出很多,轴力虽略小,但由于是轴向压力,所以最终杆

系模型计算结果对上弦杆更为不利。

(4)综合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存在一些差异。该计算模型代表着具体的工程特点,如本工程转换结构模型的桁架杆件长细比相对较小,尤其下弦杆就其单个节间考虑已接近深梁情况。所以,本文认为,在这种具体情况下,工程设计中宜参考上述两种分析模型的结果来对转换层构件进行分析设计。而对于较为明显的杆系结构转换层(杆件长细比较大),可直接采用杆系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并依此进行设计。

三、各转换结构方案的力学特点及比较

为了对各转换结构方案进行结构性能分析比较,本文提出如下几个分析参数m0、n0、v0,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如下:

m0 =M/(f cbh2 0)

n0 =N/(f cbh)

v0 =V/(f cbh)

此外根据设计经验[2-5],转换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往往受抗剪承载力确定,由于上述各转换结构方案中转换构件都承受一定的轴向力,为了在确定构件截面尺寸时考虑轴向力对其抗剪承载力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本文提出一个等效设计剪力的概念,用V*表示。其中等效设计剪力V*根据转换构件受拉或受压分别按下式计算:转换构件受拉时:V* =V +0 .2N(5)转换构件受压时:

V* =V +0 .07N

式中N 表示构件所受拉、压力的设计值。构件受拉时取正值,受压时取负值。为便于进一步分析对比,再引入一个分析参数v*0,v*0 称之为剪应力特征值,

其取值如下:v *0 =V*/(f cbh)(7)

3.1各转换结构方案中构件的受力性能比较

桁架转换层、空腹桁架转换层和梁式转换层按普通有限元模型计算并得到各杆件内力的计算结果,然后按公式(2)~(4)及公式7计算出部分杆件的分析参数。最后计算结果见表2 和表3。杆件的编号示意分别如图(3)~(4)所示。分析对比两表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3.1.1 转换构件的内力分布特点

动力学特点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新生儿科诊断为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新生儿104例, 其中男52例, 女52例, 患儿的出生体质量平均为2800g, 孕周 (37.6±1.3) 周, 临床上需要使用抗癫痫药物。诊断标准参照《新生儿疾病》[4]对新生儿癫痫部分性发作的诊断标准进行制定。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符合本病诊断标准;2周内未服用其他任何药物;患儿家属愿意接受本临床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排除标准:经过全身体检, 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及常规生化检查出现异常的患儿;有严重其他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患儿;不愿意接受本临床研究, 依从性差的患儿。

1.3 研究方法

1.3.1 药品及给药的方式:

左乙拉西坦片, 500mg优时比贸易 (上海) 有限公司, 纳入研究的患儿接受负荷剂量30mg/kg的治疗, 首次符合剂量8h之后给予维持剂量2mg/kg的治疗, 在首次负荷剂量之后的8h和第5天的时候给予静脉采血, 检测肝肾功能和药物的需要浓度。

1.3.2 药代动力学分析:

采用药代动力学的软件MW/Pharm分析得出的结果, 计算出表现分布容积、血浆清除率、半衰期的个体药代动力学的参数及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参数, 检测药物的浓度和初始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参数, 并对个体血药浓度的预期变差进行确定, 建立左乙拉西坦药物的动力学参数, 通过验证群体药代动力学的模型, 对参数分布进行正态分布的分析, 使收敛标准达到最大值。计算出内生肌酐的清除率和血浆肌酐的数值。

1.3.3 测定误差的分析:

对检测结果分析, 得出实验室的测量的标准差和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 标准品的浓度及其标准差拟合成多项式, 进一步推测血药浓度的测量值的误差。其步骤及方法参照MW/Pharm的程序进行。

1.3.4 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根据MW/Pharm的程序的制定操作流程, 对纳入研究的104例新生儿进行200个循环的计算, 通过迭代贝叶斯拟合计算出新生儿检测的数据, 得到群体药代动力学的模型。并将得到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与个体的血药浓度的检验值进行比较分析, 判断出两者之间的拟合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的评价方法进行, 评价对个体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的变量, 如人体的测量学及人口的统计学、临床的的各项协变量。本研究中与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的有新生儿出生的日龄、孕周、体质量、孕龄、肝肾功能等, 采用拟合的优度检验方法对需要浓度的检测至及模型的预测值进行拟合度的分析, 通过平均预测误差表示预测的准确性, 均方根的误差表示检测的精确性。

2 结果

2.1 新生儿的临床特征产妇平均年龄 (32.14±2.69) 岁, 新生儿日龄 (10.86±2.09) d, 孕周 (37.6±1.3) 周, 新生儿体质量 (2836.8±341.3) g, 身长 (39.45±1.96) cm,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40.36±1 1.69) U/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33.12±1 1. 0 2) U/L。

2.2 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根据MW/Pharm的程序的制定操作流程, 计算出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显示, 左乙拉西坦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为 (0.60±0.15) L/kg;血浆清除率为 (17.53±5. 4 1) ml/ (kg·h) , 半衰期为 (28.40±7.42) h。左乙拉西坦的药物半衰期为30h, 在5个半衰期时给药可以获得稳定的浓度。

2.3临床特征与左乙拉西坦药代动力学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内生肌酐清除率相关系数为0.62, 血浆清除率的相关系数为0.68, 出生后的日龄和孕龄相关系数为0.56, P值均<0.05;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和表观分布容积相关, 相关系数为0.82, P<0.05。见表1。

2.4 群体的药代动力学模型评价根据MW/Pharm的程序的制定操作流程, 对纳入研究的新生儿血药浓度进行拟合性分析, 血药浓度与实际的检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8, P<0. 0 5, 计算出拟合直线为Y实际值=0.428+0.902Y预测值。实际值与检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巍峨0.935, P<0. 0 5, 预测的误差值为0.154mg/L, 预测的误差的均方根为0.71mg/L, 拟合直线显示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拟合度较好。

3 讨论

左乙拉西坦是新型的抗癫痫类药物, 该药物上市以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较少、疗效确切、良好的药代动力学, 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鉴于癫痫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 且不痛的患者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较大, 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癫痫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若癫痫症状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即会转变成难治性癫痫,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3,5,6]。已有研究发现, 使用抗癫痫药物之后, 会导致药物的依从性降低及漏服用的现象, 患者觉得情况恢复良好啊之后, 停止服药, 从而影响了癫痫的治疗效果, 到时治疗的失败[7,8]。迄今临床生产的左乙拉西坦药物在1999年由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上市以来,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使用和市场销售业绩, 但是该药物对于4岁以下儿童的用药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尚少, 尤其在新生儿的研究中使用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情况, 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9]。

为了探讨在新生儿中对左乙拉西坦的药物的耐受性及药代动力特点, 我们纳入我院新生儿科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新生儿104例, 对所有的患者接受了负荷剂量为30mg/kg, 在首次给予负荷剂量的8h和第5天的时候检测新生儿肝肾功能及左乙拉西坦药物的浓度, 在停止治疗前每周对新生儿复查血药浓度, 建立群体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左乙拉西坦药物的半衰期为 (28.40±7.42) h, 血浆清除率为 (17.53±5.41) ml/ (kg·h) , 表观分布容积为 (0.6±0.15) L/kg。与成人相比, 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表现的清除率较小, 半衰期较长, 变现分布容积较大。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药物的新生儿与成人代谢的不同特点。内生肌酐清除率相关系数为0.62, 出生后的日龄和孕龄相关系数为0.56, 血浆清除率的相关系数为0.68, P值均<0.05, 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和表观分布容积相关, 相关系数为0.82, P<0.05。成人该药物主要是在肝脏内代谢, 少部分通过肾脏排泄, 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催化羟基和去甲基化反应, 通过P450同工酶CYP1A2和CYP2E1的代谢关键酶进行清除, 而新生儿肝内的CYP1A2极低, 因此主要职能通过肾脏的清除, 清除效率相对较低[10,11]。研究还显示新生儿的肾小球的滤过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随着肾脏不断成熟, 其药物代谢的效率越高。

群体药代动力学是对老年人、新生儿以及孕产妇等特殊群体进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测值通过专业的分析软件建立起药代动力学的模型, 并结合个体化的用药信息, 计算出个体化的药代动力学的参数, 进而优化治疗用药的方案, 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指导[12]。MW/Pharm的程序是荷兰MEDIWARE公司生产开发的药代动力学软件, 通过主要系统方法是贝叶斯法, 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数据进行初始数值和标准差的选取之后, 然后运用贝叶斯法进行预测数据和检测数据的拟合分析, 求出两者之间的拟合度[13]。大量研究已经验证了该软件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成功预测了患儿的血药浓度及时间之间的关系[14]。

本文结果示, 左乙拉西坦的药物半衰期为30h, 在5个半衰期时给药可以获得稳定的浓度, 因此监测药物浓度在用药后5d的时候进行。总之, 新生儿左乙拉西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成年人比较有着一定的差异, 与日龄和孕龄有着密切的关系, 应该根据新生儿的出生日龄和孕龄进行常规的需要浓度监测调整药物用量, 并注意进行长期用药的血药浓度监测。

摘要: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在不同孕周、体质量、日龄的新生儿的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纳入该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新生儿科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新生儿104例, 所有的患者接受了负荷剂量为30mg/kg, 在首次给予负荷剂量的8h和第5天的时候检测新生儿肝肾功能及左乙拉西坦药物的浓度, 在停止治疗前每周对新生儿复查血药浓度, 建立群体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左乙拉西坦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为 (0.60±0.15) L/kg;血浆清除率为 (17.53±5.41) ml/ (kg·h) , 半衰期为 (28.40±7.42) h。内生肌酐清除率相关系数为0.62, 血浆清除率的相关系数为0.68, 出生后的日龄和孕龄相关系数为0.56, P<0.05, 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和表观分布容积相关, 相关系数为0.82, P<0.05。结论 新生儿左乙拉西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成年人比较有着一定的差异, 应该根据新生儿的出生日龄和孕龄进行常规的需要浓度监测调整药物用量。

动力学特点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6例急性心力衰竭导致缺氧性肝炎患者, 其中男68例, 女58例;年龄 (65.9±7.4) 岁。心力衰竭程度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 其中NYHAⅡ患者37例;NYHAⅢ42例;NYHAⅣ47例。缺氧性感染的诊断标准[3~5]: (1) 心力衰竭诊断明确患者: (1) 临床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征或症状; (2) 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 (LVEF<45%) ; (3) BNP>110pg/ml。 (2) 临床存在低血压或者休克等病史; (3) 病毒学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患者。排除标准: (1) 心脏及肝脏大手术后患者; (2) 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 (3) 药物、中毒等因素导致的肝损害。另选健康体检者130例, 男69例, 女61例;年龄 (67.4±4.8) 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在入院24h内使用GE Sequoia598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4MHz, 经右侧肋间及剑突下探查清晰门静脉二维图像后, 启动彩色多普勒观察门静脉血流灌注情况, 调整多普勒取样角度, 记录3个呼吸周期的门静脉频谱, 将显示门静脉血流频谱分为3型:1型为单向入肝血流频谱;2型为间断收缩末期反向离肝血流频谱;3型为固定存在的收缩末期反向离肝血流频谱。并取门静脉主干分支点测量门静脉主干内径 (PVD) 、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 (PVm V) 、门静脉血流搏动比 (门静脉最小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 PR) 。同时抽取肘静脉血10ml, 检测血浆钠尿肽 (BNP) , 采用酶联荧光分析实验定量检测血浆BNP;日立公司全自动生化仪检查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分析AST与BNP、PR之间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静脉血流频谱变化

缺氧性肝炎声像图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加, 各经线测量均增大, 左肝厚度增加, 右肝斜径>14cm, 肝实质回声减低, 分布均匀, 各支肝静脉显著增宽、扩张, 下腔静脉近心段>2.5cm, 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管径随呼吸周期变化幅度大, 脾脏增大、增厚, 脾门静脉增宽。健康对照组门静脉血流频谱表现为单向入肝连续频谱特征, 而缺氧性肝炎组门静脉收缩末期出现反向血流, 表现为恒定收缩末期反向离肝血流频谱变化, 管腔内出现“烟雾”状回声。

2.2 门静脉血流速度变化

缺氧性肝炎组PVD大于对照组, PVm V少于对照组,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BNP及相关性分析

入院后24h缺血性肝炎患者BNP水平为 (3598.86±341.41) ng/ml, 谷草转氨酶 (AST) 水平为 (547.16±129.26) U/L, PV为 (0.27±0.11) 。BNP水平与PR、AST相关性分析显示:AST水平与BNP水平呈直线正相关 (r=0.438, P<0.05) ;与PR呈直线负相关 (r=-0.492, P<0.05) 。

3 讨论

缺氧性肝炎又称为缺血性肝炎, 因为多在严重低血压、休克及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出现, 又称为“休克肝”[6]。研究表明肝脏是血液供应十分丰富器官之一, 也是血管内皮细胞最丰富的脏器。血管内皮细胞对于缺氧耐受阈值较低, 轻微的缺氧损伤即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氧化应激因子及炎性介质, 引发机体一系列炎症瀑布爆发反应, 导致机体脏器功能损伤[7]。肝脏对于缺血、缺氧非常敏感, 任何原因导致的肝脏血供减少, 超过了肝脏的代偿能力均可导致缺氧性肝炎的发生[8]。1978年Bynum等首次提出了缺氧、缺血性肝炎的概念, 当时主要指在心力衰竭背景下, 血清转氨酶的显著升高等临床表现, 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脏血流量减少导致的肝脏小叶中央区细胞的坏死, 又称为“休克肝”[9]。2003年Henrion等进一步提出将“休克肝”的概念表达为“缺氧性肝炎”更为妥当。既往有研究阐述了缺氧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生化表现, 分析了各种情况下缺氧性肝炎的预后[10]。但对于缺氧性肝炎的超声表现尚缺乏描述。由于目前临床急诊超声的普及, 对于急危重症如急性心力衰竭、严重低血压或休克患者, 床旁急诊超声已成为主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工具之一, 认识各种超声影像学表现有助于病变的及时诊断与准确鉴别。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复杂的一系列综合征, 主要特点表现为: (1) 心肌收缩力不足, 导致心输出量降低, 心腔内残余血量增多, 心腔内舒张末期压力增高。 (2) 回心血量受阻, 会导致静脉系统淤血, 尤其以消化道淤血及肝脾淤血肿大为突出特征[11]。淤血必然带来供氧障碍。为进一步总结缺氧性肝炎的超声学特点, 现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诊断为缺氧性肝炎的126例患者超声表现与健康对照者做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缺氧性肝炎主要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加, 各经线测量增大, 肝厚度增加, 实质回声减低, 分布均匀, 肝静脉增宽、扩张, 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管径随呼吸周期变化幅度大, 脾脏增大、增厚, 脾门静脉增宽[12]。该声像图不同于病毒性肝炎声像图表现肝脏体积缩小, 肝内回声光点增粗, 分布不均, 肝边缘锯齿状改变, 左右肝比例失调, 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缺乏与呼吸动度相关的变化。有国外学者据此提出通过检测门静脉频谱来判断心功能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健康对照组门静脉血流频谱表现为单向入肝连续频谱特征, 而缺氧性肝炎组门静脉收缩末期出现反向血流, 表现为恒定收缩末期反向离肝血流频谱变化, 说明通过观察门静脉频谱的形态可直观反映肝脏缺血程度。该征象特点有助于提示缺氧性肝炎[13]。也有学者研究[5]认为肝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依赖于心输出量、内脏血流和肝内窦状隙微循环的改变, 随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展, 心输出量的显著性降低可能导致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14,15]。提出利用PR来反映心脏功能状态, PR不仅与右房压密切相关, 而且与左心房压关系紧密。研究表明可以利用门静脉血流频谱的变化辅助诊断缺氧性肝炎。相关性显示PR与AST水平呈负性相关。分析原因可能与心力衰竭时, 左室腔内残余血量增多, 肺静脉压增高, 右心排血受阻, 下腔静脉回流障碍, 肝静脉淤血扩张, PVm V及PR降低, 门静脉内径增加, 小叶间静脉淤血扩张。肝内淤血, 微循环障碍导致肝细胞缺氧受损, 肝酶升高。二者相关性说明临床上可以利用PR预测缺氧性肝炎的严重程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特点与优势 第8篇

一、车企看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即将驶入快车道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定,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电动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充电站和充电桩建设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设备,如充电机、电能监控系统、有源滤波装置、充电桩、变压器、配电柜、电缆等,未来这些细分领域存在较大的投资机会。目前,充换电站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这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和未来汽车保有量来说,还远远不够。

2015年上海车展上,不管是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和上汽荣威,还是跨国车企如奥迪、宝马、奔驰,以及沃尔沃、凯迪拉克,均对外发布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比亚迪三款插电式混合动力SUV车型唐、宋、元悉数亮相。上汽荣威550PLUG-IN插电混合动力版也将上市。跨国车企豪华车品牌第一阵营的三大巨头,纷纷表现出在插电混动车方面发力的决心。宝马计划以BMW i带来的革命性创新为基础,为所有BMW品牌下的车系配备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作为奥迪tron家族中首款量产的A3 Sportback e-tron登陆中国市场。奔驰不仅推出了E级混动版,还推出了C级和S级混动版。其中奔驰S500e L搭载了一套3.0T发动机和电动机组合的动力系统。

业内人士预测,2020年,纯电动汽车全球销量将不到100万辆;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将达到135万辆;到2025年,全球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将达到270万辆。2016年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超越纯电动汽车的转折点。

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性能特点

普通混合动力车的电池容量很小,仅在起/停、加/减速的时候供应/回收能量,不能外部充电,不能用纯电模式较长距离行驶。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电池相对较大,可以外部充电,用纯电模式行驶,电池电量耗尽后再以内燃机为动力行驶,并适时向电池充电。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动力系统主要可分为并联式、串联式和混联式3种结构。并联式发动机和电动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即可实现纯电动行驶,又可实现内燃机驱动行驶,在功率需求较大时可以实现全混合动力行驶。并联式结构一般采用开关门限控制、模糊逻辑控制等。串联式通常称为增程式,其特点是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发出的电能通过电动机控制器直接输送给电动机,由电动机驱动汽车行驶。在允许的条件下可通过切断发动机的动力实现纯电动行驶;在要求迅速加速和爬坡时,以混合动力模式工作;当电池组不起作用或不能使用时,发动机可单独驱动电动机带动汽车运行。混联式是串联式与并联式的综合,可同时兼顾串联式和并联式的优点,但系统较为复杂。在汽车低速行驶时,驱动系统主要以串联方式工作;汽车高速稳定行驶时,则以并联工作方式为主;停车时,可通过车载充电器进行外接充电。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是针对通勤族设计的,多数通勤族的通勤距离在十几公里内。在长途驾驶的情况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则使用内燃机提供能量,引擎运转模式更接近最高效率的定速运转,甚至可以让转子引擎、涡轮引擎达到低油耗低污染的目标;有些车辆使用小型引擎、且不使用复杂的传动系统,可以抵消电池所增加的重量。对于发电厂而言,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大多是在离峰时间充电,此特性让发配电业者不需要投资扩充发电机组及电力网,而且电厂在离峰时间是处于低输出低效率的运转模式,此时若增加输出,所增加的污染及碳排放较少。使用电动车模式是将污染转移至电厂,电厂可以采用大型污染防治设备,整体污染排放更低。但混合动力车的缺点是锂矿问题、电池成本、制造电池的环境成本。

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性能优势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解决了一般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动力性能、充电设施、市场扩容等4个问题。这就决定了燃油车向电动车过渡时期,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最佳的过渡车型。

动力学特点 第9篇

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设计及受力特点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采用等跨布置比较经济合理, 如采用顶推法施工, 悬出端的负弯矩常常控制设计;再如采用先简支后连续的施工方法时, 等跨布置施工简便快捷。综上, 等跨结构从施工经济效益的提高完全可以弥补受力性能较差所带来的欠缺。

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受力特点来分析, 由于支点截面的负弯矩绝对值往往大于跨中截面的正弯矩, 因此采用变高度梁能较好的符合梁的内力分布规律。但有时为了施工方便、结构美观仍采用等高度梁。如采用移动模架法、整孔架设法施工的桥梁。

公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横截面形式有板式、肋梁式和箱形等类型。本文重点介绍箱形截面的受力特点, 箱形截面其截面核心距离大, 预应力的作用可充分发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设计一般按照弯矩变化值布置预应力束。连续梁是超静定结构, 基础不均匀沉降, 箱梁截面局部温差, 混凝土收缩、徐变及预加应力都会在结构中产生一定的次内力。

2 连续箱梁上部结构分析实例

2.1 项目概况

上部桥面宽16米, 共5片梁, 梁间距3.2米, 梁高1.6米。跨中顶板厚0.14米, 底板厚0.14米, 腹板厚0.13米。端部断面顶板厚0.14米, 底板厚0.24米, 腹板厚0.27米。端部断面与正常断面间设3米过渡段;中梁预制宽度2.6米, 边梁预制宽度2.9米, 湿接缝宽0.6米, 厚0.14米。标准跨径30m, 桥面宽度为1.5m (人行道) +13m (行车道) +1.5m (人行道) 。

2.2 参数指标

1) 材料特性。预制箱梁、横梁及现浇接头、湿接缝和调平层均为C 40砼;预应力钢绞线采用抗拉强度标准值fpk=1860M Pa、公称直径d=15.2m m的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普通钢筋采用H PB 235和H R B 335钢筋。

2) 荷载取值。一期恒载:即箱梁材料自重;二期恒载:湿接缝、现浇层、铺装层、人行道板、护栏;汽车荷载:公路-I级;人群荷载:3.0k N/m2。

3) 荷载组合。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现只取用规范中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采用的基本组合。

2.3 桥梁上部结构有限元分析

2.3.1 计算方法概述

本文采用M ID A S/C ivil2010软件中的空间梁单元为研究对象, 总体计算桥梁成桥阶段, 对第三联530结构边梁进行极限承载能力验算。

2.3.2 上部箱梁结构有限元分析

1) 结构离散。全桥上部结构共划分为2728个单元, 1449个节点。单元划分见下图。

2) 计算结果。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时, 计入恒载、活载内力以及结构次内力, 考虑基本组合下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弯矩和剪力包络图如图2、图3所示。

由于主桥结构对称, 故表中仅列出第一、第二和第三跨计算结果, 见表1。

3 结论

通过以上实例进一步验证, 这种被广泛采用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 在各种组合下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均满足要求, 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摘要:本文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体系进行分析, 综述了其设计及内力分布特点, 并以某连续箱梁的第三联为例, 对其桥梁结构边梁进行极限承载能力验算。其正截面抗弯和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均满足规范要求。

关键词:小箱梁,受力特点, 结构承载力

参考文献

[1]范立础.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叶见曙.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动力学特点 第10篇

关键词:铰链,约束力,销钉

最近几年来, 我承担了中专、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的力学教学任务, 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光滑圆柱铰链约束力方面的理解是一个难点。而这种约束是我们力学中求解物体平衡进行受力分析时经常碰到的, 若分析错误, 则计算过程及结果就会发生错误, 本文就其特点进行一下剖析。

1 铰链的结构特点

铰链是工程结构和机器中用来联接构件或零、部件的一种联接方式, 其构造为两个构件 (或零件) 上具有同样大小的圆孔, 再用圆柱形销钉穿入两孔 (图1) 。如两个构件中有一个被固定, 称为固定铰链支座。 (图2) 。如果两个构件都不固定, 则称为中间铰。内燃机的曲柄连杆机构中的O处即是固定铰链支座, A、B处为中间铰 (图3) 。工程中常将桥梁、屋架等结构用铰链联接在有几个圆柱形滚子的活动支座上, 支座在滚子上可以任意左右作相对运动, 允许两支座间距离稍有变化, 这种约束则称为活动铰链支座 (图4) 。

2 铰链的约束特点及力学简图

固定铰链支座和中间铰链都是使被联接的两构件可以绕销钉转动, 但彼此不能相对移动。活动铰链支座不能阻止物体沿支承面的微小移动和绕销钉轴线的转动, 只能限制沿支承面垂直方向的运动。它们的力学简图如下。

固定铰链支座:

中间铰链:

活动铰链支座:或或

3 铰链的约束力特点

研究铰链的约束力时, 为方便起见, 我们都认为销钉表面和联接构件的圆孔表面光滑, 摩擦不计, 属于光滑约束类型, 因此约束力F一定通过铰链中心。下面分析三种类型铰链约束力的特点。

3.1 固定铰支座和中间铰

所联接构件因为在受力后, 与销钉表面接触的位置不能确定 (图5中α不能确定) , 所以反力F的方向也不能确定, 通常用两个大小未知而相互垂直的分力FX和FY表示。

但固定铰链支座和中间铰链的约束力方向在下列情况下是可以确定的。

(1) 铰链所联接的构件是二力构件。如图7中AC杆, A处是中间铰链约束, C处是固定铰链支座, AC杆只受此二约束力作用, 据二力平衡公理, FA、FC二力必等值、反向、共线。

(2) 铰链所联接的构件是三力构件。图七中AB杆, B处是固定铰链支座, 但由于AB杆只受三个力作用, 据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FB必通过F、FA力作用线的交点 (图8) 。

(3) 铰链所联接的构件中, 受有一组平行力系作用, 则铰链的约束力必与该力系中的有力平行。图九中AB杆, A处是固定铰链支座, 由于F、FB力平行, FA必与它们平行。

(4) 构件受力偶系作用。图10中AB杆, 其上除受主动力偶M1、M2作用外, 另外只受两个力FA、FB作用, FB方向确定, 则FA必与FB组成一力偶 (否则AB杆不能平衡) , 大小等于FB, 方向与FB反向平行 (见图10) 。

3.2 活动铰链支座

活动铰链支座只能限制构件沿支承面垂直方向的运动, 故其约束力必定通过铰链中心, 并垂直于支承面 (图6) 。图9、图10中B处约束力FB即是如此。

4 销钉的受力分析

下面有两幅图 (图11、图12, 图中B处均为中间铰链) 。

我们在分析AB、BC两杆受力时, 要注意的是两杆并不直接相互作用, 它们分别与销钉作用。图11中, 销钉B上不作用力, 自重又不计, 销钉C起了一个中间传递介质的作用 (销钉C受FB1、FB2的反作用力, 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 有时可把AB、BC杆看成相互作用。而图12中, 销钉C上受一主动力F作用, AB、BC杆皆为二力杆, 销钉此时是受到三力作用处于平衡。

参考文献

[1]张定华.工程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理论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1.

相关文章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精选14篇)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第1篇本月,自己积极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同事们...

1
2025-09-19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精选8篇)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第1篇2011年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

1
2025-09-19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精选9篇)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第1篇六、施工组织设计㈠文字表述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施工进度安排主要工程...

1
2025-09-19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精选7篇)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第1篇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1
2025-09-19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精选10篇)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第1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

1
2025-09-19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精选4篇)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第1篇2018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随着20...

1
2025-09-19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精选13篇)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第1篇初中暑假日记作文400字【作文一】一天暑假,妈妈就子啊家里河东狮吼: “扫地了,...

1
2025-09-19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精选6篇)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第1篇3S技术在林业的应用与前景随着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我国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